企业文化课程(精选9篇)
塑造卓越企业文化 提升企业文化执行力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核心问题就是“执行力”缺失!
实施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更应该通过有效的系统方法进行贯彻,当前企业管理者和企业文化工作者面临诸多“执行”问题:
如何真正将企业文化落到实处;如何解决文化与管理“两张皮” ;
如何寻找企业文化的核心;如何真正把握企业文化现状和建设方向;如何系统构建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
我们的企业文化“执行”解决方案:
建设“五大执行平台”,解决企业文化执行“支离破碎”的问题。实施企业文化的系统化建设,将企业文化建设落在实处。这些方案已经在不同企业开始实施,取得明显的效果。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中国最早成立、拥有最多企业文化专家、理论水平全国最权威的企业文化专业研究机构,在近二十年企业文化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为企业开展咨询服务的经验总结,隆重推出“中国企业文化实战系列课程”。
此次培训纳入全国继续教育登记备案,并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监制的“继续教育证书”。详情请登录:中华企业文化网查询
一、参会对象
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宣传部长、人事部门负责人、主管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宣传、思想政治、党群、工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工作人员等。
二、课程体系
第一部分:企业文化发展定位
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类型和发展方向,根据企业文化建设方向确定企业文化贯彻、执行方案:
u 执行层 VS 自我表现型企业文化---案例剖析
u 策略层 VS 关系创造型企业文化---案例剖析
u 管理层 VS 自我变革型企业文化---案例剖析
u 领导层 VS 战略导向型企业文化---案例剖析
第二部分:建设企业文化执行平台,解决执行问题,提升组织效能
依据创新的组织效能STAR模型: 检验组织执行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平台建设提升组织效能。
u 组织信任平台: 企业文化执行的核心平台,贯彻企业文化、提升组织效能的第一步;
u 应变能力平台: 提升企业应变能力,提高企业发现机会、规避风险的能力;u 高效沟通平台: 提高沟通效率,降低沟通成本,显著提高组织运作效果;u 快速行动平台: 建设快速行动模式,充分利用机会,实现组织目标及价值;u 人才及团队建设平台: 长期贯彻企业文化,实现组织能力的持续提高。第三部分:企业文化实战篇
u 咨询部首创AI模型梳理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u 特邀嘉宾谈自身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
u 参与企业的企业文化具体问题探讨
u 优秀企业参观交流(北京:同仁堂集团;青岛:海尔集团)
三、核心主讲专家
王永为: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咨询部资深讲师,高级咨询顾问,加拿大约克大学苏黎世商学院MBA。长期从事企业文化研究与咨询实践,多次进行企业文化培训的授课,为多家企业进行过企业文化内训,并亲自参与了若干企业的企业文化咨询设计工作。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 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缺乏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人才正在成为制约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瓶颈。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主要基地, 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人才的重担。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后不能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 跳槽现象较为频繁;另一方面企业抱怨招过来的学生对企业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学生很难融入到企业中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对他们所在企业的企业文化不熟悉。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即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熟悉度和认知度?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对企业文化的渗透应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和合作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合作, 把优秀的企业文化渗透并融合在课程文化中, 共同搭建融合企业文化的课程文化, 为企业培养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多个工作岗位的高技能人才, 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快速地适应现代化企业对员工在技术、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等多方面的要求, 并最终融入到现代企业文化之中, 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
1 高职课程文化和企业文化互动和融合的意义
1.1 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进行高职课程的教学改革, 就是为了打破原有以知识系统为主的教学模式, 通过加强与行业和企业的交流互动, 最终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体系, 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为此, 不少学校采用了诸如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等方法来加深与企业的合作。而在这些方法中, 课程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互动和融合无疑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对高职课程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
1.2 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高职学生的高考成绩要低于本科院校的学生, 不少同学还是服从或调剂过来的, 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强, 学习兴趣不高, 并伴有失落、自卑的心理问题。但同时高职学生作为年轻人, 思想活跃, 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过程中, 对新知识和新技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渴望了解自己今后所从事行业的发展趋势, 因此如果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的元素, 使其能够直接接触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 体会到企业中员工在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 切身感受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企业生产和经营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并认识到掌握一技之长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的作用, 从而能够端正学习态度, 增强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内在动力, 提高学习兴趣, 使得学习成绩得到明显提高。
1.3 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加之在高考之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还没有完全进入社会, 从而造成心理不成熟, 思维方式过于理想化, 遇事易冲动, 缺乏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心理承受力差。这样的学生在毕业后进入企业后, 由于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加之对所工作的企业不熟悉, 尤其对企业文化缺乏了解和认同, 对企业严格的管理不是很适应, 因此很长时间对企业没有归属感, 以至于最后被企业所淘汰或是自己选择跳槽。如果能在课程的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 尤其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和企业前就能非常深入地了解企业的优质文化, 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这样学生进入企业后就能很快适应企业, 更快的企业创造价值。
1.4 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 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现在许多企业抱怨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 不少高职学生来到企业后, 不能适应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 无法将自己融入到企业中来, 出现许多学生频繁跳槽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即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熟悉度和认知度?而课程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互动和融合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路径之一。高职课程文化在吸纳和融合企业文化的过程中, 对企业文化也起到促进作用, 企业文化在吸纳了课程文化中的精髓后, 可以不断拓宽企业文化的蕴涵, 丰富和发展企业文化的成果, 提升企业的精神文化水平。高职课程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互动和融合不仅可以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塑造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还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使企业在转型升级中获得更多的人才支撑与技术支持, 形成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
2 高职课程文化和企业文化互动和融合的构建方法
2.1 与企业合作, 共同建立课程文化和企业文化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将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分工与配合的整体系统。课程文化作为课程体系重要的一环, 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职院校课程文化建设上, 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建设理念, 坚持“三个零距离”的课程改革思路, 即课程的设置及开发要与企业和社会的需求零距离;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与企业和社会的需求零距离;学生的能量培养要与职业岗位零距离。为实现这个目标, 学校应该在广泛的社会调研和对岗位需求预测的基础上, 邀请行业和企业的专家共同参与, 组成由学校、企业和行业三方组成课程体系建设指导委员会, 根据行业和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 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进行课程文化的共同开发, 并按照课程文化和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 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具体来说, 课程文化主要体现为“六个”转变:
一是将仅仅为学生提供知识教育服务转变为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服务;
二是将学生适应课程转变为课程要适应学生职业需求;
三是就学生由同质化发展转变为差异化发展;
四是将课程教育由学科体系教育转变为能力和过程教育;
五是将课程教育由理论教育转变为理实一体化教育;
六是将课程由单向性的教育转变为多向性的共同发展教育。
2.2 开展第二课堂和创新创业平台, 将企业文化引入课程文化中
由于种种原因, 高职院校将课程教学的重点放在以专业课程教学为核心的第一课堂, 而往往忽视以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第二课堂。因此, 学校应在保证第一课堂的教学质量的基础上,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 为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提升搭建平台。具体做法如下: (1) 将原先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人文素养和思想素质教育、品牌讲座、社团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培训等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有效整合, 并将企业文化引入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中, 以此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特质的了解, 加深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2) 学校要利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为目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利用寒暑假走进企业, 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和实践来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创业, 为减少学生创业失败的机率, 学校可以开展建立模拟创业等创业平台, 在“仿真”的微型职业实体中磨练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为校企文化融通提供互动平台。
2.3 采用“外引内送”的方式促进课程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
高职院校教师作为高职课程文化和企业文化互动和融合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其能力水平的高低, 将直接影响高职课程文化这一教学改革的成败, 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培养质量。“请进来, 走出去”是加强校企合作, 促进课程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之一。
“请进来”就是从企业引进兼职教师, 兼职教师作为学校和企业的桥梁, 在高职课程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中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些兼职教师通过教学, 对学校教育将产生一定的了解, 加之对企业工作十分熟悉, 因此在参与制定课程文化的教学计划、实施方案、评价体系、指导学生实践等方面能够更好地将企业文化元素融入其中, 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企业文化的精髓。
“走出去”就是企业为学校的专业教师提供下厂锻炼的机会, 来增强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通过深入工作岗位的第一线, 熟悉合作企业的最新技术, 了解所在行业的发展方向。使其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都得到提高。当教师再返回学校进行教学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最新的知识和技能, 更好地将课程文化和企业文化进行融合。
参考文献
[1]彭才根, 钱刚, 徐芬.职业院校课程文化建构策略和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20) :56-58.
[2]蔡丁, 邹立君.产学合作视野下的高职课程文化建设[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9 (2) :91-92.
[3]雷久相.试论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J].教育与职业, 2006 (3) :13-15.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企业文化;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0-0120-02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企业,应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课程建设更应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将企业文化主动融入高职教学全过程,通过体验式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而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具体是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企业、认知社会,结合自身目标和条件,以便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高职课程教学应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主动让学生融入社会,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坚持“以生为本”,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企业。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的民生问题,有的放矢,不断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一、 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教学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要全方位、深层次地推进产、学、研结合,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要把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高职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利用校企结合的潜在优势,融入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不仅是创新高职德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更是高职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第一,企业文化融入高职课程教学,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方向。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岗位型人才为己任。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员工所认同和信守的带有本企业特点的使命、精神、价值观和管理制度的总和。目前的课程教学,理论多实践少,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的简单灌输和行为约束,不善于回答学生应关注生存问题而产生的各种迷惑和疑虑。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我国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很大影响,他们不仅关注国家的发展壮大,也关注自己的成长、成才。所以,对高职教育工作者来说,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更应注意将企业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将教学向企业延伸,围绕企业文化的营造和提升开展教学活动。
第二,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面向行业的,作为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企业精神则成为企业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应主动适应企业的要求,将企业精神进一步具体化,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跟企业所倡导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结合起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着力培养学生敬业精神、诚信品质和强烈的责任意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顺应企业发展,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第三,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综合素质。现在企业选择人才,不仅看重的是学生的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更看重的是学生综合素质,即更看重学生个人基本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充分理解和认识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培养学生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职业意识,团队协作职业能力,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品质等。
二、 目前高职教学融入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教育界,对校企合作各地各校都有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实践,但总体而言,企业文化在高职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学校层面的校企合作比较多,专业方面的课程合作比较少。目前的校企合作多数是由学校或者职能部门与一些骨干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界定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而系部尤其是专业层面的比较少,特别是实质性的项目更为少见。
第二,校外教育就业层面的合作比较多,科技攻关、社会服务层面的课程比较少。也就是说,校企合作的方式和内容主要是满足学生顶岗实习或优先提供就业机会,功能相对比较单一,而真正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员工培训的比较少,双方有机结合开展研究和技术攻关的更少。
第三,学校提供的服务比较多,企业主动提供的服务比较少。目前的校企合作多半是学校出于评估考核,为学生就业等需求,主动找企业合作的多,学校有求企业的比较多,而真正互通有无、有机结合、合作共赢的比较少,甚至有些是老师或领导的情面简单的协议合作,这些都与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严重不符。
上述各种迹象表明,目前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还处于缺失状态,而学生很希望提高课程教学的实践性,要将企业文化完全融入高职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还需要一个漫长的不断探索的过程,这也是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课程建设问题,更是一种文化的融合过程。可以说课程建设和企业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反馈。主要表现在:学校应该参照企业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企业行业技术标准和国际通用的高技能人才职业资格标准,与企业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与教学资源,实施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系统设计与实施生产性实训环节,将教学活动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通过多种方式来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的办学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三、 高职教学融入企业文化的实现途径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集团内部成员共同拥有的,通过学习得来的意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文化互动,归根到底就是一种职业文化的引入,其载体是校企合作,它是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通过对目前我国高职教学在融入企业文化过程中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高职课程教学在融入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积极构建符合企业需求的课程文化体系。高职课程建设要以体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为基本出发点,这些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高职院校要把文化育人提升到自身发展的战略高度,坚持以大学文化为主体,企业文化为主导,把握主体行业文化背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的指导作用,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目标,建立校企文化共建的框架结构,以实现大学校园文化与行业、企业等区域文化的有机结合;专业设置区分重点与非重点;校园文化要突出主体专业文化特征。从学校层面体现区域文化背景,系部、专业层面体现企业文化共性特征,专业班级方面体现企业文化背景个性或岗位文化特性,这些文化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课程教学,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的转型。
第二,实现与行业零距离对接。高职教育主动与行业协会零距离对接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在办学理念、教风、学风等方面要吸收和接纳行业中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进一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教职员工的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应把行业文化引入校园;在制度文化建设中,在各类实践教学环境中引入企业文化管理,可以由企业提供生产操作规程、质量标准、安全生产规范等标准,提高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课程建设要主动融入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各方面的综合知识。通过与企业、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的合作,将企业精神、管理理念、经营理念、人才观、质量观等企业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绩效意识、服务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素质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努力构建企业、行业、学校共同育人的基本格局。
第三,走校企合作、利益共享之路。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优秀的校园文化一样成为其核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课程教学中要主动吸收企业先进文化,可以达到企业与学校双方互利共赢的效果。一方面,高职学生除了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外,更多的依靠文化的熏陶获得职业素养,高职课程设置的优化能促使学校自觉的根据行业企业的要求确定调整培养自己的学习目标,组织教学,开发课程,将企业文化融入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促使学生感悟企业精神,提高企业认同感、归属感,使其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提升其就业能力,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等,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源源不断地向企业输送人才。
优秀的文化能够孕育一所优秀的学校,一所优秀的学校更需要优秀的文化做引领,正是由于高职课程教学的特性决定了课程教学要与企业文化的不断交流,企业文化被吸收和接纳后才能形成合力步入良性循环。在具有特色的文化熏陶下,高素质的“职业人”才能快速融入企业文化中,迅速适应岗位,会把优秀的文化带入企业,促进和引领企业文化建设,高职院校通过不断地积极吸收先进的企业文化,才能构建全新的、体现职业教育特色高职文化,实现校企合作,达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方向阳.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方动机的冲突与治理[J].现代教育管理,2010,(9).
[2]刘景光.当前国内外高等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研究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7).
单选题
1.以下不属于企业文化对企业产生的作用是:()回答:正确
1.A 提升经营业绩
2.B 辅助战略实现
3.C 员工成功导向
4.D 改变经营模式
2.以下属于烟草商业企业服务客户的是:()回答:正确
1.A 零售客户
2.B 消费者
3.C 内部员工
4.D 以上都是
3.承认烟草市场属于(),是探讨烟草行业企业化改革的必要前提。回答:正确
1.A 国家垄断市场
2.B 有效竞争市场
3.C 行业垄断市场
4.D 政策垄断市场
4.以下不属于企业文化内含层次的是()回答:错误
1.A 道德层
2.B 理念层
3.C 制度层
4.D 符号层
5.在WHO推动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下,中国烟草的市场需求总量未来扩张的余地将()错误
回答:
1.A 2.B 3.C 4.D 迅速减少
逐渐减少
略有增长
迅速增长
6.“文化建设中的内外之分”,主要是指由()造成的文化问题。回答:错误
1.A 2.B 3.C 4.D 效益至上
大规模裁员
精细化分工
合同外包
7.关于企业内部的文化冲突,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企业文化个体文化简单叠加而成的群体文化。
企业内部的文化冲突是普遍存在的。
管理好文化碰撞能带来文化上的取长补短。
8.以下不属于建设企业文化理念层的方式是()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有着伟大的梦想
以顾客为导向
以员工为核心
树立英雄
9.烟草行业企业文化的核心定位是()。回答:正确
1.A 2.B 责任、诚信、服务、价值
责任、创新、服务、价值 3.C 4.D 责任、诚信、开拓、价值
责任、诚信、服务、严谨
10.以下属于学习型企业特征的是()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善于学习、不断创新
与时俱进、快速反应
不懈努力
以上皆是
11.在企业文化符号层建设中,()有以古鉴今的作用,并且可以解释目前的行为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故事
仪式
英雄
标识
12.()是一系列重复性的活动,这些活动代表并强化了组织的主要价值观。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故事
仪式
英雄
标识
13.对亚文化进行整合的过程包括4个步骤,分别为:拜访并倾听它的历史和战争故事、赞扬并鼓励它的出现与传播、在确定潜在价值后,加强较弱的亚文化和()。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淘汰亚文化
用主文化替代亚文化
把亚文化和企业文化主体编织在一起
让亚文化再度回到“地下”状态 14.亚文化与主文化间的关系,简单而言就是()的关系。回答:正确
1.A 求同与存异
2.B 上墙与入心
3.C 理论与实践
4.D 正面与反面
15.从企业文化制度层的角度来讲,庆典是为了()而喝彩。
1.A 取得巨大的经营业绩
2.B 企业成功
3.C 某个重要员工的个人成功
一、课程说明
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组织成员所共同信仰的管理哲学、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的总和。该项目培训课程共有六个模块。
文件包含了课程方案、实施建议等内容,请您阅读后,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不断完善和优化培训方案,实现合作目标。
培训的价值在于培训师,以及相关服务,所以我们的报价以现推荐的培训师为报价基础。
二、课程目标
帮助员工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帮助员工理解并认同公司文化;帮助员工尽快融入公司文化,成为合格的企业人。
三、培训对象
公司全体员工
四、教学要求:
正确认识《企业文化》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知识体系结构。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员工掌握《企业文化》主题下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有关的知识体系按不同程度分三个层次作出要求:
1、了解:要求学员知道的培训内容。
企业发展历程
什么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的构成
企业文化品格
为什么要实施企业文化
2、一般掌握:要求学员理解的课程内容。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公司文化体系结构
企业使命和愿景
企业核心价值观
企业核心价值观
企业核心价值观
企业高压线
企业经营理念
企业文化的创新与优化
3、重点掌握:要求学员对重点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同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当中。
如何营造企业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工程建设的要点与步骤
企业文化工程实施的阶段
企业文化工程实施的全程操控与管理
四、课程特色
针对企业实际需要进行设计
课程体系由浅到深,循序渐进
主讲培训师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采用案例研讨、模拟演练等互动教学模式案例分析可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展开
已经经过近百家企业培训实践,总体反映良好
五、培训教材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精神,是一种不灭的灵魂,依靠这种精神,优秀的企业将全体员工紧紧凝聚起来,从而发挥最大最强的战斗力!企业文化系统,解决你企业的诸多隐痛
1.员工难管、责任不强
例如:(1)早晨员工是否懒懒散散,无精打采?面对加班,员工是否互相推诿。
(2)员工在面对失误时,总是找借口,一有能力的员工天天跟老板谈条件。
2.工作效率不高
例如:(1)员工天天喊着加工资加福利,公司的成本不断地快速上升而效率却
在不断地降低。
(2)公司有着一流的机械设备却生产不出一流的产品,经常反工退货。
(3)员工心态不好,没订单急订单,有订单交不出货,老板急得冒烟。
3.执行力不强0
例如:(1)企业团队的执行力如生锈一般,迟钝无力,简单的任务都完成得一
团糟。
(2)公司管理层大量存在老好人,不敢得罪人,老板做坏人,管理层做好
人。整个团队没有狼性,不像一群狼、更像一群羊。
4.利润下滑
例如:(1)工资越长越高,福利越来越好,公司每年的利润不断下滑,员工越来越牛,越来越难管理。
(2)原材料不断上升,顾客下订单的价格越来越低,公司越来越危险。
5.公司缺乏系统
(1)整个公司运转非常忙、非常乱、公司越做越大,老板越做越累。
(2)公司没有良好的系统,缺少人才,人才复制慢,没有人才导致公司处处起火,老板就天天救火。
作为老板,你是否越来越发现,公司里有许多阳奉阴违,不冷不热的软钉子?控制和引导企业变得越来越无力?其实,这都是缺乏企业文化的典型症状。
课程内容:
一. 企业家魏征执行体系(让企业家本人提升效率40%以上)
二. 企业文化系统的核心。
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灵魂。
企业文化重要性: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三军统
帅,是企业行动的指南针,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它具有一种无法替代的核心作用。
三. 提升企业家及核心团队的六大能积系统。(让企业家有一个有火眼金
金)
职工级、职员级、主管级、管理级、经营级、顾问级
四. 调整员工心态,团队建设企业文化系统的十大功能。
1.导向功能(解决员工方向问题)
2.教育功能(解决员工思想态度问题)
3..团队凝聚力功能(解决团队问题)
4.激励功能(解决全体员工动力问题)
5.约束功能(解决员工责任心问题)
6.辐射功能(解决员工多不好管理问题)
7.改善人际关系功能(解决公司团队沟通问题)
8.规范企业形象功能(解决企业形象问题)
9.促进有效管理功能(解决企业管理执行问题)
10.提高经济绩效功能(增加企业的利润)
五. 执行六大秘密文化系统武器
讲述老板文化的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让学员明确企业文化的十大功能,企业文化的标语、图片、手册、及规则。
六. 企业文化的四大层面。
物质文化-----统一形象。
制度文化-----统一制度
精神文化-----统一思想
老板文化-----统一领袖
七. 让员工和老板同心同德的核心文化法宝。
八. 如何让公司中高层和全体员工拥有超强责任感,让整个公司形成责任的文化的:10把飞刀。
(提升企业效率大大系统利润宝典)
1财务管理系统、2管理咨询系统、3生产管理系统、4物业管理系统、5项目管理系统、6企划管理系统、7营销管理系统、8行政办公管理系统、9培训管理系统、10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一、“贫困文化”的本质
美国人类学家刘易斯1959年首次提出“贫困文化”概念, 指出贫困者的状况难以改变和其贫困文化有关, 他们有着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他们目光短浅, 没有远见卓识, 视野狭窄, 不能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认识他们的困难。[1]总之, 贫困文化指贫困阶层特有文化类型, 是在贫困生活中受环境影响而形成的特殊心理状态、思维、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习惯和风俗等非物质形式的文化。
(一) 安贫乐命, 安守现状的人生观。
贫困人群习惯于在小农经济模式下安贫乐命, 自得其乐。他们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卓识, 消极无为, 听天由命, 缺乏突破陈规的行为意识和能力。我国解放四十多年之后的时间里, 贫困地区仍可看到“种田饱肚, 养猪过年, 喂鸡喂鸭换油盐”这种简单的田园经济生活方式……“三口之家五亩田, 日月就在父母边;柴米不断家景好, 不想出门挣大钱;天天夫妻能见面, 油盐满罐日子甜;种好家中本分田, 舒舒服服享清闲。你若向他们讲富裕地区、富裕户的好日子, 他们会说:‘嗨!人比人, 活不成, 人哪能比着好的过呢?人要知足, 适可而止, 钱挣多了会扎手。心想大了会扎肺, 树大必招风。何必做出头的椽子?’”[2]对现有生活的满足使得他们困苦中清闲度日, 追求生活的安逸和心理的舒适。
(二) 老守田园, 安土重迁的乡土观。
“饿死不离乡”,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是贫困乡民常挂嘴上的俗语, 在扶贫搬迁工程中他们总是抱着“人, 住惯了哪儿, 哪儿好, 穷就穷一点, 穷日子安份”的心态而拒绝迁移, “越穷越不动”的难解之谜其实就在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封闭使人们缺少勇气改变现状, 放弃自己已经熟悉和成为自我个性组成部分的东西。
安守现状心态甚至还延伸出抱残守缺的心态, 对文化知识, 对新生事物的畏惧心理。对内蒙古和林县灯笼秦乡的一项调查发现, 当地办学条件改善的同时入学率仍未见长, 适龄儿童入学的动员工作深入到每家每户, 甚至把“送子上学光荣”的大标语贴到村头的高墙上。那里, 很多人不敢贸然进乡文化站, 不敢让孩子去县城读书, 不愿接受科学的种田养殖方法。封建迷信却使人们节衣缩食, 倾家荡产也乐此不疲。[3]
(三) 懒于劳作, 不求进取的劳动观。
“春等救济粮, 冬等冬令装, 夏炎秋雨不出房”, 某些贫困者可能愿意整日睡觉、聊天和晒太阳, 坐等政府救济解决, 宁愿讨饭也不做任何进取尝试。1987年, 内蒙古和林县灯笼秦乡旱情严重, 县政府将国家种的几百亩黄芪刨挖任务分给了乡里, 以量计酬, 每个劳动力每天可挣5元左右, 50多个劳动力可干一个月, 可是布告在乡政府大门口贴了7天, 主动报名的只有4人。[4]
贫困文化实际上是贫困阶层长期形成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 该文化把他们困在贫困“宿命”中, 即使外部力量抱着善意愿望, 帮他们改造生活, 也可能遭到反对或敷衍应付。贫困文化不变, 再完美的反贫困计划也难免流产。
二、教师群体的“贫困文化”:表现及原因
“贫困文化”虽特指贫困阶层特有文化, 可对照教师群体的某些文化特征, 我们发现教师群体———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也存在着类似的贫困文化。
(一) 教育信息和文化相对闭塞的生存现状
与贫困文化的物质贫乏类似的是教师群体存在着教育信息和文化的贫乏。
第一, 教师职业本身的封闭性。教师工作环境相对封闭, 流行的坐班制又使他们很少接触到校外环境, 饱满的教学任务更使他们没有时间呼吸新鲜的信息空气。另外, 教师中的个人主义文化会使他们更习惯于教学中的单枪匹马, 认为向别人请教, 可能意味着自己的无能, 教师间的课程信息难以交流。第二, 经济发达, 信息多元的城市中, 教师“主动”封闭。各学校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名气, 教师们全神贯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对外界新鲜的教育信息无暇顾及, 充耳不闻。第三, 农村教师“被动”封闭。农村尤其偏远山区, 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 而绵延大山更是阻碍着教师们与外界的信息沟通。“有的地区农村学校教师数量短缺和学校经费紧张, 教师外出学习、考察以及培训、进修的机会很少, 外界的专家学者也很少到农村学校开展教师培训、传递信息、观摩教学等”[5], 农村教师在经济、文化、成长机会三重贫乏下, 与外界环境被动封闭。
(二) 安守现状, “不求无功, 只求无过”的心理状态
为维持心理和外界环境的平衡性, 教师们往往表现出较强的闭锁性, 只求现在生活的安适, 拒绝改革中的新生事物。
第一, 对教育事业缺乏热爱的教师得过且过, 他们只把教师职业作为谋生手段, 缺乏热爱和激情, 即使身在课程改革中心区域, 仍会“不管外面波澜壮阔, 只管自己风平浪静”。第二, 满足已有成绩, 缺乏长远眼光的教师无法完成思维换转。杨老师, 某重点中学中年高级教师, 20年教龄。工作业绩有目共睹并被广泛认可。面对课程改革, 他认为多年的教学经验定能应付一切挑战, 只希望不要增加太多额外工作量, 而且自己在事业上的发展已经不错了, 已评高级职称, 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有质的变化, 课程改革不可能促进自我成长。[6]第三, 承受不了课程改革冲击的教师拒绝新生事物。革新总会带来新的东西, 冲击旧有事物。课程改革可能会对教师们熟悉的一切带来冲击, 使他们习惯成自然的行为习惯和教学理念飘摇不定。一次艺术课程培训活动上, 老师们用“大汗淋漓”“咬紧牙关”“泪如雨下”“泪如泉涌”等词表达他们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内心感受。[7]为维持其渐渐弱化的教学效能感, 他们安守现状, 本能地拒绝改革。第四, 受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的教师坚守文化阵地。耕耘数十年的老教师, 传统教育观念成为他们的隐形价值观念, “许多教师甚至对新课程没有什么了解, 就本能地认为不好, 对课程改革或新课程的态度极其冷淡, 使课程改革在农村中小学难以开展。”[8]传统文化已成为他们行为的隐而不显, 觉而不察的理论支撑。
(三) 关心眼前的切身利益, 只重当下的教育价值取向
拒绝变化, 教师们自然就会更加注重眼前利益。有些教师, 尤其农村教师, 由于乡镇财政原因, 长期都是老教师在承担重任, 辛劳较多工资较少, 且常被拖欠, 教师们常常身心疲惫, 难有热情实施课程改革。有些教师担心现有利益受损不愿改革:担心课程改革采用新技术、新制度会增加教学成本, 减少原有收入;担心课程改革减少课时和课时补贴;因课程改革而被降低岗位, 失去原有岗位的优越待遇;担心实施课程改革致使学生学习成绩暂时下降, 被旧有评价制度否定, 从而丧失相关利益等。比如, 一次期中考试后, 某校主任分析各学科老师的成绩, 发现一位老师成绩不理想, 于是言辞犀利地找他谈话。这位老师非常委屈:一次考试就可以下定论吗?在同事印象中, 这位老师可是新课改的先行者, 经常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搜集资料、进行研究, 平日的教学成绩并不差, 而今面对不争的事实, 这位老师也是茫然无措。[9]这位教师积极实施课程改革, 但在评价体系中占据的优势在课程实施后却转为劣势, 注重现在利益缺少教育长远理想的教师往往迷失自我, 甚至放弃课程实施。
三、教师的“贫困文化”改造:对策探讨
(一) 教师贫困文化的根基改造, 实现信息顺畅流通
对于城市中“主动封闭”型教师, 学校领导者重在营造一种信息交流氛围:组织本校教师或邀请外校有改革经验的教师对课程问题用“头脑风暴法”展开自由讨论, 由此形成常规制度, 并对积极讨论和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给予奖励。思想碰撞和交流就会触动保守教师。社会层面, 学校要加强宣传力度, 通过家长对教师变化带来压力。新旧思想的碰撞就会显现课程改革的相对优越性, 从而激发教师改革的热情。对农村教师, 采取以上方法外, 还要加强物质文化建设。专家和学者可通过讲座、教学示范和观摩、捐助书籍等形式为农村教师带去新鲜的课程文化。政府可以适当增加教育经费, 资助农村学校电脑等设备, 使他们更方便地接触和学习外界新鲜信息。教育行政部门也可组织城市和乡村教师的双向交流,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共同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二) 确保教师在课程变革过程中获得个人收益
课程改革也是教师自我发展并获得更多收益的过程, 学校可以引导教师思考课程改革下什么是好的教师, 如何更好地实现教育的价值追求, 我该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等。同时, 学校要为尝试课程改革的教师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和奖励, 如教师积极尝试新的课程行为反而带来学生学习成绩等的暂时落后, 学校要确保原有的物质利益, 并提供情感支持和方向引导。
(三) 改变新课程教师培训模式
第一, 以实际问题为引子, 激发教师们内在学习兴趣。教师们参与培训更多是为完成任务, 缺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最终使课程流于形式。[10]培训内容的不适性是其原因之一。专家们侧重理论分析, 并把理论以压缩化地灌输给教师, 致使教师们“听的时候激动了, 看的时候感动了, 回去以后不动了’的局面”。[11]培训能切中教学中常见问题, 或以问题为引子, 教师参与的主体性就能调动起来。第二, 从行为导引到观念更新。培训教师除了要分析教师旧的教学行为的不足之外, 更要分析其隐性观念, 使其显性化, 和新的教育观念形成对比, 以待改进。
(四) 引导教师树立教育理想, 形成教育愿景。仅为谋生而在改革中得过且的教师, 其最大的原因就是缺少教育理想
校长要组织教师结合时代和教育需求探讨本校的办学哲学, 树立教育理想和愿景, 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
摘要:贫困文化指贫困阶层特有的文化类型, 其主要特征是目光短浅、安于现状, 拒绝新鲜事物, 追求生活的安逸和舒适。文化教师群体中也有类似特征:新鲜的教育信息贫乏下安守现状, 担心现有利益得失而拒绝变革。贫困文化不变, 课程改革效果难以落实。
关键词:贫困文化,教师,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吴理财.论贫困文化[J].社会, 2001 (, 8) .
[2]王培暄.来自传统观念的阻力:论欠发达地区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几种思想障碍[J].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社会科学) , 1994, (1) .
[3][4]倪虹.中国贫困文化初探[J].社会, 1995, (5) .
[5][7]王嘉毅.农村教师与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基础教育课程, 2005 (, 5) .
[6]http://www.qtedu.net/jygl/dyjy/jyjl/200507/17677.html
[7]陈大伟.新课程的故事与解读[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8.
[8]田小红.农村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问题与困难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 8) .
[9]http://portal.sdteacher.gov.cn/Course/huaxue/Article/459287.as-px
[10]郑宇红.教师主体性缺失的现状与原因分析[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6 (, 6) .
当前,职教改革正经历着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职教改革关注于职业教育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主要解决培养合格酒店职业人才的问题。根据调查发现“对毕业生评价问题上,学校与酒店企业观点有较大出入。业界认为:毕业生不适应生产安全规范,不了解生产服务流程,不认同企业文化等比较普遍”。透视出学校教育的低能与低效(毕业生不会做人做事),不适应行业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探讨基于现代酒店企业文化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一、 基本概念的界定
范式(Paradigm)一词最早出现在托马斯.S.库恩的《必要的张力:科学研究的传统和变革》中。在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将其界定为包括有理论体系、研究规划和方法的结构。课程教学范式是指在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人员所秉持的信念与价值以及采取的技术及形式,形成的特质及效果的总称。
“教二学三考五”课程教学范式是指在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中,以构建学习作为主要方式,以开发潜能为课堂教学目标,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学习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实现培养目标。教师事先选取并精讲典型工作任务,演示相关技能并指导学生体验,二者有机结合,共同完成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此谓“教二”;将典型工作任务的消化学习、一般工作任务的自主学习和相关专业知识的涉猎学习三项内容叠加在一起, 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任务,此谓“学三”;学生出勤、参与课堂、自主学习、单项任务完成、大型综合模拟情景表演等五项内容综合构成学生课业成绩,此谓“考五”。
二、现代酒店企业文化和“教二学三考五”的课程教学范式的关系。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说,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工作价值观教育创新与探索》中指出: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基于现代酒店企业文化的“教二学三考五”的课程教学范式实质上是企业文化进课堂的具体体现。
“教二学三考五”课程教学范式与大学课程教学范式的核心理念一致。
大学课程教学范式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教学学术观、教学民主观和教学协作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追求和谐平等、探讨学习和体验式学习;通过师生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促使学生学习和研究在更高层次上进行。
高职理实一体化课堂是师生之间有效互动,传播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渠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先进理念、价值观、团队精神、服务意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習或工作时,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提升。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43期2014年第11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教二学三考五”课程教学范式,把师生作为课堂平等对话的两个主体,精讲精练。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情景演练等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二学三考五”课程教学范式与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专业课程观的培养目标一致。
工作过程是个体为完成一件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是指向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的人的全面发展。
“教二学三考五”课程教学范式,以构建学习作为主要方式,以开发潜能为课堂教学目标,以酒店岗位标准工作流程为内容,以项目任务情景剧为载体,有效实现“教与学”、“学与练”、“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四结合,有效融合素质养成、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教育,通过全程动态全面考核,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创新意识和职业养成习惯,最终实现培养人的目标。
由此可见,“教二学三考五”课程教学范式与高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的培养目标都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教二学三考五”课程教学范式与现代酒店企业文化有机融合。
“教二学三考五”课程教学范式要求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这个平台,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将酒店服务文化(对客服务理念、酒店服务礼仪、标准操作流程等)与课程进行无缝对接,真正实现企业文化进课堂。“教二学三考五”课程教学范式主要开发的是校企合作中的企业文化和课程文化,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企业忠诚度。
三、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职毕业生不能适应行业企业一线发展需要,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实质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校企合作有名无实,学校本位影响深远,课程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标准制定等与企业标准不能有效对接,教师教学理念落后、双师素质名不副实以及学生对企业文化不了解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造成人才培养不实用的问题普遍。
四、 基于现代企业文化的“教二学三考五”课程教学范式构建—以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为例。
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职业学校之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例如种豆,则种豆始终为一切应行之手续,为一课。每课有学理,有实习,二者联络无间,然后完成一课即成一事。“教二学三考五”课程教学范式是该论断的具体体现。“一事之始终为一课”相当于课堂项目教学中的一项大的任务;“种豆始终为一切应行之手续”恰好相当于“企业标准操作流程”(简称SOP)的一项子任务的内容。例如,酒店前厅部(前厅项目),包含前台、行李部、商务中心、宾客服务中心、值班经理、贴身管家、行政楼层等七项任务),共152项子任务,对应152个SOP。SOP回答“how to do” 的问题。152个SOP解决的就是前厅服务即完成“种豆”的问题。“教二学三考五”课程教学范式,实质是将世界联号集团五星级酒店企业文化和运营标准融入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中。它关注对学生的职业态度、礼貌修养、养成习惯、职业忠诚、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实用性和适用性,课程内容选取与工作内容一致,力求达到教、学、做、用结合,注重考核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内容与国际接轨,为学生日后从事职场工作奠定基础。
基于现代酒店企业文化的“教二学三考五”课程教学范式构建,在文化育人的理念下,将现代酒店企业文化贯穿于课程教学始终,根据企业运营实际和标准操作程序,开发典型工作任务课程,有效实现课岗无缝对接,帮助有才能的学生全面发挥潜能,使他们日后能在多元化、发展迅速、充满机遇的酒店行业中脱颖而出。
陈勇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意识形态的反应,其包含的价值观和信仰会影响组织中各个战略业务单元的工作氛围和决策方式。基于分析三种企业文化(官僚型、创新型、支撑型)的不同特征,及其对组织战略选择、战术选择的影响后试探寻建立具有战略性的企业文化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文化;战略类型;;战术;战略性企业文化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在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方面被公认领先于全球。到了七八十年代,一贯以理性管理著称的美国经济出现了衰退;正值此时,日本经济却异军突起,对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经济构成了挑战。那么,到底是因为美国经济的衰退才使得日本的经济崛起呢还是因为日本在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上面另辟蹊径?对于这个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积极关
[1]注,对此,世界各国的学者都积极去探寻有说服力的答案。帕斯卡尔认为,企业文化可
用来解释日本企业超过号称竞争力全球第一的美国企业,并且呼吁应该重新关注企业的软实力,强调这种软实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随着“企业文化”一词的提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涌现出了大批著名学者开始围绕着“企业文化”来研究日本制胜绝招,不仅针对日本,大批学者开始分析并运用企业文化去解释企业做出的战略、战术、绩效、竞争力。随着“企业文化”的提出及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企业文化将至始至终贯穿于企业的经营运作之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谋求长期、持久、快速的发展就必须有提前预知能力即所谓的战略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立于“不朽之地”,那么,建立战略性的企业文化显得刻不容缓。
企业文化
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围绕企业文化的概念和内涵、结构要素及类型划分等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学术界一直没有达成一致。从综合的角度考虑,笔者比较认同沙因(Schein)和陈春花提出的观点和定义。沙因的企业文化观在学术界一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组织文化与领导》(Organizational Cultur
[2]e and Leadership)一书中,他认为企业文化的本质不是企业的价值观、共同信念、团体规范等,这些仅仅是企业文化的外在呈现,而不是企业文化真正的内在本质,并且指出企业文化应该包含为企业员工共同拥有的更深层次的基本假设和信念。这些假设和信念是团体在处理外部环境中的生存问题和内部聚合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形成的,会随着新的实践而发生变化并得到发展,并且还会无意识地产生作用。这些深层的假设应该有别于“人为事物”和“价值观”,后两者只是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或表面层次,而不是企业文化的本质。陈春花(2002)认为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物质文
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包括企业的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3]。不难看出,两位学者在对企业文化做出定义的时候都很注重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而战略性的塑造企业文化可以使其具有战略性。
在企业文化研究方面,国内外研究者大多集中研究静态企业文化,对动态企业文化专题
[]展开研究的还不多。如奎因(Quinn)等在他们提出的“竞争性文化价值模型”4中,按照内部与外部导向、灵活自由与稳定控制两个维度对企业文化进行了分类,最后形成了四种基本的价值模式,即团体文化(人际关系模式)、发展文化(开放系统模式)、理性文化(理性目标模式)和层次文化(内部过程模式)。奎因认为,尽管这四种组织文化彼此区别很大,但很少有企业组织单独属于其中的某一特定文化,根据组织环境特征和管理风格,Wal-lach(1983)将组织文化分为官僚文化、创新文化和支撑文化,河野义弘(1992)调查统计了上百家企业后,将企业文化分为活力型、独裁活力型、官僚型、僵化型和独裁僵化型五种类型,迪尔和肯尼迪(1982)也将企业文化分成强人文化、赌博文化、过程文化和“拼命干、尽情玩”文化四种,胡军(1995)对跨文化管理作了较深的研究,陈维政等(2005)研究了转型时期的中国企业文化,但对企业发生并购等重大变革情况下的文化振荡过程研究不多。虽然在现实中,组织往往是几种文化并存,但为了切实挖掘组织文化的影响作用这里还以单一的组织文化为分析对象,并采用Wallach(1983)的三种组织文化类型的分类方式。每种组织文化的特征如下[5]。
官僚文化:其特征为在不同等级和区域间有明显的责任、义务界限,日常工作有组织且系统化。这一文化通常基于控制和权力。具有这一文化的企业通常都是稳定、谨慎、成熟、权力导向型、规章化、结构化、程序化以及等级化的。
创新文化:这是一种令人兴奋及动态的文化。具有企业家精神、雄心勃勃的人会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具有这种文化的组织有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地点,充满挑战和风险,并存在持续的激励机制。然而,这里并不是一个容易工作的地方,压力和各种风险随时存在,很难平衡家庭、工作、娱乐三者间的时间分配。
支撑文化:这种文化下的组织具有和谐的工作环境。人们相互间友好、公平、互助。具有这一文化的组织是可靠的、公平的、友善的、鼓舞人心的、坦诚的、关系导向型的、协作的。
战略类型
M-S分类法(1978)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有效分析组织战略业务单元层面战略发展的方法,它根据组织应对外界环境变化而改变产品与市场范围速度的不同对组织进行划分
[6]。
探索者:在行业中最为动态的环境中生存。其核心能力来源于发现和开发新的产品与市场机会。
防御者:试图在相对稳定的产品和服务领域占据并保持一个安全的市场份额。与探索者相比,防御者集中于一个相对较小的市场范围,致力于满足顾客现时的需求,而非尝试探求顾客潜在需求,在这一较小市场范围内,防御者可以做到资源和成本的有效利用,使竞争者很难抢夺自己的市场。
分析者:同时拥有探索者和防御者两种战略特征,是探索者和防御者两极间的中点和综合。分析者努力将风险最小化、利润最大化,他们会保持一个稳定的、有限的产品或服务组合,不会首先推出新产品或开发新市场,但他们会仔细观察主要竞争对手在相关领域的行动,一旦出现有希望的新产品或新市场,则会迅速跟进。
应对者:通常缺乏长期的计划和持续的战略,只是被动地迫于环境压力而做出适应性的改变,并且这些改变也是不稳定和不持续的。
以往的实证研究表明,探索者、防御者、分析者在市场中运作的效果都很好并且明显好于应对者[7]。与很多学者一样[6,8],本文在研究时也只关注前三种潜在的成功战略类型,因其自身能力的缺乏和主动寻求机会与合作意识的欠缺,并没有将应对者包含进来。
企业战略对竞争力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发挥其作用:一是影响企业家的战略取向,从而影响企业经营方式与发展模式,进而影响企业经营和发展的绩效;二是影响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从而影响其行为方向、行为方式、行为力度和行为效率,进而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三是通过企业经营伦理、经营价值取向以及经营宗旨来影响企业与各相关利益方(如顾客、竞争者、供应商等)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企业存续发展的外部环境与条件。
研究模型
企业文化是组织的灵魂,也是组织前进的导向,通过建立具有战略性的企业文化,对组织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有非常积极的意义,通过战略性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选择进而使得行为操作也具有战略性最后使得战略性的精神文化促成战略性的制度文化、战略性的行为文化、战略性的物质文化;反过来,战略性的物质文化将促成战略性的精神文化,如此的良性循环将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致使企业立于不朽之地。由此,本文提出了如下概念框架(见图1)
小结
本模型是自己根据大量文献阅读而提出来,因为之前也没有研究战略性企业文化的相关文献,经过文献阅读发现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是全过程的,最终无论在战略上的努力还是战术上的努力都是希望以精神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基于此,提出来如何在企业文化形成的时候就具有战略性以指导战略战术的执行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这个构建是双向的,战略性的企业文化也会因时而异不断的进行升华。构建模型会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同时也不知道提出的战略性企业文化是否符合学术规范,所以希望老师给予改正意见。
参考文献:
[1]Pascale,Richard Tanner,and Athos,Anthony G.The art of Japanese managenment[M].Lindon:Allen Lane,1982
[2]Sehein,EH.Orang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85.
[3]陈春花·企业文化管理[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4]Kim,S,cameron,and Quinn,E.Diagnosing and chang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Based on the competing values framework[M].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05.
[5]Bengtsson,M.,Kock,S.'Coo petition'in business networks———To cooperate and compete simultaneously[J].Industry Marketing Management,2000,29:411-426
[6]Song,M.,Anthony Di Benedetto,C.,Nason,R.W.Capabilities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trategic type[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7,35:18-34
[7]Conant,J.S.,Mokwa,M.P.,Varadarajan,P.R.Strategic types,distinctive marketing competencie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A multiple measures based stud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0,11:365-383
[8]Luo,Y.,Seung,H.P.Strategic alignment and performance of market-seeking MNCs in China[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2):141-155
【企业文化课程】推荐阅读:
中外企业文化及其实证分析课程09-27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管理11-09
论企业文化影响企业文化的长远发展12-17
企业文化儒家文化12-02
企业文化企业理念11-06
安全文化与企业文化11-20
企业文化助推企业发展10-17
企业文化决定企业成败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