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管理职能研讨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样,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的经济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众多发展中国家能更多的利用来自世界各地的先进技术及雄厚资本发展自身。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间的竞争,国际投机增多,经济风险增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主权及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严重的冲击。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政府管理职能研讨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政府管理职能研讨论文 篇1: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探析

【摘 要】行政事业单位本身具有行政管理职能,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更是不可忽视的。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理论依据,针对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了对于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改革 ;措施

2009年8月26日,旨在推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研究和改革的“政府会计改革研讨会”在湖北省武汉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召开“。这是继修订企业会计准则之后,我国会计领域又一大事,关系着国计民生,关系着广大纳税人的切身利益。”出席当天会议的财政部会计司副司长刘光忠说。

刘光忠表示,从推进政府会计改革的必要性而言,财政收入来自于纳税人,实行政府会计改革体现“受人民之托,为国家和人民理财”的服务型政府理念。终极目标是立足国情,借鉴国际,推进改革,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委托代理理论

行政事业单位不仅是一个政治主体,也是一个经济主体。行政事业单位并不是一个没有自身利益的超利益组织,它只是将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利益内在化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利益。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除了具备特殊的政治素质外,同样也具有理性经济人的特征,包括如何在官场和职场中升迁,如何获取高薪和更大权利等。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了自身利益可能会作出一些不是从社会福利最大化出发的决策。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整体也有其自身利益,由于单位自身的生存、发展等根本问题以及财务状况等具体问题,从而导致其行为有可能偏离社会公共利益,增加社会的非生产性额外成本,破坏资源配置的优化。

在股份制公司中,经常会出现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形,经理层(即代理人)掌握着更多的信息,会做出更加有利于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这时,代理问题就是研究如何进行制度设计,使经理层在按自身利益最大化行动的同时也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股东的利益。因此,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就是研究在利益发生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紧迫性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或缺陷,导致会计工作成果不容乐观。如果不抓紧时间进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后果不堪设想。目前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当前会计准则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执行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于2012年12月5日经财政部部务会议审议、修订通过,准则本身以及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受会计人员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影响,目前实行准则规范条件尚不成熟,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准则成本高、难度大。准则在业务活动表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预算执行表没有项目支出重要明细项目的比较数据,从而降低了数据的决策分析价值;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了专用基金和专项结余,但在业务活动表中不包括专项收支的内容,也没有专门的专项业务活动表,报表使用者不能得到这方面的信息。单位净资产构成项目有下列问题难以解决:单位的出资方正由政府全部出资变为多方投资主体出资,目前的净资产构成难以反映这一要求。

(二)成本管理能力不够,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能力不够。许多单位从事的是经营性业务,而对于非经营性业务几乎不做成本核算。因此,对于如何实施合理的资金绩效考核不明确,混淆了经营性业务与非经营性业务,导致行政事业单位无法有效合理地实施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会计报表不能满足成本控制与管理的需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意义在于要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各项结余数。但一些单位预算不准确,甚至做假账,使得单位资金短缺而不能完成项目,或者随意挪动资金并把资金与效益挂钩,导致会计信息不能完全反映现实情况。对于已经发生的支出但款项尚未支付的费用则不能确认为当期支出,导致不能完整的核算单位的成本,不能准确、真实地反映各单位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效率水平与成本耗费。

三、推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问题研究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正逐步与IPSASs(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趋同。新准则引入的公允价值、权责发生制以及费用资本化等尽管目前备受争议,但仍需坚持,同时建议还要适度将资产减值测试,包括把可收回金额的计算方法引入到新准则之中。有些会计业务的处理方法,可以按照IPSASs的方法规定基准法和允许选择方法处理。单位不经常发生的会计业务可以不在新准则中规定,但需强调如果发生此类业务,应比照IPSASs和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CASs的对应部分执行,并在财务会计报告附注中说明。新准则在业务活动表中将费用按属性列示,即包括业务活动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他费用、所得税费用,又在预算执行表中将支出按功能列示,即包括基本支出、项目支出。设置专项业务活动表,明确专项收支内容,计算专项结余。IPSASs要求财务状况表中反映的净资产共四项,分别为政府出资、资本公积、累计盈余/(损失)、小股东利益。新准则需要增加对首次执行日有关项目的处理规定。单位首次使用新准则关键要合理确定会计报表期初数。在首次执行日,应对所有资产、负债和净资产进行重分类、确认和计量,确定期初数,并编制期初资产负债表。

(二)逐步实现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的基础

目前,引入权责发生制已成为国际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一个新趋势。权责发生制能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政府预算、财政财务信息,有利于控制财政支出和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有利于负债管理,使长期费用直观化,隐性债务显性化;有利于提供更全面、真实的信息,提高绩效,更好的防范财政风险;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成本管理与绩效评价

建立健全定额管理制度,单位本身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各种设备利用、资金占用和费用开支等定额,并及时检查和反映定额的执行情况,对超出定额的部分,要认真分析,以便控制成本。健全内部计划价格制度,内部计划价格是单位内部结算的依据,是实行内部经济核算的重要条件。凡能分清直接承担对象的各项成本费用,直接计入各成本核算对象,不能分清直接承担对象的各种间接费用,先归集,再定期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项目中。完善会计报表体系和内容,合理进行绩效评价:改革会计报表的结构,以“资产=负债+净资产”为编制依据,编制资产负债表,将收入与支出放在专项的收入支出附表中,使财务信息得以真实、完整地反映出来。还要编制现金流量表。行政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表可以借鉴企业现金流量表的主要格式,但也要符合其自身特点,表格项目中应增加“事业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并依据事业活动的具体内容设置子项目。完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使之与财政体制改革的趋势相适应。目前事业单位运用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包括经费自给率、资产负债率、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应增加反映社会效益或对外投资收益率等指标。

参考文献:

[1] 张月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12).

[2] 刘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3).

[3] 杨英龙.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7).

[4] 董涵.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4).

作者:周新红

政府管理职能研讨论文 篇2:

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经济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样,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的经济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众多发展中国家能更多的利用来自世界各地的先进技术及雄厚资本发展自身。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间的竞争,国际投机增多,经济风险增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主权及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严重的冲击。本文主要就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政府所面临的经济职能转变做简要研讨以供各位学者交流指正。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政府职能转变;管理创新

就世界范围内而言,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提高,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协调机制不断强化,各种多边组织及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及约束作用日益显现。这些经济形势的转变都使得各国面对来自世界范围内的新挑战。

1经济全球化使得我国政府经济管理面对新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使得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扩大,其影响范围逐渐突破传统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转而在全球范围形成基础性的调节机制,这些现实因素的存在使得传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难以适应新经济形势下的现实状况。尤其是在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经济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这种竞争突破其表象的经济资源竞争更多地体现在市场有效性、市场公共经济环境的竞争上。而作为市场机制及市场环境的创造者和维护者,政府能否在经济全球化冲击下切实做好经济管理创新将成为我国能否最大化分享经济全球化成果的关键。

2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府经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面对的冲击更为强烈。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政府经济管理面对新的转变。首先,政府必须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经济体系,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良好体制环境。其次,政府必须合理把控市场开放进程,循序渐进并及时化解市场开发可能会引起的矛盾。再次,经济全球化要求政府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机制确保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最后,经济全球化要求政府必须建立起更加健全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体制环境。

3目前中国政府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体制及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日益深化,中国政府针对经济建设的政府职能转变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但诸多现实问题仍然存在。就目前而言,我国政府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我国政府过多的干预微观经济领域

目前,我国政府承担着社会经济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双重身份,一些本应该由企业完成的经济建设职能转而由政府承担,这在客观上导致了政企不分、政企错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政府部门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对企业的人事安排及内部管理形成一定程度的干预、指导,企业自身及市场职能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了“审批经济”的形成。而造成这一现实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政府自身的角色定位不清晰,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政府为了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及增值就很难将自身真正从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退出。另一方面,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尚未在企业中得到普及。国有企业在作为经济组织的同时更承担着部分的社会职能,国企在利用生产要素进行资源配置的同时更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因素制约,市场经济的资源调节难以真正实现。这就导致了企业对于市场变化的反应相对滞后也不能做到利益最大化,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企业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

3.2我国政府过多的承担了投资主体的职能

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投资融资体制针对市场经济特质做出了一定程度的改革,这些改革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其存在的现实问题依然突出。例如,我国经济投资融资主体单一,政府占据的角色过重,市场未能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制。相关的投资、融资管理部门职能交叉严重,资金的使用及管理相对分散,难以形成整合效应。投资形式仍然以行政审批为主市场职能难以充分发挥。

3.3政府对市场秩序的监管不到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市场经济更多的要求政府行使市场秩序提供者及维护者的职能。就我国目前的具体形势而言,政府在市场秩序提供及维护方面的职能转变尚未充分实现,市场规范、市场监督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具体表现为:市场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有关部门执法意识、执法观念不足;部门管理不到位。这些现实因素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秩序的混乱,不正当竞争、欺行霸市、制假售假、偷税漏税等现象屡禁不止,这些现象都严重地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也严重阻碍了统一经济市场的形成。

4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政府如何做好经济管理创新工作

4.1政府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并全面履行各项职能

我国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在经济活动中要充分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大职能。政府必须改进对于经济活动的调节方式,完善对于宏观经济的监督、预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对于涉外经济活动的监管力度,及时掌握市场信号并快速反应,确保国家经济安全。此外,政府还应当加大对市场行为的监管力度,整顿市场秩序并从根本上抑制部门保护、地方保护主义的形成,努力打造一个统一、规范、公平的市场体系。另外政府还应当从实质上行使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各级政府及部门应当重视对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财力、物力投入,加快发展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政府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最大化的惠及广大人民。

4.2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

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三者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影响,共同构成有效的市场机制。政府的宏观调控很好地弥补了市场调节存在的缺陷,保证经济在一个大环境下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企业的自主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国家必须明确政府、市场、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政府对于良好市场环境创建的职责减少政府对于经济的直接干预,最大程度的发挥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决策权还给企业从而使得各方面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程度的调动,保障一个更具活力更有效率的市场形成。

4.3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进政府经济调节方式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政府经济管理的创新必须切实实行对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就我国以往的具体情况而言,长期以来行政机关对于行政审批依赖度过高,行政审批项目过多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不必要的成本浪费也导致了政府对于经济活动调节成效的不到位。因此,新形势下的经济管理中,各级政府必须正视“审批经济”对市场经济的影响,让政府能真正从涉及经济利益关系的审批程序中脱离出来,使得政府经济管理职能逐步向服务性转变。与此同时,政府应当加快对于竞争性项目由经济性管制向社会性管制的转变,制定竞争性政策、实行市场公平准入原则,最大化促进社会投资。

4.4确定法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法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包括个人、企业在内的各个市场经济主体的一切经济行为都必须接受法律的约束。政府需要在WTO规则和行政许可的基础上全面清理、修改、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并在此基础上完善立法尽快填补在某些经济行为方面的法律空缺,以健全的法律保障市场经济行为的有效开展。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当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使得市场调节和法律手段在经济行为中最大化的发挥作用。

此外,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实现政务公开;加快政府公务员职业化进程,并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政府经济管理创新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面对的冲击更为强烈,这就对政府的经济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浪潮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切实做好经济管理创新,充分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经济成果并努力建立起一个健康的、国际化的市场机制及市场环境,保证我国经济建设的健康开展。

参考文献:

[1]周冰.中国理论经济学的思潮与社会责任[J].中国经济问题,2005(5).

[2]王文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定位问题[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张宇.关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理论思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7).

作者:李世哲

政府管理职能研讨论文 篇3:

国有企业控资风险防范探析

【摘 要】本文主要以国有企业的投资风险防范为重点进行分析,结合当下导致国有企业投资风险发生的主要因素,从完善国有企业投资管理体系、发挥投资管理职能、加强投资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这三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有效规避和化解国有企业投资风险,保证国有资产投资安全。

【关键词】国有企业;投资风险;防范

一、引言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当前国际宏观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慢车道,产能过剩导致的竞争日趋激烈,国有企业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加大投资风险防范,有效规避和化解投资风险,才能提高投资回报水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国有企业如何防范投资风险进行阐述,具体如下。

二、导致国有企业中投资风险发生的主要因素

改革开放40年来,国有企业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方面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方面,虽然有《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规范约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仍有部分国有企业投资管理方式粗放、投资项目效果不佳、投资损失时有发生。当前,导致国有企业投资风险发生的主要因素如下。

1.未建立完善的投资管理体系

出于对实现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要求,目前许多省份国资委出台了《省属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并要求省属企业建立健全企业投资管理体系。但是有的国有企业,一方面由于投资管理意识薄弱,不是切实出于对加强投资管理的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制度,而是以制定制、高标准模仿,致使企业投资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另一方面是制度下发以后,未有效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如投资项目事前的风险评估机制、分析决策机制,事中的风险识别机制、重大事项报告机制,事后的审计检查机制、总结评价机制,由于机制不健全,致使企业投资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2.未有效发挥投资管理职能

部分国有企业投资管理职能定位不清晰,未单独设置投资管理部门,有的是将投資管理职能设置在财务部,有的是分设在不同部门,受责权不对等、信息不对称和人力的制约,投资管理职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1)未有效发挥投资管理职能,产生投资决策风险,在决策前,重大投资项目尤其是新上项目缺少市场调研、尽职调查程序,或是未对项目可行性、必要性进行详细分析,导致风险评估不全面或风险防范措施没有针对性,比如以增资扩股形式投资的项目,决策前未发现原股东利用项目公司作为融资平台的风险、也未要求原股东作出关联交易公允性的承诺等,为日后管理埋下隐患。(2)未有效发挥投资管理职能,产生投资管理风险,在实施过程中或运营期间,未对投资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管,导致风险识别率低、风险信息传递不畅,比如由于市场环境、国家政策等原因发生重大变化,未及时对项目经营战略进行调整,致使投资效果与预期产生严重背离。

3.缺少专业化的投资管理人才队伍

在进行项目投资时,不管是对投资风险评估、投资决策确定,还是日常监管皆需要具备专业能力的管理人才,但当前一些国有企业投资管理者对投资概念不清晰,在项目投资前缺乏高效的宏微观分析和财务数据分析,比如为满足项目立项需要,市场调研报告中的项目投资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指标被人为美化。在投资管理中欠缺实践操作经验,比如对与民营企业的合作缺乏风险意识,一旦民企合作方由于信用评级下降或是重大债务纠纷,发生违约或损害国有企业利益的情况,导致项目建设滞后和投资损失,却不及时启动中(终)止或退出机制。

三、国有企业中的投资风险防控措施

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创新监管方式,构建政府监督检查和企业自主经营的模式。例如,安徽省国资委2017年印发《安徽省省属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对省属企业投资实行负面清单和监督检查管理,省属企业可按照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自主决策投资项目。在此之前省属企业投资项目须报省国资委审核(备案),而现在对于负面清单之外的投资项目不需报省国资委审核(备案),即意味着企业是投资项目的决策主体、执行主体和责任主体,要承担更多的投资风险和责任。为此,要防范投资风险、避免投资损失,就必须完善投资管理体系、发挥投资管理职能、加强投资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针对以上所述,国有企业中的投资风险防范措施,具体如下。

1.完善投资管理体系

(1)结合企业实际建立投资管理制度体系,将负面清单、信息化、全面风险管理、后评价、违规投资责任追究等内容纳入制度体系,相关职能部门、各子企业要遵照执行,做到投资决策依法合规、投资管理有章可循,同时要对投资管理制度体系进行动态完善,及时堵住制度漏洞,如对于开始涉足境外投资业务要制定境外投资管理制度。(2)建立健全投资监管机制,对过程监管中涉及的日常监管、重大事项、风险管理、考核追究等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如建立重大事项审查机制,严格按照企业“三重一大”管理制度和被投资企业公司章程,对被投资企业重大事项涉及的问题和风险进行分析、提出措施和建议、出具部门审核(联审)意见,及时反馈至企业管理层,跟踪被投资企业落实情况。

2.发挥投资管理职能

明确投资管理部门职责权利,发挥部门职能,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管理。(1)科学决策投资项目,从源头防范投资风险,着重从战略符合性(与集团发展战略保持一致)、效益可行性(效益指标大于行业均值)、风险可控性(风险评估和风险方案制定)、责任明晰性(所需支撑性文件和相关资料,需直接责任人和决策人员签字背书)等方面加强项目审查,另外还要规范决策流程,着重从决策程序(立项、审核、决策、实施)和决策内容(市场调研报告、尽职调查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风险评估报告)方面进行规范。(2)强化监督管理,做好项目投资后的风险识别、防范、监控、预警和应急处置,项目实施中着重从工程进度、工程质量、投资成本方面进行监控,项目运营中着重从公司治理结构、三会议案和重大事项审核、委派人员定期述职、委派董监高人员考核与责任追究等方面加强管理。对于下属公司较多的集团企业,可以进行分级授权管理,保证投资管理效率。(3)做好项目后评价,每年选择部分已完成的重大投资项目开展后评价,形成后评价专项报告,通过项目后评价,总结投资经验,完善投资管理相关制度,为后续投资活动提供参考,提升投资管理水平。

3.加强投资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做好选人用人,应从熟悉财务工作和资本运作、善于沟通和管理的人员中选拔和任用,也可以聘请有投资经验的外部经理人,来带领和培养人才队伍。其次要加强学习和培训,通过理论学习、政策研究、业务研讨、外部培训、对外交流等形式,积累投资管理实战经验,逐步提升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职业化素养。最后要加强投资管理文化建设,对投资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制度、典型案例等进行梳理,编制成册、适当场合对外宣讲,或是通过表彰先进等形式,以此提高队伍的集体价值观和荣誉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投资风险防范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十分重要,其是实现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有效保障,只有充分认识到国有企业投资风险防范的重要意义,采取相应风险防范措施,才能确保国有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进而实现做强做优做大。

参考文献:

[1]陈运涛.探究如何对国有企业中投资风险开展控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08):134-135.

[2]马华.探析国有企业中投资风险控制[J].商场现代化,2015(13):267-268.

作者简介:

李建刚(1983—),男,安徽省淮南市人,民族:汉,职称:中级会计师,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

作者:李建刚

上一篇:改革几何课堂教学论文下一篇:毕业班工作计划(3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