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管理论文(共8篇)
内容摘要:水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生物的结构组成和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从全球范围讲,水是连接所有生态系统的纽带,自然生态系统既能控制水的流动又能不断促使水的净化和循环。水资源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的资源,也是世界上开发利用得最多的资源。现在人类每年消耗的水资源数量远远超过其他任何资源,全世界用水量达3万亿吨。水资源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人类把水作为维持生活的源泉,人类在历史发展中总是向有水的地方集聚,并开展经济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类对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因此水在自然环境中,对于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水既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又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作为环境问题的一部分,由于全球范围的气候变暖、环境污染、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原因造成的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水资源在质和量上的缺失不仅严重影响到地球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极为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目前,因水资源问题引发的国际冲突不断,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对国家安全和地区的和平稳定构成威胁。本文通过论述当代水资源问题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特点以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从水资源问题的自身特点入手,研究探讨管理水资源的对策,得出节约与保护并重实现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管理的结论。
关键词:水资源、问题、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问题现状
1.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总量少。海水是咸水,不能直接饮用,所以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如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和冰川等。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上水体总量2.53%左右,其中近70%是固体冰川,即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地区的高山冰川,而且很难加以利用。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储量约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只占全球总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
原因分析:全球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对冰川和深层地下水的开采利用难度大。
2.水体污染严重。水污染的定义: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Water Pollution)。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
随着工业进步和社会发展,水污染亦日趋严重,成了世界性的头号环境治理难题。据世界权威机构调查,在发展中国家,各类疾病有8%是因为饮用了不卫生的水而传播的,每年因饮用不卫生水至少造成全球2000万人死亡,因此,水污染被称作“世界头号杀手”。日趋加剧的水污染,已对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成为人类健康、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原因分析: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水体污染影响工业生产、增大设备腐蚀、影响产品质量,甚至使生产不能进行下去。水的污染,又影响人民生活,破坏生态,直接危害人的健康,损害很大。
水资源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水,不再仅仅是环境学家们关注的生态问题。对于水资源控制权的争夺,将可能引发许多地区的种族冲突和国家间的敌对。“水政治”将像“石油政治”一样,成为国际关系的热点,让全世界为之悬胆。
目前,全球有200多条河流的水资源由两个以上国家分享,13条河流流经五个以上国家,而刚果河、多瑙河、尼罗河、尼日尔河则分别流经九个以上国家。这些河流的流域覆盖了亚、非、拉美60%的土地和全球47%的陆地面积。在上述许多地区,水资源的争夺由来已久。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工业化进程和人口增长的影响,这些地区的水资源短缺矛盾愈显突出。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近东地区的水资源问题一直困扰着周边国家。幼发拉底河水问题、底格里斯河水问题、约旦河水问题在阿以各国之间形成了难解的矛盾。叙利亚和以色列之间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因争夺水资源的控制权而数次发生冲突,约旦对于叙利亚在约旦河上游修建亚尔穆克
大坝不满。60年代,由于土耳其和叙利亚在幼发拉底河上游修建水利工程,控制了这一河流源头90%的水资源,从而引起了伊拉克对叙利亚和土尔其的敌视。1974年,伊拉克扬言要轰炸叙利亚的塔布卡大坝,双方集结部队准备诉诸武力。在多方斡旋之下,争端才被暂时搁置起来。
从90年代开始,土耳其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由于水资源问题再度趋于紧张。1990年1月,土耳其在底格里斯河上游建成阿塔土克水坝。这一水利工程如能有效利用,可以结束底格里斯河的水患历史,造福于沿岸各国,但它的建成也使得土耳其在底格里斯河水问题上取得了支配地位。只要土耳其政府愿意,就可以随时减少对叙利亚40%的水供应,而伊拉克的水源供应则将减少80%。水资源控制权成了土耳其政府手中的一张王牌,下游各国无不为之恼怒。这一地区风调雨顺则罢,如遇干旱水资源冲突则在所难免。水资源的匮乏同样困扰着南亚次大陆,使得地区关系变得更加难以捉摸。印度不仅在印度河水问题上与巴基斯坦存在矛盾,而且它还在恒河水资源的利用上与孟加拉国存在摩擦。印度在距孟加拉国边境几英里的地方对恒河进行分流,造成孟加拉国境内的恒河水位下降,水体含盐量上升。恒河下游水质的破坏,致使这一人口增长较为迅速的地区土壤退化,直接威胁着数百万人的生计。
在非洲,水资源问题同样严重。从东北非的尼罗河到西南非的奥卡万戈河,都存在着潜在的水冲突可能性。人口激增所导致的生态失衡,使整个非洲大陆各主要河流面临干涸的危险。为了争抢有限的水资源,有可能爆发部族冲突,一些国家也可能在水争议地区动用武力。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前苏联咸海周边地区的水资源状况逐渐恶化。苏联解体之后,俄联邦、中亚五国在阿姆河、锡尔河水资源利用方面的矛盾,已由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矛盾转变成了国家间的矛盾。这一地区的两大河流,由于长期管理不善,河水水位下降,含盐量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作为全球第四大湖的咸海,由于水注入量下降面积正在缩小。因此,这些国家不排除在这一地区发生水资源冲突的可能性。
水资源紧缺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北美和欧洲的部分工业化国家,水资源短缺的形势也非常严峻。由于气候变化和工
业污染,许多地区河流和地下水位已经明显下降,工业化国家间的水资源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
根据一些国际研究机构的预测,2025年以后,全球2/3的人口将陷于水资源短缺的困境。面对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危机,一些国际组织频频发出警告,认为21世纪水资源有可能成为地区冲突的导火索。联合国环境署官员也不断发出呼吁,要求处于水资源敏感地区的国家,应就共同开发保护水源问题达成多边协议,以避免冲突发生。全球水资源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如果处理不当,将影响全球的稳定与安全。
水,生命的源泉,在过去千百万年中养育了地球这蓝色方舟之上数以百万计的物种,使我们这个星球生机盎然。然而,在社会经济突飞猛进发展的时候,我们却发现自己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窘迫之中,人类从未感到像今天这样干渴。悄然迫近的水资源问题,已经发展到了再也不能视若无睹的程度。
水资源管理
为了社会的和平、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对水资源的管理已是势在必行。水资源管理要从全社会需求出发,以宏观的、全局的、综合的角度,依法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对国际上有水资源冲突的国家和地区,应通过加强对话和合作,如共同开发利用和共同治理,完善国际水法,以及积极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来共同应对面临的挑战,而不应将水资源作为地区冲突的手段或工具。1.要树立惜水意识,开展水资源警示教育
长期以来,大多数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使用中挥霍浪费,不知道自觉惜。人们一定要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把节约水资源作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准则,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水资源警示教育。
2.合理开发利用,优化资源配置
1加快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要全面、实际、科学,要与水利建设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衔接,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一定超前性,为政府制定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相关政策、规划及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2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促进水工业发展。水资源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
料,具有商品的属性,水资源有偿使用是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要求。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是水资源国家所有权的体现,是一种经济手段。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使水成为一种商品,从而使水从开发、生产、加工、运输,到回收、处理、再利用等过程实现产业化、形成水工业。水工业的发展可使水资源以商品的形式在流通过程中得到合理的配置,高效地利用,使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3实行水资源配额制,○促进节约用水。城市用水定额管理是国际上通行的办法,它是在科学核定用水量的前提下,坚持分类对待的原则,市民生活用水、工商企业用水、机关事业团体用水实行不同的水价,定额内平价,超额部分适当加价,超额严重的给予经济处罚,以培养公民节约用水的习惯。通过实行用水配额制,对工业企业和农业用户的用水量进行控制,限制耗水量大的工业企业和农业的发展,从而强制工业企业和农业向节水型发展,逐步建立节水型产业和节水型社会。
3.科学治理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1实行污水排放配额制,○改善水生态环境。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技术条件、水资源状况和水环境容量,确定企业的污水排放配额。将排污费分为几个不同档次,排污量越大,排污费越高,排污量超过配额则受到严厉的经济处罚;排污权实行有偿转让,缺排污权的单位可以购买。通过实行污水排放配额制、对企业的排污量进行控制,限制排污量大的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积极采纳“清洁生产”工艺,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
2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实现污水资源化。这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应本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在主要水源地限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加大生态型和节水型农业的发展力度;对已受污染的河段、水域限期治理;应要求城镇、企业排放的污水进行处理,达到一定的标准,处理后的污水可用于农业灌溉和环境用水,使污水资源化。
4.建设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利用计算机的硬、软件资源,建立水资源管理数据库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实现水资源信息(资源量、用水量、开采量、质量状况)的自动记录、处理、分析、评价、预测,为水资源的有效管理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直观的数据信息,为水资源的有效管理提供准
确、及时、全面直观的数据信息,为水资源优化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将实现计算机管理水资源,可以极大提高水资源管理工作水平、效率和时效性,使水资源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对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都具有示范重要的作用,也是水务工作统一化、规范化及现代化的技术保证。
地理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类09级2班
笔者通过对近期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文献研究发现, 目前西方国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一个共同的热点主题, 那就是不论美国、英国, 还是澳洲的企业总裁 (CEO) 都可能花上20%左右的时间亲自涉入有关人才管理的重要议题。他们更多担心的是人才继任与人才青黄不接或匮乏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绩效, 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与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企业的高层领导并不认为人力资源部门能够有效地独自解决这些属于战略性的议题, 企业的高层领导不亲自出来主导有关人才管理就会后悔莫及, 并拱手把商机让给竞争对手。可是, 企业总裁毕竟非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士, 他们用心良苦但并不一定能如期兑现。然而, 可喜的是这种现象却标志着人力资源的专业人士有机会成为企业领导的真正战略伙伴之一, 并得以加入最高决策层的圈子之内。人才管理, 顾名思义是对企业的人才或潜在的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才基层生态环境。无论在软环境或硬环境方面都以人才为焦点, 对人才的群体给予有效的规划、设计、执行、评估,企业要打破单一的价值、政策、程序等, 应该与时俱进、变革、求新, 塑造一个最适合企业的, 最适合人才的管理体系。为企业更快。更好地造就出所需要的人才群体, 以迅速持续的改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企业的人力成本应该用于购买员工的什么资源
企业把员工招聘进来, 企业付出了薪酬福利。工作环境。成长价值等交换资源, 希望员工回报企业的是经营绩效、经营竞争力、经营商机等,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但这种现象是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水平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先进性息息相关的。
既然企业不知道应该从员工处购买什么主要资源, 那就难怪企业的运作绩效。竞争绩效。发展绩效经常不能够有效达成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了。这不是“多赢”局面, 而是“通输”局面。员工不能干, 企业不善战, 领导不胜任, 终极不能赢。
只有企业理清并激励。支持员工不断的提升, 优化自己的竞争力资源组合, 企业才能得到良好的增值回报, 而员工。股东。客户亦将从中获得期望的价值。
3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对象资源
人力资源 (HR) 对企业而言, 主要管理的对象资源是哪些资源呢。笔者认为基于目前的营商环境, 人力资源主要管理的对象资源应该包括胜任力资源、经验资源、时间资源、潜能资源,四个方面的资源。即:人力资源 (HR) =胜任力资源+经验资源+时间资源+潜能资源
其中: (1) 胜任力资源指员工要取得优异绩效所应该具备的胜任力 (集群) 。 (2) 经验资源指员工要降低学习成本 (加快学习曲线的完成) , 或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所必须具备的岗位的有效工作经验。诀窍经历等。 (3) 时间资源指与员工绩效相关的有效时间的利用率。 (4) 潜能资源指员工的未来成长与发展与持续提升企业绩效的潜在能力。
4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对象资源与相关功能的联系
为了使员工的主要竞争力资源得到快速。持续的成长与发展, 我们把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功能做一个简约的梳理并显示主要对象资源在贯穿过管理全程之中的相关强度。
招聘。大部分的企业并无一套有效机制来识别员工的胜任力, 甚至对某些岗位建立胜任力模型的缺位。这就注定了企业由于充斥了太多不胜任岗位的员工而削弱企业的经营绩效水平, 经营成本水平与经营竞争力水平。
培训与开发。既然企业没有为有需要的岗位建立胜任力模型, 企业如何知道应该培训员工什么知识。能。态度要求呢。因此企业所谓的培训没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这种既无价值又无回报的培训难怪企业高层领导对员工培训不重视的态度还是可以理解的。
西方企业的培训比较注重胜任力为本的培训, 对影响员工优秀绩效表现所欠缺的知识。技能。能力。态度。行为给予评估, 识别差距, 施予个性化, 差异化的培育, 同时在绩效评估时所用到的关键绩效指标 (KPI) 之外也平衡地考虑到员工在岗位上所需要的胜任力列为评估的要求, 务必从制度上的高度来要求员工本人的重视与自我表现的追求。
薪酬福利。企业之中有很多“劫富济贫”的个案, 绩效好可能有许多直接与间接的驱动因素, 而往往绩效好可能有许多直接与间接的驱动因素, 而往往绩效好的员工并不一定能持续下去, 反而绩效不一定甚佳但是胜任力水平高的员工却能在较困难的环境下发挥相应的竞争力, 这种员工对于学习型组织以及组织学习的形成与团队绩效改善。提升可能产生较正面的效应, 薪酬福利的分配不公平。不合理就可能造成奖庸罚才的反作用。
绩效评估。企业在绩效评估中往往遗漏了对员工胜任力的评估, 这是“只见树不见森林”现象, 员工若不能胜任岗位要求, 长期如此怎会有好的绩效表现呢。就是有好的表现应引以为戒而非引以为荣, 好比一个长期透支精力的运动员是无法持续参加竞赛的。由于现在的胜任力模型已非早期的型态, 目前对胜任力的要求时段上要能够覆盖未来1年~3年的有效性, 以适应于宏观营商环境变革而引至微观层面的岗位胜任力要求产生的变化。此外, 在善用时间资源表现佳的员工通常绩效水平都是具有较佳的表现, 这类员工还可以省下时间进行有效的学习与创新, 还可能协助指导他人而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5 结语
企业的人力资源由各有所长和各有所短的员工组成, 根据20/80原则, 我们对于企业内关键的20%群体管理并开发他们的优势也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绩效与竞争力。面对这个群体, 他们的资源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具有驱动性的资源, 笔者归纳总结为四种资源, 即胜任力资源。经验资源。时间资源。潜能资源。因此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也应与此兼容, 以发挥人力资源管理最优绩效, 充分而有效地管理。激励。发展员工的这4种资源应该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士需要关注的重要议程。
参考文献
[1]涂台良编著.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手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2]涂台良编著.如何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8.
关键词:传统人事 人力资源 转变 体系
企业若想适应市场化、全球化的要求,管理观念上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也要完善,否则企业的前展前景将很渺茫,做大、多强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可现在,我国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多数仍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亟待向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转变。
1 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1.1 观念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认为人力投资、工资、福利费、培训费都要计入生产成本的,企业应想方设法减少人力投资以降低成本来提高产品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的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人力资源不仅是自然性资源,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资本性资源,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高于一切其它形态资本的投资收益率。
1.2 形式不同
打一个比方,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是按照上级决策进行组织分配和处理,是被动反应的“管家”。而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社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是主动开发的“掘金者”。这样的差异决定了我们的策略管理模式也要区别于传统的人事管理。
1.3 重点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讲究组织和人员调配,看重事情处理的结果。它要求因事择人,根据工作所需的资格选择求职者,这样的做法当然是正确的,因为能实现事得其人和人适其事。可过分强调人适应工作,不着眼于人的开发利用,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人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这会错失许多拥有高素质人才的机会。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培养和利用,冲出了传统的人事管理的约束,不再把人看成是技术因素的需要,而是把人当作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的特殊工具。
2 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方式
2.1 制定科学的、具竞争力的制度
①企业要想拥有科学的、具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就首先要合理配置、制订有预见性的人力资源规划,有规划才有行动。②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评估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对人力的需求,控制人力成本。③在合理预测企业发展的条件下,有计划地逐步调整人员分布状况,为企业对人员的考核录用、培训、开发、晋升、工资等提供可靠依据。④制定和完善科学的、极具竞争力和刺激性奖励制度和福利政策。⑤建立业绩评价考核标准。要以业绩为依据,以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各类人才评价体系,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制度。
2.2 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开发战略
从以事为中心的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要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引进企业需要的人员,为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储备适当的人才,并且通过考核、薪酬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来激励员工。(1)建立起科学严谨的员工培训体系。做好职前教育、新员工培训、在职员工的职业教育工作,从而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2)建立起员工激励体系。根据员工的各种需求,采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种种措施,改善员工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提高了员工的满意度,在人力智慧的发挥下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
2.3 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
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是转变人事工作的主要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当前的人事经理已不仅仅需要具备以往人事管理所应具备的行政管理业务能力,还必须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学科。我们可以建立考核激励培训制度,通过激励奖赏和定期的培训来促使人力资源管理者成为企业高层的重要参谋。如:洋浦经济开发区就通过考核奖励培训让具备专业技能的人事经理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出现,成为企业规范、发展的参谋人员。
3 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工作体系
市场经济在发展,人力资源的管理要本着效率最高原则,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系统研究,不断建立趋向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人力资源工作体系。
3.1 人员配置体系
企业要通过科学手段,运用合理的制度对企业中的各个工作和岗位进行分析,确定。然后来决定每一项工作及其岗位对员工的具体要求,在具体的要求(包括技术种类、工作经验、身体健康)之下来明确工作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等情况。这样的人员配置体系不仅是招聘工作的依据,也是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的标准,在对员工培训、调配、晋升时也是一种有力的依据,这样体系的建立为管理提供了人力工作的全面信息。
3.2 薪酬分配和保障体系
企业的薪酬分配要先对工作的责任大小、劳动强度、条件等因素进行正确分析。例如:我国的国有煤炭企业在确定每一项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和相对价值后预定科学合理、稳定公平的薪酬分配体系,使得人才对薪酬满意,也就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机会。同时,企业还要建立员工的劳动权益保障体系,在现在社会人们对自身的权利很明确,相关的法律制度也比较完善,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明确保障体系,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人力成本,又保证了人力资源不会发生流失。
3.3 绩效评估体系
绩效评估是对照岗位分析体系中的具体要求和工作任务安排,对员工的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及工作态度等进行评价。考核的方式有很多种,企业管理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安排,考核结果是员工晋升、奖惩、薪酬、发展的一项依据。
国际间的人才争夺正在加剧,谁拥有了人力资源并使其增值、升值,谁就会有竞争力,就会赢得市场。总之,待遇留人、文化留人、事业留人,企业要用先进的管理制度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最终达到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共同实现,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刘群.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研究[J].华章,2009,(22).
[2] 刘春安.浅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5).
[3] 田玉新.浅议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6).
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森林可以更新,属于再生的自然资源,也是一种无形的环境资源和潜在的“绿色能源”。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生物多样化的基础,它不仅能够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多种宝贵的木材和原材料,能够为人类经济生活提供多种食品,更重要的是森林能够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止和减轻旱涝、风沙、冰雹等自然灾害;还有净化空气、消除噪音等功能;同时森林还是天然的动植物园,哺育着各种飞禽走兽和生长着多种珍贵林木和药材。
二.我国森林资源发展的现状
我国森林资源总的变化趋势是:森林面积逐年增加,每年以200 万hm2 速度递增,林木生长量开始大于消耗量,森林资源的发展在数量上开始走出“低谷”,扭转了长期以来森林资源下降的局面,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的“双增长”。森林资源是决定林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WTO 后冲击的重点虽然是林产工业,但竞争的焦点却在于林业产品,而林产品的关键原料在于森林资源。我国是世界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类栽培和加工利用最为悠久的国家。其竹林面积达700 万hm2,约占世界竹林面积的1/
3、用材竹林总蓄积量约9700 万t。竹材和竹制品,无论在品种还是在产量方面,在世界上我国均为首位。竹林中的竹笋和竹荪是天然保健食品,也是出口创汇的重要资源。我国林副特产品资源丰富,其中不少是名特优产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信誉,具有较强劲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基本垄断了港澳市场,在东南亚、日本、德国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我国松香每年产量在40 万t 左右,居世界首位。除供应国内市场外,也是大宗出口商品。我国脂松香在国际市场上有很高的声誉,占据重要地位。近几年出口量均在20 万t 左右,年创汇均在1 亿美元以上。我国芳香油年产量2~3万t,其中桉树芳香油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对林产品市场的需求十分旺盛。由于近年来我国在建筑业、室内装饰、家具等方面以及对纸产品的需求增加迅速,其木材、人造板、纸产品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这就为我国林产工业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但是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其特点是存量小、分布不均、森林质量下降、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水平低,林木生长量不高。在这样的条件下,很难履行森林向人们提供生态环保和供应木材的重任。由于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等方面的不足,必然导致木材供不应求、优质木材短缺,价格上扬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对林产工业的支持程度,直接影响到林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我国森林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森林资源是林业建设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是一切林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入21 世纪,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周生贤局长曾多次强调,森林资源是林业的命根子,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是林业一切工作的核心,怎样强调都应该,怎样要求都不过分。多年来,我国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工作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林地林权管理、森林资源监测、森林资源利用管理和森林资源监督等基本政策和制度,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2.1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是控制森林资源消耗的必然选择
国有林区通过多年的生产经营实践,深刻地认识到,控制森林资源消耗已势在必行,这是因为,我国森林资源日渐缺乏,天然林资源越来越少。目前,全国现有森林面积1.34亿公顷,占世界森林面积的3%,居世界5位,人均森林面积0.11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8%,位居世界120位;人均森林蓄积量为8.5立米,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1.2%。周生贤局长讲森林资源是林业的命根子,把森林资源提到命根子的地位,是非常准确的,切中林业工作的要害,决不能丢掉命根子,如果把森林资源搞没了,林业也就没命了,离开了森林资源,林业也就不复存在了,大西北、黄土高波的现实就是历史的悲惨教训,我们的森林资源如果没了,就是历史悲剧的重演。所以说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有效控制森林资源消耗,已迫在眉捷,刻不容缓。
2.2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客观需要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有巨大的涵养水源、增加降水、减缓洪灾、调节径流、防风固沙及以丰补歉等功能。西南西北国有林区是长江、黄河等江河的水源涵养林;大兴安岭、完达山、长白山组成的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是松花江、嫩江、辽河等东北主要河流的发源地。这些林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流失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大兴安岭林区是东北松嫩平原和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天然屏障,大兴安岭森林抵卸着西伯利亚寒流和蒙古高原旱风的侵袭,使来自俄罗斯鄂霍次克海和南太平洋暖湿气流在此涡旋,这为松嫩平原营造出适宜的工农业生产环境。同时,由于大兴安岭的森林缓解了冬季西北方向的干冷气流降低了风速,从而减缓了呼伦贝尔草原因过度开垦和放牧形成的沙化过程。然而,由于长期过量采伐,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恶化,就全国而言主要表现在:一是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近年来,很多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侵蚀强度呈加剧的趋势,全国平均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二是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三是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全国已有“三化”草化面积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一些地区为了短期利益,不合理开垦草原,加剧土地的荒漠化;四是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的破坏。我国已有15—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2.3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是促进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森林资源不仅是维护生态平衡的主体,也是林区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更是林业企业健康发展的经济命脉。就全国而言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剧贫困程度。恶劣的生态环境是当地群众贫困的主要根源;二是加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我国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匮乏,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由于降雨量的减少和水土流失等原因,黄河河道淤积越来越严重,加之超量用水断流时间越来越长,长此下去,黄河有可能成为间歇性河流,由于不合理开发,长江流域植被减少,土地流失、崩塌、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泥沙量逐年增加,直接威胁着中下游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进入流通,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二、进行林木采伐管理改革。
1是改革计划管理方式,保持木材生产计划总量不变,取消分类型、分树种管理的形式,以适应高效林业发展的需要。2是简化林木采伐手续,基层林业工作站可只对林农的采伐申请,现场查实地点、范围、方式、树种、数量五项指标,符合条件的即予公示,并受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委托发放采伐证,监督凭证采伐的实施,以方便林农群众。这些都是根据植物本身的一些特性来实现的。3管紧采伐,控制限额。首先,办证要从严,办理自用材手续要凭有关部门出具的建房许可证、搬迁证明、结婚证、林权证等相关证件办理自用材采伐许可证,办证时把好设计关。其次,采伐要从严,林业站要落实专人指导林农采伐,专职管山员的主要责任就是履行采伐现场监督责任,变巡山护林为监管服务,把好监督验收关。第三,监管要从严,严格控制采伐限额指标,算好限额帐,确保不突破限额这条红线。4管住关卡,依法流通。首先,加强木材和林副产品的出境管理,筹措资金充实和完善马良坪木材检查站的执法检查硬件设施。其次,木材流通运输时要凭采伐证、运输证、木材采购证、斧记才能准许流通运输。对不遵守林业法律法规,不按规范管理要求落实,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森林公安局、综合执法大队要依法查处,确保林木资源管理改革和综合执法改革顺利推进。
三、是强化护林员工作职责。
地方林业管理站采取得力措施,积极组建护林员队伍,强化护林员规范化管理,采取组织培训学习、健全管理制度、严格督办检查、落实目标责任等多项制措施,全面提高护林员队伍素质。签订管护合同,明确划片分包管护责任,落实具体管护措施,切实把管护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落实到人。加强护林员培训,对管理职责、森林资源保护、森林防火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等应知应会知识进行详细讲解,使其真正成为合格的法律明白人、政策“宣传员”、护林“知情员”。强化护林员责任意识,制定了护林员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及考核管理办法,坚持巡山日记制度,规范巡山记录。加强监督检查,不定期对护林员进行抽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认真整改,根据考核情况兑现管护工资,严格奖惩。
四、是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力度。的落实。
五、对可持续森林经营的尝试
环境共生型采伐 即一边维持采伐区域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动性与可变性,一边进行采伐的方法。具体就是把小规模皆伐地布局成镶嵌状(或者是斑块状)的采伐方法,皆伐面积大致10~13 hm2。可以说这是目前恢复森林环境和幼树生长的最佳面积,这也说明“是可变的,将来如果考虑到有更佳的面积,也许还会变。”这样的经营案例可以在艾伯塔省新顿附近的富特希尔斯示范林中看到。
适应自然型管理 即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山林火灾等自然干扰 对自然界的效果,包括根据场合人为的(有计划的)进行森林管理的适应性管理
六、景观管理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有限,发展空间很大。随着中国客户对外包服务认知度的提高.外包服务的需求也将大幅增加。人力资源外包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首先,现在国外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与员工的比例通常是I:100,而在国内这个比例却在l:30左右:因为国外企业已纷纷将部分人力资源工作进行外包管理,从而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摆脱了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企业将注意力集中在核心工作上;而由于国内企业考虑保密性的问题,或便于操控的原因,人力资源管理大多还是自己操作,效率有待提高。但我们应该看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新兴期、成长期、发展期,最后走向成熟的过程,人力资源外包行业也是如此。
其次,人力资源外包行业进入门槛将会提高。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人力资源外包机构的进人门槛将提高,注册资本由原来的5万元提升到现在的50万元,要求人才派遣公司必须拥有更专业的处理能力。要具备这种专业的处理能力,需要派遣公司从管理架构上做出调整,比如要补充自己在劳动关系领域的协调能力.增加专业的律师团队和顾问团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降低诉讼的风险等。新《劳动合同法>还明确:“用工单位不得将被派遣劳动者再派遣到其他用人单位。”这一规定必然将一大批规模较小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机构挤向绝境,只有上规模拥有优质客户的派遣公司才能够生存F来。而且用人单位和服务商双方责任区分得很明确,派遣公司要给用工者支付社会保险,就算是用人单位不给劳动者上保险,派遣公司也要遵守国家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有连带责任,就需要派遣公司和客户的约定,比以前的规定更加严格和规范。
还有,人力资源外包行业会向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人力资源外包行业的发展影响深远。一是加大了国家公共权力对劳资关系的干预力度;二是加大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三是加大了用人单位的违法成本。另外,除了外部法律环境的压力。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发展,也对服务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服务商要有资质、有实力,能够形成规模效应。第二,要有网络覆盖能力和专业处理能力。第三,要有政府特别是劳动行政机关合作背景。第四。要有守法经营的历史记录,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服务意识。同时,国家将严格保护人才派遣中被派遣劳动者的利益并对人才派遣行业进行严格规范控制。
一、土地资源管理概述
1. 土地资源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土地资源管理, 是指为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与保护等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活动的总称。调整土地关系是土地管理的重要社会职能, 监督和组织土地的合理利用是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土地管理需要采取运用多种手段的综合性措施。
2. 土地资源管理的作用及内容。
土地管理作为国家管理土地的措施, 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土地管理, 对于贯彻落实土地基本国策, 执行土地法律法规, 实现国家对各类用地的统一宏观调控, 保护耕地资源, 发挥土地资产效益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概括起来, 土地管理的作用主要有三点: (1) 宣传动员作用, 动员全社会的公民都来参与, 支持配合土地管理; (2) 组织协调作用, 使有限的土地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3) 执法监督作用, 建立土地监察网络, 对用地情况实施有效的监督检查, 及时发现处罚违法用地行为。
目前土地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主要由五部分组成: (1) 地籍管理; (2) 土地利用管理; (3) 建设用地管理; (4) 土地市场管理; (5) 土地法制管理。
二、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我国土地资源较其他国家更为紧缺, 人多地少问题突出。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有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 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2%, 占亚洲陆地面积的25%, 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国有近13亿人口, 人均陆地面积不足12亩, 不足世界人均面积的1/3, 人均土地只有澳大利亚的1/61, 加拿大的1/49, 巴西的1/8, 美国的1/5。尤其是我国耕地资源稀缺, 在不到世界10%的耕地上, 承载着世界22%的人口。我们面临的人多地少矛盾, 是极为尖锐和突出的。更为严峻的是, 有限的耕地资源还在大量减少。从1996年到2008年, 全国耕地从19.51亿亩减少到18.21亿亩, 7年之内净减少1亿亩。现在,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33亩, 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耕地后备资源也严重不足, 通过开发补充耕地的潜力十分有限。目前我国耕地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已经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均土地越来越少, 生存空间越来越窄, 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保护和利用好每一寸土地, 成为我国当前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在土地问题上, 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大力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 控制土地资源损失, 以免过度浪费土地资源贻祸子孙后代。
2. 我国土地结构不平衡, 农地和建设用地矛盾突出。
推进工业化、城镇化, 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些土地。但以牺牲农业用地来发展经济推动城市化进程是盲目且危险的。近年来乱占滥用耕地、严重浪费土地的问题, 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一些地方不具备条件, 不经批准, 盲目兴建开发区。这些问题导致耕地越占越多, 土地利用效率越来越低。预计到2020年, 我国人均耕地将低于联合国规定的警戒线。
3. 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不完善, 管而不严的问题突出。
在土地管理制度上, 现状是中央的制度地方很难严格贯彻执行。对于土地资源各省市都有整体规划方案, 但在实际操作中宏观规划如同一纸空文, 很多地方为了求得经济的发展, 建设用地早就超出了规划范围, 虽然国家一再进行土地资源的整理和清查, 但是执行和处罚的力度很不够, 查而未禁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建议
1. 继续有效控制人口, 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
首先, 严格控制人口规模, 提高人口素质。在土地资源缺乏弹性的条件下, 减少人口数量就是最直接地缓解土地稀缺问题的办法。人口减少, 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就可以增加。相对而言, 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建设用地的压力, 给经济建设带来更大的发展余地。而提高人口素质可以有效控制人口规模。要想很好地缓解土地的压力, 就应该大力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 提高人口素质, 把教育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倾斜, 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解决土地问题。其次, 提高土地利用率, 提高耕地单位产量, 集约和节约进行土地开发利用。土地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土地资源利用的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才能有效解决人地矛盾。城市土地利用可分为粗放型利用和集约化利用两种方式。粗放型生产率较低, 很显然, 集约化的土地利用方式更符合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再次, 建筑在节约用地方面潜力也是巨大的。如适当提高工业建筑的容积率;综合考虑节能和节地, 适当提高公共建筑的密度;合理确定住宅建筑的密度和容积率;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推进建筑墙体材料革新等, 通过这些方面有效节约用地, 使得有限农地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这也是有效解决人地矛盾的方法之一。
2. 加强建设用地管理, 要把规划放在首位。
建设发展离不开规划, 城市规划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土地的使用。我们国家土地资源短缺, 所有的工作都应该立足于这个最大的国情, 否则就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土地以建设用地为主, 这样建设用地的管理同样离不开规划。因此, 建设用地管理要把规划放在首位。当前建设用地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 规划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长官意识浓厚, 随意改变规划, 改变用地性质、建筑容积率等违法现象时有发生, 尤其是城乡结合部更为突出。 (2) 规划编制滞后于建设。 (3) 规划建设管理力度不够。 (4) 规划管理机构不健全。
要解决以上问题, 保证各项建设有序地进行, 除了要有好的建设用地规划, 更重要的是要能够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具体的措施就是要把土地规划建设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要依法加强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三分规划、七分管理”, 规划搞好了, 如果建设管理跟不上, 规划就会走样, 就达不到规划的效果。要使规划由“图纸”变成实际符合标准的建筑物, 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纠。一旦发现违反规划建筑行为, 可利用新闻媒体予以曝光, 并依法予以处置。
【关键词】森林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S7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319-01
一、现阶段基层森林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进一步加强林地管理工作。虽然近几年人民的法律意识、生态意识有所增强,但一段时间以来存在只有“长大树的地方才是林地,不长树的地方就不是林地”的不正确认识,群众意识有待增强。
2、森林资源权属管理工作有待强化。由于历史遗留和其他种种原因,个别地方还存在林地、森林、林木存在权属不清现象,不能及时确权、登记发证,使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极大地挫伤了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3、森林林木采伐限额管理过于严谨。森林资源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实施,虽然有效控制了森林资源的年消耗量,对森林资源有序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正面作用,但由于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灵活性,对人工商品林经营者、栽植“四旁”树的林农以及承包管理天然林的集体或个人的造林积极性起到了负面影响,“年年经营不见利”极大地挫伤了他们投资的积极性。
4、森林资源监测管理工作有待加强。由于缺少经费、缺少有经验与技术的调查人员,以及现代化设备,使用监测队伍的建设步伐明显滞后,不能及时开展森林资源的调查工作,建立和更新森林资源档案、森林资源数据库,致使对现有森林资源底数不清,不能为林业发展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5、森林资源管理机构、队伍建设工作还很薄弱。随着国家政策对林业投入的倾斜,森林资源管理机构、队伍建设虽然已有一定规模,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经费不足,交通工具缺少已成为当前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现阶段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对策
1、依法加强林地保护管理。坚持把林地放在与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实施严格的保护管理制度,把加强林地管理做为当前森林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我们必须把林地管理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上,严加保护管理。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结合实际,做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按照分类保护、分区管理的原则,确定林地保护、利用等级,制定分区域的林地主导用途和利用方向,实施林地用途管制。严格依法审核审批各项建设工程征占用林地,加强工程建设征用占用林地全过程的监管与服务,对征用占用林地选址情况、用地规模实行预先论证,确保工程建设不占或少占林地;加强征用、占用林地实际使用情况的检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未批就占、未批就建、少批多占、超范围或异地使用林地;坚决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行为,杜绝林地的非法流失,加大对违法使用林地的查处力度,对于构成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林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的规定进行查处,限期恢复植被,补办征占用林地手续,绝不姑息迁就。
2、加强林权管理。为切实保护好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给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对权属明确无争议的及时核发林权证,保护广大林权所有者的利益。对权属不清或有争议的要及时进行调查、调解,尽快确定其权属予以发证,保护广大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进一步抓好林权交易流转工作,特别要做好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发生流转的档案管理,同时要制定有效措施,掌握流转动态,监管服务到位,确保林权登记手续完备,发证程序合法。
3、进一步调整林业政策。对森林资源的管理要分区施策,分类管理。在管理中不断探索新的有利用于林业大发展的成功的林业政策改革。对于不同类型的林分要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政策和模式。对公益林要认真落实公益林管护补偿政策,完善公益林管护管理法规,严格管护,科学经营,使其充分发挥最大生态效益。对商品林要依法放活,集约经营,特别是人工商品林要依法放活,在管理采伐方面要给予充分的处置权和收益权,为林农提供优惠政策,使其最大限度地发展经济效益。要积极推进承包、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招标、拍卖等多种形式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4、做好森林资源综合监测工作。要采取切实有利措施,积极争取各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增加监测经费,引进人才,更新设备,加快高新技术应用步伐,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森林资源监测队伍。要整合现有监测资源,扩展监测内容,地一步摸清森林资源家底,实现对森林资与生态状况的综合监测,为本地区林业如何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可靠数据依据。
5、把林木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森林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加强管理,强调生态建设,不意味着全部管死,强调森林资源利用,也决不意味着随意利用。在采伐管理上我们要坚待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不动摇,把住源头消耗关,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依据上级下达的年度采伐限额,结合本地实际,对生态脆弱、区位重要和森林资源过量消耗的地区、乡镇,要加强采伐限制,确保森林资源休养生息。在运输中要坚持凭证运输制度,严禁来源不合法木材进入市场流通。同时严把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发放关,依法加强对各经营加工企业的管理,把森林资源管理逐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资源管理论文】推荐阅读: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论文11-13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1-26
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论文09-10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致谢语12-15
电力企业资源管理论文开题报告09-13
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0-03
浅析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管理论文09-08
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比较论文01-08
自考本科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07-05
电力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的效能与创新管理论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