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S技术城市管理论文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3S技术城市管理论文

3S技术城市管理论文 篇1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城市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运用3S技术来提升现代城市规划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探讨了基于3S技术的现代城市规划的方法及应用技术,同时以泰安市为例,研究了如何运用3S技术和制作的4D产品等基础数据为现代城市规划服务,对其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目的是希望能够促进3S技术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和发展,促进“数字城市”的顺利建设.

作 者:高志宏 梁勇 林祥国 GAO Zhi-hong LIANG Yong LIN Xiang-guo 作者单位:高志宏,GAO Zhi-hong(山东农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梁勇,LIANG Yong(山东农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71018;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9)

林祥国,LIN Xiang-guo(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2)

3S技术城市管理论文 篇2

1.1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现状

我国目前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同其他经济管理一样, 仍然是混合的管理模式[1], 既延续计划经济的管理方法。在实际的运行管理中, 由于重视建设过程管理、轻视运营和养护管理的思想的存在, 激励和考核制度的不健全, 导致管理部门间缺乏必要的整合, 各个部门各自为政, 难以协调工作。另外, 由于管理手段和方法落后, 建设后的城市基础设施底牌不清, 同时暴露出了政府财政负担加大和建设运营效率低下等新的问题, 已经不能满足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需要, 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1.2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问题分析

(1) 管理难度大。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政府管理项目增多, 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管理人员长期处在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下,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效率面对考验。

(2) 基础底牌不清。不同时期的不同项目造成基础设施建设重复, 城市基础设施底牌资源不清, 管理分散, 管理效率不高。

(3) 数据共享滞后。实现数据共享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重要基础, 而城市基础设施数据共享的建立进展相对缓慢。

(4) 缺乏统筹安排和控制。城市基础设施涉及能源系统、供排水系统、交通运输系统、邮电通讯系统、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城市防灾系统等, 不同基础设施由不同部门管理, 甚至存在交叉管理, 造成管理不协调, 缺乏统筹。

(5) 监督机制不健全。由于缺乏综合的城市基础设施底牌、资金等基础数据, 政府等相关部门无法对区域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进行有效监督, 存在监督盲点。

2 现代信息技术助力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2.1 现代信息技术概述

3S技术就是全球定位系统 (Globe Positioning System, GPS) , 遥感 (Remote Sensing, RS) 和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的总称, 一般来说, 三者常常集成一个综合的应用系统, 形成“一个大脑, 两个眼睛”的框架[2~3], 即GPS进行实时定位, RS进行数据快速采集与更新, GIS进行空间分析和综合处理, 三者既相互独立, 又密切关联, 共同解决相关问题。

GPS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定位与导航技术, 它与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 在空间定位技术方面引起了一场空前革命, 可在全球任意地点, 为任意多个用户提供几乎是瞬时三维定位, 测速服务。具有定位精度高、经济效益好、观测时间短、无需通视、操作简便、全天候作业等显著特点[4]。

RS的出现, 扩展了人类对空间环境的认识能力、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遥感信息体现出信息丰富、准确、现势性强等突出特点[4], 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管理等面临着彻底的变革, 城市规划的基础数据表现出数据量大, 数据格式多样, 数据更新快等特点, 这就要求必须采用一种新的数据采集方式来满足现代发展的要求, 由于RS在数据采集获取方面的突出特点, 使RS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中重要的数据源。

GIS是一种特定而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 它是以采集、储存、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 目前主要应用在构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信息的查询与管理、专题分析、三维展示与漫游、成果数据的网络发布等。GIS是一个能为管理者迅速的提供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的查询、分析功能的工具, 它使得管理者能够有效地从繁杂的信息中把握关键要点,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3G等无线通讯技术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 能够提供384kbps到3Mbps的传输速度, 这样的速率足以胜任城市基础设施数据采集及应用中的传输要求, 因此通过3G移动通信技术更能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相关信息的交互和实时传递, 大大扩展和提高的数据采集方式及传输效率。

GIS、RS、GPS一体化技术及3G等现代通讯技术可以为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提供直接的数据服务, 可以快速追踪、观测、分析和模拟被观测对象的动态变化, 并高精度的定量描述这种变化, 三者的集成技术可充分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 实时、准确而又经济地为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提供何种所需的空间信息和辅助决策信息, 并回答用户可能提出的各种复杂问题。

2.2 城市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2.2.1 传统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模式

目前, 部分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中存在谁的项目谁管理, 一个类型的基础设施多个部门管理的情况, 这便造成了基础设施管理缺乏监管和统筹, 存在管理盲点[5]。对于管理中的基础设施损坏、维修等不及时, 情况不了解, 对于基础设施现状的摸查数据的存储一般是人工手写的纸质资料, 缺乏数据备份、数据的长期保存及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共享等。即:单一的人治型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模式[5]。

2.2.2 区域城市基础设施信息化管理

(1) 3S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区域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中的应用框架。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融计算机图形、多用户共建数据库与计算机网络于一体, 能够存储并处理空间信息, 将地理位置与相关属性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实现城市区域共享、共用的系统。

本模式主要由计算机、移动设备终端等硬件平台, 包含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在内的的基础数据、专题数据, 3S专业软件系统, 使用管理机构、人员等4个组成部分。基于3S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模式分为空间事物处理系统、空间管理信息系统和空间决策支持系统。按操作流程分为:数据采集阶段、数据处理阶段、数据输出、决策应用等4个环节。3S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区域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各环节的应用框架见表1。

(2) 基于3S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区域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模式探讨。

在表1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框架下, 围绕解决区域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中基础及监管数据不完善、管理机构分散、数据共享不到位、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 本文提出基于3S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区域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模式 (图1) 。

本模式按政府牵头部门、专职信息处理机构、业务应用部门和专职数据采集员职责分工确定不同部门的硬件平台、数据、软件平台的相关配置。理想状态的管理机构, 由政府牵头, 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系统的协调建设, 成立专职信息处理与应急协调的事业单位, 由这个机构负责数据的维护与部门协调, 由退休职工作为专职数据采集员, 在提高数据采集针对性的同时, 可增加区域若干就业岗位。按照管理数据流将整个系统的各个模块进行串联。专职数据管理员、专职数据处理机构负责区域城市基础设施基础数据的采集及实时动态数据的采集上报入库, 形成基础设施中央数据库, 通过基于GIS的政务专网和互联网信息系统建设, 在政府部门和各业务应用部门进行数据共享。同时通过专职数据处理机构的语音接待系统接听公众及专职数据采集员的热线, 然后通过热线或信息系统将业务分配给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并对处理流程进行全程督办。

2.2.3 区域城市基础设施信息化管理模块介绍

(1) 数据采集、维护更新系统。

在城市基础设施信息化管理中, 对现实变化了的基础数据信息及时的采集、处理、更新是关键, 3S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贯穿在基础数据获取所面临的每个问题中。数据采集问题主要包括:数据质量问题、数据来源问题、数据采集方式问题等, 只有打破传统的基础数据采集方式才能够适应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综合性信息系统对数据的要求, 才能解决数据采集的时效性、可靠性等问题。

本系统中, 为专职数据采集员配备基于安卓或塞班系统的移动终端数据定位采集系统, 由下岗或退休人员作为专职数据采集员, 对分片辖区内的井盖、垃圾桶、下水道、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进行实时排查, 对出现损坏或应急状况的, 通过终端拍摄现场照片, 填写相关文字信息, 可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及时将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定位信息、文字介绍信息、片区负责人信息传送到专职数据处理机构的中央管理大厅。

专职数据处理机构配备具备3S相关信息技术的技术人员, 负责通过ArcGIS、Erdas等软件进行年度或季度基础信息的处理、入库。负责进行室外基础数据的采集及数据处理, 这种数据处理都是在基于移动终端的二次开发的信息系统基础上进行的。业务应用部门通过运行于政务内网的网络信息系统, 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如主管领导、业务主管员、及机构基本信息及业务信息进行在线更新维护。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数据维护, 通过无线传输、互联网技术, 借助信息管理平台及数据采集终端实现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的及时入库, 保证了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 为管理决策提供基础底牌数据支持。

(2) 基于GIS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信息系统。

ArcGIS是一个完整的地理信息平台, 其无论是在桌面、服务器、野外还是通过WEB应用, 都为个体用户也为群体用户提供GIS的功能。它包含了桌面GIS (ArcReade r, ArcView, ArcEditor, ArcInfo和ArcGIS扩展模块) 、服务器G I S (A r c I M S, A r c G I S Server, ArcGIS Image Server) , 移动GIS, 开发GIS (定制基于桌面和基于W E B的应用) 四个主要的部署GIS框架[6]。借助网络发布技术 (如ArcGIS Server、ArcIMS等) 把可对外发布的成果数据进行网络发布, 为管理人员和社会各界提供信息平台。

考虑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共享的需求, 采用ArcGIS Server企业级GIS应用平台, 开发基于.NET ADF的区域城市基础设施管理webGIS, 实现管理数据的网络共享。ArcGIS Server是一个用于构建集中管理、支持多用户的企业级GIS应用平台。ArcGIS Server提供了丰富的GIS功能, 如提供基于浏览器的方式访问G I S功能, 在整个组织中分发高级的GIS WEB服务, 用.NET或者Java来开发客户化应用, 满足特定需求等等[7]。开发包提供了WEB控件和生成系统框架模板的功能, 可以迅速搭建起WEBGIS雏形。使用ADF可以快速的装配GIS的.NET ASP和Java JSP应用程序。ADF包括了一系列用户界面工具和WEB控件, 并可以访问所有的ArcObjects软件控件。这些可以用来构建强大的运行在WEB服务器上的GIS应用程序, 用户可以通过他们的WEB浏览器来访问GIS应用程序而不需要下载额外软件。GIS的空间信息处理系统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现代化和数字化, 提高政府部门电子政务的服务水平, 成为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的重要手段。

(3) 决策系统。

决策功能是区域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 主要是根据业务需要, 在已经入库的数据基础上, 进行查询、统计、报表输出及业务辅助决策等。主要是以GIS的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等模型及空间实时定位显示等为基础, 进行功能的二次开发。如:以专职数据处理机构中央处理大厅的大屏幕作为信息系统的输出介质, 通过数据采集员的移动终端发回的定位信息, 不同片区的信息采集维护人员当前的位置信息都会显示在屏幕上, 大厅工作人员可以监测数据采集员是否在岗, 是否按照既定的巡查轨迹进行基础设施排查, 对传回的基础设施有问题的数据点, 会高亮显示, 一方面可以方便管理大厅人员对巡查员的工作进行评价, 另一方面可以在第一时间把握基础设施的变化情况, 及时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同时可以在年终对某个基础设施进行时间尺度分析, 找出高损坏度的区域, 协调相关部门进行重点管理, 可以通过督办部门的统计, 对各业务部门的业务办事情况进行统计, 作为单位年度考核的一个指标。

2.2.4 应用成效分析

区域城市基础设施信息管理系统针对当前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管理分散、效率低等问题, 按照管理数据流进行部门联动、数据共享, 解决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问题。在基础及实时数据采集入库上规范了数据流程, 提高了数据维护频度和数据质量, 形成了稳定的管理数据库, 另一方面, 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领带决策层及业务管理员的办公效率, 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基础设施损坏及管理造成的成本, 提高了区域城市市民的生活体验。

3 结语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解决协调、同步和有序的问题, 而3S等信息技术在城市区域基础设施管理中的应用, 为空间数据和涉及空间数据的管理、决策部门提供了办公自动化工具, 同时提供了辅助决策的手段和工具, 为城市基础社会管理的空间数据管理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方法和研究手段, 通过3S和现代通信技术的集合, 真正实现城市区域基础设施管理的“在线的连接和实时的处理”。因此, 尽快实现数据共享有助于推动GIS的应用、提高应用水平, 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以及管理水平。

摘要:围绕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GIS、RS、GPS及现代通讯技术的优势, 研究这些技术在加强区域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各环节的应用框架, 基于这个框架探讨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底牌资源的摸查、基础设施管理的模式及技术路线的制定, 介绍了这个模式下区域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本文的研究对3S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节约基础设施管理成本方面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3S,现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新长, 曾广鸿, 张青年.城市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2]邬伦, 刘瑜, 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3]罗云启, 罗毅.数字化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MapInfo高级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4]梁勇, 袁铭, 等.数字城市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5.

[5]浅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中的问题[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29e90707cc1755270722081d.html.

[6]刘瑞, 潘瑜春, 陆洲, 等.基于portal和WebGIS的县级农业资源管理决策系统[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7, 24 (12) :252~256.

3S技术城市管理论文 篇3

关键词:3S技术 贵州东部山区 中小型城市 动力因子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0(a)-0002-02

3S技术包括遥感技术(RS:Remote sensing),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s)全球定位系统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各有侧重,互为补充,RS提供最新德影像信息,GPS提供影像信息中的位置信息,GIS为影像处理、分析应用提供技术手段。

1 铜仁市旅游动力转化期动力模型

铜仁市位于贵州东部,中心坐标为27°43′N,109°11′E,距市区65km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际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梵净山位于贵州省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面积41900hm2,1978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同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

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最高海拔2572m,具明显的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特征。本区为多种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汇集地,为我国西部中亚热带山地典型的原生植被保存地。区内有植物种数2000多种,其中,高等植物有10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珙桐等21种,并发现有大面积的珙桐分布;脊椎动物有382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黔金丝猴等14种,并为黔金丝猴的唯一分布区。梵净山不仅是珍贵的生物资源库,也是我国历史上佛教名山之一,自然风光奇特,人文历史遗迹保存较多。其旅游发展在1998年以前是典型的自然资源优势自然吸引,1998年—2008年,由单一的自然资源优势自然吸引向多因素综合驱动转化,主动因素在以梵净山为核心的喀斯特自然森林景观以及相应的佛教文化的吸引的基础上开始注重城市旅游形象的建设,政府扶持,举办大型旅游节,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旅游需求。2008年以后,铜仁旅游突破式持续发展,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构建立体交通、信息网络,旅游产品体系,申报省旅游发展大会,以优越的水电资源,优美的城市景观,改善居民素质,形成适宜居住的城市形象,创立城市品牌,旅游收入不断增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整个城市旅游动力系统平衡稳定,良性循环,充满活力。

2 “3S”技术对动力因子的促进

2.1 基于GIS的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实践

旅游信息系统是以旅游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的、动态的存取、管理、分析、查询、应用旅游信息的信息系统。建立基于ArcErgine的旅游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建立铜仁市或梵净山景区的电子地形图,起到电子导游的作用,帮助旅游者设计最佳旅游路线,可以查询铜仁市和梵净山景区的所有名胜古迹,以及附近的旅馆,旅游社团,交通,邮电,等配套设施,铜仁综合门户网站及旅游频道成为外界了解铜仁,了解梵净山的主体窗口,日均点击率已达15万人次。

建立梵净山数字自然保护区,参照数字地球的定义,DNR定义为“一种嵌入巨量的自然保护区时间、空间和属性信息,并能对自然保护区作多分辨率、三维描述的信息系统,该系统可实现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和进步的标准之一。随着生态环境建设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迅速发展,梵净山保护区的管理部门需要全面了解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总体状况和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地理信息,以实现对梵净山保护区的科学管理,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的评价与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应用GIS技术特有的空间信息管理与空间分析功能,对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地貌结构、生物多样性与动植物资源分布的研究及生态系统演变模型的预测分析,可以为自然保护区的开发与保护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应用GIS技术手段,利用数据库软件建立梵净山基础地形数据库(包括数字高程模型库、影像数据库、数字地图库)、动植物资源数据库、水环境与湿地资源数据库、土壤数据库、气象数据库、生态旅游资源数据库等;应用GIS 功能组件和可视化开发工具(VB、VC等),结合MIS和OA技术,显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有空间图形和属性信息一体化的优势。DNR的结构可以从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两个嵌入巨量的自然保护区时间、空间和属性信息,并能对自然保护区作多分辨率、三维描述的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GIS地理信息技术提供了有效的数据组织原则和直观的数据查询机制,与网络技术结合,使更多的旅游者得以在网上浏览信息,促进了信息网络动力因子的发展。

2.2 遥感技术支持下的自然旅游环境状况调查、分析、保护

“3S”技术作为地球信息科学研究的核心技术,能够及时、快速地获得生态环境(植被、水质、土壤、资源等)及其地理空间分布格局的信息,为科学合理的规划、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提供客观的依据和可行的途径。梵净山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利用绿色植被显著、独特的光谱特征,结合少量的实地调查,便能通过RS分析,了解植被演化的动态,为有关部门在短时间内掌握植被结构、环境特征、演变规律,进行科学规划、决策提供服务。对梵净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利用RS技术还可以通过类似的光谱特征信息对梵净山区域内水体环境状况进行探测,直观、真实的显现河流、湖泊的水质空间与变异特点,并借助专家系统和科学理论方法的帮助,建立具有预测模型的“4S”系统,进行自动水质评价、污染源预测、预测水体环境质量在空间上的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并以表格和图形的方式为水环境保护、管理、决策提供多方位、多形式的支持,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梵净山水质非常优良,遥感数据能较好的反映不同水质类型及它们之间的渐变或过渡特征,不同时期分类探测形成的数据通过GIS技术进行存储,管理和叠加分析,可以实现对梵净山区域水体环境状况的实时查询和动态监测。植被与水质都是生态环境的重要要素,遥感技术在自然生态环境的调查、监测、分析、保护中作用显著,促进了生态环境动力因子的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2008年以后铜仁市旅游发展的主导动力因子由自然资源的单一吸引转化为政府宏观调控、交通信息网络、环境品牌建设等,在此转化时期,“3S”技术对铜仁市旅游动力转化期的主导动力因子起到促进作用,为铜仁市旅游持续发展提供高科技支持,推动了铜仁市旅游在“十二五”时期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宏群,安裕伦,谷花云,等.遥感技术支持下的黄果树风景名胜区自然旅游环境状况[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4):98-102.

[2] 胡娟,安裕伦,杨广斌.基于Web-GIS的贵州省旅游信息系统开发与实践[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2):45-48.

[3] 张春桂,李计英.基于3S技术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2):2061-2071.

[4] 李莹,张国楷.3S技术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0,77(3):148-149.

[5] 黄曦涛.3S技术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707-4709.

[6] 王伟.基于GIS的旅游信息系统设计[J].科技纵横,2011,243(6):353.

3S技术与新课程地理教学 篇4

摘要:“3S”技术是英文遥感(Remote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这三种技术名词中最后一个单词字头的统称,这三者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遥感技术是信息采集(提取)的主力;全球定位系统是对遥感图像(像片)及从中提取的信息进行定位,赋予坐标,使其能和“电子地图”进行套合;地理信息系统是信息的“大管家”为3S技术的核心。目前3S技术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等重大地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关健技术。因此,《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新的高中地理课程在必修、选修模块中必须介绍有关3S的知识,这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

关键词:3S技术新课程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6-0154-01

3S技术是地理课程独特的辅助教学技术。目前,中学生普遍不喜欢地理课,《普通高中新课程试验监测报告》显示:在七门学科当中,地理仅排在物理之后,居于第二难学课程,造成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地理课程教学手段落后,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仍然偏重如何辅助学生记忆,其手段仍然是以地理挂图和幻灯片等作为辅助工具,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而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地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使课堂教学整体优化,将信息技术引入地理教学,是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之一,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中的高端3S技术用于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学发展的必然。下面以一些具体实例说用3S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GIS技术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才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至今已40多年,始终发展迅猛。国内外学者由于对GIS技术研究视角、应用目的的不同,所给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但都认为GIS具有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和输出等基本功能。目前,GIS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如环境评估、灾害预测、国土管理、城市规划、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军事公安、水利电力、公共设施管理、农林牧业、统计、商业金融等几乎所有领域。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GIS技术可将复杂的自然景观、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甚至抽象的概念用三维的、动态的、直观的方法方式表现出来,将地理教学中不易明察与掌握的内容通过虚拟场景来展现,提高教学效果,下面以地貌演变为例进行应用分析。

地貌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基础内容,在地貌教学中,褶皱和断裂的形成是比较抽象的内容。传统的平面、静态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使用 GIS技术的真三维显示与动态模拟功能,模拟岩石受力及相关地貌的形成过程与结果,如岩石受到强大压力和张力时会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有错动或位移的现象,相对上升一侧地貌表现为断裂山或高地,相对下沉的岩石地貌表现为裂谷或低地。受内力作用,岩石在水平方向上受挤压导致褶皱;受外力作用,背斜中心岩石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中心岩石坚固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形象地展示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GIS技术把漫长的地貌历史演变过程在瞬间完成,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较形象的理解。

二、RS技术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遥感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对地观测的综合性技术,它是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经过40多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成为一种影像遥感和数字遥感相结合的先进、实用的综合性探测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地质、地理、气象、海洋、农业、林业及军事侦察等各个领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RS技术可广泛地应用于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下面以利用遥感辅助讲授全球环境生态问题为例进行应用分析。

通过遥感监测案例及其影像,帮助学生对地球环境进行立体观察,帮助认识全球环境的整体性与变化过程。例如,利用遥感影像帮助学生了解全球温度变化、温室效应。美国宇航局(NASA)以遥感手段获得全球臭氧的分布,每年在网络上发布南极臭氧浓度分布合成图,这些材料是辅助讲授全球臭氧分布及异常变化等全球变化的极好素材。另外利用遥感在全球植被覆盖变化监测、地球大气监测等应用案例与影像,可以辅助讲授环境变化;利用遥感在城市环境问题、城市水体污染、城市大气污染等监测的案例与影像辅助讲授环境问题。

三、GPS技术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美国国防部为满足军事部门对海上、陆地和空中设施进行高精度导航和定位的要求而建立的,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设计、研制,1993年6月建成。GPS主要由空间星座、地面监控系统和用户接收机三大部分组成,空间星座包括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备用卫星,分布在6个等间隔的轨道面上,每个轨道面上分布4颗卫星,卫星轨道接近圆形,运行周期为11小时58分,地面上每个观测站上每天出现的卫星分布图相同,这样的布局保证了在地球上和近地空间任意一点、任意时刻均可至少同时观测到4颗GPS卫星。GPS具有全球地面连续覆盖、功能多、精度高、实时定位速度快、抗干扰性能好、保密性强、全天作业、操作简便等优点,目前在精确导航和精确定位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GPS的辅助作用没有GIS、RS广泛,下面仅以借助GPS辅助讲授制图、交通、气象等为例说明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具体地说,GPS可以辅助讲授地图、计算机制图的发展;辅助讲授现代农业的发展(例如,GPS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辅助讲授现代交通的发展(例如,GPS在智能交通中的自动导航作用);辅助讲授天气与气候(例如,GPS在大气物理观测中的应用);辅助讲授地球研究进展(例如,GPS在地球勘探、变形监测中的应用);辅助讲授海洋地理(例如,GPS在远洋航线设定与监测、船只调度与导航、海洋救援、海平面升降监测等的应用);辅助讲授宇宙、太空知识(例如,GPS在飞机导航、航空遥感控制、卫星定轨、导弹制导、航空救援等的应用)等。

参考文献

3S技术城市管理论文 篇5

基于3S技术的公路生态景观评价系统研究

公路建设与其周边生态景观存在不和谐的`问题,公路生态景观的评价分析、恢复与建设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课题.针对景观评价问题,本文提出了运用3S(remote sensing、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技术构建生态景观评价系统,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公路生态景观进行评价.该评价方法将公路生态景观分解为3个层次,经过矩阵一致性检验的判断确定了评价要素的权重,该权重与生态景观要素得分运算后得到生态景观评价结果.运用该系统对全桂公路进行了生态景观评价测试,结果表明,评价与专家组在当地调查情况基本一致,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及系统设计的可行性.

作 者:曹军 张怡卓 于慧伶 CAO Jun ZHANG Yizhuo YU Huiling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40刊 名:生态学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年,卷(期):200625(5)分类号:Q149关键词:公路景观 地理信息系统 景观评价 3S技术

3S技术城市管理论文 篇6

摘要: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是自然地理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过程。本文在对传统野外实习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以秦皇岛柳江盆地野外实习基地为例,借助3S空间信息技术并结合我校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情况,探讨区域野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为高等院校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的特征、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其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内容主要涉及地质与地貌、土壤、植物、水文、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最重要的途径。就目前而言,自然地理学正处在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变,由经验科学到实验科学的转变时期,且其传统的实践教学存在一些弊端,使其不能充分地发挥自然地理野外实践的作用,需要进行指导方法的改进。随着空间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以“3S”技术为代表的空间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已在地学各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自然地理学的野外实习数据具有明显时空分布特点,因此,将3S技术引入到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中,采集更加精准的野外观测数据,表达一些野外看不到或不明显的地质现象,进而丰富野外实践教学内容,在改变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研究区域概况

实习区秦皇岛市抚宁县境内的柳江盆地,其地理位置为E119°30′-119°40′,N40°2′-40°13′,位于秦皇岛西北部,南起黑山窑村,北至义院口,长约15 km,东起张崖子西至伍庄,宽约12 km,总面积180km2,盆地中心距秦皇岛市区23公里,属暖温带季风气候,降雨多集中于七、八两月,且多以暴雨形式存在,盆地内的主要水系为大石河。各地质时代的地层具有区域代表性且连续出露。岩石类型较齐全,各类地质构造清晰直观,外动力地质作用较多,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地质实习场所,成为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的地质遗迹区,被誉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

二、研究方法

由于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根据此特点,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结合“3S”技术,完善并改进沿途考察、记录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其具体的过程如下:

首先收集实习区域的基本资料,如地质地貌图、植被分布图、地形图和部分遥感影像等资料等。然后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将部分栅格地图通过矢量化存储为矢量数据,利用矢量化后的地形图建立实习区的数字高程模型,借助部分遥感(RS)数据,结合实习的研究的主题和考察目标,特别是针对一些重点的自然地理现象,设计安排野外实习线路,借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观察能力。

其次,在整体了解实习线路的基础上,对沿途实习的地质观察点进行讲解、观察,特别对于一些重点设置的观察点,并借助GPS实现对野外数据的采集,除了记录地理位置和海拔等数据外,还主要包括野外露头上的岩性(沉积岩、岩浆岩)、地貌、地质现象、地质边界线、水文、土壤和植被等数据,通过GIS创建与地理位置相对性的空间数据库,借此培养学生的获取第一手数据的能力。

最后,将实习的点线相结合,在掌握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到的自然地理现象和对事物进行成因分析,逐步推动学生学会综合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推动点、线、面的实习结合,在学会运用和绘制有关地理图表的基础上,通过对外地质现象的跟踪和解释,撰写出具有自己一定见地的实习报告,通过改进的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尽可能的培养出具有综合、创新的科学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学生。

三、应用实例

本文以鸡冠山实习区为例,在获取该区域的遥感影像、地质数据和地形图等数据的基础上(见图1和2),完成该区域实习路线的确定和实习观察点地质现象的记录。

对于A观察点而言,主要观测的石英砂岩。上部为紫红色粉砂质页岩夹粉、细砂岩;中部为褐灰色细粒含岩屑英砂岩;下部为浅灰色厚层中-粗粒硅质石英砂岩;底部为含砾粗粒石英砂岩。

B观测点主要观测的花岗岩。是岩浆侵入所形成,属于深成岩。表面呈红色,主要是由于风化作用,雨水侵蚀和铁氧化所导致而成。结合地质罗盘和GPS,对岩层进行倾角、倾向和方位角的测定。

C观测点主要观测的沉积岩。主要掌握海相沉积和陆相沉积。在寒武纪至奥陶纪中期,主要进行的是碳酸盐岩、页岩和粉砂岩为主的海相沉积,晚石炭世至二叠纪呈现海陆交互沉积,中生代至新近纪地层,主要进行陆源碎屑岩及火山碎屑岩等陆相沉积,并识别页岩和泥岩。

D主要观测地堑。鸡冠山地堑位于柳江盆地西南边缘,在此可以观测整个地堑的全貌。地堑是一组近南北向的正断层组合而成,汤河河谷就是沿地堑构造中心部位发育的,其特点是两断层面相向倾斜中部地体下降,两侧地体上升,多形成河谷地貌。组成地堑两侧的岩石,为新太古界变质花岗岩或上元古界龙山组石英砂岩,中部台阶仍为新太古界变质花岗岩和上元古界龙山组石英砂岩组成,在当地被称为大平台。

E观测点主要观测是山顶的一片湿地。对于植被而言,主要是一些主要湿地植被,包括香蒲和芦苇,这些喜水植物主要靠天然降水补给,在降水减少的情况下,主要靠地下水(裂隙水)补给。通过对该点的观察,由湿地而言延伸地表水和地下水等水文方面的内容。

F观测点主要观测的是一些沉积岩和断层等地质现象。主要通过波痕和波长等特征来推断海相沉积的环境。

对于这些观测点而言,首先通过GPS进行定位,记录其准确的地理位置,并进行一定的编码,将数码相机和对地质现象的详细记录相结合,将这些大量的原始地质信息存储到计算机里,同样进行一定编码,两次的编码顺序一样。借助ArcGIS 9.3 的Hyperlink功能,将两次的编码连接起来,实现典型地质实现地质信息的虚拟可现,可充分发挥“3S”技术在地质实习中的作用。此外,对于在野外实践中无法看到两个断层,可以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判读,进行识别。

四 结语

3S技术城市管理论文 篇7

“3S”技术是遥感技术 (Remote Senescing RS) 、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全球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这3种技术名词的统称, 这3种系统的综合应用就构成了3S技术。目前关于3S技术的研究与运用, 世界各国水平不一, 而我国关于3S技术的利用范围也愈加广泛。由于3S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特殊地位, 需要对3S技术有相应的了解, 以便全面认识3S技术的实际意义。这3种技术有各自的运用特征和具体使用领域,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三者密不可分, 相辅相成。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是遥感技术的数据源, 为遥感技术提供各种所需的相关数据, 无论是图像分析, 还是地理位置的确定, 相关数据都会通过遥感技术进行汇总, 再进一步分析与加工处理得到人们所需要的重要信息。

2 3S技术在森林防护管理中的作用

3S技术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 与各个领域都有一定的联系与运用, 在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预防工作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在地质勘探领域, 对于资源勘察有着指导性的作用, 在社会治安上, 对于进一步协助公安与相关部门侦破案件、维护社会秩序, 责任重大。3S技术的运用领域较为广阔, 而细化到森林防护管理中, 3S技术不仅可以清查森林资源的分布特征、实现规划化与数字化经营, 还可以进一步设计林区道路, 实现森林的科学管理, 另一方面, 3S技术对于森林火灾的预防以及病虫害的监测都具有实践性的作用。本文以森林防护管理中森林火灾预防工作为具体研究案例, 进行相关分析。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不仅是完美与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和蓄水库, 更由于其本身的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良土壤、防风固沙、减少污染等功能, 对美化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资源库对保持生物多样性, 改善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 更是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森林火灾对森林的危害极大, 顷刻之间能够造成巨大的损失, 不仅危害社会自然生存环境, 更是对社会的稳定造成极大的影响。火灾过后, 土地缺少森林的覆盖, 极易形成水土流失, 同时水旱灾害不断, 风沙不断肆虐, 也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在我国不少林区, 居民点与农田和山林交错, 一旦发生火灾, 极有可能烧毁房舍、粮食等财产, 甚至会危害到群众的生命安全, 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与生活。森林火灾另一方面还会烧死林中的生物及各种林副产品, 对自然系统造成严重的危害, 也对经济发展极为不利。因此, 应加强森林防火管理, 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经验, 将3S技术运用于森林防火管理活动中, 对森林防护管理工作进行指导, 从防止、扑灭及预测等环节加强防护管理工作。

3 3S技术在森林防火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森林火灾是森林防护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了解森林火灾的原因, 是做好防火工作的前提。通常可以把火灾的原因归为自然和人为两大类。我国气候类型多样, 在干旱季节, 雷雨天气较多, 雷电触及林木引起树冠燃烧, 极易形成火灾。另外干旱季节的阳光辐射过于强烈, 林地腐殖质层或泥炭层在高温的条件下, 易发生自燃现象, 也容易引起火灾。但根据统计, 大多数森林火灾的发生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火源是人为因素中的两大分类。生产性火源主要包括烧荒、烧垦、放炮采石等用火, 这种生产性火源引起的森林火灾占森林火灾的70%以上。非生产性火源与人们的主观行为有关, 野外吸烟、烧火取暖、烧烤食物、烧山赶野兽、烧黄蜂、烧蛇鼠、上坟烧纸、燃放烟花炮竹、小孩玩火、精神病人放火等都是非生产性火源。同时要严防不法分子的纵火行为。无论是自然原因, 还是人为因素, 火灾一旦发生, 都将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 因此, 做好森林防火工作至为关键。

由于森林火灾的突发性特点, 火灾发生前期的并没有相对明显的迹象, 尤其是人为性火灾。鉴于此, 森林管理者必须要提高警惕, 从细小出发, 在日常工作中就要严格落实相关信息的收集与整理的工作, 在火灾防护管理中做到未雨绸缪, 从源头上减小森林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1) 建立防火数据库。作为森林防护管理工作者, 应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收集与整理各种地图信息。具体来说, 一是全国以及各地区的行政区划图, 二是各地的地形地貌图, 三是地区居民分布图等。另一方面各个地区的交通路线图以及林区分布图也要细致审视, 对于灭火工具图, 要放在整体与宏观的地位上。在使用3S技术过程中, 可以运用GIS进行处理, 使其数字化, 通过整合数据信息, 为管理者提供有效信息服务。

(2) 对地图的属性进行相关的分类, 以文字或者图像的形式划分为可以分为气象数据、地形数据、居民数据、交通数据等, 具体方式以图像或者文字不定。在整合地图数据信息与属性资源两者相联系的基础上, 森林防护管理组要找到相应的处理方法,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将已经设定具体的方案进一步系统化。另一方面, 要及时更新数据库的变化动态, 现代社会的发展较为迅速, 为了了解森林资源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 必须及时更新数据库相关信息。森林防护管理者只有随时了解森林资源现状, 在不断丰富的数据库信息中找到有效信息, 才能将森林防护管理工作做好, 及时提出森林火灾防护的有效方案。

(3) 通过进行数据的检索与输出, 以便于向森林防护管理工作者提供更为直观的数据信息。

4 3S技术在森林灭火管理中作用分析

在森林防护管理工作中, 一旦森林火灾发生, 有效的灭火管理技术与措施尤为重要。在灭火管理中需要有效结合GIS与各种相关技术来确定火灾的具体情况。在模拟森林火灾发生时, 第一时间要通过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了解火灾发生的具体范围及动态情况。卫星遥感技术有着自身的优势, 比如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来获得较大范围的信息, 同时也由于其快速的成像效果, 直接为森林灭火工作提供有力依据。但是, 遥感技术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精准程度较低, 因而在实际运用过程, 会结合地理信息系统, 更为有效地处理与整合图像以及数据库信息与资源利用, 从而进一步精准定位, 减少森林火灾的毁害, 挽救森林火灾所造成的损失。而全球定位系统能够通过卫星来进一步实现精准定位, GPS而且不受地点、时间和天气状况的影响, 在森林防火灭火过程有着突出的作用。GPS与GIS的结合运用, 可以进一步实现和确定较准确的行动方向, 同时借助GIS的查询功能还能出具相关的现场报告。3S技术在森林火灾发生时, 准确定位火灾的经纬度, 由相关定位信息整合后, 制定出森林灭火的各个行动方案, 选择最佳方案, 通过通讯技术, 最后指导灭火工作。

5 结语

森林火灾的防护管理工作意义重大, 由于火灾对森林危害巨大, 一旦发生, 不仅会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而且对森林资源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 森林防护管理工作者应该加强对森林火灾的预测工作, 防范于未然。GIS能够有效分析及管理各种信息, 为林火的预测提供直观、形象的数据资源。将这一功能广泛应用将会收到火灾预测的良好效果。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3S技术对森林防护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森林防护管理工作者应该结合高新科技, 建立森林防火“信息高速公路”, 加强林火监测, 通过卫星遥感监测, 提高发现火情能力, 加强指挥决策, 在防火指挥中心通过地面监测和卫星监测系统, 随时在计算机中监测雷击火发生的精确位置, 及时作出应急措施。将技术引入到森林防护管理工作中, 进一步实现我国林业的成熟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淼.“3S”技术在林业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8 (4) :39~40.

[2]刘光菊, 尹锴, 朱亮, 等.3S技术在城市森林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城市林业, 2012 (4) :29~32.

综述“3S”集成技术及其应用 篇8

【关键词】“3 S”技术集成;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3 S”技术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127-01

0.前言

“3S”集成技术目前已成功地应用到了包括资源管理、自动制图、设施管理、城市和区域的规划、人口和商业管理、交通运输、石油和天然气、教育、军事等九大类别的一百多个领域。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加速了“3S”集成技术的应用进程,在城市规划管理、交通运输、测绘、环保、农业、制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3S”集成技术的定义及其基本原理

“3S”是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RS(Remote Sensing,遥感)和GIS(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的简称。“3S”集成是指将遥感、空间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这三种对地观测新技术有机地集成在一起。

在“3S”集成中,GPS主要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包括各类传感器和运载平台(车、船、飞机、卫星等)的空间位置;RS用于实时地或准实时地、快速地提供目标及其环境的语义或非语义信息,发现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变化,及时地对GIS进行数据更新;GIS则是对多种来源时空数据进行综合处理、集成管理、动态存取,作为新的集成系统的基础平台,并为智能化数据采集提供地学知识。

2. “3S”集成技术的应用

国外发达国家已普遍利用该技术进行农情监测分析,特别是美国,不仅分析本国农情,而且分析世界各国的农情。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RS和GIS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3S集成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从90年代开始的,主要应用于农情监测和自然灾害的动态监测分析。它较传统方法具有时间少、费用低、范围广、准农科院草原研究所应用3S技术建立的“中国北方草地草蓄平衡动态监测系统”使我国草地的资源管理由过去常规方法上百人10年完成的工作量只需7天即可完成,经3年运转,节约经费1669万元。

城市规划涉及面广、内容多、工作量和难度都极大,没有对一个城市各种信息的全面了解和把握,是不可能设计出一个好的规划建设方案的。GIS在对城市规划各种数据的组织、管理、展示、统计和分析中,有着一般系统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并且RS和GPS的结合能够为城市规划提供大量实时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对分析城市的环境、生态、交通、城市的扩展趋势、城市污染分布以及城市的总体布局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城市规划的各个领域,如城市用地规划、城市环境及生态规划、城市交通规划等众多规划领域。

3. “3S”集成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由于RS、GIS和GPS在功能上的互补性,各种集成方案通过不同的组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并且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功能。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3S”集成技术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仍有许多尚未彻底解决的问题。“3S”集成技术并非完全意义上的集成,而大部分是两两结合,在同一的平台下,相互间的功能互补和数据转换,他们之间还是相互独立,即使所谓的“3S”也是表面上的集成。

张继贤在国内较早提出综合GIS信息中的地学知识和遥感数据可以提高遥感分类的精度,尽管能消除应用单一遥感图像判读所存在的若干弊端。但是,两者的结合存在数据转换的问题,使得相应的软件要进行升级或之间要数据转换器,然而,由于不同领域不同系统的数据格式不同,且内部数据结构相互不公开或难以公开,导致数据转换器转换效率低,最终难以广泛应用。

李德仁认为“3S”集成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1)系统的实时空间定位;(2)系统的一体化数据管理;(3)语义和非语义信息的自动提取理论方法;(4)基于GIS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的全数字化智能系统及对GIS数据库快速更新的方法;(5)可视化技术理论与方法;(6)系统中数据通讯与交换;(7)系统设计的方法及CASE(Computer 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工具的研究;(8)系统中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的分布式网络集成环境。

“3S”集成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数据的集成、转换问题。也就是数据一致性、兼容性、以及数据的多源信息问题。

由于GIS、RS和GPS的数据分别存储为不同数据格式,为数据综合利用带来不便。宋关福、钟耳顺等提出的多源空间数据无缝集成(SIMS)技术实现了一种特殊的数据访问机制,不仅提供了直接存取多种数据格式的能力,而且使“3S”集成技术的跨数据源复合分析功能进一步加强。SIMS是一种无须数据格式转换,直接访问多种数据格式的高级空间数据集成技术,具有如下特点:(1)多格式数据直接访问。这是SIMS技术的基本功能,由于避免了数据格式转换,为综合利用不同格式的数据资源带来了方便。(2)格式无关数据集成。GIS用户在使用数据时,可不必关心数据存储于何种格式,真正实现格式无关数据集成。(3)位置无关数据集成。如果使用大型关系数据库(如Oracle和SQL Server)存储空间数据,这些数据可存放在网络服务器、甚至Web服务器,如果使用文件存储空间数据,这些数据一般是本地的。通过SIMS技术访问数据,不仅不必关心数据的存储格式,也不必关心数据的存放位置。用户可以像操作本地数据一样去操作网络数据。(4)多源数据复合分析。SIMS技术还允许使用来自不同格式的数据直接进行联合/复合空间分析。

将RS和GPS的数据格式加入图2,便可实现“3S”数据的集成。例如,通过SIMS技术的原理,可以制作一个用户可以使用一个GIS格式的数据(如Arc/Info Coverage的土地利用数据集)和一组RS图像与GPS格式的源数据集进行叠加分析,叠加结果可以存储到SQL Server数据库。

4. 结束语

目前关于“3S”的集成研究虽然较多,且有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其内容多是技术之间的相互调用,难以达到其发展目标,而直正将三者完全统一,实现一体化数据管理则比较难。但是,数据标准的统一是可行的,也是至关重要的。要实现“3S”技术的集成,就必须使数据的格式一致或者能够很好的转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集成。“3S”技术的集成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快,特别是其应用更是突飞猛进。主要是因为三者能优势互补,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是其核心,应用也最为广泛。在当今信息时代,数据非常重要。在“3S”的集成技术应用中,主要是数据的获取,而GPS和RS都能给提供大量的低成本数据,因此,“3S”集成技术是非常有前途的。随着“数字地球”技术研究和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客观上需要更高层次的“3S”技术与其它高新技术结合,以形成多功能全方位的整合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 孙家柄,舒宁等.RS、GPS与GIS集成系统及其应用[J].遥感信息, 1995(2):27-31

上一篇:天津社区工作者知识点下一篇:以人为本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