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律体系经济法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健全完善政治、社会、文化以及法律基础,其中完善法律制度尤为重要。经济法作为我国法律体系当中的重要法律制度,其价值取向与发展理念等均与构建和谐社会之内涵相符合。本文介绍了经济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并对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发挥经济法的作用进行了思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国法律体系经济法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法律体系经济法论文 篇1:

试论法律体系中部门法的划分

摘要:来源于苏联的部门法理论对我国法律体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现行法律体系的结构以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和调整方法为标准将法律规范划分为七个法律部门。长期以来,由于部门法划分自身的封闭性,不仅阻碍了理论研究的发展,亦未能实现其维护法律体系的统一性的目的,事实上无法指导立法。因此,对于法律体系中部门法的划分,应当淡化其影响,引入以社会领域和问题为导向的分类方法,构建合理开放的法律体系结构。

关键词:部门法划分;法律体系;封闭性;领域法学

部门法的划分,就是在对法律规范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划分各个不同的法律部门,以建立我国和谐一致、完整统一的法律体系。部门法的划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要构成内容。长期以来,学界对于部门法划分依据、部门法划分类别等争论不下,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影响,实在不利于法律体系的稳定与发展。本文试图分析现有部门法划分本身的利弊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以期找寻出法律体系的合理结构。

一.部门法划分的由来和影响

部门法划分,又称为法律分类,是法律体系理论的重要内容。关于部门法划分的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罗马法时代的公法和私法的划分。在公私法划分基础上,经过18、19世纪的法典编纂运动,逐渐形成了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民事和刑事诉讼法等法律部门的现代法律体系。我国民国时期亦曾借鉴了此种部门法划分,制订了“六法全书”。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否认资产阶级传统的法律部门划分方法,开始了探索社会主义划分法律部门标准的历程。根据苏联一般法学著作,划分部门法的首要标准是法律所调整的对象,即社会关系;次要标准是法律调整的方法。 基于此种划分方法, 苏联法律体系划分为国家法、行政法、财政法、民法、家庭法、劳动法、土地法和农业生产的法律调整、刑法、诉讼程序和司法组织九个法律部门。

新中国成立以后,全盘照搬了苏联法学理论成果,部门法理论由此引入中国。在经过“文化革命”的惨痛教训后,为改变无法可依的的混乱局面,使社会生活在正常的法秩序下进行,构建中国的法律体系成为重要的法学命题与政治课题,1997年十五大提出,2002年十六大重申,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作为法律体系的构成,部门法的划分在法律体系的形成中有重要作用,部门法划分标准之确立成为法律体系构建的重要基础。在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百废待兴”之际,部门法划分实际为我国立法工作、学科建设以及司法都施加了一定的积极影响。除此之外,部门法理论还在法学沦为政治工具的情况下,为法学界挣得了一定的发言权。

二.现有部门法划分的利与弊

(一)现有部门法划分的目的和价值

我国现有部门法的划分,乃是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面对种类繁多的法律部门分类基础上提出的颇具结论性的“七分法”,即在宪法统帅下,按照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和调整方法的不同,将我国法律规范划分为七类: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程序法。 这一划分方式虽与学界各类划分方式不尽相同, 但其仍然是遵循部门法划分理论的通说,以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和调整方法作为划分之标准。

部门法如何划分,其最终仍是为法律体系的整体性而服务。现有部门法的划分,是用以指导立法,最终构建和谐统一的立法体系。在立法之时,要确定的是即将制定的法律规范所属的法律部门,从而确定它应当采用的法律规范形式以及统摄法律规范的法律原则,选择正确的法律调整方法,进而制定恰当的法律规则。 不仅如此,在立法时还要注重部门法之间的区别,以及部门法内部的关系,以确保法律体系的协调与统一。由此看来,现有部门法的划分不仅为我国立法制定了基本框架,更是对立法时具体立法技术的运用提出了基本的要求。此外,部门法的划分还为确定一个法律规范是否属于一个法律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判断标准。

(二)现有部门法划分的弊端

但是,我国现有部门法的划分虽说以客观的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为划分基础,但其实际上看仍是具有主观性。其与大陆法系在长期发展形成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的部门法划分不同,我国部门法划分是在法律体系形成以前所做的大致分類,其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主观性。此外,作为判断一个法律规范是否属于法律体系的标准,部门法划分本身就属于一个体系之闭环,具有封闭性质。如此,就导致部门法划分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弊端:一是在立法上看,由于部门法体系的封闭性,其吸纳实践和社会法律生活的新问题的能力欠缺,既不利于已经制定的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适用,亦不利于解决新兴法律领域的实际问题。,从司法上看,部门法划分对于具体司法实践几乎没有作用,在面对具体案件时,如何寻找与本案有密切关系的法律,并不以法律部门作为其索引。 此外,部门法划分作为构建和谐统一法律体系的基础,其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而对法律体系的统一有所阻碍。部门法划分的封闭性会导致一部分已经制定的法律,如《环境法保护法》、《军事法》等,无法归入任何一个确定的法律部门之中,孤立存在于法律部门之外,不被法律体系所接纳。综上所述,部门法划分虽有其积极的一面,为法律体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自身的缺陷,反而导致其划分的目的难以实现,不利于法律体系的统一。

三.现有部门法划分的影响

现有部门法划分从提出至今已经将近20年,无论是对法学理论还是法律实践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但就其自身而言,基于部门法划分存在的内在缺陷,它能够实现的积极影响十分有限,而消极影响则十分严重,并表现为多个方面。

(一)现有部门法划分的积极影响

理论上,部门法划分为法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部门法划分作为部门法学的逻辑起点,它以性质相同的法律规范为研究对象,以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程序法做为法学研究之范围,为各部门法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法律实践中,部门法划分亦为法学学科建设提供了建立与发展之模式,我国法学学科分类在部门法划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

(二)现有部门法划分的消极影响

现有部门法划分最大的影响在于造成各个部门法画地为牢,其强调在同一类别下的法律规范的研究,从而忽略了各个法律部门之间的交叉问题,妨碍了法学理论的全面发展,破坏了法的统一性与完整性。实践中,如此划分方式亦造成各個法学科对学术资源与话语权的垄断。又因为部门法的划分本身不能囊括所有的法律规范,对法律部门以外的新兴法律领域来说,当其不能完全被现有法律部门容纳时,抑或其突破了某一法律部门之研究框架时,如若不尽力争取独立的部门法地位,最终只能作为法律部门的附属而存在,严重影响新兴法律领域的探索与研究。另一方面,部门法划分导致法学理论研究方式的固化,对一个法律规范进行研究,首先要做的是判断其归于哪一法律部门之中,以此为法律规范做理论定位。如此一来,对于法律规范唯有以封闭的理论研究思路进行探索,既有可能无法解决被法律部门交叉而产生的问题,亦有可能阻碍新兴法律领域构建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在实践中,更是引发了各法律部门之间的学术大战。

四.法律体系内部结构的改造

法律体系中的部门法划分导致了法的形式不能有效表达法的内容,已经无法实现其指导立法、维护法律体系和谐统一的目的。但面对已经形成的法律体系的结构,仍然需要引入新的方法改造其结构,以适应现实的需要和应对法律体系未来之发展。

(一) 削弱现有部门法划分的影响

由于现实社会的巨大变化,原有的法律部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法律部门的划分已经不那么严格了,部门法划分的影响在逐渐减弱。从立法上看,部门法划分理论不再充当指导立法 的结构框架,而是面对法律规范的现实存在做出补充完善。“立法者在立法后运用部门法的思维来给法律定位,实际上是将立法产品放在哪一个“货柜”的问题,如果能够根据部门法的划分理论在已有的货柜中找到一席之地,则可归入之,否则就可另辟蹊径,再设一个能够容纳新法的货柜,这对于既有法律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不会有任何损害。” 在司法实践中,无论法学家还是实务工作者都正在学会用一种新的方法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再是以法律部门为出发点,甚至不再以法律规范为中心,而是以问题为中心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规范。 在法学学科建设中,新兴法学学科层出不穷亦昭示着现有部门法划分影响的减弱。从其结果上来看,部门法的划分已经不再承担作为指导立法、构建法律体系的任务了,而是在法律体系业已形成的基础上,对法律体系结构的总结。以现实立法和法规作为法律部门的构成基础,这样的逻辑与历史逻辑是一致的,亦是对部门法划分的不足之处进行再检验的最好方式。不仅如此,对于现有部门法划分的封闭性的改造亦有其必要性。随着社会的 发展,人们活动领域会日渐增多,新兴部门法的产生和部门法的分化聚合是常态化的,这就要求法律体系部门法的划分在一定时期内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再构建。

(二) 构建以社会领域为划分基础的开放式结构

面对因部门法划分而被排除在外的相关法律规范以及难以独立发展的新兴法律领域,必须对法律体系的结构进行重新的划分和整合,以实现法律体系的统一性和延续性。在划分标准上,不再以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和调整方法出发,而是立足于现实,面向人类社会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以“领域”和“问题”作为基本定位,按照社会生活领域的标准将其划分为相对独立的法律领域,以此构建法律体系的结构。 这一划分方式在学界被称为“领域法学”,其是立足于新兴交叉领域的一种法学研究范式,在以社会领域为基础的划分结构中,仍然是基于客观的社会领域而作出的划分,满足了法律以社会为基础的基本逻辑。同时,此种划分结构不仅能够满足新兴交叉法律领域能够探索其独立的理论研究思路,而且其以问题为导向,符合实践中法律规范适用的基本需求。此外,以社会领域为基础的划分结构与部门法划分相比较,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特征,不同于法律部门之间建构起的“学科壁垒”,法律领域能够容纳法律部门间的产生的交叉性问题,多维度、一体化的解决社会领域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同时维护法律体系的统一性。

五.结语

法律体系中的现有部门法划分在弊端明显、消极影响严重的情况下, 已经难以满足构建法律体系的基本目的和指引未来法律体系的发展。对于法律体系的结构,必须立足于现实,从人类社会领域和各领域的基本问题出发,重新构建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现实性的法律体系结构,以确保法律体系结构的合理与稳定,进而维护法律体系的统一性。

注释:

沈宗灵:《法律分类的历史回顾》,载《法学》1985年第6期。

见上注1。

参见刘诚:《部门法理论批判》,载《河北法学》2003年第3期。

乔晓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特征和内容》,2013年6月。

目前学界关于部门法的划分结构,出现过“两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五法体系”、“六法体系”、“八法体系”、“九法体系”、“十法体系”、“十一法体系”。参见张志铭:《转型中国的法律体系建构》,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2期。

钱大军、卢学英:《论法律体系理论在我国立法中的应用》,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4期。

参见吴玉章 :《论法律体系》,载《中外法学》2017年第5期。

参见叶必丰:《论部门法的划分》,载《法学评论》1996年第3期。

李林:《中国法律体系构成》,收录于孙国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前沿问题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参见朱景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结构、特色和趋势》,载《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参见刘健文:《论领域法学:一种立足新兴交叉领域的法学研究范式》,载《政法论丛》2016年第5期。

作者:林青青

我国法律体系经济法论文 篇2:

浅析经济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摘要: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健全完善政治、社会、文化以及法律基础,其中完善法律制度尤为重要。经济法作为我国法律体系当中的重要法律制度,其价值取向与发展理念等均与构建和谐社会之内涵相符合。本文介绍了经济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并对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发挥经济法的作用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经济法;和谐社会;作用

作者简介:吴白云(1977-),女,湖北黄冈人,景德镇陶瓷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法。

胡锦涛同志曾经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和谐,共同建设美好社会,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广大马克思主义政党所追求的共同社会理想。和谐社会是不会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定要借助于法律制度的推动和保障。而经济法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法律,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能够在构建和谐社会之中发挥出其他部门法所难以实现的重要作用。

一、经济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一)保障国家宏观控制措施得到科学制定与实施

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方针,注重运用法律手段以完善宏观调控,这是我国政府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最为重要与基本之职能。政府所具有的这一职能主要是通过经济法律制度加以落实的。经济法律制度主要有产业政策、国有资产管理、财政、税收、银行、对外贸易及政府采购等各项法律制度,它从法律高度上明确了宏观控制主体所具有的权限与责任,这样就能保障国家宏观调整一定要建立于市场与责任之上,从而保持社会经济总量的平衡,持续抑制通货膨胀,推进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进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

(二)维护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

经济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了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以及历来有经济宪法之称的反垄断法等众多内容,它是国家干预与纠正市场调节失灵的产物。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是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所以,在实际市场交易过程中,出现了大量既不够合理、更不合法的垄断经济现象,导致市场主体与各类利益主体受到了极大损害,从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经济法律体制中的反垄断法,从推动市场交易、协调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各方经济利益实现平衡的角度出发,不断地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能够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持良性运行,并增强其活力与规范竞争秩序,确保市场主体公平竞争。

(三)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制度

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制度已成为现代经济体制的基础。现代企业不仅应当满足利润最大化的要求,还一定要承担起公共责任,也就是对社会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参与,主要包括提供公平公正的就业机会、确保劳动者的安全与实施环境保护等内容。这是判断现代企业与成熟企业制度的重要标准。要实现企业规范化的运作,就必须通过实施合理的权利配置以实现激励,从而促进企业相关利益者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形成,同时还应促进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快培育与完善企业制度,这就需要经济法律制度不但要从实体上明确企业内部的产权结构,而且还应当从形式上确保利益主体之间维护自身权益的程序能够做到科学、规范与透明。

(四)保证困难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

社会保障法是经济法律体系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保障我国目前初步建立起来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与社会优抚、社会互助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得到顺利实施,消除社会中的各种不和谐因素。当前,我国社会中尚存在大量结构复杂、分布广泛的社会困难群体及成员,其中的部分群体因为种种原因而在竞争当中处在不利的位置上,属于社会当中的弱势群体,一旦国家对其放任不管,必将造成严重的后果,自然也难以建立起和谐社会。所以,只有建立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并由社会保障法在法律层面上加以保障才能让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的各项基本需求得到保证,并在此基础上得到逐步提高。

二、 对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进一步发挥经济法作用的对策

(一)继续健全和完善我国经济法的立法工作

一是要继续完善市场主体立法,强化市场主体所具有的社会责任。这就要求尽快修订现行的《公司法》与《证券法》,强化对企业内部主体所进行的激励与约束,强化企业对员工、中小股东和其他社会主体所具有的明确社会责任。二是要继续完善经济法律体系,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创造出公平的市场环境。这就要求尽快修订现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而《反垄断法》在实施之后,已经明确区分了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之间的标准,能够有效地控制市场垄断,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在需求。三是要继续强化宏观调控立法,从而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具体来说,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银行、保险、证券与信托等金融领域中的监管立法,并妥善制定出产业政策法与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法律制度。要深入改革财税体制,从立法层面上明确财政法定原则,以实现纵向与横向财政关系的平衡。四是要继续加强完善社会保障领域立法,从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我国经济法应当深入完善社会保障与分配制度、强化宏观调控、建设城乡与区域和谐发展的制度,并积极完善促进就业制度。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实施了一系列变革,在社会保障立法中,也出台了相应的行政法规,初步建立起国家、企业与个人共同负责的多个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从整体上进行考虑,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规模还不够大、规格还不够高、法制化的程度也过低,难以为国家解决社会保障领域中的复杂问题提供充足的法律依据,还远远难以满足市场经济体系中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之所需。社会保障立法的内容要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紧密联系。应当借鉴西方国家实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制定社会保障体系,并运用法律形式尽快将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加以固定。

(二)建立和完善与经济法相应的配套机制

一是建立完善社会弱势群体利益代表机制。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结构与社会利益出现了分化,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出现了利益失衡,甚至是利益冲突,从而使建立相关制度以彰显社会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变得更加重要。有鉴于此,经济法应当着眼于以人为本,构建形成社会弱势群体利益代表的产生机制,从而让弱势群体能够通过本群体的代言人来表达出自身的利益诉求,进而参与到立法或者公共决策之中。二是建立完善社会整体利益参与机制。社会整体利益的参与机制实质上是团体与公民个人以社会利益补充代表的身份参与制约政府权力的一种机制。社会整体利益参与的实质是反映民治以及对宪法中人民主权所进行的落实。同时,该机制也是程序民主机制的集中体现,其目的在于让全体受到立法或者公共政策影响的团体与公民都能自己或者通过本群体的代表以法定方式平等地参与到集体决策之中,并通过商谈、辩论与谈判等手段,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和谐。三是建立完善小额简易诉讼机制。这一机制旨在降低权利救济的成本,从而保障法律制度得到有效实施,其主要体现在消费者法律上。当前,诉讼程序过于繁琐和维权成本太高是制约消费者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少数企业经营者继续进行违法经营,甚至危及到市场经济的秩序。因此,要从司法层面上建立起小额诉讼机制,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总之,经济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律依据,它能够更好地规范各类经济活动与行为,调整好相关经济利益关系并积极协调经济利益矛盾,妥善处理经济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从而创造出更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唯有通过强化经济法制制度建设与落实经济法律制度,才能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度建设变得更为健全与完善。

(责任编辑:方涵)

参考文献:

[1]李昌麒. 经济法学[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姜庆丹.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经济法理念[J]. 理论界,2007,(04).

[3]权小虎. 试论经济法基本理念下和谐社会的构建[J]. 新西部,2008,(06).

[4]王伟. 经济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J]. 今日南国,2008,(08).

作者:吴白云

我国法律体系经济法论文 篇3:

经济法的私人实施与社会实施

摘要:经济法是干预、管理和调控社会主义公共的经济活动的体系,是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本文将简要概括我国经济法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分析经济法的私人实施和社会实施,并对完善经济法的实施的有效性提出合理设想,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

关键词:经济法;私人实施;社会实施

作者简介:齐望均(1990-),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吉林财经大学,2014级经济法研究生。

一、我国经济法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概括

第一,违法行为与处理行为之间差额过大,经济法涉及的领域广泛,但是或监管不严等各种因素导致受到处罚的数量非常少;第二,社会上普遍认为实施经济法是国家和相关部门的责任,但是忽视法律的社会责任,相关部门执法范围局限或者执法不严格,最终出现严重后果才开始查办;第三,经济违法行为往往与其他类型的违法行为有穿插部分,缺少对后果的考虑和日后的监管;第四,我国经济法在内容制定的时候忽视对实施有效性的调查[1]。

二、经济法的私人实施相关内容

经济法实施针对私人的时候主要包括各个企业、组织与个人等个体在实现或者维护自己的民事权益的时候,利用经济法来执行,这种行为最主要的就是民事诉讼与仲裁。

(一)私人实施中私人的内容

经济法实施中的私人内容主要就是实施对象的假设,这个假设就是私人实施的重要对象。上文已经提到,各个企业、组织和个人都在其中,他们运用经济法内容目的就是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并且创造自己的利益,而过分强调自身的经济利益就会出现违法行为。所以,在实施过程之前一定要做好分析研究,提高自身的经济法知识,合法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创造利益。

(二)经济法的私人实施有重要作用

经济法的私人实施主体对象的氛围非常广,所以有重要的作用。第一,经济法并不是从政府的角度来参与市场行为的,私人实施可以保证经济法实施的有效性;第二,经济法的私人实施有利于保证对象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会促进维护社会整体的利益的力度;第三,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法律完善的过程有滞后性,经济法的私人实施正好可以有效缓解这种情况,保证在完善前各方利益都得到保护[2]。但是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国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法律,尤其是一些人员反映的问题,保证我国经济法相关法律内容的完善性,提高他们合法利用经济法律的认识和能力。

三、经济法的社会实施相关内容

经济法主要就是为了促进市场整体经济的发展,在整体范围上保证各项经济活动的规范性和效益。这就需要经济法在私人实施的同时,推动经济法社会实施。这个对象主要包括社会上某一类别或者某一个行业整体上实施经济法的行为,这个内容主要是集体的诉讼。

(一)这种带有公益性的集体诉讼与单独、共同行为的诉讼有本质上的区别

通常情况的时候,上面几种诉讼的区别不是那么明显,只不过是实施对象主体有些区别,但是到了社会实施这个范围,就会有本质的区别,保证经济法的社会实施必须重点研究加以区别。被告的行为会先造成对社会的损害,然后才会波及诉讼主体,生产企业对环境造成污染,虽然周围居民是受害者,但是这些企业是先破坏社会权益的。

(二)公益性的集体诉讼研究内容

区别带有公益性的集体诉讼和单独、共同行为的诉讼,为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我国经济法在不断完善,但是有些内容仍然把上面两种情况混淆,所以要明确区别的原则。根据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种原则:一方面,带有公益性的集体诉讼,它的提出主体是具有群众基础的集体或集团,所以在确定诉讼案件的时候要先明确这一点,然后就能分析是属于社会实施还是私人实施;另一方面,一些地区的地方法律明确两者的区别,但是却体现在一条法律规定上,这就影响在办理诉讼案件的时效性,所以要根据我国整体法律上的内容和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加以区别,重点就是考虑内容是否属于社会的范畴[3]。

四、关于提高我国经济法实施有效性措施的合理设想

首先,完善经济法的时候注意综合考虑实际情况,所以,要根据各地方执法部门具备的条件,然后提高执法部门团队的专业能力,提高每个员工对经济法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要了解其他类别的法律,并且在执行的时候有灵活;其次,相关执行部门提高监管力度。提高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首先要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然后注意执法人员的诚信度,所以要加强执法部门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违法行为,保护群众和社会的利益;最后,提高经济法实施的信息化水平,这是信息化建设的要求,通过信息化设备将各地区的情况联网录入,这样就可以保证各个主体在进行经济活动的时候,不会再认为这个地区没有我的信息,犯法也没有问题的想法,同时也提高执法部门的先进性。

五、结论

总之,研究我国经济法的私人实施和社会实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和相关部门一定要重视。国家还要认真分析当前社会的情况,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要求与法治社会建立有机结合起来,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我国法律体系的先进性,从而保证我国经济和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翔宇.经济法运行中的博弈方法——以对经济法主体策略选择的分析为例[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04:1-4.

[2]晏芳.格式合同的司法规制研究——兼论经济法实质正义理念在格式合同司法规制中的适用[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5,06:120-131.

[3]凌泽涵.关于经济法制定与实施的外部性及其内在化探讨[J].法制博览,2015,31:210.

作者:齐望均

上一篇:市中医医院工作总结下一篇:大学公关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