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诊所课程体系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法律诊所课程体系(通用8篇)

法律诊所课程体系 篇1

一、教学宗旨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法律实践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实践能力。

二、教学特点

1.法律诊所的课堂不限于学校教室。时而在学校,时而在谈判桌上,时而在收集证据的现场,时而又在法庭。任课教师除了理论讲授外,还要对学生进行个案单独指导。

2.法律诊所的教学过程通过讨论、模拟、反馈及单独指导等方法,构成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学习过程。

三、教学内容

《法律诊所》课程包括课堂讲授和教学实践两个部分。

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所法律教育概论、会见与咨询、事实调查、法律研究、调解与谈判、诉讼与仲裁等内容。

法律诊所课程体系 篇2

一、法律诊所实验课程与传统理论课程的关系

(一) 法律诊所实验课程与传统理论课程的区别

我国的法学传统教育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 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 理论课程在法学教育课程中占主导地位, 实践课程的比重很小, 课堂教学则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法律诊所实验课程作为一种新型开放式实验课程, 是对传统课程体系的一种突破和创新, 它采用以“实验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与其他法律实验项目同时开展, 力求淡化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建立法学一级学科实验教学平台, 建立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因此, 法律诊所实验课程与传统理论课程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教育主体角色定位、教育场所、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

在传统的理论课程中, 教师是教育的主角,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配角或者观众, 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以“讲义教学法”讲授法学理论知识。教师通常站在学生面前讲授事先准备好的教案, 阐述法学著作 (教材) 中的理论, 学生们既不需要亲身参与实践, 也不需要自己思考, 只是被动地接受教授所讲的理论, 没有机会在实践中学习、掌握和运用这些理论知识, 易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这种传统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 长期片面地强调了知识的传授和学术素养的培育, 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职业技能、道德、能力和思维的培养。而且在传统理论课程体系中, 常常根据专业分门别类, 法学基本理论、实体法、程序法及证据法等课程被详细区分, 各自独立, 学生无法将这些知识综合运用, 融会贯通。

在法律诊所实验课程中, 学生是教育的主角, 教师只是指导者和监督者, 学生通过“真实当事人法律诊所”, 亲身参与实践活动, 把已经学到的法学理论知识直接运用到真实而错综复杂的现实的案件中去。在这一实验过程中, 既要考验学生对法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更侧重于对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方法、技巧等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全面考察和培养。法律诊所实验课程的开设, 为法学教育开启了一扇门, 这扇门打开了长久以来法学理论教育与法学实践活动之间的屏障, 让属于校外的实践经验进人校内, 成为法学教育的一部分, 丰富了法学教育的内容。这扇门使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前不仅具备法学专业水平、扎实的理论功底, 更具备了实际操作的能力, 适应社会工作与人际交往的能力。

当然, 需要指出的是, 现在许多高校和教师讲授理论课程时, 在“讲义教学法”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引入了“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法庭等教学方法和模式, 用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案例教学法”是教师从判例集或实践中寻找典型判例,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讨论, 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归纳, 学生从提供的零散案件材料入手, 分析实际情况、找出有关的法律要点、寻找适用的法律规范, 最后形成自己的意见。模拟法庭是一种系统的、全过程的训练课程, 它打破了传统法学课程设置按部门法为标准所划分的人为樊篱, 要求学生同时对实体法和程序法进行综合考虑, 对于整个案件的进程进行全面的筹划和安排。但无论是“案例教学法”还是模拟法庭训练课程, 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科学因素:实际操作的实验。它们都以既定判例作为材料进行一种“模仿式教学”, 而根本无视实际存在的法律关系, 无视实际操作的法律过程。虽然在课堂模拟练习中, 学生获得了一些经验和技巧, 但是却无法替代在真正的代理案件中所获得的经验。法律诊所实验课程的开设, 恰恰是对案例教学和模拟法庭等教学方式的不足进行反思的一个结果。

(二) 法律诊所实验课程与传统理论课程的联系

法律诊所实验课程与传统理论课程在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方面, 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都是为了使学生学到新法律知识。在法律诊所实验课程中, 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办案的方式学到新的法律知识;在传统理论课程中, 学生则是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学到新的法律知识。可见, 它们是殊途而同归。

1. 传统理论课程是法律诊所实验课程的前提和基础。

法律诊所实验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实践, 而实践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 就是学生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法学的基本和一般理论, 有了理论, 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虽然当代法学教育强调实践教学, 强调职业化教育, 但是绝不能忽视对学生基本知识的传授。一个只有具备良好法律理论知识功底的学生, 在进行法律诊所实验时, 才能够迅速地进入工作状态。反之, 如果学生没有把基础学扎实, 将很难在诊所实践活动中开展法律援助服务工作, 不仅实验无法顺利进行, 而且还可能给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实现, 带来不利的负面影响。因此, 传统理论课程是法律诊所实验课程的前提和基础, 法律诊所实验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

2. 法律诊所实验课程是将传统理论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没有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学生便无法从实践中充分获得经验, 也就无从学习到法律的真谛, 而学习法学基本理论、实体法、程序法、证据法及法律技能的最好方法, 就是实践。在法律诊所实验课程中, 学生亲身参与实践, 面对真实而错综复杂的案件, 在实验中学习、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 从而避免了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因此, 法律诊所实验课程是理解和消化传统理论课程所传授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运用基本职业技能、服务于社会的有效途径。

因此, 法律诊所实验课程和传统理论课程二者都是法学教育中的重要课程。法律诊所实验课程的设立, 并不能取代传统理论课程, 而是弥补传统理论课程教育中的不足, 二者都是中国法学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可缺少, 也不可偏废, 必须相互衔接与配合, 相互促进和发展。

二、法律诊所实验课程与传统的法律实验课程

的关系

(一) 法律诊所实验课程与传统的法律实验课程的区别

法律诊所实验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实践课程, 与传统的法学实践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

1. 法律诊所实验课程在法学实践体系中属于提高性和拓展性实验。

这是它与物证技术实验等基础性实验课程的最主要区别。物证技术实验等基础性实验课程是为低年级的本科学生开设的, 而法律诊所实验课程一般是针对高年级的本科学生或研究生设计的综合性实验项目。通过法律诊所实验, 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验检验平台和接触社会实务的机会, 理论联系实际, 全面锻炼和检验学生对前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 法律诊所实验课程的实验步骤与方法完全不同于传统实验课程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方法。

传统实验课程一般是由理论去指导实践的演绎式模式, 因此实验操作步骤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确定性和可归纳性 (如物证技术实验中的指纹检验、DNA鉴定等) 。学生必须严格按照事先设定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方法来进行实验, 最终的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常常是一致的。而法律诊所实验课程是通过实践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归纳式模式, 因此其实验步骤与方法一般具有不确定性和参考性 (如提问技巧、调查取证规则等) 。学生可以依据一定的实验步骤与方法提供法律援助, 但在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下应该结合办理真实案件的实际需求而及时作出调整, 而最终的实验结果可能会因学生对理论基础和综合能力的运用、当事人改变初衷、司法部门的不同结论、来自社会的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难以与预期目标保持一致。

(二) 法律诊所实验课程与传统的法律实验课程的联系

学生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法律诊所实验, 亲自处理真实的法律案件, 是学习法律和法律技能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诊所实验课程的开设对传统的法律实验课程并不是取代, 而是一种创新和完善。法律诊所实验课程与其他法律实验彼此配合, 能够更好地加强传统理论课程教育的效果, 并使之得以延续, 扩大教学效果的深度和影响, 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随着法律诊所实验课程在我国的逐步推广和应用, 它将成为中国法学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种典型范式, 必将推动中国的现代法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而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也将成为中国未来法学教育的方向。

三、法律诊所实验课程与法律实习的关系

(一) 法律诊所实验课程与法律实习的区别

法律诊所实验课程与法律实习是两种各自独立的实践课程, 因此二者在课程设计、实践场所、指导教师、实践内容等诸多方面有很大的区别。

1.课程设计不同

法律实习通常列为必修课程, 实习时间一般为3至4个月, 而且安排在最后一个学年;没有学时的要求和限制, 学分较高 (一般在6学分左右)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周期较长, 是一种持续的实践活动。法律诊所实验课程由于受到教学资源的限制, 一般设计为选修课程, 通常安排三、四年级的学生选修;有学时的要求和限制 (一般在32—64学时之间) , 学分较低 (2—4学分左右) ;学生由于受到学时限制, 在法律诊所内的实验是一种断续的实践活动, 因此常常需要花费很多课余时间来完成实验 (如案件代理实验等) 。

2. 实践场所不同。

法律实习的实践场所是在校外, 具体地点因实践单位不同而不同。如果是实践审判业务的, 那么就在法院;如果是实践检察业务的, 那么就在检察院;如果是实践代理、辩护等业务的, 那么就要到律师事务所。法律诊所实验课程一般是在校内设立法律诊所 (也可在校外) , 地点具有确定性, 要配专门的实验室、实验设备和设施。

3. 指导教师不同。

在法律实习中, 学生的指导教师由校外人员担任, 并因实践单位不同而不同, 如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 一般由相关单位安排的职业道德较好、业务能力较强的人员来担任。在法律诊所实验课程中, 一般由本校法学院的专职或兼职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 他们除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外, 还须具有律师等法律职业工作经验, 熟谙办案, 精通律师业务。

4. 实践内容不同。

在法律实习中, 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司法实践部门的工作方式和氛围, 但不允许独立办案, 只能通过在相关实习场所提供辅助工作 (如卷宗整理、文书送达、庭审记录等) 来训练职业技能和获得实践经验。法律诊所实验课程则要求学生亲自参与实践, 独立或合作完成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代理案件、事实调查等实验内容, 教师只是提供必要的监督与指导。

(二) 法律诊所实验课程与法律实习的联系

法律诊所实验课程与法律实习都是学生将法学理论运用于实际的一种形式和过程, 也是一种法学理论的实践活动, 都属于我国法学实践教学范畴。二者在地位、教学目的等方面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并且彼此相互作用。

1. 二者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相同。

法律实习是我国各法学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 与法律诊所实验课程一样, 都属于实践课程范畴, 都是法学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甚至在有些院校已经将法律诊所实验课程纳入实习范畴, 二者之间在课程的学时和学分设计上趋于一致, 学生可以选修其一, 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

2. 二者的教学目的相同。

都是通过提供亲身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在掌握了基本的法律知识、法律原则的前提下, 学习如何在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 及在运用知识的同时对法律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在实践中积累社会经验、提高综合能力和加强职业道德的养成。

3. 法律诊所实验课程对于法律实习具有能动作用。

法律诊所实验课程的时间安排通常在法律实习之前, 因此学生通过法律诊所实验课程的学习, 能够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 综合能力也有所提高, 这就为将来的法律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能够更好地进入实践角色, 顺利完成实习课程。

4. 法律实习能够弥补法律诊所实验课程的不足。

法律诊所实验课程不得不面临的一个最为现实的问题, 就是资源的稀缺。这里的资源包括教学资源 (如师资力量、实验学时数、实验场所、资金支持等) , 同时还包括社会资源 (如适合的案源数量, 司法机关的配合程度, 处理法律问题的社会领域和范围等) 。由于资源稀缺, 法律诊所实验课程对参加实验的学生人数会有所限制, 1﹕8的师生比例基本上已经是最大极限, 有限的资源在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时显得捉襟见肘。而法律实习恰恰弥补了法律诊所实验课程在这一方面的不足。首先, 它将目光从校内投向校外, 将实习场所扩展到各个不同的组织、机构, 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 缓解了对学校资源的依赖, 减少了师资力量、教学资料、教学场地、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开支, 减轻了学校的压力;其次, 它将学生置身于社会, 更能真实地体会法律工作者的工作氛围, 和真正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共事, 学到的经验与技能更贴近现实;再次, 学校通过与社会的法律实务部门建立密切联系, 使学生的实习地辐射广泛, 其中包括法院、检察院、政府机关、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机构以及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 涉及法律服务的种类繁多, 为更多需要实践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因此, 法律诊所实验与法律实习作为不同的实践课程,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发挥着不同但同等重要的作用, 二者可以彼此取长补短, 共同发展。在我国法学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进程中, 只有恰如其分地认识各自的重要作用, 从更高和更新的角度认识并积极开展法律诊所实验与法律实习以及其他形式的实践性法学教育模式, 才能使我国法学教育更具有生命力, 培养更多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综合法学人才。

摘要:按照“文科实验教学”理念而设计的法律诊所实验课程, 是对我国法学实践教学的规范化与创新。将它与中国原有的理论课程、实验课程、法律实习等传统法律课程进行比较研究, 将有利于我们认清和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更加全面有效地开展法学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实训教育。

关键词:法律诊所,传统理论课程,法律实习

参考文献

[1]李傲.互动教学法——诊所式法律教育[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2]王立民.诊所法律教育与相关法律教育关系论纲[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2, (5) .

[3]张雷, 陈赞强.法律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法律诊所教育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11) .

[4]浦纯钰.“法律诊所”教育若干问题探讨[J].社会科学家, 2005, (6) .

法律诊所课程体系 篇3

【关键词】法学教学 增设 模拟法律诊所 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27-01

“模拟法律诊所”课程是一种虽然采取法律诊所的教育方法但不提供真实的法律服务的模拟教学。该课程仍然是属于课堂教学,只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讨论的形式为主,借助于实际发生的案例,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练习。通过增设这样的课程,不仅克服了法学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弊端,更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进而提升学生运用法律的综合能力。

1.“模拟法律诊所”课程简介

“模拟法律诊所”是一种全新的、实践性强的教学方式,增设该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法学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实践性课程不足的问题,该课程受到了一致的好评,并且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推广价值的课程。我们必须重新定位该课程,使其在实践教学课程中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2.“模拟法律诊所”课程的重要性

“模拟法律诊所”课程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补充了学生知识的不完整性,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从事法律实战的能力。该课程能够成为法学专业的必修课,并形成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进而在我国法学实践教学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

3.增设“模拟法律诊所”课程的意义

目前我国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而言,近些年来各高校不断运用各种方式来增加实践课程,究其目的,是希望通过老师的指导,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进行实践应用的能力。但是,效果仍然差强人意,这些实践课程的局限性太大。因此,在我国各高校增设“模拟法律诊所”课程是有其必要性和科学性的。

3.1增设“模拟法律诊所”课程的必要性

(1)我国传统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不足。在我国传统的法学教育中,主要的教学模式基本是课堂讲授,这就造成了学生仅仅是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不可否认近些年来各高校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重视法学实践,强调案例教学,但这些尝试仍未取得明显的进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法学教学过程中一般是站在法官的立场,这就导致未来将从事律师工作的学生看待问题单一化,缺少以律师为立场的实践经验和技巧; 另外以部门法为主线的法学教学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我认为在法学教学中增设“模拟法律诊所”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2)我国法律诊所教学存在的困难。我国在加大推广法律诊所教育的道路上也遇到了困境,从而影响了推广的进程。 虽然已有部分高校申请加入了诊所法律教育委员会,但整体来看,开设“法律诊所”课程的学校并不多,而且,师资力量也不足,该课程的开展需要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但是据了解,该课程指导教师基本上都是现有的法学专业老师,这些老师由于教学和科研的压力投入“法律诊所”课程的精力已经大打折扣,这就造成了实践经验的缺乏;最后,案例来源和教学经费的不足,增加了该课程开设的难度。综上,我国法律教育遇到了严峻的挑战,由此产生了模拟法律诊所,一种具有替代作用的教学方式。

3.2 增设“模拟法律诊所”课程的科学性

(1)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更加关注的是教义化的法律教学方式,可能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有所忽略。而增设模拟法律诊所恰巧弥补了这一缺憾。

(2)增设“模拟法律诊所”课程,不仅学生接触的并不是真实的当事人和真实的案件,而且该课程可以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超强的模拟性和目的性可以使学生的全面律师技能得到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性法律知识技能的能力。

(3)不需要承担提供真实法律服务中的风险。“模拟法律诊所”课程,避免处理真实的案件,由此产生的法律风险也就不需要承担了。

4.增设“模拟法律诊所”课程的设想

上面我们论证了法学教学中应该增设“模拟法律诊所”课程,接下来我们设想一下增设“模拟法律诊所”课程需要具备的条件,首先,应该合理安排教学计划,考虑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相衔接,其次,应该课程内容设置应该合理,选择模拟程序相对完整的案例,最后,必须保证强大的师资力量做后盾。只有满足以上全部条件,法学教学才有可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综上所述,在法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必然需要设置该课程。以“模拟法律诊所”课程为主,以其他实践教学为辅的实践教学方式,已成为目前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一种科学合理的选择。

参考文献:

法律诊所 篇4

对法律诊所的认识和加入法律诊所的目的 “法律诊所”,是指借用医科教育中学生在诊所中进行必要实习的教育模式,通过让学生承办真实的案件,面对真实的客户和真实的对方当事人,以及教师在学生办案过程中的具体指导,使学生掌握办理法律案件的技巧和技能,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律师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学会怎样遵从律师的职业道德,从而为将来成为合格的法律执业人才打下基础。

通过法律诊所将培养我如何在解决办理案件时出现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寻找法律、分析法律、解释法律和使用法律的能力,即培养持续学习的能力。法律诊所课程就是使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了解法律的运行,在办理具体案件的过程中主动地去学习法律,从而学会运用法律。法律诊所教通过让我办理真实的案件,赋予我一定的责任,在这种责任的推动下,会以超出一般课堂上百倍的注意力和细心来处理案件中出现的问题。这种负有责任的学习过程也能使我学到如何在实际案件中把握法律职业道德标准的经验和要求。

法律诊所简介 篇5

[ 作者:佚名点击数:1742更新时间:2007-6-29 ]

1•1诊所教育的历史

1•1•1诊所教育在美国

诊所法律教育(Clinical legal education)创设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美国。福特•基金会旨在缩短法学院毕业生适应社会的周期,投资1000万美元,作为启动资金,资助美国法学院开展诊所法律教育。两年后,福特基金会停止了项目资助,但大部分法学院将该项目保持了下来。时至今日,诊所法律教育已成为美国法学院法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乔治顿大学因拥有•全美最大、最强、最多的诊所,而名列诊所项目之冠,在全

美大学排行榜中名列第14位。

1•1•2诊所教育在中国

2000年9月,福特基金会资助中国7所高校的法学院开设法律诊所课程。他们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复旦 大学法学院、华东政法学院、武汉大学法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1年9月,福特基金会增加资助3所中国的法学院校开设法律诊所课程,他

们是:中山大学法学院、四川大学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

1•2诊所教育的背景知识

1•2•1诊所教育的概念

诊所教育是一种将理论学习和实际法律操作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它以克服、弥补传统法学教育的不足,通过学生参与实际的立法项目援助、司法个案援助,锻炼实践能力,陶冶职业道德,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强调职业道德,可与法律人格挂钩。】它强调对经验和技巧的学习,强调从思考、反思中学习,强调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培养领导型人才。

1•2•2诊所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诊所教育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无论教学计划的制定还是实施,无论课堂讨论还是会议安排,学生都起主导的作用。诊所的教师应尽量避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应通过启发方式,鼓励、帮助学生自己寻找到最佳答案。诊所教师的职责,主要是监督学生的工作,引导学生思考理论与实

践的相互作用,以及现代民主社会下律师的准则。

1•2•3诊所教育中学生与当事人的关系

诊所坚持为公众服务的准则。诊所的当事人是真实案件的当事人,大多属弱势群体。诊所学生是实践法律的主体,学生要对当事人的各个方面负责,包括与当事人会谈,开展必要的调查,制定和实施谈判计划,对案件进行战略分析,研究案件的事实、证据及法律,拟定法律文书,进行口头辩论,评论和思考自己或其他同学的经验,批判性地开展法律工作。【——与课

程主要内容相关】

1•2•4诊所教育中教师与当事人的关系

诊所的教师并不为当事人代理案件。在诊所教育中,教师的客户是学生,学生的客户才是当事人。因而,教师一般不与当事人见面,除非参与学生与当事人的第一次面谈和进行开庭前的演练。每起案件开庭前,均须进行有当事人、代理学生、指导教师参加的摸拟角色扮演。教师从法官的角度,指导学生和当事人作好出庭前的充分准备。虽然如此,由于学生代理为当事人造成损失时,诊所教师应承担责任。为了保证诊所案件援助的安全性,美国法学院一般都要为诊所教师购买专门保险。在中国,北京市大地律师事务所率先于1987年推行了由于律师代理错误导致当事人损失的赔偿规则,某些保险公司开展了旨在赔付律师错案风险的专门保险业务•。

1•2•5诊所教育中学生成绩的评定

和其他课程一样,诊所课也使用百分制评定学生成绩。但没有期中考试。诊所学生在开始第一次诊所课之前,便应当为自己确立书面的学习目标,并在诊所课程结束前对这一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在诊所课程结束时,诊所学生还必须进行反馈,评价自己在诊所学习中的收获,并对诊所的改进提出建议和意见。对诊所学生的评价,根据他们为当事人代理做出的表现,以及他们从经历中思考、学习的能力。诊所教师自己决定评定学

生成绩的标准。

1•2•6诊所教育与实习的关系

诊所教育的目的便是要求学生在司法实践中学习并从中思考。诊所教导学生认识计划的本质,解决问题的方案,战略性地思考,创造性地实践,以及学习与此相关的知识、经验和技巧。因而诊所教育便是实践性教育,与实习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考虑出台参加过诊所学习且成绩合格的学

生,免去毕业实习的方案。

1•2•7由学生为当事人代理,是否会损害当事人的利益

诊所学生代理当事人的案件,不会损害当事人的利益。因为,第一,诊所学生都由高水平的教师予以监督和指导,这一机制可以防止学生作出错误的决定,避免当事人的利益受到损害;第二,诊所援助的案件,具有选择性,诊所只选择难度较低的案件进行援助;第三,诊所学生与其他律师比,既有充足的时间讨论案件、进行准备,又有得天独厚的资料、信息资源;第四,诊所学生与其他律师比,虽然年轻,经验不足。但他们更能吃苦,更富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更具责任心和职业成就感。

北大法律诊所博客:

在办理真实案件的过程中,诊所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即使是在经验丰 富的诊所教师的密切关注和控制之下,诊所学生仍能强烈地感觉到他们在当事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学生成为咨询员、调解员、诉讼代理人,甚至是在满足当事人不同需求、适用不同法律时,充当了普法者和教育者。这样一种情景交互方式,有助于培养诊所学生的职业责任心和自信心。从法律诊所教育在美国的实施可以看出,在培养合格实用的法律人才,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追求社会平等公正等方面,诊所教育的功效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传授和培训学生有关法律实践的基本技能,增进学生对“实践出真知”的理解。

(2)通过提供学生代理当事人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心。

(3)培养和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习惯,使学生在毕业以后能通过自我学习达到更高的专业水平。

(4)在法律实务的具体操作中,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加强学生对法律的综合深入了解。

(5)帮助学生树立对未来的职业的合理预期。

法律诊所心得体会 篇6

随着上周一法律诊所课程的结束,我们结束了本学期对法律诊所的学习。诊所式法律教程也是我们法学教育的舶来品之一。在美国,这个学科会是一次纯粹的实践性课程。由老师给学生分配真实的案件。让学生们成为某一方的代理人进行相关诉讼。而这样的授课形式,在现如今的我国还没有实施的环境。只能是教师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分析案件。

本次课程系里也用心的把法律诊所课分成了四个部分来讲授。前三个部分主要是老师分别以行政案件、民事案件及刑事案件的案例为切入点,来讲解相关问题。但是,通过前三次课的学习,我认为还是没有达到法律诊所课程的目的。每一个案例,每一次讲解,都是纯理论的讨论与讲授。比如老师给出案例后会问,如果你是原告或被告的代理人,你会怎么应对对方的诉讼请求或答辩。我认为除此之外的理论知识,我们还应该对实践操作中的问题多了解一点。因为法学和很多专业一样,最后终会应用于,服务于社会。而在学习了我国的法学理论之后,我们也应该去了解我们的法律实践。毕竟在我们毕业后的择业中,律师是我们的重要选择之一。而律师作为法律服务人员,会遇到很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想这都是学校应该传授给我们的。这会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尽快融入社会。

当然,我更喜欢老师您的授课方式和方法。您通过在办案过程中的经历、经验,给我们讲解了一节十分生动的课程。在此以前,我认为律师会见对方当事人只是调取证据。而且想象不出在办案中与其他为不同当事人代理的律师之间会有什么合作。以及在办案过程中与公检法机关合作的问题。通过您的讲解,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学到了很多在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这些都非常感谢您!

法律诊所课程体系 篇7

一、诊所式法律教育概述

早在19 世纪70 年代, 美国等国家的法学家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与对症下药的医学运行机制一样, 法学理论也必须结合案件事实予以适用。于是, 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率先建立了诊所式的法律教育雏形———法律诊疗室, 它借用医学上的“诊所”概念命名这种法学教育模式, 让学生在“法律诊疗室”里接待当事人, 对当事人的法律问题进行专业“诊断”, 开出“法律处方”, 就如同医生在诊所里接诊病人。

诊所式法律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 但发展迅速。自2000 年9 月起, 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7 所大学法学院率先开设了不同类型和主题的法律诊所, 国内法学教育改革的帷幕缓缓拉开! 湖北文理学院法学系也有幸于2012 年引入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

诊所式法律教育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是一个传奇, 这种跨专业混搭的创造性教育模式克服了传统模式呆板单一的缺点, 以启发式、开放性的教育方式启迪心智, 在培养学员法律实践能力的同时, 也注重学员的责任意识灌输与法律职业道德教育, 在法学教育发展史上可谓是最深刻的变革!

二、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缺陷及其表现

诊所法律教育作为法律实践界的“学前教育”, 完美地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融合, 成为法律援助制度的得力干将。但诊所法律教育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 它也有着自身致命的缺陷。从目前诊所法律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 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主观缺陷最典型的就体现在团队合作的问题上。法律诊所相关主体间的合作尚不完美, 仍存在较多问题。这一主观问题虽然不如客观问题那样直接制约着诊所法律教育的发展、直观反映着诊所法律教育发展的困境, 但它却在无形中影响诊所法律教育的教育质量, 甚至影响法律援助工作的工作质量。

本文专门就诊所法律教育中的团队合作问题以湖北文理学院法律诊所为标本做了调查分析, 认为诊所法律教育中合作缺失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五点:

( 一) 学生法律素养参差不齐, 无法做到知行如一

在实践中, 除了学生本身的法律知识贮备量、法律知识运用力影响着法律诊所的办案效果, 学生间的合作程度也在很大意义上影响着法律诊所的教育质量。法律诊所内学生的法律素养特别是擅长专业、法律思维模式的差异, 使得学生间无法做到知行如一。更有甚者有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喜欢单打独斗, 能力较差的学生对案件不闻不问, 有些所谓水平较高的学生看不起水平较低的学生, 不愿意和他们合作办理案件。诊所法律教育作为培养法律实践人才的第一步, 这些因素是不容忽视的。

( 二) 教师与学生间缺少默契

据调查, 由于人员、资金有限, 法律诊所一般配备的教师人员较少, 这些教师除了课上授课外, 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亲自指导学生办理援助案件, 精力不足也在所难免。另外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的天然代沟和敬畏感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默契程度。

( 三) 学生和委托人之间缺乏信任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真实案件, 难免心生畏惧, 不敢主动联系委托人; 而委托人基于对学生能力的偏见, 也不愿意主动联系学生, 从而导致学生和委托人之间的案件信息不对称, 以至于学生无法准确判断案件的细节, 最终影响案件结果。

( 四) 法律诊所与律所合作程度较浅

法律诊所与律所合作在实践中大多数表现为让学生到律所见习。据调查律所并未安排特定律师带领学生学习法律实务, 学生在律所见习并无太大收获。在值班日记中学生们很少有记录自己在律所中从事的法律工作, 大多都是描述今天的天气很好或者今天律所人少之类, 完全没有达到“校所联合”的目的!

( 五) 法律诊所与司法机关的合作力度有待提高

据调查, 目前法律诊所的学生仅仅是以旁听者的身份参与司法活动, 对于诉讼活动的感知停留在耳眼等感官层面, 并未上升到心理层面。即使是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时也仅仅是将诉讼过程按流程走一遍, 没有过多的总结诉讼中出现的问题。

合作精神的缺失在整个诊所式法律教育过程中产生了无法估计的连锁反应, 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诊所法律教育的教育秩序, 降低了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教育质量。若不及时改变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运行轨道, 恐怕诊所法律教育只能停留在原点, 很难有长足的进步! 在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中引入合作机制成为今后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三、诊所式法律教育中的合作机制探索

合作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本文则认为从本质上讲合作的内涵在于取长补短、各取所需。笔者通过对湖北文理学院法律诊所教育情况的深入调查研究, 发现诊所式法律教育要想提高教育水平和层次、法律援助工作处要想提高援助质量应当实现以下相关主体间的优化合作:

( 一) 学生间的个性搭档

在法律诊所招收学生时除了考虑学生总体专业成绩外, 还应当注意学生的单科成绩, 以便于在以后的法律援助工作合作中发挥各自专业优势, 避免出现专业与案件不对称的情况, 对委托人利益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同时在招收学生时也应当了解学生性格, 实现性格平衡, 毕竟法律实务需要性格外向的人, 那些性格过于内向, 甚至无法从事法律行业的学生应当慎重招纳。另外法律诊所教育应该颠覆“年级”概念, 尝试让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办案, 让高年级学生在学中带, 带中学, 同时可以减轻指导教师的负担, 让法律诊所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平台。最后对招纳的学生进行分组, 在分组时也应当考虑学生的“拿手”专业科目、性格等因素, 实现科学搭配, 诊所法律教育既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平衡发展!

( 二) 法律诊所教师的多元化配置

诊所法律教育取得的成效绝大部分取决于优化配置的师资力量。在诊所法律教育的合作机制下, 应当对法律诊所的教师们进行优化配置, 实现教师间的配合。

1. 选择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进入法律诊所

法律援助工作处所承办的案件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民事、行政、刑事案件都可能涉及, 这就要求我们应当配备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予以专业化的指导, 建立各领域教师组成的“教师专业束”。“教师专业束”的建立有利于实现全方位解读实际案例, 为委托人提供优质服务。

2. 选择不同律所的教师进入法律诊所

大多数高校法学院的教师都在校外兼职律师, 选择不同律所的教师进入法律诊所, 有助于拓展法律援助工作处的案源; 同时这些律师直接以教师身份进入法律诊所, 将其实践经验直接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及时获得最新办案经验, 实现法律诊所教育的动态更新。

( 三) 学生与教师间的合作

教育学上强调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配合, 才能圆满完成教育任务。诊所法律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种方式, 它同样统筹教师“教”与学生“学”两个方面。诊所法律教育中引进的合作机制关键在于学生与教师间的合作。学生与教师间的搭档合作以双向选择为必要, 实现“师愿教、徒愿学”的目的, 促使今后师生在法律援助案件中愉快合作!

( 四) 法律诊所间的合作

调查研究后本文认为法律诊所间的合作可以分为外部法律诊所合作和内部法律诊所合作。

1. 外部法律诊所合作

外部法律诊所合作是指本校法律诊所与其他院校法律诊所之间的合作。院校法律诊所间可达成合作共建协议, 相互交流工作经验, 优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方案, 相互提升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教育质量, 甚至可以做到院校联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 解决法律援助案件的地域限制问题, 扩大法律援助案件范围。另外也可以适时组织法律诊所学生交流会, 实现资源共享。

2. 内部法律诊所合作

内部法律诊所合作是指本校内部分设的不同种类的法律诊所间的合作, 即以西北政法大学诊所法律教育建设模式为蓝本, 在本校内部分设民事诊所、刑事诊所、行政诊所、立法诊所, 实现四大诊所间的协同配合。在接待具体案件后, 由教师组织四大诊所学生讨论, 对案件作出准确定性, 随后再将案件具体分配给民事、刑事或者行政诊所, 然后由立法诊所为其他诊所提供法律依据。四大诊所的完美配合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保证法律援助工作的质量, 让当事人满意! 另外, 目前设置的四大诊所还可根据日后社会发展需要增设其他类型的法律诊所。

( 五) 法律诊所与委托人间的合作

诊所法律教育在为学生提供法律实践锻炼的同时, 由于学生的青涩和不专业, 这种教育模式在以另外一种形式不断摧毁着当事人的利益, 可以说诊所法律教育所取得成就至少是所谓的教训是以牺牲当事人利益为代价的。当事人的利益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受到来自对方当事人和己方代理人的双重威胁, 使得当事人不得不考虑这种模式下培养的代理人能否成为其利益的守护神。诊所法律教育的瓶颈就在于此, 而严重影响这一切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法律诊所学生给予当事人的信心和信任。

我们绝对不能再将当事人的利益当做练手, 必须以严谨的态度、专业的水平, 赢得当事人的信任, 使双方在共同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案情交流、证据收集、庭审合作等, 实现法律援助的终极目标。

( 六) 法律诊所与律所间的合作

各大高效开办诊所法律教育课程的目的就是培养律师型的法律人才, 那么与律师事务所合作就势在必行了! 据调查法律诊所与律所间的合作以签署实习基地协议为主要形式。在具体的合作实践中可安排法律诊所学生定期到律所值班, 跟随律师学习专业知识。在律师繁忙无法亲自辅导学生时, 可将律所非保密卷宗交给学生阅读、由学生学习总结, 再由律师做简要点评。通过卷宗学习法来节约律师时间, 让学生学到扎实的法律运用技巧, 避免让“校所联合”流于形式。另外, 有条件的律师可带领学生出庭观审、指导学生法律文书写作等, 实现法律诊所与律所间的完美合作!

( 七) 法律诊所与司法机关间的合作

继续深化推广法院旁听制度, 对非由法律诊所学生代理的案件, 可由学校与法院沟通安排学生旁听, 并于庭审结束后与法官交流旁听心得。但据调查大多数参与法律诊所学习的学生是人生第一次代理案件, 难免经验不足、时有缺漏, 而事前指导制度、法院旁听制度并不能完全解决此种问题, 本文认为还需要事后评价制度来弥补前者的不足。让指导教师、学生、司法者共同对学生代理活动进行客观评价, 从而让学生全面了解自身不足, 及时补正, 提高法律实务能力! 有条件的还可邀请法官、检察官来校讲座。

( 八) 法律诊所与法律援助机构间的合作

近年来, 随着宪法理念的深入人心, 法律援助不再是一种慈善行为, 而是一项公认的国家责任。各大高校开办的诊所式法律教育都是以本校的法律援助机构为依托, 并与当地的法律援助中心在设立理念、工作目的等多个方面具有同一性, 两者双剑合璧对于我国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将是一个有力的助推器!

高校法律诊所除了到法律援助中心值班、联合开展市区普法活动外, 还要促成法律诊所学生与值班律师的精神传递, 对学生进行一次深刻的职业道德教育! 在法律援助中心值班的大律师们以一颗热情的心专注于国家法律援助事业, 自愿为社会弱势群体争取应得的权益! 本文认为法律诊所的学生在学习其专业技能之前, 应当承继这份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怀, 这也是诊所法律教育中德育教育的一个部分。法律人如果心术不正、唯利是图, 毫无正义之心, 其对社会造成的损害不亚于一颗原子弹爆炸带来的影响, 因为他炸毁的不仅仅是当事人的金钱利益, 他更摧毁了百姓心目中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法治信仰! 因此必须将法律援助律师的公益行为作为教育学生的最直接的德育教材, 培养德才兼备的法律人才!

四、结语

本文结合湖北文理学院法律诊所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结果, 提出了在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中引入合作机制的建议, 致力于促进诊所式法律教育理念的革新, 完善法律援助工作形式, 促进国家法律援助事业发展。希望本文提出的合作机制能够成为今后各大高校诊所式法律教育发展的参考因素。

摘要: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 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中割裂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的壁垒, 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跨越。但随着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纵深发展, 其自身表现出了动力不足、跨越速度缓慢、跨越结果不理想等诸多问题。本文将重点探讨在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中引入合作机制的方法, 以增强其跨越动力, 提高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

关键词:诊所式法律教育,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刘东华.西方诊所法律教育的形成与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 2007.

[2][美]劳伦斯﹒M.弗里德曼.美国法律史[M].苏彦新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3]方流芳.中国法学教育观察[J].比较法研究, 1996.

[4]徐显明.中国法学教育状况[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5]周世中, 倪业群等.法学教育与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法律诊所本土化的完善途径研究 篇8

法律诊所思想政治教育法律职业道德学生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在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采用了医院诊所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通过诊所老师的指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法律运用,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缩小学院知识与职业技能之间的距离的一种法律教育模式。我国于2000年引入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培养了具备法律实践技能的法学人才,但它毕竟是西方的舶来品,在移植的过程中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我们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其更好地适应我国。诊所式法律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这些品质都是作为一名合格法律人必备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具备以上良好品质的有利手段,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入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将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使学生成为合格的法律人。

一、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法律诊所的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法律职业道德中的积极作用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法律诊所的任务之一。法律职业道德是指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专职从事法律职业的专业人员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社会伦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法律职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法律职业道德对于从事法律工作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职业道德的约束,本身对法律条文十分熟悉的法律工作者会为了利益和金钱而执法犯法,这种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中顾网上有一篇律师的文章,名為《如何让国徽下罪恶不再发生》,上面这样说到:“近几年来,法官腐败的报道不绝于各种媒体,笔者信手拈来就有10条之多,国徽下的罪恶让人担忧”。现实生活中,法律执业人员知法犯法事件屡屡见之报道,其中包括了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这些人本应是法律尊严和法律正义职能的维护者,但如今却成了知法犯法、执法犯法者。

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法律职业道德是道德范畴之一,因此,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对于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起着基础的作用。在法律诊所的课堂教育中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首先,以孔子的“儒家思想”理念为主导。儒家德育思想重视做人的修养,重视理想和信念教育,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德规范仍然是当今大学生学习的行为规范。其次,加强学生的诊所廉洁教育。廉洁教育是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预防腐败堕落的有效途径。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开展以廉政知识、理想信念、党纪政纪、法制意识、思想道德、纪律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道德观念、养成诚信正直的高尚品德、感受健康的社会舆论环境、形成遵纪守法克己奉公的行为习惯。最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使法科学生树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克服行业不正之风,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

2.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中的积极作用

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诊所式法律教育的任务之一。法律诊所承接的案件绝大多数来源于法律援助案件,在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的过程中无形地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更加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缺乏社会责任感,某些法律工作者可能更多地考虑经济效益,而不愿处理琐碎的咨询、代书业务等,只愿意承办标的大的案件,不愿意承接没有收益的法律援助案件,这非常不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不能使社会主义大家庭所有成员感受到社会主义法治的温暖,法律的正义与公平。因此,培养法律诊所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法律诊所的重要任务。

在法律诊所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更好地处理法律援助案件。如何在诊所教育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首先应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体现忧国忧民、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名句早已被广泛传诵。只有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前途和命运的人,才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深入进行“三观”教育,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再次,开辟和挖掘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载体。比如,每年CCTV《感动中国》栏目颁奖典礼等弘扬真善美主旋律的影像资料,推荐优秀的青春励志读物、电影、歌曲等手段,唤醒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德育的内容带有时代的气息。最后,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此奠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深厚的人文底蕴。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摆脱非文明、低级趣味的影响,可以培养大学生对人类命运的关爱、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

3.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中的积极作用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是诊所式法律教育的任务之一。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团队合作越来越受到管理者和社会行为学家的推崇。通过团队合作可以集思广益,齐心协力,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技能。团队合作也是考查个体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不能很好地融入团队合作中去,个人价值就很难得到实现。在法律诊所中,一般要求几个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处理某一案子,遇到疑难案件时通常还会发动全班学生,集思广益,共同思考对策。因此,每一个学生在这样的一个团队,都能体会到合作的重要与快乐,团队协作的精神也会逐步形成。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效教育手段。首先,要加强法律诊所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一个具有强烈浓郁集体主义精神的团体,必然是一个团结民主、思想高尚、积极向上的团体,它能使团体中的每个成员感受到温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种情感还可以激发其他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正是由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支配,团体成员才愿意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贡献给自己所在的团体。以集体主义原则为指导的团队精神适应于我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情。其次,对诊所学生进行团队理论灌输。团队理论灌输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宣传或由学生自己系统地学习团队精神的基本理论,逐步养成团队精神的教育方法。团队精神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一种新的要求,学生不可能不学习就会掌握。也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企业家、成功人士座客法律诊所课堂开展讲座活动,向诊所学生讲述、宣传什么是团队精神,为什么社会需要团队精神,通过这些专家学者的讲解,使诊所学生逐步形成强烈的思想道德情感,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在对诊所学生进行团队理论灌输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事实相联系,因为团队精神的培养以实践为依托。最后,要加强对诊所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理论的教育,提高诊所学生的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一个性格内向,不会与人交往的人士根本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团队行为的,更别说团队精神的培养了。中国社会自古就强调人际交往的重要价值。人际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域和重要方面,应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才能更好地为当事人解决各种法律难题。在人际交往中要注重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没有平的观念,也就无法实现平等交往。在人际交往中要注重诚信原则,讲信用是进行有效人际交往的最根本原则,交往中要遵循的一个最基本原则就是诚信,儒家所讲的仁义礼智信,其中的“信”就是诚信。诚信是中国传统的美德之一,也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只有交往双方彼此都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才能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借鉴

1.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理念对法律诊所教育理念的借鉴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育理念,对于法律诊所教育理念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因为在我国,不仅要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法律人,还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在我国法律诊所教育中还要采用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从学生角度出发,重视学生内心情感和身心发展,立足于学生的主体性和内在的需要,强调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的法学教育应把为学生成长成才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的目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倡导民主平等的双向交流,寓教于乐,寓教于理,寓教于趣,做到情理交融,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有了情感的连接点,这样,也就有了实施教育的感情基础,就能实现二者之间的互动。在法律诊所教育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是对法律诊所学生本身的教育而言,而且也是对将案件托付于学生的当事人而言,要在法律诊所教育中树立“以人为本”的道德风尚。在法律诊所中,学生常常面对无助的当事人,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而且还有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得对于求助于法律援助的当事人表现出各种厌烦的不良情绪。“以人为本”的道德风尚对于学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和内化自我,提高对“以人为本”思想的高度认识。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法律诊所教育内容的借鉴

(1)心理健康教育对法律诊所教育内容的借鉴。在法律诊所中,学生接触到各种面临困境的当事人,面临各种复杂疑难问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在法律诊所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对学生进行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力,满足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在任何形势下都能够平衡理智和情感的相互作用,以饱满的精神去应付各种紧张刺激的反应,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我调控能力,没有人格缺陷和障碍,使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

(2)职业道德观教育对法律诊所教育内容的借鉴。在法律诊所课堂内容中参照《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基本道德规范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让诊所学生了解自己作为社会主义公民所必须具有的职业道德素质。还可以通过表扬在诊所里表现优异的学生比如爱岗敬业、奉献社会,使他们形成巨大的示范效应,激励学生赶超目标,作好自己的工作。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法律诊所教育方法的借鉴

(1)情感教育法对法律诊所教育方法的借鉴。情感教育是依据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R Rosenthal and L Jacobson)曾经进行的“发展预测”实验而提出来的,现在习惯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在我国,则是基于“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而提倡教育不仅要“晓之以理”,而且尤其应“动之以情”。在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都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人,人又是重感情的动物,因此,开展教育工作,应充分考虑人的诸多方面因素,要以平等对话的方式、民主沟通的方式、启发疏导的方式、榜样典型熏染的方式、点滴渗透的方式、心理咨询的方式,等等,多种多样灵活有效的方法途径,从而培养受教育者的革命精神,点燃为远大理想目标奋斗的熊熊烈火,塑造坚定的可贵品格,磨练顽强拼搏的革命斗争意志,增强学习、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自我教育法对法律诊所教育方法的借鉴。自我教育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春秋战国时的孔子、孟子提倡修身养性,要求通过自我修养、自教自律来合乎“礼”,进而达到“仁”,即注重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法,是相对他教而言的,教育既包括他教又包括自教,是他教与自教的共同影响、合力作用的结果。自我教育法是指受教育者主动依据一定社会和阶级所培养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等目标要求,而自觉地结合本身实际情况去制定学习计划、去选择学习方式、去实施学习方案、去完成学习任务、去达到学习目的、去评判学习结果、去检查学习过程、去总结学习经验和教训,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批评、自我改造等方式将别人让我学习转化成我自己要去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不断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在经过内心思想矛盾的冲突、斗争过程后,而澄清对错是非观念、纠正谬误、坚持科学真理。由此可见,自我教育法,既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又是一种最佳的教育途径。自我教育法的最大特征突显了人的主体性,即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自我教育法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同一个人,永远不存在教育上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因而,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教育,能够排除教育对象不必要的心理上的沉重负担,使他在脱去包袱后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加倍的热情、高度的激情投身于学习中,达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境地。

参考文献:

[1]甄贞.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M].北京:法律教育出版社,2002.

[2]王立民.诊所法律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3]姚少飞.论大学法学教育中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雷巧霞.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胡宝.论团队精神及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方法[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2024年秋国旗下的讲话下一篇:分团委学生会新闻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