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法律论文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有关法律论文

有关法律论文 篇1

第三十四条 申请人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条第三款规定向承担复检工作的食品检验机构(以下称复检机构)申请复检,应当说明理由。

复检机构名录由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卫生行政、农业行政等部门共同公布。复检机构出具的复检结论为最终检验结论。

复检机构由复检申请人自行选择。复检机构与初检机构不得为同一机构。

产品质量法

第十五条

国家对产品质量实行 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对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以及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进行抽查。生产者、销售者对抽查检验的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检验结果之 日起十五日内向实施监督抽查的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上级产品质量监督部门申请复检,由受理复检的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作出复检结论。

产品质量仲裁检验和产品质量鉴定管理办法

第十七条

申请人或者争议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对仲裁检验报告有异议的,应当在收到仲裁检验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受理仲裁检验 的质检机构提出,质检机构应当认真处理,并予以答复。对质检机构的答复仍有异议的,可以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指定的质检机构申请复检,其出具的仲裁检验报告为终局结论。

国家储备棉公证检验实施办法

第二十二条

国家储备棉供货方、承储或使用单位对公证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可以申请复检,重量不复检。申请复检应当在收到公证检验证书之日起 7日(节假日顺延,下同)内向原公证检验单位的上一级专业纤维检验机构提出申请 ;逾期提出复检申请的,不予受理。复检结果为终局检验结果。对复检结果仍有异议的,可依法提起公诉。专业纤维检验机构自受理复检申请之日起 l 5日内应出具复检结果。

第二十三条

国家储备棉复检时不重新抽取样品,仅对公证检验留样复检。

第二十四条

申请复检时,复检结果与原验结果一致的,由复检申请方交纳检验费,具体收费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复检结果与原验结果不一致的,免交检验费。

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管理办法

第四十条 被抽查企业或者经过确认了样品的生产企业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应当在接到《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检验结果通知单》之日起15日内,向组织实施国家监督抽查的国家质检总局提出书面报告,并抄送检验机构。逾期未提出异议的,视为承认检验结果。

第四十一条 国家质检总局可以委托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验机构处理企业提出的异议。检验机构收到企业书面报告,需要复验时,经国家质检总局同意,应当按抽查方案采用备用样品检验,并应当在15日之内作出书面答复。复验结果抄报国家质检总局,抄送企业所在地的省级质量技术监 督部 门。

第四十二条 复验一般由原检验机构进行。所需检验费纳入国家监督抽查经 费。特殊情况下,由国家质检总局指定检验机构进行复验。复验结果与抽查结果不一致的复验费用由原检验机构承担。

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补充规定

第十五条 被抽查的企业对产品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应当在接到《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通知单》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承检单位提出书面意见,逾期未提 出异议的,视为承认检验结果。

第十六条 承检单位收到被抽查企业书面意见,应当在十日内作出书面答复,并抄报国家技术监督局,抄送被检企业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技术监督行政部 门和国务院有关行业、企业主管部门。

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

第十六条 监督检验必须按照规定的检验程序、方法和期限进行,检验结束后,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应当及时将检验结果通知受检者并报送任务下达部门。受检者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应当从接到检验结果之日起15日内申请复检;逾期未提出异议的,视为认可检验结果。

第十七条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应当对其检验结果负责。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对同一批次产品质量检验结果不一致的,由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复检。

为产品加附表明其质量状况的标识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及其他有关单位,应当对产品质量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有关法律论文 篇2

【问题一】幼儿园租赁的园舍应符合什么标准?

幼儿园租赁的园舍应该符合《城市幼儿园建筑面积定额 (试行) 》的要求, 主要包括:园舍、场地应相对

独立, 周围环境无危险、无污染、无噪音;必须设置各班专用的室外游戏场地, 每班的游戏场地面积不小于60m2, 还应有全园共用的室外游戏场地;必须有幼儿生活用房、服务、供应等基本用房, 其中每班活动室使用面积不低于54 m2, 与寝室合并设置的活动室面积不低于90 m2;幼儿生活和活动用房光线充足, 通风透气, 整洁卫生。幼儿园建筑工程应达到竣工验收标准, 包括质检、消防、环境、卫生等质量验收。幼儿园属于公安部规定的人员密集场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15条的规定, 公众聚集场所 (幼儿园) 在投入使用、营业前, 建设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应当向场所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申请消防安全检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 根据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 对该场所进行消防安全检查。未经消防安全检查或者经检查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 不得投入使用、营业。

本案例中, 圣铭城幼儿园只通过了质检部门的质量验收, 尚未经过消防、环境等整体工程质量验收。如果租赁协议违反了《建筑法》《消防法》等的强制性规定, 则会导致租赁合同无效。

【问题二】租赁园舍要经过哪些法律程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建设部颁发的《城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园舍租赁双方应当签订书面租赁合同, 租赁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当事人姓名或者名称及住所;房屋的坐落、面积、装修及设施状况;租赁用途;租赁期限;租金及交付方式;房屋修缮责任;转租的约定;变更和解除合同的条件;违约责任, 等等。

在签订园舍租赁合同30日内, 当事人还应持租赁合同、园舍所有权证书、当事人合法证件到园舍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登记备案。市、县人民政府房屋管理部门审查合格后颁发《房屋租赁证》, 作为幼儿园办园场所合法的凭证。

本案例中, 园舍的所有权证尚未办理, 所以不能取得房屋管理部门颁发的租赁证, H幼儿园应与恒利置业集团尽快办理产权证明, 以合法取得园舍租赁证。

【问题三】幼儿园对园舍进行装修时应怎样做?

幼儿园在设计装修时, 根椐《合同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可知:因使用需要, 在不影响房屋结构的前提下, 可以对承租房屋进行装饰, 但其规模、范围、工艺、用料等均应事先征得出租人同意并签订书面合同。在装修方面分为形成附合的装修和未形成附合的装修两类。形成附合的装修是指装修成为房屋的重要成分, 非经毁损、变更不能分离或分离所需费用过巨, 因而发生物权变动。合同终止时, 双方对已形成附合的装饰装修物的处理有约定的, 按照约定处理;没有约定的, 双方可以重新协商解决, 若出租人同意利用的, 应在利用价值范围内予以适当补偿。承租人经出租人同意装饰装修, 租赁期间届满或者合同解除时, 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 未形成附合的装饰装修物, 可由承租人拆除。因拆除造成房屋毁损的, 承租人应当恢复原状。幼儿园的环境创设, 往往属于未形成附和的装饰情形。但幼儿园在创设环境时最好与出租方充分协商, 征得出租方的书面同意, 以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问题四】承租园舍的幼儿园有哪些优先权利?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 园舍租赁的期限不超过二十年, 超过二十年的, 超过的部分无效。租赁期限届满, 租赁合同终止。合同期满后, 如出租方仍继续出租园舍的, 幼儿园拥有优先承租权。承租人需要继续租用的, 应当在租赁期限届满前3个月提出, 并经出租人同意, 重新签订租赁合同。租赁合同因期满而终止时, 如幼儿园确实无法找到房屋, 可与出租方协商酌情延长租赁期限。

《合同法》第229条规定, 租赁物在租赁期间发生所有权变动的, 不影响租赁合同的效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买卖不破租赁”的原则, 旨在保护承租人的利益。《合同法》第230条规定, 出租人出卖租赁房屋的, 应当在出卖之前的合理期限内通知承租人, 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条件优先购买的权利。出租人未按此规定出卖房屋的, 承租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宣告该房屋买卖无效。

有关名人代言广告的法律思考 篇3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广告作为商品借助媒体的一种独特而又有效的宣传手段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明星代言广告在有力的推广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舆论的诱导。那么质量问题后,代言明星是否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呢?

关键词:公众人物;名人代言合同;广告法;名誉权

一、名人代言的法理概念与范围

(一)名人代言的实质

在我国,公众人物只是社会学名词,在法律上不具有实质性意义。我国《宪法》和《民法通则》都规定了人人平等的法律原则,没有赋予公众人物特有的权利与义务。

名人代言商品通常是由其在各种媒体上以艺术化和包装过的形象,通过艺术化表演或者言语来表示对某个商品的支持与推崇,并且以其态度在媒体上暗示了其本人的好恶以达到影响受众感官的目的。

在我国,名人与“常人”都属于自然人,在拥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时候都可以进行民事活动,享有充分的民事权利并对自己的行为独立的负担义务。但在现实生活中,名人与“常人”毕竟有所不同。在商业活动中,名人在自己从事的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与成就,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名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常人所没有的知名度,而这种知名度被商业化之后的直接产品便是产品的代言广告。

商品经营者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生产商品的目的是盈利,很显然通过广告、乃至名人代言广告的目的就是通过扩大宣传,从而得到更大的销量,以求利益最大化。经营者不惜血本聘请名人参与到该产品的宣传活动中,那么醉翁之意不在酒,最大限度的利用名人的商业价值,将名人与产品捆绑销售,以求得产品销量的提高。

那么,我们的答案出来了,商品经营者是高昂的代言费是用于获得名人不菲的影响力的使用权。这种影响力实质上就是名人本身的名誉权的使用,是一种商业化的名誉权使用方式,而这种权利的行使会不会对其他人造成损害呢?

(二)名人代言相关法律关系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 101 条规定:“公民、犯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所谓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由此可见,名誉权是一种中性权利,单单名誉权本身是不包含褒贬之意的。然而,我国法律在名誉权的规范中忽视了这么一点,就是名誉权的刻意贬低会损害到当事人的权利,但与此同时名誉权的滥用同样会损害到公众利益。

故此,笔者认为,有关名誉权的侵权类型应该增加这样的一种类型,即当事人滥用自身的名誉权致使误导他人,并对他人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侵权。从法理上来讲,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权利,任何权利都必须在一定的规范之下行使,而目前随着名誉权的保护力度逐渐加深,滥用名誉权的案件也越来越多。从这种角度上来看,名人代言广告并非一本万利的好买卖,恰好相反,代言活动在给名人带来巨额利益的同时也给名人带来了同等的义务,那便是充分认识到自己名誉权的行使会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从而慎重的行使自己的名誉权。

(三)名人代言法律责任分析

正是由于名人进行代言本身就是一个仅仅依靠自律的商业行为,其广告代言的真实性就理应受到质疑,而因代言的广告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纠纷发生后,名人个人究竟需不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應当多少份额的责任?

仅仅以拍摄中的劳动化为名人高昂的代言费用是不合理的,那么这笔费用的源于何处?必然是广告播出后对社会受众的巨大影响力,名人的代言收入的绝大多数是为这项资本买单,那么根据权利义务相统一原则,这项资本的增值也必然会有相应的义务产生,那么就是名人应当承担的有限责任义务。

所以,笔者认为名人代言这项复杂的法律行为中,名人一共要承担两大块法律责任,其一是拍摄广告中勤勉劳动的义务,其二是承担广告播出后对公众承担的有限的责任义务。那么名人的这种有限责任的限额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可以令名人承担与之代言费用相当的产品赔偿责任。

在责任形式上,名人毕竟仅仅是进行了代言活动,而非产品的实际生产商与经销商,他所应承担的责任应当是在商品的经营者能力范围之外的部分。但是,鉴于名人本身具有社会公众人物的特点,名人的名誉直接关系到其本人的收入及事业发展态势,名人在赔偿消费者损失时的迫切性更有利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所以笔者建议可以采取名人与商品经营者连带责任的形式,消费者可以自行选择首先向名人索赔还是首先向商品经营者索赔。

当广告本身为虚假广告,商品的经营销售涉及欺诈消费者,那么在归责原则上就应当加上广告商。这种虚假广告实际上是商品经营者与广告商联合欺诈消费者的活动。在商品的推广宣传上名人对受众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其责任同样不能免除。

当名人在涉及药品与医疗器械产品广告之中,不论商品质量如何,广告宣传内容真实与否,一旦以专家或者患者的身份出现都直接的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十四条“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不得有下列内容:(四)利用医药科研单位、学术机构、医疗机构或者专家、医生、患者的名义和形象作证明的”之规定。

二、结论

名人代言广告是全球广告行业的一种优良的经营模式,同样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可逃避的话题,能否让这种市场经营模式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用法律规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

目前关于名人代言广告引起的产品责任是否由名人本人承担责任没有一个定论,但不可忽视的是作为最广大的消费者群体发出了自己最真切的呼声,消费者作为信息不对称的弱势的一方,自身的权利几乎是暴露在商品经营者的眼下,消费者急需能够保护自己的法律工具,法律界应当有自己的声音。

参考文献:

[1]贺卫方,1998,《名人的名誉权官司》,《南方周末》载1998年4月17日

2003,《名誉权要有界限》,中国民商法律网

[2]魏永征,2000,《舆论监督和“公众人物”》《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3期

[3]刘信业,杜文聪,梅龙生等,2006,《人身权法论》,青海出版社

有关法律演讲稿 篇4

过去的工作经历,让我深切的体会到,人民司法事业,是怎样的光荣,又担负着怎样的责任。今天的中国,正坚定的向法治迈进,社会转型阶段的利益重组过程中,是否有公正、高效的审判体系尤为重要!它关乎稳定大局,关乎民心向背,关乎法治事业的走向和进程。就象德沃金在其不朽名著《法律帝国》中的描述:“法律帝国的首都是法院,而法官们,则是帝国的王侯。”所以说,今天的法院,所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时代挑战、前所未有的历史责任。今天的我们,工作在人民法院,是一种光荣,我们平凡的工作背后,是崇高的事业,神圣的使命。与光荣同在的,是责任!肖扬院长的论断振聋发聩:“人民群众是司法公正的最大受益者,人民群众也是司法不公的最大受害者。”我们是人民共和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建立法院,不是为了建一座宏伟壮观的“帝国之都”,人民赋予法官审判大权,也不是为了法官们的尊荣显贵。如果不能用手中的法槌敲出公平与正义的时代最强音,如果不能以信念之火的铸冶让法律在现实中熠熠生辉,法院与法官,就会在法治时代,失去存在的价值。面对肩负重大使命的光荣,面对实现公平、正义这一大得无法想象的责任,人民法院责无旁贷,人民法官义不容辞。

司法事业关系的,岂止是我们个人或者法院的荣辱?作为法律实现的最终环节,人民权利保护的最后屏障,法院生杀予夺大权之下的,是当事人的身家性命,是公众的道德情感,是社会的是非标准。司法的后果往往连法官都会为之不安,英国大法官培根的比喻尽人皆知:一次不公的裁判的恶果超过十次犯罪,犯罪只是触犯法律,好比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却毁坏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的源头。在他眼中,失败的司法,竟然是比犯罪更大的邪恶!诚非虚言,中国古代的司法就不乏这样的例子,很多时候,“屈死不告状”竟然成了经验之谈,这经验背后,有多少惊心动魄而又无人问津的苦难?明朝成化年间的刑部尚书刘铁斋号称铁石心肠,但他在看到三法司门前以头抢地、辗转呼号的百姓时,也不禁为之动容,叹一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司法公正所具有的巨大的社会价值,要求我们为之付出全部心血。而在现实中,尽管人民法院的公正高效有目共睹,公众高度评价,但并非尽善尽美。人民群众的期望与司法环境的滞后、司法体制本身的缺憾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演讲稿《有关法律演讲稿》。特殊情况下,还会激发。前一时间发生的“宝马车撞人案”就是一个尖锐的例子,公众对司法公正的关注,超出了司法界的想象,汹涌民意,隐含着对人民法院工作的更高要求。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人民有要求,法院就必须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回应。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就是我们义无反顾的选择和使命!于是,就有了司法为民的要求,从最高法院的提出,到省法院的落实,无不体现人民法院的人民意识;从人民群众的热切反应,到两会代表的高度评价,无不彰显人民司法的人民本质。

目标确立后,行动就是关键。司法为民不是一个装点门面的宣传口号,公正与效率也决不是一张空头支票,它需要我们用热血和汗水去兑现。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是人民法院的时代责任!落实司法为民,捍卫司法公正,是人民法官的神圣使命!

落实司法为民,人民意识是行动指南。如果说司法为民是一首交响乐,那么,人民意识就是它的第一乐章。正如周溯院长所言:“裁判不公、效率不高,问题的思想根源就在于背弃了应有的政治立场。”我们的法院是人民法院,我们的法官是人民法官,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我们的天职!惟其如此,才能沿着人民司法的方向高歌猛进。

落实司法为民,制度落实是核心。孟子曰:“徒善不足以为政。”邓小平同志也说过:“制度问题具有根本性。”对于系统而言,制度从内部决定其运行方式;对于个人而言,好的制度能够避免人性的弱点。法院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全局性的问题不能简单的归因于成员的个人品质或者是主观意识。法院在制度性的运行机制上确保公正与高效,人民的利益,自然就会得到实现,司法为民的落实,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落实司法为民,做好我们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关键。崇高的事业,始于平凡的努力。我能够看到,我从前的偶像、现在的同行,在平凡岗位上非凡的奉献:广东的陈麟基法官,才38岁,就经受了生与死的严峻考验,病逝在工作岗位上,演绎了新时代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四川的唐汉华法官,对当事人的不幸感同身受,以实现公平为己任,长期超负荷工作,英年早逝,留给家人的,是九万多元的债务;陕西的李增亮法官,不计名利,15年如一日奉献基层,以青春、热血成就“铁案法官”风采;就在前几天,我们执行局两位可敬的女法官,接待上访时,整夜陪护照料一位瘫痪的女孩,拿自己的衣服给她御寒。什么是司法为民,这就是司法为民。司法为民,就是对日复一日平凡甚至琐碎的工作毫不懈怠;司法为民,就是在一个个案件中为点滴的公正奔波操劳。正是这平凡的努力,正是这点滴的公正,汇聚成新时期人民法院司法为民的壮丽进行曲。

跟法律有关的名言 篇5

2) 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罪的法律,而是针对疯狂的法律。——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

3) 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法国作家 伏尔泰

4) 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但是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编织一个笼子,然后把自己关在里面。——博莱索

5) 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6) 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定颓败。——塞内加

7) 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迅速累聚,进而变成法律。——朱尼厄斯

8) 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9) 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希腊

10) 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列宁

11) 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康德

12)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孟德斯鸠

13) 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种预测,即对公共权力通过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动产生影响的预测。——【美】霍姆斯《普通法》

14) 法律的真谛,就是没有绝对的自由,更没有绝对的平等。——我国著名法学家郭道晖

15) 法律就像旅行一样,必须为明天做准备。它必须具备成长的原则。——著名大法官卡多左

16) 法律所传达的是一种超越暴力,超越权利的声音,它所划定的权利边界虽然无形,却深深地刻画在人们的心灵之中。——著名的法律学者

17) 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安提戈捏

18) 法不禁止即自由。——法谚

19) 法无授权不得为,法无禁止不得罚。

危险废物有关法律法规 篇6

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1.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三吨以上的,认定为“严重污染环境”,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行为人明知他人无经营许可证或者超出经营许可范围,向其提供或者委托其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以污染环境罪的共同犯罪论处。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1.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2.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以罚款:

(一)不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的;(二)不按照国家规定申报登记危险废物,或者在申报登记时弄虚作假的;(三)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的;(四)不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危险废物排污费的;(五)将危险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从事经营活动的;(六)不按照国家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或者未经批准擅

自转移危险废物的;(七)将危险废物混入非危险废物中贮存的;(八)未经安全性处置,混合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具有不相容性质的危险废物的;(九)将危险废物与旅客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的;(十)未经消除污染的处理将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场所、设施、设备和容器、包装物及其他物品转作他用的;(十一)未采取相应防范措施,造成危险废物扬散、流失、渗漏或者造成其他环境污染的;(十二)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危险废物的;(十三)未制定危险废物意外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的。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七项、第八项、第九项、第十项、第十一项、第十二项、第十三项行为之一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有前款第三项、第五项、第六项行为之一的,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有前款第四项行为的,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纳的,处应缴纳危险废物排污费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3.违反本法规定,危险废物产生者不处置其产生的危险废物又不承担依法应当承担的处置费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代为处置费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4.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

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前款活动的,还可以由发证机关吊销经营许可证。

三、《江苏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1.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建立危险废物产生情况台账,如实记载危险废物的名称、类别、时间、数量、去向等情况,并保存五年以上。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办理危险废物转移审批手续:(一)不同单位之间转移危险废物的;(二)跨县(市)行政区域转移危险废物的;(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3.申请转移危险废物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危险废物接受单位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并同意接受;(二)危险废物的包装、运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技术规范和要求;(三)有防止危险废物转移过程中污染环境的措施和事故应急救援方案;(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四、《关于对执行加强危险废物监管工作意见中有关事项的复函》(苏环函[2013]84号)有下列情况的,企业应当重新报批环评或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由原项目环评审批部门出具书面审查(备案)意见:

危险废物实际产生种类在原项目环评中漏评且实际产生量

大于1吨的,或者原项目环评中预计产生的危险废物种类在实际生产中未产生的;危险废物实际产生数量超过预计20%或少于预计50%的;危险废物自行利用、处置设备、工艺发生变化的。

五、《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固体废物内容编制的通知》(苏环办[2013]283号)对建设项目在竣工环保验收前发现危险废物实际产生种类、数量或利用处置方式发生变化的,应视变化情况开展环评修编或重新报批环评。

对建设项目在竣工环保验收后发现危险废物实际产生种类、数量或利用处置方式发生变化的,建设单位应当针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组织开展专项论证,提出修正意见,并报原环评审批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固废管理和环评审批部门审查同意。

六、危险废物网上动态申报

(1)《关于做好江苏省危险废物动态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11]258号):危废产生单位从2011年1月开始,按月对本单位危险废物产生、贮存、处理处置和转移情况进行申报(每月15日前企业完成申报、县区环保部门完成审核)。

建筑业“挂靠”有关法律问题探讨 篇7

一、建筑业“挂靠”的概念和特点

1. 挂靠的概念:建筑业“挂靠”, 即所谓“企业挂靠经营”, 是指一个施工企业允许他人在一定期间内使用自己企业名义对外承接工程的行为。允许他人使用自己名义的企业为被挂靠企业, 相应的使用被挂靠企业名义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或自然人为挂靠人。最高人民法院在制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时并没有直接将该行为定义为“挂靠”, 而是表述为“借用”, 即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从事施工, “挂靠”与“借用”实际上系同一概念。

2. 建筑业的“挂靠”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挂靠人没有从事建筑活动的主体资格, 或者虽有从事建筑活动的资格, 但不具备与建设项目的要求相适应的资质等级。

(2) 被挂靠的施工企业具有与建设项目的要求相适应的资质等级证书, 但往往缺乏承揽该工程项目的能力, 或者即使具备施工能力但由于大量工程招投标的暗箱操作导致其自行投标并中标的机会几乎为零, 因此施工企业需要和有实力并且有关系的挂靠人进行“合作”。

(3) 被挂靠企业在投标过程中所需缴纳的投标保证金, 以及中标后需要缴纳的履约保证金或银行履约保函所需资金, 均由挂靠人负责筹措并以被挂靠企业名义缴纳。

(4) 挂靠人需向被挂靠的施工企业交纳一定数额的“管理费”, 并需承担被挂靠企业派驻施工现场的几个管理人员的工资。一旦被挂靠的施工企业与挂靠人达成所谓合作协议, 则被挂靠企业以自己名义对外订立总承包施工合同以及办理有关手续, 但被挂靠企业基本不对实际施工活动实施管理, 或者所谓“管理”也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往往象征性地派几个管理人员。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一定都约定被挂靠企业不承担工程的工期、质量及安全责任, 且由挂靠人自负盈亏。

二、“挂靠”的主要表现形式

1.“借用资质型”, 此类“挂靠”多见于低资质等级的施工企业, 其操作方式是低资质等级的施工企业有社会关系可以承建某工程项目, 因此寻找符合建设项目要求的高资质等级的施工企业, 并以高资质等级施工企业的名义参与投标, 在中标后与发包人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然后直接由低资质等级的施工企业实际施工。

2.“内部承包型”, 此类挂靠常见于根本不具备建设工程施工能力的个人。操作方式是由个人寻找一个符合项目要求的施工企业, 由该施工企业与发包人签订施工合同。被挂靠施工企业任命或聘用挂靠人为其员工, 并委以施工负责人的职务, 双方签订内部承包合同, 约定由挂靠人承担该工程项目的全部经济责任, 负责组织施工所需的人、财、物及施工管理职责, 被挂靠施工企业则负责处理与业主、监理其他单位的对外事务, 并且约定挂靠人须向被挂靠施工企业缴纳内部承包管理费。相比“借用资质型”而言, “内部承包型”挂靠显然更具隐蔽性, 在实践中也较为常见。

三、建筑业“挂靠”行为的法律后果

1.《建筑法》已对挂靠行为作出了禁止性规定

1998年开始实施的《建筑法》明确禁止挂靠行为。该法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禁止建筑施工企业超越本企业资质等级许可的业务范围或者以任何形式用其他建筑施工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禁止建筑施工企业以任何形式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使用本企业的资质证书、营业执照, 以本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这显然属于法律规定的禁止性条款, 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得违背。

2. 挂靠人与被挂靠企业之间的“挂靠”行为的效力

各地法院在审理涉及挂靠纠纷时, 对于挂靠人与被挂靠企业签订的《合作协议》、《分包协议》或《内部承包协议》一般都认定为无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四条也明确规定“承包人非法转包、违法分包建设工程或者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公司名义与他人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行为无效。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 收缴当事人已经取得的非法所得”。

请注意, 从该解释可以看出, 第一, 承包人非法转包的行为无效;第二, 承包人违法分包的行为无效;第三, 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公司名义与他人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行为无效。也就是说, 最高人民法院在制订该司法解释时, 将转包、违法分包与挂靠严格区分开来。但就某种意义上说, 挂靠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变相的转包或违法分包, 唯一的区别就是, 转包和违法分包一般发生在工程中标后由施工企业将工程整体转包出去或违法分包出去, 而挂靠往往是在投标之前就已经由挂靠人和被挂靠企业通谋好。

3. 关于被挂靠企业与业主方签订的总承包施工合同效力问题

笔者认为, 认定被挂靠企业与业主方签订的总承包施工合同是否有效必须慎重, 必须建立在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确实充分的基础上, 才能做出准确的司法裁判。为维护交易安全, 保护业主方作为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除非当事人主动要求解决该项争议并提出足够证据, 否则法院或仲裁机构没有必要主动去审查是否存在借用、挂靠的情形并宣告被挂靠企业与业主方签订的总承包施工合同无效。

关于被挂靠企业与业主方签订的施工合同效力, 法学界主流观点均认同司法解释的意见, 该解释第一条明确规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当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 (五) 项的规定, 认定无效: (二) 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的”。因此, 只要是确有证据证明没有资质而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与业主方签订总承包施工合同, 则该施工合同将被认定为无效。笔者看来, 该条规定无疑对业主方具有非常大的法律风险, 因为合同无效意味着总承包施工合同的违约条款无效, 如果被挂靠企业存在工期延误、工程质量问题、安全文明施工问题, 则业主方将无法依据合同违约条款追究其违约责任。

业主方要想追究施工企业的违约责任, 只能建立在施工合同有效的基础上。建设工程司法解释第八条规定“承包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 发包人请求解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 应予支持: (四) 将承包的建设工程非法转包、违法分包的”, 该条司法解释得以适用的前提显然是总承包施工合同有效。也就是说, 在总承包施工合同有效的情况下, 如果出现了承包人将建设工程非法转包或违法分包的情形, 发包人将拥有具有总承包施工合同的解除权。

在现实中, 挂靠和转包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实际上很难界定, 很多挂靠都是以转包或分包的形式出现的。当前国内很多施工企业采取挂靠方式承接工程时, 一般都会在投标前事先和挂靠方签订一份内部协议, 约定挂靠方和被挂靠企业在投标过程中的各自分工, 一旦工程中标, 则挂靠方在和被挂靠企业再签订一个正式的转包合同 (或名为分包合同) 。当然, 这些协议都不会对外透露, 一切都蒙在鼓里的业主方很难知悉, 往往是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纠纷后, 业主方才发现其中的玄机, 只能在诉讼或仲裁过程中通过庭审进一步查清相关事实。因此, 选择总承包合同有效或无效的决定权实际上在被挂靠企业, 而非业主方。

如果想认定总承包合同无效, 则被挂靠企业可以拿出证据证明实际上是挂靠方借用其资质承接工程, 因为即使合同无效, 也可以按照合同约定的结算条款办理结算手续, 对被挂靠企业没有任何法律风险。如果想认定总承包合同有效, 则被挂靠企业可以拿出证据证明它是中标后转包给其他单位或个人施工。

但对于业主方而言, 总承包施工合同有效, 就意味着业主方可以依据合法有效的施工合同条款追究被挂靠企业的工期、质量或安全等违约责任。但如果总承包施工合同无效, 则违约条款也就无从谈起, 业主方根本无法追究被挂靠企业的违约责任, 相反还得依据施工合同约定的结算条款与被挂靠企业办理工程结算手续。无疑, 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这个司法解释给业主方造成了巨大的法律风险, 业主方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因此, 法院或仲裁机构没有必要主动去审查是否存在借用、挂靠的情形并宣告被挂靠企业与业主方签订的总承包施工合同无效。

四、建筑业“挂靠”行为被认定无效后的工程款处理

1. 若工程验收不合格该如何支付工程款

如果挂靠人所施工工程经验收不合格, 意味着施工合同目的无法实现, 业主方自然没有任何义务再向被挂靠企业支付任何工程款, 还可以要回此前已经支付的工程款。至于挂靠人与被挂靠企业之间, 应根据双方过错程度大小对已经发生的工程投入损失承担相应比例的责任。

2. 若工程验收合格该如何支付工程款

根据司法解释第二条规定,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 但建设工程经竣工验收合格, 承包人请求参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价款的, 应予支持。因此, 即使因挂靠行为导致总承包施工合同无效, 被挂靠企业依然可以要求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价款。

3. 关于“挂靠”过程中涉及黑白合同的处理问题

这里请注意, 最高人民法院仅仅在司法解释第二条提到了“承包人请求参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价款的, 应予支持”, 但并没有明确指出应该参照哪份“合同”。在现实中, 业主方与承包人签订“阴阳合同”、“黑白合同”的情况极为普遍, 承发包双方当事人往往在中标备案的施工合同之外另行签订一份准备实际履行的“黑合同”。司法解释第二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就同一建设工程另行订立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与经过备案的中标合同实质性内容不一致的, 应当以备案的中标合同作为结算工程价款的根据”, 但该条解释得以成为裁判依据的前提显然是中标备案的施工合同有效。如果中标备案的施工合同由于涉及挂靠问题被法院或仲裁机构认定无效, 而双方又另行签订了一份“黑合同”, 究竟应该以哪份合同作为双方结算的依据呢?司法解释对该问题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

笔者认为, 由于对“黑白合同”问题的认定相对复杂, 法院或仲裁机构必须慎之又慎, 对这类案件的处理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 一旦总承包施工合同被认定无效, 则备案合同不再是认定“黑白合同”的依据, 而仅仅是参考因素之一, 应以双方实际履行的合同作为结算工程价款的依据, 这不仅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 也体现了法院或仲裁机构尊重客观事实的精神。

(2) 如果双方签订的中标备案合同及“黑合同”均已实际履行 (甚至先后签订了多份黑合同) , 且价款、结算方式、工期、质量标准都不一致, 究竟该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应按照当事人所承建的工程的质量、对于合同无效的过错程度大小、当事人的利益平衡以及单方造价与当地同类型工程平均造价是否相符等因素加以综合考虑, 来此决定各份合同之间的差价的分配, 而不是简单地认定某一份合同作为双方的结算依据。

4. 对挂靠人的工程款处理

挂靠人实际上就是司法解释所称的“实际施工人”, 司法解释第二十六条规定“实际施工人以转包人、违法分包人为被告起诉的,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实际施工人以发包人为被告主张权利的, 人民法院可以追加转包人或者违法分包人为本案当事人。发包人只在欠付工程价款范围内对实际施工人承担责任”。从该规定可以看出, 挂靠人既可以起诉被挂靠企业索要工程款, 也可以直接起诉业主方要求其偿还, 但发包人仅需在欠付工程款范围内承担还款责任。

5. 对建筑业“挂靠”行为的非法所得处理

再制造产业发展有关法律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再制造;产业发展;法律问题;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138-02

再制造就是借助新材料和高技术手段对废旧产品实施修复改造,形成批量化生产。其符合“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原则,也符合低碳经济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要求,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依靠能源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增长的弊端开始凸显。因此,我们必须进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移,创造经济持续发展的更好环境。

一、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再制造产业起步较晚,2009年1月《循环经济促进法》第40条规定:国家支持企业开展机动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产品的再制造和轮胎翻新。销售的再制造产品和翻新产品的质量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并在显著位置标识为再制造产品或者翻新产品。确定了再制造产品的合法性,但由于其他种种原因,再制造产业的发展依然面临诸多问题。

(一)《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

如“国家支持”但没有规定具体的途径或者方式。其次,规定用于销售的再制造产品和翻新产品的质量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而目前“国家规定的标准”也十分模糊。再者,用于销售的再制造产品和翻新产品还应在显著位置标识为再制造产品或者翻新产品,虽然相关部门已发布了《关于启用并加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标志管理与保护的通知》并开始实施,但目前机动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三大产业的再制造产品标识和商标使用管理还缺乏统一的规范和管理体系。

(二)相关政策支持薄弱,降低了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

我国再制造相关政策几乎一片空白,税收优惠政策和融资渠道缺乏,虽然《循环经济促进法》做出了激励循环经济的发展的引导和促进性规定,但没有具体政策规定,目前,机床再制造行业普遍税赋较重,现行“三减三免”优惠期较短,税额抵免的比例过低。

(三)现有试点分布零散、限制多,难以形成产业规模效应

2008年3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管理办法》,确定了14家企业开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工作,使得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有了一定得发展,但是其他装备产业却很不明确,而且该办法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规定了诸多限制。再者,各个试点分散在各个不同区域,联系不紧密,难以达到规模效应。

(四)社会认识严重不足,进一步限制了再制造产业的发展

从企业来说,相当一批企业对再制造持否定态度,认为再制造不是大企业应该从事的业务。而且,大部分消费者都没有接触过再制造产品,对再制造产品存在误解,不愿意使用再制造产品。

在制造业发展初期,公众对其普遍存在认识误区。再制造是指对于废旧装备采用高技术修复的产业化,使其不低于原有设计的性能,能够重新使用。维修作为保持产品正常运行的传统措施,多以换件为主,对个别零件的修复也是用现有设备、技术以单件方式进行。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再制造产品的范围已覆盖汽车零部件、机床、工程机械、铁路装备、医疗设备及电子类产品,再制造企业众多,配套的再制造回收企业数量庞大体系完整。

综合而言,我们要纠正错误的认识,逐渐形成规模化经营。

二、国外再制造产业有关政策法律借鉴

目前发达政府非常关注再制造产业的发展,从法律保护到政策支持、监管手段等等形成了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德国拥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其利用法案、条例和指南三个层次相辅相成的法律法规体系。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最为完善。其根据先后颁布和修订的8部综合性和专项再生法,有效地运用了相应的法律手段,界定了政府、企业等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构建了包括基本法、综合性法律、专项再生法三个层次的法律法规体系。

(二)建立配套的预算、税收、融资政策和实施机制

发达国家多采用预算拨款、专项资金、财政补贴和融资政策等财政手段来促进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在融资方面,日本政策投资银行等金融组织贷款门槛低,还利用贷款贴息方式选择一些特别重要的项目予以支持。在财政预算方面,对发展再制造业给予相应生产、实验费的1/2补助。在税收优惠政策上,美国联邦政府实行的扣税免税,创造性地开创了新鲜材料税。

(三)完善再制造产业经营管理和协作机制

目前,发达再制造产业经营管理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业体系。如在美国有专门的汽车发动机再制造协会负责管理汽车发动机再制造行业的技术、设备、产品等事宜,并对一些具体零部件的再制造制定了标准。地区、部门与行业间的协作不断加强。如法国旧轮胎回收与环保协会发动生产销售商成立联营公司承包其废旧轮胎回收任务,再与一百多家环保企业组织协调旧轮胎的收回、分类、翻新、分解和再生产品的生产。

(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

一是日本政府与地方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民众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切实推动支持发展再制造产业的各主体活动。二是发展民众环保意识,鼓励参与再制造知识的普及。三是企业积极参与再制造,提高企业积极性。四是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加强对再制造产品的宣传、推广。

由此可见,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重点企业的带动作用、长效的国家再制造产业规划以及科学的产品回收体系是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必要保证。

三、对我国发展再制造产业的政策法律建议

(一)尽快制定配套法规细则,创造再制造发展的法制环境

前述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实现再制造产业快速发展,不仅依靠法律文献,还必须建立完整的立法体系及相互配套的法规细则。我国应该尽快研究制定再制造产业管理的配套法规和规范,增强《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可操作性,通过完善的法律体系来推动和保障再制造产业的发展。

1.制定再制造产品回收、质量、标识标准管理体系

应加快建立与汽车零部件、机床、轮胎翻新等再制造产品回收利用、再生质量要求等相配套的标准体系。应具体要求各种再制造产品要达到不低于原品的质量标准,严格禁止不标准产品流入市场,同时,还应完善《循环经济促进法》鼓励发展的三大产业的再制造产品标识使用管理办法。

2.完善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法律责任制度

再制造产业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但是《循环经济促进法》未明确相关法律主体的法律义务和责任,因此,还应该从立法上规定企业准入制度,明确再制造业务的主体,杜绝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对违法行为进行有力的制裁。

3.鼓励设定促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地方性规范文件

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统纲,各地区可以针对本地实际情况出台促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具体管理和实施办法,加强对发展再制造产业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的整合,形成系统、可操作性强的规范,使得《循环经济促进法》鼓励再制造产业发展的规定的实施更具针对性。

(二)完善财政税收政策,提供再制造发展的支持和激励机制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仅仅依靠立法明确了政府、企业、公众的责任和义务是不够的,要想促进再制造产业迅速发展,必须完善相应的财政、税收、金融政策。

1.财政方面

《循环经济促进法》第43条规定了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第44条规定了对循环经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行财政支持,各级政府应该设立发展再制造产业相关财政性专项资金,支持再制造业的发展,实行有利于再制造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

2.税收方面

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多种优惠措施,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税收政策优惠。加大企业对再制造技术研发的税前扣除比例,可设计再制造专用设备投资额的税额抵免,延长从事循环经济的企业优惠期限。

3.金融方面

《循环经济促进法》第46条规定对有关循环经济项目实行投资倾斜,因此在实施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还应该重点强化再制造产业的信贷支持,进一步畅通再制造产业的融资渠道。其次,各大金融机构尤其是政策性银行应当适当给予优先贷款、低息贷款等支持,并积极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

(三)加强产业引导,构建再制造产业服务协作体系

要想改变我国再制造企业零散分布、管理无序的现状。首先,必须加强通用技术、共性技术平台的建设,构建相关的管理、成果转移、标准、检测等技术服务体系;其次,建设现代再制造逆向物流、回收、仓储体系,完善物资回收和产品运输体系;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当统筹规划,结合各地发展优势,整合现有试点企业,引导各企业分工协作,完善公共服务支持体系,实现再制造产业化发展。

(四)强固再制造产业的监管体系

要建立和完善再制造产品生产和市场流通的监管体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相关部门应该严守再制造企业的准入制度。其次,还应实行强制性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严把再制造产品质量关。再者,应严密监管再制造原材料的监管,保证原材料数量稳定、来源可靠、渠道合法,严格废旧产品的进口审批程序。还应规范再制造产品销售体系,严格控制再制造产品经过标记后在市场上销售。

(五)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形成推动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

要注重发挥政府、企业、公众以及行业协会等主体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积极性,形成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利用新闻媒体加强再制造产品的宣传活动,鼓励社会团体和公众的参与。调动政府和企业进行再制造产品生产的积极性,提高社会各界对再制造产品的认同度,鼓励消费者接受并使用再制造产品。

四、结语

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鉴于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国内建设具有示范性的大型再制造产业园区十分必要。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发展再制造产业是一个全局性的系统工程,促进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建立合理的激励和支持机制,解除政策制约为再制造产业的发展铺平道路;同时,建立管理科学、运转协调的逆向物流体系和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完善再制造产品生产和市场流通的监管体系,为再制造产业发展优化市场环境。此外,还必须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努力探索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集的再制造产业群。

参考文献:

[1]程喻.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J].财会研究,2009,(8).

[2]汪洋.日本循环经济立法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与管理,2008,(1).

[3]张天蔚,孙彤.由日本的实践看我国企业循环经济模式下的融资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2).

[4]高红贵.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启示[J].统计与决策,2006,(17).

[5]吴大华.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启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3).

上一篇:作文 原谅别人,感觉真好下一篇:黄河的诗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