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解释论文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法律解释论文(精选8篇)

法律解释论文 篇1

著而有定者,律之文;变而不穷者,法之意。(1)

民国那阵儿,学者费孝通写过一篇精彩的文章——《文字下乡》。在这篇文章里,费先生说过这段话: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 ? 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的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也不是,汽车夫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2)

这段话极有意思。费先生用一种巧妙的解构方式,颠覆了不少人具有的乡下人和城里人之间的“愚智对立”观念。更为有趣的是,费先生告诉我们,城里人和乡下人各自的想法是一类知识的区别,而不是智力高低的区别。城里人有自己的知识传统,而乡下人也有自己的知识传统。

说来,在文化语境中,前述那类自觉高人一等的“城里人视界”蛮多。在法律圈子内,随着专业化、职业化、理性化的法律现代性膨胀,“法律知识”把持者,似乎也或多或少有了“城里汽车夫”的脾气。不过,虽讲这等把持者多“懂得法律”,但在一关键的法律实践活计上,人们照样可以适用费先生的解构策略。这一活计便是“法律解释”。

在本文中,笔者借用一个法律实例作为叙事平台,先说明“法律解释”的纹路,次之说明其中的“暗道机关”,然后,再看看何以能够套用费先生的解构策略。最后,说说接下去的理路思绪是什么。

法律解释,在这里,大体是指对法律文字作个说明。法律文字这东西有个毛病。它是普遍性的,不会瞄着具体人物说个“法律命令”,也不会盯着具体事件讲个子丑寅卯。这样,“普遍性”的文字和社会具体对象之间,时时不能丝丝入扣。

看实例。

前两年直到眼下,出现过所谓的“私家打假现象”。这类“打假”,蛮有意思。第一,打假者以“消费者”名义,知假买假,然后搬出咱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 49 条,非要卖假者双倍赔偿。而那条法律文字恰好说,只要经营者卖出了“假”产品,消费者便可以没商量地要求双倍补偿。第二,打假者常常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不仅在一区、一市、一省来回折腾,而且时时跨省穿梭出击。但是,他们终究全然不和质检“官府”相互通气儿、共同打假,倒是每每“暂”借“官府”质检图章,获得索赔的结实证据,然后,转向商家“要钱”进账。第三,此类打假,商家极为头痛,而平民百姓大多则是雀跃欢呼,尤其那些曾饱受假劣产品坑害的小民,更是拍手称快。第四,另有旁人说,这打假,本身就是“假”,因为不是为“消费”去买消费品,而是为了双倍进账才动手的,其动机,居心叵测,在道德上更是一准儿和“知假卖假”同样可恶……

现在,可以清楚地发现,第 49 条法律文字需要解释。

怎样解释 ?

有人说,别将“消费者”这词儿限定得那么死,硬说它指自我消费者。相反,咱们应该大方地解释该词,要高瞻远瞩、放眼全国,在大多数消费者的意愿背景里来理解这词的意思。大多数消费者喜欢打假,而官府打假举措,说来已有多年,却迟迟不见殊效,私家打假无形中帮了大忙,使卖假商家诚惶诚恐。这使假劣产品的蔓延受到了扼制。对此,小民高兴。如此,将“知假买假打假者”说成“消费者”,便可使其获得双倍赔偿,而双倍赔偿的激励,便会更为鼓励打假运动。最后,得益的终将是大多数消费者。这般解释“消费者”蛮舒服,而且,符合“人民的利益”。

有人说,不成。法律文字的解释要钉是钉、铆是铆。第 49 条的“消费者”就是“自我吃掉(食品)”、“自我使用(餐具)”之类的人物。除此便是另有图谋的人士。买东西送人,或者买了存而不用,都不属严格意义的“消费”,由此,更别说“知假买假打假”了。除此之外,观看一个“法律事件”,不单要看与其有直接关系的法律文字,而且要瞧“周边相关法律的条文文字”。这是说,有时,看似有关的法律文字兴许不能管用,而其他“稍远”的法律文字则可派上用场。那第 49 条不太顶用,可是,《民法通则》里的文字可以发威。《通则》文字说,买卖东西时双方的意思表示要真实,如果不真实,买卖行为算是瞎忙了。专业词汇说:“这叫无效民事行为”。知假买假者购买假劣商品,显然没有“真实”的买意,没有买意还去交易,便是法律上的无效操作。无效操作的结果则是双方返还原物。这里,依然没有“知假打假者”捞取便宜的地方。

或者,不是单看直接的法律文字,也不是单看周边的法律条文文字,而是直指法律“实质”,追觅法律的原则、精神,或者立法原意一类的东西……

这也是一种解释方法。

大抵可以发觉,这些“解释”能够分为两类。一类是“大众平民式”的法律话语释放,一类是“法学精英式”的法律话语释放。

“大众平民式”的法律话语,随意、常识、开放,并时而带有情绪化。它对法律文字的态度可说“潇洒”。在“知假买假”案子里,这类话语不会死咬法律条文的干巴字眼儿,也不会太在意法律本身的原则、精神、立法原意之类的“大东西”。换句话说,它不

会,而且也不太希望在法律的“内在秩序”之中转来转去。相反,它的叙事出发点,倒是民众的现实需要。它以为,“法律地盘”应该扩张,法律家族谱系大体也应无限。因为,法律的目的不在法律,而在其外的大多数民众意愿。

反过来,“法学精英式”的法律话语则是“刻板”、专业、拘谨了。它时时是理性化的。就“知假买假”而言,它乐意或者习惯于在法律的“内在秩序”之中兜来兜去,要么死扣字眼,要么搜寻其他条文,要么探察法律原则、精神、立法原意,等等。这是“学科知识”紧箍咒的控制结果。此类精英话语认准,法律应该画地为牢,法律家族的谱系,也应有始有终。

现在,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法学精英式的解释有何不妥 ? 对“知假买假”,人们就法律文字争得天翻地覆,精英话语的解说,不正可以显露权威、一言九鼎 ?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乃至法学都是“职业性”的,就像医疗和医学一样,它们可以充作“专业”上的指路明灯。由此,为啥不能像病人求医一样,将法律上的糟心事儿或难事儿交给精英话语的操持者,让其诊断一二,开个药方 ?

这些是人们最为容易提出的问题。

不少人,尤其是一些法学专家,都说精英话语式的解释理所当然。他们以为,在法律“内在秩序”之中来回穿梭,就“法治”而言,乃是不能丢掉的“万变不离其宗”。而对比来看,大众话语式的各类解释则是旁门左道了。如果有人听从那些解释的意见,便是似乎有些患病去寻江湖巫医的意思,全然属于误入歧途。

这类看法,犹如前面提到的一准儿认定城里人是个“智”、乡下人是个“愚”,将精英话语式的法律解释,奉为了“解释的知识贵族”,而且断定,那类解释具有“正当性”。

现在,瞧瞧这看法的毛病。

法律解释的意见,如果想要成为真“智”,或者具有“正当性”,在法律的语境中必须符合一个条件:和法律文字捏攒者的原来意思相契相合。这里有层关系需要道来。

法律解释符合原意,这可说是“政治道德”(politicalmorality)的基本要求。现代人们已经咬定,立法权和司法权的分开是天经地义的。立法者只管“书写”文字,司法者只管“执行”文字。这样,才会避免政治学时常唠叨的“专横跋扈”——专制。同时,司法者还要尊重立法者,凡事要唯“立法原意”是举,不能自作主张。当法律文字不太“清楚”时,更要如此。眼下,出现了解释麻烦,司法者不去追觅法律文字“书写者”的原意,而是“另辟蹊径”,我行我素,这便等于司法者自己“既扮钦差又当皇上”,将立法权和司法权偷偷地共同按在了自己帐下。此等作为,和“书写者”自己书写后再去自己执行,殊途同归,或说同为专制。落在咱们第 49 条上,可以认为,解释者在这条意思上“自作主张”,便等于是断案过程中新立了“另一第 49 条”,这是既司法又立法,叫人不堪忍受。

显然,这层关系预示,要想标榜自己的解释具有“正当性”,则必须证明自己找到了立法原意。而其他任何解释方法,只要不能衔接“立法原意”,自然都是没有“正当性”。

然而,能否找到这个原意 ?

回答如果是肯定的,我们的讨论就此应该打住。相反,回答如果是否定的,我们便会摸向费先生的“乡下人和城里人”的解构路标。

可以认为,至少能够搜寻两个理由,表明这个“原意”极为可能无法找到。先说头一个。“原意”,大体是指“原有的意思”、“原有的意图”。此处的“意思”或“意图”,是个心理学的词语,它们在示意个人心里想啥琢磨啥。打这点出发,在和某人对话时,咱们自然可以反复盘问这人说话的“本意”,从而挖出他(她)的心理观念。但是,现代社会的立法机构不是一人,而是一伙人组成的一个实体。讲一伙人想啥可不同于说一个人想啥。此外,人们显然不易像盘问个人一样,追问立法机构的意图。当然,如果一伙人会像一人一样思想行动,倒也未尝不可去讨个“立法机构意图”。问题是,一伙人时常不会像一个人那样众口一辞、“说一不二”。在“书写”法律文字的时候,情形更会如此。立法机构里有起草者、投票者、签署者和公布者,实在难以想象,他们会在法律文字上面像一人一样,“心往一处用,劲往一处使”。更为吃紧的是,对“知假买假”这类事情,立法成员“书写”法律文字(比如第 49 条)时兴许连想都未想过。

再说第二个。法律文字是个“文本”。而对“文本”,有个“主观”的解释。“主观”是说解释者头脑里有自己的“前结构”,“前结构”包括了“知识状态”、“价值偏见”、“叙事立场”……等等。这类前结构,在不同人那里,自然具有不同的品性,从而操纵左右了解释者的解释。对法律文字是这样,对找到的所谓“意图”那玩意儿,同样如此。就第 49 条文字来说,有人可讲,那里边的“意图”就是“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但啥叫“保护” ? 怎样才算“保护” ? 人们找到的“意图”,也需用文字来表述,而凡是用“文字”来表述的东西,难免遭遇解释者“前结构”的翻弄把玩。于是,假如宣称找到了一个“立法意图”,谁能确保这“意图”是立法者的,而不是解释者自己的 ?

法律解释论文 篇2

关键词:法律发展,法律危机,法律解释

一、法律发展的危机

“我感到我们正处在法律价值和法律思想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在这种危机中,我们整个的法律传统都受到挑战。”[1]伯尔曼这一满怀忧患的论断警醒着世人:西方法律价值和法律思想所锻造出的千年传统已经被人淡忘,曾经的法律制度、法律价值和法律概念面临着巨大的威胁。我们发现,政治势力可能在法官选任过程中系统地进行意识形态测试以筛选候选人。[2]

(一)西方法律发展危机的表现

外部因素与内在逻辑的共存与竞争意味着,如果政治等外部因素强势地驱使法律前进,那么法律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将会受到排挤而趋向边缘化,人们便会将对法律本身的注意力转移到外部因素上,放弃对于法律的尊重。伯尔曼的忧虑正在于此。

(二)西方法律发展危机的后果

也许有人会用这样的社会法学观点,为外部因素的干扰而辩护:法律是满足社会需要的重要手段,人类社会在近百年来急剧变化,法律亦随之发生变化,此乃理所当然之事。但是,这一看法未能准确地说明法律的功能,因而也无法意识到法律发展危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因为,法律的主要功能并不在变革,而在于建立和保持一种可以大致确定的预期,以便利人们的相互交往和行为。[3]

(三)中国的法律发展危机

西方学者对于西方法律发展的忧虑,引发了我们对于中国法律发展的思考。中国究竟有没有遇到与西方相类似的危机呢?通说认为,基于中西方的这些区别,断言西方法律发展所面临的危机会在中国产生,恐怕是不能成立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法律发展就不会面临危机:首先,在法律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其超长时间的了解导致人们对历史上法律表现出的局限性极其熟悉,还导致一种安全感,这促成人们患上对其益处的健忘症。其次,法律体系是静态的,尽管它能对外部因素造成的些许限制,还远远不能凸显出动态的法律发展的内在逻辑性。最后,西方法律文化的冲击对中国法律发展的影响。结合以上三点可以发现,中国法律发展所面临的危机甚至比西方更为深重。

二、化解危机的三种方案

“一个社会每当发现自己处于危机之中,就会本能地转眼回顾它的起源并从那里寻找症结”,[4]西方还可以从自身的历史中寻找化解危机的方法,而中国将如何应对呢?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而提出三种化解危机的方案。

(一)限制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是妨碍法律发展内在逻辑性的主要因素之一。那么,能否采取措施限制政治权力以保护法律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呢?政治权力以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还是侧重于在静态的法律体系下限制自己的权力,而并非意味着在动态的法律发展中就一定会尊重法律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因此,以限制政治权力为中心,树立法律发展的内在逻辑性,不符合政治权力的特性,不适合作为化解危机的方案。

(二)扩大司法权力

在维护法律发展的内在逻辑性时,司法权力有显著的优势。然而,应当注意到:第一,司法本身即具有被动消极的特征,不利于其如同政治权力一般,主动出击,大包大揽地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第二,司法权力的管辖事项是有限的。一旦当事人将其争议提交法院,他们极有可能参加到了一种零和游戏中,必须要分出输赢胜负。[5]另外,盲目扩大司法权力,使其参与到自己无力解决的社会事务,甚至会导致司法权力与政治权力相混同,非但起不到确保法律发展内在逻辑性的作用,反而为政治权力干预司法权力打开了缺口。

(三)依靠法律解释学

法律解释肇始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见证了法律解释与法律发展的紧密联系。古罗马法学家在解释《十二铜表法》的过程中,引申出大量的多种多样的连编纂者都梦想不到的法律准则。就这样,直到一千年后《国法大全》颁布,《十二铜表法》也未曾更改过一词,但人们总能从中读出新鲜的精神。[6]解释发展了《十二铜表法》,使其与社会的发展保持同步。而在当代,法律发展所遇到的危机,也可以利用法律解释加以解决。中国的法律发展应当以法律解释为中心。

三、法律解释的三重优势

可以预见,法律解释将凭借着这三大优势推动中国法律发展,而法律发展也只有以法律解释为中心才能使外部因素、内在逻辑形成合力,平稳地渡过危机。

(一)解释原则的优势

一般认为,解释原则有合法性与合理性两种。两种解释原则的适用孰先孰后,涉及了政治权力与司法权力的范围。正确理解解释原则,能够修正限制政治权力、扩大司法权力的危机化解方案。

解释的合法性原则是指立法居于司法之上,因此法官的法律解释必须受到法律文本的约束和限制。但是它具有很大的缺陷:第一,崇尚立法至上。第二,不能认识到良法恶法的区别。第三,脱离现实情况。

解释是否超出法律的限制,这一问题往往只有凭借合理性的判断才能回答。法律不可能成为绝对的指南,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应在何时选择这条或那条既有规则解释或指引判决。而法律发展的内在逻辑性之所以重要,也是因为稳定人们的预期,使大家接受一种相对合理的变化。因此,解释的合理性原则应当位于合法性之先,只有依靠合理的解释才能发展法律。

(二)解释主体的优势

虽然法律解释主体非常广泛,可以包括法官、学者、其他法律职业者乃至于普通人。但是法官在法律解释上占据主导优势,这使得法律解释不会成为学者的专利。具体来说,法官之所以在法律解释上占据主导优势,是因为:第一,从思维上看,在进行法律解释时,法官面对的是现实案件,而非像学者一样进行沉溺于大量的虚拟案件之中。第二,由于法律解释活动蕴含主观色彩,因而不同学者可能会在同一解释问题上给出南辕北辙的答案,这会动摇人们对于法律解释的信心。第三,只有法官的解释才能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因此,法律解释的适用主体应当是法官。通过法官的法律解释才能真正联结立法、司法和法学三个维度,促使法律有机发展。

(三)解释方法的优势

可以说,法律解释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但是它借助了一套独特的方法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包裹起来,这就使得法律解释避免了外部因素对法律发展的直接干预。它仍然重视既有法律,同时注重法律对外部因素的适应,真正维护了法律发展的内在逻辑性。

四、结语

法官的法律解释具有独特的优点,能够调和法律发展中内在逻辑性与外部因素的矛盾,稳定人们的预期,化解中国法律发展所面临的危机。中国法律发展,应当抓住法律解释这个中心。因此,法律的发展需要依靠漫长的司法实践、依靠一代又一代法官在具体案件中的法律解释。

参考文献

[1][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M].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38,39.

[2][美]塔玛纳哈.论法治——历史、政治和理论[M].李桂林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38.

[3][4]朱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7.

[5]王利明.从足球裁判看司法公正[N].人民法院报,2012-09-04.

法律现代性下法律解释问题探究 篇3

摘 要:在司法实践中,法律要获得正确的适用,法官或相关司法部门必须、也必然要对法律文本进行解释。由此,法律文本中存有疑义的文字及意义,才会变得易于理解,进而融会贯通,实现真正的“有法可依”。恰如我国台湾地区学者王泽鉴提出的认知:“凡法律均须解释,盖法律用语多取诸日常生活,须加阐明;不确定之法律概念,须加具体化;法规之冲突,更须加以调和。”因此,相关法律解释的行为已成为当前法律适用和司法实务中的基本问题。法律必须经由解释,始能适用。所以,立足于全面深入“依法治国”理念的背景下,基于法律解释的价值,一众学者及法律人必须对此给予高度关注,正视其实践难题,从而不断完善,共建完善的法治体系。

关键词:司法解释;法理学;法哲学;解释活动

一、法律解释的渊源概述

尼采曾言:“没有自身历史的东西,才能被定义”。按照这一观点,鉴于法律解释有着与法律的存在和发展同样悠久的历史,其概念是难以界定清楚。也正因此,法律解释一直是一个意义丰富又不太确定的概念。具体地说,法律解释实质即是为明确法律规范的含义,而对该法律规范构成要素的含义进行界定、解析、阐释或说明的一种实践性活动。以笔者观点来看,要理解这一概念,应当把握三个要点:第一,要明确法律规范的含义,特别是“明确法律规范应有的含义”,此举是法律解释活动的根本目的,任何“法律解释”都必须以弄清法律规范的意思为其最终目的。第二,要明确法律解释具体操作过程或是实现途径,在于“对该法律规范构成要素的含义进行界定、解析、阐释或说明”,只有弄清楚一条法律规范的全部构成要素的含义,才能把握到这条法律规范的完整含义。第三,要明确法律解释所针对的具体对象是“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即解释的法律规范必须针对法律条文的各个句法成分进行。

二、基于本质的法律解释形成因素

在法治实践中,只要是运用法律规范的过程,就必然在这个过程中包含着法律解释活动。换言之,法律规范只要被运用,就必然会被解释。而法律之所以必需“解释”,也与法律的明确性与模糊性存在不可分离的关联性。具体成因如下:一是法律规范与司法实践的关系。法律规范具有抽象、概括的特点,其决定了法律不可能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法律规范与司法实践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在成文法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从立法者的角度来说,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多变性,即要求法律规范必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概括能力。也正因为社会关系的这种复杂多变性,才造就了法律规范与司法实践之间存在“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所以,为了使法律规范更好地服务于司法实践,法律解释就成为了司法实务中的必需存在。二是法律语言自身特点的关系。基于对明确性的必然追求,法律语言很少使用文学上夸张、模糊等修辞手法。同时,司法经验亦表明,法律要更好地规范人们的生活,调整好社会关系的明确性或准确性,是法律语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征。然而,即便如此,法律语言仍然无法摆脱模糊性的存在。这也让人们知道了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并非是由于所谓修辞方式的使用不当所致,而是主要因其自身的语言特点。

三、法律解释的要求维度

法律解释在司法活动中具有着重要的价值。法治体系的完善不能脱离于法律解释实践活动。与立法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相似,但法律解释价值要充分体现,即要求法律解释必须满足一些基本条件。首先,从哲学层面来看,其基本要求涵盖了认识实践合理性、道德实践合理性与审美实践合理性三个维度。将此对应到现实生活中,即与人类活动中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合审美性三个方面相呼应。显然,这也就构成了实践法律解释的一个基本点。其次,从实践层面来说,法律解释实践须满足以下要件:一是应符合解释活动中所包含的基本规律性;二是在遵循规律性的同时,必须与具体案件相结合,必须考虑一个时代下目的性价值;三是在满足规律性与目的性的基础上,应当具备一定的审美合理性。

四、法律解释在法治体系中的困难

(一)存在服从与创造的矛盾

基于上述可知,法律解释实践满足实践合理性,其价值便可得以彰显。但司法实务过程是复杂的。因而,法律解释工作绝非易事。作为一种复杂的法律方法,解释过程也会遇到很多难题。即法律解释主体在面对法律本身存在的问题时,是该严格服从“法律本身”,还是应当创造性地“解释法律”?实质上,法律解释中“服從”与“创造”矛盾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

(二)存在安定与灵活的矛盾

站在法律发展的维度与历史层面来看,无论是成文法还是判例法,都无法避开法律的安定性与灵活性之间的矛盾。要实现法律的安定性,法律解释主体就应当严格遵守法律,使法律具有稳定的预期。但要实现法律的灵活性,就必须保证法律能够通过某种途径不断获得新的充实和成长。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法律解释主体就应当通过创造性的解释方法积极地进行填补。于是,如何协调法律的安定性与灵活性,也就成为了法律解释实践所必须正视的问题。而这一矛盾与障碍不仅在我国存在,同样也是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两大法系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

五、结语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律的确定性为法律价值的彰显奠定了重要基础。但同时,法律文本的模糊性却为其应有价值的充分体现设置了诸多难题。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源在于法律解释的缺位。本文通过概述法律解释,指出法律解释存在的重要价值,进而阐述了法律解释活动的基本要求及其实践难题,以求进一步提升法律解释研究的热度。

参考文献:

[1]熊伟.法律理性化悖论的现代性批判——一个正当性论证的视角[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2]赵艳静.和谐视野下的法治建设解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7)

[3]朱靖利.试析法律悖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

[4]伍杰,赵欣.对我国法律解释制度的思考与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4(03)

法律基础名词解释(范文) 篇4

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个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3.成文法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制定颁布,以不同等级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形式表现出来的法律规范,故又称“制定法” 4定形式认可其法律效力,但不表现为成文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形式的法律规范,一般是指习惯法

5.法律部门是指以调整社会关系的领域和调整方法作为主要标准,对现行法律进行的一种分类

6.,是指法的“形式渊源”或“效力渊源”

7工作人员和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国家权力,把法律规范的规定运用到具体的主体或场合,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一种行使权力的专门活动

8.,是指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在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的基础上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9.形式、历史传统等外部特征以及法律实践的特点、法律意识和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等因素对法进行的基本划分

10.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统称

11.是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即一国或一地区法律上层建筑的整个系统。

12.提,法律要体现统治阶级大多数成员的意志,同时全社会必须服从的普遍守法原则。或者法治是奉行一种以法律高于个人意志的治国方略,是按照依法办事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法律秩序和社会生活方式。

13.德治是指统治者(领导者)依靠“德化”、“礼教”来治理国家,进行统治的一种方略。14.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15.是对立法工作提出的要求,它要求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领域都要纳入法律轨道,都要有法律都要有章可循。

16.有法必依是对守法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党派、武装部队,以及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都要严格遵守法律,都要严格依法办事。

17.,是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指的是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18.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的国体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政治联盟

19重要组成部分,属国家形式的范畴具体是指实现国家权力的机关及各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 2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指人民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全部的国家机构体系,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制度

21.的一种,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 22.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等行政主体,为了实现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依法行使公权力,执行国家意志,推行国家政务,组织、管理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及活动

23.是指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依法拥有行政职权,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职权并对行使职权的行为产生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24.行政相对人是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处于被管理和被支配地位的机关、组织和个人

25.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

26.是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由国家给予受害人的赔偿

27.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8.民事主体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和法人

29.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

30.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民事主体所享有的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31.主体以自己的行为独立进行民事活动,取得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32.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法行为

33.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不履行民事义务或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依法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

股东以其公

35.,是指公司为了保障董事和其他高层职员忠实执行股东会决议和公司章程,专门行使内部监督权的一个职能机关,股份公司必须设立监事会,规模较大的有限责任公司须设立监事会,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适当的公司职工代表组成36.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37.济实行宏观调控和对经济活动进行协调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8.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39.是指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及应得利益 40.是调整税收征纳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1.是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2.危害统治阶级利益和社会秩序而应处以刑罚的行为

或者犯罪是指危害社会的、违反刑法的、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

43.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总和

44.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而实施的犯罪行为45.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所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46.共同故意犯罪

47.刑罚是指由刑法明文规定的,人民法院依法惩罚犯罪分子的一种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48..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按照一定程序和方式解决争讼和处理案件的活动49.举证责任指当事人在诉讼中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提供证据证明其真实、合法的责任 50.刑事诉讼参与人指在刑事诉讼中除司法人员以外的享有一定的诉讼权利、负有一定诉讼义务的人刑事诉讼参与人

包括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

51.起诉和受理、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和执行程序

52.关系为调整对象,以解决法律冲突为中心任务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53.联合国是当今世界重要的全球性国际组织。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构成联合国的六个主要机关

54.国际人权法主要是指国际法主体之间有关尊重、促进和保护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55.是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国际货币法.国际投资法.国际贸易法.国际经济组织法.国际税收.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等 罪而制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犯罪停止状态。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得逞的犯罪形态。犯罪分子自动放弃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

上位概念,是指民事主体实施的,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旨在发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而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人的名义与自己实施民事行;代理人代理双方或多方当事人进行民事活动;代理人和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利益;代理人在民事活动中,进行违法活动或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实施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

关,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可以在法定权限内委托符合一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

法律关系客体的名词解释 篇5

法律意义上的物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支配的、在生产上和生活上所需要的客观实体。它可以是天然物,也可以是生产物;可以是活动物,也可以是不活动物。作为法律关系客体的物与物理意义上的物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它不仅具有物理属性,而且应具有法律属性。物理意义上的物要成为法律关系客体,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应得到法律之认可。第二,应为人类所认识和控制。不可认识和控制之物(如地球以外的天体)不能成为法律关系客体。第三,能够给人们带来某种物质利益,具有经济价值。第四,须具有独立性。不可分离之物(如道路上的沥青、桥梁之构造物、房屋之门窗)一般不能脱离主物,故不能单独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存在。至于哪些物可以作为法律关系的可以或可以作为哪些法律关系的客体,应由法律予以具体规定。在我国,大部分天然物和生产物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但有以下几种物不得进入国内商品流通领域,成为私人法律关系的客体:(1)人类公共之物或国家专有之物,如海洋、山川、水流、空气;(2)文物;(3)军事设施、武器(枪支、弹药等);(4)危害人类之物(如毒品、假药、淫秽书籍等)。

人身是由各个生理器官组成的生理整体(有机体)。它是人的物质形态,也是人的精神利益的体现。在现代社会,随着现代科技和医学的发展,使得输血、植皮、器官移植、精子提取等现象大量出现;同时也产生了此类交易买卖活动及其契约,带来了一系列法律问题。这样,人身不仅是人作为法律关系主体的承载者,而且在一定范围内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但须注意的是:第一,活人的(整个)身体,不得视为法律上之“物”,不能作为物权、债权和继承权的客体,禁止任何人(包括本人)将整个身体作为“物”参与有偿的经济法律活动,不得转让或买卖。贩卖或拐卖人口,买卖婚姻,是法律所禁止的违法或犯罪行为,应受法律的制裁。第二,权利人对自己的人身不得进行违法或有伤风化的活动,不得滥用人身,或自践人身和人格。例如,卖淫、自杀、自残行为属于违法行为或至少是法律所不提倡的行为。第三,对人身行使权利时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超出法律授权的界限,严禁对他人人身非法强行行使权利。例如,有监护权的父母不得虐待未成年子女的人身。

人身(体)部分(如血液、器官、皮肤等)的法律性质,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它属于人身,还是属于法律上的“物”,不能一概而论。应从三方面分析:当人身之部分尚未脱离人的整体时,即属人身本身;当人身之部分自然的从身体中分离,已成为与身体相脱离的外界之物时,亦可以视为法律上之“物”;当该部分已植入他人身体时,即为他人人身之组成部分。

精神产品是人通过某种物体(如书本、砖石、纸张、胶片、磁盘)或大脑记载下来并加以流传的思维成果。精神产品不同于有体物,其价值和利益在于物中所承载的信息、知识、技术、标识(符号)和其他精神文化。同时它又不同于人的主观精神活动本身,是精神活动的物化、固定化。精神产品属于非物质财富。西方学者称之为“无体(形)物”。我国法学界常称为“智力成果”或“无体财产”。

在很多法律关系中,其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是行为结果。作为法律关系客体的行为结果是特定的,即义务人完成其行为所产生的能够满足权利人利益要求的结果。这种结果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物化结果,即义务人的行为(劳动)凝结于一定的物体,产生一定的物化产品或营建物(房屋、道路、桥梁等);另一种是非物化结果,即义务人的行为没有转化为物化实体,而仅表现为一定的行为过程,直至终了,最后产生权利人所期望的结果(或效果)。例如,权利人在义务人完成一定行为后,得到了某种精神享受或物质享受,增长了知识和能力等。在此意义上,作为法律关系客体的行为结果不完全等同于义务人的义务,但又与义务人履行义务的过程紧密相关。义务正式根据权利人对这一行为结果的要求而设定的。

法律解释论文 篇6

本卷共分为2大题6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20分,8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计划按所涉及的时间长短分类,可以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长期计划往往是战略计划。战略计划是由()制订的。A.基层管理者 B.中层管理者 C.高层管理者 D.操作者

2.【真题试题】(2010年单项选择第37题)《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不适用于__的销售。

A.电子产品 B.电力器材 C.生物制品 D.船舶飞机

3.【真题试题】(2007年单项选择第38题)保障措施实施期限超过__年的,商务部应当在实施期间对该项措施进行中期复审。A.1 B.2 C.3 D.4

4.【真题试题】(2006年单项选择第6题)企业在与外部环境协调的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与__之间的关系。

A.股东、消费者、政府 B.消费者、政府、企业工会 C.中介组织、消费者、股东 D.政府、新闻界、社区

5.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属于经济法部门的是__。A.保险法 B.信托法 C.价格法 D.票据法 6.下列__是我国宪法界定公民资格的依据。A.出生地主义原则 B.血统主义原则 C.国籍

D.以血统主义为主、以出生地主义为辅的原则

7.下列选项中,__不是企业在投入期常用的策略。A.进攻性策略 B.双高策略 C.双低策略

D.选择性渗透策略

8.甲与乙签订购货合同,并在合同中约定,“本合同自双方当事人签字之日起生效”,该约定__。

A.属于延缓条件 B.属于否定条件 C.属于解除条件 D.视为未附条件

9.下列关于申请仲裁条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__。A.有仲裁协议

B.有具体的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 C.属于仲裁委员会的受理范围 D.仲裁委员会同意受理

10.下列关于战略目标作用的表述中.错误的是__。A.战略目标是企业制定战略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 B.战略目标是企业战略实施的指导原则

C.战略目标是与企业战略控制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 D.战略目标是战略方案制订和选择的依据

11.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成员的数目。从管理效率的角度,管理幅度的大小同管理层次的多少__关系。A.呈正比 B.没有任何 C.呈反比 D.呈线性

12.在工商谈判的收局阶段,当表达成交意图时,可以采用结果比较法,()属于结果比较法。

A.向对方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选择,引导对方 B.以强硬的措辞击垮对方的心理防线,使其最终签约 C.消除对方的障碍,使对方在已方的暗示下及时签约

D.向对方分析签约与不签约的利弊得失,强调现在达成协议对其更有利

13.下列关于中央企业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监管要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__。A.严格执行审批程序 B.严守套期保值原则 C.建立每日报告制度 D.依法追究损失责任

14.【真题试题】(2006年单项选择第7题)企业重大经营决策按决策依据和方法程序的不同,可分为__。

A.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

B.单一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 C.资本经营决策与产品经营决策

D.确定情况下决策与不确定情况下决策

15.(2008.20)甲为躲避持刀歹徒乙的追赶.踹开一住户大门人内躲避,将户主撞倒致其轻伤,甲的行为属于__。A.意外事件

B.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 C.正当防卫 D.紧急避险

16.在一起公诉案件开庭审理时,被告人申请出庭的某公诉人回避。对此,有权对该公诉人是否应予回避作出决定的是__。A.合议庭

B.合议庭的审判长 C.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D.人民法院院长

17.下列尚未制定法律的事项,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哪一部分事项可以先制定行政法规__。A.有关犯罪和刑罚的事项 B.外贸的基本制度

C.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 D.司法、仲裁制度

18.【真题试题】(2009年单项选择第14题)张某在某企业已工作25年,其应享受的年休假天数为__天。A.5 B.10 C.15 D.20

19.(2003,10)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的处罚原则是__。A.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0.关于增值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

A.一般纳税人适用的税率包括:基本税率17%,低税率13%,使用零税率 B.从1998年7月1日起,商业企业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率由6%调减为5% C.纳税人进货物,自海关填发税款缴纳证的次日起7日内缴纳 D.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21.某公司一款产品的销售增长率在经过高速增长后,回落到5%的水平,而该款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35%,比第二名高出10个百分点。按照波士顿矩阵,该产品属于__产品。A.明星 B.金牛 C.问题 D.瘦狗

22.甲将房屋出租给乙,租期3年。房屋出租1年后,甲欲卖该房屋给丙并通知乙,乙表示不买。甲便将该房屋卖给了丙,并办理了房屋过户手续。丙对乙提出的下列请求合法的是__。A.请求立即腾房 B.提高房屋租金 C.缩短房屋租期

D.请求向自己交付租金

23.孙某将自己的住房一套借给同事吴某居住,后单位分给吴某住房,当时孙某出差去外地,吴某将孙某的住房出租给自己的朋友赵某,月租金1000元。孙某出差回来后,吴某将此情况告知孙某,孙某虽然很不高兴,但表示同意将住房出租给赵某,孙某表示同意的行为行使的是什么权利__。A.支配权 B.形成权 C.请求权 D.抗辩权

24.销售量大、面广的商品一般适用__的分销方式。A.长渠道 B.短渠道 C.宽渠道 D.窄渠道

25.(2008.20)甲为躲避持刀歹徒乙的追赶.踹开一住户大门人内躲避,将户主撞倒致其轻伤,甲的行为属于__。A.意外事件

B.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 C.正当防卫 D.紧急避险

26.甲公司与乙公司约定:为满足甲公司开发住宅小区观景的需要,甲公司向乙公司支付100万元,乙公司在20年内不在自己厂区建造6米以上的建筑。甲公司将全部房屋售出后不久,乙公司在自己的厂区建造了一栋8米高的厂房。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__。A.小区业主有权请求乙公司拆除超过6米的建筑 B.甲公司有权请求乙公司拆除超过6米的建筑

C.甲公司和小区业主均有权请求乙公司拆除超过6米的建筑 D.甲公司和小区业主均无权请求乙公司拆除超过6米的建筑

27.李某与张某订立合同,表明自己的儿子今年考上大学,就把自己的一间房屋租给张某。该行为属于__的民事法律行为。A.附延缓条件 B.附解除条件 C.附延缓期限 D.附解除期限

28.软件全面质量管理的第三个阶段中,产品质量开展“三全”管理进行质量管理,指的是()。

A.全体人员、软件全部文档、全体部门

B.软件全部文档、全体人员、产品行成的全过程 C.全体部门、全体人员、产品行成的全过程 D.软件全部模块、全体部门、全体人员

29.企业法律顾问依法履行职责,其执业活动属于__。A.个人行为 B.企业行为 C.组织行为 D.协会行为

30.下列事项中,可以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先行制定行政法规的是__。A.犯罪与刑罚 B.司法制度 C.民事基本法律

D.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

二、多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多个符合题意)

1.新产品推出后,销售量不断增加,此时新产品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__阶段。A.投入期 B.成长期 C.成熟期 D.衰退期 2.下列哪项不属于担保的方式__。A.保证

B.抵押和质押 C.违约金 D.留置

3.对于王某的专利权出资和李某的劳务出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A.必须经法定评估机构评估作价,不得高估或者低估

B.必须经张某、王某与李某三人共同委托的法定评估机构评估作价 C.均可以由张某、王某与李某三人共同协商作价

D.专利权必须经法定评估机构评估作价,劳务可以由三人共同协商作价

4.如果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证据材料的,那么法律后果为__。A.可以补交

B.视为放弃举证权利

C.法院对逾期提交的证据一律不组织质证

D.对方当事人同意的,法院可以对逾期提交的证据组织质证

5.以商业秘密形式保护企业信息的优势有:__。A.保护对象范围较大

B.商业秘密的保护期是不确定的

C.商业秘密的所有人可以将其商业秘密许可给任何国家、任何愿意得到它的人进行使用,并以此获取利益

D.商业秘密的独占性不是依靠任何专门法律而产生的

6.下列关于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__。

A.集体合同当事人一方是工会组织或职工代表,另一方是企业或事业组织;而劳动合同的当事人一方是职工个人,另一方是企业或事业组织 B.集体合同比劳动合同内容要简单 C.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都是要式合同

D.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不得低于集体合同的规定

7.指控许某犯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首先应当承担证明其财产或支出明显超出合法收入且差额巨大的证明责任的,是下列选项中的哪些机关或人员__。A.人民检察院 B.举报人 C.许某本人

D.许某的所在单位

8.股份有限公司不能成立时,发起人对人股人已缴纳的股款__。A.负返还股款的连带责任

B.负返还股款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的连带责任 C.负返还股款的按份责任

D.负返还股款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的按份责任

9.(2008,17)甲公司长期购买乙厂的水泥,现因急需水泥向乙厂发出传真,请其立即运送某型号水泥50吨到某工地,价格与以往相同,货到付款。乙厂接到传真后,按照以往惯例,立即组织货源,并将水泥送到了甲公司指定的工地。不料,甲公司因另外购得水泥,拒绝接受乙厂的水泥,为此引起纠纷。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__。A.甲公司的传真为要约邀请

B.甲公司的传真为要约,但已被撤回 C.甲公司的传真为要约,但已被撤销 D.甲公司的传真为要约,乙厂已承诺

10.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意见__。A.正确,为当事人利益考虑 B.正确,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

C.不正确,考虑了不应该考虑的因素 D.不正确,考虑了法律没有要求的条件

11.根据《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外资企业将其财产或者权益对外抵押、转让的应当办理的手续是__。

A.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批准 B.向审批机关备案

C.经审批机关批准,并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备案 D.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批准,并向审批机关备案

12.涉外民事案件协议管辖的特点有__。

A.案件仅限于涉外合同纠纷或涉外财产权益纠纷

B.协议不得违反《民事诉讼法》关于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C.协议的范围限于当事人在我国的住所地、合同签订地、合同履行地、标的物所在地的人民法院

D.协议选择的法院应当是与争议有实际联系地点的法院

13.我国合同法规定的解决合同纠纷的方式包括__。A.调解 B.仲裁 C.上访 D.诉讼

14.(2000,15)甲、乙、丙是某合伙企业的合伙人,甲是受委托执行合伙事务的合伙人。该合伙企业出售其厂房,需要由__。A.甲决定

B.甲、乙、丙一致同意决定 C.甲、乙或甲、丙共同决定 D.甲、乙、丙中任意二人决定

15.开户单位可以在__中使用现金。A.职工工资、津贴 B.个人劳务报酬

C.各种劳保、福利费用以及国家规定的对个人的其他支出 D.向企业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的价款

16.用权变管理思想解决克莱斯勒面临的问题,具体作法有()。A.处理好积压的汽车

B.生产改进型的新汽车供应市场 C.处理好与员工的关系 D.降低成本

17.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某种原因或限制,己方总是难免被迫进行一些事实上处于劣势的谈判。劣势谈判的要领有:()。

A.削弱对方的优势,改变自己的劣势 B.竭力扬长补短、避短 C.速战速决

D.尽量减少让步

18.经营者集中达到下列__标准之一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

A.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在全球范围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2亿元人民币

B.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在全球范围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一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

C.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2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

D.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2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一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2亿元人民币

19.甲将一幅名画出售给乙,约定1个月后交付。丙不知情出了更高的价格,甲遂将画出卖给丙,并当时交付。在此情况下,乙__。

A.有权要求丙将该画交付给自己,因为其与甲的买卖合同成立在先 B.有权要求甲交付该画,甲应当向丙请求返还该画,而丙也应当返还 C.无权要求丙交付该画,因为丙已取得该画的所有权 D.有权要求甲承担不履行买卖合同的违约责任

20.工厂对专利复审委员会维持专利权的决定不服,可以__。A.直接起诉甲,追究甲的专利侵权责任

B.要求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审查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决定

C.自收到专利复审委员会维持专利权决定的通知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D.要求专利复审委员会重新作出决定

21.(2006,48)根据专利法有关规定,下列选项中属于侵害专利权的行为是__。A.专为科学研究和实验而使用有关专利 B.制造或者销售标有专利标志的非专利产品

C.未经许可在其制造销售的产品上标注他人的专利号 D.侵夺发明人的非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申请权

22.转让注册商标,受让人自__之日起享有商标专用权。A.与转让人签订转让协议

B.与转让人共同向商标局提出申请 C.商标局予以公告

D.商标局核准转让注册商标申请

23.生产运作管理的新方式有__。A.物料需求计划 B.企业资源计划 C.适时生产方式 D.生产维修计划

24.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仲裁协议无效的情形有__。A.约定的仲裁事项属于平等主体之间有关人身关系的纠纷

B.约定的仲裁事项是不动产纠纷,在民事诉讼法上属于法院专属管辖的案件 C.载有仲裁条款的合同因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而无效

D.仲裁条款约定“因本合同履行发生的一切争议,由地处北京市的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

25.下列行为中属于法律适用的是__。

A.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黄光裕非法经营、内幕交易、对单位行贿案进行了依法审理 B.交警甲对醉酒驾驶的乙进行了罚款处罚

C.证券交易所对参与内幕交易的丙企业进行了停牌处理

D.某大学对在期末考试中作弊的同学丁,给予了勒令退学的处理

25.开户单位可以在__中使用现金。A.职工工资、津贴 B.个人劳务报酬

C.各种劳保、福利费用以及国家规定的对个人的其他支出 D.向企业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的价款

26.下列选项中属于犯罪未遂的行为是__。

A.某甲用猎枪瞄准正在骑马的周某欲将其打死,枪响后即逃跑,结果将马打死,周某受轻伤

B.某之在旅馆内偷得同室李某的存物牌,欲冒领李某所存物品,后遇到李某正在寻找存物牌,乙害怕事情败露遂说自己刚拾到一个存物牌,随即从口袋中取出交给李某

C.某丙潜入本单位财务室正在撬保险柜,忽听外面有人走动,以为被发现,跳窗逃走 D.某丁煽动群众抗拒国家法律的实施,被群众送到公安机关

27.缓刑的适用条件是__。

A.适用缓刑的对象可以是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 B.适用缓刑的对象可以是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C.犯罪分子确有悔罪的表现

D.暂时不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

E.被判处缓刑的犯罪分子,同时被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

28.若本案中双方未约定租赁期限,甲乙双方又无法就租赁期限协议补充,下列关于合同解除的何种说法是正确的__。A.甲无权随时解除合同

B.甲可以随时解除租赁合同,但应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乙 C.乙可以随时解除租赁合同

D.若合同解除,乙仍应支付解除之前实际租赁期限的租金

29.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市场经济使市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起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在__。A.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以市场为枢纽 B.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以市场为导向

C.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总量平衡以市场为准则 D.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以市场机制为主导

论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的目标 篇7

1 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目标的概念

关于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目标的概念, 可以界定为:由有权的组织或个人在受理环境犯罪个案时, 通过适用环境刑事法律解释进行发现、确定环境刑法涵义及探究其原文含义所要达到的符合环境刑法所规定的应然状态, 进而积极预防和打击环境犯罪, 保护环境法益。这种目标状态是与适用法律解释解决案件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当然, 这也是适用环境刑事法律解释所必需完成的任务。具体来讲, 该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有可适用的法律规范情况下, 确定法律规范内容的作业, 即狭义的法律解释;二是在没有可适用的法律规范情况下的漏洞补充;三是在法律规定因过于抽象一般而不确定情况下的价值补充。 (1)

2 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目标的缺失现状

第一, 我国环境立法理论尚不完善。由于我国的环境刑事立法最早散见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刑法典中, 而在国际社会上环境法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已经迅速发展起来, 再加上我国对环境和生态价值的保护意识由淡漠转为积极, 以及由迫切要求发展经济转为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 经济基础和国家政策使得我国的环境刑事法律体系的逐渐完善也经历了比较长的一段时期。这造成了该部分的法律解释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树立的目标并不明确。

第二, 法官在处理案件时的指导思想不符合时代精神。实践中, 不少法官在处理环境刑事案件时, 都不自觉的以传统的法治理论为指导, 仅仅对法律条文做出单纯的注解, 在个案中释放出法律文本的原意或是立法者在立法时的意思。诚然, 对法条做出注解这一司法活动本身并无错误, 这是司法者和执法者进行执法、司法活动的前提, 也符合依法治国的原则。但是, 如果过于刻板的依照几十年前制定出的法律来对今天的案件进行解释, 就会不可避免的造成对发生在当下的行为的正义价值以及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严重损害。众所周知, 许多在立法时被认为是环境犯罪的行为, 比如类似“投机倒把”行为, 在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 根本就不能认为是犯罪行为。因此, 这种以恢复环境法立法时期的法律涵义和过多的注重环境法本身的含义作为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的目标的做法, 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解释学上的主观说。

第三, 解释的来源太过狭窄。法官对环境刑事立法的狭义解释很可能会只把制定法作为唯一的解释来源, 而忽略了实践对环境法益和对公民环境权应有的保护。如果长期以解析法律文本的固有涵义或恢复立法者的原意作为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的目标, 那么我国的环境刑事法律, 乃至整个法律体系都将难以发展, 停滞不前。

3 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目标缺失的原因

首先, 法律文本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瑕疵。环境刑事立法中的用语也会出现哈特所指的"核心范围"、"边缘地带"。此时, 对于法律所不能明确说明和在法律涵摄之外的事实, 如果以恢复立法者的原意为当时的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的目标, 尚且可以理解。但是几十年后的今天, 我们难以知晓当初的立法意图。而且, 法律是概括的、抽象的, 是针对一般的状况和一般的人、事、物而设定的。当时环境刑事立法的立法者所制定的法律规范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法律实施状况而设定的。如果以恢复立法者的意图为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的目标, 那么重塑当时的社会风貌及法律氛围也是上述假设的先决条件之一。这当然不可能。法律应该且必须与时俱进。

其次, 法律文本字里行间的原意有较大的说服力, 正是这种说服力导致了法律文本被过分的适用。被称为法律的大部分形式都是用文字来表述的, 文字本身带有很大程度的概括性, 这种概扩由于其界定了一类事物, 从而使其具有内容的相对确定性, 而这些确定性又促成了人类思维的规范性。正是人们看到了语言文字对思维的规范性作用, 人们才使用文字来表述法律。但是, 我们清楚的看到, 由文字含义的概括性所带来的确定性只是相对地确定。这种确定性并不能排除概念边缘的不确定性, 也不能排除类范围内的确定性。所以, 我们承认, 在法律的字里行间存在着原意, 其中主要的是文字本身的含义, 但这种原意只是概括性的原意。 (2)

基于这种理解, 环境刑事立法中存在的概括性原意, 法官在司法时不妨反过来将其作为当前某类个案运用该法律进行解释时是否符合客观逻辑与主观经验的判断标准之一, 也就是将其作为司法活动的思维先见, 而不是将其作为判断罪与罚的唯一标准。

4 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目标缺失的解决措施

首先, 针对个案的解释将成为环境刑事个案的最终归宿。因为环境刑事法律解释针对的是案件形式复杂、危害后果巨大、潜伏期长、取证困难的此类环境刑事案件, 因此, 无论刑法条文制定得多么细密或在制定出来之后得到了多么详尽的解释, 无论这些解释考虑得多么周到, 在适用于具体案件之前, 都仍然是抽象的, 到了具体案件中, 仍然会发现需要解释的疑难之处。 (3) 再加上我国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理论的发展本来就相对滞后, 实践中也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障碍, 因此对于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就是要明确树立起针对个案的裁判规范。具体而言, 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的目标在于建构而非解析。所谓建构是指以环境刑事法律解释为手段和方法, 在环境立法和行为事实之间搭建一座实现公平、正义、价值的桥梁, 即建构针对个案的裁判规范。而解析是指以恢复立法者的原意为意图, 仅把解释内容和对象停留在法环境刑事立法的字里行间。这也是传统法制理论的观点。

其次, 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目标的制定要与时具进。任何制定法都是对以往事实和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没有任何人能够从制定法中演绎式的把所有待解决的法律问题与法律规范进行完全的重合。在现实生活中, 环境犯罪案件是不会按照环境刑事立法所规定的事实模式出现的, 总会有各种在法律预测范围之外的事实以各种姿态在不同的时期出现。因此, 环境刑事法律的立法者也不可能为所有环境犯罪问题提前准备好最佳答案。也就是说, 在环境刑法、事实与价值之间, 永远存在着一种矛盾或冲突。这是一种常态。也是我们通过环境刑事法律解释所致力于要达成的一种平衡状态。

最后, 扩大解释的参考途径。环境刑事立法不能直接应用在环境犯罪案件中, 它只是执法者和司法者建构针对个案的判决理由的依据之一而已, 也是法官发现法律真相的最主要途径, 但并不是唯一途径。它虽然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但当将环境刑事立法向判决理由进行转换的时候, 法官依靠的不是前者, 而是环境刑事法律解释。因为任何法律的应用过程在本质上都是法律的解释过程。因而法官运用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的目标在于建构判决理由, 既不仅仅是直接依照环境刑法的具体条款, 又不仅仅是直观地对法条进行简单的说明与注释, 而是为环境犯罪个案找到既合理又合法, 且同时适用于个案的裁判规范。因此, 探求当今现行环境刑法所包含的准则, 根据复杂的个案做出含有恰当裁判规范的个案解释才是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的唯一目标。

综上所述, 明确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目标的概念是分析环境刑事法律解释问题的前提, 理清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目标的缺失现状和分析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目标缺失的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针对个案、与时俱进、扩大解释参考途径是完善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目标的根本措施。

摘要:阐释了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的概念, 概括了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目标缺失的现状, 分析了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目标缺失的原因, 提出了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目标缺失的解决措施。得出了环境刑事法律解释目标的确立是完善环境刑事法律理论和强化环境刑事法律适用必然选择的结论。

关键词:环境,刑法,法律解释,目标

参考文献

①杨春洗.危害环境罪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05.

②陈金钊, 焦宝乾, 桑本谦等.法律解释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5.

浅谈疑难案件的法律解释 篇8

关键词:疑难案件;疑难案件的成;解决方法;法律解释

一、引言

在当今这个物质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中,随着我国法治教育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发展,人们的法治观念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维权意识也得到了较大的增强。

所谓“疑难案件”,我认为是由于法律规范不够完善,或是法律条文存在一定的漏洞,再加上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法律条文的认识水平的不同;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当中所做出的具有一定争议性的案件,法律解释对人们更好地认识法律和法官更好地运用法律进行裁判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疑难案件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一)疑难案件的成因

“ 疑难案件”的出现绝对不是偶然发生的,隐藏在其背后的是一系列复杂的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并最终进入了法院的裁判过程中和众多的学者进行学术讨论的视野当中。总的来讲,疑难案件的成因可以分为法律成因、社会成因以及个人原因三个方面。

在这三个方面当中比较重要的是法律成因,这也是我在下文当中着重要探讨的。需要提出的是另外两方面的成因可以说是能够推动促使疑难案件产生的动力原因,这三者之间的相互结合共同的促成了疑难案件的产生。

1.法律成因

确定性、客观性是法律的美德也是法律的两大特征,还是大多数律师和当事人预测法官在审判案件的重要依据。然而在现实的司法世界并不是按照法律形式主义的逻辑进行运转的,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惋惜的事。

法最主要的构成要素是法律规则,其是关于人们在某一种事实状态下所受到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制约与限制。法律规则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也是形成疑难案件的重要原因。由于语言自身存在不确定性,使得法律条文不确定性的出现,而这种语言的不确定性也是造成一个复杂的案件成为疑难案件的原因。

作为法律载体的语言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歧义性,具体表现在法律条文的文字在表达其所要表达的意思时表述的意思不清楚。

2.社会成因

如果将整个社会看作是一个大系统,那么法律正是其中一套有价值的规范系统,道德同样可以看作是另一套有价值的控制系统。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内和特定的现实情况下虽然我们可以在关于法律价值的方面达成共识,也可以达成关于道德价值的共识,然而面对同一个案件有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法律与道德相互“打架”的现象,从而会面临着两种不同价值评价之间的冲突,此时如果依照“不道德的法律”裁判很可能会得出一个表面上看起来是比较合法的毫无挑剔的判决,但认真分析却是一个不合理裁判。

3.个人因素的不确定性

法官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也具有个性的心理倾向,会影响和制约着法官的行为。例如在里格斯诉帕尔默中,对于帕尔默杀害遗嘱人而意图获得遗嘱的行为能否使其丧失遗嘱继承权,法官也有着不同的见解。这正是法律不完善所导致的一例疑难案件。

(二)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法

探讨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法也是近年来一直困扰我国法官的一个重要难题,不同的专家学者和教授面对这样的问题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提出不同的解决措施。在本文中我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法。

1.完善法律解释。在前文我们探讨疑难案件的成因当中,形成疑难案件的法律因素具体包括法律方法的有限性、法律的开放性以及语言的不确定性。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通过法律解释来进行法律完善,使法律解释清楚、具体完整,以解决由法律解释不完善而产生的疑难问题。

2.法官在审理案件时,要在适用法律条文的基础上对社会利益进行衡量,从而做出公平合理正义的判决。

3.我国法律应明文规定赋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基于上文所探讨的疑难案例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在疑难问题的解决中法官处于一个重要的位置。正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则进行规范,所以需要法官在审判司法案件当中,应根据法律原则以及实际情况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一个合理、合法的判决来维护我国法院在审理案件当中的公平和正义。

三、疑难案件法律解释的必要性及其特征

(一)法律解释的定义

法律解释一词是理论法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对它的定义和理解中外的法学家们具有不同的见解。以下简单列举我国学者对法律解释所做的3种解释:

1.“法律解释是指掌握国家政权的国家机关依照一定的法律规定的标准和法律原则,根据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法律权限和相应的法律程序,对法律的字义和目的所进行的阐释。①”

2.法律解释“只能是有法律解释权的人站在法律的角度,运用法律思维方式,并遵循法律的客观性、合法性以及合理性等原则所进行的有法律约束力的解释,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和被解释的法律一样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②”

3.“所谓法律解释就是指法官按照法律规范的意旨和法律精神,运用法律思维的方式,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对与案件相关的法律和事实的意义所做出的阐明。③”

无论是哪一种法律解释在我看来都离不开对法律含义的理解、对法律语言确定性以及法律规则的规范性的探求。

(二)疑难案件法律解释必要性

疑难案件法律解释的必要性是由法律调整方面的特殊性以及对法律进行相关内容的解释所遵循的运作规律所决定的,它是完善我国立法方面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法律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这使得广大人民在理解法律条文的相关内容当中不易理解法律的含义和更好地守法,因此需要法律解释化抽象为具体,变概括为特定。

第二,由于人们在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以及利益与动机方面存在差别,受个人意志的影响,不同的人面对同一法律规定会相应的做出不同的理解,尤其是对法律规定中的一些专门的法律术语会相应的做出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第三,由于我国当前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国的法律还不完善,在立法这个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立法缺憾,这就更加的需要进行法律解释来弥补立法的缺憾。通过法律解释能够有效的解决法律的稳定性、社会发展的迅速性和不协调发展间的矛盾。

(三)法律解释的特征

说起法律解释的特征,在这里我主要是从与一般的解释相比的角度来探讨法律解释的特征。与一般的解释相比,法律解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法律解释的对象是法律规定。法律解释的任务是要通过研究法律文本及其附属情况即制定时的经济、政治、文本、技术等方面的背景情况,探求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法律意旨。

第二,法律解释与具体案件密切相关。法律解释往往由待处理的案件所引起,法律解释需要将条文与案件内容的相关事实情况进行有机地结合。

第三,法律解释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性。法律解释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过程。

四、疑难案件中法律解释的方法

探讨疑难案件的法律解释方法,我们首先明确下法律解释的方法,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理解何为疑难案件的法律解释的方法。目前国内法学家最流行的分类是两种:一种分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两大类,另一种分为语义解释与伦理解释两大类,本文在这里主要介绍第二种分类方法。

(一)语义解释

所谓语义解释的方法,是指根据法律条文用语的字义、文义及语言的通常使用方式和逻辑规律来解释法律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文字解释、语法解释和逻辑解释三种。

文字解释是指针对法律条文所用的文字的含义来进行解释。根据其解释的尺度的不同,文字解释又可以分为三种:1.字面解释,即严格的按照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解释,既不扩大也不缩小。字面解释是法律解释中常见的一种解释,它能够准确的表达立法者的意图,再现立法的原意。2.限制解释,是指为了符合立法的原意,对法律条文做窄于其字面含义的解释。当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明显大于立法原意时,就需要运用这种解释方法。3.扩张解释,是指为了符合立法原意,对法律条文做出宽于其字面含义的解释。当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明显小于立法原意时,就需要运用这种法律解释的方法。

语法解释是指根据语法规则,对法律条文的语法结构、语言表达和标点符号等等进行分析,以便理解和阐明法律规范的内容和意义。

逻辑解释是指运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来分析法律规范的结构、内容、适用范围及所用的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对法律的确切理解。

(二)伦理解释

所谓伦理解释的方法,是指斟酌各种法学上的理由,依一定的标准或方法进行伦理论证,并以此来确定和阐明法律本义的解释方法。其特点是不拘泥于法律条文的文字,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色彩。这种解释方法根据其具体运用的标准和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1.体系解释,是一种联系法律整体的方法,指依据法律条文在法律整体中的地位进行解释,即根据法律的编、章、节、条、款、项之前后关联以及某一法律规范所属的法律制度、部门和体系及其地位和作用,来系统的分析、理解和阐明法律规范的内容和意义。

2.效力解释,指在解释时依据法律效力等级的高低,寻找法律内在意义的高级效力依据。

3.历史解释,指通过对法律规范指定时的历史背景材料的研究,或者通过将某一法律规范与历史上同类法律规范进行比较,来理解和阐明法律规范的内容和意义。

(三)社会学解释

这是一种联系社会效果的方法,指着重于社会效果的预测和衡量,以社会形势的变迁、社会利益的衡量、社会正义的情感追求等作为标准对法律进行解释。

可以这样说,社会解释学的核心是利益衡量问题,这里的利益指法官在案件判决之后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正是利益衡量使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当中引用了法律条文本身之外的社会学内容,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当中权衡各方的利弊后作出价值判断来指导对法律条文的解释过程。

五、疑难案件中法律解释的案例

疑难案件中法律解释的案例可以分为很多种,具体来说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由于法律语言缺乏规范性所造成的疑难案件的法律解释,法律规则没有进行明确规定的疑难案件的法律解释和规则规定相冲突疑难案件的法律解释三种。本文主要介绍由于语言解释不具体所引起的疑难案件——以“王海打假案”为例。

案情简介:1995年春天,山东某厂的年轻业务员王海来北京出差,他偶然买到一本介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书。他为消费者保护法第49条所吸引。为了验证这一规定的可行性,他来到隆福大厦,见到一种标明“日本制造”,单价85元的“索尼”耳机。他怀疑这是假货,便买了一副,找到索尼公司驻京办事处。经证实为假货后,他返回隆福大厦,又买了10副相同的耳机,然后要求商场依照消费者保护法第49条的规定予以加倍赔偿。商场同意退回第一副耳机并赔偿200元,但拒绝对后10副给与任何赔偿,理由是,他是“知假买假”,“钻法律的空子”。王海感到十分的愤怒。他相信自己的目的不是赚钱而是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因而决心继续战斗。王海的举动被新闻媒介披露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反响。他被多数普通百姓甚至被许多经营者当作英雄加以赞誉,同时也使制假售假者感到震惊。④

“王海打假案”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一大批学者纷纷加入了争议这个大潮流当中。不同的学者对此具有不同的看法,梁慧星教授认为即使采取社会学解释学的方法,用“打假专业户”的打假行为取代消费者自己的维权行为,对正在逐渐迈向法治的中国来说,究竟是福还是祸是很难预料的。依据法律的目的解释,如果坚持“知假买假”者不属于消费者这个观点,就没有充分体现强化对消费者进行保护的立法意图。本文认为,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价值准则出发,应肯定“买假索赔”行为适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从社会学解释出发能产生积极的社会后果,可弥补国家公权力的不足,是维护中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法的本质要求。

在疑难案件中,法律解释的过程不仅仅是事实判断和逻辑判断的过程,价值判断为法律解释提供了目标指南,只有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解决疑难案件。

六、结语

结合本文自己的所阐述的,可以清晰地发现疑难案件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疑难案件的法律解释在解决疑难案件的过程当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法官很好的利用法律条文审判案件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相信只要我国在制定法律的过程当中很好的完善疑难案件的法律解释,对推动我国法制国家的建设和有效的减少疑难案件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注释】

①郑成良.现代法理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350

②陈金钊.法律解释的哲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41

③陈金钊.法律解释及其基本特征”[J].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06)

④齐介仑:《打假王海又来了》,载http://www.nbweekly.com/news/people/201011/12996.aspx,最后访问日期:2014年12月22日。

【参考文献】

[1]梁慧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解释适用.民商法论丛(20卷):402

[2]王利明.消费者的概念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民商法学》.2002(07):32-35

[3]邱昭继.法律、语言与法律的不确定性[R].中国政法大学,2008:88-106

[4]褚国建.法制疑难案件议题的成因与理论路径[J].法制与社会,2009(01)

[5]沈仲衡.疑难案件的法律解释[D].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

[6]胡旭晟,蒋先福.法理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234-236

[7]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8]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五年级学生关于难忘的一件事作文下一篇:做一个知法守法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