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法律论文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道德法律论文(精选8篇)

道德法律论文 篇1

浅议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

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是事关我国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二者在发展阶段、内容要求、地位作用、目的意义上既相互区别、有所不同,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作 者:张晔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太原,030012刊 名: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3(4)分类号:B82-05关键词:道德法律化 法律道德化 治国

道德法律论文 篇2

(一)道德秩序向法律秩序转变的原因

其一,牺牲统一的道德观是社会进步的选择,多元社会观念的形成意味着传统观念逐渐瓦解、多元化道德观逐渐形成,即道德观念的分裂使得法律不得不产生。

其二,法律是伴随着道德分裂、人口流动和社会分层与分工的出现而出现的。社会利益的不断分化,使得社会矛盾不断突出,此时如果不依靠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来调整社会秩序,社会则会在不断激化的矛盾中消失。

其三,法律的确定性,法律的可预测和引导的功能,使得生活在社会中人们获得了一种确定的秩序。在这种变迁中,旧的制度渐渐跟不上社会的需要,法律逐渐从中摆脱道德和人们的主观意识的束缚,而成为科学完备、逻辑清晰的确定化体系。

其四,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在不变的环境中,习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是容易形成的,但个人并不能意识到自己是独立存在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自我意识的强化,个体挣脱了自己和群体联系的纽带,人们开始处于变化中,这种变化带来了不安定和自我防护,于是便需要法律这种更有效的保障来维护。

(二)道德法律化———道德秩序向法律秩序转化的方式

道德法律化的过程,不是对道德直接进行吸纳的,而是通过从道德到法理再到法律的转化。伦理具有强烈的主观性,需要将其体现的客观性提炼出来,转化为具有普遍性、确定性、可衡量的标准,且这些标准需要符合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并不是所有的道德伦理都能并都需要转化成法律的,道德秩序向法律秩序的转变不仅不意味着道德的瓦解和消失,反而更是道德形式不断多元化的表现。

现实中道德向法律的转变有着直接转化和间接转化两种方式。道德向法律直接转化一般表现在法律原则中,法律原则可以用来弥补法律规则的不足,同道德一样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都没有相关的处理后果,此时只要将合适的道德观念抽象成道德规则,然后转化成相应的法律原则即可;道德向法律的间接转化体现在造法者运用技术性手段将道德转化成各种法律规则及法律文本,即立法者在立法时受现实中存在的道德观念的影响,运用一些逻辑手段等,将道德观念进行统一和明确,最终以法律规则的形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道德的法律化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同时它也存在着缺陷和法律难题,但权衡利弊,从社会的发展来看,秩序是首要的,道德法律化的优点大于其缺点。

二、法律道德化

(一)法律道德化的可行性

法律秩序向道德秩序的转化能否可行,关键在于两个方面:其一,人性可否改变;其二,人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外在环境是否可变。显而易见,第一点的改变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道德秩序的实现是有待于每个人自己的人性能力的发挥。第二点在法律道德化的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可以将原先道德法律化的事情重新交回道德进行调整的,如性自由的选择,只要不违背社会公共秩序,如今的法律是不再过多干涉的。

从法律的道德化到道德秩序的实现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是公民自我修养和法律素质不断提升的过程。法律秩序向道德秩序的转变并不是一个制度的衰退,而是社会公众素质和道德不断提高的象征。

(二)法律道德化———从法治初始到法治成熟再到德治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了历史上最为经典的关于法治的界定:“法治应包括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良好的法律。”①法治的初始是大部分人基于对法律强制性手段的威慑力而遵守法律,且此时的法律可能与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念存在差异;当一个社会具备良好的法律规范,并且社会中的绝大数人都是自觉遵守法律时,法治已达到成熟阶段;当一个社会普遍遵守法律的人不仅是认同法律规范的也是认同法律背后所阐释的道德观念时,这个社会便开始向德治进行转化了。由此可见,法治和德治是可以相结合,并相辅相成的。

三、结语

法律和道德的共同目的都在于形成有效的社会秩序。从道德法律化到法律道德化的相互转化中,链接二者的重要枢纽即为正义。正义是法律所追求的根本目的,也是道德的一个基础。道德法律化的起点是正义,原因在于正义转化为法律,是实现法律的正义价值的需要;法律道德化是以道德的义务心态对待法律义务,这个过程如以正义为出发点,才能更好的实现。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道德秩序与法律秩序之间的关系。从历史上看,法律秩序的形成来自于道德的法律化,然而并非所有的道德都需要法律化,将道德法律化的途径也是需要严格控制的;从动态上观察,道德与法律存在着相互转化的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也将促使法律道德化,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将一些原本属于法律调整的道德问题重新交回道德进行调控,既能在发展中保证法律的公平与正义,也能维持社会应有的道德观念。

关键词: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相互转化

参考文献

[1][英]哈特.法律、自由与道德[M].智振峰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美]庞德.法律与道德[M].陈林林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3]范进学.论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J].法学评论,1998(2).

[4]胡旭展.论法律源于道德[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4).

法律为道德托底 篇3

这是一起让人痛心的悲剧,少年舍身救人,年仅十二岁的生命戛然而止,留给父母的是无尽的哀伤;这也是一起让人遗憾的纠纷,别人的孩子为救你的孩子付出了生命,你却连上门感谢、参加葬礼等起码的礼数都没有,在此后长达八个月的时间里不露面,将世之常理、人之常情抛诸脑后,难怪李鸣鹤的父母感到异常气愤。如果小旭的父母能够知恩图报,尽到应有的礼数,想必这起纠纷和官司就可避免。

这也是一次让人欣慰的判决。现实中,获救者(及其监护人)知恩不报的事例并非个别,人们往往只是从道德层面进行谴责——打官司索赔?法律能管道德上的事吗?很多人有此疑问。铜山区法院的判决表明,知恩图报既是一种道德要求,也是一种法律要求,人性冷漠不仅会受到道德的谴责,而且会受到法律的制约。

法院判决小旭的父母补偿原告八万元,依据的是公平责任原则。该原则指的是,损害发生,而当事人均无过错,但受害人的损失得不到补偿又显失公平,在此情况下,法院可根据具体情况和公平的观念,要求当事人分担损害后果。

在这件案子中,虽然小旭并无过错,但李鸣鹤是因为救他溺水身亡,这样的“损害”若得不到补偿,显然有失公平,作为受益人的小旭及其父母,理当给予李鸣鹤父母以经济补偿——虽然生命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但当生命逝去,便只能用经济补偿来体现公平和道义。

这是一次法律判决,也是一次关乎道德的判决,彰显了法律正义,也传递了道德观念。

【原载2016年6月16日《北京青年报·每日评论》】

插图 / 跳水救人 / 佚 名

法律与道德论文 篇4

关键词:法律 道德 统一 法治

一、法律与道德的辩证统一关系

法律和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属于社会制度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两者都是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调整行为的规范。两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两者并立互补,协调发展,才能使社会、国家得以有效的维系和保障。

(一)法律与道德的内涵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一般来说,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法律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广义的法律则是指一切有权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这里说的一切国家机关包括了各自、自治区、直辖市的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法律有四个特征。一是法律是概括的、普遍的、严谨的社会规范。二是法律必须国家制定和认为的。三是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是国家认可和保障的。四是法律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的。

道德是人和人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规范。道德一般有四个特性。第一是规范性。它是一种行为规范,是人们行为的一种标准。第二是渗透性。道德规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第三是稳定性。道德规范的稳定性比法律还要强。一种道德观念形成的道德规范上百年、上千年不会变的。最后它与法律的最大区别主要是自律叫自律性。道德按它调节的社会关系领域来分类,一般可分为三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婚姻与家庭道德。道德的本质是社会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最深刻的反映。它是人类文明的一种现象,最能反映人的本质的就是人和人的关系,是人类诞生、进化和成长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一种尺度或一个标志。

(二)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道德与法律两者相辅相成,法律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需要法律的辅佐,但是两者也有区别:

一是两者调整的对象不同。道德和法律在调整对象方面的区别主要体现为:道德主要是通过对人们内心的信念和思想动机的调整来影响人们的外部行为;法律主要指向人们的外部行为,要求人们外部行为的合法性。具体来讲,道德命令是内在的、自觉的,法律史外在的、强制的。道德包含动机方面的考虑,要求人们根据伦理责任的意识行动,法律则不考虑潜在的动机,主要以行为的外在方面作为依据。

二是调整的手段不同。道德调整主要建立在社会主体的伦理认同和道德评价基础上,它通过社会舆论的批评与谴责及主体的自我反省促成主体遵守道德。法律调整主要通过有组织的国家强制力保证法律得到实施。法律对违法行为规定了强制制裁措施,在主体违法时国家机关就应当对违法者实施制裁。可见,道德的主要调整手段是社会舆论的压力,法律调整的主要手段是国家强制力。前者比较分散,后者则是有组织的。

三是调整的范围不同。道德调整的范围大于法律。许多行为受到道德的调整,但没有被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不为法律禁止也不为法律所保护。相反,违法行为基本上都是道德所谴责的行为。

四是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首先,法律主要是以宪法、法律等确定性和规范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道德则主要存在于人们的信念和社会舆论当中。其次,法律规范则是条文化的、比较具体,明确具体地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因此能够为主体提供明确性的指引。道德一般比较抽象、原则,没有具体规定行为模式及其法律后果。因此,法律体系的存在与范围可以通过权威性法律资料加以确定,可以为法律的实施提供明确而确定的依据,这是道德所不具备的品质。

(三)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法律与道德具有紧密的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两者有共同的起源。无论是伦理学界还是法律史学界最终都找到了一个共同根源——禁忌。伦理学界根据人种志学的研究认为,道德形成的标志最初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关于禁止通婚的规则。在原始人那里,道德最初就是以各种生产的禁忌和性交禁忌的形式出现的。同样是原始社会的禁忌,作为禁止性规范(勿为性规范),在法学家那里则被认为是“法律的源头”。如食物禁忌被看作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禁止性规范。

第二,两者的目的相通。法律与道德都包含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目的。义务的道德是对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的规定,愿望的道德表达了人类的道德理想,如善良、公正、诚实等。在法律发展史上,在法理学发展的各个时期,法律思想家们都强调良法与恶法之分,每个人都追求和向往良法治理环境下的国家,离开了道德,关于良法的`理论思考与立法实践就失去了依据。

第三,两者的内容有重合之处。道德一直是法律的重要来源,法律吸收了道德准则的内容,将许多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这就克服了道德规范的不确定性和道德制裁的相对无效性,使道德规范能够获得社会有组织的强制力的保障。将道德转化为法律的,即“道德的法律化”现象存在于任何国家的立法之中,这就使两者在许多行为要求上展现出一致性。

第四,两者在功能上互为补充。法律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需要法律的辅佐。由于法律的他律性和道德的自律性特点,法律所不能及的地方通常由道德进行调整,两者在功能上有不同的作用空间,因此两者相互补充,共同维护着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二、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新时期的特点

法律与道德关系在不同时期显示不同的特点,在新的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

(一)法律与道德是变化着的、发展着的

法律与道德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变化以及社会的巨大变迁而不断变化和发展,这既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要求我们对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要正确理解和适用。因为在一段时期内,也许某一行为是符合道德的,但是到另一段时期后就变成了不道德的了;同理,曾经合乎法律的行为换到了另一个时间空间也许就是不合乎法律的;甚至有的行为曾经不合乎法律,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成合乎法律的,如妇女的堕胎行为。

(二)法律与道德互相渗透,逐渐融合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思想素质也随之提高,道德与法律的互相渗透和融合,即道德的法律化和法律的道德化的趋势愈发明显,法律与道德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转化,基本道德原则可转化为法律,长期存在的法律也可能成为社会道德的一部分。法律与道德的互相渗透,逐渐融合,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符合法律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规律。

(三)法律中越来越具备道德基础与人性内容

法律的道德化和道德的法律化使得两者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加上人权观念已深入人心,使得法律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广泛的道德基础,法律为了为了更好滴保护人权,在内容上也更加注重人性化的规定,以体现对人权、正义、效益与秩序等的追求,这是法制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表现,同时也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启示

(一)法律与道德建设应同时进行

由于法律与道德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已经越来越明显,必然要求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两者要同步进行,才能使得法律与道德之间不脱节。在法制的建设中要注重发掘法律中内含的道德情感因素以及情感成分,发挥法律的教育功能以实现综合治理;同时在道德的建设中要注重结合法律的教育功能,使得人们在内心更加富有理性,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从而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立法活动要更加体现法治与德治的融合

法律是治理国家的有效工具,而立法活动则是打造这一工具的重要前提。在法律道德化和道德法律化的今天,法律的制定更应该体现与道德的融合。一是立法活动要将一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原则,使道德规范具有法律属性和法律效力。二是立法活动要将某种道德规范直接上升为法律规范,即通过义务性规范直接反映特定的道德规范,如《婚姻法》中关于子女赡养父母、父母抚养子女并不得遗弃的义务性规定就是如此。三是立法规定准用性道德规范,使其成为国家立法的有效补充。例如,我国民事司法实践中不乏依习惯或道德规范认定特定行为合法与否的做法。

(三)进一步提高司法人员思想道德素质

“徒法不足以自行”。司法人员是实施法律的主体之一,其思想道德素质深刻影响到法律实施所取得的效果,因此,提高司法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法律的道德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强调的“司法人性化”是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法律与道德逐步融合的结果。法律的实施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司法队伍践行法律的精神,即道德高尚的人才能真正地理解法律,崇尚法律,尊敬法律。“道德平庸的审判人员是对一国法律的嘲笑,而道德败坏的审判人员就是对国家法治的公开的践踏,因为每一个不公正的判决就是对人们法律热情与信仰的最为深刻的伤害。” 由此可见,司法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实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息息相关,同时也对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实现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法律职业道德试题 篇5

一 名词解释

1.法律职业道德

2.律师

3.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

二 单项选择题

1.王律师作为被告人陈某的辩护律师出庭辩护。在庭审过程中他发现陈某隐瞒了本案的重要事实。王律师应该怎么办?()

A 拒绝辩护B 继续进行辩护

C 要求陈某如实交代犯罪事实D 请求法庭对陈某训诫

2.杨律师担任甲公司和乙公司常年法律顾问。2010年9月甲公司因乙公司拖欠工程款向法院起诉后,要委托杨律师作为代理人。同时,乙公司也要委托杨律师做其代理人。杨律师()

A 同时接受甲和乙公司的委托B 只接受甲公司的委托

C 只接受乙公司的代理D 不代理任何一方

3.唐律师因酒后驾车,撞死一人,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这种情况下()

A 唐的律师执业证书应因此吊销

B 唐的律师执业证书不能因此吊销

C唐的律师执业证书如被吊销,以后也不能再申请颁发

D 唐的律师执业证书如被吊销,五年后可以再申请颁发

三多项选择题

1.陕西省西安市某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某违反规定,私下会见法官并向其请客送礼。对李某的行为,正确的处理是()

A 可由陕西省司法厅处理

B 可以吊销其律师执业证书

C 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D可以给予停止执业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处罚

2.刘律师在一起民事案件中,担任一审被告的诉讼代理人。该案上诉

后,刘某又担任原一审原告的诉讼代理人。在二审法院将案件发回重审后,张某又担任第三人的诉讼代理人。刘某的行为应该给予的处罚是()

A 警告B 可以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C 情节严重的,给予停止执业三个月以下的处罚 D 情节特别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

3.法官在审判活动中,应遵守相关执业纪律下列()行为违

反了执业纪律。

A 向上级人民法院就二审案件提出个人的处理建议和意见 B 接受媒体的采访

C 就未决案件给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辩护人提供咨询意见和法律意见 D 擅自过问下级人民法院正在审理的案件

四 填空题

1.基层法律服务所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实行()制。

2.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实绩和遵守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情况的考核结果分为()、()、()、()四个等次。

3.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因()的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给予()处分.4.检察官不得()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不得()行政机关,审判机关以及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务,不得()律师。

五 简答题

1.简述法律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2.简述法律职业道德的特征

3.简述法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4.简述检察官的任职回避

5.简述律师的执业纪律

6.简述律师执业中违纪行为的处分

يىبئوس ُبھىتَىئ ًاسىتْىئ يپسەم ەۋ قلاخەئ يپسەم

شلاھاسىئ يّۈغىبتبئهبئوس يجْىرىب

يقلاخەئ يپسەم ُۈّبق.1

تبمۇۋدبئ.2

يسىچتەَىزلاۈٍ ُۈّبق ًلاتبق يسبسبئ.3

شلاىبت قبت هبئوس يجْىننىئ

ادىّبيرەج توس.ۇدىقىچ بقتوس پۈىوب يسىچۈغىيقبئ ڭىّْۈسرۈت ربنپاۋبج ٌىسبق تبمۇۋدبئ.1

.ۇدىىبق پىسېس يْىغىيّبغرۈضوي يْىتىمبپ تەيبْىج ٌىھۈٍ ڭىّْۈسرۈت ربنپاۋبج ٌىسبق تبمۇۋدبئ)(؟ كەرېم يطىيىق قادّبق ٌىسبق

كەرېم يطىيىق تەر يْضلاقبئ A

كەرىم شلاقبئ قىيٍاۋاد B

كەرىم صىيىق پەىەت يْضۇرۈطپبت ُەْيەئ يْىتىمبپ تەيبْىج ِىدّۈسرۈت C

كەرىم صىيىق پەىەت يْضۉرۆم ەربچ بغّۈسرۈت ِىتتوس D

ُۈّبق قىييىي ُۇزۈئڭىْتىمرىض شبَىبئ ُەيىب يتىمرىض غببرۈّ ُۈقىبي تبمۇۋدبئ.2 يّەققەھ صىئ شۈىرۈق يْتىمرىضشبَىبئيتىمرىض غببرۈّاديبئ-9 ييىي-2010.يسىچتەھەيسەٍ ەننىيىچتەىبماۋ يّْۈقىبييتىمرىض غببرۈّ ، ۇدىيىق زرەئ ەگىسىَىنھەٍ توس پەد ىدىٍرەب يّۈئۈَتىمرىضشبَىبئُۊچۊئ اۋەد ۈب بتتىقاۋ رىب ُەيىب ڭىّۈض.ۇدىيىق پىيمەت)(ُۈقىبي.ۇدىيىق پىيمەت ەننىيىچتەىبماۋ

ۇدىيىق هۈبوق يْىسىىاۋبھ ڭىْىتىمرىض شبَىبئ ەۋ غببرۈّ بتتىقاۋ لارىب A

تەر يْىسىىاۋبھ ڭىْىتىمرىض شبَىبئ ،ۇدىيىق هۈبوق يْىسىىاۋبھ ڭىْىتىمرىض غببرۈّ B

ۇدىيىق

تەر يْىسىىاۋبھ ڭىْىتىمرىض غببرۈّ ،ۇدىيىق هۈبوق يْىسىىاۋبھ ڭىْىتىمرىض شبَىبئ C

ۇدىيىق

ۇدىيىق تەر يْىسىىاۋبھ ڭىْپەرەت يننئ رەھ D

لىيتەددۈٍ پۈيوق پۉرۊتىۆئ پۈقوس يٍْەدبئ رىب پەديەھ بْىضبٍ پىچىئ قاربھ ٌىىبئ تبمۇۋدبئ.3)(ادىاۋھەئ وىخ ۈب.ۇدىْىيىق ًۊمۆھ بغىسازبج قبٍبق قىييىي يننىئۇدىيىرۇدىبق ِىدىەٍەئ يسىنطىْېم تەيىھلابس قىيتبمۇۋدبئ ڭىَْىىبئ A ۇديبَىۇرۇدىبق ِىدىەٍەئ يسىنطىْېم تەيىھلابس قىيتبمۇۋدبئ ڭىَْىىبئ B

بتيبق ەّەي ِىيىم ِىدّبغىۇرۇدىبق ِىدىەٍەئ يسىنطىْېم تەيىھلابس قىيتبمۇۋدبئ ڭىَْىىبئ C

ۇديبَىوب بسيىق شبَىتيىئ بقطىيېئ ەنطىْېم

بتيبق ەّەي ِىيىمِىديىي 5 پۈىۇرۇدىبق ِىدىەٍەئ يسىنطىْېم تەيىھلابس قىيتبمۇۋدبئ ڭىَْىىبئ D

ۇدىىوب بسيىق شبَىتيىئ بقطىيېئ ەنطىْېم

شلاىبت پۆم هبئوس يجْىچۊئ

يتبمۇۋدبئ ڭىْىّروئ صىرىجب صىئ قىيتبمۇۋدبئ ًۈىەٍ ينىدىرھەض ُەئىض يسىنىۆئ يطّەس.1 يْىچتوس ًەھ ُەنضۉرۆم ٌىريبئ ُەيىب يچتوس، پىيىق قىيپلاىخ ەگىَىيىگەب ،لىيىيىٍبفڭاۋ يسىربچ صىيىق پەرەت رىب يْىطىَيىق وىخ ۈب ڭىّۈئ.ُەگرەب تبغوسپىيىق پىيمەت بققبٍبت)(ۇدىىوب بسيىق پەرەت رىب يتىرازبّ ەيىىەدەئ لىيىنىۆئ يطّەس A

ۇدىىوب بسرۇدىبق ِىدىەٍەئ يْىسىنطىْېم تەيىھلابس قىيتبمۇۋدبئ ڭىّۈئ B

ۇدىىوب بسيوق ەّبَىرەج ُەۋۆت ِىدّەئۈي ڭىٍ لىيىەئ C

ۇدىىوب بسيوق پۈتۈتخوت يْىتىٍسىخ ەدىچىئ تىقاۋ ُەۋۆت ِىديىي رىبىرۈقۈي ِىديبئ ەتىبئ D يسىچتەىبماۋ اۋەد ڭىّربنپاۋبج ينىتتوس يجْىرىب ادىسويىد پەىەت-قەھ رىب رەۋّەئ تبمۇۋدبئ.2

ڭىّرەگاۋەد ينىتتوس ييسەئ رەۋّەئ ِىيىم ِىدّەگيىرېب ىزرەئ قىيىزاربّ بغويىد ۈب.ۇدىىوب رەۋّەئ ِىيېم ِىدّبغرۈتيبق بقطىقىچ پاربق بتيبق يّويىد توس يجْىننىئ.ۇدىىوب يسىچتەىبماۋ)(يسىربچ صىيىق پەرەت رىب يْىطىَيىق ڭىّرەۋّەئ.ۇدىىوب يسىچتەىبماۋ ڭىْىطىم-3

شۇرۇدّلاھبگبئ A

شۈيوق ەّبَىرەج ُەۋۆت ِىدّەئۊي ڭىٍ شەب B

شۈيوق پۈتۈتخوت ُەۋۆت ِىديبئ چۊئ يْىتىٍسىخ بسىوب رىغېئ يطىَيىق Cشۇرۇدىبق ِىدىەٍەئ يْىسىنطىْېم بسىوبرىغېئ ەددبئىۈقۋەپيطىَيىق D

يطىيىق ەيبئىر بغٍاسىتْىئ يپسەم لىيتەۋىسبّۈٍ ادىّبيرەج يتىٍسىخ توس رەىەيىدوس.3)(رلاطىَيىق پلاىخ بغىٍاسىتْئيپسەمرلاطىَيىق ينىدّەۋۆت.كەرېم

ڭىْىزۆئ بتىربق بغويىد ينىتتوس يجْىننىئ ەگىسىَىنھەٍ توس قىەخ ىرۈقۈي ەجىرەد رىب A

شۈيوق بغرۈتتوئ يْىرىنىپ صىيىق پەرەت رىبصىيىق هۈبوق يْىتىربيىز ڭىْىرىيىتساۋ تارببخبئ B

ڭىّرلاۈئ ەۋ ىرىيىچمارىتطئ ويىد ەدىتسۊئ رلاويىد ُبغىَيىرىقىچ ًۊمۆھ C

صىرېب تەھەيسەٍ بغىرىيىچۈغىيقبئ،يچتەىبماۋ

صىيىق ەتضۉرۊس ەچْىغىىبخ يّرلاويىد ُبقتاۋىرىجېب ىرىيىَىنھەٍ توس لىيىجىرەد ُەۋۆت D

شۇرۇدىوت يّْۇروئ شوب هبئوس يجْىتۆت)(يْىرىيىچتەَىزلاۈٍ ُۈّبق ًلاتبق يسبسبئ ىرىيّۇروئ تەَىزلاۈٍ ُۈّبق ًلاتبق يسبسبئ.1

.ۇدىيوق بغىوي يْىٍۉزۊت

بتضلابھبب قىييىي يْىٍاسىتْئ تەٍسىخ ڭىْىرىيىچتەَىزلاۈٍ ُۈّبق ًلاتبق يسبسبئ.2.ۇديلابھبب ەچىيوب ەجىرەد4 قىىربتبق)(،)(،)(،)(ُۈّبق ًلاتبق يسبسبئ ،ەسزۊنتۆئ تەيبْىج)(ىرىيىچتەَىزلاۈٍ ُۈّبق ًلاتبق يسبسبئ.3

.كەرىم يطىرۆم يسىربچ)(ىرىيّۇروئ تەَىزلاۈٍ)(،يغىيسبَىوب يسازەئ تەئيەھ يَىئاد ييىتىۇرۈق رەييىمەۋ قىەخ)(رلاروتارىمورپ.4)(،يگىيسەَىتۆئ ەپىزەۋ ادرلاّۇروئ يپسەم بّبخربم،يْىگروئ توس،ُۇروئ ىرۈٍەٍ

.ٌىزلا يغىيسبَّلاىۈغۈض ُەيىب قىيتبمۇۋدبئ

صىرېب پاۋبج ەچىقسىق هبئوس يجّىشەب

؟رلاىسيبق ىرىيىپىسْىرىپ ڭىْىقلاخەئ يپسەم ُۈّبق.1

؟رلاىسيبقيگىيىدىھلابئ ڭىْىقلاخەئ يپسەم ُۈّبق.2

؟رلاىسيبق ىرىيّۈٍزەٍ قىيسبسبئ ڭىْىقلاخەئ يپسەم ڭىّرەىەيىدوس.3

؟رلاىسيبق ىرىيّۈٍزەٍ قىيسبسبئ ڭىْىطىرۈت پەْتەچ ينىدىپىزەۋ ڭىّرلاروتارىمورپ.4

؟رلاىسيبق ىرىيّۈٍزەٍ قىيسبسبئ ڭىْىٍاسىتْئ تەٍسىخ ڭىْتبمۇۋدبئ.5

主题班会——“法律与道德” 篇6

主题:“知法、懂法、守法”

时间:12月6日

参加人数:65人

目的:

通过这次班会,希望同学们能够知法、懂法、守法,更加深入的认识法律。

内容与形式:

采用抢答的形式,考题围绕基本的法律常识,内容涉及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具体形式:

参赛选手共12人,2人一组,分为6组。比赛共分为3轮,第一轮淘汰2组(得分最低),第二轮淘汰2组,剩下2组参加第三轮比赛,决出冠亚军。

题目:

第一轮:

1.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人民代表是反映和执行民意的一种法定职务,它不是一种官职。

a 官职   b 职务

3.我国《宪法》第4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秘密受法律保护。”

4.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

5.《宪法》第260条规定:“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6.《残疾人保障法》第22条规定:“普通小学、初级中等学校,必须招收能适应其学习生活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

7.我国《宪法》第55条第一款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8.公民更改姓名,必须向公安机关变更登记才有效。

9.我国国家结构形式是(b)

a联邦制    b共和制    c 单一制

10.宪法规定,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基本上是(a)

a三级制   b四级制    c五级制

11.我国行政机关“一府两院”中的“一府”是指国务院。

12.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利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轮

1.判断题:被免除刑事处罚的人,不能称为犯罪分子。  (正确)

2.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条规定:“无名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奖励、赠予、报酬,他人不得已行为人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为由,主张以上行为无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故意污损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以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4.《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8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住、惩罚为主的原则。”

5.我国《继承法》规定,法定继承的遗产继承顺序是:第一顺序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

6.香港和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他们是属于中央人民政府所管辖的地方行政区域。

第三轮:模拟法庭

老王和老张家共用一堵围墙,有一次老王家的树的树根从围墙下面钻到老张家的地面上来了,破坏了水泥地,于是老张把老王告上了法庭。

(同学们在激烈的讨论中未达成一致,最后求助于同学家长〈律师〉)

判决如下:

假设种树人为甲,被人破坏土地的人是乙。

案例所出现的问题在民法上称为“相邻关系”。

即甲在自己的院子里种树,因树根伸延,危及影响了其邻居乙的围墙安全或正常作用。乙方要求甲方消除影响并赔偿损失。

应当说乙的理由在法律上是能成立的。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消除因树根对其围墙造成的不安全的影响,并应当赔偿其损失。

民法上所谓的相邻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比邻的不动产(房屋土地、建筑等)所有人或占有人。对各自所有或占有的土地、森林、水源、道路等,使用、处分时,相互间应给予便利或接受限制的关系。在本案中,就是甲所种的树不能影响到乙的建筑的安全,如有影响就要给予一定的限制,即消除影响。任何一方不能只顾自己而影响他人的便利安全。

处理相邻关系的法律原则是:(1)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这的利益; (2)公平合理;(3)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

按照以上原则,本案的处理中应尽量从公平合理、并兼顾甲乙各方的利益,同时考虑树对美化环境的好处,如果该树对美化甲乙双方的环境都有好处,而双方的围墙不涉及危及乙方建筑物安全的,则可考虑协商解决——拆除围墙,让绿树给甲乙美化环境或再由甲方给乙方一定的补偿。

如乙方认为甲方的树已危及自己住家的安全,不同意拆除围墙,执意要甲方将树移植,则也可考虑由甲方将树移植到不影响乙方围墙的地方,并负责将乙方的围墙修理好。

总之,处理相邻关系应互惠互利,公平合理的原则,甲方在做到绿化美化环境时也不能影响相邻方乙方的安全。

效果和体会:

简析法律的道德理念作用 篇7

关键词:法律,法律化,道德法律化,道德理念

一、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关系

在法律未成形之前, 规范人际关系的准则是社会道德, 法律出现后, 两者共同成为调节人类社会关系的基本规范, 在规范人的社会行为功能上, 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在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民主社会, 法律与道德在调节社会矛盾、维持国家长治久安上更是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 法律中关于道德的规定, 从汉代开始就有文载记录, 如最早的文献资料《春秋》一书中, “微言大义”就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长期被看作分析案情、认定犯罪的根据。我国古代很多司法官员在决狱时实行的是“原心定罪”原则, 儒家思想在古代长期处于统治地位, 古代的司法审判制度肯定也会受其影响。例如在判断犯罪人的主观动机时, 如果其犯罪动机符合儒家的“忠”、“孝”精神, 即使其行为构成社会危害, 也可以使用行政权力给予减轻处罚甚至完全赦免。反之, 如果犯罪人的主观动机严重违背了儒家所倡导的精神, 即便是没有造成什么严重后果, 法官可以认定犯罪给予严惩。

与此同时, 古代西方的思想家对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著名思想家柏拉图就认为, 法律作为一种公共的行为规范就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则, 法律在人类社会中代表着公道和正义, 社会中人的行为在不受自我约束时, 就需要靠这种外行为规则来调整约束, 以维持法律的正义和社会的公道。西方当代法学家凯尔森则认为人是一个整体, 作为规范人的行为的准则, 法律和道德也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并不能从根本上完全被区分开。

道德与法律都关乎人性, 道德是人性在法的精神中的体现, 在漫长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成为永恒话题。法律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调整的, 而道德对法的渗透使得法得以永恒化。自然法告诉我们, 法律中包含着道德价值。在某种程度上, 我们可以把道德与法律看成一枚硬币的两面, 只有承认二者同时存在才是真实的, 道德与法律缺少任何一方面, 都同样会受到社会的谴责。

二、道德理念法律化的体现

(一) 道德理念法律化的界定

对于道德法律化的基本界定, 法理学界一直没有统一认识, 理论界百家争鸣, 各说各话, 甚至对道德法律化的合理性也也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对于道德法律化的认识, 我们究竟应该把它看作是道德的简单法律过渡, 还是把它看作是对于道德存在价值的否定呢?道德法律化在处理具体的社会关系能否达到其所标榜的那样?关于这些疑问, 笔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 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 得出以下结论:道德法律化是道德发展的一种潜在修复机制, 是有限道德的法律转化, 通过外部强力控制以修复有限道德失范所造成的价值观损失。

(二) 道德理念法律化的体现

在立法环节, 可以根据一些示范性的道德理念制定出详细的法律规范, 即通过法律规范直接反映特定的道德规范。举例来说, 我国为净化官场和社会风气, 进一步预防和反腐败, 制定出台了《反腐败法》, 将道德层面具备高示范性误导的内容纳入法制化轨道。最近的雷政富案件的网络媒体曝光, 传统媒体跟进, 舆论施加压力, 纪检部门介入, 腐败官员落马, 腐败官员落马可以大快人心, 使社会不良风气得到进一步遏制。

三、道德理念对立法层面的作用

立法是社会资源的分配和权益的配置过程, 可以说, 道德的立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源泉, 它要求无论是立法的目的还是立法的结果, 均要以社会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 以充分保障公民权利和民主制度为价值取向。即法律一定要以一般人所能达到的道德水平为标准, 否则法律便难以实施。也就是说, 法律所内秉的道德理念不能过高, 通过法的意识形态功能对人们的道德观念施以影响。

一是通过法律化的手段来明确边缘性的道德理念与法律之间的分歧。边缘化道德理念法律化, 就是把道德与法律相冲突的地方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 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推进法制化建设的步伐, 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增添动力;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促进行政道德建设的发展, 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宏观上看, 对行政道德与法律间的关系的区分以及进一步发挥两者在实际中的互补作用至关重要。

二是法律道德理念对立法的渗透作用。道德原则渗入法律, 形成法律的内在道德。一项法律的出台, 在立法环节应该坚持正义观念、公共利益和其它道德基本原则, 吸取道德理念中的公平正义原则, 既要对社会倡导的主体道德行为、现阶段容许的道德行为和社会责罚的非道德行为做分层次规定, 也要对非规范行为设定惩罚性措施, 并且明确贯彻执行该项法律的执法机构。

三是法律在培养人们的德性方面, 发挥着重要作用。道德理念默认为道德规范后, 立法规定准用性道德规范, 使其成为国家立法的补充。如新婚姻法第3条规定:“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在具体法律制度规定中, 又进一步落实了总则的精神。如新婚姻法第32条明确将“包二奶”行为作为配偶一方诉请离婚的法定理由;再如新婚姻法第46条明确规定“包二奶”者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四是在法律的价值追求上道德理念体现正义, 公平, 自由的观念。法律体现一定的道德性, 但法律不能成为道德的附庸, 从属于道德, 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因此, 法律调整的是人们生活规范的最低限, 不宜过于细化;如, 将“包二奶”问题用详尽的法律条文固定下来也是不现实的。新婚姻法规定了重婚可以自诉, 可以公诉, 使得涉嫌构成重婚的“包二奶”问题的受害人可以向公安机关请求立案侦查, 避免受害人个人查证困难而使犯罪嫌疑人逍遥法外。

四、结语

社会是一个系统, 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任何一个部分都无法单独实现自身的功能, 都需要其他部分的支持。人为制定的法律和社会自发形成的道德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将道德理念与法律规范进一步结合更有助于社会转型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周国兴.寻求现实的确定性[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 2011.

[2]韩大元, 王贵松.中国宪法文本中“法律”的涵义[J].法学, 2005, (02) :42-53.

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篇8

关键词:法律 道德 关系

法律与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两大基本规范。自从法律产生的那时起,道德和法律之间就有了千丝万屡的联系,中国古代的周礼就是以礼为法,西汉的董仲舒提出“春秋决狱”也是把道德规则法律化的典型表现。法律与道德联系密切,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活动中相互配合。法律督促我们享受权利承担义务,而道德教导我们积极向善正直为人。法律服从权利义务的机制安排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道德则宣扬责任和友爱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法律关注主体的行为本身,道德则直视人的内在心灵;法律是刚硬的规则,道德是柔和的原则,两者相互支持相互呼应,在现代法治国家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法律与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等问题上的观念以及与这些观念相适应的由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保证实施的行为准则、规范的总和。从本质上讲,道德根源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以此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历史性。

法是指由国家专门机关创制的、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的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它是意志与规律的结合,是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上层建筑,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并集中体现他们的意志。

二、法律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一)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第一,法律与道德的经济基础相同。法律与道德都是同一經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现象,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二者为相同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共同为其服务。

第二,道德是法律的前提和基础,法律是道德规范的制度化实践,同时道德还是法律的基础。倘若法律不承认或者否定这样的道德因素,那么法律或法律制度是存有极大的缺陷,它是否有生命力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有生命力都是疑问。

第三,法律与道德在实施中相互扶持,功能上互补。法律必须也必然体现大部分的道德要求,否则法律很难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和遵守,所以说“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往往以法律规范的形式把道德的某些原则和要求加以确认,使之具有了法的属性。法律与道德在价值取向和追求上存在共性,他们都渴望实现平等、公正、自由、和谐与正义。由于法体现了道德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所以通过法律教育和法律实施活动,可以促使道德实现。

(二)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第一,产生条件和表现形式不同。道德先于法律而产生,有了人类活动就有了道德的观念。而法律则是阶级和国家出现以后的产物。随着国家的消亡,法律也必将退出历史舞台,而道德的作用将日益扩大和加深,并由阶级的道德逐渐形成为人类共同的道德。

第二,调整的范围不同。法律调整的是社会生活方面的基本关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各个领域,而道德还管理一些法律不愿或者不能管理的社会关系,比如思想信仰、个人生活和感情等。对于某些行为,法律暂时不便调整地可以留给道德或者其他社会规范来调整。暂时未被法律明文禁止的公民个人行为,可以先纳入到道德调控的视野之内。

第三,内容结构不同。法律以权利为本位,道德以义务为本位。法律义务与法律权利相对立,没有无义务的法律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法律义务。而在道德中,道德义务是绝对的,不与谋求个人的权利相联系。

第四,实施方式和强制力不同。法律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保障,道德则是依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起作用。道德调整主要借助评价、教育、感化和舆论褒贬来培养人们的道德义务感和善恶判断能力。法律调整是一种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普遍约束力来评价人们的行为。它是国家权力的外在表现,并通过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按照明确的程序与形式来进行,因此其作用的机制是外在的,有形的。

第五,体系和结构不同。法律是统一的国家意志的表现,它是一个由不同法律部门的法律规范按不同的效力位阶有机组成的逻辑严谨的体系,道德则不具有这种特征。

三、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法律与道德作为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相互支持相互支援的。但是,在某些领域或某些情况下,两者之间也有可能出现尖锐的矛盾与冲突。究其原因分析有以下几点:

首先,道德与法律所追求的标准的差异。道德是由社会公德、理想人格等高低层次之分的,其追求的是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境界;而法律设立的标准是一种多数普通人能接受的标准,其核心为权利与义务的紧密结合。道德的高标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而法律所推崇的利己与利他兼顾的思想却能与多数人的境界一致。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大力提倡较高的道德,另一方面又要兼顾多数人的思想状况。

其次,法律与道德的评价标准的明确性程度不同。作为法律必须具备可预测性、评价标准明确性、单一性和相对稳定性,但道德评价标准往往是多层次、不稳定的。例如,投机在自然经济或计划经济中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而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正当的合法的投机则不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而是符合市场规范的。

最后,道德的义务本位与法律的权利本位的对立。道德和法律之间事实上存在着义务优先和权利优先的对立。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始终没有得到长足发展,因而法律体系缺少权利性规范。而现代法律的特点是权利本位,法律以权利为核心。道德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总是以义务为核心,因此,道德的标准极高,缺乏为社会大多数人遵循的世俗的道德准则。在中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纯粹的道德标准因缺乏权利关怀而往往被多数人敬而远之,使法律与道德发生冲突。因此,有必要转换思维,汲取民法精神,义利兼顾,摆脱传统泛道德主义的影响。

四、道德建设与法治实践

上一篇:三句半年会下一篇:参加教师教学比武赛课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