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论通货膨胀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误区之一:用传统价值论解释虚拟经济,影响经济系统的健康协调发展。传统价值论作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诞生于工业社会早期,从认识论上讲正是牛顿理论的鼎盛时代。牛顿理论更多停留在形而上层面,定义了绝对空间、绝对时间和绝对运动。两个世纪过去了,经济学价值论一直没有摆脱马克思、萨伊时代的牛顿认识论基础。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价值论通货膨胀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价值论通货膨胀论文 篇1:

不能脱离马克思的理论框架来发展劳动价值论

摘要:近些年国内学者在劳动价值论研究方面形成了八种价值论,可归结为四大学派:一是拓展派,包括“广义活劳动价值论”、“物化劳动价值论”、“广义劳动价值论”;二是综合派,包括“统一劳动价值论”、“多元价值论”;三是质疑派,包括“历史局限性的劳动价值论”、“整体劳动价值论”;四是否定派,主要是指“非劳动价值论”。其中一些观点偏离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关理论,尤其是背离了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基本逻辑框架来发展或重新解读劳动价值论,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少理论与实践问题。要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健康快速发展,必须以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逻辑框架为根基,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资本论;理论基石

一、国内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最新形成的八种价值论

《资本论》的重要理论基石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起包括剩余价值理论、生产价格理论、分配理论、危机理论在内的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作为指导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经济理论,《资本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在《资本论》研究,特别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方面,尽管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但不乏理论困惑的存在。

归纳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可以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新研究划分为八个方面:“广义活劳动价值论”、“物化劳动价值论”、“多元价值论”(或“泛价值论”)、“历史局限性的劳动价值论”、“广义劳动价值论”、“整体劳动价值论”、“统一劳动价值论”、“非劳动价值论”等。赞成“广义活劳动价值论”的学者认为,“凡是直接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物质商品和精神商品,以及直接为劳动力商品和再生产服务的劳动,其中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实体的内部管理劳动及科技劳动,都属于创造价值的劳动或生产劳动。”“物化劳动价值论”者认为,“按照传统的观点,认为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不能创造价值,这是一种严重的理论扭曲”。“物化劳动与活劳动共同创造相对剩余价值,简称创造价值。”而在“多元价值论”者看来,“财产和商品的源泉与其价值的源泉必然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包括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和自然资源等多要素共同创造的,多元财产论在这种条件下也就是价值多元论。”即“土地、机器也能够创造价值。”“历史局限性的劳动价值论”的拥护者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反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此,应发展一种“建设时期的劳动价值论”来指导当代中国改革实践。而“广义劳动价值论”者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所指的劳动内涵与当代已有很大区别。在当代,不光是物质生产劳动创造价值,第三产业的劳动都可以创造价值。“整体劳动价值论”则将劳动划分为劳动主体及劳动客体,认为劳动主体即劳动者与劳动客体即生产资料共同创造价值。“缺少活劳动的劳动是不存在的,缺少物化劳动的人类劳动也是不存在的。”为了契合西方经济学的价值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一些学者提出“统一劳动价值论”,认为“把劳动价值论与均衡价格论结合起来,因而劳动的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规律融为一体,本质与现象表里如一,费用与效用自然结合,主观与客观一致,抽象与具体合一,供给与需求均衡,价值决定与价值实现统一。”而“非劳动价值论”者基本上不赞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提出建立旨在从道德上批判资本主义的非劳动价值论及其剥削理论。

面对上述众多的“价值论”,哪些符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哪些背离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确使人困惑。如果不解除这些困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资本论》的基石就会动摇,甚至危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整个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不断发展的中国经济改革急需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指导,而理论的混乱必然导致实践无所依从,并陷入盲目发展的境地。我国当前的改革遇到的一些困难,在实践中受到的一些挫折,无不与我们的理论思维薄弱有关。

二、需要科学判断四个学派是否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框架

出现众多“价值论”的原因在于经济社会随着时代发展产生了重大变化。例如,社会生产部门的增多或扩大,使劳动者在新的生产部门中提供的劳动形式、种类比马克思时代大为丰富,从而为“广义活劳动价值论”和“广义劳动价值论”的产生提供了前提。中国市场经济中大量商品的涌流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使“物化劳动价值论”和“泛价值论”成为我国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理论依据。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现实,使一些学者力图淡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社会属性,从而提出“革命的劳动价值论”或“历史局限性的劳动价值论”。面对西方经济理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挑战及中国市场经济的现实,一些学者站在折中的立场,希望在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之间找到平衡,将两种价值理论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整体劳动价值论”和“统一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价值论概念并没有错,但参与完成价值创造的并非人耗单要素,而是人物力、智体力、耗费创造、产需结合的全要素劳动。”“引入稀少性概念,使用价值理论与效用价值理论就没有多少差别了。因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能被用来研究西方经济学难以说清楚的生产关系,而且也能被用来研究似乎只有西方经济学才能研究清楚的生产力问题。”当然,“非劳动价值论”则直接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立。

这八种“劳动价值论”可以归为四大学派:一是拓展派,包括“广义活劳动价值论”、“物化劳动价值论”、“广义劳动价值论”;二是综合派,包括“统一劳动价值论”、“多元价值论”;三是质疑派,包括“历史局限性的劳动价值论”、“整体劳动价值论”;四是否定派,主要是指“非劳动价值论”。实际上,无论哪一个学派的哪一种理论,只要偏离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其内容或多或少都会曲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都会动摇《资本论》的基石。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雇佣劳动者活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由具体劳动创造,价值由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实体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价值形式可由交换价值、货币形式或价值决定的价格来表现。“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形式’。”价值的本质是生产关系,即人们之间交换劳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成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劳动力特殊的使用价值,使雇佣劳动成为剩余价值的源泉。价值规律是商品社会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作用使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基本矛盾无法自行消除。

新的价值理论是否是发展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必须要把握几个关键点:第一,要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内涵的原意;第二,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第三,要正确地创新。这就要求学者们必须首先搞清楚马克思的原意,避免在理论内涵及范畴上引起曲解、歧义,造成自身的理论谬误。其次,要求学者们不能将马克思未说的或提到但不完全的观点强加给马克思,也不能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理进行断章取义,更不能将当代社会出现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涵盖不了的经济内容,硬性纳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框架。再次,要求学者们在正确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秉承其方法、内涵和范畴去发展和拓展。否则,既不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又会损害和歪曲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动摇《资本论》的基石。

因此,笔者认为,“非劳动价值论”不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框架,完全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相对立。“广义活劳动价值论”承认了马克思“活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根据当代社会出现的第三产业中活劳动表现的新形式,扩大了活劳动的范围,是在“劳动创造价值”方面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拓展。“广义劳动价值论”与“广义活劳动价值论”有相似之处,只是更加强调新的普遍出现的知识劳动、管理劳动、服务劳动也创造价值,进一步扩大了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范围。“物化劳动价值论”认为,物化劳动是当前活劳动的凝结,也属于活劳动,所以也创造价值。“物化劳动肯定是本期生产的,是本期活劳动的物化”,“因此讲物化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归根到底还是活劳动创造的。”这种对“活劳动”的拓展是不妥当的。因为尽管“活劳动”是本期的,可是物化劳动既可以是本期活劳动的物化,也可以是往期活劳动的物化。特别是马克思对活劳动与物化劳动有明确区分,二者各有不同的内涵,不能将两者混同起来。因此,“物化劳动价值论”对“活劳动”的拓展不符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历史局限性的劳动价值论”突出强调“价值论”的现代社会性,淡化其历史性,实际是不承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乃至《资本论》的现实作用。而在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乃至《资本论》正是解决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等问题的根本性理论,因而“历史局限性的劳动价值论”也是欠妥的。“整体劳动价值论”将劳动创造价值或活劳动创造价值分解为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共同创造价值,这严重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劳动客体是指生产资料等劳动条件,劳动主体是指劳动者,劳动是劳动者的劳动力消耗过程。“整体劳动价值论”存在概念及逻辑上的错误。“统一劳动价值论”试图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融合起来,这也是不妥当的。因为两者的理论范畴根本不同,而且效用价值论早已受到马克思的批评。“统一劳动价值论”实际上是以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及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为根据的,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严重背离。由分析可知,只有“广义活劳动价值论”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框架,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活劳动创造价值”的拓展。而“广义劳动价值论”基本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框架,但由于未能说明知识劳动、管理劳动、服务劳动也属于活劳动的一种具体形式,因而容易被人们误解,认为这些劳动形式是作为抽象劳动而“创造价值”的。

三、推进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坚持与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推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许多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产业结构调整,收入分配问题等等,都需要通过正确的理论思维进行“顶层设计”来解决。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正涉及宏观经济社会的相关内容。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著作——《资本论》的基石,必然要发挥重要作用。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直接影响我们处理当前经济社会重大问题的政策导向。就这个意义而言,必须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动摇。实际上,近年来,我国理论与实践中出现的一些偏差,都或多或少与背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有关。在理论上,一些创新成果抛弃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有框架,脱离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涵,加入了一些不属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观点,甚至把马克思曾经批判过的观点解释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或嫁接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之上。这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范畴或多或少地变换了原有面目,而且形成了所谓“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内容。这些内容还大量出现在教科书上,让人感到担忧。如,有的教科书未加特别说明,就认为“服务劳动创造价值”、“知识劳动创造价值”、“管理劳动创造价值”。这就容易使人产生这样的迷惑:这些劳动是抽象劳动吗?如果是,那么抽象劳动难道是有差别的人类劳动?如果不是,那么它们就只能创造使用价值,而不是创造价值。因此,应该说明这些劳动都是活劳动的表现形式及范畴,具有劳动二重性,既创造使用价值,又创造价值,这样才不会使人迷惑。又如,有的教科书在否认价值是一种历史范畴的同时,否认资本也是一种历史范畴:“虽然不能认为资本是一个自古就有的永恒的存在物,但也绝对不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而且认为资本也不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是“社会经济生活中能够创造财富、实现价值增殖的客观存在”,因此“资本存在任何经济社会的一般属性”,也存在某一经济社会才有的“特殊属性”,由此可以有“资本主义资本”和“社会主义资本”。笔者认为,这些都是不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资本理论内涵的,资本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定历史范畴。我国当前社会中存在的资本,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资本,会逐渐丧失资本的功能,从而完成资本这种价值或生产关系的历史使命。再如,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被一些学者解读为: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应当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实际上,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具有特定的内涵,且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阐述得十分清楚。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是马克思早已批判过的萨伊“三位一体”公式的理论阐释,这两种理论是互相对立的,不可能结合。我国当前实行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合理的,也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但也仅仅强调是“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并存”,而不是“结合”。

正因为理论上存在许多的误区,从而直接导致我们在实践中的一些失误。例如,在“历史局限性的劳动价值论”的影响下,一些人否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作用,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边缘化。这表现在一些高校不再开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而只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以及在进行重大经济问题的决策时,不再以马克思《资本论》原理为依据,等等。又如,在“物化劳动价值论”、“泛价值论”的影响下,一些人混淆价值与价格的区别,在经济发展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片面追求CDP、过度金融化,导致大量经济泡沫。在“非劳动价值论”的影响下,一些人在实践中反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还有一些学者根据“统一劳动价值论”,力图综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学的均衡价值论,结果在实践中导致种种经济矛盾。同时,对《资本论》理论基础的误解还导致实践中出现一些较为严重问题。例如,一些人在实践中无视资本的社会属性,忽视资本也是劳动价值的实质,不是通过社会生产积累资本,而是通过“经营资本”、“运作资本”来使资本增殖,直接或间接引发资本泡沫、金融泡沫、通货膨胀、国有资本损失或流失等严重问题。又如,在实践中,一些公有经济的管理者凭借公有企业的优势地位,人为形成收入分配的巨大差距,这也是由“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的理论误解造成的实践问题。实际上,公有企业的生产资料属于公有,任何人都不能将企业的资产视为自己的财产,把自己看作生产要素的拥有者。因此,公有企业在分配上只能“按劳分配”,不能通过“按生产要素分配”来获得不合理的高额收入,形成巨大的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此外,由于一些人在实践中强调资本的一般性,忽视资本的功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会逐渐弱化的事实,从而否认公有制企业取得的剩余价值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与非公企业取得的剩余价值的去向和用途有根本区别的事实,掩盖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进退问题争论背后争夺剩余价值的实质。笔者认为,如果公有经济解决了“委托——代理”问题,且真正在公有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那么公有经济取得的剩余价值是越多越好。

综上,笔者认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过去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偏差,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应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借鉴西方经济理论的有益成分,做好中国经济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发展战略的谋划,不断强化经济科学的理论先导作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责任编辑:杜磊)

作者:蒋南平 崔祥龙

价值论通货膨胀论文 篇2:

中国证券市场理论认识的三个误区

误区之一:用传统价值论解释虚拟经济,影响经济系统的健康协调发展。

传统价值论作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诞生于工业社会早期,从认识论上讲正是牛顿理论 的鼎盛时代。牛顿理论更多停留在形而上层面,定义了绝对空间、绝对时间和绝对运动。

两个世纪过去了,经济学价值论一直没有摆脱马克思、萨伊时代的牛顿认识论基础。它们的 共同特点就是认为任何资产都可以孤立地定价,而且有一个由其本身内涵决定的价值,价格 只能围绕价值进行波动,而且这种价格波动是由某种规律事先决定的,最终还应该还原到其 价值的本来定位。

新经济价值论所定义的价值,不仅是相对的、系统的、非完全客观的,而且不是孤立的商品 价值。经济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存在于社会经济系统中,受到物价、货币、利率、相关 商品供求关系、人们的价值变化等的影响,因此,它们的价值只能是相对的。而对于信息经 济、知识经济、虚拟经济等微观、高速世界的认识,必须用经济价值新论才能理解。

按照经济价值新论的思想,虚拟经济显然不是泡沫经济,而是一个价值体系。正常情况下, 虚拟经济按照一定的内在规律周期性运动,只是当不合理的预期导致虚拟资产价格极端高估 时,才可能产生一定的泡沫。经济泡沫的极端扩散和不合理的化解方法,才可能对整 个系统带来伤害。而当前中国资本市场上的传统价值论者和"泡沫论"者,大有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的味道。

按照传统价值论(泡沫论和价值投资理论)的思想,一旦股价上涨了,就会背离所谓的"价值 ",就会产生泡沫,就应该回落到20倍市盈率之下,甚至把国外的东西直接搬过来,要求回 到 10倍市盈率之下。按照经济价值新论的思想,衡量虚拟资产价格是否合理的惟一标准就是看 它是否同系统的其他部分保持协调均衡发展,只要协调均衡发展,就是健康的。比如中国证 券市场,是否同中国总体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协调发展,是否同中国的利率水平、人民币汇 率水平协调发展,是否同全球其他虚拟经济系统、实体经济状况、货币投放量协调发展。如 果协调,就是健康的,反之,就是在破坏整个系统的均衡。

误区之二:错误理解资本市场与宏观金融风险的关系,认为证券市场下跌就是化解风险。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理论认识上的一个重大误区就是认为证券市场同金融风险是一种正相关 关系:上涨就是增加风险,下跌就是减少和化解风险。按照经济价值新论,这种观点显然是 错误的。如果经济价值系统的其他部分要求证券市场下跌,但是它偏偏上涨,固然是增加整 个系统的风险;反之,如果经济价值系统的其他部分客观上要求证券市场上涨,可证券市场 偏偏下跌,结果也会增加整个经济价值系统的风险。

在当前的状况下,证券市场的持续下跌既不同整个经济发展的趋势相合拍,又不利于发展直 接融资,降低银行系统的风险,更不利于分流货币流量,降低通货膨胀压力,同时持续下跌 还会带来负财富效应,甚至导致本国金融资源的净流出,同中国社会经济价值体系的均衡发 展是不协调的。

误区之三:以传统价值论为基础,对资本市场功能的认识局限在所谓"社会资源配置"层面 ,对虚拟资产价格短暂扭曲不能容忍。

从中观的社会经济结构层面分析,在虚拟经济不发达的经济中,当某一产业的产品出现供不 应求局面时,主要通过产品价格调整来实现社会资源向该产业流动;而在虚拟经济中,尤其 是证券市场发达的地区,当某一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时,该产业的证券价格会迅速做出 反应,该领域的虚拟经济价值会迅速吸附巨大的社会资源,支持产业的成长。当某一地区经 济增长迅速时,该地区的虚拟经济价值会迅速增加,从而吸引全球的资源向该地区集中。这 种通过资本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远远高于商品市场的反应速度。因此,建立起合理 的虚拟经济体系,通过资本市场有效引导资本盈余的流动,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和虚拟经济还是吸引全球资源为本国所用的重要方式。因此, 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会吸收大量国外的社会资源流入,导致社会财富迅速膨胀。反 之,如果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则会导致本国的货币资源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流动。日本近十年 的经济发展状况就很能说明问题。

而传统价值论者由于仅仅认识到资本市场社会资源配置一种作用,一旦证券价格发生局部的 扭曲,就以偏概全,否定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

事实上,证券市场的周期性波动本身确实会造成局部证券价格的扭曲,但是这种扭曲效应是 短期的,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分析,证券市场始终能够引导着资源流动的主流方向。然而, 如同不能因为物价波动就否认价格的作用、不能因为经济周期就否认市场经济体制一样,我 们也不能因为证券市场有可能短暂价格扭曲,而否定资本市场的功能。

作者:东 吴

价值论通货膨胀论文 篇3:

神医与虚拟财货

其实,绿豆价格暴涨,主要是一种通货膨胀现象,张悟本只是“适逢其时”。

那些听信了所谓的“神医”的话的人,—天一斤绿豆,上吐下泻其犹未悔。偏巧这现象不是中国所独有的——在美国,也有个女“张悟本”,名叫安·威格莫尔,她号称生吃麦草可以治癌症,也有无数的信众。

不管是张悟本还是安·威格莫尔,他们开的药,有一个共同点:明明药不对症,却有人相信,这在经济学上,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虚拟财货”。

虚拟财货是经济学家门格尔提出的一个概念。不过这个“虚拟”,其意思并不同于今天虚拟网络世界所用的“虚拟”。门格尔的虚拟财货的意思是,在物品和人的效用满足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而是由于人们认知错误,误以为存在因果关系,从而把这些物品当成财货,但它们并不是真的财货。虚拟,指的是对因果关系的虚拟。

举例来说,有人看到农药能杀虫,于是他想:既然农药能杀死庄稼的虫,那也就能杀死人身上的虫,杀死人身上的虫,病不就治好了吗?其实,农药根本就没有治病的作用,只是喝农药的人虚拟了农药的这种作用,所以,农药对治病来说,就是尉以财货。农药的确能杀死庄稼的虫,能救庄稼,因此对种田来说,农药就是真实财货。

在传统的中医里,虚拟财货格外多。比如“吃什么补什么 ”的谬误。

别看虚拟财货这个概念很平常,它却关系到经济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争论——主观价值论之争。对物品的价值,亚当·斯密、马克思等是一路,信奉客观价值论;门格尔等是另一路,信率主观价值论。在当今世界,主观价值论已经完全占据上风,就是说物品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不同的人的主观判断。如周杰伦的歌,有人愿意花高价去听演唱会,有人则一三都不会掏。

门格尔是较早信奉主观价值论的经济学家。但是,他的一些徒子徒孙却对门格尔提出质疑,认为他在主观价值论上并不彻底,证据就是门格尔的虚拟财货概念。他们说,既然物品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人的主观判断,那么,病人认为农药能治病,农药对他来说,就是治病的财货,这才是彻底的主观价值论。

这种说法没有理解门格尔的真实意思。举例说,抽烟可以刺激人的神经,这是香烟所具有的属性,而对这种属性,每个人的价值判断不同。A男热爱抽烟,为了抽烟甚至可以不娶老婆;但也有很多人讨厌抽烟,B女为了逃避香烟,宁可不嫁人。这些价值判断都是主观的,旁人无法代替。并且,主观价值是随时会变化的,没准A男明天就戒烟省钱娶老婆。

虽然价值判断是完全主观的,但抽烟刺激人的神经这个属性,却是客观的。

人可以在主观上任意给物品赋予价值,但却不能用主观去任意赋予事物客观属性。农药不能治病,任何人主观上认为它能治病,它也不能治。就像永动机,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失败的。

门格尔说,文明发展越决,虚拟财货越少。在古代,人们相信巫术治病、相信神仙降福,这些都是虚拟财货。人们花大价钱购买巫术暇务,给和尚送无数的香火钱。随着科技进步,这些“财货”逐渐被驱逐出了财货的行列。虚拟财货被驱逐,真实财货同时在增加。人们没有因为“损失”了虚拟财货而有任何不便。相反,由于减少了在虚拟财货上的开支,人们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

当然,减少虚拟财货只能依靠知识进步。张悟本式的人物恐怕永远不会绝迹,因为他们的招数总是能花样翻新。不过,他们的市场比例会越来越小,这是可以判定的。

作者:邓新华

上一篇:工作目标(精选2篇)下一篇:变电站设计方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