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精选9篇)
论中国通货膨胀的
原因及对策
2010级机械设计及制造二班
皇甫青筠
1010211212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论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
我觉得要想了解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就应该首先明白什么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一般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它在现代经济学中意指整体物价水平上升。通货膨胀是一个向来被经济学家关注的词。对于通货膨胀的危害,凯恩斯曾指出,再没有什么比通过摧毁一国的货币来摧毁一个社会的基础更容易的事情了,这个过程涉及破坏经济过程的所有隐藏经济法则的力量,并以绝大多数无法诊断的方式进行。
那我们国家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呢?
造成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一)流动性过剩引发通胀
1.2010年11月,美联储继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宣布推出第二轮货币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该政策计划让美联储在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同时宣布,将在之后的各月中逐步实施这一计划,预计每月将购买75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作为世界第一大国,美国的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会使全球再次面临流动性泛滥的冲击,我国自然也不能避免。为刺激本国经济,缓解债务危机,美国实施这一货币政策等于开动起印钞机,其中一部分钞票用于购买中国的产品或在中国进行投资。大量美元流入中国,银行、企业、居民都不愿持有美元,在市场上卖给中央银行,同时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进行对冲,央行购汇,就要向市场吐出相当数量的人民币,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2.85万亿美元,央行吐出了将近20万亿人民币。而由于量化宽松、零利率的政策,增加的外汇储备再投资美国资产,投资经营和保值增值难度也越来越大。投资既得的利益也不能完全弥补先前投放的大量基础货币,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增加,无疑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2.贸易顺差过大也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的影响。国际贸易收支平衡表中,经
常项顺差在2007年占到GDP的10.6%,2007年后的三年在逐步下降,2010年降到GDP的5.2%。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比经常项差额要小得多,但也是顺差。经常项目或贸易顺差过大,使得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央行必须购回美元,从而被迫投放基础货币。较多的货币增强了流动性过剩,推高了通货膨胀,进而物价上涨。
3.为渡过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我国自2008年底逐步实施“4万亿”拉动内需
政策。这一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有利于重振人们的信心,经济有过热的转向,大家比较乐观,从而引起资产价格大幅上升,尤其是房地产和股市价格上升较快,又给投资和消费带来很大刺激。受此刺激,很多做实业的人开始转向投资,炒房产、股票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资产泡沫,通胀压力。
(二)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1.输入型通胀是成本推动型通胀的组成部分。前面提到美国开动印钞机,一部分钞票用来购买中国产品或在中国进行投资,而另外很大一部分用来购买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使其价格上涨。以及最近国际局势动荡也是导致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原因之一,国际市场原油期货价格已接近每桶100美元,全球粮食价格创历史新高。另外供给全球海运炼焦煤市场50%以上的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今年因洪水严重而影响全球炼焦煤供给,给钢铁业另一主要原料铁矿石的价格迅速上涨增加了不小压力,而我国铁矿石的进口依赖高达75%。据英国《金融时报》2011年1月16日报道,运往中国的基准铁矿石价格自2010年11月初以来上涨20%,达每吨178.3美元。这些因素均会致使工业原材料成本上涨,由此引发的进口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型通胀对我国影响巨大。
2.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成本上涨加剧了我国通胀。我国现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力需求较大,而农业科技欠发达,无法释放更多的劳动力到非农业部门,尤其是继春节之后,各地均现用工荒,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再加上国家进一步努力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推动了劳动力成本继续上涨。而由于人口上升,天气变化,自然灾害,农产品市场也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再加上上游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据去年我国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农民收入(工资上调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增速13年来首次超过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但是这一成绩的背后,也预示着成本推动是我国面临的通胀压力又一原因。
(三)对通胀的预期加剧通胀发生
通胀预期是指人们已经估计到通货膨胀要来,预先打算做好准备要避免通胀给自己造成损害,然而防范通胀的措施本身就会造成资产价格的上升,即对通胀的预期本身就会加快通胀的到来。从国际上看美元贬值,黄金再创新高,油价站上高位,引发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预期。从国内来看,我国近几年来出现的购房热,购车热,购黄金热,与通胀预期的流行与强化有直接关系。人们非理性的通胀预期必然改变其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加剧通胀,可能造成通胀成螺旋式的上升。另外,大量国际投机资金因人民币升值预期而持续流入我国,2003年-2010年我国热钱已为净入年了,据测算,十年来境外流入中国的热钱2890亿美元,2010年高达为355亿美元。这些投资基金在增加流动性的同时进入了资产领域,驱动房地产等相关行业快速发展,进而扩大了总需求,推动了物价上涨,进而推高通货膨胀率。
(四)现阶段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就业人数多,对通胀的发生也形成一定的压力。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呈现快速增长,并有过热风险,GDP增长速度为10.3%,创下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经济快速增长,会大量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推动物价大幅度上升,导致通货膨胀加剧。
那面对我国的通货膨胀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
1.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增加关键设备关键技术的进口,尽量减少初级产品、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在不损坏贸易利益的同时,促进贸易收支基本平衡,减小外汇储备规模,降低流动性过剩。
2.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力求社会供需在动态过程中达到总量的平衡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使经济尽可能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在通货膨胀时期,政策必须改为稳健的或者是紧缩的,因此我国应当适用紧缩的货币政策,例如提高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以及收缩贷款等方式回笼部分过剩的流动性,控制好信贷货币总量。而选择性在发展滞后的部门中使用财政政策有利于调整市场的供给结构,使其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提高有效需求,而缩小财政赤字,避免赤字货币化,进而作用于消减通货膨胀压力,减少税收,能适量增加有效需求。并且我国财政政策需要在较长时期内承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平衡发展和为改革提供财力保障的历史任务,不到非常时期,不宜实施过分紧缩的财政政策,因此,近期在紧缩总量的调控方面应以货币政策“从紧”为主导,财政政策发挥适当配合作用,使其在总需求调控方面的影响尽量保持中性,并在增加有效供给方面更多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3.我国处于开放型的经济体系中,国际性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自然会对我国有很大影响,且难以控制。因此,我国应加强有效的监管,及时作出多变的对策,同时加快币制改革和汇率体制改革的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使其适应多变的国际形势。针对中国投资率较高、资源消耗比重大、上游价格易受国际初级产品变化冲击的特点,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水、电、气等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尽早尽快改革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在与国际油价接轨的同时考虑尽量考虑到本国所能承受的因油价上涨带来的对相关产业、行业上中下游可能产生的通胀压力,同时通过各种有效措施,调控国内粮价以便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国际粮价震荡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只有这样,对主要因国际油价和粮价的持续攀升带来的输入型通胀才能有所防范与抵御。4.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例如改善农业基础措施,增加农业装备条件,农业创新科技与应用,培养高素质农民等,从根本上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同时也可以通过减免税费额度,给予农民一定补贴,加大对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减免过路过桥等各项费用等措施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一旦农产品价格下降,将会有利于整体物价水平的下降,稳定消费者信心。
5.政府应妥善管理公众通货预期行为。一方面在国内健全价格监督预警系统,及时发布相关价格信息,增加政策的透明度,通过不断地释放政策信号,对公众的心理预期进行正确引导。另一方面,在建立完善对国际性热钱流动的检测预警机制的同时,通过对汇率稳定性的管理,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从而减少国际热钱对人民币的套汇操作,消除热钱流入意愿,稳定资产价格。6.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与其密切相联系的必然是通货膨胀。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应在一定程度上放低对经济增速的要求,更注重“调整经济结构,解决中国经济长期以来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使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环境和资源相适应”。
参考文献:
[1]谢平廖强:当代货币政策理论的新进展中国金融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课题组: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及成因[J].统计研究, 2005
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相应出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及利率, 和扩张新增信贷规模等, 直接的结果是M2 (货币和准货币) 供给高速增长。货币超发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是较为明显的, 由于信贷对物价影响的滞后期长于对GDP的影响, 因此在经济回暖的同时, 经济还处于低通胀。中国经济在保持了一年左右低通胀、高增长良好表现之后, 物价指数开始走高, 中央银行也对货币政策进行了微调, 但不包括对新增信贷的控制, 使得M2增速仍然较高。当前, 货币政策的物价影响开始显现出来,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2011年3月和4月的CPI分别同比上涨5.4%和5.3%, 抑制通胀和稳定通胀预期成为了中央银行主要目标。因此, 深入认识中国通货膨胀的特征及流动性过剩的影响, 可以为货币政策的适时调整和有效运用提供参考依据。
国内一些学者对中国近年来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主要还是围绕流动性过剩展开, 无论是证明流动性过剩对通货膨胀的直接影响, 还是通过货币扩张所暴露的市场缺陷, 致使通胀无法被市场吸收, 都表明中央银行货币超发是引发通胀的主要原因。本文研究的思路是:以新增信贷作为货币扩张的主要表现形式, 引入流动性因素和总需求因素, 基于VAR模型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考虑到利率作为中央银行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以及近年来关于人民币汇率升值治理通胀的争论, 本文进一步论证了提高利率治理通胀的有效性和人民币升值并不能解决当前的通胀压力。
二、实证检验与分析
为进一步验证中国当前通货膨胀的主要影响因素, 本文利用2006年1月—2011年4月有关数据, 建立VAR模型, 并进行协整检验分析。分别使用CPI、E、I、L、M2、R表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率、名义人民币/美元汇率升值率、累计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当月新增信贷环比增速、货币和准货币环比增速、同期存款利率。
利用Johansen检验, 并采用序列无趋势项和既有截距项也有趋势项的协整方程类型, 可以发现VAR模型中变量存在的协整个数 (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可以看出在5%显著性水平下, 迹统计量认为VAR模型中存在2个协整关系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确定出VAR模型中存在1个协整关系。由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可以进一步建立向量误差校正模型 (VEC) 分析各变量处于长期均衡时的变动趋势和表达方程。结合经济意义, 最终确定的协整方程为:
在长期均衡状态下, 货币供给M2增速与汇率升值率E对通胀率产生正向推动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货币供给环比增速每提高1%, 能带动CPI同比上涨率提高4.1616%;人民币/美元汇率升值率每提高1%, 可以引致CPI同比升值率提升17%左右。可见, M2增速过快是CPI上涨的重要原因, 人民币升值对CPI的正向作用表现为:人民币升值和升值预期不断增强, 导致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 进而使得货币被动超发, 加剧了市场流动性过剩。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利率每提升1%, 可以使得CPI上涨率降低1.2912%;以固定投资代表的国内需求增长率和新增信贷增长率对CPI有负向关系的合理解释是, 长期以来, 政府主导下的投资和信贷扩张对于经济的刺激作用明显, 但同时, 对二者规模的控制恰好能够对CPI进行平抑。这说明, 中央银行可以用利率工具和控制信贷规模治理通货膨胀, 当通胀或通胀预期较高时, 及时提高利率, 压制新增信贷规模, 可以抑制通货膨胀。这也可以看出, 中国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负面效果是通胀压力增大, 尤其有必要适当调整固定资产投资在总需求中所占的比例。
三、结论
本文结合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特征, 分析了中央银行货币超发下, 人民币内外价值出现偏离, 即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首先, 根据汇率超调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可以解释货币超发下, 人民币对外币值不降反升。第二,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 中央银行实行宽松货币政策, M2保持高速增长, 国内通货膨胀逐渐显现出来, 这表明货币超发导致人民币对内贬值。第三, 人民币升值具有客观必然性, 但升值本身需要一个过程, 国际资本的流动影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导致货币被动发行。
在进一步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之后,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流动性过剩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导因素。一方面, 中央银行之前执行的宽松货币政策积累了大量流动性, 新增信贷一直保持高位增长;另一方面, 人民币升值以及升值预期持续, 国际资本流入, 使得中央银行被动超发货币, 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
新增信贷规模控制和提高利率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银行信贷扩张对CPI的上涨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因而从根源上控制信贷规模, 可以稳定物价和通胀预期;同时, 中央银行一般也会选择提高基准利率降低CPI。
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也是缓解目前通货膨胀压力的可行手段。政府主导下的投资需求扩张对经济的提振作用十分明显, 但是, 这种刺激政策对物价的影响有一段滞后期, 因此, 需要在制定总需求政策方面, 考虑政策后期的负面影响。
摘要:本文基于VAR模型, 对影响当前通货膨胀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分析显示:流动性过剩是通胀的主导因素;控制新增信贷规模、提高利率以及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是治理通胀的有效手段;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治理通胀。
关键词:货币超发,通货膨胀,升值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等.国际经济学 (第五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4.
[2]裴平, 吴金鹏.论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经济学家, 2006 (1) .
[3]余力, 陈红霞, 李沂.我国通货膨胀的严重性及生成机制研究.经济学动态, 2010 (11) .
关键词:通货膨胀;国民经济;危害;原因;对策
最近我国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严重,国家在通过出台一些救市政策成功应对经济危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经济结构亟需改善,通货膨胀预期陡增,内需增长动力不足等等一系列问题。在这一系列问题中,通货膨胀问题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刻。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失衡的一种表现,它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十分广泛,这种影响会由于通货膨胀的程度、程序时间、成因以及表现的不同而不同,而且会由于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而有所不同。
这里简单梳理一下2010年我国高通胀预期的原因。
(一)货币投放量扩大
在经济市场中,货币投放量增大主要加强了金融市场的流通性,货币数量的增加直接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然而若货币供给速度大于了潜在经济增长率(即真实利率),就会对商品价格产生一个较强的拉动作用。2009年我国金融机构新增贷款高达9.58万亿元,助推M1、M2达到了十年的高点,截至2010年2月,我国M2总量达到近40万亿元人民币。2010年我国仍处于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阶段,4万亿元投资项目后续资金需求刚性,那么货币投放量很难强制压缩,于是由于宽松信贷而产生的流通性过剩的通胀压力持续显现[1]。
(二)资产泡沫的不良预期
当货币超量发行涌入经济市场的时候,实际增长率为市场可以健康消化的部分,其余则成为过剩的流通性压力。2009年由于宽松信贷政策,货币供给量增长27.7%,而实际经济增长为8.7%,房地产与股市等资产市场吸收2.7万亿元,相当于货币供给量的6%。而房产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对货币的"吸纳"建立在其本身非理性繁荣而产生的资产泡沫化基础上,我国股票市场2009年达到88.58%的涨幅,居全球前列;而房产市场随着房价的飙升而成为投机型投资的热土。
(三)输入性通胀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纷纷上涨,我国进口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很可能影响到我国国内消费品价格。这体现出我国2010年通胀的预期表现出多种通胀模式混合的特征。
二、通货膨胀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
通货膨胀有两种形式影响到经济:通过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以及通过改变产品产量与类型影响经济。具体地说,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引起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扭曲商品相对价格,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引发泡沫经济乃至损害一国的经济基础和政权基础。
目前通货膨胀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至少有三大危害。
(一)使中国已经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不平等
人们都知道通货膨胀会降低消费者的实际生活水平,特别是对低收入民众的生活冲击最大。土地、资本和其他财产所有者可以通过提高土地和产品的价格来降低通货膨胀额损失,甚至在通货膨胀中获得一些利益。但低收入者的工资收入增长总是落在通货膨胀之后,涨幅永远也比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这种情况在劳工权利缺乏的中国更加明显[1]。
(二)给投资和消费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得中国本来已经扭曲的经济结构更加扭曲
商品的价格本身应该是市场来调节的,生产者可以根据价格来调整自己产品的生产规模。但是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一种商品价格的上涨不能反映市场的真正去求,这种由不确定性带来的商品价格混乱状况将造成更加混乱的后果。如果不能有效的迅速制止这一轮通货膨胀,那么中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来调整长期积累的过度投资和生产能力过剩所带来的严重后果[2]。
(三)资产泡沫的不良预期增加物价上涨,提高通货膨胀预期
资产泡沫的不良预期会造成两个效应,第一,硬资产涨价拉动消费品物价上升,使得消费者消费增加,进而促进物价上涨;第二,资产泡沫化预期形成后,大量资金涌出压力增大,提高通胀预期。
三、通货膨胀的对策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最大外汇储备国,我国2010年的高通胀预期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我国政府相当重视新一年的通胀走向,明确指出试图控制新一年CPI指数上涨率为3%,做出温和通胀的预期。
第一,采取紧缩型的货币政策,通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提高利率,收缩信贷,缩紧银根,减少市场流动性;提高贴现率提高准备金率和减少信贷总额;继续加强资本管制,防止热钱涌入;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让其快速回归均衡汇率[3]。
第二,稳定对通货膨胀的预期。通货膨胀最大的危害就是通货膨胀预期。现在房地产市场上卖方的观望,跟1988年和1989年时发生的严重滞销类似,卖方对通胀有预期,对政策调整有预期,所以囤房不卖,买方也在观望政策,形成了滞销。当然,房地产还有其他方面的情况,包括前几年投资增长太快,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对于房地产领域的通胀预期,只能慢慢地进行调整。
第三,高度关注农产品价格,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粮价是百价之首,我国的物价问题,说到底还是粮食问题。目前,不仅全社会对粮食的需求在明显增加,全球粮食供需缺口也在日益扩大。因此必须动用财政政策抑制通胀,对于生产成本中农资价格的过快增长,政府加大补贴投资力度进行调控,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的互动机制[4]。
第四,消除民众对通货膨胀的恐惧心理,防止此次通胀从结构型通货膨胀演变成全面通货膨胀。我国虽然现阶段是结构性通货膨胀,但食品价格上涨引起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随着产能过剩的现象逐步消失,一般消费品的价格必然因生产成本上升而上涨,而这又会带来物价的全面上涨。所以,现阶段存在由结构性通货膨胀转变为全面通货膨胀的可能。实行稳健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能保持我国经济稳中求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祝宝良.时势解码[N].经济观察报,2010-3-29,(1).
[2]胡少江.通货膨胀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时代观察,2007,(12).
[3]刘崇献.当前国内通货膨胀的特点及原因[J].价格与市场,2008
[4]周新普.治理当前通货膨胀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08,(3)
论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信用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当前应从健全信用立法、严格执法、完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信用中介机构、加强道德教育等方面提高企业信用.
作 者:张丽春 作者单位: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12刊 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ACADEMIC JOURNAL OF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年,卷(期):26(3)分类号:B82-053关键词:企业信用 缺失 对策
中国城乡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及对策
近年来,中国经济出现高速发展,财政收入不断提高,中央政府对教育财政支出的比例也不断加大,但是中国现存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城乡教育不公平是事实依然存在且形式不容乐观,解决城乡教育差异应成为教育领域的当务之急。 一、城乡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教育的发展即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更重受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历史原因本文暂且不论,但现实原因中最根本是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的经济体制又是导致城乡教育不公平的根本。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直接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直接导致城乡教育差距拉大 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是我国的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实现国家工业化而施行的一项政策,它在特定的时期为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的发展和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变,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没有得到及时的调整并越来越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其是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直接影响的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城市由于具有农村无法比拟的优势,各项政策倾斜于城市。教育经费的支出像城市倾斜的现象也不足为奇,这就直接导致农村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资源的匮乏,城乡教育出现不断拉大的趋势。城乡教育差异从而影响着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这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反过来又影响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因此城市的教育支出与居民收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体系,而农村的教育支出与居民收入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体系。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调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系,就是解决城乡教育不公平现象。 2、城乡二元教育结构是导致城乡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 由于教育需要经济的直接支持,这就形成了教育对经济的依附,城乡二元制经济体制就渗透到教育领域,从而形成了城乡教育的二元制,这是城乡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制度的城乡分割。首先表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推进上,九年义务教育是中国教育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采取了有步骤的逐步推进的策略,城市义务教育优先于农村义务教育。这种政策本身就有一种“城市优先”的倾向。如果说义务教育体现一种权利。那这种教育安排就说城市适龄儿童有优先于农村适龄儿童的权利。如果说义务教育是一种义务,那就意味着政府首先要对城市儿童承担责任。另一方面,表现在义务教育的财政支出上,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城乡居民都有平等享受的权利,这种财政支出应该全部由政府来承担,但是我国现行的政策中,城市义务教育经费政府承担,农村的教育经费政府承担一部分,政府将部分经费转移到农村居民身上,这就推卸了自己的责任,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这样不仅是教育经费偏向于城市,甚至使农村教育经费得不到应有的保证。使本来就不公平的城乡教育二元结构更雪上加霜。因此,农村教育投入的不足是城乡教育不公平的直接原因。 (2)高考招生制度的城市取向。现行高校录取方法实际上奉行的是“按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优先考虑城市考生的准则,这就本来倾向于教育资源比较发达的,京,津,沪地区,致使教育资源不发达的地区的学生求学比较困难,这就人为的造成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另外,自以来高校学费的上涨,也导致广大家庭困难的学生求学寄回的减少,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生。这些因素客观上给城市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创造了就会。这些都导致城乡享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二、城乡教育不公平应对的对策 解决城乡教育不公平主要靠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同时国家还要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的社会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调整现行教育制度,促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1)树立整体教育观念,城乡教育共同发展。由于政府部门缺乏整体教育的观念,致使“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割裂开来,这就是“农村教育”长时期处于不利的`地位。义务教育是一种公共教育,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应该平等的享受,政府部门也应该同时保证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都有公平想用的权利。政府的财政支出上也应该公平对待,同时也应该考虑农村学校学生的家庭情况,适当的对农村教育进行支持和补助,帮助贫困地区学生能顺利完成义务教育,使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一样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 (2)改革高考招生制度,缩小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差别。首先要改变现行的按省画线,按省定额的录取制度。努力建立起高校自主招生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灵活多样的招生制度。其次,应该打破高校的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公平的,平等的录取制度。这样就可以避免考生调侃“北京大学”是“北京人的大学”而非全中国人的大学。虽然这是考生的调侃,但是它客观上讽刺了中国现行教育制度的不公平性。这种现象应该值得教育部门的领导,官员和专家的反思。最后,应该在收取学费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改变单一的收费方式。 2、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促使农村经济发展,切实参加农民收入 农村教育发展落后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有着必然的联系。经济发展是教育起步的基础,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的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才能使农民收入得到有效的提高。广大农村地区才能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支持,农村教育才能有长效的发展。农村教育的现状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善。这样才能使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平等的享受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 李 贞.公平义务教育与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8. [2] 朱迎春.周志刚.从教育公平原则看中国城乡教育差距[J].教育理论与实践,.4.
一、中国足球的现状:
足球运动是第一大体育运动项目,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足球运动这一项目已经影响到所有国家、民族和地区。现在世界上大约有2亿多人把足球这个项目作为自己的主要运动。但同样是亚洲人,中国足球队与日本韩国足球队水平差距是巨大的,中国足协的副主席张吉龙说:“这么多年以来,中国足球一直处于摸索、探求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我们也搞过职业化,10多年职业足球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但中国足球还是在原地打转。这让我们必须要反思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把中国足球的水平搞上去。”
中国足球在近二三十年间取得的成绩可谓是屈指可数,不仅如此中国足球的水平越来越呈下降的趋势,越来越跟不上国际的大潮流。本来还能够在亚洲排的上号的中国足球到现在已经彻底沦为亚洲三流。,从1978年开始中国恢复了全国甲级和乙级联赛双循环升降级的制度,并建立了全国成年队联赛和青年队联赛的各级比较稳定并且系统的竞赛规章制度。1982年至今,中国足球队参加了所有世界杯足球赛的预选赛和奥运会的足球预选赛,并且在2002年中国足球队在米卢蒂诺维奇主教练的带领下艰难地冲进了世界杯的决赛圈,中国以亚洲第五的身份第一次登上了世界杯的大舞台,然而三战皆负的比赛成绩,最终使得中国足球队的排名没有出现在世界排名榜上。2006年9月6日亚洲杯预选赛中国队以0:0战平新加坡队,让中国的球迷绝望了。在当时比赛的前几天,国际足联公布了最新一期的世界排名,中国足球队的世界排名最终创历史新低仅仅排在了103名,在亚洲也仅仅排在了第15名,中国足球队沦落到了亚洲的三流球队。20年来我国足球的水平总是不尽如人意
二、中国足球水平越来越呈下降的趋势的原因:
1、中国足球管理制度的缺陷:
(一)体制落后,伪职业化,商业运营极差:
职业化整整二十年,中国足球行政指令依旧横行,“伪职业化”倾向明显。特别是目前运营中超联赛的中超公司,表面上是独立的公司法人,实质上隶属于中国足协,表面上运营整个联赛,实质上局限于项目招商,功能相当于欧洲国家足球职业联盟下的一个商业部。
(二)球场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
硬件设施不足,利用率低是直接影响中国足球运动普及的一大主因。目前,伦敦各类足球场约3000多块,北京的体育场不到100块,符合标准的足球场更少,并且国内各球场多为不对外开放的校园球场,足球运动的全民普及无法开展。
(三)足球人口极度匮乏:
目前,中国足协注册青少年球员不足7000人,为日本60万,西班牙65万的1.4%,1%。注册职业球员8000人,足球人口极度匮乏严重影响中国足球的发展。
2、储备人才的培养方案不完善
(一)储备人才数量不多
根据有关权威统计,1990年至1995年,中国足球储备人才数量最高,已经达到65万人;2000年至2005年,则降到18万人,然而,目前在中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只有5万多人。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的人口数量仅是中国的十分之一,但是有60多万注册在案的青少年业余足球运动员;只有6000万人口的英格兰,却有6万个业余足球俱乐部和1.3万个学校足球协会以及150万足球人口;德国只有人口8000多万,但是却有足球人口620多万。2000年左右,大量足球学校兴建起来。目前,学生短缺已经成为我国足球学校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有关足球方面的学术研究少
目前,有关储备人才培养方面的文章与课题很多。从研究对象角度,地域上国内和国外并存。国外学者部分从世界杯和亚洲大的赛事为主要研究对象,世界杯方面的文章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我国学术研究方面,大多以职业联赛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得出,在九十年代中期到二零零三年间,有关培养足球方面的学术论文、其他科研总共近六千篇。在其研究范围,关于足球储备人才培养及足球少年教育的文章近四十篇,大概占总体的百分之一。从中我们很容易看出,在学术方面,我国的足球研究相对不合理、不平衡,没有全面研究甚至出现缺憾。学术工作者没有从足球鼎盛国家研究出其管理的精髓,而且足球储备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模式等很多方面,我们的学术学习还有很大差距。这将会使我过的足球储备人才培养理论缺乏科研的支持,导致我国足球在实践工作中遇到困难难以解决。使得足球运动员选材等方面出现滞后现象,阻碍我国足球运动有力发展。
(三)相关法规很不健全,管理滞后混乱
不论是专业足球运动员还是一般球迷,都深深的知道足球储备人才的重要性。但是,只有极少数的人愿意真去认认真真去从事足球的青训与培训计划。同时,足协政策缺乏与管理滞后也同样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利益关系不能理顺,资金没有方法保障,而且家长投资足球的负担太重与欲望下降,伴随着中国足球大环境的不断恶化,造成了足球系统中最底层一再被动摇,当然这最底层也同样是最重要的一层。
在职业联赛最火的那几年,让我国从专业的足球时代走向职业的足球时代,足球市场开始启动,足球得到大家的关注,然而,足协在怎样去进行有组织与有计划的开展普及与提高的这个重要环节上,却是一直不能得到真真正正的重视。因此,整个足球行业一直处于无秩序、无政策以及无监督的混乱状态。例如,对于当时那些曾经一度兴起的足球培训学校,足协从始至终都没有能颁布出一套行业标准与审核办法。几乎同一时间,全国足球培训学校蜂拥上马,全部都是以赚钱为目的,从而导致他们不但没有长期的发展计划与远景设计,更是缺乏政府部门的监管。一直到今天的足球学校严重缩减,足球储备人才不足,并且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塔基不牢固和塔尖不稳定现象非常严重,足协从一开始就没有发挥出他应该有的职能,没有引导好中国足球朝着良性的道路前进,最终导致出现了许多赌球事件和腐败事件,但这些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组织机构管理混乱与部门之间相互扯皮,矛盾繁多。
(四)业余俱乐部与足球培训学校的管理混乱
随着“足球热”的持续升温,一些足球俱乐部与足球培训学校在全国各地兴起,但是,其中还存在很多隐患与问题。第一,专业化过于早期,较早的对小足球队员进行学习,食宿和训练“三集中”,并且由于训练缺少针对性,经常忽略个性培养,同时训练周期过长等等,严重影响少年的身心健康。第二,管理混乱无序,制度十分不健全,训练也很不科学。据有关资料显示,那些属于较低专业培养级别的业余体育学校与体育中学人才输送率为高达6.1%,明显高于省、市重点体校二线队l.96%的输送率。
(五)培训学校收费较高,严重影响储备人才的选拔
足球学习呈现出贵族化的现象。存在着学习费用严重超出普通家庭能承受限度的问题,比如1998年,八一足球学校学费为2.2万一年,建校费为2万一年;北京龙力足球学校学费为3万一年;中国足球学校学费为1.8万一年;西安唐信足球学校学费为0.8万一年,赞助费要3万一年;国力足球学费为0.7万一年。因此,这样高的学费就会把一大批具有潜力的喜爱足球的年轻人拒之门外,使之不能得到正规的培养。
(六)青少年储备人才素质低
大家都知道,目前,困扰中国足球的一大困难就是足球运动员的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如此导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因为思维与领悟能力不能很好的适应高水平比赛与训练所需要达到的要求,因此球员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原地踏步,不再前进。除此之外,小球员过早地和家人分离,往往在心理上给青少年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相反,世界杯上进入前四名的韩国足球队,他们的大部分足球运动员都是来自韩国大学生队,他们真正的把高等教育与高水平的足球训练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也是他们能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
(七)足校学生毕业后不能去踢球,培养学校遭受信任危机
很多培养学校在招生时对家长和学生做出关于学生毕业后出路的保证。但是,由于我国现在职业联赛所需求的运动员人数非常有限,所以,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不能去踢职业足球,那么他们就必须面临着自主择业的局面。因为这些学生在学校时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足球训练上,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很少或者干脆不学文化课,导致毕业后就业面非常狭窄,并且事业发展没有后劲。
3、球员为中国足球差找借口,推卸责任
如果英超或意甲中流球队的主力队员的各个平均指标为10分,中国国家队队员的对应的指标大概是:身体素质9.5分,场上努力和作风9分,技术(无干扰情况)9分,技术(有干扰情况)7分,个人意识5分,配合意识和能力5分,阅读比赛和预见能力3分,心理素质7分,不可测素质5分。中国大多数队员生活不富裕,家庭状况拮据。球队主力位置的竞争十分激烈,他们大多数是十分努力的,很多队员在场上无球的情况下跑动配合不积极,,不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跑或者跑不动,而是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跑,这需要有良好的阅读比赛的能力和足球意识。这些能力从9岁左右就要开始逐步培养,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没有速成班.,他们小的时候就没有打好这方面的基础。
中国足球长期徘徊不前, 甚至在走下坡路.有着那么多的人口, 有着那么多的球迷, 中国足球却那么差, 实在让很多球迷搞不懂。经常能听到以下一些借口:
(一)东方人不适应足球
在90年代以前, 这个理由长期占主导地位.但是随着日本足球的崛起, 这个理由已站不住脚了.美国职业联赛中还有二名全明星华裔队员, 并多次入选国家队。
与英国, 巴西这样的历史足球强国相比, 中国足球的基础是比较差.但是与日本美国着这样的足球新兴国家相比, 中国足球的基础要比他们好的多.(二)经济没有日本美国发达
日本和美国的经济实力为他们的足球腾飞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后中国足球从81年的亚洲一流下降到06年亚洲二流.而这25年中国的经济实力上升了几百倍.(三)场地不够, 场地差
有美国日本那么多平整漂亮的自然草坪当然好.但是球王贝利和马拉多纳都是在破烂的场地上开始的.贝利还踢了好几年在袜子里面塞垃圾的“足球”.中国的所有学校都有操场, 都有体育课.儿童足球并不需要很大场地.可以注重一些比如象盘带,控球,玩球,颠球等需要大量训练时间但仅需要很小场地的活动.(四)独生子女政策导致没有孩子踢球 不少人认为独生子女政策导致没有孩子踢球.但是在学校中依然可以看到很多孩子在玩球.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家长更不愿意将孩子送到高风险的足球学校.姚明和刘翔不都是独生子吗? 家长们愿意的是在不放弃学习的前提下, 让孩子提高足球水平, 看看他们到底能否成明星.(五)高校录取政策
高校以考分为标准的录取政策导致家长不让孩子踢球.由于升初中大多数地区不需要考试, 小学阶段的很多学生的学习负担并不太重.这个阶段参加体育活动很有必要.而事实上玩球的孩子并不少.少的是基本放弃学习而去足球学校的孩子.教育部有一系列的对优秀足球队员的优惠政策.获得二级足球证书高考就可以加几十分.而只要是省级和足球重点城市的前四名就可以获得二级足球证书, 并不很难.目前的高校联赛也促使很多高校(包括北大清华)愿意特招有足球特长的学生.三、相应对策
1、有关中国足球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自身问题的改革:
(1)净化环境,没有一个好的行业环境,就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足球的现状。不过这个在中国做起来比较难,这需要各方面的体制改革进行配合,必须要下很大的决心。而恰恰就是这个决心,在中国包含的太多的暧昧;
(2)正视自己,戒骄戒躁
每当有一点成绩,不但行业自身膨胀,媒体也煽风点火,牛皮吹的满天飞,似乎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是一战成名、功成名就。一直抱着这种自欺欺人的心态,中国足球谈何发展?
(3)合理分配,论功行赏
例如不进球就从上到下不发奖金,只有底薪。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象现在这样勇夫懦夫、有功无功一律乱赏,人人皇帝,日日笙箫。长此以往,国足一定会把原始的那一点点上进心也消耗殆尽,剩下的只有球迷的眼泪;
(4)善待球迷,知恩图报.没有球迷,足球连个屁都算不上!球迷才是足球的衣食父母、才是足球存在的唯一理由。好好善待他们,让球迷高高在上吧,把自己的不可一世赶紧收起来。另外,足球这个行业如此富裕,在物质上也好好回报球迷们吧,该免票就免票,哪怕发给现场球迷每人一瓶水,他们的心也是甜的。因为,最可爱的球迷是最容易知足的,而不知所谓的“球星”才是最贪婪的。
(二)、足球体制的改革:
(1)加快体制改革,建立职业联赛独立运营机制,成立独立自主的联赛公司,负责国内各级职业联赛运营。
(2)建立并完善联赛公司独立运营机制,联赛公司独立运营管理职业联赛,独立进行商业开发,独立拟订和实施职业联赛发展规划,独立处理职业联赛日常事务,独立对办赛中的重大事项作出决策,独立完善和规范的申报制度,审议制度,评估制度,问责制度,各级职业俱乐部会议及联席会议等制度。(3)加快硬件设施建设,鼓励兴建大型专业足球场:出台优惠措施,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兴建大型专业足球场,在改建现有的公共运动设施的同时,增加足球场数量。
(4)加快扩大足球人口,提升足球从业人员素质:开办专门的足球学校,培养高素质的足球人才。
总而言之,中国足球的出路就是打破行政垄断,尤其是把足协和它名下的企业进行市场化改制,引入充分的竞争,变成民间组织。因为这些通过权力依附在经济体内的特殊利益集团本身已经成为毒瘤,吸收无数资源,毁坏市场价值。打破这种垄断,将让中国足球的增长更具备活力和公正性。使足球领域不是政府说了算,政府官员说了算,而是市场说了算,俱乐部、球员、球迷这一足球的主体说了算。
2、促进我国足球储备人才发展的对策
(一)严厉打击“假赌黑”行为,净化足球环境
只有在良好的足球环境中,家长才能放心将孩子送去踢球。所以,我们必须时刻严厉打击中国足球的“假赌黑”行为,司法机关要强势介入,并且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并且完善相关制度,彻底除掉这个“假赌黑”毒瘤,净化中国足球环境。此外,中国足协还要积极制定出规范的行为规章与制度,并且要严格按制度行事,同时要对球员的违纪行为加大惩罚力度,努力提高球员的自身文化素质。
(二)足球学校与高校联合办学,努力探索足球与教育的结合
这个做法不仅仅是解决过早专业化训练和文化课学习之间矛盾的十分有效的途径,更是提升我国职业足球储备人才自身文化素质的一条有效措施,同时还可以解决学员毕业后另谋出路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球员的自身文化素质可以通过高校的培养得到显著的提高,从而使得球员自己文化素质能够适应足球训练的需要。这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能缓解职业球员再就业困难的问题,因此,即使将来学员不去踢职业联赛,也可以有能力从事其他行业。
(三)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开展校园足球联赛活动,推进足球在校园的普及程度
全运会足球赛制的改革与全国各地消失多年的青少年足球队重组,皆传递了放眼未来的中国足球崛起大思路。在去年10月中旬,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小学初中联赛的开幕式在青岛天泰体育场隆重举行,这是从我国建国至今,第一次由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教育部联合组织的重大项目。在我国喊了无数次口号之后,在足球与教育相结的模式上终于勇敢地踏出了一步。从今以后,我们应该进一步推进足球运动在学校里的普及程度,利用学生寒假、暑假和课余时间,积极组织开展大量的校园足球联赛活动,真真正正做到让足球活动在学校里普及,这一做法将很好的推进我国足球发展事业。
(四)把五人制足球引入中小学体育课程,努力培养学生的足球兴趣 五人制足球由于运动场地占地面积非常小,并且容易在各种条件下开展与普及。在很小的空间里使得双方队员之间的距离很近,从而使攻守转换次数多与频率快,并且游戏方法简易。这不仅利于激发学生对足球的兴趣,而且还能有效的推动足球运动的普及。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很好的提升青少年的足球技术水平,可以成为选拔足球储备人才的一种有效方法。
(五)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练队伍的专业文化水平与科学文化知识
足球训练它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实验与研究的过程,积极提升教练员依靠科技提高训练质量的能力与自身的科研能力非常重要,足球训练的科研成果,只有通过教练员才的具体实践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所以,足协应当通过与体育院校和科研机构积极进行合作,并且制定相应的措施,同时积极组织教练员参加教练员培训班进行学习,努力安排教练员去进修,多多鼓励教练员去参加研究生学习,从而不断提高教练员队伍的专业技能。教练员只有掌握了进步的足球技术和先进的理念,才能使自己更加清醒认识足球的发展现状,进而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训练。
(六)借鉴外国先进的管理与经营理念,制定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长效管理制度
中国足协作为足球协会的组织者与管理者,理所应当积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管理体系与服务体系,并且建立健全协会的各个部门与机构,与此同时,还要严格的制定出一套本行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只有严格的法律法规作保障,足球事业才能快速有序的向前发展。
总结:
好在当局者已经开始意识到足球的问题,在中央领导的关怀下,足协已经开始重点转向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在未来的数年效果应该可以逐渐显现。事实证明,在中国任何事情只要中央领导重视都可以做的很漂亮。所以对中国足球抱有信心是理所当然的。在中国足协与欧洲足球强国的合作中,中国足协将送出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球员赴欧洲俱乐部训练,完全融入当地足球氛围,接受先进足球理念的熏陶。在国内,我们的职业俱乐部更加重视青少年球员的培养。定于明年9月份开始招生的恒大皇马足校,将由皇马俱乐部派遣教练进行训练,首期招生3000人,目标是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足球培训学校。只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在这之前国内俱乐部跟外国俱乐部合作往往流于形式,如果恒大皇马足校办好,将会成为中国足球人才的摇篮。另外,此前一直受到冷落的校园足球也将兴起。中国孩子不是不爱踢球,是教育制度不允许,踢球会影响学业的思想一直中国人不可逾越的心理障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广州亚运会上,以业余球员和学生组成的日本男足夺得冠军,他们的学生军战斗力都如此强,真不知我们以职业球员组成的国奥队0:3败给他们的时候是何感想。
中国人是爱足球的,我们缺乏的不是激情,我们缺乏的是脚踏实地为中国足球办事的人。中国足球的未来掌握在足球的管理者手中,寄托在青少年球员身上。希望足球管理者能够吸取前十年的血泪教训,改变急功近利的官僚思想,将青训坚持下去,为小球员们创造健康的环境,教会踢球的同时也需要教会他们做人,培养出中国的足球巨星,为其他球员做好榜样,吸引更多人投入足球事业。
星星之火可以成燎原之势,我们已经看到中国足球目前的转变,那么我也相信,只要星星之火能持续闪耀,10年后,我们会再笑傲亚洲足坛,世界杯也不再是梦想。
参考文献:
[1]贸新奇.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8
一、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
在中美经贸关系中出现美国对华贸易较大逆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因素, 也有政治因素, 还有统计方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美国现有的统计方法夸大了其对华贸易逆差的程度。
虽然美国对华贸易存在顺差, 但实际上并不像美国宣称的那么严重。由上述数字可知, 中美双方统计的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差别竟达到883亿美元。造成这一巨大差距的原因显然是统计方式不同所致。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双方各自的进出口价格统计不一致。目前中美两国对出口商品都采取离岸价统计, 对进口商品都采取到岸价统计。由于商品从离岸到到岸存在运输费和保险费等, 使到岸价的费用比离岸价的费用高出约10%。离岸价与到岸价的这一差异表现在中美经贸统计数据中就是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进一步拉大。二是双方对中国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在统计上认识不一致。中美贸易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以香港为主的转口贸易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 如何统计两国贸易中的香港转口份额是评估中美贸易数据的重要因素。目前, 中美双方对外贸易进口都是按照原产地原则, 出口都是按照直接目的地原则进行统计的。按照这一方法, 美国把中国出口美国商品在香港转口的增值都计算在中国对美出口范围之内, 而经香港转口中国的商品则不列入对中国出口。中国按照多年来的惯例, 一直把经香港出口的商品算作对港贸易, 进口的美国商品算作从美进口。这种对转口贸易中进出口商品不同的统计方法, 扩大了中国对美贸易的顺差。
2. 美国出于政治考虑对华进行高科技出口的严格管制是其比较优势难以发挥, 产生巨大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
中美贸易的结构本身是互补的。中国相对于美国的主要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低廉, 而美国相对于中国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科研能力、技术及人力资本。如果双方都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比较优势, 达到贸易平衡并非难事。比如只要美国卖给中国几座核电站设施、几艘勘探船、一些军事武器就是数百亿美元, 美方的贸易逆差就可以马上缩小甚至转为顺差。可是美国由于政治上仍存在冷战思维, 惧怕中国崛起对其构成挑战, 自1989年就一直在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问题上实行严格的管制政策, 竭力推销的主要是小麦、转基因大豆等商品。2006年, 中国对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661亿美元, 同期从美国进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只有224亿美元。显然, 美国对中国贸易应有的比较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双方产品的优势互补没有充分得到体现, 中国对美贸易出现较大顺差也就不足为怪。
3. 东亚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中国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和对美贸易顺差的主要国家。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东亚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纷纷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把其经济体内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对欧美出口摩擦较大的商品加工组装工序转移到中国, 形成中国从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口原材料及零配件, 在国内进行加工组装, 然后出口到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加工贸易格局。因此, 亚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中国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 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向中国转移产业的同时, 也将其在美国的一部分市场和对美贸易顺差转移给了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 东南亚对美贸易顺差很大, 占亚洲对美国贸易顺差的近90%。随着东南亚加工贸易的转移, 东南亚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不断减小, 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则不断增大, 产业转移引起的贸易顺差转移十分明显。
4. 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加大了中美双边贸易不平衡的规模。
我国政局的长期稳定, 经济的高速发展, 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 以及低廉的劳动力, 使得大量跨国公司把原本由本国生产或出口的商品及服务转移到其在华子公司进行生产, 并将其对美的出口也转移到中国统计中, 从而扩大了中国对美的外贸顺差。而转移的顺差规模也随着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而增长。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规模从改革开放伊始的几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06年的近700亿美元, 占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5.8%, 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规模排在全球各国的第四位, 列发展中国家第一。同时, 在华的外资企业对美的出口也远远大于进口, 并且其对美的净出口额从1996年100多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800亿美元, 占当年我国对美贸易顺差的近70%。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建厂再向美出口的形式, 加大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规模, 是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不断增大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应对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对策
由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产生原因可知, 在很大程度上这种状况的产生责任不在于中国。但毕竟由于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巨大和逐年增加已经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如美国多次指责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上不力和压低人民币汇率是影响美国对华贸易的重要原因, 并对中国施加压力。因此, 在强调美国对中美贸易不平衡负有主要责任的同时, 中国也应采取一些措施推动双方贸易向均衡化方向发展, 既不给美国提供指责中国的口实, 又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
1.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在实现提高中国出口效益的同时, 减少美国对华贸易逆差。
我国近年来对外贸易发展速度很快, 规模也很大, 但从总体看仍是一种以数量扩展为主的增长方式, 自主品牌建设薄弱, 出口产品附加值低, 主要利润为知识产权开发企业和品牌销售企业获得, 我国的贸易利益较少。同时, 外贸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要素粗放投入实现的, 增长的效率和质量不高, 增长的基础脆弱, 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并且由于对对美国市场冲击很大, 容易引起贸易摩擦, 对中美贸易的长期发展不利。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品牌建设能力和整合资源能力, 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 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使我国传统制造业逐渐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走向中端, 进而走向高端, 换言之, 必须从委托加工或制造的低层次作业方式, 走向自行设计的高层次, 逐渐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 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 不断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 提高国际竞争力, 也实现从产业结构国际分工的层次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
2. 通过发展境外加工贸易, 转移部分对美贸易顺差。
我国对美贸易顺差的一部分是由于周边国家将其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对欧美出口摩擦较大商品的加工组装工序转移到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经济实力和生产力水平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 我们可以借鉴日本、韩国等国家对我国加工贸易投资的做法, 在不对我国产业安全、出口、就业造成大的影响前提下, 鼓励一部分企业把后续加工能力转移出去, 带动中国加工设备和上游产品的出口, 就近开拓市场, 或利用当地配额直接向美国出口。加工贸易对外转移的重点是国内原材料、零部件供给率较高的产品, 最后一道加工环节增值率较低的产品和国内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对美被动配额出口产品。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我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 同时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3. 开拓进口渠道, 通过大订单的高科技产品进口平衡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
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产品主要是拥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加工贸易。而美国拥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中国对其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电子技术等方面的产品具有广泛的需求。但由于美国对中国采取歧视性政策, 使其对我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所占比重很低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因此, 我国一方面要进一步发展与美国的政治关系, 力促其放弃对中国出口的歧视性政策, 鼓励其用实际行动构筑建设性伙伴关系;另一方面要做好美国高科技企业的工作, 通过这些企业施压使美国政府放宽对中国高技术出口的限制。在美国现在已经允许出口的高科技产品领域, 中国可以发挥政府的作用, 通过大订单减弱双方之间的贸易不平衡问题。2006年, 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率领大型采购团访问美国, 与美国达成162亿美元的采购协议。2007年, 中国商务部代表团又与美国签署采购协议138个, 总金额达到326亿美元。通过这些大订单的采购, 既可以控制我国对美的贸易顺差规模,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又可以在外交谈判上获得主动, 为我国外贸发展争取良好的国际空间。
4. 适时稳妥地进行人民币汇率改革。
按照美国的说法,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过低是造成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巨大的重要原因, 中国应当使人民币升值。但从20世纪80年代日元升值在解决日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中的作用看, 人民币升值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不过,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人民币汇率改革也是必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前几次的汇率改革对经济发展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当前, 在人民币币值低估情况下, 中国的出口企业即使出口低附加值产品也能卖得出去, 卖出去后即使销售利润很低也能在国家的出口退税政策方面获得收益补偿。这样在全社会的生产要素和其他资源流动方面产生负面效应, 造成低端产品消耗大量资源, 而高附加值产品的潜在可用资源被挤占。因此, 通过汇率制度改革, 扩大人民币升值幅度, 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也有利于我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 增强国际竞争力, 也将一部分对美贸易顺差转移出去, 降低不平衡的规模。我们要在不受外国左右的基础上, 适时稳妥地进行人民币汇率改革。
5.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减少美国在此问题上挑起争执。
不可否认, 我国在打击盗版音像资料, 保护知识产权方面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加大打击盗版的力度, 一方面可以扩大对美知识产权的购买, 增加对美的进口, 减小中美贸易不平衡规模, 另一方面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作用。在经济发展初期, 对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的不利影响还不十分明显, 反而可以低成本地发展加工工业。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加强自主创新的需要,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势在必行。通过加大打击盗版的力度, 使科技创新得到应有的市场回报, 将极大增强人们的科研创新热情, 进而提高产品附加值、优化产业结构, 改变我国现有的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因此,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无论是在贯彻科学发展观上, 还是减少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方面, 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陈泰锋:中美贸易磨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2]贾怀勤:中美贸易平衡问题综论[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
[3]www.mofcom.gov.cn (中国商务部网站)
[4]www.stats.gov.cn (国家统计局网站)
[关键词]通货膨胀;需求拉动;成本推动
[中图分类号]F8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9-0028-02
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劳务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由此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的两个特点:第一,通货膨胀是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而不能是某一种或几种商品的价格上升。第二,通货膨胀是指物价的持续一段时间的上涨,而不是一时一刻的上涨。
通货膨胀的成因有很多种,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需求拉动型
当一国的经济处于持续增长阶段,国内投资热情高涨,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处在上升阶段,容易造成商品供不应求的状态,这样就会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因此称此类通货膨胀为需求拉动型。
二、成本推动型
由于生产资料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造成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从而导致商品的价格上涨,这样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因此称此类通货膨胀为成本推动型。
三、结构变动型
这是由于一个经济体社会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变动,导致商品物价的上升,引发通货膨胀。因此称此类通货膨胀为结构变动型。
四、货币供给型
当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造成纸币贬值,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因此称此类通货膨胀为货币供给型。
当前我国经济各项指标显示物价普遍上涨,有通货膨胀的迹象,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一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第一、政府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造成经济过热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这其中也包括中国。一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三驾马车,它们分别是:投资,消费和出口。金融危机的发生。不可避免的影响了我国出口的数量,而政府为了保八的经济增长目标使之将目光转向了国内消费。我国政府四万亿的投资无疑大大扩大了国内的投资市场,此外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都是在积极开阔国内市场,拉动需求,此外,中国人民银行采取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的国内投资环境良好,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但是这一系列举措在一定时间缓解了经济增长的压力,但目前来看,这些措施造成的经济过热,是国内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国际市场生产成本的提高使我国国内市场物价上涨
国际市场中生产资料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影响我国国内市场企业的生产陈木,这样导致商品物价上涨,造成通货膨胀。
第三、中国国际贸易的持续顺差造成外汇储备增加,引起国内市场物价上涨
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各国的进口都不同程度的缩小,而作为出口大国的我国也不可避免受到了影响,但在同等条件下,我国出口产品物美价廉,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在国际贸易这块蛋糕中还是分得了很大一块。但是持续的贸易顺差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逐渐增加,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国内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第四、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国际游资来华投资,加剧了国内经济过热
鉴于我国一直以来的贸易顺差,国际舆论要求我国人民币升值,在人民币微小范围升值的影响下,国际游资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大大增加,这一点加大了他们来华投资的信心。大量国际游资涌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它也同样加剧了国内经济过热,造成需求过剩,供不应求,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政府应该采取一定措施平抑物价,将通货膨胀扼杀在萌芽状态。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人民币升值。缓解国内物价水平
人民币升值有两方面的原因来平抑物价。一、人民币升值会调节国际收支平衡,调整我国一直以来的顺差状态,减少外汇储备,平抑物价。二、人民币升值会使进口商品的价格下降,从而对国内市场物价祈祷平抑的作用,
二、政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缩紧银根
中国人民银行应该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从而减少投资热情,缓解经济需求的高涨。前些天中央银行发行央票的举措即在于收缩银根,减少市场流通货币量,平抑物价,治理通货膨胀。
三、提高利率,减少投资与消费
将利率提高,不仅可以增加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减少货币的创造,而且利率的提高将造成投资成本的加大,从而减少私人部门的投资,减低需求。此外,利率的提高会使居民减少消费,将货币存入银行为获得高利率,此途径也可以减少需求。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
面对通货膨胀、资产泡沫、投资过热、汇率波动、热钱流动等通胀催化剂引发通胀加速的趋势出现,政府应做好外汇储备状况的信息公开、信贷投放的节奏管控、地方政府投资的风险监督等工作,稳定社会通胀预期。重点关注瓶颈部门的供求状况,做好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煤电油运粮紧张状况的预案。对受通胀冲击较大、承受能力较弱、成本传导能力较差的环节应重点予以关注和补贴,以润滑通胀给企业和居民带来的困难和矛盾,减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李杨,《西方经济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张国兴汤栎,《我国通货膨胀与利率之间的关系》[J],理论探讨
[4]胡婧楠明隆,《人民币升值对通货膨胀抑制作用的实证分析》[J],佳术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6月
[5]任泽平,《今年温和通胀政策宜相机抉择一兼论通货膨胀的性质一成因一趋势与治理》[J],发展研究2010年第6期
作者简介:
一、中国现阶段行政伦理的价值标准
行政伦理实质上是指国家公务员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过程中,在公共行政领域所应遵循的伦理道德要求的总称,既包括作为个体的公共行政人员所应遵循的行政伦理要求,也包括作为群体的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所应遵循的行政伦理要求。社会主义国家的行政伦理应包括以下内容:树立高尚的行政理想,树立廉政和勤政理想,将公正廉洁作为行政职业活动的价值追求,把实现“为人民服务”作为行政职业活动的奋斗目标。树立正确的行政态度,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不畏艰险、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树立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先锋态度。培养优良的行政作风,培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民主作风,为人民办事的务实作风,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塑造独立的行政人格,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树立效率观念、创新观念、服务观念、竞争观念等现代化观念。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遵守誓言、忠诚努力、忠于职守、承担义务、完成任务的责任,切实做到“权责一致”,树立公正意识、仁爱意识、宽容意识、求实意识和节制意识等。严格遵守行政纪律、工作纪律、保密安全纪律、廉政纪律、财经纪律、行政道德纪律等。坚持“他律”与“自律”相结合,树立公平精神、公仆意识,为形成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而努力奋斗。
二、目前中国行政伦理失范的表现及其原因
行政伦理失范就是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为了私人利益而置行政伦理的规范和原则于不顾,利用公共权力满足私人利益,其本质即行政权力的异化。
(一)行政人员自身素质发展不平衡
历史和现实证明,行政人员是决定法律、政策能否完全、充分实现的最为关键的主体要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价值观念和利益的多元化,一些腐朽落后的观念侵蚀着行政伦理人员,削弱了行政的权威性,导致行政效率下降,严重危害着社会稳定。在经济领域,挪用公款、非法集资、涂改票据、做假账、伪造证据、侵吞公款,甚至为了个人私利,以权压法;有些行政人员乱搞权钱交易、以权谋私,产生“寻租”型失范行为,将公共权力当做交换的商品,为自己和亲友打开便利之门,无视法纪法规,从根本上背离行政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忽视了行政伦理非功利性和非交换性的特征,严重破坏了行政伦理的公平原则。行政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该用来为人民群众服务,当个人利益与社会根本利益发生冲突时,行政主体为了利益而无暇顾及行政伦理规范,从而造成行政伦理失范。
(二)行政行为不当,行政管理机制不完善在行政管理的实践中,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之间的争功诿过、拖延扯皮等官僚主义现象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混日子”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并不意味着行政组织中没有完善的责任制度,而恰恰是因为这种制度在注重抑制人性恶的一面的同时,把人的善的一面给抑制住了。所以在制度的建设上,要有机制调动行政人员的热情和活力。在行政管理活动中,领导干部的升迁与政绩息息相关,所以有些领导干部忙于作秀,大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扩大知名度,制造轰动效应,短期内有成效,一旦升迁,新的领导上台,政策不连贯,很多项目无法更新,导致民不聊生。管理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各自为政,执法未能形成合力,形成“大家都在管、大家都管不好”的现状。根本原因是各部门不明确自己的职责,不依法履行,行政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在行政执法中,有一群特殊的人,他们并非公务员,却行使着行政权力,比如城管、协管等等,他们被授予了权力,但能力有限,很难执行复杂的任务,而且执法方式是简单粗暴型的,由于是临时岗位,干得不好可以随时换人,但他们执法中的行政伦理失范行为已经危害了行政客体的权利,也损害了政府的形象所以政府需谨慎授权。
(三)行政监督缺位、滞后以及力度欠缺等问题严重
行政人员每年都会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同奖惩和工资等挂钩,按比例评选出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精神和物质的奖励。许多贪污腐败分子,把权力作为荣誉的基础,用权力去获取荣誉,把荣誉转化为追逐更大权力的砝码、欺压百姓的“护身符”。尽管一路高升,荣誉众多,但是老百姓对之评价并不好,这时权威、法定的行政荣誉机制失去了客观性,失去了道德评价作用。行政工作注重定性考察,缺乏定量考察,对于考核靠后的行政人员除非出现重大失误或违法违纪行为,一般不会予以处理。再者,公务员是“金饭碗”,被辞退、降职的很少,输出管理滞后,所以作为政府内部的行政监督体制,也已名不副实。制度再完善,执行的人不遵守,那也只是流于形式。行政外部的监督体制很多,如人大监督、司法监督、政党监督、社会监督。中国是党管政府,宪法中只规定了党对权力机关的领导,却没有规定权力机关可以监督政党的活动。人大监督缺乏权威性,真正有效的监督难以实施。司法监督有权威性,但法制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新闻舆论监督限制太 多,缺少自主性。由于无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条文和人民直接监督制约政府的制度,再加上日前行政机关的行政运行过程透明度不高,这就导致公民对政府监督难以到位,只停在表面上。
三、中国行政伦理失范的对策探讨
(一)提高行政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行政人员自律意识的途径很多:行政人员可以通过学习和研究行政伦理学理论,树立与社会发展、人民需求相适应的伦理观念,从而增强抵御腐朽伦理侵蚀的能力。行政人员通过慎独的方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省察克治,自我解 剖,不断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行政效率。行政机关通过树立正反典范的方法,使行政人员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加强服务意识,减少特权意识。行政机关应定期对行政人员进行职业伦理培训,训练其道德选择能力,学习自我道德判断,接受道德的自我改造,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加强行政人员队伍的行政伦理培训教育、考核机制方面,可以借鉴俄罗斯公务员培训的招投标制,参标的教育机构只要具有国家认证的相应专业资格即可。引进这种竞争机制,将极大地提高培训质量、降低花销,有利于行政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严格考核,对不达标者进行再培训,直到合格为止,或输出公务员队伍,从而提升公务员队伍的整体实力。
(二)加强行政行为的道德法制化和制度道德化建设行政伦理失范现象折射出中国行政伦理建设的滞后。把行政伦理要求纳入法制建设的范畴,实行权威性立法。“行政伦理法制建设有两个基本依据:其一,行政伦理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治国方略的集中体现;其二,行政伦理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对中国行政体制的立法工作进行修正与完善,严格规范行政权力的来源、运行方式以及行使范围,规范行政主体的伦理行为。改革干部人事选拔制度,逐步扩大直接选举范围,实行竞争选举。适当提高干部薪给标准,使其符合养廉要求,以便彻底废除薪酬以外的一切特权待遇。要真正把决定行政人员‘官运’的权力交给人民群众。行政人员的上下、去留、升降,要由人民群众的意愿来决定。制度道德化方面,邓小平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行政伦理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依靠社会舆论、社会大众的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护和保障。在中国,就目前而言,要减少行政伦理失范现象,仅仅依靠道德伦理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道德“软约束”和法制“硬约束”结合起来,法治只是手段,绝不是目的。当忠诚、公正、仁爱、尊重等理论原则充分贯彻于行政体制之中时,就会大大弥补制度与法律作用的不足,从而起到制度与法律起不到的作用。
(三)加强行政监督体系建设
政府内部要建立“道德监督机制”,强化有权利的监督制约机制,利用外界压力帮助那些不具备自律能力或自律能力不强、不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人,改变其不道德的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提高道德能力。对于绩效考评不合格者要进行再教育、再培训,不改进者应严厉惩处。行政人员要自律,有自我约束机制,树立正确的行政监督观念。
建立行政信用制度。首先,建立行政主体个人信用档案,记录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的信用状况,完善行政主体的信用记录制度。其次,依法建立行政主体信用资源管理的中介机构,对行政主体的信用资源进行统一管理,涉及到各方面的工作,如信用资料的采集、信用档案的管理、信用资源的披露和使用都必须要有强制性的法律为其后盾。最后,把先进技术手段引入行政主体的信用制度建设。如加快类似“电子政府”、“政务超市”等的建设步伐,以提高行政主体行为的透明度;充分利用网络系统,建立网上反馈机制,使行政主体更好地接受民众的监督,让贪官“上网”,从而使腐败者身败名裂,广大行政主体能更好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对于人大监督和政协监督,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法律,赋予相应的权力,建立制约机制,完善法制监督。公开的行政有利于抵制腐败,民主的行政有利于公众参与、公众监督,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为了加强群众监督,政府应建立健全政府信用监督机制,完善信访制度,通过专家咨询会、听证会等形式接受群众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是群众监督的一种。新闻媒体应十分关注行政人员舞弊、受贿或以权谋私行为,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较强的监督威力。实践证明,强化群众监督将有利于弘扬正气、鞭挞腐恶,将更加密切政府和群众的关系,对治理行政伦理“失范”现象,促进社会整体进步起到重大作用。参考文献:
【论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推荐阅读:
通货膨胀原因的分析论文07-01
通货膨胀率目标11-12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现状及对策分析10-03
加入WTO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06-11
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及对策研究10-10
浅析中国城乡差距成因及对策07-13
2中国农业发展状况及对策10-14
浅析中国农村教育的失败原因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