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分析教育论文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试析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分析教育论文(共7篇)

试析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分析教育论文 篇1

1.毕业生毕业去向的选择。2004届毕业生面临毕业时,有54.3%的同学选择了找工作,35.7%的同学准备考研,还有3.8%的同学准备出国留学,另外有1.3%的同学选择自主创业。可见绝大多数的同学面临毕业的时候都明确自己心中的目标,这是可喜的,而且有不少同学选择了自主创业。这也是当前大学生出现的新现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4.9%的同学面临毕业时对自己的去向还不能确定,这种目标游离现象值得研究。

2.毕业生择业区域的选择。择业区域向来是毕业生非常关注的问题,从调查结果来看,有31.2%的同学倾向于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一类的城市就业,38.1%的同学倾向于到厦门、杭州、青岛、苏州等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也有23.7%的同学认为不一定非得是以上两类城市,但不能低于地、市级城市;只有7%的同学对工作地点没有特别的要求,认为只要能找到工作,县市级城市甚至乡镇都可以。

调查的结果反映一个普遍的现象,毕业生仍然对工作地点要求高,多数毕业生不愿意到老、少、边、穷地方就业。其实在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有毕业生发展的广阔天地,随着大学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就业观念也应转换为就业大众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客观评价自己,适当调整就业的期望值,才能缓解就业问题,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毕业生的价值取向。从毕业生的价值取向来看,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培训和发展机会(79.1%),其次是工资福利(74.1%),再次是公平开放的环境(42.1%),排在第四位的是有充分的个人时间(33.0%),排在第五位的是解决户口(30.5%)。调查结果显示,现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上趋于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更加务实和注重实际价值。但目前的一些政策仍然影响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如在当前户口没有完全放开的现实条件下,不少毕业生还是很看重户口问题。

4.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才是毕业生最希望从事的职业呢?调查结果显示,有29.9%的毕业生希望从事的职业是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企业职员,29.8%的毕业生希望从事的职业是行政事业单位职员,此外有21.4%的毕业生希望能够自主创业,18.4%的毕业生希望从事的职业是成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员工,只有3.6%的毕业生希望成为民营企业的员工。调查反映了三个基本事实:一是外资和公务员是绝大多数毕业生的优先选择;二是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有自主创业的愿望;三是民营企业仍然很难吸引人才。

5.毕业生对专业和工作关系的考虑。从调查结果来看,48.3%的毕业生认为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考虑专业是否对口;另外有44.5%的毕业生认为工作应该专业对口;只有7.2%的毕业生认为能找到工作就行,不考虑专业和兴趣。死守专业对口的观念会影响很多冷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但是盲目地随兴趣找工作或不随兴趣和专业去找工作也不见得是好事,针对这一现象需要具体对待,必要的就业指导需要及时跟进。

6.毕业生对好工作的评价。一个好单位的首要因素是什么?有67.2%的毕业生认为是有发展空间;22.1%的毕业生认为经济收人高才是一个好单位的首要因素;另外有10.6%的毕业生认为社会地位高是一个好单位的首要因素。结果说明大学生在诚信问题上的主流是好的,但仍有一些同学对诚信问题不是很在意。

7.毕业生时简历造假的评价。大学生就业出现一个令人关注的简历造假问题,它事关毕业生对诚信的态度和看法。调查结果显示,65.6%的毕业生不赞同简历造假,10.9%的毕业生赞同简历造假,另外有23.5%的毕业生不置可否。

8.毕业生对学绩与能力的评价。66.4%的毕业生认为大学里的学业成绩和能力锻炼对找工作很重要;18.5%的毕业生认为学习成绩和能力锻炼没有多少作用,不应该太看重另外有15.1%的毕业生认为社会关系压倒一切,其他都没有什么意思。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的毕业生对学绩有正面的评价,肯定了学业成绩和能力锻炼对找工作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其中有15.1%的毕业生持负面的观点,这类学生往往在校期间比较迷茫,就业时也缺乏过硬扎实的储备。1.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总体特点。

从以上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的调查来看,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出现了追求自我实现、强调实际利益、务实和注重能力发展的特点。

(1)追求自我实现。新一代的大学生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寻找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佳结合点,渴望在实现自我的同时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从毕业生对好工作的评价来看,他们认为一个好的工作首要特点是有发展空间。从毕业生找工作时最看重的因素来看,他们最看重的是能够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这些都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并不是人们想象当中的一味追求物质利益,而是将自我的发展放在首位,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2)实际务实、追求职业带来的直接利益。当前大学生在就业时实际务实、追求职业带来的直接利益。在找工作的时候,工资福利紧跟培训和发展机会之后,成为大学生就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而且将经济收人高作为一个好工作的标准(排在第二),这与20多年的商品大潮的影响不无关系。

(3)注重能力发展。在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下,当前大学生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他们在校期间除了在学习上努力学习,而且还不断加强锻炼,参与社会实践,参加各种各样的资格考试。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同学都对学绩和能力有正确的看法,认为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和能力对今后的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2.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内因差异。

(1)家庭经济水平不同的学生就业价值观不同。贫困学生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贫困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就业指导工作中极为关注的问题。贫困学生是否与非贫困生的就业价值观一致呢?为此,我们对这个问题给与了特别的关注。在719份有效问卷当中,其中有347人来自经济困难家庭,482人来自非困难家庭。通过对这两组学生的就业价值观的比较分析发现: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就业价值判断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就业行为取向上两个群体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体现在:

①贫困生考研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而找工作的比例明显高于非困难生。这一现象与他们各自的经济状况不无关系。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大多数贫困生选择了直接就业,因此与非贫困生相比较,选择直接就业的比例相对较多。至于选择考研的比例相对较低,是因为考研和读研需要家庭的经济支持,而贫困生家庭能够提供支持的较少。

②在就业地选择上,贫困生的就业期望比非贫困生低。贫困生在大中城市的选择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与此同时,在贫困生当中对就业地没有要求的比例远高于非贫困生。说明贫困生的就业期望较低,这可能是因为贫困生原来的生存状态较差,从而对就业地点也要求相对较低。

③在职业选择上,贫困生的选择倾向稳定和安全。他们首选的是行政事业单位,其次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而非贫困生在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的要求较低,他们首选的是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企业。这可能与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普遍缺乏安全感有关。相反,非贫困生衣食无忧,因此对安全感的需求较低。

(2)性别不同的学生就业价值观不同。女生尤其是工科院校女生的就业向来是老大难,导致这一现象有多方面的因素,个体在环境的影响下是否在价值观上也有些变化?从调查结果的分析来看,性别不同的学生在行为取向上的确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在:

①女生考研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而男生找工作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从对个别学生直接访谈来看,女生之所以考研比例较高,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女生就业比较困难,而且女生学习比较勤奋,成绩比较突出,因此考研的比例远高于男生。同理,男生因为就业状况较好,选择直接就业的比例就高于女生。

试析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分析教育论文 篇2

一、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

通过调研, 我们将初步掌握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对资料的整合和分析, 为进一步开展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提供参考。

二、调查范围、内容及实施

调查对象包含报考、在校学习和毕业三个阶段的超过5000名学生, 调查内容涉及专业选择原因、工作职责和自我实现的价值取向及义利观等几方面内容, 调查实施主要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修订而成, 具有较高的公信度和代表性。

三、调查与分析

(一) 报考阶段 (受访学生1273人)

1. 你报考中医药高职院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你填报志愿时, 你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吗?

明确:35%;想过但不明确:55%;没想过:10%。

分析:通过调查, 我们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考生关注自己的就业方向, 虽然不明确的所占比例较高, 但反映了当代学生普遍关注未来就业的倾向。对于报考原因, 考生集中在学校就业、升学和专业设置这三个问题上, 这说明学生及其家长对所选学校的就业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关注, 对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有着比较高的要求。

(二) 在校学习阶段 (受访学生3700人)

1. 你对所学中医药专业就业前景的看法?

很好:27%;一般:57%;不好:16%。

分析:近年来, 以中医药养生为代表的健康产业蓬勃发展, 市场容量不断扩大, 特别是中医保健、健康体疗和中医食疗保健品行业, 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兴动力, 新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 我们发现, 在受访的70%以上的调查对象不对自己的专业就业前景持积极态度, 这一方面说明了在校生对于未来中医药就业的茫然, 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中医药教育应当更加注重对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引导。

2. 你是否愿意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一些对就业有帮助的中医药知识和职业技能?

是:49%;否:23%;不一定:28%。

分析:在调查中, 关注有助于就业的知识学习的同学接近50%。可以看出, 目前在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就业, 很多学生已经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充实自己, 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职院校学生渴望通过学习获得更多的就业能力的愿望。

(三) 毕业生择业阶段 (受访学生2870人)

1. 你就业时最关注哪方面的选择?

专业对口:34%;感兴趣:13%;待遇好、收入高:11%;离家近:4%;未来发展38%。

分析:由调查中数据可知, 将“未来发展”作为最关注的调查对象占38%, 其次才是专业对口占34%。由此可见, 当代大学生更加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 更加关注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选择“离家近”仅占到调查对象的4%, 待遇好、收入高比例只占到11%, 这反映了90后大学生更愿意走出自己的家乡, 短期搁置待遇等物质条件, 通过从事自己坚信有发展的职业获得职业成功的愿望。

2. 对于择业你会考虑谁的建议更多?

自己:25%;父母、亲戚:41%;辅导员、老师:29%;同学、朋友:5%。

分析:通过调查, 对于毕业生就业影响最大的人依然是父母和亲戚, 这反映了在当代大学生心里, 父母等至亲的建议依然在选择未来定位时发挥核心作用。辅导员和老师的建议占到受访比例的29%, 这说明导师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选择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这给我们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人员在学生就业指导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还看出, 学生个人的选择比例占到了25%, 这反映了90后大学生以己为主, 对自己负责的人生态度, 加以正确引导这必将对于实现个人职业理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你会优先选择什么性质的单位?

参军:6%;机关事业单位:41%;国有企业:28%;私营企业:24%;自主创业:1%。

分析: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 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这样稳定的就业岗位成为广大毕业生的优先选择, 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稳定和较好的福利成为吸引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但是从现实来看,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学历层次的局限, 更多的就业机会却在私营企业中, 这需要我们就业指导工作者及早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4. 你希望到什么地方就业?

经济发达地区53%;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32%;欠发达但易就业地区:15%。

分析:调查显示, 50%以上的毕业生愿意选择发达地区就业, 发达地区有机遇, 同时意味着更强的竞争。32%的毕业生选择有潜力的地区, 只有15%的毕业生选择欠发达地区就业。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 高付出、高回报地域就业依然是大学生就业环境的首选, 而经济落后但是就业机会多的地区并不是学生选择就业的主要考虑。

5. 你愿意参加西部志愿、“三支一扶”等国家基层项目吗?

愿意:46%;不了解情况:32%;不愿意:22%。

分析: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 愿意参加国家基层项目的毕业生占到调查人数的46%, 这说明很多同学愿意积极参加国家对于贫困地区的帮扶计划, 反映了当代大学生良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 我们也看到32%的受访学生并不十分了解国家基层项目的内容, 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宣传国家基层就业项目, 让更多的毕业生了解志愿服务的内容, 让更多的毕业生到西部和基层去锻炼自己,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分析与思考

通过调查和分析, 让笔者收获很多, 调查中反映了当代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价值观中的一些普遍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1.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目标不够明确, 部分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 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前景了解不足, 就业价值观模糊。

2.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注重自身体验, 自我意识较高, 有较强的自我主见, 但是这也带来了忽视自己缺乏社会经验的弊端, 易于盲从社会潮流。

3.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自信心较强, 但抗挫折意识较差, 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学历层次、工作经验和自身条件等原因一经挫折, 很容易灰心丧气, 导致产生不良价值取向。

4.在择业观上, 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具有大城市情结, 渴望到经济发达地区谋生, 部分学生有较重的拜金主义倾向。

5.部分学生对中医药行业发展缺乏足够认识, 对自己专业没有深入了解, 在报考、学习中比较盲目, 导致了最后择业中的盲从。

以上不仅代表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价值观特点, 对于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也具有普遍代表性。如何培养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不仅是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更是高等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 除了本科院校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研究,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结合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内容, 笔者希望未来职业价值观教育应重点放在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综合体系中, 结合不同专业特点, 探索培养学生良好就业价值观的指导体系。

参考文献

[1]程亮.高职院校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问卷分析[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13) .

[2]王易.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8 (1) .

[3]刘会杰, 王瑛.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问卷分析[J].太原大学学报, 2010 (1) .

试析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分析教育论文 篇3

关键词: 高职学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现状调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习近平同志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高职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生产第一线的主力军,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探讨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对策是当前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情况调查

(一)样本基本情况

为了解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情况,笔者对衡阳市3所高职高专院校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每所高校发放100份),回收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75份,有效率达91.67﹪。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下:从学生年级结构上划分为大一、大二分别占65.42%和34.58%(大三学生基本在外地实习);从性别看,男女比例分别为56%、44.00%。

(二)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了解程度。就3所高职院校平均来看,被调查学生中,比较了解的占42.5%,十分了解的占7.8%,表明50.3%的学生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而反映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稍微了解的占37.45%,完全不了解的占12.25%。这些数据表明高职院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还有待强化。

2.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被调查的高职学生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达52.31%,这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和愿景,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情感上是接受的;27.69%的学生表示“不好说”,20%的学生认为西方普世价值更好。

3.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的认识情况。被调查学生中有50%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特别是在当前西方价值观大肆入侵的情况下,说明大部分高职学生认识到当今时代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还有近30%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20%的高职学生抱“无所谓”的态度。说明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没有兴趣或兴趣不浓厚,需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宣传教育。

4.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被调查学生中,有42.36%赞同并身体力行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明大部分高职学生政治风貌和思想品质是良好的;有42.42%认为将来参加工作后才能践行;15.22%的学生表示不知道怎样做。说明一半以上的高职学生对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缺乏正确的认识,今后要加强这方面教育。

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的相关性。被调查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有关联、有一点关联、没有关联的比例分别是85%、10%、5%,说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二、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认知程度有待提高。调查数据显示有37%的高职学生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这样的常识都只是稍微了解,还有12.25%的学生竟然完全不了解。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性质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属于意识形态教育,而非专业知识传授。在我国高职院校中一直存在“重技轻德”的现象,对意识形态教育高职学生兴趣不浓厚。二是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自觉性影响实现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但由于其学习习惯欠佳,许多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睡觉、刷微博、微信、QQ聊天,看课外书,做专业课作业,等等,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高职学生学习自觉性欠缺,课后更不会主动学习相关知识。三是思政理论课教学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思政教师教学方式单一、落后,依然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有的在教学中照本宣科,理论脱离实际,教学空洞无力;有的自身理论修养不够,无法把道理讲深讲透;有的对学生要求不够严格,注重考勤,不注重学生听课质量。

2.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有待提高。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必须在价值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中发现20%的高职学生认为西方普世价值更好,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有30%认为没必要(座谈中部分高职学生坦言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来自于社会现实,如果现实与宣传的理论或者说理想目标大相径庭,那么再多的宣传教育也无用),20%“无所谓”。这反映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需要提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的弱势地位。尽管中国已跻身于世界第二经济体,但我国依然只是“大国”而非“强国”,与美国这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经济质量都存在很大差距,综合国力更是无法和美国相较。美国就是西方话语的代表,其强大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使西方话语权在高职学生群体中有着较强的影响力。二是高职学生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30年的历程走完了西方国家300年走完的历程。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正确的。但高职学生由于缺乏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了解,常常简单地拿今天的中国和美国进行比较,而看不到两者之间产生差距的客观原因,因此很容易产生弱国心态,难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信心是影响价值认同的必要条件。三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疑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开始浮出水面,利益至上的追求引发了社会上的一些道德失范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人们的内心世界和价值选择,社会上开始出现一种浮躁、焦虑心态。另外,经济社会转型期产生的教育、医疗、住房、环境等社会问题,以及人们在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机会不均、待遇不等的问题。某些人借助网络等新兴传媒发出今不如昔的感慨,借助所谓的“反思改革、“重评改革”,试图简单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上述疑虑、焦虑导致的信心不足,借助网络传播放大并侵入高校,将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1]。

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不强。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习近平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工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3]向实践转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尽管高职学生中半数以上在情感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在践行上却存在一定问题,调查发现有42.42%的高职学生认为将来参加工作后才能践行;15.22%的学生表示不知道怎样做。这说明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有待提高。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首先是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不足。这种不足包括两方面,一是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的把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割裂开来,认为只要提高个人品德修养即可,即做个通常意义上的好人,认为守住道德底线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的拔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做大事,只有将来投身到社会工作中才能体现;有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个字理解不清,如“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不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怎样做才是体现这些理念。二是没有深刻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一些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说明了这一点。有学生认为当前的中国,发展经济才是王道,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次,意志力不够。当前我国处在改革深水区,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时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需要时间和精力,这使得部分高职学生无法坚持,特别是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更容易发生动摇。再次,学校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不够。自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各高职院校都开展了程度不同的宣传工作,但多流于校园广播、板报等形式,少有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群体中影响力较小。最后,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强。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的标杆和旗帜,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坚守道德底线,而是必须高于一般人的道德追求,对高职教师队伍来说同样是一个挑战,这要求教师在“立言”和“立行”上下工夫,做到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把人格力量和真理力量统一起来。事实上教师同样受到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在教师队伍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尚未形成。

总之,当前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容乐观,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帮助高职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重要意义,借助新媒体平台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阵地,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寿国,师帅朋.高校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五个要义[J].思想教育研究,2014(7):62-69.

[2]《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0.

[3]任仲平.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5-04-20.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篇4

—以201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工程管理专业为例

康瀚月

(营经济管理学院10级国际贸易、工程管理、11级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专业辅导员)

摘 要:大学生就业一直以来就是社会关注的重点,文章从经济管理学院大学生就业现状出发,分析了作为毕业生就业两大趋势:考研和求职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策略,为其解决社会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调查、分析

一 就业现状

(一)基本情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共59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38人;工程管理专业60人,其中男生19人,女生41人。显而易见,两个专业男女生比例大约为1:2,女生占大多数。

1.生源地分布

本次调查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简称国贸)学生生源地主要分布在大连、沈阳、葫芦岛、鞍山、锦州等地。工程管理专业(简称工程)学生生源地主要分布在沈阳、大连、本溪、丹东、抚顺、阜新等地。其中沈阳人占总数的1/4,大连人占总数的1/5。所以大部分学生是来自二线城市。

2.就业意愿

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分为:求职、考研、出国留学、公考、创业。其中求职和考研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面。调查显示:国贸求职人数为36人,占专业总数61%,考研人数为15人,占专业总数25%;工程求职人数为35人,占专业总数58%,考研人数15人,占专业总数25%。可见,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就业意愿是求职,做好求职学生就业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二)就业现状

截止2014年3月1日,国贸有意向签约或已经签约有13人,出国留学1人,创业1人,具有研究生保送资格3人;工程有意向签约或已经签约有14人,出国留学3人,具有研究生保送资格1人,考研初试过国家分数线的有7人。

二 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求职和考研是毕业生就业两大趋势,对求职和考研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保证就业工作顺利进行。

(一)求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不对口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尽快就业,很多大学生选择与本专业无关或相差很远的职位,所以,就业专业不对口现象非常严重。根据调查得知,国贸的毕业生很多应聘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岗位,如市场营销、文秘类、银行柜员、企业策划等工作,这些工作不需要太多的技术知识,看重的是职业素质、社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等。正因为这些工作专业性不强,加重了就业竞争压力。

2.性别歧视

(1)求职过程中不平等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明确提出“男性优先,只招男性”的条件,也有的单位在录用女性时明确提出条件:要求年龄在25岁以下或者已婚已生育的女性,不满足这一条件的女性就很难获得这个就业机会。所以未婚女性即使具备相当强的工作能力,也很难获得相应的职位。总之,女性就业门槛高,面临挑战要严苛的多,竞争相同的职位,女性要比男性拥有更高的学历和能力,否则只能选择较低的岗位。

(2)工作性质上的不平等

一些工作岗位如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下属企业、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下属企业,因其工作性质和工作需要,从业人员的工作地点是不固定的,入职后根据工作需要在各工作地之间调动。所以很多女性就放弃这个就业就会,甚至放弃本专业就业。3.缺乏工作经验和能力

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59.5%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实习求职。大多数学生只能以“零工作经验”的状态进入职场,专家表示“缺少工作经验”成为用人单位拒绝大学生的首要理由。在招聘会上,我们经常能看到“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的字样,让学生无所适从。因此,加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至关重要。

(二)考研备战中存在的问题 1.目标不明确

在落榜的同学中调查显示,在报考时因为缺乏对择校和择专业方面的认识和自我能力不正确的评估,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所以,院校专业的选择对考研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复杂的心理问题

(1)迷茫

所谓迷茫是由于自己掌握的资料有限,对报考学校和专业犹豫不决,也可能表现在考研和求职的选择上。有些同学一直徘徊在考研和求职之间,一天一个想法,内心一直纠结和困惑。

(2)焦虑

由于紧张、压力大造成的忧虑、害怕是影响考生正常学习的重要因素。有些学生内心脆弱,精神高度紧张,造成失眠,食欲下降,严重的学生甚至患上忧郁症。

(3)浮躁

当复习进入冲刺阶段时,许多学生出现厌烦、疲倦、憔悴的心理波动。备考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少则几个月,多则一两年。考研不仅是时间上的拼搏更是耐力上的考验,每天面对枯燥的知识,单一的学习生活,使很多学生产生排斥、烦躁的心理,甚至产生放弃考研的想法。

(4)自卑

上述这些心理波动带来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自暴自弃。由于考研太辛苦,对自己缺乏信心,即使付出也未必能考上,还不如选择放弃。这些学生辛苦准备了大半年,最后毁于一旦,实在可惜。

三 解决途径

(一)就业指导

针对求职过程中,应届毕业生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十分重要。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自我定位。

大学生在求职前对自己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不仅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且还能获得很多的就业机会。首先,深入进行自我剖析,挖掘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彰显自己的能力;其次,明确就业目标和职业方向,发挥兴趣爱好和特长,规划未来职业生涯;最后,掌握应聘岗位职责和要求,做到个性与职业之间的匹配,尽快找到工作。

2.提升能力

(1)实践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超过六成以上的学生认为缺乏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是就业难的主演原因。为了提高应届大学生实践能力,弥补工作经验的空白,学校和社会应该努力做到: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努力提供更多的实践活动平台和实习岗位,帮助大学生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全面转换。

(2)自身能力

对于就业难的专业如国贸的学生来说,跨专业就业是他们就业的一个趋势,为了能成功求职,他们必须拥有突出的工作能力、职业素质、团队协调意识等自身条件。首先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平常上课认真听讲,脚踏实地把专业知识学好,掌握专业技能,要注意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锻炼。其次要提高职业素质,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沟通能力、交往能力和协调能力。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做到理解别人;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最后要提高学习创新素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我们整个生命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任何工作经验,一定要加强学习,在新工作岗位中,善于观察,乐于思考。要敢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较强的学习能力可以让我们很快融入工作中。因此,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机会的能力。

3.求职技巧

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和方法,是胜利求职的关键。首先,应选择适合自己的求职方法,可以通过网申、校园宣讲会、招聘会等渠道展现个人能力。其次,根据个人的专业、兴趣爱好有目标地求职,切不可同时投递一家企业数个职位。再次,制作个性简历,突出自身优势和特长。最后,掌握面试技巧和要求,了解基本礼仪,语言的运用及回答问题的方法。

(二)考研辅导

1.报考指南和复习安排

首先是选择专业和学校。如果学习成绩优秀并且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那选择学校和专业的范围就宽泛很多,在选择学校上可以采取积极的态度,挑一些热门专业,挑一所名校。如果成绩差些,又抱着必考的态度,就选择一些普通学校或相对冷门的专业。

确定了学校和专业后,可以通过所报学校的网站、考研论坛等渠道获得相关信息和材料,对考研的复习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和安排。

其次是合理的复习安排。根据个人经验认为,考研复习应该按照三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是起步期(大三的下学期),英语、数学、专业课从基础知识点详细的复习,每天每科至少保持两个小时的学习。第二阶段是强化期(大三下学期暑假到考试的前两个月),利用暑假时间,参加数学、英语、政治的辅导班,掌握学习技巧和强化知识理解,我认为参加辅导班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在这个阶段,政治要进行两轮的复习,其他科目也要保证复习一轮。第三个阶段是冲刺期(考试的前两个月),这个阶段,要把所有的科目进行第三轮的复习,利用一定时间做些模拟考试,必要的时候报个政治押题班和时事政治辅导,对那些理工类文科不太好的学生很有用的。

当然每个人情况不同,掌握一套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心理疏导

考研是一个艰苦的工程,劳心劳力,甚至一些学生在冲刺阶段出现异常心理波动。为帮助学生能顺利的通过考试,提出劳逸结合、放松身心、增强信心的几方面建议:

(1)正确评价自己

能够报考研究生的学生,大部分是成绩优秀,热爱学习,追求上进的学生,所以应该正确认识自我,相信自己,树立良好心态和信心,相信只要付出就有回报的真理。(2)保持健康的状态

健康通常是指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良好是身体素质是考研成功的基础,所以,考试一定要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魄。此外,学生还应该学会自我调节,调整心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学习和考试。

(3)保证充足的睡眠

睡眠是缓解大脑疲劳的主要方法。如果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太差,就会严重影响大脑的机能,学习效率也会下降。因此,我们每天要保证睡眠时间,不要因为时间宝贵就占用睡觉的时间学习,这样的得不偿失的。同时,要努力提高睡眠质量,使大脑得到彻底的休息。

(4)合理的饮食结构

合理饮食不仅减少疾病的发生,还能提高记忆力,稳定情绪和愉悦心情。考研是消耗着大量的脑力和体力,我们一定要做到合理膳食,同时,还要多注意补充对大脑有好处的食品。

考研的冲刺阶段,学生普遍反映时间的紧迫和学习压力的增强,往往压得喘不过气,如果你无法进入学习,可以试试以上这些方法,放松一下身心,以饱满的精神参加考试。

总之,就业是一个长远的规划,无论是考研,还是求职,或者是考公务员、创业等就业方向,在就业之前都应该做好未来规划,明确自身的能力和潜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地方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 篇5

学院:

作者:

内容摘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之一,其中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几年来,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加上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涌入,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凸现出来。

如今,正值暑假,又是一年一度的毕业时节,大学生就业又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面对这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我通过走访人才市场,以及查阅各类资料的方式做出了一番调查和分析。

调查内容:

我的有关地方大学就业情况调查主要体现在下面的方面: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随着1999年的扩招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3年首届扩招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人数是212万,随着逐年递增,2010年这一数字达到了630余万,短短七年时间毕业生人数几乎增加了两倍,然而在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的数目有限的前提下,高校毕业生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使得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专家指出,大学生就业已经不仅仅是是否找到工作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当前严重的高等教育问题,严峻的社会问题以及不可忽视的政治问题。他呼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全社会系统的重视和投入,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为适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经济危机对就业的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蔓延全球,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我国亦不能独善其身,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凸显。经济状况向来是就业水平的晴雨表,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将会对人们的就业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

往年,大大小小的企业在11月初开始进入校园,以各种形式的宣讲会和招聘会吸引优秀毕业生,近两年来校招聘的中小企业明显减少,校园招聘会冷清了不少。的确,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财经类、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大学生不必对就业形势过于悲观,因为我国经济从总体上说并没有因为金融危机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强劲,这为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了保障。同时,为化解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宏观经济措施,力促经济平稳运行。目前,各有关部门举办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相关活动也在火热地进行。为更好地给毕业生拓宽就业途径、增加就业机会,各高校正在想方设法地联系企业、组织校园招聘活动,加强培训、指导以提高大学生应对就业的能力。

随着经济危机的硝烟渐渐散去,我从人才市场了解到,与往年相比,部分用人单位提高了招聘岗位待遇。三一电气今年招聘岗位的月薪比去年上涨了10%左右。以机械工程师职位为例,去年起薪为每月4000元,今年为4500元左右。

三.大学生要求与企业间的矛盾

作为一个享有高等教育经历的群体,大学生所付出的努力,所拥有的学识、能力以及回报有的要求决定了他们具备较高的人生期待和完整的职业规划,这些就导致他们在择业时不免具有较高的职业期待。在对用人单位的访谈中,有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过高的情形,表现在酬薪、地域、职位要求等。

据相关业内人士表示:“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眼高手低,找工作的时候很浮躁,有些高估自己的能力了,对薪水方面的要求也不太实际。” 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太合理,有些课程设置脱离社会需要,造成大学生们学非所用,即在学校学的专业在社会上找不到对口的单位。面对这种情况,大学生却普遍期望值过高,认为自己有文凭,有知识,是难得的人才,理应有一份理想的工作,结果许多条件好的大型企业单位应聘生挤破门,而一些中小企业则无人问津。

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太合理,有些课程设置脱离社会需要,造成大学生们学非所用,即在学校学的专业在社会上找不到对口的单位。面对这种情况,大学生却普遍期望值过高,认为自己有文凭,有知识,是难得的人才,理应有一份理想的工作,结果许多条件好的大型企业单位应聘生挤破门,而一些中小企业则无人问津。

许多用人单位反映,大学毕业生择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大学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变就业观念,特别是要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要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先就业,再择业。更重要的是在毕业之前,要一边学习书本知识,一边自学一两门专业技能知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实习和技能训练。提倡自主创业,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主动到边远山区和广大农村去工作,锻炼自己。这些地方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最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去建功立业。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大学生就业难”的阴影。

四.就业歧视

就业歧视是某些用人单位招聘时根据毕业生非经济特征的因素给予工资报酬、工作条件和工作机会等方面的不公平的待遇。这些非经济特征的因素主要有性别、年龄、地域、外貌等等。就业歧视是毕业生就业经常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干扰了就业公平。

性别歧视:许多招聘会上,不少用人单位打出“只限男生”、“男生优先”的招聘条件,将女性拒之门外,或对应聘女性增加特殊条件,即使被录用待遇也低于男性。江苏省妇联的一个专题调研显示,80%的女大学生在就业中曾遭遇性别歧视,有34.3%的女生有过多次被拒经历。据厦门大学调查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毕业生就业机会只有男毕业生的87.7%。现在一些用人单位心目中毕业生的最佳条件是“名校、硕士、男生、党员、学生干部”,即使女毕业生各方面都很优秀,往往也得不到录用。

地域歧视:对于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域歧视对相当多的毕业生设置了障碍,外地人在用人单位眼中好似“异类”,生源地好似一道“隔离墙”。例如某市招收公务员,明确规定本市生源和本市高校生源才有资格报考,这无疑把全国大批的毕业生挡在了某市公务员的门槛之外。另外一个地域歧视的表现是对应届毕业生院校的“身份歧视”,即“院校歧视”。在某市关于毕业院校的规定中,体现了对高等院校毕业生实行院校区别等级对待的倾

向,即不同等级高等院校其毕业生就业的权利不同。在其划定的院校名单中的毕业生,可以在本市就业,否则不能就业。这个规定实际上也是一种间接地域歧视。

身体状况歧视:包括身高、相貌、体型、残疾、血型、健康等方面。如有的企业招聘的时候要求“五官端正”,有的要求“容貌气质佳”,这让很多长相一般的求职大学生陡增自卑感。目前还有很多单位包括国家机关甚至司法机关在招聘或录用工作人员的时候,带有疾病歧视的做法也时有发生。

另外,许多应届大学生把自己的自荐材料递上后大都被退回。原因是,企业希望招录有3至5年房地产行业工作经历的求职者,说白了,就是招一些一上岗就能独当一面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现场签下用工协议的多是已在房地产行业打拼了几年的求职者,他们有的搞施工管理,有的从事工程设计。记者发现,他们前来应聘的目的就是希望调整工作岗位,或者希望找到待遇和环境更优越的岗位,招聘会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

人才市场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在供大于求的就业形势下,出现这种局面并不奇怪;原因其实就是有些企业不愿为人才储备和培养上“埋单”,他们很容易招录到企业所需的工程和管理人员。

调查总结:

本次调查时间仓促,收集的数据虽不能全部体现中国当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但是这些数据基本反映了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金融危机使得我国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中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缓解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需要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学生自身和企业单位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企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

地方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

学院:

系部:

专业:

年级:

班级:

姓名:

学号:

试析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分析教育论文 篇6

1“90后”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和特点

1.1 价值追求偏重个性和自我意识

“90后”大学生崇尚自我,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自身的利益,较少考虑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奉献精神不足。虽然他们不再像他们的父辈年轻时那样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他们仍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遇到献血车上某型血告急,而他们正好是这种血型,此时基本都会决定“救人如救火,马上去捐血”。另一方面,他们的自我价值定位也出现了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调查中我们发现,66.44%的“90后”大学生对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关系的看法是“国家和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而选择“个人利益应无条件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只占12.64%。相当比例的“90后”大学生力图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维持平衡,寻求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和谐统一,既要求个人为集体贡献力量,同时也要求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如调查大学生“对做出贡献与得到回报的态度”时,74.88%的学生选择“多贡献,多回报”,8.61%的学生选择“以最少的贡献,获取最大的回报”。

通过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最大的变化是自主意识增强,追求独立人格,注重自我感受。在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上,“90后”大学生把个人与社会并重,甚至把社会处于次要地位,较少有为集体利益牺牲的精神,明显地向以自我为本位的方向偏移。“90后”大学生在许多领域更看重自我的选择和判断,而对接受权威价值取向的重视程度趋于减小。他们大都信奉自我肯定、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价值观念趋向;他们尊重个人的价值、利益,强调以个人的存在、发展为出发点,强调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强调个体在群体及社会中的价值;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命运,关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实的利益,较缺乏对自己负有的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他们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起以前的大学生来说有明显提高,崇尚自由、自主、自强;他们普遍勇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反对和耻于迷信和盲从,主张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他们喜欢表现自己,喜欢成为众人和社会的焦点,在社会活动中只愿当主角,不愿当配角;他们总是希望别人来满足自己,而自己却不愿做配合性、输出性的工作,总担心自己被耽误、被埋没、被大材小用。同时,在人生的奋斗目标上表现为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代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越来越多的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感明显增强。为了使自己能够适应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许多大学生都把目光放在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自身潜能的挖掘上。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的理念”。

1.2 价值目标偏重实惠和功利追求

与过去的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的理想主义色彩相对淡了,他们不是不要理想,而是崇尚在现实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优越丰富的生活,从而实现理想。他们开始摆脱不切实际的精神追求,更看重现实的物质追求。当前,大学生对自身状态和现实利益的关注越来越密切,他们的价值取向明显向功利化倾斜。

首先,价值目标短期化。在一些大学生看来,只有眼前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才是现实的、可能的。他们不拒绝长久,但更崇尚现在,更注重物质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在目标、过程与结果的衡量中,他们更重视结果。目标短期化带来了注重效率、强化时间观念的现代价值观念,同时也将导致理想的弱化和功利的强化。其次,价值实现工具化。“有用公度一切”的实用主义盛行,价值理性让位于工具理性,价值活动的工具性、功利性突出。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能为我所用的,才是有价值的”、“能找到好工作的专业是唯一选择,能帮助通过考试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这种现实中的潜规则也就具有了某种普遍性。再次,价值取向世俗化、生活化。“以成败论英雄,以物化成果论成败”的市场价值对“90后”大学生的理想追求设置障碍。这就使得部分“90后”大学生片面地把市场经济理解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逐渐淡化和摒弃了理想的信仰与旗帜,陷入了物质化和享乐主义的思想误区之中。他们将个人利益和金钱的作用推向极端化,把“义”和“利”分割开来,以致价值评价标准趋向功利化,即将其所追求的目标是否能给自身带来更大的利益,能否有利于个人的前途发展作为价值评价标准。具体表现在,大部分“90后”大学生把财富、地位和个人美好的生活作为价值评价的标准,“健康”、“家庭”、“金钱”被大学生认为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件宝”;“家庭幸福、生活优越”,“不断开拓创新,为生活寻找更多乐趣”成为大学生们最推崇的生活方式。经济利益和物质享受成为大学生的基本追求,精神追求物质化和单一化,评价自我化、利益化,评价标准物质化,且对新时期大学生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缺乏感情和理性上的认同感。

1.3 价值观取向由一元向多元转变

“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受到市场经济和科技革命所引发的多重效应的影响,还受到社会上各种文化思潮的深刻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和经济进入全球化时代,呈现东西文化交汇、古今文化融合、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的特点,既有反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并为之服务的社会主义主导文化,也有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还有因网络技术发展而带来的网络文化,反映宗教信仰的宗教文化以及具有时代特色甚至具有西方文化色彩的大众生活文化,如休闲文化、娱乐文化等。“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对抗,使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多样化。”[1]“在不同的基点上向着不同的方向、层次发展,跃进或跌落,是当代青年价值观表现出来的一个突出特点。”[2]高等学校一向是各种文化的集散地,多元文化在此交锋与碰撞,构成了“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因素,在价值观领域中呈现出传统的和现代的、本土的和外来的、正统的与非正统的观念并存的复杂局面。

1.4“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使其择业、消费、交际、恋爱观也发生偏差

价值观决定着一个人选择职业、怎样消费、如何交往、恋爱成家,决定着一个人怎样去生活,过什么样的生活,怎样去适应社会。所以,当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变化时,其择业观、消费观、交际观、恋爱观也将随之发生改变。

1.4.1“90后”大学生在择业观上存在偏差

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人生的重大选择,一般大学生会慎之又慎,考虑的因素也主要是要突出自己的主观地位。调查表明,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收入高(61.9%)、职业稳定(45.9%)、能发挥个人才能(35.8%)、符合个人兴趣爱好(35.4%)、自主性不受约束(32.4%),这说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主要体现为个人中心主义。受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一方面希望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为祖国多做贡献;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找到一个待遇好、工作环境舒适的单位,如政府机关、国家垄断行业、外资企业等。他们为祖国需要而工作的观念逐渐淡化,而且把文凭当做资本和跳板,目的是为了找一个既挣钱多又轻松的“好工作”。目前,尽管就业压力很大,但是很多大学生宁愿为“好工作”激烈地竞争,也不愿去艰苦的偏远地区和工厂。

1.4.2“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存在偏差

在消费文化充斥着“90后”大学生生活的今天,一些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实力雄厚,生活优越,在父母的百般宠爱下长大,存在着铺张浪费的不良消费习惯。而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由于存在攀比心理,虚荣心作祟,也存在高消费的现象。从调查中我们得知,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月生活费用在950元左右,按比例比起以前的学生要多很多。关于生活费的开支,很多学生没有计划,想用就用,有些学生虽有计划但做不到,只有少量学生能做到有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做。这说明很大一部分学生的生活费开支计划性较弱,还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虽然有计划,但自控能力较差,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做到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1.4.3“90后”大学生的交际观存在偏差

“90后”大学生喜欢交往,他们不再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而是尽可能地接触外面的世界,了解新鲜的事物,结识新的朋友。且交往范围日趋扩大,交流方式多样,他们不再局限于仅在学校内部,而是把交往的范围扩大到学校外乃至外地的其他人群,并更多的是通过手机、网络等高科技途径。这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增长见识、提高社交能力。但是,“90后”大学生的交友观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述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交际困难,一方面导致大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因无倾诉对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还会加重心理压力,这样易导致心理疾病。此外,交往动机和内容日趋复杂。有的为了情感交流而交往,有的大学生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而交往,有的为了娱乐消遣而交往。但不可否认的是,权力与金钱使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友谊和感情的成分少了,而更加注重经济的利益,对自己有用的、有钱有势的就想尽一切办法去巴结讨好,没有用的、条件差的就避而远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交友就是为了以后找到更好的工作。

1.4.4“90后”大学生的恋爱观存在偏差

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注重感情和现实。大学生谈恋爱最主要的原因,选择率居前3位的依次是:寻找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占57.36%),排遣空虚寂寞(占14.07%),对爱情的好奇(占10.77%)。而以“结婚”为动机的大学生只占9.67%,爱情成为部分大学生填补无聊寂寞生活的东西。同时,有高达67.9%的大学生认为,婚姻的基础是爱情和物质,两者同样重要,甚至物质有些时候超过了爱情。也有30%的大学生选择通过恋爱婚姻改变人生;还有一些大学生恋爱的动机不纯,他们往往看重的是对方的经济实力、家庭条件,是否能给自己带来实惠、好处,而不关心对方与自己的信仰、理想是否一致,性格、爱好是否相同。他们用金钱来衡量爱情,把爱情当做是人生转折的跳板,使得爱情观偏向功利主义。有的大学生则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从而忽视了爱情的真谛。

2“90后”大学生主导价值观形成的原因分析

“90后”大学生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结构日益发生变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法治不断发展,“公平正义”、“信仰自由”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高教大众化,家庭教育宽松化和信息网络化,能通过各种便捷途径接受海量信息的时代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1 从国际层面来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间的相互依存逐渐加深,世界环境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的不同文化和价值观都开始不断涌入中国。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90后”大学生,一方面具有国际视野,具有比较宽容的心态,且尊重社会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受到了一些负面影响的影响,在价值判断上产生迷茫感。

2.2 从国内层面来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升,创造了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发展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9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相对以前稳定了许多,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的动荡,生活条件也比较优越。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对个人、社会的发展前景与国家的未来都充满信心,对未来的生活有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并渴望通过个人的奋斗实现人生价值、促进社会发展。

2.3 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层面来看

高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但高校在对大学生的德育上的效果却不是令人十分满意。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价值观教育,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抓得很紧,但更多的只是注重理论教育,而忽略了从情感上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在教育方式上显得有些陈旧简单,缺乏现实意义。德育弱化、教育的价值导向偏差、学校往往更加注重专业学科的教育,对德育只是完成教学任务,并没有真正对德育完全重视起来,因此使高校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缺乏实效性。同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一致。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教育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在现实中,家庭和社会教育往往与学校教育相矛盾,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家庭中被父母宠溺、凡事唯我独尊。尽管多数家长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也愿意以此来教导孩子,但是出于对现实社会的担忧和对其利益的保护,往往不自觉地对子女教育倾向于个人主义。在理想与现实中,家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更加倾向于现实,尤其是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一切以经济为基础,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更是以个人的发展为中心,从而忽略了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

2.4 从网络传媒层面来看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所处的已是一个信息、传媒发达的网络信息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为“90后”大学生快速接收外界信息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也由此培养了其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开放的心态。电子产品和网络的普及使得他们接受信息更加具有时效性和广泛性。同时,日益发达的电子产品与网络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地域阻隔,大大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信息交换与思想交流。这在熟习互联网操作的青年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这种宽松的环境也锻炼了“90后”大学生活跃的思维。另外,由于各种传媒如网络、影视、书刊等也对一些负面价值观念、封建迷信和歪理邪说进行介绍和宣传,加上大学生对很多新生事物的迷惑不解,使其价值观因此产生了偏差。有的大学生精神空虚,缺乏理想信念,终日沉迷于网聊、网游之中;有的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难以自拔;有的价值导向异化,一味模仿明星和西方生活方式,成为所谓的“新新人类”。

2.5 从个人经历层面来看

“90后”大学生的身上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缺点和弱点,我们认为这也是造成其价值取向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90后”大学生虽然成长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这些学生自小就一直承担着繁重的、压力大的学习任务。有些学生只强调文化课成绩而忽略了道德品德的培养,这无疑是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养成的。而当他们经历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验,以胜利者的姿态跨入大学的门槛后,不少学生就产生了松懈的态度,认为生活无忧无虑,从此前途一片光明,他们不再勤奋刻苦地学习,对自己的要求也逐渐放松了,开始沉迷于网络及各种娱乐活动。有的“90后”大学生虽然还是像高中时期一样自觉地学习,但是他们只是更加注重自身专业课的学习,认为专业学科的知识与将来就业密切相关,所以大部分学生只顾学习专业课,而忽视了价值观的养成。“90后”大学生大都为独生子女,从小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被父母宠爱着,这使得“90后”大学生从小就形成了自私自大的心理。离开父母的呵护之后,他们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往往只求索取、不讲奉献,自私自利、不肯付出,自我意识较强、集体意识淡薄,不愿吃苦、注重享受,爱慕虚荣、不切实际等。

3“90后”大学生主导价值观教育的创新方法

3.1 校园文化环境的优化与构筑

校园文化熏陶是一种非强制性教育的手段,具有潜在的、隐含的教育功能,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法,主要指通过创造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来实现课堂以外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这种目的和效果的实现依靠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情感沟通、思想感化和行为习惯引导,逐步形成共同价值观。“90后”大学生成长过程与校园文化主流是一种“鱼和水”的关系。因此,要积极努力打造一个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教育氛围。这既包括高雅、舒适、优美、充满人文气息的建筑设施、活动场地、绿化美化景点等相对静止的物态硬环境,又包括内容健康、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各种社团活动、文体比赛、学术讲座等动态的软环境,还包括相互关心、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人际关系环境,这些都能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针对“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叛逆等特点,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逐步改变单纯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充分尊重“90后”大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与创造性。通过政治理论类社团讲习、党团班联合主题教育活动、社会热点问题网络讨论和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利用等灵活创新的活动形式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总之,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增强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3.2 引导“90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不但可以锻炼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观念、情感和信念。应在实践中加深认识,在实践中培养感情,在实践中坚定信念,在实践中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解放、知识多元等特点,引导、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就业见习等活动,积极支持、鼓励学生参加帮困扶贫、志愿服务等活动,使“90后”大学生在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体会到和谐社会的真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高校教育者要及时了解和解决青年的思想波动问题,做好情绪疏导工作,指导“90后”大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实践锻炼。同时,还要尊重他们的主体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特长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展示自己,培养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自主精神。与此同时,要结合“90后”大学生思想自由等特点,努力转换工作理念,拓展活动形式,支持和鼓励进行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和生活方式创新,培育他们勤于求索、追求卓越的精神气质。例如,可以通过举办“挑战杯”竞赛、跨学科竞赛、创业计划大赛等学术创新赛事,使“90后”大学生精通专业知识,提高学术创新能力,扩展研究思路。

3.3 发挥“90后”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发挥“90后”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可分为两个层面来解释:一是发挥“90后”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对落后分子的帮扶教育;二是引导“90后”大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树立其成长成才意识,增强自我约束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教育好“90后”大学生不如让“90后”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这样才能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与持久性。因为“90后”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我管理的基础:一是生理发展已经基本成熟;二是心理发展正在走向成熟;三是社会化程度提高,社会角色渐显[3]。因此,教师需要引导“90后”大学生掌握自我认知的方法,树立人生目标,引导学生之间相互提醒,相互帮助。党团组织要加强指导作用,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相应的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等,在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从而使其不断摒弃旧有的功利化、物质化以及不利于自身成长的思想观念,克服自身的缺点,以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3.4 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将传统工作模式与新型引领方法相结合

“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高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机制”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江泽民同志曾提出:“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网络已成为“90后”大学生交流心声、放松娱乐的平台,有鉴于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开展传统工作、发挥传统优势的同时,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根据青年学生喜欢的沟通、交流、聚集方式来探索新的组织建设模式,建立网络互动平台与“90后”大学生对话交流,如“虚拟社区”、“心声倾诉”、“校园论坛”、“BBS”、“公开点题”等;同时要建立“红色网络”。以爱国主义情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90后”大学生的主流思想;建立“绿色网络”;以健康优秀、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充实“90后”大学生的知识世界。以“润物细无声”的动态情景潜移默化地在“90后”大学生群体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将传统工作模式与新型引领方法相结合,深入了解、理解、重视和评价“90后”大学生,重视网络教育,真正走进其内心世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切实提高“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摘要:“90后”大学生作为中国新的青年群体,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90后”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分析“90后”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90后”大学生主导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探讨“90后”大学生主导价值观教育的创新方法。

关键词:主导价值观,“90后”大学生,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宗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及其教育[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3):23-26.

[2]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试析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分析教育论文 篇7

姓名 :夏星慧

学号 :91042Y12

班级 :910

42内容摘要 :)在就业首选的职业方面,有21%的受调查者选择教师作为首选职业,17%工程技术人员,12%公务员,9.5%翻译,6%记者,6%商人等。)在择业时考虑因素方面,发展前途43%,薪酬待遇36%,专业对口34%,其他18%。3)在地区因素方面,会考虑地区因素的95%,不会的5%,其中东部42%,中部13%,西部0%,经济发达地区39%,家庭所在地6%。)在首选职业是否与专业对口方,67%选择会与专业对口,23%不会与专业对口。5)在会选择什么样的单位方面,国家机关13% ,国有企业20% ,私人企业14% ,合资企业19% ,外资企业23% ,其他(学校等)12%。)在薪酬待遇方面,1000元以下的5% ,1000-1500元的20% ,1500-2000元的30% ,2000-3000元的18% ,3000-4000元的15% ,4000元以上的12%。)在是否是终身职业方面,32%是终身职业,68%不是终身职业,其中不是的:1年以内的13% ,2-3年的21% ,3-5年的26% ,5年以上的28% ,不一定的10%。8)在是否会选择考研方面,80%会考研20%不会考研。)在是否会选择出国留学方面,40%会出国留学,28%不会出国留学,32%是适情况而定。)在是否会自主创业方面,42%会自主创业58%不会自主创业。

关键字 :

就业、职业、选择、调查、分析、专业对口、薪酬、地区、考研、留学...正文 :

进入大学已经快一年了,都说大学更加接近社会,真的是这样。大学就像是一个小社会,走进社会最先接触的就是就业,所以选择题目是:当代大学生就业首选职业的调查和分析。

通过叁考文献中的一些百分数,更好的诠释出就业时大学生的心理,在就业首选的方面,很多人首选的职业是教师,可以看出原因是因为教师的职业很稳定并且待遇很好,很接近自己学生时代的生活,很自由,教师这一职业是最令人尊敬和羡慕的。由于现在的社会造成的压力迫使大学生放弃一些自

己感兴趣的事,都希望留有一个铁饭碗;在择业考虑因素方面,大学生更加注重发展前途,而其次才是薪酬,专业对口却不会显得很重要了,从这些百分数,可以看出大学生更加在乎的是发展前途,说明了当代大学生考虑问题方便更加成熟,更加理性,看中的是未来的发展,而没有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双眼;当代大学生考虑问题的想法的改变促使着社会的进步;在地区因素方面,大多数大学生都会考虑的问题,因为所学的专业不同,各方面因素导致的结果,但在选择职业上都不谋而合地选择东部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原因很明了,就是看的比较长远,思考问题不再是局部的;关于首选职业是不是专业对口方面,有一半多的大学生还是会选择自己的专业作为自己的职业,毕竟自己选择的专业一般都会是自己感兴趣的,有了兴趣自然工作起来也会有动力,更加能够做好;在选择什么样的单位方面,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发现国有企业、国家机关共同占了1/3的份额.说明大学生对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仍抱有一定的感情,都会想着为国家出一份力,但也有部分会进入外企工作,这对大学生的语言方面要求很高,也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不能进入外企工作的原因,外企待遇比国企待遇普遍要好,但是对大学生的学历要求也相对提高;在薪酬方面,调查中大学生的要求都是理性的,薪酬的高低普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都不希望自己的薪酬过低,但也不奢求过高,符合自己的能力就好;在是否会终身职业方面,大多数选择了不会,由于现在是80后90后,更加注重的是自由,都会很好的规划自己的未来,很理性的选择自己该做的事情;在考研方面,大学生多数都是希望自己继续考研,增加自己的学历,充实自己的内在;在考虑是否会出国留学方面,百分数比较均衡,相对于国内的应试教育,当代大学生更加向往的是国外的教育方式,对于新鲜事物,人的本性就是喜欢尝试;面对是否会自主创业,多数还是选择了不会,因为创业毕竟有风险,现在的社会中各个行业都在竞争,压力很大,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更加需要的是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

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心理正在日趋成熟,并走向理性化成熟化的阶段。当代的大学生大多能够对自身能力水平及就业市场状况有一个正确的分析,认识与评估,进而选择职业。但是有时由于对就业市场分析认识不清和对物质生活要求较高使得他们也会作出一些错误的判断而影响择业。所以应在尚未面临择业时就针对这些方面向他们讲授一些经验教训和应对策略,让大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冷静地面对未来。

现实的社会,需要大学生调节好心理,面对那些个未知的风风雨雨,勇敢地面对,不要退缩,相信在一切困难之后,失望到了尽头,最最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是成功的前奏。

叁考文献 :

一.在就业首选职业方面.有21%的受调查者选择教师作为首选职业,17%工程技术人员,12%公务员,9.5%翻译,6%记者,6%商人等.由以上情况我们发现,当代大学就业时在物质方面的考虑依然占很大的比重,希望稳定不喜欢挑战.这与目前应试教育的体制有一定的关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就业的压力使学生希望回避这些压力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二.在择业时考虑因素方面.发展前途43%,薪酬待遇36%,专业对口34%,其他1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据1995年浙江大学和1996年北京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显示薪酬待遇是影响毕业生选择职业的第一因素。这种良性的发展趋势将使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和用人单位的自身体制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当代大学生对于自己将在从事首选职业的道路上所要面临的困难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这种良好的心态有利于大学生更好的选择自己的首选职业.三.在地区因素方面.会考虑地区因素的95% 不会的5% 其中东部42% 中部13% 西部0% 经济发达地区39% 家庭所在地6%

在此次调查中虽然受调查者来自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地区上学,所学的专业也截然不同,但是却在选择职业所在地上不谋而合都将东部和经济发达地区作为自己的首选.尤其是那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以其独特的城市魅力,人才政策,经济水平吸引着无数的大学生.而西部地区虽然有西部大开发计划的支持但是由于自身地理位臵,物质条件方面的欠缺仍然无人问津.在此次调查中居然无人选择去西部地区.这种过于集中的选择明显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依然在某些方面比较盲目,没有客观正确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东部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所能吸收容纳的人才数已接近饱和,竞争将会日趋激烈.,不适宜更多的人才拥向这类城市.另一方面内地地区近年来的发展也很快,在薪酬待遇和发展空间上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差距在逐步缩小,是大学生应该着眼考虑的地区.另外,中西部地区正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阶段,正需要大批各方面的人才来共同建设。而当代的大学生却把物质和地域因素看得过重,不愿去环境艰苦的地方受苦,不愿去单独打拼一番事业.可是只想舒服的在大城市坐享其成并不是正确的心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不进则退,在艰苦的环境下磨练自己的意志,挑战自己的能力,激发自己的潜能,锻造自己的未来才是我们应该作的.四.在首选职业是否与专业对口方面

67%选择会与专业对口 23%不会与专业对口

大学生在自己黄金般年华的岁月中努力学习的专业是否会在未来的工作中学以致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人还是希望将自己所学应用于日后的工作中,但是当工作和专业发生冲突时依然会选择工作.另一部分认为只要工作合适并不介意是否与专业对口.如此多的人为了工作宁愿放弃自己为之努力了四年的专业足以见得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从学生来说,自己在人生最重要最美好的四年中努力学习自己的专业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在这四年中无论是学生本人,家长还是国家都为此付出了许多,却要因为想找寻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而放弃的确是一件十分不幸而且令人惋惜的事情.五.在会选择什么样的单位方面.国家机关13% ,国有企业20% ,私人企业14% ,合资企业19% ,外资企业23% ,其他(学校等)12%

入世之后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中国相互竞争的局面渐渐突显,在大学生就业方面也是争夺激烈.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发现国有企业、国家机关共同占了1/3的份额.这说明大学生对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仍抱有一定的感情,同时希望有稳定的工作环境与收入.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发现有近1/5的人选择进外资企业工作,并且这个比例在一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较大.究其原因,外资企业的高薪酬,高效率,管理规范,注重员工个性和创意的发挥是十分重要的原

因。然而,在外资企业中中外员工的不平等待遇,中外文化背景差异以及工作压力过大成为制约其吸引更多人才的瓶颈.六.在薪酬待遇方面.1000元以下的5% ,1000-1500元的20% ,1500-2000元的30% ,2000-3000元的18% ,3000-4000元的15% ,4000元以上的12%

激烈的竞争环境,过大的竞争压力使当代的大学生对于第一份工作的薪酬要求趋于合理化,薪酬一直是职场上比较敏感的话题,但同时也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人们形象的将薪酬喻为大学生就业理性程度的“风向标”。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在逐步走出开出高薪酬的误区,有一半的受调查者将期望薪酬定在1000-2000元,但是仍有部分大学生对薪酬的期望值过高。这不仅会导致他们在择业时面对许多困难,处处碰壁,从而进入期望薪酬越高,搜寻工作的成本越高,获得工作的概率越低的误区,这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同时我们也发现通过几年的调整,大学生们对他们的薪酬有了近乎合理的定位,这对于他们择业有着正确的导向作用。

七.在是否是终身职业方面

32%是终身职业 68%不是终身职业

其中不是的:1年以内的13% ,2-3年的21% ,3-5年的26% ,5年以上的28% ,不一定的10%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将首选职业作为终身职业的比例较之多年前计划经济时代人们都抢铁饭碗的时代有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都以一种学习的心态,积累经验的心态去从事第一份工作.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中,对新事物充满向往的年轻一代人想要他们死守着一份工作直至退休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在这其中也有一部分希望做教师和公务员的大学生将首选职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他们的决心与信念的确是值得褒扬的.八.在是否会选择考研方面.80%会考研20%不会考研

目前考研已经成为社会上十分热门的话题之一,考研的人数也是逐年激增.从调查数据中我们看出绝大多数受调查者都有考研的打算。在这80%中有一部分人是真的在其专业上有才华、有造诣的人,他们希望通过继续深造来实现他们的理想。另外一部分则是为了避开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希望以更高的学历来寻求一份自己理想的工作。考研人数的逐年激增同时反映出社会上一种对高学历的认同与期许,人们误认为高学历即代表高薪高位高能力,代表会为企业带来高回报,这种错误的想法使得无数的大学毕业生走下就业的独木桥却上了考研的独木桥.这并不是对他们合理的选择。

九.在是否会选择出国留学方面.40%会出国留学28%不会出国留学32%是适情况而定

在中国出国留学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维新变法时期,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百姓富裕了起来,相对于过去投入到孩子教育上的钱也越来越多,中国留学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在此次调查中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发现有很大比例的大学生选择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会选择出国留学.为什么有如此多优秀的大学生想出国深造留学呢?究其原因开阔视野和国外较好的学习条件成为大学生选择出国的主要原因.虽然近年来国内大学的水平有所提高,但相对于国外大学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国外大学先进的教育设备,良好的教学氛围深深的吸引着当代大学生,而且由于当代大学生对于自身前途的看重希望通过出国实现自

己向更高处发展的需求,国外发达的经济条件和自身专业前途的选择也吸引着许多大学生.然而现在的中国正处在发展时期,需要大批的人才来共同建设,人才在当今世界竞争中是竞争的中心,人才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中国必须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下留住人才,为中国未来的发展积蓄力量.十.在是否会自主创业方面

42%会自主创业58%不会自主创业

上一篇:尖子生心情随笔下一篇:关于戒烟的作文:父亲戒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