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主题演讲稿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价值观主题演讲稿(精选8篇)

价值观主题演讲稿 篇1

每天,当我们从晨光中醒来,加快步伐、换上制服,准备迎接纳税人的到来,是什么让我们的脸上始终保持着理解的笑容;当完成了一天的工作,走在回家的夕阳下,又是什么让我们忘记了一日的劳累,心中充满欣慰与成就。我想,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我们的.价值观。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价值观是什么。我们当然都学过价值观是体现了人们衡量不同事物价值标准的根本看法,那么它显然是属于文化的范畴。对于今天坐在这里的各位来说,我们的价值观必然反映着国税文化的精神,而从建国伊始,支撑着我们国税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从未改变,那就是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与勤政廉洁是国税人员的两大方面。

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应当是我们国税价值观的首要方面,它是国税部门“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也体现了服务型政府“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我们应始终以“纳税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具体执法和服务的每一项工作做起,将服务管理机制导入国税征管工作之中,不断满足纳税人的多方面需求,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与纳税人相关的各项工作之中。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正确处理执法与服务与管理三者的关系,不仅把纳税人当作税收管理的对象,更要把纳税人当作我们的服务对象。作为执法者,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自己手中权力的来源,意识到纳税服务是税务行政执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彻底摒弃“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不以高人一等的执法者自居,通过探索纳税服务的新途径和丰富纳税服务方式.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不断提升纳税服务质量和水平。以纳税人为本,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的服务精神不但要求我们提供优质高效的税收服务,也要求我们急纳税人之所急,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各类问题与困难,更要求我们努力进取、不断创新,用好、用足、用活各项税收政策,为各类企业主体减轻负担,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

而勤政廉洁是我们应秉持的核心价值观的另一方面,它是对我们每个国税人内心道德的约束,也是我们国税部门执法为公、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因为国税部门是国家的重要经济执法部门,“聚财为国、执法为民”是我们的根本职责。广大国税干部能否廉洁从政,不但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更关系到国税事业的前途和命运。所以我们应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权力这把“双刃剑”,使用得好,可以治国兴邦,为民造福,用之不慎,也可以身败名裂、祸国殃民。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决不能用来为个人谋私利,否则,权力就会变性,人就会变质。勤政廉洁的价值观要求我们不断坚持学习,只有勤于学习,才能牢牢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放松,必然导致行为偏差,方向偏轨。只有坚持学习,才能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清醒做人,抵制诱惑;只有坚持学习,才能发现自身不足,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才能提高执法执纪水平,提升税收工作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对腐败变质的免疫力。

价值观主题演讲稿 篇2

一、主题教学的提出针对基础教育落实核心价值观的误区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奠基,即始于基础教育阶段对于核心价值观的熏陶渗透。但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在文革前,受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有走向政治课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教育领域不断进行课程、教材、教学方式的系列改革,但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在基础教育领域当中的落实仍存在一定的误区,或置之不理,或空洞灌输,或堆砌叠加。核心价值观要想入脑入心仍需进行广泛深入的系统研究。

就此,窦桂梅老师曾在自己2005年发表的文章里这样写道“:近些年,我读了西方统整课程理论,又联想到比较文学中的母题研究,结合儿童自身特点和学习现状,以及课程单元,从教材自身建构,提出‘主题教学’。从而在语文课程概念下,进一步从生命的层次、哲学的高度,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着力于文与人、语言与精神的同构,整体构建课堂教学,以期更好地实现‘三个超越’的一种思想。”从这段回忆中,我们不难看出,主题教学提出的初衷就是解决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问题,其指向就是核心价值观的落实。

实际上早在1994年,当时只是吉林第一实验小学普通语文教师的窦桂梅就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为学生打好语文学习与精神成长的两个底子。当时,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徘徊在效率不高的低谷之中,教材陈旧,教法僵化,忽视母语教育中的民族性和人文性。窦老师以自己所任教的班级为实验基地,开展了题为“语文教育要关注人的发展”,提出了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这里的“超越”孕育着一种希望,那就是解脱困扰语文教学已久的“教材、课堂、教师”的束缚,以儿童语言、思维、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成长作为核心目标,对语文课程进行大胆改革。

然而“超越”过后,“不仅要提出问题,还要解决问题”,主题教学为这样的改革,找到了一条实践的路径。主题教学中的“主题”,表现为具有生命意义的核心语词,这样的语词实际上就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和生本化。主题教学旨在通过这样的语词,有效建构课堂,在实现语文教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让“主题”,亦即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田。可以说,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提出本身,就是在试图解决学科教学落实核心价值观的困境。

二、主题教学研究历程就是探索核心价值观的实施途径

从2000年主题教学的提出,到2010年窦老师由语文特级教师转型成为清华附小校长,这十年的时间里,窦老师带领清华附小语文教师团队,以教学实践为主要研究方式,首先通过一节一节的研究课,探索了主题教学如何通过课堂落实核心价值观的实施路径。

窦老师的主题教学,依据主题形成过程的不同,可以分为静态主题教学和动态主题教学。主题教学由静态发展为动态的过程,反映了主题教学的课堂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落实,由教师“他主”到学生“自主”的转变。

早期的静态主题教学,教师通过预先的文本解读确定作品的主题,由主题“牵一发”,“动”教材知识与能力体系的“全身”,从而形成立体的主题教学的整体效果。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预设以“幸福”为主题,师生一道将小女孩幸福的本源解读为“对苦难的隐忍,对梦想的渴望”。

动态主题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主题事先不做限定,而是与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互动过程中生成多元的、有层次的主题。在动态主题的生成过程中,一切的主题由孩子在深入阅读、体会中得出。教师提供课外资料,打开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思路,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引领者。教学《皇帝的新装》,学生在教师预设的主题“回到事情本身”基础上,感悟到“诚实、天真、单纯、实事求是、不要爱慕虚荣、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随波逐流”等主题。

在对课堂不断改造的基础上,主题教学进而从语文学科课程整体构建的高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比如,以主题为纽带,选择不同版本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单元整体教学,使学生在同主题不同文本的比较阅读中深入体验主题;为学生推荐大量经典阅读书目,推荐大量建议背诵的诗歌文赋,促进学生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体验核心价值观;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课上以学生的质疑作为教学的主线,使学生在思辨中加深体验;改变原来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学科评价方式,以分项过关测试的方式落实学生阅读、背诵、积累等相关学习内容,以“主题护照”记录学生探索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成长。

由课堂到课程,主题教学逐渐形成以“情感·思辨”为主线,以“体验·生成”为特征,以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为一体的实践模式。纵观主题教学产生、发展及延伸的历程,正是基础教育领域核心价值观研究,由学科教学研究起步,不断向课程及教育整体改革探索的研究道路。

三、主题教学为核心价值落实提供实践道路

如果说主题教学的探索历程反映出基础教育优秀教师与国家、时代命运的联系,主题教学的研究成果则为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实施途径上的宝贵经验。

1.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课堂实践:体验中生成。

在多年的实践研究中,窦老师用40余节享誉全国的语文教学公开课回答了“小学语文教学是否可以同时让学生获得工具性和人文性熏陶”这一问题。

早期的静态主题教学,呈现螺旋式的课堂教学结构,由主题“牵一发”,“动”教材知识与能力体系的“全身”———用“主题”串联起那些散乱的“珍珠”,将听、说、读、写训练与人文性知识统整起来,构成“集成块”。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相融,从而形成教学的立体效果。以往的语文教学,采用“平推式”教学,儿童看似学了一堆词语,但没有积淀,没有生长,仿佛手握一把散乱的沙子,塑不成有生命的形象。而主题教学正是凭借着富于生命力的语词,将核心价值观与语文学科的素养统整起来。

如代表课例《珍珠鸟》,以“信赖”为主题,按照“品味人与小鸟的信赖”“探讨人与大鸟的信赖”“思考人与鸟类的信赖”三个步骤完成。在完成课文相应部分的理解重点词句、完成感情朗读、语言文字训练等相应的学习任务的同时,在第一板块品味人与小鸟的信赖的板块,重点体会因信赖小鸟由最初的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变得“神气十足”“胆大妄为”。第二板块探讨人与大鸟的信赖,体会大鸟因其经历,对人的信赖有所保留。第三板块探讨人与鸟类的信赖,深思该怎样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于是就有了下面的环节。

师:现在回过头来说说,这大珍珠鸟和小珍珠鸟理解的信赖究竟有什么不同?

生:小鸟眼里的信赖是屋子内的安全,大鸟呼唤的信赖是给它们真正的尊重和平等,而不只是在房间里,在人的肩头。小鸟它压根就不知道外面的天有多么蓝,树有多么绿。它一旦长大,像它爸爸妈妈一样,它就再也飞不出笼子了。

师:对此,你有什么话要对文中的“我”说吗?

生:作家啊,小鸟们原来的家是在森林的树上的。这想必你也知道,你是个爱鸟的人,所以你才这么用心对待它们,不过,即便这样,最好的境界也不是你认为的这样。

生:作者,其实你的感受只是以你自己的标准判断的,可惜鸟儿们不会说话。不过大鸟的表现你也应该看出来,它们需要的信赖不是一时的,而是永恒的。

生:希望你把那些鸟儿放飞在蔚蓝的天空吧,如果你真正喜欢珍珠鸟那你就让它们自由飞翔。如果真正对它好的话,让父母带着小家伙翩翩起舞飞出窗外。当然,它们永远不会忘记你对它们的好。

生:大鸟们呼唤的是原本飞翔的生活,夜晚回到自己的巢中做着属于自己的梦。

师:它们呼唤人类给予它们天然的生命尊重,呼唤人类必须用宽广的胸怀放飞它们,而不是像对家禽一般豢养戏弄。如果说,刚才我们理解的是“信赖,就给它……”,那么,此时这个“给”应该换成什么?

生:还!

(师改课件:“信赖,就还它……”)

师:这一字之差境界是多么不同!请用这样的句式再次呼唤出大鸟们心中的信赖。

生:信赖,就还它本来应有的尊重。

生:人和鸟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要建立信赖的关系,那么信赖,就还它平等的权利。

生:信赖,就还它本来的鸟性。不信,把人放在笼子里试试,看你难受不难受!(掌声)

生:信赖,就还它真正的安全感,让它不因为人的出现而害怕不已。

生:信赖,就是该还人家的,都应该还人家,而不是供自己养着观赏好看。

从上面的环节可以感受到,学生对于主题“信赖”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在与文本、与教师、与同学的多方对话中达成的,是内源性的生长。

后期的动态主题教学,为进一步尊重儿童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自我体认,在学习方式上更是进行了大胆变革,通过“预学、共学、延学”三个环节,使儿童经历“我自己学会了什么,我不懂什么”和“我新学会了什么,我还要进一步学会什么”的学习过程。

预学———学生初步自学,整理收获,发现不懂的问题,带着准备以及对主题的预期,走进课堂。

共学———教师将学生的质疑整理成问题串,然后由学生小组合作共同研究,在解决质疑中逐步形成对文本的独立见解,师生协商初步“生成主题”。

延学———学生带着对主题更深层次的问题和渴望继续探究,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同主题学习素材,提供多条思考途径。

如果说其中共学的环节继承了早期主题教学螺旋式结构,那么预学与延学的加入,则更加凸显了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学生基于学习材料,结合生活经验在预学环节展开的种种质疑,反映的正是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之间的矛盾与不解,相对于以往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究的学习方式,更能真实反映困扰儿童的种种矛盾。比如,《皇帝的新装》一课教学中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生:为什么大家不敢说出皇帝没有穿衣服,而小孩敢?

生:皇帝为什么不怀疑那两个骗子?

生:皇帝知道自己没穿衣服为什么还要继续走下去?

生:为什么所有的人都没有看到皇帝的衣服,但他们却说看到了?

这样的问题背后,反映的正是儿童意识形态当中的困惑。共学的环节中,教师借着这样的问题展开教学,实际上就是在与学生一道回答学生对于学习材料提出的问题,回答了隐藏在这样的问题背后学生对于世界的困惑。

主题由学生生成,学生质疑贯穿课堂,学生反馈作为实践检验标准。学生理解主题的过程,也是学“语”习“文”、发展思维的过程,学生为了理解与表达主题,必须深入文本、反复研读,进行分析、判断、概括、推理等复杂的思维活动,进而组织语言、梳理思路、合作交流、恰当展现。三个环节看似简单,却蕴含丰富,其中体现了儿童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在语言的学习中发展思维、涵养精神,实现创生意义的语文学习。

2.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课程构建:积累中丰富。

主题教学已形成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为一体的小学语文体课程系统,在其中的课程内容设置方面特别突出“阅读”和“积累”,这背后除了对于语文学习规律的尊重以外,还蕴藏着对于核心价值观落实过程中由“他主”到“自主”的过程。

好的教育应当是无痕的,应当是将教育的目的隐藏在背后,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当中自己领悟的。语文课的教学毕竟是一个“他主”的过程,从教材内容到教学过程的安排都由教师决定,缺少对每一个个体的关注。而阅读恰恰能够焕发学生由内而外的自我教育。好书能够帮助儿童疏导情绪、化解烦恼、树立榜样。同时,因为每个孩子即使是在阅读同一本书的过程中,还会结合自己的经验,获得不同的体验,所以阅读对于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建立还是具有针对性的。为此,窦老师带领清华附小的语文教师团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学期至少为学生提供20本以上的必读选读书目。

如果说阅读发挥的是隐性的教育作用,那么积累发挥的就是长效的教育作用。清华附小推荐每学期背诵古诗25首,文言文10篇,经典现代诗及儿童诗10首,小学六年背诵古诗300首,积累诗词文赋近600篇。引导学生积累《论语》《中华古诗文》中的经典的格言警句,让学生从中感悟先人的哲理与智慧。打破学科界限,将其他学科资源迁移过来,成为资源菜单的一部分。其中包括“推荐学生观看的60部经典电影”(被教育部隆重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推荐学生欣赏的60首中外名曲”、“推荐学生欣赏的60幅中外名画”、“推荐学生欣赏的60幅书法碑帖”。这些积累的内容也许并不能马上为学生全部理解体会,但是这些积累过的内容,会化作学生血液中的基因,留待时间的发酵,最终引导学生走向更好的自己。

人的精神世界,需要不断以前圣先贤、时代学人的营养加以润泽,而阅读与积累无疑就是最好的方式,它们为学生提供的不仅仅是学好语文的基本要素,更有梦想之舵、精神之钙。

主题整合,优化英语学科价值 篇3

【关键词】整合资源;文化内涵;丰实体验;学科价值最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9-0030-02

【作者简介】钱晶晶,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江苏如皋,226500),一级教师,如皋市英语学科带头人。

英国学者麦克·扬在《未来的课程》中指出:我们应该“从基于事实的课程,走向基于实践的课程”。《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更是鼓励教师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通过丰实的、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我们应该将再生性的、发展性的内容与教材进行有效整合,以增强学生的语用体验和情感体验,实现小学英语学科价值的最优化。

译林新版小学《英语》教材的特点是图文并茂、版块功能鲜明、文化内容丰富,教材增设了“Fun time”“Cartoon time”“Project”等版块,以此突出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开放性。增设了“Culture time”,以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基于这些有利条件,我们可以从主题阅读开始,整合生活英语、主题英语、实践英语,最终将英语打造成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课程。

一、整合教材资源,提升阅读能力

在新课标的“目标总体描述”和“分级标准”中,明确指出“文化意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也是体现小学英语人文性的重要方面。译林新版小学《英语》教材在编写上采取了中西方文化并肩而行且相互比较、融合的方式,从而有效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要求。如:在译林新版《英语》五下Unit 7 Chinese festivals中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四个传统节日;而在六上Unit 8 Chinese New Year中着重介绍了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五上Unit 8 At Christmas则介绍了西方的圣诞节。而西方其他的节日,如Halloween,Easter,Thanksgiving Day等则被安排在了Culture time这一版块中。于是笔者尝试以各个节日为主题,选择图文并茂、诙谐生动、迎合学生需求的课外阅读材料,并将其与教材进行整合,如“Festival food around the world”“Christmas Eve”等,由于原材料词汇量较大,笔者对其进行了适当的改编。改编后的阅读材料,更接近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此外,笔者还在学校的英语社团中,辅导学生以节日为主题排练童话剧、英语演讲,同时利用英语节等平台,把节目搬上舞台。在整合阅读的滋养下,学生的阅读量不断扩充,阅读能力逐步提升。

二、整合文化内涵,提高人文素养

新课标强调要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了解外国文化”。在英语学习中,了解、理解外国文化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培养其文化意识。对英语文本的理解必须立足于对其进行文化视角的分析、理解及潜心挖掘的基础上。在译林新版《英语》六下Unit 6&7的Culture time版块中,教材对中西方著名景观进行了简单介绍,如下:

表1 中西方著名景观

在教学这两个版块时,笔者请学生自己搜寻相关地理知识,然后让学生试着用英语进行简单介绍,针对他们的介绍,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融合,并基于学情补充了适量的课外阅读材料,如年代、特征以及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等。主题整合是多元的,并指向成长的多重体验。笔者还引导学生收集家乡古迹、中国名胜、世界景观的英文资料并向同学进行介绍。学生们在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过程中,交流合作、碰撞思维,不仅了解了文化知识,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三、整合丰富体验,增强课程意识

新课标指出:语言是知识、文化和价值观的载体,英语课程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较旧教材而言,在这方面,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进行了很好的尝试,如译林新版《英语》六上Unit 5 Signs,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Unit 7 Protect the earth便是一组很好的环保主题。笔者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以“了解如皋,热爱家乡”为主题进行了教学设计,从体验所处城市的卫生状况着手,带领学生检查水质,再延伸到交通规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感悟,了解交通安全和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从课堂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笔者润物无声地将品质教育、社会意识、公德培养融入到了文本教学及课内外有序、有梯度的文化交际活动中,不仅增强了课程意识,更丰富了学生的生命历程。在这样的整合过程中,我带领着学生构建了节日课程、环保课程、景观课程等。

四、聚焦文本语篇,演绎多样精彩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是个例子”,教师要打破原有的教学观、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然而主题整合不只是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表面的增减,而是在对教材进行反思调整和二度构建的过程中,将再生性的、发展性的内容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因此,笔者在充分了解学情,对现有教材进行反思调整,同时适量增加拓展阅读之后,形成了如下图所示的学生感兴趣的“口袋书”。

每个篇章的左边一半是原有的文本内容以及后来加入的开放性设计,右边是基于学情设计的拓展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后,课上学好、课后完成这本故事书,从而逐步地去理解语篇、建构语篇,最终能丰富语篇,这种图文并茂的“口袋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开放性的设计更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主题演讲致辞 篇4

教育实践活动演讲比赛上的致辞

***

(2012年5月24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志们,大家上午好:

春末夏首,绽红泻绿。值此全县上下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关键时期,我们今天在这里隆重举办全县政法系统“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教育实践活动演讲比赛。在此,我谨代表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向莅临指导今天演讲比赛的各位领导、评委、各位来宾、各位参赛选手表示热烈地欢迎!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政法工作的各位领导、社会各届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举办这次活动付出辛勤劳动的工作人员表示亲切的问候!

在全国政法系统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是中央政法委为推动政法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开创政法事业新局面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以“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为内容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政法系统的集中体现,也是政法干警的精神之魂、立身之本,是我们政法事业执业之基、发展之源,是全体政法干警必须遵循的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全县政法干警要进一步增强树立和实践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新性,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守忠诚的政治本色,筑牢为民的宗旨意识,坚定公正的价值追求,严守廉洁的基本操守。活动开展以来,政法各部门严格按照市县的统一部署,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进展顺利,取得了较好成效。开展这次演讲比赛是对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前一阶段工作的检验,助推活动今后向纵深发展。政法各部门要以这次演讲比赛为契机,强化措施,重新部署,创新载体,把活动开展的灵活多样,有声有色,使政法干警人人受到教育,人人得到提高,真正实现“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加今天演讲比赛的12名同志,均是各政法各部门精心推选的优秀选手,他们将以精彩的演讲表达对“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的理解与实践。今天的演讲比赛,不仅是一场共同交流活动,更重要的是以演讲这种形式为载体,充分展示我县政法

干警的良好精神风貌,不断激发广大政法干警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各项工作,推动全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向纵深拓展。

本次演讲比赛,得到了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各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特别是余书记亲自参与并指导了活动的策划和筹备工作,为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在活动筹备阶段,政法各部门和县活动办工作人员全力以赴,广大政法干警积极参与,确保了今天演讲活动如期举行。在此,我希望各位选手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和优势,赛出水平、赛出风采!

价值观主题演讲稿 篇5

赣农大青发[2014]05号

关于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题演讲比赛的通知

各学院学工办、团委,研究生团总支: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大学校园生活,展示青春正能量,在大学生中掀起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热潮。经我部(处)、委研究,决定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演讲比赛。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本次演讲比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展现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营造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引领大学生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不断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发奋学习、不懈奋斗。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学工部(处)、团委

承办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大学生501演讲协会

三、参赛对象

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

四、比赛安排

(一)预赛

预赛由各院级团组织根据文件要求自行组织。赛前各院可组织本院学生学习交流24字核心价值观,或组织培训、座谈会,深化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4月14日前,每个院级团组织推荐2-3名选手参加复赛。

(二)复赛

由各学院举办培训交流会,组织选手集中交流学习24字核心价值观。4月25日(星期五)晚上7:00,在大学生活动中心2楼202举行限时4分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演讲,并选拨14名左右选手进入决赛。

(三)决赛

决赛时间地点另行通知。决赛分为两轮。第一轮,要求选手在限时5分钟之内,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演讲比赛,选取7名选手进入第二轮。第二轮,要求选手自由抽取题目,进行3分钟即兴演讲。

五、演讲要求

1.演讲内容要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较强的时代感、欣赏性和创新性。

2.参赛者围绕主题自拟文章,题材不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演讲内容。参赛选手必须着装整齐,演讲稿要求原创,否则取消参赛资格;演讲内容要求立场鲜明、观点正确、健康向上;逻辑严谨、语言流畅,使用普通话并脱稿演讲。即兴演讲由主办方提供演讲题目。

六、奖项设置

比赛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7名,优胜奖若干名。

七、工作要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大赛等主题教育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学院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指定专人负责,精心组织预赛,认真推荐出色选手参加比赛,充分发挥演讲比赛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中的正能量和影响力。要以本次演讲比赛为依托,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广泛营造良好氛围。

推荐选手名单请于4月14日前报送至校团委。未尽事宜请及时与主办方联系,联系人:屈婧,联系电话:83813447。

附件: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演讲比赛选手推荐表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演讲比赛评分标准

共青团江西农业大学委员会江西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部(处)

2014年3月21日

主题词:共青团思想引领演讲赛通知共青团江西农业大学委员会办公室2014年3月21日印发(共印25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演讲比赛选手推荐表

推荐单位(公章):

联系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演讲比赛评分标准

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 篇6

始终保持 革命军人的政治本色和良好形象

通信对抗试验站 杨 飞

同志们:

根据基地统一部署和站《深入开展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施计划》安排,今天我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革命军人应当如何纯洁道德情操,始终保持政治本色和良好形象的问题。我授课的题目是:《进一步纯洁道德情操,始终保持革命军人的政治本色和良好形象》。纯洁道德情操,是深入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对于官兵保持政治本色、端正价值追求、塑造良好形象、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我们的道德观念无时无刻不受到多元社会思潮和多样生活方式的冲击和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纯洁道德情操,不断升华思想境界和价值追求,努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今天,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与大家共同探讨:一是充分认清进一步纯洁道德情操的重大意义;二是深刻理解进一步纯洁道德情操的时代要求;三是准确把握进一步纯洁道德情操的方法途径。

一、充分认清进一步纯洁道德情操的重大意义 首先,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道德的概念。《辞海》解释说,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那么,新时期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道德观呢?去年底,《解放军报》年终特刊评选《印记2009〃感动我们的新闻人物》,将15位有代表性的军营新闻人物排在重要版面。万金刚、江民舟、陈俊贵、杨德千等心中装着国家和人民,体现着中国军人的独特品质,就像一部精神词典,生动诠释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让我们领略了什么叫不怕牺牲,什么叫尽忠职守,什么叫执著追求。立足本职,努力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像他们那样,以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基础,始终把握成长进步的正确方向,打牢建功立业的思想根基,走好军旅人生路。有这样一个对比,可以 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纯洁道德情操重要性的认识理解。爱因斯坦以发现“相对论”而闻名,但他却拒绝将知识用于研制核武器,积极谋求造福人类而不使其成为危害,树立了有责任感的科学家形象。另一个例子,2006年,电脑病毒“熊猫烧香”疯狂入侵全国千万台电脑。被称为“毒王”的病毒制造者李俊,平时勤奋刻苦,自学成才,却因为心生邪念,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人类发展的历史多次证明,一个成功的人,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功底、较高的智力和技能,还必须具有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当前官兵道德情操面临的挑战和考验。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上一些错误的、落后的东西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到军队中来,对纯洁官兵道德情操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面对,认真加以解决。

一是多元思想文化冲击对纯洁道德情操提出了严峻挑战。当今世界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国际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异常激烈。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等优势推行文化霸权,尤其是利用网络等新技术、新媒体,极力进行文化输出和价值观念渗透;国内一些封建腐朽落后思想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沉渣泛起,招摇撞骗,容易干扰迷惑人们的思想。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出主流与非主流同时并存、先进与落后相互交织、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复杂多样的特点。在这种形势下,进一步纯洁官兵的思想道德,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侵蚀,有效应对各种考验,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多样生活方式影响对纯洁道德情操提出了崭新课题。随着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给部分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带来一些新的趋向和影响。有的生活态度不够严肃,行为失范,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有所缺失;有的信奉“人生几何,及时行乐”、“青春不乐,人生白过”等人生哲学,生活态度消极;有的生活情趣低下,对低俗“段子”津津乐道,对“戏说”文学沉迷留恋,生活品位不高;有的崇尚庸俗关系,择友观念错位,把结交朋友多看成是“能力强”、“本事大”,生活圈子复杂,等等。在 多样生活方式的冲击下,纯洁道德情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倡导和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道德情操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刻不容缓。

三是科研学术领域对纯洁道德情操提出了迫切要求。当前,科研学术领域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学术不端现象,主要表现为一些科研人员的工作动机不纯,名利思想较重,甚至出现了权学交易、抄袭剽窃等现象。据中国科协2008年调查资料显示,55.5%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有“侵占他人研究成果”、“抄袭剽窃”、“弄虚作假”、“一稿多发”等形式;38.6%的科技工作者表示自己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了解很少”或者“不了解”。这些不良现象在部队科研领域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具体表现为:有的急功近利,只愿干见效快的“短、平、快”项目,不愿做难成名的基础研究工作;有的作风漂浮,研究攻关不求深入、浅尝辄止,科研报告抄袭粘贴、东拼西凑;有的搞学术“壁垒”,资源不愿共享,学术相互封锁,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少数同志价值观念不够端正,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奉献意识淡化。迫切需要把进一步纯洁道德情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纯洁道德情操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党,我们军队历来重视道德修养。早在人民军队建立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用以塑造军人的高尚道德品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都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并大力倡导。周恩来同志在45岁时,还专门制定了七条“修养要则”,在以后的岁月中一一身体力行,受到了千百万人民的敬仰;陈毅元帅在诗词中写道:“应知学问难,锻炼品德纯。”陈毅同志为革命奋斗一生的历史,也是他锲而不舍地“中夜尝自省”,“锻炼品德纯”的自我修养的历史。

一是增强部队凝聚力、提高战斗力的迫切需要。革命军人的道德情操是我军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我们知道,战斗力是由武器和人构成的。作为构成战斗力基本因素的人,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过硬的军事素质,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还应该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有了良好的道德情操,才能确立个人的行为准则,才知道应该怎 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才能使自身的各个方面素质得到巩固和提高。因此,每个军人自觉用军人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作用。德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克劳塞维茨有句名言:“武,兵之手。”,他讲,任何一个军队,能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下不胆怯,能在殊死的搏杀中牢记自己的职责,能在胜利中体会民族的伟大,能在失败中不失去军人的自尊而继续作战,那么这只军队是不可战胜的。回顾我军的战斗历程,在条件艰苦的战争年代,我军之所以能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就是因为我们广大官兵能够明确认识到自己是为人民利益而战,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而牺牲这一最高的道德准则。正因为如此,才涌现出了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无数英雄楷模。在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军人能在无情的地震,泛滥的洪水,燃烧的山火,呼啸的台风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时,奋不顾身,挺身而出,也是因为作为军人深深懂得“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道德要求。可以说,良好的道德情操是战斗力的重要力量源泉。

二是革命军人健康成长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一些同期入伍的战士,在经历、所处环境和所受教育都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有的道德高尚,工作勤勤垦垦,不断进步;有的道德修养不高,甚至因道德败坏而受到处罚?究其原因,就在于是否注意加强道德修养。加强道德修养,对每一个军人提高道德觉悟,沿着正确的人生航向成长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李向群入伍前是一个小老板,入伍后他立足军营,不断矫正自己的人生观,进一步纯洁自身道德情操,平时工作积极主动,助人为乐,关心连队建设。在1998年抗洪抢险任务中,他先后四次晕倒在抗洪大堤上,被送进医院救醒后,又主动上堤战斗,直到献出自己年仅20岁的生命,被中央军委授予“新时期英雄战士”称号,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毛泽东同志说: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在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道德也是这样,任何人行为的善恶,品质的优劣,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与生来,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环境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因此,革命军人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纯洁道德情操,对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一名官兵的健康成长。

三是革命军人抵制和克服腐朽思想侵蚀的需要。在我国,社会的思想意识和道德风尚,从总体上看是进步的、健康的。但是,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种腐朽道德观的影响还有一定的市场。尤其是实行对外开放之后,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也通过各种渠道渗透进来,使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偏差,毒害和腐蚀人们的灵魂。比如,原海军副司令员王守业、为革命工作了几十年,到最后在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蚀下,生活腐化,道德败坏,晚节不保,留下了千古骂名。我们军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社会上存在着的腐朽思想必然要反映到部队中来,反映到官兵的头脑中来。因此,我们在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蚀面前,只有自觉地纯洁道德情操,经常按照军人的道德规范对照和检查自己的言行,才能坚定道德理想,有效地抵制腐朽道德观念侵蚀,不断清除思想上的灰尘,做到不因金钱和名利而丧失气节,不因艰苦和危险而逃避职责,不因挫折而丧失斗志,始终保持革命军人的政治本色和良好形象。

四是部队建设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随手翻开历史史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闪现着道德之光的伟人。他们虽然时代不同、国籍不同、种族不同,但都有热爱祖国、科学求实、严谨细致、刻苦创新、勇于献身、谦虚待人等高尚人格品质。正是有了这些高尚的品格,才使得他们成就斐然,永载史册。我们基地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最好证明,二十多年来,我们靶场人无私奉献、不懈攀登,取得了上百项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为我国的电子对抗事业、国防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这既是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代代靶场人思想境界、工作作风、科学精神的生动体现。当前,体制编制调整使基地面临着的新的重大历史机遇,总装首长的殷切期望和深情嘱托、电子对抗特别是通信对抗事业的宏伟目标,正客观而真实地把握在我们手里,这是对我们能力素质的最大考验,也是对我们道德修养的最大评判,我们每名同志都要认清进一步纯洁道德情操的迫切要求,更加自觉地投入到以科研试验和训练演练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中去。

(三)纯洁道德情操要着力弄清“两个关系”。一是如何看待德与利的关系。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脱离了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我们强调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并不排斥合理的利益诉求。作为一名从事国防科研工作的革命军人,不能只讲名利,忘记本分,还应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为党和国家分忧。就像“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所说的那样,“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为此,他不顾美国的围追堵截,坚决回到祖国,又捐献巨额的房产和稿酬,多次辞官放权,拒绝各类抛头露面活动,专心致志搞科研。正是有了这种对事业的执着与坚守,才成就了他科学巨匠的伟大事业。建国初期,还有一大批像钱学森一样的爱国学子,抛弃国外的优厚待遇,义无返顾地回到祖国,成为新中国建设各个领域的翘楚。在德与利的选择上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钱老去世后,有媒体评论到,现在的中国不乏知识精英,但却缺少领军的大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知识界普遍缺少一种为国舍命的气概和情怀,这一点也值得我们深思。二是如何看待德与才的关系。两千多年前的墨子曾经说过:“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古代选拔人才的普遍标准是——仁、义、礼、智、信。这里的“仁”、“义”、“礼”、“信”都属于道德的范畴。传统观念对今天仍然影响深远。常言说,有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德才兼备才是优等品。比较而言,“德”是灵魂,地位更高,作用更明显。俗话说,道德是根本,做人是关键,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不仅有助于我们热爱工作,干好工作,更有助于修身养性,立身处世,树立良好形象(选拔领导干部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二、深刻理解进一步纯洁道德情操的时代要求

在我们总装备部系统内,有马兰精神、东风精神、草原精神、远望精神等等,我们基地也总结了“勇于进取、敢于较真、善于创新、乐于奉献”的靶场精神,其内涵就是提炼出来的道德规范,她必将为我们基地的发展壮大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我们站最近也在提练和丰富通抗精神)。但不能否认,在我们的一些同志中,还存在一些负面的情况。突出的表现就是暮气沉沉,精神不振,缺乏争 先创优的意识和奋发有为的干劲。比如,有的对社会变革时期的一些事物和现象不能正确把握,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缺乏清醒认识,干什么事情总是缺乏热情,信心不足,悲观失望,提不起精神;有的笃信“少干事少出事,不干事不出事,宁可不干事也别出了事”,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甚至遇到问题绕着走,遇到困难躲着走;还有的或多或少沾染上了市侩习气,一切唯上级喜好为是,精力和心思不用在工作上,而用在揣摩上级心思上,用在跑关系、找门子,甚至拉帮结伙等歪门邪道上。纯洁道德情操,就是要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熏陶下,大力弘扬靶场精神和通抗精神,建设和谐军营,不断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水平。

(一)要有矢志国防的崇高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必须以崇高的价值追求为引领和支撑。矢志国防,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到武器装备建设伟大事业中,是总装部队的光荣传统,是一代代装备人的远大抱负和不懈追求,为有效履行职能使命、圆满完成历次重大科研试验任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当前,随着军事斗争准备的深入推进,提升武器装备保障能力的任务日益繁重,对我们矢志国防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要赤诚报国,始终牢记我党我军的性质和宗旨,树立高尚的人生追求;要爱装爱岗,大力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与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需要有机统一起来,恪尽职守,拼搏奉献;要只争朝夕,始终以时不我待的劲头,创新进取、勇攀高峰,不断适应基地形势任务的新变化新要求。

(二)要有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社会越发展,科技越进步,我们所面临的工作就越复杂,难度也越大。如果我们没有勤奋苦干的工作态度和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一味追求多出成绩,快见成果,或者作风漂浮,马虎大意,都将后患无穷。比如,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时解体,仅仅是因为起飞时隔热泡沫塑料脱落,撞坏了机翼。再看一个我们总装的事例,在2006年的《军工报》上刊载过这样一个新闻,20基地的战士在导弹发射前,从弹体内部挑出一根5毫米长的小白毛,及时消除了重大事故隐患。作为一个技术团站,我们在工作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要态度端正,作风务实,每一个细节都必须重视,每一步环节都要做到极致。

(三)要有大胆开拓的创新精神。要破除传统束缚,不断发现新事物,掌握新规律,这既是对我们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事业发展壮大的关键。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一次中近程火箭试验时,火箭射程不够。专家们都在考虑如何多添加推进剂,但燃料贮存箱容量是有限的。正当大家绞尽脑汁时,当时还是中尉军官的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站起来,自信地说:“要是从箭体内泄出600公斤燃料,这枚火箭就会命中目标。”当时,在场的专家几乎都坚决反对。有人不客气地说:“本来火箭射程就不够,你还要往外泄?”当大家都把这个建议当笑话时,总负责人钱学森却不这样看。他听完王永志的陈述理由之后,眼睛不禁一亮,吩咐火箭总设计师按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办。果然,火箭泄出一些推进剂后,射程变远了,连打三发,发发命中。王永志的逆向思维创新,不仅成功推动任务完成,更为他后来担当更大责任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要有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武器装备建设具有很强的保密性,许多科研试验成果不能公开宣传,需要参试参训官兵隐姓埋名、默默奉献和一种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精神。我们在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等方面,都面临着苦与乐、得与失的考验。要经受住这些考验,就要求我们始终淡泊名利,品行高洁。在这方面,钱老是我们光辉的典范,他一生对“官”不在意,对“钱”不在意,对“名”不在意,始终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事业不懈奋斗。我们要像钱老那样,始终以党的事业为重,有一种“十年坐得板凳冷”的精神,潜心工作,不浮不躁,耐得住寂寞,甘当无名英雄;始终以淡定之心,笃行之志,不为外界繁华所动、名利所惑,得之淡然、失之坦然,保持一颗平常心。

(五)要有健康文明的生活情趣。良好的生活情趣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纯洁思想,培塑道德品格,提升人格魅力。在当前社会各种诱惑增多,而繁重的职能使命使我们大家的工作生活相对单调的情况下,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情趣,对促进我们每一名官兵成长进步、建功立业至关重要。要强化生活情趣无小事的观念,牢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古训,把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情趣上升到“讲党性、重 品行、做表率”的高度警醒自己;要在生活细节上严格要求自己,严守纪律规定,不涉足不健康场所,不沾染不良习惯,自觉净化个人的“工作圈”、“生活圈”、“娱乐圈”;要摈弃庸俗关系,不搞团团伙伙、拉拉扯扯,以真挚的同志情、战友爱,巩固和发展纯洁的内外关系;要培养健康的业余生活习惯,用优秀的作品充实提高,用积极向上的文化陶情励志,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生活品味、纯洁道德情操。

三、准确把握进一步纯洁道德情操的方法途径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良好的道德不会平白无故产生,只能在实践锻炼和长期领悟中获得。纯洁道德情操也是同样的道理,那就是贵在实践,重在坚持,必须紧密结合学习、工作、生活实际,努力在“立德”、“育德”、“律德”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实现自我完善。

(一)学习感悟以“立德”。古人讲,“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学习的重要不仅在于掌握知识,更在于提高人的认知水平和道德素养。

一是要切实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翻开我党、我军的建设发展史,发展壮大的每一次跃升都首先来源于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指引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将国民党赶到了台湾岛;邓小平理论绘制了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书写了富国强军的恢宏画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建设推进了一个新的高度;科学发展观正在并还将继续推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建设,在新的更高起点又好又快发展。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尤其要学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道德修养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改造主观世界、加强道德锤炼的理性自觉。

二是要加强对优良传统的学习。这里讲的传统,是蕴含于一个民族血脉中的文化精髓,是推动一个单位、一个团体走向强大的重要内核。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祖冲之,为了准确计算出圆周率,用割圆术在圆内切出了二万四千五百七十六边形,这是何等浩大的工程!当时 他还是朝廷官员,工作繁忙,只能利用点滴的业余时间,日复一日执著地计算着,最终摘取了数学王国里的璀璨明珠。我们平时工作干的很辛苦,加班加点很多,在苦累的时候,不妨想想那些利用业务时间、执着探索,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伟大人物;在苦闷的时候,不妨翻翻共和国前辈的回忆录,他们自力自强、自主创新,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两弹一星”,大大增强了新中国在世界舞台说话的底气和份量;在苦恼的时候,不妨静下来看看基地的发展史,一代代靶场人无私奉献、不懈攀登,开创了我们基地建设发展的新局面。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深入的学习传统,主动的继承传统,积极的弘扬传统,就会不断激发投身事业的无穷动力,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三是要加强对道德模范的学习。我们在读传记作品的时候发现一个规律,不少名人在年轻时,心中都有崇拜的偶像,并以他们为楷模,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比如雷锋,以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为人生榜样;张海迪,则以奥斯特罗夫斯基为榜样,激励自己战胜病魔,拼搏奋斗。对我们来讲,也应为自己树立一个工作上的榜样,引导、激励我们锐意进取。尤其要学好身边的先进典型,学习典型身上体现的道德品质和时代精神,自觉内化为修德励行的准则。

(二)躬身践行以“育德”。加强道德修养,纯洁思想道德,最根本的就是在实践中锤炼培育。

一是要在社会实践中育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社会交往的深度、广度不断加深和扩大,面临的道德考验更加突出。必须始终坚持知与行的统一,保持革命军人的清醒与警觉,严格按照军人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臶鲜明,在意识形态领域尖锐复杂的斗争面前头脑清醒、明辨是非,在腐朽思想文化侵蚀面前防微杜渐、一尘不染,永葆革命军人的本色。

二是要在本职岗位中育德。苏联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工作如果是快乐的,那么人生就是乐园;工作如果是强制的,那么人生就是地狱。”本职岗位是我们道德培育的基本平台,爱岗敬业是衡量和检验军人职业操守的重要尺度和标准。要坚决摒弃“以岗位论高低”、“以 职务论贵贱”的不健康心态,兢兢业业履职尽责,在平凡的岗位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三是要在重大任务中育德。随着基地职能使命的拓展,我们站承担科研试验和训练演练任务异常繁重,这为我们施展才华提供了机遇,也为我们培育思想道德搭建了舞台。要充分利用我站任务繁重的时机,把高密度、高风险、高难度的任务作为培育高尚道德情操的熔炉,锤炼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意志和品质。要把每一次任务,都当成是对我们全方位的考验。工作越辛苦,压力越大,我们自身的要求就越高,不仅要比创新能力、比聪明才智,还要比坚强意志、比求胜信念。经过艰辛困苦后体验成功,我们就会深切感到,付出任何代价都是值得的!在每一奋斗过程中,不仅我们的能力素质得到了极大锻炼,而且思想道德也得到了充分提升。

(三)修养修炼以“律德”。《论语》有一句修养道德的经典语句,“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当代革命军人都应该有这种自律精神,不断修养修炼,自我完善。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素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关键要靠自我修炼和长期养成。要勇于解剖自己,苏格拉底曾讲过,没有经过批判自省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人生。要不断强化自省意识,经常对照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反思自我、解剖自我、拷问自我,努力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中升华人生。要宽容豁达,一方面,要包容别人的缺点。大家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就得承认不同,寻找共同,加大共鸣,才能强化认同,求同存异。从这个意义讲,宽容、忍让不是消极的“逆来顺受”,而是对他人的承认和尊重,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另一方面,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不能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工作比自己干得出色、进步比自己快就心里不舒服。人际交往都是相互的,多为别人的进步鼓掌,别人也会为你的成长加油,虚心学习他人长处,自己才能有所进步。要慎独慎微,不断强化自律意识,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人前人后一个样,八小时内外一个样,有没有监督一个样,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要守住道德底线,不断强化守纪观念,严格执行各项纪律规定,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军人道德、家庭美德,明确是非、善 恶、美丑、荣辱界限,不以权谋私,不见利忘义,远离低级趣味,培养浩然正气,把严守纪律内化为良好的习惯和素养,树立当代革命军人良好的道德形象。

价值观主题演讲稿 篇7

1 影视剧主题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折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与整个社会、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其简明扼要的语言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产影视剧的主题[1]。影视作品是一种艺术,而艺术往往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是对社会生活、国家历史与文化、人伦理念等主题的反映,体现的是某个历史时期的人文精神、社会主旋律及理想信念。

1.1 对爱岗敬业、诚实友爱之个人价值取向的折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这个整体中,每个公民都是其中的一份子,个人的行为举止、道德品质及精神境界等都会对整个社会风尚产生直接性的影响,甚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影响[2]。

1.2 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之社会理想的折射

影视剧主题还有对社会层面目标的宣扬,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得到良好展现,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作品,对这一主题的体现非常明显。通过对人物与情节的演绎,大力宣扬了遏制不正之风,追求公平、公正、合理,传递正能量的社会理想。

1.3 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国家理想的折射

国家是全体人民的家园。只有国家富强,人民才可安居乐业。富强、民主、和谐、文明这一国家理想在许多历史题材的影片中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通过影视作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得到完美诠释,更体现了人民群众建设和谐、文明、民主、富强的国家的心声和行动。这种主题的宣扬,在多种题材的影视剧中都有体现,并不断激励着人们为建设心中的理想国家、家园而奋斗。

2 影视作品在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深远意义

在影视作品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良好的宣扬,并有利于公民社会责任感、个人道德修养及国家使命感的提高,有着深远的意义。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这几点。

2.1 示范引导作用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中,包含了国家、社会及个人3个层面的理想目标。例如,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国家理想;平等、自由、公正的社会理想;爱岗、敬业、友善的个人价值取向[3]。这些理念蕴含于影视作品中,既给公民树立了一种典范,又可以让公民树立正确的国家、社会及个人理想。当前的世界形势时刻在变化,中国社会又面临着改革转型,出现了各种思潮、政治信仰,甚至存在各种信任危机、享乐主义等不良现象。通过影视作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进行宣扬,能让全体成员更好地接受这一价值观。

2.2 教育惩戒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能有效规范公民的行为,并对其政治、社会及个人行为具有导控作用。在影视作品中,对不良行为人进行相应的惩戒,可让公民明确哪些行为值得肯定,哪些行为不值得肯定,并在欣赏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教育,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行为取向。

2.3 持久作用

公民行为的养成往往是潜移默化、长期的,影视剧刚好为公民提供了一种持久的示范[4]。影视剧之所以能被观众接受,是因为它的主题与观众心理需求相符,既没有学校说教的单调性,又没有学者讲坛的呆板性,而是通过一种叙述故事、传播情节的方式来传递正能量,故更具大众持久意义,尤其是一些经典影视剧,所带来的影响也更持久。

3 结语

影视剧是一种精神文化体现,而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在影视剧主题中折射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宣传这一理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路鹃,刘逸帆.中国当代家庭伦理剧的文化反思及价值回归[J].当代电视,2014(9).

[2]陈旭光,李雨谏.当下喜剧电影创作的类型化与寓言性[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3).

[3]杜芳,戴艳军.主旋律影视剧的思想教育价值及其实践途径[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5(2).

价值观主题演讲稿 篇8

摘 要 为实现学校课程之间的综合性、互补性与均衡化发展,我国部分中小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开始尝试运用主题式课程整合的课程设计方式。这种方式在课程资源有序组合、知识内容整体建构、学生学习能力系统培养方面价值明显,但由于理论认知不足,实践经验欠缺,许多中小学也面临课程主题的设计偏离实际、课程内容的组织较为困难、课程实施的方式转型缓慢的实践困境。校长与教师需要转变主题式课程整合的实践思路,注重宏观层面的课程组织,使其真正发挥出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价值。

关键词 主题式 课程整合 价值 困境 改进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实施,中小学传统的课程结构正在发生改进,学校课程变得丰富多彩。除了原有的国家课程,地方教育部门根据区域文化设置的地方课程,以及学校依据实际状况开发的校本课程,逐渐进入到学校中。众多的学科门类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却也容易造成课程内容交叉重复、教师工作压力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加重的问题。因此,校长与教师希望在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借助课程综合化的方法减少学科内容交叉,形成规范、合理的学校课程体系。主题式课程整合的课程设计方式逐渐被发现和运用。

一、主题式课程整合的价值

主题式课程整合是立足于学科内容的统整,课程设计者将学校中的部分或全部学科的内容以一个或一组主题为中心加以概括,协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感知学科内容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有序组织学校的课程资源,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完整的学习思维结构,促进其全面发展的课程设计方式。这种课程设计方式经过雅各布斯(Jacobs)课程连续体中的六种课程整合模式,罗宾·佛加提(Robin Fogarty)1991年提出的十种课程整合策略中的联立式与网状式整合模式,德雷克(Drake)在1991的多元学科、科际整合和超学科课程整合策略,泰勒(Taylor)在1996年以人类活动作为联结各学科的组织中心策略,以及比恩(Bean)在1998年提出思维主题式课程整合策略的探索和实践之后,逐渐发展成熟[1]。其在学校课程体系化建设中凸显出价值。

1.课程资源的有序组合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充分利用是学校课程体系化建设的前提和保障。主题式课程整合以主题形式统筹课程,为学校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指引了方向,也为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循序渐进的步骤。

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在由自然、社会、人组成的复杂的资源系统内进行的,需要多种知识和能力[2]。主题式课程整合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机会,使各学科教师能够突破单一学科的狭小空间,在学校层面上充分发挥专业能力,并增强人际交流,实现“互帮互助、分享合作”。教师在同一主题之下,交流经验、共同探讨,培养了自身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技能,最终实现课程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质量的提高。有些学校在主题式课程整合实践中,将逐渐积累起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经验与成果,系统归纳,建立了课程资源库,实现了校内资源共享,产生了同一课程资源发挥不同用途和价值的效果。教师在共同开发与互相分享课程资源的过程中,逐渐走出个人主义文化的藩篱,把合作行为作为自己教学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形成教师合作文化,推动了学校课程整体的建设。

此外,主题式课程整合的策略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体现过程性的方法。如,雅各布斯(Jacobs)提出的课程连续体中的六种课程整合策略中的后四种策略[3],充分体现了主题式课程整合的循序渐进性:首先,采用“多学科方式策略”统整课程,教师将有关某个课题的多个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各相关学科的知识相辅相成,但学科的界限仍清晰可辨。在这一设计中,各个学科还是按本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进行教授,所不同的是它们为同一主题所统摄。其次,采用“跨学科单元组织策略”融合课程,这种课程组织方式使学科之间的组织关系比多学科课程整合中更为紧密,打破了学科界限。再次,“统整日方式”以学生生活世界中的主题式问题作为切入口进行设计。它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官方课程,而是要照顾和探究学生兴趣。最终在“完全方案”中实现学生取向的课程结构设计,学科界限完全被打破。在这种循序渐进式的课程设计中,教师能够熟悉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将课程资源开发的重点放在何处,逐渐经历由单一学科到学科整体,由物质资源、教师资源到学生资源深入发掘的过程,从而实现课程结构的体系化改进。

2.知识内容的整体建构

知识内容整体建构是学校寻求课程建设体系化建设的重要工作。“近代科学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开始建立起严密的科学体系,分解的方法奠定了近代科学研究的基石,人类的探究从综合走向分化,从浑朴走向精确,但割裂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4]知识经济时代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学校对学科知识进行系统重构。中小学生一旦遇到学科课程提供的知识零散、不系统,就不易建构起整个学科的知识框架,因而面对考试时焦虑不安,逐渐失去学习兴趣的状况,是学校和教师必须要面对的实际问题。教师将散乱的学科知识有机组合,从而形成知识系统,这正是主题式课程整合的出发点。

21世纪的前十年,许多国外的小学也在尝试着主题式课程整合的探索,不乏有成功个案可以凸显这一课程设计方式在知识内容统整方面的优势。其一,主题式课程整合使现有知识内容更加系统和综合。例如,美国佛罗里达州的部分学校,曾经制作了名为“风雨机器”的主题课程,该课程统整了分布在英语、科学、历史、地理中的关于蒸发、浓缩、热能的概念及概念之下的具体知识内容,使相互关联的知识内容成为有机整体,并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5]。其二,主题式课程整合推动了学校中已有学科知识的不断延伸和拓展。如,纽约市的莫特·霍尔学院小学五年级曾设置以风筝制作为主题的活动课程,教师果断把握教学时机,引入在电脑上设计风筝图案、以风筝作诗和写散文等知识内容,使原有学科知识获得延伸,也培养了学生更多技能[5]。

3.学习能力的系统培养

学校课程体系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主题式课程整合实践在学生学习能力的系统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方面,主题式课程整合促进了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新发现和新发明的数量几乎每十年就翻一番。截止到1980年,人类社会获得的科学知识,90%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十余年获得的。”[6]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更为迅速,知识总量激增,科学知识更新速度也在加快。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提升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思维和能力,成为学校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题式课程整合能将各门分科课程中的原有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归纳到同一主题之下,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能够以综合的视野看待知识,深刻体会知识之间的相关性和连贯性,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和素养。另一方面,主题式课程整合利于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技能。在主题式整合的实践过程中,学习者角色发生改变,他们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客体,而是具有充分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主体。当教师将综合性的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开始主动尝试运用多元思维思考问题,通过探究与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学生在反复训练中,提升了主动探究知识的思维和技能。长此以往,充分尊重学习者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顾及学生个性差异的有效的学习活动逐渐建立起来。

二、主题式课程整合的实践困境

1.课程主题的设计偏离实际

主题式课程整合的目标是使三级课程以引导性的主题有序统整起来,最终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主题的选取和制定关系到课程统整的有效性,这个过程既需要符合学校发展的实际,也需要考量学生特征。

课程主题的设置与学校发展不相适应,偏离学校实际,会导致课程价值弱化,丧失课程整体建设的意义。例如,在北京市课程建设中曾出现“部分学校在推进课程改革中就课程而论课程,与学校的整体发展缺少联系;有的学校虽在课程规划中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和目标,但在具体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对核心思想体现不够,理念与实践脱节”[7]。此外,课程主题在选取时未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特征,也会导致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呈现加速分化的现象。在实践中,校长往往将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移植到本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使班级中的优等生通过系统化的知识梳理,促进学习效率提升。但是,班级中的后进生在移植而来的新课程中可能会出现不适应的状况,即新的主题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班级中的后进生无法据此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反而因为新主题的干扰,消减了对于基础知识学习的热情,出现了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问题,导致其学习成绩下降。

2.课程内容的组织较为困难

课程主题确定之后,课程内容要随之发生变化。中小学校对于各学科教材内容的提取、删减、增加与合理布局,成为主题式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要工作,这项工作在中小学校却难以有效落实。

中小学面临的实际困难在于教师很难意识到主题式课程整合的意义与价值,往往不会主动从繁重的日常工作中抽出时间,全神贯注于新课程内容的编写。如果学校的主题式课程整合并没有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需求,就会转化为教师的一项工作负担:校长从自身的工作立场出发,提出学校课程体系化建设的任务,而教师则依然习惯于在自己的课程领域内辛勤耕耘,教材内容的机械组合成为完成这项工作最容易的方式,这样的主题式课程统整十分粗浅,校长和教师都无法体验到深层次内容统整所带来的工作负担减轻,教学效率提升的快乐。事实上,尽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早已提倡:“新教材要更多地是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需要创造性地使用,绝不能简单当作教条来教。”直到新课改深入推进的今天,中小学教师仍然觉得这是一项全面的挑战,传统的、局限于单一学科的教研活动无法拓展教师的课程视野,“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少部分教师敢于创生自己的课程实施,大多数教师由于习惯于传统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仍然缺乏对新教材的深度挖掘,只局限于教材内容的简单变通,在学校主题式课程整合中很容易出现学科内单元内容的简单拼接,学科间相关知识机械组合的现象”[8]。

3.课程实施的方式转型缓慢

主题式课程整合成效的达成还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逐渐转化教学思维,帮助学生塑造全新的学习方式。然而,传统课程授受的方式转型缓慢,阻碍着主题式课程整合实践的深入推进。

在当前学校教学活动中,频频发生着知识单方面传递的现象。教师将外在的客观性知识转变为相对主观化的教育性知识,将其教授于学生,试图帮助学生形成主观性的知识结构。学生也习惯于教师的过度干预和指导,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培养。长此以往,学校和教师重复知识的单方面传递,使教学过程愈发简单化,遮蔽了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性[9]。此外,在当前的课程实施中,各种制度、规则和标准,仍然按照学生群体的共性来规划课程,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经验。大班教学、超大班教学所遗留的,教师“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惯性思维依然存在。

三、主题式课程整合的改进

1.明确学校课程的价值取向

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是学校教育哲学的表达和一种文化选择。学校在主题式课程整合实践中需要明确学校课程的价值取向。

20世纪中期,美国学者泰勒曾描述课程设计中的三个关键要素:学习者的特征、社会的目标与价值、知识与学科内容。校长与教师在确定学校课程价值取向时,首先,需要关注学习者的特征,长期观测并总结归纳本校各年级段学生认知发展状况,道德发展水平,学生的兴趣所在;关注社会的实际需求,了解学生所处的家庭和社区环境对青少年技能培养的要求。其次,校长和教师需要运用哲学思维对课程价值加以思考。不同的哲学取向孕育出不同的课程特色。再次,课程价值取向的选择,还需遵从学校课程的两种基本任务:一种是通识教育即学校所有学生所共有的教育经验的培养,校长与教师不仅需要思考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共同的认识力与理解力,还需要考虑学生拥有共同技能的重要性,并自问如何设计和组织课程,以鼓励这些技能的发展。另一种是专业教育,指学校中个别化的教育[10]。最后,校长和教师需要仔细研读国家课程标准,并寻求地方教育局和专家领导的支持与帮助,综合思考之后,形成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重新规划和设置。

2.集体审议学校课程的主题

主题式课程整合的重点在于学科课程的横向与纵向联结,这是学校课程体系合理架构的关键,而学科之间科学化的联结依托于优质的主题。无论是学科内部整合还是跨学科整合都很难用单一主题统筹所有课程内容。因此,课程主题的设置常常是一系列拥有内在逻辑的组合。教师集体审议是课程主题选取和制定中较为良好的方式之一。教师需要根据新的时代背景,形成规范提炼主题的程序,才能切实有效的实现学校课程整体建设的目标。

首先,每个学科教研组发现自己学科内交叉、重复的内容,根据实际的需要生成统整学科知识内容的主题。其次,在各学科统整结束后,依据学校先前形成的课程价值取向,各学科教研组彼此之间相互合作,寻求同年级相关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结。小学宏观领域的课程一般涉及到五个领域:语言、科学、数学、社会科学、艺体;中学宏观课程相对复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中规定,分科与综合相结合。因此,在主题式课程整合实践中,相关主题需要科学地统一组合在相应的领域之内,才能保障学科之间知识的有效联系。再次,校长和学科教研组统筹规划,寻求跨年级的纵向联结,一般而言,国家课程的设置较为严密,年级段之间知识层次的划分经过了专家学者的科学论证。因此,校长、教师需要把纵向联结的重点放在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内容承接上面。

3.合理联结学校课程的内容

在主题式课程整合中,确立相关主题之后,要注意遵循知识的内在逻辑来筛选和配置课程内容。

校长与教师一方面要意识到在文化科学知识的宏观领域,现代文化知识的积累速度空前加快。这一事实促使人们考虑如何解决有限的学习时间与无限增长的知识之间的尖锐矛盾。从教材来说,内容受教学时间限制,容量是有限的,而实际生活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需要获得的能力却是无限的。正是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最近几年世界各国中小学的课程教材都在进行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致力于将无限复杂的知识集约化,以使人们能在有限时间内,尽快地最有效地掌握其最基本的具有迁移性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主题式课程整合中有多种可以选择运用的内容组织模式。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要学会针对不同学科的功能与价值,要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比如在对语文、数学、英语这一类为训练学生基本认知技能和思维水平而开设的基础类学科,进行主题式整合实践时,校长与教师需要尽量保留学科轮廓,在此基础上结合两门或多门学科拓展相关的知识点,以保证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有效性;对于科学、社会科学、艺体等培养学生素质为重点的拓展类学科,则可以逐渐取消学科界限,采用讨论和问题中心的组织方式使各门学科内容形成横向的联结。

4.完善形成性课程评价

学校教师尝试进行主题式课程整合时,面对的强力阻碍是课程的评价问题。他们很快就会发现,传统的标准化测验的评级方式和“一切为了考试”的做法都不利于主题式课程整合实践的有效开展。学校主题式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学校设计出一套可以接受的、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评价方式。因此,学校管理者需要回到课程建设的原点重新审视已建立起来的评价体系。校长和教师要打破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改变过分依赖结果性评价的做法,更加注重学科逻辑,即学科自身知识、概念系统的顺序;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即学生心理发展的先后顺序、不平衡性、个别差异等规律的形成性评价。学校课程建设评价并不需要繁琐的形式和步骤,真正需要的是把整个课程建设中呈现出的“学生特征”“教师表现”“学科特性”作为评价对象,通过评价,要使课程建设能够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能够促进教师发展,激励广大教师有序参与其中,能够促进学生对于不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而时常检测课程之间是否彼此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始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总而言之,中小学校长与教师在主题式课程整合中,需要完善学校宏观课程的组织过程,并由此带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进而发挥主题式课程整合在课程资源有序组合、学科知识系统建构、学生素质综合培养中的作用,推进三级课程之间的互补和均衡,实现学校课程体系化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韩雪.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2(4).

[2] 朱水萍.课程资源开发的认识误区及变革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4).

[3] Jacobs,Heidi Hayes.Planning for Curriculum Integration [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1(2).

[4] 陶本一.学科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 Susan M.Drake,Rebecca C.Burns.综合课程的开发[M].廖珊,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6] 李定仁,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小学课程建设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3.

[8] 焦炜,车丽娜.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潜能开发:一个基于西方范式的策略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6(2).

[9] 罗超.学校教育权威下学生主体性的遮蔽与彰显[J].教学与管理,2015(10).

[10] Peters.Hlebowwish.学校课程设计[M].孙德芳,孙杰,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上一篇:主要教学环节设计下一篇:企业精神文化宣传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