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与创新教育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今的主流,在新教学形势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种种,但它的根源在于我们教育观念的偏差和行为方式的不当,长此以往势必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开展。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认识到这种关系建立的重要性,影响这种关系建立的因素,优化这种关系要采取一定的策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尊与创新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尊与创新教育论文 篇1:

浅析自尊与创新教育的关系

摘要:笔者从自尊的心理学概念出发,探讨良好自尊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并指出创新教育的核心应当是构建一个能够尊重个体价值的环境。

关键词:自尊;创新;教育

目前,创新人才培养是各类教育面临的共同目标。创新人才的类型是多元的,并非属于单一人群,而在普通教育中,实施良好的差异化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困难。因此,研究和探求创新人才培养的共性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促进在普通教育中发现和培养各类创新人才具有参考价值。一些研究认为,只有人格独立,同时有着健康的自尊心理系统,才有可能去独立思考、积极发现,创新思维才可能形成。自尊是人格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有关自尊与创新教育之间关系的论述比较鲜见。因此,有必要从自尊的心理学概念出发,探讨一下良好的自尊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

一、如何理解“自尊”

在心理学中,自尊有多种定义。自尊对应的英文词是“self-esteem”,或者说“自尊”是英文“self-esteem”的中文翻译,可以理解为“自我评价性的情感体验”。在这个概念中,重点强调了两个方面内容,一个是“自我评价”,一个是“情感体验”。也就是说,在心理学中,“自尊”是源自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并由此衍生出的一种“情感体验”。国内的心理学者也给出了符合中国文化的“自尊”概念,即“人对自我行为的价值与能力被他人与社会承认或认可的一种主观需要,是人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可见,在自尊的概念中,可包含至少三方面内容:自我评价、情感体验和自尊需要。“自尊”的情感体验,有点类似于日常说的“自我感觉”。高自尊水平的人就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人”(feel good about oneself),也是一个“欣赏自己”的人。这样的人,做事情比较自信,比较勇于面对挑战。但是,高自尊的人也有“过于自信”的情况,或者“自不量力”的情况。所以,不是自尊水平越高越好。为了探讨自尊对创新活动的影响,需要提出“良好自尊”这一概念。所谓“良好自尊”不同于“高自尊”,它是基于个体对自我的正确认知,使个体保持一种“不卑不亢”的状态,既有勇气和信心面对创新活动的挑战,又有面对困难和失败的心理准备和能力。

二、良好自尊与创新活动的关系

对于创新概念而言,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创造出新的东西来”。这里的“东西”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思想。这里的“新”,可以是“全新的”,也可以是“改进升级的”。但是,无论如何理解创新概念,实施创新活动的主体是创新人才,而良好自尊是创新人才必备的一种人格特征。

1.良好自尊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基础。既然要“创造出新的东西”,就要有不同于常人的思考,对现有知识就要有独到的见解或者质疑,而这些都需要建立在独立人格基础之上。这就要求,在创新教育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在人格层面,尊重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要包容和鼓励。只有宽容、民主、平等的氛围,才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自尊;具有良好自尊的学生反过来也会以宽容、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在这种氛围中,每个人的创新活动都会得到尊重,而这种尊重反过来又会促进个体良好“自尊”的建立,从而个体的创新潜能就会充分表现出来,才能形成创新思维。

2.良好自尊是创新人格的重要组成。早在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就提出了创新型人才所具备的十个“非智力”人格特征,即①独立性强;②自信心强;③敢于冒险;④具有好奇心;⑤有理想抱负;⑥不轻信他人意见;⑦易于被复杂奇怪的事物所吸引;⑧具有艺术上的审美;⑨富有幽默感;⑩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在这十个方面中,与“自尊”有关的方面包括①、②、③、⑤、⑥、⑨六个方面。可见,良好自尊是创新人格的重要组成,建立良好自尊对塑造“创新人格”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良好自尊是从事创新活动的信心来源。根据一些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的自尊受到伤害,自信心就会减弱,从而会越来越关注他人的想法和行为,自己的自尊心和爱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而拥有良好自尊的人,在探索新机遇的时候,即使遭到拒绝或失败,也有能力控制和减少恐惧感。从事创新活动,常常要面对这种新机遇,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此时就需要这种源于良好自尊的自信。

4.良好自尊需要可成为一种创新动机。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类的需求为五个层次:一是基本需要或生理需要,二是安全需要,三是归属感和爱的需要,四是自尊的需要,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诸多科学家和发明家的创新活动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创新动机主要是受到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驱使的。而且严格地说创新动机是无法训练的,只能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修养而间接培养的[4]。因此,作为一种创新动机,个体的自尊需要应当受到保护和尊重。在创新教育中,可通过人文学科潜移默化地加以培养。

三、自尊培养是创新教育中的核心问题

由以上分析可知,良好自尊是创新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因此,自尊培养就应当成为创新教育中的一个核心问题。那么,如何在创新教育中培养良好自尊?

1.构建平等、自由、民主的教育环境。为个体提供平等、民主、自由讨论的场所和时间,对于能提出问题、敢于质疑的学生,要多鼓励引导,使得“爱提问”、“爱思考”的人受到尊重。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体价值能够被充分尊重,个体的良好自尊也容易形成。特别是师生的人格平等方面尤为重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是自尊培养的最基本途经。此外,当学生出现情绪低落或自卑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关注,要充分相信学生自身的调解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施加思想教育。换句话说,“给他一点时间,他会好起来的”。这种运用个体的自我调解反馈机制进行的纠正,要好于那种“谆谆教诲”,也是学生独立人格成长的必由之路。

2.提供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机会,特别是在不断失败中寻求成功的训练。自尊本身属于个体的一种“情感体验”,而这种体验却依赖于外界的认可。因此,在创新教育中应提供给学生适当难度的项目,让他去体验,经过尝试失败和探索努力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在2013年4月,美国加州代表团访问了深圳。布朗州长与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谈到了创新,他认为创新不是能“规划”出来的,很多创新的成果,恰恰是“不经意间”产生出来的。同时,创新人才也具有“可遇而不可求”的特点。所以,创新教育的核心应当是构建一个能够形成个体良好自尊的环境,即一个尊重个体价值的环境,它就像土壤和阳光一样,会很自然地使创新人才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梁鑫.自尊的结构、功能测量及其相关研究[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

[2]田录梅.开展自尊教育应注意的两个问题[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7).

[3]周延波,王正洪.高校创新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魏发辰.创新实践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53.

作者简介:张佳程(1969-),男,山东莱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食品科学。

作者:张佳程 张丽娟

自尊与创新教育论文 篇2:

优化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教学

摘要: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今的主流,在新教学形势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种种,但它的根源在于我们教育观念的偏差和行为方式的不当,长此以往势必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开展。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认识到这种关系建立的重要性,影响这种关系建立的因素,优化这种关系要采取一定的策略。

关键词:新形势;优化;师生关系;重要性;影响因素;策略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当代中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着极大影响。怎样在时代变动的大背景下,结合时代特征科学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达到理想的彼岸,这是教育教学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师生情感关系问题虽然比较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做了一些有效的探索。但是,从整体上说,师生情感关系的状况仍难以令人满意,师生之间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针对这些情况,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师生关系这一古老而崭新的话题。

一、优化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现在的中学生,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认知途径多元,个性鲜明,自尊与自立意识明显等等,这给我们教师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性。过去,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上,教师处于不可质疑的权威性地位,学生必须无条件服从。如古代,师生关系定格在“五伦”之内,位列“天地君亲师”的大范畴中,还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说,这些都说明了教师地位的绝对权威和崇高。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在知识日益更新的今天,教师根本不可能成为知识的全权代表,教师也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更需要与学生平等、开放地交流,教学相长。

二、现存影响师生关系优化的因素

知识的传授渠道在不断的拓宽而感情的大门却在不断地缩小。多年来因受“天地君亲师”“师徒如父子”和“严师出高徒”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师生对立的现象屡见不鲜主要体现在:

1. 教师角色未能转换

几千年的中国文化造就了教师神圣而威严的形象同时,也导致教师为了更好地“师范”而掩藏了真实的自我,塑造了完美不可侵犯的形象,这无疑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筑造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也使教师受到了压抑。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得他们的行为得不到理解,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并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

2. 师生关系在矛盾中产生对立

在“应试教学”、“成绩至上”的重压下,教师和学生都以分数为目标,教师的不断提出高要求,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得部分学生、教师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部分教师对学习成绩不甚理想、不听话的学生缺乏耐心,讽刺挖苦,使得那些学生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个性、心理受到压抑,看不到成功的方向,于是对教师产生厌恶、厌学、逃学。教师的责任心与学生被动学习之间的冲突,久而久之,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3. 社会一些不良风气对学生思想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社会的飞速发展,高科技的普及与运用,学生接受外界的机会也大大方便,学生个性的初步形成,可辨别能力还没形成,使一些学生受到读书无用、金钱至上、人情冷漠等的影响。有的对一些偶像的盲目崇拜模仿,使得他们对教师的教育不容易接受,加上一些教师对教育的不细心与缺乏耐心,与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影响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

三、优化师生关系的策略

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不解决师生关系问题,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空话。反之,抓住师生关系问题,就是找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最佳切入点。

1. 转变思想,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而“民主”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二是学生虽然在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等诸方面有所不同,但在教师的眼里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应以“权威”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以开放、平等、互助的心态来和学生进行沟通,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千万不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也意味着教师不应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应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2. 换位思考,了解学生需要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需要处在学生的位置思考问题,把自己的心态放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体验他们的感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换位”。这种换位的思考方式就能很快架起师生互相理解的桥梁,帮助我们找到教育教学的障碍,从而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其实,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总带来一种理想,抱着一个目标,他们有他们的需要。作为教师,应该了解和牢记学生的需求,我们都要针对这些需求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教育学生。学生思想动态如何,他们需要什么,讨厌什么,如在课堂教学中,了解学生想要如何学,最想学些什么,他们的文化层次和知识结构如何,了解他们已经掌握的相关内容和知识点,教学时最大限度地保证所有的学生在一条知识的起跑线上,同是又因人而异地为文化层次不同的学生设计几种目标平台,以便因材施教,避免主观臆断。同时,作为一个教师,还应该在工作中进行批判性地总结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反思哪些教学工作做好了,哪些还没做好,应该怎么样能更好地完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一次比一次更顺利地把学生送达他们的目的地。

3. 蹲下身子,跟学生做朋友

列·尼·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而如果教师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爱的含义有很多层次,不只指教师师长式的爱,更喜欢一种平等的友爱。其实,学生很多时候需要的教师,既是一个知识上的导师,生活上的引路人,更是心灵上的朋友。要跟学生融为一体,是教育学生的前提。现在的中学生,个性比较强,各种认知刚刚起步,但也有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最不喜欢别人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跟他们交流。如果用强制手段或教训的语气处理问题,往往会激起学生反抗的心理,结果会适得其反;如果你跟他们成了朋友,他们也会理解老师的心意而尽力做好。蹲下身子,跟学生做朋友,你会发现另一个美妙的世界,你会发觉,学生原来也是这么可爱。跟学生交朋友,不是一朝一昔就能做到的,可以从一点一滴做起,并且持之以恒。如果师生关系能这样亲密了,俗话说的“亲其师,信其言”便会水到渠成。

4. 完善自我,展现个人魅力

在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知识和认知的不断更新,对教师的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性。教师也是学习者,教师不再仅仅是把课本看法和现有知识教给学生,而必须有更广博的知识、更开阔的心胸和更高超的教学技巧。教师会不断地面临新知识与新问题,教师要能随着教学情况的变化改变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课堂中,始终对教学拥有饱满的热情,能使学生学习充满乐趣;有效地组织教学,能使学生拥有更多有效的学习时间,教师始终对学生保持期望,引导学生良好的行为,并为实现教师的期望不断前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使自己永远保持一个完美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觉得,从教师这里可以得到笔者所追崇的目标。这是优化教师情感关系的重要保障。

总之,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需要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为此,需要教师全身心的真情投入,需要把自己真正融合到学生中,成为他们心中的一员,需要在完善教学活动和完善个性两个方面共同努力。相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最终使学生成为与社会相和谐的社会人才。

(作者单位:广西灵山县天山中学 535413)

作者:丁兆才

自尊与创新教育论文 篇3:

创新教育: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摘要:高职院校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教育开展提供了平台,以创新教育为载体,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别于普通高校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近年来,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职责,研究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新途径,是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我们认为,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开展创新教育,以创新教育项目为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益探索。

一、创新教育何以可能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不仅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有效性,还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式方法能否激起受教育者的心灵共鸣。因此,首先要研究高职学生的特殊性,寻找能激起受教育者心灵共鸣和积极参与的有效方式。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以创新教育和创新教育项目为载体,通过课题或项目研究,组建师生科研团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教育的意义及其内涵

创新是新经济时代的主题,新经济是创新化的经济,创新化经济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性的人才‘。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电脑取代了一些机械性脑力劳动。例如:信息的记忆、信息的检索、复杂的计算等都可用计算机完成。也就是说,计算机的应用,不再要求我们有很强的记忆能力,而是要求具有综合的研究、判断、逻辑推理能力,高度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其次在新经济时代,产品的知识含量增加。逐步形成知识产品。知识产品的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不是设备和工具,而是人的知识的能力,特别是人的创造能力。另外,商品的价值不再是劳动者体力的简单转化,而是劳动者知识的转化。所以,要求劳动者必须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唯有全面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才能维持经济的竞争力。所以。新经济时代需要创造性人才。

对于高职院校要不要进行创新教育,如何进行创新教育,一度颇有争议。我们认为,所谓“创新”,不仅仅指科技领域的重大创造发明,在工作中善于思考,不盲从,能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独立判断,提出正确处理意见和解决方案。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就是“创新”。所以,创新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任何一个人在任何岗位上都需要创新也可以创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进程中,高职院校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不仅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更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时代要求。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制造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决定创新教育可以而且应该作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有他的特殊性。一足他们入学时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中学阶段学习成绩相对处于劣势,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不浓,对高新技术缺乏探索精神,部分学生甚至因为没能考上本科院校而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缺乏信心;二是就业市场的高学历要求使他们意识到知识、能力、学历文凭的重要性,但又普遍不知如何培养自己的“比较优势”;三是相当多的来自贫困地区的农村或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学生,经济压力使他们变得性格内向、自卑、封闭,更多的关注个人前景、专业发展、就业出路,对国家大事、社会责任和他人利益相对冷漠,相对缺乏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为他人、社会、国家作贡献的抱负。基于这些特点,继续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或普通高校的做法进行思想教育。显然容易遭遇阻碍和困难。因此。针对高职学生的特殊心理特点和要求,因势利导,扬长避短。通过创新教育和创新项目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科技创新活动,引导高职学生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珍惜年华、刻苦学习,培养他们的“一技之长”,培育高职学生的“比较优势”,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满足他们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是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明智选择。

(三)创新教育是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和谐统一的重要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通过上政治课来实施,实践也是教育的最好课堂。高职院校的基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一直是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因此,各院校、各专业都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职业技能训练,具有良好的实训基地和实践氛围。而创新能力恰恰必须通过切身的实践才能取得,所以,依托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开展创新教育,正是发挥技术技能训练的特殊思想教育功能,在科技制作、项目研究和技能训练中,培养职业道德、法律意识、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育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团结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教育是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和谐统一的重要载体。

二、以创新教育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途径

(一)以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

开展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行为。应该承认,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与本科学生比起来专业基础和理论水平存在差距,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尚显不足。因此,职业院校的创新教育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而良好的专业学习是提高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基础,把创新教育的突破口选择在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学习和科技活动上,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创新思维培养,在文化科技活动中锻炼创新能力。比如,管理专业的“XX社团的组织与管理、”旅游专业的“一次公共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机械专业的“XX零件的加工工艺或流程设计”,一个小实验、小制作、一项竞赛活动的办法和过程,都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创新教育的开展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高职学生的技术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发展潜能方面的作用已日益显现,涌现出了一批创新教育的成果和学生科技创新典型。从2002年开始,我院学生机器人研究小组连续6年参加CCTV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二)以创新项目为载体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

所谓创新教育项目,就是以课题或项目研究的方式开展创新教育。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从2004开始设立创新教育科研项目,近三年立项创新教育项目二批,共计102项,总投资达43万元,参与学生达800余名。创新教育项目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自主创意;二是教师将自身所承担校内外科研项目分解后的部分子课题。不管是何种项目,都由一个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和若干个学生组成“课题(项目)研究小组”,通过教师带领学生一道研究,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和带动着学生的创新动机。在课题研究中教师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如介绍某一工程技术中尚未解决的技术难点,技术发展与进步过程中前人的成功改革与创新,不仅给学生以强烈的创新欲望,也使他们敢于质疑和否定旧的学说,发表新的见解,并从前人的成功中获得创新思维的启示。特别是师生间形成亲密的“师徒”、“朋友”及“伙伴”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无缝隙”对接。当教育者自然流露对受教育者的尊重、信任、关怀的时候,受教育者就能自然生成自尊感、责任感、正义感、集体感、同情心、幸福感等积极情感。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情感效应,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再是强制性灌输,被迫地接受,而是学生自觉的价值取向。

与此同时,创新项目或课题研究需要团队的通力合作,必须在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的约束下,通过全体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实现和完成。所以,创新项目的实施营造了小组的团体氛围,不仅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也使学生在团队中实现自我教育。

(三)以学分制评价为手段,形成创新教育的长效机制

要顺利开展创新教育项目,必须激发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科学评价方式形成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我们认为,把科技创新活动纳入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并用学分制来激发学生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和参加创新项目研究、科技制作竞赛的积极性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凡参与创新教育活动的学生可获得研究性学分,参与各级各类科技、人文竞赛都有明确的奖励标准和学分授予。另外,还可以通过科技展、创新月、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创业计划大赛、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载体展示创新教育成果,使学生在成果展示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成就感和荣誉感。

开展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因此,必须选择优秀的教师担任创新教育项目的指导教师,同时通过制定指导教师工作职责,落实指导工作量,开展评奖评优等途径,提高教师参与科技宣传、科技讲座、科研指导等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层次和质量,增强其在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进行项目评审中的责任意识,从而发挥指导教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示范作用和人格魅力。

三、正确处理好创新教育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间的关系

应该看到,创新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但是创新教育不是万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而深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也应形式多样,与时俱进。高职教育既不能以创新教育代替所有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忽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和要求。在加强创新教育,激励大学生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同时,创新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他载体协同配合共同培育高素质人才。必须继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他载体的功能,如“两课”、军训、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三下乡”、勤工助学、“爱心基金”、“阳光屋”等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做实做细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政治觉悟和做人做事的基本品质,促进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从而使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特色、求突破、上水平。

作者:傅 筠 承剑芬

上一篇:财务实习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教师年终个人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