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场与初中化学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位化学教师都在努力探索的问题,暗示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通过心理暗示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心理暗示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以实现真正意义上学生的有效学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生心理场与初中化学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学生心理场与初中化学论文 篇1:

优化化学作业设计 落实减负增效

摘要:减负背景下的作业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作业将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教师要设计科学合理的作业,让学生成为作业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真正落实减负增效。

关键词:减负增效;作业;趣味;探究;合作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9.012

课后作业是学科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但传统的作业机械耗时,远离学生的生活,逐渐转向了教师“教的补充”、“教的强化”。传统的作业观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理论,找到有意义的突破口和生长点。作业设计是一项充满创造性、艺术性的行为,优化作业设计不仅要减少课外作业的数量,提高质量,而且要使作业成为学生再学习、再实践,反思知识、探究问题的学习活动。作业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作业将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学习需要。下面本人谈谈减负背景下初中化学作业设计的一些体会。

一、增强趣味性

苏霍母林斯基说得好:“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显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是兴趣。”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通过多种渠道,把丰富知识、训练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寓于趣味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取代重复呆板的机械练习,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使之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感,自觉主动完成作业。要根据教材紧密联系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勇于拓宽训练形式,让作业对学生产生诱惑力,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动脑、动口、动情、动手。如:在学习了碳酸根离子的鉴定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老师提供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自己收集有关的物质,第二天到学校通过实验证明物质中是否含碳酸根离子。结果第二天学生带来的品种琳琅满目,有大理石、老墙石灰、水垢、贝壳、土壤、苏打饼干、鸡蛋壳等。有的学生带了十几种,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为了多做一些实验,想方设法找到不同物质,可见趣味浓厚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掌握的情况,灵活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仅达到了训练的目的,还激发学生内在的智力潜能与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促使学生接受知识并进行再创造学习。

二、讲究选择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要承认、尊重并处理好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设计作业决不能“一刀切”。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不可能等同而处于同一水平,作业的设计要依据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根据教育教学规律,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要有精品意识,确实使每次作业、每个习题都有意义。教师可以布置形式多样的“超市型”作业,其中有基础题、能力提高题、探索题、思维拓展题等。作业可以是文字的、操作式、口头式等,学生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口味的一份作业,让他们各尽其能、各展其思,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能够独立完成的作业,并且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畏困难,努力向更高一层次的作业题挑战,让不同层次学生在“跳一跳”的过程中各有所得。容易解决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能尝试成功的喜悦,较难的问题可以发掘学生的潜能,发展优生,让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学习能力,获得学习乐趣。这样的作业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改善了作业效果,最终达到全体学生充分、自由、和谐发展。如学习CO32-离子时设计如下作业供学生选择: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证明汽水或啤酒中冒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设计哪些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想办法得到无壳蛋;回家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并向家长讲述原理;利用厨房中的食醋鉴别两包白色调料:精盐和纯碱;怎样鉴定草木灰、鸡蛋壳中有CO32-离子,证明一块生石灰中是否含有未烧过的石灰石等等。第二天课上安排一定时间交流,教师作专题指导,让学生懂得各种作业都有他们不同的作用,每个人都应该在各种能力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最适合自己口味的一份作业,从而形成自己的特长与专长,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作业交流成为学生表现自我、展示个性的舞台, 学生身心不同,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也因人而异,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即以人为本的作业。

三、提倡合作性

集体教育理论认为:集体对个体产生巨大的影响,可使个体在集体中产生不同于处在单独环境中的行为。集体对个体产生影响的因素,不只是作为静态的集体心理气氛,更重要的是使显示动态的教育力量,发挥集体思维的优势,从而形成更好的集体,自主、创新的智力背景和心理场。新课程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另外,从作业的时空来看,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作业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社区、家庭以及他人协同合作。有一次,我让学生完成小小手抄报:让学生组合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小组内部既有个人的“主动探究”,又有同学间的“团结合作”,完成后把每组“合作”的成果展示出来。这次作业完成得相当好,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质量高。手抄报的类型有环境报、化学学习报等,内容有“吃的化学,厨房里的化学,酸雨的形成和防治,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化学与环境,金属专访”等等。要完成这样的作业,就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合作查找资料等,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探究过程中激活了思维,激发了情感,增长了能力,这样的作业成为学生生活和人生的需要,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懂得了成就事业的关键在于群体合力。

四、追求开放性

新课程使学生的作业天地更为广阔,开放性作业以师生共同建构、创造课程产生的新知识为基础,带着师生强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开放性习题是指题目的设计是开放的,答案是灵活多样的,只要所做答案是合理的,都可以认为是正确的,不存在标准答案,要求解题者去假设、猜想、验证,并要求解题者善于联想、敢于创新,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其特点,开放性练习情节更富有挑战意味,更能激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所以它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能具有让不同水平、不同方法、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获得成功的体验,其根本目的是要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服务,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能体现开放性的作业。在学习了溶液后我让学生完成如下作业:厨房里有体积相同的两瓶无色液体,一瓶是蒸馏水,另一瓶是较浓的食盐水,请用不同的物理方法来区别它们。该题是开放性习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两者物理性质的不同加以区别:可根据味道不同、密度不同,用课本6-7实验测定,根据凝固点不同等。这样的作业有利于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有利于学生体验各自的成就感,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五、体现探究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也应从单一僵化的机械重复训练式走向主体探究创造的自我建构式,传统的“温故”性作业将更多地转向探究创新性的作业。如在学习空气成分时设计如下作业:小红、小方、小军三位同学用右图装置来做证明空气中氧气大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实验时,小红与小军均选用红磷作为燃烧物,小方选用木炭作燃烧物。其实验结果如下:小红与小方的实验结果与预定的结果基本相同;而小军的实验结果与预定的结果偏小。请你分析:(1)小军的实验结果比预定的偏小的可能原因有哪些_______________。(2)小方在实验中,哪里作了改动,使实验结果与预定结果基本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3)从该实验中可推测氮气的哪些性质?(至少3点) 。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相互讨论得出了正确结论,当学生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时他们都会感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师要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水平精心设计作业,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产生“我真行”的愉快体验。要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开发学生的潜质,让学生学会综合、学会迁移、学会开拓。新课程下的作业是课程动态生长的延伸,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对学生来说,则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与人生的生活过程。对教师的教学而言,则是对教学深化的过程。

六、重视实践性.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重要命题,“从做中学”实际上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让学生接触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发展社会。我们的课外作业也应布置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参与实践。作业的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寻查,也可以是动手操作,具体形式要结合当地实际。学生在家庭、社会中肯定要遇到许多困难,有一些是完全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解决的,如在学习燃烧与灭火时我布置了作业:在家长的协助下调节家庭燃气灶气门和风门的大小,观察液化气燃烧的现象有何不同,若火焰颜色发黄并有少量黑烟产生,这时发生的是完全燃烧还是不完全燃烧?你通过怎样操作才能使燃烧恢复正常?怎样才能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减少大气污染。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周围有哪些环境污染物,它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危害;或访问农民使用化肥的益处,同时带来哪些危害等等,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做于乐,寓学于乐,也能让学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继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后作业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良好重要途径。学生作业的改变不仅仅是教师教育方法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轻负高效”应成为我们作业设计努力的方向,设计的作业应充满智慧和挑战,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更好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实现最佳发展,这样的作业才能真正落实减负增效。

参考文献

[1]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3]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殷玉美

学生心理场与初中化学论文 篇2:

心理暗示教学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

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位化学教师都在努力探索的问题,暗示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通过心理暗示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心理暗示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以实现真正意义上学生的有效学习。

[关键词]

心理暗示;教学效率;初中化学

心理暗示是指人们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接受某种观点、意见或按一定的方式活动,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其特点具有直接渗透性和自主感染性,通过人的直觉、情感和无意识作用,快捷而灵活地影响人们的心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做一个有意识的施教者,注重运用暗示方法,依托情绪刺激和外部知觉,建立起诱发学生潜能的外部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创设出适宜于开发学生潜力的愉悦心理场。笔者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了以下心理暗示的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抑扬顿挫的语言暗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果。教学方法无论怎样变化,教师的课堂语言始终是主要教学手段,因此,语言暗示成为实施心理暗示最基本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语言暗示的作用,教师的语言就必须含蓄、幽默,有一定的技巧,使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具有鲜明的“意会性”特点,通过教师控制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以及语言节奏、音色等方面的变化来达到暗示的目的。例如,在学生回答问题错了时,我常常采用缓拖口气:“想一想,再想一想?”提醒学生再次思考,亦或鼓励学生:“你马上就要接近正确答案了!”“你就要成功了!”“你很聪明,思路是正确的。”等,暗示学生不要放弃,积极思考。如果碰上不爱听课、话多的学生,我往往采用停顿或提高讲授内容的音量来制止,再若不行就反问道:“你是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吗?”学生马上就会意识到自己影响了课堂纪律,不能再讲了。而在讲概念、定义时,我经常采用反复提高语气缓慢讲解的形式,对重点的内容进行剖析,暗示学生这就是重点。

二、心有灵犀的表情暗示

表情是传递情绪情感的鲜明标记,人的面部除了耳朵之外,眼、眉、鼻、嘴、面颊等各部分肌肉都可以向他人暗示特定的情绪、情感。教师可将这些面部肌肉的活动组合起来,来表达不同的情绪色彩进行暗示,达到把学生带入“情境”或“角色”之中的效果。例如,我是这样引入《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节的:配合着天高云淡、山清水秀的视频画面,我高声吟诵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一幅多么撩人的美景啊!可如今我们的地球,正遭受着无穷无尽的灾难,赤潮、酸雨、白色污染、土壤沙化、温室效应,所以我们人类必须大声疾呼:拯救生命,拯救地球,保护环境。”说到动情之处,我的眼睛不禁湿润了。学生受到我的表情暗示,都凝神屏息,深受触动,在无形之中加深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值得一提的是,眼睛更被誉为心灵的窗户,从一个人的眼神就能看出喜、怒、哀、乐,教师可运用不同的眼神给予学生不同的暗示,例如,好动、好讲不爱听课的学生,我并不是大声呵斥,以免影响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而是喜欢用眼睛持续盯上他几秒钟,学生也就马上心领神会地乖乖听课了。

三、润物无声的体姿暗示

当情绪、情感发生时,人的四肢和躯干的姿态和动作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实际生活中,即使我们看不清楚一个人的面容,但只要能看到他的体姿动作,也能准确地判断出他所处的心理状态:如坐立不安可以知道他焦急,手舞足蹈可以知道他欢乐,抓耳挠腮可以知道他烦躁,耸肩摊手可以知道他无可奈何。只要教师注意观察,明确体姿语言的含义,就能运用它巧妙地进行心理暗示来表达出语言不能表达的内容,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例如,当发现学生上课看课外书时,我轻轻地走到他身边,向他投以严肃的一瞥,然后提高授课的音量。这样做既避免了浪费上课时间,不用强制手段就达到了提醒学生的目的,还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我还时常用体姿暗示鼓励学生:对于表现较好的学生,我常常竖起大拇指来称赞;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我常常叉开食指和中指作 “V”形,称赞其高明,了不起;当学生没有回答对的时候,同样给学生一个鼓励的微笑,让学生不会因此而失去信心,课堂也就自然呈现出学生乐于学、教师乐于教的和谐学习氛围。

四、绽放魅力的行为暗示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其自身的行为对学生的暗示和影响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行为表现,应该是学生的榜样。这一点,用不着教师去口头说明,而是要用具体的行为来暗示学生,让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由此,教师应当十分重视自己的行为对学生的暗示作用。例如,要让学生爱上化学,教师首先就应当热爱化学的教学,而这种热爱是通过教师的精心备课、有序的教学及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等体现出来的。试想,一位自己都不热爱化学的教师,能激发起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吗?须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行为暗示对学生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诚然无法进行量化计算,但教师行为的暗示和影响常常使学生终身难忘。如果说教师外在的行为暗示是直接的、浅显的,那么,教师人格的暗示是间接的,深远的。例如,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总认为传道比授业更为重要,因为注重人格暗示,帮助学生书写好大写的“人”字,将对学生未来的世界观、人生观、科学观、审美观、价值观的树立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触发情感的环境暗示

暗示机制存在于人和环境之中,因为人的心理机能都是与其长期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并保持着生态平衡。环境以各种方式刺激着人的感官,使人不断地做出反映、养成习惯、形成观念并指导行动,而这些大多是在本人不知不觉中或是意识并不太强的情况下发生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制约作用,通过学生的许多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发生作用,在环境和行为的互相作用过程中表现出学生学习对环境的适应。因此,实施心理暗示,需要教师紧扣教学主题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或播放影视录像,或讲述小故事,或简介逸闻趣事,引导学生“意会”其中的道理,在让学生与环境达到“人—环境”间的和谐共振的同时,使得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欢快、愉悦舒适的教学氛围中。例如:在学习燃烧和灭火的条件时,我先提问学生,如果有人拨打电话“119”,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再问:通常用什么物质来灭火?学生答:水。此时,我直接将氧气通到水中的白磷上方,白磷马上起火燃烧,学生非常惊讶。因为在刚才教师的暗示之下,水是用来灭火的,现在,教师竟然能使“水中生火”,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也就油然而生。

总之,心理暗示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是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沟通的桥梁,引导人意识中最有力量的意念转化为潜意识,更由于暗示中的积极暗示,没有命令和强制,其作用往往比直接说理或指示的作用更加显著,因而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学生处于学习的最佳状态。我相信,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倘若教师能够灵活地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善于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将会收到“润物无声”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 考 文 献]

[1]孙丹.浅析暗示教育的委婉微妙之处[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5(2).

[2]傅荣.暗示心理学研究在中国[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5).

[3](美)珍妮特·沃斯.学习的革命[M].三联书店,2008(9).

[4](美)唐纳德·H·舒斯特.暗示速学法[M].新华出版社,2009(11).

(责任编辑:张华伟)

作者:徐宜秋

学生心理场与初中化学论文 篇3:

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摘要:激发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教好初中化学的重要条件。根据学生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有趣的“激”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他们学好化学奠定基础。

关健词:激发;兴趣;初中生;化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化学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化学。在实践中,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精心准备“绪言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初三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新学科,他们带着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上课。上此课前应精心设计,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第一节课时就对学生言明“化学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启蒙学科,大家不存在什么基础差异,且与其他学科联系不大,就像百米赛跑一样,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你们都是我的新学生,我对每一个学生都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同一起点、同一教师、同样教学,我相信每一位同学都会努力争取成功。”列举往届的一些其他学科很差而化学学得较好的学生来鼓励他们,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然后采用几个典型的实验把学生带入学科的大门,可以演示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喷泉实验、喷雾作画等实验。此时学生都会发出赞叹声,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惊奇和喜悦。这些直观的演示,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高涨的情绪,为新课的讲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及时肯定、表扬、鼓励学生

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地去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能力等,适当地赞美学生,改变用“一个标准”要求和衡量所有学生的做法,采用多元智力理论关注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发学生多种发展潜能。这样教师不仅可以获得学生的好感,而且还可以使教学双方在心理和感情上靠拢,缩短彼此间的距离。马克吐温说,他能为一句赞美之词不吃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他人的肯定、承认和赞扬,赞美之词如同照耀人们心灵的阳光。如果学生主动回答时答错了,我会说,虽然他答错了,但说明他上课认真、勇敢、大胆,我们应向他学习。这时同学们就会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培养了他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如有一次我表扬了一个学习较差但粉笔字写得很好的学生,后来这位学生学习开始认真起来,一个学期后成绩大有起色。慷慨地赞美,让学生开心,这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时时提醒自己就能做到。

三、联系生活实际

學生有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教师要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化学实验探究活动应紧密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越是贴近生活的、越是与学生的经验相矛盾的探究活动越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如:学了溶液酸碱度—ph的测定方法,了解了适合植物生长的酸碱度后,根据农村中学特点,我组织学生回家测定自家田地的酸碱性,为父母合理施肥、合理种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出建议等等。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化学实验联系起来,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了。

四、努力创设学习情境

情境不仅是“一种刺激”、一种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知识活动,也是一种与情景活动相结合的人为优化的场景,这种有意识创设的、优化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客观情景,在教师语言的启迪下,能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心理场景,如临其境,不仅促使全班学生全神贯注地认知,而且激发学生有情感地主动参与学习。如在讲“电子离核越近能量越低”时可解释,这好比你上幼儿园时自理能力弱,只能在妈妈身边活动,上大学时能力较强可以离开父母到外边去上学,自理能力越强就越有能力离父母远些。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和记住“离核越近能量越低,离核越远能量越高”。

五、重视、加强、改进实验教学

化学趣味实验。它以简单的操作、鲜明的现象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极大刺激学生的感官,认真做好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生动鲜明,可以帮学生更好地理解巩固知识、形成概念、促进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提高;精心准备分组实验。如果说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生动有趣,那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挑战性。有的学生虽然学习基础较差,但动手能力很强,化学实验做得很好。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倍增。

总之,兴趣属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对学生进行兴趣教育,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更重要的是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一旦保持下去,就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在学习动力,足以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承受各种挫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们在“兴趣”老师的培养教育下逐步得到发展,从而走向成功,这也正是我们教育者最希望看到的。

作者:汪占军

上一篇:乡镇农能工作总结下一篇:煤矿上半年安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