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9篇)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东务实

(定西市陇西县第三中学,陇西,748100)

摘要: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新时期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加强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词:初中班主任; 加强;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者和维护者”。新时期的班主任,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要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加强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1、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

首先是学习疲劳。升入初中后课程门类增多,教师的授课方法各异,学生之间竞争激励,使他们整天处于神经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以致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神经衰弱等症状。

其次是 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业不良是指学习成绩经常明显低于同龄学生的一般水平,这些学生由于跟不上班级学习的进度,完不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很容易产生自卑、自暴自弃。

再次是厌学。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魂不守舍,打瞌睡,或者在下面偷着看课外书,玩玩具,有的摆弄手机,用手机发信息等,有的干脆逃学。

2、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

人际关系包含多方面,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交往等,哪一种关系处理得不好都会给初中生带来心理上的焦虑,使双方陷入紧张的关系中。目前大多表现为与教师关系敌对,与同学关系疏远,与父母关系僵化。另外,有的班主任与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采取不理解、不信任态度,处理问题不公正,挖苦讽刺学生,这样只会加重学生的心理问题,容易给学生带来不好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心理。3.青春期心理问题。

初中生正处于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第二性特征开始发育,心理也逐渐成熟,很容易出现情绪不稳、情感脆弱、叛逆心强等问题。这段时期的他们不愿意接受父母和老师的约束,特立独行,可自己因为年龄阅历因素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往往弄巧成拙。另外在与异性交往方面,由于受到影视和书刊的不良影响,缺乏正确的交流方式,往往不计后果,从而严重地影响了自己和对方的身心健康。

4、不良人格问题

中小学生常见的不良人格主要有:偏激、狭隘、嫉妒、敌对、暴躁、依赖、孤僻、怯懦、自卑神经质等。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家庭和学校因素的影响。

学校因素方面,由于存在升学的压力,学校里经常有频繁的测验考试,导致学生间竞争激烈,使学生们无休止地陷于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失衡心理状态之中。家庭因素方面,父母长辈们的教育方法不

当,缺乏正确引导,他们不良行为和不雅举止都会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影响。也有的学生是因为家庭结构缺损和家庭关系不和,得不到父母的细心调教和关怀而产生心理问题。

2.学生自身原因。

初中生正处在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程中,在心理上拥有尽快进入成人世界的渴望,希望体会另一种社会角色。但是,他们的思想仍是片面和表面的,这种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的矛盾,会给他们带来许多的心理冲突。另外,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地将自己的内心封闭,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变少。中学生在封闭自己的同时,又表现出明显的开放性,使得自己无所适从,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三、初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营造和谐的班级环境,创建健康的心理氛围。

和谐的班集体具有独特的心理效应,即群体制约效应。班级的凝聚力是一些有经验的班主任非常注重的,他们懂得利用群体约束力,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同时,班主任工作要尽量照顾到班级里每一个学生,通常少数表现优异及表现较差的学生在班集体中更容易引起班主任的关照,而其他一些普通学生作为大多数,往往因为过于“普通”而得不到班主任的“操心”以致被忽视。考虑到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这种忽视是不允许的。因为更容易在心理健康上产生问题的往往是那些表面平静老实的普通学生。因此,面向所有学生的班集体才是真正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班集。

2、坚持个别谈心和辅导。

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是因人而异,面对团体的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地进行认真、耐心的交流和辅导,对症下药。通过以朋友式的谈心,有针对性地梳理、引导,帮助分析利害关系,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达到解除他们减轻心理障碍的目的。对有的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要有一个过程,甚至是比较缓慢的过程,这时需要班主任要善于等待,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坚持不懈的努力去协调,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锻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班主任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3、寓心理健康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新时期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班会、晨会、科技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的活动,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还要协助学校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或针对学生提出的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给予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增进学生对健康心理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知道,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4、学校与家庭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相互配合。

初中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综合教育,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通常也包含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有些问题甚至是家庭社会问题的表现和延续。班主任开展工作要注重与家长的联系。因此,当班主任了解到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或者行为出现偏异,都要及时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共同制订和实施矫治计划。开家长会、家访及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是班主任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常用的方法。在开家长会的时候,班主任不必拘泥于传统模式,可以采取分层、分组的形式。根据划分,将具有同一类问题的学生的几个家长集中在一起,这样指导就会有针对性,而且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一步拉近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能够更透彻地发现并谈清学生的问题。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可利用网络为班级建立班级博客,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以及家长、学生都可以进行互动交流,这样就能非常及时地把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传达给家长,可以更早地发现问题,也可以很大程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总之,对学生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多种途径地进行综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渐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李百珍主编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中小学德育专题》 朱小蔓主编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1版。

[3] 1998年天津师大教育学 《在班主任工作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一、物质需要与经济尚不独立的矛盾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人均消费水平明显提高,这种提高也波及初中学生。例如,日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给初中学生一定的刺激,一种畸形消费观正困扰着初中学生。节假日,同学们互赠贺卡,同学们过生日,大家带着礼物去祝贺并大吃一顿。在穿着上讲究名牌,他们点着名要买名牌服装,女同学去一次发廊要花几十元甚至上百元,这种超能力的消费与他们的经济尚未独立形成尖锐矛盾。造成这种高消费的原因,有的是家长娇宠,有的是“从众心理”在作怪,有的是虚荣心,相互攀比,有的怕拿不起会在同学面前丢脸而掉价。上述种种不正常的心态应该引起老师和家长的注意,家长不应该迁就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艰苦朴素、消费有度应该是良好班风的内容之一。那种“高消费”如得不到及时的控制,部分孩子将必然走向反面,这种结果是我们大家都不愿看到的。

二、闭锁性与要求理解的矛盾

初中学生强烈地想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够做什么,有怎样的价值,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能对自己作出分析,进行自我评价。他们常常把师长们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己所达到的实际结果进行比较,他们还能把周围的人对自己的意见与自己的实际表现进行对照,从而认识自己。此时的青少年已经意识到人际关系。从初中低年级开始,他们的兴趣、爱好有了明显的变化。“意气相投”的成分增多了,朋友们的聚会是最能使他们兴奋的事了,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显示自己的能力,倾吐自己内心的奥秘,来自伙伴的安慰与理解比什么都重要。初中学生与长辈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心理距离,有时人们称之为“代沟”,尽管这种提法欠妥,却说明了初中生的心理是闭锁着的。青少年的闭锁心理与其独立意识形成有一定的关系,他们沉默寡言,想干就干,不受约束,不听劝告,一意孤行。有时甚至以“探索”自然的奥秘或自己闯天下为由离家出走,有时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感受隐蔽起来,以致产生孤独感,这一类学生有时往往通过日记形式来抒发自己的内心苦闷。

三、克服心理障碍,保持心理健康

各种心理障碍都是影响初中生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认识上的偏异将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感偏异将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导致疾病的发生。任何意志消沉、独断、草率、冲动、任性和随心所欲都将会影响意志行动的决定和执行。自私、自卑、怯懦、脆弱、虚伪等性格异常将影响学生性格的和谐。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也会有一些腐朽的思想意识重新影响着我们的精神生活,这给广大初中学生的心理环境投下阴影,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应该有良好的校风、班风,家庭环境应该积极融洽,师生、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应该平等,这是保持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自己的规律和特点,体育与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全面关怀学生的成长,老师不能单抓学生的学习,体育老师不能只抓体育锻炼,应该从改善学生非智力素质入手,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是培养新世纪人才而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

四、老师、家长的关怀和教育

青少年身处花季,人们用早晨、太阳、五彩的时光来赞美他们,然而这些少男少女们绝不仅仅是天真、单纯、快乐、浪漫的,他们处在多梦的时节、多思的时节、烦恼的时节,他们需要人们理解,需要人们关心。对于他们有时表现出的荒唐,我们要作具体分析,少一些责备,多一些理解。教师和家长们要放下长辈的架子,和他们交知心朋友,探寻他们的孤独和朦胧,然后满腔热情地、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帮助和疏导,对于他们心理的倾诉或悄悄话,切不可当成把柄,在众人面前进行奚落或挖苦,这种心理上的伤害是很难缝合的,所造成的心理对立也是难以消除的。我们老师或家长也曾有过花季,应该用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启迪他们,感染他们,让那些刚挣脱父母怀抱的少男少女们知道,生活是美好的,但不等于到处都是鲜花和歌声,生活中到处都是矛盾,矛盾或困难并不是坏事,而是新的起点,矛盾解决了意味着前进,这就是生活的逻辑,我们要让每个初中学生记住这一点。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篇3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教育

G444

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孩子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等问题上,而忽略了与每个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作为老师兼班主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现如今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业心理负担过重,抗挫折能力欠佳。由于近几年高中招生人数的控制,对于越来越多想继续读高中,期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适应社会需求的家长和学生来说,考大学就是他们唯一的出路。所以,考不上高中就面临着失学,面临着失去大学深造的机会。每次考试,学生心情都比较紧张,总是担心成绩不理想,怕遭到同学的耻笑、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一旦考试真的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低落,初三的学生显得尤为突出。调查中,好多学生表示,父母把希望就寄托在自己身上,每周回家父母都嘘寒问暖,不让自己干任何家务,返校时又给自己很多零花钱,只要自己好好学习成绩好就行。还有的学生说自己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成绩就是很差,觉得自己很笨,对不起父母和老師。于是,他们的挫折感就会“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父母和同学的言行敏感,神经衰弱等症状。

二、人际关系不够协调,感到孤独,缺乏安全感。

如今的中学生,就农村孩子而言,家中最多也就三两个孩子,而且以两个孩子居多。尽管如此,他们也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这些孩子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在调查中有同学说:“我不知道怎样与同学、邻居孩子建立好朋友关系”。“同学之间没有真正的朋友,有的只是欺骗、相互利用。”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看电视”,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分担喜怒哀乐”。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惧感。

三、缺乏自信心,自卑心理强烈。

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脑子笨”,“自己成绩总是不理想,考高中肯定有困难,更别说考大学了。”于是灰心丧气,感到“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四、青春期问题的困扰。

如今的初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已日趋成熟,再加上外界各类书籍、影视作品的影响,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小狗小猫之恋的问题”,初中阶段这种现象已显萌芽状态,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坦言“总是想看到他”“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于“我想时时刻刻和他在一起”,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部分处在青春期的少年,在与同伴以及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如果产生言语上的冲突或肢体上的冲撞等矛盾时,往往会产生报复心理。这些少年往往不计后果,容易冲动,给个人以及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必要的危害。

以上几点,仅仅是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的方面。还有一些因为家庭的变故、环境的影响等造成的心理问题也愈来愈多的给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快。作为学校,为了培养出身心健康的新一代接班人,亟待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块上开垦挖掘,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学校应该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其次,作为学校工作中坚力量的班主任应该更多的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担。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特别是咱们农村,要鼓励学生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让学生去经历,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 还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对一些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盲区的家长进行教育沟通,这一做法对我们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得一位教育专家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要指导家长学习如何爱孩子:首先要让家长了解孩子。许多家长对孩子的了解都有许多“盲点”。特别是对青春期的孩子,因为大多数家长不能及时调整心态、不能换位思考家长和孩子关系紧张;而有的过于严厉、粗暴,会对家长存有戒心,有意躲避,有意掩盖真实思想,不讲真话,以假象蒙骗,家长就无法了解孩子的真实思想情况。其次是让家长要学会欣赏孩子。现代的家长似乎都与自己的孩子过意不去,孩子无论怎么好也总是不完美。我们指导家长要全面了解孩子,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带任何的框框。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我们值得喜悦欣慰的过程,用欣赏发展的眼光去对待孩子成长中的任何问题。

初中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篇4

李 侠

各位同学:大家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同学们坐在一起。今天召集大家来,主要是就行为和心理方面,跟同学们谈与女生有关的几个方面的话题。我们大家都是中学生了,这一阶段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所以在这阶段中大家都要好好把握,好好珍惜。现在大家思考一下:

一个人的“性别化”源于性发育。性发育是从精卵结合的瞬间开始的,当精子和卵子结合时,未来的婴儿性别就由精子所带的性染色体种类而决定了。性发育是循序渐进的。人在出生时,男性和女性所有基本的生殖结构都已一应俱全,男女生殖器官的不同,叫第一性征,第二性征出生至青春期这一阶段,性发育只限于结构的增大,完全成熟开始于青春期。青春期是性生理、性心理发育的高峰期,是性别身份和性取向的展示期,也是性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适时、适度的性教育能优化其“性别化”过程,不但有助于完成其现阶段的性发展任务,更是为将来一生的高质量生活垒筑基础。

相当一部分同学性知识缺乏。有近20%左右的同学不知道“月经”、“遗精”究竟是怎么回事;在回答“是否认为女孩来月经、男孩有遗经就有了生育功能”时,21.89%的人回答“不是”,30.19%的人回答“不知道”,只有不到一半的人答对了;在回答“是否知道女孩怎样就会怀孕”时,35.29%的人回答“不知道”或“不敢肯定”;在回答“是否知道性病及其传播渠道”时,63.5%的人回答“不知道”或“不太清楚”;而回答“知道”的人中,能完整的例举出三种性病名称的不到一半,能正确举出三条性病传播渠道的只有44%。初中生性知识的缺乏是十分危险的,因为他们生理上处在性欲旺盛期,心理上又处于两性眷恋期,性关系对他们来说是充满诱惑,容易发生早恋现象。

一、如何对待早恋?

早恋是指未成年男女过早建立恋爱关系的行为。年龄在18岁以下的青少年和中学生谈恋爱,属于早恋行为,是不可取的。

1、早恋的类型可以归纳为8种:

第一种,爱慕型,即青少年之间由于爱慕对方而产生的早恋现象。根据爱慕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仪表型,就是由于爱慕对方外在的仪表而产生的早恋;专长型,就是因为爱慕对方的能力专长而产生的早恋;品性型,就是由于爱慕对方的优秀品性而产生的早恋。

第二种,好奇型,即由于对异性的好奇心而产生的早恋现象。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是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性意识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青少年由于生理发育和性成熟,很容易产生性冲动,对异性变得很敏感,渴望 了解异性的心理和生理,了解异性对自己的态度。为了满足这种好奇心,就想结交异性朋友,建立“恋爱”关系。

第三种,模仿型,即因为模仿别人的行为而产生的早恋现象。模仿的对象主要来自社会生活,影视作品和报刊书籍。

第四种,从众型,即迫于周围人的压力产生的早恋现象。周围人是指所出的同年龄群体。

第五种,愉悦型,即为了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的早恋现象。青春期男女之间的密切交往,往往会给双方带来愉快的体验,这种愉快的体验会进一步促进青少年之间的密切交往,逐渐转变为早恋。

第六种,补偿性,即为了获得感情补偿和排解受挫的情绪而产生的早恋现象。感情补偿是指青少年在学业上或感情方面受到挫折时,出于争强好胜的心理,或者为了摆脱感情创伤,一些青少年就想用早恋的方式排遣受挫的情绪,从异性那里获得感情补偿。

第七种,逆反型,即由于青少年在两性交往中受到别人不恰当的干预所产生的早恋现象。最典型的就是心理就是“你们不许我这样做,我偏要这样做”。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正常的异性交往会迅速向早恋关系发展。

第八种,病理型,即由于病理原因而产生的早恋现象。在当代社会,由于营养过剩、一些食品中含有性激素的作用,或者生理上的疾病、家庭遗传等原因,造成一些青少年身体早熟,身体外观像成年人,或者心理早熟,或者性变态心理。这些都会诱发青少年的早恋现象。

2、正确处理好自身的早恋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处理:

(1)要清楚地认识到早恋的危害,用理智来战胜这不成熟的感情。早恋最直接的危害是严重干扰学习。由于整日整夜满脑子想着自己喜欢的那个异性,因此,会使你没心思去学习,也觉得学习没多大意思,上课注意力就难以集中。由于没有认真听讲,因此,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差。有人说:事业的引力,爱情的驱力,歧视与压迫的反作用力,是人生的三大动力。因此,早恋处理得好,可以产生“合动力”。有关统计材料表明,那些在中学时代就耳鬓厮磨、如胶似漆地恋着的,大都是学业荒废,爱情失败,甚至有的由“爱得深”变为“恨得深”。相反,那些把爱深深埋在心底一心向学的青少年,多数不仅事业有成,而且能够赢得爱神的青睐。因此,青少年要把眼光放得远一点,要用理智战胜自己的感情。毅力的真谛是战胜自己,你能战胜自己,便会摆脱早恋。

(2)要注意心理卫生。不看不适宜的报刊杂志、影视节目,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多看一些伟人的传记,培养自己的意志力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有些青少年早恋或者单恋,喜欢夸大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认为对方的一言一行 都与自己有关,甚至是受自己影响的。对方成绩下降,挨了老师批评,以为这是因为自己的缘故,因此,替对方难过;对方近日精神不振或者瘦了,认为这是因为对方想念自己的缘故,因此,自己很感动。青少年的这种心理,其实是一种“自作多情”。青少年在这种对异性的想念和思念中,除了使学习下降外,还能得到什么呢!

(3)设法摆脱早恋。当有人向你表示爱意或求爱时,当你对异性萌生爱意时,可采取如下方法:①转移法:把精力转移到学习上去,用探求知识的乐趣来取代不成熟的感情。②冷处理法:逐步疏远彼此的关系,以冷却灼热的恋情。③搁置法:即中止恋情,使双方的心扉不向对方开启,而保持着纯洁的、珍贵的友谊。

(4)要正确处理早恋和男女生正常交往的关系。每一个步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随着生理的逐步成熟,会开始关注异性同学,并希望了解他们,与他们交往,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青少年对异性的依恋并不是有些家长和老师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件丢人和见不得人的事。这与道德品质无多大关系。绝大多数青少年都“早恋”或“单恋”过一个自己很喜欢的异性。关键是青少年如何正确处理早恋和男女生正常交往的关系。不要过分地敏感,不要以为异性对你好一点就是爱上了,也不要动不动就向人家表达爱。

(5)多参加集体活动,分散独自喜欢一个异性的注意力,不要与异性单独交往。通过参加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并能获得同学们的帮助和友谊。同时,这样做,能分散你早恋的注意力,减轻你的烦恼。也能使你头脑冷静下来思考,淡化你对你喜欢的异性的强烈情感。现在没有早恋,也许不久就会早恋,因此,应尽量避免同异性同学单独交往,因为受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青少年“爱”的火焰,随时都会被异性点燃,到那时,你就是想让它熄灭,也都难以做到。

二、如何对待青春期和防范性侵害?

1、性意识的觉醒:正是因为我们生理上的变化,我们逐渐有了性意识。什么是性意识呢:表现在①被某认识的异性吸引或对某异性明星的崇拜、追捧;②异性的一个眼神,或擦身而过,都会让自己激动不已,并产生无限的想象; ③幻想与某异性约会、交谈和亲密依偎等情景;④睡梦中梦到了有关性的内容,并伴随性兴奋;⑤看到有关两性或情爱的小说、电影时出现性幻想或是性兴奋,有时也会渴望看有关这方面的书籍、电影。

性意识活动的产生是符合人的性生理、性心理的发展规律的,是正常现象。因此,几乎所有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都会有此体验。但因为保守的文化观念通常把与性有关的一切视为肮脏的、下流的,当这些观念被个体接受时,就会 对其心理构成不良的影响,使其产生性意识的困扰,造成学生的苦闷、焦虑、厌恶、自责自罪等情绪,影响学习、生活及其同异性的正常交往。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困扰逐渐减少,相反,中学生们在这方面有日显开放、大胆的趋势。如:街上中学生牵手、拥抱的大有人在,在钱包里放上恋人的贴纸相、约会看电影,并以此作为同性伙伴的谈资,并带有成就感„„这样又好不好呢?以下我们看看专家给了我们什么建议:

不要认为与男生交往是无耻的,不应该的,相反我们是鼓励男女正常交往的,甚至应该学习如何与男生交往。我们常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在心理学上把这称为异性效应。[现象实例]某校某班学生外出野餐。第一次,男女分席,男生个个狼吞虎咽,女生一片嬉笑吵闹,杯盘狼藉。第二次,男女合席,男生彬彬有礼,你谦我让,不乏君子风度,女生细嚼慢咽,温文尔雅,大有淑女风韵。这两次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就是异性吸引而产生的推动力。重要的是,男女个性互补,男性的刚健豪放与女生的俊美细腻,可以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平衡和升华,满足自我完善的需要。总的来说,人们潜意识中是向往异性交往的,因为它具有心理的整合、协调和保健功能。因此,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对自己的异性交往都应是珍惜的。

2、怎么把握好与男生交往的度呢?

1)尊重是交往的前提。2)少一点随便,多一份庄重。3)不宜过分冷淡。4)避免单独在一起的机会。忠告:不要过早陷入感情旋涡。

3、不要发出让人误解的信息:感情世界的特征之一是敏感。尤其是少男少女们,对来自异性的微妙信息是心领神会的。问题在于,少男少女往往容易在无意之中发出了错误信息,导致剪不断理还乱的麻烦。

在情感世界行走的少男少女们,应掌握一些交往的底线。不要与异性单独约会,更不要在晚上俩人独自相处;不穿过于暴露身体的衣服,以免刺激异性;给人留言不宜多情,以免让人迷惑等等。也就是说,应当明明白白的交往:你是我的同学,不是我的男朋友;你是我的老师,我们只是师生关系等等。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4、警惕性侵害的一些伎俩。

哄骗:我们来玩一种好玩的游戏。

贿赂:脱衣服给我看,我就给你100元。

恐吓威胁:你如果告诉别人,我会杀了你的!暴力:把你痛打一顿,你才会听话。

甜言蜜语:我喜欢你,别的孩子都比不上你可爱。扩大伤害的威胁:如果你不来,我会找你妹妹。利诱:你学会了,将来可以赚很多钱。

以权威的名义来欺骗:是你爸妈(或老师)要我来找你的。秘密禁忌:这是我们之间的秘密,不要让人知道。

拿你的错来封住你的口:上次你打同学的事,要我告诉你爸吗?

正常化:以前你姐姐也和我做同样的事,她现在过得这么好,你还担心什么? 拿后果来封孩子的口:这件事情如果说出去,那就不得了,我会被关到监狱,你妈妈也会被判刑,你呢,会被同学笑。

拿亲人来威胁孩子:你奶奶如果知道了,她一定活不下去了。

强调善意:虽然我知道这很不对,但因为太爱你,所以没有办法克制自己。

5、如果不幸遭遇性暴力该怎么办?

一定要告诉父母。否则,将无法得到必要的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治疗,这有可能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被强暴只不过是遭遇了不相遭遇的事故,被害人决不应该因为羞耻心或罪恶感而承受痛苦。但是罪犯应该受到相应的惩罚,因此与其个人想办法应付,还不如向有关机构申请援助。当你遭遇性暴力时,请采取下列方法报案:

① 记录遭遇性暴力的地点、时间、日期,和罪犯的样子、穿着等。

② 尽快(最好在72小时之内)到妇产科取证,并检查有没有感染性病,怀孕与否,以及采取预防措施。

③ 被害时穿的衣服可以成为证据,因此不要洗,放到纸袋里保管好。④ 通过性暴力专门咨询机构进行咨询,以便进行心理疏导,并接受医疗、法律援助。

三、怎样做个美丽的女孩?

女孩子,谁都希望自己拥有美丽的容貌。究竟什么样是美的呢?

通常大家公认的、直观和外表上的美,如:身材苗条,面容俊秀,皮肤白皙,双眼皮,大眼睛„„对美,大家有公认的标准,各人也有各人不同的看法。

时髦的不一定是美的。对我们中国人来说,黑发是美,黄发是病态,是女孩子的遗憾,现在怎么倒成了美了? 甚至有的大男孩、大女孩染成红头发、绿头发、五颜六色的头发。我不知道你们怎么看,反正我看了没有感觉到美,只是想到“另类”这个词,还想到小时候,听老人讲的故事里的红毛妖怪。爱美之心,人之常情。如今的社会环境宽松了,妆扮得有个性一点也可以理解,但作为中学生,应该有一个积极的审美观。讲个性是美的,但病态不是美,另类也不是美。

对中学生的仪表,国家教育部有规定:不烫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不穿高跟鞋。(新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还特别增添了不染发。)烫发、化妆、佩戴首饰,不是不美,而是分什么年龄、什么场合、什么身份。从身体发育的角度说,烫发、染发、化妆、穿高跟鞋,对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的女孩并不适合。

我觉得你们的本色应该是清纯、活泼,有朝气,有礼有节。学生的身份,也要求对自己容貌的美丑不要看得过重,保持平和的心态。爱美没有错,追求美更没有错,关键是心中要明白怎样是美的。

我认为能做到一下几点就是美:

1、干净、利落、得体的衣着打扮,会让你看起来青春亮丽。女学生的外在形象,以简洁大方为美。切勿佩戴过多或过于招摇的饰物,戴上只会有一种怪怪的 觉,而不是美感。

2、挺拔端庄的仪态是最美的。很多长得漂亮的女孩,让人看了却觉不出美来,就是因为常习惯性地缩脖、耸肩、哈腰,向前探着头,走路摇摇摆摆。很不美!正确的姿势:挺胸、收腹,下颌微收,双肩打开,脊背挺直;走路步伐坚实而轻盈,不东倒西晃、左顾右盼。记住这几点,并注意平时常提醒自己保持这样的姿态,那种优雅的气质就出来了。

3、注意举止言谈的细节。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女孩,长得原本不错,穿着也很漂亮。可是,却因为脱口而出的一句脏话,或者随地吐了一口痰,让她的形象一下子大打折扣;还有的女生,课间活动时大喊大叫,跟男生追逐打闹,自己玩得忘形,却没注意到别人都在侧着眼睛看她。另外,边走路边吃东西、吃饭时爱用筷子挑挑拣拣爱吃的菜、遇到长辈不打招呼„„这些都是很不雅的行为。有些女孩子不在意这些小事,其实,这些举止言谈的细节,比容貌更能影响大家对你的印象。

以上我讲了有关外形美的几个问题。

外貌的美和你们现在正拥有的青春的美都不是永恒的,谁也阻挡不了美貌的衰老和青春的流逝,而有一种美不会衰老,这就是魅力!

四、女性的魅力表现在哪里呢? 一是高尚的人格。二是知识与修养。

高尚的人格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高贵气质的自然流露。这种气质与你的出身阶层无关,与生活贫富无关,与身材高矮、容貌美丑无关。它表现为心地善良、有道德,富有同情心;不向权势低头,不为利益出卖良心;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言行一致。具有这些品格,就具有了超脱平庸的魅力。也许我们不能全做到,不能做得很好,但起码要有向高尚的人格努力靠拢、努力去做的愿望。

你们正处在感情丰富、精力旺盛的时期,社会阅历浅,有时头脑简单、天真,如果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就容易被诱惑、被蒙骗。可以说,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金钱的诱惑、权力的诱惑、安逸生活的诱惑、寻求刺激 的诱惑,乃至一些书刊中色情的诱惑,无处不在。只有明确地分辨是非,坚定自己的意志,才能抵御诱惑,人生的道路不至于走偏走斜。女性魅力的第二个表现是知识与修养。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5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大量农村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只有把孩子留在了农村,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留守儿童由此而产生。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严重缺失。在日常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一系列的“留守儿童综合症”。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留守儿童综合症”,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也日益提高。但是,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很大,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纷纷选择到大中城市打工挣钱,一些边远不受重视的贫穷地区,多数父母出门打工、做生意,留下老人和小孩在农村相依为命,生活贫困,不重视教育。导致很多小孩接受到的教育水平没有达到国家义务教育,甚至有些小孩连读书的机会也没有。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严重缺乏,于是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我课题组所有成员对在我校就读的596名初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近440多名留守儿童,占到学生总数的74.4%。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值得学校、家长和社会亟待关注的问题。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在日常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一系列的“留守儿童综合症”。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一、农村“留守中学生”的生活和教育现状

1、监护现状

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中学生”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他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真是力不从心。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学生”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留学生自己在家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学生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2、教育现状

尽管“留守儿童”家庭这种亲子之间的交往在时间上的长期间断,但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一般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这种影响是良性互动的。另一种情况却是,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学生”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3、学习现状

由于一些乡村学校的条件较差,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加之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留守儿童”觉得升学无望而产生厌学情绪。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天高皇帝远”,你想管也“鞭长莫及”。于是他们便更加肆无忌惮,反正老师也不能把他怎么样,打不得,骂不得,一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架势,指一指,转一转,一旦老师稍有放松,便当起了“坐家”,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养老院”,吃饱、喝足、混天黑。继续学习者只是其中少数。据统计显示,在“留守儿童”中,只有20%考入普通高中,10%的就读职业技术高中或中专,多达70%的孩子则在中考前便走上打工之路。虽然完成了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要求,但由于缺少进一步学习深造,带来的将是不适应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影响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本来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甚至失去监督后,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自然难以上进。

4、健康现状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是不容易发觉的问题,如:性格孤僻内向、有自卑心理情绪、产生反抗或逆反心理,产生怨恨父母心理等,有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留在家里不关心,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我们现在许多学生在情绪情感方面主要的心理问题有:抑郁、焦虑、易怒、羞怯、嫉妒、恐惧、逆反等心理问题。在行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般是:过失行为、说谎行为、偷窃行为、攻击行为、破坏行为、逃学行为等等。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家长:承担起教子之责

家庭是个体最初的生活环境, 是个体接受“人之初”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父母也应该是对孩子教育时间最长久的老师。发挥父母的教育职能,就要求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除了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另一方面,监护人要树立角色意识,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对留守儿童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同时要定期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况,并及时与其父母和学校联系以共同采取措施促进其健康成长。

(二) 学校:发挥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应该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多作贡献。第一,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第二,利用学科教育进行相互渗透,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正确处理好各学科之间、心理教育和德、智、美育的关系,侧重于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如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活性、逻辑性等;记忆的持久性、正确性等;意志的 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自制性等。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在进行学科教育时,要有意识地将意志品质的培养、良好个性的形成、思维能力的锻炼与学科学习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在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受到心理教育的熏陶。第三,进行学习和生活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帮助留守学生了解自己的潜能,认识自己身体上、智力上、人格上的有利和不利方面, 扬长避短,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还注重“学习方法的学习,”指导他们在学科学习中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策略,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同时形成积极进取而又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对日常生活辅导,重在指导他们养成整齐清洁、有序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自理能力,注重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改掉不良行为习惯。

(三)教师:正确的引导教育

作为老师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能否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很重要。“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他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留守孩子身上所具有的狭隘、偏执性格缺陷,使我们的工作就更是复杂了,那么针对孩子的不同情况,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严禁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孩子,正确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如:当怀疑孩子说谎时,千万不要当面表现出对孩子的不信任,要通过多方调查,证实孩子确实在说谎,再进行交流沟通指导。当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纠纷时,要教育孩子主动承担责任,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千万不要支持孩子说谎,推缷责任。当孩子与我们对着干时,我们要充分冷静,静下心来思量后,再像朋友一样与孩子亲切交谈沟通,指出孩子的不足,错误和缺点,并说:“孩子,跌倒了再爬起来,知错能改,就是好样的。”当孩子缺乏自信的时,我们要热情鼓励并告诉他(她):“孩子,把头抬起来,我相信你能行!”当孩子受到委屈的时候,我们可以帮他们擦去眼泪,并安慰他们说:“孩子,没有关系,任何人都会受到委屈的,我相信你最坚强,以后别人会理解你的”。当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我们要及时表扬,可以说:“孩子,你真棒!”“你真行!”的话语,并为他们鼓掌,如有可能适当给予物质奖励。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

(四)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约束

意大利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指出,儿童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儿童的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发展。唯物辩证法也认为,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是根本,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留守儿童人格的健康成长过程中更需要留守儿童自身的积极努力。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和烦恼,其实都可以认为是缺乏对现实的正确的态度和内心不平衡所致。我们要让留守儿童知道和理解父母的选择、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不要认为自己是被父母抛弃了。要积极与父母联系,比如可以经常电话向父母汇报自己的种种情况。教育留守儿童认识到,父母不在身边这一现实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是培养自己独立、坚强、富有责任感的大好时机,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从而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父母外出务工是一种现实,留守儿童应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现实、面对现实。在改变不了父母外出的现实情况下,只能学会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作为留守儿童,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看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勇敢面对和克服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教师还要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更多的机会与学生在一起,去关注、影响学生,激发学生主动性。我们老师还应当注重留守儿童的行为训练与强化,如鼓励、指导他们积极、主动地面对和解决生活与学习上遇到的种种问题,逐步养成留守儿童独立、自主、自强、自立的良好行为习惯,使其达到认知与行为的和谐统一。

今天对于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而言,做人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特别是在与人交往中,绝不能让他们被虚伪、自私、虚荣、自负、失信等不良心理行为沾染和毒害,家庭、学校、社会都要来关注留守儿童,使他们学会做人,健康成长。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留守儿童成长和教育,牵动着每一个农民工家庭的心。只有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共同寻求新捷径、新方法,确保“留守学生”留而不乱、留而得乐、留而好学、留而有德,才能不至于耽误一代人的成长。

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影响学生一辈子。让平凡的教室洒满阳光,让留守儿童象其他孩子一样,心中拥有一片蔚蓝的天空,用师者的胸怀去包容一颗颗稚嫩的、寂寞的心,用师者的爱心去铸造每个留守儿童心灵的辉煌。用行动感染留守儿童、带动留守儿童、教育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用师爱激发留守儿童成人、成才。让充满爱的教育真正构建起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健康平台。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孩子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不仅仅关系一个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安宁,影响的是整个下一代,最深层次地危害到一个民族的兴衰,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关注留守孩子,关爱留守儿童,已成为社会热点,成为我们紧迫的社会责任,一种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将对留守儿童的品质、人格情操的形成产生功不可没的影响。春风化雨,大爱无声,让全社会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温馨的生活环境,像知时节的春雨,用真诚的爱去滋润每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田,用热情的火去点亮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灯,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驱除蒙昧,收获希望,使他们的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真正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宝林镇 邓媛;

2、《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刘丽丽;

3、《“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环球时报》);

4、《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作者:青永红 周林;

5、《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探究》(《现代交际》01期 )等等。

孙义坤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篇6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开展青春期素质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这充分说明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这既是实际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公民是国家教育的目的,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以文化知识灌输为核心,长期存在的僵化的德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心理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学生片面、畸形发展,整体素质明显下降,而心理素质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健全发展,而且同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智力发展、情感意志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自我完善,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缩小差生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由于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亦有学校课程负担过重及教不得法的因素,当然究其根源源由于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造成了学生弃学、厌学现象大量存在,这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转变和提高差生不能靠高压手段,不能用加重课业负担的方法,也不能放任不管、听之任之,培养和激发学生内在心理动因,用科学的心理分析的方法找出原因所在,才是治本的最好方法。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维护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21世纪被人们称之为“焦虑的世纪”。据专家所作调查,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着焦虑、依赖、任性、退缩、孤独、懒惰、逆反等心理偏差现象,如果不及时很好地矫治,就会直接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影响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增强自我调节能力;还可以有效地控制或减少导致心理冲突、造成心理压力的不良诱因,起到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的需要。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它们会以各种途径和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但由于他们不成熟,世界观尚未形成,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常感到茫然、困惑和烦恼,甚至产生心理问题和疾病,干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承受、战胜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采用以下做法

(一)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基础上,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可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方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信息,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群体性和个别性之分,群体性心理问题可采用主题班会、参观、讨论、游戏等方法来解决,个别性心理问题可采用访谈本人和家长、观察、作文、测试等方法来解决。如学生都有交往的需要,那就应该创设一个团结的积极向上的班集体,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尊重,学会相处,学会关心,学会帮助,增进彼此的了解;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品扮演、讨论等形式加强学生间的相互交往;而对于过分孤僻、自卑,甚至行为失常的学生来讲,他们的内心格外需要有同伴相伴,对这部分学生应采取“一帮一,交朋友”的方式,通过家访、谈心,使他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从而改变习性,树立自信心。

(二)加大养成教育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健康心理的外在表现。《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有大量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要求,如“真诚友爱,礼貌待人”一部分就是涉及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问题;第18条“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习常规”是每门学科在预习、听课、作业等方面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学生必须时时记住天天做到,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有利于消除马虎心理,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搞好养成教育单靠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既不能速成,也不能突击,必须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做到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形成正确的行动定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开展养成教育中,必须坚持做到“四到位”:学习《规范》“知”到位;执行《规范》训练到位;指导《规范》矫正到位;教师示范到位。“知”到位是动力;规范训练和矫正到位是有规可循,有矩可蹈;教师示范到位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而良师才会出高徒。同时还应采取“一合一分”的举措,所谓“合”,就是把每个班的行为问题生集中起来组成学习班,着重对他们加强《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培训;所谓“分”,就是让每个行为问题生与任课教师之间建立帮教转化关系,这也有利于建立和谐互助的校园人际关系。只有这样养成教育才能稳步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才会提高。

(三)加强隐性教育,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除了直接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外,还需要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得以熏陶和发展,这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隐性教育。隐性教育是指广泛存在的那些无形的,通过学生无意识活动而对学生思想、情感、性格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这种隐性教育必须通过学生周围的心理环境发生作用。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和家庭中度过的,因此,教师的心理素质、家庭心理氛围是形成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心理环境之一。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平和的心境、开朗健康的性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可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教育子女无方,违背了孩子心理、生理发展规律,造成了孩子厌学、逃学、孤独、任性、依赖、自私等一系列异常心理,学校应承担起教育指导家长做好孩子心理健康教

育的责任,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长教育经验交流会,家校互访等形式,经常互通育人情况,帮助家长正确了解自己的孩子,掌握维护孩子心理健康的方法,及时纠正孩子的异常心理,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民主和谐、温馨的生活空间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隐性教育来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真正保证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不断地参与各种训练来自我完善各种心理素质。因此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具体的活动,如开展“帮困扶贫”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开展“军事夏令营”活动,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举行歌咏比赛、书画展览,显示学生的才能和爱好;举办兴趣小组活动,发展学生的爱好和个性特长。学生可以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自己的能力,感受和体验努力和成功、失败与挫折,籍以增加对自己的认识和信心,这些活动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完善心理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自觉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7

一、农村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初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快速发育的的重要时期, 虽然学生的心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有了一定的成长, 但与身体的发展速度来说还是较缓慢的, 各方面都不成熟, 因此, 在遇到心理上的问题时, 往往缺乏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农村中学生由于生活环境较偏僻, 教育环境不同, 接触的新事物较少等原因, 在他们的个性心理上必然存在差异。当他们从小学步入中学后, 身体的增长, 接受的知识面的扩展, 使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校生活不相适应。

具体表现在:

1. 自卑心理。

在班级中, 特别是学困生往往由于成绩差、跟不上老师的授课, 不受老师重视, 甚至被其他同学歧视, 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自卑心理, 常表现为不合群、胆小怕事。

2. 耐挫能力差。

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 同学关系不和睦, 过多注重自己的外貌, 缺乏家人的关爱等都会使农村中学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以致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如他们遇到挫折不是勇于战胜困难, 而是逃避困难, 缺乏抵抗挫折的能力, 缺少战胜困难的勇力和信心, 遇事退缩, 甚至失去信心, 想不开, 不再尝试, 不再努力。

3. 学习方式的不适应。

中学的学习生活比小学要紧张许多, 而且在学习方式和方法上有所不同, 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但相当一部分学生还不能适应升学带来的变化, 他们自学能力差, 缺少自信心, 特别是当学习成绩表现不理想时, 无所适从、很少有学生向同学或老师求助。

4. 情绪的调控能力差。

初中学生身体快速发展, 身体带来的变化、学习内容的增加都会使情绪起伏变化加大, 往往容易冲动, 而他们又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以致造成一些严重的后果, 甚至出现打群架, 自杀等现象。

5. 人际交往能力差。

现在农村初中学生大多都不是独生子女, 从小就有兄弟姐妹的陪伴, 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 但是由于学业上的竞争, 同学间吃穿上的攀比, 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 偏激、固执, 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差。

6. 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 (主要是班主任) 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 表现出对学生 (特别是学困生) 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 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 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7. 早恋问题的困扰。

初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 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 导致“早恋问题”, 初中这种现象也较突出。

二、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途径和方法:

1.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和他们的身心上的变化, 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的技能技巧, 提高应对挫折与挑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

2. 提高个人修养, 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

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 知道自己的优缺点, 并且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

3. 锻炼坚强意志。

讲解有关意志锻炼知识, 明确锻炼目标和计划,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老师要注重讲解锻炼意志要从现在做起, 从小事做起, 持之以恒, 帮助学生提高耐挫能力。多参加体育锻炼也对意志的锻炼有一定作用。学生要明确自身的弱点和不足, 明确目标并为此付出努力, 以达到改善的目的。

4. 提高耐挫能力。

首先, 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 明白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勇敢面对挫折, 认真分析受挫的原因, 找到解决的办法, 并为之努力。要让学生知道凡挫折都是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战胜的, 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为今后战胜困难做好准备。

5. 鼓励冒尖精神。

(1) 创设机会, 营造氛围。 (2) 开展各种活动, 发扬团队精神, 鼓励学生发扬特长, 表现自我。

6. 培养竞争精神。

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构筑一种你追我赶、相互竞争的氛围, 鼓励学生展现自我, 增强其自信心。我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组织各种竞赛, 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发挥他们的潜能。 (2) 实行班干部竞选制。让有能力的学生脱颖而出, 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使班级凝聚力增强。 (3) 创设竞争机会。开办“我之最”、“我的特长”活动。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智力培养,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同样重要, 只有加强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才能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不能雷声大、雨点小。因此, 学校、教师、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 特别是农村的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 在途径和方法上讲究灵活多样和针对性,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等.学校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汤有国, 李林红.心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3, (5) .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初中;现状;策略

【中国分类号】G444

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完善,精神文明建设逐步走进人们的心中。祖国的教育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是否具有足够的心理健素质,成为近期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重点。教育不能只关注于“教”,更重要的是“育”,而这个“育”字就蕴含了老师如何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建立健康完善的情商等等内容。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出发,初中生处于青春前期,是人生发展中最叛逆、自我意识第二次萌芽、可塑性也最强的时期。许多家长反映,这个时期的孩子不如以前听话了,也不如以前好管理了,甚至不如以前好交流了。其实这是初中生正常心理变化的一个阶段。而作为初中心理健康课程的老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个阶段,正确引导孩子,促进其顺利健康发展。

一、当前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国绝大多数学校都加大了心理教育的力度,大部分初中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然而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还有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一)课程安排随意,内容不系统

在一些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的学校中,只是有了心理健康课程的形式,存在其他课程老师或者班主任老师占用心理课,或在班会课上由班主任老师临时组织学生讨论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话题代替的现象。这样不系统的授课,使得一些真正困扰学生的问题难以得到解决。例如性的问题。初中生正好处于第二性征发育期,随之而来的,心理上也会发展出性的萌芽,对异性好奇,渴望与异性接触。这就很容易学生错误的理解了这种好奇和渴望,而发展成为早恋。甚至有一些学生会由于好奇会去尝试性行为,而因为没有在专门的时间经正规的途径对其进行引导,会增加这些学生对自己造成伤害的几率。但是,如果没有正规安排心理课,较少老师会将性的问题纳入到临时讨论的心理话题当中,这也就剥夺了学生正确了解性的问题的机会。

(二)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就笔者的调查,不少学校的心理健康老师由班主任或者政治老师兼职担任,缺乏专职的心理健康老师。这些教师大多只在学生时代修过一门“教育心理学”,没有进一步针对心理学进行深造。他们對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大多仅限于了解内容,对于如何教授,却不得要领。因此,很容易将心理健康课上成批斗会、思想教育课等等。

(三)缺乏合理考核机制导致学生家长均不重视

心理健康课与其他文化课不同,学习的质量高低不能简单的由一张考试卷子来衡量。因此,大多数学校对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质量是不设考核机制的。这样一来,老师和学生都容易产生懈怠心理。加之由于某些功利的因素,学生以及家长乃至校方都对其他文化课的考试成绩更加重视,因此,很多学生将心理健康课当作是自习课,拿它来写作业,甚至家长对其也毫不重视,告诉孩子没必要太在意心理课等等。这样导致原本可以快快乐乐在玩耍中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当作糟粕扔掉了。学生该发展的心理能力没得到充分的发展,该知晓的心理常识学生没有学到。

(四)学生心理素质受原生家庭影响严重

家庭是学生除学校之外另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地方。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就已经有6年的时间是待在家里,与家人接触。因此,家庭成员是学生成长的陪伴着,也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任老师。然而进入初中,许多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远低于文化课。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而家长正处于中年期,也面临着生活、事业与家庭的多重挑战,也需要心理调适。青春期与中年危机的碰撞,使得家庭矛盾更容易产生,从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另外,有一些家长甚至本身就有一些不健康的心理问题,长期不改变,其不健康的处理方式也会在家庭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进策略

(一)规范课程及内容安排

学校应该对心理健康课引起足够的重视。组织心理健康老师开展教研活动,规范本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安排,要求老师有足够的授课时间,有专门的教学安排。这样,系统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梳理和引导,可以让学生尽可能的反映出自己当下面临的问题。例如,学校可以组织老师将心理调适相关的问题放在初一第一学期进行授课,集中解决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遇到的各种不适应的问题;将人际交往等课题放在初一第二学期进行授课,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将焦虑处理等内容放在初三,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学会识别焦虑等负面情绪,并且学会如何化解这些情绪等等。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要任命专职的教育心理学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若学校师资条件不允许,至少要给予目前的心理健康老师足够的心理学专业培训。让老师熟悉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明白他们在生活中确实会遇到的问题,以及表达方式,这样,老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内容应该如何授课。

(三)加强校方与家长的沟通

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一方面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增加学生与家长的有质量的交流,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及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里的状况,以增加了解学生的特点,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真的有效。然而,并不能将这种沟通发展成为家长跟老师告状,老师在家长面前数落学生等粗暴的交流。应掌握合适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接受。让青春期的学生,在安全的,更重要的是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四)注重实践,提高教学有效性

心理健康不能纸上谈兵,要落到实处。老师可以尝试开展一些课余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例如,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义工活动,或者将课堂上学到的一些如情绪管理技能等运用到生活中并记录成心理日志。只有有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学生才能说是真正学到了技能,掌握了知识,得到了发展。

结论:心理健康对于中学生而言十分重要。作为初级中学的心理健康老师,应该要密切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改善教学方法,在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给予其适当的指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慧丽. 浅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趋势[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07)

[2]朱燕华. 浅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探索[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2(04)

[3]祁鹏.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11)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篇9

一、指导思想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根据我校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二、工作要点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

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学校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全面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

1、对班主任教师经常举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活动,认真学习教 育学、心理学理论及新课程标准,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和班级工作有机地融合。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1、本学期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根据不同年级开设相应课程。

2、教育学科老师之间平时应互相听课,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学科应组织听课、评课,逐步掌握心理辅导课的原则、要求和辅导技巧,为今后将心理辅导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认真开展好心理咨询室工作

1、开展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对每一位来访的学生做到真诚

倾听、详细记录、认真分析、助人自助、过程保密等要求。

2、做好阳光信箱的咨询、指导工作

3、认真做好个别来访辅导。

(五)健全心理辅导档案管理。

制定心理辅导方案,及时了解、掌握辅导效果,总结各类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辅导方法。对典型案例及时进行整理、讨论。

三、工作安排:

上一篇:社区工会的调研报告下一篇:《螃蟹赛跑》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