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健康心理培养的点滴做法(共11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作为班主任,不仅要管理好班级事务,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师还承担着的心理辅导员的任务。
一、作为班主任,我特别关注学生心理成长过程,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及时帮助学生梳理思想和情感,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在校生活氛围。
我喜欢拥抱我的学生。把它当成一种奖励。奖励是对学生出色完成任务的肯定,是对他再次出色完成任务的一种许诺。我会在学生静静地写作业时,悄悄地示意一个表现特别好的小朋友到前面来,拥抱她片刻;我会在早晨和先到校的学生拥抱一下;我会在学生成功时给他们拥抱;更多时我会拥抱那些胆小,内向的孩子。其他学生看了会甜蜜的微笑,有羡慕,也有期盼。拥抱中有肯定,有鼓励,有感召,更多的是理解。
我喜欢和学生谈心聊天。聊天中唤起孩子情感的回应,使他们渐渐成为懂感情的孩子,至少学会把心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复习考试阶段压力大,聊天谈话更是缺少不了的。话不多,哪怕三言两语,引起他们对某些事情的重视、思考就够了。新年致辞我给学生提希望,讲了几点,归结起来就一个词-----懂事,(要求太长他们也记不住)2009年希望他们懂事,在接下来的复习阶段,每次我提到踏实这个词,他们就想起我元旦时和他们说的话,情绪马上就稳定下来,在课上静静的做事。值得高兴的是,考试时,班中很少有学生因为浮躁错题。
我会狠狠的批评犯错误的学生。我给他们一种观念,有些原则问题不能马虎,必须认真对待。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没商量。有时,我会因学生知错不改暂时冷落他一段时间,引起他对问题的足够重视,让他知道做错事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之后我一定会告诉他应该怎样做更好,最后我会重新把学会做事的他介绍给全班,让他体会到老师和同学还是喜欢他的。
我爱说一句话——你真的很棒!低年级的学生可喜欢表扬了,哪怕你说的不真实,他们也会欣然领受。班中有个男孩子入学几个月了仍不太会听课,我经常提醒他。一次父亲来接儿子,他怕我告状,低头拔腿就走,我赶紧把他叫住,“别走,我还没和你爸爸表扬你呢,”于是我开始表扬他写字特棒,他点头(因为这是真的)接着我就表扬他上课时看我一眼的那刻,说他上课可认真了,他愣愣的看着我,努力再回想,不敢点头(因为这是假的),看着他我继续卖力的像他父亲推销着他。我问他是不是这种情况,他渐渐点头,欣然领受,父子俩高兴的回家了。第二天我在教室里看到了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我接着卖力的向同学表扬他。他更认真了。像这样,我经常把学生夸愣了,之后在同学羡慕的眼光里,他果然做好了。真是皆大欢喜。
我喜欢对孩子说一些夸张的话。低年级的孩子对夸张的语言更敏感,更能打动他们。学生拾到了橡皮,我会和他说:“快向全世界宣布:你拾到了橡皮,让大家来认领,千万别放到自己那,否则别人会误会的。”“如果数学课上你不想锻炼脑力,那就锻炼体力马上去操场飞奔吧!”看到孩子把抹布拼命往黑板上扔着玩,我会说“哎呀,你擦黑板技术太差了,我教你,马上擦!”孩子们在欢笑过后很喜欢按老师的要求做。
二、面对突发事件,用教师的责任心影响教育着学生,尽量减少直接的批评给学生压力。
管午饭时,倒了菜汤,翻了饭盆,那是常有的事。可每每这时,老师往往会包办代替,去为学生清理、打扫干净的,或叫一个比较能干点儿的学生去清扫。
有一次我管午饭时,不小心把自己的菜汤碰翻了。菜汤洒满了讲台,淌在了地上。同学们见了,眼睛齐刷刷地看着我。乖巧能干的生活委员眼疾手快,拿了抹布跑了上来。我朝他摆摆手,说:“谢谢你的关心。是我碰翻的,应该由我负责清理。怎么能让你干呢?”很快的,我擦干净讲台和地面。事有凑巧,第二天,王威同学不小心把同桌的菜汤碰翻了,我正想帮忙(以往都是老师做的,习惯了)。没想到他也摆着手说:“是我倒翻的,应该由我负责。怎么能让您干呢?”看着他毛手毛脚地干着,脸上却挂着自豪的微笑,我对全体同学说:“王威,真棒!”之后,班中总能听到这样的话。个别同学忘记时,身边也会有声音告诫他: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负责,还记得吗?老师都是这么做的。
作为班主任,管理着三十几个同学,工作难免有失误。一天放学后,毛弘清的妈妈发来一条短消息,说他儿子摔伤了,不知是怎么回事,问我知道不知道。我很着急,因为班里的同学没有告诉我,说实话我也没发现同学的身上是否受伤,我实在是不知道的。家长看我这么着急,忙说不要紧,只是点皮外伤,没有大碍。可我心里总不是个滋味,想想自己的孩子这样,我也会心痛的。于是,我骑着自行车直奔孩子家。原来,体育课上,全班在练习跑步的时候,在跑步的过程中,班里的两个学生在跑步时,撞到一起,毛弘清腿上擦破了一些皮肉,体育老师为了不影响上课,让他在一旁休息,简单的处理了这件事情。回家后他的腿肿了起来,孩子很痛,他妈妈问起怎么回事,于是他说受伤的经过,所以他妈妈才发短消息问我的。我知道情况后和体育老师进行了沟通,体育老师与另一个学生的家长说明情况,希望家长协助老师教育孩子,让孩子对毛弘清同学赔理道歉。这样我们圆满处理了这件事情。虽然这并不是大事,但我也以百分之百的认真去对待它。平息了家长的不满,后来这两个同学成了好朋友,两方家长见面也特别客气。
三、学生的好习惯不是仅靠说教就可以达到,老师的习惯影响着学生,心理的认可,行动的感召,促进学生心理的成长。
“名师出高徒”,说的是老师的智慧与技能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其实,老师的习惯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一个爱清洁的老师,他的学生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讲起卫生来。平时,我见到地上有纸屑,总会弯下腰捡起来。久而久之,在做操回来的路上,在放学回去的路上,我悄悄地发现,我的许多学生弯下腰捡起地上的纸屑,拿在手里,直到扔进垃圾桶为止。假如你来到我班的教室,你会发现,我们班特别干净。这不是吹牛。
此外,还有你的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待人接物习惯等等都会影响你的学生。怪不得我们常说,哪个班主任带出的学生就像哪个班主任。
有人悲观地说:“中国孩子的坏习惯都是跟大人学的,没有人能教孩子好习惯,教了也没用。”这话不无道理。
一、课堂随机训练, 夯实口语基础
1. 利用插图, 描述情境。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 直观形象的事物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教材中色彩鲜艳、画面生动的插图, 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如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的插图, 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冬景图, 白雪覆盖了整片森林, 整个世界成了美丽的白色。在铺着厚厚雪花的森林空地上, 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几个好朋友在高兴地玩耍, 身后留下了一串串清晰的脚印, 而小青蛙则在雪地下的洞穴里睡大觉呢!教学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 结合课文了解插图的意思, 然后和同桌小朋友互相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是从哪里看出来?图上都有哪些小动物?他们在干什么?……通过交流互动, 使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2. 结合阅读, 演绎内容。
演绎课本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 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积累语言, 培养他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达到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目的。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体裁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确定演绎课本剧的要求、内容和形式, 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如教学《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时, 可以在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内容, 然后准备道具, 让学生选择角色进行表演, 在表演中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也让学生尝试一下当演员的滋味,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在忠于教材的基础上, 学生在表演中不仅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剧情创新, 还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演绎课本剧, 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 还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的感悟能力。
3. 发挥想象, 身临其境。
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一些唐诗宋词, 唐诗宋词非常有韵味, 读起来朗朗上口, 学生非常喜欢, 但是要理解诗词的寓意, 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教学中, 为了增强学生对诗人写诗意境的理解, 可以让学生结合诗人当时的时代背景与诗词内容发挥想象, 把诗人所写的诗句用自己的话改写成白话文,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各小组又推荐讲得好的同学在班上交流, 通过这样的交流互动既让学生理解了诗意, 又训练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一诗时, 可以先让学生熟悉诗句, 然后启发学生想象李白跟汪伦离别时的情景, 让学生选择角色分别演绎李白和汪伦, 再现李白与汪伦离别时的情景。让学生通过口头演绎与表演, 把李白和汪伦离别时的情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让人回味无穷。
4.“新闻”热播, 积累素材。
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施展口才的良好环境, 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丰富口语训练的内容, 教师可以开展课前3分钟的“新闻”热播, 采用轮流主持制, 让每个同学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新闻”用3分钟时间“热播”给同学听, 然后进行评比, 看谁说得好, 有内容, 有层次, 有新意, 并且用词准, 说得流利。通过“新闻”热播, 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口语训练, 也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大量素材, 真是一举多得。
5. 课后练说, 加深理解。
在教学完一篇课文后, 教师要给学生留下想象空间,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说一说, 交流一下学习心得与体会, 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情, 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又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课内课外结合, 加强口语训练
1. 看一看, 说一说。
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就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 让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要带领学生深入生活, 深入社会, 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如带领学生到公园、农家小院、儿童乐园等地参观游览,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 掌握重点观察、全面观察、按顺序观察的方法, 在描述他们最喜欢的事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2. 玩一玩, 说一说。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把玩的过程说出来, 让学生在玩耍中留心观察, 玩后回忆玩的过程, 按照“玩什么———怎样玩———玩后的心情怎样”这个顺序说一说玩的过程。 (1) 说活动课内容。利用活动课时间, 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 是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良好题材。如用蛋壳制作不倒翁, 学生制作后, 把制作的过程及自己的亲身体验说出来, 就成了一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的口头作文。⑵说社会活动内容。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与节假日活动, 如“六一”联欢活动、春秋季节时参加游园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上说一说, 让学生把自己参加活动的过程和体会说出来,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面对面, 说一说。
俗话说: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可以利用每周双休日的时间让学生把自己在学校里所看到、听到的以及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或自己在学习中所获取的知识信息与家长面对面地进行交流, 既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增强学生与家长的沟通能力, 也强化了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
4. 读一读、说一说。
阅读是吸收, 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吸收营养、汲取知识;说、写是倾吐, 是运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表达出来, 以读促说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 (1) 创设阅读条件。一是在班内建立图书角, 让学生利用空闲时间阅读;二是与家长密切配合, 鼓励学生家长为自己的子女买课外读物, 让学生家中都有课外读物;三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让他们乐于读课外读物。 (2) 利用课外阅读, 进行说话训练。学生通过课外阅读, 为说话奠定了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建立优美词句记录本, 鼓励学生动手、动脑积累优美词句, 并通过进行优美词句交流, 优秀日记评选, 把阅读、写话、说话融为一体, 充分发挥以读促说的作用。
5. 演一演, 说一说。
关键词: 兴趣 观察 积累 思考 评价
作文,是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和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事物的统一体,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是长期困扰师生的一个难题。平日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学生发出“作文、作文,听见头疼”的感叹。作文,是一个心理过程,小学生的作文心理状态直接影响他们的写作过程。因此,教师应采取恰当的方法发展学生写作的积极因素,促进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的转化,从而使学生顺利进入习作过程。
一、学生对作文消极应对的原因
(一)语文基础差,写字、造句遇到困难。
与说话相比,作文这种书面表达形式具有一定难度。一是作文没有口头表达时的对话情景和谈话对象等因素的支持;二是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字、词和语法,并要按规则进行表达。可以想见,语文基础差的学生写作时时而会为写字、造句的困难中断思考,造成很大困难。
(二)缺乏观察、感受和阅读积累,无内容可写。
通过调查发现,一个班级中过半学生认为写作中最大的困扰就是无事可写。问及最喜欢写哪类作文,仅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在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可惜,大部分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另外,我们了解到,学生平时看课外书少,多数学生一学期只看2—3本,在学校的阅读活动课上只是信手翻阅;一半以上的学生承认作文中的内容是瞎编的。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试想,脱离了生活,没有了积累,何谈妙笔生花?
(三)学生作文屡屡失败,挫伤了写作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效果律既重视成功的强化作用,更重视失败的强化作用。尝试了成功的学生,会以更高的热情追求成功;尝试了失败的学生,一般不会再保持原有的热情。如果屡遭失败,则他们的学习热情可能会丧失殆尽。在作文教学中,由于学生自身或教师的原因,学生失败的次数远远高于成功,常使学生产生恐惧、厌烦心理,再无什么写作的积极性可言。
二、改变学生不良作文心理状态的策略
(一)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
小学作文中的基本功是字、词、句、段、篇的应用能力。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就要加强字、词、句、段、篇的应用能力训练。语文基本功训练主要应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教会学生正确地写字、用词、造句,帮助学生打好坚实的语文基础。同时应让学生多读、多记,学生头脑中文章的“原型”越多,越有利于迁移和创造。对于基础薄弱的班级,可制定“小步子”目标,即将复杂的问题、行为划分为几个小部分。把作文训练分为“词、句、段、篇”几个“小步子”,用词语接龙的形式帮助学生积累词语,与此同时,把表达训练和阅读训练结合起来,找出对应关系,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觉消灭错别字,积累词汇,丰富语言;强化段的训练,认识段篇关系与题文关系。这样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才能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二)采取得力措施,引导学生观察、阅读、积累。
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针对学生“积蓄”少、语言词汇贫乏的特点,平时教师要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学生观察阅读、积累。学生有了“思”和“感”,作文就会容易得多。
1.做好阅读与摘记。
这里的阅读,除了指语文课内的阅读,还包含大量课外阅读。只凭语文课内的阅读,是不能满足积累语言材料需要的。要进行大量课外阅读,就要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我校的具体做法是:(1)全天候开放学校图书室;(2)每周每班确保一堂课外阅读活动课,每月上一堂阅读教育课;(3)鼓励学生到区图书馆借阅图书;(4)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双方认真填好联系单,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阅读时间。
在学生有书可读的情况下,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有选择地阅读。从三年级开始,我们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找到自己想要读的内容,反复诵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记住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及好词佳句、名诗名句、名人名言等,分门别类地摘抄在笔记本上。教师定期检查,组织学生交换浏览,这个小小的素材库里,东西积累多了,写作文使就可信手拈来、得心应手了。
2.走进生活,丰富素材库。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泉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学生写作脱离生活,文章淡如白水,我们就要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拥有生活,却感到生活中没得可写,写了也不一定能写出真情实感。因此,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在作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如观察街道、家庭的一些细微变化,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鸟鱼虫、日月星空、小河田野……通过观察,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情操。
另外,有意识地组织各种活动,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教学过程贴近生活,让真实的生活唤起学生真实的感受和无限遐想。如开展朗诵会、故事会、文娱比赛、体育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种植花草树木,了解植物生长过程;饲养虫鸟鱼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在参与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并把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思装进自己的“素材库”。长此以往,学生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充实。
3.观察积累与思考相结合,抓好小练笔。
要想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单靠每学期的6篇作文是不够的。因此,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及学习情况,适时引导或安排一些小练笔。如课文学到动情时,让学生把想说的话写下来。生活、学习有所感受时,动笔记一记。还要注意倡导学生每天记下最难忘的经历和感受,哪怕是只言片语。这些小练笔不拘形式,不规定长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写作权利,欣赏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他们多鼓励、引导,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张永强.对小学习作教学的几点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2002.7.
[2]金加锦.构建“生活作文”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001.2.
福州八中心理教研室谢维兴
作为福建省较早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我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初见成效,整个过程充满艰辛、困惑、矛盾、曲折,既有”山穷水复疑无路”的痛苦,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更多的则是思考和体会。今天我主要就心理健康教育课,谈一点我的心得体会。
对于怎样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真正达到切实有效的心理教育目的,一直是我们每一位心理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探索的问题。几年来,我试着从多个方面改进我的课堂教学质量:有专门的心理教室,取消讲台和课桌,把座位安排成半圆形,并可随意移动;上课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既有讲授、讨论、辩论和讲故事等传统的上课方式又有心理剧、角色扮演、游戏、心理测验等新方式。教学方式的改变大大提高了我的课堂效果,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安排缺乏序列性;小组讨论时,发言的同学一般都只是谈自己,很少代表本组意向;课堂深度不够,缺乏有效的引导等等。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累积丰实,我也在不断的摸索更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模式。
从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谈起
一天,我一如往常打开电子邮箱,看到了一封“未读”邮件,那是一位新高一学生的来信。她用稍显稚嫩的笔触叙述自己对学校的不适应-------陌生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人际关系的变化让她感到无所适从,看到同学们三三两两的在一起说笑、玩耍,总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想和他们聊天但不知说些什么,想和他们打招呼,但话刚想出口,勇气反而不知踪影。
我像往常一样给这位学生写了回信,帮她分析现状,解除困惑。可是我又想到,这样写信,到底会对她起多大作用呢?即使起作用,她这种情况的新生,其他班级是不是也会有呢?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一项艰巨而充满意义的工作,往往需要花费咨询者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只是对来咨询者发挥影响。我怎样才能让我的工作更有效,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帮助呢?我想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不同,它是一种“教育”,是一种“服务”,它强调的不是治疗和重建,而是防治和发展,它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的。
经过对高一学生心理现状的调查了解,我设计了一节课----《沟通无极限》。在课中安排了四个环节:
第一步,“放松操”。我给学生每人发放一根橡皮筋,要求他们把它套在鼻子下方,然后开始比赛,如果谁能最先把橡皮筋从嘴上方移到脖子下,那么就是胜利者。在比赛过程中,学生都使出了浑身的解数,个个呲牙咧嘴,挤眉弄眼,露出各种”古怪”的脸部表情。做着做着,大家都不由自主地笑了。在这里,我着意要给学生创造一种放松、微笑的氛围,因为微笑是良好沟通的第一步,它能够拉近人与人的距离,能够带给人亲切和关爱,代表了礼貌、尊重和真诚。
第二步的“心情写真”里,针对那封学生的来信,我让学生一起来讨论,谈感受,提建议。然后,我让大家做一份特殊的”广告”:在白纸上画一样代表自己的吉祥物(动物、卡通人物、植物)等,并写出自己个性中还不被别人了解的部分。画完写完后,让学生用磁钉把“广告”贴到黑板上去,举办“画展”。这时学生渴望被人了解的激情完全迸发了出来,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画出的吉祥物各式各样,各有特点,并且都能真诚地写出对自己个性中还没被了解但渴望被了解的部分。这个环节,我有意给学生创造一个坦诚地表达自己、移情换位的去感受对方,彼此得以心灵相通的机会。同时让学生明白:良好的沟通就是要信任对方,并勇于向对方暴露自己,让别人来了解自己。
有了上面的感情氛围和人际基础,我想趁热打铁,给他们提供一个最大范围全员自由的人际互动机会。于是我安排了第三步:齐跳《兔子舞》。我让学生排成一纵队,后面的学生双手搭在前面学生的肩膀上,接着播放《兔子舞》音乐。学生开始热情洋溢跳起“兔子舞”。随着音乐节奏的加快,课堂气氛开始渐渐趋向高潮,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加入跳舞的行列„„身体的接触表明学生之间己经没有了隔阂,有的是相互信任,心灵的互通。接着我再提一个小小的要求,请学生帮助同伴松松肩,捶捶背。这个活动充分提供了人与人之间无条件身体接触的机会,这时学生开始最后学生完全打破了平时的“关系网”,同学之间没有了平时的计较与挑剔,开始给其他同学松肩捶背,嘻嘻哈哈,笑成一团,学生之间的心贴得更近了。
第四步,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我开始播放节奏舒缓的音乐,并让学生闭上双眼,用略显低沉的声音引导学生:“请把你们手中的纸对折——对折——对折——再对折„„请把你们手中的纸撕去一个角„„把眼睛睁开„„把手中对折的纸打开。”当打开对折的纸时,学生觉得很新奇,相互比较各自的“作品”——虽然引导程序相同,但撕出的纸的样子却是千奇百态。这时,我乘热打铁,适时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在人际沟通上是非常重要的,要学会“理解”别人的想法、感受,从对方的立场来看事情,正确地思考与做出回应。这时我看到学生静静地听着,双眼满是弈弈的光采,我知道他们己经领会了我话中的含义,这也正是我这节课的点睛之处。
芝麻开门
整堂课以热身活动开始,以情绪高潮结束。热身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潮”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使他们有更深层的体验,达到持续的、长远的、深刻的教育效果。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更彻底的放松,情感得到更彻底的宣泄,理念上获得更深层的领悟。活动后同学谈各自的感受,其中一名学生跟我小声说了一句话,使我受到很大的触动:“老师,今天有人给我写了祝福的话了。”这是一位平时少言寡语,性格内向拘谨,很少与同学来往,孤独自卑的女孩。我不由的想到:人与人之间的确需要接触,哪怕一瞬间眼光的对视,一个微小的抓握动作,一次不经意的搀扶,那种温暖的传递,那种力量的感受,那种潜在的震撼,给人带来的是一份信任,一份接纳,可能就是改善一个人,改善人际关系的契机。所以我想,这一次这个女孩收到别人的祝福,与别人的身体接触,她体验到的被信任感一定会给她注入某种从未有过的震动,对她起一定的唤醒作用,她太需要关爱了,或许这是鼓励她以后要学会主动接近别人,自主积极的去投入周围世界生活的一个转折。
这堂课,学生们所表现出的那股发自内心的热情与欢悦,在语言、神情、举动和行为中所表现的那种急切、关爱与团结让我感到振奋不己,让我更加坚定了这样的信念: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强调“活动”,重视“体验”,体现“全员”,强化效果。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以活动为形式,创设情境。我们知道: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游戏活动一直伴随着他们。喜欢游戏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在游戏活动中,他们更能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更能投入体验。在活动中,学生们不仅体验的是兴奋与快乐,更体验到人与人之间信任与接纳的分量和团队合作的凝聚力量。同时这样的活动,对一个人的胆识、自信、自制、进取心、集体意识、关心和尊重他人、负责等很多个性品质都体现有一定的培养和磨练作用。课堂进程中,教师负责提出游戏活动的要求,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整个课堂过程以活动为形式,师生共同创设一个自然、轻松、平等的心理情境。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以体验为主线,注意分享。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花很多力气“灌”给学生一大堆知识,远不及给他们提供一个身体力行直接体验的机会,效果来的直接。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一个人潜意识中的一些心理体验,强化其心理感受。对个体来说,再精彩、再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觉和直接体会。学生要形成健康的心理,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依赖和借助自身的生活,他们的主观体验。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启发,都会起一定的触动作用,甚至认知的改变,也只有这样才易于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助人自助”的目的,正像古语所云:“汝虽多闻,若不与修,等于未闻,如他人说食,终不能饱。”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感悟为目标,强化效果。在课堂活动中,我们要顺应自然,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心理学家的观点认为:一个人的思想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便会引起积极地注意、记忆、思考。也就是说,深刻的情绪体验会引起学生积极的感悟,因此在活动时,我们相信学生,相信他们只要有体验,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感悟,我们更多的是发言的机会、思考的空间留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去领悟活动的本身所蕴含的道理。
进 一 步 思考
“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得百分之十;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得百分之二十;但所经历过的事,我们却能记得百分之八十。” 在我力图寻找一种效果持久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在这个过程中,强调的是共享与应用。强调“从做中学”的体验式学习,能够将学习者掌握的知识、潜能真正发挥出来,它在青少年的心理教育中,在一个人人格、品性、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认识到,应改变以往枯燥的室内授课方式,通过体验式学习形成一个持续学习、勇于创新的团队组织氛围。我更进一步想到:体验式的学习不应单纯局限于一定场地和项目,应该创造条件带领他们搞一些诸如游泳、跳水、划艇、远足露营、攀岩、伞翼滑翔、户外生存技能等野外活动,带他们去体验绵延山峰、湖泊林海等自然环境。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很主张带领学生去体验大自然,他说:“大自然的美在培养高尚的精神
方面起的作用很大。大自然是善的源泉,可以培养人一种细腻的情感,一种审美需求。我们完全可以带孩子们去森林、花园、池水边、田野,到‘冷漠的大自然闪耀着永恒的美’的地方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乌申斯基也说:“我深信,美丽的风景对青少年心灵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教育家的影响是很难和它匹敌的。”想到做这些,对学生们来说,该是多么激动人心与有实际效用的啊。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心理下的定义是——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和谐积极的一种全面状态和相应的行为,是人们对自身身心与他人、与家庭、与生活环境、与事业、与社会和谐的积极地适应,是人的潜能的最大实现,是人的各自优势的最大发挥,从而愉快的幸福的学习工作生活。我国著名的少儿心理卫生专家陶国泰曾经指出,坚强的意志,健康的情感,良好的性格,顽强的适应能力以及同周围的环境融洽协调的能力,这是少儿心理健康必备的因素。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
基本标准:智力活动达到同龄人正常水平。
理想标准:观察注意思维和语言能力达到同龄学生的较好水平,思想开放敏捷,在一定的场合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内容
培养学生乐意接受新事物,以积极的情绪和态度适应新生活的心理。
引导学生做班级和学校的主人,培养在不同的场合中能尽快充当好相应角色的积极心理,培养对集体对他人亲密的情感。
引导学生开发自身的潜能,培养终身学习的自主意识
结合各学科的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思想方法,加强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的训练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笔者认为,青年学生首先应学习一些心理知识,促使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并且对将来的学习生活都有好处。其次,青年学生应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满意的心境,形成良好的个性和统一的人格,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最后,笔者认为,心理辅导也是促进学生正确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与态度模式形成的重要
途径。正文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呼声日紧,而是提上的日程化的位置,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三、中学生应该学习一点心理知识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2、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
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3、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学生应学习一点心理学。
四、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如果你问一位中学生“你健康吗”他也许会说:“我当然健康,瞧,我壮得象头小牛犊,从没生过病。”可是健康不应只指体格健壮与否,还应包括心理在内的健康。严格地说,只有体格健康还算不上是健康,因为健康不只是体格健壮与否,还包括心理健康与否,联合国世界
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解释: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状态。也就是说,健康与否从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现在不少中学生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如胆小、忧郁、孤僻、依赖、神经质、人际关系不良等。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生理健康的指标较明确,判定容易一些,而心理健康的判定便较为困难,因为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和模糊性。
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绝对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人们都处在较健康和极不健康的两端连续线中间的某一点上,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不动的。人的心理健康即可以从相对的比较健康变成健康,又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那么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另外,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应指出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状态,而不能只看一时性的偶尔现象,使断定心理不健康。心理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也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差异。
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正确的人生态度。
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抱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即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在社会变革时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头脑清楚,眼界开阔,立场坚定,即不保守,也不冒进……总之,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稳妥,与时代共同进步,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
②满意的心境
满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满意的心境来源于正确的认识,由于他们能一分为二地论人论事,因而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悦纳他人。他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外貌、德才学识有正确的分析。他们在别人的议论包围中既不会被赞扬、歌颂冲昏头脑,又不会因批评、责备而烦恼,因为他们对自己心中有数,能从别人的议论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他们不自骄自傲,也不自轻自贱。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会淹没在别人的议论中无所适从,他们总是处于一种独立自主的状态。他们对别人也有一种客观的、全面的评价,不会忽冷忽热,不会苛刻地要求别人。对工作、生活、学习也有正确的标准,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急功近利,因而心境总是满意的、愉快的。
③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爱。这是因为他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因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与人为善的人能够与大家互相理解、彼此感情融洽,协调一致,相互配合默契。人际关系和谐,心情当然就比较舒畅,心理会处于健康状态中。
④良好的个性
统一的人格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统一的人格,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不虚伪,灵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鲁莽,既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顽固执拗,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谦虚、开朗的性格。
⑤适度的情绪,充分的理智
人与动物区别在于有理智。健康心理必须有自我控制能力,有适度的情绪,不过悲、过喜、过忧、过怒。要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护较长的时间。要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而不低下猥琐、泪丧悲观的情绪,更不会反复无常。
五、注重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要从未成熟儿童期向逐渐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因此,很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他们顺利安全渡过青春发育期,并把这一时期转化为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
一、方案背景
随着21世纪竞争日趋激烈,当代大学生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压力。为了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学会学习交流,从而适应社会各方面发展需要,管院心协在校心协的带领下,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的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培养方案。
二、方案内容
该方案分为两个模块:
1.理论活动:心理知识讲座 2.实践活动:
1)心理沙龙 活动原理:
叙事疗法是由麦克—怀特与大卫—埃普斯顿于19世纪的80年代总结发展出来的,在上世纪90年代逐步开始为心理咨询工作者了解和接受,很快成为后现代心理咨询技术之一。如今已成为了当今国际心理咨询领域中的关键词。
沙盘游戏疗法,其过程是在咨询者的陪伴下,通过非言语的手段,让来访者从玩具架上自由挑选玩具,在盛有细沙的特制箱子里进行自我表现,再现其多维的现实生活,使来访者的无意识整合到意识中,即“无意识意识化”,是一种从人的心理深层面来促进人格变容的心理治疗方法。活动开展:
通过给参与者提高一系列的心理测试、心理游戏、叙事冥想教学以及沙盘游戏等方式,创造一个相对放松自由的环境,让参与者体验叙事疗法的八大假设理论,五大基本功(贴近,温暖,感动,放空,好奇)和外化技术,在与自我,与陌生人的互动中,更好地感知内外部世界,放开自我,同时更了解自我。2)情绪墙 活动原理:
人本主义治疗者相信个体有“自愈”的能力,通过激发和引导求助者发挥自助的自我调节潜能,结合教育与理性的引导,强化求助者心理状况的自我认知。
活动开展:
通过引导参与者对自我情绪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引导其发掘产生消极情绪的深层原因,从而达到自我调节和自我救助的目的。3)心理电影展播 活动原理:
电影疗法是近二十年来兴起的一种心理咨询模式,它是一个系统的干预或援助过程,是在良好的治疗关系的基础之上以影视或影视片段作为治疗媒介,结合其他有效的治疗技术,对观影者在观看影片过程中或之后所产生的内心体验以及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动力关系进行分析、解读,促进观影者自我领悟或习得问题处理技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召唤其痛苦回忆,抚慰心灵伤楚,进而促其身心稳定,甚至治愈病情。电影治疗是医学与电影学的交叉与融合,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前沿,前景无限。活动开展:
通过特选电影展播,让观影者在电影情境中受到强烈的满灌,召唤出其心理烦恼和障碍的本源,达到抚慰与激励的目的。4)户外素质拓展 活动原理:
心理素质活动不是训练某种技巧或某种知识,而是设定一个特殊的环境,让受训者直接参与整个过程,在参与的同时,去完成一种体验,进行反思,获得感悟。通过本次训练活动,使其充分认识到团结、协作、默契在现实生活和工作当中的重要性。活动开展:
户外素质拓展活动包括定向越野、信任背摔、穿越生死电网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团体项目,使参与者对团队精神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增进其内部团结;激发参与者的自身潜能、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对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正面的冲击和影响,达到完善和提高自己。5)心理情景剧 活动原理:
心理剧是由心理学家莫雷诺(Moreno)首创,它是一种集体心理疗法,将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通过戏剧、小品等形式展示出来,在心理治疗者的间接干预和同台参演者的帮助下,使心理问题明显化,在表演中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大学生心理情景剧是在心理剧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校园文化形式,它是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戏剧创作和艺术表演的形式,对预设的心理问题进行直观化的描述、解释和引导,能让观众和参与者在自发的、和谐的、轻松的状态下受到启迪,对大学生在成长中遇到或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或在今后的行为中有所改变。活动开展:
我们遵循集体心理疗法中心理剧理论的指导,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情景剧比赛——“剧说心语”,为大学生提供一个通过表演解读自己、解读生活、促进心理健康的平台。
管院心协策划部
一、专家疏导, 活动减压
我园成立了心理工作室, 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国家心理咨询师担当工作室心理辅导教师, 开展心理咨询、矫治服务, 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案疏导;开设了心理健康讲坛, 每月开展一次心理健康讲座, 为教师们的心理健康把脉, 指导教师进行心理的自我维护;我们把舞蹈房、图书室、多功能室开辟成心理减压室, 让教师在业余时间来跳舞、打球、下棋、读书, 丰富各自的兴趣爱好, 消除工作、生活中产生的烦恼;幼儿园还定期组织卡拉OK、交谊舞、打扑克、养生美容经验交流等休闲娱乐活动, 缓解教师们的精神压力。通过一系列活动, 教师们的心情舒畅了, 情绪稳定了, 心态阳光了, 青春的容颜和童心母爱又回到了她们的身上。同时, 教师们还懂得了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节奏和情绪, 提升了工作效率。
二、班子感召, 影响带动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 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让教师拥有阳光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 园长首先要积极地塑造自我、完善人格, 成为热爱生活、情绪饱满、充满激情、笑对压力的人。园长心理健康了, 人格健全了, 对教师的心灵就会产生感召力。
我园一直注重领导班子自身的人格修炼和心理健康, 倡导“修炼素养, 塑造健全阳光的人格魅力”。在领导班子建设上, 我们提出了“六个态度”的目标:一是人格有硬度, 做到坦诚做人、严以律己、爱岗敬业、率先垂范;二是思想有高度, 做到理想坚定、理念前瞻、顾全大局、甘于奉献;三是形象有亮度, 做到仪表端庄、举止文雅、情绪饱满、精神振奋;四是心态有光度, 做到人际和谐、心胸开阔、诚实守信、乐观豁达;五是待人有宽度, 做到善于倾听、广开言路、民主决策、包容汇通;六是专业有厚度, 做到学识广博、业务精湛、善于实践、勤于反思。领导班子努力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热情开朗的阳光心态、创先争优的工作热情和厚德载物的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带动着每一位教职员工, 全园因此呈现出和谐奋进的环境氛围。
三、宽容理解, 引导激励
教师团队中汇聚了不同性格和气质的人, 有的教师直率热情、不怕困难, 但做事浮躁, 缺乏自制力;有的教师多愁善感、沉默寡言, 但做事谨慎踏实。作为园长, 应当有容人之短的雅量, 以宽容的心态善待每一个员工, 同时更要有用人之长的见识, 善于发现并发挥每个人的优势, 让性格各异的人能够组成一个和而不同的团队。我们仔细分析了每位教师的性格特点, 尽量把性格不同的教师安排在一个班级, 做到共生互补。同时, 我们还注重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帮助教师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如每周五的业务学习, 专门安排5分钟~10分钟时间集中分享价值观积极向上的美文;团支部、工会经常组织开展展示团队精神的心理拓展游戏;在幼儿园论坛“阳光驿站”栏目里提供“好书美文推荐”平台, 供教师选择阅读, 并召开座谈会交流阅读体会;开展“我班的家长工作”“夸夸我的配班”等专题演讲活动, 提升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增强她们的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对工作中出现的消极现象, 园领导主动、及时与教师交流, 做好疏导工作;对因家庭、生活等原因而引发的一些心理问题, 园领导从不视而不见, 简单处理, 而是弄清原委, 给予精神慰藉, 尽力抚平教师的心理伤痕, 让教师感受到来自幼儿园的关心和温馨。
一、在概念教学中培养表达能力
1引导学生归纳概括
应让学生注意概念的形成过程,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再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归纳概括出概念。
2鼓励学生复述、背诵
数学概念,语言严密、精练,有的概念学生归纳概括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揭示概念,并鼓励学生复述。复述的同时通过关键词的重读,既便于记忆又能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一概念。
为了让学生把概念记得扎实、牢固,可以多让学生背诵。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把学完的数学概念整理到笔记本上,标出序号,每节数学课前以开火车的形式(每人背一条)把学完的数学概念背诵一遍,这样不仅及时复习巩固了数学概念,也锻炼了背诵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在计算题教学中培养表达能力
在讲解計算题时,不仅要教学生怎样正确计算,还要求学生每做完一道题都要根据法则讲清算理。这样,在讲题的同时不仅把计算法则掌握了,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既有利于正确计算也便于检查出错误。
三、在文字题教学中培养表达能力
在文字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在读题上下功夫。教学时,一般是按以下步骤进行:
1重点词先重读
如,28与45的和乘以58与48的差,积是多少?
2缩句后再读
和乘以差,积是多少?
3填词后再读
问:谁与谁的和乘以谁与谁的差?
学生在前两次读的基础上根据原题很容易填词后再读一遍,从而列出正确算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表达能力
1分析思路,叙述步骤
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首先应从分析解题思路上入手。在教学应用题时,必须让学生学会分析方法,先让学生明确是什么类型,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说出解题思路。要求做题之前说,做题之后讲,可以同桌互说,小组之内互讲,这样,训练时间长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定会增强,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2口述编题
每学一种新的类型的应用题,都可以让学生仿照例题编题,可以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补充条件或问题到完整地编一道题。编题的过程实际上就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解答应用题。
齐河县赵官镇中学 王晶莹
[摘要] 营造一个生动的、活泼的、富有生命力的课堂,重要的是要在课堂上形成一种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从而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创造条件。
[关键词] 课堂 心理氛围 培养 健康人格
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高水平。‛笔者认为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能够培养起学生的健康人格。
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课堂,在他们人格形成的青少年时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学生的喜乐情感、是非思想、成败感受、美丑领悟以及生命意义的探寻都是在这一方天地,所以课堂必须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真诚亲切、充满文化气息的富有生命力的生成。只有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才能真正的进行,才能获得发展。营造一个生动的、活泼的、富有生命力的课堂,重要的是要在课堂上形成一种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从而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创造条件。
那么,教师该如何来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呢?下面我谈几点做法。
一、教师更新观念,把良好的心境美好的气息带进课堂。教学过程既是师生生活信息传递、交流的双向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双方情感交融的前提,是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条件。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具有主动性与灵活性。
1.把微笑与耐心带进课堂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抱有的期望与要求,是通过态度、表情、行为等方式传递给学生的,微笑是这些方式中的一个,也是最优秀的一个。教师坚持‚学生无错原则‛,用微笑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信息,学生会受到更大的鼓励,从而更加相信老师,以最佳的主体精神投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给予老师积极主动的地反馈。微笑还能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一同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活动。这里的微笑包括教师亲切的笑脸、优美的语言、宽容的眼神、和蔼的举止等等。对不服从教育的学生教师需要拿出更多的耐心,付出更多大的努力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研究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选择其能够接受的教育方式实施教育。
2.把民主与竞争带进课堂
参与教学活动的师生双方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感情、有智慧、有性格、有人格。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民主与竞争的机制,有利于帮助全班学生形成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例如,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互评,并注意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一段时间后,学生在这种互评中,形成了良性竞争,提高了学习兴趣。如现在的课堂上常常出现一生评价另一学生:‚他讲得很有见解,说得很有感情,我要向他学习!‛这种积极、生动的场面。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3.把鼓励与欣赏融进课堂
当大家普遍认同鼓励和赞赏的效用时,使用的过滥或过于直白死板使这种效用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中将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欣赏融入每一个环节,如中国画的润笔,不着痕迹的烘托出学生的主体色调,使学生不断的强化自我效能感。如在学生对课文分析后,使用柔和肯定的语气对话:‚这位同学真是个独具慧眼的评论家,对本文中字词的把握与分析很到位,文中平凡的文字符号被他这么一说,字字是金,熠熠生辉了。同学们也当一次评论家,点评一下他的分析,如果你有不同理解就大方的表达出来。‛恰当地鼓励与赞赏不仅对被鼓励人起到培养自信的作用,对同环境的其人也具有相同的作用。随着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得以满足,学习兴趣也会愈加浓厚,健康的人格在课堂中逐渐形成。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培养学生形成正面积极的心理
1、设计富有想象力的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富有想象力,就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解决一个个问题后的愉悦感,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十分有益的。如我在教学《孙权劝学》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主题,展开合理想象,设计问题:‚蒙乃始就学后,会怎样学习,才能做到让鲁肃‘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富有想象力的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展开了创新思维的翅膀,‚鲁肃点灯读书到深夜。‛‚鲁肃办完军务就拿起书来读‛‚鲁肃读书越读越入迷,忘了吃饭‛……逐渐鲁肃努力读书的形象完善起来,学生通过想象,也树立了努力学习的信念。这样,就极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创新思维的习惯,使他们成为语文课堂上快乐的学习主人,同时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心理。
2、重点点拨引导,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收集学生自学中出现的各类信息,将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对疑难问题进行重点点拨引导,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从而使他们能够高效地自主学习,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我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时,提问:‚爸爸对‘我’说的每一句话对应‘我’回忆的哪一件事?能从中看出爸爸对我成长得什么影响?‛用一根线将全文串起,通过重点点拨引导,学生思路豁然开朗,轻轻松松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达到了理解的目的,同时也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方法,使他们成为课堂上高效率的学习主人。
三、选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发现、创造的潜能 好奇好胜是青少年学生一个显著的心理特点。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与变换,不仅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意向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使学生能以积极、欢快的情绪去从事学习。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变换教学方法,力求做到常教常新。
例如,我在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用歌曲《七子之歌》导入,并设计了‚演讲比赛‛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好胜心,使这节课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发展了自身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很多,但至关重要的因素则是教师的作用。正如罗杰斯说的那样:‚课堂气氛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奏效的气氛将首先取决于教师做了什么以及他怎么做。‛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以良好的人格魅力,积极饱满的情绪、新颖有趣的方法、优化关系、公正平等的态度来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以期达到教师的愿教、爱教、乐教、善教,学生愿学、爱学、乐学、会学、善学的理想境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心理也健康地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健康与德育论文
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氛围 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尤其是对人的心理素质,如健康的心态,积极自我调整的能力,不怕困难挫折和挑战,有责任心、进取心、爱心,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等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的主题,加强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个性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核心因素。心理教育是素质的核心工程,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必须健全学校心理教育机制。故心理教育应是完整的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心理教育既渗透与学校各育、各科教学和生活之中,也应具有其独立的运作体系和方法。只有健全学校的心理教育,才能从本质上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各科、各育改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中学生健康心理的标准
心理健康有十条标准:要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能充分地了解学生,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生活理想切合实际;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二、现代社会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许多调查研究表明,当代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占15%--20%左右。常见的问题是:
1、对人多疑。很少相信别人,遇到事情总爱疑神疑鬼,怕对自己不利。
2、3、恐惧。极度胆小,害怕,似乎总面临什么危险与侵害。焦虑。心里老是为某些事情(如学习、人际关系)焦虑,情绪不稳定。4、5、6、7、8、考试过度紧张,导致大脑呈抑制状态。
严重逆反心理,不听家长和教师的劝导,故意对着干。失去信心,不能相信自己的能力,消极、振作不起来。对他人冷酷无情。遇到与他人矛盾,肆意伤害、不顾后果。孤独忧郁。很少与别人交往,有事也不愿与别人说。
此外,小学高年级与初中生还会出现由于“性”发展带来的种种心理健康问题。
三、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客观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
一些比较隐蔽的、潜伏在孩子身上的精神疾病的因素也可以直接或
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学习。
1、儿童忧郁症。该病在小学生中的发病率较高,而且常常是在亲人长期远离或突然亡故后发作。儿童忧郁症在早期主要表现为对读书没有兴趣或丧失自信心,成绩陡然下降而且伴随着情绪低落、动作缓慢、不爱活动等表现,有些病儿可能在读书时还会感到身体不适(如诉说自己头晕、头痛或是腹胀等),导致学习兴趣下降。但是详细检查后,却未能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2、儿童神经官能症。这是一种神经机能(以心理因素为主)失调的病症,家庭教育方式不妥和心理矛盾调试不当容易引发该病,其主要表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神经过敏”(即对突然出现的刺激容易产生过度的惊恐反应)。例如,强迫性的怕动物、怕昆虫。他们在上课时会不停地数数字或重复做一些玩弄手指、衣角的小动作,导致不能专心听讲,影响学习效果。
3、智能(精神)发育不全。此病按其严重程度可分为三类,即轻度、中度和重度智能发育不全。中度和重度症患儿一般是不适合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轻度症患儿虽然能够接受文化教育,但因他们的理解力和接受力落后于正常儿童,因此可能难以跟上普通的教育进度,这就需要家长或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反复、耐心的教育。精神发育不全的发病因素很多,如母亲孕期感染或被放射线照射过多等。患该病的孩子会出现分不清事情的主次、容易激动、克制能力较差等症状,因此容易受他人欺辱,乃至上当受骗。
4、儿童期精神分裂症。患这种病的儿童主要表现为孤独、怪僻,不易接受新事物,常避开周围的同学,对任何事物都缺乏兴趣,因而学习成绩不佳。而且上课时还要做一些单调的小动作,对父母等亲人的感情冷淡,严重者会发展到不注意个人卫生、换衣服、洗脸都需要别人催促。这样一来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以前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也会逐渐遗忘。
此外一些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的患有癫痫病症的儿童,难以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因而学习成绩低劣。
四、教育活动中学生的抗挫折心理的能力表现直接影响着自己的学习。
现在许多孩子都是“家中至宝”。由于国策计划生育得到贯彻执行,独生子女户现象普遍存在。家长抱着“再怎么说也只这么一个孩子”的心态,对孩子百依百顺,被他宠惯了的孩子,自然也变得娇气任性了。一些被父母宠坏了的孩子,面对困难或不如意时,不是积极想办法,只是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哭鼻子”。现在的孩子抗挫折能力普遍较弱,只要自己一受到挫折,就会表现出以下一些心理:
1、2、不安。失去信心,整天忧心忡忡,焦虑、紧张、喜欢独处。压抑。把可能引起挫折的欲望,以及与这种个欲望相联系的思想情绪都掩盖下去,文过饰非、不承认其存在,压抑的结果,往往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突然爆发的危机。如逃学、旷课、离家出走等等。
3、回归。行为受阻后,不再进行积极的尝试,以后凡是遇到困难就躲着走,不正视现实,向往幻想世界、异想天开。回归实质是一种退化,常常表现出与自己的年龄、身份、能力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
4、冷漠悲观。表现为麻木不仁,对什么事儿都漠不关心、熟视无睹、没精打采、自甘人后。
5、反向行为。表现为压抑自己的情感、防止自己的主观动机在外部呈现出来;违反自己的心愿,作出与动机相反的违心行为。
6、攻击。一种是转向性攻击,常把内心的烦恼、愤怒向别人发泄、无故伤人。另一种是直接性攻击,对使自己受挫的人或事物公开而直接地发起攻击,采取方式可能是殴打、谩骂、损坏物品等。再一种是自我性攻击,即将挫折的原因全部归于自己,自卑、自贱、自馁、感到屈辱与羞愧,严重的可导致轻生的后果。
7、求得注意。一些学生得不到老师与集体的重视,故意调皮寻事,用恶作剧来显示自己,求得大家对他的注意。
五、针对以上分析,构建心理教育的体系主要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即强化活动课程、渗透学科教学、开发环境课程。
(一)、强化活动课程。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阶段。确定不同的教育主题,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低年级学生开学时,首先对他们进行适应性教育和学习兴趣培养,领着学生参观学校外部环境,看看高一级的同学上下课的活动,初步懂重小学生不同于幼儿园,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然后根据小朋友们两周表现后,把心理教育的重点定为关心同学、关心父母的爱心教育等等。在班内开展穿衣、系鞋带、整理书包比赛,比一比谁最能干。在课堂教学中,让胆小的同学多发言,对他们多鼓励、多表扬,使他们摆脱胆小的心理。学校首先创设良好的校园空间,班主任利用晨会、思品课和班队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辅导活
动,寓心理教育于班队活动之中。各学科在教学中做到有机渗透心理教育,教师运用各种形式创设各种心理环境,充分激发、调动、提高学生的乐学心理。学校要求教师平时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苗头,要用心去教,而不是用书去教。注重对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的人进行疏导。要求教师采用各种心理教育方法对后进生进行转化。
(二)、优化学科课程,心理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各教研组参照德育大纲和教学大纲研究如何使德育和心理教育与教学内容上互相补充、渗透,方法上相互借鉴、综合。教学方法上采用情景教学法、目标教学法与自主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整体效应。语文老师通过日记和作文,把握学生心理变化,以评语、个别谈话的方法对学生激励与指导。数学、英语老师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一些激励性的评语,如“你的作业做得棒!”、“你天天有进步,为你高兴!”。学校还应重视对弱智生实施心理行为矫正,消去他们的自卑,让他们与正常儿童一样爱学习。为了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落到实处,全校一至六年级可每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课。
(三)、开发环境课程。环境课程包括两类,即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环境的优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
1、人际关系的优化。首先,师生关系变命令式、强制式为平等式、民主式。我们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都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积极性的语言,始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尊重相信学生。其次,学生之间要形成团结、友爱、互助、平等合作、和谐竞争的同学关系。人际关系的优化,使班级集体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2、文化环境的优化。
A、构筑良好的班集体文化,使学生都有自己的文化信息网,具有刻有自己个性印记的知识、信息的价值体系。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接触、体验和理解学生感兴趣的文化信息,力求使自己与学生平等探讨、双向交流,及时对学生中的观点进行分析研究、筛选、讨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以集体的文化力量影响个体的个性化进程。
B、优化家庭文化。家庭文化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化深深的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我们把学校教育深入到家庭,使施教者同时也是受教者,通过成立家长学校、邀请家长来校参加活动、组织家庭教育咨询活动、召开各种形式的家长会活动,帮助家长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3、成立心理咨询室,设立“心桥”信箱。心理咨询遵循平等交友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因人而异原则、启发性原则、保密性原则。咨询员热情接待学生耐心倾听,创设和谐、亲切友好的交谈、咨询气氛,表明自己将严格遵守保密的诺言,学校的咨询重点是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友、身心发育等一系列方面的心理矛盾与困惑,使前来咨询的学生畅开心扉。老师特别重视对个别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或学困生进行心理咨询方法,进行心理疏导,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对投入“知心姐姐”信箱的信或咨询单,都能及时答复。
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的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当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生存环境相适应、相和
[关键词]文化修养 书香气氛 班级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50029
书香浸润灵魂,文化滋养个性。为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最大限度吸纳知识的同时,充分感受成长的快乐和成就,还他们活泼开朗的青春朝气,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开掘学生的潜力,搭建学生成长平台,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每一个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拘泥于中考的羁绊,进而开阔他们认识世界的视野,修炼他们立德树人的灵魂。学校多举措齐抓共管,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单纯以成绩论英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使学生不再是吸纳知识用来考试的机器,而是洋溢着时代朝气和青春灵动的鲜活个体。
一、夯实基础,加强语文学习的基本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形成语文学习能力,必然需要夯实的素养。语文教学根植于中华灿烂文明的土壤之中,这决定了它底蕴的深厚和外延的广阔,面对浩瀚的语文世界,必须注重日常点滴知识的积淀,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师平日研习语文课程标准,以中考语文考试范围为风向标,注重学生对字词的积累和运用,保证每个学生每天都有翻看词典的时间和机会,将基础知识、基本语法、文化常识等渗透在教学和辅导的环节中,对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班级中逐渐形成了探讨交流的气氛,在讲解中识记,在应用中提升,学生日渐一日地丰富内涵,逐渐具备一定的扎实的基本功,“万丈高楼平地起”,唯有以稳定的知识涵养为依托,才能为日后的综合发展储备实力、奠定基础。
二、利用课前三分钟,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每节语文课,在教师授课的前三分钟,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负责的学生进行课前展示,引领大家开阔视野,师生共同探讨,相互商榷,提出疑难,化解分歧。可不拘泥于课本,外延十分广阔,有励志警句、基础知识、民风民俗、名著推介、各地新闻、中华好诗词、佳作欣赏等,内容广泛,形式不拘一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准备资料,各有分工,相互协作,通过电脑技术呈现出来,画面新颖别致,知识丰富多彩,激发了大家浓厚的参与热情。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语文素养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谛,形式不固化,内容不局限,学生不再是吸纳知识用来考试的机器,而是充满朝气和灵动的知晓广泛的鲜活个体。
三、提升文学修养,营造“书香班级”气氛
乐于看书,善于读书,才能使学生青春年少的心浮气躁变得沉稳淡定,才能使学生在大千世界里去领略语文学习的精神愉悦。笔者开设了阅读课,鼓励学生多读书,让书籍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每学期都为他们列出阅读书录,很多学生乐享其中,真正把书籍当做学习生活的精神食粮,读课外书成为他们的兴趣和习惯。利用学校配置的书柜成立班级读书角,帮助学生树立“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意识。为扩大阅读量,学生积极响应教师的号召,将家中珍藏的书籍捐献出来,其中有经典的文学作品,还有大量的《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杂志,把各类书籍贴上标签编列序号并制定图书管理章程、图书借阅制度等。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由图书管理人员登记后,可以随意借阅书籍在午休或自习课上赏读,读书成为学生课余时间的主流活动。积极利用学校阅览室书籍多的优势,鼓励学生借阅大量的优秀文学书籍,培养学生诵读意识和欣赏名著的能力。潜移默化中,学生的举止更文明,谈吐更得体,教室的文化底蕴更厚重。
四、成立文学小组,激发学生书写心志
多读书,自然有心得。在教师的倡议下,班级成立文学小组,由语文课代表任组长,利用第二课堂进行主题演讲和自创作品展示,把好的稿件打印出来供全体学生细细品味,从创作到排版,都靠学生的力量完成,有时还力邀教师和家长参与其中。班级定期印制班报,期期有特点,刊刊有花样,每个学生都乐享创作的快乐。我们还寻求更大的展示舞台,精心挑选一些学生的优秀作品向全国公开刊物投稿。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创办班报一年的时间里,已有两人的作文在《意林·第一阅读》上发表,还有六人的作文在《丹东日报·教育周刊》上得以展示,令人倍感欣慰和鼓舞,这是我们营造的书香氛围结出的硕果。我们的做法深受校领导的赞许,我班继而担负起创办校报和管理校图书室的职责,为打造书香校园做领头羊,其成功经验在全校加以推广。校报每月定期出版,在全校刊印发行,师生人手一份,栏目多彩多样,有校园动态、校园风尚、佳作赏析、教师风采、家长心语等,积极动员全校师生和家长参与其中,成为学校对外展示的窗口和平台。有了如此的底蕴,我班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和征文比赛,学生多次获得读书先进个人和征文比赛一等奖等荣誉。在省级公开课上,笔者组织学生上了一节作文赏析课,师生配合默契,全体学生几乎人人发言,对写作颇有心得体会,得到了省级骨干教师的高度赞誉。通过参加多样的活动丰富了班级的文化生活,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我们事无巨细地践行着当前素质教育的理念。
五、合理利用板报墙报阵地,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充分尊重学生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角色,合理利用板报墙报阵地,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板报墙报中尽情展现自己的知识才能和艺术才华,让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小黑板上,有学生轮流自创名言警句的激励,一天一句。各种展板相互依托映衬,学生更是手绘图画并自创各学习小组的标语口号,以主人的身份布置自己快乐的家园,枯燥乏味的教室瞬间亮丽明快起来,身临其中,厚重的文化氛围包裹周身,让人倍感亲切和温暖,并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弥漫其中。班级是学生生活的重心,它是知识的集散地,是人格的熏陶地。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正如“久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中注重文化建设,积极探究多种语文教学模式,极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能力,使他们从书籍和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人生哲理,对于他们的心灵成长也会起到日渐明显的引导作用。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学生的成绩提升了,班级的凝聚力增强了,在不知不觉中,成果自然显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注重班级文化积累结出的硕果。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中,笔者将不断推陈出新,使每个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继而使他们明事理懂礼仪,展现出新时代中学生的风采。
【学生健康心理培养的点滴做法】推荐阅读:
大学生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12-11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10-07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因素的培养论文10-21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09-07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语07-16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案10-23
大学生心理健康健康11-2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06-06
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演讲比赛稿06-11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