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电气工程建设研究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党中央确定的新农村建设,使得农村经济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随着经济的增长,农村地区对能源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受制于当前农村经济水平和地区经济规模、地理形势的限制,很多地区农村的能源缺口日益显现,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从农村能源建设方面入手,结合本地经济水平和地理情况,略作分析。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我国农村电气工程建设研究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我国农村电气工程建设研究论文 篇1: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电网改造问题分析

【摘 要】自2012年起,国家对于农村各种基础建设投入力度越来越大,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对于新农村建设,除了环境的改善以及经济的促进等,电力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打造新农村新型电网直接影响了建设新农村的进程,进一步阻碍了经济等多种问题的有效解决。建设新农村电网一定要基于电力市场的实际需求,结合当地区的实际发展现状,建立新型的现代化的农村电网,尤其是随着我国对农村地区深化改革的推进,对新农村电网进行优化改造,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电网改造;电力设备

一、新农村电网建设的发展现状

据了解,农村电网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农电系统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取得了显着效果。节能型配电变压器占有率达95.5%以上,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有载调压主变压器占有率达到60%以上;同时,电网现代化管理水平得到显着提升,与原来相比,财务管理系统、用电营销管理系统、客服服务系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再也看不到那种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抄电表的现象,办公室自动化办公、远程电网抄表系统逐渐代替人力,为我们的生活送去方便。

二、新农村电网建设的重要性

1、改善大众居住环境

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居民大众用电量需求的增加,大功率家用电器的使用对输电线路等要求不断上升。新农村电网的建设不仅保证了农村中也可以搭建合理有效的输电设备,同时可以满足农村不同于城市特殊的用电需求和方式,对电的合理分配可以确保每户家庭有自己的用电区间,在生活中、工作中满足对电力的需求,便利大众生活。而对于农村电力建设的具体方案,西电东送等办法一定程度解决了部分地区农村电力资源匮乏,这需要国家在政策上进行扶持和帮助。同时,在环境保护中,建设农村电网可以很大程度解决冬日污染问题,改良农村环境问题。

2、扩大创新技术的应用范围

近些年,智能电网的建设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智能电网中智能调度、继电保护、智能发电、传感测量等新兴技术需要多次且大范围地进行实践检验,在实现电网“经济”、“高效”、“安全”、“智能”的目的背景下,以国内部分地区的农村进行合理化测试是新技术得到检验的有效方法。

3、促进分工环境及体制环境的优化

新农村电网的建设不单单让用户用电更加安全、便捷,而且也使生产用电、智能养殖以及智能灌溉得以实现,使农村地区的企业彻底不在担心用电问题。同时,电网还能够使新农村建设更好的服务群众,使电网经济运营水平得到提升,完善管理制度。

三、新农村电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1、缺乏长远、统一的建设规划

农村电网的建设面临最艰难的问题就是缺少长远且统一的建设规划,这就造成了电网结构不合理。存在的问题有设备安装位置不好、输电规划不够详细,天气、环境等因素导致出现电路故障,主要原因是因为缺乏长远的规划,工作人员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只是盲目“有了问题就去修补问题”,而不是从建设开始阶段认真考虑,解决问题。

2、输电及配电设备老旧

电网配电设备的组成部件有很多,主要有无功补偿器、开关、配电变压器、杆塔、电缆以及架空线路等等。其中,有很多设备因为长时间的使用,受到雷电、空气的影响,非常容易受到损坏。根据相关统计表示,在部分地区因为负荷超载导致的设备故障超过了900起,占总故障率的三分之一。并且,设备的老化必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发生事故的概率,而且设备老化,还会使上报的电力数据存在很大的误差,无法对当地正确的用电情况有详细的了解。

3、企业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缺陷

虽然近些年电力企业及国家也逐渐加大了对电网的改造升级,也制定了一些新的管理制度。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可以发现,没有有效预防恶劣天气的防御机制、数据上报不真实、检修不全面的问题屡见不鲜,这些都对新农村的电网改造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新农村电网建设问题的解决办法

1、合理规划配电网建设

在规划站点的时候,一定要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实际情况及周边环境开展规划工作。对于不同分区的电站,要设置联络线,确保在检修变电站的时候,不会对周边的居民用电产生影响。其次,结合农村当地的发展情况,供电点的分布对结构进行合理的安排,使当地的供电需求得到满足。使电网结构尽可能的实现平衡,明确负荷增长与电量供应之间的关系。在选择设备的时候必须要充分考虑,确保将设施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升级电网之后经过适当的改造还可以继续使用。

2、更新设备,创新技术

在改造电网的过程中,必须要对设备的老化问题彻底进行解决,需要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其中,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检测技术和操作技术。但是,目前很多工作人员没有经过系统性的培训,对于相关的专业知识比较缺乏,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只是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操作。这样不但对设备的工作效率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在操作的时候还有可能会对设备造成损害。这就需要定期培训工作人员,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在检测技术中,可以对设备的使用现状进行全面准确的检查,对于需要更换或是维修的设备及时进行改造。在开展改造工作之前,应当通过建立电力模型的方式,对事故情況进行预测,最大程度的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五、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建设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新时代发展的程度,因此电力企业应当加强对新农村地区的电力建设工作,对电网尽快进行改造优化。并且,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用电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当下的电力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所以对新农村电网进行改造工作,不但能够有效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电力企业的社会效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邹海峰.电网规划建设与改造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5,47:212-213.

[2]吴军徽,徐飞.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電网改造原则的研究[J].乡村科技,2016(5):93-94.

[3]柯皓.基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电网建设的相关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5(21):94,111.

作者简介:

杨智尧,男,2001.04.13,汉,辽宁铁岭,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覃春杰,男,1999.11.27,汉,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罗雨晴,女,1999.03.30,汉,辽宁省沈阳市,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作者:杨智尧 覃春杰 罗雨晴

我国农村电气工程建设研究论文 篇2:

新农村新能源建设浅谈

摘 要:党中央确定的新农村建设,使得农村经济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随着经济的增长,农村地区对能源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受制于当前农村经济水平和地区经济规模、地理形势的限制,很多地区农村的能源缺口日益显现,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从农村能源建设方面入手,结合本地经济水平和地理情况,略作分析。

关键词:新农村;新能源;环保;建设;宜昌

随着二氧化碳排放的日益增加,全球气候持续变暖,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当前,我国传统的农村能源利用效率低、排放高、方便性差。未来,农村能源需求是否得到有效保障,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能源安全和农村的环境改善。

一、农村新能源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能源行业包括以下几种:

1)太阳能利用:包含太阳能热水器、热泵、采暖、太阳房、太阳灶等;2)沼气利用:包含沼气池、沼气发电、沼气综合利用配套等;3)生物能转化:包含生物质直燃和气化发电等;4)小型电源:包含离网型太阳能发电和离网型风力发电、微水电等。

以上各种能源的利用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浪费和短缺并存,分散投资高。目前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太阳能利用还局限在村级道路照明和太阳能热水器上,太阳能利用较为分散,离网型太阳能发电和离网型风力发电更是少之又少,综合利用率不高。微水电的前期投资较高,同时受制于地理环境限制,大面积普及的可能性极低。特别是沼气能的利用,当下很多农村地区沼气能的利用都是以户为单位,投资分散,集约化程度低。能源分散利用,能源的整体使用率不高。2)能源消耗对环境压力大。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对煤炭的需求量依然很大,部分地區农村小煤矿的不当开发对环境的破坏情况屡次发生,秸秆、薪柴依然是目前农村地区生活用能的主要来源方式,对森林植被的保护,对大气污染的防治都带来极大的问题。3)农村新能源建设的法制配套和政府资金扶持力度不够。现阶段,国家在农村新能源建设这块的法制配套建设还几乎是一片空白,亟待各级政府出台相关的法制文件,规范各类能源建设,做到能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有效治理平衡。

此外,在农村新能源建设方面,政府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大,政策不明晰,补贴手续繁琐,补贴额度不高,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农村地区新能源建设的普及。

二、结合本地实际拟采取的措施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宜昌地区农村新能源建设的主要问题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境内多山区丘陵,小水系较多。日照较为充裕,风能资源适中。其次,现有的农村新能源利用方式主要是村级道路采用太阳能路灯,农户太阳能能热水以及以家庭为单位的沼气池利用,新能源的集约化、综合化利用程度不高,离网型太阳能发电、离网型风力发电基本没有,微型水电站数量稀缺,生物能利用率为零。再者,本地区对农村新能源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大,政策不明晰,补贴不透明,没有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政策的保障,激励措施不明显,农户新能源建设积极性不高。针对以上问题,拟采取的解决方式如下:

1)出台配套的法律法规,明晰补贴额度,采用积极的激励措施,针对农户、行政村、乡镇政府、县级政府等不同的主体,分别予以政策上、财政上的保障。2)境内小水系较多,在不影响自然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小水电,对小水电所产电能的上网电价,予以政策优惠。3)积极开展离网型太阳能电站和离网型风力电站建设,对于有条件的行政村,可以村级为单位,自收自支,将目前单一的太阳能利用模式(太阳能路灯)拓展,可建设为村级电站,供村民生活用电和公共用电,对村镇企业,可鼓励其与政府共建新能源电站,并给予政策优惠。4)积极探索农村沼气的综合利用,由过去的农户自建自用向集中建设综合利用过渡,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综合改造管网,美化乡村环境,建设生态新农村。

以境内各区县为例,现阶段,点军区主要采用的是太阳能路灯和农户沼气池建设,后期可考虑在农户较为集中的地区采用村级离网型新能源电站供电;猇亭区、宜都市、当阳市、枝江市地势较为平坦,太阳能和风能较为充裕,宜都市新能源企业较多,猇亭区工业企业较多,用电量很大,两地地理位置紧靠,可考虑两地政府主导,企业联手,政企共同投资,建设较为大型的新能源电站(离网型、联网型均可),政府补贴,并出台优惠措施,做到政府、企业、居民三方共赢;夷陵区、兴山县、长阳县、秭归县、远安县、五峰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小水系较多,自然环境优美,可考虑关闭小煤矿,大力扶持中大型企业,积极探索让企业和政府出资建设微水电站,政府补贴惠民惠企,同时开展生态农业,有条件的地区可考虑开展光伏观光农业,打造地区经济发展新常态,建设环保、生态、高效的新能源新农村。

三、结语

针对本地新能源利用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本地实际,结合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出现的典型的、有实际推广价值的典型案例,综合考虑本地未来新农村能源建设。随着新农村改造的逐步深入,将会有更好更实用的节能措施和节能产品出现,这就需要我们积极研究和不断进行实践探索,找到最适合本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民众的广泛参与,特别是广大农民朋友的积极参与,提高他们利用新能源的意识和参与新能源建设的积极性,提供经济上的补贴,不增加广大农民的经济负担,充分享受新能源带来的好处,这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会有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 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梁春玲.农村节能减排浅谈.科技信息,2007.

[3] 全国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北京.中国农业信息网,2007.

[4] 师连枝.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

[5] 李俊峰等.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现状与发展.中国电力,2006,10.

[6] 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07,9.

[7] 宜昌市政府年度工作报告,2015.

作者简介:

曾光(1984-),男,重庆工学院自动化专业,工学学士,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电气工程硕士,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电气智能工程师,高级电工,研究方向:电气自动化,新能源,工业控制;王伟奇(1987-),男,贵州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学硕士,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

作者:曾光 王伟奇

我国农村电气工程建设研究论文 篇3:

农村职业教育:问题与出路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这就使农村职教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改学历教育为以培训为主,并与城市职业学校结成稳定的联盟,这样的农村职教新框架,将使之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并担负起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的历史使命。

农村职业教育:问题与出路之一——空洞化:一个严峻的现实

柳 园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昔日炊烟缭绕、鸡犬相闻的传统农村正在发生巨变,在发达的江浙及其他沿海地区,随处可见一幢幢形状各异的小洋楼,它们伫立于绿色田野之上,与蓝天白云融合在一起,成为当地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这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在这里,实现了乡村亮化、道路硬化、种田机械化、村庄规范化,但对广大的中国农村地区而言,这并不是一个普遍的现实,而是有待实现的美好愿景。

新农村建设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提出,但当前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不同于以往。在工业化的初期,新农村建设是以农村支援城市,中国的农民为工业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从1953年到1985年,农民为工业化贡献了6000亿到8000亿元。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现在的中国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工业体系,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特点的新农村建设时代终于到来。新农村建设将把农村的发展纳入到整个现代化进程,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的成果,这样的建设思路将最终解决困扰中国已久的“三农”问题。

这意味着,在我国5.5亿农民中,1.2亿人将留在农村,3亿剩余劳动力将转移到城镇,而以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和提供的劳动机会,至少在40年内,中国还依然面临着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

不论是走出去还是留下来,都涉及一个关键问题:新农村建设需要千百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但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在5亿多农民中,文盲和半文盲为7.4%,小学文化程度为31.1%,初中文化程度为49.3%,高中文化程度为9.7%,接受过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仅为劳动力的13.6%。

这样的素质使得农村劳动力去留无措。由于素质较低,进城的农民工难以在劳动力市场上和城里职工相抗衡,往往只能选择在建筑、运输等部门从事体力劳动,这样的就业状况就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周期紧紧捆绑在一起。一旦经济过热、房地产升温、运输繁忙,农民工的用武之地就会增多。反之,一旦经济萧条,农民工回流现象就会出现。所以,时下被一些经济学家极力称颂的劳动力转移并不具备稳定性,只能随着经济周期而上下波动。

低素质也影响到农民“入地”。由于农民文化科学水平低,我国现有适合农村应用的科技成果70%左右在农村无法推广。而且,农村的发展必须有一批“领头雁”存在,“精英”太少,农业现代化将无从谈起。从长远看,低素质的状况如果延续下去,甚至可能动摇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凋敝的乡村衬托辉煌城市的现象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

要使这种状况尽快得到改变,就必须发挥各类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将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但现实同样不容乐观:中国的农村职教正面临着招生难、就业难、经费难等问题。2007年,全国初中毕业生1964万人,普通高中招生840万人,中职招生810万,有300多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学,也没有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就流向了社会。2009年,全国中职招生虽然实现了860多万人的“历史性突破”,比普通高中830万的招生规模高出30多万人,但全国仍有近百万初中毕业生没有继续升学,直接流向了劳动力市场。与此同时,农村职业学校的数量也在急剧减少——2008年,我国农林类中等职业学校数为141所,比1998年减少了224所。

不可否认,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是投入方向主要还是集中于城市,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职业学校在办学经费、教学设施、师资水平等方面与城市的距离仍在不断加大。即使近年推出了免费中职教育的政策,农村职业教育仍然缺乏吸引力,多数农村家长和学生都希望考上普通高中,再考上大学,毕业后找到理想的工作,以改变世代为农的命运。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的观点加剧了这种趋势,只有在进入普通高中无望的情况下,农民子弟才选择上职业高中或进职业学校混个国家承认的文凭,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更使农村职校招生雪上加霜。

一些从事农村职业教育的业内人士称,现在县级职教中心是“大楼空、设备空、专业多、学生少”。一些从事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师们也不无感慨:“由于条件有限,我们只能在黑板上搞加工,教室里搞养殖。学校无骨干专业、特色专业,办学模式仍然是循规蹈矩,讲理论、没实践,很难适应就业市场需求。”

种种迹象表明,农村职业教育已经开始出现空洞化的倾向。如果说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短板,那么,农村职业教育已经成为短板中的短板。

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职业教育的大发展。2010年,在《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农村职业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就使农村职业教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一边是素质有待提高的大规模人群,一边是农村职教的空洞化,两者之间如果想取得有效对接和认同,就需要寻求新思路、找出新办法,就要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对农村职业教育重新进行审视,走出与以往不同的发展之路。

农村职业教育:问题与出路之二——一个必须的追问:姓“农”还是姓“城”

柳 园

空洞化的现实表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已经严重滞后,与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相去甚远。那么,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回到农村职业教育的源头,追溯当年出发时的初衷。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农村职业教育概念的是黄炎培先生,他提出,“城市职业教育与农村职业教育同样重要”,并提出了教育要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要着眼在大多数平民身上的大职业教育观。正是按照这样的办学方向,他在经济最贫困、文化最落后的广大农村撒播着职业教育的火种,艰辛备尝,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

遗憾的是,这样的办学传统没有延续下去。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时代,农村职业教育基本趋同于普通教育,疏远了与农村的经济联系。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职业教育恢复发展以来,关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定位非常明确,即农村职业教育必须为振兴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尽管在职业教育恢复发展之初,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困难重重,但农村职业学校总体上还是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办学宗旨,其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都具有

浓浓的乡土气息,可以说是农村职业教育姓“农”。

但在1999年大学扩招之后,农村职业学校招生受到严重冲击,带来了之后农村职教的大滑坡。很多农村职业学校,尤其是以一些以“农”字头专业为主的学校被迫关门,农村职教呈现一片萧条景象。在此情况下,许多学校纷纷“弃农”以求生存,转向以非农专业为主。为挽救农村职教,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不采取了让职校走综合高中的权宜之计,以对口升学的办学政策支持职校,一些学校因而起死回生,重现繁荣景象。

根据东北师范大学的调查,一些地方大部分的农村职业学校都将对口升学作为办学的主要支柱。河南省某县职业高中的许多优秀学生都参加了对口升学考试,2007年升学率高达77.2%。该县的两所综合高中也在探索对口升学的路子,把对口升学作为学校的支柱之一。

这种情况延续至今,使农村职业教育城市化的问题非常严重,农村职教成为与农村无关的教育,基本上是复制城市的教育内容,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农村的孩子通过高考逃离农村,成为脱离“大地”的教育。

这是无奈之举,但即使这样,由于对口升学的学校的水平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要,招生难仍然困扰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空洞化因而成为农村职业教育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由此,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出现了,农村职教到底是姓“农”还是姓“城”?

在种种议论中,一种声音非常刺耳:如果农村的孩子都不回来,谁去建设中国的农村?

应该说,脱离“大地”的教育无可厚非,正是由于大学的扩招,才使千千万万农民子弟实现了进入城市主流文化圈的梦想,这体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而且,没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离开农村,没有农民的大量减少,就难以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也就不可能有新农村的出现。

问题在于,在挤进追求升学率大潮的同时,农村职业教育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它需要回归大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着眼于大多数的“平民”——农民而不是学生,它应该姓“农”,应该为“三农”服务。

这样的方向选择就使农村职业教育将大部分精力集中于培训,而不是之前的学历教育。它使农村职教进入了广泛的生源扩展空间,也就使初中毕业生、中考、高考落榜的往届生、农村富余劳动力、退转军人、农民工、农民能够无门槛或低门槛进入职业学校,接受岗前、在岗、转岗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及继续教育,从而完成了最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和最需要生源的职业学校的对接。

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创业意识与创业经营能力的新型农民;有针对性地培养技术型、技能型的城市新型农民工;有针对性地为当地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为高一级学校培养与输送合格的新生,圆农村学生的“升学梦”。

这也使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职业教育成为可能,而目前最困难的是如何对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开展现代农业教育。由于一些地方的农村职业学校长期沿袭普教模式,教学与当地经济社会需求脱节,与农民生活脱节,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所以,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方面都需要作出改变。

新农村职业教育要以农业新科技为主要培训内容。以我国目前的土地承载量,要使农业生产者致富,必须推广以新科技为代表的实用技术,使技术应用者能立竿见影地感受到接受职业教育的成效。要以实践为主要培训手段。农业技术的推广最有效的场所应该是在田间、养殖场、大棚、花房等生产场,示范操作应是主要教学手段。要以正规和非正规化结合的方式培训。农民的作息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不能以全日制为主,应避开农忙时节和白天主要工作时段,以分散和灵活多样的方式安排教学。学校的功能应该多样化。作为农村教育的中心,农村职业学校应与农村成人教育、文化教育统筹,成为农村社区的技术和技能培训中心、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创业和就业指导中心、市场信息中心以及实训基地。

这样的改变,还远远不是新农村职业教育框架的全部。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还需要和城市联手,以构建农村职业教育的城乡联动体系。

农村职业教育:问题与出路之三——教育统筹:寻找城市的盟友

柳 园

农村职业教育的滞后,除了办学方向的错位外,还在于没有得到自己在城市里的盟友——城市职业教育的接应,培养的毕业生包括中职生和农民工在城市里水土不服。要使农村职教获得大的发展,就必须在城乡统筹的大环境下,实现职业教育的城多统筹。

7年前,教育部开始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这是城乡职业教育统筹的先声。“东部有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就业条件也好,但因为很多大城市的学生选择普通高中,中职学校生源匮乏;而在西部地区,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匮乏,很多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后便辍学。”教育部职成司副巡视员张昭文说,“西部有需求,东部有资源,这项工作,就是促进需求与资源对接。”

东西合作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辽宁、浙江等发达省份与内蒙古、云南、贵州、青海、甘肃、四川等西部欠发达省份结成帮扶对子,联合招生、合作办学的规模不断扩大,从2004年到2009年,联合招生人数超过200万人。和西部相比,东部地区有发达的产业链,职业教育更容易与企业合作、与产业结合,学生毕业后也很容易找到工作。

这项合作正在向前推进。教育部计划从2010年到2012年,东部与西部每年参与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办学的学校达到3000所以上,年招生规模达到60万人,培训与交流教师2000人次,以促进区域之间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但这种合作并不是完美无缺。有人担心,东西部合作办学多是合作招生,生源流向东部地区,但西部地区当地的职业教育却很少在合作办学中获得实质性帮扶和提高,也就是说,东西合作是解决了东部地区的生源问题,部分地区并没有出现双赢的结果。

更让人担忧的是,因为人口因素的影响,总体生源的规模在下降,一些西部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省份和地区,现在也面临生源紧缺的问题,如四川成都市、德阳市,重庆市永川区等地,职业教育比较发达,也开始面向周边地区招收中职学生,他们与东部一些学校已经有了生源的竞争。如果全国生源规模继续下降,肇始于东部生源短缺和资源闲置的东西合作,又如何继续推进呢?

当农村职业教育改变办学方向的时候,城市职业教育是否也应该扩大招生的外延,而不仅仅是固守于学历教育,仅仅将目光盯在应届初中毕业生身上呢?

城乡教育统筹需要彻底打破职业教育城乡分割的局面,将城市职业教育资源与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统筹使用、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城市职业学校的师资、设备和实习基地等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这就要求扩大东西合作的内涵,将农民工培训纳入城市职业学校的视野。农民工培训是为了解决城市用人的需求,让农民工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发展舞台,所以,对他们的培训应该以最了解城市需求

的培训机构为主。可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每到岁末,有关部门都会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全国各地以县级职教中心为主要基地,充分发挥农机校、农广校、普通高中的作用,大力开展对农民工的培训。要知道,这些学校培训的主要目的和方向,是提升农民的农业生产能力,说到底,是进行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是“唯”农的,而不是为“城”的。

事实上,农村职业学校虽然距离农民工的来源地较近,但又距农民工的输入地太远,无法独自承担农民工培训的任务,农民工培训最终要通过城乡联动的体系来完成。理想的联动体系应该是,农村职业学校承担农民工进城前的职前教育与技能培训,城市职业学校主要承担农民工进城后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利用城市职业学校在信息上的优势,为农民工提供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让农民工在学到实用技能的同时,能在城市实现充分就业。通过城乡联动,还可以对农民工实施订单培养、定向培训。

然而,令人沮丧的是,在农民工的培训上却很少看到城市职业学校的身影。大多数城市职校都把农民工培训视为分外之事,没有认识到解决“三农”问题,城市职业学校也应积极参与其中。

但一些学校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尝试。在重庆,很多城市职业学校介入到了农民工培训中。在北京,电气工程学校抓住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一新的增长点,在服务社会中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该校制冷与空调设备运用与维修专业是北京市职业学校的骨干特色专业,拥有最先进的教学设备。他们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菜单式教学”,采取了短期适应性培训、集中培训、全日制培训、业余培训等方式,还在朝阳区的4个街道、乡镇设立了办学点,为当地农民送教上门。目前在该校接受相关实用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有近2000人,而学校一年的培训量已达到6000多人,90%谋求到了新的工作岗位。

农村职业教育与城市职业教育形成新的联盟,一方面通过发展农村职教,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的吸纳能力和培养能力,在原有农村地区传统生源的基础上,更多地面向广大农民招生,为农民提供便捷的培训服务,带动区域内农民参与培训的热情,就解决了当前农村人口技术水平普遍偏低的问题。另一方面,城市职业教育通过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工,大力开展适合农民实际需求的技术培训和其他实用课程,城市职业教育生源短缺的问题将得到彻底的解决。如此,一个城乡联动的农村职业教育新格局宣告形成。

农村职业教育:问题与出路之四——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要打组合拳

欧阳河

尽管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农村职业教育又是职业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农村职业教育条件差,不景气,缺乏吸引力,可谓是弱中之弱。要从根本上改变薄弱状况,到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打组合拳。

第一,要把农村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国农村的比重大,地位特殊,农村职业教育既是一个大头,也是一个难点。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和社会公平的需要。不但县级政府要出台扶持政策,中央、省级、市级政府也要出台扶持政策;不但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政府其他行政部门也要采取有力措施。

第二,要健全农村职业教育的网络。这个网络应该以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为骨干,还包括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各种培训机构,办在城市为农村服务的职业技术院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农村人口和农民学有所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职业教育需求。

第三,要以农民增收和农家子弟就业为办学的主要目标。农村职业教育要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办学。既要为农民的增收服务,又要为农家子弟就业服务,这两者应该加以兼顾。农村职业教育应当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形势,既要强调为农业服务、为农民服务、为农村服务,又要面向城市,为城市化、工业化服务,要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第四,要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现在农村职业教育办学主要是学历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农村的教育形式应该更加多样化,甚至比城市更加多样一些。农村职业教育主要是围绕农村人口办学,但不是简单的培养农民问题。农村人口的职业分化越来越多,比如有农村干部、农民企业家、农村企业员工、农村家庭经营人员、农村服务体系中的工作人员、还有农村的手艺型农民,等等。这种多样化的需求,如果靠我们这种单一的学历式的教育是不行的,必须采取多样化的办学形式。

第五,要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和管理体制。政府要统筹规划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资源配置向农村职业教育倾斜,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投入,办好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政府要统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协调发展,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部门、科技部门、教育部门共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新路子。城乡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当前是否要走集团化、职教城的路子,要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关键要看实际效果。

第六,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实践证明,市场调节不了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凡是市场调节不了的事情就需要政府的支持,尤其是政策方面的扶持。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三项扶持政策:一是扶持农村职业学校的政策。如除了按生均经费拨款,保障农村职业学校生均投入不低于城市之外,另外设立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农民工培训、新型农民培养、现代农业类专业建设等项目,扶持农村职业教育上新台阶。二是扶持农家子弟接受职业教育的政策。如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免费,在学习期间生活困难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农业类专业的毕业生如果从事农业生产的,政府给予贷款贴息。三是像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待遇低的问题,政府也应有改善的政策。

上一篇:安防监控设计方案下一篇:班子成员个人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