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家公园的建设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国家公园的建设(通用7篇)

我国国家公园的建设 篇1

ICS 65.020 B 65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 1755-2008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Construction regulation of national wetland park 2008-09-03发布 2008-12-01实施 国家林业局 发布 前言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湿地研究中心提出。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局湿地研究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崔丽娟、张曼胤、王义飞。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基本原则、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及其功能分区和建设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LY/T 5132-1995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湿地wetlands 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暂时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做成或成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区。3.2 湿地公园 wetland park 拥有一定规模和范围,以湿地景观为主体,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兼顾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科普宣教和湿地合理利用示范,蕴涵一定文化或美学价值,可供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湿地区域。3.3 国家湿地公园 national wetland park 经国家湿地主管部门批准建立的湿地公园。4 总则 4.1基本原则

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应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防止湿地退化的基本要求出发,通过适度人工干预,保护、修复或重建湿地景观,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展示湿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要根据湿地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等进行统筹规划;根据湿地的地域特点和保护目标合理布局;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可以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分期建设。

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应重点突出湿地景观,保留湿地的生态特征;最大限度维持区域的自然风貌,体现特色;在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和湿地合理利用示范、湿地自然景观和湿地人文景观营造时要因地制宜。4.2建设目标

在对湿地生态系统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示范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为公众提供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休闲场所。设立的基本条件 5.1 面积

国家湿地公园的面积应在20hm2以上。

国家湿地公园中的湿地面积一般应占总面积的60%以上。5.2 整体风貌

国家湿地公园的建筑设施、人文景观及整体风格应与湿地景观及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5.3 湿地生态系统

国家湿地公园中的湿地生态系统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是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

湿地生态需水应得到保证。

湿地水质应符合GB 3838-2002的要求。5.4 科普宣教

国家湿地公园应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可以开展湿地科普教育和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5.5 管理条件

国家湿地公园应设有管理机构,区域内无土地权属争议。6 功能分区 6.1 分区结构

国家湿地公园一般包括湿地保育区、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湿地体验区、服务管理区等区域。6.2 分区内容 6.2.1 湿地保育区

具有特殊保护价值,需要保护或恢复的湿地区域。

需要保护的湿地区域一般具有相对明显的湿地生态特征和完整的湿地生态过程,或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或是湿地生物的栖息场所或迁徙通道。对有潜在生态价值的受损湿地,进行湿地恢复。

在湿地保育区内,可以针对特别需要保护或恢复的湿地生态系统、珍稀物种的繁殖地或原产地设置禁区或临时禁入区。6.2.2 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

展示湿地生态特征、生物多样性、水质净化等生态功能的区域。6.2.3 湿地体验区

国家湿地公园内的湿地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分布的湿地区域。

可以体验湿地农耕文化、渔事等生产活动,示范湿地的合理利用,本区域允许游客进行限制性的生态旅游、科学观察与探索,或者参与农业、渔业等生产过程。

6.2.4 服务管理区 服务管理区是指在湿地生态特征不明显或非湿地区域建设的可供游客进行体憩、餐饮、购物、娱乐、医疗、停车等活动,以及管理机构开展科普宦教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场所。7 主要建设内容 7.1 保护恢复工程建设 7.1.1 保护工程建设

针对需要保护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开展的工程。

包括隔离设施、管护站点和保护警示标识等设施建设。7.1.2 恢复工程建设

包括湿地基底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修复或重建以及水文水质恢复等内容,可以建设水中生境岛屿、开阔水域、河流片段、浅水滩涂以及带水沼泽等,以营造或恢复适合湿地生物栖息的生境。

湿地基底恢复可以通过采取工程措施,对湿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维护基底的稳定性。

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修复或重建可以通过植物配置、动物放养、鸟类招引等措施,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所用的动植物物种应采用本地种。

湿地水文水质恢复包括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和湿地水质的改善。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可通过补水、滞水等措施来实现。湿地水质的改善可通过控制进入湿地公园水体的污染源,改造植被结构来实现。7.2 景观建设 7.2.1 水体景观建设

湿地公园内的湖泊、溪流、泡沼、滩涂以及库塘等以水为主体的景观建设。

水体景观的边坡宜采用自然或生态的护岸措施。7.2.2 植被景观建设

湿地公园内以雏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满足游客观赏需求的植物的配置与管理。应以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等湿地植物为主。

应考虑植物种类和景观的多样性以及水体净化等生态功能的需求,所用的植物物种应采用本地种。7.2.3 人文景观建设

各种源于湿地的具有文化内涵的景观建设。

应与周边湿地自然景观相协调,体现地域特色。

应优先采用生态材料和工艺。7.3 宣教工程建设

7.3.1 解说与宣教标识系统建设

解说系统是指通过讲解或物品展示等形式,宣传湿地和环保知识的材料及相关设备设施。

国家湿地公园应设立标志、标识、标牌和解说牌等,标志、标识、标牌和解说牌‘应设置合理、图文清晰、科学规范、整洁美观,并与周围景观和环境相协调。

国家湿地公园应配备充足的文字、图片和多媒体等展示设施。

解说与宣教标识系统所用材料应符合有关环保要求。7.3.2 宣教中心建设

国家湿地公园宣教中心应有固定的场所,一般设在服务管理区内。宣教中心应展示国家湿地公园所处的地理位置、区域概况及与湿地生态系统相关的知识等。

7.4 科研监测工程建设

包括科研监测仪器的配备、科研监测设施的建设等。7.5 游览设施建设 7.5.1 指示牌

国家湿地公园的边界、出入口、功能区、景观、游径端点和险要地段,应设置明显的指示牌,以表达界限、指导方向、阐述园规、介绍情况、提示警告等信息。

指示牌的色彩和规格,应根据设置地点、指示内容等具体情况进行设计,采用国际通用的标识符号,并与周围景观和环境相协调。7.5.2 游步道建设

一般道路不建议使用柏油、水泥等人工材料,游步道建议采用生态材料铺设。7.5.3 交通工具

各种旅游机动车(船),应以电瓶车(船)或石油液化气车(船)为主。7.6安全、卫生工程建设

按照LY/T 5132-1995中6.5“安全、卫生工程”条款的相关内容进行建设。7.7管理能力建设

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统一负责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及经营管理工作。

管理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应配备必要的管理巡护设备。参考文献

我国国家公园的建设 篇2

1. 国家公园的起源

1832年, 美国艺术家乔治.卡特林在旅行的路上, 对美国西部大开发对印第安文明、野生动植物和动物的影响深表忧虑, 随后他写到“它们可以被保护起来, 只要政府通过对一些保护政策设立一个大公园…一个国家公园, 其中有人也有野兽, 所有的一切都处于原生状态, 体现着自然之美。”这是国家公园产生的思想萌芽, 体现了最朴素的人类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 国家公园体系的发展

美国于1872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即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历经130多年的发展, 到2003年全世界共有225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公园, 总面积达4413142平方公里, 占全球保护地面积的23.6%。国家公园已经由最初单一的形式发展成为今天具备了完善的保障体系和管理形式的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体系。其内在的保护理念、价值、管理和经营方式也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和拓展。目前国家公园已被国际上公认为是资源禀赋最高、旅游体验最佳、保护与发展关系处理得最好的地理空间。

3. 国家公园体系的内涵

IUCN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自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致力于构建一套可以广泛被各国所接受和使用的术语和标准体系, 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这套体系于1994年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大会上出版并得到推广。其中对于国家公园的定义为:“用于生态系统保护及娱乐活动的保护地——天然的陆地或海洋, 即为现代人和后代提供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排除任何形式的有损于保护管理目的的开发或占用;提供在环境上和文化上相容的、精神的、科学的、教育的、娱乐的和游览的机会”。其基本管理目标为保护生态系统并提供游憩机会。这一概念被各个国家所接受并在本国加以使用, 其演化出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 但究其根本都是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保护和适度开发为基本策略, 通过较小范围的适度开发实现大范围的有效保护, 排除了保护和开发相抵触的开发利用方式, 达到生态体系完整性的目的, 又为公众提供了旅游、科研、教育和娱乐的主要场所, 是一种有效实现生态环境开发和资源保护的管理和开发模式。

二、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公园管理共性分析

世界各国的国家公园管理制度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美国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型, 以德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地方自治型, 加拿大、日本等国为代表的综合管理型三种模式。虽然从宏观体制上来看, 这三种管理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但其中也不乏共性。在我国目前国家公园建设经验不足及建设需求强烈的背景下, 研究世界国家公园的共性, 对于我国国家公园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都很具借鉴意义。

1. 保护为主的管理理念

管理者不再将经济利益看成是国家公园经营的主要目标, 而更加重视国家公园在传承自然和文化资源方面的价值, 为国民提供游憩场所教育国民等方面的意义, 更多的体现了国家公园的公益性。美国《国家公园组织法》 (1916) 明确规定“保存风景、自然、历史遗迹和野生生命, 并且将它们以一种能不受损害地传给后代的方式提供给人们来欣赏”。1992年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在其发布的《美国国家公园21世纪议程》中进一步明确, 我们国家的历史遗迹、文化特征和自然环境有助于人们形成共同国家意识的能力, 这应是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核心目。根据1988年加拿大国家公园修正法的规定, 维护生态完整性是加拿大国家公园的首要管理目标。该管理计划明确了加拿大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保护的水平和类型, 旅游者的来源、类型、及特征等, 每一个国家公园所扮演的角色等。该法规经过国会批准之后, 具备法律效力, 确保国家公园管理目标的实现。

2. 高效的单一管理主体

虽然三种类型的国家公园, 在管理体制和管理部门上各有差异, 有以美国为首的中央直属管理, 德国为首的地方自治和以日本为代表的中央和地方结合型。管理部门也多种多样, 如美国的专门的隶属国会的国家公园管理局, 德国的州林业部门和日本的环境厅。但总体来说, 每一个国家公园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单一的管理主体。

3. 有力的资金保障体系

国外国家公园的运作资金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政府拨款, 并不单纯的依赖门票和公园内商业活动的收入。在美国, 联邦政府每年对国家公园的拨款占整个公园运作资金的70%, 加拿大曾经有一度实行以效率为中心的新管理改革体系, 对国家公园的拨款一度减少, 但自1999年之后, 这一比重又上升到75%。在澳大利亚, 每年都由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国家公园的建设, 公园经营不以赢利为目的。公园内的一切设施, 包括道路、野营地和游客中心等都由国家投资建设。在维多利亚州, 国家公园管理局每年的预算为1.15亿, 美元, 而门票的收入仅为1000澳元。这些国家公园的门票普遍很低, 有的甚至完全免费, 如加拿大国家公园的门票大约8.8加币, 七天之内可以往返出入, 美国黄石公园的门票为20美元, 日本的国家公园实行免票制度。

4. 法律保障体系

1872年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建立起, 美国就颁布了《黄石公园法》, 以确保国家公园的管理公园能够在法律的框架内有序的进行。一百多年过去了, 美国国家公园的发展始终与相关法律的不断完善同步进行。自《黄石公园法》颁布起, 美国又相继颁布了《组织法》、《历史纪念地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美国国家公园的任何决策, 从发展目标及规划的确定, 小到建设醒目的审批和经营行为的规范, 无一不是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来进行的。即使连国家公园管理局, 也只有依法保护国家资源和权力的义务, 没有不受法律限制开发的权力。加拿大于1930年颁布了《国家公园管理法》, 其后加拿大政府又相继颁布了《历史古迹与纪念物行动章程》、《文化资源管理政府》、《国家公园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法规。上述法规经过国会批准之后具有法律效力, 国家公园的一些事物都必须按照上述准则来进行。日本高度重视自然风景和国家公园的保护, 颁布了以《自然保护法》、《自然公园法》、《文化财产保护法》为代表的16项国家法律, 形成了日本自然保护和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 从而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了日本优美的自然风景区, 在提高日本国民的健康、修养和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 特许经营制度

美国国会于1965年通过了《特许经营法》, 该法律规定在国家公园内实行特许经营制度, 即国家公园的餐饮, 住宿等旅游服务设施向全社会公开招标, 经济上与国家公园无关, 国家公园管理机构是纯属联邦政府的非盈利机构。与美国类似, 在澳大利亚, 国家公园的经营也采取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方式。一个企业若想取得国家公园内某个景点或活动的经营权必须要通过当地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审核和授权。国家公园管理局负责制定规划、对外宣传和监督经营, 经营者只能在不违背管理办法的前提下为游客提供服务, 二者分工明确又相辅相成。加拿大基层的国家公园管理局按照成本补偿的定价原则确定宿营地和小木屋的价格, 收取一定费用, 另一些项目通过特许经营的形式由承租人经营。总之, 从经营机制看, 部分国家的国家公园不存在赢利性的经营活动, 但只要存在经营活动的, 大都实行特许经营制度。

三、中国国家公园现状研究

1. 我国对国家公园的认识

我国国家公园的内在含义一直都存在争议。我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在科技名词中对于国家公园的定义: (1) 一种面积巨大的由中央政府划定并建立的, 并且通过立法形式对其内部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进行保护的特殊自然保护区。既有保护或恢复自然综合体的作用, 又兼有园林性的经营与管理。 (2) 国家为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文化遗产而设立的大规模的陆地或海洋保护区域。其功能是当代人或子孙后代保护一个或者多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 排除与保护目标向地处的开采或占有行为;提供在环境上和文化上相容的精神的、科学的、教育的、娱乐的和游览的机会。 (3) 政府对某些在天然状态下具有独特代表性的自然环境趋于划出一定范围而建立的术语国家所有并由国家直接管辖的公园。

建设部曾宣称其管理的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起建立的一批以资源保护为中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就是我国的国家公园, 这些国家公园在我国现有的管理体制下逐步演变成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矿山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水利风景区等七种类型。据环保部门统计,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1757处自然保护区、1658处森林国家公园和677处风景名胜区, 保护面积超过1.33亿公顷, 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3.2%以上。但这中说法在学术界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一大批学者认为不论是我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或者自然保护区与国际标准的国家公园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不论是哪种开发方式都没有将开发和保护这两个目标很好的统一起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公共资源依托型景区的经营方式一直都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其中争论最激烈的两个派系为“产权转移派”和“国家公园派”。“产权转移派”主张以市场经营方式来带动旅游经济产业的发展, 而“国家公园派”则推崇仿效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建立中国自己的国家公园, 将自然和文化资源背后的非经济价值彰显出来。世纪之交之际, 我国有一大批学者阐述了在我国建立国家公园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并且倡导尽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国家公园体系。罗勇兵以新西兰亚伯塔斯曼国家公园为例, 分析了该公园在建设及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 并指出其对我国国家公园的启示作用。唐芳林指出引进国际理念, 建立我国的国家公园体系, 是完善我国保护区体系的必然。

2. 我国构建国家公园的实践

我国构建国家公园实践的第一步开始于2006年8月, 我国大陆第一个国家公园—香格里拉国家公园挂牌成立。紧随其后, 云南省开始着手建设“云南省国家公园体系”, 提出了构建“老君山国家公园”,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怒江大峡谷国家公园”等一系列相关国家公园, 旨在将云南省建设成为我国国家公园试点省份的先行者。同年, 9月份成立了云南省国家公园管理办公室, 挂靠在林业厅。2008年10月8号, 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批准建设国家公园试点单位——黑龙江汤旺河国家公园。接着2009年3月在陕西省人大代表徐正明又在两会上正式提出建设秦岭国家公园的议案, 一经提出这一提案就备受关注。今年, 贵州黄果树景区立足本省旅游业发展特点, 与美国纽约城市设计有限公司合作, 编制了《黄果树国家公园远景规划》, 提出建设广义“黄果树国家公园”的规划。中国国家公园从无到有, 从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到以国家部门为主导多部门参与, 从单一的省试点到全国范围内的推广, 表明了我国构建高标准国家公园需求越来越强烈。

(1) 普达措国家公园

位于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城以北22公里, 由碧塔海、硕都湖和藏族村寨等主要景区构成, 总面积300平方公里。从1984年到2004年, 其旅游管理机制经历了社区共管、自主开发、国企垄断和民营租赁经营四个阶段的变迁, 直到2006年才以国家公园的形式出现, 目前其所有权威迪庆州政府、香格里拉县、国家公园管理局和碧塔海自然保护区管理所共有, 其日常事务则有迪庆州政府委托的迪庆州旅游发展管理公司来经营, 而日常管理部门则有建设部门、林业部门及云南省国家公园管理办公室和旅游部门等

(2) 老君山国家公园涉及的区域是“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老君山片区, 同时, 与老君山国家级地质公园的范围重叠, 总面积为1084.5km2, 其中用于游憩和传统利用的区域占公园面积的4.1%。老君山国家公园的建设工作启动后, 丽江市政府拟依托2000年成立的三江并流区丽江老君山保护管理委员会对老君山国家公园进行管理。国家公园的开发和经营活动将由管委会下设的丽江三江并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隶属于市政府的丽江市旅游

(3)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

拟依托“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梅里雪山景区建设, 也包括飞来寺国家级森林公园, 总面积961.3 km2。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目前仍由梅里雪山景区管理局负责经营和管理。森林保护主要依靠德钦县林业局开发投资管理公司负责。

(4) 黑龙江汤旺河国家公园

地处小兴安岭南麓, 范围包括汤旺河原始森林区和汤旺河石林区。此区域是松花江一级支流汤旺河的源头, 植被覆盖率99.8%以上。区域内自然景观独特, 百余座花岗岩石峰构成了奇特的地质地貌, 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一处造型丰富, 类型齐全, 特征典型的印支期花岗岩地质遗迹。但范围与国家林业局的黑龙江小兴安岭石林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土资源部的黑龙江伊春花岗岩石林国家地质公园有交叉重合。

四、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的主要突破和存在问题

1. 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的主要突破

我国现有的国家公园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 在本区域经济不发达, 发展压力巨大的环境下, 为了规避自然保护区对旅游开发的限制, 塑造独一无二的旅游品牌, 扩大旅游市场, 带动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的结果, 其立足点并不在保护全民共享的自然文化遗产, 为全民提供游憩和体验的场所, 以云南省政府牵头的普达措国家公园为首。另一类是我国有关部门为了引入世界先进国家公园管理理念和模式, 以研究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体制为目的的结果, 以黑龙江汤旺河国家公园为例。从普达措到汤旺河, 我国国家公园的发展理念, 由经济发展主导到对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公园之路的探索, 主导部门由地方政府上升到国家层面, 这是我国国家公园构建之路的重大突破。

2. 主要存在问题

(1) 从政策层面看, 相关法律法规和协调机制相对滞后

国家公园是中国大陆自然保护事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保护地模式, 目前尚未制定出台专项法律法规, 在各地建立国家公园积极性空前高涨的形势下, 出台管理法规迫在眉睫。使得国家公园在经营过程中的各项问题都无法可依, 基于现有的国家公园管理办法和政策, 执行起来缺乏权威性和科学性。

(2) 从管理层面来看主要存在, 条块分割, 多头管理现象严重

单一的国家公园体制, 却同时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层级, 不同的管理机构公关的现象。经常造成的现象2007年普达措国家公园发生大火后各部门相互推诿责任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3) 从经营体制来看, 政企不分, 两权相连

政府在构建管理局的同时, 有构建旅游经营公司。它们既负责景区的规划、开发、保护与监督工作, 又负责景区的日常经营和服务。易造成经营质量下降, 景区监管工作不到位, 监管力度不够等现象。

(4) 从经济层面来看, 国家对国家公园的资金投入远远不足

目前, 拟建国家公园的自然保护区, 各级政府已将人员公资、公务费用纳入财政预算, 这些投入虽然不能满足需求, 但为维持保护区的日常管理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以普达措为例, 景区每年门票的收入约为5000万, 但用于日常维护的费用不超过200万。而从1985年到2004年, 迪庆州政府根据林业部门的标准, 共向普达措国家公园下拨350万维护经费, 但这些费用尚不够人员工资的支出。

五、发展我国国家公园的对策及建议

纵观世界国家公园的建设之路, 并不都是一帆风顺, 即使是美国和加拿大这样的先驱者在国家公园构建的初期也出现过严重错误。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以经济利益为主的初创阶段, 以注重生态保护为主的发展阶段到以生态完整性为目标的完善阶段。综合我国目前国家公园发展的特点和现状, 我国目前国家公园处在由经济发展向生态保护转变的过渡阶段, 问题不可避免。但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国际国家公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充分发挥本国特色, 避免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也走向先开发后治理的老路, 具体建议如下。

1. 规范我国国家公园管理体系

自上而下, 逐步改善管理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状, 确保国家公园的管理工作可以高效而有序的进行。我国的国家公园, 名义上是国家名片, 自然资源为全民共享, 但其所有权并不明确, 管理主体也十分混乱, 造成了国家级的风景区却只有县一级的管理水平。在这一点上, 我国可以引进与我国国情比较类似的加拿大和日本的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由国家部门牵头, 整合地方政府职能比较相近的部门, 尽快设立单一的国家公园管理部门。

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 结合我国国情, 尽快的出台相关的国家公园管理办法, 可先在试点单位试行, 不断在实践中完善, 由点及面向全国推广, 逐步构建我国的国家公园管理和保障法律体系。IUCN和我国对保护区都有—个基本共同的定义, 即:“通过法律及其他有效方式进行管理的, 对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以及自然及文化资源能够起巨大作用的一片陆地或海洋”。

2. 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 使国家公园经营逐步回归公益

我国目前对于国家公园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 公园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以自给自养为主, 出现了高门票高服务费的经营方式, 资源浪费和破坏现象也难免发生。自“十五”以来我国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单纯的追逐经济利益向全面追求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转变, 在对公共设施构建方面的财力支持也在逐步扩大, 对于公共游憩产品的投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探索。虽然在短期内, 我国国家公园购票制仍然会存在, 但公园的公益性建设仍然是不可动摇的根本。

3. 实行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

合理分配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问题, 准确定位政府、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国家公园经营机构各自的职能与任务。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指导、支持作用, 将工作的重心放在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管理上, 有效的监督经营机构的管理。

4. 全民推广国家公园理念

我国国家公园的建设 篇3

关键词:国家公园;内涵;保护地体系

一、国家公园内涵

世界保护联盟(IUCN)将国家公园定义为:“包括大面积的自然或近自然区域,保护大型生态进程、物种和生态系统特征,同时在环境和文化方面提供一个开展科研、教育、休闲和旅游的平台。”[1]

2014年中国大陆首次明确了我国国家公园的定义:“是由政府划定和管理的保护区,以保护具有国家或国际重要意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及其景观为目的,兼具科研、教育、游憩和社区发展等功能,实现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区域。”

二、我国保护地体系现状

中国没有引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保护地体系,一直以来也没有国家公园这种形式,但建国后建立起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等实质上的保护地体系[2]。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2697处,森林公园225处,风景名胜区2948处,地质公园184处,水利风景区588处。

三、国家公园与我国各类保护地对比研究

1、功能定位

我国现有各类保护地设立的目标和定位差别较大。具体内容见表2。

国家公园定位是保护大面积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目的是保护大规模的生态过程、相关的物种和生态系统特性,可以为公众提供理解环境友好型和文化兼容型社区的知识[4]。

综上,风景名胜区在目标定位上注重资源保护的同时主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需求,并具有多种公益性功能,与国际上的国家公园最为接近,同时又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2、管理模式

我国保护地管理采用横向部门管理和纵向属地管理,即接受上级主管部门业务归口管理和地方各级政府行政领导,行政审批权在中央,财政的控制权在地方。由于各个行政部门没有明确各自的具体职责,综合管理部门与保护区主管部门之间存在着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等问题,部门间信息交流不畅,极大地制约了保护工作的进展。

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有中央集权型、地方自治型和综合管理。中央集权型是垂直管理模式,辅以其他部门的合作和民间机构的参与。地方自治型指中央政府只负责宏观指导工作,地方政府负责具体事务。综合管理既有中央政府部门参与,地方政府又有一定自主权,民间机构也参与经营管理。虽然各国管理体制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优点,即每一个国家公园只对一个管理部门负责,而且每一个国家公园只有一个唯一的管理责任主体。

3、经营体制

我国保护地经营体制有政府经营管理、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置和经营权承包制。政府经营管理是政府委托保护地管理局经营管理。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置是政府委托保护地管理局行使管理权限,建立保护地国有股份有限公司行使经营管理权限,但可能出现政企不分现象。經营权承包制即政府将可开发的区域通过招商引资由企业承包开发,但使得经营管理与区域资源保护的出现矛盾。

国家公园的经营机制基本上呈现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特点。管理者不直接参与经营。门票等收入直接上交国库,其他经营性资产采取特许经营或委托经营方式,允许私营机构采用竞标的方式获得经营权,地方政府、社区可优先参与经营。这种机制有效缓解公园产品的公共性与经营的私有性之间的矛盾。

四、重构我国保护地体系,促进国家公园建设的建议

1、依托风景名胜区建立国家公园,重构国家保护地体系

首批国家公园试点区域可依托风景名胜区,兼顾自愿和符合准入标准,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优选试点单位。整改现有体系,对保护地进行调查,重新评估与分类,清晰界定和区分保护地的资源特征、边界范围和管理要求,整合各类保护地。

2、实施统一协调、分部门管理的国家公园管理模式,理顺现有管理体制

中央政府层面上,建立相对独立专门的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实现统一规划、审核、资金和监管;地方政府层面上,在每个国家公园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若管理区域在一个市范围内,该机构作为当地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否则由省管理办公室直接管理,之后逐步吸引其他类型保护地并入体系。

3、实行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在国家公园内建立特许经营制度,对特许经营内容做出规定,在国家所有、政企分开、政府监管前提下,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投资,实行“以园养园”的经营方式。将特许经营制度逐渐运用到其他类型保护地中,促进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协调。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EB/OL].(2008-01-10)[].http://www.china.com.cn/tech/zhuanti/wyh/2008-01/10/content_9512649.htm.

[2]唐芳林.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江苏:南京林业大学,2010.

[3]IUCN.生物多样性公约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3.

[4]唐小平.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及发展思路探析[J].唐小平,2014(22).

我国国家公园的建设 篇4

目合同

PPP项目合同体系的合同组成

在PPP项目中,项目参与方通过签订一系列合同来确立和调整彼此之间哒权利义务关系,这些合同构成了PPP项目的基本合同体系。根据项目特点的不同,相应的合同体系也会不同。PPP项目的基本合同通常包括PPP项目合同、股东协议、履约合同(包括工程承包合同、运营服务合同、原料供应合同以及产品或服务购买合同等)、融资合同和保险合同等。其中,PPP项目合同是整个PPP项目合同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在PPP项目合同体系中,各个合同之间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紧密衔接、相互贯通的,合同之间存在一定的“传导关系”。

1.PPP项目合同

PPP项目合同是项目实施机构与中选社会资本签订(若需要成立专门项目公司,则由项目实施机构与项目公司签订)的约定项目合作主要内容和双方基本权利义务的协议。其目的是在项目实施机构与社会资本之间合理分配项目风险,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保障双方能够依据合同约定合理主张权利、妥善履行义务,确保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顺利实施。PPP项目合同是其他合同产生的基础,也是整个PPP项目合同体系的核心。

2.股东协议

股东协议由项目公司的股东签订,用以在股东之间建立长期的、有约束力的合约关系。股东协议通常包括以下主要条款:前提条件,项目公司的设立和融资,项目公司的经营范围,股东权利,履行PPP项目合同的股东承诺,股东的商业计划,股权转让,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组成及其职权范围,股息分配,违约,终止及终止后处理机制,不可抗力,适用法律和争议解决等。

3.履约合同

(1)工程承包合同。项目公司一般只作为融资主体和项目管理者而有本身不一定具备自行设计、采购、建设项目的条件,因此可能会将全部或部分设计、采购、建设工作委托给工程承包商,并签订工程承包合同。项目公司可以与单一承包商签订总承包合同,也可以分别与不同承包商签订合同。承包商的选择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于工程承包合同的履行情况往往直接影响PPP项目合同的履行,进而影响项目的贷款偿还和收益情况。因此,为了有效转移项目建设期间的风险,项目公司通常会与承包商签订一个固定价格、固定工期的“交钥匙”合同,将工程费用超支、工期延误、工程质量不合格等风险全部转移给承包商。此外,工程承包合同中通常还会包括履约担保和违约金条款,进一步督促承包商妥善履行合同义务。

(2)运营服务合同。根据PPP项目运营内容和项目公司管理能力的不同,项目公司有时会考虑将项目全部或部分的运营和维护事务外包给有经验的运营商,并与其签订运营服务合同。具体操作中,运营维护事务的外包可能需要事先征得政府方的同意。但是,PPP项目合同中约定的项目公司的运营和维护义务并不因项目公司将全部或部分运营维护事务分包给其他运营商实施而豁免或解除。

(3)原料供应合同。有些PPP项日在运营阶段对原料的需求量很大,原料成本在整个项目运营成本中占比较大,同时受价格波动、市场供给不足等影响又无法保证能够随时在公开市场上以平稳价格获取原材料,继而可能会影响整个项目的持续稳定运营,如燃 煤 电 厂项目中的煤 炭。因此,为了防控原料供应风险,项目公司通常会与原料的主要供应商签订长期原料供应合同,并约定个相对稳定的原料价格。原料供应合同一般会包括以下条款:交货地点和供货期限、供货要求和价格、质量标准和验收、结算和支付、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不可抗力、争议解决等。除上述一般性条款外,原料供应合同通常还会包括“照供不误”条款,即要求供应商以稳定的价格、稳定的品质为项目提供长期、稳定的原料。

(4)产品或服务购买合同。在PPP项目中,项目公司的主要投资收益来源于项目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收入。因此,保证项目产品或服务有稳定的销售对象,对于项目公司而言十分重要。根据PPP项目付费机制的不同,项目产品或服务的购买者可能是政府,也可能是最终使用者。以政府付费的供 电项目为例,政府的电 力主管部门或国有电 力公司通常会事先与项目公司签订电力购买协议,约定双方的购电和供电义务。此外,在一些产品购买合同中,还会包括“照付不议”条款,即项目公司与产品的购买者约定一个最低采购量,只要项目公司按照该最低采购量供应产品,不论购买者是否需要采购该产品均应按照该最低采购量支付相应价款。

4.融资合同

从广义上讲,融资合同包括项目公司与贷款方签订的项目贷款合同、担保人就项目贷款与贷款方签订的担保合同、政府与贷款方和项目公司签订的直接介入协议等多个合同。其中,项目贷款合同是最主要的融资合同,一般包括陈述与保证、前提条件、偿还贷款、担保与保障、抵销、违约、适用法律与争议解决等条款。同时,出于贷款安全性的考虑,贷款方往往要求项目公司以其财产或其他权益进行抵押或质押,或由其母公司提供某种形式的担保,或由政府作出某种承诺,这些融资保障措施通常会在担保合同、直接介入协议以及PPP项目合同中具体体现。

5.保险合同

由于PPP项目通常资金规模大、生命周期长,负责项目实施的项目公司及其他相关参与方通常需要对项目融资、建设、运营等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风险分别投保。通常可能涉及的保险种类包括货物运输险、建筑工程险、针对设计或其他专业服务的专业保障险、针对间接损失的保险、第三人责任险、政治风险保险等。

6.其他合同

PPP项目中还可能会涉及其他的合同,如与专业中介机构签署的投资、法律、技术、财务、税务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合同等。

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建设-PPP项目合同模板:

本合同于2017年【X】月【X】日由下列双方在XX市签订: 甲方:XXXX,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正式组织和存续的XXX机构,其住所为XXXXX,法定代表人为XXX;

乙方:XXXX,系按照其注册地法律设立、登记、注册及运作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其住所为XXXX,法定代表人为XX。待XXXX成立项目公司,并由项目公司与甲方签署本合同的补充协议后,乙方即指项目公司。第一条 定义与解释 1.1 定义 1.2 解释

第二条 声明与保证 2.1 甲方的声明与保证 2.2 乙方的声明与保证 2.3 各方的声明与保证 2.4 违反声明与保证

第三条 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建设PPP项目的合作范围和期限 3.1 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建设项目概况 3.2 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的合作范围 3.3 甲方前期投资的确认

3.4 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合作的排他性 3.5 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合作期限 第四条 前提条件

4.1 履行本合同的前提条件 4.2 前提条件的期限 4.3 前提条件的放弃 4.4 前提条件未实现 第五条 项目融资 5.1 乙方的融资责任 5.2 融资担保 5.3 甲方对融资的支持

第六条 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建设的土地指标和土地出让 第七条 项目建设进度 7.1 首期启动资金

7.2 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实施进度 第八条 运营和维护

8.1 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公司经营计划及财务资料的报告

8.2 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建设项目设施的运营和维护 8.3 运营协调委员会 8.4 审计部门的监管 8.5 履行义务 第九条 产业发展服务 第十条 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公司的成立及股权转让的限制

10.1 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公司成立 10.2 股权变更的限制

第十一条 政府购买服务的付费机制 第十二条 履约担保 第十三条 双方承诺 13.1 甲方的承诺 13.2 乙方的承诺 13.3 双方承诺 第十四条 保险 14.1 保险义务 14.2 需购买的险种

第十五条 守法义务及法律变更和政府行为 15.1 守法义务

15.2 法律变更和政府行为

15.3 不视为法律变更及政府行为的情形 第十六条 不可抗力 16.1 不可抗力事件

16.2 不可抗力事件发生期间各方权利和义务 16.3 不可抗力事件的处理 第十七条 甲方的监督与临时接管 17.1 甲方的监督权

17.2 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建设项目质量管理 17.3 中期评估

17.4 甲方临时接管的权利

第十八条 违约、提前终止及终止后处理机制 18.1 违约与赔偿 18.2 提前终止及处理机制

第十九条 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移交 19.1 期满移交 19.2 移交程序 19.3 提前终止的移交 第二十条 争议解决及法律适用 20.1 争议的解决 20.2 法律的适用 第二十一条 其它 21.1 环境保护 21.2 保密条款 21.3 税收优惠 21.4 通知 21.5 合同的文字 21.6 合同的生效 21.7 合同的补充 21.8 合同的附件

签署页】

本合同由以下双方于二零一七年X月X日在XX省XX市签署,以兹为证: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的作文 篇5

溱湖的景色顿时让我陶醉了:远处山清水秀,树木葱茏;近处翠柳低垂河边,水中倒映着柳树的倩影,一阵阵微风吹过,湖面顿时碧波荡漾,美丽极了!荷花千姿百态,各不相同。有的全开了,露出了金黄色的小莲蓬;有的只开了几片花瓣,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有的还只是花苞,鼓鼓的马上就要胀裂似的。

我和爸爸乘船来到水禽园。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许多的丹顶鹤、绿头鸭、鸿雁、白天鹅、黑天鹅等水禽。白天鹅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着,似乎在向游人说:“看,我游得多棒啊!”。黑天鹅正在梳理羽毛,似乎在和白天鹅比美呢!而丹顶鹤却像哨兵一样机警地站在河边,目不转睛地盯着水面,等待着鱼儿游过来,发动突然的袭击,美餐一顿。

在这里,我们观鳄潭、灵猴岛、农家乐、湿地精品园、湿地探险乐园和赛马场等风景区。在观鳄潭,我们见到了真正的扬子鳄。在灵猴岛,看见了弥猴。在农家乐,我们动手操作了豆腐磨、旱磨和水车等古时候的人力机械。在湿地精品园里,我们认识了梭鱼草、花菖蒲、芦苇等植物。在湿地探险乐园里,我们玩了钢丝桥、吊桥等游戏。在赛马场,我们亲身体验到了骑着骏马迎风驰骋的感觉……我和爸爸都看得人迷了

啊,溱湖,我们可爱的湿地公园,你真美啊!

溱湖的美,美在喜鹊湖湖面。

清晨,泛舟湖面,远处的四周弥漫着初春的淡薄雾气,绡縠般恬静秀美、清淡朦胧,仿佛溱湖披上一件轻纱云衣;你看,平静的水面无一丝皱褶,即便游艇滑过,也只是偶然留下一颗晶莹的小水珠。高高溅起,又徐徐飘落,而后送来一个又一个欢笑着的、逐步扩散并渐渐朦胧的圆圆的面庞,悄无声息地逝远……湖岸的景物在这雾气的衬托下也显得羞怯了,不是含蓄地遮去半边面颊,就是只留下一个轮廓,让你去细细体味其中的`细腻柔情,再者干脆只给人一个碗口大的朦胧身影,吸引着你极目观察它的真实面貌,使人不禁神往……

溱湖的美,美在静谧的林海。

虽至初春,但树木花草们又焕发了属于自己的新春面貌。一排排树木挺立着,满目苍翠。高大笔挺的躯干,一副饱经风霜的面孔。树皮整个儿皲裂,由上而下一排排依附着,像龟壳,又不是如此排列;似鱼鳞,又要略大些许。棕色里又透露着深暗的灰黑,诚然,这些守护者无声守护着这块净土已有些年月了。再往上看,不禁眼前一亮,葱茏之气不仅反映在眼中,更多的是心感受到了。苍翠的绿叶,青绿的嫩芽,边缘上的一抹浅绿,中部的片片浓翠,都与躯干上的灰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说一个是饱经风霜的老人,那么一个就是折射着阳光的孩童。再仔细瞧瞧,真的,仿佛绿的各个阶层都在此体现了,我的心也似变绿了一样,头顶上碧绿的天空,脚下深邃的大地,周围青绿的树木,置身其中,整个身心都富于活力,杨柳悄无声息地抽出嫩芽,不知名的花儿们竞相开放,小草也耐不住寂寞,鸟儿们更是抑制不住激情……它们在此静静生长,四周虽人声鼎沸,却总也挡不住自然的静寂与生机。

溱湖的美,美在亭台水榭。

一湾碧波,缓缓奔流,淌入广博,体验浩瀚,水是值得赞美的,而建立在碧波之上的亭台、水榭也别有一番风韵。古木的材料、古朴的建筑,再加上那一汪碧水蓝天,两旁的参天古木,处处展现出自然与建筑的有机融合、相辅相成,油然而生怀旧之感。造型美观朴素、简单大方,内设几张木凳,供游人休息观赏用。玩累了,随便走进一处,坐在人工雕琢的简朴凳椅上,欣赏着水面风光:看水禽在水中嬉戏,看垂柳在岸边妩媚,看这样一幅幅清新画卷。享受着从自然吹来的微风拂过我们布满汗渍又时刻欢笑的双颊,好不惬意!

我国国家公园的建设 篇6

关键词:关帝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思考

目前, 森林旅游已形成一种热潮, 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新时尚。森林旅游产业目前已成为最具生机与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关帝山林区作为山西省最大的省直林区, 被誉为华北地区的“天然植物园”、“天然动物园”、“天然大氧吧”, 1992年被原林业部批建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探讨关帝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旅游开发的思路与对策, 是依托和发挥林区资源优势,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也是构建富裕、和谐、生态文明新林区的关键课题。

1 森林旅游开发的条件和优势

1.1 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

关帝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吕梁山脉中段, 总面积达68 437.70 hm2, 是山西省面积最大的森林公园, 下辖8个景区, 其中3个景区为自然保护区。

孝文山之高、庞泉沟之秀、白马洞之奇、北武当之险、三道川 (苍尔会) 之幽、云顶山之壮、果老峰之美、狐爷山之神、三座崖之雄……一处史迹就是一个古老的传说, 一个地名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一座山峰就是一个神秘的神话, 一棵古树就是一段浪漫的风情。历史文化与绿色生态浑然一体, 优美田园与乡村悠韵和谐如画, 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相映成趣, 构成了关帝山这一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旅游胜地。

1.2 丰富多彩的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

关帝山国家森林公园以自然保护区为依托, 以国有林场为载体, 有效保护了山西省85%的野生动物种类和80%的野生植物群落, 构成了山西最大的野生动植物的天然物种基因库。同时, 关帝山林区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动物, 构成了一座座天然植物园、动物园、药草园和百花园。

1.3 独具特色的森林美食和森林气候

关帝山林区以其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森林资源、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这里蕴藏丰富的森林食品, 其中野生药食动植物、山野菜、食用菌等既是山水之间的乡土美味, 更是世上难觅的绿色佳肴。关帝山还有着“天然空调”的美誉。七八月份, 林区白天平均气温仅在20℃~22℃左右, 林中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1万个以上, 是城市室内负氧离子含量的200倍以上。

2 森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 森林风景资源虽然丰富, 但精品亮点不多

主要是森林风景资源的挖掘程度不高, 景区景点不大, 旅游产品单一, 没有形成一个具有震憾力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还是停留在旅游资源的单一观赏上, 缺乏参与性的旅游项目, 没有体现旅游资源的多功能价值。目前大部分游客只是单纯地登山观光旅游, 在旅游区内停留时间短, 大多数游客是当日往返, 因而制约了客源扩大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2.2 旅游资源虽有开发, 但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缺少国家宏观投资政策的有力扶持和引导, 资金投入成为制约森林公园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 造成旅游基础设施较为简陋, 接待设施规模小, 旅游接待档次低, 不能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 从客观上影响了森林旅游业的综合带动效应;另外, 由于受国家土地政策影响, 旅游资源开发整体缓慢, 缺乏整体规划, 一些已经开发和利用起来的景区景点和旅游设施普遍档次不高、品位较低。

2.3 旅游品牌意识虽有, 但营销力度不大

在宣传造势上形式较为单一, 未能形成有效的营销攻势, 同时在森林旅游宣传促销上还存在整体意识不强、力度不够等问题。大部分景区基本上没有开展过大型宣传, 从而使关帝山林区森林旅游业对外形象至今还不够鲜明、生动和突出, 仍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境地。粗放性的发展思路, 不可能打造出旅游精品名牌, 难以形成旅游产业链。

2.4 森林文化氛围不够, 且旅游商品缺乏

关帝山道教、佛教和忠义文化历史悠久, 但目前景区内森林文化氛围不够, 这与该地的旅游资源特征不协调。另外, 旅游商品也很缺乏, 创新少, 除了当地森林野生特产以外, 几乎没有其他拳头型的旅游商品, 也没有形成有竞争力的旅游线路, 使林区各处旅游资源呈散乱状况, 无法形成合力。

2.5 森林旅游虽有人管, 但专业人才匮乏

相比于其他产业, 森林旅游虽然有机构、有人员管理, 但在管理人才和专业队伍中, 高层管理人才严重短缺, 素质偏低, 特别是一线服务人员素质更低, 多数是初中文化, 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未经专业技术训练, 难以适应本职工作要求, 这种现状亟待扭转。

3 加快森林旅游产业开发的对策

3.1 坚持科学规划, 做好森林旅游发展布局

关帝山林区今后的旅游开发要坚持重在自然、贵在和谐、精在特色的理念, 根据自身资源优势,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 挖掘开发不同的森林旅游资源。以规划指导为基础, 注重对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的保护, 避免旅游开发中低档次、重复建设的盲目行为和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要以庞泉沟为龙头, 以白马仙洞、云顶山、真武山、狐爷山、三道川、果老峰、梅洞沟等为骨干, 制定既有鲜明特色, 又能与其他旅游点相得益彰的发展规划。争取尽快打造形成有林区特色的森林旅游发展平台, 真正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成为林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3.2 坚持突出特色, 打造森林旅游精品品牌

要以林区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依托, 加快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 拓展游憩功能, 充分利用全区的旅游服务网络, 设计森林旅游专线, 推出森林旅游精品, 以山水观光、森林探险、休闲度假、消夏避暑、休闲观光、保健疗养、科研教育作为发展特色。在旅游服务中, 力求突出地方特色, 创造自己的品牌, 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深深体味乡土民情的纯朴, 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相配套的森林旅游产品, 并努力做到与山西大旅游圈连点互动, 争取把森林旅游线纳入到山西的黄金旅游线路当中。

3.3 加大宣传促销, 努力提高森林旅游知名度

决策者要根据市场定位和自身特色, 做好关帝山林区整体形象的促销和精品旅游线路的推销。要利用多种形式和途径,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不断提高关帝山林区森林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应划拨专门的营销资金, 建立起内外结合的由旅游、宣传、文化、新闻、广告等部门构成的旅游宣传促销机制, 形成强大的促销态势。另外, 要注重网络营销的重要作用, 积极推进网络营销建设。

3.4 坚持内引外联, 实现开发投资主体多元化

要树立经营旅游的理念, 进一步解放思想, 改变单一依靠国家投资的思维方式。要按照市场化的要求, 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 制订优惠政策, 简化审批程序, 激活投资机制, 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鼓励森林公园经营管理单位进行多种形式的改革与探索, 可以进行股份合作制、员工持股制的试点, 等等。

3.5 加强人才管理, 积极培养森林旅游专业人才

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出台一系列的森林旅游人才管理机制, 用好的制度和政策吸引人才, 留住人才, 用好人才。引进先进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建立一支事业心强, 业务素质高, 能适应森林旅游业发展的职工队伍。

参考文献

[1]陈秋华.试析我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对策[J].生态经济, 2004 (4)

[2]李世东, 陈鑫峰.中国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发展轨迹研究[J].旅游学刊, 2007 (5)

[3]李晴.发展重庆的森林旅游[J].生态经济, 2006 (6) .

衢江倾情建设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 篇7

乌溪江湿地的生态地位

乌溪江湿地地处浙江省钱塘江源头,生态区位重要,是浙江省惟一的省立法保护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地。浙西中心城市——衢州市的居民生活用水、我国大型化工企业——巨化集团的生产生活用水,均取自乌溪江。通过“江南红旗渠”——乌溪江引水工程,清澈的乌溪江水被输送到金华、衢州两地的六个县市区,浇灌着数百万亩农田。

乌溪江“一江两湖、两岸青山、山水相连”,是高峡水库的典型代表,低山区库塘湿地、河流湿地的典型类型,栖息地面积辽阔。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类群。据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浙江师范大学和浙江自然博物馆联合科学考察,有维管束植物1186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植物2种、Ⅱ级保护植物7种;湿地维管束植物93科254属369种,占浙江省湿地维管束植物种数的33.5%,有4个湿地植被类型27个群系;有水生无脊椎动物45种,脊椎动物240种(占浙江省脊椎动物种数的27.9%),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4种,国家Ⅱ保护动物18种。

乌溪江湿地自然景观优美,人文景观众多。修建于建国初期的黄坛口水库(九龙湖),是我国水电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水利建设人才,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由于调节洪水主要由上游仙霞湖承担,下游九龙湖常年保持固定水位,滨岸带湿地植被发育良好,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茂密,自然景观秀丽,空气负离子含量最高达15000个/cm3,平均4770个/cm3。水环境质量良好,其水质达Ⅱ类水标准,属优质饮用水源。

乌溪江湿地保护与利用现状

近年来,衢江区委、区政府在湿地所处的四个乡镇先后组织实施了生态公益林建设、库区环境污染整治、下山出库异地脱贫等一系列工程。区划界定省级以上重点公益林2.3万公顷,建成高效笋竹基地5000余亩、无公害有机茶基地4000亩;投入2.5亿元资金,整体搬迁了9个自然村,异地安置群众1926户,7156人;关停活性炭、玻璃拉丝等企业10多家,取缔网箱养鱼面积2万余平方米、灯光诱捕捕鱼设施446只;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等一批环保设施,大大减少了乌溪江湿地的污染源。

在区委、区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初步形成了各单位、各部门齐抓共管湿地保护的良好局面。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区农业局、林业局在湿地周边地区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施用量。区林业局启动实施了“黄坛口水库库尾湿地植被保护与恢复工程”和“环九龙湖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工程”。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协调下,农办、林业、交通、环保、规划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了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西侧“廿项线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洁化、美化、绿化和整治秩序即“三化一整治”为重点,补种行道绿化苗木,建设景观绿化点,初步形成了较有特色的景观带。

坚持以人为本,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利用乌溪江湿地资源,努力发展湿地经济。对现有的“农家乐”生态旅游项目进行改造,提升档次,提高接待能力。目前,湿地公园规划区内,已有旅游接待床位600多个、餐位1800多个。去年一年,湿地公园共接待游客10.8万人次,旅游经营收入618万元。利用乌溪江湿地的优质水资源,发展生态渔业。产自乌溪江湿地的石斑鱼、银鱼、清水鱼、小鱼干等水产品,倍受前来休闲旅游的消费者的欢迎。

加强乌溪江湿地保护管理对策

加强乌溪江湿地保护管理,把一江清水送出衢州,是衢州人民的庄严承诺,是衢州市对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也是乌溪江湿地保护管理的首要任务。国家湿地公园试点,给浙江西部两颗璀璨的绿色明珠——九龙湖、仙霞湖,及其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全面加强湿地公园管理处的湿地保护管理的能力建设。优先加大湿地科研监测体系,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按照“一园一法”要求,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湿地保护和管理水平。建立由区主要领导为组长,发改、财政、林业、国土、规划、科技、水利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领导小组,协调处理好建设试点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加强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建设,为湿地公园实施有关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开展湿地保护管理日常工作,提供必要条件。

二是要精心组织实施湿地保护重点工程,着力提升乌溪江湿地生态功能。在做好乌溪江湿地主要污染源控制的同时,加强“一江两湖”滨岸湿地植被保护与恢复、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等重点工程,修复水体天然生态链,营造更加优美的自然景观,为进一步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产业、湿地生态渔业等湿地经济提供坚实基础。

三是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建立健全社区共管机制。要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宣教功能,增强全民的湿地保护意识。在建设试点过程中,逐步建立并完善社区共管机制,让湿地公园所在地群众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得实惠,能致富,不断增加经济收入,提高保护湿地的积极性。

(作者系浙江衢州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主任)

(责编:耿国彪)

上一篇:农产品促销策划书格式下一篇: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企业助学金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