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精选10篇)
吴志新
摘要:分析农村金融中存在的供需矛盾及产生的原因,提出借鉴国外尤其是日本的成功经验,切实解
决我国农村的金融供需矛盾问题。
关键词:农村金融;供需矛盾;需求抑制;日本农协
在一个市场中。决定市场均衡的力量一方面是供给。另一方面是需求。我们在分析农村金融资金供需失衡时往往更关注农村金融的供给不足而忽视了农村金融的需求抑制。实际上金融抑制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供给型金融抑制由于金融机构资金供给不足而导致农户在金融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农户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因而使得足。本研究主要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分析目前中国农村金融面临的供需矛盾的原因。投资不足。另一种是需求型金融抑制。即由于农户自身金融借贷的需求强度不足,农户贷款意愿低从而导致农村投
农村金融中的供给不足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严重,突出表现在:
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数量缩减,农村资金大量流失,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难十分严重 出现了所谓的“农村金洞化”的现象,或者准确地说是农村地区正规金融体系空洞化。这种现象的严重后果是:农村经济主体的信贷需不到满足,影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阻碍农民收入的增加,进一步扩大城乡之间的差距。使全社会的和展难以实现。正规金融机构纷纷撤离农村金融市场并不表明农村资金供给充裕,实际上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的供求巨大缺口,这样的供需缺口直接导致了现阶段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非正规金融市场的活跃。大量的调查数据显示填充。国农村广大农民的资金需求大部分来自于非正规金融市场。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的活跃自然是对正规金融市场退
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的主体主要是农户和农村企业。就农户而言,又可分为普通农户和特殊农户。普通农户指那些刚剐,仍在为生存而奋斗的农户。特殊农户有三类:一类是尚未摆脱贫困的贫困户;二类是有一定的市场意识,却是无组、小规模的专业养殖户和经济作物种植户;三类是有地方政府组织。有规划、大规模的经济作物种植户和大型专鲎养几类农户中,普通农户和特殊农户的前二类的信贷需求不仅有生产上的,还有生活上的,但因其生产经营收入的不确规模限制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使得他们无法提供正规金融机构确信的偿还保障,正规金融机构也不愿为其提供贷款这三类农户却占农村地区的绝大多数。第三类农户要么有地方政府干预和支持,要么自身有较好的市场前景,正规金出于不得已或确信其有偿还能力,因而这类农户可以从正规金融机构申请到贷款。
农村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和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现阶段也明显存在融资难的情况。一般说来,农村中小企业处于资期。企业受资金少、规模小、管理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等各种因素限制。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对其还贷能力缺乏
出“慎贷”甚至“惜贷”,从而也使农村中小企业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信贷资金。龙头企业具有规模经济,资金制度健全。一般可以获得商业金融机构的信用放贷或抵押贷款。
通过上述对农户和农村企业融资情况的分析,不难发现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不愿为农户提供信贷资金有其客观原因,主农业经济自身的弱质性、高风险性且又缺乏必要的抵押品。以及受土地制度所限制,土地资源难以集中而使农业生产了“内卷化”的小农经营之中。同时,农业业主相对分散。贷款数量虽多但交易零散,这样就提高了农村正规金融机成本。从而导致农村经济主体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他们生产、生活以及发展上的资金。
农村金融中的需求抑制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农户存在着金融需求和金融借贷需求强度低,在这种现象背后,有很多社会经济体制和政策方面的原因。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影响
从社会角度看。农民在剧烈的社会制度变迁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即对未来的预期更加不稳定。在我会保障体系还未完善的情况下,农户面临的生存问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医疗问题、教育问题、赡养老人问题等,这大量存在。导致农户的投资意愿减弱,最终导致农户金融需求强度不足。相反,发达国家如日本在教育、社会保障和面。国家在财政上给予切实的支持,使得广大农户没有这些后顾之忧。他们对于未来的预期就变得耪对稳定促进金融度变大。
经济性原因的影响
中国农户投资需求强度不足还有经济性原因。农户的投资如同一切投资一样。首先要考虑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但是处于弱质、微利的状态,很难激发农民投资于农业的积极性。同时。从市场方面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户面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投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农户的投资选择将基本根据收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他们计算多种因素收益的影响,当某些因素的作用可能会影响到其投资的预期收益时,农户就会作出改变投资的行为。因此,农户在市的收益最大化的选择动机以及农村市场多元化的现实条件下,其在农业方面的投资资本需求强度不足,也就不难理解农协针对农户的多种需求,为农户提供多种金融需求,如将农户多余的资金投资于农业之外的行业,如购买债券、发甚至开展海外投资等。农协同时也针对农业经营的高风险、低利润情况,开展低息贷款,保证农户的需求能够得到满农户的金融需求强度就会得到增强。
体制性原因的影响
体制内的正规金融部门在提供金融服务时。对于农户而言,交易成本过高,交易规则约束太强,因此减弱了农户向机构借贷的意愿。而一些菲正规的金融机构以及各种友情借款则具有灵活的特点,容易被农民所接受。另外,体制方,还包括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国家财政体系和国家产业投资体系变革条件下农村投资的事权界定不明等。
政策方面原因的影响
国家政策一般会给投资主体一种预期。稳定的政策会给投资主体一种稳定的长期预期,诱使投资主体进行长期投资如果政策变动性大。会给投资主体一种很不稳定的预期,从而会减少其长期投资行为。在政策方面,最大的制约来自地政策,国家农地制度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农业生产力,重构了我国的农业微观经济基础,但是其缺陷也是不容先前的农地制度很容易导致农业粗放式经营以及掠夺式投资。而且,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国家农地政策的多变性和农地性,导致农户对未来的投资收益预期感到不确定,这极大地制约了农户的长期投资行为,导致其投资需求强度不高。角分析,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反省在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中的政策与体制。发现其中影响农户投资意愿的制约因进行有效的改进。
解决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对策
建立农地金融制度
我国农村金融边缘化,除了一些历史遗留的原因以及农业投资周期长、利益低、回收慢、正规机构追逐利益等原因外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缺乏一个理想的抵押品。所以。要解决资金供需缺口问题,除了改革农村金融机构之外,还应为一个理想的抵押品。农地金融是一种以土地为抵押的旨在为农业提供长期贷款的资金融通形式。建立农地金融制度,用权抵押为条件,藉此发行土地债券,可以聚集大量的社会资金,然后再以低利率贷给农民,使农民获得低成本的中。农地金融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困扰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资金投人不足问题,提高农民从金融机构的融资能力。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业发展后劲,加快农业发展步伐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加强农村金融监管
我国农村金融监管要立足农村金融实际,实现监管由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和风险控制并重的监管转变,由封闭控制型明型转变。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建立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机构的协调机制,提高农村金融监管行业自律,加强农村金融业内控制度建设,使市场竞争的压力有效转化为企业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的动力。同时,农村加强信息披露:强化社会监督。
引导和发展民间金融
发挥民间金融即非正规金融对农村正式金融的补充和辅助作用。在商品经济尚不发达的我国农村,社会关系不仅不是的障碍。而是促进经济交换的推动力量。建立在社会关系基础上的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是一项有效的制度安排,具有生性。应该在加强引导和监管的前提下允许其发展。以弥补农村正规金融安排的不足。日本的农协就是属于民间金融。在战后大力支持像农协这样的民间合作金融组织。在政策和基金方面,政府都给予大力的扶植。另外,农村地下金融为小型工商企业和农业提供了资金来源。但由于地下金融业游离于中央银行的监管之外,在某种程度上负效应很大,地下金融业要采取疏导而不是行政堵截的政策。目前对地下金融业的整顿应加大金融执法力度,关键是要对业已形成下金融组织进行规范和改造,促使其向合作金融发展。加快农业保险体系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由于农业是世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极差的弱势产业,我国又是世界公认的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对业经济的平稳发展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做大农村经济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供给不足似乎已经成为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强化农村金融供给也成为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出于此考虑,2006年12月,中国银监会颁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的若干意见》,降低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进而确立了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新政,从此出现了大批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近年来,随着这些新型机构的出现,关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探索也越来越多,面对搜集到的众多文献,本文主要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三方面出发进行综述。
2 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性
2.1 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率。
(刘辛元,2009)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兴起,有效地填补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空白,可以更好地满足农村地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
2.2 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局面。
(刘辛元,2009)农村金融市场由农村信用社一枝独秀的局面转变为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存的新格局,一个有效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正悄然形成。
2.3 体制上的创新、示范效应。
(秦汉峰,2009)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对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突破、探路和示范的作用,陶月英(2009)强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仅弥补了原来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不足,也部分替代了农村民间借贷。
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法律地位不明确。
尹波(2010)认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法律地位不明确。而张雪娥(2009)则强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外部法律政策环境尚未完善、农村金融微观主体定价能力不足、资金流通不畅等问题的存在,对于农村金融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利。
3.2 风险控制问题突出。
李应军、周鸿斌(2009)担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抵御风险能力较弱。陶月英、刘辛元(2009)则认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对象是当地的农户或涉农小企业,大多是信用贷款业务,缺乏有效担保,易发生风险损失。
3.3 资金来源不足。
(陶月英,2009)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吸收资金的渠道受到限制,融资渠道狭窄。杨连波(2008)认为村镇银行由于坐落在农村地区,农民手头的闲置资金不多,限制了其资金来源。
3.4 创新能力不足。
(吕世杰,2010)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现实中没能很好体现出“新”的特点,秦汉峰(2009)认为严格的利率管制和农村金融市场的非充分竞争,十分容易助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惰性。
3.5 从业人员素质较差。
(李英军、周鸿斌2009)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大多文化水平不高。陶月英(2009)认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缺乏。杨连波(2008)认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绝大多数员工不得不在当地聘任,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其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
3.6 政策、制度上的限制。
(赵天朗,2010)农民贷款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生产体制,即农户最重要的资产土地、宅基地根本无法定价,更无法获得抵质押权利。尹波(2010)认为:目前我国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显然不够。李想(2009)提出虽然有些地方为鼓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在执行中部门间相互牵制,使优惠政策无法落实到位。
3.7 农村金融市场环境不完善。
(陶月英,2009)广大农村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程度不够,这阻碍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有效推进和实施。张雪娥(2009)提出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建设的滞后大大降低了农村信贷担保机构的风险识别能力、业务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给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带来了困难。
4 全面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对策建议
4.1 明确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法律地位。
(尹波,2010)政府应该尽快制定农村金融的专门法律,明确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法律地位。李想(2009)也提出应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4.2 调整准入制度。
杨连波(2008)强调:应严格市场准入,防止投机活动和资质较差的金融机构涌入。黄文胜、陶建平(2009)则提出,应拓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准入的深度与广度,以吸引更多民间及境外资本进行农村金融体制。李洪友(2009)认为:要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增强农村金融体系的竞争性。
4.3 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陶月英(2009)提出应加大对新兴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尹波,2010)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农村金融建设需要政府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张雪娥(2009)提出增加农村金融供给,需要在努力培育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同时加大力度给予政策扶持。李应军、周鸿斌(2009)认为要改善金融环境,加大扶持力度,给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一定的财税支持。
4.4 拓展资金来源。
(尹波,2010)解决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金短缺问题,应积极探索多种融资渠道。陶月英(2009)提出应大力培育由农村其他居民、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等发起的贷款公司,丰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渠道。
4.5 加强监管工作,提高抗风险能力。
摘 要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长,农村经济也在迅速发展,其对金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本文主要针对新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二元结构 农村金融 信贷
一、农村金融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刘易斯等提出著名的“二元结构”理论以来,特别是后来舒尔茨等人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对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仍占基础地位的传统农业大国而言,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且会长期存在,所以只有加大对“三农”支持与引导,特别是加大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是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非常关键的环节。
在我国,破除二元结构,缺的不是劳动力、市场,而是资金,是能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信贷支持。我国当前总体流动性过剩,广义货币存量长期保持在70万亿左右,而农村发展需要的资金却一直不足的特殊情况下,如何大力引导、发展农村金融,也是关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大事。
二、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关于农村金融的发展问题早有专家学者进行研究,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业确实取的了长足的发展,但相对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而言,特别是当前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农村金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如金融组织业务的规范、资金供求者的信息不对称等,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农村金融组织单一,管理制度有待规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许多更名为农村合作银行)是农村金融的主要力量。但农业发展银行一般局限于粮棉油的收购,农业银行重心渐移向城市,而邮储虽然网点众多,它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处于雏形阶段;而且银监会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规定“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等,无疑更提高村镇银行的准入门槛;
2.我国农村金融的信贷资金供给严重不足。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农业对金融的需求越来越多,但现有的金融机构和政策远远满足不了农村金融的需要。2006年《农村金融服务报告》中,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总贷款的比例逐渐下降,1994 年为20%,而2004年为18%。如前所述,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因自身条件限制支援力度不足,而邮储银行是农村资金的“抽水机”,以前只存款而不贷款,现在也只是有限的小额贷款;而农村信用社虽处于主导地位,身业务和规模有限,特别是向农村合作银行的转变,更是受到更多限制;
3.相关农村金融组织的产权问题不够明晰,存在一定的争议。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成为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的主力,但这些村镇银行的产权和法律地位没有明确的界定。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后,一些“贷而不存”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大都隶属于地方政府的国资委、联社,由其控股,在立法和产权上不明确,随着业务的发展,必然与传统商业银行存在竞争关系,银行业大整顿必不可少,故完善立法和产权迫在眉睫;
4.当前新的经济形势下,最突出、最紧迫的一点是:农村金融内在发展动力不足,金融组织自身发展与服务农村存在矛盾。我国的农村金融组织的盈利水平相对偏低,2010年农业发展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只有1.21%。特别在当前流动性泛濫,高通胀的压力下,法定准备金率达到21%的历史高位,政策逐渐趋紧,应对当前紧缩性的政策和高通胀,农村金融组织更愿意把资金投入其他领域而不是高风险、低回报的农业,与其服务农村金融需要的初衷更是背道而驰,这是当前经济形势下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在当前形势下,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些建议
在当前我国金融业逐渐开放,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的高通胀还会维持较长时间,政策趋紧的新形势下,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也要考虑客观情况,逐渐发展更规范、多渠道、更灵活的农村金融业的新局面。
1.大力培育新的农村金融组织,丰富农村金融的参与主体。当前的村镇银行可适当降低其准入门槛,增加数量。另外,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逐渐引导、规范一些民间金融组织的发展,有选择地利用民间资金为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比如可适当规范利用家族贷款、私人信贷等;
2.提供更灵活、多渠道的资金借贷方式,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可灵活加大与地方金融组织合作的方式。我国大的商业银行一直不愿意过多介入农村金融的原因之一就是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商业银行可与当地的农村金融组织联手,由当地组织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而商业银行提供资金支持,即由商业银行转贷款给地方农村金融组织来提供资金支持,降低商业银行的成本;
3.成立相关行业或地域的担保机构。我国农村的避险机制不够完善,贷款的风险大,如农行2010年的不良贷款率仍达不良贷款率2.03%,农业发展银行的高达2.79%。且大多数的农业保险的出现率或理赔率高达91%,大大高于行业的上限,所以农业保险非常有限。而农村需求资金较大的多为相关的中小企业或行业,如养殖和种植业等,这些地域或行业相近、相关的地方可成立类似的担保机构,为借贷资金提供保障;
4.加大不立法工作,完善相关产权界定和制度,以便于规范引导和管理,更能够避免在未来的竞争中出现行业混乱的局面,这就从制度上支持农村金融主体的发展;
另外,在当前高通胀、紧缩性政策的形势下,适当对支援农村经济发展的机构和款项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放宽,可增加它们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的积极性,比如在监管和利率等方面的支持。
为了实现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必须要考虑到当前的客观经济形势,在政策和资金信贷方式上适当调整,充分利用民间金融以及其他商业银行的力量,努力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成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王新华,王海生.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概况及政策建议.上海金融.2008.
谢荣巍 国金11***79 【摘要】当前,要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主要的市场手段就是进行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而我国商业银行业的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却相当薄弱。因此,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现状,找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议,以提升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能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 产品创新 存在不足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商业银行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是增强盈利能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途径,因此,商业银行必须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同时这也是商业银行产品竞争的客观要求。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意义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不仅仅是银行业对产品进行的完全自主的原创性的开发,还包括引入国外已经成熟的产品,对原有产品的功能进行拓展、产品间的组合和重新组合,产品的重新市场定位等。
首先,金融产品创新必然伴随着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日益丰富,从而使金融部门能运用各种金融产品来消化经营风险;其次,金融产品创新能推动金融市场向前发展,可以实现风险的社会分散化;最后,金融产品创新保证了产品的多样化和服务的特色性,使客户从中得到方便和利益。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目
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落后产生的滞后效应已经显现,而且负作用大,应引起商业银行和相关监管机构的足够重视
(一)金融产品创新缺乏针对性
首先,一些银行在创新过程中只图规模,不注重效益,以提高自身知名度、抢占市场为主要目标,并不是真正围绕客户需求而开发产品。同时,产品开发和改进往往从行内部门的局部利益出发,对客户需求缺乏必要的细分和整合,导致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发出具有前瞻性和吸引力的金融产品。
(二)金融产品创新层次较低
近年来,商业银行创新的产品多达百余种,范围涉及银行经营的各个层次,但大多是通过“拿来”方式从国外或同业模仿、引进的,吸纳性的创新多,真正由自己首创、具有特色的原始性创新少,独特性不强,商业银行之间的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不但无法成为自己的核心产品,反而形成了过度竞争,往往进行的是低水平的价格竞争,而不是高层次的服务竞争和差异化竞争。另外,产品创新的范围虽广,但大多数属于科技含量少的低层次金融产品。各家银行推出的创新产品大多是在传统业务基础上的创新,缺乏复杂的衍生金融产品创新,以及各类金融产品组合创新,这就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还很不够。
(三)金融体制不完善
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新业务按一级法人管理,逐级授权的原则,予以审批或备案。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开办或增办的业务,原则上不得超过其上级行的业务范围。因此,金融监管部门在审查商业银行新业务时,对超出现行规定的创新行为往往持观望的态度,这与商业银行对发展新业务的需求不相适应。另外,我国的金融体制长期以来受行政干预很大,而且在某一特定情况下,国家为稳定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所制定的经济政策也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造成很大的影响,金融业激发不出创新的活力。
(四)社会信用观念淡薄
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以社会信用为基础,包括政府信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等。而目前我国,社会信用观念淡薄,信用制度的建立落后于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从而制约了包括银行产品创新在内的经济金融活动的开展。
(五)机构设置调整缓慢
在内设机构上,主要按照业务及产品分类设置部门,一个部门只负责提供一种或几种产品和服务,部门之间缺乏信息沟通,无法从整体上对业务进行综合管理,更难以对客户、渠道、业务等进行成本分析。
(六)缺乏金融创新人才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产品创新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才缺乏。在整个产品创新过程中,对人员素质要求很高,但我国商业银行投资理财及信息科技等方面的产品创新开发人才以及符合创新需要的理论与实践、业务与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自主研发创新的能力不强。
三、提升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能力的建议(一)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首先,针对不同客户群的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产品创新策略,从而强化特色创新意识,避免产品重复和同质化。再者,加强客户细分,针对不同客户群的不同需要,为客户提供有差别的分层服务,提高产品适用性和客户满意度。另外,可通过与保险、证券行业合作,扩大业务范围、增加产品品种、拓展我国商业银行在组合产品创新方面的空间市场。同时,依托银行业电子化建设,以技术创新作为银行产品创新的突破口,依靠电子化平台,使银行产品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大大提高,有利于银行维持产品创新的效益,也能使其服务向自动化、简约化方向转变。并且顺应国际银行业趋势,将应用技术作为产品创新的主要手段,完善现有的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的各项服务,及时更新各项功能,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构建客户信息数据库,进行集中、有效的数据信息管理,应用数据挖掘,进行业务产品的研发。
(二)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首先,将监管理念由“法无明文规定即禁止”向“法无禁止皆可为”转变,为商业银行留下了很多自主创新的空间;其二,监管模式上只规定相应监管标准,商业银行在标准内根据情况自主创新;其三,建立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构造银行业的良好竞争环境,保护创新成果。
同时,推进经济立法进程,改善社会恶劣的信用环境,加快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金融秩序混乱、违约失信的问题,为金融产品创新创造良好环境。
另外,完善金融创新组织体系,对创新工作实行统一规划,完成对创新业务的战略方向选择和具体业务的筛选、理顺银行内各部门在业务创新中的关系、强化创新的整体规划。
(三)加强部门的沟通,创新业务考核激励
首先,部门间要经常进行沟通,以保证市场信息在银行内部的传递及时、有效。
其二,创新业务的考核激励,可以按地理区域或业务单位考虑所占用的资本成本、测算固定成本,以及按单个业务品种或业务单位准确核算可变成本和机会成本,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全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创新业务可以按照经营者、管理人员、客户经理、柜员等不同类型制定不同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实行绩效挂钩、重奖重罚。
其三,加大商业银行的信息科技水平支撑力度,提高金融创新产品的技术含量,推动全行创新业务的持续开展。
(四)注重创新人才培养
加强人才的培训、激励、更新、多渠道、多方式的进行人才开发。首先,建立健全金融业务人员资格考核与认定管理制度,有关人员必须持有相关资格证书才能够从事金融服务;其次,借助完善的员工培养计划,对从业人员开展适时的继续培训,并对其业务水平及服务进行跟踪评价,将银行专业化人才培养成为全面复合型专家。另外,商业银行应当引进具有丰富市场经验或显著创新能力的人才。(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问题
所有制方面的限制,导致了中国国有银行垄断的局面。由于银行业之间缺乏必要的竞争,一方面导致了国有银行改革动力的不足,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非国有银行发展滞后,难以满足非国有经济的融资要求。因此,首先要打破所有制方面的限制,发展新的体制。金融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非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金融机构。因此,必须大力发展针对非国有产业融资的非国有银行、非国有金融机构,放宽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让那些效益良好的经济实体进入金融市场交易,让那些经营亏损、资不抵债甚至是违规经营的经济实体从金融市场上有序地退出。
(二)利率市场化的问题
从中国整个价格体系来看,由于市场经济的有效导入,所有价格基本上都放开了,而惟独作为金融产品价格之源的利率没有放开,没有市场化,还是由国家指令性调整。利率制定的非市场化,不仅直接影响到基础货币的调整,使得判断宏观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和货币政策效果好坏缺少了最准确的标准,还影响到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所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中国宏观经济改革都要求建立一个在市场条件下比较有效的利率调整机制。(三)分业与混业经营的问题
我国是在1995年通过《商业银行法》后才正式确立了分业经营制度,然而,在全球金融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势必面对国外金融业强有力的挑战。同样,引起国内银行的业内竞争加剧,造成银行利润率下降、业务风险增大,迫使许多银行不得不考虑从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寻求自身的业务发展,于是各种取向混业经营的金融创新已经悄然涌现。这几年,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已经开始扩张,包括代收水电费、电话费、财务管理咨询、投资咨询等,混业经营成为国内金融企业的必然选择。但是在法律体系尚不十分健全、金融市场监管和内部控制能力较弱的状况下,要稳妥地做好混业经营的各项准备工作。除此之外,还存在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较高,资本充足率依然较低;内控机制和经营业绩依然不甚理想,内部治理结构方面还存在较严重的缺陷,竞争力依然较差;非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等等问题。如何能够更快更好的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已成为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三、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对策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进一步规划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目的就是要建立健全我国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调控监管体系和金融法律制度体系。围绕这些目标,在此就对如何深化改革提出一些对策和看法。
(一)加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与金融监管
为了加强央行的宏观调控与监管职能,中央政府已提出两项重大举措:一是改革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改革人行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状况,保留或适当合并现有地、市分行,加强分行或支行的金融监管,二是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切实加强金融监管和金融企业内部管理。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进一步完善央行的金融监管制度,制定金融企业各项业务并改善管理办法,(2)健全金融监管责任制,(3)对金融机构高层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进行严格审查。
(二)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指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在不同的主体之间的流动和转移,分为农用地使用权和非农用地使用权。现状: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转换,及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现象。从流转的情况来看,主要有转包、租赁、“四荒”拍卖、承租转包或返包、转让、入股等形式。
存在问题:
1)存在土地强制流转损坏农民利益的现象。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从幕后走向前台,并且速度明显加快,但存在不少违背农民意愿,损坏农民利益的问题。
2)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一是目前的土地流转大多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缺乏必要的引导。二是土地流转不规范,缺乏契约约束,农户委托集体经济组织缺少农户委托书,统一发包中由于对预期增值认知不清或漠视,造成对农民、集体利益的损坏,甚至剥夺农民承包权,造成不稳定因素。
3)农民缺乏社会保障制约着土地流转。在农村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功能,而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形成,决定了农民不能轻易离开土地。
4)土地流转市场化程度低,缺少中介服务机构。土地流转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缺乏一个由上到下网络状的中介服务机构,致使土地供求双方的信息受阻,信息辐射面狭小,土地流动渠道不畅,范围窄。改革建议:
1)加强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化建设。一是考虑到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因地制宜,灵活掌握;二是明确农民利益不受损害,不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确保农村社会的稳定;三是考虑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严防农村环境遭受破坏。同时,摸索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程序,做到职责明确,手续完备,合同规范。
2)土地流转必须坚持“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基本原则。首先是群众自愿的原则;再次是依法有序的原则;最后是规范操作的原则。
3)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第一,适当进行宣传引导。第二,努力引导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方向。土地流转的方向应尽量与土地利用规划相一致。第三,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第四,加强对市场机制的培育和监督。
4)建立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建议在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内部设立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并赋予相应的管理职权,对土地的用途、项目、面积、价格等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对土地流转过程实行监管,提高工作透明度,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更趋优化、更加有效、更为合理。
对于农业发展来说, 农业保险是一个必要的补充, 是保障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一项有力措施。然而目前我国农业保险, 仍然是以商业保险作为主体。考虑到农业保险回报率低, 我国农民目前收入状况不佳, 在商业化经营模式之下, 保险公司业务重点逐渐转向城市, 农村保险业务日趋萎缩。考虑组建由国家出资或控股的农业保险公司, 贯彻国家农业保护政策, 经营管理国家农业风险基金, 为涉农金融机构提供风险保障, 充当最后保险人的角色。为了减少可能发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 在农业保险投保方式上应采取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相结合的方式, 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农作物实施强制保险, 其他农产品则实行自愿保险,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其次, 要尽快发展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 积极稳妥地扩大农产品期货市场交易品种, 努力培育农产品期货市场交易主体, 同时抓紧制定《期货交易法》及其实施细则, 为保护投资者利益、规范市场参与主体、规范期货交易秩序提供基本法律依据。随着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大量撤并, 非正规金融在农村迅猛发展, 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可以说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和发展是农民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反映, 但也从另外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农村金融供求的严重失衡。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体系多样化竞争格局的形成以及垄断局面的消除, 但是非正规金融一直缺乏合法的地位, 长期游离于法律保护之外, 容易导致债务纠纷。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还要接受政府统一管理, 要在政府规定的低利率水平下运行, 因此, 金融部门只能在政府控制下以“配给”方式提供信贷。一方面低利率借贷因为有“租”可寻, 所以不可避免地产生腐败;另一方面贷款不按商业原则运作, 不讲效益, 不仅浪费了有限的金融资源, 而且也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 形成农村金融供给与农村经济发展互相抑制的恶性循环。
降低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 开放农村金融市场, 允许外资金融机构介入农村金融业,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培育民营银行, 加大民营经济在金融业中的比重, 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活力;将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合法化, 允许符合有关条件的民间借贷组织在一定的法律框架内开展金融服务等等。此外, 为了适应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客观需求, 还应逐步建立起能够为农村经济主体提供不同类型金融服务的农村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如农村信托投资公司、农村租赁公司、农村抵押担保公司等。在现有金融政策约束下, 正规金融的利率水平是低于市场均衡水平的, 这不仅导致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动员资金能力的不足, 也导致正规金融的信贷配给从而对农民和农业企业资金供给的不足;非正规金融的自发性, 使其利率更为市场化, 更接近市场均衡利率水平。为此, 放松利率管制, 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将使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在同一政策环境下竞争:一方面, 将改变非正规金融的金融抑制状况, 提高正规金融的效率, 改善农户和农业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得不到金融支持的状况, 也将缩小非正规金融由于体制性原因形成的存在空间;另一方面, 非正规金融也因其拥有独特的交易成本优势而能够继续保持一定的竞争性, 促进利率市场化。
摘要:农村金融对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提高农民收入,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 所扮演的信贷融通角色越来越重要, 然而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正在推进的农村战略性结构调整, 农村金融改革滞后、资金供给不足、效率低下的矛盾日益突出, 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前进和对外开放与国际经济接轨,原来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固定利率和汇率将逐步为更加自由灵活的市场利率和浮动汇率所取代,个人与机构投资者将有更多的资产保值和风险管理的需求。导致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融资市场必将有一个大的、新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整体市场机制不够完善,金融衍生工具在我国的发展遇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金融衍生工具近几年已经成为了商业银行用来规避风险、赚取利润和开拓业务的手段,金融衍生工具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突出。但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务中开设金融衍生工具融资比较晚,所以在我国此业务存在很多的问题和潜在风险。随着国内金融业的不断扩大和经营环境的推进,商业银行对金融衍生工具融资视为重点内容来抓,在我国经济不断的增长,社会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过程中,信息技术、市场竞争加剧及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市场融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金融业界的相互竞争日益激烈,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加快脚步推出新的金融产品、服务,使得迫使商业银行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在我国目前商业银行发展的金融衍生品业务潜在的存在很大的风险,如何规避这些风险是金融界势必解决的问题。
自我国加入世贸以来,金融衍生品成为利润的一部分,企业或者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可以很有效的提高资产效率,金融衍生工具在我国只有二十几年的历史,由于之前的种种因素,金融衍生品在我国发展越历经了一定的波折。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业务中,金融衍生工具开展的业务主要只有掉期类和结构性存款类交易等,从我国开办衍生品至今都存在着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都是致命的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影响金融衍生工具的因素有很多,在商业银行中金融衍生工具给商业银行带来你的提高盈利能力、提高效率、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本身带来了无尽的風险,比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对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发现问题、控制风险的难度非常大,所以需要严格加以防范。
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不太规范,除了上市银行按照证监会的要求披露的一些东西以外,其他的商业银行一般从来不会披露,即使披露也是无关紧要的一些信息,更谈不上金融衍生产品的相关的交易情况,所以缺乏一个完整的、综合的、连续用、透明的信息披露体系,由于没有详细的信息披露,导致投资者不能够对市场价格形成理性的预知,同时导致了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不利发展。
在我国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在我国只有二十几年的历史,由于之前的种种因素,使得我国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详细全面的规定的很少,使得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和规范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
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还处在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商业银行只是偏重吸引客户的盈利忽略风险规避的功能,在我国商业银行本身就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种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为此商业银行有没有创新业务的针对性,在业务办理及国际市场上很难赚到高额的利润。
金融市场参与机构专业水平不高导致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控制风险不能够完全把控。成熟的市场风险控制主要依赖于这些证券公司,而这些机构的治理以及相关的内部激励机制比较完善与合理,所以能够很好的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在我国政府行管制比例太大导致我国政府机构对于金融市场的管理采取行政性干预,政府政策对整体市场的负面冲击非常大导致了不公平的事情出现很多,导致一些人或者一些机构比其他人和机构占据优势。
我国的商业银行大多数没有专门的部门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及运作进行系统的管理,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出台完善的管理办法和符合实际操作的的程序,常使得商业银行在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开拓中处于不利地位。商业银行缺乏涉及金融衍生工具的人才,这是需要知识面广,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对于这方面研究和管理的人才也很匮乏,如对国际投资、银行业务、证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对我国金融衍生工具所面临风险的建议
为了更好的推进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而且有效的控制风险,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制定出金融衍生工具的总体规划,确立目标以便规范的运行金融衍生工具,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按照实际的情况,对现有的金融管理部门进行整合并且建立专门的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集中的监督与管理,我国应该成立新的管理部门,为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需要进一步建立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和持续监管措施,能够有效的保障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有效、稳健的发展。这些可借鉴一下发达国家,最终找到适合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法律体系。
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是要以一定的外部经济条件作为基础的,随着我国的经济和金融的进一步开放,我国的商业银行必定走向国际市场,所以一定要对商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信贷风险以及汇率风险的要求使得我国的商业银行真正成为成熟的金融企业,好的整体金融市场是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基础,只有整个金融市场有丰富的品种和厉害的交易规模才能撑起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金融衍生工具业务是高风险业务,健全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是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基础和前提。
金融衍生工具的快速发展已经给我国主导机构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一定要把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开展业务和加强监管有效的结合起来,提高整体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经营管理水平最终达到规避风险和有效化解各种金融风险的目的,我国整体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法律法规和监管方面还有待提高,建议有关当局对这些给予适当的补充和完善,同时能够健全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来增加市场透明度使得参与者能够根据对方的资信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金融衍生工具业务要求专业性强从业人员不仅仅要对我国传统的银行业务有一定的基础,还有具备对国际金融市场所涉及到的问题能够很敏锐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识面广的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和其他国家的富有丰富经营的从业人员来讲,我国的这方面的人才十分匮乏,加快培养懂银行业务及计算机、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基础知识、交易人员、研究人员和产品设计人员等专门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重中之重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郭云峰,郑垂勇,费玥.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风险与对策[J]. 水利经济. 2006(06).
[2] 费玥. 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业务的风险管理[D]. 河海大学 2005.
[3] 徐建明.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信用风险管理分析[D]. 山东大学 2013.
[4] 王雪梅. 我国银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研究[D]. 四川大学 2006.
[5] 潘萍. 商业银行中衍生金融工具核算相关会计政策研究[D]. 湖南大学 2007.
[6] 黄兰迪. 金融衍生产品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D]. 广西大学 2007.
一、改革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权关系仍需进一步明晰
多年以来,农村信用社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责任不落实,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以法人为单位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关键就是要农村信用社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实现“谁出资、谁管理、出了问题谁负责”这一目标。这就要求股东在依照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以自己的出资额来清偿债务,股东享有所出资产的收益权,企业由出资人或其雇用的经理人员来经营。按照市场经济理论,产生这种效应的前提是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流动、组合,而非政府行政主导。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原因,使其自建社以来的所有改革均是政府行政主导的结果,社员投入资本的增多并不意味真正获得更多的表决权和管理权,使社员没有增加股本金份额的动力。目前,股本金补充仍处于被动引导而非主动增资的局面,导致农村信用社股本金经过多次的清产核资和改革规范都难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意义,这种非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农村信用社在由合作社转向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过程中,现有的法人治理结构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没有建立起决策、执行、监督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激励和约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匹配。具体表现为: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各自的职责分工尚未明确,现有的许多规定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执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有效分离,股东会和理事会很难对信用社法人代表实施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一长独大”的现象仍然严重。
(三)经营机制僵化和内控乏力
由于长期受“官办”思想和国有商业银行管理模式的影响,农村信用社在管理上形成了“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的痼疾,难以实行有效的正向激励制度,相当一部分农村信用社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员工素质普遍偏低,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在内控管理上存在着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力差、风险控制力弱等问题。
(四)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质量差,经营困难,潜在金融风险仍然很大
为了明晰产权关系,真正转换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机制,国家对试点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不仅发行了专项央行票据,置换了部分不良资产,弥补或部分弥补了历年亏损挂账,减免了税收,达到“花钱买机制”的目的。应该说,这些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对于化解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改善资产质量,提高盈利能力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村信用社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风险状况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今后改革发展的问题仍然不少。这主要表现在:农村信用社票据兑付条件“门槛”较高,“出门”困难,即使票据兑付后历史包袱仍然较重,不良贷款总量仍然很大,而且还有许多潜在不良资产没有反映出来;人均利润、资产利润率等指标较小而亏损面、亏损额仍然较大;拨备严重不足,抗风险能力尚未得到明显增强;农村信用社股金虽然增加很多,但是不少股金在本质上仍然是存款化股金,基础很不稳固;农村信用社在提足各项风险拨备后实际资本充足率仍然很低;内控制度很不健全,案件时常发生,潜在风险不容乐观。
(五)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职权和责任需要进一步明确
经过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按照国务院关于“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负责”的要求,由省级人民政府全面承担对辖内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和风险处置责任,形成了“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体制。但是这一新的监督管理框架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省级政府依法管理的职责范围没有具体划分,造成职责定位模糊、职责边界不清,政企难以分开;省级联社受省级人民政府和基层联社双重授权管理(即省级政府授权省级联社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行业管理,社员单位授权省级联社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自律管理)缺乏法律依据,且多重授权管理对基层联社违规违制行为缺乏约束力,多级法人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分散决策、低层次决策。同时,金融监管与行业管理、行业管理与自主经营、依法管理与自律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内涵还不清晰,各自的职权和责任还有待明确,职能交叉、责任不清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建议及对策
(一)协调各级政府关系,尽快落实扶持政策
一是省政府及省联社要为信用社改革和发展创造优良的信用环境。废除和制止少数部门出台针对农村信用社的限制性、歧视性做法,鼓励和引导将农村政策性业务交由农村信用社办理,特别是财政性、事业性单位的存款引导其存入信用社,同时建议银监会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快研究邮储资金适当返还农村的办法,制止金融机构的不正当竞争,让支农资金不外流,增强信用社的支农后劲。
二是信用社要多向政府汇报,请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农村信用社处置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贷款比率,加大清收辖内党政干部在农村信用社的借款和介绍、担保贷款的力度,帮助信用社落实原关、停、并、转的企业贷款,防止企业借改革之机逃废信用社债务。三是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尽快实现全省、全国通存通竞,提高信用社竞争能力,争取实现改革和发展的“双丰收”。(二)加强信合员工培训,造就敬业爱岗队伍
加快发展是农村信用社摆脱困境、赢得主动的第一要务。我们要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是做好信用社工作的必要条件。一是制定计划,组织人员系统地学习有关金融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员工专业水平;二是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学习案例,调查研究,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创新;三是及时总结和推广清收工作的成功经验,表彰先进人物,打造一支团结拼搏、学习创新的团队。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本管理理念,继续做好员工的再教育工作,大力弘扬以“敬业”为核心的思想理念,造就一支具有“勤奋、忠诚、严谨、开拓”精神的员工队伍。
(三)加大清收盘活力度,提高农信社经营效益
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不容乐观。盘活贷款存量,改善信用社资产质量,是农村农信社目前重中之重的首要工作。继续组织完善好有关清收盘活的做法和奖惩制度,逐级分解落实不良贷款任务,责任到人,专项考核,进一步加大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清收盘活的力度。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从各个经营环节上下苦功,依法合规经营的基础上,稳扎稳打,不断优化资产结构,锁定不良贷款存量,大力减少不合理资金占用,同时积极开办新的业务品种,使农村信用社的资产实现多元化,全面提高资产盈利水平,实实在在地把经营效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四)完善各项考核办法,增强优患意识和责任感
在狠抓“以法治社和以德治社”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大考核力度,完善考核办法和措施,在落实好服务“三农”的各项工作举措中,要结合铜鼓实际帮助农民朋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实实在在地为农民朋友提供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农村金融和信息服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增强员工的优患意识和责任感,把全体信合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发展农村信合事业这一主题上来。
(五)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试点,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下一步要将工作重点转向建立合理、科学、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一是进一步完善股权设置。结合当地实际,合理确定入股起点,积极吸收种养殖大户、私营业主、企业法人等有能力、有愿望参与农村信用社管理的投资人入股,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决策和管理能力。既要防止因股权过于集中被少数大股东控制,又要防止因股权过于分散被内部人控制。二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努力探索符合我国农村和农村信用社实际的有效治理结构。三是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科学合理地制定有关工作程序和议事规则,增加决策透明度,提高运行效率。
(六)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无论采取何种产权模式,选择何种组织形式,都要坚持服务“三农”的经营方向,信贷资金大部分要用于支持本地区农业和农民,即使是实行了股份制改造的机构,也要根据当地农村产业结构状况,确定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支农。加大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户联保贷款办法,健全、完善农村信用社资金结算体系,大力发展银行卡等现代支付工具,不断探索代理保险、证券、委托理财、信息咨询服务等新的金融支农服务方式。人民银行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提出解决偏远地区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的意见,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的整体推进创造条件。农村信用社农信社改革和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调研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与建议
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2007-02-10 16:47:2
5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经营效益大幅提升,资产质量明显改善,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但是,在实际经营管理中农村信用社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潜伏风险。
存在的问题
思想观念陈旧。一是对目前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创新意识不强,许多信用社主任平时不注重学习,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理念不采纳、不推广应用,爱用传统的老观念、老思想、老办法、老经验去开展工作。二是
得过且过思想严重。许多信用社员工缺乏工作责任心,对待工作马马虎虎、应付了事,不思进取,有得过且过、不求功劳,但求无过的思想。
竞争意识不强。农村信用社经营机构主要分布在农村乡镇,具有网点多、人员多、服务范围广、同业竞争少的优势,因此,农村信用社普遍缺乏竞争意识。
“官商”作风严重。一是营销观念淡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强,习惯于等客上门,缺乏主动到户预约存款、攻关潜在客户、营销贷款观念。二是部分信用社干部职工在业务经营中存在全局观念、效益观念不强,对待经营目标习惯于搞数字游戏,有的信用社对组织资金工作,往往是临时搞“水份”,考核期一过,存款余额就直线下降。三是同吃“大锅饭”现象仍然存在。由于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部分员工不做运动员,只做观察员,你看我,我看你,就是不行动,没实绩,到经营
目标考核兑现时,只好大呼隆、打和牌、搞平均主义。
隐性风险较多。一是信贷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到位,容易导致贷款“三查”制度、审贷分离制度、大额贷款会办制度流于形式。二是道德风险时有发生。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受一部分个体大户、私营企业老板先富起来的影响,部分信用社干部职工心理失衡,拜金主义、享受主义思想严重、价值观发生了扭曲,难以抵制金钱诱惑,有的以贷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现象严重;有的为了捞取好处违章发放冒名顶替贷款、垒大户贷款;有的直接挪用贷款用于经商、办企业;有的甚至利用手中权利到借款企业强行入干股,享受企业利润分成。三是风险识别能力差。目前,农村信用社缺乏信贷专业人才,信贷人员普遍存在法律意识、管理意识、风险意识淡薄,对大额贷款风险识别能力欠缺,容易产生信贷决策风险。
对策与建议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当前,农村信用社必须确立以下观念:即一切阻碍改革的思想必须抛弃,一切制约发展的做法必须革除,一切僵化的体制必须打破,一切陈旧的观念必须更新。敢于突破旧框框和传统思想的束缚,革除思想观念守旧,小农意识浓厚,“官办”、“官商”气息严重等问题,树立人才意识、服务意识、营销意识、经营意识、效益意识和管理意识,不断拓宽经营思路,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以全新的经营理念指导业务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阔步迈进。
转换机制,除旧创新。一要革除农村信用社内部存在的经营体制不顺,经营形式僵化,内部管理松懈,员工精神不振,工作缺乏激情等问题,积极引导员工自觉找准市场定位,转变经营角色,拓宽服务领域,改进工作作风,充分挖掘潜力。二要深化劳动用工改革,大力推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重要岗位人员定期轮换制度,实行“工效挂钩、按绩计
酬”的激励机制,以“实绩论英雄”为指导思想,重新整合经营体制,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大力培育业务精英,积极拓宽高端客户,切实解决“要我干为我要干”的思想。
加强监督,防范风险。一要对农村信用社主任任职目标、道德行为等实行定期综合考评,对履职不力、品行不端、业绩不明显的从主任岗位上撤换下来,大胆起用业务精、素质高、善管理的年轻人。二要对信贷人员日常行为进行多角度、多渠道的监督。重点关注信贷人员思想动态,掌握其生活圈,交际圈、家庭收入、消费等情况,及时制止案件发生的苗头,切实做好道德风险防范工作。
强化管理,求真务实。一要以人为本抓发展、以人为本抓规范、以人为本抓投放。二要围绕目标抓落实,围绕工作抓勤政,围绕制度抓监督,围绕法规抓查处。三要过好人情关,廉政关,制
度关,无私无畏抓管理、抓经营。只有求真务实,才能将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从严治社,执纪严明。一要针对目前各种违法违纪问题的新动向、新特点,明确防范对象,制定防范措施,努力把违法违纪行为及案件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二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案例警示教育,积极引导员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把员工违规情况与个人晋升、工资、奖金等直接挂钩。另外,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再提高员工的工资、奖金标准,增加养老保险金、住房公积金、人身保险金的交纳比例,为员工提供更高更多的经济收入保障,尽快让员工的腰包鼓起来、家庭富起来、精神振起来,切实提升员工的生活水平,真正让员工尝尝扬眉吐气的滋味,使员工自觉抵制违规违纪行为,增强廉洁自律的自觉性。三要动真碰硬,严惩重处。对一般违章违纪人员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行政处分;对构成犯罪的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严
【关键词】绿色金融;环境保护
一、引言
当前,我国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经济发展模式亟待转型。要有效治理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绿色产业,以改变目前污染型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据初步估计:我国未来每年至少需要2万亿元至4万亿元的绿色投资,而财政资金最多只能提供其中的15%,而85%以上的绿色投资必须来自于社会资本。这就要求我国建立一个绿色金融体系,来动员和激励大量社会资金投资于绿色产业。特别是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明确了建立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總体战略。
二、绿色金融的含义
绿色金融是在最近几年才在我国兴起的,其又经常被人们称为环境金融或者是可持续性融资。绿色金融在世界范围中发展的20多年里相关的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十分广泛的研究,通过对其研究将绿色金融的概念分为四种情况。下面我将对这四种不同内容的概念进行一一阐述。
首先一种概念是在《美国传统词典》中描述的,在这个词典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对绿色金融进行了如下的定义:绿色金融是环境经济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其主要的任务就是对保护环境的方式进行研究,并且在保护环境的时候使用金融工具来进行,从而使生物的多样性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
绿色金融的第二种概念是针对金融业来进行规定的,在这个规定中相关的研究人员指出金融业对贷款政策以及贷款对象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地方政策如果想要企业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应该将绿色产业作为一个主要的发展项目,并且在信贷投放、投量等方面对其进行支持。
绿色金融的第三个概念是说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将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基本准则,利用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发展绿色产业就能够使企业与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在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确定合理的绿色产业发展目标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带动企业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的最后一个概念是将绿色金融作为一种资本市场手段进行发展的。对于这个定义,相关的研究人员结合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就明确了绿色金融的基本含义就是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时,应该要从环境与金融两个方面入手,在发展金融的过程中引入生态观念,并且在发展的时候使用金融手段对企业的投资方向进行引导,使企业的发展方式能够因此得到改变,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的目标。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研究者对绿色金融概念的表述上虽然都各不相同,但从本质上看都有一个核心观点,那就是绿色金融是一种为环境保护以及社会责任融通资金的活动,它要求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将环境变化视为一种营运风险,在投资决策时考虑投资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把这种影响所带来的相关成本、风险及报酬融入到考核项目的体系中。
三、我国绿色金融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我国的绿色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所依据的法律体系不是十分的完善
尽管绿色金融已经在我国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中对绿色金融发展影响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其在实行的过程中所依据的体系不是十分的完善,除此之外,我国也没有建立起能够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一个比较好的环境以及政策。对于我国的法制建设,我国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相关部门忽略了对投资以及监管的法律体系的建立,尽管在我国的制度中存在一些与绿色金融有关的制度,但是其建立的并不是十分的完善,很难适应我国当前的国情。因此,在我国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过程中,如果使用这种不完善的体系就会使实施的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另外,对于绿色金融的政策支持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国针对绿色金融实行的政策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出现与政策不相符的情况。绿色金融存在的这个问题体现的比较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一些企业在进行高碳与低碳的转换之后,企业运行的成本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进而使企业的盈利减少,从而使部分企业发展绿色产业,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积极性明显降低。
2.绿色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内部的驱动力
尽管在当今的时代中,我国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绿色金融对企业发展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也很愿意在企业中实施绿色金融,但是相关的企业及金融机构在实施绿色金融的时候还要需要相关的政府对其进行推动,并且其在发展的过程中还缺少企业自身及金融机构产生的驱动力。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早已经习惯了高消耗、高利润的发展能力,因此要想使企业完全接受这种能够对环境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是所获得的利润比较少的发展模式还是十分的困难的。尽管绿色金融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潜能,但是绿色金融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绝大多数企业对绿色金融存在的潜能并不是十分的了解,因此即使在企业中开展了绿色金融业务,但由于其具有的专业能力十分有限,达到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的明显。因此,企业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时候就缺乏一定的主动性,针对这个现象相关的政府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就应该对其进行一定的驱动。
3.绿色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做出的战略准备并不是十分的充足
我们之所以说绿色金融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做出的准备不是十分的充足,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对其进行管理的时候还局限在行业信贷的短期目标之上,对绿色金融长远的发展的管理还不是十分的完整。除此之外,一些已经在其内部实施了绿色金融的企业对其进行刮泥的时候也没有一个比较长远的管理目标以及规划,对企业的文化以及组织的保证也十分的欠缺。二是一些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的学习以及宣传的力度并不是很大,这种行为就会使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对绿色金融的了解不足,所以对企业进行管理的时候环保意识就很容易被高利润的诱惑所打压,进而使企业在发展的时候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三是相关的单位进行绿色金融的时候需要对金融业、环保以及法律等多个专业的相关内容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因此实施绿色金融的工作人员需要具有一个比较强的综合素质,然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这种全面型的人才并不是很多,所以说绿色金融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制约。
4.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以及市场缺少创新
我国的绿色金融还存在着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对产品的创新能力不够。尽管相关的金融机构针对绿色金融推出了很多对节能减排具有一定支持作用的产品,但是将这些产品与国外的相关产品进行比较就能够知道其还存在着很大的进步空间。当前我国的相关工作人员对金融产品进行研究的时候还停留在绿色信贷这一个十分浅显的层次之上,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产品涉足的领域也都是一些中下游环节的产品,这些产品具有的水平都比较低,获得的利润相比于其他的产品来说也比较小。除此之外,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还存着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绿色金融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是十分的完善。在当今世界中,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在发展产品的过程中,仍然主要是对绿色信贷进行融资的,这就导致参与的单位中很少有非银行性质的单位,因此,在金融市场中绿色证券的发展就不是十分的完善。
5.绿色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信息经常会出现不对称的现象
众所周知,要想使我国的绿色金融获得比较长久的发展,相关的工作人员就应该对金融系统进行格外的关注,并且还应该要保证绿色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与环保部门以及企业进行协调,如果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就应该要进行及时的沟通,避免问题越演越烈。然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单位并没有对绿色金融的发展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环境评估的标准,对相关信息的披露以及共享机制的建立也不是十分的完善。对于环保问题很多的企业对自身的情况进行了隐瞒,进而使信息出现了不对称的现象,对绿色金融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四、解决我国绿色金融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
1.对相关的制度进行创新,完善绿色金融的基本制度
要想使绿色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的问题得到解决,相关的工作人员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在建立制度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要从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出发,使制度的制度能够真正的实行。另外,相关的政府工作人员还应该要对政策支持进行一定的努力。相关的政府工作人员在制定支持政策的时候应该要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外部环境,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一个具有激励意义的机制,从而使相关的企业能够积极的参与到绿色金融的建设当中。
2.绿色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要积极的对其进行创新
绿色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其发展的情况影响的最为严重的就是相关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相关的工作人员对绿色金融产品进行创新的时候应该要树立一个绿色金融的理念,并且还应该对绿色金融与时代发展的意义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使相关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将绿色金融充分的应用到企业的发展当中。另外,为了能够使绿色金融受到更多的人的了解,相关的工作人员还可以对绿色金融的优势进行宣传,使社会大众与相关的企业都能够接受绿色金融的发展方式。还有就是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要做绿色金融的实践者,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发展的机遇,是我国的产业结构能够得到很大的优化,企业的能力也能够因此得到很大的提高。
3.对监管的体制进行创新,对于实行绿色金融出现的风险进行及时防范
要相对监管体制进行创新,相关的工作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对相应的环保信息进行完善,并且在完善的过程中应该要与相应的部门进行沟通与协调。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环保的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发展,因此相关的环保单位在制定环保标准的时候应该要与时代的发展进行结。另外,相关的银行机构在进行环保的过程中纳入的信息应该要全面,如果相关的银行不能做到这一点,就不能使环保的意识被社会大众所了解。如果绿色金融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风险,相关的管理人员应该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避免出现的风险对企业的运行产生太大的影响。还有就是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要对风险进行一定的防范措施,尽量避免风险的产生。
4.对绿色金融产品进行创新,使其工作的效率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
要想使绿色金融在我国的企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相关的工作人员就应该要对相应的金融产品进行创新,并且在创新的过程中应该要将绿色环保的理念引入到产品当中。除此之外,相关的工作人员还应该大力的推行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产品,通过对这些产品的支持来提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使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还有最后一点就是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要加强对相关工具的创新,积极地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取长补短。
5.对相应的市场体系进行创新,使市场能够实现多元化的发展
当前我国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市场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果相关的工作人员不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改进,绿色金融的发展就会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针对这个现象,要想使绿色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得到改善,相关的工作人员就应该要对相关的参与主体进行扩大,并且还应该要调动其他企业的积极性,使更多的企业能够实现绿色金融。另外,相关的工作人员还应该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绿色金融管理机构,进而使企业在实施绿色金融的时候能够实现有据可依,绿色金融对企業所起到的作用也会得到很大的高,绿色金融就能够由此深入到企业的运转当中。
五、结束语
从上面文章中描述的内容我们就能够知道发展绿色金融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发展的趋势,相关企业通过发展绿色金融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的共同发展,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尽管绿色金融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相关研究人员对其并没有足够的重视。我国很多大型企业也没有真正的实现绿色金融,针对这个内容,我国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对国外先进的经验进行积极地借鉴,并且选择性的将其实施在我国的企业当中,使我国企业能够获得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田霖.河南省绿色金融发展问题探讨[J].财会月刊,2012(24).
[2]宋晓玲.西方银行业绿色金融实践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 ,2013(24).
[3]李仁杰.绿色金融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金融,2014(10).
[4]张兆曦,赵新娥.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武汉金融 ,2013(5).
[5]张文中.绿色金融: 现状、 问题与趋势[J].新疆财经,2015(6):38-43.
[6]曹秀芬.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经济论坛,2015(11): 153-154.
[7]徐瑞娥.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做法[J].经济研究参考, 2014(66):41-45.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推荐阅读:
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10-04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调查研究05-28
我国农村通信的发展现状及前景10-02
我国物业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10-08
我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07-04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确权问题研究07-02
关于我国托盘应用现状与发展的建议10-21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06-14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