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论文(通用8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资金来源;基本思路
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新农村、提升农村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物质基础,必须下大力气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新农村建设能力。
一、落后的基础设施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因素
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兴旺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仍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更是制约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因素。
1.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一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农业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相当一部分已超过规定使用年限,老化失修严重,设施不配套,效益衰减。目前,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46%,机电排灌面积不足30%,农业灌溉用水平均利用系数只有0.45。二是耕地数量在逐年减少的同时,质量下降。农户经营规模小,地块细碎,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中低产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70%以上。三是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不强,技术集成度不足,成果转化率低,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只有48%,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一80%的平均水平。
2.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依然落后。一是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我国目前有40%的村庄没有集中供水,60%的村庄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90%的村庄没有消防设施,垃圾随处丢放。二是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不容乐观。以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等饮水安全的指标衡量,全国还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未达到安全标准。三是农民生活燃料结构不合理。在农村生活燃料消费结构中,秸秆占30%,薪柴占25%,两者合计比例高达55%,一直是大部分农村地区生活燃料的主体,而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比重还非常低。我国年产农作物秸杆62亿吨,其中有35%约22亿吨剩余秸杆未被利用,开发前景广阔。
3.农村经济服务设施亟待健全。一是农村道路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农村路网和运输服务体系起点低,覆盖能力和技术状况都面临相当大的压力,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很多农村公路晴通雨阻,抗灾能力低,路况差,缺桥少涵的问题比较普遍。二是农产品安全生产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不强。近5年来,全国粮食作物遭受自然灾害面积、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分别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9%、23%和6%,年均造成粮食损失250亿公斤左右。三是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还用不上电。目前农村电力设施供给不足的矛盾还相当突出,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还比较薄弱,全国还有约2000万农村人口用不上电。四是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严重滞后,尚不能为广大农村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少农村显得无可奈何。
二、科学界定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体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这个“新”,突出表现在能够让农民在生
产生活过程中与城里人一同享受现代文明进步成果,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改进农民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从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来看,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主要是:
1.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是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它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工程、农业土地质量保持和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优化。
2.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主要是直接服务于农民生活,改善农民生活现状和人居环境,美化村庄风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农民物质文明进步水平,促进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条件。它主要包括:人居环境整治、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能源建设、村庄安全建设、广播电视电话网络建设、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设施建设。
3.农村服务性基础设施。服务性基础设施主要是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改善农民生存和发展条件、扩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社会覆盖面、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品质和综合实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服务性物质技术条件。它主要包括:农村交通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农村电力电网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建设等。
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思路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一项惠及10亿农民的伟业,也是一项内容繁多、涉及面广、系统性强、投资量大、持续期长的宏大工程。组织实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有政治热情、政治责任心,而且要有长期进行的决心和恒心。当前,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很高,一些地区通过试点,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但是,个别地区也出现了盲目跟风、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盆景工程等一些苗头性问题,值得警惕。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首先需要明确思路,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注重长效,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
1.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发挥规划的统筹约束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开展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应如此。规划搞不好,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这方面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中央和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抓紧制订和完善带有全局指导性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和专项规划。各省(区、市)要结合组织实施中央规划,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研究提出本地区未来一个时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区域布局和政策措施,分阶段、有步骤、有计划地逐步加以推进。特别要加强对县乡两级工作的指导,确保各项建设规划落到实处。编制规划要有前瞻性,以适应未来劳动力转移、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同时又要从现实物质条件出发,防止过分超前、脱离实际。要加强各有关专项规划的相互衔接,防止单打一,避免一些工作的重复、浪费。
2.尊重民意因地制宜,激发农民参与的内在动力。开展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亿万农民既是受益主体,又是建设的主力军。应当尽可能地寻求到国家明确支持,综合财力、技术条件可行,农民愿望强烈、能力许可这样一个结合点。为此,要广泛听取民意,围绕农民需求进行谋划。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组织和引导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资源状况、地形地貌不同,山区、丘陵、平原都有;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需求优先顺序、建设标准肯定也不相同,必须因地制宜。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把国家支持与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政府不能包揽一切,只能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在重点项目上,发挥引导作用。
3.明确职责积极推进,精心组织有效实施。职责划分主要是明确划分政府、乡村组织、政府职能部门与科研机构的职责。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得不好,就会
形成各方喊起来重要、落实起来却谁都不负责的尴尬局面。政府的职责主要是搞好规划、制定政策,抓好试点示范,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宏观指导与管理。政府要把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要有明确的规划目标和政策措施,并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对实施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法律和政策问题要认真、及时地加以解决,并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依法提供保护、鼓励和支持。要在搞好试点示范、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不能搞运动。要尊重农村意愿,按照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的原则,切不可背离农民意愿,做一些劳民伤财的事情。村级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做好各方面工作的前提下,组织好实施工作;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科研机构则应对规划和建设的方案进行科学论证,围绕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问题,组织力量进行攻关,形成一批先进、实用、经济、受农民欢迎的新技术,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4.从实际出发,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背景下,一定会在短期内得到各方面极大的重视,也一定会得到切实的实施。但如何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的长效管理机制,则是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现在所说的在集体化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农村基础设施的功能丧失殆尽就是最好的反证。建立新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主要是解决谁投资、谁管理的问题。说到底也就是要解决农村基础设施主体到位问题。只有主体到位,才有可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要制定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相关法规、政策,让投资者放胆投资、放心受益、放手管理。因此,特别要重视对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的改革,在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向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时,要建立明确的产权归属制度,确保谁投资谁受益。就是那些完全由政府或村集体投资形成的设施,也要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切实解决主体缺位问题。当然还要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设置一些现代技术方法,制定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让投资主体能够较稳定地、合法地获得应有受益。最重要的是,要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中来,并能真正行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使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他们是基础设施的主人。
四、多渠道解决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所需巨额资金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目前基本规划思路,实现目标任务,也就是建设基本到位,至少需要10~15年时间,投入5~8万亿元的建设资金。如此巨额资金的筹集是一个突出的难题。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央财政政策、投资的引导作用,形成国家、地方、社会、农民共同参与的多渠道筹资机制。
1.要规范和稳定中央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比例。中央财政用于同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要从目前尚不足财政收入的1%提高到3%,并最终能稳定在5%以上,且中央财政的该项资金投入要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财力持续增长相适应,不断增加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用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规模。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切实把投资重点放在农村和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并对全社会发挥引导作用。
2.要进一步明确地方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承担的主要责任。地方政府要把投资重点向农村倾斜。要在较大幅度增加本级财政预算用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确保新增税收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加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土地开发整理的资金规模,不断拓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渠道。
3.要进一步整合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性投入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目前,中央政府部门直接和间接分配与管理支农投资的有近20多个部门;县级政府分配管理支农投资的部门也有10多个。各种支农投资基本上都是以“条条”为主管理,主管部门之间缺乏沟
通,致使不同渠道的政府支农投资,在使用方向、项目布局、建设内容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交叉、重复。解决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必须重视并切实解决各种政府支农投资协调整合问题。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加大支农财力资源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要实施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工程。实行市管县体制,就是为了发挥城市的带动效应,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各大中城市要切实履行市带县、市帮县的责任,通盘制定城乡发展规划,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加大市级财政性资金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组织城市有关单位,特别是工业企业,帮扶农村,增强都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城乡协调发展、农工共同繁荣的局面。为促进工业资金向农村实施投资,要在税收等方面给予明确的优惠政策。
5.要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各类金融机构要调整信贷投放结构,注重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切实改善金融服务,在信贷方面给予低息、贴息等优惠支持,加强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动员社会团体和个人帮扶农村,鼓励、引导和支持他们投资、投劳、投物,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
[2]张富良,洪向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3]本书编写组.农村政策与农村工作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关键词:甘肃省,基础设施建设,成绩,存在的问题,基本思路
农村基础设施是甘肃省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也是甘肃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仅影响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质量, 同时也会造成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因此,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关系到农民生产生活质量的改善、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实现的重大问题。
一、深刻认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㈠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农业持续增效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统一, 始终面临着自然风险, 是一个弱质产业。甘肃省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洪涝、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发生相当频繁, 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要提高农业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 实施兴业富民, 迫切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加强河道河堤整修、农业灌溉、小流域治理、乡村道路、人畜饮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以退耕还林、农村沼气池为重点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在农业生产方面, 以农田水利、仓储、农产品市场及农业气象服务设施等为代表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降低包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销售成本、风险成本在内的农产品总成本, 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的能力。在非农产业方面, 农村道路交通和通讯设施通过扩大市场范围, 能增加产品需求量, 使非农生产更多地接受城市经济发展的辐射, 使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
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促进农村村容整洁甘肃省有近2/3的人口在农村, 没有农村环境的改善, 新农村建设也就失去了意义。由于甘肃省农业的整体水平不高, 科技含量和农民环境意识较低, 特别是长期以来粗放型的农业生产, 使得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明显, 成为制约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 科学统筹, 协调推进, 才能保护好农村环境, 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新农村建设要使农村实现“六通 (通路、通水、通气、通广播、通电视) 、五改 (改厕所、改厨房、改圈舍、改校舍、改卫生所) 、两建设 (建设农民的公共活动场所和文化活动场所、垃圾处理场所) ”。通过“六通、五改、两建设”, 使农村最终达到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
二、目前甘肃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绩
农村基础设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保障, 也是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物质基础。甘肃省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 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甘肃省农村目前的基础设施状况。
㈠资金投入力度有所加大近几年来, 甘肃省重点争取国家的项目及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截至2008年上半年, 甘肃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累计投入资金20多亿元, 其中各级财政投入9.8亿元, 农民自筹和社会投入13.7亿元, 投入的增加, 改变了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状况, 试点村通过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改造街道排水边沟、清除三堆、清除违章建筑等措施, 全力营造净化、硬化、亮化、绿化、美化的人居环境。
㈡农村能源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能源建设对改善农村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目前, 甘肃省各级农业部门着力建立健全专业服务队, 全省农村能源专业服务队有777人达到了初级技工水平, 中级技工达91人, 实行了持证上岗制度, 保证了项目施工质量。2008年上半年, 甘肃省农村能源建设共投入资金46650.3万元, 新建秸秆气化站6处, 环保节能工程5处, 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户和“一池三改”24.046万户, 被动式太阳能房186.358万平方米, 高效预制组装架空炕1120铺, 实现了农村能源建设的新突破。小小沼气池, 不但有效缓解了农村燃料短缺的矛盾, 而且对解决农民生活用能、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了农民文明致富的“聚宝盆”。据省农村能源办公室调查测算, 10立方米的沼气池年节约薪柴2吨, 全省31万户沼气用户年相当于保护林地70多万亩以上;沼液、沼渣还是优质的有机肥料, 不但减少了农药化肥支出费用, 还极大地改善了土壤状况, 提高了土壤肥力, 每口沼气池可使5亩左右耕地土壤得到改善;绿色的沼气还带来了“养殖—沼气—种植”的生态农业体系, 以每户生产生活可节约能源、化肥、农药等开支1000元, 提高养殖、种植效益约500元计算, 全省用上沼气的农户每年可节支增收4.65亿元。随着沼气池的推广, 农村的卫生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在“一池三改”的基础上, 甘肃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 将沼气建设与改路、改水、改院、集雨工程等项目结合。同时, 还在20个农村沼气项目村开展了乡村清洁工程试点示范, 促进了田园、家园和水源清洁, 有效地治理了农村的“脏、乱、差”, 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近3年来, 交通厅共投资125亿元, 建成通乡油路 (含水泥路) 7300公里, 通村油路390公里, 沙砾路18800公里。截至2008年, 农牧厅投入支农资金19个亿 (全省100个试点村) , 完成728公里农村公路网黑色路面铺设, 使全省公里总里程达85790公里, 89%的乡镇, 27.9%的行政村通了油路 (含水泥路) 。全省落实建设九年一贯制 (寄宿制) 学校, 改造扩建农村中小学D级危险校舍;全面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全面启动“百万农民健身工程”, 完成农村体育休闲广场建设;完成村屯绿化村;试点村电话和有线电视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部分村电话和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0%以上, 有的村已经开通了宽带网。同时, 农村计生、通讯、广播电视等公共事业也都有了长足发展, 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
三、甘肃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㈠资金投入总量不足首先, 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尽管财政资金是农村基础建设的主要来源, 但财政拨款数额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差距过大。其次, 金融信贷支持不足。农业基础设施产权不够清晰、承贷主体不明确, 以政府及其相应职能部门作为贷款承贷主体不符合国家信贷管理规定;如果采取抵押方式,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额度大、周期长, 抵押物又无法落实, 贷款风险高, 致使农村基础建设信贷投入不足。“等、靠、要”的思想严重。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引导措施, 目前甘肃省民间资金尚未涉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㈡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 抗灾能力不强甘肃省现有的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 设备老化, 涝不能排, 旱不能灌。全省现有的排灌站, 绝大多数都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 年久失修, 能够正常开机作业的只能达到60%~70%左右, 影响了春季的灌溉, 不利于旱情的缓解, 导致全省粮食总产量减产30万吨以上。另外, 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52%, 高标准的灌溉排涝、积雨节水设施没有建立起来, 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0%左右。
㈢农村经济服务设施亟待健全一是农村道路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农村路网和运输服务体系起点低, 覆盖能力和技术状况都面临相当大的压力, 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很多农村公路晴通雨阻, 甚至雨季毁坏, 无法通行。抗灾能力低, 路况差, 缺桥少涵的问题普遍。二是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特别是推广、防疫体系的服务功能逐渐萎缩。
四、加强甘肃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思路
甘肃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在某种程度上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不能满足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 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的一个“瓶颈”。应采取有效措施,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水平。
㈠树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先行资本”, 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 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存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 并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和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 务求抓出实实在在的成效。
㈡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是要解决投入问题。一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和自愿的原则, 引导农民自主投入。可以实行共同管理, 共同经营, 共同受益;也可实行政府搭台、业主开发、农民参与、滚动发展, 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二是设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政府部门牵头组织担保机构, 建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金, 资金来源可以由国家或省财政出资。该项基金可以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期投入, 也可以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的担保基金。三是用好用足上级政府各种补助政策, 争取村庄整治项目获得资金补助。
㈢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入手根据各个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因素大小, 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农村基础设施入手, 突出重点, 择优扶持一批关系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集中力量进行突破, 力争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如在饮用水供应方面, 要在巩固人畜饮水解困成果基础上, 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在能源建设方面, 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 在适宜地区大力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 有条件的地方, 要加快普及户用沼气, 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在电网改造方面, 要尽快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的续建配套工程。
㈣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要与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一是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 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各乡 (镇) 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 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二是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 不断增加投入, 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三是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 加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同时, 还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 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 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一、溆浦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一)农村公路建设全面提质提级。近三年,溆浦县投入2.4亿元,建成通达公路项目246个,总里程784公里;投入13.5亿元,建成通畅公路项目 612个,总里程2493公里。如今该县农村通达率已达100%,通畅率已达90%,彻底改变了以往农民群众出行难和农产品及农业生产物资运输难的旧面貌。
(二)农田水利建设和人饮工程投入喜人。在病险水库加固方面,近三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5亿元,对全县43座病险水库进行了加固。同时投入财政资金6400万元,完成6处中小河流的治理项目。在人畜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项目方面,该县自2006年开始实施,9年间总投资1.932亿元,共兴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72处,项目涉及全县429个行政村,共解决全县40.8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三)农村能源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从2009年到2014年,溆浦县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完成工程总投资2.79亿元,新建、改造10kv线路435.46千米,新建、改造低压线路3392.37千米,新建、改造配电变压器897台,容量124735千伏安,一户一表改造109331户。全县共有527个行政村完成了农网改造,改造率为80.6%。
(四)资金投入模式向多元化发展。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发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信贷支持,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农村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双联惠农贷款和其他贷款2亿元左右。充分发挥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杠杆作用,调动民间资本和劳力,新建了一批事关农村民生项目工程,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此外,该县还积极尝试探索运用政府性担保平台及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依法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二、溆浦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待建项目“空白多”。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不够全面,尚存在不少空白村,使一些急建项目处于待批待建中。如溆浦县农村公路通畅率仅为90%,且公路等级低,路面窄,路况差;全县还有239个行政村的35.62万人存在饮水安全隐患;有127个行政村未进行农网改造;大部分村庄无消防基础设施,无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抗御火灾事故的能力十分薄弱,村庄生活环境差。
二是投入无序“浪费大”。各部门在项目安排实施时,受制于上级主管部门政策性要求,造成“各自为政”现象,使项目在申报、建设过程中产生壁垒,难以统筹整合,项目分散,资金浪费大。再加上部门间项目信息不互通,造成一些资金的投入无序,甚至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
三是筹资配套“难度高”。一些急需建设的项目由于县级财政资金缺口大,负担不了上级要求的配套比例,加之青壮年劳力常年外出务工,不能筹资筹劳,导致配套比例高的项目难以启动或进展缓慢。
四是项目管护“到位少”。一些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项目,由于重建轻管现象的存在,以及建后管护责任不落实等多种因素,使建成后的项目难以发挥其最佳效益,使用寿命普遍较短。
以上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部门之间的“各自为政”形成项目壁垒,信息不互通,项目难整合。由于体制等多方面原因,财政公共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分散,各职能部门的项目计划和资金都来自上级主管部门,各自都有工作目标,且片面强调专款专用,统管过死,形成项目壁垒,“资”出多门,投入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二是转移支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配套比例高,资金缺口大。近年来,财政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增加很多,但对农村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来说,资金的投入量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农村建设发展需要。由于项目建设资金实行分级配套政策,在具体项目中,省、市配套资金少, 对公共性的社会事务承担不足,而县级财政配套难度大,形成投入结构上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项目的实施,致使资金缺口大,项目建设进度慢。
三是项目工程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维护管理难度大,投入难以跟上需求。溆浦县属于山区县,农村基础设施容易受自然不可抗力影响,损毁等情况严重。再加上该县财政困难,可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有限,导致部分设施维修资金不足,因而出现了项目使用寿命短的情况。
四是基层干部创新投入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投入渠道单一。目前溆浦县绝大多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于财政投入,基层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没有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和信贷资金投入,不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三、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对照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任务十分艰巨。
(一)强化规划引领。完善的规划需要全面掌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有状况,引导农民群众集中建房,抓好编制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规划。各个村级组织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建设规划框架,并报乡镇政府审核。在建设规划的框架内,确定若干投向重点,整合各类资源,集聚各项资金,集中力量推动公共项目的实施,逐步形成按规划统筹项目,以项目安排资金的投资管理新格局。
(二)加大整合力度。除直接补贴农民的资金、有特殊用途的救灾救济资金外,所有涉农项目资金应纳入整合范围,包括上级和县本级财政安排的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农机、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水土保持、生猪标准化、现代畜牧业建设、农村公路、基层组织建设、文教科卫、旅游开发、环境保护、民政、住建等。在项目整合方面,县一级应成立项目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全面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资金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项目规划、立项报批、方案制定、预算编制和项目实施等过程中,由整合领导小组进行严格审核和全程监管,按“项目能归拢的归拢、不能归拢的则强化统筹配合”原则,把所有渠道项目资金实行集中管理,捆绑使用,确保项目建设规范有序,对于群众急需和积极性高的项目优先启动。
(三)创新投入方式。除了积极争取和利用中央财政投入、地方财政加大专项资金投入,采取有力措施整合支农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捆绑资金保重点”等措施外,应当改革资金投入方式。凡涉及农村区域的基础设施,如公路、水利、社会事业的设施等,主要由政府投入;对可以通过资源开发产生效益或今后可以运营回收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政府可制定优惠政策或以奖代补方式,运用市场机制,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建设模式进行,吸引开发业主投资。如一些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范围内的农村水、路等设施,就可以采取由企业来投资。对农户自愿参与并直接受益的项目如新建房、改厕、沼气池建设等,可采取财政资金以奖代补来引导民间资金投入,从而有效缓解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压力。
(四)完善项目管护主体责任制。要积极发动村民自治,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干部群众建设与管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的长效机制。要明确县、乡镇(街道)、村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事权,建立事权与责任相统一,责权利相结合的分级负责制。
(五)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对已经完工的项目,进行绩效考核,制定奖惩办法,奖补资金的兑现以及后续项目的安排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对工作开展好、程序规范、成效明显的乡村,加大奖励力度并在后续项目安排上给予优先;对工作开展不力、程序不规范的乡村,将视情况少安排或不安排后续项目资金;对弄虚作假骗取、套取项目资金的行为,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通过发动村民自治,优化产权配置改革,实行村务公开,使农村基础设施真正走上“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 ,更新有能力”的良性轨道,确保农村和农民长期受益。
(作者单位:湖南省溆浦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论文摘要: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只有抓住农村基础设施这个最薄弱和关键的环节,才能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前进。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与城市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只有抓住农村基础设施这个最薄弱和关键的环节,才能为加快发展农村生产力提供坚实物质基础,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向前推进。
一、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及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就是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农村经济基础设施包括:交通,水利,能源,通信,教育,卫生等各个方面,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相互协调发展,而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电力、牧区草场围拦等“六小”工程)存在很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目前,全国仍有近一半左右的耕地缺少灌溉条件,基本上是“望天收”;现有灌区大都修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经济和技术条件限制,一些工程设计标准低、配套差别,相当一部分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现有的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较为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和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少,季节性、区域性缺少问题突出;农业用水浪费、效率低的状况较为普遍,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7,与发达国家的70%~80%相比,中国灌溉用水效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矛盾。
2.近期农村公路建设的突出矛盾。经过多年的建设,中国农村公路已初具规模,解决了大多数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但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仍然以土路交通为主,遇到天气不好,道路泥泞;已建成的乡村公路密度偏低,路网结构不合理;部分已修建的沥青公路堡坎基脚不扎实、路面薄、使用时间短;路政管理力度不够,养护资金缺乏保障;在农村公路新建、重扩建过程中,少数农民缺乏大局意识,依赖性强;农村公路建设占地、拆迁和青苗补偿等工作难度加大,所有这些问题,给农村运输带来诸多不便,阻碍了商品的流通,给农民带来不少损失,影响了农民奔小康的步伐。
3.饮用水安全隐患大,供水水质、水量不达标。受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类不合理活动等因素影响,目前中国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仍较为突出。受工业污染影响和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固体废弃物等影响,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造成饮用水重金属矿物质农药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受工业发展影响,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严重下降,造成饮用水水量短缺;受经济发展影响,偏远地区吃水困难,而自建水窖等储存的饮用水中微生物、细菌超标,使用时虽经过煮沸,但依然存在安全隐患,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亟须加快解决。
4.农村电力设施落后,用电贵、用点难。在农村电力改造方面,尽管国家做了很多的工作,使得农村电网结构明显改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度显著提高,但和其他地区相比,在总体上还比较薄弱,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明显落后,用电难、用电贵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偏远地区甚至仍然没有解决生活用电问题。
5.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低,设施简陋。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基层
计划生育服务能力滞后、公共文化设施不足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由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占有率低,农村居民公平享有上学、就医的机会大大低于城市居民,使得农村地区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困难大,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高。
二、造成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原因分析
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财政投资少。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道路、供水、供电、学校、医院等都由财政投资建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却大都由农民自己投资。虽然以前对农村也有投资,比如农业集体化时期,中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更多集中在大江大河治理方面,而农村改革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存在投入不足,特别是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影响。集体经济时期,中国政府对农村公共投入资金总量虽然很小,但是相对绩效却很高。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后,除少数地区外,农业集体化时期的集体资产也分配到户,以农户为主的这种家庭承包经营单位,虽然对农村公共产品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却缺乏对这些公共产品的保护和维护意识,致使原有的基础设施超期服役,有的甚至破坏严重,而新的基础设施鲜有投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集体经济无钱投入,农民投工投劳下降也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重要因素。在农业集体化时期,集体经济和“两工”(即农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而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来,一方面,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多数乡镇没有固定的集体收入来源,因此,根本无钱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农民对农村包括基建设施在内公益事业的劳务投入总量持续下降,特别是取消了农民“两工”(即农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和农业税以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投入不足的问题更是雪上加霜。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1.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方略,针对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的现状,参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历程,政府公共财政理应成为农村各项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的投资主体。所以,各级政府要全面建立向三农倾斜的公共财政分配体制,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比例,确保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和比重逐步增加,确保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不断提高,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基础设施的后续管理和维护也要安配相应的配套资金。
2.科学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划。农村地域分散,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在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划时,就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到有重点、有特色,使基础设施建设在总体安排、科学部署指导下有序开展。加快城市交通、供水、电力、信息、广电、电信、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村与城市基础设施互联共通,搭建起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努力建设文明、小康、秀美的新农村。
3.大力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一是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中国人均耕地少,而有基本灌溉设施的耕地更少,还不到总耕地面积的一半,并且其中有1/3灌溉耕地的农田水利设施已经年久失修,无法发挥正常功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只有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鼓励和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小流域综合治理、山区水利建设,普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重点发展投资大、效益高的喷灌、滴灌、雾灌等节水灌溉模式以及地埋管道、软带微喷
等经济实用的节水灌溉模式,同时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与改革,以提升农田水利设施整体水平。二是大力建设农村公路。“要想富,先修路”,农村公路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甚至是一些地区唯一的运输通道,也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农业结构的调整、农副产品的深加工,都离不开公路交通提供的基础保障。只有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才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加大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尽快解决水污染严重地区和水量不足地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努力争取饮用水安全,使广大农民群众都能喝上安全清洁放心的饮用水。四是加大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力度。农村电力是农村地区重要的基础设施,为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就要加大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力度。继续进行农村电网改造,解决农村居民用电价格高的问题,实现同网同价。启动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逐步解决无电地区居民生活生产用电问题。五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就是要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继续实施农村校舍改造工程,推进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疫范围,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扩大农村生活保障覆盖面,努力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过去农村基础设施建成后缺乏或根本没有有效维护和管理,导致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很快报废的现象较为普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就是要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升其对各项公共事务各项财产的管理能力,从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出发,分类制定相应配套的管理办法,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引入利益驱动机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基础设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总之,我们要从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报告[R],2009.[2]中国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EB/OL].新华网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不仅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途径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研究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问题,可以为解决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资金不足、投资效率不高等现实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本文在分析归纳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解决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资金筹措问题确定为研究的目标,对农村基础设施特征和投资成本补偿方式进行了理论研究,并结合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情况的调查资料,分析了区域经济差异、政府投资决策方式、资金管理方式等因素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影响。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基础上,做出了研究结论并提出了建议。
1、基础设施投资的定义
“基础设施”一词最早见于19世纪40年代初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一个国家发动和应付战争能力的研究。在《韦氏辞典》(Webster’s Dictionary)中,基础设施被界定为“由基地、服务训练设施等构成的整个系统,用于部队的军事行动”。而对于基础设施问题的研究,最早给予广泛重视的是发展经济学家。他们对基础设施理论提出了具有重要价值的观点,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他认为社会先行资本包括诸如电力、运输、通讯之类的基础工业,它构成社会经济的基础设施结构,是作为一个国民经济总体的分摊成本,农村基础设施及其分类。
2、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东中西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从总量和投向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以2008年为例,东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3484.1亿元,中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224亿元,西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159亿元。可以看出,中西部地
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专注古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农业规划、旅游规划)
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现象更为严重,但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和资金来源的匮乏,使得东中西部的差距在短期内很难缩小,可以说,对政策倾斜和创新融资机制的研究对于与中西部农村来说意义更为深远。
3、构建农村基础设施政策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据远景设计研究院相关研究表明,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农村基础设施存量的增加是当地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和开展。
3.1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
创造和谐的农村基础设施融资环境,创新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融资机制,破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题,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具有投资期限长、盈利能力差、投资风险大等不利条件,要吸引非财政资金进入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必须依靠有吸引力的财税优惠政策和和谐的融资环境作为保证。主要包括:建立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者的财税优惠力度;建立和完善政府担保机制,营造和谐的基础设施投融资环境;完善政府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中的监督和管理职能。
3.2调整农村产业部局
以招商引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要实现城镇化,必须进行招商引资,促进产业化发展*当招商引资到乡镇后,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随着产业的做大,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产生城镇人员的集聚性从而达到城镇化的目的。
3.3“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
政府要以居民的需求为主确定基础设施投资项日的内容、数童和投资额。这种决策方式将基础设施投资目标确定为满足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消费需求,以达到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按照私人产品局部均衡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公共产品“虚拟”供需曲线,得出公共产品供给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是所有人的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边际转换率。虽然在基础设施的消费者和供应者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供应者难以取得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但可以采用迂回的解决方式,例如前述的“投票模型”等,即在两者之间插入一个媒介,运用民主机制进行公共选择,最大化显示消费者对基础设施的偏好信息。
3.4以工补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应顺应产业的发展思路,利用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的发展进行投入。要根据当地实际,主攻一二个产业,起到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作用,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龙头企业相结合,帮助农民以较低的成本进入市场,降低农民从事市场活动的风险,达到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4、结语
赣县发改委曾华宁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在国家、省发改委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发展,较快地推动了我县农村经济的繁荣。但是,通过调查发现,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我县经济基础比较落后,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极大地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改变公路、电力、水利等设施的现状,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一)农村公路建设方面
全县共有乡镇19个,行政村315个。至2005年底,尚有3个乡镇、27个村不通公路,占总数的15.8%、15.3%,里程达102公里,未通油(水泥)路的村208个,占总数的66%,里程达793.1公里。在已建成的通村通社公路中,有些公路虽然可以通车,但是,由于无后期的养护资金,道路质量差,通达水平较差;由于公路技术等级较低,全为泥石路,路基松软,路面狭窄,行车难,抗灾能力较弱,因地处山区,一到雨季便泥泞不堪,行车非常不便,有的根本就不能通车,在已修建的村级公路中,90%需要整治,所需资金投入较大;规划设计滞后,没有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缺乏建前、建中、建后各环节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措施。
(二)农村能源设施建设方面
我县在第一、二期农村电网改造中,新建35kV变电站3座,改造35kV变电站2座,新建10kV线路262.87km,改造10kV线路161.36km,改造低压用户117182户,对部分村进行了农网改造,安装了一户一表,大部分村镇都已通电,全县有247个村,117182户完成农网改造,占全县总户数的87%。但由于缺乏资金,大部分村仍然使用老线路,线路、设备严重老化,供电能力低,电力弱,线路电耗高,农村使用单位电价居高不下,大大地增加了农村用电负担。目前我县仍然还存在无电村,仍然有25个村16959户的农户未实施农网改造,分布在12个乡镇。由于资金有限,又要完成80%以上的农户覆盖面,呈现网架结构不合理、网内设备陈旧老化,还有一些10kV线路需要改造未完善,对农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极大不便,制约着农用机械的推广使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农村电量需求量高,落后的电力配送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广大农户强烈要求加大投入,急需对剩余村的农网进行及时改造。
(三)农村水利基本设施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方面
全县现有各类大小水利工程16454座(处),其中:蓄水工程9808座,正常蓄水量4914万立方米;引水工程5755处,引水流量16.5立方米/秒;提水工程756处(台),总装机4144千瓦;堤防(河堤)135条,长度330公里,保护耕地4.97万亩,灌溉面积12.52万亩,占全县有效灌溉面积的48%。由于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现有工程效益发挥较低,全县小
(二)型以上水库设计灌溉面积97685亩,实际效益只有65174亩,占设计效益的67%,还有三分之一的效益没有发挥。已建人饮集中供水工程19处,能解决25224人的饮水问题。现农村人口饮水人数为399506人,其中手压井、筒井、大口井人数288469人,引泉人数108677人。根据饮水水质直观调查认为多数为不符合饮用要求,加上水量不够,不能满足40升/人的日标准,供水保证率低于90%。
二、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来源不足。虽然各级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不少,但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来说还远不够。国家每年通过国债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等方面进行了扶持,重点进行了水库除险、人畜饮水工程、农田灌溉工程、村级道路整治等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但农村通路、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等困扰制约农民生活和农业发展的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农民饮水和农田灌溉得不到解决,要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必须继续加大资金的投入。
二是对基础设施的管理和市场化运作不够。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对设施的实物管理,对已有的设施没有形成资产的市场化经营模式,基本为无偿服务、无偿供给、无偿使用,致使供给越多,需求缺口越大,实现扩大再生产就越加步履维艰。
三是基础设施老化,保障能力下降。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续建配套任务重;渠道标准低,倒塌淤积堵塞严重;病险水库未全部处理,全县尚有病险水库14座。由于缺乏维修资金支持,致使一部分基础设施不能发挥正常作用,一些处于半瘫痪状态,或者是使用效率较低。
四是规划设计缺乏前瞻性,不能满足当前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由于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以及强有力的措施保证,设计时往往只考虑到当前的利益,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超前意识不强,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在存量上与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增量上也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要求,表现在设施建设工程规模小,骨干工程少。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今后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因此,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服务和引导,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实行农村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对国家和集体投资的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当地业主或农民承包经营,实行市场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以缓解设施在运行中的各种经费的不足。对村级一些小型基础设施可引导组建各种合作经济、股份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形式,实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通过走市场化道路,不仅解决了群众的饮水难题,而且还减轻了群众负担,企业得到了发展。
三是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一是按照谁享受、谁负担和自愿的原则,引导农民或民间投资主体自主投入。运用联村联建、联户建工程,实行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共同受益;也可实行政府搭台、业主开发、农民参与、滚动发展,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二是通过招商积极争取外来投入。为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多,由于目前农民承受力不强,农业效益不高,全部让农民进行自我修建很不现实;为此,必须改善服务环境,加大招商力度,争取项目资金和项目扶持。三是通过上级在各乡镇的农业项目实施,实行基础设施建设捆绑进行。
四是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坚持和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抓住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发动群众进行集中治理,并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建设项目入手,做到乡镇有重点、有特色,杜绝面面俱到。针对迫切需要,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科学合理地使用有限的建设资金,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减少资金的闲置使用。
1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内涵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即建立多终端、多方式的信息基础网络, 整合资源, 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 缩小城乡数字差距, 建立农业部门信息交流机制, 实现涉农资源的共享和开发利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就是让每家每户都装上电话、电视, 建立更多的邮局、乡村图书室和农技站, 同时, 培养一批农村信息技术服务人员, 加大政府的教育投资, 提高农民的信息接收、分析和处理能力, 建立计算机网络平台和开办农村信息服务站, 使信息能够进行良好的传播和交流, 通过将这些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和整合, 形成完善和综合的农村信息网络。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上发挥着巨大作用, 同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使农业经济得到了可持续的发展, 农民的收入以及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2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困境
2.1 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
我国农村的信息化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距当今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仍有很长一段距离, 由于缺乏政府的正确引导, 使得我国农村的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仍是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表现在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和网站信息内容上不完整, 时效性差, 不能实现网上农产品交易的供需对接, 导致网上农产品交易停滞;农产品的市场监管机制不完善, 难以为农业提供正确的生产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在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方面的应用不广泛, 导致农村远程教育系统和卫生信息报告系统的不完善。
2.2 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 资金投入不足是关键因素, 虽然近年来有所增长, 但与农村信息化需求还有一段距离。具体表现为投资总量不足, 国家每年财政对基础设施的支出总额相对不足, 农业支出所占的比例太少, 城乡仍旧存在着“二元”财政支出结构, 资金供求不均衡,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远大于政府供给资金。投资结构不合理, 政府在乡村道路、电线电缆、土地方面的投资力度小, 主要用于投资大型的基础实施, 发达地区投资多, 基础实施建设比较好, 不发达地去投资少,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2.3 农民信息意识不高
农民的信息意识是农业甚至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 所谓信息意识, 就是人们对信息的能动反应, 是人们采集、处理、加工和传递信息的基础。农民信息意识不高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一方面在于农民很难看到信息的重要性并且看到信息带来的好处, 这样就难以自发的收集、整理以及利用科技信息, 从而导致邮政, 图书馆, 档案管等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能在农村广泛的建立起来, 另一方面, 农民的信息意识关系到农民获取信息的机会和利用信息的水平, 制约着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2.4 信息技术开发人才缺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信息技术人才正发挥着主要作用。当前我国农村信息技术开发人才缺乏, 阻碍了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据统计, 作为我国农村自主创新的技术主体,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仅占全部就业人数的6%, 农村迫切的需求信息技术人才。表现在农村信息服务人员缺口大。尤其在电子产品安装和管理上, 加快农村信息化力度, 主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即帮助农民把信息发布到网上以及开发可视电话等远程产品。信息化的实施, 要求信息人员能提供给农产品经销商及时、准确的信息, 并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 能够对市场形势进行分析和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 会制作农业网页和农业网站来宣传农业信息。
3 优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途径和建议
3.1 加强农村信息服务, 建立健全的信息数据库和信息网络体系
随着当前信息发展速度的加快, 垃圾信息增多, 导致获取信息所需要的成本也随之增大, 很明显, 农民靠自己来获取信息, 所需的成本也会超过农民所能承受的范围, 于是需要政府通过有效的信息服务, 来帮助农民获取有效的信息, 加强农民对信息的及时了解和对信息技术的掌握。
政府应当及时的向农业部门公布农业政策, 气象部门应及时的发布气象信息, 技术部门对农业的病虫害问题应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 例如向农民提供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和有关农产品的加工、处理、保鲜信息, 在我国各地区建立农业服务站, 由县级服务中心开始, 进一步的扩大。
网络只有在数据库的支持下, 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因此必须加强包括农产品生产信息, 农产品市场信息和农产品技术及管理等信息在内的数据库的开发。在扩大数据库的同时, 将信息延伸至与农业相关的其他领域, 建立起大型的综合数据库, 加快农业信息网络体系的建立。
3.2 加大政府对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工程, 它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地域性、分散性特点, 决定了政府在其中充当了主导作用, 政府的作用体现在一方面对企业、农民等投入主体起到了示范效应;另一方面推动了全社会的大规模的盈利性投资。
政府的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应放在对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上, 构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融资机制, 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和农民的私人投入不能满足需要, 建立以政府为主, 市场为辅, 社会民众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层次化供给机制, 吸引企业参与进来, 拓宽资金来源, 减少建设成本, 有效推动信息体系建设发展。另一部分用于对政策的完善和网络体系的管理, 建设资源共享以及高效率的网络中枢平台, 形成统一畅通的网络体系, 在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 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各个地域自身的发展特点, 合理的选择信息技术以及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模式。
3.3 提高农民信息意识, 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提高农民信息意识的最基本的途径就是使农民的信息意识往好的方向发展, 针对上述我国农民信息意识不强的现状,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 (1)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不但要发展基础文化教育, 更要发展信息化教育, 信息化教育是提高农民信息意识的前提。 (2) 改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这不仅仅意味着要多建图书馆和网吧等场所, 更要建成一个提供多方位学习的、综合性的信息服务网络。 (3) 规范农村信息市场。通过国家来调控农村信息市场, 通过对局部的市场进行监督和调控, 并结合有关法律手段, 将市场上的虚假和有害信息量降低到最少, 当市场上出现有害和虚假信息而受到损害的情况应当立即采取措施。
3.4 加快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
加快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 可以通过培训与选拔的方法, 培养一批家电维修和信息服务的专门性人才, 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同时, 在现有的农业信息化人才中培养出一批具有带头作用的新21世纪型人才, 从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信息从业人员的信息化教育, 培养起一批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建立良好的国内农业信息化环境, 以吸引大量国外专业人才的积极参与。另外, 还要发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新型农民, 让农民学习新的生产技能和现代信息技术, 学会利用网络开拓农业产品市场, 将农业产品通过网络来推销出去。
我国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落后, 政府在其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 政府要在宏观上协调好地域差异, 在微观上完善信息化网络和服务体系, 加强农村信息基础建设, 企业和个农民主体也要积极的参与进来。建设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摘要: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阐述了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和意义, 分析了当前农村信息基础建设面临的困境以及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信息基础设施,农村,信息意识,信息人才
参考文献
[1]彭代彦,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解困[J].经济学家, 2002 (5) .
[2]王文, 浅析城中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模式[J].商场现代化, 2006 (23) .
[3]陆宝剑, 信息化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探讨[J].城市建设, 2010 (28) .
[4]刘敬春, 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03 (9) .
为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吉林市分行,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文件精神,在为“三农”服务中大做文章,改变旧的经营观念,从政策性业务经营向商业性经营乃至非经营性业务转变,不断拓宽业务经营渠道。把服务的着眼点放在支持“三农”上,积极主动的支持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三农”建设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做到了雪中送炭,解决了燃眉之急,确保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金需要。
截止2009年11月末,市分行累计投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54700万元,其中2008年投放15000万元,2009年投放39700万元,贷款主要用于(一)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园区基础设施32700万元;(二)用于农牧产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12000万元;(三)用于特色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10000万元。主要解决了道路建设;污水处理;新水管供水改造线路工程;供电设施改造;河道开发治理等工程项目。例如:在蛟河市新城区建设中,支持农牧产品加工园区道路建设就投入贷款7373万元;支持园区污水管线工程投入贷款521万元;支持园区给水工程贷款500万元。农村基础设施贷款的发放及时有利的支持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中资金不足的困难,可谓是雪中送炭。
吉林市分行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的发放中做到了准确把握政策,确定贷款范围,明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准确评估论证,加强贷款项目的资金管理,防止改变资金的使用用途,加强贷后管理,落实岗位责任制,建立监测分析制度,确保资金的安全。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论文】推荐阅读:
农村基础设施现状论文11-15
农业农村统计调查基础06-29
公选农村基层工作基础知识10-11
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宣传标语10-15
关于农村网络设施建设的实践报告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