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一线历史教师,只有创造性地使用初中历史教材、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创设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才能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论文 篇1: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对策

【摘要】对于初中教学而言,历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优化提升学生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而想要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则需要高效的课堂效率作为支撑。本文就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提出了几点对策,希望能够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历史 教学效率 提升对策

前言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面貌出现了很大变化,要求教师在完成知识讲解的前提下,为学生留出一定的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时间,推动知识的内化。但是从目前来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仍存在“满堂灌”的问题,课堂时间全部被老师的讲授占满,基本没有为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在缺乏师生互动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失去对于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也就可想而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激发学生兴趣

无论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而言,兴趣永远都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学科产生了兴趣,想要学好它也就变得非常简单。传统教学模式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很多时候学生都是在教师的逼迫下被动学习,课堂效率当然无法提高。而如果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从而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想要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运用多媒体教学,配合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播放一些历史实践,使得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形成更加鲜活直观的印象,对其历史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同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加以引导,化抽象为形象,如:在对《三国鼎立》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表自己对于三国中一些著名人物的看法,如诸葛亮、关羽、曹操等,然后配合相应的图片和影视资料,加深学生对于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理解认知;二是可以运用一些诗歌、典故等,对历史课堂进行丰富,例如,在对毛泽东的生平进行讲解时,可以引用一些著名的诗篇,将之与历史事件结合起来,如在讲到红军长征时,可以引入《七律·长征》,在讲到渡江战役时,可以引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通过旁征博引的方式,提升历史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二、加强师生互动

新课改背景下,强调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将原本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而想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确保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对于初中历史教师而言,应该做好课堂教学组织工作,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对问题进行解答,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初中生已经逐渐开始形成自我意识,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做到信任学生,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思考、实践和讨论的时间,通过合理的引导,鼓励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这样在保证學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充分体现出来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强化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如果需要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应该负责做好分组工作,每个小组的人数控制在5人左右,坚持就近原则(同桌和前后桌)来保持课堂教学的有序性,在保证所有学生共同参与的同时,也可以使得其能够大胆发表自身的见解。例如,在对“重庆谈判”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在当时国共关系紧张的情况下,蒋介石连发三封电报,“盛邀”毛泽东前往重庆进行和平谈判,蒋介石的目的是否真的是和谈?毛泽东究竟应不应该前往重庆?无论是应该还是不应该,理由又是什么?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对问题进行了解答,然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对小组得到的结论进行阐述,最终由教师做出总结。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了解他人的想法,在对比中得到提升,真正明确重庆谈判的真相。与其他方法相比,讨论无疑是开展思想交流的最佳方式,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引用历史资料,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相互讨论中掌握知识,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2]。

三、合理分配时间

初中历史一节课的时间是40分钟,而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想要在40分钟内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需要做好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和控制,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开展教学,通过教与学的切换来提升课堂效率。具体来讲,在课堂教学中,即便是新知识的讲解,教师也应该将一次性讲述的时间控制在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的范围内,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历史课堂的讲授时间不能超过18分钟,单次讲授时间不得超过6分钟,学生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不能少于27分钟,单次活动时间不低于9分钟。对此,应该从加强师生互动的角度着手,在完成一个知识点讲解后,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记忆,配合相应的联系题目,做到及时巩固,查漏补缺[3]。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改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教师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做好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李志贤.探究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J].中学时代:理论版,2013,(2):69.

[2]韩雪涛.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J].学周刊,2016,(28):72-73.

[3]杨文婧.论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5,(2):181.

作者:吴冀军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论文 篇2: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一线历史教师,只有创造性地使用初中历史教材、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创设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才能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材;教学模式

一、新课改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初中历史教材

关于历史教科书的运用,课改前实行的是“一纲一本”的方针,而现在是“一标多本”,国家课程重在目标,而忽视教材的具体内容。有专家认为,教科书作为教学的资源,可以创编,至于怎么用,则是教师的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选择地使用。但在创造性使用中有以下几点必须注意:

(一)重视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例子

例如,在教授八年级第一课“鸦片战争”中“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概念时,学生觉得比较抽象,和头脑中的意识无法建立联系。对此,教师可以针对鸦片战争做一个周详的讲解,以利于学生较快地掌握这一知识。

(二)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

例如,在讲有关“科举制度”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扩充一些知识:明清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发展,科举制日臻完善和周密,科举制在甄拔人才方面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但是,从那以后,它的弊端也越来越严重,也就是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过于死板,专门取“四书五经”命题,让参加考试的人对经义做出阐述,还只能以朱熹的观点为标准答案,不仅扼杀了思想,而且写作格式单一,写作步骤单调。这样,学生就对科举制度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三)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调整教材结构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去进行教学,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新课改提出教学要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要跟上时代步伐,体现课改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记忆型学习转向创造型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能力。教师要多让学生运用他们已经学过的概念和方法去理解历史,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尝试解答问题。为此,教师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

所谓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这主要体现在多媒体辅助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二)改革师生互动方式

教师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三)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传统的、被动的学习状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变得敏感、灵活、积极、轻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进而使学生变得天真活泼、开朗乐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品质。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初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得他们不仅成为今天学习的主人,还将成为明日生活的主人,成为一个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有责任感的人。培养初中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就是为他们的自主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强调历史教学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所以历史教学应以问题教学为中心,通过学生对各种资料的掌握、理解和判断,来得出相关的结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和积极思维的快乐。这种探究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历史事实是生动、形象、具体的,其情境性较强。教师可采用故事式、表演式等方式创设新情境,采用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的方式模拟历史情境,利用多媒体再现历史。同时,要增强问题的趣味性,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潜在的思维品质,让他们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教师教学应服务于学生,要“授之以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授之以鱼”,不但要使学生学会,并且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会学,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持久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学生发展的服务者和促进者。

参考文献:

[1]何光伟.基础设计教学方法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

[2]郝秀刚,葛明贵.知识的分类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4).

作者:赵湖微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论文 篇3: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

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下,为了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合格的人才,我国开始了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体制的改革对中小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课程教学要求和标准。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活动的安排核心应该是围绕学生的实际展开的,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能收获知识,也能提升能力,同时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有提升。新课标和新规定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的要求。

初中历史学科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新接触的学科,也是中考的必考学科,从长远来看也是学生们进入高中阶段后的必修学科。但是,从历史教学的实际来看,很多学生对于初中阶段的历史学科存在着一些不太正确的认识,其主要表现在:从学科的重要性来说认识不够。学生们往往认为,语数外三大主科在中考中所占比重要大,分值120分,应该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到这三大主要科目上;从学科的实用性来说认为物理、化学学科的知识以后更有用,因此往往把历史、政治放在从属的地位,思想上的不重视往往导致在学习过程中时间的安排较少;从学生们学习历史的方法来看,很多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认为学习历史加强背记就可以了,而当前的历史学科的考查,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在深刻、透彻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灵活的运用知识的能力。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很多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上感觉困难重重,进而对历史学科学习产生畏惧,从而影响学生的发展。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历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情况及时做出调整,来改变、促进学生的历史学科的学习,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学生历史学科的学习来看,改变这种局面主要就是我们教师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们的实际,从课堂教学着手,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有效地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呢?

一、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我们每位教师几乎都有这样的感受,当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密切,亲密无间时,学生就会很喜欢接近这个老师,喜欢学习这门学科。而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也是最大的动力,因此,历史教师要注意走近学生,拉近和学生们的距离,使学生因我们历史教师的魅力能够走近历史学科,学好历史学科。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

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较小学阶段从年龄上要大一些,但是他们的自制力和学习的主动性还是相对欠缺的。针对这样的学生实际,我们历史教师就要摒弃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课堂下听那样单一的模式,那很容易使学生们产生厌倦感,进而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展开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如注意教材中一些旁注的阅读,增加课堂容量同时也能根据学生们的好奇心重的心理特征来提升他们的兴趣,同时也能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另外,要充分利用历史地图的作用,在历史学科的教材中,地图册是必配的资料,它有时能够非常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一些知识,特别是针对教材中表述相对抽象,而学生就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合理地使用历史地图册可以降低知识的难度,丰富学生的知识。

另外,我们要善于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虽相对简单,但是对于历史知识相对匮乏的初中生们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新课改的历史教学不仅是使学生记住知识,而是真正地理解知识,进而才能应用所学知识。但是相对较难的一些历史,学生在理解上是有障碍的,这就需要我们充分使用多媒体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不仅能够向学生展示文字,也能展示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资料,这样学生一方面对于知识的讲解会更详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知识的难度,另一方面感官上的直接刺激会给学生的印象更深刻一些,也不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和疲惫。

三、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历史学科的一大特征就是其体系性较强。具体来说就是知识之间的联系相对密切,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孤立的,会涉及前因、后果还有它的影响。构建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本质,从而在初中阶段就能够形成初步的全球史观和整体史观,这对学生的中考和高中阶段的学习是非常有力的,更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但需要注意的是,构建知识体系这一任务一定要交给学生,教师不要大包大揽。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就是对教材进行细致梳理的过程,这样会增加其对历史知识的全面理解。

四、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

如在讲第18课《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在讲到张骞带着100多人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时,学生为张骞的安危担忧。当听到匈奴人想让张骞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几年,而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时,学生被张骞临危不惧,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继而听到张骞终于找到机会逃出时,学生又为之欢欣鼓舞。当再次得知张骞历尽千难万险,从大月氏返回汉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时,学生又一次为张骞的命运担忧。当知道张骞好不容易在经受13年的磨难之后,终于回到了长安时,学生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个故事具体情节的生动描述,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犹如身临其境,为张骞的命运时忧时喜,同时又加深了对张骞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深深地被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这时我又强调张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和外交家。在他二出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得到频繁的交流,并为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使新疆地区正式归于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和开辟“丝绸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张骞在历史上作出的重大贡献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就能更好地回答课文中提出的“张骞对我国历史上作出了什么贡献”的思考题。

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需要我们结合学生实际,不断去探索、完善,从而有益于学生的发展。

【责编 张景贤】

作者:郭万江

上一篇:区级机关标准化管理方案下一篇:学校动员大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