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形势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开题报告(精选8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趋势:我们已经迈入了21世纪,这个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这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我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掀起的气势宏大的教育改革浪潮仍在风起云涌地持续进行,经过全国各界上下旷日持久的公开讨论,形成了共识:素质教育将作为现代教育新理念成为新世纪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民主化、主体化、终生化的必然趋势。这标志着我国正在把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强调体制改革,追求办学规模、速度、普及率、升学率的数量发展模式,转向强调课程改革,追求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的质量发展模式上来,即教育现代化。这不仅意味着教育在培养规模和能力、设施和手段等“硬件”的改善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软件”的变革和更新。中学生物学教育工作者也顺应改革潮流,把握机遇,改革创新,做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现状:长期以来,我们许多课堂教学一直比较沉闷,缺乏生气,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我们学校位于老城区,学生家庭情况千差万别,家长素质普遍不高,学生学习习惯参差不齐,导致学生难教,效率低下。现实无法改变,但又不得不去改变。如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挑战。
意义:在当前实行素质教育及新教改的形势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学习,让学生推着老师走,而不是老师拽着学生走。也就是说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的着眼点。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表明:有了兴趣就能自主地学习,而自主地学习对于学习成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 ,要使学生能够重视一门学科的学习,首先得对该学科的学习要有主动性 ,而这个主动性必须通过教师长期的引导、诱发等一系列活动 ,才能逐渐培养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同时也应是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
二、课题的界定与研究目的
(一)、课题界定
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3、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因素、教学的进程的反思性认知。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进程及其中的变化而对教学过程的反馈、调节活动。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方法与手段的展开过程。第二,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第三,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和着眼,要兼顾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第四,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4、基于自主学习的生物课堂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基于自主学习的生物课堂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并执行相应的教学方法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并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是能让每个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目标
1、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2、完成教学策略的选择、优化和调节。
3、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4、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5、寻求高效的课堂授课模式,实现教育现代化。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如何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
2、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如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4、钻研学生、了解学生及如何根据学生现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5、在教学策略的指导下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课题研究的对象:生物组教师、初一(5、6、7、8四个班)学生
2、研究的方法:(1)教育观察法:
通过教育观察法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研究对象进行感知、考察并收集资料,从而看清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以确定课堂教学主要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等等。因此,我们必须通过观察从而获取材料。(2)教育实验法:
通过教育实验法我们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的对我们实施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论证。在实验操作之前对实验课题做深入而细致的分析,作出有充分科学根据的理论假设和实验设计,在实验操作之后还要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得出较深刻的理性结论,它需要较严密的条件控制,要不断记录、观测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过程,积累材料和数据,为理论分析提供充分的事实依据。⑶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阶段
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和本校实际情况,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任务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组织启动阶段。(2011.4—2011.6)1.调查学生的上课现状,收集相关资料,写出现状调查报告.2.制定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定出研究流程和具体实施计划。第二阶段:研究深入阶段,(2011.9—2012.2)
1、以自主探究为基础,探索和建立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的课堂授课模式。
积极探索,采取各种方式和方法,努力使课堂教学由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积极参与”。“师说生听”变成“自主探索”,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教学气氛得到活跃。
2、形成一整套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教学策略。(1)教学策略的选择:在主、客观条件可能与可行的前提下,尽力在更广泛的有关教与学策略等系列中,找到科学的、更具有实效的教学策略。
(2)教学策略的调节:主要是指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多种因素的交叉干扰,如学与教、师与生、知与行等矛盾之中交织着矛盾,任何好的策略,在运用中都不会十全十美,那就需要在教学全过程中,随时注意已选定的正在运用中的策略可能出现的不协调,及时给以相应的调整、补充以至创新等。
(3)教学策略的监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随时注意策略运用的效益、缺漏等,使策略过程与认知过程同步。
3、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1)理解教学方法的含义并利用公开课对教学方法进行实践 通过对演讲法、问题教学法、设计教学法、复述背诵法、测验法、小组研讨法、辩论法、角色扮演与戏剧法、反省与深思等各种教学方法的研究,找到适合各个知识点的教学方法。(2)教研组的总结、反思和评价。第三阶段:对研究工作作出总结。(2012.6)
(1)对以上内容及时做出阶段性总结,结合教学实践,整理研究资料,形成课题报告,进行成果展示;
(2)整合基于自主学习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总结经验,加以推广,改变当前生物教学的现状。
六、研究成果形式
1、与课题相关的论文、案例、教案设计、学案。
2、课件、课堂实录、课例研讨等。
3、课题研究报告、总结、工作报告。
七、保障措施
为加强课题管理,要做到四个及时。(1)及时整理过程性资料。
(2)及时掌握、分析、研究、实验的情况。(3)及时听课、参与活动、现状调查、座谈讨论。
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生物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 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 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生物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 转变生物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那么, 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 教师应加强教学理论的研习, 如《生物教学》《中学生物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 丰富生物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 至关重要。生物教师多研读生物学名著、生物学学术论文、生物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 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的反思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 新课程下生物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 生物课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 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 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 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 生物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 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 自由度较大, 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促进生物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 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 以生物学科来说, 平常生物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英语;主动性
初中英语主动性创新评价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英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英语已经成为现代人才必备的才能之一。但英语并不是学生的母语,所以想要学好英语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特别是对于不经常接触英语的初中生而言,学习起来十分吃力,因此,我们要努力打造高品质英语课堂,创新教学方法,探寻高效教学途径,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水平,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知识充满了求知欲,那么学生就能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要积极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我们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包括问题情境、对话情境和生活情境等等,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锻炼口语能力。例如,在学习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这节课的时候,笔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这个场景和学生的生活贴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识水平,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对话练习,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句型知识和词汇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口语水平,提高表达能力,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其次,我们可以进行直观演示,带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比如我们可以运用简笔画展示、表情展示、动作展示、实物展示和多媒体展示等多种直观演示方法,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英语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很多内容都具有很强的生活性,我们可以辅助动作、表情、手势将这些内容表现出来,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原本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swim”这个单词的时候,笔者为学生做了一个游泳动作,在学习“football”这个单词的时候可以为学生做一个踢足球的动作,在学习“basketball”这个单词的时候可以为学生做一个打篮球的动作,在学习“short”“tall”“fat”“thin”这些单词的时候可以做一些相应的动作,这样就会使单词的含义简单明了,学生就能很轻松的明白并熟练的掌握,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话剧表演法、小组合作讨论法、顺口溜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
二、注意点拨艺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除了要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离不开老师的点拨指导,只有有效的点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利用问题进行点拨。利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发学生思考,实现点拨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动词过去式的规则变化和一般过去时的用法”这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为学生列举例子引发学生思考,比如,Did you hurt yourself?/What happened to Michael?/How could you lie to me?/Why didn’t you tell me the truth?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例如,在 次的学生我们要采用不同的点拨方式,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机应变,做到合理点拨。比如在训练写作的时候,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模板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我们可以我们侧重于写作技巧方面的点拨。总而言之,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发挥点拨的效果。
三、创新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每一个人都渴望赞美和赏识,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赞美是最大的动力,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句表扬的话语,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鞭策作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自主反思,如:课堂讨论评价体系、自主学习评价体系、课后练习评价体系等,对学生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直观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通过评价,可以对学生产生暗示效果,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树立良好的自信心,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同时,教师要采用“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的评价原则,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牢牢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总而言之,为了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不断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寻找高效教学途径,坚持知识育人和思想育人相结合的原则,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加强老师的点拨指导,并且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景泰县九支中学
庞树生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们申报的《新课改下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研究》课题,是2011年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学教学必须研究的课题。
作为新课堂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业设计问题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新课改走到今天,我们的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改观。课堂上以往那种千篇一律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师生互动、充满探索和研究的氛围。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方向。但在作业设计上,我们教师的观念依然陈旧,抱残守缺,延续应试教育下的作业观念,认为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投入到作业设计上的精力和智慧往往微乎其微。对作业设计,教师常常随意为之,要么根本不进行什么设计,只拿一些现成的习题敷衍了事;要么即使进行设计,也只是针对课堂而言。设计出来的作业,大都机械重复,毫无趣味,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令学生望“业”生畏,苦不堪言。学生做作业几乎占据了他们“自学”时间的全部,这些“一点也不好玩”的作业,令学生们感到做作业“味同嚼蜡”。
深化教学改革,转变课程实施方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是当前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教学改革,包括对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作业练习、课后辅导等教学过程各个环节进行的全面改革。只有转变全过程的教学方式,提高全过程的教学效益,才能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后作业练习是学科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因而也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不仅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还必须贯彻于作业训练等各项课外学习活动中。
但与理论与要求相违背的是:多年来,人们重点关注课堂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普遍忽略课外作业练习的研究和改革。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很多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仍然是一些形式单
一、陈旧的习题,主要以缺乏应用意识的计算题和应用题为主。课外作业一方面是过多过滥,缺乏开放性,不利于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是效率低下,大量的作业因为是简单重复、机械训练,缺乏针对性、探究性。所以学生仍停留在以“练”为主的机械操作式的作业模式中,这种作业形式已深深的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随着素质教育问题的深入探讨和不断实践,作为中学数学教育重要环节的数学作业也应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再现、整理、加工、通过作业,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思维得到锻炼;同时作业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教师通过作业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认识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根据这种认识调整教学;而学生通过对老师作业的批改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并领会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与评价。因此,如何合理布置数学作业,使之更有效的发挥巩固延伸知识,培养、发展能力,反馈教学信息的功能是十分有必要的。
面对新课程理念与现实的种种冲突,我们认为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作业设计中来,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对新课标下的数学作业设计,教师不仅要有一个正确的作业观,把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目标纳入其中,而且要从实际出发,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地确定作业目标,努力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适性的新型作业,使作业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农村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研究,就是运用教育调查方法深入了解农村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情况,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等因素,运用模糊学的方法,把全班学生分为短期性的(即处于发展变化状态而短期内又相对稳定的)A、B、C三个层次,并依据群体学生的差异,区别对待地制定分层设计作业、进行分层评价,采取分层辅导、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获得他应该得到且能够得到的数学知识,遵循了人人数学观这一教学新理念,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
(一)来自教学第一线的作业信息
对我校(甘肃省景泰县九支中学)初一学生调查,当前初中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不容乐观,完成质量较高的学生仅占31.4%,时常出现小错误的占30.8%,错误情况较重的占22.6%,完成情况较差的(不会做或只对一道题)占9.5%,长期不交作业的占5.7%。在调查中我们发展:(1)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80%的学生感到压力挺大,其中有60%的学生认为作业太多,30%的学生认为作业难度偏大;(2)有62%的被调查学生反映每日的书面作业要用近1个小时,23%的学生则要超过1个小时;(3)按教师、家长要求而做作业的学生占了绝大部分,而感兴趣的只有少数一部分人;(4)40%的学生每天碰到较难的作业会选择一个人解决,20%的学生选择找父母和老师,30%的学生选择和同学合作完成,还有10%的学生选择放弃;(5)82%的学生不喜欢书面作业,更喜欢实践操作的练习,也有5%的学生喜欢口头作业;(6)55%的学生更加喜欢激励性的评语,34%的学生则喜欢分数制评价和星级评价,也有11%的学生喜欢等级制评价。
除了部分由于对所学知识不理解因而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学生外,许多成绩不错的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不积极,他们虽然大多情况下能按时完成作业,但对作业的认识只停留在作业只是任务这一层次。经常抱怨作业量繁重,难以承受,对作业中的题目,简单的不愿做,认为自己会做,何必浪费时间;而稍难的就缺乏信心和毅力,懒得动脑,等待老师讲解。作业迟交、不交的现象严重。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是作业量过重,许多老师都持有“熟能生巧”的态度,搞“题海战术”,只图“量”,不求“质”,一味盲目地“强化”训练。其实这种盲目的“题海战术”,导致思维活动空间减小,不利于能力的发展,更使学生作业量过大,负担过重,与素质教育相违背,使学生作业效果降低,作业抄袭现象严重,造成负面影响;其次,作业形式单一,目前中学数学书面作业为清一色的计算题。这样单调枯燥的作业形式,让学生找不到乐趣,做作业的积极性也就受到了影响,就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了。
(二)对调查结果的反思
从调查及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对于现有作业的形式与内容存在着不满意的现象,其具体表现为:
1.学生对于作业,总是处于被动接受任务的境地。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往往只从本身意志出发,忽略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学生必须严格地按照教师所作的规定完成作业,没有选择权。而在这样单调乏味机械重复的作业面前,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和反感。这样单一形式的作业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和思维,不利于孩子自我认识和自我潜能的发展。
2.作业中知识巩固题多,应用实践题少。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3.作业现成内容多,教师自编内容少。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与学生真正喜爱的作业不完全相同。很多作业训练就题目论题目,大量地做着机械练习,而老师则被辅导材料、练习册、模拟卷牵着走。
4.作业评价单调。数学教育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还是比较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上述这些问题与新课程的理念是不相适应的,而且深深的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究其深层原因,还是陈旧的教学观在作祟。经过反思,我们认为教师还应该从作业观念这个层面上对作业活动进行再认识。直面新课程,我们教师设计数学作业要以《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先进理念为指导,切实做到练习设计适度回归生活,关注动手实践,适度倡导开放,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还要突出作业内容范围的开放性、学生作业的选择性和自主性、答案的探究性,作业评价也要突破常规,要注重过程、注重创新、注重整体评价、注重个人内差性评价。使用“分层设计”学生作业、“分类评价”学生作业的方法,使好、中、差各类学生都能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风气,这样便有利于各类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创新能力;市、县教育局大力倡导教学改革,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思想特别是学生作业的改革和评价在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基础条件:我校通过多年的建设,教育资源、教育环境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课题负责人及研究组成员均属从事教育教学多年的中学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教育理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事业心强,善于钻研业务,积极参加教研教改,课堂教学方法灵活,深受学生爱戴,教学效果突出,属于学校的业务骨干,加之我校教学研究之风浓厚,教学设备先进。研究对象涉及到全校二十多个班级,一千八百多名学生,且本课题得到学校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学校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切必要的条件,课题组成员都把课题研究纳入自己的教学计划之中,并且制定了详细地研究计划和实施细则,相信课题实验一定能取得预期成果。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研究,提炼基本经验,探索规律,提供适合于学生的作业形式与内容,建立一套适合农村学校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教学模式。1.学生分层 2.课内练习分层 3.课外作业弹性布置
四、研究的原则与目标
1.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顺应中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点,设计符合素质教育的新型作业形式,让作业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2.突破过去形式单调、结构封闭、缺乏应用、以个人模仿操作为主的传统作业方式,确立需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完成的贴近生活、新颖有趣、富于思考的开放的作业方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通过研究,提炼经验,探索规律,提供更适合于各层次学生发展的作业形式与作业内容,并为同行教师的数学作业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五、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如何改革传统的数学作业,关键在于消除其中的弊端,打破那种单
一、枯燥的题海型作业模式,重新构建一种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生乐意接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作业模式。这种作业模式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有利于中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全面能力素质的提高。具体地说,应把握以下几点: 1.作业内容精练化
教学实践表明: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敌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而是课业负担过重的直接因素之一就是“题海”泛滥成灾,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课堂效益低,作业质量差数量多,缺乏典型性。
首先应注意数学作业的“质”,作业应结合课堂所讲内容精心筛选,尽量兼顾作业的典型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在作业的选编上既考虑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又注意体现启发性、巩固性的原则,切忌信手拈来、滥竽充数的作业布置方式,亦忌布置好高骛远、刁钻怪偏的作业,充分发挥数学作业应有的效能。其次还应科学地控制数学作业的量。一般说来,在每节课后布置20分钟左右的作业量较为适宜。当然,作业量的确定还受学生素质、年龄特征和所教具体内容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能一概而论。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练习,精心选择辅导教材,为学生布置高质量的,具有典型性的作业题,应达到练一题而通一类的效果。
2.作业形式多样化
传统数学中布置的作业均为笔答题型作业,单调的作业让学生感到乏味,降低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也不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因此,在作业形式上要注意变化,实现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从多种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感觉到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进而培养数学兴趣。例如:教材中“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的形式。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增加对数学史的了解。还应补充诸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这一类实践性的作业。
3.作业布置层次化 素质教育具有主体性、个体性、基础性、发展性的基本要素。其中主体性和发展性要求作业必须有层次性,才能适合全体学生,才能满足知识基础不同、智力因素各异的每位学生的需要。
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及每节课后的作业要求尺度,对全体学生应该是一致的,但实践证明对各类学生布置等量的作业内容不能适应不同学生的实际满足能力。因此在备课中,教师划出作业中的必答题与选做题,以不同的记号标明,选做题不作统一要求。这样就可以从数量上将定量性改为弹性型,难易上、数量上有了合理的调控,把“桃子”挂在每位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得到的位置,使差生缓解原有的心理压力,也使优等生提高探求能力,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养成从容一致的作业心态。
对同一问题尽可能多角度设问。设问的梯度由易到难,使学生踏着阶梯一步一步探索,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尝试。设问的多梯度性可以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各个方面,达到深层认识问题的本质,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设计阶梯型题组。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选不同层次的题目,由易到难,按照不同能要求编成题组,有针对性地设置知识、方法、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的思维坡度循序渐进,恰到好处。让学生每解一题,都能亲自体会到其中蕴含的规律,领略到解题的意境和命题的构思。经过这几种方法对作业分层化处理,对于提高学生做好作业的积极性是切实有效的。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一)由教师主控转向学生自主 1.学生自主留作业
既然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已由重教师“教”转向了重学生“学”,即“以学定教”,那么学生的作业也应实现这种转变。学生的作业应该逐步打破“你留我做”、“你留多少我做多少”、“你怎么留我就怎么做的主控现象,应给学生留有一点的自主权。
作业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每个学生情况不一,如果教师统的太死,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同时,也会给学生带来许多困难和矛盾。这就如过去生产队吃大锅饭一样,所以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作业内容、数量以及形式的权利。
针对传统学生作业被教师统的过多、统的过死,缺少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弊端,我们大胆的进行了学生自留作业的尝试,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我们觉得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应该培养学生自己留作业的能力。2.学生自主选作业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作业设计上教师可以提出一定的内容、形式、范围和要求,而后根据学生实际自主选择,在这一方面我们也作了大胆尝试,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了。我们还将继续下去。
(二)从封闭式转向开放式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所以课堂要开发课程资源,实行开放式教学。同样作业也要开发作业资源,实行开放式的作业。
传统教育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学生在学校中不能完全地、自由的动用他在校外所获得的经验;同时,另一方面,学生又不能把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因此,我们突破课本、教师、课堂“三中心”观念,树立大教育观,走出封闭狭窄的课堂,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作业的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去读足读活读好“生活”这本大书。作业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 1.内容的开放性
过去老师布置作业基本是“以本为本”。比如我们几何背背定理、规律,做几道计算题,基本上跳不出理解、巩固两个范畴,都很不适应新时期培养学生的需要。也就是说这些可预见的单一知识传授的作业是封闭作业,而新课程观念下的作业就不应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它是这样的一种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我们可以跳出课本局限,给学生一定的探究空间,例如,可以让他们计算NBA中火箭队的积分“德甲”中某一球队夺冠的希望;在学统计图时,先让学生自找一些统计图,结果学生到过医院(查体温图)、财政局、水利局、土地局收集来了多种多样的统计图,还对单位负责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已初步了解了统计图的种类和区别等等。2.课前课后开放性
教师布置学生作业不应局限于课后,包括课中,还应考虑课前,而且注重开放性。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应用时,让学生在课前测学校旗杆的高度、楼高等,学生没有枯燥地课本计算,而是实践操作,既新鲜又有兴趣,且巩固了所学知识。这种探索性的课前预习作业,使得小小的课堂与大千世界紧密相连,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虽尽而意无穷,这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追求的一个重要目的。下课铃声响了,但思维没断,学习永远是没有终点,作为课后作业就是课堂思维的延续和拓展。
(三)从统一标准转向差异对待 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识能力,以及学习个性是客观存在的作业要求,一刀切齐步走,必然要给不同学生的作业学习带来困难和问题,而新课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学生作业设计应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尊重学生的个性。于是我们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了“因材施教”教法。对于每节题,画出所有学生的必做题,把剩余的题目选择出一部分让中等学生做,难度教大让优等学生去探索、研究。若优等生在学习上还有宽余时间,再给补充一些锻炼思维的题目。有时穿插给他们一大部分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题目。
“弹性作业”改变老师强制式为学生自主选择式,作业设置多样化,在题量和难度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不做那些一看就会的题目,而选择难度较大的题。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避开那些啃不动的难题,而选择基础题和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题。在作业完成时间上也允许有弹性,有的学生可以在教师辅导以后再完成作业。
这一改变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尊重,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有余力的学生再也不为简单重复的作业浪费时间,集中精力做自己喜欢的难题,学生兴趣大为提高。学习困难的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完全杜绝,绝大部分通过作业使知识得到巩固,并且能主动做难度较大的题。以上就是我们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作业布置改革的几个研究重点,作业改革不仅局限于以上几个方面,还包括作业批改等,这都有待于随着我们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步实践和总结,最终会起到抛砖引玉并全面推广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作用。
七、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论文集:本课题研究的报告、总结、论文、案例、教案精编(内部印行,争取正式出版)。
八、本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序号 研究阶段
阶段成果名称
(起止时间)
查阅资料,了解此课题最新研究动态与成果。调查问卷
全体成员
反馈,信息整理,形成调查报告。
形成阶段总结报告,撰写
全体成员
“课题”相关论文或体会。撰写阶梯型报告,整理实践
全体成员
案例。
全体成员
成果形式
承 担 人 2011.1--2011.6 课题准备阶段 2011.7--2012.12 课题实践阶段 3 2013.1--2013.6 课题总结阶段 4 2013年7月-2013年全面总结,撰写论
申请结题验收。
12月 文及研究报告
九、本课题组成员 1.课题负责人:庞树生 2.课题成员:庞树生 张述琴
油田外国语高级中学
杨继军
从古至今,受儒家思想和封建统治的影响,“金榜题名”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思想在人们中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而且愈演愈烈。在人们的心目中,孩子考上大学,是能者,是光宗耀祖的头等大事;谁家的孩子,考试成绩好,高考成绩好,谁家的孩子就是优秀的。国家推行新的课程改革,人们的“金榜题名”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新的教学改革带来很大的阻力。
在新的课改形势下,国家新进行新的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学校,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推行者和推进者。素质教育离开了教师,那也谈不上如何推行素质教育。如果教师改变不了思想,素质教育的推行,也只能是空谈。脱离实际的推进素质教育也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在当前的国情下,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就摆在我们大家的面前。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改变教学观念
(一)提高业务理论水平
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因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在这里面,学生需要的知识和达到的技能,并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的。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探究知识不再是教师单纯的传授和学生机械的记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来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来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原由。
高中生物的《课标》在能力方面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能够正确地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第二,能够运用多媒体搜集生物学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第三,发展探究能力,„„。在第一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必须要熟练、正确的使用实验器具,知道如何采集和处理试验材料的方法,实验操作的步骤明了,熟练正确的绘图。在第二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要熟练使用电脑,熟练利用因特网搜集生物学有关的知识,熟悉有关生物学的有关网站,熟练发电子邮件等等。在第三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应该在第一项能力和第二项能力基础上,巧设各种问题情景,来培养学生发展科学的探究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仅掌握生物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的知识。如同位素示踪技术,这就要求教师还要通晓物理和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往往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教学生多少知识,几乎就要求学生掌握多少。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死知识,学生掌握的技能是没有创新的技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教学地位不再是教学的主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传统教学方式把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忽视学生的地位。生物学科是一个实验科学,这就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学。不要忽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不要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要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光的地方。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有很多设计实验的题目,教师不要包办,要让学生大胆去设计,大胆开拓自己的思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正,教师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指导者,是一个辅导者。
二、用好教室这块阵地,推动素质教育
在我国现行的国情下,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左右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在符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合理开展素质教育离不开教室这块主要的阵地。我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大约有20年的时间,学生的生活主要是在学校中的教室里度过的。高中的学习生活,是我国学生知识掌握最充实,又是最累的学习阶段。生物是高考必考的学科之一,又应该如何开展生物课堂教学呢?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个没有目的的学习。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生命是怎样诞生的?生命向哪些方面发展?我国在基因工程方面有那些主要的贡献?生男生女是由谁决定的?为什么美国的生物圈二号没有成功?人类能在月球上能生活么等等。通过一些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探究问题的热情。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这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在新的课改下,高中生物教材主要从非生物界到生物界这个顺序揭示了这个根本观点。无机元素组成有机元素,有机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组成细胞。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奇妙而多彩的生物世界,其组成的元素和化合物,即与非生命世界有普遍的联系,又有重大的区别,尤其是组成细胞的有机分子,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具有多种生命功能的的糖类和脂质。蛋白质、核酸和多糖又都是以特定的单体构成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为细胞的结构基础,演绎着或简约、或繁复的生命之歌。形成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看待生命的物质性和生命物质的特殊性的认识,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极为重要,无论是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还是处理个人或社会事物,都需要唯物主义的观点。
(三)根据不同的章节和学生的实际,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1.在高三一轮复习时,每复习每一节内容时,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该节内容在教学大纲中和考纲中的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复习的内容广度、深度直接关系到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不可复习过偏、过难,既能抓住双基,又能提高解题能力。其次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复习该节内容,分析近几年高考题。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要只是教师一人唱独台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例如,高中《生物》中“光合作用”部分,教材中有3个知识点: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意义;此外还有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基于这些因素,教育目标可确定为:
(1)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通过介绍科学家研究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分解的实验过程,进行 科学方法的训练;通过揭示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的本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明确光合作用的意义。
(3)学会用丙酮—研磨法提取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色素,并用纸层析法将色素分离,从而明确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和作用。
(4)通过比较光反应、暗反应的关系,接受辩证统一的观点;通过光合作用的意义的学习,增强生态意识。
能否制定一个全面、具体、恰当的教育目标,这是在操作上落实素质教育思想的第一步。2.巧析高考题,做到举一反三。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高考考察的重点知识之一,在复习该部分内容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该部分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拿出近几年的高考题,讲授高考题时,不可只是拘泥于高考 2 题。要认真分析当年的高考题,分析高考题的出题方向,分析高考题的考查点,同时对以后的复习作出一定的指导。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复习过程中如何复习。例如:(2005年全国理综试题)已知牛的有角和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牛群中,无角的基因频率与有角的基因频率相等,随机选1头无角公牛和6头有角母牛,分别交配每头母牛只产一头小牛,在6头小牛中,3头有角,3头无角
(1)根据上述结果能否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请简要说明推理过程。
(2)为了确定有无角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用上述自由放养的牛群(假设无突变发生)为实验材料,再进行新的杂交实验,应该怎样进行?(简要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
教师在讲解高考题时,不要就题论题,而是去分析、去预测、去实效性的复习。你今年不是考的判断显隐性么?那我们在复习时,除了把判断显隐性的知识弄懂外,我们再去复习判断基因的位置:是位于常染色体上呢?还是位于性染色体上?这种基因是细胞质遗传呢?还是细胞核遗传?你今年考察动物的育种方案,那我就在植物的育种方案上下功夫。你考察了自交育种,那我就在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甚至是基因工程育种等方面下功夫。
3.以做一定量的巩固练习,但不能拿“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采取“题海战术”,通过让学生多做题,多训练,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提高学生的成绩,以显示自己教学的水平。但长期如此,已经把学生训练成了做题的机器,不会思维的、没有头脑的机器。在真正踏进科学殿堂以后,这些人思维受到很大的限制,不敢越雷池一步,没有创造性思维,没有新的发现,没有开拓精神,不能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只能固守先人的成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要让学生去做大量的题目。对所做的每一道题,认真精选,对出的题量严格控制。学生做完题后,和学生一起探究如何改变出题的方向、考查点,做到举一反三。这种做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实践证明,这种做法非常有效,也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4.创设新情景,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纵观近几年生物高考题,我们可以发现:生物高考题是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生物高考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本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为目的,在每堂课上,采取多变的教学模式,创设新的情景(也就是说,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社会热点,创设性情景),引导学生去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5.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质
作为一个学科教师,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期望自己的学生个个都立下学习生物学的志向,但却有可能也 有必要在普遍提高学生生物学素质的同时,让一些热爱生物学的学生脱颖而出。
6.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生物学教学中可以进行如下几方面的心理素质教育: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介绍生物学的概念、规律发展的来龙去脉,生物学事实的发现过程,科学家的事迹和我国的生物资源等知识时,可使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的思想品德、人格有一个全面 深刻的了解,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并由此激发学习的兴趣和钻研精神,从而树立为国家为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良好的心态。让学生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土地、粮食、人口 等问题,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利益、关心地球的生存条件等的情感和责任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生物课本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生物与环境相适 3 应、生物的结构与机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我们要让学 生知道人不能被动地等待淘汰,而是要主动地适应自然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中学生应该学会多种本领,增强耐挫折的能力,提高适应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
(3)培养学生勤奋、坚毅、合作的优良品质。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刻苦、自制的意识和品质;通过课堂上 分组讨论、小组竞赛可以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
(4)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从美育的内容上看,生物学可以进行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教育。生物是自然美的主体。如动物、人体外表的对称美;各种叶形、花冠的姿态美;动物(蜜蜂、蚂蚁)社群生活表现的和谐美;生物学上一些名词概念(如生长素)、规律(如孟德尔遗传规律)、学说(如自然选择学说)发现的过程体现一种严谨的科学美;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体现了社会美。引导学生投入到创造美的活动中去,如养鸟、护鸟、种花、种树、绿化美化校园等。
7.探索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方法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先进的教学方法很多。如过程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发现探索法、实验探究法、目标教学法等。
8.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参与意识、独立思考和创造才能。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认识规律,在每一个环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才能。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独立进行观察分析或实验操作,并能在信息交流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在实验探究法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
(1)以学生实验为核心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始终置身于亲自动手实验和积极思考的学习情境中,既要动手操作,又要动眼观察,还要动脑思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并通过实验分 析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的过程体现出生物科学的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观察和测量,分析现象或数据,得出结论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初步了解了实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和科学 家的工作方法,而且培养了对科学的兴趣,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提高了科学素质。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不是什么新论了,自从提倡新课程以来,很多教师都把目光转向了这点,这也成了我们当前教育的重点。可是很多观点都是从理想方面来谈的,而我们作为物理学科和化学学科却有着得天独厚的好条件,因为我们是始终和实践以及创新连在一起的。在过去,我们课题组的成员都在思考这一问题,但都是个人方面的成果,我们这一次要通过集体的力量将这些成果汇聚在一起并使他更加强大。
二、对课题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论证
1、课题的理论价值:
对理化课堂上进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一课题的研究,坚持运用陶行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教育理论,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贯彻“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的指示,根据我校初中的实际情况,学习国内理化实验教学的成功经验,结合理化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初中理化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
2、课题的实践价值: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世纪发展教育的客观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从教育本身提出的,也是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塑造适应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人才竞争需要的一代新人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
理化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做”的科学,理化实验教学中最能发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功能。现在理化学生实验,多为老师手把手地教或演示,学生不动脑筋,只是被动的看或做,长期下去,学生不会动手,怕动手,不会动脑,怕动脑,不会处理一般的简单问题了,对理化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更不要说什么创新了。所以我们认为开展对理化课堂上进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研究十分必要。
三、对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内容的论证
1、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实验主要是研究初中理化实验教学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行为能力和基础能力之间的关系。本课题的研究结合新课程的实施,积极开展理化实验教学改革,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施四个转变:
(1)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参与式学习;
(2)从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转变为以深刻理解为主的意义学习;
(3)从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变为知识、方法、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学习;
(4)从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转变为创造性学力的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力求通过理化实验教学(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分组实验,设计创新实验,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撰写小论文,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等活动),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不断享受成功的感受,使学生能自主地将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有机地结合,“心智操作”能力得到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锻炼和培养一批中青年教师,提高理化教师的自身素质和研究水平。
2、课题主要内容的论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创造力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前者是指科学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能力,他们的创造发明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新颖、独特、前所未有的;后者主要是指对个人来说是新颖、独特的,尽管上述“新”东西可能是别人已经发现、提出或者解决了的。中小学科创造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实现的创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了某种东西,那么亲自去把握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强烈”,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能极大调动学生主体学习的能动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会得到充分的锻炼
四、对课题实施过程设计和主要措施的论证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计划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取的措施是让学生“多看”、“多想”、“多做”。
1、多看:当学生遇到疑问时,到实验室动手做实验,让学生看了实验后解除心中的疑惑,使学生认识到动手做实验是学习研究理化、化学必不可少的手段。“多看”能培养学生用实验来研究理化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有新发现中产生创新的萌芽。
2、多想:我们让学生带着疑惑到实验室动手做实验,让实验事实说明问题。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激疑——鼓励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明白理化的科学道理,在实验探索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多想”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教学中激活,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做:我们精心组织学生上好每次实验教学课,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课前提出预习要求,实验时指导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进行实验,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深入分析实验结果,写好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妥善处理废液和废渣,及时清洗仪器,打扫实验室等。
对教材中操作简便、易成功、耗时少、安全无污染的演示实验,我们尽量改为边讲边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学生总结归纳,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
同时我们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组织部分学生参与实验准备,使学生了解一些实验操作要领,课堂教学时让学生一起参与实验演示。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和课外实验,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遇到问题可通过分析讨论、查阅资料、请教老师等途径寻找对策。
同时本课题也在注重理化课堂上教师角色的转变,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新”、“细”、“实”、“活”。
1、新:教师要确立教育的新理念,“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的创造潜能关键是靠教师去培养和挖掘。
2、细:实验教学要严谨细致,倍加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善于联想一切、善于比较异同、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问题等良好的创造思维的品质,从而实现教育的超越。
3、实:实验教学要紧密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制定的目标,精心设计实验教学方案,在引导学生“多看”、“多想”、“多做”上下功夫。
4、活:教学方法要科学灵活,教学手段要合理恰当,善于运用多种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五、对课题承担者科研水平与能力及科研保障条件的论证
“十一五”期间,我校已经研究了十多个省、市级课题,对教学中面临的多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对本项课题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参与本课题研究的老师,大都也参加了上述课题的研究,他们都有着较为丰富的教学教研经验,教育教学理论功底厚实。
本课题组的组长丁凯通校长,大学本科毕业,系当前我校分管教学的校长,工作多年来特别注重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努力创造快乐的班级学习氛围,教学实绩显著,并且善于专研。
本课题的主持人杨国岭老师,大学本科毕业,系我校初二年级副主任,工作以来来一直从事教学一线工作,曾多次承担学校、县和市优质课比赛,并获奖,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教学能力。所撰写的教学案例、论文多次在县、市、省、获奖。同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是我校不可多得的实干型教师。无论接受什么任务总能按质按量完成好,在教师群体中有一定声誉。且教学功底扎实,新课程理念吸取快,并能及时实践课堂教学,便于迅速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课改热情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课题组其他成员也都是我校的一线教学精英,她们教学功底扎实,新课程理念吸取快,并能及时实践课堂教学,便于迅速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她们课改热情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业务上精益求精,肯钻研,肯创新,工作相当吃苦,有爱心。
一旦投入了课题研究,我们都将以高昂的热情参与教研,给课题充分的时间保证。
六、课题的研究人员分工以及实施阶段的计划
1、课题负责人:丁开通、杨国岭
2、课题分工:
(1)第一小组:组长:丁开通
组员与分工:
A、陈洪曙、葛乃军负责课堂教学
B、吴乃江、徐李亮负责调查与研究
(2)第二小组:组长:杨国岭
组员与分工:
A、蔡中祥、刘红梅和彭青红负责数据分析总结
B、梁浚、韩丽华负责实验与反思
3、课题研究实施规划
第一阶段:制定计划阶段(20xx年4月~20xx年7月初)
主要任务:
1.对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进行论证;
2.选定实验班级,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3.填写课题申报的有关表册,完成本课题的申报工作;
4.认真规划本课题的具体内容,拟定课题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理论学习研究阶段(20xx年7月初~20xx年8月底)
主要任务:
1.完成课题开题报告,完成各组的实验研究方案;
2.组织理论学习;聘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对课题实验进行理论指导,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究有关素质教育的文件,组织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研讨、交流活动。
第三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xx年8月初~20xx年12月初)
主要任务:
1.收集与创新素质教育相关的资料以及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组织集中学习。
2.在每周的.业务学习活动中讨论新课程与创新教育的联系。
3.分析不利中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存在的问题,分小组分内容进行研究,着重讨论与分析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4.走进课堂,通过研究课或是录像课的形式直观了解这些问题,并将改进的方法付诸于实践,检验它们的实际价值。
第四阶段:结题鉴定阶段(20xx年1月~20xx年6月)
主要任务:
1.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情况和所取得的成果。
2.在本校对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推广。
3.整理研究档案,完成结题报告。
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 那么我们对文本的教学, 就不能以先前我们所习惯的一套教学思路去解读分析, 就应通过具体的活动方式来体验文本所承载的人文内涵。因为活动体验式学习具有实践性、主体性、创造性、情感性等特点, 基于此, 我们可以把文本的教学实施过程落实在具体的活动方式上, 借助活动方式, 实现体验价值, 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笔者运用活动体验式教学方式发现这种活动能充分唤起他们的主体活动意识, 缩短了教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还能充分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此本人仅就教学中用到的一些具体活动方式简单做一些介绍。
1. 讨论活动:
讨论是高中语文课最常用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之一, 是一种最有利于师生间情感沟通、信息交流的活动形式之一。它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 使更多学生动脑、动口, 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 有利于学生间取长补短, 开阔视野, 澄清一些错误认识。例如笔者在讲授《雷雨》一文时, 设置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还是假”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到书中找相应的情节甚至细节进行辩论, 使学生从讨论中真正认识周朴园的真面目, 进而了解作者的高超的写作技巧。讲授《巴黎圣母院》一文我只要求学生从文本中、电影中甚至原著中找出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 在学生的讨论中, 就人性的复苏, 人性的美丑对立统一这些问题自然而然的讨论出来, 收到了预期效果。
2. 角色扮演活动:
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编排小节目, 让学生根据一定的要求扮演相应的角色, 促进学生心理与角色的心理产生共鸣, 从而模仿与学习角色的心理与行动,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 我班学生先是依照课本老老实实地排演了“完璧归赵”一节, 但觉得不过瘾, 接下来又自己排了“负荆请罪”一节, 好家伙!真让我吃惊, 不仅有无厘头的开篇语, 结尾部分更是像电影一样把所有工作人员的名字都打在屏幕上, 甚至还用课件形式给话剧做了背景, 惟妙惟肖的语言, 非常符合人物身份, 改编的部分更是夸张搞笑, 连窃听器的都用到古代去了, 还有和平奖颁奖典礼, 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也让我看到了学生身上的原创力和想象力。这一活动形式让教材“活”起来, 也让学生“动”了起来, 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游戏活动:
新课程既讲究人文性, 也讲求工具性, 而工具性就要求学生能积累相关的基础知识, 可学生连生字词都不愿意自己积累, 还想着要老师教授, 我就用一个游戏的方法, 让他们全员参与。首先我要求他们平时认真看书, 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圈画出来, 一个专题下来, 我要求他们每人出一张关于基础知识题的考卷, 内容很少但要求他们把自己认为最容易出错的收集进去, 然后小组互考, 看哪一组对的最多, 虽然一个全对的也没有过, 但这种积累的习惯已经逐步养成。
4. 分组竞赛活动:
平时上课我用得最多的还是小组竞赛的方法。首先我让每组确立一个组长, 有了组长, 全组就有了主心骨, 有什么需要分工合作的工作一律由组长负责分配。上课遇到问题讨论, 组长首先抢答, 组员在组长的感召下也纷纷作答, 效果明显。如果遇到话剧排演这样的大事, 则由组长进行合理分工, 一般情况下处理都很出色, 而且基本做到人人有活干。
5. 展示活动:
展示, 既是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 又是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途径。这类活动特别适宜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发掘学生认知潜能等训练目标。乡镇上来的学生一般羞于表现自己, 针对这个问题, 我安排了课前演讲, 不允许带资料。开始他们意见很大, 后来就很自然了, 再加上同学们适时地鼓励, 他们更自信了。另外我还安排了板报展示, 作业展示, 作文展示, 甚至有一次把学生周记里有哲理的话用语录的形式展示出来, 这对学生启发很大。
6. 头脑风暴活动:
设计一系列“头脑风暴”活动, 如训练学生作文的发散思维, 先提出一个主题, 要求学生很快地说出与之有关的一切想法, 不管对与错, 不管成熟与否, 不管可行不可行, 不管好笑不好笑, 你一言我一语, 尽量地想, 尽量地说, 时间一到就结束, 我也不加评价。让学生自己去咀嚼, 去评析, 去寻找有用的相关资料。
事实上活动方式还很多, 我也难以说尽, 但只要我们认真探索, 就能找到适合的活动方式, 在构成自主学习交往的活动中, 在师生和谐的合作中, 在成功的学习体验中,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现、发展、创新, 使学生的品格和能力得到提升。
摘要:探讨在新课改形势下充分利用各种活动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充分唤起他们的主体活动意识, 缩短了教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还能充分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扎实严谨,联系实际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物概念规律的模糊感。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领悟科学的本质在进行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准备材料,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在活动中应明确、简洁、恰当地进行提问,或让学生就所研究的问题自己提问,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地活动。只有学生有了疑问并产生了寻求答案的愿望,主动探索才进入真正的准备阶段。做初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可以使他们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会使他们专注做一件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事,做他们认为开心的事。
二、检查评价,激发自学热情。
不论是让学生阅读还是让学生参加实践,单有布置而没有检查无法落实,而有检查没有评价无法激发自学热情。我的做法是:每节新课前,都要利用预习提纲中的问题先提问学生。在教学进程中,对一些较易混淆的概念和较难懂的問题先让学生讨论,再由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回答。对学生的作答,我都是当场给予评价,肯定正确,指出错误,对回答好的打成绩予以鼓励。对学生的生物学小论文和生物学小报,组织全教研组教师进行评选,这些做法使学生感受到获得自学成就的喜悦,进而增强自学的信心。
三、循循善诱,支持学生主动探究
积极的行为总是由于动力的驱使而产生。若教师能及时地发现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时对他们的活动起到支持作用,学生就会很有兴趣地探索下去。教师在学生探索的情况下要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让学生在一种宽松、自主、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感到教师是他们最有力的支持者,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自由地表现其探究欲望和探究行动。小王是八年级学生,老师眼中的“后进生”。他比较喜欢生物课,尤其喜欢捕捉、观察、饲养小动物,在讲授两栖动物的生长发育时,他突然对青蛙冬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于打断了正常教学,问了很多青蛙冬眠的知识。当时着急上课,我也没在意,没想到的是,小王受课上内容的影响,课下便研究起了青蛙的人工冬眠,先后又找到我,询问怎样做实验,有哪些注意事项,需要准备哪些实验器具,我有些不耐烦了,但为了照顾一个学生的自尊心,我还是耐着心讲了又讲,心想,做着玩儿呗,失败了也就死心了。居然没想到的是,在两个多月后的一天下午上课时,小王居然给了我一个卷了边的笔记本说:老师您看看这个。下课了,带着好奇心,我翻开了这个本,里面用铅笔记满了个一个个青蛙冬眠的实验日期、时间、数据、现象、图表、处理方法等等。看着这个本,我兴奋、我自责。兴奋的是:一个“后进生”有了自己的实验成果,自责的是:我差点断送了这个实验成果。小王通过自己收集资料、阅读、找观点、组织文章等步骤,学会了自己动脑,去思考、去筛选材料,这对他很有益处。做中学要求成人为学生独立做提供时间和空间,要相信学生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发现、研究和动手能力。在初中,虽然学生从成人那里直接获得的东西不多,但通过做,学生内心可以不断地“悟”出来更多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是他们自己的而不是教师“教”出来的。
四、养成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无数事实证明,大凡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掌握了较好的自学方法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因此,我在平时教学中就有意培养学生以下4种自学习惯:
(1)养成不先预习不听课、不先复习不做作业的自学习惯。课前预习可使学生对新课有大概了解,哪些难懂的地方需要在课堂上问老师也心中有数,这既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也提高了教师授课的针对性。课后及时复习不仅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强化记忆,也有利于提高完成作业的效率。
(2)养成勤查工具书的自学习惯。中学生物学教材中涉及到许多生物学理论、学说和定律,生物学现象,动植物和微生物名称、名词,生物学著作和生物学家等知识,由于在教材中没有做详细的注解,学生在自学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疑惑不解的名词术语,那么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查阅工具书。
(3)养成爱思考、爱质疑的自学习惯。“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我启发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疑点,敢于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教会学生质疑不仅可调动学生自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边阅读边思考也有利于知识迁移。
(4)养成博览群书的自学习惯。中学生单从课本中获取知识是很有限的,因此我引导学生要多读一些与生物科学有关的报刊和课外书籍,通过摘录、剪贴建立自己的“生物学资料库”。这不仅可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还能吸取更多的课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新课改形势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开题报告】推荐阅读:
新课改形势下的班级管理模式论文12-12
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反思10-04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11-15
新课改视角下的初中语文体验式教学研究06-16
初中生物新课改反思12-10
对课改形势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思考07-16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心得12-13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12-15
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07-27
新课改下的高二地理优秀教学反思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