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精选8篇)
我认为基础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的全面回归,是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正道,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减轻负担,弱化分数,提高综合素质,推行综合评估。
面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工作:
一、构建新型的适应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把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立足于课堂;
三、全面营造和谐教育、和谐校园、和谐班级的氛围,构建推进素质教育的新体系;
四、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愉快学习和擅于学习,把学习转化成学生生存的自身需求;
五、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其中改革重点是教师的角色转换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
一、教师的角色转换
课程改革是一次“教育角色”的急剧转型,因此原来的教师专业结构需要接受新课程的挑战。从根本上说是对教师实践知识的的特殊要求。因为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面临实际问题考验的是实践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等都需要通过实践性知识发挥作用。
正是因为新课程改革既给现代教师带来了契机,也给教师带来了挑战,所以,教师应更新观念,提高自身修养,促进自我专业的发展。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新课程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有:更新教育观念、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拓宽知识结构,形成完备的知识素养、发展教育教学能力,形成科学素养。因此,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专业成长内容也应该有所改变。
首先,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动力。课程改革打破了教师已经习惯的常规教育的教学模式,给教师造成了渴望了解新知识达的强烈动机;同时,课程改革以新的课程理念整合原有的课程教学,倡导新的课程形态以及新的教学方式,从外部给教师提出了专业发展要求,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这推动着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各种专业发展的活动,从而提升自身专业形象和素质。
其次,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方向。课程改革要对原有的课程与教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这样,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和技能就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再次,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常规途径是在职进修,教师一般不存在很大的外部压力和内部需求。
因此,教师没有相应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却是一些非常规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这些途径是学校为了自身发展和教师个人的需求而采取的一些应对改革的措施。
课程改革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是多方面的,气核心是要求教师确立课程意识,从传统的教材教法走向课程,更新知识观、教学观和学生观,把课程改革的过程当做一次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过程,其实把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动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因此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课程,增强课程意识,认识到自己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课程改革还要求教师重新审视知识,重新看待学生,重新发现学生。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强调关注学生,关注主体性的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倡导让学生积极主动、有意义的学习,这实质上基于一种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从新的视角来重新发现学生。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
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但目前仍未取得根本的突破。我认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应当是“学艺结合”,但是也要避免学生玩物丧志。在农村的小学教育中,很多教师都头疼的一个问题是:“五天的在校教育”却毁于“两天的社会教育”。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发展。
皮亚杰说过:“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知识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才会在学习活动中克服困难而不感到辛苦,勤奋学习而不感到厌倦。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必须有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活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而是教他建筑。”这就是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信奉这一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实现既定的目标。因此,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在下边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知识。随着教学的发展,多媒体、语音等手段代
替了传统的黑板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感官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但是,学生仍然很少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接受教学。这就使得教学的质量打了很大折扣,教学效果也随之下降。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情况,采取一定措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一方面使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要是学会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从生活中检验知识的真实性、科学性与实践性,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总之,我个人认为,课程改革能让教师发挥才干,让他们为适应新课程和新的教学方法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能锻炼他们工作的能力与创造力。教育应该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一棵树捍动另一棵树。关注个体,关注生命,关注学生人格发展,这应该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一、教学中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关系,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同样的教材,讲得生动,妙趣横生,学生百听不厌,回味无穷;讲得教条,枯燥无味,学生呆若木头,事倍功半。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讲课艺术,增强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态 度和蔼 、语言幽默 。
前苏联教育家米·斯洛特夫说:“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态度和蔼可亲方能消除学生的畏惧感,幽默风趣、绘声绘色才能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例如,讲直线的特性前,用一个钉子把一根细木条钉在小黑板上,发现木条绕着钉子转动,当我用两个钉子把细木条钉在小黑板时,可以发现细木条被固定住了。我边操作边念道:一点晃悠悠,两点定终身。通过实验及点拨得到结论: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而且只有一条直线。通过幽默的方式、生动的讲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
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来自于教师的调动,教师只有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干劲,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才能使之处于“我要学”的最佳学习状态。
2.优化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彻 底放下“师 道尊严”的 架子 ,把学生当 做和自己平等的人看待。只有尊重学生,信任和关心学生,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才能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 师语言亲 切、自然 ,富有感染 力 ,教师要用 灿烂的微笑 为学生送 去阳光、雨 露 ,为学生营 造轻松、愉 快的学习 氛围 ,这样才能 使学生产 生情感迁 移 ,使之“亲其 师 ,信其道 ,乐其学”。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学习,才敢大胆思考 、大胆创新 ,学会的才 敢说一说 ,不懂的才 敢问一问 ,有不同意 见才敢争 一争、议一 议 ,才能真正 体现出主 人的姿态。
3.创设情境,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教师要利用教材这一载体,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求。如我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首先采取让学生自主讨论、自主合作寻求解答的方法,而没有对他们进行任何提示。于是,他们在自己思考的前提下,以合作探究精神对一道简单的应用题做出了七种不同的解法。
题目和做法如下:甲、乙两个团体共120人去某风景区旅游。风景区规定超过80人的团体可购买团体票,已知每张团体票比个人票优惠20%,而甲、乙两个团体人数均不足80人,两团体决定合起来买团体票,共优惠了480元,则团体票每张多少元。
解题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不同解题思路,设出了不同未知数,有的设团体票的价格为x,有的设个人票为x,激烈地讨论后,学生列出了如下几个一元一次方程:
(未知数的设法不定 )
同学们做完之后,我并没有对他们的做法做任何讲解,而是叫他们每个人讲解自己的思路, 这样使一道题目有多种不同解法,每个同学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理解,基本做到按不同层次教学,也给同学们表现自己的机会,可谓一举两得。
二、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
教师要把学法指导有机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中, 授学生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学法,才能自主学习,才能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比如,在讲授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同学们对下面两道题的思路想法表现出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程度:
1.为庆祝校运会开幕 ,初一 (3)班学生接受了制作小旗的任务。原计划一般学生参加制作,每天制作40面,完成了三分之一以后,全班同学一起参加,结果比原计划提前一天半完成任务,假设每人制作效率相同,问其制作小旗多少面?
(1)设总工作量为x,则根据题意 ,得
(2)设有一半同学参加所用的工作时间为 , 则根据题意 ,得
(3)设工作时间为x,则根据题意 ,得
2.从甲地到乙地的长途汽车原需行驶7个小时 ,开通高速公路后,路程近了30千米,而车速平均每小时增加了30千米,只需4小时即可到达。求甲、乙两地之间高速公路的路程。
(1)设高速公路的路程为x,根据题意 ,得
(2)设原路程为x,根据题意 ,得
(3)设原车速为x,根据题意 ,得
(4)设现在车速为x,根据题意 ,得
可见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会更透俗易懂,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公民教育 新课程改革发展
当下,中国已正式进入社会发展现代化和改革开放深入化的“双化”时期,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而公民教育更是担负着人才培养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双重重担,面临这个“双化”时期的机遇和挑战。积极的、参与式的公民,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迫切需求的公民。
一、公民教育的历史背景、内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公民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那时,公民教育主要是传播个性自由发展的理念和平等精神,培养城邦政治生活中的合格公民。到了古罗马时期,公民教育则是指在复杂精致的共和制的背景下,培养具有强烈的民主共和精神的公民。而中国,从清朝末期开始,我们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就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不断向西方学习、取经的历史。毫不例外,西方的“公民教育”作为西学东用的一个内容逐渐被我们国家的政治家、教育家所接受并倡导,并曾经一度倡导“公民教育”代替我们传统的“道德教育”。
关于公民教育的内涵,我国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著名教育家檀传宝先生认为,我国的公民教育应该是从三个方面理解的教育。首先,公民教育应是“造就公民的教育”,从这个维度出发,我们要把握好两条线索,一是我们的公民教育目标,再就是我们的教育方法。其次,公民教育是“对公民的教育”。即公民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里面对儿童的教育,应该和时下终身教育理念相吻合,让每个学生把公民教育的学习纳入到终身学习的范畴里面来。再次,公民教育应该是“通过公民(生活)的教育”,也就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公民必须能够积极去参与社会生活,而不仅仅是成为一个具有一国国籍身份的公民。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的实际情况和政策不断变化,公民教育虽然几经波折,不过终究取得良好发展。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决定停止使用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口号,确立了要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方针,为公民教育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并为其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民道德规范,强调公民主张自我权利和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并且坚持公民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2007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明确要求“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是“公民意识”一词首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十七大报告为我国公民教育课程的未来发展规定了方向。
由此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民主、法制理念的不断推进,公民教育日益备受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的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到十八大的全民守法,再到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全民树立法制信仰,公民教育迎来了其发展的大好势头。
二、新课程改革以来公民教育实施情况
2001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公民教育也迎来了其发展的关键期。从实施方面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巨大改变。分别是公民教育内容的重新整合、形式的多样和教学方法的更加灵活。
(一)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形式上打破了原来的单一一科的局面,改成了由小学低段的《品德与生活》和小学高段的《品德与社会》组合而成的公民教育形式。初中阶段,则开设了综合社会课程——《历史与社会》。首先,内容上一改过去“口号式”的宽泛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更加贴近;其次,在教学方法上,由原来教师一贯使用的“权威填鸭式”教学,变成了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与学生的互动为主;再次,教学地点也由原来小小的教室拓宽到社区、街道等更广阔的空间,让孩子们在实际活动中体验课程内容,这也和教育中应“以孩子为主体,重孩子的体验”的宗旨相吻合。总而言之,受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中小学的公民教育课程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中小学公民教育课程确立了公民知识、公民技能与公民价值观一体化的课程目标,与新一轮课程改革“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理念相契合。
(二)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一改传统课程中只有必修课的模式, 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 最重要的是,和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了。教材打破以前的“一肩挑”,现在分别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版块呈现。打破了传统模式,体现了以生活为基础的宗旨。同时在教学实践上,也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进入社区、敬老院等社会场所,加强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让他们在实际体验中深刻感受公民教育的实质。高考录取更是把同学们在学校期间走出校门、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的内容记入他们的个人档案,作为高校录取的依据之一,体现了公民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的受重视程度正在加大。
三、公民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进入21世纪,我们的公民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公民教育”是一个外来词,没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加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各种复杂因素不断掺加进来,使得我们的公民教育课程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公民教育课程内涵界定不明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中小学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承担了整个公民教育的内容。
但是在1978年之前,我们的公民教育目的局限在服从政治权威,服从党的领导,简单铭记一些爱国口号上面,着重强调公民教育的政治内容,弱化甚至泯灭了公民教育另外两大主题内容,即公民教育的身份意识和法制意识。而这恰恰是当下国家和社会最为重视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民树立法制信仰就是最好的表征。
(二)公民教育的课程目标模糊
从公民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教育目标从培养“合格公民”到培养“四有公民”到培养“新型公民”,一直没能有个准确的标准阐述,比如说什么样的公民才是合格公民?具体要达到哪些标准?目标不明确将直接影响公民教育课程目标设计的连贯性和准确性。所以,当前亟须给公民教育一个明确的课程教育目标,否则就只能是各种内容拼凑的一个目标不明确的学科。
(三)公民教育课程内容“包罗万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民主的不断发展,原来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包罗万象,造成公民教育内容的急速膨胀。作为一门专业的学科,公民教育必须有明确的内容界定,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因此,在以后的公民教育实践中,必须明确公民教育的内容,不能无所不包。
(四)公民教育课程开发设计的不均衡性
虽然目前从小学到高中,公民教育课程俨然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课程体系,但是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在内容设计的深度和广度上不够均衡。社会日益发展,公民教育内容必然会随着社会的演变而变得内容更加丰富,但是深度和广度怎么样达到均衡是需要课程设计者们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笔者认为,在课程设计上,随着学生身心的不断发展,可以从“涉及面”到“涉及深度”逐渐加强。小学阶段,主要让学生从宏观上感受、理解公民教育的大致内容,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公民身份,重在体验。初中阶段,让学生开始从微观上切入进去,了解公民教育究竟有哪些主要的方面,并从每个方面试着着手去理解自己作为一个公民起码的职责和义务。高中阶段,每个同学必须明白,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除了了解自己的公民身份,了解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明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怎样积极参与到这个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的公共生活之中。这也是公民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
四、公民教育的发展愿景
纵观整个中国教育历史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是一个有着长时间“灌输式教育”历史背景的国家,公民教育也不例外。因此要想全面开展学校公民教育行动研究,提高公民教育的实效,公民教育必须摆脱“灌输式教育”历史背景的束缚。因为,公民教育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性课题。新课改以来,义务教育阶段从“课堂内”到“课堂外”的学习实践方式,到高中阶段学生进社区服务,再到大学把高中公民教育实践档案作为录取的标准之一,都体现了公民教育正在往实践方向前进。只有让民主的准则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谈新课改下的公民教育,否则就还是“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黄甫全.树立共同教育理想,培养“四有”新型公民——学习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培养公民的论述[J].学术研究,2002.
[2]程教材研究所. 关于中学、师范学校设置政治课的通知(1957)[G]. 课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要汇编:思想政治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88)[G]. 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要汇编:课程 (教学) 计划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1.
[4]课程教材研究所. 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大纲(1986)[G]. 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要汇编:思想政治卷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教学大纲(1986)[G] .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要汇编: 思想政治卷[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6]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R/OL] .1990-04-13(2007).
[7]黄崴. 公民教育: 责权主体的教育[J].现代教育论丛, 1997( 2).
[8]黄甫全.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公民教育的基本策略[J]. 学术研究, 1999 ( 2).
[9]檀传宝. 通过公民生活 实现公民教育[J].生活自由线, 2006( 1).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了中学素质教学中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从教学观念的角度、课堂教学能力的角度、课堂师生关系的角度等三个方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转变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和局限,课堂教学并没有真正发挥其最大功能,没有收到其最大效益。随着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的开展,人们越来越注意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与得失。学会怎样学习,正是素质教育者应具有的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具体体现。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切实使受教育者在接受知识和培养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收获,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素质教育中课堂教学的改革应从下面三个方面展开。
一、改变课堂教学观念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中教学改革的基础
为了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迈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步,观念更新显得异常重要。按照现代教学论原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以学习者本人为中心,还给学生充分的`主动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在实践上,要充分发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教师是问题情境的设计者,通过情境设置,采用启发式教学,将纯粹的学科问题与生活实际结合,将现实问题演绎成学科问题,将大问题肢解成小问题,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在这些工作中,教师时刻位于导演位置,指导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引导,让学生学会经搜集、整理、归纳、比较、分析处理和判断等手段,使学生自己能获得知识,同时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也掌握了获得知识的方法。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中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
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课堂教学能力包括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监控能力。要搞好素质教育中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就必须具备这三方面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师的课堂教学认知能力是教师对教材及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能力发展水平的了解和掌握。教师只有在吃透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制订出高质量的教学计划,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实施教学。教师要熟习各个知识点在学习程度上的不同要求,把握教材的深度与广度,要做到教学目标明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案既体现教法,又体现学法指导。同时,由于每个学生的遗传因素、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不同,因此,各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生活经验不同及已有知识不同。这样,教师就应当提高理解和选择教学策略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分类教学,分层推进,把握教材与学生的契合点,做好区别化教学,从题目设计到课堂提问以及问题解答,对不同学生要注意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形式展开,做到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都学有所得,真正体现素质教育中教育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一切的宗旨。
三、建立民主的课堂秩序,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中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建立民主的课堂秩序,就是要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通过引导、启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由学生尝试,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积极思考、主动实践,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思维达到了较好的启迪,智力达到了较好的开发,课堂效益就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观察。各科各有特色,有些学科虽然不如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可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但概念的概括与抽象,公式的发现与推导,题目的解答与论证都可以引导学生从概念与公式的实际意义与背景来观察,从题目的结构特点来观察,以尝试概念的抽象,公式的概括,题目的解答。长此以往,无疑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观察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勤思考。勤思考是思维能力提高的保证,而思维能力正是人的智力核心。教师应巧妙置疑,精心设问,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民主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让学生多发言。一个班有几十个同学,对一个问题的想法,见解不尽相同,是理所当然的。好的发言可以激励思维,错误的见解,其中却可能蕴含着另外的新知。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课堂气氛融洽,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效果达到了提高。其实,要建立民主的课堂秩序,以上诸点是不可分割的。观察是前提,思考是核心,发言、练习是手段,讨论是提高。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曲培富.数学教学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认识与实践[J].中学数学杂志,1993,(1).
[3](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教师要率先学习,更新观念,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依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有关精神和个人的实际情况制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深化新课程教育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以“更新知识,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为培训宗旨,稳步提高自身素质。
二、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学习,进一步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教育观念、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逐步掌握实施新课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胜任新课程教学工作,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三具体措施:
1.自学文件。参加集中培训前,自行阅读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材料,并结合个人和本地实际确定研究课题,并在培训过程中逐步完善。
2、培训采用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统一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分类培训与综合培训相结合,培训与教研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培训时要高度重视,以便把正确的教育观念政策措施,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
3、参加培训时要积极,按时报到、签到,学习期间,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按照培训的各项制度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记好笔记,并不断巩固所学的知识,准备接受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的考核。另外,还要遵守公德,讲究个人、集体卫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便按期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
赵柏岩
(长春市教育局教育教学研究室)
摘 要:通用技术是高中新课改学科,大家在课程的认识和定位上存在不同的看法。通过六年多的教研实践,对课程有一点粗浅
体会。
关键词:通用技术;课程观;制作
“通用技术是教什么的?”有时会听到学生和老师讲,就是“做东西”的,几个人一组拿些胶水、纸板、木棒什么的,听老师讲一讲、看一看视频里的样品和做东西的过程,然后自己做,做完之后再画草图,填个设计方案。那么,通用技术必修课的教学真的就是这样吗?
一、通用技术课程的渊源
教育部于4月颁发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劳动技术改为通用技术,同时颁发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技术课程标准与原来的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相比有了根本性变化。
1.课程培养目标上的变化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共九个模块,其中的必修内容为《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是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它注重学生对技术社会的适应,强调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力求在拓展学生技能的`同时,促进其共通能力的发展。
2.课程结构的变化
在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通用技术归属于普通高中八大学习领域的技术领域,首次以独立学科形式出现。适应以技术为主导的当代社会发展,人人拥有一定的技术素养,已成为时代要求和基础教育的使命。通用技术课程面向所有学生,课程的基础性、通识性更加凸显。
二、通用技术教师要理解课程的设计思路
通用技术是一门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而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课。()它注重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和运用,对技术人文因素的感悟和理解。
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总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学生技术学习的视野,掌握一些通用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运用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和保持对技术学习的兴趣与愿望,具有正确的技术观和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养成积极、负责、安全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发展初步的技术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为迎接未来社会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一、当前中职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落后,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教学理念太过于落后。大多数中职院校都重视专业教学和公共课程,把它们作为首当其冲的教学发展的重要一步,从而不关注体育教育,而且很多大多数院校的体育教师都采取主动示范和讲解,让学生被动地去接受的教学方法,使之学生对于体育课没有很高的兴趣。再者就是在平常的教育中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让中职教育失去了其独有的针对性和特殊性。大多数中职院校在日常的体育课上没有从学生的特长、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等方面着手,让体育教学变得毫无目的性和方向性。
2、意识上缺乏积极性
缘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化,部分家长和学生不重视体育课程,觉得就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辅助课程,这一观点严重影响了中职体育教育的发展。比如说,中考的失败打击加之社会、朋友、家人等方面的压力使得这些不重视体育课本身就缺乏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及自控能力差的普通高中学生来说,可能会出现自闭、抑郁等严重症状。同样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老师都把体育课看作是放松、休息的课程,导致本身的体育课程进度缓慢,没有应有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教学上没有采取有效的管理机制;老师和学生缺乏沟通,几乎没有交流,老师在教育教学中也是只看重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感受和特长,因此导致中职学生对体育这块根本就没有兴趣可言。
3、教学方法过于守旧,教学器材落后
教学中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理念的落后导致了中职体育教育的教学方法也过于守旧,老师不能灵巧的掌握教学手段来开展教学,使之日常的体育课显现的过于死板,同样学生也缺乏对体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者就是,教学器材太落后,部分中职院校的体育设施根本都不完善,很难满足新课改下体育教学的要求。
二、新课改下中职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1、转变教学理念,有明确的教学培养目标
在中职体育教育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导地位的教学理念,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体育课上的主人,教师作为引导,激发出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安排活动。比如说,在讲到篮球比赛的理论知识的时候,老师为了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根据平常对篮球的了解来归纳比赛规则和运动规律,然后老师在学生归纳后的基础上再进行纠正和补充,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等,这样一来可谓是两全其美、一举多得。
再者要树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是中职体育教育事业的基本原则。之所以要开展体育课程是因为体育教育的目的性就是强身健体、锻炼身体,在这个基础上多开展业余活动以及丰富的精神世界等,让学生们可以很好的享受体育课的运动乐趣。当然中职体育教育不仅仅是如此简单的,还要兼顾学生的特长和职业需求。
2、改变守旧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设施
要依据新课改遵循新课程的标准采取开明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传授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中职体育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采取开明的教学方法,来给课堂增加应有的灵动性和针对性。比如,在足球课上,可以按照学生对足球的热爱程度和能力程度把学生分成小组,并且采用不同组传授不同方法知识的形式进行讲课,这样一来,不仅避免了过去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消”的难题了,还满足了不同水平的学生对学习的需求。
再一方面就是完善中职体育院校的基础设施、增加教学器材。中职院校要加强对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视,加大校内体育设施的投入,为中职体育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比如,修建室内篮球馆,不仅可以为篮球教学提供方便,还可以为喜爱篮球的学生提供比赛或者训练的场地。再者就是,作为中职体育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为体育教学提供相应的服务,以便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体育课作为中职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中职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不断关注,同样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身体素质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要加深对中职体育教育的研究,为推进中职体育教育的快速、稳定发展出一份力。
摘要:从古至今,在教育教学上体育课是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在五六十年代定制的体育教学方针及培养目标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中职体育教学的发展和社会培养需求,因此,结合所有职业教育改革来说对中职体育教育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如今的中职体育教育中暴露着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中职体育教育教学的前进道路。所以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普及,对中职体育教育进行改革成为了首要问题,本文根据社会需求及体育教学等方面针对怎样推动中职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个人的一些意见,希望中职体育教育教学能够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中职体育教育;改革与创新
0.引言
在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社会结构不断发生改变。在此过程中,中职院校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否认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中职教育属于专业性的教育机构,对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教育教学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中职教育存在的弊端逐渐体现出来。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些弊端体现的更为明显。基于此,就需要改革和创新中职体育教育教育。
1.中职体育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其实系统的分析就不难发现,中职体育教育面临着比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中职学生的自我发展,同时还影响了中职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中职体育教育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集中在这几方面。
首先,教师方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中职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阶段,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教学态度、较高的综合素质,并灵活掌握教学方法,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1]。当然,中职体育教师还应当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但是,就目前中职体育教学的现状来看,体育教师很难达到这样的标准,并且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时候,难以全心全意展开教学。因而也就影响高质量体育教学效果的取得。
其次,学生方面。相对比其他的学生,中职学院的学生无论年龄还是心智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中职院校任何学科要想获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应当抓住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展开有效的教学。学生不仅仅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还应当是体育教学活动最大受益者。教师采用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后,才会产生学习动力。如果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就会获得很大的提高。同时中职院校学生具有自身发展的特点。唯有合理的设置教学,运用有效的方法,才能够达到高质量教学目标。但是就目前中职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就可以了解到,学生因素影响高质量教学还是表现的非常明显。
最后,环境因素。中职体育教学不能与其他学科一样展开教学,高质量的体育教育就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场地与设备。如果学校没有相应的体育场地、设备与氛围,就很难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中职院校具备体育环境较为完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被激发。可事实上并非如此。
2.新课改下中职体育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措施
从前文的分析中就可以了解到,当前中职体育教育效果不理想主要集中在不同的方面。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中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问题。针对此,就需要抓住新课改的机遇,改革和创新中职体育教育。
2.1转变教学观念
受到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中职院校仅仅是将体育视作为副学科而展开,不能给予体育教学相应的重视[2]。而中职体育教学要想获得高质量的效果,就需要从观念上改变对体育教学认识。学校应当组织与之相关的人员开展相应的活动,促使其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对中职体育教学的认识,促使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这样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能够全身心的投入于教学,应用有效的方法来提升教学质量。
2.2规范体育教学
规范体育教学活动,对提升中职体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规范体育教学活动需要从教师、学生两方面来加强[2]。规范教师可以从教学评价、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活动、教学场地布置等方面进行规范。这些方面对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规范学生,规范中职学生进行的主要措施就是要求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预防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娱乐,同时还要求学生遵守课堂各方面的要求。就中职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规范体育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同时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分别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来规范体育教学,有助于整个教学质量的提升,促使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不会偏离本质,学生的身心素质得以提高。
2.3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并不仅仅是体育教学活动的目标,同时也是其他学科教学目标。中职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明白,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主要的教学任务。中职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与计划将直接关乎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中职体育教师就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在了解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设置合理的游戏环节,促使学生在游戏中技能与知识都能够获得锻炼,进而完成体育教学目标。而教学设计则需要在充分了解学校场地、设备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促使教学设计体现出阶段性,适应学生阶段性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3]。当然,教师利用游戏来展开教学活动,需要注意游戏不可脱离教学活动的根本。
3.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中职体育教师就应当抓住当前教学发展的有利条件,改善目前中职体育教学的不利现象,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唯有如此,才能够提高中职体育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炳洪.浅谈体育创新意识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12(17):38.
[2]黄璐.从中职学校特点探究中职体育教学改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12):45.
[3]刘永阁.体育教学要注意挖掘愉悦因素[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3,10(13):89.
【新课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推荐阅读:
新课改下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论文10-26
新课改与教师评价改革10-20
[美术课改论文]美术课程改革的趋势09-15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新课改呼唤新理念12-18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方式探索11-13
浅析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与改革12-01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师角色转变探讨论文10-29
新课改形势下的班级管理模式论文12-12
基于新课改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研究论文11-14
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现状的思考论文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