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在新课改下的困惑和对策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政治教学在新课改下的困惑和对策(推荐5篇)

高中政治教学在新课改下的困惑和对策 篇1

增城市第一中学巫淑凡

2004年开始,广东纳入国家高中新课改实验区,高中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了多年。从旧教材到新教材,从高一到高三,政治教学中遇到的很多困惑本人都在不断思索并努力寻求解决的方法。真正的素质教育离我们多远?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问题。而新课程的实施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也给教师提供了自由的空间。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新课程理念和旧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授课形式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我们教师在学习新理念、改变旧观念的同时,正在研究、寻找既适合新理念和符合学生实际,又能体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新型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难以解决困惑。

困惑一:新课改下关于政治教学中教师角色如何定位?

新课改被推广得轰轰烈烈,教师缺乏相对应的现实技能,加之社会压力、特别是高考压力过大,使大部分教师在新课改中无法融合。教师陷入两难选择,处于边缘化状态。新课程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突出学生的这一主体,这是正确的。但过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了教师的授课地位;过分强调知识的实践性,弱化了基本理论的传授,教师的作用被淡化,渐渐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的正确定位。

困惑二: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和要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

我们知道高中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0分钟。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合作探究、交流,这个过程往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充分展示出来是需要时间的,这个时间如何调控和把握?若把握不好会影响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和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炼重难点,要求学生把握基本知识,参与探究活动,并且能让学生尽情发挥。课堂不是满堂讲,而是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并在有效的时间里教师要协助学生把握基本知识问题,重难点问题、考点问题,合理规划一节课的时间,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极大考验。

困惑三:学生自由、合作、探究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与整体全面发展如何协调?

个体化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这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既指个性化学习带来的差异,也包括学生中接受能力快与接受能力慢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学生中发展快慢之间的差异。对同一个探究问题:反应快的学生积极研究、探讨,说出自己想法。而反应慢的学生呆坐一边默不做声,这种差异会带来整体发展的不协调,使课堂陷入尴尬的局面。一个班至少有五十多名学生,一个一个提问吧,照顾不过来,同时也影响 1

这节课的课堂效果。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主体的差异性,相应做出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调整。怎样才能作出科学的调整,对科任教师有很高的要求。

困惑四:新课改理念要求与传统“分数”评价观的冲突如何协调?

新课改理念强调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升华学生情感。而传统“分数”评价观更注重结果。这种“分数”评价观仍是一线教师最大的压力,给新课改理念的实施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特别是高考方案滞后,教师方向不明,态度不坚,信心不足,因而教师容易扩充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对学生提出了过多的应试要求。除此之外,在这些年的政治教学中还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特别是我们面临的生源质量问题,可以说是一年不如一年,这其中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有大环境的因素,如教育体制问题,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教学严重脱节,社会环境问题,90后和80后的学生完全不同,现在的学生无论在身体还是心理都很脆弱,在学习上也比较被动,怕吃苦,耐不住寂寞,经受不了社会诱惑。也有小环境因素,如近几年,增城高质量的生源外流,A、B类学校大量扩召,中下层学校在生源问题上举步维艰。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更是难上加难。

我们学校属于D类学校,生源质量我感觉明显下滑,加之本学期学校整体搬迁,教学硬件和软件设施很不完善,到目前为止没有多媒体,没有网络,只有最原始的“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载体。穿新鞋,走老路,很难满足新课程教学的需要。给我们解决上述遇到的困惑提出了更多更大的挑战。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我们学校将新课改的理念和本校实际有机结合,提出了“20+20”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堂40分钟,教师精讲20分钟,学生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精练等)20分钟。通过“20+20”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重视新问题情境的创设和以课堂讨论为有效载体的合作学习,突破传统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和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具体做法:

一、重新给教师角色准确定位。

我们不应以“否定一切”的态度来看待教师角色的转变,而应该多一点辩证观点,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而且是知识的重组者;不仅是学习的辅导者,而且是学习的促进者;不仅是课堂的管理者,而且是课堂的合作者;不仅是学业的评价者,而且是成长的记录者。在这里,强调后者并不等于否定前者,而是两者要更好的结合,相互促进、相统一。现在学生的知识储存量大、兴趣广泛,他们的视野不仅仅限于书本的知识,更多地向课外拓展,所以政治教师要想抓住学生的“心”必须在教学之余,也要掌握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特别是要关注国内外的社会热点,能多角度,全方面分析问题。

二、精心创设新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创设新问题情景,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索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敢于并善于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有目的、有意识的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三个方面来培养:

1、提供思索题,帮助学生质疑。

2、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质疑。

3、鼓励学生提问,培养质疑能力。在问题情境设计时,教师要坚持适度原则,要注意巧设梯度,拾级而上。情境的精选和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教师在课堂上还要适时的引导,点拨,才能在课堂上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形式。

课堂教学理应是由师生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的,要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教师不仅应精心设计教学的多个环节,而且也应在教学的多个环节上为学生铺设表演的舞台。新教材非常地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的亲身体会与同学分享,可以创设情景要求学生针对复杂多变的市场为企业寻找出路。可以要求学生通过模拟一些生活中可能遇到角色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总之,应该尽量杜绝“教师讲的多,学生讨论少”、“结论下的早,学生思考少”、“理论讲的多,学生实践少”的现象。多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加强集体备课,充分挖掘集体智慧。

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如果一个人单打独斗难免会有所偏差,为此,本组教师,坚持集体备课,共同探讨处理问题的方法,遇到困难共同克服。相互听课,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做到:

1、不能孤军奋战。

2、重教材但不唯教材,形成开放、发展的大教材观。

3、重教学案例的积累。

4、备课活动不光是教师的常规任务,也应成为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

高中政治教学在新课改下的困惑和对策 篇2

一、新课改教学过程中的困惑

1. 教师观念转变的问题

教师观念的转变首先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只有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 以便从根本上推动新课改。在教学工作中, 我发现教师只是忠实地执行教学计划, 充当传声筒、录放机的角色, 只注重结果, 忽视过程, 没有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空间, 这说明教师教学观念的改革还远远不到位。这主要源于:

(1) 教师对新课改纲要和《课程标准》理解不够透彻。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一段时间了, 但是有些教师关于课改的目标是什么还不太清楚, 关于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改革心中没底。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教师大多为应付统考和高考升学率所累, 无暇学习新的理论;另一方面是教师满足于目前的教学现状, 甚至陶醉于自己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取得的经验, 固步自封, 甘做“套中人”, 不注意学习现代的教育理论和关注学科前沿的发展情况。

(2) 教师的权威意识太强, 习惯于给学生标准答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 有时表面讨论很热烈, 学生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但是在争持不下的情况下, 教师就给出了所谓的定论作为标准答案, 这属于教师的思维定式。教育观念是一种教育的思想意识, 对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重要影响。有些教师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 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进行规范, 甚至是有创造性地按自己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格式化。

(3) 教师不习惯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但是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会遇到许多问题, 比如:不习惯将学生置于困惑状态之中, 更不适应把没有结论的问题留给学生, 这属于教师的教学习惯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 往往是教学生如何回答问题, 往往以学生没有问题了作为一节课的圆满结束, 却很少教学生如何发现问题, 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如何解决问题。

2. 教师教学方式的问题

教师面对新课程的改革, 面临的困惑还表现在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缺乏更好地驾驭课堂的能力。许多教师仍没有从课程内容的传授者中解放出来。课前, 备课主要是备“书”———吃透教材, 变教材内容为讲述内容。课堂上教师根据已经制定好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按部就班地单向传递知识, 学生配合教师活动, 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另外, 许多教师受高考和统考的束缚太紧, 既想大胆尝试改革, 有所创新, 又担心会影响统考和高考成绩, 可谓进退维谷。具体体现在:

(1)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但教师难于驾驭课堂。目前, 教师仍然受到考试的影响, 把时间集中于完成指标上, 对于教学方法很少去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 当前的改革仍不彻底, 教师依然畏首畏尾, 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 在内容上并没有改观, 往往是教师的一个定论就把学生的思维定格了。

(2) 教学中仍然习惯于依赖教材, 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改革之初笔者感到茫然, 但随着进一步学习《课程标准》, 深入研究教材, 我发现新的教科书是一个有待开发的资源库, 如何利用这个资源, 要靠教师充分发挥工作的创造性。

二、解决对策

1. 教师要建立起新课程、新观念下的教学方式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 深刻地影响并引导着教师教学实践的改变, 教师应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新课程内容综合性强, 教师应注重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有机联系。同时, 新课程知识综合性明显增加, 课文中的“想一想”“忆一忆”“做一做”“讨论”等小栏目,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等, 这些都要求并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

2. 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克服过去那种“只顾耕耘不管收获”的教学方式,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卷式、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应该杜绝“教师讲得多, 学生讨论少”“结论下得早, 学生思考少”“理论讲得多, 学生实践少”的现象。

3. 教师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 教师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作为一名教师, 不但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 更重要的是要有终身学习的行动。要不断学习《课程标准》, 学习教材, 学习课程理论、课改信息, 掌握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2) 教师要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教师要积极参加市、区/县培训, 对自己的目标要高标准、多层次, 突出实用性。同时多与参与课改的兄弟学校、同行交流经验与心得体会, 学习他们的长处。

高中政治教学在新课改下的困惑和对策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改;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多传统的框架式教学模式亟须改变,伴随着新课改的冲击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必须恰当改变教学策略,配合新课改时代的要求,为以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高中语文新课改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要求,但是面临新生事物都有一个接受适应的过程,如今我国新课改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学效果,需要教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最终反过来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一、新课改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具体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于很多教学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中语文教学同样也是,主要体现在创新教学要求和有效教学要求两大方面。

(一)创新教学要求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新课改,是现代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其中创新教学方法是新课改具体要求之一。如果一再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就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因此改变原有的框架模式教学,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树立创新教学意识,才能踏出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步。

(二)有效教学要求

除了创新教学的要求,新课改对于高中语文还提出了有效教学的具体要求,开展有效的教与学,改善提高学生的语文专业素养水平,培养浓厚的人文气质,开展有效率、有效果、有收获的课堂教学。此教学要求,有助于将传统简单的知识授受变为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最终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良性循环。

二、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面临新课改的具体要求下,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没有充足的实践经验,因此造成许多新的问题,其中主要包括教师关于新课改的认识较肤浅、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不恰当、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较欠缺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关于新课改的认识较肤浅

虽然新课改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是部分教师尚未掌握新课改的内涵,对于新课改停留在字面意思,缺乏深刻正确的认识,这是现代教学工作问题的一部分。

(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不恰当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高中语文教学中也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但是很多教师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将多媒体技术发挥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另外部分教师却频繁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较欠缺

新课改的背景下,现代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仍然欠缺,部分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只是教师单纯地讲授,学生不能有效地参与进来,长此下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更加不能促进学生鉴赏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在新课改背景下解决高中语文教学问题的对策

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三大问题,总结相关教学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其中主要包括创新教学理念、设计教学方法、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这三大具体对策。

(一)创新教学理念

基于新课改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具体要求,需要教师深刻了解其中的内容目标,进而开展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其中关于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做到的,改变传统固定的按照成绩评判学生标准,让学生在掌握高中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点要求,需要高中教师不断舍弃旧的不科学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促进学生的进步。

(二)设计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很多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这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但是在运用过程中,要做到恰当科学。设计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法,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考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可以使用诵读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范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更快地融入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中,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和记忆;另外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运用字画、音响、表演等形式,营造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悟到文章的主旨思想;此外,开展问题交流活动,积极组织学生社团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探索问题的答案,活跃语文课堂的气氛,顺利开展教学工作。

(三)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单独地传授知识,学生不能有效地参与交流,有很多问题疑惑得不到及时解决,这就需要教师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结合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有效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交流,开展问题交流讨论会,让学生自由表达独特的见解,展示学习中的疑惑和问题,引发学生积极的讨论,最终通过交流探寻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交流的过程成为解答问题疑惑的过程。此外,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让学生畅游在知识的海洋。

以上三种解决问题的对策,是吸取具体的实践教学经验而来的,在新课改的进一步开展过程中,还会遇到更多的瓶颈问题,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反过来推动新课改发展进程。

四、结束语

针对新课改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具体要求,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水平,不断完善教育理念,探究更加恰当适合的教学模式,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全面发展型人才,顺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进步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斌山.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

[2] 袁凤兰.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探索[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11).

[3] 张薇.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4).

[4] 姚续权.试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11).

高中政治教学在新课改下的困惑和对策 篇4

0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摘要】为贯彻新课改精神,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突破传统知识教育束缚,重新构筑全新的教学理念;突破“严师出高徒”、“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笔者结合自身经验,简单的分析了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关键词】新课改;新理念;突破

2007年9月,新一轮高中课改已在湖南地区全面铺开,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这对各任课教师来说,将是严峻的考验。高中思想政治课旧教材教学内容枯燥、陈旧,形式单一,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社会实际,也严重滞后于学生实际。学生听不懂,也不愿学,给老师教学也带来很大的困难。新的课程改革给思想政治教学带来了新的希望,使思想政治课焕发了勃勃生机。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应如何应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呢?今年10月份我被安排在邵阳市隆回县第九中学进行高一349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习,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打破“严师出高徒”教学模式,向良好的师生关系转变

在传统观念下,教师的角色是高高在上的严师,所谓“严师出高徒”,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只要求学生尊重老师,所谓师道尊严,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割裂了师生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学生只有被动的服从,缺乏必要的沟通。而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有些逆反心理强的学生甚至暗中和老师对抗,严重影响教学工作。新课程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即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实施者、探索者。

教学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机会,而不仅仅是教师教给学生东西。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都是教学的结果。因此,教师要转变以往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这就要求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这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另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使教师的教在对学生的学的诱发、组织、辅导、调节、反馈等方面而发挥作用,而不只见传授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这样,使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合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变厌学为乐学。便接受为探究,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相统一。还要注重知识的升华和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有所得。

二、打破“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学模式,向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过程中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政治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受体,这样的方法不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的素质的提高。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在努力探索师生互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分层要求、分类提高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启发、引导学生善于把不同知识重新组合解决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开拓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等。首先,做好课前预习,使学生认识到看书、阅读的好处及重要性。预习工作要循序渐进,由少到多,一步一步地进行。其次,做好课堂提问。在上课一开始布置篇目后,要让同学们积极独立思考并能提出问题。所以每次上课前我都去了解情况,收集整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充分做好课堂提问,并启发同学们积极回答问题,使学生在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充分激发其兴趣,树立其信心。再次,要做好课后归纳。教师在对看书认真、提问大胆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要善于做好归纳和总结工作,以便学生对照检查,明晰概念,学有所得。虽然这一做法只是个尝试,但它的确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三、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环节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青少年的学习目的与兴趣是相辅相成的。一旦有了兴趣,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只有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能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先声夺人,则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因此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创设敢想敢问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思维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实用型问题情境。借助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学生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认识最根深蒂固的部分就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运用的知识,有些已经进入了他们的潜意识。在教学中引用这类事例,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日常生活世界引进课堂,创设一些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例如:高一《经济常识》第六课的“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其目的不仅是使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主要的是在于提高学生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在行使自己合法权利时不损害别人的合法权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体现知识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在学习这一课题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消费者、经营者、法官、旁听的观众。首先由“当事人”讲述日常生活中的某一真实故事,然后,每个角色的扮演者分别就这一事实陈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此次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当事人”的权益有没有受到侵害?如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解决?最佳的解决办法是什么?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课,使学生进一步意识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地学法、守法、用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既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又要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就很好地体现了政治教学的德育功能性原则———既教了书,又育了人。这样教师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以此来启迪学生,从而使学生理解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相关知识。可见,结合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

四、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教学,适应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人类进入21世纪后,知识门类激增,大量的边缘学科涌现,信息化特征明显。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一个更加注重开发人类自身的资源、潜力与价值的时代。21世纪对中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终身学习既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对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是教育产业的“产品”,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普通高中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基础教育,肩负着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高中毕业生的重任。思想政治课也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为社会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应符合这一要求。从教学内容来看,新教材一改过去单纯说教,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内容,使得教材更加接近生活,接近教学,接近学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促进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根据个人志向、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修习选修课程,适应了社会变化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为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教学方法来看,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老师从课堂的主讲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帮助学生自主地完成学科研究性课题和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评价标准也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更加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更加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有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地去发现、感悟,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才能把学生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营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中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切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生活的愉悦,得到精神满足及能力的发展。

五、优化小结,激发热情

课堂小结是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收尾阶段,是教师富有艺术性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完善、精要的“小结”,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让学生达到前后浑然一体的美妙的境界,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

1、优化教师“结束语”。好的结束语要求精粹而又便于记忆,概括教学内容得要领,形成新的学习动机;能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堂,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走出课堂。例如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中我用“棒子”、“鞭子”、“筛子”这六个字生动地概括了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精粹而便于记亿,使学生终身难忘。

2、让学生作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种做法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由老师“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取得良好效果。如讲完“国家的宏观调控”后,老师让学生作总结复述。一个同学总结为:市场对资源起基础性的作用,但由于不是万能的,而且具有自身的弱点和缺陷,所以国家要进行宏观调控,因而,可以用一句顺口溜概括为“有形手,无形手,手拉手,向前走”。

3、联系社会热点,学以致用。例如在学完了“国家宏观调控”后,结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民卖粮难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滞后性的结论,并且让学生提出解决的方法。由于事例大多数从学生身边、电视和报纸上获得,学生非常感兴趣。

其实,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过程也就是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学习方法去改造、完善自身学习方式的过程,其最终结果是使学生在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的同时,学会求知,使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思想觉悟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政治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优化教学环节,合理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到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

参考文献

高中政治教学在新课改下的困惑和对策 篇5

王萍花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能力为主要特征的高中新课改教学已在我校实行五年。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化学课,我把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困惑提出来与同行们商榷。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我对高

一、高二化学教学中的一些困惑做了下列几个方面的反思:

一、教学内容处理的困惑与反思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两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化学基础知识普及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面对化学知识模块的重新划分,第一次接触新课程的我,往往对教学内容存在许多困惑。

1.教学中“度”难以把握

教材中以实验为基础,通过探究从而得出结论,因而造成理论知识很少,只提供了基本框架,而相应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和补充,这就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补充多少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标准,容易造成两个极端,对于无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有可能出现“水过地皮湿”的情况,因为对旧教材没有先入为主的原因,使得他们基本上就不补充,也没什么可补充的,因而教得轻松,进度也快,但会造成容量不够,学生易出现课堂听得懂,课后不会做题的情况。而对于有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因有前面知识的积累,常会凭借自己的已有的高考复习经验大量进行补充,这将会成课堂容量大,教学进度慢,课时不够,教师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问题。因为化学必修两本书,一年时间基本把原来三年的内容都涉及到了,面面俱到,实际很多内容都讲不透。例如,物质的量这一节,原教材安排大约十几课时,现在只给三课时,但内容基本不变。阿伏加德罗定律,正文没有,配套练习中又出现了。所以只能加课进行拓展,这样就导致教学中普遍存在严重的超前、贪多、过难等现象。我个人认为对理科班的学生而言,如果学习必修1和必修2时涉及选修内容,可以适当拓展内容,这样才能使化学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理解,但不宜过难,尤其不能涉及过难练习。例如:第二章第二节 离子反应的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知道离子方程式代表的一类反应,能够判断溶液中的离子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能否大量共存,学会SO42-、CO32-、Cl-的检验方法。弹性要求: 涉及强酸、强碱、盐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学过的反应),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

发展要求: 涉及醋酸、氨水等弱电解质以及碳酸氢根离子等酸式盐的较复杂的离子方程式。

不宜拓展: 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相关知识。

例如 :“金属及其化合物”,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作为以“事实学习”为特征的课型,为了避免这类内容学习中常见的“一听就会,一用就乱”问题,应该有化学基本理论作为主线贯穿进行学习。本章教材按照新课标要求,隐去了周期和主族这条过去最熟悉的线索,将整个金属作为研究对象,按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横向分类,横向比较,了解通性,突出特性。这样的集中介绍,有其明显的特点,但大量的信息同时出现在学生面前,又缺乏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基础,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通过大量实验归纳知识,若教师的指导稍不得法,就很容易感到知识凌乱,把握不住规律,从而走入“背化学”的死胡同。如果教师从学生已有的“金属活动顺序”知识出发,突出“分类”这个主线,才能使基础知识清晰。

2.知识衔接不好一些知识点出现比较突兀

在新教材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教着教着就会突然冒出新概念或新知识点,而这是学生前面所未曾学过的。因而教师不得不大费周折对此进行解释说明,比如说物质的分类中出现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判断,而这两个概念直到物质的分散系中才会学习。另外,对于一些知识的说明讲解经常让人感觉是欲言又止。对这种情况,我们现在使用的学案教学恰好做了有效的补充。为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应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中学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前、后教学内容的联系,思考可以把教材分解为哪些部分和阶段,重点、难点是什么,各部分与阶段怎样联系与过渡,各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什么,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反应和学习困难,哪些内容可以设计搭建出适合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的平台,哪些内容拓展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适合学生学习的学案,才能灵活选择授课内容,从容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

3.教学条件难于达到新教材的要求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而新课改推行探究式学习,实验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尤为突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是基础,比如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探究实验,而这些大都是分组实验,根本难以达到此种要求。新教材中的“活动探究”、“观察与思考”栏目设计的非常好,但是有些探究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①有些探究,学生实际能力达不到。如:氧化还原反应讲完,接着【活动、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让学生探究Fe—Fe2+—Fe3+转化,而学生以前没有学过Fe的性质,所以预测不可能到位,以致大部分学生探究实验就像抓中药,试管中什么试剂都加。②探究实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很难达到。感觉有点力不从心。针对我们学生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没有通过实验学化学的科学素养,二是人数过多达不到做实验的目的。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只有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搞好实验教学 • 对于《实验 X—Y》:可以是演示,也可以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分组实验。

• 对于《科学探究》:要求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分组完成。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我们面前,如今有两种教学选择:第一种是让知识走向学生,第二种是让学生走向知识。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种教学是“满堂灌”,它一直教师支配着。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学生越来越厌倦课堂。而主动探究、动手、动脑、动口、亲身体验获取的知识,才是体会最深、记忆最牢、应用空间和价值最大的知识,也就是内化了的一种智慧。而这就是第二种让学生走向知识的教学方式,新课程称之为“探究性学习”。它是一种为学生提供更大自主支配时间和空间的教育方式,是一种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它在给学生自主创新空间的同时,也打开了学生自由创造的思维大门。一堂课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炼出几个分析知识,掌握知识的关键性问题,问题完全是由学生自主完成、自行探究解决的,知识也就自然内化为学生亲身体验得到的一种经验。

1.加强精讲精练,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精讲就是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是指:一讲重点。教学重点要讲清讲透;二讲难点。教学难点要拨开云雾,指点迷津;三讲方法和习惯。做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三不讲指:一是学生已会的或自己能看书学会的不讲;二是学生之间经过讨论探索能学会的不讲;三是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其实这也是我们学案教学的模式要求,精练是:能力是学出来的,练出来的,不是听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并加以指导,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练”,达到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另一种方式说,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上偷懒,教师的一些工作可以让学生代劳,放手让学生写,学生讲,自己休息几分钟。因此在备课中,既要备内容,备重点、难点,更要备教学方法、备学生、努力使课堂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2.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教师要重新认识教学、认识课堂、认识教科书,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型师生互动关系中重建自己的角色。如: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更加广泛的学习资源等。以前我们经常讲:“要给学生一点水,教师需要一桶水”,现在要反过来讲:“要用教师的一点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毕竟现在教材要求学生参与意识强,要求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教材中很多定理,都是从学生的探究活动中,通过思考,通过动手而直接得到的。新教材为了更加有利于探究性学习,因而知识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而造成理论知识很少,只提供基本框架,而相应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和补充,这就有很大的可塑性,教师可以灵活处理教学内容,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具体而言,“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三部分内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在“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中,在学习了钠与氧气、铝与氧气反应的性质后,一定要结合初中知识,对整个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归纳,形成整体知识;在“金属与水的反应”中,教材重点介绍的是钠与水和铁与水两个反应,在教学上,就应充分利用“金属的活动性不同,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这条主线,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有机化学的学习,教材中首先是分类学习每种物质的性质,总结时,教师可以横向比较学习,或根据反应类型,或根据反应条件学习,例如总结取代反应的各类物质,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腿色的物质,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物质,或物质中出现多种与一种物质反应的官能团,通过学生写化学方程式的方式强化基础知识。

教材采用了专题式的模块结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的编排主线,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重组教学内容。专家建议:

新课标下化学教学内容的加工和呈现策略(1)教学内容的经验化策略

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通过复习、提示、铺垫、引申等方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找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由已知育未知,由旧知促新知。(2)教学内容的情景化策略

德国一位学者精辟比喻:将15g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g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它全部吸收了。情景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知识需要溶入情景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如火山喷发中硫、雷电中认识氮的化性、溶洞中的碳酸钙和碳酸氢钙等(3)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策略

注意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及现实社会的联系,重视STS间的相互联系,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4)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策略 问题能激起疑惑,促进思考。教学内容的问题化就是将教材中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例如盐类的水解,钠在硫酸铜溶液中置换

(5)教学内容的可视化策略

教学内容可视化处理的主要特征是加强教学的直观性。(6)教学内容的活动化策略

以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呈现教材内容。如教材中的联想质疑、活动探究、观察思考、交流研讨、资料分析等 3.多媒体的使用。

新课程主张多媒体教学。在教材中很容易发现新课改对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上的应用,并在配备的光盘中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课件,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吸收知识,提高课堂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但我还是认为,多媒体知识教学的辅助手段,选不选用多媒体要看教学内容。有些直观的内容用多媒体还是不错的,但有的内容诸如让学生思考体会的问题不是很适合多媒体教学的。而且现在对多媒体教学存在一个误区,每次公开课或者竞赛课的时候,总是让教师做课件等,认为多媒体教学才是好的教学方式,我觉得也是对新课程的理解存在偏差。多媒体教学的优点不言而喻,但也存在许多缺点。4.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多种功能

化学实验既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学会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达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获得知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目的。模式:

1.问题(探究的方向)—实验(发现)—结论

2.问题(理论假设)—实验(验证假设)—结论

三、学习效果反思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知识要求层次较低,很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对有些学科知识只是似曾相识,常出现表达不清或不到位,特别是一些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模糊不清,一知半解。高中课堂教学后,仍在很多的知识点的理解上有问题。如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知识点。通过找一些同学了解到部分相关知识在初中没掌握好或没学过,初中的课程改革使高中一些知识概念的切入点,一些核心知识已经发生改变。学生学起来难度大,无法理解,尤其我们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更困难。出现考试成绩低的现状。再者从现在学生看,普遍存在学生不吃苦,学习上不用心,应付老师,从我感觉看,那就是教不会。针对这种现状,我采取措施,拔高一部分,督促一部分,放弃一部分。通过对学生调查发现,在学习化学中,学生最大问题是记不住方程式,即使记住很快又忘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提高学科基本素养,为今后进一步进行学科知识探究打好基础。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到,学生虽然有获取知识的热情,但是不能自觉地巩固知识,在学习中还缺乏主动回顾知识的习惯,导致学过的知识遗忘率高。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做好相关的记录,培养学生对活动内容的取舍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设计一些讨论的问题或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相关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打好基础。

要注意: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是螺旋上升的,不是在知识首次出现时就要求学生一下子全部达到的。新课的要求与模块学习结束时的要求应该有所不同。像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这些重要的化学知识,在前两章有了初步印象后,在后续所有单元学习中,必须反复出现,反复应用,在必修模块全部结束后,才提高到期望的高度。

上一篇:对公司内部管理的建议下一篇:业务员聊天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