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新课改教学反思(精选13篇)
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Ⅱ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学反思
西安市航天中学:米文孝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是在新课改背景下,作为新添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变化与衣食住行变化之间关系、加深对社会的的认识与理解。对于使用过多年人教版老教材的所有教师来说,既要把相关变化给学生交代清楚,又要帮助学生探究生活变化的根源,看似简单,要全面准确地概括并非易事,所以从其本身看要落实好新课程的理念并不是那么容易,对一线教师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本课的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生日常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是改变传统教法还是大胆改革,我一时拿不定注意:根据我校实际,年级分六个班,学生实行层级教学(陕西大部分地区皆如此)。如果完全按新课程理念教,没有生活常识的部分学生跟不上;如果不按新课程理念教,对善于生活、善于积累的部分学生不合理。怎么办?
思来想去,我决定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做一次大胆的试验:在教学中把六个班分成两部分,一半采用传统的讲述法教学,另一半采用由学生探究、老师指导下完成教学任务的新教法。我很清楚,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前者教师的指导作用是绝对的,后者学生的主体地位鲜明,很明显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教学理念的对比教学。但我相信: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式,只要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并能从中得到相关的启示,提升了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就是好的教学方法。
我想通过这种实践来证明,对传统教学的优良方面要保持、对新课程的理念的贯彻并不矛盾,只要我们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认为就是成功的教学。
下面是我当时教学中的具体实验简单过程:
一、传统讲述法的试验(主要针对生活能力和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
对象:高一年级二、四、六班,学生由于基础差、习惯不良,对不论什么学科都无强烈兴趣。
具体做法:我为中心,收集资料,从近代服饰、发型、缠足与放足、各地各时期的饮食风俗、居住变化、人们的阅读习惯等方面无不精心准备,然后根据学生实际设计问题和制作了课件。
课堂及课后观察:讲课中,一会儿指导学生看图片,一会儿分析变化的原因,一会儿中外对比,一会儿古今对比,学生如醉如痴,兴趣盎然。下课交谈,学生记忆与理解基本到位。证明这种教法很适合这几个班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探究教学的试验(主要针对生活能力和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
对象:高一年级一、三、五班,学生基础较好、习惯良好,对所学各科都兴趣浓厚。具体做法:先安排各班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上查阅等方式收集和整理中外近代服饰变化的资料和图片,查找古代妇女缠足的资料,搜集居住变化的图片,做中外饮食的对比调查,收集报刊、电影资料,把他们的资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完成新课程的探究理念,一举两得。
课堂及课后观察: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一会儿讨论服饰等变化的表现与原因;一会儿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缠足等的危害。紧接着指导学生根据探究谈理想,学生始终处在积极思考的活跃气氛中。课后问这问那,思考还在继续,探讨仍在进行„„
上完本课后,我怎么也无法静下心来,思绪万千:两种方法谁是谁非已经不是那么重要,关键是对学生的学习有无帮助。
现在回顾这两种教学与实践的情景,我感到都比较成功:前一种方法对学习进取心不足、探究意识差的学生有益;后一种对学习主动、有强烈进取心的学生启发作用大,也比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完成了课堂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两个任务。
由此我认为,不管怎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都必须符合学生实际。如果学生的认知习惯差、学习主动性不强、兴趣不足,用第一种方法可能好一些,起码可以起到调动其兴趣、促使其逐渐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如果学生本身习惯好、兴趣强烈、主动探究意识盎然,第二种方法就更有效。
鉴于以上实践经验,我觉得我们的教学一定不要动辄新理念、动辄探究,而应该根据学生实际随时调整自己的教法。我以为这才能从根本上落实新课程的要求,才真正符合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这两种方法因生而异并不矛盾。所以我们广大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要坚持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并积极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做到一切教学必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建基。
字数:1740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航天中学历史教研组 邮编:710100 撰稿人:米文孝 电话:***
关键词:化学实验,课程改革,实验教学,创新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有序进行,随着课改的深入,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化学教学中充分进行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化学概念,还能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有效获取化学知识,学会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应如何落实新课改理念,更好地开展化学实验教学呢?
一、改进教材不足实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实验教学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化学现象的本质。教材中的实验对于学生认识化学基础知识,理解化学现象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因此,要注重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有效设计富有探究思维的实验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考。教师可以对教材实验进行适当的改进和补充,以强化学生的实验思维,增强实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例如,教学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的内容时,教材只出现了氧化铁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不利于由点到面的结论推断。为了让学生认识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的化学性质的普遍性,教师可以设计氧化铜与稀硫酸的反应实验。还可以脱离常规实验形式,对这一实验形式进行改进。先将一根细小的铜丝擦亮,将一头绕成螺旋圈的形状放在酒精灯上充分加热,使之变黑,然后趁热置于稀硫酸中,很快就能看见螺旋圈上的黑色再次变成光亮的颜色,硫酸溶液也由无色神奇地变成了蓝色。这一实验节省实验素材,缩短实验时间,实验对象对比鲜明,既让学生轻松感知实验现象,增强学习兴趣,加深理解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的性质,又复习巩固了金属铜的化学性质,一箭三雕,实验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二、增设重点知识实验,促进学科的轻松学习
一些比较重要的化学知识,虽然在教材中找不到实验内容,但从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知识的角度思考,还是非常有必要增加一些相关实验的。例如NaO H和CO2究竟能否直接发生反应,教材直接给出了知识结论,这样学生只能停留在识记层面,不利于培养学科思维。而且,没有实验现象的形象感知,学生对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非常容易忘记。因此,教师可以考虑在化学教学中增设神奇有趣的“喷泉实验”。具体操作如下:先用圆底烧瓶搜集CO2气体,然后倒入Na OH溶液,晃动容器使之充分反应后,倒立放置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然后松开导管上的止水夹,这时就能看到滴有酚酞的水迅速地涌进烧瓶同时神奇地变成红色,形成非常好看的喷泉美景。依据这种实验现象,学生很快就能判断出是NaO H和CO2反应所形成的。此时,再引导学生分析NaO H和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就方便多了。形象化的特征呈现,使学生对此方程式的记忆保持时间会更加长久,兴趣由此增强,化学学习也由此变得轻松愉快。
三、实施家庭微型实验,开设学习第二课堂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教学要利用学生的心智发育特点,从学生已具备的生活阅历和学习水平出发,引导学生在较为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化学的趣味性和重要性,增强对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了解,逐渐积累分析与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经验与能力。因此,化学实验教学要考虑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家庭微型实验,这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能形成意想不到的功效。例如,教学人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性质的过程中,因为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学科,动手能力普遍欠缺,所以,即使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也会很容易因操作技术的不成熟而导致实验不成功。为了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技巧,迅速感受化学学习的快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家里寻找生活中常见的实验材料,如废弃的饮料瓶、饮料管、小水盆、高脚酒杯等等,这些简易材料就可以检验氧气含量的高低。教师不必质疑学生的创造性,事实上学生一定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他们互相交流着各自的实验过程,交流着实验收获或发现的问题。这样,不管是学习表现优异的学生,还是学习后进生,都能感受到化学实验的快乐,感悟到学习成就感,获得不同程度的化学知识。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有时候探究性实验匆忙收场,很难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为弥补类似遗憾,也可以让学生采用家庭微型实验的形式加强学习。教学实践充分证明,这样的实验方式带来的课堂教学效果,要比直接进行课堂实验好很多。
四、结束语
总之,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学生化学探究能力的主阵地,具有其他任何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教学功效。在日常化学教学工作中,要落实新课改精神,努力创新实验教学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创新实验中活跃学习思维,开发学习潜能,使学生由被动、机械的学习工具变为主动、积极的生命主体,培养符合新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戴珊玲.化学实验教学与探究性学习整合管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01).
关键词:初中体育;新课标;教育理念
新课标对于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从世界教育改革的情况来看,尽管各国国情不同,但其共性特点是强调人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在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方面尤为重要,没有强健的身体就会一事无成。这里就足以看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式的教学方式是新课改倡导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示范学生模仿,也不是以课本内容为主的授课模式了,而是将学习融入活动中,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创新能力。要很好地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不断改变初中体育的现状,构建有效的体育教学课堂。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课教学依旧按传统模式进行。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缺乏对学生体育兴趣与习惯的培养,更没有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
2.教材对体育技能培养的内容较多,忽视了对学生热情的培养。体育课的教学仅仅是要求学生完成某些项目,掌握某些技能,进行一些机械的训练,学生往往感觉很乏味。
3.教师在课堂上以统一的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没有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压抑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不能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
4.体育教学标准“同一化”。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发展不均衡,学生的体质、技能差异很大。而我们的体育教学却是同一个标准,在同一堂课上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却“吃不了”,这样就导致一些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
5.单一的考核评价标准不能反映学生的个性特点。在统一标准的考核面前,对于身体素质和技能好的学生来说,觉得太轻松。而对于身体素质较差,技能不好的学生只能使他们见体育课生畏。
二、改变体育教育理念构建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
1.改变体育教育理念。改变体育教育理念是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校长和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要充分认识传统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认识为什么把原来的“体育”改为“体育与健康”。要确立健康第一、素质为先的体育教育新理念,按照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制订有效的教学计划。在实施新的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其复杂性,要在理念上、实施策略和具体方法上加以变革,不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教育主管部门要及时了解、检查和监督落实新标准的实施情况,指导学校在实施过程中碰到的新问题,严格要求学校按规定开足体育课的课时,确保学校体育课的正常进行。
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革体育课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全面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传统的体育课教师都按照固定的程序进行,首先,要学生明确一节课的要求,老师讲完理论就进行一番示范,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讲解、示范完成练习,导致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学习的热情,有的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做一下,有的不愿意做,这样的学习效果差距较大。新课程标准的体育课应该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开放式的、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3.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胸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初中可以在基础体育授课的前提下,设置体育兴趣班,根据学校条件,将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通过填报志愿进行分组教学。这样的教学组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三、改革评价方式尽量使评价多样化
传统的评价方式都是一个模式和一个标准,不能反映学生的个性特点。新课标要求,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中,首先看学习态度、运动参与。不论学生的体质如何,教师主要看学生是否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有的学生由于身体较差,运动感到很吃力,但他能积极参与锻炼,而且还能用科学的方法克服自身的不足,这种主动参与的做法应给予肯定。
一、表面自主
目前的政治课堂中,有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交流、汇报、,很难看到学生静静地进行个体思考,“他主”迹象明显;二是有的课堂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部分就读哪部分”,“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任之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二、无效合作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在学生没有充分了解课本内容、进行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合作学习要取得实效必须具备以下4个条件:一是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恰当,是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也就是说,目标必须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二是小组已经形成合作的机制,小组内的学生熟悉合作的`规则,明确自己的分工,学习要在民主、有序的状态下进行。三是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孩子有机会充分地讨论、交流、整合。四是合作目的是“双赢”,要让学生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合作学习的效益和快乐,凡是个体学习能解决的问题最好不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
三、随意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教育教学的材料及实践基础。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物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物理教学情境中,从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
反思自己教学观念和行为
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在以往的教学中,只注重尖子生的学习状况,而忽视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状况,忽略了对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的提高;往往只关心物理的相关知识的传授,而忽略相关学科的知识的联系;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略乃至割裂知识与生活的必然联系;往往只注重解题能力的培养,忽略了问题意识的培养,忽略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课讲得越少越好吗?
生物组吕满堂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推进,我们立足教学实际,锐意改革,不断提高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倡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但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和困惑,值得我们去思考:例如:课讲得越少越好吗?
新课程改革反对一言堂,满堂灌。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时间、学习课堂交给学生。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自主活动,有些教师误认为讲课时间越少越好。就生物课堂来说,讲多讲少不能一概而论,而要依据所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来定。不同的知识应该有所区别,例如“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教学,“生物的特征、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三节的内容,就可以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自主与合作,教师只需要在学生充分自主后检查其效果,将部分内容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即可,这样的内容,教师讲解的少,占用得时间短。而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两节的中的“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等要求高、难度大的知识,要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真正理解知识的目的,这样的课节教师讲授时间就会多一些。
1.营 造和谐氛围 ,唤起学习动机
1.1悬 念导入 ,拓展思维
导入是新课教学的航标、润滑剂,起着酝酿学生情感的作用。教师要把新课的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导语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小学生,使学生尽快从宏观上把握学习目标,积极参与到新课教学中。悬念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吊起学生的胃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深入钻研,落实语用目标,对新课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如教学《问银河》时,教师利用教材上的银河、天体、宇宙的插图,给学生有关银河的知识。每当夏秋之时,晴朗的夜空中会有一条白茫茫的发着银光的带子,横贯天空,像一条波涛滚滚的长河,那就是银河。你们看见过银河吗? 你们知道银河什么样吗? 宇宙有多广阔呢? 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在新课导入时,用巧妙的语言设置悬念,让学生质疑。孩子们兴趣浓厚,争先恐后地提出问题:“银河呀银河,你的岸上有高大的白桦树吗?岸边上田野吗? 你的水中有小鱼儿吗? 荷叶上有没有呱呱叫的小青蛙呢? ”想知道银河中都有什么吗,请大家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吧。教师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以语言文字的运用为重点,为新课的学习做恰当的铺垫,使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1.2关 注文体 ,快乐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利用小学生喜欢的音乐创设朗读情境, 从本体性教学目标起步,不用文字讲解分析,而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写作意图。以音乐渲染为主进行配乐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进行朗读体会, 设身处地地感受,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以其声、其情感染学生,营造富有感染力的音乐氛围,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共鸣,体验文本内容。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本课是一篇富有童趣的儿童诗,读起来朗朗上口、趣味盎然。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动画:“北风呼呼地刮着,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不一会儿,地上全白了,树上也挂满了雪花,房子也银装素裹。一群小动物随着《小雪花》优美的旋律,姗姗来迟。瞧,这些雪地里的小画家,不畏严寒,在雪地上尽情地挥墨泼洒,留下了许多图画,这些画是什么样的呢? 请大家跟着音乐读一读课文吧。”继而用快活的语调读出“小画家”们兴奋的心情和生动活泼的作画场面,“几步就成”要读出自豪感。对最后一句“青蛙为什么没参加? 它在洞里睡着了”,教师要用手做“嘘”的动作,提醒学生不要影响别人休息。学生在朗读中真正落实语用目标,变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积极主动的“我要学”,唤起学生情感共鸣,体会到小动物的可爱。这样就把学生的情感、动态语言和内心世界有机结合起来,让“静态”语文变成“动态”语文,把朗读和阅读紧紧联系在一起,实现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树 立问题意识 ,落实语用目标
2.1课 堂互动 ,凸显语用
课堂教学互动是指在语文课上, 师生对某个问题互相交流、共同探讨、互相促进的一种教学方式。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互动”的前提,没有提问的课堂是学生主体缺失的课堂,没有师生互动的教学是乏味的教学。课堂上师生要双向沟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发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中根据学生智慧的生成进行点拨,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适度进行课外拓展,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凸现,在质疑中互动,倡导民主。在互动中对话,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教师用“詹天佑是怎样的人”这一难点统领课堂,逐步引导讨论,质疑:1在修筑京张铁路时,詹天佑遇到了哪些困难?2怎样理解詹天佑是一个爱国的、杰出的工程师?对难于理解的“从两端同时凿进法”和“中部凿井法”这两个问题,运用课件演示,让学生认真观看后进行互动,课堂活动被推向高潮。学生不断质疑,小组同学自行解答,对弄不懂的问题做记录,在讨论后提出来,师生共同探讨。把质疑提问权交给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化难为易,让小学生跨越时空理解文本。学生跃跃欲试,有效激活了思维,达到了师生交流互动的目的。
2.2鼓 励质疑 ,演绎精彩
鼓励学生自主质疑问难,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自主提出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解决疑问,以问促学,演绎精彩。如教学《暮江吟》一课时,学生质疑:“题中‘暮’字是傍晚的意思,既然是在傍晚写诗,诗中为什么会写夜晚的景色? 这不‘跑题’了吗? ”学生兴趣盎然,反复朗读、品味,经过讨论后得出了令人满意的结论:傍晚时作者来到了江边,被这美丽的景色吸引了,直到深夜仍流连忘返。孩子们自己解决了问题,发挥了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独立性和个性的发挥,分享成功带来的喜悦。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工作中所作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的过程。反思的实质就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反思是这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反思教学不是要教师被动地考察自己,而是把反思作为自己的一种习惯、意识和自觉的行为。按教学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一、教学前的反思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前聸性,能使教学成为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学前,我们已设计好教学过程,但教学还未进行,教学的效果更是未知了。这时,可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多角度分析,用教育理论指导,驾驭课堂教学。
1.语文学科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兼顾
新课程标准在强调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更多的关注“人文性”。现代教育以人为本,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统一,新课标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处处渗透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适时体现教育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发展的整体关怀。
新课程目标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知识不再是独立的直接的目标,语文教学不能只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教育的目的要使学生具有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而谈及人文性有人认为它只蕴涵于一些情感色彩丰富的文学作品,甚至只是一些情意绵绵的文章,其实人文的内涵在一般性的基础知识和文章中也有体现。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对汉字的识别与书写则是具备上述能力的基础。在教学前,笔者一般都会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字词等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特点,并做逆向思考,采用竞赛、检测等方法以增强学生理解、比较的能力,也随之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教学模式的反思
目前,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语文教学究竟采用何种模式为好,争论颇多。有关专家认为:语文教学不应有什么固定模式。其主要原因是:每篇课文均有不同的特点,教材之间的循序渐进性不强,知识的逻辑联系也不十分紧密,加之语文教学的现场因素很多,所以很难广泛运用理性强、程序固定的教学模式。一些并不是模式的教学经验,却更能被广大教师学习和借鉴。
鉴于上述原因,课前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有利于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学习《核舟记》,笔者在导入时,采用实物演示法,先出示苏轼游赤壁的图画,而后启发学生想象将图片雕刻在小小的桃核上,这可能吗?带着疑问,学生可以马上进入认真自觉的状态。学生自觉讨论后,接着设计几个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收效很好。
二、教学中的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就是及时,主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
1.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预先设计好的程序,毫不走样地运转。如果刻意那样做,只能说明教师心中只有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时间,最终可能是局面完成了,课堂时间也把握得恰到好处,但却忘记了自己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有所收获。教学固然少不了通盘的计划,但在实践中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计划,改变方法,做到胸有全局,相机行事,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了解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课堂不仅是科学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教育的殿堂。“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还要充分挖掘各种道德因素,关注学生高尚道德和完美人格的形成。这样伴随着知识的获得,学生会变得越来越坚强,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2.教师的角色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是一名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的地位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反思自我,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意义;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三、教学后的反思
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要进行批判性的反思,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这时的反思决不仅仅是回头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缺点,反思的关键是要反转过来看,事物的顺向是一种表现,事物的逆向又是另外一种状态。
曾子云:“吾日三省吾身。”反思的态度有利于人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有利于高尚人格的形成。将此精神用于教学,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则能更好地切入新课改,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双语学校 马秀娟
高中生物新课改不但改换了教材,而切其中主要是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转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克拉玛依新课程改革也实施了两年多了,在这两年多里,在素质教育的主战场里,我作为一个普通的素质教育的推行者和推进者,也不段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总结经验,力求自己的教学过程能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总结如下:
一、提高自身素养
1、在知识储备上 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为适应新课改,也为适应知识更新速度的日益加快,我不断加强专业知识,不段补充前沿知识,了解生物学科新发展和变化。比如在讲选修三时,我通过网络、电视、杂志了解基因工程的最新发展和在医学上的应用;胚胎干细胞在器官移植上应用等相关知识,力求在给学生一滴水时,做到老师至少要有一桶水。
2、在语言表达上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努力让导语体现“趣”字,让设问抓住“疑”字,让幽默进课堂,让语言有感情。比如导语我借助一些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来开始遗传变异的篇章。在讲组成生物的微量元素时,我借用别人总结的“新(zn)铁(fe)臂(B)阿童(Cu)木(Mo)猛(Mn)”。在讲原核生物的例子时我说“用兰(蓝藻)色细(细菌)线(放线菌)支(支原体)毛衣(衣原体)”。学生在书写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时,常会漏掉“酶”这一反应条件,我会来上一句“不写酶会倒霉”等。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觉着这样的语言能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更容易实现知识的传递、领会和转化。
3、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必信其道”,在课堂上我努力营造一种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互助的课堂气氛。比如在学习《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时,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管正确与否,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平易近人。但是学生素质也是参差不齐,难免会有将老师一军的时候。比如有一次我为了提醒一个学生上课要集中精力,就让他回答问题,等我第二次再提问他时,他说:你今天是不是看我不顺眼?我说:是的,这节课我的眼里只有你。我觉得作为老师应当关心爱护每一位同学,真心和他们交朋友,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提高学习的热情。
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1、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欲望。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有了兴趣,那问题就象磁铁一样吸引他。在学习激素对血糖的调节时,我提前让学生回家调查家里人的血糖情况,是否有糖尿病人,如果有,怎么治疗,有什么症状,到医院检查血糖时需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要注意等。在学习酶时,我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己家里洗衣粉包装袋上是否有“加酶”字样,如果有,再阅读洗衣说明。同时给出要预习的提纲,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听课,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无处不在。
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的。在我的教学中,我总是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出发,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信息。例如:在讲光合作用的场所时,我让学生根据叶绿体的结构,分析为什么光反应在囊状结构薄膜上进行?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为什么也能光合作用?学生分析结构,互相交流,互相补充,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再比如在讲动物细胞培养时,我让学生总结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及植物溶液培养培养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植物组培时培养基中要加有机物?脱分化时细胞的代谢类型是什么?类似的问题也让学生自己再发现,提出问题,全面思考交流、总结。
3、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的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显微镜是生物实验最常用的仪器之一,但有的学生对显微镜的原理和操作技能根本没有掌握,甚至个别同学连对光都不会,显微镜的使用直接关系到很多实验的成败,所以当务之急是掌握原理,锻炼技能。还有其他一些实验,比如,《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等实验,我都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实验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我还注重实验过程中探究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中,让学生探究实验材料用大白菜行不行?滤纸条不剪去两角行不行?研磨时不加二氧化硅行不行?在《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时我让学生探究把实验中0.3克每毫升的蔗糖溶液改成0.1克每毫升或0.5克每毫升结果会怎么样?把蔗糖溶液换成NaCl或葡萄糖溶液会怎么样?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学会了知识也懂得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1、在三峡地区我们国家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
2、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
3、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4、假如爆发战争,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5、你知道我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
这几个问题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争论中占了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二。这样的“探究”看起来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是曲解开放,远离文本,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综合课”。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政治;教学;反思
从根本上来说,只有不断的反思,才能够有不断的进步,因为通过反思教师能够及时的延续优点、改正缺点,从而保障教学的质量、效率。由此可以看出,在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应该是不断反思、不断提高的教学。
一、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问题分析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政治是一门记忆性的学科,课堂教学沉闷无聊,教学方式单一枯燥,课堂提问毫无技巧。新课程实施后,课堂教学逐渐冲破了传统的束缚,变得生动活泼。但是,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1.灌输式教学不适时。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师怎样教,教得怎么样,但是,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讲授的重要作用。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对于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理论知识,不可能全部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或者搜集资料,否则将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恰当的讲授,生动的举例,就会启发学生的同时,带来事半功倍的好效果。所以,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思考不能割裂开来,二者必须有机结合。教师用讲授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总结思考的结果;学生的思考应该体验教师的讲授的内容,促进师生的互动,促进情感的升华。
2.学生教学活动缺乏度。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可以肯定的是,新课程强调在课程实施过程注重学生参与,开展必要的学生活动;但更强调活动教学只是对学科课程、学科教学的辅助。高中生不同于小学生和初中生,他们的思想趋于成熟,思维趋于深刻。因此,高中政治的课堂教学,就不应该是为了让学生开心而设计几个小品或笑话;也不应该以知识为核心来设计相关的活动。更应该做的是:让学生轻松的同时,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满堂问教学要纠正。课堂提问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课堂提问的技巧更加是万千课堂现象中的冰山一角。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形式。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却能表达和反映内容。课堂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或者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探索。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许多教师在教学上将“学生的主體地位”和“学生回答问题”画上了等号。以为提问越多,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体现得越充分。所以课堂上教师就利用各手段,比如说让学生朗读课文,一遍又一遍地叫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结论,甚至上课画重点来让学生加强记忆。课改后,认知记忆性问题的减少,创造性问题的增加,教师应该大力开发能激起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途径,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固然符合了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理念。但从实质上来说,教师更加应该注重学生的能力和思维的发展,注重培养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的生存能力,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发展能力、端正态度、教书育人的培育式的教学观就是这次课程改革中的新生事物。
二、加强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的措施
1.设置问题情境。教师上课时,首先运用多种方法,设置生动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要把创设最佳的学习精神状态作为追求的目标,而学生学习能否保持在最佳状态的关键是教学过程的情境化。因此,从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要求教师以真挚饱满的情感投入教学,注重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的情境化,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他们在课堂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精神状态,为后续的学习活动提供动因和条件。
2.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大的学习动力、学习源泉,而要想真正的加强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就必须从源头上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确保学生的学习是基于兴趣,才能够更好的保障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效果。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氛围是一个客观的因素,看不见、摸不着,但又能够实实在在的影响到学生的学习,高中政治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够更好的带领学生进入到良好的学习模式当中,从而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高中生还不能够完全理智的对待学习,其感性往往控制着内在的动力,正是因为这样,高中政治教师必须积极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比如说多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等等,这样才能够获得学生的支持,从而以师生关系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现代手段。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它通过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因此,要学好政治,难度较大。对教师来说,上好一堂政治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是相当关键的。因而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新课程在内容上大为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教学要求,同时还要求教师要掌握体现时代性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并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在现代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出教学的开放性,把一些抽象的理论讲解得较为生动透彻。
总而言之,高中政治教学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及时的开展教学反思工作,因为只有不断的反思,才能够有不断的提高,才能够更好的满足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最终也才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以及效果。
【参考文献】
[1]曹思贝.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师关于课堂教学的反思[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12)
[2]钟阴阴.对高中政治教学的反思[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5(12)
一、教学的有效性
1. 精心准备:精心准备就是要求教师在研究每天课程或每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 制定教学目标, 对教学过程其重点和难点, 实施有效的教学。
2. 科学组织:a.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设置学生思考的题目和安排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b.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提问技巧, 并且在提问后留出让学生候答时间, 要通要对学生的回答反馈和评价等, 引导学生专注教学, 参与教学, 即由学生原来的被动听课转化为主动参与。
3. 学习时间最大化:追求教学有效, 就是要增加有效的学习时间。教师要通过教学的吸引力, 激发学生动力来促使学生对学习的投入, 增加他们的有效学习时间, 教师的施教之功, 贵在于引路, 妙在于使学生生动活泼,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4. 师生交流的最大化。教师与全班交流, 不能只停留在几个同学, 必须使全体学生都有同等被提问和叫答的机会, 应该是多数学生经常得到教师的反馈、指导。
5. 教学灵活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基本事实, 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使学生获得和掌握知识, 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师要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学生的状况和实际情况开展适应性强, 有针对性的教学, 特别是能根据学生的差异, 调整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和风格。
二、学习的有效性
教会学生学习, 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是课改的核心理念。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方法又是多种, 这里只谈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 从许多方面能促进学生更加行动活泼的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和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所以小组合作的大小与编排要适宜, 要考虑到有种于讨论, 达到不同学生的水平, 不同性别, 不同兴趣爱好, 有着共同分享, 取长补短的目的。
建立小组教师首先要设计活动时为小组提供一套指导, 包括:a.创设问题情境;b.口头提问;c.问题扩展;d.提炼与概括。注意引导和促进学生向更多的交流和合作, 提出小组讨论的问题或安排任务在小组合作过程中, 介绍新材料, 教师充当的角色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在小组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 教师又转变为促进和合作者, 有时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充当者又是指导者的角色。
三、反思的重要性
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 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 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 那么即使是有多年的教学经验, 也许只是多年教学工作过程的重复, 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机关报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因此, 反思型教师是对传统的“经验型教师”的超越。怎样反思:
1. 典型剖析, 典型的剖析可以为教师提供活生生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法和范型。
2. 自我洁难, 筛选并淘汰不良习惯, 反思涉及到一系列相应的态度和行为, 教师一方面, 必须对自己已有行为和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 筛选并保留好的行为习惯, 淘汰和改造坏的习惯。另一方面需要使人们的素质的提高, 这就是要求教师认真检讨自己的言行。反思教学, 它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的对象, 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地, 有意识地分析与再认识, 因此, 倡导的是探究性学习和教师的行动研究。反思教学就注意的是认知过程, 教师只有对自己的教学实施有效的监控和调控, 才能真正成为当前课改所需的新型教师。
3. 系统的理论学习。课改目前没有规范的模式, 教师在课改的实践中的困惑和迷茫, 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 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 才能挥寻到根源, 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 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充电摄取新的知识, 收集新的信息, 不断总结经验,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高中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推进,关于如何上好历史课,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标准不一而足。结合自己将近一年的对于历史新教材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目标明确可行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和教学的重大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知识丰富、自立精神强烈的未来社会建设者。
对应到我们的历史教学,“人格健全”需要明确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有机渗透做人处世的品德教育;“知识丰富”需要明确历史教学“知识”目标,有序传授真实可信的历史知识;“自立精神强烈”则需要确定历史教学的“能力”目标,有效培养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则贯穿其中。
要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我们必须要做到两点:
第一,了解学生情况。即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预测其未来发展状况等,从而确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如必修二专题二的第一课《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兴起》中,在高一新授时,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我们的目标应定位于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基本史实和体会民族工业代表人物的创业品质。高三复习时目标就要进一步探讨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体会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所表现的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第二,分析教学内容。历史学科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教材,分析教材必须结合历史课程标准,因为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版本,但课程标准是唯一的,它是教材编写、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考试评价的纲领性文件。只有在充分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能确定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我们江苏地区而言,无论选用人民版的还是人教版的教材,都要注意研读课标的前提下,研究、对比两种版本教材的表述方式其教学要求,以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如必修一的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课,人民版和人教版的内容各有不同表述,但我们可以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能力目标是“概括、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结合今天中国人的思乡情结、祭祖行为体会宗法制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影响。”
目标的预设和确定之后,和教学方式一样,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围绕大目标,还要注意随时适当的微调,针对不同的班级的学生,甚至同一个班级内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有适当的生成,这样才能促进所有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课堂形式思辨灵活
关于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是这次新课改的重点。我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采取传统型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充分准备(备课),依次完成对历史原因、过程、结果的分析(中间穿插师生谈话与一问一答),再以不同的形式对历史的因果发展来个小结,注重挖掘教材和历史知识结构教学。课堂教学中我力图循序渐进、完美地分析教材。结果当我把教材分析完毕后,总失望地发现历史所蕴含的乐趣和学生天生的兴趣早已消退得荡然无存。另一方面,课时内容容量大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尽管课堂上尽量压缩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可是由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追求面面俱到,以至于课堂教学尚未成功下课铃声已经“革命”的事件常常发生,并且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
长时间里我都无法理清课堂教学的头绪,急切地想要改革,可是又不知道到底该何去何从,直至后来参加了一次市里的高中历史新课程研讨活动。我学习这次活动中的公开课经验,完全放弃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彻头彻尾地进行问题教学模式:课堂上基本不讲教材,以创设问题情景为重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使学生认识历史事物,在问题设计上以拓展型的问题为主。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初衷是想把课堂完全放手给学生,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但是学生在初中阶段习得的历史知识毕竟有限,而且是处于亟待梳理中。这样全面放弃传统、完全不搭建知识结构的教学显然不适应“国情”,学生难以适从,而且就考试的效果来看也不是很好。
艰难的摸索过程让我明白:历史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不能照搬,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该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完善新课程下的新模式。
三、关于自身的问题与思考
问题所在:
1、教学知识点的处理还不够顺手,因为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变化很大,哪些知识该补哪些不补,尺度上很难把握。
2、教学深度处理还难于把握,基于新课改刚开始,无前人可鉴,无高考可寻,教学应教到哪一个深度,很难把握。过于理论的话,学生上课兴趣不过,而过于简单的话,又担心知识讲解不到位。
3、学生的历史兴趣调动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找到一个度。到底关注基础较好的学生,还是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其中很难把握。
4、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不是很到位,尤其教材中容量大、学术性、思辩性强的章节,往往不尽人意,有时过于注重细小知识的分析,造成课时紧迫和教学难度增大,或把握不住主线作蜻蜓点水式处。
我的反思:
1、继续深入地研究新课程标准,以新课标指导教学工作,处理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尺度和积极推入新课程改革。
2、继续以调动学生的历史兴趣为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个性。
3、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课标为指导,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体,积极稳定地处理历史教学问题。
【落实新课改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新课改第二周教学反思09-19
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07-27
新课改下的高二地理优秀教学反思09-28
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反思10-04
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陈世明)09-07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做好高中英语教学反思09-26
新课改的体会和反思07-25
对新课改的一些反思11-13
课改语文教学反思五10-09
新课改教学的心得体会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