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之我见(精选8篇)
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的话,深有感触:假如通过奇迹能够使一百年前的人复活,那么这个人一定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取代打字机的是电脑,取代手摇电话和卫星通讯的是光缆传播,取代牛车马车的是这个星球上最大的汽车社会,他还惊奇的发现,有一个地方和一百年前没有什么两样,那就是学校和教室。学生代表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农村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如何让我们的教学跟上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都对我们提出了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法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优化教师素质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为教师教,学生学,是教学的中心问题。教师的教学素质好,教学能力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就高。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不应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
一、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以前,我们总是觉得做教师很苦,很累,而且教师的许多投入,付出还不被学生,家长,社会认可。但是我们却很少考虑老师的这些投入和付出是培养了“花朵”,还是扼杀了“幼苗”。说到底就是我们没有一个很准确的教师角色定位。在教育活动中,要尊重教育规律,即要按教育规律而不是按主观愿望去实施每一项教育;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展,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也就是要通过尊重、赏识、关爱、引导,把学生放在“人”的主体地位上,进行“生命化”和“未来化”的训育上。
当然,教学效果的好坏离不开教师的基本功,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平衡,增强感染力,提高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和反馈效率。正确综合运用语调和速度、重音、升降、停顿诸要素,可使语言和谐悦耳动听。使用修辞手法,深入浅出,创造语言情绪使师生心灵相通,激起共鸣。学习者把听课当作一种美的享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学有所得,品有余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把教材中比较艰涩、死板的书面语言变成浅显易懂、比较活泼的口头语言,如适当运用韵语、口诀、顺口溜等,能揭示知识规律,加深理解,而且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表情、动作、手势以及师生间的人际距离等总称为非语言交流。它是一种无声语言,在教学过程中也同样发挥着与学生相互沟通的作用。但非语言交流必须与有声语言、课堂情境等协调配合使用,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应具有预见性。教师在备课中,不但要知道本节课学生已学过了哪些知识,哪些是新知识,这些知识与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有哪些联系,还要预知本节知识的难点,特别要知晓此知识为何难,难在何处,针对某些学生还未掌握的知识缺陷而进行创新性的题目设计。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就要在教学设计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确定目标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参与目标设计。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把教材变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以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立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科技及人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结合巧妙涉及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育的诸要素中,教师和教材,教学方法,教学仪器一样,都是为了让主体(学生)更好地认识客体(客观世界)而起媒介作用的媒体,只是教师是诸多媒体中的主导。甚至还把教师比喻成在学生和知识之间牵线的“红娘”,认为教师的任务只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教师迟早要在学生和知识之间淡出。刚看到这种说法时,心里很不舒服,也不服气,教师只是“媒体”,只是“红娘,教师崇高的地位哪里去了?但细细品味,发现这种比喻其实很贴切。“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嘛。
三、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受现代三大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正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合作学习无疑有助于合作交流、尊重他人正视自我的团队精神的培养,但教学中如果合作目的的不明确,过程设计简单,时机把握不好;无论问题难易,均开展小组讨论充分,优秀者的想法替代其他成员的意见……合作学习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应对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各自承担不同学习活动中的任务,然后互换交流、且一段时间后后,合作对象也要重新调整,以扩大不同学生理解和交流。合作学习必须做到平等参与,共同分享,使不同背景的人和谐相处。每个学生、师生都应是积极参与者,愿意交流自己的收获、问题、感受和体验。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交和学的全过程,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结合化学教学的学科特点,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重在服务。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四、重视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
学生面有宽有窄,学习水平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要达到使每个学生都成功的目的,教师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施教。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促进个性发展。如学习内容上可在深度上分出不同的层次,提供不同的材料,授课时针对不同的学生,知识呈现方式上采用不同的方式、口述、板书、电视、录像、多媒体等取不同的空间授课,课内、课外、实地观察、社会调查,查询资料等;作业选择上,让学生根据自主的情况,寻找自己合适的作业。课堂教学的成功是使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和体验,有一种成就感,而不是统一全部接受知识完成教学的既定的要求。
不少课堂上为了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教学变成了满堂问,盲目追求问题数量,而忽略了问题的思维含量。这显然是对对话的误识。对话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考在想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符号为中介而进行的精神上的双向交流,沟通和理解。这不仅有语言上的你问我答,而且有知识、思想、情感、体验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对话需要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建构一咱多交叉,相互作用的课堂对话网络。师生间、生生间散发互动的气息,涌动着个性的灵动,互教互学,融合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一、应始终凸显学生主体核心地位
新课改教学标准始终强调指出,要坚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第一位,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地位. 教学工作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必须结合和紧扣学生主体的学习实情,开展和实施教学实践活动. 笔者以为,“教学相长”理念,其鲜明特点在于,正确理清和指明了“教”与“学”二者之间的深刻区别和内在联系,分别对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共同的目标.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运用“教学相长”理念时,要改变以往“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主体所具有的内在能动特性,根据初中生现有学习实际现状,围绕“学生”这一主体,设计和采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式, 组织学生通过互动性的师生、生生交流活动,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氛围营造以及生动性的教学实践探析活动,将学生的主体特性进行有效展示,主体核心地位有效呈现.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时,教者研析教材内容,意识到“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内在特征”是其教学重难点,为促进初中生掌握的深度,教师将“演示法”和“谈话式”两种教学方法有效融合,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折叠平行四边形纸张实践活动,与学生围绕“所折叠纸张所呈现的特点”等内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深入探讨的互动实践中,清晰深刻掌握其内在属性和本质. 又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中,教师为凸显学生课堂“主人翁”的主体作用,在找寻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中,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看谁能够找出不同的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让学生学习探析渗透在整个教学实践之中,以此增强初中生参与课堂探析的“程度”,从而在竞争激烈的互动实践中展示出学生主体的核心地位[2].
二、应充分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技能
教育学指出,“教学相长”这一教学理念,将教师的教学效能与学生的学习素养进行了统一和融合,提出了教学效能要与学习效能同步共进,共同提升. 初中数学教师运用“教学相长”理念,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将学习能力培养作为教学效能提升的重要内涵之一,要为初中生创造一切能够动手实践,思考探析的活动“平台”,有意识的将探知新知的任务和解析问题的要求留给学生群体自己去实践、探究,有针对性的帮助初中生解疑释惑,做好指导点拨工作,竭力帮助和培养初中生良好数学学习技能,以此“以学促教”,提升教学 效能. 如“如图1, △ABC的两条角平分线相交于点O,过O作AO的垂线交AB于D. 求证: △OBD∽△CBO”案例教学中,教师在该案例解题思路以及解题方法的讲解过程中,将任务“转嫁”给学生完成,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探究、分析归纳活动. 初中生由案例解题要求,分析问题条件内容,推导出该案例的解题思路为: “由角平分线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知: ∠1 + ∠2 + ∠DAO = 90°,再由AO⊥DO可得∠5 = ∠1 + ∠2,而∠5 = ∠3 + ∠4,从而∠1 + ∠2 = ∠3 + ∠4,由∠1 = ∠3可得∠2 = ∠4,于是结论得证”. 教师进行强化指导,强调指出: “此题不易得到边的比例关系,但O点是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交点,有多对相等的角,因此,应从角相等方面去解析”. 组织学生结合推导思路开展解题活动,引导学生归纳解析问题方法. 初中生归纳总结. 在此解题过程中,初中生数学探究能力、思维分析能力以及判断概括能力等数学学习技能得以有效锻炼和显著提升. 同时,也达到了案例教学课的设计意图,实现了教与学之间效能的共同提升.
三、应重在培树学生数学学习品质
笔者以为,就学生而言,更重要的还应体现“育人先育德”的要求,应将初中生良好数学学习品质作为践行“教学相长”理念要求的重要内容,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教学环节特点,设置生动趣味的教学氛围,创设实践探索的教学平台,开展反思辨析的评判活动,培养初中生乐于学习探知数学知识的主动意识,勇于探索求取数学内涵要义的探究精神,敢于挑战权威求特创新的创新素养,使每一个初中生在有效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实践中,形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树立科学优秀学习品质.
一、教学不只是给予,更是启发心智
教学是给予即把规律性的东西教给学生,但教学若仅停留在给予的层面上,就不能实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给予的同时要尝试运用激发、期待等方式,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像英语《新标准》第三册13模块中的一些中外重要的节日教学,如中国的新年、端午,西方的圣诞节、感恩节等,为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西方节日的典故及其庆祝形式,我事先布置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我没有像平常一样通过启发以提问的形式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要求他们将上网所了解的信息以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其他同学听。出乎意料,他们干得很出色。这件事提醒我,教师在教学中要大胆地给予学生信任和期待,把学生看作是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主体。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多尝试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给学生一些期待,通过较多的途径,让其尝试,体验成功。
二、教学不只是传授,更是放飞思绪
教学中,教师通过讲授来传授知识,这是最基本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但仅仅停留在传授上,教学就会枯燥、单调,从而失去艺术的魅力,使学生成了接收知识的机器。新课改的英语教学,就是要让老师充当“导演”,学生充当“演员”,在教学中想方设法放飞学生,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所积淀的语言,展开理想的翅膀自由翱翔。新教材每个模块的Listen, Read and Write都离不开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如围绕课文开展各种形式的交际活动、角色扮演、采访、调查等。因此我们教师要多吸收新鲜的东西,勤琢磨,敢创新,做学生心灵的朋友,乐于开启学生的思维,放飞学生的想象。
三、教学是解读,更应是点拨
新课堂应该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课堂,解读是必要的,但若只一味地停留在解读上,无法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也就失去课改的意义了。因此,我们要尝试运用恰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点拨。像每个模块的Read?鄄ing,我们不需对课文中的语言、语法现象逐句进行讲解与探究,而要重点指导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分析。因此,教师应该从阅读方法、步骤、技巧及阅读任务上进行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完全“释放”他们的情感——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辨,结论让他们去探寻。因为在教学中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教师要当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让自己和学生在课堂中一同成长。
四、教学是说教,更应是呵护
教育学生就必然要通过传统意义上的说教、指点,但学生成天生活在干巴巴的说教与严格要求之中,会觉得枯燥乏味。假若我们尝试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给予呵护,会比说教更具有效果。如我所教的一个三年级学生,他为了应付我布置的作文,总是随随便便地写几句,并且字迹潦草,但有一次他的作文写得很好,卷面也很整洁。尽管我知道他抄的是一篇范文,但仍给他打了鼓励性评语。此后,这个学生对待作文十分认真,再没出现抄袭的现象。可见悉心呵护学生的自尊这样一个不起眼的教学细节,却从此改变学生的整个人生。因此,从心灵里呵护学生,学生的潜能才能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综上所述,我觉得,新课改中的英语教学,它既不是传统教学的翻版,也不是对传统教学全盘否定,而是在遵循教学规律基础上的新旧教法的融合与提炼。它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因人而异的,它在不断的探索中产生,在不断的矫正中充实,在不断的充实中发展。
小尖中学 杨中仕
【摘 要】 眼下新课程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可是作为新课改的当事者、负责教书育人的教师的素质,却不那么令人满意,旧思想、旧观念、旧知识、旧方法、旧师德仍然束缚着我们的老师,这就要求老师必须与时俱进,积极顺应新课改潮流,用崭新的一套教育方法来面对新时代、新课改。
【关键词】 师德 理念 反思 合作
【正 文】:
一、目前教师群体的现状分析。目前我们的教师全体存在五大问题,它与新课程理念格格不入,与新课改要求背道而驰。五大问题分别是:
1、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裹足不前。
2、教师的知识结构面临危机
3、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不强。
4、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在有些地区和有些学校已经走到了非常危险的边缘。
5、教师较为普遍地缺少深层次的合作发展意识。
而这五大问题的解决正是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的体现,那么该背景下对我们老师素质的要求的到底是怎样的呢?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素质要求。
(一)师德是教师职业的根本。师德的真谛是师爱,师爱的本质内涵是责任。师德就是师爱加责任 有人说过:教育的真谛,就在 于以仁爱之心点燃希望这火,以信任之剑斩断心灵的枷锁,以唤醒之手开启知识的大门。对每个学生都充满仁爱之心,这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师德的最启码的标准。
学生和我们每个成人一样,都渴望受到尊重和理解,盼望得到赏识与信任,希望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对话,每一个学生都像一座休眠的火山,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只有以仁爱之心才能将其唤醒,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深刻的教育,爱是教育的起点,是教育的归宿,是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是教育的技巧和策略。
师爱的本质内涵是责任:不以师爱为出发点的责任就将成为一种负担、一种包袱、一种心理压力。但不以责任为本质内涵的师爱又是肤浅的,毫无意义的爱。只有师爱和责任完美的结合,才能构成师德的最高境界。这里所说的责任是指:对学生思想进步负责;对学生学业提高负责;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潜能开发负责;对学生终身成长与发展负责;对学生未来一生的幸福负责。只有将对学生的爱转化成这些具体的责任,贯穿于我们每一项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这种爱才是真实的、深沉的、有价值的。
可是,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师,他们把师德肤浅地理解为只要自己衣服穿整洁,不说脏话,不打骂挖苦体罚学生,就很不错了,可是在他们内心深处缺乏对学生的激情和爱心,缺乏对自己工作的热情和对学生的责任感,他不太关注自己的工作是否真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起了责任。更有严重的,把自己的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去,以牺牲学生的学业为代价来渲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情 绪。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缺乏师德的做法,就犹如医生自己不高兴时就在你身上随便动刀子一样。这样的教师,你将会从此失去学生及家长对你的信任和尊重,因为你已经失去了一个教师最启码的职业道德。这样的教师,不管你专业水平有多高,能力有多强,你都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二)理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
理念是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根本和基石,没有正确领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是纯经验型的,面对新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面对新时期新的学生,甚至是盲目的。教师就很难看到自身的缺点和错误,就很难听得进别人的建议和忠告。更不能适时进行深刻地自我反思和校正。就容易形成我们经常看到的:观念落后、思想僵化、固执保守、又处处固步自封的教师。
在新形势下,教师要做到观念更新,必须在以下几个问题上进行深入的思考。
1、对“教育”二字的真正理解。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究竟是一味地管教、苛求、束缚?是培养出一批批只会应考的机器?是按成人的标准“克隆”出一个个整齐划一的产品?还是以仁爱、信任、引导把学生的创造力开发出来,提升他们的修养与智慧,使他们成为丰富多彩的人?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重新审视和思考的问题。
事实证明:严厉的管教,只会束缚受教育者的心灵的自由,屏蔽思想空间的开放,严重的会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产生对立与隔阂。我 们都应该深刻地反思,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我们是否真正把学生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看待,而不是一个机器或产品。如果是人,就应当有他的自尊、自信,有人作为个体的鲜明的个性与差异、有人的喜怒哀乐,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自尊与自信,是否做到了能包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的喜怒哀乐。
在一节语文课上,教师要求学生就自己的未来理想写一篇作文,一个平时非常顽皮的学生洋洋洒洒地写出了他有史以来最长的一篇文章,道出了他喜欢动物,想成为一名生物学家的愿望,教师看后,找到这名学生,告诉他:你的理想太不切合实际,以你现在的情况来看,你只要好好的学习,将来能初中毕业已经不错了。教师的话听起来似乎语重心长,教师也可能认为这也是他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可学生眼中原本闪烁的希望之光渐渐暗淡了,取而代之的是自卑、冷漠和敌意。果然不出教师所料,这名学生没有读到初三就辍学了,当然,这名学生最后的结局也不一定全因教师这句话而起,但我们想一下,如果当初这位教师能用另一种观念来看待这名学生,能够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结果又会如何呢?
2、对教育的肤浅与深刻的认识。
在回忆学生时代的校园往事时,人们对有些课程觉得如过眼烟云,已经淡忘,而对有些课程,甚至课堂上的有些细节(如教师的一句话或一个眼神),却往往印象深刻,念念不忘。何以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如果不考虑学的因素而只从教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是由于教育的肤浅与深刻之差别所致。
在一节美术课上,教师要求学生画太阳。一个羞怯内向的小男孩把太阳涂成了绿色,并给太阳戴上了帽子,围上了围巾。他的作品引起了周围同学的哄堂大笑:“多可笑的太阳啊,怎么会有绿色的太阳呢?居然还戴着帽子和围巾!”小男孩在同伴的嘲笑声中慢慢地低下了头。这时教师闻声走来,拿起他的画,目光在画上停留了几秒钟后,深深地注视了他片刻,然后猛地大说到:“同学们,这幅画是我所见到的最有创意的作品!你们能猜出作者的意图吗?”教师的一番话使孩子们陷入了沉思:“他画的也许是一个冬天里的太阳,冬天很冷,所以给太阳戴上帽子,围上围巾。”“他也许希望地球上多一点绿色,所以就把太阳涂成了绿色。”在同学们的议论声中,小男孩又自信地昂起了头。
多少年以后,小男孩儿长大成人,学校中的许多往事都已忘记,惟有这节课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中,这是因为,是这节课帮他找回了自信,使他体验到了爱,懂得了欣赏与宽容;这是一节让他终身受益的课。
一堂平平常常珠美术课,一个偶然出现的小插曲,经过教师的巧妙处理,成为沟通心灵、学会关爱、完善人格、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契机。能从孩子忽闪的大眼中看到他们的渴求,能从他们“古怪”的行为中读懂他们的天真,能从点滴小事中发掘他们的潜能。这是什么?这就是教育的深刻。
肤浅的教育只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它仅仅有教育的形式,而无教育的本质;仅有教育的躯壳,而无教育的灵魂。它不触及人的心 灵,不会有真情实感的交流与体验,不能带给学生愉悦、期待和追求。因此,这样的教育是沉寂的,交往是被动的,气氛是凝固的。当有学生讨厌学校、厌恶学习时,我们是否想到这可能是因我们教育的肤浅所致? 深刻的教育是无条件地尊重每个学生的尊严,并通过教师的教育行为去挖掘和彰显学生鲜活的生命价值。深刻的教育是对沉睡潜能的唤醒,是对封存记忆的激活,是对禁锢情愫的释放。它能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明天的期待。所以有句话说:一流的教师教人;二流的教师教书;三流的教师教学生应试。
3、深刻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时代意义,全面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评价观。
(1)本次课改的主要任务以及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
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单
一、学生学习被动、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均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医治,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这是本次教学改革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这次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主要表现为: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知识观,具有开发构建课程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能体现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具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倡导并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主动体验、敢于创新,主动地自我发展;具有面向每个学生的能力,能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方式和技巧,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和发展;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的能力,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2)新课程倡导新的教学观
A:教学过程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摆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在传统的教学论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总和。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的事,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课程规定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于是才有“教书”和“读书”这种说法。
在新课改下的课程就不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个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和解读,从而对其不断变革和创新并不断地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过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再只是教书)。这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教学观,B、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 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巧、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构建,它不仅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在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C、教学结论与教学过程、方法并重
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勿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法,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 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要结论,更要重过程。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的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D、新课程教学关注的核心着力点是人和人的发展
现行的中小学教学是以学科载体进行的,学科教学的重心在学科还是在人?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它突出表现为:
第一,重认知轻情感。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 情感体验,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教学的非情感化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
第二,重教书轻育人。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学过程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这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的最大失职。总之,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在强化和突出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位,学科本位的错误不在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体现在教学中,它意味着:
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子者莫如 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积?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3)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角色转变与教学行为变革
A、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及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只向学生传播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 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B、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C、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能力。
D、教师应该成为面向社区的开放型教师
(4)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观。
“木桶效应”:原本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意指决定一个木桶装水 容量的不是最长的木板,而是最短的那一块木板,由此引“短处决定论”。在教育教学中,“木桶效应”常被教育者引用,用来强调对学生薄弱点的关注,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著名的心理学家H.加德纳于1983年在他出版的《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对智力给出了定义:“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他认为: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加德纳认为,人类拥有八种智力: 语言智力(个体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节奏智力(个体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音乐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数理智力(个体对事物间各种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
空间智力(个体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
动觉智力(个体控制身体动作、对事件做出身体反应以及利用身体语言等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自省智力(个体意识自身的情绪、欲望、个性等并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 交往智力(个体觉察他人情绪、欲望和意图并能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 认识自然的智力(个 体认识自然并据此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我们认为,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要老用“木桶效应”去过多地强调学生的短处,而应自觉地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来端正自己的评价观,用全面的、客观的、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们每一个学生,做好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工作。两个基本原则:
A: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富有教育意义的,是建立在对学生抱有期望、给予激励的基础上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人不相信孩子,认为孩子将一事无成,在学校不会有所作为,那么,他不仅会使孩子们痛苦,而且也会使自己终身都感到痛苦。”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罗森塔尔效应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经由激励性的教导和评价促使学生认识和学业提升的“魔力”。
因此,教师在任何教育教学环节中,都要始终对学生抱有期望,相信学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相信发展性评价应该、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B:教师的评价应建立在师生之间有效沟通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三)“反思”是教师不断进步的必要手段
A:学会寻找教育的遗憾
不管我们承认与否,每一个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地留下一些遗憾,有的可能还对学生造成过伤害。对这些遗憾,有的我们并不在意,或者已经淡忘,然而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在学生脆弱而敏感的心灵中,已经刻下了深深的印记,留下了难以忘却的阴影。因教师的一句 话、一个暗示、一个表情而影响学生终生的事例并不少见。然而在平时的忙忙碌碌当中,我们总是抱着“都是为了学生好”的心态,总是在顾及所谓的“师道尊严”,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留下的遗憾,很少能静心下来认真地反思总结一番。我们总认为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学生也不会计较。正因为如此,不少教师不仅不能很好地从遗憾中总结得失,吸取经验教训,而且还一直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通过寻找教育的遗憾,对自己的教育过程作一次全面的回顾和反思,无疑有助于教师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教书匠”走向教育家。可以说,寻找遗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重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升华自己的过程,就是走向教学民主、提升教育理念、完善人格塑的过程。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些教师教了几十年的书,仍没有多大长进,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了一个寻找遗憾——反思提升的过程。不去寻找自己已有的遗憾,就看不到差距,看不到前进的方向,当然就不会有前进的动力。因此,不断使自己处于寻找遗憾——反思提升的过程中,不但能及时校正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向,做到对所有的学生负责,而且还能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B: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
记成功的经验:及时记下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好的课堂结构、好的教学措施等。
※
记学生的创新:及时记下学生的新方法、新思路、新见解等。※
记学生的问题:及时记下学生的疑问、由此进行判断和分析,找到学生产生问题的根源,然后针对原因予以解答。
※
记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处理:及时记下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分析处理的成败得失。
※
记教案的修改:及时记下教案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弄清哪些地方需要调整、修改、补充或删减。
※
记失败的原因。
(四)强化合作是教师成长的捷径
A:认识合作的好处。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明白,合作有利于保持教师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合作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益;合作能弥补教师的缺陷、积蓄能量、有利于教师个人事业的成功;教师间的合作还有利于造就学生的完美人格。
B:教师要树立“双赢”的意识。要改变教师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非赢即输”的思维定式,植物界有一种“共生效应”,即某种植物单独生长时会枯萎死亡,而与另一种植物一起生长时两者都会生机勃勃。教师之间合作得好也会产生这种“共生效应”。大家应在试图满足自己的需求的同时,也主动考虑其他教师的需求,肯定其他教师的能力、贡献,主动帮助其他教师。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谁能把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地应用到教育工作之中,谁就能抢占教育教学的制高点,增强教育的综合实力,促进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现在,我就参加学校新课改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实践活动,谈一谈我个人的感受,与大家共同学习。
首先,我认为教育信息技术对语文课堂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多媒体教学拓展了语文教学的信息资源。
现代的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而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现能力就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收新鲜资料,扩大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在这一方面,传统的语文教学难于与多媒体语文教学相媲美。在有限的时间里,传统的语文教学不可能陈列、展示与课文相关的所有知识点,只是根据课文教学有选择,有目的地侧重录用一些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信息资源的最大化,使学生的视野只能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受到了限制,其语言思维能力就不能放得很开阔。而多媒体教学则能成功地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可以把相关的知识贮存于文件夹中,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赏析,这样既能充分地利用课堂时间,又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受到更广泛的信息资源。例如,我在讲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除了简单地向学生介绍朱自清外,还让学生观看有关朱自清的影片片段,引导学生阅读他的《毁灭》,促使大家加深对朱自清先生忧国忧民思想的领悟;同时,插入钱理群先生关于朱自清先生的“不平静”的阐释,让学生更广泛地,更深层地理解朱自清先生“不平静”的心境。所有这一切都是传统的课堂教学难于企及的。
网络提供的教学资源远远大于任何教师,任何教材,他是一个全球性的图书馆,包罗万象的知识信息宝库有着取之不尽的教学信息。我时常浏览教育网站,搜索教学资料,为我备课提供丰富的、全新的信息资源;准确、及时地把握最新的教学动态。例如,在教学《五人墓碑记》的过程中,对于“四海之大”这个句子,课本和一般选本都没有明确注释,大概是因为句式简单,容易理解吧。可是仔细推敲,这是一个什么结构的句子呢?是句子成分,还是分句?答案好像并不容易得出。辽宁人民出版社《中学文言文对译注译》译为“中国这样广大”,这显然把它当作分句来处理了。但是,如果把它放在“大阉之乱(状语),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主语),“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谓语)”这个单句里,“四海之大”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只是表示范围和地域大小的状语。而“中国这样广大”是陈述“中国”的,不能起限制范围和地域的作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参考书则将它译作“(在)全国(这样)的广大地域”,让“四海”来限制“大”,又把“大”理解为名词,既牵强费解,又不够流畅。种种解释都有疑义,此时该怎么办?应用教参来敷衍学生,显然是不负责任的作法,更不是一个敬业老师的作为。这时,如果我到网上去冲浪,发现这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其中心语是“天下”,定语为“大”,结构助词“之”用在中心语和定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这种定语后置的格式是:中心语+之+定语。高中语文《劝学》里也有这样的句式,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之利”即“利之爪牙”;“筋骨之强”即“强之筋骨”。此时的我,豁然开朗,心中无比喜悦。感谢网络为我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开拓了我的教学新视野。
第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今社会是一个讲究效率的社会,效率就是生命。教学也是如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有谁不希望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呢?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仅板书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现在,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只要用鼠标轻轻点击,所要板书的内容就投影到大屏幕上了。决不会因为书写潦草杂乱而带来视觉困难,可以轻松地做到一目了然,重点突出。教师将板书的时间节省出来后,有着充裕的时间讲析更多的内容,学生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在过去,两个课时的教学任务,现在一个课时就能轻松完成,而且质量更好。特别是诗歌的教学,效率更好。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味诗歌的意境,这比用优美的言语去阐述诗歌的意境效果好,因为学生更相信自己的切实感受,并且通过自己的切实感受深层地领悟作者的情感。在这种情境教学设计中,我们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兴趣越高,学习就会越轻松,掌握的信息就会越多,记忆会更牢固,在实践应用中也越灵活。多媒体教学就是要充分地应用声、像、图、文为学生创设一个立体的信息源体,模拟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在我们这样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不是很好,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有厌学的情绪,为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尝试过许多方法,而以多媒体教学法收效最大。原因是什么呢?多媒体是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是一个新鲜事物,自然怀有一种猎奇心,进而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其中。使用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学生的厌学情绪荡然无存,学习兴趣倍增,这自然有利于活跃我们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影视,使德育教学更为具体感人,真正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德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特殊任务,因此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语文学科富有思想性这个优势,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目标。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在这一方面似乎带有空洞说教的嫌疑(许多学生不接受这一套)。作为年轻的中学教师,我时常感到困惑,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我尝试应用多媒体影视来进行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比如,我在讲解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时,剪辑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影视片段,让学生欣赏。同时编录清政府腐败无能、屈辱卖国,残酷地摧残正直人才的镜头。这样,一方面用历史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让学生从苦难的历史中去探寻龚自珍先生的爱国热情和“落红不是无情无,化做春泥更护花”的自我牺牲精神。这样,智育和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地显示了语文学科富有思想性的特质。
多媒体带给我们的不但是量的优势,而且也有质的极大飞跃。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课件制作,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我在实践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也遇到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前,多媒体还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工具引进在我们的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出它的最大作用。比如,我们利用多媒体可以为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教学所需要的丰富资料,甚至还可以创设、模拟各种情境进行教学。这种实践创造出了教学的高效率,十分必要,但这又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运用多媒体教学,不只是为教学寻找一种先进的、多功能的、方便灵活的辅助性手段,其根本在于它对教学目的、内容和模式的深层探讨。然而,目前我们对教育信息技术的了解还很肤浅,大多教师还只能简单地编辑(剪接)声音、文字和图像,这与现代化教育事业的需要还有很大的距离;可以说,发展多媒体教学任重道远。
二、教师现有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束缚了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开展。教学课件涉及到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等多方面的因素。目前我们的教师有较强的文字处理能力,但在声音、图像、动画,特别是在课件整合上还依赖于计算机老师,更有甚者采取“拿来主义”,直接从网上下载,然后“改头换面”为我所用。这势必留下“刀伤”,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加强自身的能力培养,使教学更为协调。
三、要辨证地对待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多媒体教学在现代很多学校蓬勃发展,但多数情况下,还只是出现在公开课上,并没有在常规教学中真正推广开来。也就是说,传统教学模式仍然牢牢地控制着学生的课堂——现代教育技术并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绝不能让多媒体教学流于形式。把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门面来装饰,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这反倒使其教学效果不如普通的传统课堂教学。如果花上十天半月才能完成一节课的多媒体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即使很成功也是不足取的。我们应该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高效率的教学工作中,让多媒体教学置于“辅助”的位置上,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这样,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摘要 新课程理念影响,已经得到了验证,充满乐趣、激情的课堂让学生和老师都大大受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必须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必须做到教学预设必须转变理、教学方法必须适应课改、教学过程必须凸现三维目标、教学媒体必须有效辅助。然而,对于整个教育教学工作者来说,更重要的是怎么样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真正能够达到新课改计划的目的,从而进一步推动化学教学的改革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关键字新课程
新课改 教学过程
三维目标
化学新课程实验的成功和推广,让我们深深地领会到,过去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裂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让学生的智力接受挑战、思维产生碰撞、情感受到熏陶的课堂教学行为得到形成,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由新课程理念影响和引导出的充满乐趣、激情的课堂让我们感到自豪。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不由对在新课程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困惑进行深深地反思:由于存在着教学内容面面俱到而又面面浮浅、知识很难形成体系、课时不够用和课后练习与教学进度脱节等来自教材和课程的困惑;存在着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导致惯性教学、学生活动影响教学进度、探究难以建构知识体系等来自教师的困惑;存在着实验室建设、教学资源、网络资源跟不上课改步伐等来自教学资源的困惑。化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与新课程理念不相和谐的做法,暴露了不少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主要有:(1)重教学形式,轻教学实效。有些教师偏面理解新课程理念,流于形式,虽各种活动频频“闪亮登台”,但“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学生缺少体验、巩固、提升,学得浮躁,学得模糊,学得低效。(2)重知识“完整”,轻“指导意见”。有些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浙江省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缺乏深入学习和领会,怕高考“吃亏”,教学“惯性”严重,在教学过程中随意拓展外延、加深难度,追求以往 “完整” 的知识体系,这样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造成学生“消化不良”,进而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化学的信心。(3)重实验演示,轻学生操作。由于教学时间紧,活动与探究较多,各班同时开设学生实验条件不具备,导致学生实验操作能力降低。
只有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资源的运用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和改进,才能真正提高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化学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下面结合一年来化学教学实践、教研活动,针对进一步领会课改理念,优化教学过程谈一些思考。
一、转变教学理念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
新课程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课程资源,因为教材的缺憾与空白靠教师去圆满,教材的运用与开发靠教师去创造。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通过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根据学情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进行重组、活用,使预设进尽可能得到精彩的生成。因为预设与生成都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少的两个方面,预设高水平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算是精彩的。过分强调预设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单纯依靠开放和生成,缺乏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预设,课堂教学则会变得无序、缺乏目标和计划,也不会有良好的生成效果。因此,教师只有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控,追求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达成。
首先,教师要做到“四清四减”,即理清课标、指导意见的要求,减少过高预设;摸清学生的知识储备,减少惯性预设;弄清初高中教材或必修与选修的知识体系,减少盲目预设;查清学生能力现状,减少无效预设。
其次,教师的角色要转换、定位——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创造者和实践者。要改变过去只预设“内容”不预设“人文”,只预设“形”不预设“神”,只预设“结果”不预设“过程”现状,才能创建凸显个人特色的鲜活教学预设。具体的说教师的教学预设要实现“四变”:一变教学目标“一维”为“三维”;二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三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四变 “注重结果”为“关注过程”; 突出“四化”:课程心灵化,过程动态化,内容生活化,情境和谐化;着力“四活”:把教材用活、把方法激活、把过程盘活、把媒体点活;力求“四味”:充满趣味,饱含情味,具有韵味,令人回味。
第三,教师要将“三序”有机结合。即(1)知识序:教材体现的知识演变的顺序。但教材呈现的编者思路不一定符合学生实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和能力水平,寻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发生、发展的逻辑顺序;(2)认知序: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序。学生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心理活动过程,一般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3)教学序:教师进行系统教学而预设的顺序,教学过程应有学生观、时间观、质量观。“三序”结合的教学预设的基本目标是:(1)节奏感强。教学节奏与课堂45分钟的思维曲线基本吻合;(2)动静搭配。学生活动和学生思考能有机结合;(3)讲练结合。教师引导与指导、学生回答与思考或练习巩固能有机结合。“三序”有效结合能使学生思维之花常开,成功之果常摘。
如:化学1专题2第一单元的教学可以先学习氯气的性质,并同时学习溴、碘的提取中氯气与KBr、KI溶液的反应,使氯气的性质完整,再学习氯气的生产原理,避免学习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过程中氯气鉴别等知识准备不足,达到“三序”都顺畅。
二、选择适应课改的教学方法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活,课堂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内涵非常丰富的艺术。教学是个千变万化的动态系统,不能刻意追求和照搬某一种模式。只有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使用教法,才能适应课改要求。
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但并没有否认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教学等方式,只是以往的教学方式太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任何教学方式本身都是中性的,用得好是好方法,用得不好就是坏方法,它的功效发挥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和谐,所以要克服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一要看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三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四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要看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六要看是否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地将各种教学方式有机融合,要根据教学内容定方法:如陈述性知识通常采用启发式、讲授式学习方式教学,有多种理解可能的知识要采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在学习化学
1、化学2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为解决内容多时间紧的矛盾,我们采用“长藤结瓜式”的教学方式:“藤”——主干知识、陈述性知识,以启发式、讲授式教学为主,重在知识的建构;“瓜”——有意义的理解性小单元、小模块知识,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探究,以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重在能力、素养的提升和个性的发展。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建构有序,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参与机会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不会发生冲突,知识、能力和方法生成的效率高。
如学习氯气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以预设为(1)通过初中的酸、碱、盐相互关系、活动顺序的应用推理,化学实验的引思激趣,启发学生得出氯气与金属、非金属、卤化物反应的规律;由于学生对氯的含氧酸知识准备不足,探究学习困难,可通过多个实验和提供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氯气的成份,写出化学方程式;通过启发明确氯气与水反应的原理,便进一步启发学生推导出氯气与稀碱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从而使氯气的化学性质之“藤”长茂盛。(2)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氯水中漂白物质的探究活动,使次氯酸漂白原理的探究之“瓜”瓜熟蒂落。
三、教学过程必须凸现三维目标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根本。
新课程理想课堂的境界,可用一句话概括为:焕发出生命活力。所谓活力,即师生生命的创造力,其课堂特征是: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向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理想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它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归宿,以师生有效参与为载体,以学生学力提高为目的。
1、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
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新课程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支持性的学习氛围。教育家罗杰斯指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众所周知写字“气和字则秀”,同样课堂教学“气和课则优”。可见,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学生心理自由、愉悦、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这就要求在师生互动时,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倾述,教师表现出热情、信任,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有效激励,形成师生“互动流”,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中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因此每节课要有“形”有“神”、有“情”有“韵”,并以“情景”为亮点,以“情感”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以“STS”为源泉。通过创设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将知识教学镶嵌在情景中,融入到活动中,课堂成了虚拟的智慧宫、科技园、演讲厅和挑战平台。实践证明:环境越和谐,亲和力越强,教学越有效。
2、设置良好的教学情景、合理开展适度教学。
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心向。创设优良的学习情景就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一方面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明确学习的目标;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学习需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习情景通常以问题形式体现,好问题的要求是:一是问题有价值。问题对达成目标有贡献,有必要,有价值。教学中千万不能由“满堂灌”变为“满堂问”。二是问题具有挑战性。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设计知识陷阱、设置知识墙等。教学中要克服“填鸭式”的随口问。三是问题符合可行性原则。问题的难度应控制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挑子”,满足学生的成功感。四是问题要接问题,问题要套问题,形成问题链,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发展;同时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恰当地运用实验与现代技术等手段。提问技巧贵在以人为本、把握好度。
3、创造有效的学生思维、提倡学生积极参与。
学习论认为:学习是无序到有序的结构化了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不断顺应和同化的建构过程。教学过程好不好的标准,笔者认为主要是:一看课堂师生互动是否有效、学生是否人人参与、教学流程是否有创意、学生的思维是否产生碰撞和智力是否得到挑战、师生的个性是否张扬等;优良的教学过程是以有效实现“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为前提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教和学生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二看学生的智力是否集中在教学重心相关的重要观点上。吸引的关键是教师启发得当,学生活动积极有效。三看精彩的回答是否从学生嘴里表达出来,动人的场面是否在学生身上表现出来,学生是否是生动活泼的学习的主人和学习过程向前发展的动力。
因此,教师要善于重组教学内容,寻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思维规律的相应的教学序,使知识与能力的发生、发展、提升的过程有序进行,使教学内容真正成为一条螺旋上升的知能链,使学生的思维有序的展开、发展、收敛。这样的教学过程就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教学过程中,还要随时反思教学活动是否与目标和谐一致,通过与学生的双向信息交流,协调教与学的矛盾关系,矫正与目标的偏差,以确保课堂教学生成的有序进行,促使学生学会建构、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因为,“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才是“活”知识的源泉。
如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学习片段:(1)播放一段节日放鞭炮焰火、工业废气排放、酸雨的危害和SO2漂白食品的影视;(2)提出SO2属于什么类别的物质?可以推测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通性?师生通过实验和对话加以归纳;(3)通过SO2与品红溶液的实验,引导学生探究SO2的漂白原理。(4)通过SO2水溶液中加BaCl2溶液无现象,加H2O2产生白色沉淀,加盐酸沉淀不溶解的实验,引导学生探究SO2具有氧化性;再从硫的化合价分析S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5)组织学生讨论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成分、危害。(6)开展合作学习:鉴别SO2、CO2两气体有哪些方法?如何证明SO2气体中含有CO2?如何除去CO2气体中的SO2?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思维得到有效提升,知能得到有效落实。
四、使用教学媒体是有效辅助、整合教学的最佳途径。
化学学科教学媒体主要包括教材、教辅资料、板书、实验、教具、图表、板书、多媒体、网络等。教材是很重要的教学媒体,它是新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学生知识的源泉。教学前必须认真研究,教学时必须回归教材并指导学生用好教材。板书是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的重要媒体,简单、明了。多媒体技术具有“微观问题宏观化,静态问题动态化”、容量大、便于修改和保存,可以整合各种教学方法。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可以有效创设教学情景,能加快知识的生成、思维的启迪、探究的展开,实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前提。教辅资料是学生学习的延续,是知识巩固的重要载体,对师生成果交流的主渠道。它们都有自己的辅助教学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
但是,教材、教辅资料、教具、板书、实验、多媒体等教学媒体都是中性的,均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教学媒体质量不高或使用不当就会事与愿违,影响或阻碍教学的有效生成。这就要求:(1)教学媒体要保证质量,不能流于形式。如有的教师用下载的重点中学课件在普通中学使用,学生无法参与。练习书刊由于时间仓促和缺乏教学实践经验,还不成熟,问题较多。(2)教学媒体要用到位而不能越位,否则就会障碍教学生成。如多媒体代替普通实验,造成学生不信任教师和实验能力下降。又如有的教师一节课幻灯片放了二十多张,教师围着电脑转,学生上课眼花缭乱,课后脑中一片空白。(3)一般来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用教材、实例、教具等常规资源;若不能解决时必须首先想方设法采用实验去解决;若实验也无法解决,再多媒体和网络来解决。
教学媒体的合理使用,可以优化教学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减少学生学习的思维障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一节课往往需要使用多种教学媒体,这就要求根据内容、学情和媒体的特点,正确定位,扬长避短,进行有效整合,使辅助功能发挥最大化,促进教学效果最优化。
如学习化学2的乙烯时,乙烯的结构用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辅助教学,乙烯的性质用实验辅助教学,化学方程式要认真板书,反应机理应用多媒体辅助,知识小结回归教材。这样,教学媒体使用丰富多彩,并发挥了各自的功能。
提高新课程教学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合理选用教学策略,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的过程中逐步完成,教师只有主动适应时代的需要,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参阅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2]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3]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
1、化学2.北京 人教版,2005.5
一、当前田径教学面临问题
(1)学生的身体素质逐年下。近年来,学生身体素质在整体上是不断下降的。很多学生对体育运动很少参与,田径课程的基础更是非常薄弱,基本上很难找到田径项目的特长,对田径课程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和全面,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在第一时间建立起田径课程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同时,由于田径运动对学生的体能素质、耐力素质和爆发力具有较高的要求,而学生很少经历正规的训练,身体素质的低下往往很难适应一些难度较大的教学项目,如跨栏、跳高等。此外,有些学生的个性比较强,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在田径课堂上的抗挫力不强,稍微有点身体上的疲劳和学习中的障碍,就开始请假或偷懒,最终影响到田径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和学生田径成绩的提升。
(2)体育场地与教学设备上的缺陷。体育教学场地和教学设备上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学生的增长与体育教学设施的增长不成比例,不利于各项田径教学活动的开展。很多学校在扩建过程中,存在临时或长期占有运动场地的情况,导致学校的体育教学人均占有场地面积急剧下滑,甚至出现不同班级共用一块教学场地的情况,从而使学生失去了正常开展田径学习和田径运动的先决条件。此外,还有一部分学校忽视了对田径体育教学设施的有效维护、管理和定期的更新、补充,使得田径教学设施过于落后,甚至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影响了体育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田径教学的改进策略
(1)重视田径课程的积极宣传和田径项目形象的塑造。为了让学生对田径运动有一个全面、深入、科学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田径运动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知名度,体育教学部门需要对对田径运动项目和田径课程的宣传工作给予更高的重视,做好田径项目的形象塑造工作。一方面,要对田径运动的综合价值和功能进行宣传,让学生全面了解田径运动的本质、价值和重要性,提高学习田径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树立利用田径知识为社会服务的理想,迫求田径的价值;另一方面,要对田径课程的特点、授课形式、考核办法等相关内容进行详细地宣传,让学生提前了解田径课程的主要特征,消除对田径运动的传统偏见和厌恶心理,建立参与田径运动的自信心和勇气。体育教育工作者只有想方设法在学生心目中塑造出田径运动项目的良好形象,才能为田径运动在学校中的开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2)拓展学校体育田径课程的综合功能。鉴于当前学校体育田径教学中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参与度差等方面问题,处于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一定要重视田径课程教育功能的综合开发,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途径提高田径课程的健身性、教育性与趣味性,增强田径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首先,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实现竞技理念与健身理念的有效融合,在田径课堂上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竞技素质,更要凸显田径运动的健身功能,并将健身功能作为学校田径课程教学的主线。其次,为了确保学校田径教学成果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丰富田径教学的方式方法,延伸田径运动项目的趣味性,为田径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教师在授课时要多选择幽默、友好、激励性的语言;在锻炼学生的跑、跳、投等能力时可以同体育游戏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则应当多采取游戏教学、分层教学、互助教学等互动性、趣味性比较强的形式,只有不断提高田径教学的健身性、娱乐性和趣味性,才能让学校田径课堂变得更加精彩。第三,还可以将田径教学同学生的耐力训练结合起来,如在长跑运动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耐力等素质,实现田径教学教育功能的拓展,这时往往可以收获更多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新课改;学习兴趣;课堂氛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一些看似热闹无比的“新招”“创新”层出不穷:走马观花式的检查一下字词,丝毫没有落到实处;“课件满堂飞”,有用没用地让学生沉浸在色彩绚丽的画面中,而忽略了对语言文字本身的理解和感悟;“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跟着感觉走,迷失了基本的教学目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抓训练”似乎成了一件十分遥远的事。如何开展新课程改革下的有效课堂教学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课堂的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應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2.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课堂的策略
学习积极性从心理学上讲,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具有的认真与勤奋、主动与顽强的能动心理状态。所谓能动的心理状态是基于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而产生的认真态度、积极情绪、顽强毅力和主动进取精神。学生在学习中才会表现高度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积极性通常体现在学生对待学习的注意状态、情绪倾向和毅力等方面。它由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方面组成。教师如何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巧借兴趣,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有效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总之,我们教师的主战场在课堂,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也在课堂。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需要我们教师去调动才能得到提高。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是教师主导的教和学生主体的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绝不表现在满堂讲,教师讲什么学生就收什么,而是要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要让学生这个主体活跃起来,嘴动起来,手动起来,思维动起来。课程改革后,教师由单一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到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只需要“传授”,学生只需要“接受”,而事实上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教师要根据学生智力、能力的不同,给予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教学要求和具体帮助。如果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也就无法承担新课程政策下的使命,也就无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减少低效无效环节。
三、探索新型的教学策略,形成高效的课堂氛围
1.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转换师生角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还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更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由知识的持有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础是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的转变。教师的定位不再是主宰,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保护好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到长久保持,做到乐意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教师要积极探求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同时,教师还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到导有目标、导有方法、导有学法。
2.开展“小组”学习,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让师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师生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为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提供原动力。小组学习是班级授课制中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师一定要运用好这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要讨论的问题,为合作学习打好基础。在指导互助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合作学习的扎实有效,做到分组要灵活、分工要明确、指点要巧妙。
3.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条件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教师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探究、创造,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探究精神:教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教学生学会求异思维、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拥有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拥有探究的自主权。只有这样,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创新品质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提高。
总之,随着新一轮课程的不断深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诸如此类的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课堂中我们要采用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创新思维,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实现语文教师期待的高效课堂梦!
参考文献:
[1]陈大超.研究性学习[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5.
[2]王卓,杨建云.合作学习[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5.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7.
【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之我见】推荐阅读:
高一化学新课改教学的点滴体会11-15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开展09-18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师角色转变探讨论文10-29
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07-27
新课改下的高二地理优秀教学反思09-28
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反思10-04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11-15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07-21
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陈世明)09-07
新课改下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论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