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教学的心得体会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改教学的心得体会(精选8篇)

新课改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

一、新课改下的困惑

新课改的实施和推广,对老师和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让教惯了旧教材的老师有许多的不适应和困惑。首先是新的教材体系不适应,同时对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比较陌生,另外,教材容量过大,这都叫老教师有点措手不及,总体感受是不会教、教不会。

二、新课改下教学困惑的原因

(一)教材的变化

旧教材总体来说信息量小,分析深刻,而体系编排无论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无论是古代史还是近现代史,都是以时代为线索,而在某一时间段内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新教材则容量大、信息广,分析比较浅显,其体系则是分别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为线索,再以时间为纽带去阐述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和世界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变化,有专题史的思想。和旧教材相比,是大相径庭,故教师会有很大的不适应。

(二)学生的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现在的学生与上世纪的学生已有很大的差别。现在一个学生每天获取的信息量远远超过教师,同时,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敏捷,遇到问题总是穷追不舍。因此,我们的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面对学生的这一变化。

(三)时代的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时局的变化,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你对本专业的知识有精准的掌握,还要求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不但要求你不但要求你掌握好汉语,而且要求你掌握好最基本的英语,现在出现了许多边缘性的学科,单靠某一学科的知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总之,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人才,一专多能的人更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新课改下解决困惑的措施

首先:处理好教材

新教材的容量比较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教材就显得至关重要。我觉得在处理新教材的内容时要有取有舍,纯记忆的东西可点到为止,而对较难理解的内容要进行重点突破。如在处理“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节教材时,我认为第一个和第三个目录可以让学生自学,而教师则把精力放在第二个目录即“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上。这一目内容理论性较强,在处理时我们可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讲到十五大,这样基本上就可以把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讲清楚。就如有的老师所说的:现在主要是如何使用好新教材而不是如何教好新教材。

另外,新教材的体系没有旧教材的体系那么容易把握,似乎每一个专题与前一个专题和后一个专题之间都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样,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是孤立、分散的。其实不然,只要你认真钻研,善于把握,它们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必修三的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的四节课讲的是儒家思想的产生、正统地位的确立、新发展及受到批判;而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三节课即讲的是向西方学习技术、制度、思想一个过程也是儒家思想受到冲击、动摇的一个过程。这样,两个貌似无关的专题却清晰的叙述了整个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如果教师在讲课前心中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那么在上课的过程中就不会游刃有余。简言之,需要我们教师能有效的把握处理教材。

其次,提高自身的素质

新课改下,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学习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要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按新时期教育规律办事,以最经济的时间、最合理的办法提高工作效率。

新教材除容量大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对有些知识,我们可能比较陌生,比较像绘画艺术里的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立体派,还有古代哲学、物理学,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的去充电,大量获取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提高自己的素质,许多地方要和教材、学生产生共鸣,只有 “熟”才能生“巧”,连教师自己都搞不清的问题而去给学生讲解,学生是不会喜欢去听的。

另外,教学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深入浅出,优秀的教师要尽力的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如必修三讲的是思想文化史,讲到每个阶段的思想文化出现的背景时,我们都会分析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阶级、社会状况,也就是说: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简单地说就是: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哲学的观点来解释就更简单,这

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增加历史知识的储备,同时要注重文史哲的有机结合。

最后:注重启发式教学

旧教材下,我们教师喜欢表演式的上课,一节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感觉把教材分析的入木三分,很有成就感。或许旧教材下,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可行的,但在新课改下,我们应更多的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尽量使用多媒体,充实教学资料,注重情景问题的设置,问题的设置最好是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如在讲罗斯福新政时,我们可以把听它和当前的金融、经济危机相结合,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讲到网络的双重作用时,我们可设置:假如你是牛郎、包拯、比尔·盖茨、学生、黑客、本·拉登,你会用网络做什么,这样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跨越时空,可激发学生分组合作从而去自主探究。

新课改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

新课改的实施和推广, 对老师和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也让教惯了旧教材的老师有许多的不适应和困惑。首先是新的教材体系不适应, 同时对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比较陌生, 另外, 教材容量过大, 这都让老教师有点措手不及, 总体感受是不会教、教不会。

二、新课改下教学困惑的原因

(一) 教材的变化

旧教材总体来说信息量小, 分析深刻, 而体系编排无论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 无论是古代史还是近现代史, 都是以时代为线索, 而在某一时间段内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新教材则容量大、信息广, 分析比较浅显, 其体系则是分别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为线索, 再以时间为纽带去阐述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和世界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变化, 有专题史的思想。和旧教材相比, 大相径庭, 故教师会有很大的不适应。

(二) 学生的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 现在的学生与上世纪的学生已有很大的差别。现在一个学生每天获取的信息量远远超过教师, 同时, 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 思维敏捷, 遇到问题总是刨根问底。因此, 我们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必须要面对学生的这一变化。

(三) 时代的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 经济飞速发展, 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但要求你对本专业的知识有精准的掌握, 还要求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不但要求掌握好汉语, 而且要求掌握好最基本的英语。现在出现了许多边缘性的学科, 单靠某一学科的知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总之,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人才, 一专多能的人更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新课改下解决困惑的措施

首先, 处理好教材。

新教材的容量比较大,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处理教材就显得至关重要。我觉得在处理新教材的内容时要有取有舍, 纯记忆的东西可点到为止, 而对较难理解的内容要进行重点突破。如在处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节教材时, 我认为第一个和第三个目录可以让学生自学, 而把精力放在第二个目录即“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上。这一目内容理论性较强, 在处理时我们可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讲到十五大, 这样基本上就可以把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讲清楚。就如有的老师所说的:现在主要是如何使用好新教材而不是如何教好新教材。

另外, 新教材的体系没有旧教材的体系那么容易把握, 似乎每一个专题与前一个专题和后一个专题之间都没有必然的联系, 这样, 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是孤立、分散的。其实不然, 只要你认真钻研, 善于把握, 它们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必修三的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的四节课讲的是儒家思想的产生、正统地位的确立、新发展及受到批判;而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三节课即讲的是向西方学习技术、制度、思想一个过程也是儒家思想受到冲击、动摇的一个过程。这样, 两个貌似无关的专题却清晰地叙述了整个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如果教师在讲课前心中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那么在上课的过程中就不会游刃有余。简言之, 需要我们教师能有效地把握处理教材。

其次, 提高自身的素质。

新课改下, 我们教师首先要学习教育改革的新理念, 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 要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 按新时期教育规律办事, 以最经济的时间、最合理的办法提高工作效率。

新教材除容量大外,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 对有些知识, 我们可能比较陌生, 比较像绘画艺术里的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立体派, 还有古代哲学、物理学,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充电, 大量获取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 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量, 提高自己的素质, 许多地方要和教材、学生产生共鸣, 只有“熟”才能生“巧”, 连教师自己都搞不清的问题而去给学生讲解, 学生是不会喜欢去听的。

另外, 教学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深入浅出。优秀的教师要尽力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 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如必修三讲的是思想文化史, 讲到每个阶段的思想文化出现的背景时, 我们都会分析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阶级、社会状况, 也就是说: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用哲学的观点来解释就更简单,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增加历史知识的储备, 同时要注重文史哲的有机结合。

最后, 注重启发式教学。

旧教材下, 我们教师喜欢表演式的上课, 一节课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感觉把教材分析得入木三分, 很有成就感。或许旧教材下, 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可行的, 但在新课改下, 我们应更多地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 尽量使用多媒体, 充实教学资料, 注重情景问题的设置, 问题的设置最好是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如在讲罗斯福新政时, 我们可以把它和当前的金融、经济危机相结合, 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如在讲到网络的双重作用时, 我们可设置假如你是牛郎、包拯、比尔·盖茨、学生、黑客、本·拉登, 你会用网络做什么, 这样既增加了趣味性, 又跨越时空, 可激发学生分组合作从而去自主探究。

总之, 新教材、新课改下, 我们教师无论是在知识的储备, 还是在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上都需要不断地去探索、改进。

摘要:在新课改推动和新教材运用的形势下, 我们历史教师无论是在知识的储备, 还是在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上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去探索、改进。只有以教材为根本, 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增进学识, 陶冶情操, 服务社会。

新课改历史教学心得 篇3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和新教材的逐步使用,我们的课堂出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许多教师逐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氛围正在形成,教学效果明显增强。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新课改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与挫折,部分教师在新的课程标准认识上还存在许多误区,导致产生了一些矫枉过正的教育行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和重视。

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如何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成为新课改下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改变以往“填鸭式”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在教学中我寻求提高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手段或教育模式,以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在教育实践中我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兴趣,提高记忆能力

兴趣是增强记忆力的催化剂。学生对他所感兴趣的信息,会产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与观察力。高度的精神集中对提高记忆水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信息才会在大脑皮层中烙上深深的印迹。

1.在导入新课上下工夫。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新课一环非常重要。采用与课文有关的传闻、秘史,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再现一些资料信息,给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视频等,对整体课文的讲述可以起到铺垫作用烘托气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3.从基础知识的实用方面入手。在历史教学中遇到一些重点课,在导入新课时,就强调这一章节的重要性,教师可设计在考试中常出现的一些题。这种方法开宗明义,使学生一开始就了解到学习这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同哪些章节有联系。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重要,注意力也会高度高中,记忆力水平也能相继提高。

二、帮助学生理解,加强记忆过程

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先把握知识的总轮廓,然后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这不仅有利于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

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必须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

当然对刚学过的知识,要趁热打铁,及时温习巩固,这是强化记忆痕迹、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还有科学用脑,防止过度疲劳,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这也是提高记忆力的关键。

三、历史知识的个性化

历史知识个性化的特点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讨论会、演讲会、写历史论文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历史,独立地作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它强调学生的活动。

1.专题讨论会

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由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报刊上有争论的,又有教育意义的材料或直接就书上的人物、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展开讨论。专题讨论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形成历史思维,从而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和从现象中看本质的能力。

2.历史演讲会

在学生讲故事的基础上,选择内容较好、思想性强的材料,由表达技能较高的同学,举行历史故事演讲会,并进行评比。这对普及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都将起一定的作用。

四、历史评价的多样化

在传统的历史评价中,评论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是考试的成绩,这固然有它有利的一面,但是它不利的一面也是相当明显的。特别是成绩不好的同学一直不能受到老师的肯定或表扬,时间一久,他们就会失去对历史的兴趣,从而历史教学任务和目标很难完成。历史评价的多样化,就是要求老师创造各种机会,给一同层次的学生以肯定,使学生能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历史。

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 篇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题为《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缺乏生气,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按照一般的传统理解,课程内容规定了“教什么”,教学活动则主要解决“怎样教”,两者楚河汉界壁垒分明。多年来教师只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严格按照课程规定,亦步亦趋,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而学生则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在“课程进度”和应试取胜驱动下,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拼命地在适应“课程要求”中挣扎,而学习效果则事倍功半。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人士开始对“教学大纲”所带来的各种教育现象进行反思,最终要以“课程标准”来代替“教学大纲”,这也就迫使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时代脉搏。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一年来的新课程实践中,我们的观念在不断的变化,体现在上课中,过去考虑的最多的是“如何教”,现在思考得最多的是“如何学”,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认识新课程,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考虑

二、教学方式上发生了变化

过去我们理解课堂教师是权威,学生只能服从,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知识传授,往往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亦步亦趋,不仅不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即使有,学生也不敢提,在课堂上,教师尽心尽力地把自己的那“一桶水”的知识倒入学生的杯子中,希望能给学生“一杯水”,新课程实施后,课堂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我们不再把学生当成装载知识的容器和知识的收购站,而是鼓励学生、带领学生去探究,去寻找整个知识大海的能力,学生得到的不再是“一杯水”,他们每一个都可以拥有一片海洋。课堂上不再是老师的独奏,而是师生的合奏,演主旋律的是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作业方式上的发生了变化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往的作业,都是老师“一刀切”,而且形式单一,时间久了,学生难免感到厌烦。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经常布置一些要求走入社会,调查研究的题目,上网搜集资料的探究题,每当有这样的作业,学生都会欢呼,可见他们对这种作业的喜受,对书上记忆的东西,原则上只要求他们记住就行。选择多元化的作业,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的自主精神

四、考查学生上发生了变化

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不能一样齐”。一个班级,总有一些接受能力、思维能力都比别的学生差一些的孩子。我们一直认为,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我们一直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长成参天大树,是国家的栋梁,因此,我们不承认差异,不承认不同,我们往往认为考90分的学生就是比89分的学生强。走进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不再单纯地以分数认定,对学生的长处和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我们都给以关注,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格养成,不再恨铁不成钢,因为我们知道,有时候,铁和钢是等值的,学生有自己的人生体验,有自己的内心世界,考查学生,当然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量不同的东西。

当然,在一年的课改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从教师本身而言,要真正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评价标准乃至颠覆自己的传统教学模式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走上讲台到今天,已经根深蒂固在头脑中形成的观念要彻底改变,谈何容易。因此,在教学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失误,走回头路的现象,当然,现在处于改革的探索中,失误也是难免的。

从时间上来说,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相当困难,要准备一节课的内容和材料,往往需要花好几课的时间,学生时间上的冲突对新课改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有时难免顾此失彼,上好了一堂课却砸掉了另一堂课。

从最终的检查来说,学生还是要参加考试,平时的表现再好,平时的考核全部是优,最后高考依然压在那儿,即使高一学生现在不高考,但毕竟还有统考,平时的实践中也不只一次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气氛活跃的课堂往往在考试中考砸了,因此,考试模式不变,评价的最终标准不变,新课改的前景还是堪忧的

从评价老师的机制来说,历来评价老师都是学生的成绩,即使课上得再好,学生再喜欢你,最后如果没有成绩,原本喜欢你的学生也会背叛你。因此,面对新课改和成绩评定这对矛盾,老师如履薄冰,陷入两难。

尽管如此,我觉得还是得比失多,最起码我们努力过了,实践过了,尽管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尽管这行脚印可能歪歪斜斜,但毕竟我们是在探索着,前行着,希望在以后的课改实践中克服更多的不足,获得更多的成绩

数学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 篇5

一、教师转变观念是前提

传统教育模式下,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管理者、命令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被管理者、服从者,而新课程理论将师生关系定位为“教学相长”、“亦师亦友”的关系,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传统教育模式重知识的学习接受,轻知识的迁移运用,而新课程理论强调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强调各学科之间的整合与沟通,强调知识为生活实践服务。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新课改能否真正成功的先决条件,面对新课改每位教师都必须有一个重新学习、不断反思的过程。

现行的思品教材,内容每年都有所修改,特别是增加了活动课的内容,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动脑处理信息、合作探究的能力。教材内容的变化,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教研教改的新路子。

二、课堂教法改革是关键

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毕竟教改最终发生在课堂上。教师要力争使教学过程精致化,在课堂上要做到“低起点、严要求、分层次、多活动、重反馈、勤矫正”,积极开展“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做一做”等活动,开展“以学为主,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

新课改下的思品教材作了相应调整,删除了一些“繁、难偏、旧”的内容,增加了一些实用性、趣味性、操作性强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交流,让彼此之间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激发学生对政治科的学习兴趣。

三、贯彻“三个一切”是宗旨

新课程理念的“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的。“三个一切”要求教育工作者既面向全体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又必须照顾到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新课程理念把学生摆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要求教师要研究每一位学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及时表现,而不能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树立为全体学生服务的意识;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往往对学生的其它事情不太过问,忽视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些做法与“三个一切”的新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如果自己对学生付出大量的情感和关爱,为学生着想,学生是会懂得“投桃报李”的,尤其是后进生,如果能及时给予他们多一点关爱,多一点鼓励,就会大大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能力是核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改的核心和灵魂。新课改下的思品课教学必须紧紧抓住这一中心,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以致用的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这就要求自己在教学中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情境,合适的阶段,开展非指导性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要为学生发展个性留出充分的空间。

高中政治教学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6

———会同一中吴伦秀 这个学期,学校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在高一和初一两个年级进行新课程的改革,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不仅为我们的各科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我们老师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经过这学期的具体实践。我粗浅的谈谈对本人所教的政治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新课改倡导合作精神,开展自主探究。

新课改理念认为:教师是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课堂上应尊重学习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整节课,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加以引导,有时鼓励学生提问。为此,我们教师应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放弃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多看、多问、多想、多讲、多行。重视每一位同学的见解,赏识他们每一点进步的思想火花。

二、新课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长期以来我们政治课被学生认为是说大话说空话的课,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课程内容离现实社会离现实生活太遥远了,让广大的学生感到象天上的星星一样遥不可及,而《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模块”,如我们的政治课现在分为“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于哲学”等模块。使的我们的课程具有浓郁的时代生活的气息。

如在讲到《政治生活》的民族问题时,结合时政热点问题“3•14西藏事件”,布置学生搜集与西藏史实有关的资料,还有农奴主压迫农奴的各种证据——图片、视频、文献等,在课堂上进行展览和交流。有能力的学生还自己制作和讲解PPT课件。这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和真实性,不仅对课本知识有了形象记忆,对有关历史知识、人文知识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三、新课改提倡创设课堂情境,进行情境教学。

新课改精神强调合作探究,强调培养学生的情境思维。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亲临“现场”,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需要,成为学生自觉阅读和钻研教材的动力,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角色模拟法,创设课

堂“小社会”,可以培养学生的情境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课堂模拟教学,这种方法能让学生根据角色要求,积极开动脑筋,踊跃发言。学生参与意识、创造热情空前高涨。

如在讲授《政治生活》的《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一课中,讲到“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合法渠道”时,可以设计“模拟听证会”形式进行情境教学:设计一个主题如“禁止电摩行经五一、五四路段”召开听证会,给学生分组,有进行主题陈述的“组织方”——“XX市公安局教学警支队”,有各界人士组成的“赞同方”“反对方”(包括专家、学者、各利益阶层),还有普通市民代表组成的“旁听席”,另选择一名学生主持,整个环节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也体现了课改所提倡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精神。

同时在这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教学也有许多困惑和不足之处。

一、考试模式与课改有脱节的地方

新课改下,“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这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课堂教学不能再遏制学生的思维拓展空间。因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许多提问,其答案都不是唯一的,即使教材上有一些相关的阐述,学生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提出更多的见解。但一般现行考试的答案具有唯一性,这就是教师和学生往往遇到考试时无所适从,理不出头绪。

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难相统一

新课程教学提倡能够快乐学习。于是教师在课堂中往往引入各种活动,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变厌学为乐学。但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因为在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我们往往很容易离主题却越来越偏,比如一堂课,一开始情景模拟,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活动的主题却越来越偏,以至于在知识的生成层面上效果不大。那么这时候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就很难相统一。

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新体会 篇7

一、教师要转变教材观

长期以来, 我们总是固守“教材即知识”、“课本即根本”的陈旧观念, 习惯把教材视为学科知识的载体, 教材内容必须是定论、共识或某一领域公认的原理、法则、定理, 排除有争议的问题, 不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和研讨的余地。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 师生视教材为“圣明”, 不敢越雷池半步。从教师具体教学内容、讲授顺序、列举实例、练习作业到最后考试出题, 大多以教材为准, 教师的教即为钻研教材内容, 传递教材信息的过程, 而学生的学也是围绕教材感知、理解、记忆。教学从教材出发, 最后回归教材, 加之各种参考书、试题集、练习册、竞赛题等作为教材的补充、延伸, 充斥教学的各个环节, 导致教学过程的封闭、僵化、死板, 师生论为课本的附庸、教材的奴仆, 被动地围绕教材转, 教师“教死书”, 学生“死读书”, 完全失去应用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二、新课改背景下进行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在教学中, 作为其两大重要环节的教与学始终相辅相成, 始终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和发展进程, 与其相对应的教法和学法的探究在任何情况下自然都尤为值得关注。此次实行的新课改, 目的在于通过课程的改革使教材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使其所学的知识更具实效性、实用性, 并以此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 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1.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上课是汲取知识的主要活动, 是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 一些教师盲目地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 认为只有“讨论”才叫课改, 只有“合作”才叫转变观念, 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认知规律, 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比如, 有的问题讨论难度较大, 学生无话可说;有的又太简单, 学生不屑一顾;有的讨论时间不够, 学生刚进入主题就被拖回来……虽然讨论热热闹闹, 但该讲的未讲清楚, 该听的未听清楚, 对课堂难以驾驭, 教学任务难完成, 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其实, 采用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的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实际, 是否具有实效性。若是哗众取宠, 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就难以养成。

我们要更新如“死记硬背”、“分数高就是素质高”等这些传统过时的观念。有些观念如“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 经过千百年实践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只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仍可继续发挥作用。“教无定法”,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并无固定模式, 政治教学更是如此, 我们必须转变观念, 立足改革, 教学方法必然更丰富新颖。

2.注重动态过程,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 教学评价应坚持“多维度”标准, 从不同视角、层面进行评价。学校应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 科学设计教学评价标准, 切实改变以单纯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的做法, 而要全面、客观地记录描述高中学生政治素质发展的动态过程, 可以采取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个人成长记录等更灵活的方式, 对学生的各个方面, 如“学生的沟通、合作、表达能力, 搜索与筛选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的能力, 持续学习的能力等”给予恰当而合理的评价。

3.勤学善思,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性、科学性。

对于学习的自主性要求, 高中的每个学科都有所强调, 这是学生能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而政治学科对学生这一能力的要求尤为突出。这就要求:在任课老师方面, 课堂教学在内容安排上务必精练、充实;学生在课下能够对所学知识做到及时掌握, 及时消化, 最好是通过平日的自主学习、观察使自我能力得到发展和提升。

对于学生政治学科的自主学习, 我认为在高中阶段, 学生应尽量做到关心时事、积极思考、博闻强记和勤做习题四个方面。

对于新闻时事, 有很多学生认为其形式枯燥无味。但我们要知道, 学习政治的目的是分析问题、解释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如果学生学完政治经济学原理而不知市场价格涨落原因之所在, 学完国家政治制度知识而无法解释国家政权性质何以体现, 那么, 这类教学从过程到结果都是失败的。此外, 从历年来高考命题的特点可看出:每年的高考命题中, 重要题型所涉及内容都是当年的时政热点。所以, 对时政的关心, 是培养学习兴趣、提高理论素养的一个捷径。

积极思考及博闻强记都是政治学习所不可或缺的能力要求, 掌握扎实牢固的基础知识是进行多角度思考的前提, 是构建知识大厦的根基。思考的广泛和深入程度将影响这一大厦的高度和水平, 二者相互作用, 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朱伶俐.浅析高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化[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1 (03) .

[2]刘晓, 刘红.新课改环境下政治课生活化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 (教学研究) , 2011 (01) .

地理教学新课改条件下的体会 篇8

【关键词】地理课堂;新课改;教学体会

Geography teaching experience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Wang Yubo

【Abstract】Classroom teaching should not be a closed system, should not be fixed rigidly adhere to the pre-designed programs, the default target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needs to open up to include direct experience, flexibility and flexibility in the composition of unexpected experience.

【Key words】Geography classroom; new curriculum; teaching experience

如火如荼的新课改之风,在黑龙江大地劲吹劲舞。从最初的紧张、烦躁、晕头转向,到现在略有平静地工作,真的是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日子。经过学习、培训、课堂教学实践,对新课改有了一定的认识。

1 教师观念的转变

新课改要求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几个转变:从教育功能观上看:从应试升学转变为培养素质;从教育的质量观上看:从片面追求分数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学生观上看:从教育的客体转变为教育的主体;从教学观上看:从教学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从方法观上看:从灌输模仿转变为注重实践,培养创新能力;从教师观上看: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发挥主导作用;从课程观上看:从课程就是教材转变为对课程本质和作用的思考并明确了课程改革的目标。这就要清楚课程的本质是什么?过去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今天对课程的本质有了不同的认识。课程是经验。课程实施先要考虑学习者的元认知,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的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课程是活动。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学习者作为课程主体的能动重要性;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强调活动是人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2 对课程作用的全新认识

课程的重要作用是什么?课程的重要作用是要赋予学生为发展潜力、发展才能、把握命运所需要的思维、判断、想象和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新精神,即把课程教学看作是一种与学生个性不断成熟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内在历程。

3 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长期以来,我校教师密切关注学科的新知识、新领域和新发展,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正如新课改要求的那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学生信息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我们惟有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为教学服务,并且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在社会大环境学习,这样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

高中阶段的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会“教”书,更要会“编”书,它将会给教师提供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这对教师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出了挑战。

4 增强合作探究

在合作中,需要分组制订工作计划、分组观测和调查,需要提出问题、思考、讨论、争辩和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合作可是每个人的思维都得到发展,才能、见解得到展示,增强自信,提高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使其能形成新的和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增强了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合作探究更利于创造,更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5 由封闭僵化转向开放搞活

传统教学过分封闭和僵化,从而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上得不到充分发挥。封闭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能搞活。从教学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自我消化,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开放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应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计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的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

尽管目前我们在有效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还存在不足,但我们毕竟思考过。我们清楚:当今世界,一切在变,人不可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惟有变,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学生发展的要求!

上一篇:如何做好一名中学政治老师下一篇:毕业大学生单位接收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