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共10篇)
戴伦传
暑假期间,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语文新课改培训,感觉受益良多。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初中语文新课改,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往往我们的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一些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地听专家们的引导和指点,认真和专家们做心灵上的交流。培训老师说得好,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去做:
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参加这次培训之后,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所以,培训结束后,我们个人的学习并没有结束。
1、认真学习新课标,具体的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各种弊病。
2、研究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实验教科书和相应的教辅书,弄清它们与《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点和着力点。
当然了,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新课程学习体会
-----听魏书生报告有感
好早以前,我通过网络和书籍也了解过不少关于魏书生的报告和讲课实录,现在我进到河源中学实验学校又一次聆听了魏书生老师的录像报告,可谓“百看不厌,百听不厌。”魏书生,他是中国当代大教育家!他虽貌不惊人,但每个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人都会被他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娴熟的教学艺术所折服!
品味他的人生,正如他所说,“当你每做一件极小的事情,都能做得如诗如歌,有滋有味,你就能享受快乐。”的确,他把教书育人当作是享受人生快乐的事,这是何等的高尚啊!的确,生活在大千世界里,要想甩掉世俗的困扰谈何容易?魏书生自己也曾说过:“江河山川,太空长天,你是这样开阔广大,可生活在你中间的人能有几多细胞来领略你的无限风光?那狭隘的人与人之间不正常的关系禁锢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强占了他们的脑细胞,使太阳的光辉,大自然的胜状,照不进,映不出,使有的人带着昏暗的头脑,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辈子为鸡毛蒜皮的权和利争得青筋绽起„„慨叹之余,他努力管理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做自己心灵的主人,使 狭隘、自私、嫉妒、争名逐利之类的思想远离自己的内心,而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胸怀坦荡、淡泊名利等人生大智慧不断在自己的内心发扬光大,这种持重、克制人生使他终于甩掉了一切的心魔,并不断迸发出瑰丽的思想、理念,并最终创出了育人奇迹!这是何等的气魄?!
魏书生说:“我是为孩子们服务的,要把学习的权力给孩子。”这句话让我常常为孩子们的不懂事感到郁闷的心豁然开朗,并看到我的渺小与卑微,如此便不能妄念自满,或瞧不起他人。我们的心胸必将因此而豁达并学会包容一切。人若不能这样想,便不能解放自我。魏书生能让心超然物外,那是因为他真的做到了解放自我!
魏书生常说:“要少琢磨人,多琢磨事;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少说闲话,多干实事;少喊口号,多干实事;少空想,多干事;少开会,多干事。”他一直这样认为:一定要在干实事的过程中战胜自我。的确,人如果在无休止的妄念中消耗光阴,便不可能大有作为,而珍惜时间不停地做实事,本身就是在享受生命。即使面对一些闲言碎语,如冷话、怪话、瞎话,也能坦然应对。实事做多了,闲言自破。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让自己在实实在在地干实事中增长智慧,提高精神品味,自然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来。所以,魏书生希望人们对自己应该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每天能不能再多干件实事?每件事能不能干得再好一点?能不能创造出别人意想不到的成果?是呀,人只有在反复自查、自律和反思中通过干实事,使自己的生命过得更充实,思想才会因此得到升华。与此同时,人的能力与见识必将加倍得到提高。有毅力的人能变不可能为可能,没毅力的人能变可能为不可能,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是因为他们做出了别人认为不可能办到的事情。魏书生本人正是用自己的行为履行着自己的见解与主张。他履行得那么从容,那么坦然,这是何等的毅力?!
魏书生从改变小我做起,在解放自我的过程中,用干实事战胜自我并最终成就着大我。他适应了环境,并改变着环境,他笑对人生,他是生活的强者,命运的主人!然而,这并不是他的终极目的,他那海一样的胸怀是要让所有的教师与学生都来做生活中的强者。他说,“教学是人学,要研究人。”为此,他引导教师和学生不断地解放自我、战胜自我、自强不息,做自身命运的主人,做学校的主人以及做学习的主人!
众所周知,在魏书生任校长的盘锦市实验中学里,师生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师生们的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掘,每个人都是学校的主人,是班级的主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魏书生的班级管理因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非凡成就。
魏书生的教学理念很值得我们这些今日为人师者反复学习和品味,并在理解中付诸实践!
在感动魏书生的精彩人生之时切记他的那句话:“成功只属于有准备的人”!
七年级程必胜
2008-10-18
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改
教师:刘 娟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原有的旧的教育制度及方法已不能适应,改革的势在必行,洋思中学的课改成功便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只有改革,才有教育上的春天,也才有出路.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关键。新课程、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都要经受新课程的洗礼。每位教师都应在新课程实施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要求。
第一,要更新观念
当前,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在传授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改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能教各种类型的学生,并使他们各自的特长都充分得到发挥。这就要求教师需要终生学习。只有这样才会“与时俱进”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
第二,做好角色的变化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1.由权威者向引导者、组织者转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使之逐渐形成新能力。要求教师放下权威,师长的架子,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将学生定位于学习主体,自己定位于引导者、组织者,备课时更多的从学生角度去精心设计教学思路,让学生具有个体、独立、发展的空间,倾听学生的心声,注重学生内心情感的体验,使学生勇于挑战课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实现生命的超越。
2.由传道者向研究者转变
未来教育需要“研究型”的教师,而不是单纯的“传道者”,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问题而进行的研究。要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研究。语文教师要求承担起语文研究者的角色,新课程的实施将为语文教师向研究型转变,提供理想的平台。
3.由闭关自守型向社区型转变
一个只会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已经落伍。教学内容越来越贴近社区生活,学校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学校教育、终身教育正与社区生活走向“一体化”,就是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助,重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语文教师更要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语文教学信息,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使自己的教学内容与理念能与时俱进。
第三,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启发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精神。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要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教师首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其次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要改革原有学习方式的前提是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提问、讨论、读书、作业的时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教学再也不是满堂灌,而是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发言、积极思考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读懂的问题,教师不需要讲解;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书领悟,让学生试讲;学生有问题可随时发问,有不同见解要随时发表;学生实在弄不懂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或精湛的讲解。注重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这是一条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途径。
第四,注意工作方式的改进
课改的实施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几乎很难独立一人较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善于了解其他学科,不要把自己任教的学科看作孤立的整体。要改变彼此孤立的局面,学会与其他教师合作,与不同学科,与不同年级的教师打交道。要互助配合,齐心协力培养学生。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互相促进。还要倡导课堂上的合作,这里包括师与生的合作,生与生的合作,借助小组的力量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较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平台,给每一位教师都提供了自由伸展的空间。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抓住这一机遇,关注课程改革,学习、思考、研究新课程。教师要不断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已、改变自已、完善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在改革中求生存,求发展。
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河源中学实验学校 齐宏伟
现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制订了明确的目标,它分为三个层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为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指明了的方向,给我们处于尴尬境遇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但同时也是对我们语文教师的重大考验。
新课标明确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通过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自己有很大的收获,思想观念上有了转变。它使我充分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学”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控。同时也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习中,给学生有利的指导和引导,精讲精练,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把课堂真的还给学生,使学生主动学习,自读自悟,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
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努力做到:
一、让学生“自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因此,我们理应深刻领会课改的精神实质,变讲堂为学堂,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学”上来,不能再本末倒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的老祖宗其实早就告诉了我们这个深刻的道理。
二、与学生“共舞”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因此,我认为,新课标下教师既不能自己在前面引导着学生,学生在后面亦步亦趋,也不能自己站在一旁指挥他们如何走,而应该成为学生并肩前行的同路人,与学生一起商量着决定前行的方向和共同解决路途中的疑难,与学生一道成长。
三、让学生领悟
新课标十分强调学习的过程,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学生,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究,从而使他们充分享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
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自觉地让自己对学生的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成为一种内在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行为。其实,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难以测量。但是,我们决不能因为它难以测量就对此忽视。实际上,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对一个人一生的意义更加深远。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情境、创造氛围,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去探究,要珍视他们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逐渐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一、语文拓展式教学不是表面的拓展阅读、拓展练习, 而是教学空间的拓展
学科的不同, 所具性质不同。性质不同, 其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就不同。语文教学最核心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具体概括为基本任务和其它任务。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它的基本任务;由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决定了它的其他任务。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 特别是思想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它对于塑造青年一代的灵魂, 培养青年一代的人格魅力, 是其他学科难以伦比的。所以, 语文课的素质教育, 更需要一个广阔的天地, 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的开放教学。当然, 课堂教学是主阵地, 还必须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建立多项交流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模式, 使用多变化的教学方法。从拓展式教学的角度上讲, 由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要求我们学生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书写能力, 有更广博的知识, 有更活跃的思维和激进的思想。所以必须在拓展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教学空间的延伸开拓。拓展式语文教学空间的延伸开拓其实就是突出“四个延伸”, 即:从课堂教学向课外活动 (包括课外阅读) 延伸;从书本知识向社会延伸;从学校向社会延伸;从传统的教学手段向现代化教学手段延伸。
二、语文教材内容的拓展要注重目的性
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 合理划分教学内容, 选定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 对目标进行有目的性取舍, 将拓展式教学活动的目标进行导向锁定, 突出某一侧重点, 激发学生对作品的进一步思索与共鸣, 最大限度地拓展对原作的理解。如果不注重拓展内容的目的性, 拓展内容与文章的教学目标严重脱节, 就会造成拓展的画架子, 起到得不偿失的作用。例如:我们利用学生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反过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中, 就课文中涉及到的某些文化现象, 人物背景等多层面地生发开去, 自觉地挖掘, 欣赏其中美的蕴含, 从而充实课堂内容, 活跃课堂气氛, 发展思维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结合课文内容, 从不同角度入手, 并以此为有效的载体, 在拓展活动中尽量做到环环相扣, 层层深入, 重点突出。在问题的设置上突出导向性, 梯度性, 在充分发挥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同时, 引导学生把握文脉, 理解情节, 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 写作特点等内容。教师对拓展重点的具体解读和拓展内容的衔接是展教学功效落实与否的关键所在。掌握特点, 举一反三是语文拓展式教学的内核。拓展就其本意来说, 是一种学习迁移, 它需要学习者对原知识有一定的概括能力, 并在相似的学习情境中进一步展开。就某一篇文章来讲, 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是拓展活动的最终教学宗旨。由于学生对一些新知识从未接触, 必然地会产生茫然懵懂的感觉, 在教学中必须先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的相关特点, 尤其让学生明白知识点的掌握规律, 如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要先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写景状物、伏笔照应、推敲文字等等, 在形成一定的认识后, 再结合课文认真分析, 细心领会, 使学生初步理解掌握写人记事文章的一般特点。要真正体现“拓展”的教育意义, 就必须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能从中进行“举一反三”的迁移式学习, 学生在与老师一起分析技巧的同时, 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写作水平和阅读经验加以运用或对照, 使学生的认识从知识性的理解上升到实践性的感悟, 尽可能地实现间接经验向直接经验的转化,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三、使训练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 就我个人认为, 只要我们真正把它放在更广阔的空间来加以思考, 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为突破口, 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核心, 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 开放教学,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完全可以的。由此及彼, 学以致用是语文拓展式教学的标志。如果说课内的情景式训练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的话, 那么, 课外的任务式作业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 因为, 只有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问题情境之中, 并很好地解决问题, 才能算是对所学知识的真正掌握。基于这样的考虑, 笔者认为, “由此及彼, 学以致用”才是语文拓展教学落到实处的一个标志。有位哲人曾经说过, 从一滴水中就可以看到整个世界, 同样, 上述的分析也试图想让更多的人能对初中语文拓展式教学有一个全貌的认识和理解。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难发现, 这些拓展式教学步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 而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 它们共同构成了拓展式教学模式的要素, 因此, 在实践操作的运用过程中, 我们绝不能机械地去模仿、照搬, 而应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灵活地去应用, 尝试。
摘要: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 具有适应时代的能力, 只有引导学生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 把自己求知的触角伸向那更广阔的空间, 才能使他们把学习之根扎在那广阔的土地上, 把思维扩展到无限的知识海洋中, 才能达到语文拓展式教学的终极目的。
一、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精神是通过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自我努力和探究下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思想,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课堂上不停地进行知识灌输,一篇文章大到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小到一个语法知识、一个修辞手法、一个字词,教师都是照着教材一字不漏地讲给学生,并要求学生识记全部的内容。这对教师而言是很辛苦的,学生听讲更辛苦,只是机械地识记一些知识,各种认识和能力都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被遏制了,这种教学是失败的。教师要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到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他们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学习知识,其探究能力才能得到发展,这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教师一定要敢于放手,做好自己的引导工作,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在此基础上要把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相关内容。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学习效果得到提高,学生也能在探索中获得创造性的发展。
二、通过导学,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答、解决问题,对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都会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依次提问学生,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就把答案讲给学生听。这种教学方式,教师自认为是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是能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其实不然,如果一节课都是由问题构成,教师不停地提出问题,这无疑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能在教师的问题范围内思考。另外,语文学习更多的是要通过读,通过感悟,通过欣赏,学生才能获得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得不到提高,欣赏能力得不到发展,这样的语文教学是不能促进学生素养全面提升的,也是失败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品读、欣赏的时间和机会,促进学生得到有效的发展。比如,在教学《岳阳楼记》一课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对文章进行个性化的解读,理解文章的主要意思,掌握相关内容。这样,学生可以大胆想象,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点拨,学生对作品的认识会更加深刻。这样的导学不仅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反而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应该引起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视。
三、拓展课堂教学,积极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不能仅限于课内学习,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能够结合教学内容有效拓展课堂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提高认识,有效发展创新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提供实践的机会。比如,在学习《多一点宽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分析哪些事情是自己应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哪些人是大度宽容值得学习的,哪些人是小肚鸡肠不值得学习的。这样,通过拓展生活的内容,促使学生对“多一点宽容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更深一层,使学生主动做一个宽容大度的人。再如,在学习《新闻两则》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中进行观察、采访,捕捉闪光的人和事,写成新闻报道稿,投给学校的广播站。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其社会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锻炼,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交往能力也能得到有效发展。
总之,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教师不断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新课改的精神,研究如何通过教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经历语文学习的探究过程,促进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认识水平,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改革才是成功的。
竹市中学:廖志华
实施新课改,我认为是我们教学中必须走的路。这也是新形势的需要,我们要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实践新课改。
我在教学中采用“五步曲”的课堂模式,即追忆感悟、预习检查、探究交流、反馈练习、探学导航。经过这段时间的探索,我看到了希望,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此,结合新课改的大局,针对我校的教学实际,我说几点启发与思考:
一、上课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一堂课四十五分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不应当要求一节课让学生接受所有的内容,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好课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我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只要能积累知识,能提高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我们都可以实施。我始终坚信“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
二、课堂要讲质量,不追求数量。
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为学生的基础不好,理解能力不强。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门槛不要设得太高,先从基础的抓起,“万丈高楼从地起”嘛!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过程,在引导他们说、读、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争取当堂理解、消化。问题要少而精,注重知识的升华和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得才行。
三、课堂模式要在教学中贯穿始终。
在课堂上,要按照新课改教学模式一步步的来,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漫无边际的讲,要让学生懂得老师的教学思路,好让学生有的放矢。
四、课堂上角色的转换。
一堂好课就犹如一部好的电影,要想电影精彩,必须要有好的演员。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老师是主演,学生是观众,其效果我们可想而知。现在我们要转换角色,让学生成为主演,而我们老师是导演。让学生动起来,多写、多说、多练,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努力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
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鼓励和表扬学生,我们的课堂评价要与教学同步。给学生一点掌声,一个微笑,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在积极的心态中学习。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活、上得有趣,让学生回味无穷,从心底里喜欢上自己的课。
六、要善于反思和总结,积累教学经验。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闪光的做法、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却如过眼烟云,没有积累下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写课后反思,把自己课堂上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
总之,我们老师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实行新课改,压力大、负担重使我们的老师放不开手脚,耐不下性子,这都会影响我们的新课改教学。在课改过程中,要善于交流合作,借鉴别人长处,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我们应该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适应新课改的潮流。
通过初中语文新教材培训,我也深切地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平时的知识积累与教学经验的积累是多么重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2016初中语文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2016初中语文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一
在这炎热的暑假里,原本想好好睡上几天的我,却接到培训的电话,想到偷偷懒的计划泡汤了,心里很烦闷。不情愿的来报道,心里很不以为然。然而,在这几天学习中,我的态度和思想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我庆幸自己荣幸的成为民革.新纪元纳雍第二期初中语文教师培训中的一员。
在这短短的五天里,我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像一个无知少女在贪婪的吸收着知识的乳汁,使我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得到一次重大的洗礼,让我重新树立了未来的教育思路,让我明白,今后的教学必须朝着多元化教育模式去发展。
在这次培训中,我深刻地意识到,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在积极地行动之上,而作为领路人的我们,要以灵魂来塑造灵魂,以品质来塑造品质,要用自身的精神品质来影响学生的精神品质;并让学生明白发展才是硬道理,学习才是硬道理,要用感恩的心来面对社会,报答家人。
在培训中,朱老师的观摩课让我深刻领悟师资的基本品质关爱和奉献的重要性。我深感内疚,我的爱太过狭窄,太过片面。我对学生,只是用眼去看,没有用心,应该说,用心的程度不够。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学会用心去和学生交流,用心去感受我的学生;但,我又是自豪的,因为,我尽我的所能去帮助我的每一个学生,哪怕这帮助是微薄的!
在培训中,我感到惭愧,朱老师的观摩课让我发现,我不相信我的学生虽然,我是出自对他们的爱我担心他们不能很好的把握重点,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在传授的过程中,我不知不觉地替代了他们的发言,我把属于他们的课堂抢了过来,使他们成为了旁观者;我束缚了他们的思想却还责备他们为什么不会思考,我替代了他们思维的转动却责备他们懒惰。我在无形之中成为扼杀他们思维的凶手。想到这,我不禁大汗淋漓!庆幸,我非常庆幸,因为我及时的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因为我还来得及改正。
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首先,我要往自己的脑袋里装进更多的知识,要能够让我的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让自己的这桶水溢出来,渗到学生的杯子里。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其次,我要改变自己的常规教学,不再中规中矩,不再单一枯燥,要吸收更多的新的理念,要多元化发展,进自己所能给学生创造更宽更广的发展平台。用心去看学生、爱学生,把自己的因为课堂变成轻松、愉快地教学课堂。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转化学生。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以恩换恩,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多思考。
第三,要相信自己的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飞翔。雄鹰的展翅飞翔来自于母鹰的逼迫,过多的担忧只能变成束缚,把课堂还给他们,那是他们的天空,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规划、去发展,他们的未来让他们自己去把握!而我,则是他们未来的领路人,我所要做的,就是在他们迷惑、困惑、把握不住时的领路人。对于他们,我只能给予帮助或建议,没有指定权。当然,这只是我在这今天里发现的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除此之外,还有自己没有发现的以及在教学中不大注意的等等。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海无涯嘛。我相信,经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我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而这,是我今后的奋斗目标!
2016初中语文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二
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才能进步,这正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我参加此次培训学习后再次深刻领悟到的真理。
首先,我的教育理念又有新的发展,教学思想有了进一步的更新。听了各位专家的报告和讲座,我明白了现代教育对教师成长发展提出的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我对教学技能和方法的探索又有了新的理解和发展。各位专家的专题讲座和优质课,新颖独特的教学理念,娴熟实用的教学技巧,适合当代初中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背景介绍、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机智点拨等,让学生体验到了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专家们对议论文、散文、小说、说明文的教学建构思想,无疑是给我们在一线从事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教学方面的新的思路和要求,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了不竭的活水。
我深深地感到:作为老师,不能只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上,应是一个教育科学的研究者,不断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关注社会,关注学科的发展;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经常进行案例研究,把教学看成是一种艺术,一种追求,让自己拥有先进的课改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丰富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运用讲座中的科学方法指导自身的教学工作,争取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其次,经典课例分析,开阔了我的视野。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就应该是全面系统的语文学科本位知识。在学习中,每一天都有感触,每一天都有收获,每一天都有惊喜,聆听了专家的一场场精彩讲座,我获得了思想的重生和心灵的洗礼。通过专家引领,我进一步领会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初中语文教学有了深入的理解与思考;通过参与学习、反思体会,我准确地把握了小说,散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各类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的重难点,认识并掌握了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在这个平台上,我们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尤其是在大家共同讨论和交流的环节上,让我知道了现在语文这门课在全国大背景下的现状和发展。专家通过教学的课例,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重新提升了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把握,极大地开阔了视野。
专家讲座使我把握教材和设计教学的能力有了提升。以前的我,对教材研究不够,教学设计不精,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待改进,对课堂教学改革建议中的课堂教学基本流程理解片面,致使有的课堂教学环节安排不科学;旧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教学过程注重于教而学的重视不够;结果学生的语文思维训练不够,能力提高缓慢,情感熏陶不深入。
通过专家讲解,我真正了解了现行教材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留给教师较大的空间,教师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更需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只有进行个性化的整合与重组,才能使教材的使用得心应手。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认真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根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习环节完整,联系紧密,衔接自然。课堂教学要能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解决什么问题,注意对学生加强训练,数量要合理、梯度恰当,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总之,通过本次培训,更加坚定了自己立足课堂教学,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信念,让我明确了自己今后课堂教学中需要改进与努力的方向。
2016初中语文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三
通过这次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收获不小。特别是网上学习培训,这个平台给了广大教师更多的学习讨论的空间。老师通过在线学习,网上发贴、回贴把学习的认识、感受、心得体会等发到网上,大家一起学习讨论,收获很多。我就此次的学习谈几点心得体会。
体会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无私奉献。
我觉得,作为一个光荣的人民教师,必须具备高深的学识和高尚的情操。一个现代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才能在工作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所以有人总结,教师要有五心:即爱心、诚心、耐心、信心、真心。用博爱去关怀学生,用真诚去打动学生,用毅力去感染学生,用自信去鼓舞学生,用人格去引领学生,自然会赢得学生的爱戴,换得一颗颗幼小心灵的健康成长。
体会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通过这次集体培训学习,我的最大感触是教育教学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具体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而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各种方法,了解各种方法,掌握这些方法,做到胸中有法另一方面,我们要根据施教的不同内容,灵活采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首先,应该善于学习,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吸收,注意储存各种教学方法的信息,仔细研究其中的异同,这样才能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做到信手拈来,亦即教学有法。其次,教无定法,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因人、因课、因境而异。所谓因人而异,即要因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异。如有的教师,演讲能力强,讲课时声情并茂,而有一些教师则善于使用图表、幻灯、录相、彩图等多种立体教学手段,结合启发、提问、归纳讲解等教学方法。这样就能使情境教学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新课标》对学生几种读书方法的要求中提到“朗读”“默读”“精读”。这几种阅读方式,重点在于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而在实际学习中,我们的“文学作品阅读”“古诗文阅读”,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能否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的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达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山区,感悟,语文教学,回归,本质
经过几年的改革, 山区语文教学与过去的传统教学相比, 教师们的教学理念变了, 课堂变得活跃了, 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了。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 我校语文教师在课改途中, 还存在着一些“短板”。我们语文教师还需要重温课改精神, 克服课改“短板”, 推动课改前行。
一、重温语文教学目标, 把握语文课标要求
新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明确规定为三方面: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部分语文教师为了迎合课改精神, 为了课堂的活跃性、积极性, 在课堂上使尽浑身解数, 学生讨论声、发言声, 教师肯定声、表扬声不绝于耳, 整个课堂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是值得肯定的。但静思一想,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 学生对文本的体悟, 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又涉及多少?新课改教学目标的本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把握课堂脉络, 合理应用教学方式
语文教学过程大致可分为:课前预习、课堂验收、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提高、拓展延伸等环节;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
为了适应课改, 有的教师每节课务必遵循以上课堂环节和学习方式, 甚至达到若漏掉一个环节或方式, 心理有不踏实之感, 每节课结构千篇一律, 讨论更是必备环节。因此, 开展了“大讨论”。把设计好的问题抛给学生, 接着分小组展开讨论, 其间教师没有引导, 没有启发, 任凭学生自由发挥, 还美其名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殊不知讨论现象更是千奇百怪, 有的学生闲谈, 有的学生拉扯, 有的学生东张西望, 有的学生做鬼脸等, 当然也有学生在认真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大家不亦乐乎, 答案花样百出。教师接着就是请学生回答问题或根据问题谈自己的看法, 只要学生的答案与问题能挨边, 就加以肯定甚至表扬。教师们认为这就叫“尊重学生, 给他们鼓励”, 符合课改精神。且不论课文问题设计如何, 试问:这叫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吗, 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呢?学生讨论的质量如何, 他们学到了什么?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吗?教师把权利下放给学生, 达到师生平等, 这是向课改迈进了一步, 不可置疑。但我们教师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应深深明白:“导”是指针, 科学组织是保证, 而不能无原则让学生讨论, 听之任之。
提高课堂教学氛围, 使用现代教学工具, 无疑是课改助推器。一部分教师为了追求“看点”, 展示语文课改成果, 在教研课和公开课上, 迎合多数评委的口味, 提高课堂教学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氛围不浓, 学生积极性不够就好像执教教师没有进行课改一样。因此, 课堂上笑声、掌声、讨论声不断。但仔细观察和深思, 有些课只顾表面繁华, 实质流于形式。例如:有位教师在上初三《威尼斯的商人》 (节选) 这篇课文时, 请学生上台表演, 这本来是很好的教学设计, 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和表演能力。但当一位装扮夏洛克的学生提着天平走上讲台的时候, 台下的学生看到装扮者笑嘻嘻的样子, 一下子哄堂大笑。教师在一旁也跟着笑了起来。课堂上的笑声就更大了。本文虽说是一出具有悲剧因素的喜剧, 但违背了当时戏剧情节中人物忧伤心情和愤慨的氛围。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 给课改注入了新的生机。由于视听结合、眼耳并用、抽象变直观等特点, 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如, 在教学《祖国, 我亲爱的母亲》这篇诗歌时, 放放有关祖国颂的音乐, 就会调动学生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有利于对本篇诗歌的理解和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教学《沁园春.雪》这篇词时, 可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的大好河山和北方冬季冰天雪地的图片, 使学生明白我们南方与北方冬季雪景的差异,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一定不能用多媒体完全代替板书、代替小黑板、代替我们生活中的实例, 甚至达到停电不能上课的境地。因此, 我们要正确对待多媒体, 不能认为课件用得越多, 课改就越成功, 要有所选择, 联系教学实际充分发挥多媒体为教学服务的功能。我们语文教师在上课时, 一定要把握课堂脉络, 恰当应用教学方式, 合理选择教具, 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三、重视教材, 回归自然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改 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都要跟上改革的步伐,转变陈旧的教学形式,让课堂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学习,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目前的教育形式对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提高教学质量是势在必行的。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任务就是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下面是对教学方式提出的几点建议。
1、交流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语文教学要讲究方法,如果方法不当就很难让学生提起精神,目前教学经常会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下下面各自研究的尴尬局面,既浪费了时间又没能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不应该光按照备课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而是要适当的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比如:在学习古文的时候,学到韩愈的《登飞来峰》时,可以向学生提问唐宋八大家都有谁,我们学过其中谁的作品?这样的小问题能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思考,同时将注意力时刻的集中在教师的授课上,不会出现走神,心不在焉等状况。同时在翻译诗句时,教师不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而是应该在简单的语句翻译上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先进行翻译,然后根据学生的翻译找出翻译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加以纠正,这样学生在独立翻译的过程中就会重点学习自身不足的地方,提升学习效率。教师要利用和学生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集中,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2、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生动记忆
多媒体教学能够向学生展示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从听觉、视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这一特点,结合教材搜集图片或是视频信息,让学生观看,通过这种形式更加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和记忆。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向学生展示更多的与教材有联系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有良好的知识延伸。
3、分组学习,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教师在课堂学习时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将学生分成小组,小组中选出小组长,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共同完成阅读任务,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先不要急着找教师进行解决,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研究就可能会顺利的解决,这样的方式要比教师的讲述更能够起到作用。小组之间还能进行阅读学习比赛,再有竞争意识的情况下,学生会更加具有学习的动力。在小组内各个成员会根据自身的优势,迅速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人员合理进行配置使整个小组达到最佳的状态。同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不仅培养了个人的能力,同时还加强学生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团队合作的意识,让学生更有集体荣誉感。
4、内外活动,激发思维实践能力
教学的理想状态就是能够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独立的发现问题,通过自身知识的积累和信息的收集,能够独立的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去思考,去探究,自身要对事物有看法,不能盲目的学习而没有自己的想法。要想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让学生自由的学习,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能力特点,才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更多的想法,取得更大的进步。
新课改下,课堂形式不应该再像原来一样沉闷,适当的增加一些课堂活动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课堂活动这一新的课堂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放松心情,同时在活动中还能够培养学生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语文教学不是光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就完成任务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将其所学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去。例如:定期的让学生根据语文知识的学习,研究设计板报,将所学的内容重点部分展现在板报上,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对这段时间学习重点的掌握,还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再有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在大自然中学习,体验多彩的生活,更能够放松心情,开拓思维,更加有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5、因材施教,实现班级齐头并进
每个学生从学习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都是不同的,不同的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也会体现出差异。教师对于学生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对于天赋突出,反应比较快,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重点培养,培养这类学生成为整个班级的带头人,起到榜样教学的效果。对于基础知识比较差,接受新知识比较慢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对待,要对这类学生有耐心,有信心,要多进行沟通交流,以多鼓励,多帮助的方式帮助这些学生,在取得进步的时候要给与表扬,让学生时常得到精神上的鼓励,学生得到认可之后会激发出强大的学习动力,也就会在学习的进程 上表现出来。所以教师因材施教的方法很重要,对待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状况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争取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语文的学习当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6、总结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合理的分组学习,独立思考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对待不同的学生时要懂得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得到重视,以更加轻松愉快的方式获得知识。
【参考文献】
[1]王之荣.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后的教学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8):34-35.
[2]陆昌纪.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探析[J].文学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3,(7):23-24.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2版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2版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1从前我几乎没有读过,现在却觉得像尚方宝剑一样的,就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没有读《课标》,怎么能知道给学生教什么呢?带着这样的认识,我认真读了《课标》。这段时间对新课标的`学习,使我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有了比较直观的理解,也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什么才对学生终身有益呢最全面的网站?除了听说读写、探究思索等心理能力外,文化素养应是一种更加可以让人终身受益的东西。文化可以深入到学生的灵魂,建构世界观,重塑心灵。文化人格是人格的深层结构,是个体全部生活的精神之“根”。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有这样的理念,应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底蕴,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都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区别的地方。但是如果把一篇文章的解读把“工具性”无限制的放大,那势必上成了自然科学,抹煞了语文文字的深刻内涵,摒弃了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再也谈不上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同样的道理,如果单单着眼于“人文性”,只注意分析作品里的思想情感,而不顾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技巧,只注重文本内容对学生的影响,那又上成了思想品德课和道德讲堂,丢弃了“语文课程也是实践性课程”这一基本理念。
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必须上出语文味来。它要培养人在思想情感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提高人文素养这方面的价值,当然它也要让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最近在准备赛教,特别害怕文言文的教学,当时唐老师告诉我,无论哪一种文体,都必须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要让学生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感染,又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这种对教师的引领、导向,是完全顺应新课标的精神的。于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热门思想汇报我将文言文的“文言并重”和“诵读为主”作为主线来设计教学,完成对文言文的教学任务,落实双性目标。鼓励学生自主阅读、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教师只是适时的点拨引导,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
然而我的解读只在浅层,还有很多的内容等待我去挖掘,只要我们领悟了新课标的内涵、精髓、实质,然后在课堂中坚定不移的贯彻实施,那我们的语文课一定会上出语文味!
2022版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2暑期,我荣幸地参加了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感受颇深。作为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那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应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 我认为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
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第二,就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言篇章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重要标志。
第三,还应注意,学法指导不应只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而且,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第四,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七~九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但同时又要求,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第五,我认为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
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第六,课程标准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突出板块就是课程的评价。
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在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而评价的方式又大都采用试卷考核的方法,这种以“分”为本的评价严重地扭曲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使语文教学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其实,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说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就对语文课程的评价提出了新的实施原则、方法和策略,并为实施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
第七,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
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总之,一切的革新,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希望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越来越好!
2022版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3新课程的改革,为今后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规范的要求,在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同时,确立良好的教学情境,注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正确评价学生,做到与学生共成长,是今后初中语文教学的工作重点。要在教学中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充分考虑初中语文的学科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初中语文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通过学习,我的评价观也得到了更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把分数和听话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要进行多元化、全面化的评价,使学生能从老师公正的评价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从而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感到虽苦尤乐,最终成为学习创新的主人。
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初中语文水平,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在今后教学工作中努力做到:
一、树立标准理念,深刻领会初中语文课程的要求
按照新的教改目标要求,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初中语文教学的规律,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有创造性地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加强对中外文化的了解,拓宽知识面,加强自身修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实际教学之中加以运用。
二、采用目标思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设计并结合学生的个体特点,按照教学内容,以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情趣爱好为出发点,尽量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有内容和有方式的教学实践,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初中语文与他人交流,发展用初中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查阅、交流和互动等方式,学习并使用初中语文,积极鼓励学生把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最终使学生受益终生。
三、关注学生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把初中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重视学生学习初中语文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要提倡“乐”的观念,情绪越好,越乐观,对所学内容便会发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效果也将越好。要注重过程,区别对待,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学生只有对自己、对初中语文及其文化、对初中语文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初中语文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四、加强策略指导,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设计提问的活动,让学生们先讨论,再解决,共性问题全班解决,个别问题个别解决,以求做到共性统一,个性张扬。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五、体现课改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我们应在新课程基础上科学地整合并使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当今社会对老师的要求较高,老师们应不断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帮助我们的初中语文思维教学,用浅易的初中语文来表达,提高培养学生的初中语文思维,发展学生用初中语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允许学生有错误,鼓励学生开口。创造真实、有趣的环境让学生乐于学习初中语文。
六、合理使用教材,做到教师与教材的和谐统一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工具,也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信息媒介。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地、有创造性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对教材建议的教学方法做适当的调整。几节优秀课例给了我极大的启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做到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内涵。现行的教材极富德育意义,它图文并茂,每课时无不渗透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助人为乐、热爱劳动、勤奋学习、养成良好习惯等教育。初中语文教师要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寓德于教,引导学生在逐步掌握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是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操陶冶,使学生在语言交际中学会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应该对学生抱有期望,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都能通过努力学习获得成功。所以应该设法创设民主自由、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利用暗示手段,如借用鼓励的微笑、温和的目光、亲切的话语,将自己殷切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他们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从而能自由表达思想,消除害怕出错的胆怯心理,树立起成功的信心,激起更大的学习热情。
总之,通过学习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遵循的应该是掌握工具与人文教育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另一方面重视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培养,使每一课的教学都能让学生完成一次心灵的装备,让多彩而悠久的祖国文化、正义和爱心这些永恒的东西根植于心灵深处,让语文教学成为受益终生的教育。
2022版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4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尽管主要任务是要顽强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但是课改是一项综合性改革。因此,在语文学科实施新课标,进行课改中,不论是思想观念上还是具体操作层面上都发生巨大转变。大致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不少时候会把教师请下讲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与此同时,还要接受学生对教师服务质量的评判这种角色意识和授课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标的基础。
二、围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坚持实践性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8种习惯:1.默读和“速读”习惯;2.点批注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3.置疑和发问习惯;4.使用工具书和看书下注释的习惯;5.按照先指明X页X段X行再回答问题的习惯;6.分析字结构记忆生字的习惯;7.写完作文先读一遍和修改文章的习惯;8.集体讨论的习惯。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阅读、探索、思考、质疑等过程。
三、走出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坚持多元化教学形式。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将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外出参观、考察、实地测量、现场制作模拟面试、辩论会、排练节目、座谈会、赛诗会和”上网”搜集有关资料等都将成为语文教学的形式。
四、教师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谈创作过程和站在读者角度谈学习过程和学习体会,给学生以示范。
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将使教师再不能以学生大脑为容器一味地灌输知识,一味地把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归拢到教学参考书的答案上,甚至强迫学生背答案;而应该以教师自己学习的过程为示范,使学生通过一次次模仿形成学习能力。
五、突出教与学的互动,教学由实施预案向增加准备如何回答学生现场提出的问题转变。
课上学生会主动提出的问题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这种现场发散式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这就需要师生间互相尊重、欣赏,相互交流、沟通理解和补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讲读和阅读教学以课文为单位和与教学单元”为单位相结合。新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课文间有较明显的内在联系,可按照教学单元组织学生进求“同与求异”的合作、探究式学习。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第一决不能削弱基础知识教学、否定接受学习。第二不论是对教师和是学生的要求都更高了。作为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学生时代是班里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面对“就近入学”的群体,不少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教师从未体验和感受到的,“没有相同的经历,不可能有相近的感受,更很难有相互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一定要更加深地研究学生,必须站到学生的立场设计、实施教学工作。否则,欲速则不达。
2022版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5带着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题记
一、以“生”为主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这一理念最好的践行就是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有效策略,创造一种兴趣盎然、生动活泼、风采迷人的课堂教学气氛,强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趣味性,让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使学生在精彩纷呈的课堂学习中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而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能有一股新兴的魅力牢牢吸引学生,只有学生“乐学“才能”“好好学”,才能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一切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势必与教师不厌其烦的细讲精练、单一以课堂为主的资源、没有多大激励作用的单调评价是格格不入的。于是新课标下的以学生为主,其实累的是我们一线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琢磨学生的心理特点,要选好教学内容,要设计好课堂环节,要定好教学手段,掌握好教学艺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想想觉得我们又在风口浪尖中做一个时代的弄潮儿,难啊!
二、以“学”为主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是老师的“教”学生“学”,为了让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老师要把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机会提供给学生。课标中指出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时间能力......这些要求和理念,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学生的“学”才是第一位,我想首先在课堂上多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都需要学生自己主动探究才能真正让她们掌握知识。其次要让她们多读多思多讲。其次在课外要引导学生如何自主预习,自主复习。于是一些省市的《导学案》的使用,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再其次,就是要让学生面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自主学习。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所以新课标倡导多读书少做题,作业“变脸”尤其重要,只有从课业负担解放出来后学生才有更多的时间与书本接触,于是我们要善于利用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积累,老师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得阅读兴趣并给予正确积极的引导,学校和家长要给予全力支持。给学生创设广阔的阅读空间。比如定期地给他们推荐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然后让大家畅谈读后的心得体会。还可以布置她们去阅览室或者图书馆等文化中心去翻阅好书。还可以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从互联网、报刊等媒介上搜寻自己要的资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诱发他们向高层挑战的求知心里。
课改的大潮涌动着,我们也努力去做一个好的弄潮儿吧!尽管比较艰难,我们也要勇往直前.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以: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
中学语文新课改在我校已进行了近一年,在这期间的上课过程中,本人渐渐有了以下一些体会。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初中语文新课改来说,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往往我们的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一些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研究新课标,并通过教学实践,明白了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的去做:
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所以,我们个人的学习并没有结束。
1、认真学习新课标,具体的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各种弊病。
2、研究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实验教科书和相应的教辅书,弄清它们与《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点和着力点。
4、研究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生活氛围,争取能够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来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亲切感中增添新的体验。
【初中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10-07
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几点体会09-23
初中语文新课程理念教学论文07-05
初中语文新课标的具体内容09-09
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措施论文11-02
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11-09
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学习体会10-14
对语文新课改的几点反思精品教学反思07-22
初中学语文新课标09-10
语文新课标学习体会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