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会计教育资源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中职会计教学方式。本文重点论述了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关键词:“互联网+”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将信息技术应用在中职会计教学领域,有助于中职会计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还存在各种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职会计教育资源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职会计教育资源论文 篇1:

中职会计仿真实训模式下教育资源的优化

摘 要:当前,人们已对实训教学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有了更充分地认识。而中职会计实训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从现有的主要教育资源入手,通过科学、合理地整合教育资源,使其能更充分地发挥在中职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中的作用,努力全面提升中职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 会计仿真实训 教育资源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方针,已为我们指明实训教学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中职会计实训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们更应该有效利用学校各种教育资源,努力提升中职会计生的职业能力。

一、当前中职会计专业主要教育资源的存在问题

首先,中职学校的师资大多数是从高校分配到学校的教师。这类教师由学校进入学校,缺乏对会计实务的全面了解,不熟悉社会所需的最新业务知识。对各项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掌握也不是很全面。不能实现各专业知识与各实践课程的相互渗透。指导教师对财务岗位的具体工作环境和经济业务环境都很陌生,于是只能凭个人理解和猜想指导,使专业实训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其次,我国中职类学校基本都采用了国家规划会计专业主干课程教材,这也是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其中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各种实训教材就多达37本。丰富的教材资源为中职会计实训课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可以满足各种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与此同时,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学校缺少对会计专业的定向规划,盲目选用会计实训教材,致使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学生会计实训技能学习泛而不精。

再次,学校对教师大多是以学科或年级的不同来安排任教。任教理论性学科的老师未必会任教实训课程,这就缺少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融通;高一任教实训的老师到了高二时却未必会继续任教实训,这就使实训课程不易统一深化。中职会计实训课程的开设从内容来看,一般是按由浅入深的梯度展开的,但即使是同等难度的各门实训课程在讲授时,也常常因多位老师各自任教而彼此独立,无法在细节上通过沟通和交流做到全面到位。各教师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致使彼此专业衔接协调性差,且教材内容上会出现重复或遗漏。这对学生系统掌握会计专业实务技能、全面培养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有效性会产生负面影响。

二、会计仿真实训教学模式下的教育资源优化

综观中职学校各种教育资源的应用,除社会资源,仅校内资源就普遍存在资源浪费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根源多是由于会计实训教学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没有很好地将教育资源进行整体优化,会计实训教学未能突破拼盘式课程结构。对此,我将中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与自己多年会计教学体验相结合,尝试将教育资源在会计仿真实训模式下进行整合,进而使之更有效地应用于中职会计实训教学。

第一,精心做好理论准备。刚升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没有任何的会计专业知识和经验,在第一学年中,其学习重点还是对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应该在理论学习中逐渐引导学生对财务人员工作内容形成初步构想,了解认识财务相关的工作岗位职能,为仿真会计实训教学做启蒙。这一阶段中,只能先开设一些操作性较强而知识运用要求不高的会计实训课程,如:点钞、珠算、传票翻打、原始单据填制等。这类实训课程由于其可操作性强,学生得到正确技巧指导后,只要保证足够的练习时间都会看到技能水平明显提升。从第一学年就开设此类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在校时间练习,而且技能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

第二,潜心进行模拟应用。实际工作中最常见的会计岗位有:出纳岗位、存货核算岗位、固定资产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利润核算岗位等。实训课教师可以先对这些岗位逐一进行实训练习,而后再进行仿真的综合应用操作。实训课程的教学不如理论课程教学见效快,这要经过几个环节:模仿——尝试——纠错——熟练。学生要真正掌握好一个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需要经过反复地体验总结,只有在遇过几个难题、犯过几次错误后才能真正体会到岗位工作的关键所在,进而真正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该学习阶段专业实训内容丰富多变,因此,采用的教学手段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在出纳岗位的仿真实训中,首先,教师可采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让学生来模拟一位出纳员一系列的工作内容,这能较全面地学习出纳岗位的各种工作内容;其次,学生了解了出纳员的基本工作内容后,可采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仿真模拟出纳员的某一项工作的具体操作;最后,当学生对这一岗位较为熟悉后,则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大家对某个实际工作中的问题通过讨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

这一阶段的综合仿真实训练习,实际就是将各个财务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有效地结合,这也是会计仿真实训模式最全面的一种教学方式。此时,练习的主要目的不是提高学生对于困难的解决应对能力,而是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情况,以及对各种职业能力的综合应用。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岗位轮换,如果能够结合沙盘模拟教学就能通过这类练习从多个角度把握企业整体会计职务工作流程。

第三,用心推进总结提升。不少中职类学校都安排学生在第三学年进行了专业实习,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学生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的时候,也是对学校实训教学效果好坏进行评判的重要环节。虽然平时学生并不在学校,但是老师仍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由于每个单位对财务人员的需求人数并不多,所以一个班级几十位学生常常分布在很多不同的企业见习。其中就包含了属不同行业的各类企业,多保持与学生的联系,收集见习单位的相关信息及意见,这对修正实训课的教学方向,提高实际教学效果有极大的帮助。

初入社会的学生们在工作中常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些都是在学校实训室中无法模拟的,其中也包括各种非专业技能,而是有关职业素质的问题。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仍是教师义不容辞的工作。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为实训课程的改进提供参考。同龄人在交流时会产生更多的共鸣,老师可以在学生定期返校时组织一次交流会,让大家谈谈对见习的感受,或是讨论一些遇到的难题来共同解决。通过大家经验教训的交流,可以使学生更快增长见识,提高职业能力。也可以借助网络这一平台来实现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何玉刚.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的有效策略.职教通讯.2007.

[2]李景霞.实训基地教学模式的探究.职业技术教育论坛.2007.

(作者单位:鄞州区四明职业高级中学 浙江宁波市 315100)

作者:孙弋程

中职会计教育资源论文 篇2:

基于“互联网+”的 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研究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中职会计教学方式。本文重点论述了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 中职会计 信息化教学

将信息技术应用在中职会计教学领域,有助于中职会计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还存在各种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一、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的现状

我国步入互联网时代时间比较短,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还不能充分适应这一时代发展需要,还有很多问题,例如,一些教师还没有意识到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其教学手段存在不足之处,课堂实践性不足。

一些中职会计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意识到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的真正意义,只是把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理解为一种特别的教学方法,把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理解为会计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模式。与此同时,虽然一些教师已经意识到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对于会计行业的发展有好处,但是并没有进行实践。教师未能意识到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就会影响中职学生学习中职会计信息化的相关知识。除此之外,中职学校缺少会计信息化专业教师,没有相应的实施教学的条件,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会影响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

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者结合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传统的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过程往往缺少实践教学,只有教师的理论教学过程,这样无法保证学生们真正掌握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此同时,学生们也缺少会计信息化的操作能力,没有达到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应该选择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中职学校并没有意识到课堂实践的重要性,无法给学生提供系统学习中职会计信息化专业知识的环境,实践教学尤其欠缺。

二、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的理念不被重视

会计教学和信息技术之间实际上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信息技术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理念,有助于会计专业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要。中职教师应该提高对于会计信息化的认识,理解会计信息化的内在意义。为了提高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的水平,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对其重视程度,为学生提供一个高质量的教学环境。与此同时,中职学校对于会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较低也会出现课程安排不合理、缺少课堂实践等问题,使会计信息化教学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二)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手段不完善

中职会计专业需要掌握的内容多而且难,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需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目前,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都是单一的理论教学,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实践教学。缺少实践会导致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会计专业的课程。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的过程更需要加入实践教学,由于教师对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的理念缺少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课程安排较少,这会严重影响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的效果。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需要完善的内容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高会计教学质量

为了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要,中职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据会计信息化的实际进行教学。为了让学生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更好地发展,学校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帮助学生了解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的相关内容,教师应该不断优化和调整课程设置。

(二)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科学地开展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

首先,中职学校只有在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对互联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才能更好地实现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目标。与此同时,中职学校还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其次,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与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息息相关。有好的教师才能教出好的学生。中职学校首先要考虑提高任职教师的综合素质。当然,对于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来说,课程安排是十分重要的。中職学校领导应该认识到开展会计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意义,在进行教学安排时有所侧重。

(三)创新教学思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

培养实践性会计人才的前提条件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应该对教学思路进行创新,具体的实施路径如下:一是根据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的需要,完善中职学校的基础设施,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要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实践教学,提高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的质量;二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安排课程,提高教师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并且合理安排实践课程的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三是中职学校定期邀请会计行业的专业人士来校为学生介绍该行业的发展情况,让学生及时掌握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意识到学习会计信息化知识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中职学校应与一些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会计信息化相关的技能。

四、小结

相较于传统的会计教学,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有着准确、迅速的特点。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在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下,勇于开拓创新,实现传统教学向信息化教学的转变,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祥瑞.“互联网+”时代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研究[J].财会学习,2017(10).

[2]陶蕃丽.“互联网+”时代下中职会计专业教学[J].商情,2018(20).

(作者单位:承德技师学院)

作者:许立君

中职会计教育资源论文 篇3:

民族技艺传承与中职学校专业融合发展:必要性、可能性与策略

摘 要: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中职学校成为推进民族技艺传承的重要场所,专业则是其主要载体。然而,中职学校推动民族技艺传承的整体效果欠佳。同时,中职学校专业发展面临转型的压力。基于此,民族技艺传承与中职学校专业融合发展成为必然。民族技艺传承能够为中职学校专业转型发展提供资源等多方面的支撑,且两者具有逻辑的自洽性,两者的融合发展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为有效推进民族技艺传承与专业的融合发展,需要通过构建民族技艺传承与专业融合发展的良性机制、夯实融合载体、创新融合模式和推动改革等措施来实现。

关键词:民族技艺传承;中职学校;专业;融合发展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民族技艺传承与中职学校专业建设融合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XZZJG2018A058)

作者简介:张秋凤,女,南宁师范大学教务处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传承面临的共同难题是技艺传承的“断代”[1],面对民族传统技艺不断流失的现状,我国通过多种方式推进民族技艺传承工作,职业院校被看作民族技艺传承的重要载体。2012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中国专题圆桌会议上指出,“职业教育需要承担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的传承使命,建设职业教育特色学校和特色专业”。2013年,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三部委联合出台《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提出“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发挥职业教育基础性作用,发展壮大中华文化的基本要求”。通过多年的实践,我国职业院校民族技艺传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中职学校作为民族技艺传承的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然而,中职学校在推进民族技艺传承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其中,民族技艺传承与专业发展的融合度低是突出问题。

一、民族技艺传承与中职学校专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技艺传承与中职学校专业发展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中职学校开展民族技艺传承是以专业为依托的,因此,加强相关专业建设成为实现民族技艺传承的重要前提。同时,中职学校利用民族技艺传承的资源来推动自身的专业发展也尤为必要。

(一)中职学校推动民族技艺传承的整体效果欠佳

技艺不仅包括经验化、客观性的技能,还包括人类的艺术领域,其范畴超越了技能[2]。我国中职学校民族技艺传承主要是依托民族文化类的专业开展。目前,中职学校的专业目录中民族文化类专业包括民族风味食品加工制作、民间传统工艺、民族音乐与舞蹈、民族乐器修造、民族美术、民族服装与服饰、民族织绣、民族民居装饰和民族工艺品制作等九个专业,这些专业成为促进民族技艺传承的主要载体。然而,我国民族技艺的内涵与分类远远超过这九个专业。由于大量的民族技艺无法归入上述专业,导致民族技艺传承发展遇到障碍。

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均是依托专业进行的,因此,民族技艺传承离不开专业的有力支持。目前,由于缺乏有力的专业支撑,民族技艺传承的辐射面较窄,能够辐射影响的学生数量有限,民族技艺传承所需要的资源难以得到满足,这就造成中职学校民族技艺传承工作的后续发展面临困难,仅靠单薄的民族技艺传承基地难以支撑起民族技艺传承的持续和发展。在此背景下,当前中职学校民族技艺传承工作出现了“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即教学成效的宣传与实际成效仍有明显的差距。

(二)中职学校专业发展面临转型的压力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中职学校的专业布局存在着结构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面临生源相对不足的困境,为有效提高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一方面中职学校以开设多种专业来吸引更多学生就读,使学生只要想学就能选择相关专业;另一方面,部分中职学校以开设“時髦”的专业作为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手段,这使得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第二,中职学校专业的同质化严重。目前,专业的同质化问题已经成为中职学校专业调整亟待解决的“老大难”问题,计算机、会计等“热门”专业就业前景一般,但学生的报考热情“高涨”,这些专业几乎成为每所中职学校的“标配”专业,在重复建设的背后,中职学校的“热门”专业难以体现办学特色,因此,高度同质化竞争的局面在所难免。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应走特色化、品牌化的道路,通过高质量、特色化的教育服务提升吸引力,这是中职学校专业调整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三)融入中职学校专业建设是做强民族技艺传承的必要路径

职业教育介入民族传统技艺传承,是一种双赢或多赢的局面[3]。中职学校专业建设与民族技艺传承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两者走有机融合发展的路径是最佳选择。首先,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是两者融合发展的时代需求。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对短缺状况,如果不将民族技艺传承与专业协同发展,容易导致民族技艺传承过程中出现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民族技艺传承的发展只有融入专业建设,才能从中获得更多社会资源的支持,才能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保持活态化、特色性的可持续发展[4]。其次,中职学校专业的特色化转向需要融入民族技艺的基因。中职学校专业的发展应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原则,民族技艺蕴含着大量传统技术与艺术融合的基因,这能为中职学校专业走特色化之路提供相应的思路借鉴和资源支撑。再次,中职学校专业建设与民族技艺传承的有机结合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和民族技艺传承都面临着诸多困难,两者的互补性决定了融合是促成两者共同发展且实现最佳效益的选择。

二、民族技艺传承与中职学校专业发展融合的可能性

(一)民族技艺传承能够为中职学校专业转型发展提供动力

由于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存在诸多问题,专业调整已迫在眉睫,而专业调整的关键在于发展特色专业,因此中职学校需要通过专业方向的调整来确立特色化发展的道路。民族技艺是融技术、艺术等资源于一身的集合体,但目前我国中职专业目录中关于民族文化的专业只有九个,仅能涵盖民族技艺的部分内容,所以仍有大量资源可以挖掘。中职学校可通过深入挖掘民族技艺的相关资源,在国家公布的专业目录中开设新的专业方向,作为专业调整和发展的新目标。例如,广西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就依托当地的坭兴陶民族技艺资源,在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中开设了民族陶艺方向[5],这一专业的开设倍受各界好评,通过与企业、政府的良性互动,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得以迅速提升,有效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二)民族技艺蕴含着中职学校专业发展需要的物质资源

目前,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部分地区民族技艺传承已经与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交集,民族技艺传承背后同样可以获得一系列来自政府、企业、行业等方面的隐性资源。在此背景下,中职学校可将民族技艺传承作为专业或者专业方向来发展,通过系统整合与有效引入政府、企业的资源,打造学做一体、开放共享的专业平台,在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前提下,还可提供技能培训、民族技艺传习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通过上述运作,中职学校可建立起与政府、企业的良性合作机制,进而推动专业的健康发展。例如,广西藤县中等专业学校就充分利用当地非遗传承项目藤县狮舞资源,在运动训练专业中开设了藤县狮舞发展方向[6],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争取到政府、企业的关注和支持,在学校先后建立了“东方狮王”藤县狮舞技艺训练中心、“东方狮王”藤县狮舞文化艺术馆、“东方狮王”藤县狮舞大师工作室,并且逐步建成了集人才培养、运动训练、文化传承和运动用品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进一步壮大了学校的办学实力。

(三)民族技艺传承与中职学校专业融合发展具有逻辑的自洽性

目前,中职学校的民族技艺传承与学校专业建设往往呈现“两张皮”的状态,两者偏执于一端,尚未形成合力,但在理论上两者却天然地具有逻辑的自洽性。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民族技艺传承与中职学校专业发展隶属于中职学校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两个具有开放性的自组织系统通过进行资源交流来实现良性的发展;从教育生态学的维度来说,专业建设与民族技艺传承可通过资源的共享与互补来实现良性的结合与运转,通过良性生态来建构两者内在的统一性。

三、民族技艺传承与中职学校专业融合发展的策略

(一)构建民族技艺传承与专业融合发展的良性机制

民族技艺传承与专业融合发展的实现离不开多方面条件的支撑,其中,机制的构建是首要条件,健全的机制有助于确保两者融合发展的持续、稳定推进。具体而言,民族技艺传承与专业融合发展应构建以下四项机制。

1.动力机制。动力机制是一个系统状态变化的一系列相互传递的动因[7]。中职学校应通过触发政府、企业、行业等利益主体的利益动机,增强各方合力推进民族技艺传承与中职学校专业融合发展的动机,并通过动力机制的传导和增益来实现动力的最大化。

2.运行机制。中职学校应按照流程设计各要素投入的结构与规模,畅通民族技艺传承与专业融合发展的通道,以确保其能够按照流程来顺畅地推进。

3.协调机制。民族技艺传承与专业融合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同形式的争端,这就需要建立起相应的协调机制,包括协调处理争端的机构、协调处理争端的原则、协调处理争端的流程和具体操作方式等。中职学校应通过有效的机制建设,为有效解决争端奠定基础。

4.保障机制。中职学校应从组织保障、经费保障、质量保障等方面进行构建,强化中职学校在保障机制构建中的主导作用,并通过多元主体合作以确保各项机制的有效实施。

(二)夯实民族技艺传承与中职学校专业融合发展的载体

1.确立民族技艺传承与专业融合发展的目标定位。民族技艺传承和专业建设均是中职学校发展的支点,合理的目标定位是促进两者实现融合的首要方向。促進民族技艺传承是中职学校的重要任务,而专业建设则是中职学校发展的根本任务。因此,民族技艺传承与专业融合发展的核心目标应是促进中职学校专业发展。具体而言,中职学校的专业发展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推动已设专业的发展、培育设置新专业和培育设置新的专业方向,中职学校应通过融合民族技艺传承的资源来推进上述目标的实现。

2.推动民族技艺传承与专业融合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民族技艺传承与专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中职学校应通过多种方式推进致力于此项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其一,通过多种渠道将民族技艺传承队伍纳入中职学校教师队伍,进一步稳定并壮大民族技艺传承师资力量,为专业发展积蓄能量。其二,加强中职学校的教师培训。通过民族技艺传承的平台以及相关的产业平台,加强中职学校教师民族技艺教学能力的培训,以提升民族技艺的教学能力。其三,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对师资队伍的数量、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专业能力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使之与专业发展的要求相适配。

3.推进民族技艺传承与专业融合发展的教学资源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民族技艺汇聚了诸多类型的技术、审美等资源,这些都是专业建设的必备资源。然而,民族技艺的相关资源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与传统的传承模式基础之上,中职学校要想将这些资源转化为专业教学资源,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化与改造。其一,中职学校应协同政府、企业、行业等多方力量,对民族技艺的已有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并进行转化,进一步丰富传统的教学资源。其二,协同开发民族技艺传承的新资源。创新是民族技艺传承和专业建设无法回避的问题,为此,中职学校应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通过多元主体联合的方式创新资源,将其补充为专业建设的新资源,从而推动专业建设资源的持续更新和完善。

(三)创新民族技艺传承与中职学校专业建设融合的模式

1.推动专业建设与民族技艺传承的协同发展。从整体上看,民族技艺传承和专业建设在发展目标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中职学校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将民族技艺传承包含其中,以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其一,整合引入校外的教育资源。通过民族技艺传承或专业建设,中职學校应尽可能争取并引入校外资源,将专业建设与民族技艺传承的整体资源做强,可考虑通过两者叠加融合的模式来推进建设。其二,整合专业建设与民族技艺传承的资源。在内部的资源分配中,中职学校要平稳和兼顾好专业建设与民族技艺传承的资源配置比例,不能顾此失彼,同时,通过增加两者公共资源建设的整体份额来推动其共同发展。

2.找准民族技艺传承与专业融合发展的支点。民族技艺传承与专业融合发展离不开相应的载体,因此,民族技艺传承与专业融合的发展需要找准着力点。其一,民族技艺传承与专业融合发展应以做大、做强两者的共用资源为着力点,以整合双方的资源与优势作为主要手段。例如,以中职学校内部“民族技艺传承工作室”或“民族技艺传承基地”建设作为重心进行资源建设,一方面能够为促进民族技艺传承提供场地与资源,另一方面也可将其作为专业发展的实训基地,以扩充专业发展的实训资源。其二,整合学校外部的资源。中职学校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建立了大量的校外实训基地,也可以通过与企业协商来拓展基地的用途,将其作为民族技艺传承的实习、实训的场地。其三,以“互通互用”的模式挖掘共用资源的潜力。民族技艺传承和专业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政府、企业、行业、社会团体等资源均可以互通互用,通过资源的互通互用来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进而提升两者融合的深度。

3.推动民族技艺传承与中职学校多专业的协同发展。民族技艺传承与中职学校专业的融合发展为中职学校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中职学校可将民族技艺传承作为圆心,将其辐射至一个或者多个专业,并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衍生出新的专业或者专业方向,从而进一步提升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成效。在此过程中,中职学校应注重学校整体的专业发展规划工作,并将其作为推进民族技艺传承与专业建设融合的依据,强调专业之间发展的协同性,以某个专业为基点,不断进行外向性的延伸,通过专业协同的方式或者以专业群的模式进行推进,按照专业群推进的模式增加与民族技艺传承之间的交集,以孵化、培育和创新新的专业(方向)为载体,进一步拓展民族技艺传承与中职学校专业间的交集,进而推进两者的深度融合发展。

(四)将持续推进改革作为民族技艺传承与专业建设融合发展的抓手

民族技艺传承和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具有自身的发展逻辑和规律,它们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因此,两者的融合发展必然需要从发展逻辑上实现求同存异,以相似的逻辑作为推进两者融合的抓手,同时也要包容其不同点。因此,民族技艺传承与中职学校专业建设融合必然是伴随着两者间的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改革、不断前进的过程。中职学校推动民族技艺传承的发展必然要符合中职学校的发展规律、专业发展的规律以及人才培养的规律,因此,民族技艺传承必须要不断调适自身以不断融入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具体而言,中职学校应对民族技艺传承实施方式和路径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造,以使民族技艺传承能够与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相衔接。

民族技艺传承与专业融合发展实际上是在中职学校专业发展过程中融入了民族技艺传承的发展资源、元素和基因,这就需要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在遵循专业发展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不断调整其发展的模式或方式,使之能够接纳民族技艺传承带来的资源、元素,吸收并整合到自身的体系中,从而为专业自身的发展注入新动力。民族技艺传承与专业融合发展的改革关乎融合发展的思路、模式、资源整合等一系列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地改革才能使得双方不断地调适来接纳对方,并且将对方的资源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力量源泉。民族技艺传承与专业融合发展的改革虽以中职学校为主要场所,但却不能仅仅拘泥于中职学校内部,中职学校只有通过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相应机制来不断化解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进一步提升民族技艺传承与专业发展的融合度,从而推动两者快速、科学、平稳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腾香,刘萌,刘姝.现代学徒制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策略[J].职教通讯,2019(8):17-21.

[2]杨永兵,龚自力.工作诀窍知识在我国少数民族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价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3):63-69.

[3]孙丰蕊.民族传统技艺传播与传承的职教路径——基于对2019中国-东盟职教联展暨论坛的观察与思考[J]. 职业技术教育,2020(30):53-59.

[4]蓝洁.民族职教传承与创新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模式探索[J].职教论坛,2014(25):26-30.

[5]李加旺.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民族陶艺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8):51-53.

[6]陈燊远.职业学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索——以藤县狮舞为例[J].广西教育,2018(10):39-40.

[7]郝庆升.动力机制理论及其方法论构想[EB/OL]. [2021-03-20].http:/www.paper.edu.cn/releasepaperlcontent/201404177.

[责任编辑 刘素萍]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Inheritance of National Skills and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pecialty: Necessity, Possibility and Strategy

ZHANG Qiufeng

Key words: national skills inheritanc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pecialt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作者:张秋凤

上一篇:安全活动讲话下一篇:卫生工作要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