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推荐8篇)
论文摘要:“十一五”期间,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状况不断改善,由于历史、政策、制度等方面因素,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依旧突出,未来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坚持培养和培训并举,构建专业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现状;对策
师资是教育发展的首要资源和核心要素,中等职业教育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然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中职发展的“软肋”,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显得更加紧迫。
一、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在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在数量、结构及整体素质方面呈现出可喜的变化,但问题仍比较突出。
(一)规模不断扩大但数量仍旧缺乏
全省中职学校(不含技校,下同)专任教师24384人,比增加4164人,增长20.6%,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比重由2068.26%提高到71.49%,但生师比由年31.33:1上升至35.79:1,其中普通中专37.35:1,职业高中34.87:1,都远高于普通高中的19.08:1;专业教师(包括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下同)12443人,比2005年增加3398人,增长37.57%,生师比由2005年的70.03:1提高到70.14:1。20全省17个市中职生师比最高达50.98:l,最低也达25.55:1,其中14个市超过30:1;在校生与专业教师之比最高达123.96:1,最低为40.05:1,其中12个市超过60:1。由此可见,专业教师缺额不仅普遍存在而且依然很大,教师紧缺已成为中职规模扩大、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结构得到改善但矛盾依旧凸显
一是专业教师占专任教师比重有所改善。年全省中职专业教师占专任教师比重为51.03%,比2005年高6.08个百分点,但与到“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65%左右”相差相当大。2010年全省17个市专业教师占专任教师比重最高为66.07%,最低只有32.26%,其中8个市低于50%。二是专业教师专业结构有所改善。“十一五”期间,全省中职专业教师专业结构有所变化,从专业大类在校生数与专业教师之比与2005年的比较来看,加工制造、信息技术类下降较大。分别由107.64:1下降到97.96:1和由118.88:1下降到88.07:1;农林类略有下降;许多专业类别上升较大,社会事业由46.98:1上升到91.99:1,医药卫生由49.35:1上升到90.44:1,商贸旅游由54.12:1上升到90.48:1,交通运输由46.17:1上升到72.09:1。土木工程类由54.87:1上升到78.49:1,财经、文化艺体类有所升高,除财经、文化艺体类外,其他专业类别的在校生与专业教师之比依然过高,其中加工制造类、社会事业类、医药卫生类、商贸旅游类、信息技术类和土木水利类都超过或接近80:1。总的来看。教师专业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已经成为中职优化专业结构、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素质逐步提高但差距仍然很大
一是教师学历合格率有所提高。20lO年全省中职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由2005年70.53%提高到81.46%,专业教师也有所提高,但与到20“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相距甚远,更远低于20lO年全省普通高中平均水平(94.35%)。2010年全省17个市中职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最高为93.16%,最低仅为72.33%,其中12个市低于85%。二是“双师型”教师有所增加。2010年全省中职双师型教师达到5270人,比2005年增加3423人,占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比重由2005年20.42%提高到42.35%,与到年“‘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60%”的目标有很大差距,而且许多专业教师源于高校毕业生或由文化课改行而来,对企业生产工艺缺乏了解,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薄弱,专业化水平难以适应校企合作的要求。2010年全省17个市中职“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重最高为66.41%,最低仅为24.41%,其中11个市低于50%。总体而言,专业教师素质与教学要求仍然存在差距,教师素质不高已成为中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技能型人才质量的重要制约因素。
综上所述,“十一五”安徽省中职专业教师状况进一步改善,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依旧突出,难以很好地适应职教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特殊要求,专业教师队伍成为制约中职发展的“软肋”。
二、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症结
专业教师队伍成为制约中职发展的“软肋”,存在数量紧缺、结构矛盾、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
(一)历史性缺陷
2010年安徽省中职学校523所,其中普通中专108所、职高344所,成人中专71所;职高校数、在校生占65.8%和55.7%。绝大多数职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等教育体制改革或是新世纪以来各地高中阶段教育布局调整中由原来办学基础较为薄弱的普通中学改制而成的,特别是许多农村职高既无办职教的基础设施,也缺乏专业师资,专业教师队伍存在着先天性不足。许多专业教师是由文化课教师改行转型而来的,他们在专业理论知识上虽然学习了一些,但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实践经验非常欠缺,加上专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硬伤”,造成专业教学上频频出现“黑板上开机器、教室里种稻谷”的现象,教学与企业生产要求之间存在较严重的脱节现象。与此同时,许多学校在改制转型的过程中,教育观念、办学思想、育人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都难以实现华丽转身,职教意识比较淡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普通中专专业教师队伍状况相对较好,但也存在因不少优质学校升格为高职或并入到高校而造成的影响。成人中专与职高相比,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也没有什么优势,更比不上普通中专,先天不足也相当明显。
(二)政策性瓶颈
一是在教师入口上不畅。现行政策强调教师编制管理,教师入编重视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并规定年龄界限;更有一些地方规定,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企业身份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入编任教师。由于政策规定的限制,中职专业教师仍依赖从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中招考,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因学历不达标,或没有教师资格证以及受到年龄限制,难以进入专任教师岗位。安徽师范类高校相当多,而培养中职专业教师的能力却相当弱,原有一所技术师范学院,现也改为去掉“师范”的科技学院,“国家级中职师资培训基地”的培养功能大大削弱。二是在师资培训上不力。现行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政策多是针对普通中学制定的,对中职教师尤其专业教师培训缺乏有力的政策,对企业参与教师培训和提供教师实践缺少政策支持,企业参与缺乏动力机制,中职专业教师主要是通过院校培训,培训内容及方式方法上还缺少针对性,参与培训的涉及面还不宽,培训层次还不高,影响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三是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上无为。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尚无有力的政策,虽然实施统一的认证制度,但地方教育部门对认证标准执行不一、把握不严,而且双师型教师认证制度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很多地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仅仅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完成上级教育部门的任务,“资格认证制度的缺失使得‘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难以实现完善化和规范化操作”。四是在专业教师职评上缺失。中职尤其职高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定一直采用普通中学标准,许多地方还把中职专业教师职评与普通中学放在一起,而且存在重论文发表、轻实际应用研究的倾向,难以引导教师重视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此外由于不同行业间的专业技术职务转换困难,政策缺乏弹性和可操作性,企业、生产一线人员入中职任教很难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五是在兼职教师管理上不为。由于专业教师严重不足,许多学校大量招聘兼职教师,而对兼职教师管理缺乏有效的政策,兼职教师处在没有编制和财政拨款、没有固定的工资和社会保障下工作,教育部门也未将其纳入到教师队伍管理,统计时列入“另类”,学校对他们管理也仅限于业务。六是在政策执行上不严。近些年来,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些加强中职师资队伍建设政策意见,《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机构编制管理暂行办法》(皖政办[]23号)和省教育厅、人事厅、财政厅《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但许多地方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财政经费有限等原因,未能较好地执行有关政策,从而使有限的政策失去应有的效用。
(三)制度性障碍
一是编制传统难以改观。近些年中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在校生数每年在变,而许多地方中职教师编制数却多年未变,甚至有的还是按本世纪初职教最低谷时期的编制数执行,还有的行政编制占用学校事业编制,而且中职教师配置仍按普高模式要求确定数量,未能充分考虑职教的特点。二是“绿色通道”难以畅通。为解决中职专业教师短缺问题,安徽前些年专门开辟高技能人才进入职校任教的“绿色通道”,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地方因涉及人事编制和财政经费等问题,“绿色通道”难遇“绿灯”,适应经济发展而设的新兴专业的专业教师更是难以寻觅。三是教师进出难以流动。许多职校由于历史原因造成文化课教师和因专业调整产生专业教师结构性过剩需要流动,而教师实行“身份管理”和学校“所有制”难以流动;许多地方学校缺乏人事自主权,招聘教师采取统一考试制度,因地域小、可选范围狭窄以及程序复杂又难以选招到合适的专业教师。四是教师培训难以合作。许多地方教育部门的人事科室多是为基础教育而设,组织中职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培训往往成了职教科室的事;中职不仅没有教研机构而且许多地方还没有专职教研人员,中职教研工作也成了职教科室的“分内之事”或是无人问津,教研培训功能难以有效发挥。五是运行机制难以有效。目前国家和地方还缺乏诸如专业带头人和名教师培养评选机制、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机制以及兼职教师聘任机制等,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的不配套、不完善,使得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的有效落实大打折扣。六是学校改革难以推进。学校内部人事制度改革由于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绩效工资制等很难真正落实,学校办学活力尚未有效激发出来。同时,许多学校评价制度缺乏激励手段,管理模式刻板缺少人文关怀,对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也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解决中职发展的“软肋”问题,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完善政策制度,坚持培养和培训并举,构建教师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更新观念是先导
一是树立以师为本的理念。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最基本的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要改变学校发展“建大楼而不育名师”的现象,建立以人为核心、依靠教师办学的理念,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二是树立人本管理的理念。对教师要由以事为中心的人事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开发,由单纯的管理控制职能转向教师资源的开发、保障和利用,体现人文关怀和人的价值。三是树立“价值引领、目标定位、制度规范、文化和谐”的理念。着力塑造教师主体认同的核心价值观,优化文化环境,引导教师围绕学校发展目标,自觉、有序、高效地按制度教育教学,把有形的硬管理转变成无形的软约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执行力和发展力。四是树立以技能为核心的理念。职业技能和教学水平是专业教师队伍的内涵所在。要让专业教师走进企业,更多地获得推进课程改革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提升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二)加强培养是前提
要根据中职需求选择专业建设基础好的师范类或综合性高校作为中职专业教师的培养基地,并加强面向中职教师的`专业硕士点建设。安徽省未来要依托实力较强的综合性本科院校和同城市的省属师范本科院校联合培养中职专业师资,如安徽工程大学与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学院等院校与合肥师范学院以及安徽科技学院建设中职专业师资培养基地,根据全省中职专业师资需求情况,选择一些重点骨干专业减少学术性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技术性、技能性和师范类教育理论课程。培养院校要与企业合作,增加企业岗位实习内容,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等级鉴定以及教师资格证和相应专业资格证考试,使毕业生走上教师岗位就具有双师素质。为保证培养质量,实行教育认可制度,建立权威性的评估机构,对申请承担中职专业教师培养任务的院校进行质量评估。此外,可以在综合性院校相关专业增加专业技能课程和师范类教育理论课程,或作为选修课程,为一些乐于从教的毕业生进入中职任教提供知识、技能储备。为中职增加师源。
(三)把握入口是关键
一要根据中职在校生数的年度变化及时核定教师编制,针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与优化,设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流动编制用于学校聘任紧缺的专业教师,财政部门应按照编制核拨学校人员经费,实行经费总额包干制度。二要改革专业教师招聘办法,编制内招聘专业教师可在教育、人事部门指导和监督下由学校自主招聘。拓宽非师范类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进人中职任教的通道,对未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毕业生可允许在进校任教的一定期限内取得教师资格;对于招聘的企业技能型人才也可以类似的办法办理。三要完善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办法,允许学校聘请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兼职任教或指导实习,允许兼职教师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并免于个人所得税,在编制内聘任兼职教师的劳动报酬由财政支付,符合条件的兼职教师可评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加大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的资助,鼓励理论知识丰富、专业技能精湛的专家和技术人才到职校任教。四要逐步实行国家层面中职专业教师资格考试和持证上岗制度,参照医生、律师、注册会计师等考试办法,开展中职专业教师资格国家考试。
(四)强化培训是基础
制定中职教师培训规划和完善政策制度,确定骨干企业作为教师实践基地,对培训项目实施跟踪管理,建立培训质量评价制度,改革培训内容和方式,以能力为本位设计教学方案,以实体化为手段完善实践教学,聘请企业经理和高级专家、高校骨干教师、行业业务负责人等进行专业培训,逐步形成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出国深造、短期培训、基地轮训、专家培训及教师互训等有机结合的、富有职教特色的培训体系,培训基地要与企业进行有效的合作,把教师培训课堂拓展到企业生产车间,使教师深入了解掌握企业生产实际、管理过程和企业文化等,参加企业岗位实践和职业技能鉴定,切实解决教师动手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成长并非简单的两三个月集中培训就能达到的,延长专业骨干教师的培训时间,制定相关的对参训教师跟踪指导的计划和措施,建立长效的联系机制,从时间和地点等方面将培训过程延伸到“集中培训”之外,以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此外,在重点综合性院校开展中职教师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专业教师在职攻读相关专业硕士学位,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教学研究水平。
(五)打造“双师”是核心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建立完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化、规范化。省级教育部门要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争取与人社部门联合推进认定工作,市级教育部门开展认定工作严格把关。同时,应出台相应政策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如给予在聘的双师型教师一定的岗位津贴,并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出国培训等方面予以优先。完善中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把技能考核、是否双师型教师作为专业教师职评的重要条件,充分发挥职评的导向作用,以激励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提高双师型教师工资起点,扩大中职教师工资津贴在国家专项拨款中比例,使其达到国民经济行业中较高水平,缩小职业声望与收入之间的差距。此外在住房、医疗、退休制度等方面改革,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使专业教师真正成为受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
(六)改革管理是动力
一、中职教育
中职教育采取全日制的教学模式,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基本学制以3年为主;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基本学制以1年为主。基于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从2009年开始,要逐步对中职教育进行改革,实现对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并且先以涉农专业和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做起。中国为实现调整教育的结构,逐步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重点而大力推行,使其实现突破性发展。同时,中国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由于政府的优惠措施,近几年来,中职教育的发展取得很大的进步,甚至慢慢追上了高中教育的脚步。
二、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中职教师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虽然中职教育不断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由于不少职业学校为了顺应社会发展,在办学时产生了注重专业技术课程,而忽视基础文化课程教学的现象,特别是对于语文学科不重视的现象更为严重。这就使得中职语文教师在中职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不明显。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的不重视,中职语文教师在校的教学工作也得不到关注,这就使得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热情不高。加上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愿望不强,导致了许多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不注重教学方式,只是照本宣科的完成教学课程,不关心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又因为有教学指标的要求,语文教师在工作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就感到巨大的工作压力,加上教学成果不明显,各方面的压力,使得中职语文教师处于一个工作任务难度大、教学压力负担重的状态。
(二)中职教师的作用
中职教师是实用技能的传授者,其中语文教师又是基础文化知识的奠基者,他们传授的技能使学生在社会中得以生存,他们将青春奉献于教育事业,为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源源不断的职业人才。他们担任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任务,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通过现场或模拟职场的真实的环境,深化和拓展专业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模仿、操作、实践、制作产品的应用性能力,从而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人才。
(三)中职教师现在的发展政策
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改革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战略地位将进一步确立,职业教育的指向更加明确,对于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加强。研究表明,未来社会对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的需求将逐步减少,而对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技能工、技术工和熟练工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中职教师可以内部晋升为教务处主任等行政职位,可以转向培训机构任教。在良好的职业技能支撑下,其还可以转到企业就业,这使中职教师更具吸引力。
(四)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特点
1. 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
自主教学模式:每个教师的教学活动、形式可谓各式各样、各有千秋,但他们的共同点是,自主拟定教学方案,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并通过学习活动实现教学目标。这种模式是根据教师本身的自主思考进行,每个中职教师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与教学观念,对于此模式的优化,应该从调动教师自我发展的愿望出发。
培训探究模式: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教师专业发展有定期培训就可以实现,认为教师只要通过培训就可以进入专业发展的道路。教师们也习惯了一整套的培训机制,但这远远不能达到专业发展这一目标。现代的中职教师培训模式需要更先进、系统的参与式培训,主张教师在参与培训的过程中,不论是个人还是团体培训,教师都需要根据情景和自身优势进行即兴的教学模拟,通过培训探究更适合正确的教学模式。
2. 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职业情景性。中职教师与其他教师的不同之处是:教学内容必须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不可只谈理论无实践,教师也必须从职业活动的具体实践操作进行教学。
内生动力性。由于目前中职教师的外部发展措施不够健全,或者实施不到位,大多中职教师只能凭借自身的发展愿望,依靠内生的动力进行专业发展。
复杂多样性。中职教师是“双行业”,除了中职教师专业,还涉及其他相关的行业,而中职教师的教学主要是针对职业岗位的需求,而职业岗位种类繁多,中职教师要适应这复杂的形式,就需要多元的发展。
三、激励策略
(一)激励的重要性
关于激励,不同的学者和学术研究对其的定义不同。根据组织行为学理论,激励的本质就是人做某件事的个人意愿,这种意愿是以满足个人需求为前提条件,通过设立奖励机制和环境影响,刺激人的行为活动,以达到实施刺激行为人需求的目的;心理学研究认为,激励是人受到外界或内心活动刺激所表现出激动状态而产生行动力的心理活动过程等。
(二)国家激励政策
国家颁布相关有利于中职教师的政策,从外部条件激励中职教师的教学工作。此外,目前大部分中职教师的薪资待遇低于高中教师,且福利也不如高中教师,而学生的整体素质比高中生要略低,这就增加了中职教师的工作强度。这样的境况,急切需要国家的扶持。国家可以先从普及职业教育的方向出发,颁布相关政策,大力宣传发展职业教育,这样中职教师的地位就有所提高,中职教师受到尊重的需求就得到了满足,教师就会看到自身的发展前景,对工作就会更积极。
(三)学校中职教师激励策略
1. 优化教学环境。
而现阶段我国对中职教师激励策略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恶劣的教学环境是实施激励策略的首要难题。由于中职学校与普通高等学校的性质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群众对中职学校并不重视,这就导致了一些校方对教师环境的懈怠,教学措施也不够完善,教学管理存在缺陷等问题。这就导致任职教师在工作上对自身要求不严格,工作态度松懈,以及工作热情不高等。这样的状况,即使设立激励策略也达不到期望的效果。所以,校方机构应意识到,要从改善学校的环境开始,比如美化校园,多增加绿化,多种植花卉等。进而实施激励策略,比如,对教学成果优秀的教师,除了奖金与资格证书的颁发,还可以增加外出旅行的激励策略等。从而达到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教师的整体质量的目标。
2. 以人为本原则。
另一方面,中职教育要从“制度化”向“人性化”进行转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是以学生为本,更要以教师为本。教师是整个校方机构发展和进步的关键。所以,校方对教师的关注应与学生同等,甚至更高于学生,比如,不定期的组织教师在校参加有奖活动,或举行竞技比赛,如排球赛、篮球赛等。逐达到学生、教师课外活动丰富、有趣的目标。这样才能保证更好的教学质量,让中职教师的发展取得更好的成效。
3. 关注教师工作压力问题。
由于中职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学压力大,特别是语文教师,许多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时常会出现烦躁、情绪低下等不良反应,甚至少数教师出现焦虑症,精神出现问题等严重症状。这就需要学校采取一定的措施对这一问题进行处理解决。学校管理者在校应对教师日常工作表示关心,更要对教师压力过大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增强教师心理保持健康的意识,进而提高学校心理咨询活动。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定期对教师心理健康进行考察,及时反馈了解教师心理问题,并解决相应的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活动,不定期开设教师心理健康讲座,有助于平衡教师心理偏差,培养教师健康的心理状态。通过这些措施,是教师在工作中保持平衡、乐观、积极的心态,以达到更高质量的教学目的。
4. 注重教师交流工作。
工作中,学校管理者应注重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通过定期交流的方式,了解教师在工作的状态以及存在的问题。另外,还应注重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设立学校教师的交流平台,不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交流教学建议,让新教师可以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以更快适应教学工作。还可以通过平台进行讨论和提出学校所需要改进的地方等。通过平台的相互认识、了解,创建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
5. 因人而异实施激励。
由于个人经历、人生阅历以及教学经验的不同,每个中职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学校管理者应学会根据教师的差异性,对其实施不同的激励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学校可以每个时期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反馈的问题,捕捉到教师的需求,并基于其需求实行激励策略,同时,学校管理者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了解每个教师的教学特点及优势,采取针对性的激励措施,这样教师会表现更高的工作热情。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呈现稳定发展的趋势,虽然我国中职教师的发展还存在某些问题,但随着国家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教师的努力,未来的发展趋势仍积极、乐观。同样的对于中职教师的激励策略,随着国家及社会的重视,会逐渐得到改善。
摘要:笔者针对中职教育、中职语文教师的发展现状、激励机制以及教师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激励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郑丽媛.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3.
现状及面临问题
何谓师德,它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综合,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从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到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再到全国模范教师的育人故事,无不彰显着“当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贵师德。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工作在教育战线的最前沿,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者,推进素质教育需要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理念,与时俱进,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拥有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与高尚的人格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目前,我国教师师德建设总体状况良好,绝大多数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小觑的问题,有少数教师不注重个人职业道德建设,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损坏了教师形象。中职学校师德失范现象具体表现在: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意志消沉、敬业精神不强;讥讽、歧视、侮辱差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违规违纪的问题;个人享乐主义思想正在抬头的问题;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它商品,以教谋私、不尊重学生家长的问题;语言不规范、举止不文明、参与赌博、酗酒的问题……
师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与其它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关系密切,当其它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存在问题时,它对师德建设的冲击也是严重的。如干部队伍的权钱交易、管理者徇私舞弊、执法者贪赃枉法等,这些现象会使教师自觉不觉地降低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准,认为只要比其它行业做得好就行,进而削弱他们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影响教师道德素质的提高。
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相对淡化 不少学校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工作上,忽视了师德师风管理工作。少数学校对这项工作认识不够,管理不到位,存在热一阵冷一阵的问题,造成管理环节不衔接、监控过程出现疏漏甚至出现盲点,导致师德失范的苗头有滋生的土壤。
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 国家政策以及学校制度中对师德建设的规定性不足,在实际操作中更是若有若无,如教师在晋职晋级时,往往只是以科研成果和教学质量为主要依据,忽视了师德在教师总体考核中的比重和作用,导致部分中职教师漠视师德师风教育。即使相关文件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一定要求和规定,多数学校管理者也未给予足够重视,没有将师德建设纳入学校战略发展的规划中,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师德建设方案,宣传发动也不够深入。
重建中职师德的举措
强化师德教育 当下的师德教育要贴近教师的思想和生活实际,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关心教师发展,使他们在立身、立业之中不断充实和提高,实现人生价值。同时,还要指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观和发展观,不断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从推己及人的角度进行教育和引导,增强师德教育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使师德教育化虚为实,收到实效。
健全师德评价机制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落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方面,师德评价要做到有章可循,让教师明确职责和义务,了解职业目标,并以此约束自身行为;另一方面,在师德评价过程中要创新机制、严格考核,对师德考核为优秀的教师应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师德差又不改正或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教师,可以实行淘汰待岗或转岗调离,以促进师德整体水平的提高。
提高教师工资待遇 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物质待遇比较清贫的事业。只有物质生活得到保障,教师才谈得上精神的愉悦,才可能对工作有所创造和贡献。因此,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管理工作中要体现人文关怀,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水平,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共同构建出和谐的校园环境。
结束语
师德问题,既是一个“个人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它是当今各种社会价值观、价值取向的折射和反映;师德建设问题,既是一个当前的热点问题,又是一个长远的问题。尽管当前师德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笔者相信通过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一定会得到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师德观[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2]张以瑾,张东.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N].中国教育报,2013.9.14
[3]刘凤梅.加强师德建设,培养合格教师[J].中国科技信息,2006(21)
[4]李晓晴.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N].光明日报,2013.1.1
[5]邓晖.师德“红线”能否杜绝失德行为[N].光明日报,2013.9.5
[6]王金发.扬师德铸师魂,站好三尺讲台[J].中国高等教育,2013(6)
踏上工作岗位至今已有一年多,我较顺利地完成了社会角色的转换,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对学校的工作也能积极参与。但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始终有很多不足,此次培训学习,老师们生动讲解、精彩案例让我受益匪浅,只叹自己才疏学浅。让我有主动提炼自己的教学艺术的想法,通过对《教师自我发展规划的制定》的学习,再有针对性展开讨论,帮助我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策略方法。现就专业发展现状做出分析:
个人应该成为自己发展和学习的主体、主人。教学中,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课堂设计和实施、教学常规管理等方面有一定的经验。我深知由于地域、环境、个人的因素,与现代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方向相差甚远。通过此次培训,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等途径专业能力一定有所提升。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专业水平、教学研究能力,使自己逐渐成长为有一定理论修养、教学风格的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搜集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并做好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1、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科研活动,按时保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一年多来,我积极参加各类活动,虚心请教身边的名师、优秀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不断学习,促进自我完善。积极、主动地参与培训学习。多向名师们学习,多听有经验的老师的课,并与其交流,勤于反思,从而提升自我。多观看专家视频、书籍和案例分析,自觉的吸纳新信息、新理念,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得以提高和发展。
3、静心阅读,丰富内在素养。坚持每天读书半小时,如教育专著和教育期刊,了解更多著名教育专家、行家的观点,了解当前的教育动态,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勤写读书笔记,养成积累的习惯。
4、潜心钻研,打造个性教学。研究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仔细研究教学目标,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经常反思,适时总结。
导读:目前,我国中职教师培训主要依靠国家、省、市级的培训,远远满足不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培训的内容和形式跟不上企业生产技术快速更新要求。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专业水平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其中,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以长沙市高新技术工程学校为例,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此促进中职学校教师素质的良性成长。【关键词】:校本培训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
一、中职教师培训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常重视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接受培训的途径多种多样,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职教师资培训体系。这种培训体系以校外集中培训为主要形式,我们不妨称之为传统培训方式。这种传统培训方式对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职业教育也顺应了社会需求,迈向了面向市场办学、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专业、课程设置因需动态调整,专业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新时期。
目前,我国中职教师培训主要依靠国家、省、市级的培训,远远满足不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培训的内容、形式跟不上企 业快速更新要求。例如:2011年12月,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长沙地区4所中职学校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培训的情况做一统计,见下表:
在调查中,参加国家、省、市级培训的教师占学校教师总数的比例偏低,说明仅仅依靠国家、省市级培训是难以达到全员培训的要求;参加了培训的教师超过一半的人数对技能培训现状不满意,当问到对目前的培训现状不满意的原因时,“没有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棘手问题和培训流于形式”比例高达30.3%.另外,培训质量与效果难以满足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的需求;培训的内容不能与企业的实际很好的耦合。这说明传统的职教师资培训方式无法完全满足当下中职教师师资建设的需要,教师专业水平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满足教师专业成长需求,是职业教育工作者面临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
由学校自主开展针对性强的校本培训,结合教师的自主学习,是克服当前国家、省、市级教师培训不足的有效途径之一。
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目前校本培训领域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有效的 开发。特别是中职学校教师专业教师缺编,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只重视完成常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培训只依赖国家、省市级的培训,忽略校本培训现象。
站在新起点,面临新形势,开展校本培训是转变教师观念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如何开展好校本培训,促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
二、国外先进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师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开展得相对较早,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为我国职教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德国:师资培养“双元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性首先表现在有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培训场所上,学习与工作、学校培训和企业实践紧密结合。这也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素质结构的双元性,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核心目标。在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中,教师去企业实习进修是一项重要内容,这样就能让教师及时把企业中的最新信息带到教学中去。同时职教教师也会利用其长期工作和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行理论上的系统指导。
丹麦:教师源自专业技术人员。目前,丹麦以发展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为主,主要机构是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对职教师资的基本要求是:完成了第三级职业教育、具备了专业技能 并拥有5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丹麦职教师资培训采取附加培训方式,即在专业技能经验的基础上,补充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使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成为合格的职教师资。丹麦教育部要求新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学历背景和工作经验,在指定培训机构进行全日制的脱产学习,课程内容为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课程结束并通过考核后将取得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凭此资格可以上岗执教。
美国:有教师发展学校为教师校本培训提供了多种形式,如建立教师在职培训小组,设计和实施教师在职培训计划。大学派遣联络教师为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活动服务,大学与中小学校合作为教师开设校本课程。定期在中小学校举办讨论会和教师在职培训交流会,并安排专家咨询,为教师提供教学问题的信息和解决途径。建立导师制度,让专家帮助中小学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和制定进修计划。建立与多所专业发展学校相联系的校际中心等等。
反观国外职业教育,我国的职业教育还没有得到政府的足够的重视;还没有形成政府、企业、学校相结合有效运行的模式;还没有脱离以前的旧模式,还在教室里徘徊,与企业脱节;还不能够做到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现有的培训力度不大,覆盖面小等问题。
我国中职学校教师校本培训,要把国外先进经验和国情结合起来,发挥自己现有的优势和成绩,依靠政府部门,与企业联合,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满足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三、我校教师队伍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实践
我校是依托长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而建的一所工科类职业学校。面向高新区输送中等技术人才,数控、机械、电子是对口高新区企业需求设置的主打专业。由于教学效果好、就业有保障,我校近四年招生人数不断攀升,但是现有教师队伍人数和水平越来越难满足学校发展需要。以数控技术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为例,师生比例情况如下:
显而易见,按照国家规定的师生比尚有差距,实习实训指导老师更是缺编严重,跟不上教学的需要。
在职的专业教师中,存在着理论知识强,指导实习实训经验不足、动手操作能力欠缺、对企业生产情况不了解及需要的技术人才要求把握不准等问题。新引进的年轻教师,不但同样存在上述问题,而且教学、班级管理经验上也十分缺乏,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教师整体缺编严重,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每天忙于教育教学事务,少有时间进行总结和反思,同时也未能及时的对新知识、新方法进行探讨,教学水平提高速度缓慢。因此,建立一支专业齐全、数量充足、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精良的职 业教师队伍成为我校发展的当务之急。仅仅依靠国家、省、市级培训无法满足当下的需要,由学校自主开展针对性强的校本培训,结合教师的自主学习,是克服当前国家、省、市级教师培训不足的有效途径。
针对上述情况,我校根据学校发展及专业课程设置的需要,同时着眼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教育发展的长远需要,分阶段分层次确定了不同形式的校本培训。主要包括:1)教师职业道德培训。2)教师基本功培训。3)现代教育教育理论培训。4)信息技术应用培训。5)青年教师培训。6)班主任培训。7)教师学历提升培训。8)教育科研能力的培训。9)校本教材开发培训。10)骨干教师培训。
我校的校本培训侧重发挥企业在教学中的作用,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既能够上好理论课又能够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师型”教师。
1、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利用寒暑假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要求每个专业教师一年内在企业实践时间不的少于30天。
2、学校专业特色强的专业如:数控、机械、电子实现企业“7S”管理模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对接。
3、外聘企业专家来校讲座、外聘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来校指导、送专业教师去企业实践等。
4、根据专业教学需要,邀请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参与开发校本教材。突出教师实践能力,上好实践课。
5、根据企业的管理模式建立校本培训机制:奖励机制、考核机制、学习机制、培训机制。对在各项活动取得优异成绩教师除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外,还要在教师的考核中给予相应的加分,在考核评优或晋级时,校本专家、教研组长和有教研成果的教师优先。
6、重点培养专业骨干教师。聘企业专家或职业教研员对这些教师跟踪指导、重点培养,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对外交流的机会,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学科带头人。
由于教师培训工作到位,教育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一,我校学生在长沙市中职学生专业技能比赛中,连续三年名列前茅。其二,学生就业形势也出现良好态势,就业率高,基本实现对口就业。例如我校2010年数控、机械、电子专业毕业生650人,其中已630人走向工作岗位,11人升入高等院校深造,毕业生就业率98.6%,其中对口就业571人,对口就业率为89.1%,学生全部推荐在长沙本地就业,服务本地经济发展。学生就业的主要单位有:数控机械加工专业主要为中联重科、金岭机床、华能自控、长缆附件、长沙比亚迪汽车、金鸿管业、泰嘉新材料、广汽菲亚特汽车等单位;电子电器专业主要为威胜仪表集团、科瑞特电子、中电四十八所、仁盈电子、南车电器、日立电器等单位。
四、有关中职教师校本培训的思考与对策 我校在校本培训上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一定的成效。比如送教师下企业学习,把企业的培训中心通过合作的形式搬进学校等等,为我校专业建设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还是存在这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推进。根据我校的校本培训经验以及资料分析,在校本培训中应该做好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更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观念,提高其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彻底摒弃和更新精英化教育下的传统教师观念,把中职教师视野引向当代社会经济、行业企业的发展与需求,推动教师健康的发展和职教课程改革。在教师培训学习方面应逐步建立完善诸如经费保障、弹性时间、奖勤罚懒等措施以激励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教师的培训落到实处,使教师切实感受到参加培训所带来的益处,从而带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快速的发展。
2.强化培训的实效性,多样性。
培训的内容要针对解决新时期教育教学中的棘手问题,跟进时代的步伐并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培训的形式要多样,譬如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多级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专家现场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培训、教学、研究相结合,真正满足教师培训和学习的需求。
3.建立完善的教师的培训体系、培养计划并且形成制度。通过专业前沿培训、学校集中培训、教师自我培训等多条途径进行,学校从实际出发,给予教师培训的充分的时间、空间和地点,并给予物质上的资助,并且完善教师培训的评价体系,使 得培训能够满足学校和广大教师的需要。让培训惠及教师,从根本上解决教师无法满足当代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建立可行、有效的制度,确保培训及时有效多方位的开展。
4.聘请精选经验丰富的一线名师担任授课教师。
在调查中发现,中职学校的教师期望最理想的培训导师或授课教师是经验丰富的一线名师。授课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培训效果,所以应聘用既熟悉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具有较强操作能力,又熟悉中职教育特点,常年在中等职业学校任教的经验丰富的一线名师来确定培训内容,设计培训项目,组织教学,通过名师的言传身教,围绕教师应如何成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合格教师,如何以自己的言行为榜样,通过完善自身道德人格和行为,把科学和知识、体验和理想、真理和追求、积极健康的思想传授给教师。使得教师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对教师养成良好的品质、高尚的道德风范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而确保培训质量。
5.拓宽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的途径
当前仅仅依靠现有的培训途径很难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因此应拓宽培训渠道,寻找更多的培训途径,例如“顶岗实习”对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有较好帮助;“校内工厂”的教学模式对部分教师有帮助;“科研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等,为教师成长服务。
我们要有效地开展校本培训,充分发挥学校这块教育阵地,因校制宜、向内挖潜,灵活开展培训工作,为企业提供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校本培训丰富了教师继续教育资源,成为特别是职教师资培养最经济、最实惠、最有效的培训途径。
参考文献:
[1]任登中编。校本培训研究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代蕊华主编。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培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04 [3]许伟等。校本培训创新青年教师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01 [4]周峰主编。现代教育理论校本培训指导手册[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2 [5]唐智彬,石伟平。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校企联合支持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2):13 [6]张红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校本培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2008(8)
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尤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专业合作社将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序、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崭新课题。为此,我对石泉县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对策进行了调研,形成以下报告。
一、石泉县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
石泉县位于安康市西部,北依秦岭,南接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地形呈“两山夹一川”之势。全县总面积1525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202个行政村,1175个村民小组,农业户43087户,农业人口152632人,全县有农业劳动力89849人。总耕地面积28.06万亩,其中农耕地18.96万亩,临时性耕地9.696万亩。18.96万亩农耕地中,水田5.8万亩,旱地13.16万亩。全县粮食播种面积398545亩,总产72732吨,油料总产11469吨,蔬菜播种面积53998亩,蔬菜总产45305吨;生猪饲养量达到49.2万头,出栏生猪30.78万头,存栏生猪18.42万头。是一个以种植、养殖为主要产业的山区县。在没有成立合作社之前,农业生产存在着品种落后、技术落后、信息滞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脆弱等问题,不法商贩投机倒把,坑农害农 的现象时有发生。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改变了这一历史。它作为一种市场主体,将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农户组织起来,共同开展经济互助与合作。有利于化解单个农民的生产经营风险,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池河镇明星生猪合作社于2007年注册成立,有社员187人,理事长刘家满,理事会5人,监事长廖元江,监事会3人。社员主要是年养猪100头以上的大户,社员入股500元/股。主要从事饲料、兽药销售服务,生猪销售,仔猪订购,资金扶持,建圈和生产发展指导。实行的是“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发展模式,生产、经营活动中特别注重管理措施。采用了“八统一”的管理方法:即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圈舍建设规范、统一品种、统一饲养管理技术、统一防疫用药规程、统一环境控制标准、统一产品定单收购。采用“五良”(良种、良法、良医、良料、良效)配套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合作社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聘有专业的会计人员,制定了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按照财务会计工作准则,及时编制财务计划,准确开展财务核算,全面反映财务状况,完整保存财务资料。严格执行财经法纪,坚持勤俭办社、厉行节约、合理使用资金的原则,积极参与合作社经营管理,为提高本社经济效益提供服务。以服务成员、谋求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宗旨,成员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地位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由于生猪合作社的成立,带动了明星村生猪产业的发展,使生猪产业成为明星村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9年省、市农民增收现场会分别在我县召开,现场参观了
明星村生猪专业合作社,省市领导给予了较高的评价。2010年被石泉县委、县政府表彰为优秀专业合作社,奖励价值8万元皮卡车一辆。
到目前为止,我县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1家,登记在册成员2035户,带动农户10200余户,实现销售总额3189万元。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形成了多种主体牵头兴办,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多种模式竞相发展的格局,弥补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足,解决了村社区集体经济“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实现了千家万户和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大大提高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成为新形势下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助推器。
二、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一是自身建设不规范,成员管理松散。多数合作社在登记注册时都比较规范,而对开展正常工作所必须建立和完善的内部运行机制却关注较少,尤其是民主决策、风险控制、利益分配等机制运作不够规范。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作用未能在日常管理中得到体现。有的合作社成立后一年内一直没有召开过理事会和监事会,导致运作和管理的随意性较大,没有形成社员民主参与的决策机制,决定权往往掌握在发起人手中,社员参与合作意识不强;没有形成真正的风险共担机制,大部分社员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缺乏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没有建立规范的利益分配制度,一些合作社只有少数社员持股,其他社员只象征性持少量股份,组织
与会员之间没有真正形成关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造成合作社发展的不稳定。
二是社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人才缺乏。人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大多数综合素质还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缺乏。从而导致对政府及政府部门的依赖性增强,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新和发展。有的凭借过去的老办法、老经验来办事;有的只顾埋头苦干,没有长远规划和具体设想;有的“等、靠、要”思想严重,总想政府和部门扶持,开拓创新意识不强;有的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不足,在合作社内部协作意识不强,导致合作社功能弱化,竞争力偏低。因此应当倡导能人创办、基层组织创办、技术部门创办合作社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把合作社做大、做强。
三是合作层次较低,产品加工程度较低。少数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连接机制不紧,仅局限于向农户和成员提供技术信息、生产资料、种苗种禽、产品回收等服务,与成员农户建立的是一种购销关系,而以资本为纽带、利益连接紧密、开展产供销加一体化经营的少。农民合作社受自身生产设备和技术所限,农作物深加工难以为继。仅靠初级买卖所得的利润非常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
四是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发展后劲不足。在经营规模上,大部分合作社都是以村为单位,跨乡、跨村和联合办社的相当少。在经营方式上,还停留在初级农产品的简单销售上,缺少自身的专业生产基地,设备也比较简陋,社员数相对偏少,资金实力不够雄厚,投资力度明显不足,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所发挥的作用还相当有限。
五是品牌意识不强。品牌战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品牌的建设不仅是对于单个地区和个别合作社有益,还能带动一个地区的相关产业,使千家万户的农民受益,从我县的实际情况来看,合作社商标建设情况不尽人意,目前仅有鬼谷子腊肉、石泉红草莓等几家合作社有自己的注册商标,而大部分合作社还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这对于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还存在着极大的制约作用。
六是扶持力度不够。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初期和发展期间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但从实际情况看,我县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上还远远不够,没有予以强有力的支持,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融资难的问题。
三、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和建议
(一)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壮大合作社事业。围绕当地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因地制宜组建合作社。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把千家万户的农民联合起来,将一些经营分散、规模小的农户,按照市场化要求、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组织起来,实行产销联合,做大做强合作社事业。
(二)探索合理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服务内容。农民专业合作社搞的好不好,有没有凝聚力和竞争力,关键是看它的运行机制优不优。
我们应从本地实际出发,以农民获得最大的利润为目的,引导建立适合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在管理上,按照合作制原则,重大事项充分协商、以票决定,做到民主决策;在经营上,按公司制运作,实行成员大会和理事会制度;在利益分配上,采取以成员与合作社之间按交易额比例返还和股份分红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建立农户与合作社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同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基础上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三)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相关职能部门要坚持从农民利益出发,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责任。财政、农业、工商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信息沟通,引导农民开辟经营渠道,以促成大规模、多功能的合作社的成立,从而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规范化建设水平,同时解决好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注重打造品牌,提升合作社竞争力。产品有质量、有品牌,才有市场竞争力。要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品牌,实施品牌策略,扩大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途径,切实增强市场竞争力。注重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及加工品,特别要大力开发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通过创建品牌,不断增强合作社的竞争能力。
(五)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开展专题培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制意识,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认识水平,在全县形成关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同时,进一步加大对现有合作社负责人、农村基层干部、重点农户的培训,着重强化合作知识、市场经济、内部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骨干队伍,使他们尽快掌握合作原则、经营管理、利益分配等基本知识,提高他们解决生产经营困难和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强势推动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六)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全县各级要每年按比例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质量标准制定、产品认证和市场营销人才、社员培训等工作。农村信用社和农行要开展和加大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积极探索小额信贷和扶贫贷款通过合作社间接到户的模式。
1. 学生的特点分析
随着学生生源的减少, 普通高中的快速发展, 中职学校的生源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到中职学校就读的90%学生是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到中职学校就读是很多学生最后的选择, 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差, 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弱, 缺乏专业学习兴趣。
2. 教师的特点分析
中职学校的老师没有升学压力,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现象, 加上学校领导不重视, 因此, 教学上注重理论, 缺乏实践经验, 使教学理论都是纸上谈兵。有些从事教学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老师来自中学的地理、历史、语文老师, 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学校也较少聘请具有旅游企业运营和管理经验的人到学校来担任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 没有从旅游市场的需求出发, 教学方法死板, 教学内容不切实际, 课堂枯燥无味, 一味地采用填鸭式教学, 使得很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逐渐厌倦上课。甚至有些教师为了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通常讲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 社会家庭的影响
现在社会上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过分溺爱, 导致了孩子们任性、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吃苦精神。这些学生在初中学习成绩就差, 无望升入普通中学, 家长就把他们送进中职学校。也有些家长认为从事服务行业低人一等。这些家长的态度、教育子女的方式使学校教育处于尴尬的境地。中职学校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招生工作, 录取时不管学生的知识水平高低。这些学生学习成绩差, 上课听不懂也可以毕业, 因此, 学生没有任何学习压力,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解决措施
1. 以学生为中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多数中职生还是想通过掌握一定的实用技能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但大部分教师没有深入了解学生, 不与学生沟通, 一味地严格要求, 很少表扬学生, 对学生的自尊心缺乏关注, 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进而失去信心。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学生, 与学生多交流、沟通, 师生间才能互相信任, 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 才能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加以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旅游知识的学习活动,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上课时注意趣味化, 内容要通俗易懂, 旅游专业知识可结合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人文知识、名人逸事等进行讲解, 激发学生的兴趣, 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 提高学习的兴趣, 保证学习的效果。
2. 以实践为主, 以理论为辅
大部分的中职生, 对于纯理论知识的掌握较差,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已经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在教学中必须以实践为主, 以理论为辅, 用实践带动理论, 相辅相成。学校应根据具体情况, 采取不同措施, 把课堂安排到生产、服务、管理的第一线, 让学生得到锻炼, 从事实际工作, 在工作中积累经验, 丰富理论知识。例如, 把学生带到旅游景点、星级饭店、旅游经营和管理部门等, 让学生实地接触工作第一线, 了解实践中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才能主动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实践中学会求知, 学会合作。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 更好地了解社会, 懂得知识的重要性, 了解社会的竞争, 创业之艰辛,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加强校企合作, 实行订单式学生培养模式
加强校企合作, 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 才能让学生避免一毕业就失业。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旅行社业、旅游运输业、旅游景点业、餐饮业等合作基地。校企合作也可以采用订单培养模式签订定向培养协议, 企业需要什么人才, 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通过这样的合作, 学校为用人单位解决人才问题, 用人单位为学校解决就业问题, 互惠双赢, 可有效解决供需脱节问题。例如学校可以同星级饭店联合办学, 饭店既可投入资金, 又可派出管理人员、技师、优秀工作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师, 学生毕业后可以自愿选择到企业就业,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就业率, 又让学生学有所用, 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农村小学教师 专业发展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081-02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提升越来越成为重中之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新课改不适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明显的暴露出来。
一、领悟课改新精神,追根求源找问题
1.领悟课改新精神,反思教学新问题。新课程标准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这是教育教学思想一次伟大的解放。如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对学生数学素质多维评价指标,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指标上的发展,促进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也促进其综合应用数学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后归宿,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无疑是教学工作中的核心部分。只有学生敢“创”,乐意去“创”,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才会利用丰富的想象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新课标更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以人为本。而信息时代学生的个体差异呈现出不同见解以及教材的灵活处理让学习滞后的老师处于被动地位,很难适应新课改精神。
2.探究师资新现状,追根究源挖症结。(1)大部分乡村小学教师的老龄化严重,严重阻碍了教师专业能力及时提高。很多村小的老师平均年龄接近五十岁,部分老师已经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和平稳退休、安享晚年的心态,使整个学校的教师学习氛围严重受到影响。(2)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很少或者很多年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和高层次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教育教学长期处于简单、机械的重复状态,谈不上专业水平发展。(3)教师的学习意识不强,专业精神匮乏。部分教师满足于做“教书匠”,缺乏专业归属感和专业成就感,缺乏专业发展动力,碌碌无为,得过且过。(4)少数教师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一门心思只想赚钱,做兼职,把教学当副业,心态浮躁,不能静心做学问,安心搞教研,不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对教育教育完全处于迷茫混沌之中。(5)近年来新招聘的年轻教师中女教师占90%,一来她们只把教师这个职业当饭碗;二来家与学校比较远,每天奔波于学校和家之间,家务、孩子、老人需要照顾,承受的压力大、负担重,无暇顾及本身的专业发展,只能一味的啃“老本”,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进取精神不足。(6)校际之间、学科之间的教师专业发展不均衡。一方面多数农村学校缺少专职的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和外语教师,无法正常传授专业知识;二来由于农村条件差、待遇差、上班离家远,许多教师不安于农村教师的岗位,只把这个岗位当跳板,根本没安于学习,提升自己专业水平。
二、夯实教师专业基础,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1.增强职业认同,提升幸福指数。人发展的动力源于人的思想。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源于教师对职业的热爱、成就感、归宿感。其一,让学生的尊重和敬仰使教师获得成就感。教师一个重要的劳动成果是收获真挚的感情。人是有感情的,特别是学生时代培养的感情尤为真挚。师生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的回声一样,教师对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理解你,关怀你……”学生也会在心灵深处回应:“我尊重你,理解你,关怀你……”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师恩感情回馈活动,让学生说出对老师的爱、尊重,教师的职业成就感才会被唤醒,增加付出和学生的动力;其二,学校工会多组织谈心会、交流会,倾听教师的心声,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感觉到归宿感,认为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其三,学校或教育部门要多组织教师听励志演讲,为他们的专业发展指明方向,提供动力,起到引领作用。只有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提高了职业幸福指数,才能提高专业发展的意识,自觉自愿的学习提升专业水平和能力。
2.开拓教师视野,促进专业发展。伴随着新课改的脚步逼近,老师的紧迫感也在日益加强。他们也慢慢意识到不学习就会落后“挨打”,部分教师已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实践和探索中,对原有经验和现实的问题解决策略不断整合、扬弃和创新,最终建构一种集教学、学习、研究和创新于一体的职业生活方式。学校应该弘扬和激励这一部分老师的学习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的行为带动全体教师自觉学习。慢慢让学校形成学习型、研究型和创新型的学校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凝聚和导向作用。
3.提供展示平台,营造发展氛围。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每个人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让学习成为生活、工作的一部分,让学习学习成为责任,教师更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教师任重而道远,只有热爱读书、认真读书,不断给自己充电,更新理念、丰富知识、增长智慧、开拓视野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要为教师读书提供更大的支持,实施教师读书工程,引导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引领下,实践先进教学经验,学习成功做法,在读书中理解、感悟、反思、研究、交流,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不定期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给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营造读书的氛围,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开展协作研讨,推进发展进程。现代教师要成为研究型教师,不要成为“教书匠”。要懂教育理论,用理论支持实践教学行为,强化科研意识,要会研究,懂研究,出成果,在研究中提高,在研究中把握新方向,在研究中成为名师。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要以教科研活动为载体,开展校与校、师与师、生与生的交流活动,多举办一些有实效的教学研讨、教学展示、教学联谊活动,让教师在宽松、民主、开放的学术研究氛围开展平等对话,合作交流,把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困惑、矛盾在交流中得以解决,从而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5.发挥课题研究,力推专业发展。学校要大力提倡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发挥现代理论的指导作用,深入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并发挥参研人员的示范作用,加强科研管理的规范作用,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成为研究型教师。
6.举办竞赛活动,发展促就名师。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应多举行各种竞赛活动,如:优质课竞赛、论文评比、说课比赛、制作课件竞赛、教学设计比赛、基本功竞赛,以竞赛活动为载体,给教师搭建提升的平台,让教师在各种竞赛中展现特长,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总之,教师的专业发展决定学校教育水平的质量和高度,只有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才能更好的发展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熊川武.说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02,(6).
[3] 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中职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状况问卷调查表06-24
中职数控车工实训教学面临的现状及对策11-19
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与思考12-06
中职建筑专业的教学应用论文09-12
影响农村代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07-25
中职旅游英语专业教学现状与策略初探07-10
中职机电专业论文07-09
中职艺术教育发展现状思考论文06-07
中职教师专业培训总结11-30
中职旅游专业教学论文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