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育叙事故事

2024-10-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职语文教育叙事故事(通用8篇)

中职语文教育叙事故事 篇1

[1]

小学班主任教育故事叙事 上课铃响了,我夹着作业本,迈着轻快的步子走进了教室。教室里特别安静,我习惯地把教室扫视了一圈后,笑了笑,说: “同学们,这次作业许多同学都全对,我非常高兴。”边说着,我边举起了一叠作业本,稍作停顿,我接着说:“告诉同学们,今…

.吵架不当着父母,亲戚,邻居的面吵,在公共场所给对方面子。2.不管谁对谁错,只要一吵架,男方必须先轻声轻气哄女方,女方应该冷静下来,否则双方可能造成严重后果。3.在家里吵架不准一走了之,实在要走不得走出小区,不许不带手机和关机。4.尊敬对方的父…

摘 要 新形势下,中国各级政府都应当建设服务型政府。未来中国地方政府的活动将会越来越突出这一性质,使政府从“管”老百姓转变为通过“管”好社会事务来为老百姓服好务。关键词 政府职能转换 服务型政府 1 服务型政府的概

念及特征 所谓服务型政府,是相对于…

小学班主任教育故事叙事

上课铃响了,我夹着作业本,迈着轻快的步子走进了教室。教室里特别安静,我习惯地把教室扫视了一圈后,笑了笑,说:

“同学们,这次作业许多同学都全对,我非常高兴。”边说着,我边举起了一叠作业本,稍作停顿,我接着说:“告诉同学们,今天王老师还发现了一份最满意的作业,他是谁的呢?”不待我讲完,同学们就一下子把目光投到班长黄地身上。我再一次停顿了一下,激动地大声宣布:“李——正——中——!虽然这次作业中还有两个小失误,但老师相信这份作业是他最努力,也是他最优秀的。”从同学们的眼神和小声的嘀咕中,我看出了他们心中的疑惑。于是我翻开作业本,把上面的“优”和三颗鲜红的“星”展示给大家。“请同学们用掌声向李正中表示祝贺!”我带头鼓起了掌,随即,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要知道,这个“优”对于李正中来说可是“放卫星”的大事了。一年级刚上学时,我就感到李正中是个“有嘴没手”的孩子,课堂上夸夸其谈,课后作业邋邋遢遢,在接下来的几周中,我也真正领教了他的作业铅钢笔描红笔画不到位,田字格写字歪歪斜斜,拼音格里的拼音更是“上天入地”,作业中错字连篇。我很快就熟悉了他的“李氏字体”,不用看名字,就能

一下认出。

此刻,我望了一眼李正中,平时很能说的他,这时就像旗杆似的,坐得笔直,脸上有些疑惑与不解,然而,我还是从他的眼神中捕捉到了兴奋与激越,这一切来得太快了,他还没有从课间的那一刹那中回来„„

课间十分钟,我埋头赶批着作业,一路打钩,批到李正中的作业

时卡壳了,我叫同学把他“请”到我的身边站着面批,他的作业本上有两个错别字了,我用红笔重重地圈了出来,一脸严肃地说:“千叮

咛,万嘱托,不要写错别字!要仔细检查!”声音不高,分量却很重。

说完,我抬头冷冷地看了他一眼,想从他脸上找到悔过的表情。他没

有说什么,眼睛睁得大大的,眼神好特别,我蓦然发现一种从心底流

淌的渴望,一种对学习的热情正在悄悄地消逝,他的整个表情变得木

然,我的心为之一颤。

等他走后,我又重新审视这份作业:字的“个子”缩小了许多,在拼音格里的章节排得很匀称;一笔一画写得重重的,十分清晰有力;

他还默了整整两页词语,哦,相当于做了四天的作业呀!我着实吃惊

不小,不觉翻看起他前阵子的作业,他的作业整洁了,字迹端正了,每天的默写总是别人的两倍,而等来等去却看不到一个“优”。记得

前两天我发作业的时候,他老是悄悄地翻看优秀作业的名单,而我当

时还曾不屑一顾地阻止他„„噢,我对他做了什么?猛然间,我仿佛

看到了他那带着期盼的眼神了,仿佛一下子明白他所有的含义„„这

份作业好沉,这是一个孩子用“心”写的,一个简单的对错符号只能

来判断作业的正误,而面对一份真正有质量的、蕴涵着特别价值的作

业,必须以自己的一颗真诚的“心”去发现、去触摸、去呵护„„

因为懂得了,所以也特别珍惜,我在他的作业本上工工整整写上

了一个“优”,盖上了三颗鲜红的“星”,还特意画上一张迟到的笑 脸。

此后,这样的“特批作业”多了起来,作业本上又多了许多丰富 的内容:一面面鲜艳的小红旗,一个个可爱的笑脸.信任,孩子成长的风帆 5、1 关海英

不是每个孩子都美丽,但他们一定是可爱的;不是每个孩子

都聪明,但他们一定是独特的。这需要教师用爱心去发现,用爱 的阳光去照耀。

方健印是一个顽皮、淘气的小男孩,但这学期我发现他还是个

热情,愿意帮助人,也很愿意为集体做贡献的孩子,只不过是经

常方式不对,总以拳头和大嗓门和同学相对,因此个性的他总会

给班级惹麻烦,总会跟同学闹矛盾,于是我便开始实施转变他的

方案。

开学初便让他担任班级的劳动委员,嘿,别说,他还真会管人,而且劳动中总能带头干。但是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还真是不太好,总好像有点暴力倾向。同学们总是告他的状,而且叫苦不迭。因

此我想还得找个好的时机让他多发挥自己的优点,“取其之长,补己之短”。

记得在清明节我们全体五年级学生去北山祭扫,我特意挑选

他打国旗,他欣然接受了任务,而且在一路上,在整个祭扫的过

程中他的表现出奇的好,得到了带队老师的表扬。就这一次活动

增强了他的自信心,我觉得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后,我便给他加了“砝码”。这孩子的 学习习惯不大好,对学习的兴趣也不大。为此我特地找他进行了

一次长谈,告诉他,他能当好劳委同样也一定能提高自己的成绩。

那以后,课堂上我时常把目光落在他的身上,他也时常不好意思

地正正身子,或是渐渐举起手来。一段时间以后,他在课堂上精

力集中了许多,发言也越来越踊跃了,作业更认真了,测试成绩 提高了„„

而且,现在班级的外担在他的带领下,外担值日生的工作越

来越细了,得到了值周老师的表扬。方健印同学真的变了,变得

自信,变得更加有责任心了,变得会和同学们和谐相处了。确实,自信心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和人格培养有着很大的影

响。对于方健印我大胆放手,尽量多给他锻炼的机会,让他有更

多的机会去体验,去发展,以增加他的自信心。对他的成绩我热

情的鼓励,让他对自己产生极大的信心,在信心的驱使下,他认

真地对待每一项工作。终于在我的鼓励下他渐渐充满自信,做事

积极主动,勇于尝试,乐于面对挑战。他相信自己的能力,肯定

自己,进而发展自己,也带动了其他人。教育

子的心

一年七班

杨晓梅

我的班级中有这样一个男孩,他叫小亮(化名)。在班级中,在操场上,他在和同学玩的时候,经常有同学或值周老师告诉我,说他打人了。是啊,一直以来,班级里有很多同学被他打,轻的

把同学打得直哭,重的把同学打得带伤。每当我批评他时,他却

总是理直气壮地说:“我是打他了,谁让他惹我。”就是这样的

一个孩子,我应该怎样对他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他改掉身上的

不良行为呢?我仔细琢磨,细心观察,深入了解,终于,找到他

存在这种不良行为的原因。

面对这样的学生,要想教育引导他,改掉这个不良的行为。作为班主任,就一定要找到问题存在的根源,找到症结所在,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就是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我开始寻找机会。一天,又有学生告诉我,他又打同学了。我把他叫到跟前,问他:“你为什么总是动手打同学呢?”他不加思索地回答:“爸爸告诉我,同学惹我,就狠狠打他。”听完这句话,我的心一沉,心情顿时沉重起来。我这时才意识到,教育好孩子的关键,必须改变孩子父亲偏激的教育思想。我接着问:“你的爸爸为什么这样告诉你呢?能跟老师说说吗?”他说:“老师,在幼儿园的时候,我被一个小朋友打坏了,爸爸很心疼,就告诉我,谁惹你,就狠狠打他。”哦,原来是这样。这次与他的谈话,让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面对这样的家长,要想从思想上转变他,改变他的教育思想。作为班主任,就一定要说服家长,配合自己进行教育,才能够从思想上引导好学生。这样,我就马上给孩子的父亲打了一个电话,很策略地跟他讲了孩子经常在班级打同学的现象。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的父亲根本不承认他的孩子打同学的事实,反而跟我讲,是他的儿子经常带着伤回家,应该是同学先动手打他。听了孩子父亲的一席话,我马上说:“今天孩子回到家里,你问问他,有一天,是不是就因为一个女孩朝他微笑了一下,他就打那个女孩。”听了这件事,孩子的父亲在电话的另一端不出声了。这时,我又说:“我问过孩子,为什么打人,他说是你让的。我觉得,孩子是最诚实的,最容易改变的,所以,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须从正面引导,你说对吗?作为家长,给孩子选择最好的学校,不就是让他受到最好的教育吗?归根到底不就是让孩子成才吗?而孩子成才的关键是具有良好的行为序贯。这一点很重要。他总是打同学,在班级怎么能够有好朋友,怎么能够学会交往呢?”这一次谈话,孩子的父亲开始改变了。

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要从他的需要入手,约束他的行为。作为班主任,就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进行鼓励,才能够帮助学生自觉约束自己。在班级中,由于开展班级干部轮换制度,同学们人人都可以得到锻炼,当我宣布这个规定时,小亮也请求当班级干部。听到他的想法,我高兴地说:“好,老师一定让你当。不过,我对你有一个要求,就是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给同学们做榜样。”不是吗?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从本质上说,心灵是纯洁的,都有上进心。教师如果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心理需要,从正面进行引导,就能够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习惯。切忌在批评中反复强调他的缺点,应该多教给他与同学交往、沟通的正确方法。

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要注意家校互相配合,共同校正他的行为。作为班主任,要通知家长在家庭中注意观察孩子,协助班主任严格约束他。由于家长在心里还存有一种想法,就是自己的孩子打同学,都是别人先惹他。为了化解家长的这种想法,我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他利用双休日,带他的儿子和亲属家同龄 的孩子,一起玩两天,看看怎么样。结果,不到一天,亲属家的孩子就求家长,快带我回家吧,我实在忍受不了了,不想再和他玩了。事实让他的父亲终于相信我的话是真的。这时,他的父亲也认识到自己的孩子是多么不合群,自己的教育的的确确是错了。他在家里开始从每一件小事主意严格要求儿子,他现在的变化真的很大。

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要时刻给他关爱,用爱去感化他的行为。作为班主任,要做班级其他家长的工作,让孩子们团结他,让他体会到班级的温暖,大家的关爱。由于他从小失去母亲,所以,在他的心底,是十分渴望别人的关爱的。所以,即使是他屡次犯错误,我总是耐心说服他,教育他,让他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即使他还是时不时犯点小毛病,我也让同学们多谅解他,同时,引导他学会和同学玩的正确方法。渐渐地,他的朋友多了,他好动手打同学的次数也减少了。

是啊,教育是一个漫长的期待过程。教育需要细心、耐心、爱心和恒心。我期待着小亮一天天在成长,我也相信,在老师悉心呵护下,他一定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学班主任教育故事叙事 上课铃响了,我夹着作业本,迈着轻快的步子走进了教室。教室里特别安静,我习惯地把教室扫视了一圈后,笑了笑,说: “同学们,这次作业许多同学都全对,我非常高兴。”边说着,我边举起了一叠作业本,稍作停顿,我接着说:“告诉同学们,今…

小学班主任教育故事叙事 上课铃响了,我夹着作业本,迈着轻快的步子走进了教室。教室里特别安静,我习惯地把教室扫视了一圈后,笑了笑,说: “同学们,这次作业许多同学都全对,我非常高兴。”边说着,我边举起了一叠作业本,稍作停顿,我接着说:“告诉同学们,今…

中职语文教育叙事故事 篇2

按照当地学校的教学进度要求, 我准备了一节课———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的“平行线的特征 (第一课时) ”,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经历探索平行线特征的过程, 掌握平行线的特征, 亲自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与交流活动, 发展空间观念”, 我认为让学生“亲自经历”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想要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索平行线特征的过程, 首先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组“平行线”才能够去探索, 但是在现实世界中, 是没有真正的平行直线的, 只有近似看成平行直线的平行线段。怎么样得到这样一组“平行线”呢?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实现制作平行线, 学生虽然信服, 但是却太抽象, 离学生太遥远;让学生自己利用小学所学的三角板推平行线来画一组, 又害怕在作图中产生误差, 使得学生探索出的性质有所偏差。正当我一筹莫展时, 正在批改着的数学作业本给了我莫大的灵感, 数学横格本上不就有平行线段吗?有了这么好的道具, 我感到我的课堂必然会吸引到全体学生, 大家都会参与到我的教学活动中来。

上课时间到了, 我信心十足地走进了教室, 来听课的老师满满的坐在孩子们后面, 黑鸦鸦的一片, 让“久经沙场”的我都有了一点点紧张。随着班长的一声“起立”, 让我的精神一下子集中起来, 看到孩子们求知的眼神, 我把最后一丝紧张也抛到了脑后, 现在我就是一个给孩子们传道、授业、解惑的普通老师, 课堂就是我要表演的舞台, 我要尽可能地扮演好我的角色。

我将准备好的一沓横格纸发给了全班学生, 提出了我的第一个问题:“请问各位同学, 老师发给你们的是什么呀?”有的孩子就奇怪了, 不就是一张做数学作业经常用的横格纸吗, 既然老师这么问, 这其中一定有玄虚, 在一部分学生回答“一张纸”、“数学本”等的声音中, 看到我的多媒体课件上打出的课题, 反应过来的孩子们就大声地回答:“平行线!”我很开心他们这么快就沿着我的思路进入了课堂, 我继续引导着他们:“我们每天都和平行线打交道, 只是我们一直浑然不觉。在我们身边, 平行线一直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它有着它独特的性质, 今天我们就要利用纸上的这一组平行线来探索平行线的特征, 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项工作, 看看能不能把平行线的特征‘一网打尽’。”

简短的引入过后, 我就开始了今天的正常教学, 利用横格纸上的平行线, 任选两条画出一组平行线, 然后画出第三条直线与其相交, 得到8个角。这8个角里包括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按照老师所给的顺序, 在图中标上∠1至∠8, 指出同位角有哪些, 内错角有哪些, 同旁内角有哪些, 然后测量出每一个角的度数写在纸上。我同时也在Excel上与他们进行着相同的步骤, 并帮助个别学困生完成学习活动的每一个步骤。

接下来请同学说出测量的8个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 并记录在Excel中, 让学生观察这8个角有什么样的关系, 是否满足同学们所猜想的结论。在手动绘测的过程中, 误差还是避免不了地出现了, 虽然他们都非常可爱的帮我解释了误差的存在性, 但是我还是做了一件让他们更加信服平行线特征的工作:利用几何画板来制作平行线并精确测量角度, 看看是否和同学们做出的结论相同。在几何画板中, 可以任意地改变第三条直线的倾斜程度, 可以任意地改变两条平行线的倾斜程度, 让孩子们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 体会到了平行线特征是具有普遍性, 一般性的。

然后我们就进入了推理的环节:利用几何画板测量, 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那么此时内错角是否相等?能不能不通过测量而通过说理的方法得到?同样地, 同旁内角能不能不通过测量, 利用已有的已知条件, 通过说理的方法得到互补?孩子们通过亲身经历, 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与练习后, 都掌握了我们自己探索得到的两平行直线的特征: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我的教育叙事故事 篇3

从事教育事业是我的选择。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我为教育事业心甘情愿地奉献了二十三年,不知道教了多少学生,写了多少备课笔记,上了多少课,批改了多少本作业。然而,这是一个长时间的积累过程。二十几年,我在农村学校工作过,也在县里学校工作过,对教育形成了一套具有个人特色的理念。二十几年,要“叙”的“事”很多很多,这里把我在教育工作的事叙一叙:

叙事一:展现个性特长

我班的孔维宇同学平日里不善言辞,但擅长画画,她总愿意为课文配上各种插图;班级出黑板报,她每次都用彩色粉笔配上一些图案,使版面新颖、醒目。我及时肯定了她这种学习课文的方式,并把她的创作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让她结合课文一一介绍画画的意图和独创之处,使她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她的不善言辞改变了,在学校举行的演讲比赛中还获得了二等奖。

我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作为教师就是要发现每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她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叙事二:重视差生转化

王俊宇同学,在初二时是一个表现不错的学生,然而在上初三后学习上失去了动力。考试也常常不及格。由于成绩不好,他意志消沉了,变得经常迟到、早退、旷课。他甚至怀疑自己当初上初中的选择是否正确。

其实,惰性是王俊宇同学最大的敌人。在他成绩开始下降时,我就采用“两帮一”的方法,安排两位成绩好的同学帮他。他也想一心扑在学习上,迎头赶上。可是这项计划很快就落空了。由于他自律不强,学习很难有成效。他有时由于外界的刺激,猛然醒悟,扎实地学一两天,但时间一长,这股劲头就又会消失。一次,我和他谈心,他对我说:“现在我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今后一定改正坏习惯,坚持做到不旷课、不迟到,并调整好心态,努力学习,希望老师和同学监督我,给我一个追赶的机会。”可是他说归说,做归做。“懒”字当头,学习仍然没有成效。

然而,家里的一次变故让王俊宇有了极大的改变。记得当时他爸爸打电话告诉我说:“他妈妈得了乳腺癌,已经是晚期,病魔随时都可能夺去妈妈的命,他妈妈希望在她有生之年看到孩子学习上的变化。”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这样的变故对孩子的打击是很大的,但一定让孩子接受现实。我找到王俊宇把妈妈的想法告诉他,这次王俊宇同学真的变了,’懒”字离他而去。他早晨六点起来读英语,晚上学习到十一、二点才睡觉。一个原本贪睡的学生,变得晚睡早起了,由于真的用功了,各科成绩不断上升了。

王俊宇同学克服懒惰,似乎与他妈妈得病有关,然而,不排除老师对他的教育和同学对她的帮助,如果王俊宇同学在成绩开始下降的时候,老师和同学对他不闻不问,特别是在他考试不及格时,老师和同学都放弃他,那他早就因为惰性辍学了。

因此,我从这件事中充分认识到对学生的教育要耐心,始终不能放弃对任何一位学生的教育,对学生要永远寄予期望。

教育叙事四:关爱贫困学生

朱清江同学性格开朗,无论干什么都很投入。但是缺少对成功的体验,从来没得到过什么荣誉。于是我故意安排他多做一些能胜任的工作。如承办黑板报、参加运动会、当课代表等。果然,他有了第一次成功,接着编有了第二次、第三次.....

.新学期开学两天了,朱清江还没到学校。是不是又什么其他事?我打算去家访一次。

那天去的时候,朱清江不在家。听他妈妈说,他一大早就去捡废品了。他假期几乎天天到街上捡废品把卖废品的钱攒起来交学费。他从小失去父亲,母亲35岁才生下他,由于高龄产妇,生下朱清江后身体始终不好,家里几乎没有生活来源。因为学费不足,所以没按时到校。

我离开朱清江的家的时候,他妈妈说:“老师你放心,家里再穷也要让孩子读书。孩子他自己也不会放弃读书的。”

朱清江同学终于回到了学校。他没有辍学,我想主要是他的多次成功赋予了他战胜困难的信息和力量。因此,我想老师对贫困学生的关爱,不光在生活上,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

教育叙事之五:讲究工作方法

高原同学哭着来到办公室对我说:老师,今天妈妈给我50元钱让我买书,我把钱放到班级不见了!”

我来到班级。班级里的学生还在议论纷纷。在场的同学气愤极了,有的提议要“搜查”。面对同学们的要求,我明确表示不同意,并安慰说:“别急,钱一定会出来的。”随后,我就恳切地对全班同学说:“我们班级丢钱了,这说明我班主任工作没有做到位。但我要告诉大家,金钱是有价的,但一个人的人格是无价的。我希望每一位同学,不要因为一时的糊涂,让有价的金钱吞没了无价的人格!”

第二天中午,高原同学又来到办公室笑着告诉我说:“我的50元钱出来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又回到班级,对全体同学说“虽然我不知道是哪位同学将钱送回来了,但我为你感到高兴!因为你送回的不只是100元钱,你送回的是你的尊严和人格!”

从那以后,班级里再没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我在处理这一失盗事件中,没有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没有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没有产生不良的影响,并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对教育的对象——学生,无论是“教’还是“育”,都要讲究方法。

我在教育这块沃土辛勤耕耘了二十三年。二十三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而在我人生的长河中,却是我生活的全部。这其中流淌的是欢歌笑语,更多的是酸甜苦辣,这里的“叙事”,只是我人生长河的几朵浪花。

历史教育叙事故事 篇4

(一)那一天是七月二日,这是我代课第三天。备了一上午课,我走进了十三班教室。这是我为十三班代的第一节课。听办公室老师说,十三班是一个不错的班级,基本上不需要强调纪律。我知道,虽然如此,但现在是期末复习收尾阶段,而今天又是下午课,同学们大多处于疲劳期,很容易呼呼睡大觉的。如果学生们打不起精神听课,复习得再全面也没用。这节课该怎么上呢?

我想,可以给大家讲得生动一些。这样也许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正好,这节课复习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史大纲,而我研究生正是读的中国近现代史,对于知识我比较有把握,而且,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

“上课”,我故意提高嗓音,“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的确,从同学们的“老师好”三个字中,我已经听到了他们的倦怠。但我毕竟是一个新面孔,大多数学生还是盯着我看,等着我说话。我并没有急于讲课,而是告诉大家已经下发的复习资料哪些是必须保存好的,哪些是重要的。这时,我看到几个同学已经半趴在书桌上了。

“好了,请趴下的同学做起来,时代在召唤你们”。一句话给大家都逗乐了。趴着的同学也重新坐了起来。正式复习开始了,我从鸦片战争讲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人趴下,我从第二次鸦片战争讲到太平天国起义,没有人趴下,我从太平天国起义讲到洋务运动,还是没有人趴下。而且,我发现同学们都瞪着眼睛在听。我知道是我讲的故事吸引了大家。我又从洋务运动讲到了甲午中日战争。

铃铃……,在不知不觉中下课的铃声响了起来。“下课”,“同学们再见”,“老师再见”。这一次,学生们的声音明显比上课时大许多。

“咱们班的课落了一节,如果大家愿意,我们第八节课补上好不好?”,“好”,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喊。第八节课我又给十三班补了一节课,同学们仍然是一直没一人趴下或睡觉。

走出十三班教室,我感觉特别轻松,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也许是初为人师又得到学生认可的快乐,也许是为自己摸索出一种讲历史课的新形势而快乐。

在上班之前,我就觉得历史课应该讲得生动有趣。我一直认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历史这一学科正好具备这一特点。可上班后,我在实践中渐渐发现,上课并不是有趣就可以的,一节课下来,大家如果嘻嘻哈哈的过来了,像听故事一样,而知识点都随着笑声飘走了,那样,历史课是不成功的。但我深知,如果每节课都把知识点翻来覆去的强调,那样必然走向另一个极端。怎样才能把两者结合起来呢,怎样才能把历史课讲得既有趣又能让学生记住知识点呢?我一直在思索着。

有了,把两者结合起来。首先夯实知识点,但同时在知识点上下功夫。可以适当的讲一些与知识点息息相关的有趣故事,故事是最不容易忘记的,记住了故事也就记住了知识点,而且可以通过故事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问题又出现了,如果讲故事,教师讲的多了,学生讲的必然少了,这又不能充分发挥师生互动。怎么办?我试着想,可不可以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适当的提问,鼓励学生思考,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听故事。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讲一些故事。这样师生互动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事情是这样了,但讲故事也需要注意许多细节的,同样的故事,有的人能讲得听众捧腹大笑,有的人却适得其反。我想,必须学会设计包袱。听百家讲坛给我一些经验。必须适当的设计包袱,纪连海老师就是设计包袱的行家。只有设计包袱还不够,还要注意语音语调,什么时候大声,什么时候小声,什么时候激情澎湃,什么时候低首轻语,易中天老师是这方面的行家。我觉得还应该加上适当的手势语言,这样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我们甚至可以学习一些聋哑人手势语言。

这样,历史课才可以讲得生动,学生才会对历史感兴趣,才会愿意学习历史。我把自己的初步想法在十三班试验了一下,感觉还是不错的。最重要是吸引住了学生们的眼球。后面一周时间,我在不同的班级实验,总体上效果还是不错的,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新学期我会继续实践探索。

我一直认为,素质教育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历史教师在传播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恐怕是情感教育。素质教育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把历史课讲得有声有色,这就要求历史老师不仅应扮演演讲者的形象,还应扮演表演者。当然,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仅历史知识过硬,还要拓展自己的知识,看一些关于文学、政治、地理、哲学的书籍,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会多看书、多思考、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

历史教育叙事故事

(二)几年来,我的口头闲谈中经常提到一个我教过的学生,他叫张攀,是2003年我教高一历史并担任班主任0307班时的学生。黑黑的皮肤高高大大很胖壮的小伙子。这个人调皮顽固不守规矩,还富有反抗精神,逆反心特重。经常带动一些不思上进的人违反班规校纪,给老师抹黑。从他上高中的第一天起一直到高三毕业我都教他,高一时我是他班主任,高二高三他分到了别班,我仍教他的历史课。他入班的成绩并不好,只是刚刚够正取生录取分。军训时就成天遭到教官的训罚。天天早上不能按时到教室早读,光让学校查纪律的记下他的名扣班级的分,一到周六就领着乡下来的调皮男生去上网。这学生用我们当地的土语说叫——最给以人啦(中间三字只是谐音)。完全可以称的上为异端。

张攀也有他的特长,就是英语学的特好,电脑网络游戏打的超级,其他都一般,家庭虽说在城里住,父母都是下岗工人只干点小生意。

从新生入校接班后,我第一时间就发现了张攀是个难管难治的人,他是什么性格的人我也估计个差不多。他是我管好这个班的突破口。是我研究的重点对象。我每天用很大的心思观察研究他,他不在班级时包括课间我经常坐在他座位翻看他的书本笔记,查他的学习情况,包括偷看他的日记,()发现了他领班上的学生去网吧比赛打闯关游戏受人称赞的情况。

我想:他英语学的好是初中时英语老师对他管的严,他爱网络游戏是游戏有刺激性,他这人爱打赌,爱拼上一把,就是短期突击的效果特好。脑子很管用,而不走正路。

可以看出,张攀是个很不得了的学生,我该怎样对付他?

一开始,我经常给他小鞋穿,给他过不去,用班规惩罚他,一点作用都不起,他还是那个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照样在校违纪犯规,走出校门爱领班上的男生去上网打游戏闯关比输赢。就这样挨到了学校期中考试的前将近一个月。

对他硬来不行,我试图探讨另一种软法对付他,“柔能克刚,绳锯木断”,开始对他实施攻心战术,主动靠近他,在他不犯错误时主动靠近他,面带微笑找他说闲话聊闲事、拉家常。也向其他学生了解张攀有什么比他们强、他们不如张攀的是哪方面,结果好多人不止一次的说出张攀脑子反应很快,初中考高中只努力学习一个月多月,不贪玩十分投入,就考上了高级中学,张攀平时只好好学英语,其他都是一般应付,靠突击自学成绩在班上能处于前列。我也在与张攀交谈的过程中证实了这是真的,而且是他自己告诉同学们的。

这人够聪明啦,这正是我所需要的的人,“张攀,你真行!张老师很喜欢你这样的人,你是个人才!在关键时刻,能为老师争光,同样也能为集体荣誉出一把力!现在你是高中生啦,和初中时相比,只要你踏实努力学三年,你一定能顺利考上二本院校上个好的大学。”

张攀当下露出了得意的神态。

“再有二十多天就要期中考试了,学校给班级定有学习任务,张老师正在犯愁,怕完不成,你顶一个任务吧?”张攀没有推辞表示试试,其实我是在想法约束住他少犯错误。因为这人硬的不吃,性格上属于挑战型,爱打赌,爱干有刺激性的事情。

说让勤奋点,他真能做到。期中考试的结果,张攀考到班级20名以前,实现了他的诺言,证明了他的聪明。

考试过后,是不是张攀又会回到老样子,我怕,我得想法对付,尽量让他少惹事,就又给他提出期末考试的目标,“你只要期末能考到班级前十名内,学校发困难补助和奖学金时,我给你特批一个,一个学期有200多元。”在2003年,对学生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数字,特别对张攀这样的家庭,足以使自己荣耀,父母满意。张攀又心动啦。

从此,同学们看到了张攀的进步,而且学习、上课听讲、作业都认真起来。违纪的事自然少了许多,期末考试也考到了班级第八名。只是张攀的理科不好,靠文科考上学的势头较好。

在高一升级时他按我的指点选学文科,我希望继续带着他,他也很喜欢我,可是他被分到了0302班,我带的班是0303班,还好我继续教他的历史课。

又换班主任啦,我及时向他的老班介绍张攀是个人才,但消极面也不小,得想办法对付。

因为我当班主任只注重抓学生的个体发展,不太重视个人工作业绩,对当优秀班主任、优秀班集体的愿望顺其自然,只要求学生发展好。再加上本人性格温和,年龄上也到了不争不抢的阶段,张攀在我的手下能混,还受到恩遇。换班他就不行啦,又成了那个硬汉。弄的班主任无奈,多次叫家长到校进行教育,后来干脆不让他进班学习,硬要家长把学生领回去,“管不住他了”。

冬天的一天,给我印象很深的一幕发生了:

我晚饭后正在我的0303班教室与学生开展工作,忽然听到教室外很大的吵闹声有点声嘶力竭,我怀着坍塌的心情,稳住学生后走了出来,只见在楼梯的拐弯处,张攀抱着头大喊不活了,他父亲举着摩托头盔一下一下居高临下地往他头上砸。张攀同时拼命往楼下逃,他父亲紧追不放,“打死你,我不要你这个败家仔!”

我感到揪心的痛,禁不住流下眼泪。但这时候我插不上嘴,因为他父亲在极大的愤怒之中,我也没勇气追下楼,只是悄悄的在他们的背后无声息地流泪。

他爸爸撵不上他,到楼下把摩托帽扔到了花池里不要了,又返回教室,把他的书一股脑操出来,从栏杆边往楼下扔,撒了一地。然后愤愤冲出了校门。

等待校园恢复平静,我才走下楼,把那丢弃的摩托帽拾起,那帽子被打烂了,从顶往下裂开了两道长缝。

“他爸爸的手真狠,使多大的气,家人真周不住脸啦。”这是我后来向其他人学说时的话,说这话的同时,也劝告其他教师不要随便叫家长,特别是孩子违纪的时候,不要叫家长来把孩子领回去。

张攀大概在家停课反省将近三星期,经多方说合,自己写了检查当全班宣读,才又开始了自己的学习生活。后来他一直留着光头,鲁智深似的,在同学面前少言寡语,也没人敢跟着他瞎哄了,至少在正式场合成了孤家寡人。

聪明是自己身上带的,到考试的时候,张攀仍不丢人。因为班主任给他下的任务是考不到多少名自觉回家,给你的是最后一次机会。

到高三百日冲刺期间,春暖花开时,张攀又被他高三时的另一个班主任开销回家反省了两星期,原话是“这孩子太惹祸,宁愿不要升学率,也不想要他”。

张攀真的是难管,他爸找过我说从进我的班,我很想要他,但这不合学校的规定。

不过他很尊重我,很听我的话,我背地里经常给他讲该如何如何,用我还是他班主任的态度对待他,给他鼓劲指点学习,我在0303班工作中的特殊妙法,总找机会告诉他。

高考成绩揭晓后,张攀考了549分上了二本线超过两分。

我说不清张攀是怎样成长起来的,我说不出教育他的方法那一种适合他,只知道他和家人很感激我。

或许高二高三要由我当他班主任,他高三应届不会考上二本线,不能到省城去上大学。

历史教育叙事故事

(三)今天我是早上一、二节的课,课程内容比较简单,比较具体。讲的是人教版第四单元第一课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这节课我组织学生自学,老师给以指导。按照课本体例,先学习了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学生分组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搜集材料,并展示给全班同学,每个组都做的很好,我也表扬和点评了每个组,不足的地方提出并补充。

下面让学生了解社会习俗有那些变化?有些学生提到:婚姻制度及仪式,我让个别同学具体谈一下。同学甲:以前,主要是父母包办,现在主张婚姻自由;以前是一夫多妻,现在是一夫一妻;以前礼节繁琐,现在简单,去教堂就可以。我问谁还有补充的?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对一夫一妻制不理解,现在很多人都包“二奶”,养情妇,是不是冲击一夫一妻制,将来会变成一夫多妻吗?(全班同学大笑,场面可想而知)。我也没想到学生会问这样的问题(我有点晕),一分钟过后,我平静地赞扬了这位同学,说他联系现实,敢于揭露社会的丑恶现象。于是,我抓住这个机会对全体同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分析这种东西迟早会被人类文明所剔除,我们自己就是先行者,从我做起。

接着,又讲了社会礼节和称呼的变化,以“同志”为例。剩下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新中国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主要引领学生结合实际去感受。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到:课堂属于学生,激活他们的思维是老师的主要任务。

教育叙事故事案例 篇5

有一天,XX同学的爷爷奶奶来到学校的门卫室给我打电话,希望我能到校门外,说有急事要与我商量,我礼貌的邀请二位老人来办公室坐坐,可是他们执意不肯,于是,我急忙跑下楼,在校门口,见到了XX同学的爷爷奶奶。

还没等我开口称呼,奶奶就迫不及待的上前拉着我的手说:“高老师啊,你帮帮我们老两口吧,可怎么办呢?”,我一头雾水“怎么了?出什么事了?”我急忙问。爷爷说:“我跟你说吧,高老师,我孙子XX,他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很忙,XX从小就跟着我们,我们也很惯着他,孩子从小就特懂事,听话,学习也不用我们操心,为人处事呀,和同学朋友交往啊,高老师,你教他,不是我吹嘘我孙子,我孙子真的很优秀;可就有一样,真是难死我们俩了,到现在孩子还不会使用筷子,勺子用的还勉强,原来孩子小,不怎么愿意吃饭,我和他奶奶,就喂他,一直喂到上初一,现在初二了,孩子大了,自尊心越来越强,他不让我们喂了,可是他不会用筷子,吃饭时不怎么夹菜,宁可光吃米饭,也不让我们帮着夹,更别说喂了。这不吃菜,营养怎么跟的上啊,我们真是着急啊,可是我们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只有高老师你能帮我们了,噢,对了,我们来找你,可千万不能让XX知道了,我孙子的自尊心太强了,大了,好面子了,这要让同学知道了,他会受不了的。”

听完了老人的叙述,说实话确实让我很惊讶,我担任班主任工作近十年了,第一回碰到这样的事:学生上初二了,还不会用筷子,吃饭不能够自立,不能自信面对。

我答应了老人的请求,我要帮助两位老人,更重要的是帮助XX同学,送走老人后,我边走边想,怎么办――?怎么才能既帮他又不让他知道呢?

第二天早上,我为家人磨豆浆时,突然想到了:比赛用筷子夹豆子!

初二的学生喜欢参与,喜欢玩,可是难度会不会太大呢?对了,我选择3种道具:大粒花生,小粒花生,黄豆。在班会课上我与同学们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将来同学们都得长大,上高中或大学时要离开父母,和自己的同学生活在一起,怎样让自己在群居生活中过得更好,又不失风范呢?同学们马上好奇的、瞪大眼睛听我的下文。“首先就要学会快速吃饭!”这时,同学们马上活跃起来,“我抢”,“把盘子端过来”――还有同学说“我不跟他们一起吃。”――听了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回答,我说:“同学们,你们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员,做任何事,我们都要融入到集体中去,不能逃避,要积极的面对。”抢、不跟他们一起“不能说不是办法,可是大家想一想这样做是好办法吗?总这样的话,谁还会成为你的朋友呢?”同学们皱着眉头,不说话了。“我来说一个办法,大家判断是不是好办法”,同学们的精神头马上来了,“快速吃饭不是让大家狼吞虎咽,而是让我们自己在吃饭时迅速的夹起我们想吃的菜,让我们省去夹菜的时间,吃的文明些,不让他们认为我们好像没吃过饭似的,怎么样大家同意吗?”“同意!”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那我们做个游戏吧,但是是有胜负的游戏,行吗?”“行!”同学们兴奋的大声喊出来。

请听好游戏规则:时间是30天后的第一个班会课,要求班级所有学生参加,咱们班41人,每七个人一组,分成六个组。有一组6人,如果大家不嫌弃的话带上我一个(同学们高兴的欢呼),组员以抽签决定,但是前提:不准互相埋怨,如有发现就给改组减分。游戏方式:第一轮夹大粒花生,第二轮夹小粒花生,第三轮夹黄豆。(给学生看一下道具)为了防止同学们在夹的过程中,着急,作弊,所以每组要每一轮出一名学生去监察下一组的学生,但是在下一轮比赛时起监察作用的学生就得更换。

比如:第一轮1组A监察2组,2组B监察3组,以此类推直到6组F监察1组,到第二轮时A—F这6名同学就要去参赛,更换令6名同学。我已经将1—42号分别写在纸条上,并做成纸球,从1号开始,每7个号码一组,我也参与抽签。好久没给同学们创造游戏的机会了,这次学生真是相当兴奋了,其中包括XX同学,30天的时间足够同学们准备了。而且,XX同学是一个集体荣誉感极强的学生,是一名十分好强的学生,有了任务后很积极面对的。我相信对他来讲,这是不寻常30天。

30天过得真快,在这期间XX的爷爷奶奶打电话给我,告诉我,XX在家里努力的练习,每顿饭都要有油炸花生米,利用吃饭的时间练习,开始的时候有些费力,可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已经很是熟练了。我们的比赛如期进行了,同学们玩的很开心,最重要的是同学们使用筷子的技巧都增强了,我相信将来真的长大,离开父母了,在吃饭上父母少了一丝担忧,不必担心自己的孩子“抢”不着菜吃了。

我的教育叙事故事 篇6

青冈一中 李 钊

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战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教学,除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外,可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思维的灌输和严谨科学方法的熏陶;可引导学生树立勤奋学习,认真工作的作风;是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上好一堂数学课?在多年的学习与实践中,我发现:用加重学生负担的压灌方法来提高所谓的教学质量,是一种虚伪的或者不能持久的质量。只有认真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政策,依照“八字”教学要求和“六进”课堂的教学原则,提倡务实、求实、扎实、朴实的教风,务求在45分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求效率、求质量。

如今,科学突飞猛进,技术日新月异,知识陈旧迅速。因此,现代教育更重视素质的培养,能力的造就和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教学时,除了系统的阐述知识,为学生打好基础外,更要注意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学生爱玩,在玩中去学是最好的办法

可以讲故事,对于数学知识,我们可以把知识寓于故事中,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而且讲故事能够引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它具有让学生们了解数学、引导数学志趣、熏陶精神和情感的特点与功能。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们去认识数学的历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观察

观察能力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训练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小学数学可以实物材料为“第一性材料”,以课本文字插图为“第二性材料”,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实物材料,结合课本材料来学习数学。让学生们通过观察数学现象,培养与加强“数”与“形”的基本概念、培养数学意识与敏锐的观察力。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出示教学挂图和实物,让学生观察,从而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三、猜想也是个好方法

猜想的特点与功能,是能够让学生们展开和培养想象力,并且培养合理地推测和验证能力。在数学游戏教学中,可以采用让学生们进行猜想的游戏形式,让学生们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们猜一猜,估一估,促进思维培养,引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当我们在教长度单位米的认识时,就可以先不要告诉学生一米有多长,先进行猜想估计,再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加强对知识的表象认识,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活动

作为活动的形式,是数学游戏教学法最常使用的一种方式,包括实验、模拟、绘制、创造等具体形式。这些活动形式的特点与功能是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加强对数学的理解等。对于小学生来学说,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枯燥的,而对于老师就要设计一些浅显而有趣的游戏活动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通过活动来学习数学,促进他们学习数学兴趣与能力的提高,在玩中学习数学。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就是竞赛了。它是指以比赛的方式进行的游戏,它包括智力、体力和技巧等方面的竞赛游戏。比赛游戏形式的特点与功能,是能够使学生们精熟“数”与“运算”的能力,培养动作或思维的快速、敏捷的团队精神等。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不但是让学生学习到了数学知识,而且从思想上也得到了培养、熏陶。在课堂教学中,小组之间,或个人之间的竞赛,是最常用的竞赛方式。当然,考试也是一种竞赛方式。可以让学生进行计算能力方面的比赛,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对数比赛,这不单单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竞赛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

五、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要从总的培养目标出发,去审视所需的基础与专业知识,过时的用不上的,坚决删去。对教材内容,要削枝强干,内容要简明,主线要清晰,重点要突出。要明确全书、各章、各节应知、应会的要求和重点。要淡化和避开次要的和难懂的,以使学生能集中精力,把主干内容掌握好,并能综合应用。

六、切入主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阐述主题一定要条理清楚,由浅入深,由表入里,层层剖析。可先化整为零,搞清单元;然后集零为整,综观全局。务求层次分明,以吸引学生跟随你的分析,去思考、去探索;最后得出结论。

七、举例示范 举例是教师运用已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示范。要告诉学生,从哪里着手,怎样思考,怎样运用,运用中要注意哪些问题,那里最容易出错等等。

教师举例示范要规范,书写端正,列式严格平整,切不可马马虎虎。

八、反证与推敲

在学生对正面的阐述已初步掌握以后,则进一步从对立面去进行反证。例如在讲了十进制运算后,便可提出为什么不用十二进制(十进制仅可分割一次,而十二进制可分割二次,合理得多)?那是因为人的手指是10个,人们最初是扳手指计数的。由于十二进制更合理,所以时钟便用十二进制。

这样可加深学生理解,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

九、归纳总结

经过上面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以后,要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明确分析的思路与相关结论,指出要“记住什么”,“忘记什么”。

十、指导学习方法

告诉学生怎样去阅读教材,教材上那些论述是重要的,应用红笔勾出的。告诉学生怎样去找参考资料,怎样去翻阅相关图书和杂志。

要告诉学生哪些是重点(车),哪些是次要的(卒),对基础好的学生,是先车后卒;对基础差的学生,则丢卒保车。

要告诉学生怎样翻书,听课、笔记、钻研、作业、应用、创新。要教会学生怎样去思考,怎样去学习。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游戏情境中发现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学习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问题。在讲课中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游戏情境成为一节课关键。游戏设计的是好是坏,是否吸引孩子们就成了这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形式多样,只看是否适合,这样孩子既有兴趣,又有探究精神,学习数学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

中职语文教育叙事故事 篇7

一、植入故事, 有效激趣

1. 可以提高中职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因。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 教师越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 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越冷淡, 学习愿望就越低落。”兴趣能促使学生的认识过程积极化, 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

2. 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情趣。

中职生平时课业负担很轻, 学生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闲暇之余, 学生也会去找书来阅读, 但他们喜欢的书籍大都是来自网络流行的低俗的青春类小说或玄幻类小说, 有大量的血腥暴力的描写, 并不益于身心健康。而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故事法来引导他们向经典看齐, 提高阅读情趣, 远离恶俗, 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如笔者在教学周国平的《妞妞》一文时, 讲述了周国平和他女儿之间的感人故事, 学生深受感动, 有些学生看起了原著, 笔者又借势推荐了龙应台的《目送》《孩子你慢慢来》等贴近生活、贴近心灵的书籍, 让学生在健康优美的文字间徜徉, 提升情趣。

3. 可以提升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植入故事就是唤起学生学习欲望的很好方法。如教学《鸿门宴》一课时, 可以用司马迁的故事激励他们。如果学生对司马迁比较了解, 可以让学生搜集司马迁的资料, 并在课堂上一起交流, 学生大都会跃跃欲试。还有, 为了更好地解读课文, 可以讲述楚汉战争的背景故事, 战事的前因后果理清了, 《鸿门宴》的背景就清楚了, 学生学起来也不会费力。

二、植入故事之内容与特点

故事琳琅满目, 该如何正确选择呢?笔者以为应视文情、生情而定。一要围绕文本来选择相关故事植入, 二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健康的、有积极引导作用的故事植入。根据近年来课堂教学实践经验, 笔者常用的故事类型有:内容上, 有情感类、励志类、哲理类、名人类和成语、寓言、神话、传说类等;时效上, 有新闻类、历史类等。亲朋好友的经历和自己的现身说法等都可以成为故事的内容。故事的选择既要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更要贴近学生的灵魂, 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植入故事之形式

植入故事离不开“讲”, 但并不是教师一味地讲, 学生一味地听。久而久之, 再有趣味的故事恐怕也会让人审美疲劳。教师教的目的不是为了教, 而是为了学生的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我们应该使每个学生在毕业的时候, 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 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 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针对中职生的现状, 植入故事从教师讲再到学生讲, 要循序渐进地推进, 并且还要形式多变。教师讲述故事时, 可以应用多媒体文字显示或动画显示,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创作, 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

四、植入故事之时机

利用植入故事教学有效地推进语文教学进程, 一定要把握好植入的时机, 恰当的时机点才是点睛之笔。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 归纳出以下几个常用的时机点。

1. 教师导入新课时。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 导入若是恰当, 可以有先声夺人的效果。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对于中职生而言, 植入故事法无疑是最能吸引他们视听的最佳方法。笔者在教学《邮差费雷德》一文时, 采用了《门童的故事》来导入—一个在佳士得工作了35年的门童Gil通过勤恳工作最终获得肯定的故事。故事讲完后, 让学生谈感受, 很自然地进入了文本的教学, 同时门童和邮差两个形象又互为补充, 相得益彰。

2.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时。

“知人论世”是语文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动态去理解其作品, 会更直观形象。如笔者在教学《再别康桥》一诗时, 为学生介绍了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及其相关诗作, 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一些对诗歌较感兴趣的学生还读起了《徐志摩诗集》, 而一些对作者感兴趣的学生读起了徐志摩的传记。课文作者中有故事的人很多, 比如苏轼、李清照、老舍等等, 都是经历曲折值得学习的大文豪。通过介绍作者的故事, 学生对其作品会产生兴趣。

3. 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时。

许多文学作品总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产生的, “言为心声”, 了解写作背景也是语文教学有效的途径之一。对背景的了解更能体悟作者的内心情感。背景亦故事。笔者在教学《相信未来》一诗时, 让学生先诵读体会情感, 再分析意象体会情感, 生活在和平时代的学生似乎都只能勉强地感受诗人内心痛苦的挣扎, 但当把诗歌创作的背景 (“文化大革命”时期) 运用多媒体显示文字和图片介绍时, 学生对情感的把握就准确多了。写作背景丰富的课文诗词尤多, 如《钗头凤》的作者陆游的凄婉爱情故事, 《虞美人》的作者南唐后主李煜沦为阶下囚的悲情故事等, 这些背景故事不仅生动, 而且还是理解诗词主旨的绝好材料, 学生百听不厌, 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4. 引导学生理解文旨时。

有些课文的主题较难理解, 教师再苦口婆心也收效甚微, 此时若能借助类似的故事植入, 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旨。如鲁迅的《药》的教学, 为让学生体会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国民的愚昧无知, 让学生联系了鲁迅为何弃医从文的缘由, 学生联想到一群看客见自己国民被枪毙还呐喊叫好的情景, 自然也就能理解《药》里华小栓为何会吃人血馒头的根源。

5. 引导学生强化文旨时。

课文只是个范例,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基础上积极拓展, 学会举一反三, 更深地理解文旨, 为学生确立正确的情感, 态度、价值观。如笔者在教学《寻找时传祥》一文后, 为了更好地继承时传祥精神, 组织学生先搜集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节目中与时传祥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人和事, 然后让他们寻找身边令人感动的故事, 再让学生配以“颁奖词”, 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效果不错。

6. 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时。

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周培源说:“成才要有文史知识。”中职学校是不开设历史课的, 学生却对历史知识有很大的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穿插一点历史知识, 也不失为一种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手段。但是语文课不能离开语文的特质。那么怎样才能既保留语文味, 又能丰富历史知识呢?笔者想到了一个很好的载体—植入成语故事。于是让学生利用课前3分钟讲一个成语故事。这个活动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等到积累到一定程度, 还可以组织成语故事会或成语故事知识竞赛, 寓教于乐, 学生收获颇丰。

五、植入故事应注意的问题

1. 篇幅不可过长。

植入的故事不能过长, 不能冲淡文本的内容, 造成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的结果。要力求恰到好处,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 使用次数不可过多。

多则滥, 该用的时候才用, 不能用的时候切不可勉强。使用过多会影响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

3. 故事主题离课文主题不可过远。

植入的故事主题要紧密结合课文的主题, 不能一遇有趣的故事就滔滔不绝地讲, 以致离题万里, 与主题无关的故事再有趣味也应舍弃。学生若有兴趣, 顺势让学生课后去搜集资料, 拓展交流。

通过近几年笔者切身的教学体会发现, 恰当地植入故事, 可以为语文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 兴趣提高了, 语文教学就有效了。

摘要:中职语文教学亟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教学实践, 笔者采用植入故事法有效地提高了中职语文教学的效率,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小故事不仅能为学生提趣, 还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中职学生,植入故事,植入时机,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3]于漪.于漪语文教学论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神奇婚姻故事深层叙事程式探析 篇8

关键词:故事;叙事程式;文化内涵;生成机制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5)03-0085-05

在民间故事的浩瀚海洋里,幻想故事相对而言数量最为丰富,形式最为多样,情节最为复杂。笔者发现,在民间幻想故事,特别是神奇婚姻故事中,存在一种十分有趣而又发人深思的现象,故事的结构普遍呈现出一种共同的深层模式,即不平衡——平衡——平衡被打破(再次不平衡)——再次平衡,简便起见用字母表示,那就是A-B-A1-B1,A代表不平衡的状态,B代表平衡状态;A1代表二次不平衡的状态;B1代表二次平衡的状态。

一、故事的整体模式呈现为A-B-A1-B1

A代表不平衡状态,是指故事主人公开始时由于种种原因处于匮乏的状态.过着贫苦、孤独、受欺凌的生活。B代表平衡状态是指由于得到神奇女性或者神奇宝物的帮助,主人公有了美满的婚姻或者安定富足的生活,由匮乏状态达到满足状态。A1代表的再次不平衡指的是这一平衡被反对者得知,于是通过种种手段抢夺或干预本属于主人公的神奇女性,打破了这一平衡。B1代表的再次平衡状态是指主人公经过与反对者反复斗争之后,重新拥有属于自己的神奇女性,最终重新过上美好生活,再次达到平衡。这一程式在相应的神奇婚姻故事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其规律性如下。

(一)A-B,由不平衡到平衡过程

A-B过程是故事的缘起,这一过程在很多异类婚中为典型的动物报恩过程。这一过程中,缺乏社会资源却具有美好品质的主人公在偶然情况下救助了受伤、被追捕或因其他原因身陷险境且具有神奇身份或魔力的动物,亦或是出于善意把某个陷于困境的小动物带回家照顾。比如田螺、鱼、蛇、鸽子、小兔、江蚌、梅花鹿;被救助者出于回报,化身为美丽女子帮助主人公料理家务并最终与之结为夫妻。对于整个故事而言,A-B的过程只是一个引子,有些故事的这一过程写的比较简略。

(二)B-Al,美好消息泄露导致平衡被打破的过程

这是平衡状态被打破的过程,起着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转折存在一种普遍的套路或者说程式,我们在这里姑且称之为转折程式,这种转折程式在故事的叙述中很简单:由于美好消息的泄露,贪心的地主、县令、皇帝或其他当杈者得知了消息,想把神奇姑娘夺来据为己有,于是设置障碍难关加害主人公。本属于正方的神奇女性或宝物被反对者得知而后进行破坏或夺取。消息的泄露或传播构成整个故事的巨大转折,原先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只有在战胜邪恶的力量之后才能形成。几乎所有这类故事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平衡打破之前,一部分是平衡打破之后,这其中的分水岭,就是美好消息的泄露。

(三)A1-B1,面对难题考验,再次争取平衡的过程

A1-B1,这是违禁所带来的考验,故事的重心所在,是正反两方面力量的反复斗争,最终正方胜利的过程。强势的反面力量提出各种无理要求,设置常人难以实现的难题要挟主人公,如达不到就强占主人公的妻子;主人公一筹莫屣,而身为神奇女性的妻子却具有非凡的能力和神奇的宝物,最终巧妙应对;主人公在妻子的帮助下战胜反面力量,重新过上幸福生活。

平衡被打破后,反对者往往通过难题考试、迫害、模仿、破坏等种种手段,抢夺原本属于主人公的神奇女性或神奇宝物,或者干涉破坏主人公的幸福生活。基本的态势是敌强我弱,而主体则会进行百折不饶的反抗,很多时候这种抗争要反复很多次。最终以智慧、勇气、坚韧不拔的信念,再加上神奇力量的帮助赢得胜利,再次达到更美好的平衡状态。在故事平衡被打破,再次由不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的转变过程中,主体往往会经历种种较量。

二、故事叙事模式的深层文化内涵

我们把上述的整体结构横式分为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即A-B,多为典型的报恩故事,贯穿其中的是那种上千年流传下来的、非常朴素的好人好报思想。从讲述者的角度而言,其实质就是一种劝善,不仅是行有余力而行善,更是行无余力仍要行善,劝告人们这微小的善将会带来意想不到好处。其教化的意义尽管似乎有些功利主义在其中,但更多地却是对善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憧憬。然而从故事主人公角度而言,这种善行很多时候并非刻意为之,或者说并非是很清晰很自觉的意识到要去行善,更不是在一开始就需求回报的。大多是自然而然的一种选择,是其品性、情趣、价值观的一种自然流露。典型的比如田螺姑娘中的吴堪,他喜欢家门前清澈的溪水,常用东西盖住家门前的溪水,使得溪水十分洁净。一次偶然机会,他在水边看到一只白色田螺,十分可爱,便捡回家,养在水缸里。这完全是心性使然,对大自然的美德欣赏,对生灵的爱护,是不经意间的一种自然流露。

再看B-A1,这是故事转折过程的模式,由于其叙述的简单性,一直是被人忽视且较少论及。在故事初次平衡后,在主人公与神奇姑娘缔结婚姻过上幸福生活后,这一消息即被泄露或传播,直接导致平衡被破坏。B-A1的过程,也就是美好消息的泄露过程。美好的事物被反对者知道了,其实质可以理解为一种违禁。如同一个美好的秘密被不怀好意者窥探到一样,这秘密如同一个禁忌,消息泄露即禁忌被打破。甜蜜的爱情或充实的财富被反对者知道了,于是采取种种手段要夺取或破坏这一平衡。反对者在这里占有相对多的社会资源,他们是国王、大臣、地主或领主之类,或者是同级别中相对强大的一方,如有钱且坏心眼的邻居、伙伴之类。弗洛伊德认为:“塔布(Ta-boo),就我们看来,它代表了两种不同方面的意义。首先,是‘崇高的’‘神圣的’,另一方面,则是‘神秘的’‘危险的’‘禁止的’‘不洁的’。”“无论禁忌为何,它都是神圣的、重要的、有价值的、有力量的、危险的、不可触犯的、猥亵的、不直言说的”。美好的消息恰恰符合禁忌的这一特征,它本身是善良者得到回报。而泄露或传播美好的消息也就等于违禁。

nlc202309011918

第一,它是禁忌中崇高的、圣洁的、有价值的一面,同时又隐含不可言说的性质,因为言说即为泄露。而且显而易见第一次的平衡状态常常都是十分美好的,以至于读者在心理上甚至本能地怀疑这美好可能不会长久,怀着忐忑的心情关注故事的发展。“初始情境常常会提供一幅特别的画面,有时是刻意表现的幸福,有时是绚丽多彩的形式。这种幸福是为了给接踵而来的灾难提供形成鲜明对照的背景”。田螺女型故事,当我们读到主人公初次和心爱的异类幻化的姑娘幸福结合在一起时,一方面感到由衷的喜悦,另一方面则近乎本能地感到这并非故事的结局,打破这一幸福的阴影或不幸就在前方的某个角落里潜藏着,蠢蠢欲动。而且这幸福越灿烂,这阴影似乎也就越大。

第二,同时泄露这一状态的后果又明显具有违禁的性质,其产生的影响如同违禁一样,是灾难性的,带给主人公美好生活的神奇女性会受到威胁,主人公的美好生活亦会被破坏。“变成禁忌物的危险是一种物理的危险,它完全超出了我们道德力量能达到的范围。不管是无意的行为还是有意的行为,其效果是完全一样的。禁忌的影响完全与人无关,并且是以一种纯被动的方式传播的”。禁忌是一种警告,一种抑制,违禁必然要产生相应后果,这一转折程式亦是如此,幸福的画面闪过之后,故事总是这样陷八转折——没过多久,这一消息被贪心的县令、坏心的国王、不怀好意的大臣或伯克知道了,他们也想见见美丽的姑娘或神奇的宝贝,见到之后立马不顾礼法道义,要据为己有。美好的消息泄露之后,或者说这一禁忌被打破之后,带来的总是一系列负面的结果。

第三,禁忌的结果都是违禁,或者说禁忌从来都是用来打破的,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但从潘多拉魔盒开始,几乎所有的禁忌都无一例外。普洛普概括出民间故事的31个功能项,违禁正是促进故事发展的一个转折点。“禁忌的基础是一种被禁制的行为,而这种行为的实行在潜意识里却强烈的被要求着”。禁忌本是要起到保护或巩固的作用,通过威慑或警示使人规避。然而现实却是禁忌的设置往往会带来相反的结果,变成主体试图冲破禁忌,以身试禁、以身犯险的内在追求。美好消息的泄露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禁忌,没有人明确地设禁,没有明确的禁忌要求,也没有具体的违禁人。它是一个美好被窥视,进而激发反对者邪恶欲望,造成负面结果的一个过程。幻想故事中的神奇婚姻故事无一例外,转折都是美好消息的泄露。美好消息被人们所珍视,小心翼翼维护着,但结果却总以泄露告终,这也正是禁忌的一个悖论。

最后是A1-B1过程,也就是第二次由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关于这一过程背后的文化内涵,相关论述很多,因为这一过程集中而鲜明地体现了故事的伦理教育意义。简言之就是主体和反对者相互较量的过程,它传达给我们的信息主要有两点,一是幸福来之不易,必须努力捍卫;二是最朴素的普世价值观,那就是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三、程式化的生成机制

(一)外在机制

这种叙事结构的程式化,在民间幻想故事中大量存在着,而且一直在被复制和流传,一代代的故事“制造者”和传播者对这一程式似乎乐此不疲。之所以用“程式”一词,是因为民间故事不具备完全意义上的独创性或创作个性,民间故事不同于作家文学,作家文学由于其复杂性以及作者的独特个性,它是独特的“这一个”。民间故事则相对简单,它是集体创作、口头传承的,其以口头状态存在的历史远长于其被书面记录的历史。不像作家文学那么追求个性,反而多有相似或重复.它往往是“这一类”。“口头诗人并不追求我们通常认为是文艺作品重要属性的独创性或新颖性,而观众也不作这样的要求,一个经历了千锤百炼的口头表演艺术传统,它一定是在多个层面上都高度程式化了的”。民间故事是讲出来的,是口头交流的产物,包含民间叙事表演的所有因素。在听和说的情境中考察民间故事,理应是研究民间故事研究发展的一个方向。在民间,在各个民族中,都有着历史悠久的讲故事传统。一直以来,我们都关注于故事讲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讲,较少关注故事是怎么讲的。故事是如何讲述的,或者故事是如何被创编出来的,其实质也就是故事的外在生成机制是什么。既然民间故事因其自身特性而可以被划归为种种类型,那么相应的讲述或创编机制也就可能具有某种共性。这种共性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程式,一种相对稳定的被反复使用并长期留传下来的一种故事结构。“惫义依存于结构,因此,那在时间中延绵不绝、方生方死的语音之流要能够成为有意义的口头文本,就必须有稳定的、可以被重复和理解的结构”;“一个口述文本会很清楚地表明它是由程式来主宰的,其中有大量的程式化表达的痕迹”。尽管在这里洛德是针对史诗而言的,但民间故事作为一个口述文本,同样具有这一特征。在程式的基础上,研究故事的外在生成机制才成为可能。可以说,程式是民间故事“创编”和流传的基础。各种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既为民间故事研究提供了方便,其本身也正是民间故事程式化的产物。斯钦巴图在谈到史诗的模式时曾指出:“主题内部也有可供选择的多种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是由一系列母题及其序列在一部史诗多个文本的规律性组合构成,这些母题也有自己的特定模式。”这在民间故事领域亦是如此。

(二)内在机制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结构没有特别的内容,它本身就是内容。”对故事本身而言,内在的程式或结构也具有重要意义。“内容和形式具有同样的性质,二者在具体文本中接受同样的分析。内容从其结构中获得其实在性,结构之形式则是内容包括在其中的浑然一体的结构性构造”。就故事本身而言,民间故事结构简单,易于被理解和接受,仿佛民谣一般,有一种内在的节奏和韵律充盈其中,在重复的、相似的情节组合中将不同的故事娓娓道来。同时这节奏和韵律又承载着接受者积淀已久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这节奏感和韵律,符合人们的普遍的心理期待,熨帖人们的情感。上述的幻想故事的平衡程式,正是这节奏的一种。从不平衡到平衡,到再次不平衡,然后又到再次平衡,如同两个舒缓而有韵致的节拍。开始的不平衡是一种铺垫,欲扬先抑;继而由不平衡到平衡,多是由于动物报恩或神奇外力帮助,这是为了烘托主人公美好品质,引发人们的共鸣——主人公纯良的心性和不幸的遭遇竟感动了异类或其他不可知的力量,得到了福报——这是许多读者所乐见的,也是民间故事塑造主人公形象不可或缺的 种方式。此后平衡再次被打破,这前文已述,其性质如同一种违禁,而这违禁背后也符合人们潜在的心理。道家的阴极生阳、阳极生阴、此消彼长、福祸相因,以至人生无常、世事无常等思想都渗透到个体的心灵深处,成为一种文化积淀,一种集体无意识,之前的美好绚丽、完满无瑕恰似为之后的磨难、不幸、考验作一个伏笔和对照,一般读者读至此,无需猜想都大致知道下文必定是美好消息泄露的不幸后果,然而读者更知道,这不幸必定只是过程而不是结局,因为民间幻想故事多是以大团圆作结的。因为幻想故事中总有种种神奇力量存在,在幻想的世界没有什么邪恶是不可战胜的。即便其中一些主人公被迫害致死,但却不是单纯的死去,而是死后化为异类,仍宣泄前世的仇恨,践行前世的爱情,了却前世的夙愿,最终克服了“现实”,而达到永恒。至此,主人公又经历一次考验,光辉形象已经确立,遭破坏的幸福亦被再次拾起,且历久弥坚,一切恢复美好。教化意义也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完成,读者也得到了心理慰藉,故事的平衡程式画上句号。这一故事结局并非汉民族独有,古今中外的幻想故事大多未出此窠臼,西方故事常以婚礼作为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亦属此类。

nlc202309011918

(三)传播机制

故事的传播,首先离不开那些讲故事的人,他们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独立作者,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作者”的功能,所以这里我们姑且仍旧笼统地将他们称为作者,其中包括大量的曾经的说书人、故事家以及其他民间艺人等。对民间故事讲述者本身的相关研究目前做的还相对较少和粗浅,因此我们可以从对古代白话小说的相关研究中加以借鉴。白话小说的创作,“作者将程式看作是一种过滤网,当建构文本、选择建构素材时,必然要受到程式这张网的过滤筛选。那些合乎创作主体认知程式的信息就被保留下来,而那些不合乎主体认知程式的信息就被拒绝或排斥掉。因此白话小说作者只要掌握并在记忆中储存了相关程式,这个创作之前的准备工程可以大大简化……经过创作主体认知图式选定的创作素材往往是零散杂乱的,还需要进一步加工整理。而这种加工整理过程也必然受到创作主体记忆中储存的程式的影响……作者只需调动记忆中的结构程式来依葫芦画瓢,将已经选定的创造素材按特定范式整合在一起,创作过程即可完成”。民间故事也是如此,故事讲述者可能有大量的母题储备,它们丰富而零散,一定的程式可以说是对这些题材的一定的组合序列。“故事类型化,其最大的好处是便于记忆,易于领会,尤其是对文化水平不高的民间艺人而言,他们可以依据故事程式,借助他们自身的人生阅历和道听途说的事件,将故事丰富起来……不需要死记硬背,不必一成不变临场发挥,挥洒自如……有了故事框架,怎样说都不会走样,而在故事框架之中随意点染增益,说书人的艺术个性会比较容易地显露出来,这也是同一故事,会有不同说法的原因”。民间故事的传播者包括讲述者,也包括听众或读者,听众也将成为讲述者。通过口头传承,一代又一代,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反复讲述,在这一次次的重复中,读者或听众也相应逐渐产生一种心理期待模式,当读者读到一种叙事程式,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它就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态反复出现。这种反复出现的故事,会与民众某一共同的心理需求相对应。程式化叙事不仅培养了艺人和故事的写作者,而且也培育了受众形成一定的欣赏习惯。他们喜欢品味特定程式的故事,并在故事的多次重复中加以寻味,这习惯一经形成,其辐射力与顽固性是不可低估的。这一点在民间故事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换句话说,古代的白话小说,其叙事模式与民间故事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而且题材上很多就源于民间故事,二者有着深切的历史渊源。

故事的程式呈A-B-A1-B1,也就是由初次的不平衡到平衡;再到平衡被打破,直至二次平衡,正符合正——反——合的发展模式。中国人向来喜欢“故事”,喜旧而不厌新,甚至喜旧更为普遍,郑振铎曾对《投笔记》传奇做过评论:“(此剧)叙的是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其中也免不了英雄失志,义士赠金,奸人诬陷,封赠团圆的传奇套子。好像明人的传奇,除了这样的写法以外,便得不到读者、寝者的同情似的。”对于幻想故事而言,相对其他民间故事来说比较曲折复杂。从不平衡到平衡,属于“正”的范畴,平衡被打破,属于“反”的范畴,最后再次达到平衡,属于“合”的范畴,整体上属于“正——反——合”的模式,这一模式长久以来深深契台读者的心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民间幻想故事中,特别是其中的神奇婚姻和神奇宝物故事中,普遍存在一种程式,即故事的发展由初次的不平衡到平衡;再到平衡被打破,直至二次平衡。这一程式,尤其是其中的转折程式具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更是故事本身等生成机制和传播机制的产物,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上一篇:螳螂捕蝉教案六年级下一篇:3毕业论文设计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