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程设置环境保护论文

2022-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为了探讨高师地理课程设置与中学地理新课标的对应性,本文以南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为例,研究其与中学地理新课标的对应性。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中课程设置环境保护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课程设置环境保护论文 篇1:

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环境类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

(1、河南大学 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2、河南大学附属中学,河南 开封 475001)

摘 要:文章在中外环境地理课程设置、国内不同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环境类课程设置情况以及中学“环境保护”教学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基础上,构建适合时代需求的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环境类课程体系,这对于培养具备系统完善的环境科学知识的中学环境教育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地理科学;环境类课程体系;优化;环境教育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也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然而,就现状来看,当前的环境类专业人才远远不能够满足我国环境保护的需求。中学是高等院校环境类生源的主要输送渠道,中学生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的培养与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有助于提高生源的数量与质量,同时对于社会整体环境意识的提高与环境的改善也大有裨益。2015年我国新颁布实施的《环境保护法》提出:加强环保教育宣传,增强公民环保意识[1];同时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2]。因此,如何实施环境教育,已成为学校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总体来看,以地理课程为主要载体,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之中仍是目前中学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3]。在中学新课程当中,仅高中地理明确设置了“环境保护”模块。可见,地理学科是中学环境教育的主阵地。这就要求担任地理课程的教师具有较好的环境科学基本理论知识与一定的技能和实践能力。地理教师的环境科学素质的高低,影响着环境教育的水平。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如何开展和加强环境教育,以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值得我们大家共同研究、探讨[4]。而在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环境类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与优化对于培养具备系统完善的环境科学知识的中学环境教育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中外中学生环境地理课程设置情况比较

发达国家环境教育起步较早,1970年世界首部环境教育法-美国《环境教育法》颁布实施。美国的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环境教育专业,其中最大的学术机构叫北美环境教育协会。这个机构每年都会召开北美洲环境教育年会,吸引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环境教育领域人士参加[5]。就发达国家的中学地理课程设置来看,环境地理教育普遍被受重视。英国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对于环境地理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将环境地理列为五大教学目标之一。从教学内容方面看,英国大纲的环境地理既涉及认识和了解当地自然资源和环境,又涉及到全球性的森林銳减、酸雨、气候变暖和水土流失等重大环境问题。德国的中学地理教育中,对于环境地理,人们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挑选内容,如垃圾处理站的选址,过多施肥而引起对土地的危害问题等。同时也吸收全球性的问题,如热带雨林的破坏,废气所引起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等。

我国真正设立“环境教育学”专业的高校还很少,无法满足基础教育对环境教育专职教师的需求[3]。中学环境教育课程设置更是相对薄弱,仅极少数中学开设了“环境教育”课程,且多没有专业老师担任。大多数区域仅高中地理选修课程中设置了“环境保护”这一模块。且该模块是在高二下学期作为选修模块之一被简单讲解的,教学时间在一个月左右,高考时也是以三(模块)选一的形式出现。

(二)我国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环境类课程体系设置情况

本研究选取了我国三所高校(教育部直属的重点高校-BS大学、省部共建高校-HN大学和一般性的本科院校-NS学院)就其地理科学专业环境类课程体系设置情况进行分析。总体来说,BS大学较为注重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环境基础知识与环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其开设的环境类课程较为丰富,能够较好地满足当前中学地理环境类教学内容的需要。而HN大学和NS学院等地方高校对地理科学专业环境类课程开设相对单一,尚不能够满足当前中学地理环境类教学内容的需要。

BS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所修课程中涉及到的自然环境类基础课程有地质学与地貌学、地质学与地貌野外实习、气象学与气候学、气象与气候实习、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土壤野外实习、水文学、生态学、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实验分析方法I、自然地理实验分析方法II和地球系统科学等13门课程;所包含的环境类专业课程有无机与分析化学、环境学、全球变化、第四纪环境、城市生态学、环境监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影响评价、流域管理、自然灾害、环境与遗产解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以及高中选修课程模块研究(包括“环境保护”)等14门课程。

HN大学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涉及到的自然环境类基础课程有自然地理学(一)、自然地理学(二)、地貌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水文学基础、地质学基础、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实验、植物地理学、普通生态学、自然资源学等11门课程;所包含的环境类专业课程仅有环境地理学、全球变化、城市生态学和灾害地理学等4门课程。NS学院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涉及的自然环境类课程有地质学基础(一)、地质学基础(二)、气象学与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地质地貌野外实习、土壤植物野外实习、应用生态学和自然资源学等11门课程,所包含的环境类专业课程仅有全球气候变化、环境科学概论和环境影响评价等3门课程,其中后2门还属于任选课。

二、高等学校地理科学专业环境类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

高中地理新课程“环境保护”模块的开设,是对中学生环境科学知识的萌芽培养,除了了解一些显而易见的环境问题与资源问题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如何解决环境问题与资源问题的兴趣与探索精神,这也是当前社会经济与环境质量协调发展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除了能够给学生介绍基本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要给学生介绍一些现有的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环境管理手段,引导学生去思考环境问题、探索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相应的,在地理教师教育过程中,环境类课程体系与内容的设置也需要考虑到这些方面。环境类课程的设置应当是包含环境科学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如環境工程)与环境管理基本理论的课程。教师不仅要了解环境污染机制、过程、原理、污染的防治与保护,而且还要了解可持续发展、现代工业新文明、清洁工艺、生态农业、可持续消费模式等代表发展方向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因此,本文针对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构建了如表1所示的环境类课程体系。该体系由3类课程构成:自然环境基础课程、环境专业基础课程和环境相关的实习实践课程。

自然环境基础课程具体涉及的课程有:(1)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和植物地理学;(2)生态学、自然资源学和灾害地理学等。这些课程同时也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在不同高校中这类课程的设置基本一致且相对完善。

环境专业基础课程具体涉及的课程有:(1)环境学概论、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管理等;(2)全球变化、第四纪环境、城市生态学和流域管理等。这一类课程在不同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所占的比例参差不齐、差异较大,BS大学相对最为完善,但也有并未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需要进行微调整;而HN大学、NS学院等地方院校环境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则非常薄弱,需要加以完善以满足当前中学地理师资力量培养的需要,提升中学地理教师在环境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环境相关的实习实践课程涉及的课程有:(1)地质与地貌野外实习、气象与气候实习、植物土壤野外实习、自然地理实验分析方法(土壤、植物、生态等)等;(2)环境监测实验和环境化学实验等。除了“自然地理实验分析方法”外,第(1)小类课程在不同高校中基本是作为地理科学专业基础实习课程来进行安排的,设置基本一致且相对完善。而均较为欠缺的是环境类实习实验课程的安排,如环境监测实验和环境化学实验等。

三、结束语

加强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环境教育类课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提高意识、增强技能,无论是从自身发展来看,还是从满足社会用人需求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必要性。文章在对中外环境地理课程设置、国内不同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环境类课程体系设置现状以及中学环境教育状况等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对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环境类课程体系提出了优化策略,这对于培养具备深厚、完善的环境科学知识的中学环境教育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宋超,孟俊歧.发达国家环境教育体验式教学特点探析[J].环境教育,2016(4):36-39.

[2]仇晓琴.把住学校环境教育的“三个走向”[J].环境教育,2016(4):47-48.

[3]黄宇,姚云,李雪莹.关于我国中学生环境教育的思考[J].环境教育,2016(3):43-46.

[4]秦丽杰,张郁.高师地理系环境教育的探索[J].环境教育, 2001(6):35-36.

[5]王西敏.我国美国学环境教育[J].环境教育,2016(6):58-60.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2015-JSJYLX-003);河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

作者简介:陈志凡(1979,06-),女,汉族,河南沁阳,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污染与修复。

作者:陈志凡 李响

高中课程设置环境保护论文 篇2:

高师地理课程设置与中学地理新课标的对应性分析

摘要:为了探讨高师地理课程设置与中学地理新课标的对应性,本文以南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为例,研究其与中学地理新课标的对应性。

关键词:高师地理;课程设置;中学地理新课标;师范生

0引言

从清末近代教育的兴办开始,课程标准就已提出并在往后的教育(办学)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改革,直到今天新课程改革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并全面实行起来。在2017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中学地理新课标)的实施下,不仅对学生及课程做出了重大的调整,对教师队伍以及高校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学生也会带来剧烈的冲击。因此,在中学地理新课标的挑战下,教师及高校的地理专业师范生应该怎样去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将是影响中学新课标成功实施的关键点。当前,关于中学地理新课标对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在本科阶段研究比较少。在此,对河南南阳师范学院的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研究,选取河南省南阳师范学院2012年版和2016年版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017年版中学地理新课标和2002年《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法、比较研究法和访谈法三种研究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1中学地理新课标的变化分析

1.1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中学教学中,通过模拟和现实地理环境,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基于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根据素养构建其相应的课程体系。

1.2课程结构

中学地理新课标的课程结构参照了初级中学课程、高等院校课程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未来发展多元化需求。必修1和必修2组成了必修课;必修3则是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课程的丰富多元化,是前所未有,课程的侧重各有不同,目前主要偏重天文学基础,旅游地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海洋地理,城乡规划,地理野外实习,自然灾害与防治,政治地理,环境保护等9个方向。高中地理课程的完善,不仅使得学生发展的自身需求得到满足,也融合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成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门学科。

2中学地理新课标的变化对高师地理教师专业素养培养的要求

中学地理新课标的实施,带动的影响是教育界的蝴蝶效应。它不仅对中学生的影响是深远、重大,对中学地理教师的影响亦是深远、重大的。中学地理新课标的进一步落实,对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應中学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地理教师的提升应有以下三个方面:

(1)在全世界教育改革的大潮流下,对中学地理发展的方向进行把握,开阔其视野。

(2)对中学地理新课标进行解读,掌握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的重点内容,了解对其自身的要求。

(3)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加强自身技能的提升,如现代教育技术及各种媒体设备的运用。

中学地理新课标的实施不仅给在职地理教师带来了重大影响,也与高师院校地理师范专业的学生密切相关,与他们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直接挂钩。因此,对地理专业师范生的培养尤其重要。面对中学地理新课标的发展,有效的培养地理专业师范生是高师院校的未来方向。

3当前高师地理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成立于1951年的河南省属普通本科高校之南阳师范学院,坐落于河南省南阳市。现设有24个学院(部),在环境科学和旅游学院设立了地理科学专业,该专业为培养地理教师为主。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自1983年成立地理专业以来。在众多教师历经岁月的努力下,地理科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

3.1课程设置变化的对比

在对南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的师范生,2016版(当前使用)和2012版(历史曾用)两个版本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分析,可得出相应以下区别。

3.1.1课程模板不同

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由通识教育平台课程、教师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实践教育平台课程五个模块组成。而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则只有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等四大模块组成。课程门数、学分和学时皆随着课程模块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2016年版培养方案与2012年版对比可发现,在所开设的课程中,各个课程模块的学分有所变动,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所占比例从34.4%下降到26.2%;教师教育课程的安排直接就删掉了;专业教育课程所占比例从13.6%提升到17.9%;专业教育课程所占比例从28.3%提升到41.0%;实践教育课程所占比例从15.4%下降到14.9%。随之,学时也出现相应的变动。

3.1.2学科基础教育课程有所调整

在保留2012年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调整了部分课程的地位,得到2016年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主干课程。其表现为两点:第一,为增强学生对地理学基础课程地质学的实地认识,缩减了地质学的理论讲授学分和课时,将地质地貌实习列为学科基础必修课程。第二,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后续其它专业课程打基础,将地貌学、气象学与气候学、遥感概论、应用生态学、水文学、GIS概论及应用、地理科学导论列为学科基础教育必修课程行列。

3.1.3主要专业课程加大了实践学时的比例

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对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的比例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如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水文学、气候与气象学、土壤地理学、地球概论、环境科学概论、计量地理学、中学地理教学论、中学地理教学技能实训等;另外还新增了GIS实训课程、3S应用综合实习、地理空间分析等课程。

3.1.4增设关系矩阵

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与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相比,在2012年的基础上增加了“培养标准实现矩阵”和“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关系矩阵”(H表示高度关联,M表示中度关联,L表示低度关联),以更加清楚地阐述了开设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之间的关系。同时调整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适当减少必修课程比例,增加选修课程比例。在学校转型发展的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设置个性化的课程。

3.2高师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处

3.2.1通识教育课程的局限

在所设课程设置的中,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了政治思想、英语、体育、计算机、心理健康、普通话、就业及军事等方面的内容。在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宏观的设置符合大学生的培养,但微观的设置中,却出现了一定的局限与不足,其中政治思想课与英语课两类科目的比重分别占了通识教育课程的31.4%和27.5%,严重影响通识教育课程所学其他知识的范围。

3.2.2专业教育课程

在所有课程设置中,专业教育课程占的份额非常的充足,达到了41.0%。这也证明了专业课程在地理专业师范生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性。专业教育课程的开设,使得地理专业师范生在高校期间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强有力的整合与学习,培养了地理专业师范生的知识要求与素养要求。但因实际锻炼环境的不足,使得地理专业师范生更多的是在纸上谈兵,并无实际的教学经历,这将对地理专业师范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带来很大影响。

4高师地理专业课程合理构建

4.1通识教育课程

在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时,适当的调整思想政治课与英语课的比例,增设与教学类相关联的课程,并引领地理专业师范生在高校期间就学会各种与教学技能相匹配的现代教育技术。

4.2专业教育课程

随着中学新课标的改革,教师的教育不再局限于一地,更多的时候是开放性的教学,而教师教育类课程就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综合性和专业性知识的学习后,从教学上引导地理专业师范生去“怎么教”。

综上所述,高师院校的地理专业课程设置应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以及加强与中学新课标的的联系,多与中学教师沟通交流,并在高师教学中咨询地理专业师范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容溪.從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化视角来看高师数学教育类课程改革[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2]魏胜华,汪浩.从元认知视角看高中地理课标新变化——以自然地理必修部分为例[J].地理教育,2019,(S1):14-15.

[3]段芋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7.

[4]李治中.高等教育视野下的河南地域文化教育[J].天中学刊,2013,(04):130-132.

[5]武利顺,林枫,殷保华,等.校企合作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山东化工,2019,48(03):98-99.

[6]陈志坤.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思考——以钦州学院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2,27(03):113-116.

[7]李佳芙.吉林省金融类专业中职学校教学模式构建[D].长春:长春师范大学,2019.

[8]蔡向阳,李斌,林东序,等.新时期下福建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8(04):105-108.

[9]李兰兰.教师资格“国考”下高师地理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6.

作者:宋文宇 邢香玉 徐磊

高中课程设置环境保护论文 篇3:

河南省本科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拓展课程”设置优化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南省本科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拓展课程”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致力于使优化后的课程设置更能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关键词:地理科学;专业拓展;优化策略

地理科学“专业拓展课程”是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选修课程[1],与通常说的专业选修课程类似。该类课程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开放性、选择性、广泛性,能体现不同的基础要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地理科学“专业拓展课程”以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完善学生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能力为宗旨。该类课程种类丰富,在课程的选择上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权力,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学习需要进行自由选择。因此,“专业拓展课程”能够激发学生多方面潜能,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

一、地理科学“专业拓展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1.课程设置种类丰富,但学生选课权被压缩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各院校专业拓展课程开设数量较丰富,如信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拓展课程”开设数量有33门,商丘师范学院该类课程也有30门,河南大学更是达到37门。但在实际选择时,学生可选择的课程数量平均只有10门左右。学生实际能选择的课程大量减少,导致各个模块课程的选择只能集中于某一门或某几门课程。此外,笔者在调查中注意到,四大模块(人文区域、自然环境、地理信息科学、地理教育教学)课程开设的数量存在不均衡现象。大部分院校都相对重视人文区域模块课程的学习,该模块实际开设的课程数量相对较多。课程开设数量比例失调,学生课程选择权利被压缩,在削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阻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2.课程设置与中学地理课程选修模块联系密切

高中地理课程七个选修模块分别为“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拓展课程”中均开设了与这七个模块基本吻合的课程。如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专业不仅在培养计划中列出了诸如旅游地理学、城乡规划与区域发展、灾害地理学、海洋地理学、环境地理学概论等与高中地理选修模块相应的课程,加强了高校地理学科与中学地理教学的联系、顺应了地理新课改的要求,也为学生日后从事相关内容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3.课程设置缺乏自身优势和区域特色

地方院校虽然在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上与重点院校存在不小差距,但地方院校也同样拥有自身的优势学科[2]。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在专业拓展课程的设置上可结合本院校的优势学科和院校所在区域特点,开设具有自身优势和区域特色的课程,使课程设置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河南省部分高校虽在地理科学“专业拓展课程”中开设了“河南地理”这样具有一定区域特色的课程,但还是不能很好突出各院校的区域特色。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河南省高校中仅有河南大学借助靠近黄河的地理条件和研究黄河文化的优秀传统,开设了与黄河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关的课程;南阳师范学院结合当地盛产宝石、璞玉的区域特色,开设了“宝石学”、“宝石鉴赏”课程。

4.课程设置以理论课程为主,缺乏实践课程

从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拓展课程”开设课程的性质来看,多为概论和原理类课程,缺乏实践操作类课程。如在自然环境模块课程的开设上,南阳师范学院开设的主要课程为环境科学概论、土地科学概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信阳师范学院开设的主要课程为灾害地理学、生态学原理、环境学概论;安阳师范学院开设的主要课程为环境学基础、综合自然地理学、资源学概论、环境生态学。地理学科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需要增加计算机操作类、地理测量类、地理实验类、教学技能训练类等课程,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地理科学“专业拓展课程”设置优化策略

1.凸显课程模块化设置

地理科学“专业拓展课程”总体可划分为人文区域、自然环境、地理信息科学、地理教育教学四大模块,且每个模块下都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不同种类的课程。此外,各个模块课程的数量比例以及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比例也应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均衡。以模块化的形式设置专业拓展课程,可避免课程设置杂乱无章和学生选择的盲目性。学生进行专业拓展课程选择时,应要求学生必须兼顾每个模块的课程,避免偏爱某一模块的现象,有利于学生学到全面而厚实的地理学科基础知识。

2.赋予学生选课权利

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培养计划中,专业拓展课程开设数量平均有近30门可供学生选择。但学生实际能选择的课程却被压缩到10门左右。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课程选择权被压缩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师资力量有限,部分课程缺乏能够胜任的教师;二是部分课程选择人数较少,课程开设必要性较低。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还原学生被压缩的课程选择权。首先,加强本院系教师的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拓宽教师地理学科知识,使教师能够胜任多门学科的教学工作。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优秀地理学科教师,使开设课程都能有教师胜任。第三,整合地理学科相关专业教学资源,使相关专业学生在专业拓展课程的选择上能实现交叉。第四,部分专业拓展课程实施不同年级学生能共同选择的形式,这样就会增加选择该课程的学生人数。

3.强化实践类课程构建

专业拓展课程的设置应强化各个模块中实践性课程的地位,突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例如,人文区域模块,可开设社会实践调查、区域规划、旅游设计等课程,或增加实地调查、观察的实践活动;自然环境模块,可适当开设地理实验、野外调查、地理测量、气象观测分析等课程;地理信息科学模块,可开设计算机制图、数字摄影测量以及制图软件操作等课程;地理教育教学模块,可开设地理教具制作、地理教学设计、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地理教学实验设计等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中实践课程数量的增加和地位的强化,更能突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突出课程设置特色性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主要特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拓展课程”的开设应抓牢其所在区域特点,使课程设置突出区域特色。河南省本科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虽开设了“河南地理”这样具有区域色彩的课程,但并没有真正凸显各院校的区域特色。地理新课程改革强调乡土地理的学习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结合所在区域,开设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拓展课程,也是重视乡土地理教育的表现。

例如,河南大学位处七朝古都开封,紧靠黄河,积淀了厚重的黄河文化、宋朝文化以及人文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学科也属该校传统优势学科,因此,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拓展课程”的设置就可借助本校优势学科和区域特色,开设与黄河文化、宋朝文化以及开封人文旅游相关的课程。再如,信阳师范学院地处豫南,地理科学“专业拓展课程”的设置就可借助自身资源,开设与自然地理和旅游地理相关的课程。豫南除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作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还拥有浓厚的红色旅游资源,加上该地盛产茶叶,有着悠久的茶文化传统。信阳师范学院就应抓住这些独特的区域优势,开设与红色旅游和茶文化相关的地理课程。地方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学科和区域特点开设的地理科学“专业拓展课程”,会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本校独特的优势,会更有助于服务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科学合理的地理科学“专业拓展课程”应具有课程覆盖面广、课程结构均衡、实用性突出、区域特色明显等特点。科学合理的地理科学“专业拓展课程”,更能巩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拓宽专业视野,提高创新能力,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同欣,张绪良.综合性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师教育改革初探[J].地理教育,2013(7-8):118-119.

[2]金宝石,闫鸿远.我国地理学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0( 2) :170 -176.

作者单位:1. 河南大学 环境与规划学院(475004);2. 河南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475001)

作者:牛超 刘玉振

上一篇:公司全年四季度工作报告下一篇:检察院政治部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