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总结汇报材料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总结汇报材料(共10篇)

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总结汇报材料 篇1

鹤壁市综合高中

按照 《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的要求,我校从2009年9月起积极稳妥地开展了高一新课改实验,实施新课改年级的实验教师共21人,学生人数320人。在三年的普通高中新课改试验期间里,在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积极配合下,我校强化措施、稳妥推进,广大实验教师锐意改革,不断探索,高中课改进展顺利,态势良好,现将我校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健全组织体系,完善规章制度,措施得力 1.学习文件、制定方案:

2009年暑期学校就将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准备纳入了整体工作,成立了由明修选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德育、后勤的三位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主任为成员的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并制订了领导小组的五项职责,同时还成立了由教学校长为组长,各学科组长为成员的我校新课程实验教学指导小组,负责制定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课课时、必选课的开设、选修Ⅱ的设置等),组织学科教师进行校本教研,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等具体工作。

本着理念在先的原则,学校组织了全体教师学习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等文件精神,让全体教师较为全面地了解新课程实验意义、目标和实施的具体方案,树立迎接新课程的信心。为我校顺利实施新课程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根据我市有关新课程试验方案的要求以及山城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我校《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学分认定管理方案(试行)》以及《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学生综合评价实施细则》,为高中课改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2.强化学习、重视培训:为保证高中新课程积极稳妥地开展,我校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按照市教育局的安排,先后完成了由全体教师参加的新课程通识培训,由全体实验教师参加的新课程学科培训,学校主管领导还参加了由市教育局组织的赴福建新课程研讨班,学校自行组织部分骨干教师赴郑州、南阳、开封、洛阳、济源等地新课程研讨会,在校本培训方面,我校坚持专业引领与个人反思、同行互助相结合,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同时,为了使实验教师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除要求各备课组网上查找资料、资源共享外,学校还投资近5千元购买有关新课程的文本资料、录像光盘、新课程课堂实录等资料,供实验教师校本教研学习、参考,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能力。3.科研引领、注重实效:新课程实施三年来,教师们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解决新课程课时少与教材内容多的矛盾,合作探究与时间紧的矛盾,课程标准如何与高考衔接等问题。面对这些困惑,我们的做法是“科研引领,注重实效”。我校参与了中央教科所韩立福博士的《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组。期望在专家的引领下,实施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教学,目前此项课题正在试验阶段。另外就是强化校本教研。制定了《四十七中学集体备课制度》,提出了在集体备课中要做到“三定、五统一、一交流”,为确保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正常进行,由学校教学处和年级组为每一备课组选定备课时间和地点(均不在教研活动时间),并要求每个备课组提前一个月写出备课组活动计划备主管领导检查。为确保新课程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推进,使每一名学生在45分钟的时间里都能够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除了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能够一视同仁以外,还要求备课组在每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后,都要出一套达标练习卷,并且以*号提示不同层次学生应掌握到的尺度,以保证学习尖子生能“吃得好”,学习中等生能“吃得饱”,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吃得了”。4.行动学习、促进提高:目前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各种培训收效甚微,究其原因,除了有教师自身的内驱力缺乏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重培训、轻实践、无反思。我们认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反映在三个能力方面即业务能力、教学能力以及科研能力。而这三方面能力的提高,哪个方面也不是单纯靠培训能够解决的,而是要培训和行动相结合,更重要的是行动加反思。为此,学校在07年10月出台了关于《四十七中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实施意见》,在业务能力方面,实行以考带训,定于每学年开始前进行45周岁(含45周岁)以下的教师学科业务水平测试。范围:近3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精选,并规定连续两年成绩优异的教师,可以三年之内免考,并作为校内评聘、推荐各级各类教师称号的重要依据。在科研能力方面,除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以外,要求每位一线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一篇教学反思,在寒假前举办每年一届教育叙事、教学反思年会,并在校园网上开辟反思案例专栏。在教学能力方面,根据我校青年教师的1、3、5工程,结合教育局星级课达标活动,以公开课和常态课相结合的方式,适时举办新课程观摩活动,以次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二.以校为本,注重实践 在近一年的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深深感悟到,在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上,要立足我校实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寻找教育的生长点,在实践中寻找工作的突破点。

1.对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我们是逐步探索,走向常态的:我们在高一第一学期的做法是,教师根据实际提出研究性课题,学生结合自身爱好及特长选择课题(即课题的提出以教师为主),每周拿出三个课时的时间进行课题研究,学期末,也组织了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展示,但通过调研和实践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人员太多;地点问题;兴趣问题;难度很大。上学期根据实际,重新修订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案,即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及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进行研究,并自找指导教师,(即课题的提出以学生为主,教师提出合理性建议)由课题小组根据实际提出课题的实施方案,进行研究。我们认为,这一做法,更加尊重学生特长发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进行研究,更具有实效性。上周刚刚开完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会。但又发现了一些问题:选题不合适;研究过程不科学;结题成果不规范。本学期又重新审视了实施方案,在原有的基础上,在正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先用4课时由主讲教师介绍诸如“为什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选题”,"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如何结题”以及研究性学习与高考的关系等。在进行研究。(费用问题)

2.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也是本次课改的一大亮点,我们认为,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属通识技术范畴,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的教育,是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无论学生在高中毕业后继续升学或直接就业都应该学习这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为此,学校在通用技术专职教师缺乏的实际情况下,抽调一名物理本科毕业且电脑技术娴熟的教师充当通用技术专职教师,从2006年9月开始,在高一年级14个教学班全部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经过近一年的实践表明,这门课的开设确实收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提高了他们的技术素养,教师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广泛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随着本门课程开设的需要,学校在2007年3月又调入一名通用技术专职教师,并计划装配两个通用技术实验室。同时,这门课的开设,也锻炼了教师,发现了人才。我校的吴连江老师,在07年5月学校举办的新课程展示活动中,被市教研室发现,去年10月份受市教研室委托作为主讲教师参与了陕西省新课程通用技术学科培训,12月份又被市教研室聘为天津市通用技术兼职教研员。目前我校已有三名市级兼职教研员。3.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此次新课程实验,应以更新观念为基础,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关键,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突破口,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牢牢抓住课堂这一教育教学主阵地,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研活动,以多种课型为切入点,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和教师专业发展:一是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备课组每周举行一次集体备课,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增删教学内容、安排课时计划、确定三维目标及教学重点,尤其是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进行研究,精心准备,有效地解决了教师在使用教材上的困惑,在实际教学中逐步使教师理解新课程、适应新课程。二是进行典型课例研究,每周选择一节典型课例进行集体备课,指派一名教师上这节课,教师相互听课,互相评课。一学期下来,每个备课组组织这样的课有10余节。另外,我们还发挥了示范校的辐射、引领作用,在市、区做新课程的研究课,其中,霍兰梅老师做的一节市级研究课,受到听课教师和专家的好评。穆恒老师、孔德明老师和吴俊华老师等也都做了区级新课程研究课。由于老师们是抱着学习和研究的心态做课,呈现的都是常态课,既注重课堂的预设,更注重课堂的生成,因而研究课在听课教师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三是要求每一名实验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实际体验,撰写新课程教学反思,在反思中吸取经验,在反思中总结不足,在反思中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新课程实施近以来,我校广大教师投入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新课程给学校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力求做到启发式教学,在教学模式上,逐渐形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的,学有兴趣,学有后劲。在教学策略上,力图实现四大转变:即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3)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

(4)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面向差异性的教育转变

三.几点困惑

1.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有些教师在“背”着新课程的同时还“抱”着旧课程,还不能完全摆脱旧的模式;对新课程与考试评价特别是与高考的关系还不能很好理清,另外,与新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缺乏,原有的资源还没有完全进行重新整合配置。

2.过程评价的形式、内容和实效三者还不能做到很好的统一,导致过程评价实施缓慢。加重过程评价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部分,我校在过程评价方面做了积极地探索,制订过程评价方案并积极落实,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其原因有三,一是教师习惯了原来的单一评价而还不习惯多元综合评价;二是感觉评价的过程太复杂,填写内容多,操作起来困难大,实际是还没有找到常态的多元评价方法;三是把评价表集中到一个部门统一汇总工作量很大,而又缺乏实效性。

3、对于如何处理新教材内容多而课时紧的矛盾,如何有效的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及如何真正实现三维目标的实现等所有这些操作层面的问题都是我们今后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逐步探索的。四.今后的工作构想

1.进一步探索适合我校对教师、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体系,探索出促进学生成才、教师发展的评价方式方法,追求体现评价的主体多元性、过程性和发展性特征。研制《学生成长记录册》、《学生成长记录袋》、《教师成长记录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对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建立多元化、新型的评价体系。

2.学科组要进一步促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转换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策略的四大转变;建立学生个性化的选课指导制度,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制度。

3.开发校本课程,开设丰富多彩选修课,加大选课指导力度。力争在三年内开发出具有标志性的校本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进而构建出含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校本课程、选修课程等四类具有我校特色的四十七中学课程体系。

以上就新课程实施情况作了简要的汇报,我们的认识、遇到的困惑以及今后的构想。新课程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在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不久的将来,必将使学校从现在的进入新课程、到逐步适应新课程最终到全社会都能够欣赏新课程。在践行新课程的过程中,使我们的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发展。

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总结汇报材料 篇2

一、对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认识

新教材具有如下的变化和特点:第一, 提供给学生最基础的化学知识与技能;第二, 突出化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 (STS) 的密切联系;第三, 着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第四, 建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新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 相对于旧教材的编排, 新教材对原有的中学教材体系进行了较大的革新,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及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向, 渗透着教育新理念, 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同版本的新教材具有的共性是: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小栏目丰富;着重引导;习题形式多样化;提供了比较丰富的课程资源。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中, 我们一定要杜绝“新教材, 老教法”的做法, 因此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 研读教材, 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避免随意扩展和延伸知识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 发现《化学1》和《化学2》中内容涉及的广度和深度不好把握。我们化学备课组集体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 并且要求本备课组教师在高一开学前将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八本教科书全部仔细认真阅读一遍, 同时还要求备课组每位教师列出高中三年的教学进度以及每本书章节应该涉及的广度和深度, 并展开激烈的讨论。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对整个高中化学必修、选修内容进行合理整合, 而且可以避免在课堂上随意延伸。

因此, 教师头脑中要掌握好三个方面的尺度:第一, 清楚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习的内容和程度;第二, 知道学生在必修模块中要掌握的程度;第三, 了解在选修模块还有哪些知识需要进一步地拓展与延伸。整合核心知识, 提高教学实效。

2. 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化学专业水平, 提高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通过新课程的学习, 我觉得作为教师必须自觉进行教学反思, 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教学传统, 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 努力实践、探索, 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结合新课程的学习, 努力提高自己的化学专业知识, 提高对STS的认识水平, 扩大知识面, 提高信息获取、加工和传播水平;不断充电, 更新知识, 提高驾驭新课程的能力;转变教学观念, 实施新的教学方式。

教师还应领会栏目功能, 合理地运用教材的各种栏目。教材中, 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 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了解、借鉴教材倡导的教学基本方法, 有助于教师驾驭教学过程。通过课本中的“资料卡片”、“科学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化学的热情;充分利用“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等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的习惯,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 准确选择配套练习, 事半功倍

目前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练习册或单元测试卷, 但真正配套的练习太少, 有的新课程练习太容易, 有的又太难, 有的又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还有的知识点, 新课程不要求, 但练习或试题中却出现了。因此, 教师应准确选择新课程的配套练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果有条件的话, 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练习。

4. 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新课程中关于化学实验的描述不再像以前的教学大纲那样, 具体规定哪些知识点需要进行什么样的演示实验, 哪些知识点需要进行什么内容的学生实验, 以及这些实验需要使用什么仪器, 实验的总课时是多少, 等等。过去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 在新课程中一并以“通过实验”、“通过实验探究”、“通过观察与实验”等术语提出了要求, 它没有界定哪些是演示实验, 哪些是学生实验。事实是新课程要求做的实验比以前的量大, 然而实验的形式、实验用的器材、实验的具体安排却是灵活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动手动脑, 严防流于形式或“黑板上做实验”的现象出现。教师要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开发、设计各种化学实验, 丰富课内和课外的探究活动;要认真研究如何让学生学好化学知识、提高实验技能, 让学生学会方法、提高能力, 培养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新课程教学, 为了给全省乃至全国新课程教师教学提供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我在江西教师网开通了名师工作室———化学教育工作室 (网址:http://www.jxteacher.com/chemedu/) 。

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总结汇报材料 篇3

但是,上个世纪的教学实践往往是以教师在课堂上讲,佐以简单的标本、课件示范,以书本为依托,以学生答卷成绩为考核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教学环境和目标的变化,以及被教育对象心理、生理、价值观的变化,国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适时提出了新课程教育体系,旨在与时俱进,改革“应试教育”的弊端,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快乐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收获知识,掌握技能,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而非仅仅答好卷子。

关键词:新课程 生物课程 实施方向

笔者在一线施教多年,深感上个世纪应试教育给师生带来的压力和痛苦,作为教师,面对竞争上岗和各方面评选的压力,不得不想办法提高学生成绩而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让他们能够具备答卷子考出高分的能力。教师迫于压力这样做的后果也给学生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痛苦,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被教师近乎高压的管理方式转移到了背诵知识中,同时对课程生硬死板的教授方式感到反感。笔者认为,世纪之交开始大力倡导和实施的新课程和素质教育恰恰是所有学科的一缕春风,给很多课程带来了全新的风貌,也给了更多学生爱上学习的机会,从而使教育真正驶向了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轨道。

1、引导学生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動力,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在驱动力。高中生物教师对于要上的每堂课的开场白应当认真仔细推敲,要使开场白起到激起学生兴趣的效果,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障碍,就必须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语。如上课可采用先松后紧,即先来段精彩的开场白,讲神秘的奇花异草,动物一些特殊行为及仿生学在军事和民用的发展前景。这样旁征博引,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学生自然会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强烈的释疑解惑的欲望是他们积极思考的潜在动力,由存在疑问到解释疑问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深入探究、综合分析、严谨推理,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这对增长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重要作用,是教师的分析与讲解所无法替代的。先要引导学生针对课堂讲解要点提出问题,这充分说明他们认真观察、思考和分析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释疑了。有人认为,教师释疑时要力求讲“全面、透彻、详细”,使学生心知肚明。一位优秀的教师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会学,让学生自己去知识的海洋邀游。释疑的过程要结合教学的双方实际,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习惯,长期坚持这样的以兴趣激发疑问,再巧妙地解释疑问的教学方

式和训练,一定会强化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式自主学习的习惯。

2、结合新课标要求,实现教学理念创新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具体表现在:提高科学素养,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倡导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作为生物教师,一定要吃透生物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内容体系、学习方式和实施与评价,结合学校生物课程教学的具体实际,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并在教学中应用。

2.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师生应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学中的对话蕴含着一种教育理念,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相适应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应表现在主动地了解教学对象,并为此设计具有创意的、可操作的,具有目标价值的对话情境。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在学生有权参与对话,学生在师生的对话关系中享有对话的资格。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具有对话的能力,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交流。课堂上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关系的建立,可以创造性地达到共同探究、合作讨论、畅所欲言的目的。平等的沟通平台使师生间的思维更加开放,智慧得以碰撞,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2整合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目标多元化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需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这样就对高中生物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在教学目标创设上多元化,而且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联系,加强学生、社会和学科发展之间的联系。教师需要关注教学内容上的要求,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兴趣、学习态度和价值理念,把培养人才作为高中生物教学的根本宗旨。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学生实际去调整教法,从而实现创新型、多元化的教学。

3、结论及建议

不难发现,在大力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教育体系以后,生物课程的教学环境和学生接受程度取得了极大改善和提高。笔者认为,生物课程今后继续进步充当新课程体系下课程改革排头兵的关键还在于教师本身。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更多教师要以新的面貌和姿态出现,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引导学生提高生物课程学习兴趣的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以适应新课程和素质教育体系下对教师的要求。如可以学习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创新教育手段,加大实验课程的开设力度,利用与兄弟院校交流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教育专家培训、授课等形式,不断开阔自己的事业,尝试应用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与此同时,要在新的教育体系下,创建新的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切实依据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都做出合适的鼓励性评价。至此,生物课程将开始以更加完美的姿态全新呈现,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得以调动,收获知识,掌握技能将是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汪忠,刘恩山.生物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高颖.优秀高中生物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2件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乡镇小学实施新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篇4

一、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健全课改机构

关于课改工作,县教委主任高思成曾经强调:“第一二次会议后不启动的,属于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第三次会议后都不启动的属于校长的智力有问题。”可见,课改工作是否进行的首要因素是看校长是否认识到位,是否重视。而课改实验是否能扎实开展的保证是看改革工作领导机制是否健全。为加强我校课改工作,在学校校长的高度重视下,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教导主任为副组长的课改领导小组。课改领导小组把课程改革作为学校发展第一要务,经常性召开会议研究课改工作,给课改工作给予足够的经费保障。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吹角小学课改方案》,同时成立学科课改实验小组、课改宣传组、后勤保障组。组织教师开展教材教法培训、课堂教学实验等研讨活动,并在实践中探索建设校本管理制度、校本教研制度,组织师资培训,开发校本课程,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立新课程师生评价制度,加强课堂教学与管理,提供课程资源,为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组织、后勤保障。

二、反复宣传,引导参与,营造课改氛围

在课改初期,我校反复召开教师会、家长会,并充分利用橱窗、板报、广播站等阵地,有计划地宣传课程改革内容;并分发《致家长的一封信》,让课改的新理念、新精神走出校园,深入民众,取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引导全社会理解、参与并支持课程改革,形成有利于课改的良好社会氛围;把课改的精神、理念、目标、要求让每个相关人员明白,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使教师、学生和家长与课改同行,坦然面对课改,支持课改,形成良好的课改氛围。

三、加强培训,抓好队伍建设

学校课改是否成功,关键要看学校两只队伍的素质是否达到课改的要求。原有的应试教育,在老师、学生、家长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与此相适应的教师素质也是应试教育下的教师素质。为了尽快适应我们的素质教育的课改工作,我们在抓队伍建设上做了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更新教育观念,立足培训提素质

学校提出“没有课改理念的老师,不合格”,强调“课改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学习者、研究者”,要求直面课改,全员培训,全体参与。学校充分客服规模小资金严重不足的困难,投入大量经费,充分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扎实开展培训工作,以求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近一年来,我校派体育教师到东北师范学校学习10天,派班主任组长到北京学习半月,派十余名教师到县外学习培训、听课,县内学习的达上百人次之多,音乐、美术、体育为期一个月的转岗培训各一人参加培训。每培训一人,带动一遍。为了起好示范作用,校长亲自主讲培训教师,并在期刊《新课程学习》上发表《比值是否有单位的初探》等文章,促教师专业成长。同时挖掘校本培训资源,让骨干教师和外出学习教师通过开设讲座或公开课的形式,传递课改信息,传播课改理念,指导课改活动。学校还利用教职工大会和教研活动时间专门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和学科《课程标准》,组织全体教师集体收看专家讲座通识培训,新课程理念教学光碟,要求每位教师撰写学习心得体会。从XX年9月到2011年2月,从市级培训、县级培训到校本培训,从行政人员到实验人员到全体教师,学校新课程培训一直贯穿整个实验的始终。通过培训、学习、感悟、实践、体验、反思、交流、升华、总结等一系列过程,目前,教师已经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大胆投身于课改实验,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印证新的教育理念。

(二)实施目标定位,大胆实施“一五五”课改模式

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基础上,我校提出的“一五五”课改模式。即:一原则、五步走、五重视。

(1)“一原则”:教和学同步互动原则。

(2)“五步走”即“一步创设情境揭示课题;二步感悟目标;三步自学铺路;四步主干导学、合作交流;五步课堂回顾、小结自我”。

(3)“五重视”即课堂教学做到重视“情感、个性、自主、探究和迁移”五个教学策略。

每位教师通过对该课改模式的执行,要达到十个目标:一是课堂教学有新变化;二是学习方式有新转变;三是备课要有新思路;四是评价改革有新突破;五是课题研究有新成果;六是信息技术运用推广有新举措;七是理论学习不间断;八是教研活动求实效;九是综合实践活动(含研究性学习)有新起步;十是课改不忘育人之本,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特殊生教育和绿色网络文化与课改有机结合。

(三)发挥教研组作用,以求教科研新校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为此,我们把科研目的定位在主要是针对教师自身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进行反思性实践研究,积极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和筛选有价值的问题。学校领导亲自抓教科研工作,从分析教学现状入手,找出教学工作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发动全体教师以课程改革为中心搞教育探索和研究,鼓励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并通过教学科研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进行学习、讨论、实践、总结、反思、交流和思考。通过不懈的努力,促使教师向“反思-学者型”转变,使教学真正成为艺术。我们还组织有关教师就如何优化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通过集体教研,教师普遍感到教学科研能力、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开发校本资源,搞好课程建设

2011年9月,学校制定《吹角小学校本课程与管理实施意见》,确立校本课程开发主题,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队伍。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由校领导及骨干教师共10人组成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领导小组,具体指导教师对校本教材的编写、拟定。在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结合学校的传统,充分运用吹角黄桷树科研试验基地,立足学科特点选择并组织教材内容。目前,正在实施对《古诗文快乐大本营》、低年级《手工课教材汇编》、《人的基本礼仪七十四条》、《黄桷树的成长记录》等校本教材的整理、编著工作。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典型的地域特点和校本特色。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效地充实了统编教材,满足了学校课程的需求,满足了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五)挖掘社区资源,拓宽实践视野

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总结汇报材料 篇5

高二政治 李雪蓉

政治课改革的新理念是指符合时代发展脉搏、符合学生成长特点、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新课改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步入社会之后的就业、生存、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的职责更应是顾问、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帮助发现矛盾的人。

新课程要求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材的呈现方式、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有相应的变化。

一、教学观念变化

坚持以人为本。一年来的新课程实践中,我们的观念在不断的变化,在上课中,过去考虑的最多的是“如何教”,现在思考得最多的是“如何学”,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认识新课程,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二、教与学方式变化。

新课程实施后,课堂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鼓励学生、带领学生去探究。课堂上师生的合奏,演主旋律的是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要敢于大胆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与拓展。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他们的学习方式体现个性化、选择性、合作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作业方式变化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布置一些要求走入社会,调查研究的题目,上网搜集资料的探究题。对书上记忆的东西,原则上只要求他们能够再现就行。选择多元化的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的自主精神。

四、评价机制变化

走进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不再单纯地以分数认定,而且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合作性、个体创造性的综合评价机制。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格养成。

在一年的课改中,我们也存在疑惑和困难。

一、教材与新课标对应的疑惑

新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活动,其目的是从真实情景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入门。有些看似贴近生活,实际上没考虑学生、学校实际,可操作性太低。但新教材淡化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压缩在时间非常有限的课时内,要求学生跳跃性思维,却带来断层感和挫折感,无疑又影响新课标教学目标的落实。

二、遇到来自于学生的障碍

绝大部分学生在家庭的过多关怀和直接保护下,获取生活经验的途径还较少,探究活动难以达到实效,致使新课改理念中要求体现的生活化目标难以实现。

由于学生对中考政治开卷考的错误认识,加大了与高中新课程政治衔接上的难度。对学科的重视度不够;缺乏对知识的表述、理解、整合的能力,缺乏对材料、观点和设问的阅读能力,运用理论术语分析问题的能力、规范地书写、有逻辑性地组织答题能力较弱。

基于新的教学理念把课堂交给学生,一段时间实施发现,主要发言者仍然只是部分活跃分子而另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大多数时间是在看别人的“表演”,自己不准备,也不想思考。这样下去可能导致走向两极分化。

三、新课程没有了明确的规定性和清晰的知识点陈列,多了些弹性和不确定性,给教学和教师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但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最主要的指标还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高考方案不明确,教学与高考该如何接轨,老师心里没有底,既想有所改革又怕偏离高考。

面对问题和困难,我们采取如下措施:

一、落实备课组的活动,群策群力。

集体备课,统一目标、进度、测试;开展教研活动,相互听课评课;参与市区学校教研活动,借鉴提高;进行阶段性反思、质量分析和教学小结等。

二、积极探索多种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实效。

我们针对政治学科的特点,尝试多种课堂模式,讨论辩论课、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学等,组织综合探究活动。但仍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加以辩证运用,重视核心知识的强化。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处理好几对关系:知识广度与深度的关系;教学进度与学生参与度的关系;教学资源与学生接受度的关系;课堂生活化与社会延伸度的关系。

三、引导学生关注时政,感悟生活。

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总结汇报材料 篇6

山东省实验中学是省级规范化学校,是山东省新课程重点实验区中心联络学校之一。在近两年的新课程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学校的直接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化学组的老师人人参与新课改并践行新课改的理念,取得了优异成绩。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经验总结如下:

(1)教师素养主要是依靠后天培养与训练形成的。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后对教师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校特别注重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有关新教学理念、新教材使用的培训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举行备课组、教研组、全校、全市、乃至全省范围内的多种形式(观摩课、研讨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省、市优质课汇报课)的公开课展示活动。让每一位老师积极参与说课、评课、议课。逐步使不同的课型有了不同的授课风格,我校许多新教材课型的授课方式在全市乃至全省推广。

(2)以化学知识为载体,积极开发、积累课程教学资源。集体备课时,老师们及时交流,分享资料,相互启发,集思广益。通过集体备课,使每一位老师在上课之前,对教材、教法都能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的是活动探究式教学法;理论教学模式则主要分为如下几种常见方法:① 以理论发展脉络为基本线索逐步推进,让学通过了解理论发展过程特征,了解科学发展规律,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批判性的吸收前人经验,勇于创造性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变得更加缜密。② 以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为基础的理论教学模式:实验或列出数据-观察-分析-讨论-推理-结论-迁移应用。③ 对于较为抽象的理论课,如有关晶体结构的教学过程,则采用借助模型的直观教学法;对于有机反应的教学过程,主要采用归类比较法;习题课通常采用学案教学法:学法导引—例题讲解—迁移应用—巩固提高。教学过程中,既要有统一的基本要求,但同时也讲求个性特点,保持多样化的教学风格。

(3)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听课指导,积极鼓励他们参与教学教研活动以及教师济南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大赛,积极承担各种公开课,并为每一位青年教师建立了成长记录档案。由于措施得力,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了较快的提高。他们作为优秀青年教师代表外出学习和交流,如在“新世纪”版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暨教学研讨会上王秀忠老师代表实验区教师交流新课程实施感想,杨晶老师代表实验区教师展示示范课。

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总结汇报材料 篇7

1. 知识、能力结构。

新教材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 删减了传统初等数学中次要的、较为陈旧的、用处不大的而且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同时新教材也增加了一些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的、有着广泛应用的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 并把多项数学内容综合编写为一门, 这就要求教师对删减和增加的内容非常了解, 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努力吃透,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新教材的意图, 防止范围、难度失控。

2. 教学能力。

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教师必须深刻地意识到在未来社会中, 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 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这决定了教师应该给学生的不是单一的知识灌输, 而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板块, 而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3. 教育能力。

新教材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数学知识差异的多样性, 对教师的教育能力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要具有创新精神, 要能够推崇创新, 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 要善于打破常规, 突破传统观念, 有创新的数学模式, 创新的教学方法, 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 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 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

4. 教师培训。

新课程的推行也对我们的教师培训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1) 树立牢固的课程意识。一是教师的主体意识。二是课程的生成意识。三是课程的资源意识。 (2) 树立新的课程观。一是确立整体的课程观。二是树立整合的课程观。 (3) 更新教师的知识观。

二、应试要求对全面推行新课程的影响

在应试教育中, 本来具有一致性的“基础”与“创新”关系却成了一种冲突与排斥大大多于一致与互动的关系, 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课程理念的实施, 没有收到预期的成效, 繁重的课业任务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的能力, 课程资源的欠缺也阻碍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实施。

三、新增内容的适用性 (选修3、4) 对全面推行新课程的影响

新课程中数学选修3、4的知识呈现方式和顺序以及知识内容的教学目标要求与以往课程大大不同, 造成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之间产生了很大矛盾, 特别是在高考要求不明晰的情况下, 难以把握好课程教学的深度、广度, 教师更感到难以适应。

四、新高考对新课程推行的影响

新高考对知识三个层次的要求由了解、理解和掌握、灵活和综合运用这一要求变为了解、理解和掌握。其中新说明的了解增加了模仿要求 (可理解为类比) 。理解增加了清楚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能够用数学语言对它们作正确的描述, 能初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这对学生的数学语言和应用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则相当于以往的灵活和综合运用要求, 增加了能够对所列知识进行准确地刻画或解释、推导或证明、分类或归纳, 相对而言说明中的要求更加明确。能力要求中思维能力变化为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其要求更加具体明确, 更具操作性。新课程目标和新高考目标的一致性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 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王林全, 吴有昌.数学教学与学业评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

[2]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1.

[3]严士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改革[J].数学教育学报, 1996, (1) .

[4]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总结汇报材料 篇8

“主题教学”就是把历史学习内容设计成单个或多元化的“主题”,重新规划和整合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以“主题”立意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引,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设计实效化的教学环节,使教学逻辑严密、紧凑,以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升课堂教学的思想内涵、增强历史教学育人功能的一种教学方式[1]。本文以人教版“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为例,浅谈高中历史新课程主题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基于模块主题,确定教学主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下的每一模块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且主题都指向一定的教育目标,主题是模块的“灵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切实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服从于实现模块学习目标的需要,基于模块主题,确定教学主题。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属于高中历史必修一模块,该模块“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作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单元之一的“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鉴于以上要素,如果把“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的课文标题定为教学主题显然不妥,“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属于历史事件,它虽是本课标题,但与单元主题“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所强调的“政治制度”并不一致,更与模块主题存有距离。但如果把“美国1787年宪法”定为教学主题也不妥当,尽管美国1787年宪法可能更接近于模块主题,不过,它仍属于文献法典,涉及内容面广,以此来组织主题教学有可能走偏。基于必修一模块的政治文明主题,我们在深度阅读了美国政治制度史的相关文献后认识到:美国是一个“依宪治国”的国家,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宪法,保持着国内最高法的崇高地位沿用至今,这在世界宪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正是宪法的崇高性,使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成文宪法为核心的、正式又体系严整地建立起宪政的国家”[2]。宪政即政府的权力受到宪法的制约,只能依据宪法的条款来进行统治,它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一种模式,“是否确立和实施宪政,是区别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政治尺度”[3]。所以,选择从宪政的角度审视美国的政治制度应是比较贴切的,“美国宪政”的教学主题自然就此确定。

二、挖掘课程资源,服务教学主题

新课程倡导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探究教学主题,达成课程目标有重要意义。在课堂探究中,我们挖掘课程资源服务教学主题,做到教学内容“拓展”和教学主题“聚拢”的和谐统一。

1.剖析历史文件,追溯美国宪政的思想渊源

美国宪政为什么能够建立?一般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通过对美国独立之初严峻形势的分析,来说明美国建立宪政的理由。这样的分析有必要但不全面,它只能说明美国宪政的建立与时代背景有关,却无法解释美国宪政为何独具特色。美国能建立“自己”的宪政还与其自身独特的历史因素有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了进行上述分析外,还通过剖析两份对美国宪政有重大影响的历史文件《五月花号公约》和《独立宣言》,引导学生从中追溯美国宪政的思想渊源。

第一份文件是《五月花号公约》。这是1620年抵达新英格兰的英国清教徒订立的一份由民众同意而行使统治的契约文件:

为了上帝的荣耀,为了吾王与基督信仰和荣誉的增进,吾等越海扬帆,以在弗吉尼亚北部开拓最初之殖民地,因此在上帝面前共同庄严立誓签约,自愿结为一公民团体。为使上述目的得以顺利进行、维持并发展,亦为将来能随时制定和实施有益于本殖民地总体利益的一应公正和平等法律、法规、条令、宪章与公职,吾等全体保证遵守与服从[4]。

《五月花号公约》主要内容和核心概念是要建立“一公民团体”,以自治的方式建立秩序,管理自己。其社会契约、主权在民、依法施政等政治理念,对《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美国宪政民主制度坚实的奠基石。它虽然只是一个“以上帝的名义”制定的宗教誓约,但它“预兆了民主政治的许多观念和原则”[4],为美国社会的未来规划了方向。

第二份文件是《独立宣言》。这是1776年由拥有民意机构和临时政府双重身份的“大陆会议”通过的一个宪法性文件:

在有关人类事务的发展过程中,当一个民族必须解除其和另一个民族之间的政治关系,并在世界各国之间依照自然法和自然神法,接受独立和平等的地位时,出于对人类舆论的尊重,必须把他们不得不独立的原因予以宣布。

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利,是经过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性时,人民便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其赖以奠基的原则,其组织权力的方式,务使人民认为惟有这样才最可能获得他们的安全和幸福[4]。

《独立宣言》强调了建立在“自然法”基础上的那些“不言而喻”的真理,体现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信念追求,为美国的“制度创设”提供了一套理论依据。随后各州纷纷依据《独立宣言》制定宪法,既积累了立宪的经验,也培养了宪政的习惯。这些州的立宪活动对1787年美国宪法的制定产生了重大影响,正如托克维尔所言:“毫无疑问,今天统治美国社会的那些伟大政治原则,是先在各州产生和发展起来的”[5]。

2.结合研究成果,探究美国宪政的主要特点

美国宪政体现在美国的联邦制、三权分立、两党制等政治实践生活中,其中“三权分立、相互制衡是美国整个政府体制的核心”[6],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美国宪政这一主要特点进行分析,切忌面面俱到、平均用力。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往往采用图表法示意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这一做法虽然形象、直观,但难免显得简单与肤浅。我们在教学中则针对联邦政府的分权与制衡设置了如下问题,采用师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学生自主研讨的基础上,教师再结合史学研究成果加以分析。

(1)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是如何分权与制衡的?联邦政府拥有决定全国事务的权力,这种权力可以制裁以州为基础的派别活动,为各州的民主政体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宪法也让各州以种种方式保留了自己的主权,这不仅表现在各州有直接管理本州居民的自治权,而且表现在各州可以自己选举执掌联邦立法权的国会两院议员,故各州的主权在联邦政府中实际上享有很重要的影响力,可以有效防止中央权力的专制化[7]。

(2)联邦政府内部三大权力部门之间又是如何分权与制衡的?三大权力部门之间的分权与制衡是对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理论的直接应用,立法、行政、司法三足鼎立,形成“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制衡格局。各部门权力都具有宪法和政治上的独立性,政府权力被局限在各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内运作,这就避免了政府权力对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可能造成的侵犯[8]。

(3)联邦政府三大权力部门的三权分立,是否意味着权力的绝对划分?联邦政府三大部门之间的权力划分并不是绝对泾渭分明的。例如,行政首脑总统通过否决权和立法建议权分享了部分立法权,立法机关通过弹劾权掌握了部分司法权。实行分权的目的是保证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而如果三权完全分立,就无法实现各权力之间的制衡;而要保证各个权力部门之间相互制衡,就必须使各部门的权力存在部分交叉,共同行使某些特定的权力,这就使绝对的分权不切实际[3]。

通过以上分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美国的分权与制衡制度主要就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也就是通过各州与联邦政府的纵向分权以及联邦政府内部的横向分权,来实现各种政治权力之间的全面制衡,以防止任何一个政治势力单独控制全国的政治生活[7]。在这一教学环节,我们充分运用了史学研究成果帮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超越“最近发展区”,抵达“下一发展区”,走进历史深处。

三、注重思想感悟,升华教学主题

历史学科本身的思想性决定了历史教育侧重于历史内涵的思想感悟,历史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思想感悟的过程。“教学‘主题是历史感悟的‘内涵,是历史体验的‘根基”。[1]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认为,教师在实施主题教学的过程中要围绕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的建构。所以,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放宽视界,搭建历史与现实相沟通的桥梁,理性感悟“美国宪政”,并由此建构主题意义,升华教学主题。

首先,引导学生认识美国宪政的深远影响。美国宪政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制度创新,美国宪法中规定的“三权分立”和“联邦制”等制度设计,使美国宪政既有明确的原则,又有具体的条款,既可以操作,又富有弹性,从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长久的适应力。独具特色的美国宪政为美国各种政治力量找到了较量、妥协、合作的理想场所,给美国带来了长期的相对稳定与强大。在教学分析中我们还通过展示以下历史案例,让学生理解宪政是美国的法治之基,宪政体制下的美国社会,任何企图实现“极权”的野心机构和个人野心,都要受到惩治和限制。

案例1:由于战时的需要,罗斯福内阁打破华盛顿始创的总统任期不超过两届的惯例,连任三届,又第四次当选,虽然美国公众没有认定罗斯福有野心,但为了避免此类事情重演,罗斯福逝世后,为限制和避免总统滋生“极权”的可能,国会提出宪法修正案,规定无论任何人当选总统,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案例2:尼克松“水门事件”的发生,使社会各界看到总统权力日益膨胀,存在着可能任意调遣整个行政机构为他服务的危险,国会立即行使弹劾权,迫使尼克松提交辞呈。

其次,引导学生认识美国宪政也存在不足之处。美国宪政虽然一度被视为最完善的政治体制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所追随效仿,但它自身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缺陷与不足。例如,美国1787年宪法中歧视黑人的规定,助推了种族主义思想和体制性种族歧视的形成,直到今天仍在继续困扰和撕裂着美国的社会。又如,联邦政府三权间的分立只是为提高三权各自的运作效率提供了可能,并不必然带来政府整体行动效率的提高,甚至会助长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门的自行其是,造成议行分离、议不付行、议行互悖等现象,对此,我们展示了下面这则历史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体会三权分立的机制弊端,进而加深对美国宪政的全面认识。

案例3:1979年6月,美国总统卡特和苏联主席勃列日涅夫在维也纳代表各自国家签署了《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但直至卡特总统任期届满,该条约仍未能被参议院批准生效,结果该条约最终不了了之,以流产的结局告终。

最后,师生一起在生成性理解中升华教学主题:美国宪政是世界政治文明的创新模式,而不是终极选择。美国宪政有参考价值,但不具备普适意义。每一个国家都有其政治、文化土壤的特殊性,照搬照抄美国宪政肯定行不通。立足国情,充分借鉴人类历史上实行宪政的文明成果,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总之,在高中新课程历史课堂主题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勤于思考,积极探究主题教学的实施策略,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思想和智慧的不断发展,使课堂教学充满创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继平.论历史学科“主题化”课堂教学.历史教学问题,2012(3).

[2] 钱福臣.美国宪政生成的深层背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3] 李剑鸣.世界现代化历程(北美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4] 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 赵宝云.西方五国宪法通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7]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 张淑铿,吴玲娟.美国宪政及其启示.宁波党校学报,2003(2).

新课程汇报材料 篇9

实验前期准备及启动实验进展情况的汇报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国家教育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全面推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府行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从2010年秋季开始,在我市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我校根据市上有关政策规定和工作部署,立即行动,全面动员安排,积极而又务实的推进各项工作,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的基本情况

城口中学建立于1942年,有68年的建校历史,校园占地78亩。目前,学校有56个教学班,其中高中42个教学班,学生3588人,教职工227人。高中学生2686人,新课改实验年级16个教学班、学生1180人。

近两年学校正在致力于扩大规模,2008年毕业535人,招收新生740人,2009年毕业527人,招收新生940人,2010年毕业530人,招收新生1180人。规模正在扩大,但优生增加并不多,主要增加的学生人数是中差生。整体生源基础较差,尖子生外流严重。

近三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呈良性发展,2008年535人参考,重本45人,本科230人,总上线人数485人。2009年参考575人,重本44人,本科247人,总上线541人。2010年参考506

人,重本32人,本科223人,总上线477人。

二、召开新课程实验相关会议 1、2009年12月召开了新课程启动会议,会议由教委组织,教委教育科、进修校、城口中学的相关人员参加。会上讨论了县上的新课程实施方案及相关议题,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2、2010年3月成立了城口中学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并出台了《城口中学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讨论稿。3、2010年4月城口中学召开了《新课程实施方案》研讨会,会议主要讨论了新课改实施方案,对课程设置、学分认证、实验保障等作了研讨。4、2010年7月城口中学召开了新课程实施准备会。会上安排了暑假的教师培训、新教材的征订、学校的实施方案的准备等工作。

三、出台新课程的相关方案

1、县上层面的《城口县新课程实施方案》

2、学校层面的《城口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

整个方案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纲;第二部分为课程实施整体方案;第三部分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第四部分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第五部分是课程评价;第六部分为教师学生的发展;第七部分是保障措施;第八部分为附则。它是我校2010—2013年新课程实验的纲领性文件。

3、学校层面的《新课改课程设置方案》

4、学校层面的《学分认定方案》

5、学校层面的《教师培训方案》

6、学校层面的《学生评价方案》

四、参加新课程相关的培训

1、校长层面的培训

(1)綦江培训:由进修校、城口中学的相关领导参加了市教委、市教科院在綦江召开的新课程培训会。

(2)重庆市一中培训。这次培训是全市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推进培训会。会上聆听了长春和广州两市的专家对新课程实施的解读与探讨。

2、教师层面的培训

(1)校本培训:7月1-10日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先集中安排了学习,提出了要求,然后分别进行了一周的新课标学习。通过学习,实验年级的教师初步对新课程的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2)参加网上的“国培计划”。

本次“国培计划”我校有50人参加培训;从组织管理上我校实行层级管理,由校长亲自负责,由副校长、年级分管行政担任培训班的班主任,其余辅导教师、网络技术人员的主要职责都有具体明确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各学科任教教师都必须接受不低于50学时的系统岗前培训,并经考核合格才能上岗。每天校领导都会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对培训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培训期间,班主任、辅导教师和网络技术人员各司其职。无论是现场巡视还是网上查看,各位学员能够恪尽职守。线下交流、线上讨论、发表文章、文章推优以及完成作业情况表现突出。全体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习、理解、认同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自觉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并能付诸于教学实践,从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质量观和评价观。

(3)参加网上培训:要求教师上网培训,学习其他先行省份的经验。

(4)分科到重庆培训:

由于7.17洪灾,造成我校大部分学员无法参加重庆市的相关培训,只有物理、体育、英语等学科参加了培训,其余均无人员参培。

(5)省外的教研员培训,我校派教师参加。语文:石魏;数学:瞿继学;英语:贺伦刚;物理:黄利东;地理:屈长江;历史:周兰英;化学:付光明;政治:刘小燕。

教师通过培训,了解了新课程实验的目的、意义,学习了新课程的相关的知识体系,转变了陈旧的教育观念,教师虽然还有较多的不适应,但信心是足的、行动是快的。

五、加强宣传,积极营造课程改革实验的良好氛围 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学生宣传课改意义、课改方案、争取家长和学生的理解与支持;通过教师大会、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等方式积极向教师宣传、培训,使全体教师增强课改的自觉意识,深入领会课改的理念以及课改对学生发展,民族振兴的深远意义。学习做标语6副,在教职工大会上讲关于课程实验的内容4次。全校教职工对新课程的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六、新课程实验

1、课程安排

严格按照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要求实施课程。我校高一开设了语文必修1和必修

2、数学必修1和必修

4、英语必修1和必修

2、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体育、音乐、美术。在课时安排上,我们接纳了长春专家的建议,语文、数学、外语安排5课时,物理、化学安排3课时,政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安排2课时,信息技术、美术、音乐与心理健康安排1课时,研究性学习在教师指导下集中开题结题,利用课余时间研究。社会实践军训安排一周,一般在开学第一周进行;社区服务安排10个工作日,在暑假进行。生物从高二年级起开设,通用技术在高二下期或高二开设。高一年级主要开展行政班教学。

2、备课要求

备课组是年级内各科教学的实施主体,肩负着提高教学质量的责任,要求各科根据学科实际,求新务实,落实好课程改革工作,保证高中新课标的有效实施。开学第一周,学校就要

求各备课组进行了集中统一备课。在教学目标上要求按“三维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设计。课堂落实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

3、课堂改变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积极探索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进教学行为,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环境,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按县教育局出台教学管理指导意见执行。因校制宜地开设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切实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及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办法执行。

4、评价

探索建立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特长和健全人格等作为评价的重点,研究制定普通高中学生综合评价方案。按市教育局出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和学校的《新课程实施方案》执行。

七、后期工作

1、建立并完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成立选课指导机构,引导家长正确对待课程的选择性,切实帮助学生学会选择。按市教育局出台学生选课指导意见执行。

2、完善学生学分管理制度。学校要根据课程方案的学分要求形成学年学分分配表,制定学校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要坚持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程序,规范操作过程。按市教育局出台学分认定管理指导意见执行。

3、建立适应模块化教学的新型教育教学组织管理形式和机制,制定教学班管理制度及实施办法。

4、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将教师教学评价工作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创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八、遇到的主要困难、问题

1、资源条件不足:师资、场地、设备、资金都相对不足。

2、教研意识、课程意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更新需要有一个过程。

3、学生选课、学分认定、走班的管理问题需要不断探索、积累经验。

4、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

5、实验器材老化,不适应新课程实验的要求。

6、由于网络不好、天气原因,部分教师培训不到位。

7、新课程的高考怎样考的问题,是目前教师最关注的问题。

8、通用技术教师和器材缺乏,开展实验缺乏必备条件。

9、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质量不高,缺乏专家指导,缺乏

人力物力。

10、新课程实验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

总之,在实行新课改的第一个学期要抓住两个核心,即课改实验的规范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周密安排,扎实工作,稳步推进,边实验,边总结,边提高。

九、努力的方向

新课程实验既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更是我校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事关长远,事关全局,任重道远。我们充分认识到开展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振奋精神,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务实工作,全力推进我校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当然,新果程实验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们的工作可能还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离要求还有很远的差距。希望市领导和专家多指导、多批评、多帮助。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高中课改这个新机遇中得到新的发展。

数学科实施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篇10

——数学科实施课程改革经验汇报材料

当课改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时,我校紧跟时代改革的步伐,积极投身这场基础教育的革命,以创新的精神和积极的心态去迎接这一新的挑战和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作为学校,是新课程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呼唤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转变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如何才能引导本校教师适应新课程,上好新教材,是每一所学校课堂教学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有力指导下,带领全体教师关注课改,解放思想,强化学习,加大研究,在实施新课程的道路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改革,取得了一些微薄的收获,今天,借此平台,把我校近年来实施新课改的点滴做法给各位领导汇报,与各位同仁交流。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是校长的核心任务,教学质量的提高固然需要从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学过程管理,强化教师队伍管理,抓好教育科研等方面综合努力,但我认为抓好校本教研,教研并举才是有效实施新课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制高点。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我们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在课堂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1、树上有12只鸟,飞走了5只,还剩多少只?答案是17只。

2、王奶奶家养了15只鸭子,8只公鸡,32只母鸡,王奶奶家共有多少只鸡?学生的算式时15+8+32等等。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能随 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基于以上的原因,我们把原先的“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这一课题研究项目,进一步修订为“让数学从课堂走向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这一研究课题,我觉得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实施让数学从课堂走向生活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很有必要。经过三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营造浓郁的课改氛围

1、成立课改组织机构,实行领导包抓教研组制度。一位课改专家曾经说过:“课改成在教师,责在领导。”校长是一所学校课改的组织者,校长亲自参与课改,这既是一种引领,也是一种导向。为了加强课改领导工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为成员的课改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职责,并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措施。学校领导包抓教研组,指导课改工作,参加课改活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并亲自反思课改,撰写课改论文,形成了对课改工作强有力的领导。

2、真抓实干,把课程改革推向深入。为确保课改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校长周俊满同志带领班子成员长期深入教学一线,为我校的课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2007年8月,我校新合并以来,新一届领导班子发扬传统,创新思路,做到责任不变,热情不降,力度不减,把课改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为了深化课改工作,进一步强化措施,明确责任,校长总体负责,重点保证课改师资和经费;副校长对课改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督导,并及时向全体教师做情况通报,提出改进措施;教导处主任带领教研组长长期站在课改前沿,在教学中掌握课改第一手资料,负责资料搜集、整理、归档,及时小结。由于上下一心,齐心协力,从而形成了浓厚的课改氛围。

二、狠抓业务学习,树立课改新理念

1、抓学习,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是课改的关键。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没有素质过硬的优秀教师,什么课改理念、教材、教法、师生评价都可能会被扭曲、变形、异化。因此,我们提出了争做“学习型教师,营造书香校园”的目标,坚持不懈地抓业务学习。首先,学校不惜财力,拿出经费,添置学习资源。充实学校图书馆、阅览室中的新课程图书。为教研组和青年教师征 2 订教学刊物,满足教师学习需求。其次,挖掘网络资源,拓展教师学习视野。我们注重网络资源的利用,充分借助电子备课,网络引导教师进行学习。再次,倡导全员读书,撰写业务笔记和教育随笔,定期进行检查,组织交流。广大教师不甘落后,买书读书成为时尚,发表感想,自觉反思成了常事。爱学习、爱读书已成为我校教师的共同嗜好。

2、抓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是课改的重点。为了适应课改需要,我们狠抓了教师业务培训。首先,在近五年的时间里,我们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我们曾先后派出30多位教师参加区级培训,10多名教师参加市级培训,一名校长参加过省级培训,他们回来所做的报告、所上的示范课,使全体教师深受启发。其次,制订了《业务培训制度》和《业务培训计划》,扎实开展校本培训。在日常培训中,我们做到“三定”(即定培训时间,定培训内容,定培训人员),一是定时间,即确定每周五放学后开展教研活动,确定双周四晚上为教师业务学习和现代教育资源应用学习,单周四晚上组织教师观看课改教学光碟;二是定内容,即确定每周的培训专题,如解读学科《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安排“多媒体资源的浏览与下载”,“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专题培训;三是定人员,即事先确定辅导教师或主持人,要求做好充分准备。通过扎实的学习与培训,课改新理念已在教师心中生根发芽,并形成了自己的课改风格与特色。

三、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凸显校本教研特色

1、深入教学实际,选定教研课题。为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加大校本教研力度,解决教师自己的教学困惑,2007年开学伊始,在深入实际扎实调研的基础上,数学教研组拟定了《把自主权交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校本教研课题,2、关注研究细节,夯实课题研究过程性管理。

为了避免研究的盲目性,课题组结合实际制定了翔实的研究方案,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与步骤。根据各学段的教学特点,课题组进一步细化研究,将本组成员划分为高、中、低段三个小组,分别确定研究的子课题,子课题的研究也有负责人及研究实施方案。

为增强研究的有效性,我们加强了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力度。每学期初,课 3 题组梳理整合教师的教学困惑,制订阶段性研究方案。平时要求教师每周撰写两则教后记;每周教研会上针对困惑,做专题发言,让教师谈经验、说方法,交流感受;每月从刊物或网络上搜集一份相关资料;每月公开课后写一篇教学反思,学期末每人撰写一篇教学论文,课题组上交课题研究工作阶段性小结。同时还重视研究材料的收集,三年多来,数学课题组共收集材料:教师教学设计10余篇,教学案例3个,搜集相关资料20多份,专题发言稿10余篇,教学反思近100篇,教育故事5个,教育教学论文30余篇,制作课件39个,业务摘录笔记22本;学生数学日记100多本,数学积累100多本。这些材料都进行了分类归档,整理装订,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注重课题成果的应用。

三年多来,为了保证课题研究成果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数学课题组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开展了大量富有特色的教学活动。

我们组织了课题研究专题研讨课观摩活动,教师通过观摩研讨,交流心得,反思总结,共同促进,共同进步。课堂上教师善于创设生活情境,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模型,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热情。

数学课题组大力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捕捉数学信息,将课堂教学融入生活之中,倡导学生撰写数学日记,开展数学生活化问卷调查活动。

四、突出重点环节,聚焦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由于多种原因,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曾一度处于低谷,萎靡不前。面对这一现状,我校新一届班子高度重视、冷静思考、深入调研,幸好找到了落后的根源:部分教师穿新鞋走老路,方法不适应新课程,课堂40分钟效益低。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明白,学校只有走以研促教,教研并举之路,才能使教师适应新课程,才能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才能使学校教学质量走出困境,才能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将管理的重点转移到课堂教学上。开展“课堂为镜,以正教风”的活动。做到每学期校长听课不少于25节,教导主任不少于30节,教研组长不少于25节,任课教师不少于15节,听后及时座谈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上学年,我们大力开展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系列活动,采取理论补养、典型带动、困难帮扶、比赛拉动的做法,引导教师进行 4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感悟、端正教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对课堂教学效率较低、进步不明显的教师,进行重点帮扶、跟踪指导,促其提高。通过大胆探索与实践,我校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明显进步,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成绩也实现了大幅度提升,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新跨越。

五、注重总结提高,锤炼出一批科研性骨干教师

五年来,在这苦涩而又甜蜜的课改之旅中,我们注重学习总结、不断反思提高。一是积极为全体一线教师搭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组织青年教师上汇报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中老年教师上研讨课。二是鼓励教师自我反思,每位教师授完课后,都要对自己所授课进行课后反思。起初,许多教师不知反思方法,反思不到位,后来,在骨干教师的示范指导下,现在大部分教师都能认真回顾自己授课时的得失,提出改进措施。三是采取骨干教师示范引领的办法,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四是积极开展集体评课活动,历次的研讨课后,教研组长都要组织全组成员进行集体评议,所有教师各抒己见,充分交流,认真分析教学中哪些符合新课标精神,哪些还有待于改进,最后形成小组评课分析。“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孜孜不倦的追求中,我们也欣慰地看到,学校正悄然发生变化,课改的花朵绽放娇艳,课改的果实压满枝头:教研氛围浓厚了,评课发言积极了,课堂结构改变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素质提高了;教师业务学习更专心了,读书积累的更多了,虚心请教的也来了,主动上研讨课的多了,自觉听课的多了。课堂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喜人局面,课堂成为师生展示自我的舞台,锤炼了一批科研性骨干教师。

六、取得的成果 2007:

1、张学斌老师被评为“蓬江区中小学科技节优秀指导教师”;

2、周俊满老师撰写的数学教学案例获评为蓬江区二等奖;

3、吴文初老师撰写的数学教学案例获评为蓬江区三等奖;

4、周俊满校长、胡淑娴老师、谭惠芳老师、谭惠英老师的论文在棠下镇教师论文集《滨江扬帆》上发表。5、2008年7月15日五(2)班的谭德智、五(3)班的黄汉星同学荣获2008年小学数学“育苗杯”通讯赛省三等奖。

2008: 1、2008年11月21日张雪梅主任荣获2008年棠下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比赛二等奖。2、2008年12月2日荣获蓬江区2008教学论文评比奖项的教师有:三等奖:谭惠英。优秀奖:周俊满、周惠华。3、2009年4月11日五(1)班谭佳俊、六(1)班张德安荣获第十四届全国“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决赛三等奖,4、2009年5月,三、四、五年级数学竞赛有19人获区奖励:一等奖:5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8人。5、2009年4月谭子钊和张学斌老师荣获第十四届全国“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优秀辅导员奖。6、2009年5月侯兆庄、黄志成、邓明光、谭子钊、黄柏锐老师被评为2009年区小学数学竞赛优秀辅导老师。2009: 1、2009年12月31日,张雪梅老师获江门市第一届“江门有线宽带杯”多媒体创作大赛小学低年级组“最佳教学奖”。2、2009年12月31日,温翠平老师获江门市第一届“江门有线宽带杯”多媒体创作大赛小学低年级组”一等奖。3、2009年9月,谭惠英老师的《在体验式活动中孕育生花的妙笔》获区教育战线教学论文一等奖。4、2009年9月10日,周惠华老师的《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获区教育战线教学论文三等奖。5、2009年10月18日,侯兆庄老师获棠下镇说课比赛三等奖。

6、张雪梅主任参加棠下镇第二届中小学小学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荣获二等奖。

7、周俊满校长、张雪梅主任、周惠华老师的课件被选送区参评。

七、存在的问题与调整的措施

教师方面: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进行数学生活化教学离新课标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有待于我们以后进一步加强学习。备课的资料十分缺乏,在设计教案时,有设计教学教案时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能用教学课件的应多采用课件,使学生通过多的观察、思考和操作掌握所学的知识。对我们课题的研究带来了很多不利。因此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应有以下方面做 工作。

学生方面:虽然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得到一定的改进,学习兴趣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家长的不理解,不支持。因此,很难达到老师预设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利用家长会,向家长说明理由,希望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及时帮助自己的孩子记录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孩子具有数学的眼光和数学的思维能力。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和今后的生活是很有帮助的。

上一篇:走向理想的语文课堂下一篇:扶贫开发典型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