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课程特点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化学新课程特点(共7篇)

高中化学新课程特点 篇1

摘要:

高中化学教材是化学课程的直接物化形式。本文剖析了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新”与“实”的两大特点,并且,对当前高中化学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四大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特点;问题

在网络时代下,知识的更新特别快,这对高中化学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众所周知,原有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过于封闭与单一,已经不适合新时代下课程改革的要求。从时代需求的角度出发,对高中化学课程进行改革与更新是十分必要的。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发生了重大改革,特别是目前我国各大高中运用最多的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改革力度是最大的。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受到了广大高中化学教师的欢迎,但是,也给他们的教材应用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面对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化学教师要用新的理念去应用,新的方法去实践。那么,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有哪一些特点呢?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又存在哪一些问题呢?

一、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特点分析。

与旧版高中化学教材相比,新版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具有新颖、实用的特点,是教师进行有效化学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也是高中生进行高效化学学习的有效载体。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新颖”——适应新时代的化学教学需求。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是基于新时代的需求而开发的教材,因此,教材内容、教材形式上都具有很新的“新颖性”。

1、教材内容的“新”。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编排是根据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进行的,因此,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编者首先融入了大量的化学新知识,这一些化学新知识是当前最前沿的化学科研成果,如“新型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对合成氨的前景展望”等。对于这些化学新知识的加入,有效地更新了旧教材的内容,这些化学新知识也是高中生很有必要进行学习的。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内容的“新”还体现在编入了大量与高中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化学知识的生活化,才能有效地让高中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性,从而让他们产生学好化学知识的情感。如,教材中编入了很多“家庭小实验”的内容,这一些内容就有效地突出了化学知识的生活应用性,是能够有效地激发起高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的。

2、教材形式的“新”。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不仅在内容上具有“新”的特点,而且在形式上也具有新颖性。与旧教材相比,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首先增加了许多插图,这些插图与本课的重要化学知识点是一一对应的,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有效地改变了传统化学教材的单一性,从而能够有效地激发起高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还根据教学内容编入了一些化学小故事,这些化学小故事十分生动有趣,因此,很能够吸引高中生的学习眼球。

(二)“实用”——符合新时代的化学教学实际。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材中,往往只是简单地向教师与学生呈现化学知识,这样,化学教材就成了化学知识的“复印机”,特别是一些内容与形式并不利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好的教材应该是教师进行教学与学生进行学习的有效载体,应该具有教学实用性。新版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就具有这一种实用性,因此,是符合新时代化学教学的实际需要的。

1、主体知识的编排基于《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化学主体知识是化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对于主体化学知识的编辑是基于《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因此,这样的编排形式就体现了“学案性”,就十分适合高中生进行自主化的化学学习。如,在必修模板,编者在呈现化学主体内容时将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和具体内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这样的编排方式就有效地对传统化学教材中以知识为中心的呈现方式进行变革,从而能够让高中生在阅读化学教材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目标性与导向性,从而有利于他们与化学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对话,在自主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特别是教材中的一些引导性语言,能够激发起高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课堂上进行高效的化学学习。

2、练习内容的编排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

化学练习是高中生进行化学知识巩固的重要载体,通过化学练习才能有效地让高中生把习得的化学知识进行内化。因此,练习也是化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化学练习内容的编排是基于学生的化学学习需求的,因此,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编者在每章末尾都设有“归纳与整理”和“复习题”两个栏目,通过这两个栏目能够有效地引导高中生对习得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纳与整理,从而形成化学知识网络,这样,就能够对其进行内化。然后,再通过复习题对单元学习内容习得的化学知识点进行巩固,这样,就能够达到深化的目的。总之,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具有新颖与实用的特点,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有效载体,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资源。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具有新颖、实用的特点,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化学教与学的有效载体。但是,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对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变化的认知,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缺乏学习意识,不适应新化学教材的教学。

前面已经分析,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的新化学知识,这一些新化学知识是最前沿的化学研究成果。这一些新化学知识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可能都是处于同一学习起点,教师与学生相比并没有多大的本体性知识的优势。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自我充电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很多教师往往在教学中“吃老本”,不对自己的化学本体性知识进行“自我修炼”,对于一些新的化学知识点学生可能比教师了解的更为深入。这样,在教学中一旦碰到化学新知识点,教师由于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并不能够应对课堂上学生的质疑与挑战,长此以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公信力”便会失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要学会学习,因此,对于这一种现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化学新教材所增加的新知识点,并且,在平时注重学习,要比学生学得早、学得深,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一起探讨新的化学知识点,才能与学生在化学课堂上共同成长。

(二)教师缺乏整理意识,课程框架式授课现象突出。

现在,由于教师缺乏课程观,因此,不善于对新教材进行分析,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因此,虽然手拿新教材但还是以传统的框架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就造成了教学目标的偏离与教学过程的虚化,是不利于高中生的化学学习的。

1、教学目标的偏离。

新课程特别倡导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对高中生进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不能够走出传统化学教学以化学知识的传授为主的教学框架,这样,就造成了教学目标的偏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高中生是很容易失去化学学习的兴趣的,并且,不利于培养他们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2、教学过程的虚化。

由于一些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没有能够有效地深入解读教材,导致把新教材中一些重要的化学实验与化学探究随意放过了,这样,就造成了新教材资源的浪费,造成了高中生化学学习过程的虚化,有的教师甚至对于一些重要的化学实验都是采取讲解的形式,这样,就造成了高中生化学学习过程中对化学知识缺乏体验,是十分不可取的。新课程要求教师做教材资源的开发者,注重教师对教材资源的二度开发。因此,新时代下,教师要善于转变课程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用教材教”的课程思想,要善于对新教材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分析,找出其中的编排特点与编排规律,然后,再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其进行二度开发,这样,才能有效地使用好新教材,才能在教学中落实《化学课程标准》倡导的三维目标,才能有效地引导高中生经历化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提升高中生的化学素养。

(三)教师缺乏深入意识,化学探究浮于表面。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导高中生进行化学探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现在一些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仅仅把化学探究当成新理念的一张“标签”贴在课堂教学环节之中,从而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化学探究浮于表面。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特别是倡导的化学学习方式没有深入理解。例如,一教师在教学“硫酸的制备和性质”时,为了突出化学探究在课堂上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的。

首先,教师给学生讲解了硫酸的工业制法,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并且进行“蔗糖的脱水实验”和“五水硫酸铜的吸水实验”,但是,学生在做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却没有有效开展,最后,教师只好对其进行讲解,这样,就造成了大量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是十分不可取的。因此,教师对于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及《化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核心思想及教学方法要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不然,教师就会走入“穿新鞋、走老路”的误区,从而不能够让化学课堂教学深入到实质。

(四)教师缺乏课堂意识,多媒体辅助教学失效。

现在,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普及,多媒体辅助高中化学新教材可以说是“如虎添翼”。但是,一些化学教师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存在滥用多媒体的现象。对多媒体手段推崇备至,不管有用没用,先用了再说,从不考虑教学内容是不是有必要使用多媒体,忽略了高中化学的基本特点,造成得不偿失的结果。这样,实质上利用多媒体反倒偏离了教学重点,成了网络时代的“填鸭式”。

例如,在上《氯气制备》一课时,一般都是先做演示实验“氯气制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氯气制备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但是,一位教师却不是这样多,他课前精心制作了课件,在做了演示实验后,就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播放了“氯气制备”的过程,边播放边把有关的注意事项逐条地展示出来。试想,学生已经观察了,再通过多媒体播放“氯气制备”的过程,学生还会思考吗?还用思考吗?这样的学习还有意义吗?在信息化时代下,高中化学教师要正确认知多媒体的使用,要秉着解决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或不能解决的问题的宗旨,从教学实际出发,淡化形式,适度使用,切忌误让多媒体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画蛇添足”之笔,而应该成为“画龙点睛”之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才能让多媒体成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突出重点、抓准关键、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从而让课堂教学更高效。总之,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是一套优秀的化学教材。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要对这一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并且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去使用这一套教材,这样,才能让高中化学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李红梅.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J].数理化学习,2010(4)

高中化学新课程特点 篇2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强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以学生为本高中历史新课改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为目标。旨在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以学生长远、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为目的,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 对此进行一些探索和研究。

一、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改革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将与某专题相关的古今中外重大历史事件有机地编排在一起, 从而形成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条主线 (必修) 之下的各个专题和选修课程之下的各个专题。这种宏观把握之下的教学加强对庞杂历史现象的宏观整合, 让学生对历史的阶段特征、前后呼应、特殊意义的理解有了更加明晰的历史定位感, 体现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二、充分挖掘和拓展高中历史教学资源

《新课标》中说:“历史教科书呈现方式多样化, 为师生创造性的教与学, 留有充分的空间, 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同时, 历史课程资源涵盖教材 (及其配套教师用书) 、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区、历史遗存、互联网等等。这表明:在课堂上, 一方面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性”, 不是“主体性”, 合理而适度地运用多种教学资源, 并且“活化”教学课堂氛围, 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 在课堂外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 并加以有效利用。

三、高中历史新课程更适合学生的学习和阅读

《新课标》对教材编写“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 增强可读性, 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显然, 其寓义己超出教材编写的范畴, 对教学表述方式的指向意蕴也是显而易见的。历史表述的通俗化和大众化, 却往往被史学工作者所忽视或淡化。高中历史教学是历史普及的方式之一。一种极具亲和力和易被理解的课堂讲授和教学互动, 无疑是对学生理解的重要助推力, 是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理念的体现。然而, 历史叙述通俗化却每每趋向另一极端———过分追求课堂的“新意”, 导致历史学科的庸俗化, 乃至造成对历史的曲解, 所以, 一定要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

四、在新课程改中教学目标的育人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新课标》要将学习历史变成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

的过程, 历史教学“尤其应发挥历史课程独到的育人功能, 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熏陶, 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这一理念指明了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理想状态:学生在教师和教材等多重资源的启迪之下去思索、发现、探讨和解决问题, 在此过程中, 获得历史知识、感知历史积蕴、体悟人类文明的魅力, 更为重要的是, 基于此过程的切身感受而达到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全面提升、情感培养和价值观的重塑等目的。显然, “育人”成为了新课改教育的最终目的, “以学生为本”价值理念得到进一步升华。

五、利用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虑, 用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和考试五种形式作为评价策略。前四种方式, 对激励学习兴趣、挖掘智能潜力和提升综合素质颇具丰富的建构意义。然而, 在现实中教学评估必然要“量化”方才算是到位。所以, 《新课标》认为“历史考试是学习的一种评价方式”, 并尤其强调考试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显然, 国家在承认考试“合法性存在”的同时, 刻意强调其合“理”性。这“理”, 即在于考试当是教学的评价举措之一, 而非教学的目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 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能力。

综上可见, 新课改的多种教学理念, 均渗透着“以学生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 凸显了通过“教学”的方式而达至“育人”的最终目的。显然, “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理想型”学生, 应当是具有创新思维、富有个性、极具活力、全面发展的“社会人”, 而不是一种只会“做题”的“考试人”, 这或许才是新课改“以学生为本”价值理念的核心所在。

然而, 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提出, 并非“断层”式的突进跃升, 乃长期教学经验积累的结果, 也是对以往教育理念的系统反思。何况, 教育终归是一种内在知识外化和外在知识内化的过程, 是一个“教”与“学”相长互推的系统工程, 更是一种关乎个人、民族、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价值判断和措施取舍的永久大业, 需要社会的全方位参与。正因如此, 各省区的新课改, 不是对之前合理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范式的全盘否定, 而当是立足新课改契机、在继承以往合理因素基础上的渐进改观。

高中化学新课程特点 篇3

[关键词]化学新课程;化学教材;内容呈现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5-0071-02

[作者简介]唐劲军(1977—),男,湖南邵阳人,博士,广西师范大学化学与药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化学教学论。

化学教材作为化学课程具体化的产物,是对化学课程理念的体现和对化学课程内容的落实,是对化学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加以系统化的材料。 [1]全面理解新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对实施新课程教学有重要意义。准确地解读新教材有利于理解化学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要求。笔者以“乙醇”内容为例,对其教材内容的呈现特点进行分析。

一、化学新教材内容特点总体分析

新教材通过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内容编排,实现学科知识的螺旋式上升,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内容呈现上有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同一知识点可能在不同的模块出现,但教学目标不同,这和传统的旧教材“一竿子打到底”的特点有较大差异。必修模块重视基础、理解、应用、联系社会和探究学习,而选修课程主要想实现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进一步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为具有不同爱好及学习潜能的学生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因此高中化学课程内容被设计为逐步加深、梯形上升的不同学习阶段。

二、 新旧教材中“乙醇”内容呈现特点

1.旧教材对“乙醇”的呈现方式

在旧人教版教材中,“乙醇”内容呈现如表1所示。

三、新教材中“乙醇”内容编排特点分析

1.知识分层递进,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新教材采用知识分层递进编排,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新课程必修模块对有机物知识的要求只涉及具体的有机化合物,不扩展到官能团和类别层面,有机物官能团和类别知识则是选修模块的要求。旧教材采用的呈现方式是直接阐明“乙醇可以看作是乙烷分子里的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后的产物”,这种呈现方式体现了“学科中心”模式,即一开始就介绍乙醇的结构,再由结构决定化学性质,然后介绍其具体化学性质。这种方式虽然符合学科知识逻辑,但是对学生而言,知识的层次性没有体现,学起来有一定难度。新教材则先从实验入手,通过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乙醇与金属钠产生了氢气,并将其与钠与水反应作比较,说明乙醇分子里氢原子不同于酸或水中的氢原子,再引出乙醇的结构式。这种呈现方式考虑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运用了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推理,引导学生从乙醇的性质到结构,再到其他性质的学习,最后帮助学生形成对乙醇的完整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乙醇结构与性质的理解,利用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凸显科学探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教材改变了过去灌输式、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新教材突出科学探究内容,引导开展探究性教学,以呈现探究学习内容转变过去的背诵记忆、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如教材设置了“乙醇与金属钠反应”“乙醇的氧化反应”两个探究实验,其中将乙醇与钠反应、水与钠反应进行对比,没有用大段文字去总结实验现象和产物,而是以空白表格的形式要求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自行归纳出乙醇分别和水、金属钠反应的现象和产物,学生在实验操作、分析现象、推断产物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自主地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

3.设置多样化栏目,实现知识的层次化

新教材在编排化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内容时,十分注重知识内容的层次化。教材对“乙醇”这一内容采用了层次化、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如在介绍乙醇的结构式时配了“分子模型图”,为学生提供了感性认识。虽然在必修模块中未要求掌握分子的空间构型,但呈现乙醇分子空间结构可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有机物分子结构打下基础。另外,教材中还提供了乙醇、烃的衍生物等多个物质或概念的英文名,可使学生开阔眼界,感兴趣的学生如需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将不再拘泥于教材,学生可利用这些英文名在互联网、课外书籍上查询有关资料,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4.融入STS内容,增强社会责任感

新教材利用了STS素材,知识呈现贴近了生活实际,为“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创造了条件。教材在乙醇的氧化性内容中,用“资料卡片”形式介绍了交警检测司机是否酒后驾车的方法,使学生对乙醇的氧化性学习与社会生活的应用联系起来。教材对课后练习的选取也实现了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例如课后习题中的“如果以酒精代替汽车燃料,需要更多的土地来种植作物,大量开发新土地则会产生怎样的生态或社会问题;制作一张海报,宣传酗酒或酒后驾车的危害”等问题和任务,这些习题可以促使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问题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毕华林.教材功能的转变与教师的教科书素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1).

[2] 钟启泉.树立科学教材观:教材创新的根本课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6).

高中化学新课程特点 篇4

新课程高考政治试题论文:研究试题特点把握备考方向

覃遵君

纵观近三年高考,新课程文综测试卷政治试题,坚持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正确方向,体现能力测试的目标与要求,呼应新课程教学与改革实践的要求,充分发挥了考试的评价功能。从整体上看,稳中有进,不乏新意,在继承与创新中更好地实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我们探讨试题特点,旨在把握命题方向,制定有效策略,切实提高备考效率。

一、20新课程高考政治试题的基本特点

(一)实现命题指导思想与课程价值追求的统一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就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公民。新课程考试大纲明确指出,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政治科命题的指导思想与思想政治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完全一致的,从而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统一。

从年全国新课程文综卷政治试题来看,非常注重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一是关注国家、政府和企业的价值取向。比如,第13题强调各国政府加强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大作用,第14题肯定了中国公司并购德国公司对企业发展的价值和作用,第15题表明中国反对贸易保护的态度。二是关注民生的价值取向。比如,第16、17、18、38题,关注的是民生问题以及政治与经济权利、出境安全等。三是关注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比如,第19题的《贞观政要》名言,第20题的匡衡苦学成才,第21题中西文化交流,第39题中医药文化的价值等。四是关注科技创新的价值取向。比如,第22题深海生物研究,第39题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价值等。五是关注科学理论的重大作用。比如,第23题明确了科学发展观作为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体现相对稳定与不断创新的统一

1.试题保持相对稳定性

-2012年全国新课程文综卷政治试题比较

国新课程文综政治试题,选择题12道、48分不变;非选择题5道、52分不变;经济生活模块总分30分、政治生活模块总分24分保持不变。

第二,模块考查构成相对稳定。近3年全国新课程卷,都考查的是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这四个模块,都没有把选修模块作为考查范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试题结构回归为的状况。

第三,试题难度相对稳定。从选择题来看,近3年试题中,单纯考查识记或者以考查识记为主的试题都只有1道。20第17题考查行政权力的内部监督部门;第18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党的性质、党加强自身建设);2012年第23题考查先进社会意识的作用(可以正确预见和引领社会发展方向,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主观性试题来看,近3年试卷中,都没有出现单纯考查对某一知识点识记的试题。而是要求从背景材料中解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究和论证问题,突出考查中高层次的能力与要求。

第四,试题的综合程度相对稳定。近3年试卷中的政治科主观性试题,都集中在38题(2问)、39题(3问)这两道试题上,都属于学科内的综合,没有北京、江苏、山东等自主命题的文综试卷,在一道大题中跨历史、地理、政治三大学科,甚至还穿插时事政治的相关内容。因此,有效地控制了试题的跨度、综合度和难度。

2.试卷稳中有进,体现出创新性

201 2年全国新课程文综卷,在总体上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也有一些调整和变化,具有明显的创新性。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模块题量及赋分有一些调整。一是文化模块在201 1年没有出选择题。二是文化模块总分三年间逐年提高,从l2分到14分,再到16分。可见,试卷对文化的关注度加大。

三是哲学部分总分逐年下降,从2010年34分下降到2032分,2012年再下降为30分。使哲学部分所占的比重更加趋于合理。

第二,2012年取消了计算式选择题。2010年、201 1年试卷,都在第12题出了一道计算式选择题,要正确有效的运算,运用的知识一定程度上超出教材,加之综合性较强,因而难度偏大。2012年全卷中,政治试题没有出现计算式选择题,意在避开年年考的怪圈,也有舒缓试题难度的作用。

第三,试题更加关注国际交往与合作。2010年试卷中,有4道试题涉及国际交往与合作的相关内容;201 1年只有1道题明显涉及国际方面的内容。2012年有7道题涉及国际方面的内容。(教学论文 )更加广泛地关注国际经济(政府调控、贸易、并购、分配比较等)、国际政治(公共外交、对外交往)、世界文化(宗教、建筑、习俗等)。

第四,更加重视国际范围的科技交流与创新。2010年有5道题涉及科技创新,只有1道属于国际范围科技方面的材料。201 1年有4道题涉及科技创新,但都是以国内科技创新为背景材料。2012年虽然只有4道题的材料涉及科技创新,但其中有3则背景材料都是国际范围科技创新的话题。

第五,首次采用折线图呈现材料,考查经济知识。2012年全国卷第39题――在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收入分配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我国的最低工资是我国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为58%;我国最低工资是我国平均工资的21010,世界平均为50%。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中的比重分别如图8、图9所示

设问要求“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采用图式(曲线图、折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提供信息,便于对经济进行定量分析,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式,也应当成为经济学试题的基本呈现方式。

第六,设问定位准确,难度适当降低。2010年全国第39题(1)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一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评析”属于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要求,思维发散性十分明显,让学生难以把握,况且高考试题所提供的都是新材料、所设置的都是新情景、所提出的都是新问题,往往会让学生一时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导致得分率较低。2012年试卷中的主观题,不仅取消了“评析”思维能力的考查,而且试题设问具体明确、定位准确,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

比如,第38(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从知识上,考查分配有关知识;从能力上,主要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比较和概括能力、功能分析能力。

第38(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提高民生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

显然,考查的是政治生活关于政府工作宗旨、原则和政府职能的相关知识;从能力要求上,主要考查因果分析的能力,

第39(1)考查文化传承、传播和创新相关知识;同时考查功能分析能力。

第39(2)考查辩证否定观及方法论;同时考查演绎思维方法。

第39(3)考查哲学的方法论意义,同时考查演绎思维方法。

可见,2012年试卷中的主观性试题,设问指向明确,对于考查的知识范围与能力要求,都比较明显。

(三)显现课改理念与命题方向的统一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通过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课程评价、考试等方面体现出来,高考命题是课改理念的风向标。2012年新课程高考政治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时代特色。在试题的背景材料中,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收购德国股权、新能源、告别暂住证、公共外交、海底生物研究、当代中西文化交流、科学发展观、中医文化创新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二,关注民生问题。比如暂住证、出境安全、收入分配等。

第三,突出入文精神。比如公平正义、公共外交、借鉴优秀文化传统(名言、匡衡)、中西文化开放与包容、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科研改进生活、科学理论指导作用等。

第四,显现开放特点。比如纸币职能的探讨,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和主观性试题编制的答案,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第五,增强探究特征。比如第38(2)要求提出政策建议,探究性特征十分明显。

二、新课程文综测试政治试题的命题方向

(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为核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在新课程试卷中得到了充分反映。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国家意志;二是正面展示党和政府的形象,坚信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信人民政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自觉履行政府的职能;三是坚持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是坚持改革开放的新理论、新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五是发挥优秀文化传统的价值导向作用,在新形势下传承、发展与创新;六是推进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为主体

高考命题必须严格把握和有效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一般来说,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三个层级,高考试卷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体,主要考查考生所学文综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三)以综合运用能力测试为重点

能力立意是近年文综高考试题的突出特色和主导方向。能力立意的主旨功能就是考查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这种测试是把命题的着眼点放在能力上,侧重对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从高考命题发展来看,在不同阶段对考查的重点有所不同。大体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第一阶段:刚恢复高考的几年时间里,以知识立意为主。

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以知识立意和能力立意并重。

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期,以能力立意为主。

第四阶段:进入新课程高考时期,以能力立意和问题立意并重。这一特点,在北京卷、江苏卷中体现得比较明显。

以能力立意和问题立意的试题,一般具有下列基本特点:

①以实际问题立意,设置问题新情景;

②根据实际问题需要,确定考查的知识;

③突出考查主干(核心)知识;

④提问内容是对实际问题的认识;

⑤要求运用有关知识结合背景材料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对问题的全新阐释;

⑥答案编制和论证探究要求体现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

高考大纲对文综能力测试提出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的能力目标与要求,这些目标与要求都必然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能力体现出来,比如识记能力、理解能力、计算能力、读图能力、判断能力、辨析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归纳能力、演绎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表达能力、评价能力等,因而,各种具体的能力也必然在高考试题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反映。一般来说,选择题侧重考查中低层次的能力,非选择题则侧重考查较高层次的能力。

三、新课程文综政治测试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对考点进行重新整合形成综合性知识专题,为有效地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做好准备。在第一轮复习中,就应当按照相关问题,整合形成综合性知识专题,抓住重点知识,紧密联系实际,运用相关理论分析阐释现实问题。在第二轮复习中,可以选择一些重大热点专题,以专题形式为依托把相关知识串联起来,对各学科相关知识进行再次整合,既注重微观切入与宏观整合相统一,又做到主干知识渗透与思维方法运用相结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让学生习惯于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知识、思考和认识问题,切实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第二,强化主干(核心)知识,选定重点考点和主观性试题命题预测点,结合重大热点问题,加以训练和强化。

第三,从宏观与微观结合上准确把握重点考点,以备运用时根据试题设问要求找准对应的层次与角度。

第四,按照考试说明提出的能力目标与要求,有针对性的培养各种思维能力,特别是把理解与运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

高中化学新课程特点 篇5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也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中物理课程也相应进行了改革,新课改后的高中物理教材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呢?

一.高中新课改物理教材分类更加合理

改革后的教材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选修和必修又分模块,每一模块设计者都有不同的编写理念和要求,适合于不同授课对象。考虑到了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特点,由易到难的认知过程,按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去编排教材,降低了物理学知识的难度,使初中物理知识与高中物理知识衔接更加自然。从而为学生学习后面章节的知识奠定了基础,树立了信心,这样更加合理化。

二.新课改物理教材第二个变化是与当今科技和国际教育接轨

国际化信息化的元素非常明显,教材里面列举了许多的网站供教师和学生查询相关的物理学知识。数字化资源的利用大大扩展了教材的内容,使学生能学到更加丰富的物理学知识。

三.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物理联系实际

每章都有精彩的导入,旨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身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融进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探究,注意从身边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注重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兴趣与能力。

四.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

教材继承了我国物理教材的优势,强调教材的科学性,严谨性,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循序渐进,注重内容表述言简意赅、条理分明、深入浅出。充分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目标

五.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体现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从整体结构上为学生的自主发展留下了空间,非常注重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有趣的小实验,这不仅让学生们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让他们经历一些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

—1— 力.新课程改革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根本手段是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模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的平台。实施新课改,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一、树立新的师生观

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学生是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都是一个发展过程中的人。传统的教学中,教学过程被理解为一个有指导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处于一种相对的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就必须转变观念,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新课程倡导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其身心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了解并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以平等的心态去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学活动。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因此,在新课程下,要求老师主动积极地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从教书匠转变为学习者、探索者,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教师应使课堂教学多样化,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情境,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过程的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和学习需求,与学生共同承担学习的责任,切实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促进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共同发展。

二、树立新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一种居高临下的地位,师教,学生学,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只能被动的倾听。因此,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较少参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有思维、有思想的独立的人,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指导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启发和补充。教师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从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2— 交流、思考、对话,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畏惧感,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改进传统教学方法

旧的教学方式以老师教为主,学生机械的接受,学生自己思考探究的时间非常有限,这对于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而新课程要求以学生自主的学习和探究为主,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因此必须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在运用新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过程的体验

教师应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积极思考学生可能提出的观点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具体体验,这对新概念的形成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将起到重要作用。

2)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情境

只有创建了唤起学生积极性的教学环境,设计真实的学习任务,才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调动他们进一步研究的积性。

3)实现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实施探究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立探究的目标,根据目标和内容来设计探究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脱离具体的学习背景去获得探究能力的发展是不可能的,探究过程的经历与科学结果的获得是同样重要的。

4)促进学生更好地交流与合作

首先要让学生能够互相倾听,明白别人对问题的不同解释,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其次,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让学生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促进反思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合作与交流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地完成个人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培养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四、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课改下物理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有一些同学感到不适应而造成学习上困难。如何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学习,学习方法指导就显得尤其重要。

—3—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重在理解,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在高中阶段首先要去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独立钻研教材,课程教学中要尽量多地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材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教材的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阅读物理教材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边读边思考,挖掘提炼、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对于定义概念和总结规律时,可以直接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叙述,并加以剖析,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重点设计思考题,使学生有目的的带着问题去读书,还应设计些对重点的、关键性的内容能激起思维矛盾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维活动。

3、教会学生听课和记笔记

听课过程中做到五到:耳到,即专心听老师对新课的引入,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听老师提出问题以及如何引导思考和探索、如何分析、如何归纳总结,另外还要听同学的答问,看是否对自己有启发。眼到,即听课的同时看老师对重点、难点的板书。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看老师的表情、手势及动作,以加深对关键点的印象。心到,即用心思考、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分析老师是如何抓住重点、解决疑难的。口到,即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回答参加讨论,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听、看、想、说的基础上,对于重要的东西做好笔记,在自己某些知识遗忘时,有笔记可查,做到温故而知新。

高中化学新课程特点 篇6

一、化学板书的特点

(一) 紧扣教材, 有目的性

书与课堂讲授紧密结合, 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切忌舍本逐末, 无的放失。在设计板书时, 要考虑到板书能引起学生怎样的思维活动, 解决教学目标中的哪些问题, 一定要有的放矢。标题的拟定, 要反复推敲, 起到统筹整板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 书写规范、有示范性

化学板书不仅要工整, 遵循汉字的书写规律, 做到书写规范、准确, 还要注意专业符号的书写要符合国际规范。例如元素符号首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不是小写做下角标) 。教师板书除了传授知识外还有一个引导和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的重要任务。

(三) 言简意赅, 有精炼性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 其有限的版面不可能把全部教学内容都写上, 它只能容纳关键点、重点、难点以及纲要性的内容, 因此板书语言必须言简意赅。教学板书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运用简洁、易记的词句、符号等, 提纲挈领式的、有逻辑的体现教材内容, 并指导学生运用于学法之中。

(四) 层次分明, 有条理性

板书的一般“模式”是将黑板分为主体部分 (主板书) 和辅助部分 (副板书) 。主体部分作为讲授教材内容的系统板书之用;辅助部分可灵活机动, 随意擦写。若计划周密, 一般情况下, 课堂上不擦也够用, 做到一堂课一黑板。学生一看板书就知道这节课所授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和教学过程。因此要求教师板书时必须做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主线清晰、枝蔓有序。

(五) 重点突出, 有鲜明性

板书反映教学内容, 一定要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详略得当。书写的形式根据条目的性质, 或并列对照, 或彼此包含等。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 能详略得当地处理教材, 抓住重点板书有关内容, 用不同的色彩或符号区分重难点。一堂课后, 通过板书就能纵观全课、了解全貌, 抓住要领, 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

(六) 催人深省, 有启发性

板书要有启发性, 应独具特色, 引人深思。好的板书就像一个魔盒, 能帮助学生将知识延伸、能力升华, 能使学生将知识归类、类比关联。通过区分、对比等, 激发学生兴趣, 启迪学生思维, 使学生能顺利步入知识的殿堂, 自己去发现知识、获得知识。要使板书富有启发性, 一般采取“对比法”、“渲染法”等。所谓“对比法”, 就是把相关的知识或容易混淆的概念板书在一起, 以便于学生对比、区分。这种板书由于正反鲜明、对比强烈, 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所谓“渲染法”, 就是放大、缩小字体或用彩粉笔装饰, 以创设情境、催人深省, 强化效果。这种板书就像电影镜头一样, 顿时扑入眼帘, 特点突出、色彩鲜明、感染力强, 使人久而不忘。

(七) 形式多样、有趣味性

板书的文字、图表、格式要灵活多样, 不断有新的变化, 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 形成理解、回忆知识的线索。充满情趣的板书设计, 好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拨动着他们的心弦, 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感到生动、活泼、趣味横生。

(八) 掌握时机、有灵活性

书写的时间应同讲解的进度有机结合。有启发性的先板书, 有结论性的后板书, 还有边讲边板书。板书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教学中有时事先设计好的板书难以自然出现, 这就需要及时调整, 不可“墨守成规”。如发现板书设计有不妥之处, 应及时修改, 通过填、比、改、仿、创等各种途径来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板书, 从中发展他们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化学板书设计示例

以电解装置的组成为中心, 将外电路与电解质溶液内导电实质、电解质溶液中通电前后离子的运动状态的改变、阴阳离子在两极的放电、电极反应式、电解反应方程式、电解过程中的能量转换与电解反应的实质等知识点按一定的时间、空间与因果关系呈现出来, 通过“两电极在实验中的现象”观察、“外电路与电解质溶液导电实质”的理性分析、“外电路与电解质溶液导电原因不同等”的矛盾碰撞与“在阴阳两极一定存在着闭合回路中定向移动粒子的转换——阴阳离子一定存在得失电子——一定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逻辑顺序, 从形象到抽象建立一个思维模型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思维与教学过程, 板书将这一过程“显性”化展现。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 在体验中获得了“如何剖析电解池——解决电解池问题——应用电解池”的一般方法。

能量转换:电能转换为化学能反应实质:强制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分极进行)

高中化学新课程特点 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内容体系;建构特点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23-01

一、数学课程内容体系的选择

高中数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并采用学分制。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对于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选择,高中会考只考察必修课程内容。

从内容的深广度看,必修模块的课程内容相对宽广浅显;选修模块的课程内容更具有专题性,有一定的深度,符合学生数学专业发展的需求,也符合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以往的数学教学大纲相比,基础内容增加了向量、算法以及概率统计等内容。以往很多教师在授课时,常常用抽象的公式去讲解数学,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极具困难性。但现在内容标准介绍了数学的实用性,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作用。

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认识发展。例如在立体几何的学习中,建议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人手,认识整体图形,再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抽象出有关概念,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性质与判定。事实上,相关研究表明,对个体的认识是先从对整体的认识开始的。教师应该如何看内容标准,应该从怎样的教育科学研究视角看内容标准,应该更加关注内容标准中的哪些内容?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面向全国范围,对数学科目教育中某个学段或某个具体模块中学生应该学习哪些内容提出一些基本的要求,带有一种规划性质。课程标准界定的内容条目,是由模块中的主题来阐释的。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的这种组织和呈现方式,最突出的功能在于规定了具体数学知识的价值取向。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表明了为什么要教这个内容,具体知识点的学习价值是什么?每个具体知识是为了促进学生对内容主题的认识发展,而主题的认识构建又是为了体现课程模块的核心功能。分析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要关注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层次性”和“建构性”。课程内容线索包括了核心的知识与技能,核心的科学过程方法与数学思想,以及体现与社会生产生活结合的内容,这样的课程内容体现了多元化。

新课程的课程内容具有鲜明的层次性,一些知识不仅在必修中有基本要求,在选修中还有深入发展的要求。核心知识在整个高中数学新课程中是螺旋上升的,体现出“层次性”、“建构性”有两个方面的体现,一是课程内容的情景化,二是教学过程的活动化。教师认为新课程的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存在认识上的不足,他们习惯于用过去的体系来衡量新的体系。实践表明,这种系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教育教学价值和功能,教师经过教学实践后普遍认同和支持这种体系结构。

二、高中数学新课程的解析

内容的基础性。教师看到内容标准后形成一种认识,认为高中数学新课程的课程内容基础性有所降低,甚至削弱了基础性。

新课程削弱了基础性,会导致全体学生数学水平降低。例如内容多,容量大,课时量不够;习题难,学生做不了;课程结构变化大,要求的教学资源多,排课困难;对于《标准》和教材的要求难于把握;对于评价特别是高考心里没底。因此教师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的问题。

必修模块的课程内容属于基础性的,但肯定不是基础性的全部,也未必是基础性的保证。例如,对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之间的类比,或者从一维到多维的推广;可以是带着任务的实验操作;也可以是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数学建模活动等。总之,高中数学课程应当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由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规划未来人生的思考。为学生提供了选择和发展的空间,学生可以在适当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初步选择以后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转换、调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同时,学校和教师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选择,为学生提供选择的内容和发展的空间。

三、高中数学课程内容体系建构特点

1、新课程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它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的老问题,体现了数学的基础性和时代性,不仅要求学生学习数学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了解数学的基本观点、思想和方法,掌握数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同时还拓展了“知识与技能”的内涵。2、真理是永远不变的,无论是老课程还是新课程在对待数学史上一些好的方法和经验是永远适用的。3、新课程数学更注重科学方法的学习。高中数学的学习不只局限于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4、新课程数学重视探究式学习,通过教材内容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积极思考。5、新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真正学好数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周仕东,郑长龙,李德才.美国高中理科课程设置顺序调整研究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0(08)

[2]李艳琴.我国普通高中设置数学选修课程的认识与思考[D].贵州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07.

[3]林文柱.浅谈高中新课程数学教学问题的处理[J].数学教育学报,2008,17(2):6.

[4]张永超.关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适用性和科学性的几点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8,17(2):62-64.

[5]邹少兰.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现状调查[D].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07.

[6]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调研组,车丽娜,李德林,李妮娜,王婷.高中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与建议——基于山东省实验区的调查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6)

[7]郭晓明.整体性课程结构观与优化课程结构的新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05)

[8]熊梅,常新.当今一些发达国家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特点的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1994(06)

上一篇:中德文化交流会下一篇:煤矿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之水害事故现场处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