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改革制度(推荐8篇)
第一条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在整个教学工作中起着指导和协调的重要作用。制定教学计划是实施教学管理的起始环节,是保证教学正常有序进行的先决条件。教师都要制定教学计划,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相应的教学规范。教学计划应由备课组研究统一制订,教学计划应在开学一周内完成,经教务处审定后实施。
制定教学计划应遵循的原则:
1、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出发,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措施,不随意降低或拔高教学要求。
2、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又要关注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3、要充分体现为了学生的发展进行组织教学的原则,根据新课程理念和要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要体现有利于学个性发展。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自主权交给学生,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教服务于学。
教学计划一般包括:教材和学情分析;在本学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业务学习与研究及有关活动安排;教法与学法指导;以单元或章节拟定教学进度。具体见每学期初发放的“教学进度计划表”
第二条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上课前的教学准备活动,是上好课的前提。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及其解决方法;教学程序和步骤;教学方法和手段;师生双边活动安排;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教具和仪器使用;教后反思等。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要特别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整合。教案是教学设计的书面(电子)表达形式,教案的详略程度可因教材和教师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注重实效,学校提倡教师制作电子教案。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1、教学设计应在学科备课组集体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切合学生实际情况、体现教师教学特点及风格的教学预案。倡导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合作备课,鼓励不同教法的实验与创新。教学设计要按课时编写,并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2、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教材的结构体系、内容和编写意图,确定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精心预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3、进行深入细致的学情分析,对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兴趣爱好、思想状况、学习能力以及家庭和社区文化背景等进行全面了解。
4、在学法指导上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5、备课时,既要注重本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又要关注跨学科之间相关知识和问题的联系与综合。
6、积极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特别要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能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家长、同进行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进行多元反思,写好课后反思。
第三条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1、按照省下发的“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要求执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意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做到知识正确,概念清楚,同类材料丰富,容量适当,条理清晰,重点、难点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充分。
2、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社会实际,讲解、提问、练习面向全体学生。要尽可能地利用师生、学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营造健康、有序、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和学习意志,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鼓励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4、合理设置问题情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
5、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要讲易错点、易混点和易漏点。教师上课时讲授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课时的三分之二。
6、使用普通话教学,语言准确,板书工整,教态自然。按时上下课,不随意缺课和私自调课,不在课堂上会客、抽烟、接打电话以及做与教学无关的事。尊重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人格,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第四条作业布置与批改
作业一般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课堂作业包括巩固性练习(板演、口练、笔练)和检查性练习,课后作业除了布置常规的书面作业外,还要设计一定数量的活动性、实践性和研究性作业。作业布置和批改的要求是:
1、依据课程标准、教材与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或设计作业内容,作业难易要适度,数量要适当。课堂作业力求当堂完成。
2、着眼学生发展,做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要按学生实际分层次提出要求,可选择地布置不同的作业,避免机械训练和重复训练。
3、严格要求学生按时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规范。教师批改作业要及时、认真,对每次作业要给出积极的评价和及时的讲评,并按照不同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块的相关要求对作业等过程评价做适当或详细的记载,即填写“莘县第一中学作业批改登记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作业一般要按课时布置,语文(基础知识)、英语作业以单元布置,原则上都要全批全改;语文作文每学期“八大六小”,大作文要全批全改;英语作文每学周一次,要求全批全改;政、史、地要适当布置基础知识的巩固作业外,一般布置以学科拓展和社会实践性为主的课外作业。鼓励教师进行多样化的、富有实效的作业检查或批改方式的探索。
4、综合实践课(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及选修课程(如地方课程)的作业布置与批改参照综合实践课和选修课的的有关要求和规定执行。
第五条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外辅导的目的是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前提下,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课外辅导的基本要求是:
1、积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优秀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发挥特长,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对基础薄弱学生,要满腔热情,分析原因,从提高学习兴趣或抓学习常规入手,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个别指导或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在学习上取得进步,并对其特长给予鼓励和培养。
2、辅导要纳入教师的教学计划,做到认真、及时、具体,坚持辅导书面作业与指导动手实践相结合,辅导学生掌握知识与辅导自学方法相结合,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课外辅导要安排在学生自习或课外活动时间,不得妨碍其它学科教学,不得借故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经济负担。
4、课外辅导一般要辅导记录,内容包括辅导对象、时间、地点,可参照第二课堂活动的记录形式进行记录
第六条实验与技术(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
实验与信息技术,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要按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完成实验课与信息技术的教学任务。开展实验与技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
1、实验前应指导学生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内容、要求和有关注意事项,对实验器材进行认真检查,确保实验正常进行。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组合安装实验器具的能力。
2、实验时应做好实验指导和教学组织工作,严格要求学生按实验内容和程序进行操作,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实验完毕,及时填写《实验记录单》,并认真批改实验报告。
3、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课比例应占70%以上。上机前要明确上机操作的任务,提出具体要求;下机前要检查学生练习的情况并及时向学生反馈。上机练习内容要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一致,突出练习的针对性,鼓励创新。
4、地方课程的教育活动要与学科知识紧密联系,要与本地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突出活动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第七条学业评价
有计划地考核评价学生学业成绩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要逐步形成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考核评价功能的发挥,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学业评价的基本要求:
1、重视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评价。通过课堂观察、提问、小组讨论、质疑和作业考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描述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采用恰当的方式反馈给学生,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评价要有适当的记录(电子或文本)
2、利用检验、检测对学生进行平时学业成绩的评价。通过课堂检测,单元检测等形式考试,对学生课堂学习或阶段性学习进行评价,做好评价记录。并通过评价了解一个阶段教与学的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思路,改进方法,促进教学达到学科课程标准要求。
3、通过模块考试或终结性水平考试评价学生完成学业情况。这种考试的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注重知识的覆盖面和题型的多样性,做到试题分布合理,难易适当,注重基础,突出能力,区分度好。监考组织严密,阅卷客观公正、宽严适度,及时进行成绩统计与试卷分析,具体由教科处统一组织,年级组配合实施。
4、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评价按照其具体的实施办法执行。
5、任何班级和教师个人不允许对学生按考试成绩公开排名。
第八条反思与总结
教师应经常根据新课程理念和课堂教学要求对教学活动进行我评价与反思,通过评价与反思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总结提高。学期(年)结束后,教师应对完成教学工作的情况进行总结,总结报告要报教务处备案。
总结内容包括:
1、本人承担的工作任务及完成情况。
2、学期教学质量分析。
3、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课堂教学十条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紧盯“课堂教学常规要求”,“突出课堂高效益”的提高,针对学校领导和各级部主任、备课组长深入课堂听课发现的问题,现整理《课堂教学十条建议》,希望各年级、各备课组做好参考,真抓落实,各位老师在规范课堂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的个性教学,体会工作的快乐,提高教学的效益。
一、认真组织教学过程,上课预备铃结束前2分钟,应到达教室侯课。每一节课都要组织教学,上课铃响,教师必须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宣布上课,对学生的致敬必须还礼。下课铃响,向学生宣布下课。
二、每一节正课和自习都必须板书学习目标和明确要求。每一节课都必须结合学习目标进行课堂小结,一定留给学生3-5分钟的时间进行反刍总结。
三、杜绝课堂语言罗嗦,声音要洪亮,必须使用普通话,坚决克服语速过快和过慢,语言不带感情、说给自己听等现象,不能有口语和土话。
四、课堂教学必须加强管理,关注全体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每一根神经,积极动脑思考。教师导学、点播所支配时间不超过25分钟。
五、多媒体的使用是在正常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时。幻灯片多媒体不可多用,不能用手和教鞭敲击屏幕。避免一节课出现多数是滚动的多媒体画面或者仅仅出示学习目标。该板书的不能用多媒体代替。
六、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要杜绝小儿科问题和假问题(只是浪费时间,放慢节奏),提问有深度的问题必须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尽量少用集体回答。
七、问题设计要符合实际,增大学生的思维量,培养思维能力是目的。问题必须有深度,切合实际,充分调动学生,不能包办代替。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让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八、课堂设计时间分配要合理,推进快,节奏快,衔接好。加大课堂容量,加大学生思维量。老师全身心投入,利用老师的情感唤起学生活跃的课堂气氛。
九、科学板书设计,板书要设计版面和所写内容,一笔一划,不能连笔。板书要工整、大方、清晰。坚决克服字写的小、乱、草等现象。
一、韩国高中入学政策的变迁过程
(一) 实施高中入学考试制度时期 (1948~1973)
韩国自1948年建国后采用通过入学考试升入上一阶段学校的做法。在教育普及率不高、国民受教育需求高涨、经济持续发展的历史背景下, 小升初入学考试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1968年, 时任总统朴正熙宣布取消小升初入学考试, 实施学区内就近入学政策, 试图缓解小学生的升学压力。但是, 取消小升初考试导致升学压力集中在高中入学阶段。当时小升初学生比例只有51%, [1]能够升入高中、大学的学生比例就更少, 高中入学考试成为初中生要渡过的第一座“独木桥”, 其竞争压力就可想而知了。
(二) “平准化”高中入学政策时期 (1974~20世纪90年代)
1974年, 朴政府毅然颁布“高中平准化”政策, 试图采用釜底抽薪的办法使白热化的高中升学竞争出现转机。其具体措施就是实施统一的高中入学考试, 再通过学区内随机派位的方法确定入学方式。具体如下:1.普通高中的学区内分派入学:将全国的公、私立高中都划归至各大“学群” (大学区) , 通过统一考试筛选学生后在学群内随机分配。2.职业及半日制高中的考试入学:职业高中经考试提前录取, 考上的学生不得再报考普通高中, 而且学生只能填报所在市区的职业学校, 不得跨区。3.特长生的特招入学:在招生名额3%的范围内提前招收体育特长生, 统一考试, 如申请升入普通高中就在学群内进行分配, 申请职业高中则由各校自行筛选;4.特殊目的高中的考试入学:为避免全国高中的过分单一, 韩国在普通高中外设立了一些特殊领域的职业类高中, 通过提前考试招收具有相应能力的学生。特殊目的高中成立之初, 全国共设8所, 包括艺、体、铁路、海洋等专业。该模式也是提前招生的, 落选学生可在原籍申请进入普通高中。
高中“平准化”政策的核心和前提就是“平等”和“标准”, 因此韩国致力于教育环境的标准化建设。例如, 将公立高中的学杂费提高到私立高中水平来募集所需资金以改善高中环境, 由中央政府直接向私立高中提供专项补助等。此外, 为达到师资力量的平准化, 韩国以全国高中教师为对象实施集中培训, 辞退临时教师, 实施教师的学区内流动制。与此同时, 为改善教师待遇制定多项法律法规, 保障教师的工作权利, 试图让全国的教师水平真正保持“平等而标准”的状态。关于平准化政策的实施理念、具体措施、遇到的问题等, 本文作者已在别的论文中做过系统分析, 不再赘述。[2]
(三) 发展特殊目的高中, 默许中考竞争时期 (20世纪90年代~2009)
进入20世纪90年代,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力求教育立国的韩国拉开了恢宏的教育改革大幕, 从国家战略角度提出面向21世纪的一揽子教育规划。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韩国教育致力于“平等”、“均衡”、“普及”, 那么21世纪的教育则追求“竞争”、“卓越”、“多样化”, 高中“平准化”政策已不适合韩国国情。另外, 在越加严重的高考压力下, 学生和家长对高中平准化政策的不信任达到高峰, 中小学生包括校外补习费在内的“私人教育费” (1) 高达13.65兆韩元, 相当于当年教育总预算24.9兆韩元的55%, 83.1%的小学生和75.3%的中学生在上各类补习班和兴趣班, 其中92.8%的小学生和87.8%的中学生在校外补习班接受学校课程的补习。[3]
鉴于这样的背景, 韩国逐渐放松对高中设置的限制, 备受关注的特殊目的高中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该时期所建的特殊目的高中不同于以往的职业类学校, 而是以优越的教育环境、高水平的教师、相对灵活的课程设置、很高的一流大学入学率成为平准化制度外的“精英高中”。新一代特殊目的高中分为四大类:第一为科学高中, 全部为公立, 主要进行科学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第二类为外语高中, 或公立或私立, 主要以外语能力的培养为主;第三类为国际高中, 或公立或私立, 主要以培养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精英为目的;第四类为自立型私立高中, 归属教育科学技术部管理, 在财政自立的前提下享有自主办学的权利 (2011年后被统称为自律型私立高中) 。这些高中都通过激烈的入学竞争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学生, 教育部试图通过这样的措施满足学生及家长对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同时为国家培养精英人才。
精英高中的出现进一步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直至2007年, 韩国的“私人教育费”规模更攀升至20.4兆韩元, 全国学生的年平均费用为346万韩元 (17, 500元人民币) , [4]迫使韩国政府提出根本性的解决方案。
(四) 高中多样化、入学考试不拘一格时期 (2009~至今)
2008年就任韩国总统的李明博在其竞选公约中明确打出“高中300”口号, 承诺将集中建设300所不同类型、针对不同需要的高中, 缓解初中学生的高中入学压力。2009年, 教育科学技术部颁布的《追求先进的教育科学技术, 向世界一流国家迈进———2010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增加多样而卓越的学校范围。[5]2010年开始推行的高中多样化政策是整个计划的一部分。该政策的主旨是缓解特殊目的高中一类独大、全国竞争涌向这类高中的弊端, 建设各种不同高中, 以满足培养不同人才的需要。在高中多样化政策下, 李明博政府做了以下改革, 丰富学生的选择。1.在农村地区建设50所寄宿制精品高中, 通过考试选招农村地区优秀学生入学。2.指定部分高中为自律型私立高中, 使其在学校的学费裁定权、教育课程设置权、招生权、聘任教职员工、学校财政管理等方面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利, 政府只通过评估实施监管。由于该类高中主要经费来源为高中生的学费, 因此学费为一般高中的2~3倍, 招生模式也都由各学校自行确定。在此基础上, 还发展出一批自律型公立高中, 在给予自由管理权基础上保障学生择校权, 根据招生人数投入办学经费。3.发展精英型职业高中———“达人高中” (meister highschool) 。“达人高中”又称“产学联合职业高中”, 属于精英职业高中, 与全球范围的高端企业合作进行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确保毕业生在毕业的同时就业。“达人高中”的办学经费来自公共财政, 学生可免学费、住宿费和留学费, 入学自然也要经过严格的考试。达人高中在几年后很快跻身特殊目的高中行列。4.普通高中的“办特色学校”试行项目。未被纳入多样化高中项目的1, 800余个普通高中为对象, 韩国实施“特色学校建设项目”, 要求各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来, 以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和权利, 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高中。
从以上陈述中可以看出, 自2009年以来, 韩国政府通过高中多样化方式力求缓解入学竞争压力, 同时也注重学生的选择权利。但是, 由于特殊目的高中等精英类高中的招生方式并没有出现根本性变化, 高中多样化政策只起到为那些不能或不愿加入精英高中竞争、具有鲜明个性和特长的学生提供了一些出路, 并未能解决大多数面临精英类高中升学压力的学生的高中入学问题。
二、2015年韩国高中入学制度改革特点分析
2014年3月开始, 在韩国教育部的要求下, 各地方教育厅纷纷颁布了新的高中入学改革政策, 而本次改革的最大卖点就在于改变了精英类高中的招生方式, 使韩国的高中入学制度改革进入深水区。从各地方教育厅颁布的新政策来看, 本次改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通过更加多元化的招生模式, 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选择权利
从新政策来看, 韩国各类高中的招生方式如下表所示。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 韩国设有五花八门的特色高中, 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进行不同选择, 这是韩国2009年高中多样化政策的结果, 而2015年的高中入学政策更体现出这样的特点。韩国的高中分第一批和第二批进行录取, 第一批录取的高中为特殊目的高中、特色高中 (职业和体验型) 、部分自律型私立高中, 录取阶段为每年8月至12月初之间。在该阶段, 学生可根据这些学校陆续颁布的招生简章自行报名参加考试 (只能报1所, 不得重复报名) 。考试一般分为初试和复试, 初试要求学生提供各种书面申请材料, 复试则包括考察和面试等。被诟病导致学生考试竞争的罪魁祸首———外语、科学、国际三大特殊目的高中和“民族史观高中”等自律型私立高中也都集中在该阶段进行招生。第一阶段筛选一般在12月初即结束, 落选的学生就可参加第二阶段分配。第二阶段可选择的学校有当地普通高中和自律型公立高中, 每年的12月初至中旬期间内进行报名。报名及录选程序如下:以首尔市为例, 学生分3步向所在学校填报入学志愿。第一步是从全市范围的高中选出2所学校, 按照第一、第二志愿的顺序进行填报, 首尔市教育厅在优先考虑学生第一志愿的原则下, 从第一步申请的学生中抽选出各学校招生计划20%的学生, 未被选中的学生再进行第二步申请。第二步则要从居住地附近选出2所高中, 首尔市教育厅再根据学生的志愿顺序抽选招生计划的40%, 第二步也未能被选中的学生再进入第三步, 首尔市教育厅仍根据学生的志愿顺序统筹安排余下40%的招生计划。
资料来源:根据韩国教育部高中入学信息网站招生通知相关内容整理。另有8所英才高中未纳入统计。http://www.hischool.go.kr/high/biz/bbc.high.2014-04-23.
2015年高中招生制度更体现出对学生志愿的考虑。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应政策, 要求各学校在考察学生的能力过程中注重主观动机、潜能等因素。
(二) 改革精英类高中录取过程中的评价模式, 以“人性与动机”评价替代认知能力评价
2015年高中入学制度改革打出的是以“人性与动机”评价替代认知能力评价的口号, 而这个口号主要是针对精英类高中而提出的。如上页表所示, 韩国的精英高中往往通过初试和复试两个步骤, 一般来说初试通过笔试, 复试通过面试来进行筛选。大部分学校还要求提供篇幅冗长, 要求甚高的“自我发展计划书”, 使学生不得不找到各种补习班进行代笔。2015年, 韩国全面禁止第一批招生的高中通过笔试筛选学生, 而且废除“自我发展计划书”, 用1, 500字以内形式多样的“自我介绍”来代替。除此以外, 在“自我介绍”中不得出现任何奥数证书、各类考级证书、竞赛获奖证书等通过课外补习才能得到的成绩介绍, 也不得透露父母亲朋的社会经济地位相关的任何信息。各地分别出台了禁止在申请材料中出现私人信息的相关规定, 一旦违规将直降10%的成绩。在禁止出现这些信息的同时, 更看重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学习体会的评价和描述、参加社会实践过程的描述等。对于那些艺术、体育系列高中以及部分职业类高中, 则经当地教育厅长的认可后由各学校自行开发审查标准, 但也不得通过笔试对学生进行筛选。以首尔市科学高中为例, 该高中的初试是由校长推荐环节和考官确认环节组成。在初中校长推荐优秀学生后, 考官仔细认证校长和所在初中的资质, 确认推荐书、学生申请书等相关材料, 甚至到学生所在初中进行随机访谈。复试是在初试基础上提交“自我介绍”、“教师推荐信”、“学校生活记录簿”三份材料。即使是在科学高中, 在“自我介绍”中也不得提及任何奥数等竞赛获奖纪录, 只可记录成长感言和未来期望等。在认知评价被全面禁止的情况下, 如何甄别适于在本校就读的学生对于向来以招收具有“科学素养”的学生为荣的科学高中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三) 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更加多面、客观和系统
甄选出“具有创造力和学习潜能的学生”是2015年评价体系尤其是精英类高中的核心理念。为此韩国也做了不少改革, 修正了过去学业评价制度中不合理的因素。例如, 韩国一直有“学校生活记录簿”制度, 作为全面评价学生学校活动的依据。“学校生活记录簿”详细记录了包括学生出勤情况、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业成绩、社会活动参与情况等。过去的做法是, 在记录学生成绩时, 按照年级学生的总体比例划定9个等级, 第1等级的比例为4%, 第2等级为11%, 第3等级为23%……用这个等级再根据各年级和学期进行分值换算。这样的学业评价模式造成的结果是学生不得不在本学年、本班级学生之间进行竞争, 造成同学间的紧张, 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2015年, 韩国改革学生的学业成绩记录模式, 并不划定等级比例, 改用原始成绩和学年平均成绩进行指数换算的做法, 以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这样的计分方式或可能使高分学生增加, 给高中迅速选出学业拔尖的学生增加难度, 但是将有效减少同校同班学生之间竞争的局面。另外, 学业评价不仅包括单纯的课程成绩评价, 还包括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学习特点、课外读书情况等的综合描述, 以及课程出勤率的统计等。在这些与学习有关的内容外, 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信息也会记录到“学校生活记录簿”, 作为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依据。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变化是废除了第一批招生的高中对报考生学业成绩的要求。比如, 总成绩在所在学校前50%的学生才可报考国际高中等限制在2015年的改革中已经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按照招生计划2倍的比例进行初试等更加宽松的报考条件。另外, 为了体现社会公平, 第一批录取的高中留出一定比例给特殊学校毕业生, 在第二批录取的学生中优先考虑贫困家庭的学生, 以及家庭暴力、性暴力受害者等, 在严格保密他们的私人信息的情况下, 尽量满足这些学生的志愿。
总之, 2015年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淡化了对课程成绩的严苛要求, 力求多方面考察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潜力。
三、韩国高中入学制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韩国的高中教育改革历来是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高中入学制度改革, 其重要性不亚于高考。近年来韩国不断改革高中入学制度, 呼应教育立国的国家战略目标和教育消费者的需求。总的来看, 韩国2015年高中入学制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 高中入学制度改革是系统工程, 需要教育各领域的配套制度来保障。2015年韩国高中入学制度改革体现出的“公平、多元、不拘一格”特点, 是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近年来的改革中都在强调的目标。基于这样的系统理念, 韩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建立了移动授课制、自由学期制等多种教育模式, 使学生从小培养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的能力。而经过高中入学制度进入不同类型高中以后, 学生也完全有机会和可能通过高等教育“立交桥”模式进入到自己所期望的大学进行学习。这样的制度建设才是韩国高中入学制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原因所在。
其次, 既保证为优秀人才提供优质的高中教育资源, 又避免学生为升学进入无尽的中考竞争中, 是韩国多年来不断探索高中入学制度模式的目标。纵观韩国高中入学制度的发展历史, 可发现韩国曾历经划一的统一考试、低水平均衡的“平准”、多元入学等多种模式的探索, 这个过程中的经验也正说明, 高中入学制度既不能单纯强调教育资源的平均分配, 也不能追求单纯的考试至上主义。只有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环境, 使学生有所选、有所图, 才是真正应该追求的。
最后, 值得注意的是, 在学历崇拜热度仍然高居不下的今天, 在大学排名森然存在的情况下, 高中入学竞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必然会继续存在。即便韩国目前颁布如此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措施, 也无法真正避免围绕精英高中的竞争局面, 这是韩国政府乃至全社会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探索出更加合理的入学制度, 是韩国, 或许也是我国需要不断思考的。
摘要:2014年3月, 韩国各地方教育厅纷纷颁布2015年高中入学政策。政策体现出“公平、多元、不拘一格”三大特点, 标志着韩国的高中入学制度从过去的平等划一模式转向多元入学模式。本文拟对韩国高中入学制度改革进行系统分析, 为我国高中录取制度改革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韩国,高中入学制度改革,公平,多元
参考文献
[1]#12
[2]参见姜英敏。“高中平准化”时代的落幕——韩国高中多样化改革浅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10 (6) .
[3]#12
[4]#12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在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新教育形势下,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各个阶段教学的重要课程。
一、高中信息教学教学内容的优化
新课改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不断地优化教学。优化教学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师资力量方面的优化,另一方面是在信息技术教学教材上的优化。随着新科技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让学生能够紧紧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要不断地更新和优化,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外,还要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学校一定要及时地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的知识水平得到优化,有更高的信息技术领悟能力和认知能力。可以说新时期要想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符合新课改标准,优化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强化教师的信息技术专业能力是前提。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重视实践
新时期的课程标准要求各个阶段的教学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于信息技术这种实践性很强的科目来说,要想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强化教学实践这一步骤是关键。实践操作具体分为实验和实训两个方面,实验方面,教师要在当堂讲完理论之后,直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进行不足的指出和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完善。实训方面,就是指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借助家里的电脑进行信息技术技能的真正实操,在操作的过程中更加加深对课上内容的理解。总的说来,新时期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操是教学的最关键环节,决定着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否真正意义上有效。
新时期无论是什么学科的教学,都要求教师讲求教学方法,应用合理的教学策略,而信息技术这一门课程实践操作能力很强的学科,对教师和学校提出了更高的策略要求。本文提供了以上教学策略上的优化,希望能够为更多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者带来教学上的灵感,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侯凤鸾.中学计算机教学创新之我见[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5).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紧紧围绕课程改革这一中心工作,认真学习和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充分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增强课程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抓好教学常规,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具体目标:
1、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目标,探索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
2、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发挥创造力,与教师共建生命课堂。
3、从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入手,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共同成长。
三、成立新课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孙洪喜
副组长:张勇 孙洪生
组员:鲁宁 杨翔 张瑞 孙灵灵 孙凤丽
四、工作要点: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适应课改需要。
本学期,要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文章,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及相
关的政策措施等。本学期的重点学习内容主要是四方面:
1、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
3、有关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和经验;
4、有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和经验。
5、组织教师到县城四关和邻近乡镇课改先进学校学习。学习可采用集体辅导与个体自学、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手段上要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好身边的学习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并把学到的理论和观点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二)执行教学常规,优化教学管理,确保课改有序进行。
1、本学期要坚决贯彻教学常规,并能不断对常规进行修订和完善,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抓好两课两操两活动。实行期初、期中、期末教学工作三检查。本学期,将调控执行新课程计划情况,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以及教研情况等。
2、继续执行听课制度,要求校长、教导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教师不少于10节。听课后,要加强交流。及时撰写教学反思。
3、备课上减轻教师负担,在实行改革的基础上再实行优化。每位教师要上好每一门新课程,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主体式、开放式教学的优势。加强集体备课,要在集体的智慧上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4、要把撰写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也作为一项常规来抓。在教育教学工作之余,习惯性地写好教后随笔、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论文,向有关杂志报刊投稿,为自己评选高一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创造条件。
(三)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课题活动,提高科研水平。继续执行教师间相互听课制度。期初有计划,活动有主题,讨论有记录,期末有总结。教师外出听课回来后要向分管领导和同科老师交流听课情况。开展好校本教研工作。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提高整体学术水平,支撑实验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重视培养教师,提高队伍业务素质。
1、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方面的有关理论。
2、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选好苗子,压好担子,形成一支青年骨干、学科带头人的梯队。
3、本学期着重抓好四、五年级的新课改工作,加强指导,树立典型。
4、明年把新课改工作在全校全面展开。
心得一:
我们在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时听到几个频率较高的词语:新课程意识、评价方式的转变、要给学生减负增效。。。
其实,每次一听到这些词的时候,我就在思考:我们的做法上符合这些吗?这里我就讲两个方面的问题,和同行们探讨,更恳请大家对我见解的批评与斧正。
1.我们来谈谈减负增效的问题。其实减负增效不应该只说是对学生,一定要对教师是一样的做到才能够真正做到。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了新课改,那么,我们是不是已经做到减负增效了呢?对学生来说,首先从课程学科的设置来看:在课改之前,高一的新生只有8个学科,就是没有生物学科,其实就是在课改前,学生想真正将8个学科都学好已经不容易了。当然我还是发现,高一的学生的确将8个学科都学得较好的,这不仅要学生有较高的智慧,更要有相当好的方法。然而,新课改之后,学生的学科变成了9科。不少的学生真的就是照顾了这科无法照顾其他学科。我所遇到的学生,无论他又多优秀,都给我的答案大同小异:总感时间紧,每天就在不断的赶作业。其次从每个学科的内容设置来看,我是教数学的,我这里就以数学学科为例来加以说明。数学课改前的第一学期的内容就是三章:《集合》、《函数》、《数列》。至少我们作为一个教师,总还感觉到:这些内容能够在一学期中可以完成的。然而在课改以后,第一学期的数学内容明显增加了,内容有:《集合》、《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四章内容,当然还要感谢市教科所的领导们非常了解情况,为大家减轻负担,把《三角变换》没有列入全市期末统考的范围。同时在函数部分还新增加了《幂函数》的内容。在其次是四川的高考在命题上怎么命?没有谁能够明确的告知的事情。所以老师们在讲课的时候就还是新瓶装老酒、穿新鞋走老路。在课堂上、课后的作业指导上,没有真正贯彻课改的理念和意识。从这样的一些层面分析:所谓课改的减负问题还真成了有的老师说的减负就是加正的了。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在减负工作中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改变自己的理念,当然理念不是说改就改的,这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和时间。正如北京十一学校的特级教师王春易的“讲和不讲”的问题一样。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些调整和改变,我们的学生不能象成七那样,讲不讲都没关系。教师理念要慢慢改。我们面对的学生在初中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群体。初中教师那一种填鸭式教学没有改变,就会影响高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换句话说:中学的课程改革是一个整体,只是改变高中教师的理念是不现实的。
其次,高中教师在不能改变更多的现实的情况下,应该做到的,还是要多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解读》,从中找到改变课堂的要素,尤其要找的是:我们再教学中要如何操作,才能够体现我们的课改的真正精髓。
再次,教师们要发扬合作与团结精神。真正做到充分的集体备课活动。在备课活动中不仅要多进行理论的学习,同时还要做到集体认真研究课本,对教学起好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第四,对课改省份的高考试题的研究,教师要洞察高考的方向和趋势。不仅在备课组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现出来,同时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还要不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搞清楚每一堂课中的,讲、如何讲、讲多少等的问题。这就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益,在指导学生时,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时间的利用率。
2.谈谈评价方式。其实,我们搞教育的人都知道:教育评价是一个令人头痛的事,可以说到现在都没有一套评价方案是很好的。其实,我在这里谈得评价方式是指: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教师或学校的的评价。首先,我们来探讨对学生的评价。要分为几个方面的来讲,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是一个评价方面,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教师给予的评价,学生交来的作业,教师的批改和评语,也是一种平时的评价。学生参加一个阶段的学习,参加的阶段学习考试得到的结果也是一种评价。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就是高考一次来一个终结性评价。除后面的终结性评价以外,我们老师在以前不少老师没有注意自己的评价,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其实我建议作为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最好是一种鼓励式的,发现优点式的评价起到的效果会明显一些。高考的终结性评价,对我们老师来说。是没法改变的。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来说,现在各地的搞法,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一个专家讲:学生的一次成绩好坏能够评判一个教师在平时对学生的教育的水平和对学生的培养,尤其是一个学生的将来的法杖潜力?对现在的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转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型,教师的特能讲,更多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多的体验参与的一种意识。高考的评价方式没有变,无论怎么改,同样不能改变学生学习教师特能讲的方式。不改变对教师对学校的评价方式,学校和老师更多更看重的是:学生高考的成绩。在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经常说:不能拿高考的成绩比较学校和学校的好与不好,但是,实际能做到吗?现在,不用高考成绩来衡量一个学校,衡量一个老师,那么,有用什么来衡量更好呢?每年高考成绩发下来以后,为什么教育行政部门,又要统计,进行一定范围的评比表彰,这又是符合我们的现代教育中得课改理念吗?
在教师的教书育人过程中,不要以为教给学生多记得几个公式,多记得几个结论,这个老师的水平就要高。对教师的评价能不能看学生的发展潜力?教师的教书育人中,重点可能还应该是育人。
心得二: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将在全国铺开,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必须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为此,国家教育部组织了本次新课程远程教育研修。经过十多天的新课程培训学习,使我收益非浅。下面就结合本次研修内容,谈谈学习的体会与心得。
一、实施新课改首先要转变教师固有的教育观念。新课程标准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顾及学生个体的差异,教学目标的制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并且起点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的不同,起点科学合理,既考虑到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课业学习的目标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又充分考虑到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开放式培养,使每个学生的学习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学困生有成功感,学优生能最大程度的放开手脚,对所学知识进行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的掌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各展所长,各有进步,各有收获。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理念,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二、实施新课改必须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学模式,多是一言堂,满堂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理解程度,基础水平,个性差别,要求所有学生对学业的完成整齐划一,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扼杀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发展,新课程则提倡构建 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教学模式,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对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合理的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要敢于让学生提问,敢于让学生发言,敢于让学生讲尽兴,敢于让学生表现自己,敢于让学生标新立异,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要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进行合作型学习,充分培养学生的探求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问题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新课改必须改变固有的评价模式。
旧的评价模式是定性评价,在这种评价模式下,只是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品质的评价,评价方式呆扳,不利学生的发展,打击了一批学生的积极性.而新课程评价模式则要求除了定性评价之外,还应提倡定量评价。要求在评价学生时,不是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一次 考试的成绩论成败,评价方式要科学、全面、客观,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实施新课程必须注重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之下的有效教学应该体现出四个维度,即在四个范围体现:第一,要看课堂教学的效率度。你的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你的目标的有效性,你的开放度,达成度等等。第二,课堂教学的开放度。她的这节课具有很强的开放意识,完全不是一种封闭的就课本弄课本,这里边就包括了内容的开放度和对教科书的再开发问题,还有教学方式的开发度,包括个性化的、多样化的一些引领等等。第三,应该看课堂教学的深刻度。这个深刻度主要体现在内容处理的深刻上,学生思维的深刻上,我们视野的引领的深刻上。最后一个衡量有效教学的标准,我认为是幸福度。什么叫做幸福度呢?第一看学生的情感素质的发展程度;第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是否体验到了一种学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等等;第三个就是学生能不能享受到智慧生成的这种成功的愉悦感。
五、实施新课程必须正确把握三维目标。
要正确地把握三维目标,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就是先以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作为切入点,进行了确切的学情分析,这是一个保障。第二,在过程和方法的有效设计上,进行了高效的引导。第三,在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作为贯穿全课的追求目标。另外,还要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储备,当作实现三维目标的一个重要的保障。
六、实施新课程必须结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
我们看待课堂教学的有效问题的立足点之一,应该首先就是看我们的教学能不能充分地遵循了学科固有的一些属性和它的一些基本的特点。那么,按照学科的基本特点的这个角度来考虑,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衡量课堂教学的活动是不是有效呢?第一点,我觉得现在的教学当中,存在着一个轻知识重能力的倾向,这种倾向实际跟学科特点是不一致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理直气壮的去抓知识。第二点,其实跟第一点相联系,有效教学应当体现出学科的叙事性的特点,而且叙事性必须要条理清晰,就是第一叙事第二清晰,如果你叙事不清晰这不能说有效的,如果你没有叙事的话就更没效了。第三,必须把握好课堂,教师讲授和学生思维活动的关系,这个问题也跟前面讲第一个问题知识和能力问题有关系,我觉得知识和能力问题,还应该是一个总的纲,不可偏废,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对过程最低限度的讲授,进一步探究活动只能是空中楼阁,那么建立在这种空中楼阁基础之上的教学肯定也是无效的。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教研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教研工作方向,努力抓好课堂教学效果、教学常规管理监控工作;加强对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高的培训力度,促进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及教研队伍建设,提高研究、指导、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发展,使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上一个台阶。
二、工作目标
以课改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促进课堂教学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指导学校开展好校本研修工作,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以生定教,加强对课堂教学效率的要求,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以课堂教学追踪与“听推门课”相结合方式,有效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做好区级立项课题指导、追踪工作及成果推广工作,及时发现和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做好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的培训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树立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面向基层,面向师生,深入实际,搞好教研,开创我区教研教改工作新局面。
三、工作要点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1.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基础教育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充分认识理论学习对教师素质提高、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提升四种能力:课堂教学的评价能力、有效教研活动的组织能力、命题及评价能力、课题研究能力。
2.完善理论学习的组织管理与检查,倡导全面学习与重点学习相结合,集体学习与自我学习相结合,外出学习与内部交流相结合,抓好落实,使理论学习真正成为教育教学实践的动力。
(二)确立质量为本的教研理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服务质量
1.明确办学目标,向管理要质量
加强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检查,确立明确的办学目标,把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放在工作首位,抓好抓实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其它行政管理工作,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深入理解新课程,全面落实课程计划
督促、指导学校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开足开齐课程,指导学生进行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3.按照课改理念,加强课堂教学常规管理
认真执行《XXX县教学常规管理暂行规定》,抓好教师五课基本功(备课、上课、观课、说课、议课),规范教学基本行为,完善教学常规管理。认真指导学校开展学科研讨课交流活动。
4.深入课堂,向课堂要效益
督促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理解、把握和实施好课程标准,落实好“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让教师注重关爱学生、了解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以生定教”,有针对性开展课堂教学,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之目的。学校要严把四个关口,一是严把集体备课关。制订集体备课活动流程,加大对集体备课的过程督查。同时要抓好教师个人的二次备课及课后反思工作,突出个性化教学风格,杜绝网上粘贴教案,防止只备不用的现象发生。二是严把课堂教学关。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摸式,建立课堂教学监控机制。三是严把作业批改关。作业批改要认真,抓实学生的错题订正。四是严把辅导关。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辅导策略,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特长生的指导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实施过程、有记录、有检查,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5.以课改工作为中心,做好教育质量监控工作
(1)随着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不断完善,我校将进一步加大对全校教学质量监控力度,逐步建立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指导、督促学校将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抓实,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总结,有据可查。
(2)认真组织做好单元检测、期末考试的相关工作。做好学科质量分析等工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整改意见。
6.加强毕业班管理,做好毕业生的思想工作
在指导、督促学校加大教育教学管理力度的基础上,健全和完善校级教研网络机制,充分发挥教研网络的作用,制定具体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案及意见并落实。狠抓毕业班工作,学校要成立毕业班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目标,落实任务,责任到人,及时布置、安排毕业班相关工作。
(三)加强校本研修,将信息技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全面提升教师课题教学的能力
1.加强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督促、指导学校抓好校本研修工作,让教师能自觉钻研课标,钻研教材,钻研教法,钻研学法,苦练教学技能基本功及组织开展好集体备课、听评课活动等校本研修活动。学校要组织教师们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进行认真的总结、反思,并通过“教师论坛”这个平台,相互交流。
2.发挥教研网络作用,促进教研的有的放矢
重视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与管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设备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拓宽教育领域,努力实现网上教研、网上论坛等形式的教学研讨方式,整体推进教学方式的现代化。
加强学科之间的沟通和整合,改变学科本位的教研倾向。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定期或不定期的教学交流活动,搭建多样化的教研平台,为学校有效开展教学服务。
3.坚持重心下移,有效进行教学视导。
(1)本学期将按计划,有安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视导工作,通过课堂教学追踪、听“推门课”及检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多种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2)继续开展校本教研、教师论坛、送课下乡等教研活动,引导教师把先进的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力争使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有明显改观。
(3)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各类教研活动。
(四)抓好教育科研工作,促进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1.认真指导学校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坚持“问题即课题,教学即教研,成绩即成果”的研究原则,扫除教师对课题研究的畏难情绪,让广大教师真正感受到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实现教研与科研的整合。突出研究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科研要降低研究重心,规范科研管理,提高研究质量,倡导“问题即课题,教学即教研,成长即成果”的科研理念。教研员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科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做好课题研究工作。
4.组织开展师生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技能等评比活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5.组织师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各类教研活动。
(五)抓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信息技术要领, 掌握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播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标。在新课程改革中, 信息技术课改革的重点究竟在什么地方, 又应该怎么去改革呢?
一、更新教育理念, 适应社会需求
1. 更新教师教育理念, 紧跟时代的步
伐。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 我们首先应该深刻领悟新课程理念, 切实贯彻新课程理念的精神, 按照新课程要求设计教学, 成功地进行课堂教学, 培养出全面而又富有鲜明个性的人才。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了五点:提升信息素养, 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注全体学生, 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 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 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
2. 不断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以提高教
学能力。 (1) 要培养创新型的学生, 首先要有创新型的教师。新课程基本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思想禁锢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 (2)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参与能力。新课程提出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地方课程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实施, 给教师研究、设计、开发、实施、管理、评价课程提供了平台, 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研发中去。 (3) 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不断获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迅猛增长的信息浪潮更加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以学生为中心, 促进个性发展
1. 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从事某项学习
活动时, 会有强烈的学习欲望, 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 从而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良好的交流。因此, 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学生间互相协作的教学气氛, 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宽松自如的天地, 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 新课改提倡学生主体性原则, 就是以
学生为中心,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就必须要了解学生的不同需求。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熟悉学生的情况, 另一方面要有广阔的教学思路和形式多样的方法。比如, 每年高一新生入校时, 有的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不用学习课本的程度, 而有的学生却连键盘都不会用。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认真思考, 最好能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分组, 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教学,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信息技术课教师除了上好必修的模块, 还可开展多种多样的选修内容, 比如网页制作、flash制作、图像制作、程序设计等等, 让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三、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改革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注重交流与合作。因此, 在信息技术课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 如任务驱动、小组学习、协作学习等, 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比如, “任务驱动”、小组学习等。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 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 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 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 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 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和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不能仅限于一种教学模式, 否则课堂教学会失去生机和活力, 要根据具体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选择一种或者多种模式进行灵活运用。
四、完善评价体系, 增强教学效果
评价是教学领域一个永恒的话题, 也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在教育实践中, 究竟采用何种方式的评价, 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发挥出评价的作用, 促进教学活动的积极开展。
新课程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三大目标, 当然也是信息技术课的三大目标, 同时也是信息技术课评价所应坚持的目标。评价的方式包括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现代教育的评价应该是三者的结合, 信息技术课的评价也应是三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一;深刻领会课程理念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标准》提出的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一谈思考和认识,以期抛砖引玉。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认真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是有质量的生物学教学的基础。
一、从教材的变化中把握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
新教材不是生物学内容的简单组合,不是将“传统内容”任意删减,不是将体现“现代”的内容与理念随意堆砌与叠加,我们必须用哲学的眼光来研究教材。
首先,要研究新教材的哪些内容是继承传统而保留下来的,为什么要保留这些内容。例如,必修部分是为所有高中学生打好生物科学基本素养的基础。它贯彻一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特别是科学探究的能力,二要重视当代社会的需求,体现时代性,三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相应发展的选择内容思路。在删除《大纲》中“繁、难、偏、旧”内容和初中已有内容的同时,表明了当代生物学已经发展成为生命科学。
其次,我们要全面深入地研究新教材的变化,要研究教材为什么要做如此变化,如何系统地认识这一变化。在新教材的变化中,我们要看到变化的原因、变化的目标和变化的科学性。同时,还要看到变化中不变的东西,那才是有力量的生物教学的高度表现。只有很好地解读《标准》,研究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变化,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设计科学、教学目标准确、教学活动有效。
二、夯实基础知识和发展创新精神相结合
新课程把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顺应了国力竞争是人才培养的竞争这一时代潮流。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必然将主要方向定位在以能力发展上,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强调科学教育的基础性,注重科学素质的培养仍是我们的教学之本。重视基础,发展基础,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能力。
第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提出的新观点和新做法,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并认真对待,尽量运用已学的基础知识进行耐心的分析和讲解。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发展“问题研究”“问题解决”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生物新课程提出的“探究”和“创新”不能成为教学的一种时尚,它无论是过去、现在正是未来,都是生物教学理应关注的内容。
第二,在发展创新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生物学核心内容的掌握和基本概念的建构,弄清基本的生物学事实,概括形成科学概念,学会迁移和应用。可以运用課前复习提问、课后书面作业和小测验等形式督促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点的学习。
第三,积极鼓励学生多看书,这包括课本和课外的生物学相关书籍。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是《标准》实施的载体,也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依据。
三、组织好探究性学习,处理好与其他学习方式的关系
从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及教育价值出发,精选探究活动的内容,务求少而精,不能片面追求探究的模式,而要让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有机地结合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分类设计,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营造“探究”的“问题情境”。
例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史一共安排了四段内容:1.普利斯特利的玻璃罩实验,2.萨克斯的验证光合作用产物实验,3.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4.鲁宾和卡门的同位素标记实验,在课堂上都要给予展开分析,充分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实验思想,体会对照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可以萨克斯的实验和恩格尔曼的实验为重点进行介绍。课前组织学生以天竺葵为实验材料,分组重做萨克斯的实验,并在课上交流;课堂上还可以讨论为什么用水绵做实验材料,为什么要在没有空气的条件下,为什么选择极细的光束等问题。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实验,可体会到科学的对照思想、合适的材料选择、合理的步骤设计、正确的结果分析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四、倡导新型的教研文化
倡导新型的教研文化是有效的生物教学的根本保证。新的教研文化是让教师积极参与《标准》、新教材研究,并促进每一位教师发展的文化,它强调教师合作学习研究与个人学习研究同等重要。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真正感受到这样的“研究”能使自己看清方向,在和同伴的不断交流、反思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对生物新教材进行理性的思考,是“有效备课”的组成部分。同时,要强调教师个人的研究,要做到研究《标准》和教材,研究专家对“新教材”的内容、观点和思想的理解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对新教材的自我认识和研究。这种再研究,是教师自己的思想和创造,这正是新课程所需要看到的本质东西,教师由此实施的教学才能有更大的空间关注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处理好“学”“导”“教”三者的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
[1]陈振杰.实施目标分组教学促进师生良性互动——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5,(16).
[2]尹贵.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2).
[3]陈朝东.新课程理念对生物教师素质的新要求[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高中新课程改革制度】推荐阅读:
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09-25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培训体会11-07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06-25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09-13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06-12
高中化学新课程特点06-17
高中新课程中数学探究06-30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反思07-04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07-26
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