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材料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材料(精选8篇)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材料 篇1

1、总体思路:联(联系课本、笔记内容,寻找是否有依托的内容和观点,然后迅速简单记下稿子上)→→找(找回材料,印证材料是否有课本提及的观点,逐一标示出)→→联(对材料与课本吻合的观点,答题时尽量联系用上课本观点、专有名词)

2、具体步骤:明(明中心)→→审(审问题)→→划(划材料)→→联(联答题)

(1)明(明中心):无论题目有多少问,都总是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明确中心后,每问都必须环绕此中心作答,不能脱离。明确中心方法有四:①浏览全部的问题,看从哪一板块、哪一具体问题设题;②紧盯材料的出处:标题、注释(尤其是时间、人物、著作等);③抓住中心句:通常在段或句的首、尾、中;④根据材料大意自己提炼。

(2)审(审问题:三审一挖不分割):

①审清题目能力要求(论述?比较?评析?尤其是比较,技巧性最高)

②审全求答项及分值,依此定分点及观点(答点≥分值)。尤其要注意结合……(如背景)列举(或评价)……(如措施)此类问法,别忘记要答结合后的求答项;

③审准答案来源及答题的范围(如时间)、方向(政治、经济、文化),以防止答非所问。答案来源有以下三种情况:A、根据材料……回答,则答案从材料中即可提炼完整;B、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则答案既要从材料又要结合课本所学提炼;C、请回答,则答案来源同②。

④挖:尽量挖掘题干的有效信息,答题时务必将之变为答案。

⑤不分割:要将各问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思考,因各问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

(3)划(划材料):根据问题中的求答项,在材料中用不同的序号及线条将各求答项观点分别标示出来。要求:必须要逐段、逐句分析提炼观点,尤其是短材料更应该如此,一句话往往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观点。(一般以句号、分号、省略号为依据;尤其是要注意省略号两侧的语句;部分答案可能就是句子的缩写)

(4)联(联答题) :①运用好“联→→找→→联”公式

②因各问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所以注意前后问是否有递进关系,前面的问往往为后面的问提供答题的思维方向(或许,回头就是答案)

③简洁作答:点多、面广、话短(答案组织:A、择录材料中的某些短句、字词,但不宜过多抄袭长句;B、联系利用课本的经典结论或观点;C、自己归纳、提炼,尽量用上专有名词、习惯用语。)

④先概括(多用专有名词、习惯用语),后分析;史论结合;

⑤注意格式及版面:点化,标号,求答项等;整洁

⑥不要串题(随意对换题号);不要留空。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

1问:历史老师要求课前要预习,怎样预习才会更有针对性?

在预习的时候,应做到看、做、思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预习仅当作任务完成,而要将它作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带着知识点和问题去听课会有解惑的快乐,也更听得进去,容易掌握。

2问:课堂学习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如何才能将课堂学习做到实处?

有准备的去听,也就是说听课前要先预习,找出不懂的知识、发现问题,带着知识点和问题去听课会有解惑的快乐,也更听得进去,容易掌握;

(2)参与交流和互动,不要只是把自己摆在“听”的旁观者,而是“听”的参与者,积极思考老师讲的或提出的问题,能回答的时候积极回答(回答问题的好处不仅仅是表现,更多的是可以让你注意力更集中)。

(3)听要结合写和思考。纯粹的听很容易懈怠,能记住的点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学会快速的整理记忆。

(4)如果你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识,课上或者课后一定要花时间去弄懂。不然问题只会越积越多,最后就只能等着拥抱那“不三不四”的考试分数了。

3问:高中历史知识点很多,又感觉十分乱,平时读了一遍两遍记不住,我们应怎样去记忆历史知识?

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2)合理用脑。所谓合理,一是要交替复习不同性质的课程,如文理交叉,历史与地理交叉,这可使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轮流兴奋与抑制,有利于记忆能力的增强与开发;二是在最佳时间识记,一般应安排在早晨、晚上临睡前,具体根据自己的记忆高峰期来选择。

4问:我们的选择题老是失分较多,如何做选择题才能少失分?

选择题要做到三步法,即:一审二联三确定:(选项)

一审:1、审问题-----明确问题要求(限定语),确定答题方向。

2、审(读)材料-----找出有效信息,划出关键词(如时间、空间、

历史专有名词、概念词等);

还要能概括材料的中心(主旨)

还要注意一些关联词、代词等(如虽然--但是---不仅---而--- 它、这-----)

二联:

将有效信息与课本或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借助课本或所学知识选择。

三确定:(选项)

直选法;

排除法

选项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时代特征;

选项是否符合材料信息、主旨(全面准确反映材料信息)

并列选项都不选;绝对化表述往往是错误的

5问:材料题是我们最害怕的,怎样才能做好它?

(1)答题步骤:

审问题→读材料→链接→答题

审问题明方向→读材料找有效信息→链接所学内容→组织答案

(2)注意材料解析题几种问法的区别:

“据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从----的认识”

(3)历史材料题答案信息源

第一类 根据材料 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等

第二类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等

第三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等

第四类 综合上述…的启示或认

开头,结尾,省略号前后 ,出处------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材料 篇2

一、高中历史教学善用史料的重要性

(一) 有利于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

一般而言, 高中历史课程教材内容普遍都来自于历史材料。而且, 历史材料会涵盖不少人物故事、人生哲理等多方面知识。换而言之, 历史学科拥有很多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知识点。除此以外, 历史材料一般会通过某些生动、有趣、灵活的形式来反映真实事件。而高中历史课程的教材内容会依据当前的教学目标与学生情况而有所删减。很多情况下, 教师会跳讲或者略讲历史材料, 而利用大量时间来为学生讲解较为抽象的历史知识。这种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此, 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将历史材料有效地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 为学生更好地展现完整化、系统化的历史事实。比如为每本历史教材配备相应的史料读本, 让史料读本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教材知识, 从而有效增强当代高中历史教学的吸引力。

(二)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与材料解析能力

教师在应用史料教学手段的过程中, 可以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对历史材料进行分析、评价, 并且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辨析任务, 让学生在共同分析、共同谈论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以及材料解析能力。比如, 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这方面史料, 不同的人拥有着各自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辛亥革命是一场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但从人民版教材中所传达出来的评价, 具有一定的肯定性, 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但是同时教材上也指出了革命的局限性, 给学生与教师留有了一个遐想的空间。对此, 学生通过对以上观点进行分析、研究、谈论, 最后得出自己的总结和意义性评价, 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由此可见, 学生通过史料教学模式, 能够从客观的角度了解、分析、讨论、评价、总结历史事实, 对学生自身判断能力与解析能力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应用的误区

(一) 历史材料应用过程缺乏必要的甄别程序

众所周知, 历史材料是丰富多样、形象有趣的, 它主要包括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两种类型。所谓的直接史料是一些并未通过中间人修订等程序的历史材料;而间接史料则是指一些通过中间人修订等程序的历史材料。然而, 高中历史教学项目所运用到的历史材料, 不管是源于直接史料还是源于间接史料, 都必须符合真实可靠的原则, 必须经得起事实的验证。可是, 现阶段国内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就出现了一些史料不全面的现象, 比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知识点, 对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教材是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决议加以阐释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但仔细看来, 教材的这种提法不甚典型。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做了重要补充, 表述为:“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种表述更为全面, 更为深刻。因此, 高中历史教师在应用史料时务必要通过仔细认真的甄别过程, 唯有如此, 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相信历史、学习历史。

(二) 史料应用形式传统单一

教学方法是吸引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 但是一些教师不善于运用历史材料, 坚持传统的教学方法, 导致学生不喜欢高中历史教学。当今的高中生思想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是真实的, 他们总会对知识提出疑问。但是, 一些教师已经在教学中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历史教学时, 一直在三尺讲台上叙述历史知识或者书写一黑板的笔记。其实,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也无形中添加了教师的疲劳感。所以说, 高中历史教学不能只是照本宣科, 还应该善用历史材料。

(三) 历史材料不适应当前的教学实情

就目前国内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情况而言, 部分教师在应用史料的过程中会过度追求历史材料教学, 而忽视了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与教学目标, 使得学生逐渐降低对历史课程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比如, 在讲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节内容时, 有的教师准备了大量的教学资料, 像这样一段课前导入:“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 中间经过了群雄割据的春秋战国, 尤其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典故、成语, 如唇亡齿寒、退避三舍、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朝秦暮楚等, 尤其为我们大家所熟识。随后进入战国后期, 商鞅入秦, 助秦孝公变法, 使秦国后来居上, 国力跃居七雄之首。从公元前230年起, 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开始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不到十年的时间, 就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中华民族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这样的课前导入材料丰富、进程颇丰也极具文采, 但是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所学习的历史知识只是历史中的九牛一毛。面对多如繁星的历史材料, 教师应该如何利用它们成为了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历史材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它的地位、定义和分类, 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要善于选择, 善于利用。也许, 增强高中历史教学吸引力善用历史材料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 善用历史材料设置悬念

高中生都有很重的好奇心,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因素进行历史材料的运用和教学。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 一开始先不要讲解历史知识, 而是要设置一个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增强历史教学的吸引力。

如教师在讲解中国近代历史的时候, 有几个条约证明了中国逐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如果教师一开始就讲解这些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无疑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向大家展示一些历史材料, 比如条约签订时的历史图片, 当时人们对条约的议论文章。

例如, 教师可以展示《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条约文本, 然后向学生说明, 这份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清政府的无能让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然后, 教师可向学生发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就会对这种悬念深感奇怪, 一份条约材料怎么能证明中国的社会形态呢?这个时候, 教师就可以娓娓道来:“《辛丑条约》有几条规定, 一是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二是准许帝国主义各国派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三是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界内不许中国人住, 由各国派兵保护。”这些规定就像是自己的家里住进了坏人, 而且有一堆的坏人围着你转, 国家的安全和国人的生命完全不受自己的控制, 这还不能说明中国沦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吗?教师引用历史材料设置悬念的方法, 成功地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 那么这样一来就增强了高中历史教学吸引力。

(二) 高中历史课堂穿插历史材料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穿插历史材料, 从而长时间地保持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的注意力。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难免会走神, 如果不能及时拉回学生的思维, 那么学生很有可能对历史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所以, 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时不时地穿插一些历史材料, 这样在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还能活跃课堂, 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历史。

如唐宋、明清历史知识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块瑰宝, 唐宋和明清不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思想上都有很大的区别。所以,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唐宋、明清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以及他们的区别联系, 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当教师分别讲解完各个朝代的历史以后, 就可以穿插一些历史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本身的历史素材, 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吸引力。

教师可以用史料中真实、具体而生动的资源素材, 来让学生真切感受古代异域的历史情境。例如, 古人观《清明上河图》所述:“恍然如入汴京, 置身流水游龙间, 但少尘土扑面耳。”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这些历史材料, 并利用这些特定的历史素材, 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辨析、解读, 寻求历史的本来面目, 就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在穿插历史材料时, 还要注意对历史材料的分析, 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一些历史材料的羞涩难懂而陷入历史学习的迷茫之中。只有这样, 教师才是善用历史材料的, 才能更加吸引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知识。

(三) 善用历史材料题进行高中历史研究项目

高中历史教师要能够选择一些恰当的历史材料来进行行之有效、丰富多彩的历史研究项目。比如, 历史教师可以举办历史专题课程报告活动, 利用课程报告的新形式, 让学生在巩固过往知识的同时了解与掌握新知识。而且整个专题报告过程均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每组学生为了更好地展现事实、阐述观点, 都会前往图书馆收集、查阅资料, 而后再通过小组分组讨论来科学有效地制定出呈现本组的课堂报告方案。这种学习模式能够全面、系统地提升当代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 查阅历史材料的过程能够让学生懂得如何进行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资料查询;在进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 学生了解到团队合作与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在课堂呈现本小组研究成果的过程中, 学生又能够使自身的公共演讲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 等等。

教师通过对历史材料的运用, 让学生在材料中掌握历史知识, 或者是让学生在历史材料中找出错误的历史情节, 这些都可以增强高中历史的吸引力。教师善用历史材料, 首先要选择文言文和白话文相结合的史料, 以便于学生读懂材料。学生只有在读懂历史材料的情况下才能提取有效信息, 正确回答历史问题。其次, 教师要教授给学生在历史材料中找出有用信息的方法, 例如时间、地点和思想观念等, 并通过这些信息的提取回答出当时的历史概况。最后, 学生还要根据历史材料的分值有选择有层次地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来回答问题。教师善于利用历史材料让学生做题, 可使学生在历史材料题目中从多个角度理解了高中历史知识。这样, 学生肯定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喜爱历史教学。这无疑就增强了高中历史教学吸引力。

综上所述, 历史材料的运用不仅可以增强高中历史教学吸引力, 还能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目标, 制定合理的史料引用计划,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材料对于学生促进历史学习的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将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变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张桂平.史料教学——不可或缺的历史教学方式[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2]李红梅.试论史料的历史教学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 2008.

[3]黄莉.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 2011.

[4]陈二力.史学研究理论成果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指导[D].重庆师范大学, 2012.

[5]许泷杰.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1.

[6]王欣.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实施探究式学习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0.

[7]任洪来.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与评价[D].天津师范大学, 2014.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材料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 历史材料 运用

前言

新课标对史料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课程的“基本理念、实施建议、内容标准”中,无论是提倡学生“知史论史,史料结合”的方式学习,还是提倡以探究式的方式进行史料的学习,都对教师的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历史材料的运用,是提高学生进一步获取历史信息和阅读能力的重要工作。

1.高中历史教学中选择历史材料的原则

1.1 形象生动

历史的发展是多向和多维的,在选取史料的过程中,史料的题材和内容应该注重广泛性和综合性。让学生们一眼就能形象直观地被吸引住。比如说,历朝历代的历史地图可以形象直观地展示各个朝代的历史疆域变迁;历史文献、艺术作品则是人类祖先在文学和艺术上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内容上,也应该注意多样性,社会学、哲学、人类学、地理学的相关史料能使课堂充满生气,使学生形成清晰表象的认识。

1.2 简练精要

使学生形成清晰表象并不是本质,感性认识必须上升为理性认识。在主张多样性的基础上,不是所有的历史材料都能够用于历史教学的。历史是厚重的,历史材料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繁多。所以,盲目选择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负担。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史料选择上的典型性:不能用非典型或者是有缺陷的材料对学生进行分析。另外,选取材料时,应该和教材有相关,做到:“论从史出”选择国家政策性的文件时,必须以有权威性的或者观点性的文件为准。比如说:关于毛泽东的评价应以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七日颁布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

1.3 高效合理

那么,怎样高效地选取历史材料呢?在史料教学中并不以史料的新奇为好。课改后的教材,无论是岳麓版、人教版、人民版,都以直接史料为主。不仅如此,以文字、图片和漫画等多种形式呈现的间接材料的可信度也是很高的。这些材料富有启发型、典型性和补充性。这些间接的材料在史料教学中作用重要,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的延伸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比如说:高中人教版必修一在讲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主要围绕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但是,在教材中,明代的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并没有直接地呈现。细心的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观念看待问题,在教材第16页的历史纵横中,给出了明朝在继元朝之后加强中央集权和封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材料。仔细研读就会发现,在教材中,就有许多有价值的史料可供选择。

2.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材料的运用

2.1 培养学生史料鉴别的能力

史学家鉴别史料的真伪是一项艰苦卓绝的任务,这是为了对历史负责。但是,高中生进行史料鉴别的目的,并不是像历史学家一样,需要同学去核对大量的原始材料,而主要是锻炼出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史料的鉴别,识别史实与知识,区分史料中的事实和观点。史实指的是不以人的主体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具有不可更改的特性。一经发生,就成了不可更改的存在。史料指的是认识主体对历史的认识,以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进行的处理。比如说亚里士多德与孔子,后人可以对他们作不同的评价,可是他们的行为和功业,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所以,在提供大量的史料给同学们进行鉴别的时候,培养的不仅是学生鉴别真伪的能力,更在培养学生将行为和评论区分的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史学观念。

2.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分为形式和辩证两种形式,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类比能力很重要。比如说,通过分析唐朝的各种墓碑、经书和不同风格的寺庙建筑。可以推理出唐朝是三教并行的时代,宗教文化政策非常的开放。唐三彩的精致、清真寺的宁谧和中国碑在大秦景教的流行,也可以推测世界和唐朝的宗教是一种开放式交流。体现了唐朝宗教政策的“兼容并包、多教盛行”的特点。

逻辑思维是指遵循唯物辩证法,要求人们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问题的思维形式,揭示事物客观存在的规律和本质。历史结论往往是开放的,无人知晓绝对正确的结果。即便是历史学家,也未必见过历史的全貌。高中引进史料教学是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发展的重要举措。比如说: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秦始皇时期的阿房宫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宫殿建筑之一。阿房宫被西汉政治家贾山描述成“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骛驰,旌旗不桡。为宫室之丽至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聚庐而托处焉。”司马迁笔下的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施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然而这样一座历史的瑰宝,在学者最近的研究中,却发现阿房宫远没有想象的壮丽,甚至是个半拉子工程。在学者们进行完全面的遗址勘探之后,根本没有大火烧毁的建筑遗存,甚至,根本就不存在阿房宫!历史并非永恒的真理。

3.结语

教师应以历史教育学和历史学为教学基础,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让学生去解决自己头脑中的疑问。全面培养学生的史料鉴别的能力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从选择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材料的原则入手,分析了历史教学中选择史料的三个原则,阐述了史料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实际运用与意义。但是,由于史料自身具有的不完善性和残缺性,史料教学还具有诸多的不完善。要求人们的历史观念始终要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经过时间和实践的考验,才能得到相对真理。

【参考文献】

[1]李伟科.二十一世纪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史料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历史教学问题,2011,6(5):34-35.

[2]何成刚、沈为慧.材料选择题中的“史料分析”与“历史语境”[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7(11):27-28.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材料 篇4

摘要: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是高中生应具备的能力之一,学生对许多问题的认知、思考都是建立在此能力提高的基础上的,因此高中学生应注重对阅读分析能力的培养。对于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下面笔者将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分析;能力;阅读

一、培养高中学生历史材料阅读分析能力的重要性

1、从历史学科高中生学习的现状看

有些人认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思维和阅读的能力,因此无需在阅读上再下功夫,实则不然。在我七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高中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整体较差,拿到一段材料往往感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特别是遇到文言材料时,学生们更是万分恐惧。由于学生无法准确的理解材料,因此学生们无法根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导致学生丢分的现象屡见不鲜。

2、历史教学的需要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材料一直伴随着教学过程,我们对历史史实的认知,往往是通过阅读完成的,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史实与数据。一堂有效教学,就在于此堂课学生掌握了多少史实与论点,并作出自我独特的分析。教师教学的难度就在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顺利突破教学重难点,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无疑是提高高中学生历史成绩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作为高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

3、从高考的要求看

我县中考时历史科目采取的是开卷考试,很多学生平时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他们多半是在考前进行突击,或者准备大量资料带入考场。因此很多学生根本不具备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初中的学习没有形成独自的历史素养。甚至进入高中以后有些学生仍把死记硬背作为提高历史成绩的有效方法,这其实与当今的历史学科考试是相悖的。

在当今的历史学科的高考试题里,我们不难发现材料题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多以材料的形式呈现出来,重点就是考察学生对史实的认知能力,对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因此高考的现状就需要学生有较高的分析阅读能力。

二、提高学生对历史材料阅读分析能力的方法

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不仅是学好语文学科必备的能力之一,也是高中历史学科对学生的要求。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历史教材,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可以是文学类的,也可以是历史方面的,如一些人物传记、世界史等方面的书籍,或者利用网络、电视等来获取一些历史知识。通过长期阅读和积累,既提高了阅读的速度,也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学习万万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内容,毕竟现在的高考考察范围广,命题活,仅仅依靠教材那么一点知识根本无法满足考试的需求。大量有效的阅读,能有效的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为历史题的顺利解答打好基础。

2、教师注重历史学科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对材料阅读的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升材料阅读分析能力也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问题的关键就在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们知道学生很喜欢历史故事,如果可以把这些材料都变成小故事就好了!可事实上我们又无法把每一个材料都一一对应出一个历史故事。而且我们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老师拿着教材或者试题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信息,久而久之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会下降。到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我认为首先历史教师一定要努力让学生喜欢我们的历史课。学生是否喜欢历史学科,是做好材料题的一个良好的心理因素。只要学生敢于去了解历史,解答历史,就能提高自己。其次教师在讲解材料题的过程应借助语言、图片、影视片段等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这一点在六月初到安康参加历史学科年会上我深有感触。会上一位来自上海的近七十岁的李老师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材料解析课。李老师选取的是今年考古学上的一个热门――海昏墓的发掘。在这里面涉及到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导致的王国问题,再到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看似很常见的知识点,李老师却通过几个小故事并利用几个考古发掘现场的图片以及抑扬顿挫的语调,创设情境讲的非常生动,学生已经完全被吸引了,所以学生们愿意继续阅读和思考。此外李老师非常注重鼓励学生开口说,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整个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3、克服对文言历史材料阅读的心理障碍。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只要一看到较长的材料,特别是文言材料就害怕,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拿下它。主要原因是,长期的历史教学往往更倾向于关注试题本身的解答,而忽视了学生解题的心理疏导,忽视了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要大胆的引导学生去做这类题,指导学生先结合上下文看懂材料的大意,再依据材料提炼相关信息。如提炼材料的出处、时间等关键信息,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已经掌握的相关的历史知识完成对试题的解答,让学生在一次次训练中提高自己的历史解答信心。

更重要的是,明确告诉学生,高考肯定无法碰到我们已知材料,只有形成自我的历史解题素养与能力,才能获得高分,让学生面对历史题时排除这个知识我们没学过等等心理障碍因素。

4、历史材料题的解答技巧。

首先,最有效方式是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这主要是针对主观题来说的。主观题的材料一般较长,把整个材料看完了再去看问题,然后又要根据问题再读材料,必然会耗费大量时间。因此提高做题效率的一个办法就是先看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再看材料。通常情况下主观题会有两到三问,而每一问都会叫我们通过阅读XX材料回答。在看完每一问后我们一定得先弄清楚题目到底问什么,再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材料,并把材料中的相关信息用笔标记出来进行规类。这样就节省了时间,解决重复阅读材料的弊病,为提高做题效率奠定基础。使我们有更多的时间用来思考和整合答案,减少丢分。

其次,针对常见的问题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如:“依据材料一,概括“当面临这类问题时,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材料中,我们要一句一句的去读材料,然后归纳史实。又如做”表明”、“反映”、“启示”等题,其实都有一个套路。必须让学生先学会去套,在套中尝到甜头,在套中提高自己。使材料题的解答训练过程,成为学生的历史素养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不知不觉的提高自我解答能力和历史解答信心。

再次,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有效分解。有效分解问题,是我们提高材料阅读能力的必备方法。在高考过程中,往往一题隐藏多问,学生感觉好难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没有学会分解问题,如:“依据材料一,我们能从汉武帝统一思想的措施中得到什么启示”,其实这一问隐藏着两问,我们要分解为:汉武帝统一思想的措施是什么?然后从这些措施中得到什么启示。而试题需要我们回答的仅仅是启示而不是措施。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有效解答能力,即阅读分析能力。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5

本次高中历史课改,在徐州市已经步入了一个三年教学循环的尾声,作为一名身在一线的历史教师,在三年来的新课程实验与探索中,我的深切感受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是教师,课程的最终实施者是教师,课改实验的成败系于教师。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领悟新理念、实践新理念、发展新理念才能适应新的形势、新的需要、新的发展。

一、领悟新理念

本轮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思想、知识、能力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想富有成效的贯彻新课改必须把着眼点放在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上,而新理念在专业发展上起着引导的作用,所以能不能真真的领悟新理念是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能不能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改的关键。

加强理论学习。课程改革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并不断探索的历程,管理者、专家、教师都应该是新课改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教师。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课程改革要实现专家指导,基本上做不到。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想及时的获取、了解、领悟新理念就必须积极参加市县等教育主管部门为我们提供的“走出去”的学习与交流,如组织去徐州一学、丰县中学等先进的实验区进行课例观摩和听取专家的学术报告,专家学术报告可以对我们实现高层次的智慧引领。

另一方面,教师要与学校为我们“请进来”的专家积极“交流”。如学校为我们购买了大量有关新课程的书籍。我们要让读书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和专业成长的方式,让我们立足于专业成长和发展,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爱读书,勤读书,在理论学习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智慧之水。再次,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读书演讲、读书报告、读书笔记评比、读后感评比、读书积极分子评比等活动,这些可以说是我们获得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

加大科研力量。进行科研的本身,就是学习、领悟、运用新理念的过程。三年来,我校历史组的老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历史组的老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定期开展教学活动进行交流与合作。可以说我们把学校变为实验课题的实验基地,这对于我们共同领悟和贯彻新课改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如我校的老师积极在教学中探索活动与探究课的上法以及问题教学法的研究,并撰写成论文且多次获得徐州市市教育学会的嘉奖。

二、实践新理念

任何的理念,如果不与实践相结合只能是纸上谈兵。对于新程,大多数教师在刚刚接触时都会发现教材内容多、要求高与课时不够的矛盾;初高中课程衔接断层,教学内容偏难偏深;教材时序性差,专题体例要求过高;教材偏重理论性,材料凌乱,历史的系统性不足;现有的教学评价和考试制度不适应课改的实际等困难。为了应对并解决新课程带来的诸多问题,追求真实高效的课堂教学,打造精品课堂,以推动新课程实验的深化与发展,我们教师必须将新理念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实践新理念。在这方面本人在教学中以下有几点心得:

1.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本次课改一个重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再把教材放到“圣经”的高度,而认定一切有利于教学并能体现新课改精神的素材都是教学资源。可以说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效果,所以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成为教师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

立足于学校开发校本资源。这要求我们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和教师的实际,可以在方法、知识、能力三个系列上做文章。如方法篇可以介绍历史学习的常规与方法;再比如知识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如可以向学生提供中外知名人物的事迹、著作和观点的;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历史分析或提供相关的理论观点的;还可以向学生提供能反映出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价值取向口号等。

编制教学案。“教学案”即教与学的方案,是教师围绕学习目标,基于问题和任务立足于学生实际设计的教学方案。因为目前与高中新教材匹配的优质课程资源较少,所以教学案的编制是必要的。如可以通过情景、任务和问题等的设置,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建构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

2.扮演好主导者而非主体者的角色。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喧宾夺主,应该把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指导上。在历史教学中,我尝试着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立足于学生,创设适合个别差异、满足个体学习需要的教学资源与教育环境;另外根据课程目标设计丰富多彩的作业,如历史小论文、历史制作、历史调查等形式。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发挥,学生可以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调节和控制,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些活动还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情趣性、自主性和探究性。

3.提高课堂效益

合理的整合教材。本人在《浅谈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中曾谈到:在“一标多本”的背景下,考虑到课时、体例以及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习惯等具体问题,本着新课改的精神,大胆的地对教才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删去非课标内容;增补、替换、更新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的属于新课标的知识,无论对于学生的学还是老师的教都是有益的如必修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知识点比较琐碎,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再加上古代史是初中历史七年级的内容,由于时间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导致学生们对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不甚了解。如果我们“以本为本”进行教学的话,其课堂效益可想而知,所以我们必须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如补充中国古代朝代更替顺序,再结合本地的行政区划变革讲地方行政制度转变,最后让学生自主利用表格方式归纳总结出中央、地方制度的演变过程。这样就可以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到能够学以致用。

合适的教学方法。本人在《历史问题教学法初探》中谈到,教无定法,一切等够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学教师教的方法都可利用。

如在教授《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课时,通过联系现实,使用有关十七大的有关报道,使学生通过直观方式进入现实中的民主政治生活。另外布置学生课后访问我县人大代表李运军校长和政协常委陈蕾老师,请他们谈谈是如何行使民主政治权利的?回家后问问家长本村的村干部是如何产生的?只要引入学生身边的政治与生活,历史课堂就会立刻变得鲜活、深刻,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关注家乡、关心时政,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及时的教学评价。“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所以教师在课堂进行及时反馈的基础达标、能力提高、拓展延伸的多层次教学评价,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必须的。教师还应该努力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及时的课堂教学评价,对于教师调整和提高自己的历史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其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还有很多,如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采用问题教学法、利用激励性评价等都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实现轻松教、愉快学、满意考的新课改。

4.重视集体智慧、利用教学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集体备课可以说是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有效方式,这样可以突破个人的“孤军奋战”,集思广益达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效果。所以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重视集体备课。

另外,教学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理论素养的提高,只要我们每节课都能认真的对教学进行反思,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利用这些反思的话,我们的历史课就能够精益求精不断进步。

三、发展新理念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 篇6

彭泽县第一中学:张文越

【摘 要】:2008年秋季,我省高一开始进入新课程实验改革,经过近两个月的教学实践,感到既有成功与喜悦,但更多的是问题与困惑。因此,如何有效地认识和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便成为高中课堂教学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顺利推行高中新课改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关键词】:新课程、问题和困惑、总结和反思

一、新课程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

1、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储备十分有限。由于南昌市初中历史教学的现实,对学生的要求过低,学校、学生等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储备十分有限。如简单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分不清。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也是教学进度缓慢的主要原因。

2、高一新教材内容的时间跨度过大、体例新、容量多、学术性强、难度大、融通古今中外,且内在逻辑严密。它给历史教师展示才华带来了机遇,但也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一节课45分钟根本讲不完,不是内容多而是新教材的内容好似压缩的太空饼干,再加上学生初中知识的“肤浅”,前后内容无法衔接。如在讲解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我们要介绍北宋为何要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那就必须花费不少时间来介绍唐中期的藩镇割据以及五代十国,如果不介绍这个过程,而大讲特讲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其结果事必无法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与新课改的精神是不符合。因此在课改的实践中就出现了拼命赶进度的现象,使得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也无法开展。

3、教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未更新。这个问题较为复杂不是一两句可以说完的。在教学上还是表现为“满堂灌”、“填鸭式”的旧的教学方法,这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听课的积极性。即便有讨论,也会由于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掌握的肤浅,而无法深入地进行讨论。

总之,讲好历史课,难。讲好新课改中的历史课更难。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内容的老化和知识点的琐碎,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准确传授知识、把握重难点的同时把历史课这份粗粮精工细作成宫廷御宴。

二、新课程实践的总结和反思

1、注意初、高中教材的衔接,必要时给学生补课。从初中通史式的基础教 学,发展到高中中外合编的专题式教学,跳跃性强,难度大。而且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初中教材内容相对简化和浅化,但高中教材却采用专题式教学,专业性较强。高中的专题是在初中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只有教师了解初中教材、学生学好初中教材,才能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才能使高中的学习更顺利,因此我们有必要为高中学生“补课”,简要补充某一历史问题的来龙去脉。比如:必修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突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其中必然会涉及到古代中国朝代更替这个问题,但大部分学生并不太清楚,在这里老师就有必要给学生补补课。

2、拓宽学科知识面,主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标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不仅应具备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应具有一定的学科科研能力,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成长的引导者,教学的参与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开发者。但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欠佳,就不能及时地引导学生思维,从而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挥,这种局面不改变,难以适应课改的要求。所以我们需要充电,博览群书,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3、课堂和课外想结合,以多元化、个性化的学生历史习作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我们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注重探索学生历史习作的改革。在传统的习题练习之外,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和本地实际,在课堂和课外适当布置学生完成一些多元化、个性化的历史习作,如:历史小论文、历史小报、研究性课题、历史遗迹的参观、本地历史的考察研究等。这些历史习作,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巩固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4、通过集体备课实现课程的有效整合,以提高课堂教学时效。

面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材,习惯于传统教材和课堂的我们,起初是惶恐不安的。设计一堂什么样的课才能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备感困惑的我们只能聚集在一起共同商量、讨论,互相发现优点和不足,共同设计课堂教学。随着课改过程的深入,这种不自觉的商量、讨论,成为自觉的、定时定点的集体备课。集体的智慧优化了课堂教学设计,大家既是合作者,又是相互促进者,推动了新课程课堂教学发展。当然,这种集体备课的形式不应局限在校内,更应是校际间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也还可以进行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高中历史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有较大的差异,各有优缺点,同时新课程高考方案也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集 体备课,大家集思广益,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课程内容,对比新老教材、各种不同版本教材,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整合。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课改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挫败不足为奇。只要我们坚定信念、更新观念、加强理论学习、大胆实践、努力探究、不断创新,定能笑傲江湖。

参考书目:

1、《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2、《高中历史新课程解读》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3、《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总动员----新课程实验60问》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4、袁兆桐 郑志伟《史学观念的更新与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

5、赵亚夫:《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有待改进》,《历史教学》2006年第5期P.45

6、钟启全等:《怎样理解〈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学》2005年第8期P.6

7、聂幼犁:《高考必须从实际出发,完善和推进课程改革》,《历史教学》2005年第10期P.35

浅谈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篇7

一、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

营造民主公平、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 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学活动必须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为载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着力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更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激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 从而养成情感丰富高尚、人格健康和谐、意志坚强和锐意创新的素质。因此, 教学活动中,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 营造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 才能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

二、发展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元智力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活动包含了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肌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及自然观察者智能等八种。因此, 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有利于发展学生多种智能, 以及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资源──基础知识、课文中的图表、多媒体教学平台及与基础知识点相关联的课外知识等, 针对个体学生不同的特点, 有目的、分层次地发展多种智力。既要发展学生的显性智力, 还要发展学生的隐性智力 (即学生某一薄弱方面) 。如:让逻辑—数学智能较明显的学生归纳课文中的基础知识, 构建知识结构网络, 并引导他们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分析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有语言天赋的学生朗读课文或表述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让空间智能因素发展较好的学生提取图表信息;让有人际智能因素倾向的学生组织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的一些活动;让音乐智能较高的学生唱歌、演奏乐曲或解释曲中的核心意义;让肌体—动觉智能较好的学生扮演课文中的历史人物;让电脑爱好者搜集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的补充材料, 以拓展学生思维等等。教师还要创设有利于学生逐渐克服自身能够克服的某一薄弱点的环境和机会。如让不善于表达的同学朗读课文, 然后给予热烈的掌声鼓励等。而且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表现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 以此创造人人尝试成功和获得成功喜悦的机会, 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使教学活动充满活力。

三、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明确指出:“通过历史必修课, 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 弘扬民族精神, 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学科的历史文化璀璨夺目、人文特点突出。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熏陶下,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如在讲授“秦始皇统一全国,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奠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础”时, 教师可适时地补述秦始皇四处寻找长生不老药, 但最终无法使他长生不老的故事, 及时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度, 而在于生命的宽度”的真谛。再如, 在讲授司马迁、范缜、李时珍、曹雪芹、林则徐等历史人物知识时, 教师可以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就史学巨篇《史记》, 范缜为坚持真理、不畏权贵著《神灭论》, 李时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二十七个春秋完成《本草纲目》, 曹雪芹在贫病饥寒中创作文学巨著《红楼梦》的坚强意志, 邓世昌以身殉国, 林觉民流血牺牲等为国家和民族英勇献身的崇高情怀, 以及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人格魅力等等, 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形成坚强的意志, 养成高贵的品质, 树立以民族、国家的繁荣富强为己任的远大理想。

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参与式、探究式学习,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生命的主动性交还给学生。因此, 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及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善于把知识转化为智力和能力。如在达成某一教学目标时, 教师可围绕教材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思考、讨论相关问题, 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 构建知识网络等。涉及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时, 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注意宏观、微观相结合以及把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 是否适应社会发展潮流作为衡量的标准。对社会热点或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通过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思辨能力。此外, 教师还要保证为学生搭建展示探究成果的平台, 使学生通过展示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和体会自身成长发展带来的悄悄转变。

五、建立多维评价体系

新课程的评价体系主要目标是实现评价的多元性、多样性与可选择性, 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在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实施多维的评价体系, 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恰当组合, 互相补充。通过多维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如在具体教学活动过程中, 学生的最终评价可由“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评价”、“完成课外教学活动优劣评价”、“参与社区、学校历史活动竞赛评价”以及“考试评价”等方面分别按一定的比例构成。学生的评价等级最终由教师及学生代表组成评价的小组共同决定。学生代表由各学习小组公开推荐3名, 与教师一起完成每位学生的各项评价。在整个评价过程中, 教师只是建议者、组织者。实践证明, 建立多维的学生评价体系, 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完成课外教学活动任务的质量明显提高,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也大有进步, 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客观、公正地评价人和事的能力。

六、教学活动几点反思

一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待进一步转变。虽然教师在上岗前都参加过新课程培训, 但在具体教学中, 新课程理念不到位的问题普遍存在, 教师对课标的把握难以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欠缺, 尤其是教材中容量大, 学术性、思辨性强的章节, 往往不尽人意, 或过于注重细小知识的分析, 造成课时紧迫和教学难度增大, 或把握不住主线而作蜻蜓点水式的处理。

二是探究性学习有待全面推进。由于许多教师还停留在看高考指挥棒的教学观念上, 依然是广式教育, 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时间、兴趣和质量。

三是教学管理部门的教学管理制度有待完善。新课程虽已实施一年多, 但有利于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动力和质量。

刍议高中历史教材中的材料利用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B-0091-01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插入了大量的材料。笔者粗略统计发现,人教版的5本高中历史课本引用材料约有1000多处,这些材料使得历史教材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笔者认为,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的材料可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和表格材料。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材料,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给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一、对文字材料的利用

高中历史教材中的文字资料,一般是从文件、报告、专著、名人名言、历史文献、文学著作中选取的,主要作用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在教学中,教师切忌将文字材料视为“可有可无”的东西。教师可以利用文字材料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阅读材料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学会如何从文字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其分析、归纳和提炼观点的能力。

例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材料: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W.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针对这则材料,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思考题:①材料中的“以前时代”和“科学时代”分别指的是什么时期?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以前时代”和“科学时代”的发明有什么不同。②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述“科学研究”的影响。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学生必须先读懂材料,从材料中选取有用的信息,并将材料的内容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进而归纳、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这样教学,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对图片材料的利用

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图片材料主要包括文物图片、人物肖像、历史地图、古迹图片、漫画等,其主要作用是再现历史现象,丰富教材,以更直观的形式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怎样更好地利用图片材料呢?笔者建议,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教学法来展示教材中的图片材料,把静态的图片材料动态化,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例如,教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时,笔者用动画将《西晋末年各民族分布与流民迁移示意图》及“五胡”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能直观地看到“五胡”的形象及其迁移的方向。这样展示图片资料,学生一目了然,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趁热打铁,笔者让学生思考:①这一时期,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有哪两个趋势(流向)?其流动的主体和成因各是什么?②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谈谈这一现象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这样教学,既发掘了图片材料的内涵,又把教学中的视、听、思、说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对表格材料的利用

表格材料主要是以数据直观地展现相关历史内容。表格材料表面上看起来简单易懂,但若要真正做到通过表格材料来理解教材,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把表格材料与教材有机结合起来,并对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

例如,针对中国近现代史中的表格材料“19世纪9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分布情况”,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①中国无产阶级分布在哪几种性质的企业中?(答:外商经营的企业,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企业。)②哪一种企业人数最多?(答:外商经营的企业中无产阶级人数最多。)为什么?(答:因为外商经营的企业规模大,资金多,技术力量雄厚。)哪一种企业人数最少?(答: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企业中无产阶级人数最少。)为什么?(答:因为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企业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这样的问题简单、明了,降低了学生理解表格材料的难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总之,教师要充分利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材料,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上一篇:野外风景写生的教案反思下一篇: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更新)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