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中数学探究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新课程中数学探究(精选9篇)

高中新课程中数学探究 篇1

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是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不单独设置,渗透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

“数学探究”即数学探究性课题学习,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给出解释或证明。数学探究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的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可能通过实际情景-提出问题-数学模型-数学结果-检验-可用结果来体现。数学建模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体验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有助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内容要求

数学探究课题的选择是完成探究学习的关键。课题的选择要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研究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发现、探究问题的意识,有助于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性。课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多样化。在数学建模中,问题是关键。数学建模的问题应是多样的,应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现实世界、其他学科等多方面。同时,解决问题所涉及的知识、思想、方法应与高中数学课程内容联系。每一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并提出问题,对同样的问题,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从不同的角度、层次探索解决的方法,从而获得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创新意识。

二、教学要求

学校和学生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确定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活动的次数和时间安排。教师应努力成为数学探究课题的创造者,数学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引导者。数学探究的结果以课题报告或课题论文的方式完成。数学建模可以由老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造反;或者提供一些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特别要鼓励学生从自己生活的世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建模可以采取课题组的学习模式,老师应引导和组织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分工合作、交流讨论、寻求帮助,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和参谋。评价学生在数学建模中的表现时,要重过程、重参与,不要苛求数学建模析严密、结果的准确。

(一)数学建模是用数学语言描述实际现象的过程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概念抽象性、逻辑严密性、结论明确性和体系完整性的特点,而且应用广泛,数学已经成为了一种广泛应用和实施的技术。在实际生活中,为了使描述更具科学性、逻辑性、客观性和可重复性,可以采用普遍认为比较严格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各种现象,这种使用数学语言描述事物的结果就称为数学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把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结构的过程。例如,在生活中有这样的建模实例:打篮球时将球打在篮板上,利用球的反弹进入篮筐,这种进球的方法叫“打板”,其进球率比较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忽略球的变形、风、空气阻力等一切外界条件的情况下,假定球在篮板上的反射严格遵照光的反射原理,即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在二维空间(俯视)内进行问题的研究,同时假设篮球在空中的飞行轨迹是标准的抛物线。据此尝试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这样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数学建模是对实际问题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而又简洁刻画的数学符号、数学式子、程序或图形,以解释某些客观现象,或预测未来的发展规律,或为控制某一现象的发展提供某种意义下的最优策略或较好的策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实际,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将数学建模的思想、理念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去,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他们将数学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生活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是数学建模教学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近年来,数学建模教学在大学教育中逐步开展,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大学都在进行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把数学建模与教学改革相结合,作为培养高层次的科技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要通过调查、收集数据资料,观察和研究实际对象的固有特征和内在规律,要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建立起反映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然后再利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折和解决问题。因此,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以实验室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目标。通过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利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去分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经常性地想到用数学去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利用计算机软件及当代高新科技成果的意识,能将数学、计算机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数学建模教学的主要原则和要求

数学建模具有难度大、涉及面广、形式灵活的特点,对教师和学生要求较高。在数学建模教学中,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方法。

1.数学建模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在数学建模教学中,教师主要起质疑、答疑、辅导的作用。一般是启发性地讲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方法,事先设计好问题,利用问题启发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引导学生主动查阅文献资料和学习新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讨论和辩论,培养他们自主活动,自觉地在学习过程中构建数学建模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长足的进步,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

2.数学建模教学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数学建模教学过程的重点是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和气氛,通过一个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当中,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增强数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例如,教学时可以提示学生:在就餐时,学校食堂里用餐排队的人往往很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进行数学建模的尝试:根据就餐学生的人数、放学时间以及食堂工作人员的打菜速度等因素,建立数学模型,指导食堂开设合理的窗口数以及窗口与餐桌的空间距离等问题。这个问题大家熟视无睹,往往会忽略,而一提出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学习。

3.数学建模教学过程要讲究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多方鼓励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动手实践。例如,对所作的数学模型可以作多方面的讨论,可以就不同的情景探索模型将如何变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开始所作的某些假设,指出由此数学模型带来的变化。还可以用不同的数值方法进行计算,并比较所得的结果。此外,在教学中对所建立模型的优缺点加以讨论比较,指出模型的使用范围也是常有的事情。

高中新课程中数学探究 篇2

一、课堂设计要明确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不再只是过于狭窄的知识和能力, 而是多层面的:1.知识与技能, 其水平层次包括了解、理解、掌握。2.过程与方法, 即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或模仿或实验, 或归纳或演绎, 从中探索、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潜在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一维度的目标体现了数学的人文价值, 旨在培养学生对数学对象的认同、内化和态度的反应以及观点的形成、思想的积淀, 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要明确。

二、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是主体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学生的得力助手, 同时也是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监护人, 教师是学生活动结果的评判者, 是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给力的拉拉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根据学生的特点, 设计的教学问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实现可能的升华与创新,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质的飞跃。

三、课堂设计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师要依据课标认真地分析教学内容, 明确课程内容结构, 哪些内容可一步到位, 哪些内容需要循序渐进, 认清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样就可以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在案例的选择、环节的衔接、效果的认定方面把握正确的方向。在基本能力方面, 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这五个方面有哪些体现, 怎样去落实。这些能力的形成与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要循序渐进, 要有一个长期目标, 不能急于求成, 就像要重视对概念的理解一样, 因为问题的解决总是建立在对概念的准确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四、课堂设计要使用好教材

本次课改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教材的多样化, 多套教材的呈现, 特别在内容、例题的处理方面, 允许存在一些差异, 这给教师使用教材提供了选择的余地, 也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借鉴。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 适当、合理地吸收各套教材的特色, 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 为自己所利用, 而不是简单地把内容习题做加法, 鼓励教师研发校本教材。教材所配备的例题, 并不要求一定要使学生在学习时全部掌握, 可以有选择地使用或替换。同样, 习题的使用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分层使用。

五、课堂设计要注意信息技术的优势

课堂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为有效教学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它成了现代教育的一种技术。要防止两种极端倾向, 一种是过分夸大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 告别粉笔与黑板;一种认为利用信息技术, 会对培养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带来负面影响。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信息技术能给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 要看信息技术能否为课堂服务, 起到传统教学达不到的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和传统教学进行优势互补。计算机作为辅助的教学工具, 到底在什么地方用, 用多少, 如何用, 要把它用得恰到好处, 否则只能是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进行富有时代特色的“满堂灌”。

摘要:数学课堂设计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但要求教师体现教学内容的设计,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培养的目标、方式、方法方面,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 要求教师要具备现代教育理念, 为达到有效教学这一目标而进行一种最完美的设计。

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的向量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向量教学;人教版

向量是数学模型的一种,源自生活中速度、位移、力等现实原型,很好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在高中课程当中与解析几何、三角问题证明、函数、解方程、不等式证明以及复数的运算等知识都有所联系,通过向量的应用,学生可以不用再依赖于想象空间形式,省却了繁杂的思维过程,简化推理过程。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必须重新审视高中数学向量教学,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一、向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当我们在行驶的车辆中透过车窗看向外面落下的雨水时,是否疑惑过为什么它落下的轨迹线是向后倾斜的;摆渡工人在摆船的时候为什么要把船头对着与逆水方向偏离一定角度的方向,而不是直接对准对岸的码头等等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现象都可以通过向量做出很好的解释。另外,向量还可以刻画出像力、位移和速度、加速度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理量。因此,通过向量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学习的过程就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接受和学习新的知识,再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融合再次重建并进一步优化原有的认知结构。比如,直线与向量的平行、垂直的含义及证明方法之间就可以相互借鉴和扩充,充实学生认知结构。因此,鉴于向量在高中数学中与其他知识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向量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考虑数学问题,有效将相关知识融合在一起,使认知结构得到优化。

二、高中数学新课程向量教学的具体策略

1.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也是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点。因此,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向量教学当中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协商来加强和丰富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人际交流。比如,在学习过向量的数量积定义■ · ■=■·■·cosθ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当向量■和向量■中有一个为单位向量■时,根据定义进行运算会得出什么样的结果或当向量■和向量■中间的夹角θ为0°、90°或180°时又会有怎样的结论等引导性问题来组织、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展开交流和讨论,加深理解的同时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探究的意识。此外,教师通过交流还可以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然后,教师要意识到学生与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地位,允许学生犯错误,且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不以证明学生是错误的,自己是对的为目的,而是要通过平等交流来逐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知道自己为什么错了,错在哪。同时,当自己犯错的时候也要勇于承认,积极改正。总之,要多倾听和了解学生的一些想法及其对知识的理解,创建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真正发挥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2.注重在向量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

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应该应用于现实生活。因此,在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向量教学过程中应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学习情境。比如,在讲解向量的概念时可以将物理的位移概念当作背景资料,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在向量加法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际生活情境:小明的妈妈想从厦门飞到台北,但是在厦门并没有直飞台北的航班,她需要先从厦门飞到香港,再从香港飞到台北。此时,教师就可以将小明妈妈厦门到香港、香港到台北的两次过程比作两次位移,那么这两次位移的最终效果就等同于小明妈妈直接从厦门位移到台北,继而引出向量和的定义。

3.在向量教学中注重其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力、位移等具体模型来进行教学。比如,可以利用力和位移的倍增或通过时间和速度来求位移这些实际的问题引申出向量的数乘运算。另外,还可以用向量来解释和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比如问题:要将船以0.5 m/s的速度从南岸A处位置出发,摆渡到一条宽度为100 m的小河对岸,假设水流没有速度,河水流向為东,流速为0.3 m/s,若将船朝着正对岸方向划,船会停在对岸的哪个位置;若想使船停靠在对岸正对着A处的B位置上,应怎样掌控船的行驶方向。

鉴于向量在数学以及其他学科以及生活实际应用中的重要地位,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向量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向量与本学科代数、几何等知识的联系及其应用,又要注重其与其他学科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准确定位向量教学。

参考文献:

[1]陆英俊.新课程下高中向量的教学研究及策略分析[D].苏州大学,2014.

[2]刘耀青.高中数学中向量的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高中新课程中数学探究 篇4

单县一中 高一地理备课组

2014年1月5号

“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是这次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那么在日常地理教学中,如何改革地理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呢?作为我市高中地理新课程试点学校的实验教师,笔者结合地理学科特色和我校教学实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应用与探索,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更新观念,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转变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角,学生则处于“你讲我听、你写我记、你问我答”的尴尬境地,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考试的奴隶”,学生厌学现象比较普遍。而高中地理新课程要求地理教师为学生学习提供较为充分的学习情境和案例,倡导学生探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不能再把自己仅仅定位于地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还应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倡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建立民主平等、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

高中地理新教材几乎每节课都设计有“读图思考”、“活动”、“阅读”、“案例”等栏目,章末还设计有1个课时的“问题研究”,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了较为充分的学习情境和案例。因此我们就要努力做到“权力下放”:“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二、集体备课,精心编制学案文本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新的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认识上存在的困惑,单靠一个老师的力量,往往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因此,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要有合作精神,有关专家还总结出了教师之间相互合作的七大益处:心理支持、产生新想法、示范合作、汲取力量、减少工作负担、增强动机、支持变革。我校以备课组为单位,每位地理教师承担不同章节的备课任务,首先要求主备教师提前通览教材——独立备课——设计教师教案和学生学案;其次进行备课组内交流,主备教师先在组内执教说课,其他教师作为从备人进行评议;最后主备教师对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优化和组合、修改和完善,重新编写出教师教案和学生学案,并印刷出来作为全组集体智慧的结晶,统一使用。进行集体备课,实现了智慧共享,避免或减少弯路与内耗,很好地地推进了我校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改革和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利用学案导学,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及时理解消化、巩固提高所学的知识,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益,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落实。

三、划分小组,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1、科学编排小组、给予学生均等的成功机会

学习小组的组建是顺利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前提。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我们成立了地理学习小组,一般由4~6人组成。各小组力求由性别、成绩、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学生构成,既达到平衡又便于公平竞争。为了实现小组学习目标,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并对小组成员做出明确的职责分工,要求每个成员对小组成绩都有所贡献。如在调查社区垃圾问题时,有的组员要到垃圾回收部门了解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好处和难度,有的组员要向当地居民了解垃圾堆放情况及其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有的组员要查阅有关垃圾处理的文献资料„„在分头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小组成员一起分析和处理有关信息,在小组研讨推导结论的过程中,强调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把大家的意见综合起来,得出小组研究结论。

2、有效调控、诱思点拨,促进合作探究活动的深入

合作探究学习要求教师把问题放手给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但是放手并不等同于放任不管,必要的监督和指导是必不可缺少的。教师要加强巡视,倾听学生的发言,有时也要有针对性的参加个别小组的讨论探究活动,有效地发挥教师的调控作用,防止学生活动偏离主题。

为了防止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停留在表面的轰轰烈烈上,促进探究活动的深入,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效益,我们作为老师还要充分发挥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当学生对探究活动的程序和方法还不够熟悉时,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指导说明,如探究活动的大致过程或适当的提示或提供相关的资料,以免学生因难度大而放弃努力;当学生不能把探究活动与所学知识密切联系时,我们可以向学生 提出一些反思性的问题,如“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你是怎么得出这一结论的?”“这能说明什么?”“你怎么知道这样可以?”“还有没有别的想法或可能性?”“这与我们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

3、创造条件,积极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为了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印证理论,除完成课内探究活动外,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如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进而提高他们的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立足学校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使开展的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分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例如,为了帮助高一新生尽快熟悉新环境,了解新同学,高一新生开学第一周的第一节课,我们就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课题,即以小组为单位,绘制校园平面示意图。实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们积极参与,不但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和合作,在实践中学生们动手、动脑,还弥补了以往学习上“纸上谈兵”的不足。没有想到的是,在这次活动中,有的学生还表现出较强的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如有的学生在教室与学校一些主要服务区之间,标注了行程的大约时间,以便同学合理利用课间的活动时间;更有的学生将校园内一些不起眼的小小障碍做了特殊说明,以提醒大家日常经过时注意。又如,在学完必修一第一章后,我们指导学生在秋分日这一天,应用立杆测影长法,在学校操场上测算我县的地理纬度和经度;在学完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区位选择的有关理论后,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区位知识,将学校闲置的楼顶,设计成一个个适宜的小小农艺园等等。

四、积极评价,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新课程高中体育教学探究论文 篇5

一、合理安排课时

高中体育课时安排大部分是不合理的,其不合理体现在安排的时间和时长不合理。很多学校会将体育课安排在一周活动或者班会多的那一天,导致体育课与其他事情出现冲突,体育课往往会被取消。特别是到了高三阶段,很多学校为了完成其他学科的教学,会占用体育课的时间,将体育课的时间分配给其他学科,这样大大缩短了体育课的课时,体育教学难以开展,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得到更丰富的体育生活,身体素质也没能得到锻炼。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能合理安排课时,学生可能没有热身就进入了正式的教学中,这样会使学生不能够逐渐适应运动强度,既没有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在新课程中,应该要保证体育课的课时,合理安排课时。比如学校可以以单双周轮换交替的方式来错开与其他事情的冲突,教师也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进程,减少学生的负荷。

二、教学内容创新与多样同步发展

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是单一的,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主,通过老师讲解或演示的形式进行体育教学。体育课本来是一个具有活力与生气的课堂,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下降,在体育课中缺乏积极性,只是被动地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这种消极的学习态度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的体育教学应该创新教学内容,使其变得多样化,教学内容多样化是教师因材施教的体现。例如在进行篮球教学时,教师不仅仅讲解课本上的篮球技巧,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外国的球星和球赛,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分享一些球星训练图片和视频,图片和视频比简单的口述和繁杂的文字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组织进行篮球对抗赛,在比赛中训练学生的篮球技巧。此外,还可以在篮球教学中穿插情境教学,模拟正式篮球比赛,让学生感受体育竞技的乐趣。多样化的教学能够使更多的学生融入到体育学习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发扬自己的个性,提升自己的能力,做到身心全面发展。

三、增强体育精神的培养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注重实践技巧的教学,强调实践的过程,却往往忽略了体育精神的培养,体育精神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也尤为重要。体育是一门集竞技性、开放性,娱乐性于一体的学科,同其他学科相比,教师更能够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学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将体育精神渗透到教学中去。体育精神可以是团结与协作,可以是拼搏与进取,可以是信念与追求。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讲解体育竞技精神的同时,可以引入一个榜样人物让同学们进行思考,像奥运冠军等,学生在思考的同时也学习了榜样人物的精神。另外,很多学生在比赛中往往注重竞争,忽略合作,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比赛,让学生分组合作,一起参与体育竞技,使学生将体育精神融入到实践中去,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素养,发挥出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

四、提高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

体育创新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而创新意识则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一个基础。创新意识使学生具有探索心理和求知欲望。传统的教学课堂是严肃的,学生在课堂中感到压抑,而创新意识需要一个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所以需要加强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充分尊重和信任教师,愿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另外,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复杂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障碍。这样能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更能集思广益,从而通过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跳远的教学中,学生在起跳时普遍存在着出腿部弯曲不够,摆臂幅度过大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模仿学生的错误动作,以错误的动作给学生示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发现错误,以此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和分析,教师再加以指点,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更能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中,形成自我的创新意识,来提高创新能力。体育在高中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应该得到师生的重视,现今的体育教学要在传统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以新课程理念指导高中体育教学,以创新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体育还能让学生得到锻炼,以更好的精神体魄去投入学习。

参考文献:

[1]王海棠.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14:114-115

[2]聂亚楠.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才智,,20:129

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总结 篇6

甘肃武威高中数学二班李尧国

8月2日―8月9号我参加了2011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通过8天的学习,给我解决了好多问题。在一开始都不知道在新课改数学中,我应该提前掌握的知识有哪些?脑子的储备量应该是多少?回首培训过程,大家8天培训情景依然浮现在我眼前,专家们精辟的点评依旧回荡在我脑海。这次培训真是受益匪浅,通过这几天紧张有序的培训,是我对新课改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这次培训中,我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观看和学习专家的视频课程,学习了课程团队专家们精心选择、精心编辑、精心打造的“课程简报”,并积极参与在线研讨和面对面的研讨,认真完成作业,在思想上有了观念的更新,了解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这次新课程培训中学习了以下这么几个方面:1.怎样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2.高中数学新课程与学生学习.3.高中新课程的教学设计.4.高中数学新课程新增和变化内容的教学思考.5.高中新课程中可选的内容的分析和思考.6.评价与教学的关系。课程的改革既是基础教育的改革,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目的,把学生从观察现象改变为探索现象的观念上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一个探索性的学习空间,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下面就这段时间的学习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新课改需要有新思想:

通过8天的学习,我认为要想更快更好的进入新课改,首先得从思想上进行转变。只有从思想上完全接受了新课改,才能更好的投入到新课改当中。刚开始,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好多老师对这次新课改还持有一点抵触情绪,但随着这几天培训的不断进行,我开始慢慢的接受了新课改,思想上进行了一个非常大的转变。我们学习了怎样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新高中数学课程在结构和内容方面也有比较大的调整,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功能,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服务。整体的把握高中数学课程是我们打好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函数思想、几何思想、算法思想、运算思想、随机思想等都是高中数学课程的主线,它们彼此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贯穿整个高中数学课程最基本最重要的数学思想,这些主线可以把高中数学知识编织在一起,构成知识网络。新旧教材的变化要求我们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课程,了解一些模块的设置涵义,这有助于发现数学课程的内在联系,使整体的数学素养得到提升。专家们围绕高中数学新课程新增加的内容与变化的内容及可选内容进行的一些思考和分析,让我们对新教材烂熟于心。

二、培训专题视频很经典:

在这几天的培训当中,我们更多的是进行远程视频的学习。通过专家们对每一个模块及专题的讲解,是我对新课改的每个模块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视频学习当中,来自好多学校的老师对相关专题还进行了简要的教学设计的分析和教学视频的讲解,使得我们这些刚开始参加新课改的教师们对新课改的理念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学习了怎样

在课堂内外特别是课外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走向创新,数学教学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哪些要素,探讨老师的教学行为怎样能够促成上一课目标的实现。为了这些目标的实现我们需要重视教学设计,专家给我们展示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对教学设计的理念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是四个方面:问题的设计,过程的设计,活动的设计,语言的设计。每一个环节都决定了一节课的成败。最后我们研究了教学评价的问题。如何改变现有的评价机制,以适应课程改革,专家通过一些案例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这次培训,我们要实现这个目标,我认为我们第一要研究教材,在教材之上的是要研究数学内容;第二要研究学生,要研究我们用什么手段、什么样的程序、什么样编排、什么样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兴趣?第三要研究突破点,即把教材和数学内容和学生结合起来来找到自己“研”的突破点。我们一定要心里永远装着学生,以学生为主题设计方案,为培养高素质的数学人才而努力。

三、专家点评精辟到位:

在这段时间内,参加新课改的老师除了我们这些一线的高中教师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团队在后面支持我们、帮助我们,那就是本次培训的远程研修课程团队的专家和老师们。我们的学习不但有负责远程培训的专家们,还没我们每一个班级配备了班主任和辅导教师。各位专家们对学员的作业点评非常到位,对学员们提出的问题也

能及时给与答复。班主任和辅导老师也对我们这样的一个小团队关爱有加,每天不辞辛苦给我们批改作业还和我们一起交流新课改学习的经验。正是因为有了可这些专家和老师给我们搭建了新思考这样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和各位专家和老师们的认真负责,才使得我们能够扎实有效的进行新课改的培训学习。

四、教研活动丰富多彩:

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学校的老师们每天早上和下午都来到学校进行新课改的培训和学习。在学习专题视频材料和相关学习资料的同时,我们教研组的老师还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这对于我们这些年轻的教师提供的非常宝贵的经验,这样的讨论也使得新课改的思想进入了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心中,有利于使我们更快的进入到新课改中。通过本次新课改的学习,使我认识到在今后的在教学中一定要多培养主动学习意识了,要把原来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新的课程。教师是新课改的具体执行者,执行者的意识和素质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我们这些老师一定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的方方面面,先做一名合格的新课改教师,再争取做一名优秀的新课改教师。尽管培训已经结束了,但我们的学习还在继续,我们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以后新课程的路途还很长,责任就在我们身上,我们是新课程的探索者。我会尽我的最大努力,倾注我的全部精力来迎接挑战,实现新课程目标的实施。我相信通过这次培训和今后不断的新课改学习,我们一定会站好这一班岗,一定会将新课改进行到底。

五、重视教学反思日志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建议和希望:

高中新课程中数学探究 篇7

一、引用生活性事例, 引发学生探究激情

数学是一门生活的艺术, 是集生活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学科。数学知识中很多定理、法则、公理等内容, 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实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子, 是人学习的一种内动力, 是诱发学生能动探究的学习动机, 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培根说:“知识是一种快乐, 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在生活里找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因此,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生活实际中的一些实例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 创设学生进行探究的活动课题, 激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内在能动性,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活动。如在学习“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和正弦”知识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两座建筑物相距较远, 现在要测量两组建筑物的距离, 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测量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手解决问题的欲望, 由于学生对充满生活化的生活问题感到亲切, 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能动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动性。又如在两角差的正切公式运用时, 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情境:“几名中学生要测量学校后面的一座山CD的高度, 先在山外的一点A测得山顶的D仰角为75°, 再后退400米至B点, 测得山顶D的仰角为45°, 且ABC三点共线, 则山有多高?”, 使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得到了有效的激发, 从而为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打下了基础, 实现了学生探索主动性的促动。

二、运用丰富性内容, 注重学生活动指导

数学学科与其他基础知识学科知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数学知识在解答其他学科知识时有着广泛的应用, 对其他知识的有效解决上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新编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首次明确提出:为了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必修课的内容中安排“研究性课题”。这就要求, 教师在进行研究性课题教学时, 要教给学生初步进行数学问题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提供探究的问题和探究的手段, 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具有研究性;同时, 能够引导学生能够从问题的提出, 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到得出结论, 让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完成, 凸显学生探究活动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善于延伸和丰富教学活动, 通过调查、实验、小课题研究、专题讨论、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 体现教学活动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如在讲“指数函数性质”时, 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画出和y=10x的图像, 然后让学生进行观察得出函数y=ax (a>1) 的性质, 最后请学生仿照此法, 在计算机上画出的图像, 探究函数y=ax (0

三、善用典型性问题, 实现学生能力提升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 例题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课本例题既是运用知识解题的精华和提炼, 又是思维训练的典范。搞好例题教学, 特别是搞好教材中多变例题的多种形式教学, 不仅能加深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为学生学习取得更大的实效发挥更加独特和明显的功效。因此, 在探究活动能力培养中,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深刻理解例题的用意, 充分挖掘例题的价值, 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际需要, 进行适当的引申和拓展, 进行行之有效的探究教学活动。如:“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 P为棱BB1的中点, 试画出由A1、C1、P三点所确定的平面与长方体表面的交线。”我提问:“平面A1PC1与平面ABCD有没有公共点?”, 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部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 受表面现象的影响得出“平面A1PC1与平面ABCD无公共点”的错误答案。这时我进行适当的引导, 联系“平面是无限延展的”这一性质。最终学生探索到“平面A1PC1与平面ABCD应该也有一条交线”的答案。再让学生进行“如何作出这条交线?”的探究问题活动, 学生在原先探索的基础上, 利用所学的公理进行两个平面公共点的探究, 从而得到答案。又如:“已知α, β都是锐角, 且求证:α+β=π/4。”, 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发现这是一道考查“求解函数值”的问题时, 我引导学生先求出α+β的取值范围, 然后得出cos (α+β) 的值, 再根据α与β这两个角的取值范围, 最终求证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活动, 不仅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有效巩固, 而且为学生良好探究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总之, 探究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掌握解题技能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广大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 要始终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方式, 实现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形成和扎实提升。

摘要:探究能力的培养作为新课程标准和新高考大纲的重要内容, 是学生所具有的三大学习能力之一。本文按照新课标要求, 遵循教学原则, 从数学生活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例题的典型性等方面, 对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初步的阐述。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探究能力,学习实效,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内容摘要 (精编版) .

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作业设计探究 篇8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23-01

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形式,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完成一定数量的数学作业,能使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作业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也利于教师了解教学情况,及时反思改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教育教学的主体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尤其是高效课堂的提出与探究,如何设置作业,如何做好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中数学作业的特点

由于高中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高中数学作业也有其特殊性,所以高中数学作业不仅具有一般作业的特点,也有自身的特点。

1、抽象性。高度的抽象概括性是高中数学作业的一大特点。高中数学知识较其他学科的知识更抽象、更概括,使高中数学完全脱离了具体的事实,仅考虑形式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高中数学作业中有很多习题使用了高度概括的形式化数学语言、给出的是抽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解应用题或解决问题也是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

2、严谨性。由于高中数学的严谨性,所以高中数学作业同样具有严谨性。汉斯•弗赖登塔尔曾经说过:“只有数学可以强加上一个有力的演绎结构,从而不仅可以确定结果是否正确,还可以确定是否已经正确的建立起来。”可见高中数学的严谨性。

3、独立性。高中数学中,除了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有相对明确的系统(与平面几何相比也不成体统),代数、三角的内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注意它们内部的小系统和各系统之间的联系成了学习时必须花力气的着力点,否则,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必然会欠缺。

4、频繁性。高中课程中数学课在一周中天天都有,因此高中数学作业的布置是极其频繁的,课堂上往往“将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变式训练”,每堂课后都有课外作业,学生在校期间天天都有数学作业。

二、新课程下作业设计的类型

与传统作业比较,笔者设计了一些更有益于学生去探索,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开放式作业。

1、实践性作业。实践性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合作中感受数学的价值。比如实践调查、数学实验、数学日记、小制作、小课题研究等。引导学生通过翻阅课外书、向老师请教、上网查询资料等,借助这些途径无形中让学生增长见识,将数学与生活,数学与科技、数学与体育等联系起来,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作业,培养其创新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2、研究性作业。研究性作业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研究课题,学生带着问题,边学习,边研究,提高了数学学习的层次,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同学交流、共享,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念,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3、能力性作业。能力性作业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原始的数学知识,还要掌握数学活动技能,如:数学式子的变换技能、解方程和不等式的技能、作图技能、运算技能、论证技能等。而且对考察学生能力较高,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应侧重放在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上,既能体现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教学单元目标、课堂教学应达到的教学目标,还能进一步巩固知识,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4、开放性作业。开放性作业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作业设计中,我们应该以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为目的,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中心,引导学生会思考,善思考,巧思考,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创新。在实践中可设计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题目以及形式新、入口宽、解法活、策略多的题目。

5、自选型作业。教师按教学单元提供大量的数学巩固性作业,教师只提一个每天完成作业的最低量的要求,让学生自由选择完成。其特点是: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改善了作业效果,学生享受到了做作业的主人的快乐。

三、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要求

1、作业要有科学性。即作业要体现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教学单元目标。课堂教学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练习能进一步巩固知识,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简单而言,就是作业练习什么,教师心中要有数。对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设计作业应侧重放在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上。对学生易接受,知识连贯性强的内容,宜设计有关开发智力,提高思维力的作业。

2、作业要有层次性。班级授课制下,由于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不同会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则可缩小这种差距。当然,它需要贯穿于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作业设计也不例外。可根据学生水平把学生分组,分类布置作业。也可在布置作业的同时,布置适量选做题。按量力性原则因材施教,显然行之有效,但须注意,不能因此走入降低教学标准的误区。

3、作业要有开放性。作业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让学生有自我发挥的余地。可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潜能,结合教材适当设计一些探索性作业,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寻找伙伴完成研究性作业。

参考文献:

[1] 常云龙.谈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1).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反思 篇9

转眼间,我校进入高中新课程已一年多的时间。一年来,我在高一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按照学校统一的顺序及国家课程标准的进度要求,用两个学期时间完成了数学必修一、二、三、四本书的教学任务。现任教高二一个理科班数学,正在进行数学必修五的教学。

回顾一年多的教学过程,新课程带给我的总体感觉是:教材编排有创意、学习方式有创新、能力目标有层次,学法教法要求高。可以说数学新课程给教师的施教、学生学习的适应性及学生评价落实等方面的都带来了一系列实际困难,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对每一位一线教师而言都是一次在学习中探索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尝试、在尝试中不断创新的全新教学实验经历,在这一过程中既会有成功的快乐体验,也不乏失败的痛苦经历。

就我个人而言,应当说高一阶段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是在困惑、疑虑、学习与反思中走过的。反思已经走过的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经历,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新课标教材的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后,学科体系的连贯性、完整性丧失了,教师该如何处理,才能在不违背新课程要求的前提下,达到较好的效果和培养目标;

教学内容模块化后,必修、选修内容的非系统化及分层目标设定与目前高考的评价选拔体系尚不能很好接轨,对此,教师在新课教学中该怎样处理才能既做好平时教学又适当兼顾到今后的高考复习;

模块化的必修教材,该如何安排内容的学习顺序才能既解决学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又能在知识合理衔接的基础上分散和突破高中数学学习难点;

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编写时给出的随堂练习、课后作业习题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层次反差该如何处理更为合理;

教师如何认识模块教学必修阶段应重在教教材还是用教材,即教知识还是教方法、教思想,教结果还是教过程;

目前数学新课程的模块化阶段学习评价、必修模块终结性水平考试评价和高中数学新课程学分修够后的高考选拔考试评价对教学提出的不同要求教师该如何对待等。

下面结合我在数学新课程施教过程中的感受谈几点个人的理解和思考。新课程教材反思

一、新教材的优点

1、新教材的编写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过程感受,注重活动体验。

(1)理念创新 新教材在总体上为学生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又兼顾个性发展的选择,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强调师生互动,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着眼学生的发展与未来,注重数学应用意识,突出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2)设计新颖 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展示。通过问题情境,引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在“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亲身实践、主动思维,经历不断的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活动来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使学生感到数学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感到数学是有用的,可接受的。(3)布局得当 新教材注重揭示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蕴含在数学知识中的思想和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考的常用逻辑方法,使学生学会数学思考与推理,不断提高思维能力。三角、解析几何、向量、立体几何、复数等内容以向量为主线,内容的展开简洁明快,解题方法易学有效,更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不必去死记硬背。设置了“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等栏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让学生在探索中感受和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4)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需要改进的问题 由于是新教材,难免有不足之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学习、探索、反思、改进和完善。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必须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新理念下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重组、优化,为我所用,实现教材的“校本化”。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注重过程,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内容增多,课时减少,负担加重。跟以往相比,现在一个学期学两本必修,高一年级就要学4本必修,普遍认为课程内容一下子太多了,学生负担太重,对知识的理解却如“蜻蜓点水”,学得不深入,掌握不牢固。调查表明,80%以上的教师认为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要求,他们表示,即使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生掌握得也不好。按规定每周上4个课时,实际上我校开6个课时,但都感觉到不易完成教材的内容。不少老师有这样的感觉:“初中和大学的内容都往高中压,高中吃得消吗?”。试想教师每天都在赶课时,又怎能留出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慢慢地进行探究,实施新教法呢?也难怪要“穿新鞋走老路”了。我的做法是①大胆删减内容。象“三视图”,“推理与证明”——类比、归纳,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没有必要专门开课,在教学中渗透,节省教学时间;②压缩内容,突出重点,注意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自作主张改变课标的意图。比如增加课时量,补充知识性的东西、增加教学的难度。如:上必修一时,不人为地去训练函数的值域的求解,集合中的“三性”(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的讲解和训练,这样做既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增加了学习负担,甚至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起到适得起反的作用。③注重讲授与探究的有机结合,达到平衡互补,不走极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教学效果,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教学,讲练结合,精讲多练,重视变式训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2、衔接性差。如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等初中不讲,但高中却经常会用到,高中教师需补充强化。因式分解、配方法初中降低要求,只要求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没有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而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初中新课标不作要求,这是高中要经常用到的两种方法,如在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求方程、方程组的解,不等式的解,三角恒等变形等常常用到。在新教材中,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移至必修5讲授,平面解析几何的“到角公式”不讲了,但在一些习题中涉及却屡见不鲜。

3、不重视对概念下定义,造成学生学完后没有形成概念知识,缺乏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结果是教师到了高三仍要补充相关的概念定义。有时教材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简化概念的定义,如:三角函数的定义:设单位圆与角 的终边交于点P,则r=1,P(x,y),得到:

。学生在练习:已知角 的终边过点P(3,4),求角 的三角函数值;结果出现:

错误。建议采纳旧教材的三角函数定义,即:在角 的终边上任取点P(x,y)(异于原点),r= 得到 来处理。。把利用单位圆作为求解的特殊情况

4、例、习题设计需进一步斟酌。新课程实施中,发现课本例题与习题不够配套,如《数学必修2》所提到的“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安排了难度不低的例题2,但没有一题相应的练习题、习题,让人摸不着头脑;有些题目设计不够严谨,如《数学5》的第76页复习参考题A组第10题:在等比数列中设数列前n项和,证明:

成等比数列。这一问题有漏洞,如:数列 1,-1,1,-1……就是反例。显然,当q=-1,且k为偶数时,不可能是等比数列。有些知识点衔接不好,如学习直线的斜率时由于没有学三角函数,很勉强地加了公式

;其次:教材很多都以物理为背境引入数学知识,但两个学科在时间上有时差,如由“简谐运动”引出三角函数的曲线,由物体做功引出向量的数量积等,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没有什么帮助。

教学过程反思

一、更新观念、活用教材

作为实施教学的教师,从观念上首先要认识: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优势和潜能,大胆创新教法,灵活使用教材,使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在前进中少走弯路,努力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案例:《必修5》中学习正弦定理知识,有几种方法可以引入正弦定理,哪个最优呢?纵观前后知识,我采用了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引入;先从复习三角形面积公式入手,引起学生共鸣;然后给出问题:在三角形ABC中,已知b、c边与角A,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学生会主动地作高而求得三角形的面积,进一步讨论得到:只要已知三角形的两边与夹角就能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即:

若上式各除以abc得到:

又得到:

把握教材的“度”,活用教材,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改革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识教学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更深入地、具体地进行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较强的学习迫切性,并产生积极思维的心理气氛。但在教学中还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实现短期效果,仍然是使课堂教学变成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为主,学生没有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更谈不上探究、自学、讨论。长此以往,势必使学生养成眼高手低的习惯,变成一听就懂,只会模仿例题来做,当时的效果看来不错,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再检查学生,却是连当时认为简单的都不会了,个别会做的却是用当初他自己想出来的方法才能做。这种现象说明: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没有经历动脑思考探讨的过程、没有动手练习巩固,就不可能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要求老师们一定要牢固地树立“学为主体”的思想,还思维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积极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全员参入、全程参入。坚决废除“注入式”、“一言堂”,“满堂灌”。

三、改进教学评价

改进教学评价的内容、方式、方法也是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调整教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成绩,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课堂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除了常规的测验、考试等笔试外,应把评价过程动态化,使之贯穿于课堂、日常、活动过程,可设立发现问题奖、发言奖、辩论奖;可进行研究学习成果汇报展览;可以让学生设计测验试卷,同学之间互测互评。要经常了解学生对自己授课情况的反馈意见,提倡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反馈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法,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备课组每个成员的优势与特点,群策群力,开展相互听课、评课,也是教学评价的好方式。

上一篇:现将中央组织部办公厅下一篇:减盐防控高血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