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反思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反思(精选11篇)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反思 篇1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创造的课堂、生成的课堂。对于高中生物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生物;生物教学;教学反思

今年是我省高中生物新课程实行的第五年了,本人有幸担任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工作,近五年的新课程生物教学,新课程下生物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生物学教学,有很多值得总结的东西,让我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创造的课堂、生成的课堂。对于高中生物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生物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生物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生物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2.丰富生物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没有较深的生物专业知识,教师很难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新的教学方法,不能更好的把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师必须做到不断学习,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断提升。经常研读相关的生物学名著,生物学学术论文、生物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二、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我们面对的是学生,在教学前,我们要对他们细细地琢磨反思,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出人才。就像一位军事家战前观察作战地形一样,我们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状,才能知道把学生培养将来的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可以通过分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对比法等,了解反思学生,使一切都了然于胸,才能找到适当的解决途径。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生物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生物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生物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四、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五、对教学模式的反思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理论依据,都有专家论证,可以说各有千秋,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反过来,无论选用何种模式,都是缚住了自己的手脚,教学内容的不同,学情、校情的不同,怎能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解决,人常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它告诉我们不要被传统的刻板的模式所束缚,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就像木偶剧的演员那样,手中的成就这样几根,但通过他们可以做出成千上万种的造型。

目前,新课程下关于生物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生物教学反思对生物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生物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作者简介: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反思 篇2

一、以旧推新, 引发思维冲突

【案例1】 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的教学重点, 也是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导言中, 笔者首先提出:有性生殖过程中, 两性生殖细胞是如何形成的?是否是有丝分裂?假若是, 以人为例, 结果会怎样?接着, 引导学生根据人的生殖发育过程, 分析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量.学生很快发现:若通过有丝分裂形成两性生殖细胞, 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均为46条, 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的染色体数则为92条, 增加了一倍.如果是这样, 那么孔子的第23代传人体细胞染色体数将是46×223了.显然, 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不是通过有丝分裂.此时, 学生发现原有的知识不能解决问题, 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需求.笔者抓住时机追问:“要保证子代与亲代保持染色体不变, 关键是什么?”学生不难答出:“产生的两性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减半.”“那么这样的分裂是怎样进行的?今天, 我们将在有丝分裂知识的基础上, 借助模型和讲义自主探究.”教师及时把问题交给学生, 把课堂和时间让给学生自主探究, 适时给学生一些指导,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构建并完善新的知识结构.这样不仅达到了很好的教学目的, 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反思】探究性学习源于学生与学习环境的不协调, 主要表现在学生对问题的困惑、疑虑的产生或新知与旧知的矛盾.教师如能及时提出问题或引发矛盾的产生, 就能及时调动并维持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达成问题的解决、疑虑的消除和新旧知识矛盾的适当处理, 使学生建构新的知识.

二、模拟现象, 追寻发现历程

【案例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生物遗传史上一个经典实验, 它不仅充分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而且蕴含着科学家独特的科学思维方法和事实求是的科学精神, 是进行探究学习的极好案例.如何很好地利用这一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笔者首先播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Flash动画, 引导学生观察子代噬菌体和亲代噬菌体的相似之处, 引出生物的遗传现象.接着,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思考:决定生物遗传现象的是亲代噬菌体的DNA?还是蛋白质?还是两者均有?为什么?通过观察动画, 学生很快给出了答案:是亲代噬菌体的DNA决定了生物的遗传性状, 因为亲代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细胞中, 而蛋白质外壳却留在外面.“那么, 科学家有什么证据证明只有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 而蛋白质外壳却留在外面?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 阅读课本, 寻找答案.”问题如下: (1) 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一, 本实验中科学家选用了什么材料?有何好处? (2) 科学家用何方法进行探究? (3) 用何元素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子?为什么? (4) 实验中用了同位素示踪法来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为什么不直接标记噬菌体, 而要先标记细菌呢? (5) 搅拌离心后, 上清液是什么?沉淀物是什么?为什么? (6) 实验现象是什么?分析实验现象, 如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7) 从理论上讲, 标记DNA的实验中, 放射性只应出现在沉淀物中, 实际结果在上清液中也有少量放射性;标记蛋白质的实验中, 放射性只应出现在上清液中, 实际结果在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 如何解释这些现象? (8) 本实验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能否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学生带着明确的探究目标, 在问题的引导下, 运用原有知识构建新的知识.

【反思】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 就会带来疲倦.”教师将已知的生命现象借助媒体真实地展现给学生,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并适时地对现象提出质疑, 能激活学生的探究本能, 体验豁然开朗的快乐.

三、巧联生活, 学以致用

【案例3】酶的特性

有关酶的特性, 教材是通过两个实验验证的, 很多教师也都是按教材讲授的.实际上, 这一节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 笔者从央视广告中的雕牌洗衣粉引入, 联系其中的“只用一点点”, “油渍、汗渍”, “温水”等广告词, 创设情景, 设疑这些词的用意是什么,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紧接着引入两个实验.此时, 学生对这两个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笔者此时只起引导作用.实践证明一个人在求知欲望越大时, 他的思维就越活跃, 同时也就越易于接受新知.在本节课讲授完毕后, 笔者回归生活, 让学生自己设计告词, 要求科学准确, 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 在生活

【反思】人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时, 思维会很活跃.本节从平时每个人都常接触到的事物入手进行分析, 让学生感受到原来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蕴涵着一定的科学道理, 感悟到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在获取新知的同时获得了很大的满足感.这样, 既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又得到了感情的升华, 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四、自主实践, 激活探究热情

【案例4】制作小生态瓶

制作小生态瓶的实验是“生态系统稳定性”一节的实验, 很多教师往往只讲不做, 或是作为验证性实验, 放在课后做.笔者略做改进, 在课前让学生分组, 利用手边现有的材料, 选择小型的动植物, 制作密闭的生态系统, 并观察、记录生物生活的情况.一周后, 学生们带着自制的生态瓶上课, 介绍生态瓶的制作过程和所观察到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瓶能在较长时间内不用喂食和通氧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有的生态瓶维持时间长, 有的则较短?学生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及作用, 从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最终得出结论.

【反思】情境学习理论认为, 对学习情境的设计应遵循2个指导思想, 学习应在高度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者必须能参与实践, 在环境中能有效地与他人、环境进行协商、合作, 与环境互动.生物学教学越接近大自然, 越接近真实的生物, 越能说明问题.因此, 让学生亲自动手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在此情境中体验和探究, 才能得到真实完整的基础知识, 实现有效探究.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 反思性教学 新课程 课堂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反思性教学就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有意识地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关照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具体的教学情境,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从多个角度积极思考问题,探究教学活动并对自己的选择与行动负责。反思性教学致力于消解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二元分离,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是依托于实际的教学情境,针对原有的教学经验和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的探究。笔者在讲到细胞生命活动所需条件时,设计了“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来探究这个问题。]

1 提出问题

师:通过前面的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可以知道,酶的催化作用有高效性,初中做消化酶实验时,需要控制温度等实验条件。加酶洗衣粉的包装袋上,往往注明这种洗衣粉的适用温度范围。那么,如果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你将设定那几个温度?怎样将不同溶液的温度分别调到设定的数值?怎样排除pH和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 做出假设

生: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不同温度条件下,酶的活性不同,例如我们发烧时,往往不想吃饭。

师:那么,如何设计实验检验酶在不同条件下,活性不同呢?

3 实验设计

(1)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选择适当的材料用具。

(2) 师生论证可行性实验方案,如选择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为底物,质量分数为2%的新配制的淀粉酶溶液作实验材料。

(3)设计简单的实验步骤,如表1所示。

4 实验探究

(1) 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合作探索研究(2个学生一组,并从实验桌上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并要求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原因,填入表1。

(2)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实验组适度指导,并允许自学课本。

(3) 思考讨论,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下列问题:

① 根据自己做出的假设,你预期会看到怎样的实验结果?将预期结果和实验结果填入表中。

②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控制自变量?怎样观察或检测因变量?

③ 假如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不同时,是否需要进行重复实验?

5 分析与论证

(1) 教师组织学生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

(2) 让学生上讲台操作实验,并描述实验现象,同学间补充说明或加以点评。

(3) 师生归纳实验结论(多媒体投影规律)。

①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温度对酶的活性有影响,淀粉酶在60 ℃时活性比在100 ℃和0 ℃时高。

②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酶的活性大小,应该用水浴控制温度,不可直接加热。

③ 如果需要,可以进行重复实验。

6 评估与反思

师:同学们,你们对实验结论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1:表中实验第2步和第3步能不能对换?

生2:温度怎样设定?怎么想到这几个温度?

生3:什么情况下需要考虑重复实验?

生4:第1步和第3步能不能对换?

生5:将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分别在相应温度下恒温,然后再加到一起,是不是更好?

学生思考、讨论,操作。

最后师生小结:因为酶具有高效性,实验中第2步和第3步不能对换,否则在常温下淀粉酶遇到淀粉可能会引起淀粉的水解。由于事先了解淀粉酶的适宜温度是60 ℃,所以在设定温度时,选择高温和低温。0 ℃、60 ℃、100 ℃ 3种温度对比反映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如果预定结果和实验结果不符,必须设定重复实验。实验说明酶在适宜的温度下,活性最高,温度偏低或偏高,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进一步探究:如果你想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你将设定:哪几个pH数值?怎样将不同溶液的pH分别调到设定的数值?怎样排除温度和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干扰?不同温度或pH条件下,酶的活性差别有多大?

在进行上述实验时,主要是学生先观察后讨论,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同时用小电影把片段的观察系列化,连贯在一起。此外学生还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名称以及不能观察到的知识。最后再进行一次总的讨论,讨论自己探索实验过程的心得,教师的任务是纠正错误,补充材料和回答学生的问题。讨论是热烈的,还有学生提出一些联系生产的个人看法,而不是每人都重复着教材的同一内容。这种教学是一种高水平的启发式教学。此教学致力于消解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二元分离,进行教学研究是教师理解前沿的教学理论,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并提出新的教学理论和观点的重要途径。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是依托于实际的教学情境,针对原有的教学经验和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的探究。而且反思性教学体现的是一种反思探究的循环过程。

7 探究后的反思

实践表明,通过对本节课的构思和探究教学的反思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谈一下探究的体会。

(1) 在引课上渗透思想。教学伊始,教师首先围绕主题,创设问题情境,“酶起催化作用需要怎样的条件呢?”,接着利用联想和逆向思维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也渗透了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

(2) 在设计上优化方案。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围绕主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生提出的方案可能很多、很杂,且有不切合实际的。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可行性方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提供可行简便的方案,这样可节约学生的探究时间,做到有的放矢。

(3) 在提问上诱导思维。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导向性的疑问,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将更加积极地思维,积极地探究。例如,根据实验的进程提出:“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这些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不但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再如投影片的填写,不但可检查学生是否通过实验探究得出规律,而且能看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心得 篇4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提高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是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教好高中生物课程,课堂教学非常重要,为此,本文就新课改下如何实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浅谈心得:

一、巧设导入创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一段好的引言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之全神贯注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老师可先根据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给学生讲述这样的故事:在某山区,一个妇女连续生了四个女孩,邻居、婆家人都瞧不起她,她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以为自己没本事,生不了儿子,无奈之下,她便自杀了。故事讲完后老师可问:她为何要自杀,生女孩是女人的错吗?人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通过这样的一个实例引入新课,营造了一个吸引人的课堂情境,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引发学生对学习遗传学的渴望。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提问

现在的高中学生大都习惯于接受式学习,而老师则习惯于“照本宣科”,很多学习对学习生物学提不起兴趣,因此也就对这门学科比较淡漠。如何行之有效地使学生“有兴致,多关注,乐意学”,作为生物教师,这确实要引起重视。事实上,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选择与实际相联系的话题,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去思考,学会去提问,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因为有实际生活的体验,学生的参与性很高,普遍都能融入情境。例如在讲授“细胞的癌变”这一内容时,可并不急于介绍课本书面知识,而是创设这样的情境:在你的周围,在你认识的人当中有癌症患者吗?和癌症患者接触过吗?觉得癌症可怕吗?你认识多少癌症知识?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再引导学生提问——你最感兴趣的癌症相关问题。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有问“怎么样会患癌症”,“如何预防癌症”,“癌症是否会遗传”的,也有问“为何白血病的患病率会呈上升趋势”,等等问题的。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感受生物科学对人类生活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也可帮助学生养成关心生活、关心实际问题的习惯,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同时教师不断创设“因疑而学,因学而疑”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探索,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操。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设实例式教学情景

传统的教学,老师教学生多少知识,几乎就要求学生掌握多少。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死知识,学生掌握的技能是没有创新的技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教学地位不再是教学的主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传统教学方式把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忽视学生的地位。生物学科是一个实验科学,这就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学。不要忽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不要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要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光的地方。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有很多设计实验的题目,教师要让学生大胆去设计,开拓自己的思想。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正,教师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指导者,是一个辅导者。实验、观察、参观和实习都是很好的实例式教学情景方法。在做好教材要求的实验的同时,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多观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生命现象,把观察到的生命现象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这样更能激发学生从事于生命科学的热情。

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善教学方式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反思 篇5

陕西省宝石中学生物学教研组 翟绍军 2009.10

内容摘要:教好新课程,必须认真学习高中新课标,研究新课标,在课标的指引下,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开展恰当的教学。教师自身要适应和实现三个转变:1.教学理念的转变2.教学方法的转变3.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应该使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强化能力培养;要适时改变教学方法,进行教法创新;狠抓教学过程管理、狠抓“三基”,搞好落实。但在实施中存在着如何处理课标、教材中的活动和实施条件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好全面发展学生素养与应试能力提高的关系;一定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内化新理念,切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并且要勇于自我反思,探究自己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是挑战,更是机遇。学习新课标,内化新理念,切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勇于自我反思,探究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克服误区,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解决矛盾,创建有活力的高效生物课堂。

正文 从2007年开始陕西省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虽然我们都接受了新课改的通识培训和专业知识培训,也聆听过专家的指点和报告,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准备,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开展新课程教学的许多方面都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无论从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学法指导、学生评价、学习过程的控制、学习成效提高等多方面都需要深入研究,认真探讨,摸索出既适合我校学生实际,又能提高学习成绩,并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最优教学模式。

从2011届高一新课程开展的情况来看,我有如下体会:

一.要想教好新课程,必须认真学习高中新课标,研究新课标,在课标的指引下,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开展恰当的教学。如果对课标吃不透,或理解不深,教学过程就不能充分体现三维目标,教学方法必然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教学就会偏离课标的要求,课程教学也就失去了方向,教学目的必然不能很好实现,教学就失去了意义。

二.教师自身要适应和实现三个转变。

1.教学理念的转变:要由教师的主体性转变为学生的主体性,由教师教书转变为教学生学,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有以讲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以了解结论为主转变为以如何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强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总之是为引导和教育学生如何自主学习获得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2.教学方法的转变:传统的教学以讲述法为主,教师的传授水平对学生影响极大。其基本模式就是:提问—引入新课—讲授课程—复习归纳—布置作业—考练结合。学生的参与较少,大多是被动的回答老师的提问,至于探究、验证、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交流反思、自我评价等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极少采用,大多时间都是由教师唱主角,学生只是配角,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获得、知识的达成情况、调查研究等探究能力的提高无从谈起,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学形式单

一、内容枯燥,方法死板,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许多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3.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要从“唱主角”和“一言堂”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服务者或者协调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仍然存在,但不应该

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也不应该把自己看作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化身”,教师要组 织学生,运用教材,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己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 主要参与,直至成主动学习,充分体会和享受成功的快乐和体验。

三.使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强化能力培养。

新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较强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应牢牢抓住提高质量这个中心,认真搞好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将“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课程—复习归纳—布置作业—考练结合“的模式转变为”情景“问题—探究—反思—提高”的模式,使学生体会到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推理演绎的探索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在教学中要结合生物学的实际,加强生物学知识间的联系,强化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如在第一章“走进细胞”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基因、系统、历史、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等角度引导学生理解生命。从基因的角度去审视生命,学生将从本质上理解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理解生命形式的多样性以及遗传与进化的实质;从系统的角度去审视生命,将有助于形成系统的整体性的现代科学思维方式,建立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科学发现的历史的角度去审视生命,运用历史的方法分析问题,有助于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从统一的角度审视生命,有利于建立生物学从多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经过从多个方面反复的引导学生理解生命,使学生懂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四.要适时改变教学方法,进行教法创新。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改的一个重头戏,课程改革强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辅导法、探究法等百花齐放。这些教学方法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探究性学习等的倡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合作讨论与参与的各种教学方法广泛出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这对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往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很容易走入误区,不能辩证的看待各种教学方式,或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我们任何看待这些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的关系呢? “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但解决另一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引导发现法,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有优势,但难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而且对于陈述性的知识,也没有探究的必要;讨论法具有多向信息交流、针对性强、便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特点,但往往使知识缺少系统性;自学辅导法,有利于学生独立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但只适合于较简单的学习内容;而讲解法虽然具有信息量大、系统、逻辑性强的优点(这些优点是其他方法所不及的,对于知识接受为主要目标的课型,讲解法也是高效的),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公式,一种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是另一方法的不足所在。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使方法结构协调、合理,各种方法优势互补,长短相济,立体结合。例如,关于比较过氧化氢的分解速

度的实验,我让学生首先分析思考过氧化氢的分解可以在哪些情况下完成,如加热、有无机催化剂(Fe3+)、生物催化剂(过氧化氢酶)等条件,还需要考虑哪些问题,要遵循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等,正确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和原理。然后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步骤; 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对实验的讲述,分析讨论实验设计中各个部分的原理及作用。前者类似于对实验探究的过程,适合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采用引导探究的方法;后者类似于对一项实验方法和原理的理解和消化过程,相对难度较小,适合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采用讨论法。我们很难说这两种方法谁优谁劣,但对具体情况,却有合适与否之分,对于基础与能力均较弱的学生而言,采用前一种方法显然是难以收到理想效果的,学生的思维活动也难以开展起来。再如,对于伴性遗传的学习,我们也可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先给出学生伴性遗传的具体实例,让学生结合学过的遗传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揭示其本质;二是首先给出性染色体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然后要求学生分析这些基因可能怎样传递,基因的这种传递可能使后代的性状遗传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第一种方法采用的是分析归纳的思路,第二种方法采用的是演绎推理的思路,两种方法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各有侧重。又如,在我校超大班进行实验课时,按照教材要求开展活动非常难,管理控制不严,容易造成混乱,实验课往往就成为走过场,只是一个形式,组织教学就不能达到应有效果。因此,可以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保证实验课的有效和有秩序,教师可以事先培训小组长,将基本技能教授给这些小组长,由这些小组长充当小先生,分别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实验,并与大家一起探究,提出一些实验中的出现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法,预期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然后,各个小组推选出一些表达能力强的同学,进行小组发言,与大家交流和反思。最后又同学自评、互评,造出最优方案,得出可信的结论。这种方法大大减轻了实验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通过合作学习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懂得了方法,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教学效果又大的提高。总之,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有效组合,应该与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性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相适合。多元的教学目标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达成,单一的教学方法是难以与多元教学目标的实现相适应的。我们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但如果将探究泛化,将之用于一切教学情境,那是有悖于有效教学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应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种参与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课堂上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个个参与,而学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思维活动停留在浅层次上,这样的参与是低效或无效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不会是有效的。反之,有些课堂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参与,但却是积极地在进行深层的思考,有其思维的参与,这样的教学却是高效的。

五.狠抓教学过程管理、狠抓“三基”,搞好落实。

教学方式、方法是教学的手段,不论怎样改变,主要看能否取得教学成效,只要有成效就是好方法。而取得好的结果,关键在于能否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在教学的各个主要环节上都要抓落实,从备课、教案、学案、课堂教学过程管理、课程实施、组织教学、作业、辅导、监测、评价等各个方面都应该保证正确的实施,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上狠下功夫,夯实基础,力争每位同学都能达到教学要求,减少错误的发生,使学生质量有大的提升。我校多年的实践证明,教学上狠抓基本功、狠抓落实是质量的保证,这也是我校赖以生存的法宝之一,不论教改如何进行,狠抓教学过程管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学习,搞好落实都是万万不能放弃的。

六.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1.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上存在差距。许多县区初中时期没有开设生物课,初中的生物学基础极差,学生听课时好像听懂了,但实际上根本没有完全理解,只知道有这么回事,有点印象。加之学生的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完全消化吸收。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导致教师顾头不顾尾,忙了探究导学,忽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由于学生没有完全理解,只能反复讲解,耽误了时间,在一节课中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只好退回去走老路。一节课课时有限,在预定时间内完不成各项目标,心中充满失败阴影。

2.班级人数太多,开展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管理难度太大。我校都是超大班,人员多,如果进行小组讨论、分组活动、互相评价等,场面热烈,有时争执不下,难以说服对方,教师难于管理,会造成场面失控,白白浪费时间。

3.课时少,任务重,教学任务很难按计划完成。

目前各学校面临的极大地难题就是课时少,教师人员短缺,任务重,教学任务很难按计划完成。第一,如按每学期授课20周计算,生物课总课时数是40节,除去节假日和大型考试,要用30多个课时讲完大纲要求的内容难度很大,而且我校每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根本无法安排习题处理、单元复习及检测等时间;二是高一生物学知识和初中生物学知识跨度较大,学生们初中的生物学基础参差不齐。学生有些听懂了,有些实际上没有完全理解,只知道有这么回事,有点印象。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习题练习讲解,学生不可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将会给后续学习埋下隐患。三是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安排上,有些知识往往只是点到为止,在处理问题的方法技巧方面有赖于教师做弹性处理,如蛋白质结构的计算,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分析计算、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计算,遗传病概率计算等等。细胞分裂中DNA和遗传的关系等知识内容不补充,将来这些部分的学习难度会跟大。

4.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方法太少,没有找到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较好模式,需要摸索和探讨。

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能听懂,好像会,但不会做题,考试成绩上不去。说明学生没有真正弄懂所学知识。如果只强调了课堂教学的过程和形式,忽略考试能力的培养,将来无法应对高考,有效教学就谈不上了。如何加强学生的应试能力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需要认真应对,找到平衡点。

(二)一些思考和对策

1.如何处理课标、教材中的活动和实施条件之间的矛盾?

新课标和各种版本的新教材都有一个特色,设置了大量的探究实验,几乎每章、节的内容都是以学生探讨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出发点在于通过探究活动的设置和开展,使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其创新意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发掘知识,使学生在探讨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日益突现出各种问题,引起各种对新课标的质疑。比如,过分强调活动,但事实上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困难。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如怎样开,开设条件缺乏,开展用途不大,甚至完全没有必要开设某些活动等,而且认为忽略知识体系,教无章法。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处理呢?正如课程专家赵占良所说:“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应当追求活动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我的一些做法是这样的:

(1)对每一个活动,首先要考虑它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价值,在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分别去考虑,价值不高的就不要做。要对教材中的活动进行精选,价值相对不高、可行性差的要删去。其次是不必过分追求探究性教学的完整性,学生懂得了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能够应用就可以了。

(2)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对能看懂的内容先自学,课堂上只是解惑和训练,指导学习方法,以保证完成教学所需的课时数;

(3)调节教学进度,难度大的知识和对学生能力要求高的知识可以延时处理,容易掌握的知识在注重成效的同时尽量缩短时间;课标要求不高的就不再精讲、细讲。

(4)不要给学生增加过多的课外知识,将课本上的知识讲透彻就行,这样就能较好的化解课时与内容之间的一些矛盾。

(5)加强本学科和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与学习,积累自己在新课程学习和教学中的经验,摸索更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思路,教学相长。

2。如何处理好全面发展学生素养与应试能力提高的关系

高中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讲,核心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高中教学又是必须面对高考的,这是一个回避不了的现实,因此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也就成为一种现实的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无可厚非,只要高考存在就回避不了应试。问题是当前的高中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单纯以应试为目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了课堂教学的唯一或主要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取向下,灌输、机械重复与训练就成了课堂的主旋律。这种课堂教学把应试推到了发展学生素养的对立面,教学的价值就剩下了应试。围绕以上问题的探讨(当然不一定需要对上述问题全部进行探讨),不仅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需要。

因此,我以为,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要废除“高考”制度,而是要进一步完善考试和“高考”制度。就现实的高中教学而言,抛开应试而谈学生发展是不现实的,以追求学生升学为唯一目标的教学是教学的悲哀,是对学生未来的不负责。我们不能期待两者的完全重合,但追求两者的最大交集则是每个教师应该做的。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应指向学生素养的提高,还应有助于有效提高学生应试的能力。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内化新理念,切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并且要勇于自我反思,探究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归结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探究教学和合作学习教学的成功案例,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中,在不断地分析误区、克服误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创建真正有活力的高效生物课堂,为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教。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在高考中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探讨 篇6

一、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教学设计作为解决教学问题的主要设计活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主要有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模式方法的选择三个方面。那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让教学设计发挥有效性呢?

1.确保教学分析工作有效

教学分析工作是做好教学设计工作的前提,作为教学设计的前期工作,需要分析的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能够达到教学目的的有效方法。一方面,高中生物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来分析,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因人制宜,找准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梳理出教材内容之间的逻辑和层次关系,明确每一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学习内容。

2.确保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模式选择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有效、具体 在教学分析工作完成之后,高中生物教师要明确总体和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的模式和采取何种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有效性在明确的目标、模式和方法中得以保证。例如,在学习核酸知识的时候,教师应该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不仅让学生了解核酸

的种类、结构、分布和功能,还要学会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并会用结构图、流程图来处理信息。只有在这个教学目标之下,教学模式才是实践与理论相统一的,教学方法也才是自主、合作相配合的,因而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实施的有效性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实施与教学设计不同,是学生与教师共同促进、影响和进步的过程,因此需要在按照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步骤的同时,注重处理好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有效性的发挥。

1.确保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在新课程标准下,提问策略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但是,这里的课堂提问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过程,也并不是单纯地提问一些能用是或者否就能回答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提问才是能够促进课堂有效性发挥的呢?(1)提问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启发性,需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可以抛出。(2)提问应该注重层次性和科学性,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引导式提问。(3)提问应该注重处理好提问与思考的关系,在提问之后要为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4)提问和学生回答之后要注重对学生观点的反馈行为,避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损。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用“你的观点很新颖!”“那么,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一说法呢?”“还有哪一位同学想做一下补充”等积极性评价来引导学生继续思考。

2.确保课堂管理行为的有效性

课堂管理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坚实后盾。一般来说,高中学生的自制力和自觉性都比较强,不需要教师做太大的教学课堂管理,适度的约束和建构性的引导就可以发挥好课堂管理行为的作用。例如,当生物教师发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失败的时候,教师应该立即叫停,对这种错误及时做出评价和教育,抓住有利时机,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评价与反思的有效性

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之后,教学评价与反思的有效性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教学评价可以让学生及时认知自我,发现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性错误和方法性失误,进而达到立即改正的效果。而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的过程,对于继续发挥教学中的优势之处和改善不足之处,进而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学评价可以从谈话评价、提问评价等诊断性评价,观察评价、测试评价等过程性评价,作业考核、实验考核、活动制作考核、书面测试考核等终结性评价方式出发,还可以从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内容的多元化出发,提高评价的有效性。而教学反思则需要教师注重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学期望与教学效果的关系,从中合理分析教学程序、方法、内容等,进而不断完善教学措施,推进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J]。江苏教育:小学版,(09)。

[2]谭桂荣。试论有效教学的生命特征[J]。保山师专学报,2006(11)。

高中生物教学新课程改革初探 篇7

1. 教好学生, 教师的素质是关键

教师应经常进修学习, 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充实自己, 更新知识。教师之间也应经常切磋, 勤于总结, 使课堂教学逐渐由传统的经验型向科学型过渡。为了提高教师素质,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五中学 (以下简称“我校”) 举办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 使教师之间有学习探讨的平台。除此之外, 为了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 我校还制定了集体备课的规定, 共同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集体备课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格外重要, 因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尊重各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切磋, 集体备课, 有利于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工作效益。

2. 增强实验设计能力, 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知识素养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设计题在高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中生物教师应在复习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要求的专题研究, 要求学生在获得相应实验能力的基础上科学地设计实验步骤, 以求得对实验严密的结果和结论。这样的专题复习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更大的空间, 让学生能够顺着题意发挥想象思维, 进而得出合理答案。

3. 优化习题和试题, 培养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做题, 而是合理的应用“题海”战术。做题毕竟是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 科学地做题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我校高三第一轮复习在教研员卢锦峰老师的指导下采用导学案的形式进行。在导学案中列出重点、难点和疑点;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解题思路和做题技巧。用导学案复习可以针对性地掌握和运用某一知识点, 并可以针对某一种易错题型进行举一反三, 拓展学生的思路, 活跃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学会运用知识。

4. 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课堂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既要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可以避免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偶然性, 使学生具有较明确的指向性。长此以往, 能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并在教师的启发下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5. 加强课外辅导,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应在高三教学中对生物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采取弱科辅导的策略。针对学生普遍较差的知识点进行专项辅导, 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 建立知识网络, 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 对学过的知识作出规律性的总结, 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使学生具备灵活、创新的思维品质。例如, 通过归纳总结“染色体和DNA分子在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表, 边画边心里默念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 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再通过做一些相关的典型题目进一步理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和联系, 并总结一些常用的规律。比如“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等, 而DNA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只有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等规律, 可以有效地加快学生做题速度, 加深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总之,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本文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形势下, 通过我的教学实践探索, 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新课程改革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新课改倡导的探究性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汪忠, 刘恩山.生物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王仁君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 2009 ( 10 ) .

[3]雷耀华.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的应用优势[J].新课程研究, 2010 ( 7 ) .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初探 篇8

关键词:新课程;“度”的把握;主体;引导者

一、教材的改革

在教育改革中,课程改革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而课程改革中重要的工作之一是教材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教材的性质及功能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正因为这些变化,传统的教材现已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与教育的发展。

1.实验方面的变化

实验方面最大的变化是新教材将过去的一些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除此之外,还设置了“模型构建”栏目,如“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这些模型的建构既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用模型的科学方法来分析与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通过这些探究活动的设置和开展,使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其创新意识,让学生亲自去寻找答案,发掘知识,使学生在探讨过程中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2.教材编写体例比较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每章的编写中增加了“本章小结”“自我检测题”,其中“本章小结”的内容是该章的知识要点归纳,在于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总结;“自我检测”则通过典型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新知识。在每节的编写上新教材增加了“问题探讨”和“本节聚焦”。“问题探讨”是新教材编写的一个亮点,被编写在每节的开始,是由图片+情境+讨论题组成。其中的问题有的来自生活,有的来自科学史,对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有一定作用。

3.课本插图的比较

与旧教材的插图相比,新教材插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插图均为彩色图,更能吸引學生注意力;(2)增加实物照片和示意图数量,如“幼儿和老年人”它使得“人体老化细胞的特征之一就是含水量明显下降”这一知识点更为直观、形象;(3)增加了人物图的数量,加大对学生科学史教育,如“关于酶本质的探索”;(4)在习题中出现了教材中没有的概念图,它能形象地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知识体系的建立;(5)新教材中编排了一些流程图,如“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这样使得一直困扰学生的一个非常抽象的过程得以直观形象化。形式多样的插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而又真切的感性材料,使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既有利于使抽象复杂的知识直观化、简约化,又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兴趣。

4.练习题设计的比较

新教材的练习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每节的课后练习,另一类是每一章的自我检测。每节课后的习题包括“基础题”“拓展题”两大部分;每章检测题包括“概念检测”“知识迁移”“技能应用”和“思维拓展”。其中,“概念检测”又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和“画概念图”,值得一提的是,“画概念图”是新教材出现的新题型,要求学生重视对概念的理解,把握各个概念之间的区别。“知识迁移”和“技能应用”是新教材的两个亮点,其特点是既在内容设计上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更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科学。

新教材刚出来时,许多学校对新课程一头雾水,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安排课时?从什么时候开始开课?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初步进行,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教材顺序的教学安排,我们现在采取的是先上必修1,接着是必修3,而最难的必修2放在最后上。这样安排的好处体现在:(1)利用高一一年正好可以把较容易的必修1和必修3上完,而高二再上难度较大的必修2,这样时间正好合适。(2)难度最大的必修2放在高二上,一个原因是经过一年的高一学习之后,大部分的同学已经基本确定了自己对生物科目或者文理科选修的初步选择意向。这个时候对选修文科学生所讲的内容可以相应地降低难度,少花时间,而对选修理科学生可以相应的多花时间,加大难度。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的教学思想。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必须了解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笔者所任教的高一六个班,基本上可以分为2个层次:有四个班的成绩应该很不错,而另外2个班的成绩可能相对来说要稍微差些。以教学中画概念图为例:在那四个较好的班级,笔者经常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提供给他们相关的概念,或者有时候什么也不给,就让他们自己根据某一节或某一章的知识,自己画概念图;而对另外两个班,一般都是根据课后现成的概念图,只要求他们在现成的概念图上直接填相关的概念和关键词。在各个班绘出的概念图中,可以体现出不同的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比较容易混淆的地方。课堂教学中也应该充分引导学生,让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苏科庚.谈人教版教材<生物1:分子与细胞>与原教材的比较[J].生

物学教学,2005,2(30):13-14.

[2]张可柱.中学生物学实验探究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

[3]崔嶷.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研究[D].湖南师范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反思 篇9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现状

现阶段,在常规高中生物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结束后,一些生物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对生物教材中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难以理解,所以高中生物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结束后,应该积极发现问题,改变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1.高中生物教学局限于课堂

高中生物教师总是在课堂中完成教育教学活动,生物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讲授总是局限在课堂,教师没有将生物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没有将生物与实验相结合,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2.教学观念传统

有的高中生物教师入职时间久,教龄长,这类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受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模式和应式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总是以教材内容为主,板书为辅,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机械的讲授,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使学生失去学习高中生物的积极性。

3.学生生物基础

高中学生在生物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些学生因为在初中阶段生物基础没有打好,导致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生物更加费力,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跟不上教师思维,从而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生在高中生物课堂中课堂效率低下。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策略

高中生物教师应该积极配合新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提高高中学生学习生物的有效性,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和教育教学活动结束后,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率。

1.以学生为主体

在高中生物的教育教学活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交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欲和创造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比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展开之前,对学生进行课前导入时利用游戏法,抓住学生的思维,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来。在高一生物《细胞的分化》中,教师可以利用奥尔夫音乐和奥尔夫道具,进行细胞模拟游戏,让学生扮演细胞,教师扮演细胞的主导者,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在细胞增值开始时,慢慢敲打手鼓,教师依照细胞增值特点进行模拟,学生模仿细胞进行运动,教室作为人体中的某一部分,游戏结束后,教师告诉学生我们做的游戏就是细胞的增值。同样,《细胞的增值》也可以进行此活动。

2.小组合作

高中生物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对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教学,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完后进行实验,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尊重他人,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积极发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细胞的增值》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积极观察学生,在学生遇到问题和冲突时教师引导学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多媒体设备已经成为学校的硬件设施,在高中生物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利用丰富多彩的图片、生动形象的动画、视频、音频等进行导入、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是课外拓展。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科学地设计教案,有针对性地对生物基础差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在每一堂课后都要进行反思和总结,对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缺点进行积极改进,教师还应该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实现家园共育,建立评价机制,对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积极表扬,积极告诉家长,对学生投以肯定的目光,教师经常关注时事政治,将时事政治与生物教材相结合,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多元化思维,从而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性,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王瑞梅.创设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情境[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02期.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反思 篇10

钱德芳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生物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具有自我反思意识,主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做一名可持续学习型教师;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释疑探究,挖掘学生潜能,开拓学生创新能力。转变学生学习生物课程方式;培养良好思维品质;科学运用类比方法,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真正参与学习、体悟学习,从而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生物教学;改变

新课改下,随着基础教育改革,无形中使社会、家长及教师关注一个很热点的问题,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倡导学生自觉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注重师生、生生间交流合作,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开展学习活动的方式。使学生真正参与学习,体悟学习,从而真正做到学有所获。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特别适用于课程改革下生物课程的学习,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突破点。《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课程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高中生物教学必须扎扎实实地将新课程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改变教学观念 1.提高业务理论水平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作为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一个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效果。在素质教育越来越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今天,教师在其中所起的引导示范作用更加明显。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因个人差异所致,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需要教师的协助和解答。此时教师如果仍沿用旧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活动,自身业务水平停滞不前是很难从容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有一种活到老学到老,时刻不忘学习的精神,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就要有一桶水。

2.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过程,教师往往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一味读死书,死读书,很难做到活教活学,活学活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必须改变因循守旧的教学观念,摒弃一成不变的束缚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授课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师生关系,真正明确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是谁。生物学科是一个实验科学,这就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改变以往教师一个人大包揽,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辅以科学的指引。

二、提高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学家的精辟论述。心理学认为:“思,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宋代张陆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学生心中的疑团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表现,对疑团的破解,则进一步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心中产生疑问到试图努力寻求解答的过程,其实是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思考、扩展思路、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这对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师的分析与讲解所无法替代的。在教学“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做的目的,实际上是为学生发现问题做好了准备。同时,在提醒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的同时,注意实验中还“暗藏玄机”。面对学生提出的众多有意义的问题,教师感到很欣慰,这说明学生真正全身心投入观察之中,并用心去思考分析,最终发现问题。但接下来,如何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呢?

传统的教师一个人“和盘托出”的释疑模式很显然已不符合新课程改革下生物课程的学习,高中生物教学,关键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行为习惯及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模式

提高高中学生的创造力,需要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练习,探究性学习本质上就是一种很好的开拓创造性学习。探究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学生对生物学科知识的学习掌握,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在学习“基因工程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般地进行“填鸭”式教学活动,学生对所学知识必定是“消化不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想到解决的办法,至此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实现了。接下来,可再引导学生进行假设、设计,如何来完成这个基因的“嫁接”。学生讲述得即使不是很完美,但重要的是学生已有了一个良好的思维模式。

四、用类比方法,帮助理解知识要点

高中生物有很多知识点都很抽象,无法用肉眼直观地进行观察,因此学生很难获得具体直观的经验。此时,需要教师运用类比方式,巧妙地将其转化成形象的或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现象来类比讲解。

五、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创设真实情境

学习的最高目的是学以致用。生物作为自然科学性特别强的一个科目,更需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学习如何收集分析证据,形成和发展科学概念,认识科学的本质。通过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为教学参照,渗透教学主题,使学习从生活中来,又能应用到生活中去。使学生感觉学习不再是单一枯燥的说教,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不再是坐在教室才算是学习的教条思维模式。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学问中处处体现着生活实际问题。通过富有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打破原有思维模式的局限,从内心燃起对学习的激情和渴望。能主动发现,探究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感知生活与学习的美妙。

六、加强教学反思,促进教学相长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作为教师,我们更应有这样的反思意识。通过反思,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加以修正。通过不断的完善,使个人教学能力处于一个不断攀升的状态。使教师自身价值不断体现。新课改下,只有懂得不断自我反思,通过自身自觉自发的努力,成为一名使自己始终处于不间断、可持续发展的自主成长型教师,促进教学相长。

浅谈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 篇11

一、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一段好的引言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之全神贯注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 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老师可先根据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给学生讲述这样的故事:在某山区,一个妇女连续生了四个女孩,邻居、婆家人都瞧不起她,她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以为自己没本事,生不了儿子,无奈之下,她便自杀了。故事讲完后老师可问:她为何要自杀,生女孩是女人的错吗?人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通过这样的一个实例引入新课,营造了一个吸引人的课堂情境,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引发学生对学习遗传学的渴望。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提问

现在的高中学生大都习惯于接受式学习,而老师则习惯于“照本宣科”,很多学生对学习生物学提不起兴趣,因此也就对这门学科比较淡漠。如何行之有效地使学生“有兴致,多关注,乐意学”,作为生物教师,这确实要引起重视。事实上,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选择与实际相联系的话题,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去思考,学会去提问,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因为有实际生活的体验,学生的参与性很高,普遍都能融入情境。例如在讲授“细胞的癌变”这一内容时,可并不急于介绍课本书面知识,而是创设这样的情境:在你的周围,在你认识的人当中有癌症患者吗?和癌症患者接触过吗?觉得癌症可怕吗?你认识多少癌症知识?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再引导学生提问——你最感兴趣的癌症相关问题。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有问“怎么样会患癌症”,“如何预防癌症”,“癌症是否会遗传”的,也有问“为何白血病的患病率会呈上升趋势”,等等问题的。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感受生物科学对人类生活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也可帮助学生养成关心生活、关心实际问题的习惯,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同时教师不断创设“因疑而学,因学而疑”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探索,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操。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老师教学生多少知识,几乎就要求学生掌握多少。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死知识,学生掌握的技能是没有创新的技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教学地位不再是教学的主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生物学科是一个实验科学,这就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学。不要忽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随着社会经济的加快,需要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生物是一门能够拓展思维的课程,因此,我们需要的是拓展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将自己的能力去毫无限制地释放出来。在如今的考试中,试题越来越开放,许多都不是课本上的死知识,而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发现新的结论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要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光的地方。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有很多设计实验的题目,教师要让学生大胆去设计,开拓自己的思想。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应用可以说是我的得力助手,它可以取代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利用科学技术可以将画面形象直观地演示出来,让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了解得更加直观。比如,我在以往讲解《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的时候,必须要带上几幅细胞分裂的图例,用很长时间才能把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给学生讲解明白。有时候,由于光线的原因,后排许多学生看不清楚,导致他们逐渐对生物失去了兴趣。无形中不但浪费了许多时间,还耽误了课时,效果十分差。然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我可以将细胞分裂的过程做成flash,用十几秒的时间就可以形象地把细胞分裂过程表现出来,之后只需要我简单讲解,学生们就可以理解得很彻底。利用多媒体,我可以把复杂的理论变得直观化,因为学生们喜欢看形象的演示,而不是老师冗长而抽象的讲解,所以我提倡老师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广泛地应用多媒体技术。

上一篇:有效教学课题结题报告模式参考下一篇:应聘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