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校本课程数独(推荐7篇)
总课时:15个课时
授课学段;每周五最后一节课 开发者情况:六年级数学组
授课对象:六年级全体学生
开发进度条件:至少保证每周上三节数学课 一般项目:
1)2)3)4)熟悉了解数独的基本规则与玩法;
学会运用数学课的基本知识解决初级的数独游戏; 发现数独中的规律并找出快速解决数独的方法; 能自发地设立以数独为基础的游戏项目。
条件及优势:
1)2)3)4)有一定基础的计算能力;
六年级处于头脑思维能力较强的阶段;
趣味性的挑战性活动正是这个年龄阶段所需的;
六年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较强,并且擅长总结经验发现规律。
课程简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内容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经验;要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也表明,未来数学教育正朝着“大众数学”的方向不断迈进,我们必须使数学教育成为培养学生素质的有效手段,而不是成为一种“过滤器”。新的课程标准已经使课程结构从单一模式朝多元模式发展.提出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等组成的课程体系,活动课程的研究已成为教育改革与研究的热点之一。积极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不仅能加深巩固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广泛地接受新信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同数学有联系的生活乐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特长,“趣味数独”正是这样的一门课。
课程目标:
要求学生认清、弄懂数独的规则与玩法,加深和巩固在数学课上所获得的知识,并运用它们来解决数独中的问题,使学生自行找出解题方法并发现规律,形成一定的教学技能与特长,让充满挑战性的游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促进学生逻辑清晰度的形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海中活跃、放松学生的头脑,以便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学习。
课程内容:
1.介绍数独的规则与玩法;
2.运用一定的计算技能完成最初级的数独游戏; 3.4.5.6.总结数独的规律;
如何用简便算法快速算出数独; 班内组织数独竞赛;
鼓励学生以数独为基础创造更具趣味性的游戏。
课程实施建议;
1.实践性:本课程开发本着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活跃大脑的目的,应该多让学生多动手实践,这样才能达到本课程的目的。2.选题应循序渐进:数独本来就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游戏,对于不同年龄段与智力水平不一致的学生来说,难易程度不同成为关键,选题时应根据学生最近数学课的水平来选择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题目,急功近利不但达不到课程目标,还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挖掘主题性,注重兴趣化:数独活动内容要新颖,知识点突出,能吸引学生,促进学生的思维。
4.重视灵活性,力求主体化:数学活动形式要多样化,依据不同的活动内容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5.加强针对性,突出个性化:对数学问题的解决,在方法上要有规律性、普遍性和针对性。同时鼓励和肯定学生自己独特的解题思路及方法,多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归纳、去总结,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课程评价建议:
一、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必然性
旧的语文课程体系追求学科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简单地用学科体系代替教学体系,用学科的逻辑结构代替学生的认知过程,课程结构和教学要求比较单一,而且课程内容的时代性表现不足,有些教材内容脱离青少年的生活环境和实际经验。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语文课程体系在坚持基础性的同时,体现选择性、开放性、综合化和现代化的特点。选择性是指课程内容具有多样性、差别性,以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区域的需要,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学生和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开放性是指强调学习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发展的联系,课程实施过程要体现民主性和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评价标准的差异性;综合化是指按照现代社会与科学的发展,重新审视基础教育的课程,对学科设置及内容进行选择与组合,提倡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现代化是指依据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调整课程内容,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根据现代科学及学科发展的新变化组合、选择、增加新内容,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注意和现代生活相联系,体现出现代的思想意识、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为实现新课改的这些要求,必须改变原有的只由国家设置课程、决定课程内容的状况,转而推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特别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程体系,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二、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可行性
1.语文课程目标的多向性为语文校本课程的设计提供了宽广的空间。高中语文教育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进一步的提高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学生不同的发展倾向和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整合教育目标,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目标的多向性为语文校本课程的设计提供了多个触发点,学校和教师应在理解学生不同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科资源优势,形成有内在联系的多元化的模块组合,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不同需求。
2.语文学科特点决定了课程资源的丰富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综合性,生活中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许多内容都可以作为语文学习的素材,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资源具有其他学科不可相比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因此,语文课程资源可供开发的空间是无比宽广的。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学校的文化传统、教师的自身素养和阅历、学生的富有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情感体验等,都是语文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教师应积极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和学习渠道,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学语文、用语文。
三、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应该注意的问题
1.切合学科特点。要分析语文学科所拥有的资源及优势,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本着“为我所用”、实效有用的原则,对课程资源积极筛选、加工、整合,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深层价值和学科价值,开发适合学科特点的课程资源,避免毫无计划、“乱开乱采”的行为。
2.体现学校特色。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允许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遵循课程开发的规律,自主地进行课程开发,允许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课程开发方略、确立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计划。同时,要充分、综合考虑学校生存的社会环境条件、学校办学设施条件和教师、学生的个性因素等方面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开发出真正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方案。照搬照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或其他学校的校本课程,就没有了自己的特色,也就失去了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3.注意灵活性和计划性相结合。相对于必修课而言,校本课程更多地体现了选择性和个性化,内容和形式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设计若干模块,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可以是以课堂为主,也可以走出课堂,构建与生活、社会的广泛联系。同时,要注意,校本课程的教学必须按照课程目标制订科学的计划,不能因其设置灵活的特点而造成随意凌乱、漫无计划的局面,也不能因其拓展性的要求而一味追求新奇,脱离课程目标。
4.加强选课的指导。校本课程尽管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的,仍然有可能出现学生不知如何选择和选择之后发现不适合自己的情况,因为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未必完全了解,对自己在学习兴趣、需求和发展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也可能并不完全了解,所以在学生选课时,教师有必要给予深入细致的指导。首先是要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所开设的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选课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也是学习如何规划人生。其次,要帮助学生了解哪些校本课程最适合自己,帮助学生在了解自己的语文基础和学习个性并综合考虑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决定取舍。
5.完善评价体系。为了引导、促进校本课程的发展,应该积极建立和完善配套的课程评价体系。这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校本课程配套的评价体系应强调发挥发展功能,提倡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尽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语文校本课程的过程和结果的资料,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并且尽量要客观地描述学习的进步与不足,少用定量评价,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广大语文教师要更新课程观念,增强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全新的语文课程体系,丰富和发展语文教育的内涵。
──英语学习策略培训
摘 要:1999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体系。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以来,“校本”已实实在在向我们走近。那么如何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呢?本文从校本课程开发遵循的原则说起,把英语学习策略培训作为校本课程,阐述了英语学习策略培训的意义、实施培训的方式、培训的步骤和内容,通过英语学习策略的培训得出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校本课程 学习策略培训 开发与实施
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总目标也要求学生在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建立规范的英语教材体系以及丰富的课程资源体系,以保障英语课程的顺利实施。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就是这个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开发和发展对于中学英语教学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简称SBCD)的思想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定的民主化。它对于学校办出特色,向学生提供最迫切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中所遵循的几条原则
1.有效性和重要性的原则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面临着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在选择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应该删除陈旧或过时的知识,选择学生“就近发展区”的内容扩充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把握好重要的内容。
2.特殊性与差异性
校本课程开发基于每一所学校,要强调本校的特殊性与外校的差异性。要结合本校的师资、学生水平、教学设施等情况全盘考虑,但这一“个性”也要植根于整体的教育目标这一“共性”之中,不能脱离高中各阶段的总体目标。“个性化”的教育理念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思想与灵魂。
3.趣味性和可学性的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是开发的出发点。要把教学主体的角色还给教师与学生,找回他们在大一统的课程体制中失去的自主性、主体性和创造性。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易于学生消化学习的内容同时,在编制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课程的内容要选择学生能接受并能理解的知识范围,而且内容要健康。
4.现实性和应用性的原则
现实性就是要求校本课程的内容必须符合当今社会的现实需求。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横向思维能力。应用性就是要求在课程开发中选择最有助于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课程内容,选择具有应用价值的知识。注意将人文主义思想渗透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之中。
二、英语学习策略培训的意义
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主要是 “应试教育”的模式为主,从学生上高中开始就让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参加高考,从而在英语教学中片面强调低技能的大量的机械的练习,而忽视了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高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其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不会学习,这不仅使得教学质量下降,而且间接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使学生感到学习英语是一种痛苦。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学习的效果还是不理想。这种情况的出现,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学习是每个人终身面临的任务。关于学习的研究一直是教育界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当代教育界和心理学界都认识到,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有效的学习者。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提高学习效果,减轻学习负担,而且能大面积地提高教育质量。在农村高中开展英语学习策略培训我们可以获得:第一,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增强策略意识;提高学习效果,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有利于他们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增强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第二,通过学习策略的培训,改进策略培训的模式,为农村高中英语选修课及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帮助。
三、英语学习策略培训方式
1.讲座和讨论
主要用在对学生介绍英语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的重要性;制定学习计划;如何获得学习资源;克服对英语的恐惧和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焦虑,建立信心、培养毅力;通过讲解示范英语学习策略,在课堂具体学习策略的培训过程中通过讲解让学生讨论“选择怎么样的策略会更好的掌握学习内容”,或采取先让学生讨论再讲解。讨论的形式可分为座谈式、小组讨论(4~6人)和同桌讨论,在讨论中或讨论后及时做记录。
2.观察和访谈法
在培训的过程中要时刻对学生做观察,了解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中、回答问题时的表现等等,并且做必要的记录。课后和学生通过聊天进行了解,在研究过程中坚持每天写研究日记和做记录。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说出自己所想的,在课后怎么做的。报告自己计划完成的情况等等。
3.问卷及测试
对参加英语学习策略培训的学生进行学习策略、学习风格和学生性格的问卷调查;在选定研究对象后对所选择的对象进行综合语言能力测试,培训后再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语言能力测试。
四、高中英语学习策略培训
培训时间为16周每周2课时,共32课时。其中一课时在下午自习时间,另一课时在晚自习时间。学习策略培训采取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自愿报名参加“英语学习策略培训班”。
第1周
第一章 介绍学习英语策略
第一节 观念的改变
讲解英语学习观念的形成与特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念。介绍英语学习成功者学习经验的材料。
第二节 几个重要观念的分析与调控
英语学习的成败原因 :让学生明确成败在于自己,引出英语学习策略的重要性语言学习的准确与流利:让学生对英语学习过程中准确与流利二者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语言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语言错误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母语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让学生正确认识母语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正确的使用母语帮助英语学习。
第2周
第二章 认知活动的管理
第一节 管理活动的重要性
让学生明白目标、计划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 学习计划的制定
讲解怎样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学习计划的要素。指导学生制定自学计划课程计划;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第三节 自我评价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观念,介绍自我评价的三个重要方面:测评学习进步;总体评价;日常评价。
第3周
第三章 情感活动
第一节 建立自信心、培养“毅力”
自信心是人们对自己成功的把握程度。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让学生自己坚信,只要学习策略运用得当一定能学好英语。英语学习是艰辛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练习,学习英语并取得成功也需要毅力。农村中学在缺乏学习资料、没有说英语的环境中学习英语,特别需要培养学生不怕挫折的坚韧性和持之以恒的忍耐性。
第二节 克服外语学习焦虑
由于学生外语成绩不理想,会对外语学习产生焦虑,给学生教些消除在外语学习焦虑的一些方法。
第4周
第四章 资源策略
资源策略的培养:是指学生合理并有效地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策略。工具书的使用,让学生在有限的图书馆资源中获取资料,去书店不买书而获取资料去学习,获取网络资源,听收音机等等。积极的运用教师、学习好的同学人力资源。
第5周到第15周
第五章 教材渗透具体学习策略
第一节 听力策略(5~6)
以问题陈述:听不懂教师用英语上课怎么办?怎样解决“听”比“读”难学的问题?听力差,困难在哪里?如何提高听力水平?采用一定的资料示范听力的一些策略技巧。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有效提高听力。第二节 口语策略(7~8)
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几个人创设说英语环境;自己给自己说英语;在培训的过程中让学生组织举办全校英语角。采取多种口语练习活动,讲解有效的交际学习策略。
第三节 阅读策略(9~10)
阅读三个模型和图式:自上而下模型;自下而上模型;相互作用模型。默读和朗读。有效阅读策略:略读;寻读;预读;猜测生词意思;克服阅读中的不良习惯。采用阅读材料讲解。
第四节 写作策略(10~11)
提高写作的策略:收集精彩句子;写日记;通过阅读扩展思路;模仿练习;交笔友。写作过程的策略:构思;选词;组织;修改。采取课堂当堂练习。
词汇和语法(12~15)
第五节 词汇(12~13)
学习记忆单词:语境中学;联想记忆;利用图像图形;词汇分类;同义反义词;词缀等等。采用材料当场训练,讨论适合学生自己的记忆策略。
第六节 语法(14~15)
语法学习实用语法,语法是工具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语法学习策略:在理解基础上学习;积极主动归纳语法规则;在错误中学习;在交际中学习。
以上各专题的训练并不是孤立的可在材料的运用中综合几方面的能力学习策略。并且要布置一定的课后作业,完成计划的制定;学习资源的获取;语言知识的运用练习等等。
五、对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启示和思考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优势和风格,进而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成特色。我校校本英语教材的开发与实践才刚刚起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有如下启示:
1.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使“人”的存在和“人”的应有地位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凸现和回归,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教书匠”的形象,而是以“研究者”的身份积极投入到实践中,增强研究意识,不断养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习惯。
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使一线的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精神与技能,需要教师不仅会“教”书,还需要会编书,也就是说,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过去我们英语教师所使用的都是别人编好的书,甚至为教科书也配好了参考书,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教师的惰性,阻碍了自身的专业发展、科研能力的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使教师全面了解课程编制的过程和把握课程的纵向和横向结构,提高行为反思水平,增强对真实英语的语言运用意识,为教师提供了发挥自己教育智慧的广阔空间。
2.更全面地利用和充实了学校的课程资源
课程的设置还必须基于社区和学校的现有课程资源,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校本教研将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人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学校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通过校本教研学校把教师的个人智慧、经验和思想转化为教师集体的财富,形成学校的特色和传统,从而实现由教师发展推动学校发展。另一方面,学校通过自身的文化和机制,感染、熏陶、培育教师,从而在教师身上打上学校的烙印,实现学校发展推动教师发展,最终实现两者的可持续发展。
3.给学校创造了一个英语学习的环境
创设一个个英语文化场景,有效地配合了英语课堂教学,突破了“学校-教室-课本”三位一体的封闭状态,而融入了社区、家庭等外在因素。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处理好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之间的整体性协调,学起来也就非常轻松愉快。
4.促进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加大了培养学生能力的力度
校本课程实施以后,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更渴望学好英语,这就给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动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一旦有了学英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充分地发挥出来,思维能力得到拓展,潜能也充分发掘。故此,他们的英语水平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实施校本课程后,学生学英语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不需要教师苦口婆心地教育,大多能自主探究,主动地学英语了。
六、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实施的建议
英语校本课程面临着教研质量、品位和效率提升的问题。在英语校本课程的探索过程中,我们思考着如何才能提升英语校本课程的质量和品位:
1.教材的编排有待完善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于异域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社交礼仪和风土人情,他们渴望诸如异域政治、历史、经济、教育、时事等更高层次的文化学习和吸收。因此,在编排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多开些介绍英语国家知识,以及时事阅读的课程。
2.协调国家英语课程与英语校本课程的关系
提高英语校本课程的质量是中学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国家课程应属于第一课堂,英语校本课程为第二课堂,二者相互弥补,又有主次之分,不能投入同等精力。[7]大多数教师对于这点认识还是比较清楚的。英语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责任心,而学校的国家课程教学活动,特别是英语的教学活动,占据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使教师也没有额外的时间从事课程开发工作,他们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会带给他们压力,造成他们的过度疲劳,因此视其为额外的负担,影响了他们对课程开发的兴趣和教学质量。
3.英语校本课程的课时保证问题
英语校本课程课时安排需调整大部分英语校本课程每两周只有一课时,这对于课时需要量大的课程来说远远不够。比如英语原版电影欣赏,学生先听教师介绍情节,学习些词汇,就没有多少时间来欣赏了。下次再上课时,词汇已忘记得差不多了,情节也模糊了,学生上课时始终没有一种整体感觉,往往留下许多遗憾。学校应根据具体的课程安排合适的课时。
4.合理兼顾学生兴趣和学科能力培养
我们在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往往会过分重视学生的兴趣,忽视教学目的经过调查。我们发现选择英文原版影片欣赏、英语视听的学生较多,大部分人选择的原因是这些课要求不高,情节有趣,比较轻松,很容易拿到分数。而一些要求相对过高的科目,如英文写作、英语剧则稍有点差强人意。因此,在课程安排方面,在兼顾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做出合理的调配,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5.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还不明确
课程开发局限于教师本位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应是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社区人士共同参与的结晶,教师始终是参与者、合作者。但在缺乏课程专家指导的情况下,教师往往会根据自己狭隘的经验编写科目、教材或资料,其结果往往是过于封闭、缺乏交流,不具有推广性,使得校内课程不均衡和不连接。
我们深切感受到,在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没有具备先进教育理念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英语教师,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将是一句空话。课程综合化的关键是教师的综合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了:信息处理(获取、组织、操作、评价)技能;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能力;学习能力;与他人合作、协作能力。只有紧密地结合身边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爱好以及学科教学,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才有价值,否则一味地为了“校本”而“校本”,将使校本课程走入一个误区。我们一线教师唯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才能实现自己的教师的专业成长。此外,要提高教研效率,让广大教师更积极地参与校本教研,学校层面必须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制定校本教研的目标与策略以及校本教研的具体政策,如校本教研给予教师学分认定,保证足够的教研经费,成立一个校本教研机构,专门负责校本教研工作,保证校本教研正常发展。相信有了这个开端,校本教研的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Cohen, A.2001.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O’Melley, J.& A.U.Chamot.1990.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3】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丁筱燕.新标准 新理念 新课堂──Britain and Ireland.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9).
【6】郑金洲.校本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8
【7】张玉华.校本培训研究与操作.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9
【8】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1)懂得运用已学化学知识。如卤素,物质的量浓度等
(2)了解某些各类食物主要成分的营养作用,以及可能的特征反应。
(3)了解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
(4)懂得一些生活常识。(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主动获取有用信息;
(2)了解食品的主要成分;
(3)了解化学研究的初步方法,知道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4)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食物营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6)逐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生活实际中的不可或缺的贡献。
(7)逐步认识学习科学知识的意义,热爱科学。
二、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的学习方法导航
本课题的教学可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分成二人的小组或三人大组,明确要求每个小组按照:课前查资料、做前看资料、动手用知识、做完细思考、课后还可做的程序安排课堂内容。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运用知识,熟练操作。培养学生处理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问题的真实情景,采用问题驱动、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堂内容,并能辩证地从正反两方面来正确地看待问题。
三、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的学习内容导航
六个课时的内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资源(如食物以及容器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一课时内容都包括背景知识介绍,实验原理、操作说明,细则指导。以及课堂思考题和课堂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仪器整理、教师评价三项内容)几大板块内容。前后课时之间还通过“前节知识巩固”板块进行衔接。部分章节还备有课后家庭小实验选作,满足学生继续学习的求知愿望。
实验一通过模拟酸雨形成既联系初中所学同时加深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环保问题的意识。实验二通过联系生活常见物质与化学指示剂让学生体会化学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实验三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并培养动手能力和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实验四通过学生对自己指纹的鉴定,了解指纹鉴定的一般方法,并与学生新学内容卤素知识相联系,让学生体会运用知识的乐趣。实验五以生活中的常见物质为研究对象,主要提升学生对定性实验以及定量实验的认识,介绍氧化还原的滴定方法。巩固学生对新学物质的量浓度知识点的认识。实验六从化学的角度了解身边的食物成分,学会用已学化学知识对食品进行鉴定,增进学生对物质化学性质和特征反应的认识。实验七在复习强化对身边食品成分的鉴定基础上,让学生动手了解食品中成分的变化及其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实验八让学生亲历氧化还原知识的运用,实验九通过一个典型的有机实验启示学生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实验十则通过课堂抢答加深学生对化学与环保以及身边的化学的了解。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最终结业评价由平时成绩(即每课时评价)以及最终测评综合得出。结业等级分为A B C D四种。
课程(教材)物质结构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的教材为每课时一张A3打印纸,由教师排版后经油印室统一印发,所有课时完毕后统一装订。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依据实验的安全性以及学生的已有知识编制可行性教材,给出实验仪器和用品,自做实验,指导学生实验,处理实验中突发事故。给出课程评价。
实验员:准备实验仪器药品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生物校本 课程
【论文摘要】调查发现目前不少学校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但由于各种各样的障碍致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进展十分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的状况。主要原因是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不积极主动、课程开发盲目、单一、课程管理杂乱、课程效果不理想等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作者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浅略的探讨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为了不断优化课程和资源配置,使学校成为课程改革的中心,让一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为国家课程做好有效补充。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可以培养完善人格的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新课改中,明确提出对课程进行“国家、地方、学校”分级管理的政策。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仅是新课程运动的一项具体措施,同时也是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全满人才、体现社会民主、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重要保障。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有利于人才多元化的培养、学校特色化的形成,以及课程创新的重要工作。调查发现目前不少学校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但由于各种各样的障碍致使校本教材的开发工作的进展十分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的状况。主要原因是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不积极主动、课程开发盲目、单一、课程管理杂乱、课程效果不理想等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作者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浅略的探讨。
1、协调课程,加大社会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满足不同地方,不同个体学生差异的需要,建成具有地方性特色的教育,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但是,就目前来说,校本课程在国家课程面前很难有一席之地,难以突破。学校教师教学任务重,精力有限,加之很多人认为校本课程是多此一举,没有得到国家课程的协调帮助以及社会的认可。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动力。为打破这一被动的局面,国家应该注重多方位培养人才,学历不等于能力,道德、智慧、健康、为人处世等素质和学历一样重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都要打破以前的局限,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具有全方位价值的课程体系,它可以充分弥补国家课程的疏漏和不足。因此,我们要对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任务上和目标上的协调后,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得到足够的保障和重视。
2、建立教师的课程开发制度,培养专业的校本开发人才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参与者,是课程构建的主导者,教师的专业素质还将影响课程开发的实施效果。课程开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涉及到对课程开发理念,课程开发原则、课程开发模式、课程开发程序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与分析。要开发高质量的校本教材,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课程开发能力。但是目前的师范院校并未对学生进行课程开发方面的`培训。所以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缺失,以及能力的缺乏使得校本课程的开发显得单薄无力。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高校和学校单位之间应该建立紧密的联系,专门针对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培训和指导。只有参加培训并评审合格后方可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资格评审可以采用笔试、论文、答辩等形式,让每一位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老师都具备足够的知识和信息,避免校本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当然,当地教育系统也可以建立一支专业的校本课程开发团队,该团队人员专门负责该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减少高中在职教师的负担。
3、合理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
有效的课程管理有利于课程开发效力的提高,以及课程开发的上升式循环。完善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明确管理目的、个人责任、管理办法、以及反馈意见等问题。管理的过程应该分层次分步骤进行,当地教育局要在国家宏观的教育目标之下对所在区域的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管理,制定详细的管理机制,统筹安排,并定期对各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进行评估和监督;校长应该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做好把关管理,明确学校的办学特色与路径,统筹安排课程的开发工作,分配好各部门的任务;学校教务处和各科研小组则应该各司其职,安排好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各项具体事宜,制定具体的管理条例,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生物学科的带头人则应该组织好本科教师,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的选择、计划、实施、评价反馈等具体工作。
4、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方向
4.1合理利用当地现有资源,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体系中更加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在教材中添加了很多探究性和模拟性的实验,以及一些调查报告等内容。但由于常规的教学形式很难完成这些内容,因此很多的教材内容如同虚设。我们都知道生活中很多现象都与生物学有关,例如:植物的生存、人类疾病的预防等等。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学校、当地的现有资源对学生开设人类疾病的预防,学生的饮食营养搭配、以及食品安全等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专题。这不仅联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4.2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挖掘生物学知识的延展内容
学生是课程开发的主要面对群体,所以课程开发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等特点。校本课程开发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和调查学生的兴趣,并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可行性的调查,并针对学生的年龄智力特点开发具体的教学内容。我们教师团队中有很多都是全日制研究生毕业,对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很擅长,所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各自专业领域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要,还合理利用了教师资源。
5、总结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时代的呼唤,是学科建设的需要,更是学生们个性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积极完善我们管理机制,使校本课程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成为国家课程的补充与延伸。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我们要积极学习贯彻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努力做好生物学科的开发与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饶玲.走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J].
[2]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背景进展及现状[J].
[关键词]农村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84
一、问题的提出
从2004年开始,我校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活动的第一步就是开发校本教辅资料,先从高一年级开始,对各学科的教辅资料进行开发。由于参加开发的成员缺乏必要的理论准备和培训,加上时间仓促等因素,所开发出来的资料质量较差、错漏百出,学校不得不马上叫停这项活动。这次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刚迈出第一步就失败了。
这次活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准备不足,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人才培训方面都准备不足。然而,一个充满活力、长盛不衰、永葆生命力的学校,必须有深厚的校本根基,才能迎风破浪,屹立不倒。
二、开发农村高中校本课程的含义和背景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和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革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广泛重视校本课程开发。国内最早的关于校本课程的文章出现在1999年。2001年6月,中央开始赋权于学校,让学校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如今已经成为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笔者通过对所在学校开发校本教辅资料经验的总结,以及多年对校本课程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总结出以下农村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三、开发农村高中校本课程的策略
1. 学校必须有一个长久积淀的稳定的教育理念或教育哲学
在顶层设计方面,学校必须有一个灵魂,必须有一个长久积淀的稳定的教育理念或教育哲学,这是开发农村高中校本课程的前提和方向。
我校的校训为“德以立身,学以立业”,其育人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种人才,所以我校应该开发出相应的德育和智育教材以及相对应的教学活动,才会真正完成这个目标。我校的学风为“尊师、守纪、勤奋、善学”,为此,我们也要开发相应的教材和开展相关的活动等。通过这些教材和活动,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才能真正体现教育哲学和学校灵魂。
2.对全体研发人员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础
在学校里,校本课程开发人员是由教师所组成的,而各个教师年龄不同、知识不同、背景不同、经历不同,能力也不同。所以必须对这些教师进行统一的培训,让他们准确理解校本课程的含义、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前提条件和方法途径,以及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理念等。这样才会少走弯路,最终达到目的。
3.开发校本教辅资料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必由之路
尽管我们反对“高考中心”说,但是高中教育教学高考永远是我们绕不开的话题。所以开发的校本课程一定要与高考研究相结合,开发出适合本校实际情况、高质量的教辅资料。这样可以让教师更省心地教,因为全部资料都是自己的教师开发出来的,很熟悉,也可以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复习,经过教师的精心挑选,更适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平。
当然,开发校本教辅资料也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
(1)研究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新课标教材和高考真题是开发校本教辅资料的前提
国家课程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它是通过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以及教科书的编制来实现其意志的,通过全国高考命题来维护其意志的。所以,要在高考中取胜,必须对它们进行研究,教师才会懂得应该教些什么东西给学生,所教的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分别是什么,现行的教材能不能达到高考的要求,再需要补充一些什么样的资料给学生,等等。
(2)从“山寨”到创新是开发校本教辅资料的有效途径
从“山寨”到创新是很多后进国家发展科技的一个途径,农村高中也可以走这条道路。在完成第一步的基础上,课程开发的各成员已经把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高考真题研究透了,面对现成的、纷繁复杂的各种资料,自己心中有数,他们可以借鉴别人的内容、题型等开发自己的东西、更有价值的东西。在研究和对比、借鉴的过程中,各个成员积累了经验,得到了锻炼,丰富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为进一步开发校本课程提供智力和能力的保障。
(3)从教辅资料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调动学校大量的人力、物力
开发校本教辅资料的目的是为了更准确地把握高考,解放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在研发过程中锻炼和培养一大批教师,为校本课程进一步开发提供人力和智力的保障。学校必须集全校的力量才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例如,任何一个学校,在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安排上,德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所以必须开发德育方面的校本课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把这个任务只是安排到政治教师身上,必须由全体成员共同参与,让德育教材里面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成员的血液里,这种精神才会传播到全校每一个学生身上。在校的每个教师都熟悉校本教材的内容,都能上课或组织活动,尽管课程上的分工各有不同。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
(4)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管理机构,确保校本课程的动态发展
校本课程必须是稳定的,同时也必须是动态发展的,在保证学校灵魂和特色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永葆活力。所以必须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如果该管理机构的领导升迁或离职了,必须马上推选得力的领导接任,确保校本课程研究开发的精神得到继续和传承。
四、结束语
校本课程开发这个词并不新鲜,已经说了很多年。但是,真正能够开发校本课程,对于农村高中来说,相当不容易。很多学校连校本的教辅资料也没有能力研发出来。因为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倾全校之力才能完成,学校领导亲自牵头,首先认真学习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然后组织强有力的研发团队,进行学习、研究和培训,最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步一步地进行,最终才能完成。完成后还要制定一定的制度,进行定期的更新和完善,这样才算是校本课程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
[3]周长虹.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研究[D].保定:河北师范大学,2009.
[4]李国华.高中英语拓展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课题名称:《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单位:北京市第九中学
100041 课题负责人:郝显军 唐翠萍 蔡吉 通讯地址:北京市第九中学 100041 内容摘要:本课题于2001年9月正式申请,被立为区级重点课题。课题以选修课为核心、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主要形式努力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它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拓展,而且还注重实验设计的开发与研究;不仅注重的理论探讨,而且致力于校本教材的编写与开发。在我校的课程实践中,教师在开发选修课教材方面进行大量的实践探究尝试,在专家的指导下分领域分阶段编写出了一系列符合高中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教材和优秀教学设计,积累了丰富的选修课教学素材。同时,提高了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校本课程 选修课 校本教材 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包括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和环境文化。作为课程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学校环境文化以及学校行政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内外校本课程研究的现状以及我校的具体情况,本课题组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以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切入点,确立了《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的研究课题,试图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校本课程教学模式、校本课程对学生和教师发展的影响、对学校建设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选择、整合、丰富课程文化,以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从而推动现代学校文化的建设。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假设
1、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课题中心组承担
2、校本课程教材开发:以学科组为单位分学科承担
3、校本课程教学模式:课题组实验教师承担
4、校本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课题组实验教师承担
5、校本课程教师的影响:课题组实验教师承担
三、研究方法
以选修课为核心、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主要形式,以实验法和调查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为主。
四、本课题研究的特色及条件分析:
本课题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重在创新,涉及学科广泛、知识面宽,主要包括心理学、信息技术、学习方法研究与应用、文学、艺术、体育、军事、科技、劳技、理化等方面。它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拓展,而且还注重实验设计的开发与研究;不仅注重课程文化的理论探讨,而且致力于校本教材的编写与开发,开发新型教学模式;不仅注重学科课程的文化价值和精神财富,而且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大胆创新的现代意识。
本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
1、课题组成员基本都参加过校级或区级科研方法培训,有参与“九五”课题研究的经验。
2、学校具有开设多种选修课的实践经验,不少教师进行了校本教材开发的尝试,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3、学校有多学科协作研究的氛围。
4、有充足的课题研究经费。
5、目前学校开设高
一、高二30余种选修课,为开展校本课程 开发、研究提供了时间、实验场所的保证。
6、本课题组有专家的指导和许多兄弟校的协作。准备聘请北师大教科所裴娣娜教授、北京教育学院梅汝力教授、区教科所特级教师王能智老师、区教科所孟佳、杨继英、王熹老师等作指导。
不利条件:
本课题组涉及的学科较多,人员较多,集中研究较为困难,准备采取任务分解、子课题研究为主的管理方式,共性问题大组集中学习研讨。
五、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准备阶段(2000年9月—2001年12月)
1、文献检索:查阅书籍报刊、选聘专家咨询、网上查询。
2、组织课题研究队伍,成立课题组。
3、进行校级科研方法培训,学习基本的教科研方法和技能。
4、学习教育改革的新思想,分析有关课程文化的建设。
5、课堂实验准备:在高
一、高二年级开设选修课,课程计划、内容、形式由教师自行设计,鼓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教材。
6、申报课题,进行开题论证。
(二)实施阶段(2001年9月—2004年7月)
1、任务分解
本课题将分解为以下子课题:
(1)课程文化建设的多样表现形式,包括学科渗透、专题性研究以及新课型等方面的探讨:由课题中心组和实验教师共同承担
(2)校本课程教材开发:以学科组为单位分学科承担(3)校本课程教学模式:课题组实验教师承担
(4)课程文化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影响:课题组实验教师承担(5)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由课题中心组和实验教师共同承担
2、理论研讨、课堂实验、中期汇报
(1)搜集资料,组织学习课程结构理论,探讨课程文化开发与学生素质教育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依据。
(2)进行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编写符合教改要求、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校本教材。
(3)探讨课程文化建设的多样表现形式,进行研究交流活动(4)应用心理学理论,研究课程文化建设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影响。(5)进行中期汇报,展示初步成果。
(6)结合中期汇报专家评议意见,完善课题研究。
(三)形成成果阶段(2004、7、—2004、12)
1、编写出有特色的多学科校本课程教材;
2、各实验教师进行实验成果总结,撰写相关论文;
3、撰写研究报告;
4、总结研究过程,总结参与课题研究的体会,梳理研究思路,进行工作总结;
5、编辑《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论文集,展示、推广研究成果。
6、构建学校完善的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7、申请成果鉴定与验收
六、课题研究内容和人员的调整和变动 1.研究内容的变化:
课题申请之初,拟以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以及教学模式等理论进行深入探讨。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材开发的实践意义及选修课的特点各异,丰富多彩更具有研究价值。于是便倾向于实践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特色。在编写校本教材的同时编写教案。
2.研究人员的变化:
由于张跃民的人事调动,王颖老师离开了行政岗位,课题组的负责人发生变化,由郝显军副校长和教学主任蔡吉以及科研室副主任唐翠萍共同负责。
七、研究的成果
1、进行校级科研方法培训,学习基本的教科研方法和技能,2002年4—5月,唐翠萍、王颖还参加了区教科所组织的科研培训;加强对实验教师的培训,参加市研讨会;2002年1月27—29日,全体课题组成员利用休息时间在北京小学参加了总课题组组织的学习研讨会,师大价值文化研究中心兰久富教授作了《价值观理论与价值观调查》的报告,吴定荣博士就《学校文化的概念》谈了自己的看法,老师们积极性很高,感触很深,更新了观念,收获很大。唐翠萍介绍了我校选修课的开设情况,与会代表都对此很感兴趣。
2、学习教育改革的新思想,分析有关课程文化的建设和校本课程的成功案例;
3、在高
一、高二年级继续开设选修课,加大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
4、组织了三次全体课题组成员会议,布置阶段性任务,进行阶段性总结。
5、进行校本课程教材开发。部分老师编写出了符合教改要求、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校本教材,完成了一些选修课教案。
(1)Early Bird
蔡吉
主编(2)《小荷才露尖尖角》
高笑旭 主编
(3)《中国结艺》 贾淑霞 主编(4)《朦胧诗赏析》 张晶晶 主编(5)《化学实验选修课教案集》 董志美 主编(6)《九中选修课优秀教案集》 科研室 主编(7)《化学与生活》 杜素英 主编
6、专著
(1)《Classroom on Air》高中英语空中课堂
蔡吉编委
华夏出版社2003年
(2)、高中生素质教育综合读本《人与社会》(全一册)
唐翠萍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3)、高中生素质教育综合读本《人与社会》(上、下册)
唐翠萍编著
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4年版
(4)贾淑霞老师的《中国结技法》光盘,在全国发行 7、2003年3月九中组织了全市的研讨会,贾淑霞老师的劳技课《中国结创编》在大会上做了展示。另外有24位老师的选修课向与会人员全面开放,得到了大会的一致好评。8、2003年7月,有6为老师的6篇文章被收录在《学校文化创新》一书(中国教育出版社出版)
9、徐晖、张坤、张晶晶等老师的论文在全市研讨会上做了交流,33篇论文获奖。国家级3篇、市级10篇、区级20篇;共发表9篇论文,其中国家级3篇、市级6篇。
10、共做研究课、公开课22节,其中国家级两节,市级6节,区级14节。
八、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课程建设是基础教育改革中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综合的载体,课程设置与教学理念突出地体现了教育中蕴含的文化。素质教育要求实施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价值观,采取富有特色的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课程改革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的挑战,要求学校根据育人目标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其过程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教育价值的取向。因此,学校课程改革的过程,既是学校对国家课程的科学实施的过程,也是学校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的过程,更是学校根据育人的目标,按照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进行选择、整理和提炼的过程,从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生成课程文化。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课题组成员对校本课程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逐渐发生了转变,树立了新型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在实践方面,教师和学生都是选修课建设的主体。选修课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的提高与发展。
我校以主体教育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构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主体精神和能力,培养能够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一代公民。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逐步构建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我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特别是通过校本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以及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验,创设了九中课程文化特色。
(一)必修课改革探索
我校为了进行必修课改革的试点,在每个年级都开设了理科和文科的实验班。在实验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材和适当的教学进度,如物理教师选择了和师大附属中学相同的实验教材,并且在两年的时间完成授课任务,并且增加了部分大学预科水平的内容,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我校将继续进行必修课改革的探索,总结经验,为全校的必修课改革积累实践经验。
(二)增设选修课、活动课
九中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师的特点,开设了多个层面的选修课,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空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我校现已开设了不同层面的选修课40多门,还将陆续增加新的种类。
我校的选修课程包括学科性研究课程:(生活中的化学、数学思维训练、物理学思想史、意志品质培养与心理调控、环境调查与环保)、社会类研究课程:(古诗词欣赏、心理探究、中国的园林艺术、外国文学史)。技艺类研究课程:(中国结结艺、多媒体制作、科技小制作、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中学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健身操创编)等,从选修课的活动形式看,包括学科拓展型、实践创新型、活动体验型、探究型选修课等形式。选修课的开设适应学生的需要,重在培养学生拓展性能力,为个性化成长提供空间,使学生的学习从书本拓展到社会生活与实践领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特殊专长。
我校积极倡导教师每人都能开设一门选修课。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的校本课程框架已初具规模。根据选修课的内容,采取相应的考核方式,论文写作,论文答辩、作品制作、实验操作、表演等,以求评价方式多样化。学校也加强了选修课的管理,要求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自选四门选修课,选修课实行了学分制。
同时,我们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开课,提高了选修课的吸引力和整体水平。参与开设选修课的人员,有教师、行政干部、实验教师、退休教师、还有外聘的工程师。在开设选修课时,要求教师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自主性和主体性”、“多元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等原则,来设置选修课程。我们力求使选修课在内容设置、课程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具有相对的开放性。同时,选修课摆脱升学压力的制约,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相对的灵活性,既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的提高与发展。选修课要求教师要有课程开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申报选修课的教师要有课程计划,评价方案和课程总结。我校的课程实践中,教师在开发选修课教材方面进行大量的实践探究尝试,很多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材料,编写了具有九中特色的选修课教材,促进了学校教学工作不断创新。
活动课程包括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班会、团委、业余党校、文艺体育等活动。九中活动课的宗旨是希望培养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校通过活动课为学生搭建充分展示自我的大舞台,为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主教育、自主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必修课、选修课、自主课程三类课合在一起,加上学校文化建设这个隐性课程,初步形成我校的课程结构。可以说,多种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供一种新的有力的保障,对学校硬件设备、学生文化、教师文化以及学校行政文化都将带来一定的效益,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全能的发展。同时,它也让教师拥有课程与教学的自主权,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有自主性、发展性、求异性和创新性。
(三)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尝试“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九中的学生中间,流行着一句话,甚至有许多学生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这就是麻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对同学们的寄语:“今天的学习质量就是明天的生活质量!”我们深知,学习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方式的选择。为此,在课程改革中我校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升。这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的活动来实现的。
1.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科学探索课
中国的学生从小学就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一直到大学,都写不出一篇象样的论文。我们的学生在科研能力方面太欠缺了。所以,我们利用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研究、探索能力的出发点。首先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就如何选题,怎样申报,怎样设计研究计划并开题论证,如何写科研报告,如何采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怎样采集和整理信息、搜集资料等问题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培训,并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全面的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科学探索课。学生在经过一学期的探索后,向全体同学和教师展示研究成果。学校在学期末,召开科学探索成果展示活动,并将优秀的科研成果编撰出版九中的校本课程教材。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尝试了一种积极、生动、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初步掌握了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2.开发区域课程资源,积极探索“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尝试社会参与性体验学习
“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从学科教学内容出发、结合社会实践要求,有计划的选择学科实践活动,进行与教材相关的课外活动,通过课内外教学结合,开发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课十分重视区域教育资源的开发,本着“区域资源,教育开发”的原则,学校把课堂延伸到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求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资源,使学生超越书本知识的局限。学校要求学生在生活、社会实践中,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问题,并深入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和社会活动领域,探究、参与、体验。
3.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
首先我们不妨对几种类型的学习方式进行比较,学习方式一般包括接受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接受式学习注重知识的传承,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积累下来的规律性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在效能上的这一特点,使接受式学习一直成为学生在学校的主要学习方式。但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主体地位体现不充分,更不用说主动探究和实践创新了。体验式学习可以实现对知识和技能的再现和模仿,可以使学到的操作技能得以强化,并可以通过解题模式的建立,提高其心智技能,但在知识的迁移与灵活应用,尤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有其局限性。探究式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会怎样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假设、自主探讨、自主结论的学习方式,在探究中学生除了获得探究结果外,还可以获得参与探究的亲身体验,获得思考问题的新视角、解决问题的新办法、说明问题的新观点。这样的学习,需要调动全部的知识系统和经验系统,这对一些学生是具有一定难度的。由此可见,各种学习方式都有其长处,也都有其局限性。
学习方式应是多元的、并具有丰富内涵与发展功能的结构性综合体,即不能把接受式学习视为学校唯一的学习方式,也没有必要使任何知识都通过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来获得。因此,我们尝试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思维的途径,进行“探究思维训练”教学模式的实验,另一方面,吸收活动课程在创设自主探究情景的优势和传统教学双基扎实的长处,走“学科教学活动化”之路,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尝试,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教学非常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程观念的更新,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换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不但要成为主流文化的推介者,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理解和宽容、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进行文化整合。学校注意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学生潜能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开掘。理论学习使教师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们普遍树立了尊重学生的思想,努力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人格,以朋友和同事的眼光看学生;尊重个性,鼓励学生想象、提问、质疑、挑战,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在基本方法、思路,甚至包括人们已经承认的科学原理上允许异议;教师们还根据课堂情况的变化善于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更多地把自己看作课堂的组织者、与学生一起学习和探究的合作者、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现在,九中教师自觉学习新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外语,参加研究生班的进修以及攻读硕士学位……学习与更新,已成为教师自我提升、做好工作的自觉行动。
我们正在思考,在今后的课程管理中逐渐引进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构建双界面的课程组织管理模式,不断深化课程文化建设。我校的课程建设实践,还要进一步开展。困难肯定不少,但是,我们坚信,课程建设必将继续引导我们思考如何落实素质教育,也就必将加速我们教育创新的步伐。
引用文献
1、柳夕浪 《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模式”——以交往活动课程的开发实验为例》《课程·教材·教法》 1999年第12期
2、陈建 等《影响的因素:以台湾S 小学为例》《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10期
3、丁 钢 《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4、季 苹 《论课程结构
(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2期
5、大同中学《合作与探究——上海市大同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几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7期
6、南京师大附中《分层递进与全员参与——南京师大附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8期
7、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基础——施瓦布与斯腾豪斯“实践课程模式”思想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
8、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和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9、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背景、进展及现状》《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
10、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机遇与挑战》《教育评论》1999年第1期
【高中校本课程数独】推荐阅读:
高中校本课程开发范例10-04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教材07-25
高中校本课程教学设计11-18
优质校本课程课程09-21
泥塑校本课程07-19
线描校本课程09-22
校本课程简报10-04
排球校本课程10-07
校本课程国画10-14
校本课程武术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