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论文(共9篇)
关于温江城区资源环境状况的调查报告
温江区位于成都平原腹心,属于成都市主城区。地跨东经103°41′~103°55′北纬30°36′~30°52′。东临成都市青羊区,南毗双流县,西接崇州市,北靠郫县、都江堰市。区府所在地-柳城街道办事处人和路距成都市中心城区(二环路)15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18公里。全区幅员面积277平方公里,辖6镇(同时挂街道办事处牌子)4街办,户籍人口34.39万。2008年温江区常住人口为39.40万人。温江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部,面积277平方公里,人口有34.9万。温江全境气候温和,河网密布,适合农业耕作,素有“金温江”之称。4000多年前古蜀鱼凫王国便发源于此,自古为川西重镇。解放後为温江地委、行署所在地,1983年划归成都市管辖。我组主要就第四片区的资源与环境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做了相应的分析,希望能为温江建设,提供一些参考。一.第四片区的位置分布:由温泉大道、光华大道三段和南熏大道一段所围成的片区,位于温江区的东南方向,距成都比较近。
二.第四片区的资源状况:该片区是温江离成都市区比较近的区域,地理条件优越,沿光华大道,仅需十分钟车程就可到达成都市区,位于成温邛高速公路温江出口处,交通十分便利,同时金马河横穿该片区,方便居民欣赏美景。该片区及其附近的主要资源状况:
1.居住西蜀尚都、世纪光华、七彩花都、时代西锦、瑞景澜庭、尚西花都、美茵河谷、西花汀、珠江国际花园、香*颂岛、上林宽境、锦里光华、航天花园、烽火新区、优取舍、建设中的佳兆业晶丽港等小区,拥有各种低、中、高档小区,别墅区可供选择。
2.教育金苹果幼儿园、温江乐乐幼儿园、温江区实验幼儿园,公平小学、成都7中实验学校、温江中学、树德中学、37中、青羊实验中学成都7小、光华小学、成都市实验外语学校附属小学等,四川农业大学、西南财大、四川教育学院、成都医科大学等,教育资源丰富。
3.生态文化花博会的300亩主展馆及近800亩的大型生态园区而800亩生态园区,在花博会召开以后,被改造成大型生态公园,拥有江安河,及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书法博物馆,中华翰宝院,蝴蝶泉欢乐水世界,碧落湖。
4.交通花都大道,光华大道,南熏大道,温泉大道,芙蓉大道,成温邛高速。
5.商场人民商场温江店、温江繁华时代、家乐福、永辉超市、苏宁温江大南街店、五环购物广场。
6.医院温江人民医院、温江中医院、温江红十字医院、成都第五人民医院、温江妇幼保健医院、华西医院永宁分院。
7.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
8.其他成都居安科力有限公司、江南华毅家私、温江盐业支公司、新博美装饰城等。
三.该片区的环境条件:
1.该区中的垃圾桶与垃圾站设置比较合理,每隔一定距离均设有垃圾桶。一定的片区设有大型的垃圾站,为垃圾的收集与清运提供了必要条件。
2.区域内有河流经过,且建设有人工湖,生态公园,绿化面积大,风景优美,居住环境安静休闲,能愉悦身心。
3.区域内设施完善,能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四.该片区资源环境问题
1.片区内有部分闲置荒芜土地,这些地方环境污染严重,有乱堆垃圾,随意排放污水的现象。
2.区域内有部分地方正在修建中,这些地方就比较杂乱。
3.有一条街的商铺闲置,没有和其他周围的基础设施紧密结合,导致其经济发展条件十分不好。小区之前规划的商铺现在已经贴上封条,没有好好地利用,这样很浪费资源,不符合要求
4.绿化植物多,而且分布在居住楼下面,夏天蚊虫太多;树木离楼太近,而且又高又茂盛,导致楼层低得采光效果十分不好,也会遮挡视线,摄像头也被遮挡了。
5.部分道路车流量大,粉尘污染严重,由于道路交通繁忙,故噪声污染较大,居民生活与学校行课受到一定影响。
五.针对以上几点资源环境问题,我们结合当地的实际基本情况,提出一下几点改造建议:
1.美化环境,充分利用改造闲置荒芜土地,防止出现环境死角,同时应提高本区域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定期进行卫生、公共责任感等专题的宣传活动,通过群众共同努力建设本区域。
2.规范建设区域,强调建设区域的安全问题。
3.重新利用闲置商铺。一方面可以提供优惠措施吸引招商,另一方面,可以把商铺改造成一些活动室,比如棋牌室、茶室、咖啡室。这些商铺是处于临街地区,如果把商铺改造成一些有利于人们休闲娱乐的店铺是对资源的一个很好利用。
4.定期对植物进行修剪,这样树木就不会长期遮挡居住楼的光照;还要定期对树木花草的蚊虫进行处理,但是一定要在保证居民的安全的条件下进行。
5.合理分布绿化带,调整道旁树的间距,使树能充分汲取土壤养分并发挥最大作用,更好的吸收粉尘阻隔噪音。
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需要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更需要全民参与。必须增强全民的资源与环境意识,从战略高度提高对资源与环境问题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将其渗透到各项研究和实际工作中!而这对于我们农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增强资源与环境意识尤为重要。
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 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在我国, 如何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的问题, 已经被作为基本国策提出, 并成为各级政府的施政纲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正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应用、管理为内容的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专业, 涉及到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城乡建设规划与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内容, 这个专业的开设将为促进我国城市建设、房地产业、旅游业等方面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资源与环境概论这门课程以资源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减少资源损失与浪费、保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主线, 以资源系统和环境系统中物质与能量循环为重点, 系统阐述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 自然资源的现状、发生与发展规律、资源利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资源, 协调资源与人口、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实现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将该课程设为了基础必修课程。
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在2013年专业调整中, 由“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改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这次专业调整是与地理科学发展趋势相适应的, 它侧重以学科层为基础、学科综合为特征, 由于地理科学专业偏重于基础理论,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偏重于方法与技术, 通过此次调整后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相比地理科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更具较强的应用实践性。为了使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一方面充分理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 增强资源环境意识, 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渗透到专业阶段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另一方面也能具备相应的调查研究方法与科学技术手段, 提升分析和解决实际存在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能力, 对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十分必要。
二教学内容改革
1. 精选教学内容
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选用的教材是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资源与环境概论》 (王敬国主编, 2011年6月第2版) , 该教材在2000年第1版的基础上, 按照新的编写大纲进行了提炼和调整, 并根据新的研究进展补充了部分的内容。其优点是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 全书共分为11章, 包括概述、资源和环境与人类为社会发展、生物资源与生态系统、水资源与水环境、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矿产资源与矿区生态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污染控制、大气环境与全球变化、资源与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教材的信息量非常大, 但目前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计划对于资源与环境概论的课时设置为32学时, 不可能在规定的学时中详细讲完所有内容, 因此, 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较好的规划与设计。作为农业院校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先修课程, 既要全面选择其中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内容, 又要对资源与环境科学基本理论部分进行详细讲解。因此, 在课程设计中, 任课教师重点选择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以及相应的农业管理措施进行了详细讲授, 并以此为基础对教材各个章节进行了重新的设计与编排。将原教材的11章, 调整为8章, 分别为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水资源与水环境、第三章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第四章气候资源与大气环境、第五章矿产资源与矿区生态恢复、第六章生物资源与农业生态系统、第七章全球变化及其影响、第八章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管理。其中主要调整的是:把教材的第一二章合并为第一章绪论;教材的第三章和第八章合并为第六章生物资源与农业生态系统;教材的第九章大气环境部分与第六章合并为第四章气候资源与大气环境;教材的第十章和第十一章合并为第八章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管理。新的课程安排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基础与全面性, 又突出了农业高校的“农”字特色。
2. 建立教学基本案例库和特色案例库
为了加强学生对资源与环境概论这门课程中农业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资源科学、农业环境学等专业的相关基本原理的理解, 全面掌握我国资源与环境的现状与问题, 采取多学科、跨学科的案例式教学方法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如我校李翠兰等对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进行案例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通过收集农业资源环境各个案例, 建立教学素材库, 利用网络资源查阅资料, 研制多媒体课件, 并结合案例进行互动式讨论, 对教学的改革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中国石油大学赵勇生等针对提高资源与环境概论公选课教学质量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其通过实施案例教学, 从具体生动的案例开始, 把拟学的知识带到课堂上来, 提供一个拟真情景,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借鉴教学素材库这一有效方法, 在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任课老师使用了中国农业大学农学和生态学教授程序主编的《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概论》教材中的案例与近期国内发生的资源环境问题实例建设了教学基本案例库。与此同时, 结合学校科研优势, 选择部分相关高水平科研成果形成了教学特色案例库。在授课中适当穿插使用基本案例和特色案例过程中, 学生对本校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也就是他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特色案例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述“农业气候资源”时, 结合陈立云教授获得的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水稻两用核系C815S选育及种子生产新技术”科技成果, 向学生介绍了温度对水稻制种和农业生产的巨大影响, 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气候生产力这一抽象概念。这一教学方法的改革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有利于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三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资源与环境慨论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导论性课程, 学生会觉得该课程很多内容比较科普化, 很多内容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学习过, 对课程的重视程度相对不高。因此, 教师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意识到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解决和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思想观念做起, 从自我做起。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结合、互动式教学和实践教学三种教学方法。
1.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与多媒体的结合, 集文本、图形、图像等多种信息于一体, 以计算机为核心, 通过视听的组合为学生提供一个图文并茂的学习环境, 使客观事物以视听的形式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 富有吸引力, 在现代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优势。多媒体教学能大大减少课堂板书时间, 增加教学内容。在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教学中, 任课老师利用互联网查阅下载大量文献、图片资料, 精心制作了信息量大、设计美观、逻辑结构清晰的PPT课件, 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其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进行讲解, 给学生带来了相关知识点的最新研究成果, 这既弥补了教材在这方面的缺失,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 还利用互联网下载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相关视频, 课堂上结合相关章节给学生播放。例如, 在讲述“矿产资源与能源资源”章节时, 给学生播放了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国情备忘录之五——资源扫描”和美国Discovery频道拍摄的纪录片“驱动未来:能源革命”, 这些纪录片使得学生更加直观和深刻地认识到我国和世界矿产与能源资源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 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 达到不同观点的碰撞交融, 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 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除了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 还可以采用学习讨论活动等方式进行互动。如在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教学中, 任课老师在完成主要课程内容的学习之后, 组织1~2次学习分享讨论会, 要求学生针对本课程内容自由设计一个比较具体的学习分享主题, 并自行查阅相关资料, 将资料进行分类和总结, 然后以PPT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学生在学习分享活动中, 表现出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互动的教学方式中,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归纳分析问题, 拓展了知识面, 对学习内容有了很好的补充;通过课堂PPT汇报, 还增强了学生应用Power Point水平, 锻炼了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这种教学方式中, 还能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在关注哪些资源与环境问题, 在下一轮的教学中, 可将学生广泛关注的内容进行重点的设计, 这正是“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与循环。
3. 实践教学
理论来源于实践, 实践加深理论的掌握与理解。大家都很关心资源与环境保护, 但对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具体内容并不十分了解, 课堂的学习也仅仅是“纸上谈兵”, 因此, 开展结合理论学习的实践教学也非常重要。任秀娟在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过程中, 带领学生到污水处理厂和环境监测局开展实习, 使学生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消化与理解, 也实现了从教室到企业或单位的转换。习向银等在“STS”素质培养理念指导下开展资源环境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根据教学内容, 设计情境 (如研究型课题) , 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 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湖南农业大学的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设立了资源环境概论实验模块, 并与地质与地貌学实验、自然地理学实验有机结合在一起组成了地学综合实验大模块。该实验模块共计48个学时, 在内容选择上兼顾资源分析和环境分析, 测定环节上实现了“样品采集—样品制备—样品分析测定—结果计算”一体化过程, 分析对象上兼顾固体样本 (即土壤、肥料和农畜水产品) 、水样和大气样本, 分析方法上兼顾酸熔法、碱熔法和干灰化法等方法, 较好地实现了野外与室内、定性与分析、实验与设计的“三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协同作用, 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动脑动手, 较好地掌握了相关资源调查以及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
四结束语
随着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过程中,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资源与环境相关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与环境意识, 增长将来从事各项与资源、环境相关工作的才干与能力, 是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不断提高课程内容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关联度, 丰富学生专业知识和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沛、刘洵、王翠红等.高等院校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建构与实施——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J].农业教育研究, 2014 (2)
[2]李翠兰、张晋京、郭聃等.案例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以《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30)
[3]赵勇生.提高资源与环境概论公选课教学质量的探索[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7)
[4]陈莹、刘宇航、奕娇.对高等学校多媒体教学现状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
[5]刘翠英、徐向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科学概论》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13)
[6]任秀娟、吴大付、欧行奇等.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5)
[7]习向银、王书凤、李丽梅等.“STS”素质培养理念下资源环境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22)
[8]王翠红、周清、罗兰芳等.本科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新西部 (下半月) , 2009 (5)
关键词: 环境工程 环境学概论 教学方法
1.课程设置与安排
环境学概论是环境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生通过该课程学习除了可以了解环境工程专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术语等基礎知识外,还可以了解目前我国及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危害,传统环境污染控制方法,以及目前环境工程领域的发展最新动向。通过长期本科教学工作发现,学生进入高校的第一年主要是进行公共基础课程学习,随后是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直到大学三年级才重点涉及专业核心课程,使大部分学生进入高校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激发不起来,经常有新生问及我们专业主要学什么的,出去以后能够干什么,是否容易找到工作。甚至到二年级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我们到底是生物专业还是化学专业的疑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结合新生特点,在入学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在第一个学期开设环境学概论课程,使学生明确环境工程专业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将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采用什么样的解决方法,毕业后可以从事哪些工作。使学生具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和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2.明确学习目的
为使学生在大学四年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我们在环境学概论的第一次课就对学生进行引导。首先引入学生最为熟悉的我国当前严重的雾霾现象和水污染问题展开讨论,从环境定义到什么是雾霾,什么是水污染的系列基本概念,为什么会引起这样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何评价污染的程度,治理这些污染有什么样的方法,是否可以从预防控制角度避免重污染的产生。结合这些简单问题的讨论,给学生阐述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同阶段各公共基础课程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地位,以及课程之间的联系,分别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基本可以让学生有个初始了解。针对学生最为关注的就业方向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首先喜欢从事科学研究和探索的同学,以后可以考取环境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并就我国具有环境类硕士和博士学位点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给学生进行简单介绍,重点介绍当前学科排名前二十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科优势特点和主要专家学者。同时介绍与研究生入学考试相关的需要重点学习的课程。其次,有环境工程设计兴趣的同学,可以考虑进入设计院或者环境工程公司,工作后可以考取与环境工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注册环保工程师、注册化工工程师等,通过长期积累可以成为环境工程设计类专家。有从事环境工程项目管理兴趣的同学可以考取国家二级建造师和一级建造师成为项目经理,可从事具体的环境工程项目管理与实施。再次,对环境科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和环境应急预案编制与咨询等相关工作,同时可以考取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和清洁生产审核工程师等职业资格,经过长期积累将来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此外可以考取国家机关公务员从事环境管理工作及环境监测与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等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就业方向介绍,学生对从事环境工程专业领域的工作有个大概了解,学习目的将更明确。
3.教材选择与教学内容优化
为搞好环境学概论的教与学,首先教材的选择是关键。结合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通过综合比较多个出版社的教材,我们选择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吴彩斌教授主编的《环境学概论》教材,该教材共包括十三章内容[1]。由于都是概述性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讲重点章节,总教学课时32个学时可以满足教学要求。该教材具有深入浅出的特点,知识面覆盖广泛,信息量特别大,主要包括环境问题,生态学基础,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水污染及其控制,大气污染及其控制,土壤污染及其防治,固体废物污染及其综合利用,物理污染及其防治和环境与法等内容。本课程遵循环境问题的提出到分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再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这一主线。重点介绍了前十章内容,突出环境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涉及具体污染控制原理和工艺不做详细介绍,留给后续专业核心课程详细讨论。此外,紧密联系环境学科发展的最近动向,引入与学科前沿技术发展最近进展的专题,不断充实与更新教学内容。如我国与全球环境问题引入目前广泛关注的雾霾专题和太湖富营养化专题进行讨论,水污染控制技术引入最新的正渗透膜分离技术与光催化技术专题,大气污染控制引入有机废气光催化处理专题。通过这些前沿专题的介绍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习兴趣。
4.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
环境学概论课程涉及信息量大,但是从教学内容来看难度不大,内容学生都能够看懂,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则必定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激发。所以必须结合课程特点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首先搜集当前热点案例采用案例教学,如吉化公司爆炸造成的松花江水环境污染,京津冀和长三角及长沙等长江中下游高频出现的雾霾现象引入全球环境问题;湖南的“镉”米现象引入大气污染和防治与土壤污染及其防治;广东某地电子废弃物拆解造成的重金属污染引入固体废弃物污染与防治分别与学生展开讨论与分析。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空间,从特定案例的环境问题分析出现的原因,污染物质的来源,可能的迁移方式和可采取的治理与预防的措施。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其次开展专题讨论教学模式,专题讨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使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时间,通常在理论教学内容前三到四周,由教师提出某一题目如:“抗生素的使用现状与环境关系”,“农村养殖行业是否需要进行控制”,然后引导学生如何查找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制成PPT汇报材料在课堂中和同学相互探讨。其中有学生从抗生素的概念、抗生素的历史、我国使用现状、造成的环境危害,以及从政策层面和末端治理等方面消除其负面影响的可行措施进行深入讨论。
5.可以改进的方向
环境学概论是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泛,包括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及法律法规和经济学知识,从课程内容讲难度不大,但是从课程特点看要讲好该课程对教师有更高要求。首先要求教师有非常扎实的环境工程专业理论功底,其次要求教师有较广的知识面。同时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鼓励学生参与搜集环境方面相关的最新素材,包括图片和案例,建立该课程的教学素材库。课程考试可以采取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的组合方式,适当增加平时成绩的比例,把平时考勤、课堂参与、专题讨论及课程论文以适当比例计入平时成绩。总之,环境学概论课程的教师需要不断增加自身知识储备,增强自身教学技能,不断尝试和总结不同教学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彩斌,雷恒毅,宁平,等.环境学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学院及专业:艺术设计学院广告学学号:
姓名:胡宇光
顺序号:
41110701030966
个人需要与组织目标的统一
经过几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的学习,我对这门课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有这样一个问题想在课程论文中进行说明——个人需要与组织目标的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思考。
首先我们来谈第一个要素——组织目标。管理学中,管理的最终目标都是达到组织目标。广义的来说,所有的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都是达到组织目标,当然,也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其次,我们来看看第二个要素——个人需要。管理工作的进行始终是对人进行的,那么个人所进行的各项工作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组织目标的实现。人并不是机器,一年有四季,人更有喜怒哀乐,难以一直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如果个人积极的进行工作,诚然不错,但是如果个人消极的进行工作,那么对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就会产生很大的障碍。这就涉及到了个人需要,不论什么人都有自己的个人需要,并会以此产生动机而产生行为,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对于自己个人需要的追求状态是始终稳定的,这样就正式引入我们所要讨论的正题——如果个人需要与组织目标达到统一,人们进行组织工作时的状态是极为稳定的,这样就极其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更是对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促进!
结合目前的热点,说明一个最为成功的例子。“中国梦”现在成为一大热词,翻开地球另一端的书页,我们看到“美国梦”依然炙手可热。姑且不说刚刚提出的“中国梦”,谈谈美国建国两百多年的“美国梦”:无论你是青年还是老人,穷人还是富人,民主党还是共和党人,黑皮肤还是白皮肤,拉美人、亚裔还是印第安人,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残疾人还是健全者,只要你肯努力,在美国,你就会有所成就。依然激励着绝大多数人,原因很简单,个人最基本的需要就是生存,让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才是最基本的稳定。一个国家,最终的目标都是让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让人民能够按需索取,而非现在的按劳所得,那么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能够激励如此如此之多的人而又达到了国家的目的呢?
国家对个人做出承诺并付诸实践,这样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激励制度,个人纷纷努力,均有所成就,这样的人多了,对他人起到的是榜样的作用。人人努力,整个国家形成了一种发奋向上的氛围,更重要的越来越多人的努力,最终端受益的是国家,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就这样有了稳定保障。这样一个成功的例子几乎完
美的诠释了个人需要与组织目标统一的重要性。而我认为这个是人力资源管理乃至管理学的绝对核心。
既然了解了这一点的重要性,我们怎么去做到就是至关重要的了。谈来谈去,就会发现这是对激励理论的探讨。
在前面的探讨中,我都或多或少的运用了激励理论。个人需要与组织目标的研究总是建立在对个人需要的基本假设上的,这就是我们课上所听到的内容型激励理论,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为主,这些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对个人需要是一个递进的假设,由上一级的需要激发个人动机,这是关注激发动机的因素。那么人们为什么会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过程型激励理论解释这一点,结合“美国梦”来说,就是你付出的努力与你所获得的成就正相关,做不到这一点的,就难以成为激励人的因素,更直白的说就是你每天工作12个小时却比相同工作八小时的人报酬要少,是无法提起一个人的斗志的。
但是总有一些人既没有被激励也没有动机却依然稳定的做着有利于组织目标的事情。我想这就是高于一切具体管理手段的、无法用客观语言解释的——文化。在一个强大的氛围下,你却不知不觉的做起了一些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就去做的事情,这话听起来很拗口,但是却诠释了激励理论的精髓。
考试要求:撰写论文(不少于4500字),阅读文献,但须有自己的观点,参考文献数量不少于10篇;论文格式:参考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征稿要求,不能缺项(作者后注明专业及班级、学号);论文主题在15个建议题目中选择其一。作为提交时间:2013年11月30日
题目
1、国外城市化与国内城市化的模式对比。
题目
2、中外城市的发展演变与政治、经济、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题目
3、中国大城市进入现代发展阶段的主要空间模式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题目
4、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新、旧城关系研究以及面临的挑战与问题。题目
5、中国东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道路分析比较。
题目
6、试讨论新型建筑结构/生态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利用等技术对未来城市
空间发展的影响(可选一、二种技术)。
题目
7、阅读下列报道,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相关调查,撰写论文,试阐述下列
内容:(1)从人居环境的视角阐述室内空气污染产生的原因和影响;(2)从人居环境的视角提出改善目前室内空气品质状况的建议;(3)预测2100年前可能出现的室内空气品质问题并提出预防措施。
控制室内装修污染刻不容缓
(2012-9-6 11:20:37,中国经济导报,本报记者 刘宝亮)
钟南山院士在全国“两会”上专门说过这么一段话:最近5年来很多人在问我,我不吸烟,也不喝酒,生活也很健康,为什么会得肝癌、肺癌和胃癌?我家里的环境也很健康,为什么孩子会得白血病?我回答,假如人们生活在一个空气污浊、饮水有毒、食品有害、家庭有味的环境里面,再好的生活习惯,也会得病。“人类要健康除了绿色的外部环境,还需要密切关注室内环境。”钟南山说。
在日前举行的“绿色家居、健康中国――绿家居联盟启动仪式”上,来自中国室内装饰协会、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中国建筑学会、国家室内环境与室内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机构的专家以及商务部、住建部的官员均表示,控制室内装修污染刻不容缓。商务部有关领导还在会上宣读了《绿色板材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
国家室内环境与室内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主任宋广生指出,目前室内环境污染着实令人堪忧。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世界上每年有280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室内装
修污染,室内污染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10大威胁之一。而据中国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委员会的数据,每年由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死亡人数已达到11.1万人,也就是说每天就有304人丧生。
宋广生说,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因为室内装修选材的不当,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正被高浓度的有毒物质危害着健康,它们主要由放射性物质、甲醛、苯及微粒等组成,这些物质通过呼吸作用和皮肤吸收而进入到人体之中。而这些潜在的有害物质的来源正是从床、沙发、橱柜及新的装饰材料中所释放出的有害气体。许多消费者在装修后购买一些祛除甲醛的设备或者盆栽,以为如此,甲醛等有害物质就消失于遁形了。殊不知,这只能起到非常浅层次的缓解,毒素和隐患依然存在,这样的方式并不能治本。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会长刘?表示,中国装饰业是一个很大的行业,现在大概有2万多亿元的产值,其中有一半是居民住宅。“这样一个市场目前存在着很多问题,不环保,不绿色,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要实现绿色家居的目标,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首先应该从源头抓起,如果原材料不环保,怎么装修都是有害的环境。”他说。
如何让消费者能够简单、放心地选购家居材料、家居产品?如何让消费者拥有一个真正绿色的家?
与会专家认为,首先,消费者需要了解识别与采购绿色家居产品的知识,一般来说,首选那些采用绿色板材作为原材料制作的家居产品,这样才能迈向绿色家居的第一步。此外,还有两点要特别注意:第一,要注意装饰装修材料环境污染的叠加效应。很多产品,如果单独拿出来可能符合国家标准,但是在很多家居材料、家居产品叠加在一起后,整体环境就不达标了。第二,甲醛等有害气体的释放周期很长,有的长达8~10年,如果选用的装饰装修材料不合格,将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长期危害。
其次,国家要制定权威绿色标准,强化整个行业的规范性,同时联合行业内具有社会责任和优质产品的一线品牌,淘汰市场上的不合格产品,切实保障消费者轻松购买到放心、健康的家居产品。
记者看到,在本次启动仪式上,由9家一线家居企业联合发起成立的“绿家居”联盟,倡导让更多的一线企业成为绿色家居理念的践行者,弥补行业标准的缺失。
“诚然,治理室内污染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全行业各个产业链的联动。毋庸置疑,只有保证链条上的每个环节没有纰漏,才能实现绿色产业链,也才能真正杜绝室内环境污染,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的安全,做到防患于未然。”宋广生说。
题目
8、阅读以下新闻,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相关调研,撰写论文,回答以下问
题:(1)传统民居如何营造良好建筑环境?(2)传统民居对绿色建筑的启示;(3)绿色建筑如何实现建筑节能?(4)如何在保持传统民居特点的基础上完成中国城市化进程,避免目前城市建筑过于单一的现象?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加平:创建真正的绿色建筑
(中新网西安1月12日电,作者 李友海)
全球能源短缺,气候变暖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对此,科学界该如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数据显示,中国的能源消耗构成中,建筑能耗约占三分之一;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建筑行业几乎占到一半,缓解这种压力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加平科研团队多年来系统开展“西部低能耗建筑”研究并应用于实践,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经实际测算,他们完成的西部典
型低能耗建筑工程示范超过100万平方米,每年直接节约能耗约5500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000吨。2011年12月,因在建筑热工与建筑节能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刘加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让窑洞民居成为“时尚”
延安传统民居窑洞具有冬暖夏凉、节省资源的优点,也有阴暗潮湿、通风不畅的缺点。生活条件改善后,不少富裕起来的窑居人纷纷弃窑建房,消耗大量水泥、砖木等建筑材料。
为了把窑洞这一地域特色浓郁的传统民居发展成新的建筑时尚,1996年,刘加平科研团队开展了“黄土高原绿色窑洞民居建筑研究”课题,运用绿色建筑原理对传统窑洞进行创新改造。他们综合分析了传统窑洞的优缺点,采集了大量科学数据,成功设计出了新型窑洞。
新型窑洞以天然石材为基本建材,减少了制砖的能源消耗和污染。室内卧室、客厅、餐厅、厨房、洗浴室等一应俱全。室外增设阳光房以改善室内热环境,并采用大玻璃窗改善了室内采光条件。
窑顶增加了太阳能热水器,设计了采用地热、地冷的通风空调系统,洗澡、取暖、制冷均不采用电力而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新型窑洞还将延续了几千年的一层结构改造为二层结构,从而大量节约了土地。
如今,延安的新型绿色窑洞不但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当地人的生活观念。2006年,“黄土高原绿色窑洞民居建筑研究”课题荣获联合国“世界人居奖”。
让生土民居建筑“再生”
2001年,云南省永仁县猛虎乡伊帕拉乍村的大部分彝族山民搬迁到附近的莲池乡生活。但不久,搬迁户发现沿用传统方法修建的新房地基开始下陷,墙壁也出现了裂缝。
刘加平科研团队调研发现,就地所取的建筑生土因居住地海拔高度发生变化而出现了不同的特性,加上气候、温度变化等因素,使得搬迁户用同样方式建造的房屋的使用结果完全不同。于是,他们把目光转移到建筑材料的物理测试上,力求从科学数据中直接找到这种差异所在。
一系列实验表明,搬迁地的土质并不适合于夯土材料,而生土结构体系可以满足绿色建筑的需要,且在抗震性能方面还有较大提高空间。由此,科研人员认为,莲池乡地区适合发展生土民居建筑。于是,由刘加平主持的长江上游绿色乡村生土民居示范工程开始在莲池乡实施。在示范房里安装的太阳能装置、沼气燃料系统、排污系统和被动式通风系统,以及人畜分离、玻璃采光、庭院化设计效果,吸引了众多乡亲前来参观学习。
云南彝族生态民居建筑的研究成功及推广,既继承了彝族传统民居的优点和风俗习惯,又把绿色建筑技术应用进来,进一步推动了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乡村绿色建筑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称之为“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人居环境工程成功的范例和样板”。
让雪域高原不再“寒冷”
西藏属高海拔高严寒地区,供暖是个大问题。但对于缺煤少油的西藏来说,大量燃烧煤、油集中采暖将使运输成本过高,造成的污染也会让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地热采暖也不现实,尽管拥有羊八井地热区,但地热水中的硫磺对于输送管道具有强腐蚀化学作用。且大部分居民都住在偏远的农牧区,地热资源管道输送也难以顾及如此分散的住户。
因此,太阳能成为西藏主要采暖热源。在深入调研后,刘加平向西藏建设厅递交了一份利用太阳能采暖的成熟方案。
方案很快获得批准,由于农牧区房子之间的差别很大,采暖还涉及房屋的结构、门窗
设计和材料的保温等一系列问题。刘加平科研团队实地调研了西藏民用建筑的大量资料,采集、整理了不同气候条件下不同户型的温度变化数据,并广泛征求意见,为《西藏自治区民用建筑采暖设计标准》和《西藏自治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两个标准的编制取得了一手资料。不久,这两项在国内尚属首例的以太阳能采暖节能的地方性建筑标准在西藏推广,对开发利用太阳能,对保护环境、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让地震灾区民居走向“生态”
四川省彭州市通济镇大坪村,在汶川地震后蕴育了一场让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走上生态文明轨道的巨大变革。
这归功于刘加平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汶川地震后,刘加平成了大坪村灾后重建中的一名专家义工,并带来了一个自带干粮的志愿者建筑师团队。
他们通过详细调研研究,研究出了具备抗震安全、就地取材、节能节地、成本低廉、舒适便利等特性,具有鲜明川西地域特征的生态民居建筑模式,实现了生态民居的低能耗,为我国地震多发区民居建筑提供了样板。目前,由刘加平主持的“四川地震灾区生态民居建筑模式”项目在大坪村先后建成约200户,2万平方米的节能低碳建筑如珍珠般散落在青山绿水间。2011年,刘加平主持的“乡村可持续发展:四川大坪村灾后重建和康复”项目再次荣获世界人居奖。
题目
9、试分析我国目前城市颗粒物污染的主要来源及趋势
题目
10、试从科学的“风水”角度分析城市的设计理念
题目
11、城市人居环境的理念强调了人是城市设计及管理的核心,试从人居环
境科学的角度分析现在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题目
12、试从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分析未来城市水的供给与消费模
式、污水处理模式等。
题目
13、有报道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人工蓄水工程—昆明池将在西咸新区沣
东新城重现,根据规划昆明池将恢复10.7平方公里的水面面积,相当于两个杭州西湖的水面面积。还有报道说,根据规划西安市到2020年将再增加生态水面2万亩,全市生态水面达到6.5万亩,建成“八水绕长安、九湖映古城”盛景。试从生态景观、局地气候、水文及水资源角度,分析这些规划的科学性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题目
14、未来海洋城市的可行性分析。内容要求:(1)对未来海洋城市的全貌
做一设想;(2)就所设想的未来海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进行分析;(3)就所设想的未来海洋城市在建筑、结构、施工、资源供给等方面(选至少2个侧重分析)的可行性(包括主要困难)进行分析。
题目
15、未来地下城市的可行性分析。内容要求:(1)对未来地下城市的全貌
做一设想;(2)就所设想的未来地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进行分析;(3)
○冯瑞霞,张 伟
(内蒙古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内容摘要: 在物理课程改革中,因地制宜、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发和利用生活环境资源进行物理实验教学,对
于落实三维课程目标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价值。开发利用生活环境中潜在的物理实验课程资源,目的在于使初中
物理教学回归其本来面貌,实现物理课程目标与学生们健康成长和谐统一。
关键词: 初中物理;实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 G 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916(2009)04-0125-03 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课程,无法离开实验资源的支持。如果把物理实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仅仅定
格在学校配备的条件性资源上,无形中给学生的学习与全面发展设置了一个“瓶颈”,因为他们看到的只是陌生的仪器和待验证的定律、公式,而物理学是
需要与生活进行联结、与经验进行镶嵌的。义务教
育阶段《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使用
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实验,可
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
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1];“学生的生活空间即‘物理实验室’,生
活中的一切材料、物品都是我们开展物理实验、探究
和认识其物理本质的重要课程资源”[2]。为了让学
生在学到物理知识的同时,能得到情感上的满足,每一位物理教师都应善于从物理学的角度审视周围的一切,在生活环境中挖掘、捕捉与学生生活经验息息
相关的课程资源,给学生构建一个丰富多彩的物理
世界。
一、利用生活环境资源开展初中物理实验的典
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浮不起来的乒乓球
[3]
初学浮力时,同学们普遍感觉浮力产生的原因
非常抽象,难以理解,为了突破认识难点,利用生活
材料进行如下实验方案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取可乐瓶一个(去底),乒乓
球一个,水杯一个,小木棒一根,玻璃片一块,适量的水备用。上
课时,采用“置疑-演示-总结”的教学模式。当走进教室时,教
师首先提问:乒乓球放进水中是浮在水面还是沉在水底?对这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同学们会异口同声 地回答:浮在水面上。教师继续提问:谁能让乒乓球 自由地沉在水底?面对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课 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一些学生主动请求上台尝试, 但纷纷失败而归。此时教师从容地开始演示,先把 乒乓球放在倒置的可乐瓶中,让乒乓球堵住瓶口,用 小木棒轻轻顶住乒乓球后向瓶内快速加水,直到把 乒乓球淹没为止,拿开小木棒,这时同学们会惊奇地 看到,乒乓球果然没有浮起来,而是乖乖地沉在水底(如图1所示),水从乒乓球边沿流出来。当大家还 处于惊奇状态时,老师用玻璃片堵住流水的底部,片 刻,乒乓球又漂浮起来(如图2所示)。观察完这两 个实验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第一次因为乒 乓球底面没有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力,自然也就没 有浮力,所以乒乓球在水的向下压力作用下沉在水 底。而第二次当用玻璃片堵住瓶子底部时,乒乓球 底部有了水,产生了向上的压力,也就有了浮力,乒 乓球在浮力的作用下浮了起来,由此可见,浮力产生 的原因是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点评: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乒乓球是应该浮在 水面上的,然而实验证明在一定条件下,乒乓球可以 沉到水底。本实验设计的成功之处有两点:一是选 用了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和材料———乒乓球与可乐 瓶壁,人为控制使乒乓球与可乐瓶壁紧密接触,实现 了水对乒乓球底部无向上压力的条件;二是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利用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抓住学生的好 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去思考、去分析,使学生在 愉悦的探讨气氛中实现了知识的构建。本实验若将 乒乓球换成装有水的小气球堵住瓶口,密闭效果会 更好,可以试试。
案例二:发散的凸透镜[4]
在学习了透镜一节后,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这
样的记忆:“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 发散作用。”其实,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找一些器具进 行设计,可以发现原来凸透镜对光也有发散的作用。材料:断了灯丝的白炽灯泡一个,硬币一枚,大
玻璃缸一个(或脸盆一个)。
实验步骤1:在玻璃缸底部放一枚硬币,再在硬
币上放一个废灯泡,我们通过灯泡观看硬币时,如图 3,所看到的硬币基本上与不用灯泡时所看到的相 同。
实验步骤2:在上述基础上,将玻璃
缸中注入清水(要
浸没灯泡且需借助
一个外力使灯泡克
服浮力的作用),我们再通过灯泡看硬
币时,如图4所示,所看到的是一个缩
小了若干倍的硬币
虚象,显然,在水中的灯泡相当于一个发散的凸透镜(如若不信,当你将以上装置用平行光线照射时,定 会发现透出来的光线是发散的)。
实验步骤3:把废灯泡的金属部分钻一个孔,用 清水注满,再把硬币放到灯泡下,如图5,从上面观 察时,看到的一个放大若干倍的硬币虚像,显然这时 的灯泡相当于一个会聚的凸透镜。
实验步骤4: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再把玻璃缸 内注满水,如图6,再进行观察,看到硬币的虚像和 硬币的尺寸没有差别,只是觉得虚像比原物离水面近了。
实验原理:由于灯泡的玻璃壁很薄,玻璃对光的 折射作用可以忽略,在实验步骤1,和无灯泡时的情 况基本一样,可看成灯泡不起作用。在实验步骤4, 相当于在水面以上观看水下的物体。在实验步骤3 充满水的灯泡中,水代替了一般凸透镜中的玻璃。在实验步骤2,光线通过“空气凸透镜”的折射情况, 与光线通过玻璃凸透镜(放大镜)的折射情况正好 相反,所以“空气凸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 它是发散凸透镜。
点评: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和利用生活材料
进行验证,学生得知“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 镜对光起发散作用。”用“发散的凸透镜”引入课题, 在激起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后,进行上述一系列的 演示。这种做法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深 刻地理解光的折射原理,理解凸透镜对光线所起什 么作用,其决定因素在于分析凸透镜所处的条件。
二、对利用生活环境资源开发初中物理实验资
源的建议
显而易见,挖掘生活环境资源开展物理实验教
学,能让学生的物理学习融入生活体验,实现学生对 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达到和谐统一。然而在现实的物 理教学中,怎样才能把对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切 实有效地落实到每一个物理教师的教学行为中,落 实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中呢?笔者结合执教经历 和对生活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调查,对广大物 理教师提出以下建议,以便于广大教师和学生更有 效地开发环境资源,生动活泼地开展物理实验教学。
1.提高广大教师自主开发生活环境实验课程资 源的意识。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育部门和各学校 领导都比较重视基础教育物理实验资源的问题,从 政策上、经济上也都予以了支持,但大多数经费主要 用于实验室设备的更新换代。多数学校领导都比较 缺乏让教师和学生自主开发实验资源的意识和理 念,甚至认为师生自己开发实验器材,是在学校办学 条件差、满足不了实验教学需求时才有必要。这样 的认识是片面的,因为近几年来理论界的学术成果 和不少一线教师的成功经验证明,利用我们的身边 物品和生活环境中的资源去进行物理实验教学,不 是可有可无的,它具有学校实验室资源无可替代的 优势作用。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尽快提高 认识,从政策上、经济上、制度上为教师和学生自主 开发实验资源给予支持,激发广大教师自主开发实 验课程资源的积极性,优化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2.加强物理教师生活环境资源开发能力的培
训。教师是实验课程资源开发过程的主体。要想让 自主开发实验资源成为每一位物理教师的教学行 为,加强对广大一线教师进行实验资源开发的培训 是十分必要的。
受“考试文化”的影响,多数教师还是把利用生 活物品做物理实验推向课外。物理教师不仅仅担负 着传授知识与技能的使命,还需要“将物理教学与 学生生活经验、体验紧密联系,需要让学生经历探究 的过程和学习探究的方法,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需要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感受,也要为 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6]。而用生活、环境中的物 品、器具开展物理实验恰恰能符合这一理念。因此, 在对物理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要让每一位物理 教师认识到这些理念,为教学实践提供一些理论和 方法上的指导。尤其重要的是,要加强对教师创新 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创造性地从生活中开发实验资
源,把本来不是用做物理实验的物品器具运用到实 验教学中。有些教师一谈到让创新就变得“束手无 策”,认为创新离自己遥不可及。其实创新离我们 很近,它就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中,小到一枚硬币、一 个饮料瓶、一颗土豆、一根橡皮筋、一滴墨水都可以 揭示出物理学的无穷奥妙,只要我们用心,创新就无 处不在。
通过培训,使教师能够善于发现和捕捉生活环 境中富有教学价值的潜在实验课程资源,善于从物 理学的角度审视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将挖掘到的资 源通过合理地开发设计、创新重组运用到具体的物 理教学内容中去,做到与实验室仪器以及现代教学 手段有机结合,优势互补。
3.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生活环境资
源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实验课程资源开发和 利用的过程中,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充分发挥学生 的重要作用。进行物理教学时,教师或者把方案给 学生、或者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让学生主动从生活 环境中寻找资源,自己动手,自制实验器具,融入学 生的生活元素去探究、体味物理规律。学生从这个 过程中享受到的幸福感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这将教 会他们怎样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科学,怎样在玩儿中 学习,怎样与伙伴们沟通合作,共同进步、快乐成长。教育目的是为了追求学生的“幸福指数”,而不是追 求高分。所以物理教学必须要尊重学生的先前经 验,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让 他们与生活对话,与环境沟通,让学生的健康成长与 实现物理教学目标达到和谐统一。
4.加强对物理专业师范生实验资源开发能力的培养。对物理实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从师范生 抓起,重视物理教师的职前培训。在师范院校内,通 过开设实验课程,让每个师范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 前就充分认识到利用生活环境资源开展物理实验教 学独特的教育教学功能,掌握开发和利用实验资源 的理论和方法,让他们在这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 多动手,多实践,设计开发一些方案、器具,培养师范 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并把这些开发设计 出来的器具方案用在教育实习的实践过程中,从教 学实践中再一次证实它的教育教学价值。力争让每 个准物理老师在工作前,在利用生活环境资源开展 实验教学的意识、认识水平以及能力等方面均得到 全面提高,为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塑造一 批新型的师资队伍。
5.教师在实验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应加强
沟通与合作。首先要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在实验 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每一个物理教师的精力和能力 都是有限的,应该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在思想的碰 撞中激起集体智慧的火花。其次,要加强师生之间 的合作,当师生共同参与物理实验器具的制作时,有 了更多接触沟通的机会和时间,有利于营造一种民 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三,教师要经常鼓励 学生之间也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学生在利用生活 物品做物理实验的过程中,有利于把学习伙伴们的 智慧融进来,既做他人观点的倾听者,也做自己思想 的表达者和集体成果的分享者。第四,要加强教师 与学校其他成员之间的合作,物理教师在开发实验 资源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材料与技术上的问题或困 难,这样就有利于教师与领导以及其他人员的沟通 与合作。
总之,从生活环境中开发实验资源会为新一轮 物理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注入生机和活力,也会为 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希望广大一线教 师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把自 主开发实验资源真正落实到教学行为中,让每一个 学生都能和谐健康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笔者在高校从事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工作十余年,一直进行“环境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并有在美国高校学习相同课程的经历。本文结合自己对该课程的教学经验,以及在国外高校学习该课程的心得,试图探索适合于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环境工程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
一、开设“环境工程概论”双语课程的意义
环境问题已经跨越国界,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既急迫地需要发展经济,又需要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其面临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发达国家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过程和对环境污染治理的经历,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因此开设“环境工程概论”双语课程,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国外环境治理方面的管理方法、法律法规和技术经验,开拓学生的视野,有效地补充国内教材中缺乏的专业知识。
二、“环境工程概论”双语教学问题探讨
1. 开课对象
双语教学对于学生的英文听、说、读、写的能力有较高要求。“环境工程概论”这门课,涉及一些较专业的环境工程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接受。
综合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把开课对象定位为大学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该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设,可以推荐英语水平较高的同学选修。这些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已经学习了3个学期,很多学生还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而且他们也已经完成了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英语水平和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这些为“环境工程概论”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双语教学课程中的教材选择,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没有相应的双语教材可供使用,因此只能选择原版教材或自编教材。我们选择了Gilbert M.Masters著的《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为本课程的主要教材。这本书被多所美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选为本科生的适用教材,因为其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环境污染中涉及到的水、大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各种环境因子的产生和治理方法,并讨论了目前的热点环境问题,比如气候变化、臭氧层空洞、风险评估、室内空气污染等,内容深入浅出。此外,该书列举了大量例题,每章后面还配有一定量的思考题和练习题,便于学生理解书中的内容,并加以练习和运用。
但该书部分涉及到法律法规方面的内容,都是以美国为背景,中国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的熟悉程度较低,可能会影响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另外,该书的价格较高,部分同学可能会由于价格问题不会购买,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而且该书中一些关于单位转换和环境化学的内容,学生已经在前期的基础课程中学习过。所以,我们决定将该书相关重点内容在课前复印给学生,供学生课前复习和课堂理解。同时,当涉及到法律法规内容时,适当补充中国相应的环境法规内容,并通过与美国的环境法规相比较,扩展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
目前对双语教学的模式探讨较多,并无定论。关键问题在于不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不一,导致没有适用于所有学校的统一模式,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按照笔者所在学校环境专业的学生水平,拟采用“半外型”双语教学,即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和英文幻灯片,英文授课比例占50%左右,其余内容用中文对讲授内容进行适当地解释和补充。目前打算运用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要求提前预习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提前一周上传课件,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预习,熟悉专业词汇的英语表达,以便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课堂教学内容。
(2)布置阅读任务
笔者在美国学习该门功课时,教师每周都会发一些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料,要求学生自学,并在后续课堂中以测验方式进行考核。该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节约课堂时间,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环境问题的发展日新月异,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解决方法也不断推陈出新,因此要求学生自己阅读和观看近期热点的环境问题或前沿的污染治理技术,对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增强英语阅读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3)进行英文汇报
并在该课程中后期,当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模式比较熟悉,也掌握了一定的英语专业词汇后,要求学生针对自学的阅读内容制作英文的PPT,并在全班范围内汇报。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可以将这项任务分组进行,每人完成一部分内容,而且控制汇报时间在10分钟左右,这样让学生不至于有太大压力,都能积极地参与,而且在制作PPT和汇报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用英语进行写和说的能力。
4. 课程考核方法的探究
“环境工程概论”双语教学课程的考核,应该既能体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又能体现学生对英语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因此可以考虑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考核。为了考核能尽量公平公正,可采用闭卷考试为主(约占总评成绩的70%),课堂演示为辅(约占总评成绩的30%)的方式,并且对于本课程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的学生,给予额外加分奖励。
在闭卷考试试题中,可以采取用英文出题,但不完全要求用英文作答。但对于某些问答题和论述题,要求学生用全英文作答还是比较困难,因此对于这类题目,可以允许用中文作答,但是对于用英文作答的学生,应该予以适当奖励,例如该题实际得分可以在卷面得分的基础上,增加20%,以此鼓励学生用英文作答。
三、结语
“环境工程概论”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目前还处于尝试和探索的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在后续的实践过程中去继续研究和解决。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的今天,老师和学生出国交流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这些为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迫切需要通过双语教学来提高学生对专业方面英语水平。
摘要:阐述了在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环境工程概论”双语课程的意义,并探讨了该课程的开课对象、教材选用、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各教学环节中的具体问题,为该双语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基础,并为其他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双语课程,环境工程概论,教学讨论
参考文献
[1]张晓飞.船海工程专业《船舶概论》课实行双语教学的探讨[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124-126.
[2]施锦芳.高校双语教学模式及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12,(02):33-35.
[3]林静雯,季颖,董怡华,陈志英.“环境学导论”课程双语教学实践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5):82-84.
【关键词】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采矿工程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23-02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研究自然资源发展与保护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经济学研究向自然科学领域扩展和深入,是经济学和矿业两大学科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1]。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实质就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来研究如何实现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2-3]。采矿工程专业开设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采矿专业学生能够掌握经济学在矿业中的作用,在以后的工作中充分考虑经济因素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使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能够更加出色的完成使命。
1.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使命决定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肩负着对采矿技术革新的重任,肩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使命。矿业是工业的命脉,为国民经济提供主要能源和冶金原材料。能源安全越来越被各个国家所重视,能源安全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我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只有充分高效开采和利用本国矿产资源,才能不受制于人,确保国家能源安全。采矿工程专业主要研究学习矿床开采的理论和方法,发展矿业新技术,国家能源的安全需要无数采矿工作者辛勤劳动和无私的奉献。
当前我国矿产资源开采对环境破坏严重,资源开采方式粗放,浪费巨大,严重威胁了我国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资源的高效利用迫在眉睫,只掌握采矿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已经不能出色完成使命,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的建设弥补了采矿专业学生学科面的不足,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建设是十分必要的,采矿工程师对每一项技术的改革都要充分考虑对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
2.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建设
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担负着重要的使命,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建设能够扩展采矿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和学科面,关系到采矿专业学生能否出色完成使命。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到资源开采、环境保护和经济学原理。课程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的,课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1)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建设
本课程总授课48学时,由于培养计划学生课程设置中只有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一门经济学类课程,所以要先讲述经济学基础的内容,学时大约占三分之一。其他内容包括资源环境经济系统、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矿产资源经济等。教师在授课过程结合具体案例及科研课题进行深入讲解。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体现信息时代教育特点。教学手段要做到与时俱进,教学当中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运用微信、QQ、邮箱等网络工具辅助教学,突破课堂五十分钟的限制,增加教师与学生交流渠道,促进了教学互动,增强教学效果。
(3)实践环节建设
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验室主要针对本科生教学为主,兼顾研究生科学研究需要,目前实验设备逐渐完善。开辟多个与矿业相关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走出课堂,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真正的把经济学运用到所学专业领域,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课程考评制度建设
对学生的考评应具有科学性,考评体系不仅要考虑期末考试成绩及平时表现成绩,还应增加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参加科学研究情况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采取灵活、科学、实用的考评方式,真正的实现素质教育,把学生从应付考试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天赋,挖掘科学研究的潜力,从封闭型教学向研究型、开放型教学转化。
3. 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建设的一些建议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为培养复合型采矿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建设仍有很大改进空间,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了使采矿专业学生毕业后更加出色的完成使命,并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情况对课程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1)认清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加快课程建设
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普遍错误的认为经济学课程对以后的工作没有实质性的作用,认为只要学会核心专业知识就能完成自己的使命,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采矿学生不注重经济学的学习。事实上无论采矿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还是现场技术人员或者是生产部门的管理人员都离不开经济学知识。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已成为我国的主体,只懂得科学技术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采矿专业学生要想出色的完成使命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也应具备经济学常识、经济学素养和经济学思维。
(2)结合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使命优化课程内容
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担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学生对矿业知识掌握的较好,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这门课程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鉴于采矿专业学生的重要使命、矿大的学科特色及有限课时的限制,需要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内容进行针对性的优化。内容设置上应注重矿产资源开采、环境保护与经济学原理相互融会贯通,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资源高效开采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加矿产资源经济与环境经济章节的课时数,把重点内容讲解的更加深入、透彻,使学生学有所获。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着教学效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十分重要。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选择有采矿工程专业和经济学背景的专业教师任课较为理想,然而很少有教师同时具有这两个学科的教学经验,所以应该加强教师的再学习、再教育,使得教师能够胜任这一教学任务。教师应不断拓展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改善知识结构,实现矿业与经济学知识的交叉融合。此外,教师应当引导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热点问题上与其互动,交换对问题的看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4)加大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资源與环境经济学课程应该加入与采矿专业相关的工程案例,例如给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授课时,突出矿业特色,结合科研课题,给学生讲述资源需求预测,矿产资源评价,绿色矿山建设,矿山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案例。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总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采矿工程专业肩负保障能源安全的使命越来越重要。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矿业与经济学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在培养高水平复合型采矿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课程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该不断地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加与采矿生产实际应用相关的内容,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加强教师的再学习,与时俱进,使采矿专业学生能够出色的完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李文超,贺丹. 能源经济专业的教学现状与问题[J].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3,5(49):85-86.
[2] 王克强,赵凯,刘红梅.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 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
[3] 王军.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一、总体目标:
1、继续以“教学资源如何促进有效教学”为研究重点,引导教师真正从基于教科书的教学走向基于资源的教学,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2、继续广泛收集、整理我校教师自行开发的教学资源,进一步充实学校数学教学资源网站以及教师个人博客,为广大师生提供交流、学习、应用的平台。
3、组织参加“学生有效学习评价案例”征集与评优活动。
4、进行课题资料收集及成果整理工作,以迎接今年5月份的课题结题工作。
二、主要工作
1、开学召开一次课题组全体教师会议,学习总课题组计划和学校课题研究计划,对各项工作做出具体日程安排和分工落实,责任到人。
2、继续开展“教学资源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工作。要求所有的数学教师,积极主动运用已经开发的教学资源成果辅助课堂教学。
3、继续完善我校“数学资源网站(网页)”建设和学校数学教学资源库,将已开发的资源全部上传,为学校全体老师提供便利和服务;同时要求每位实验骨干老师要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个人博客。、组织参加2011年3月25日—28日,在浙江省衢州市举行的以“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为主题的全国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研讨会。
5、认真做好课题结题资料的整理与成果的表述。
本课题从XX年开始,进行了整整三年的研究,本学期我校将把研究成果整理、记录并推广出去,使它能够得到学校及社会的认可,体现其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要求每一位参与研究的老师都要承担相应的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任务。我们将要整理的资料有如下一些:
课题的基础性资料、过程性资料、成果性资料和辅助性资料等,能够完整、精炼、真实、有效,并能反映课题研究的路径、思路、状况和成果。
课题结题与成果鉴定须提交给总课题组的纸质材料:
(1)主件材料装订成一本(a4纸5号字双面打印)。包括彩色封面、目录,内容有:
①课题结题研究报告;②结题.鉴定申请书(加盖学校公章);③公开发表的文章若干篇(复印),反映最高研究水平的论文、典型案例或调研报告3~4篇;④论文发表与获奖情况统计一览表(与课题有关),XX-2011年课题研究大事记;⑤课题研究方案;⑥开题论证书或专家论证意见材料;⑦六个学期以来,每个学期的课题计划、总结;⑧中期检查评估报告;⑨学校数学网站(页)及博客群、教师个人博客情况报告(附学校数学网站、教师个人博客情况一览表,包括教师姓名、网名、英文地址等);⑩课题研究的成果公报(XX字左右)。
(2)附件材料根据总课题组的要求和我校课题的实际情况,主要包括:
①三年来,我校自行开发的数学教学资源包dvd光盘;②本校编写的校本教材、著作;③学生优秀作品集;④特色作业案例集、实践活动案例集、有效教学优秀案例集;⑤其它反映我校课题个性特色的成果佐证资料等。
所有结题资料均在5月30日之前,整理好送交给总课题组。
6.课题结题资料整理完毕以后,准备在5月26日——28日期间,召开一次“课题结题与成果汇报研讨会”。
内容为:有效教学优秀课观摩展示、讲述自己的课题研究故事、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课题资料展出、专家意见与点评等。会议形式为全校开放活动,届时有可能邀请区教研员、市教研员、其他专家以及总课题组负责人参加。
7、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学生有效学习评价案例”征集与评优活动,内容范围为六年级下学期各个版本的教学内容。我校在本学期5月30日之前交3-5篇评价案例,详见样例。
【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论文】推荐阅读:
海洋资源与环境课论文10-06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06-25
英国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09-11
专题资源和环境09-12
人口资源环境归类07-16
环境资源法配套试题10-21
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09-18
环境保护水资源的作文10-09
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现状及其分析11-05
环境学概论论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