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精选8篇)

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 篇1

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06年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教基厅[2005]19号)要求,自2006年秋季起,我省普通高中学校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为了保证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三个面向”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充分体现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即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充分体现时代要求,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核心,全面、准确地实施普通高中课程。

立足我省实际,借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有益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努力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安徽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使我省普通高中素质教育取得实质性进展,全面提高我省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为安徽跨越式发展和奋力崛起提供有力支持。

二、目标任务

(一)结合安徽实际,创造性地实施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具有安徽特色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

(二)提高新课程实施的水平,探索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方式与途径,为国家新课程的实施、推广、完善和发展提供实践经验,为普通高中新课程的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完善提供实证性意见和客观依据。

(三)构建我省高中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机制,提高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中学校建设与管理课程的能力,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营造课程实施的交流平台。

(四)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索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创建学校新的课程文化。

(五)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新课程理念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和教学水平监控体系,建立学生学业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定相结合的评价制度,探索建立与高中新课程相配套的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

(六)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促进全省普通高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全省普通高中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组织领导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涉及面广、影响面大、社会关注度高。因此,必须加强对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组织与领导。

(一)成立由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程艺同志为组长的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重大政策,落实配套措施;指导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胡平平副厅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基础教育处处长李明阳、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阚智为副主任,办公室具体处理日常工作。

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的重大改革报请省人民政府同意。

(二)建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办公会议制度。由省教育厅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定期召集,厅基教处、办公室、人事处、计财处、高教处、职成处、中专(师范)处、督导办、体卫艺处、省招办、省教科所、省电教馆和省装备中心等处室和单位负责人为办公会议成员。办公会议研究制订各项政策和保障措施,就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成立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家指导组。指导组成员主要由我省有关高师院校、教科研机构的专家和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代表组成,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领导下,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理论研究,为行政决策提供咨询,为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教师培训等工作提供指导和专业支持。专家指导组办公室设在省教科所,具体处理日常工作。

(四)各市、县(市、区)都要建立在当地政府统筹领导下的、由职能部门组成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领导机构和专家支持组织,明确职责,积极稳妥地推进高中新课程的实施。

(五)学校是新课程实验的基地,省、市、县三级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要加强对普通高中学校新课程实验实施工作的指导。要充分调动学校和师生自主参与新课程实验、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要分别建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联系学校,并组织好对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过程评估,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及时反馈情况,总结经验,奖励先进,通过实验使每一所学校逐步建立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制度。

四、实施重点

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实施,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组织新课程实验的教师培训

1、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坚持“全员培训”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采取“统一规划,集中培训;分段实施,研训一体”的方法,对普通高中校长、实验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研员以及师范院校的相关人员、新课程实验的培训者分别进行通识培训、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和学科教材培训。

2、充分发挥国家、省级培训的作用,积极开展市级、县级培训和校本培训。将通识培训、课程标准培训、教材培训紧密结合,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培训,使受培训者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深刻领会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精神实质,逐步按照新课程理念进行学校管理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3、优化整合各种培训资源,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教研部门要密切合作,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培训、咨询、指导等工作。

(二)加强新课程实验的实施、建设与管理

1、每所普通高中都要成立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统筹负责学校新课程的实施、管理与评估。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下设各学科课程小组,各学科课程小组提出本学科的开课方案(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的学科、模块、时间、任课教师,课程说明,以及选修课注意事项等),报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审定后实施。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在此基础上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指导和帮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科学、合理地选课。

2、严格按照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要求实施课程,学校在按计划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计划,逐步开好各类选修课程。各普通高中要按课程方案的要求开齐必修课程。省级示范高中尽快做到开齐选修课程;其他学校三年内逐步达到这一要求。

3、提高认识,积极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设好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切实加强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及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在保证课程开设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活动课程的安全有效,防止活动课程学科化、课堂化的倾向,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

4、加强对实验教材选用的指导与管理,统筹安排新课程实验教材在全省的使用。编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指导意见》,提高学校实施课程、建设课程和管理课程的能力。积极引进、开发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包括网络资源在内的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建立校际资源交流与共享机制,发挥课程资源的最大效能。

(三)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1、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积极探索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

变,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2、建立并逐步完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促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逐步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普通高中教学管理制度。

3、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学校要根据课程方案的学分要求形成学年学分分配表。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程序,规范操作过程,严禁学分认定中的营私舞弊、弄虚作假行为。

4、校长是学校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应全面负责学校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根据新课程实施的需要,进行教师、场地、设备等学校现有人力和物力资源的重组和优化,充分发挥其效益,建立适应模块化教学特点的、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新机制。

5、加强学校教研组织的建设与重组,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健全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进修体系。组织并引导教师及时解决新课程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真正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四)积极利用、开发课程资源

1、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场地和设施设备,引进、开发与用好报刊、杂志、电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多样性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努力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利用和争取学校所在地的工厂、农村、部队、社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注重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融合与渗透。农村学校要结合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2、积极利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努力形成学校的课程资源体系。建立省、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资源网,形成课程资源共享机制。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开发课程资源,逐步实现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接轨。

3、学校要在自主建设技术课程教室、购置技术课程教学设备的同时,积极与当地的职业技术院校、工业技术企业、农业技术企业联合办学,利用他们的师资和技术设备资源,落实技术课程教学。

(五)推进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

1、探索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制定《普通高中实验年级学生学业成绩测试和学分认定指导意见》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构建发展性的评价制度和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

2、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将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提高实施、开发、创生课程的能力,发挥评价对实施新课程的促进作用,努力营造实施新课程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3、建立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学校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普通高中学校评估机制,使普通高中评估成为保障新课程实验顺利进行和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4、组织力量开展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研究,制定《安徽省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方案》。

(六)加强新课程实验的研究

1、成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项目研究组,组织力量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的各项工作开展专题研究,为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决策提供服务。以教育科研促课程改革,及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高中新课程实验。加强对高中学校实验工作的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努力解决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2、选择全省各层次普通高中建立50个省、市共管的省级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为全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供成功经验。

五、保障措施

为保证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实施,需要各方面在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制度

建设、师资培训、专业指导、舆论宣传等方面做好准备并提供有力保障。

(一)为保障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在我省的顺利实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调研的基础上,把保障和促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各项政策制定好、落实好。省教育厅将定期交流各市有关信息,研究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和政策,共享资源和信息,推动各市实验工作的协调发展。

(二)省教育厅每年安排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项经费,用于高中新课程培训、项目研究、课程资源的引进与开发、实验推进等各项工作。各市、县(区)和普通高中学校也要设立相应的新课程实验工作专项经费。

(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学生实际人数和新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指导和督促学校合理编班,从2006年秋季招收的新生开始,把每班的学额限定在56人以内;同时争取人事部门的支持,按照学校实际班数和学生数,落实教师编制,为学校配备相应的教师。学校要有计划地从工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遴选优秀毕业生,通过教育科学和高中新课程培训,充实高中技术课教师队伍,以满足技术课教学的需要。

(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新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指导和支持普通高中加强师资、校舍、图书、体育场馆、器材设施、实验仪器、电教设备等方面建设,不断优化学校教育资源,努力使每所普通高中都能具备实施新课程方案所需的基本条件。

(五)要把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培训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高中校长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资源开发等方面改革创新,密切贴近基层实践工作者的实际需要,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六)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实现教研重心下移,市一级要逐步建立起面向全体高中学校的教研网络,发挥业务指导作用,加强教研工作的协作与对口支援,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教育质量较高地区以及样本学校的示范作用。省教育厅将在省教科所设立教研网站,收集新课程实验的有关信息,介绍改革动态,咨询答疑,建立畅通的课程改革实验信息沟通渠道。

(七)要重视和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项目的研究工作,针对我省高中新课程实验开展研究,对课程改革实践进行指导。高中学校要主动加强与各级教研机构和高等师范院校的联系,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形成自己的专业咨询和专家指导队伍。

(八)要建立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评估监控机制和专项督导制度,省教育厅制订《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评估标准及评估方案》,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好对本地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专项调研和阶段评估。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纳入对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和对普通高中办学水平评估,监控各地新课程实验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反馈情况,总结经验,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确保每一所学校新课程实验都能积极、稳妥、有序地进行。

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 篇2

1.克服困难,将一些学生探究实验搬到教室里进行。

由于学校的实验室数量严重不足,且实验室里没有多媒体教学设施,不利于开展教学,我就准备了八个水槽,放上试管架、试管等常用仪器和一些常用的试剂,放在教室的实验橱中备用,每次实验时,再根据实际需要增减仪器和试剂,而这些工作都让学生独立完成,包括仪器和试剂的选择,到实验室领、送用品和洗刷仪器等,时间久了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将一切实验准备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条,使我们的探究实验得以顺利进行。有时,实验室里一时缺少一些用品,我就从家里带去,例如鸡蛋、纯毛线和腈纶线等。

2.不怕麻烦,将大部分简便易行的活动探究实验设计成学生分组探究实验。

在两位实验教师的大力帮助下,我开设了大部分的学生活动探究实验,而且把一些“观察思考”也设计成了“活动探

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等。

(3)使学生正确建立概念。如,密度概念的教学:让学生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使学生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然后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再分别计算每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并比较各自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可使学生“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

4.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进行

(1)提出问题。在探索性实验教学中,常常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如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前,教师联系前面引出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概念,结合撬石头的实例,提出“用撬棒把大石头撬起,怎样撬才能更省力?”通过学生回答和教师指导得到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有某种关系。然后请学生们自己做实验探究规律。这样做可使学生明确探究的问题,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探究实验有良好的开端。

(2)猜想与假设。通过集体思考、相互讨论等方式去猜测问题可能的原因和答案。该环节是使学生思维发散最为活跃的阶段。而初中学生进行探索大多是在课内完成,这就决定了初中物理探究实验目标应相对集中。教师要适时恰当地控制学生发散的思维,充分利用各种方式突出探究的主题和目的。要防止无目标地进行探究,以免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让学生做两个小实验:“请你们用手轻压桌面,手在桌面上滑动,然后用力重压桌面再做一次,体会两次感觉有什么不同。”“保持压力相同,使手分别在桌面上和桌面背面(较粗糙)滑动,体会两次感觉不什么不同。”学生就会猜想出:摩究”实验。例如本学年我实施了的学生探究实验有:钠的性质、过氧化钠的性质、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铵盐的性质、不同价态硫元素的转化、镁与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铝和氢氧化铝的性质、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乙醇的催化氧化性质和蛋白质的性质,等等。上述实验多是试管实验,操作比较简单,且比较安全,是适合学生分组实验的。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体验了科学研究的过程,近距离地观察到了实验现象,增强了感性认识,培养了观察能力,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学生总是盼着上化学课。

3.循序渐进,引导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优选实验方案的意识和能力。

开始的实验探究多数是学生根据教师设计好的项目和步骤进行,注重操作和观察方法的培养,后来逐渐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优选实验方案。例如在实施“不同价态硫元素的转化”的实验探究的前一天,我就布置好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实现S4+和S6+的相互转化的实验探究方案,要求方案既要简便易行,又要效率高,还要考虑减少污染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设计了多种方案,交到了我的手中,我分类把学生的方案制作成PPT,在实验探究前,组织学生讨论各个方案的优缺点,最后选定了用铜跟浓硫酸反应实现S6+到S4+的转化,同时将产生的气体分别通过品红试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时,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他们的猜想,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也要挖掘其合理的因素予以鼓励。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本环节目的是为了检验猜想与假设的正确与否制定方案,所制定的方案应包括探究实验所用的方法及所用的实验器材。如在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时,所用的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应控制电压、电阻两个量中的一个,研究电流跟另一个量的关系,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我们先控制电阻不变研究导体两端的电压变化时,导体中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需要哪些器材?这些器材应怎样连入电路?请同学们画出实验的电路图。”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多数是通过实验去收集证据,为最终得出探究的结论找到事实、实例与证据。实验操作时,一般要求测出三组或三个以上数据或情况,以便从中看出隐含的关系或规律。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独立进行实验,教师巡视于各组之间,如发现个别学生有困难,在操作上或对仪器的使用上有错误,应及时作适当指导,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正确进行测量,以减小误差,防止不应有的事故。

(5)分析与论证。对所收集的证据进行归纳与分析,从而得出某些规律,找到某种关系。分析与论证的方法一般有:运用归纳得出结论、运用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运用比较法得出结论。

(6)评估。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过程有无失误、误差,测量结果是否可信。

(7)交流与合作。各实验小组将探究的过程和结论告诉同学和教师,互相取长补短,完善探究方案,并对结论的实际意义进行探讨。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熊青平

(南昌市安义中学,江西南昌

摘要:当前教育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也在各地全面实行,在这一教育改革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阐述了化学实验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介绍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几点做法,包括:观察目的必须明确,观察计划要周密,全面地进行观察,观察与思考的结合。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培养观察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是当今国际上共同关心的教育理论问题之一。许多国家把发展学生的能力看作是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大事。现今我国的教育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要,但遗憾的是,目前中学里的教学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各种类型的考试和大量的练习严重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仍旧是高分低能,所以如何真正实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创造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本文就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个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作些探讨。

一、在化学实验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众所周知,观察是人们有效地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理素质,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知觉,而观察力则是一个人经过长期的观察所形成的观察能力,是人们顺利掌握知识,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能力。有心理学家认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比拥有大量的学术知识更为重要。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曾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的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可见,观察是人们探索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前提,是获得一切知识的首要步骤,是一切创造发明的必要条件。

化学实验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观察

和溴水,来验证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和实现S4+到S6+的转化的实验方案,并且讨论了吸收尾气二氧化硫的方法,我们实际采用了用浸有Na OH溶液的棉球塞在试管口部,将仪器迅速移到室外的方法。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设计实验方案和优化实验方案的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也空前高涨。

4. 细致入微,适时调控学生的实验进程,及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实验探究的效率。

学生实验时,教师要给学生限定时间,强调好注意事项,提前做好一些常见事故的处理工作,特别是防伤害、防火、防毒等问题,且教师要不断巡视各小组的实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和处理,发现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要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发现学生错误的实验操作要及时给予指正。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兴趣盎然的状态之中,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5. 追根寻源,引导学生进行探后归纳和总结。

实验探究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总结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变化的本质,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使

仪器,对实验进行感知的过程。通过实验观察,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观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门捷列夫曾说过:“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没有接踵而来的前进。”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实验中不知道应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记录什么,常常是只看热闹,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很难抓住关键的实验现象;有些学生在实验时,只注意明显突出的现象,而忽略了那些不太显著的现象或忽略操作过程;还有就是只观察不思考,没有仔细去比较、思考实验原因。如硫在空气中点燃后再放入氧气中燃烧时的现象,由于观察不仔细,就无法比较二者现象的区别,更无法进一步思考为什么硫在氧气里燃烧比空气里燃烧更旺的科学道理了。

在实验中物质的物理性状、实验中的实验现象、实验的装置和操作过程等,都是需要观察的。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是无法达到实验教学目的的。因此在化学实验课中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二、化学实验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几点做法

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1. 必须明确观察目的

要使学生在观察、感知的活动中获取经验信息,增长知识,必须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中学化学的每个实验都有相应的实验目的。有些是通过实验去验证或推测某些物质所具有的性质,有些是为了说明某种物质的制取,还有些是为了说明某个基本概念。目的不同,观察目的和重点也就不同。例如:对于化合物性质实验,观察的重点是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物理性质以及该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包括颜色变化、状态变化、沉淀的生成和气体的放出、能量的变化等,而对于一些物质的制取实验,则着重观察装置、实验操作以及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像高一化学新课程教材Na2CO3和Na HCO3性质的比较实验中,目的是要说明Na2CO3和Na HCO3的热稳定性,观察的重点应着重于试管壁上

学生充分感受过程和方法上的收获,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体验等。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对实验探究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寻求正确的实验方案,鼓励学生不要怕失败,树立继续探究的信心,直到成功。

6. 对实施实验探究活动的反思。

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 篇3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物理 实验教学

引言

物理作为在目前的教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之一,在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教学课程的难度也随之进行不断的增加,解题的困难性也已经成为了目前学生最为烦躁和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然而在实行新课改的今天,想要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的让学生去理解物理,更好的去培养学生们对于物理的兴趣,就需要老师们去寻找一个新的有效的课堂学习方法。

一、现在的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现状

目前来看,在我国的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中,很多教学课堂都是封闭的,也就是老师去讲授知识学生被动的去接受知识,并且学校的教学活动也相对于较为单一,方法呆板。并且物理实验学习和生活实践已经严重的脱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学生的实践能力都得不到有效的培养,甚至很多高中物理实验老师都认为高中生的思想不够成熟,没有自我思考能力,进而忽视了学生的问题和想法,这些都导致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了限制。所以目前来看,在我国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改变这种思想,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去发展一个开放式的教学课堂,并且在我国的新课标中也曾经提及过,开展并且逐渐的发展高中物理实验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正是体现了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的要求。而有效的去实行高职的物理实验实践与综合应用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经验、将物理实验知识应用在生活中、应用物理实验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且这些活动需要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生活性、研究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二、不同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

1.应用导学案来进行教学

导学案其使用的方法是把第二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学习重点提前化,教师在进行导学案的布置的过程中需要提前对学生所预习的内容、方法以及要求进行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以此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关注到学习的重点。同时教师在进行导学案的任务布置的时候可以通过留下问题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身对于所要进行自我学习的内容有所疑惑,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在进行预习的时候集中注意力,更认真的去学习新的内容的同时也提升了自我学习的效率。使用导学案进行教学,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展现了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教学主体的一个状态。学生在根据导学案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思维和记忆都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记忆。并且导学案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的发现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

2.应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

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帮助老师更好的去控制在教学的过程中的课堂节奏,对于教师来讲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进行讲课之前,就对第二天所要讲述的课堂的内容进行设计,让整个课堂更加有层次,更加有结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串联。不仅如此,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还可以帮助老师留下更多的时间来观察学生,而且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的提高物理实验课堂的课堂效率。

3.应用合作教学的物理实验教学方式

应用合作教学的方式有以下几个优势:

(1)在高中的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选择实施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可以帮助高中的学生去培养一个团结、互助的精神,同时更加懂得团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这一思想。

(2)在高中的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实施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由于这一学习模式需要教师十分了解不同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可以发现学生的优点。

(3)在高中的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实施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可以有效的减少在数学课堂中的压抑感,使教学氛围更加轻松愉快,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其中。

总结

根据本文以上讨论和分析可以知道,想要更好的在新背景下做好高中物理教学就需要老师主动改变其自身的想法和观念。并且需要去更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应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努力探究出一个最好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物理成绩。

【参考文献】

[1] 王军晖.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自主探究模式的构想与实施[J]. 物理实验,2007(01):27-30+38.

[2] 李珍. 新课程实施中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探究[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4):181-184.

[3] 王曙光.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自主探究模式的构想与实施[J]. 数理化学习,2013(10):32.

[4] 张创新.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自主探究模式的构想与实施[J]. 高考(综合版),2014(08):51-52.

[5] 汤丽. 新课程实施中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探究[J]. 高考(综合版),2015(10):123.

县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 篇4

县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

2007年秋季,我省全面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按照省、市教育部门的要求,我校上上下下都积极行动起来,积极投入到新课程实验工作中。全体教职工、行政各职能部门、高一年级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讨和布置工作,制定了新课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高中新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全体教师特别是高一的教师,参加了各级各类的高中新课程培训和教研,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准备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这一年中,我校高一年级22个班进入新课程改革,参与教师73人,学生1365人。一年来,我校高一新课程实验工作开展较为顺利,现将所做的主要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新课程教学管理与实施

1、组织管理:学校高度重视对课程实验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高中新课改工作的领导机构和组织机构,吃透精神,领会实质,抓住要点,把握方向。每月召开两次专题研讨会,检查、总结课改工作进程和经验,及时制定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各种方案,力求创新,确保质量。

2、师资条件:高一年级共配备任课老师73名,其中高级教师12人,一级教师38人,本科学历71人.这样的教师结构具备了较强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教学效果良好,教学成绩突出。

班主任现状:22个班级的班主任总体素质都较高。其中有省、市、县优秀教师,汉中市名师等班主任工作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也有刚从大学毕业的新教师,他们工作热情很高,在学生工作中思想先进,有创意,很受学生的欢迎。

3、资源利用:充分挖掘学校的软、硬件资源,尽量为新课程实验提供有力保障。所有上级组织的培训和教研,学校都积极支持,做到全员参与。同时,注重利用校外资源,聘请省、市专家及学校骨干教师,成立了 “教师培训”、“校本研究实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专家指导小组。建立了以汉江钢铁集团、朱氏电器、高力制衣、陕西长征运输集团等企业和社区为主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4、教学管理:严格按照陕西省新课程课时规定,开足课程,合理安排学校课程计划。能根据陕西省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制定本校的实验工作方案与课程方案,严格按照新课程文件精神进行行政管理,教研科研、课堂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

5、教学实施:严格按照《陕西省新课程实施工作方案》和《陕西省新课程工作方案》制定我校的课程计划,合理安排课程,科学制定课表。教导处组织教师参加新课程的多级培训,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与感知。制定选课指导手册,多渠道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使学生能多渠道获得知识。《汉中教研》对我校新课改作了专题报道,省教育厅、省教科所两次组织专家组来我校进行调研,市内6所学校来校学习、交流。我校网站创建了“新课改教研通讯”专栏,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有力地推动了我校新课改工作。

(1)做好学生家长的宣传工作。印发《致家长的一封信》并召开学生家长会,广泛宣传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营造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良好氛围。

(2)做好高一新生的培训工作。重视对学生进行新课程的培训,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使高一新生了解、认识高中新课程,在思想和行动上逐步进入新课程。针对高一新生的特点,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顺利完成学习方法上的转轨,走好三年高中学习生活的第一步。

二、新课程背景下师资培训与教研

学校把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作为教师培训的首要任务,加强制度保障和组织管理,为教师提供校内、校际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并积极推动校本教研,努力达到以科研促教研,进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保证新课程实验工作顺利实施。

1、参加各级培训:制定新课程教师培训计划,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注重培训的全员性、全程性、全面性,构建研训一体化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学校精心组织全体高一教师参加省级、市级、县级的各类高中新课程培训。要求全体教师结合培训体会,认真领会课改精神,交流心得,转变理念、提高认识。有3位教师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37位教师赴海南、广东、西安、渭南、宝鸡等地参观学习,86位教师参加了汉中市新课改培训,112位教师参加了远程教育培训。形成了“外出学习培训”、“网上远程培训”、“校内岗位培训”的多层次培训机制。

2、开展校本培训:大力发展校本培训,通过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多元化的培训,教师观念和行为发生了转变,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3、组织校本教研:制定学校校本教研活动计划、新课程教师培训计划等,围绕课程实验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教务处组织高一年级广泛开展教学研讨课活动,本学年高一年级共进行省市县校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展示课”63节。

4、重视课题研究:学校制定了科研课题管理办法、教科研奖励制度,营造了科研氛围。通过培训和研究,教师针对新课程实验的难点重点问题形成课题并进行研究。现参与国家级课题3个,省级课题5个,市县级课题16个。

三、新课程实验工作中的有益探索及工作亮点

1、新课程教学评价

学校注重改变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方式,注重评价的全方位、多元化;评价方式以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家长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注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多方面。

2、“问题即课题”

“以教育、教学先进理论为指导,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教育、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开展教学实验,以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是我们在新课改过程中对课题研究的整体定位。学校针对新课改成立了教科研处,以课题研究引领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了浓厚的课题研究氛围。现已就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难题开展了24个课题研究。

3、新课程教学反思

学校教务处、教科研处每月组织一次专题会议,研讨新课程教学情况。先由教科研处拟定思考题,教师预先思考,会上交流,会后总结。各科教师坚持写课后反思,由最初的每周一篇到现在的每节一篇,使教师能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

4、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制度建设

学校建立集体备课和周教研活动制度,倡导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发挥集体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沟通。改革课堂教学,交流教改信息、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技艺,有力地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① 要求集体备课突出研究风气,增强实效性。要研教研学,实现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转变,每周各组的集体备课务必须达到实效,切忌形式主义。

② 发挥教研组作用,集集体之智慧,将重点备课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到人,教研活动要明确任务,提前准备,确定中心发言人,每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讨论,发表独到见解.写好教学随笔及教学反思。

③ 鼓励教师解放思想敢于创新, 倡导教师之间探讨与交流,取长补短,提高认识,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教学特长。在加强同学科教师交流的同时,特别倡导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沟通,文、理相通,相互借鉴。

5、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校综合各种各类资源,特色办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抓好第二课堂和社团组织,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我的平台。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抓特长:每周一、周四第七节为第二课堂活动时间,开设了多个兴趣小组,参与率达80%以上。抓重点:利用课余时间开办“一组、一站”(科技兴趣小组、学生广播站),参与率25%。抓提高:通过举办演讲比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及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等,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展示风采的舞台。抓实践:学校与汉江钢铁集团、消防队、天荡派出所、边寨村等单位和社区开展“手拉手”活动,到校外实践、采访,到敬老院义务劳动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抓激励:学校把握各项指标评价学生,倡导学生张扬个性,促进和谐发展。

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大提高。在2007年的“国庆文艺汇演” 和2008年“元旦文艺汇演”中,我校学生两次获得一等奖,并被选送参加汉中市文艺调演。我校体育代表队参加汉中市中学生运动会,囊括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并取得4金6银的骄人战绩。在“5.12”汶川大地震期间,同学们积极动手,搭建防震棚、活动教室,自制防震报警设施,收集资料在校内外广泛宣传防震知识,自办防震减灾板报,使我校的防震、教学工作均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6、建立学生档案 做好学分认定

认真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及时整理、展示、评比、总结。我们尝试运用活动法、学生课堂情况纪录法、学生学习档案收集法等,与考试测查相结合,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

我们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了“学习成长记录袋”,将学生参加的课内、课外活动,课下完成作业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查阅的资料、收集的图片、剪报等,与学生课堂教学相结合,每次活动都进行详细记录并将学生活动情况和成果收集进学生学习档案袋中,作为综合测评的依据。既注重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情感的教育,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树立了学生良好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培养了积极观察、经常反思、勤于总结的良好行为习惯。

学分认定工作是我们从未涉及的新课题,作为省级课改样本学校我们尤感重任在肩。我校首先成立了以校长为主任的学分认定委员会,制定了我校《学分认定实施方案》。给每个学生印制了《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表》,旨在对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质量、平时测验及模块考试等全程跟踪并给以综合性评价:学习过程(40%)--其中学生课堂表现占20%、作业完成质量占20%(以上两项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共同确定);平时检测、练习占10%、模块考试占50%。在此基础上又印制了《高中学生模块修习学分认定表》和《高中学生模块修习学分(补考)认定表》,使学分认定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能本着客观、公平、公正、注重过程,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基本原则。在第一学年的四个学段各模块学习结束后,学分认定前期准备工作比较扎实、充分,实行和操作起来便有矩可循、有条不紊,整个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纠纷。随着教改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将尝试吸收一定数量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共同参与学分认定活动。

学分认定的有序实施,不仅浓厚了学风,还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事;怎样评价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学会了理解和宽容,懂得了尊重和自尊。使班级更加团结,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同学相处更加和睦,互帮互助蔚然成风。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同学们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展现:“5.12”当天,接到学校地震警报迅速撤离教学楼的通知后,高一⑧班立即有4名男生不顾自身安危,同时冲到本班腿有残疾的李向阳同学的桌前,将李向阳同学迅速的由六楼教室轮换背到操场;高一⑿王涛、赵江波等同学在撤离过程中,发现楼梯拐角处有一胆小学生两腿发软不能前行,他们立即将他抬到安全地带„„由于全校师生团结一心,互相帮助,在“5.12”及以后的历次余震中,同学们都能迅速安全撤离,没有一人伤亡。中央电视台于2008年6月5日专程来我校对学生防震避险紧急疏散演练进行了现场直播。

7、开足开齐课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按照课程标准,我们在开齐开足所有课程的同时,始终坚持四个原则:适宜于课改的推进,适应于社会的需要,适合于学校的实际,适用于质量的提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结合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我们对部分学科大胆地采取了灵活机动的变通方式,确保各学科课程的顺利开展:我们在2007年7月就选聘了两位专职通用技术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外出学习取经。同时聘请汉江钢铁集团的工程师、朱氏电器的维修技师、高力制衣的设计师为我校的客座教师,突出体现该学科的实用性、技术性和趣味性,并将课堂由教室延伸到了工厂、社区、车间;为解决生物课师资紧缺的矛盾,我们采取分散和集中并用的排课方式:在2008年6月前,安排生物课两周3节(已达到师资的极限),在6月份高考结束后,立即利用高三教师进行补充,安排每周3节,以保证授课课时数达到规定标准;为解决专用教室的不足(如音乐室、美术室),我们对音乐和美术采取大小课制(单班上课与合班上课并存);为体现狠抓基础和发展特长并举,我们对体育课采取行政班和走读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基本技能按行政班授课,特长训练按走读班授课„„这些灵活多样的课程管理模式,既解决了我校现有师资的紧缺,又弥补了学校教学场地、设施的不足,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有教学资源,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们在继续扩大与汉江钢铁集团(机械制造与加工)、朱氏电器(电器使用与维修)、高力制衣(服装设计与制作)等企业合作范围的基础上,结合学生选课志愿,又与陕西长征运输集团勉县公司、勉县农技站、黑潭沟茶场达成协议,在2008—2009学年新增汽车驾驶与维修、经济花、果的栽培与养护、茶叶种植加工、中国茶文化与陕南名茶等多种实用技术和地域文化的选修课开设,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教育资源,使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发展性教师评价成为课改工作的一个瓶颈,操作难度较大,到现在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家长对新课程认识理解不够,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如何有效实施课堂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成为教师面临的一大问题。

3、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尚待提高。

我们将以教研组为单位,准备研讨校本课程的开发,争取每个学科,每个备课组都有一门校本课程,这样学生在选修课方面将有大的选择空间,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条件。

4、实施新课程时因我校的生源素质较差,学习方法存在较严重的问题,学生自学能力较差。这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很大的挑战。加之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对于初、高中衔接提出更高的要求。

积极探索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评价问题,针对我校的生源实际,发挥“过程性评价”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对于终结性评价——省会考和高考的要求,我们将组织科任教师密切关注,专题研究,并在平时的教学中体现出来,力争在会考和高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五、对下阶段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几点建议

1、要有制度保证

高中教育有毕业和升学的任务,那么学生应该如何选科?怎样做才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高中毕业会考或学业水平测试怎么要求?高考方案与课改有什么关系?因此,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及早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以解答学校和教师心中的疑问。

2、教学设施配套。

教学硬件设施配套的问题应尽可能解决,如专用教室、实验器材、活动场地、图书资源等等。否则开设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可能是纸上谈兵。

3、强化新课程培训。

希望省、市主管部门多组织新课程培训,学校将创造条件安排教师参加省市县各级各类的新课程培训,同时积极组织和落实校本培训。通过岗位培训,切实转变教师观念,提升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谈新课程下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 篇5

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 郑金志

引言

新课标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迫切需要改革。探究性实验由于其重视过程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主体性的发挥。强调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已成为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一、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部分相对原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的转变

1.“物理实验”的提法的转变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将“物理实验”的提法变为“物理实验与科学探究”,使物理实验有了更宽广的含义。它包含了从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到收集、处理、分析数据,形成实验结论和进行表达交流等一系列过程。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不仅是物理教学中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而且是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目标。相对于过去,高中物理课程中科学探究、物理实验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2、实验教学的转变

要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去优选实验方法、去选择实验器材、去分析和控制变量、去评价现有的方案;要提高实验与收集数据的能力,就要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收集数据、按说明书进行实验操作,去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去如实记录实验数据,知道重复收集实验数据的意义、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认识科学收集实验数据的重要性 ;要提高分析和论证的能力,学生就要去比较(分析)数据、去做因果分析、去形成结论。因此,必须在实验教学中,摒弃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授以学生实验的基本方法。在学生已经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与物理规律、物理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行完成实验探究过程。

二、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实践新课程理念

物理实验为培养创新精神提供了最佳环境,尤其是开发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应用型实验,可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物理实验的实用价值,能强烈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教师应成为勇于进取、善于创新的模范,无论实验方法的革新、教具的创造、实验的新颖设计,对学生都有很强的感染力,会不知不觉在学生心里播下创造的种子。

1.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培养,一要靠老师的正确引导,二要靠学生亲身到实验中去激发。教师要善于把握实验的科学性,挖掘实验的趣味性,制定切实可行的督促、检查方案,或展示、或竞赛、或讨论,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完成课本或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对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很有帮助。

2.物理实验,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课本让学生看,实验让学生做,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并且多给学生提供独立设计实验的训练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探索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3.形成了能力培养体系。新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形成了梯级,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由低起点到高要求,层层深化,学生通过“多听一点、多看一点、多练一点、多创造一点”的活动,实验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当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应具有连续性,各教学阶段间也就必然有相互包容和滲透。

三、在平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实验思想的渗透

在物理实验中常用的物理思想方法有等效法、累积法、控制变量法、留迹法、图像法等,如果学生能够领会这些方法,并能在每个实验中知道到底用了什么物理思想方法。这对学生准确把握和深刻领会实验是很有好处的。比如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就用了等效法(用位移代替速度)、累积法(重复打了许多点)、留迹法(用复写纸留下小球落地后的点)等物理思维方法。在实验中通过找各实验中的思维方法,并使这些思维方法深入学生的脑海中,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和解决陌生物理实验题的能力。

四、物理实验课中营造学生主动探究的氛围

新课程的实验课是要学生通过实验来学到知识,训练技能,并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一堂课中教师的情感投入往往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情感投入。学生的思维能不能打开,学生的情感能不能得到释放,往往是要靠教师引导的。因此,教师能否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能否让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

在一节课中,有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在这个交流环境中,若要使学生有好的课堂氛围,有热烈的讨论,有激烈的争论,有独特的发言,甚至有创造性的思维,都必须让学生从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有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然情感的流露。因此,要求教师从尊重学生出发,有和善的语言,温文尔雅的教态去创设这个环境。教学的发展要求教师要摆脱过去那种教师是课堂中的权威的思想观念。学生尊敬老师固然需要,老师尊重学生也同样重要。民主、有序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教师要有与人为善的教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实验课中学生的“哇”、“喔”等声音,是学生最真切的情感体现。

五、抓住书上的基本实验,探索实验原理,发展科学思维素质

学生实验的“灵魂”是实验原理,只有把实验原理放在处理实验教学的首要位置,才会使物理实验教学“活”起来。若能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对实验原理进行挖掘和探索,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按科学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素质。在基本实验教学中,必须抓好以下两点:(1)对实验原理的正确理解。要知道这个实验为什么这样做,它的理论根据是什么,不这样做还能怎样做,那一种做法更好,更可行。这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一个关键。(2)对常用的物理仪器要熟练使用,这是实验的基础,是实验的工具。常见的实验仪器有以下十三种: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打点计时器、弹簧称、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对这些常见实验工具不仅要能正确熟练地使用,甚至要知道实验仪器的原理。

例如,在《把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实验中,需要测定电流表的内阻,书中直接给出了半偏法,对这一方法的出现学生普遍感到很突然。我们可以这样做,先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种测电流表内阻的方法,然后对学生中使用最普遍的两种方法进行分析。第一种是常见的伏安法,该方法在测一般电阻时可用,但在测电流表内阻时却是不可取的,因为我们测定电流表内阻的目的是用它来改装为电压表,若电流表内阻测量不准确会直接影响改装后的伏特表的精确程度。第二种方法的原理是由伏特表测出电流表和变阻箱两端的总电压U,从电流表读出电流值I,则电流表内阻Rg=U/I-R,这一方法可以消除伏特表分流作用所带来的误差,但却暴露出学生对灵敏电流计的作用不甚清楚,其实灵敏电流计不能准确的测量电流强度,只能作为检流计,既然电流强度的准确值不知道,自然也就无法求出电流计内阻Rg的准确值。在分析了以上两种方法的不足之后,利用并联电路的电流分配关系引导学生得出半偏法已是水到渠成。

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敢于怀疑和改进课本上的实验

从近几年的高考卷中,我们应该感受到高考物理改革的方向了,不是简单的照抄课本上的实验。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课本,而是在弄懂课本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要把书本上的实验奉若神明,要以挑剔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书本上的老式实验方法。比如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为什么非要从第一点就开始计时(即没必要取第一和第二两点间长度为2mm),我们完全可以从后面的计录点中取两个点算出速度与高度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但是我们总觉得高考它就按书本上实验装置考,不敢与它有所冲突,害怕学生高考会吃亏,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实验时要打破常规,不应该再叫学生跟在书本的后面,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我们要鼓励学生多找课本实验的毛病,多改进课本上的实验,利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使学生知道,只要我们把握好实验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又能减小实验误差,这样的实验就是好实验,就是权威性的实验。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探索创新,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学习与研究物理实验的热情,又能迅速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水平与对物理学的理解程度,其独立性和创造力就被大大地激发出来了。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总结 篇6

高台一中政史地教研室

按照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从2010年秋学期开始,我校开始在高一年级使用按新的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这标志着我们正式实施新课程改革。一学期以来,我们思想政治科全体教师,坚决贯彻新课改精神,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一、深入学习《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确立新的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教学实践的先导。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首要的任务是学习课改理论,培训教师提高素质。实施新课改前后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统一培训外,主要采取了两种培训学习的形式,自学和集中辅导,以自学为主。通过学习培训,我们初步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制定的课改计划和实施方案。

二、贯彻新课程理念、走进新课改

1、确立“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宗旨。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成为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课堂教学目标上,坚持《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三维”是指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两个重视:一是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切实转变教师角色、学生地位。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个性发展的引导者、思想品德的塑造者。学生由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

4、转变教学方法,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落实到实处,体现在每一个课堂教学中。主要做到:(1)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在教学中每位教师都要知道“授之以鱼,只借一餐,教人以渔,终生受益”的道理,认真研究学法,加强学法指导,从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为中心,教会学生会学习、会求知,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础。(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助于挖掘他们的自身的潜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老师不断总结经验,做到以美引趣、以奇诱趣、设疑激趣、以动唤趣、练中增趣,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去学习。(3)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开发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有好奇心喜欢提出各种问题,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研究他们的心理需求,鼓励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激励和开发。(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教学中教师们要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多参与、勤动手、合作交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从思想上引导,方法上指导,知识上辅导,对学习有余的学生,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5、教学活动突出和体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人文性的特点。例如,按照思想政治课程“生活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以生活为基础,立足于我们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现实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力求做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

6、评价办法上的初步实施:(1)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止性评价相结合,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由过去重结果轻过程转为结果过程并重;(2)把评课的重心放在关注学生发展上。课上的好坏由过去只听教师讲,忽视学生的发展,转为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3)注重开放性评价。学校定期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倾听社会各界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评价;(4)提倡自我评价,学期结束要求每位教师对自己工作、表现做出书面形式的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激发他们自我完善、自我提高。(5)领导评价:根据每位教师学期的工作,表现过程、考核结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发展。

三、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可喜变化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高中政治学科新教材的四个必修模块,即《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每个单元的后面均有探究性学习的课题,我们都能尽可能地积极的开展。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3、课堂教学氛围的变化,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四、实施新课程的几个问题

1、教学是否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规定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课改实践中,有的教师对“三维”目标认识不够,出现重视知识能力目标实现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于是有的教师又走向另下

极端,一味地抛开课本,将课堂变成学生表演或讨论的舞台,就连教师起码的引导、启发都没有,从而无法实现知识目标。

2、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不大。《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来辅助教学,但从实际实施来看,效果不大。有的课件制作过于简单,只是利用多媒体的显现功能,也就是说只是发挥其“板书”的作用,而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互动、交流、资源库等功能的却很少见;有的课件制作又过于花俏,“课堂热闹,课后不知道”,本末倒置。教学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难以实现。

3、教材内容多和教学时间少的问题。高中政治课必修有四个模块。每个模块的教学时数为36学时。如果每周是二节课的话,一个学期基本上完一个模块,选修课程在高一高二就很难开设。

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的实践与反思 篇7

一、高中物理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一) 共性分析

两类教材的内容几乎是一样的, 都是力、运动学、机械能等知识。无论是从高考还是个人的自身发展来说, 这些都是高中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教材主要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都是为了高中教学和高中升大学的选拔考试。

(二) 差异性分析

1、三维目标的差异。

旧版教材没有明确提出三维目标, 只是提出了观念、态度要改变, 提出了要联系社会经济问题, 这也就是新教材中STS (科学技术与社会) 的由来。

新版教材明确提出了三维目标。在知识和技能方面, 有对基本概念和规律设计的安排, 有对实验技能和实践活动的设计考虑, 让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关注到物理学科和其它学科的联系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强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突出科学方法的教育, 注意物理科学探究的设计与安排, 通过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尝试把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特别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提倡科学精神, 培养团队精神和爱国情操, 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相互联系, 强调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

2、教材编排结构的差异。

旧版教材共有两类, 分别用于理科生和文科生。共有三册, 分别用于高一、高二、高三年级。教材的最后是物理学生实验, 有单独的篇幅。只有必修教材, 没有选学的教材, 学生实验也全是必做的。

新版教材是模块化的, 强烈体现了选择性。共有14个模块, 其中2个是校本模块, 一个模块36个课时, 2个学分。必修够6个学分, 才能顺利毕业。物理教材分为必修1、必修2、选修1 (1-1、1-2) 、选修2 (2-1、2-2、2-3) 、选修3 (3-1、3-2、3-3、3-4、3-5) 。学生必须在完成了必修1和必修2之后, 再在选修3中选择4个作为必修。

这就与高中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吻合, 高中时期, 学生能力分化大, 兴趣差异大, 学习内容应因人而异, 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 形成健全人格。另外, 2个校本模块是物理实验专题和物理专题研究, 由学校选择教材内容进行教学, 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这样更能适应高中教育的地方差异性, 给学校和教师更多的发挥空间,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地理差异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为什么同样是选修内容却要编成选修1、2、3呢?主要是三套教材编写的侧重点不同。选修1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作用, 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 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 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融合, 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选修2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 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 着重体现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选修3侧重让学生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 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 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 社会的影响。

3、教材内容的差异。

这里主要分析旧人教版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必修) 第一册与新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必修2。

通过比较, 我们可以发现最大区别是新教材将“力”放在第三章, 并且改名叫“相互作用”。新版教材首先学习运动学的知识。以前力学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环节。在初中, 学生已与物理学有了初步的接触, 但还是停留在套公式解题阶段, 对知识并没有系统的完整的认识。学生刚升入高中, 科目种类突然增多, 难度明显增加, 每个学生都会有一段适应期, 这段时期学习能力不高。然而力学作为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也是高一物理的重要内容, 非常重要, 学习难度也很大。力学作为第一章的确不合适。人们常说“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 物理学习也是如此。新教材第一章的大部分内容, 像“速度”、“时间”等在初中时就已经有了了解。这样, 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高中学习。

通过一年的教学, 我们认为人教版必修模块 (1) 、 (2) 在一些章节的连续性上也有考虑不周的地方或者说值得商榷。

另外新教材从运动学开始, 并引入矢量的概念, 在矢量概念上花费了不少精力, 但实际效果并不好, 因为矢量与标量的区别不是多一个方向的问题, 最核心的问题应是运算法则不一样问题。因为还没有建立矢量的运算法则, 在处理匀减速运动时, 矢量的符号的含义说不清楚, 只好硬塞给学生。因此, 如果从运动学开始, 最好不涉及符号问题。矢量概念的学习水平最好仅放在了解水平。

对新增内容:把握教材意图, 改变教法, 体现价值一共有7节新增加的内容: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抛体运动的规律、向心加速度的运动学推理、经典力学的局限性、追寻守恒量、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探究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编者的意图, 并不是增加高中学习内容, 主要是以内容学习为载体, 来体验过程, 领悟方法。上面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 教材意图:再现科学发展的历程, 领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观念。

教学流程:课前问题导学——课堂讨论体验——老师点拨提高——强化研究方法。

这部分内容, 目的不是学习物理知识, 而是把物理学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来研究, 体验物理学的继承与发展, 体验物理学与社会的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领悟前辈大师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方法, 得其精髓, 古为今用。

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第一步, 课前问题导学。回答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伽利略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如何解决的?伽利略的研究方法的精髓是什么?伽利略的成功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第二步, 课堂讨论体验。在上述问题的指引下, 进行课堂讨论, 由于已经经过了预习, 讨论很成功, 我们看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 对同一问题的答案层次完全不同, 有的肤浅、有的深刻, 同学们在相互讨论中, 共享学习的成果。在讨论伽利略当时定量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困难时, 让学生自己体验了不同质量的小球在同倾角的斜面运动情况, 并定量测量了时间与位移的关系。

第三步, 点拨提高, 强化研究方法。在师生的互动中, 总结出伽利略的研究方法, 把假设、实验、逻辑推理相结合, 并指出逻辑外推的推论同样要接受实验的检验。

过程不同, 结果也一定不同。经过这样的教学处理, 学生真正理解了一代大师的思维风范, 也给以后的学习工作埋下了创新的火种。

(2) 教材意图:体验探究的全过程, 加深对研究方法的理解, 拓展视野。

教学流程:

情景创设——提出问题类比联想——方法迁移

独立探究——体验方法互动交流——共享成果

精讲成型——注意个体差异性

这部分内容很明确的指向了某一具体的物理方法或观念:守恒的思想、微分与极限的思想、利用图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正交分解的方法、实验探究与理论探究的方法, 要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亲身的实验, 经历探究的过程, 强化对方法的理解, 享受探究的快乐。教师要创设类比的情景, 合理设计问题的台阶, 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而不是学习的包办代替者。

精讲成型:这一步是解决个体差异性的重要一步, 要让基础差的同学感觉他们的探究也有收获, 借助他们自己的探究、同学的交流、老师的点拨, 他们更容易理解概念、规律。

总的来说, 旧版教材的内容有以下特点:

(1) 重视基础性, 条理性。大部分内容都是基础内容, 难度不大, 教材讲解的很直接, 条理性很强。例如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旧版教材一开始就讲解速度、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直接由加速度的公式推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同学知道了公式是如何得到的, 但是为什么是这样, 物理意义是怎样可能就不太清楚。新版教材在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之前, 先学习《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一节, 在实验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系列的公式。这就好比是把科学家研究问题的实验再现, 让学生经历了研究问题的过程。但是简单直接的讲解节省时间, 使学生直观的接受知识, 更适合高考。

(2) 学习知识的目标明确。旧版教材的编写思想, 选择的知识内容都是以高考为核心思想的。教材上的每一句话, 每一道题都是围绕高考, 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同学们学习知识时目标非常明确, 高考考哪些平时就学哪些, 不考的可以不用掌握, 把时间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新版教材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特点:

(1) 注意基础性, 兼顾差异性。大部分内容都是基础内容, 难度不大, 适合大多数人使用。特别栏目提供了选择。“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STS”、“课外读物”、“推荐读物”、“推荐网站”、“课题研究”只是给学生提供选择, 具有一定差异性。

(2) 选材联系实际, 注重兴趣。注意学习概念、规律中所涉及的实例尽可能是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如果有好奇心, 他们会试图用他们的知识了解新的思路或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他们似乎已经知道使用思想自发地去理解和观察现象。

(3) 加强了人文内涵。专门设有“STS”栏目, 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了解科学的文化价值。教科书在编写中充分考虑了当代学生的的时代特点与发展需要, 以日常生活、环境与能源、民主决策等内容为“STS”教育的切入点, 题材丰富, 视角新颖, 为学生全面认识科学、了解社会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4) 有新意和时代气息。教材在概念和规律、过程和方法的学习与探究等方面的设计要合理、有趣、有新意, 使学生喜欢阅读, 愿意参加所设计的活动。在取材上要选择那些鲜活的能反映时代气息的内容, 如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与物理有关的内容, 国内外科技新发展的情况。

4、学习方式的差异。

旧教材的学习方法比较单调。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主要是以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为主, 学生通过上课听讲接受老师的思想, 很少自己动脑。教师面对一个班的学生讲课, 只能尽量满足大多数人的接受程度。对于物理实验也是按照实验教材上面的实验方法和步骤来做, 没有太多的创新性。

新教材在学习方式上勇于创新,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 帮助学生学习知识。与旧的学习方式最大的区别有两点:

(1) 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材里并没有专门设有“探究”的专栏, 只在探究性强的实验的标题上标出了“探究”二字。这里说的“探究”意义是很广泛的, 形式是多样的, 可以是书本上的小实验, 也可以是一些理论知识。凡是对未知的事情经过摸索达到已知都可以叫做“探究”。“探究”只是一种对学习自主的积极地的态度。对于物理实验, 没有指定的教材, 更没有指定的方法。完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独自或者小组以“探究”的形式来完成的。

(2) 加强教学的交互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编写新教材的一大任务, 努力是学生从教育的“被动者”变成一个主动的“探索者”, 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动手、动脑, 发生疑问、进行思考、相互讨论。

二、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践

(一) 教学方式的选择

对于新课教学, 我们一般采用“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每一堂新课的教学都安排“讨论与交流”环节, 对于重要概念的教学更是安排多个讨论的题目, 让学生去交流、去体验、去产生情感、去建构知识。

对于复习、习题课我们是让学生在课余自主完成一定习题的基础上进行讲授式教学, 这样可以增加教学容量、集中解决学生在应用知识时遇到的困难, 保证双基的落实。学校每周安排4个课时, 我们的教学进度不追求速度, 几乎是一节新课搭配一节习题课。

(二) 教学资源的筛选

我们手上只有人教版的教材及教师用书, 但是我们每个教师手上都有3到5种教辅资料, 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使用多种教辅资料, 有利于把握好教学的重点, 有利于选取丰富的教学素材, 有利于理解新课标的要求。

比如,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分析各教辅资料, 筛选合适的教学素材。在进行“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的设计时, 就用了上海版的讨论与交流的题目, 用了人教版配备的视频录像。我们坚持每周一次周测, 在进行测验时, 把几本教辅资料的练习题进行组合, 也就基本把握住了课标所要求的难度,

至于学生使用的学习资料, 我们选取了《学海导航》, 进行全批全改。这本资料有如下特点:对新课标的要求把握得准, 题量适中, 其中每节课的“提出问题”、“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养成。特别是“提出问题”和“归纳总结”这两个栏目, 要求学生一定要完成, 我们对学生说:“提出问题和归纳。总结是发明创造的前提, 坚持每节课去提出问题、课后去归纳总结, 长此以往, 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三) 教学评价的思考

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 我们通过自评、他评和互评, 通过研讨、对话和反思, 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和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我们高一物理组每个教师一学期至少要开一节研讨公开课, 研讨课要求有教学设计、课件和教学反思。本学期已经进行了“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行星的运动”、“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功”、“机械能守恒定律”等五节研讨课。通过多次的研讨和互相听课交流, 我们对新课标的理解加深了, 对教材的把握准确了, 课堂教学精彩了, 教学的效果提高了。特别是年轻教师几乎是有课必听, 教学水平提高非常快。我们还特别注重收集学生对我们老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三、教学实践后思考

(一) 避免僵化的、形式化的科学探究的教学流程, 把握课堂科学探究的内涵

1、中学课堂的探究性教学内涵理解为:

含有科学研究要素的教学。首先要区分课堂上的科学探究与科学研究的区别, 科学研究的过程要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可见科学研究有它的一套程序, 而且与实验密不可分, 因为在一个全新的领域, 即便是严格逻辑推理的结论也必须接受事实的检验, 这也是相对论起初不被人注意的原因。而课堂中的科学探究主要目的是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所以在探究要素上可以包含科学研究的过程全部要素, 也可以只包含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要素, 在利用已知规律做逻辑推演时, 由于并没有超出规律的适用范围, 所以有时也不用进行实验验证。所以, 中学课堂的探究性教学内涵理解为:含有科学研究过程要素的教学。不搞科学探究的八股文。

2、体现全部科学探究因素的学习过程与体现科学探究的部分要素的学习过程并重。

我们一方面对确实能体现全部科学探究因素的内容, 如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等内容, 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展开, 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另一方面, 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 对某些内容, 只体现科学探究的部分要素。如利用圆锥摆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 我认为该实验的意义是, 让同学经过体验形成这样的意识, 在一个新的领域应用原有的规律得到的推论, 一定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此我们只注重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 而不进行实验的设计、误差分析等;对斜抛运动的规律, 只接借助平抛运动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的成果, 直接进行理论推证, 不再猜想, 也不再进行实验的验证。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

(二) 科学方法的教育需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不断反复, 才能形成迁移能力

经过学习, 对于科学方法我们有这样的认识:科学方法的教育不能离开具体的内容, 离开了内容谈方法, 就变成了形而上学的东西。科学方法的教育的目的在于能在陌生的情景中找到合适的方法, 并自觉运用。科学方法的迁移需要学生积累感性认识, 不断反复, 才能完成。

经历某个情景, 感觉到矛盾存在, 借助自己和他人的努力解决了矛盾, 形成了初步感性认识, 再次经历某个新的情景、感觉到类似矛盾存在, 回忆经验, 解决了矛盾, 又一次的积累了感性认识, 然后还要经过多次的类似经历, 强化感性认识, 才能完成对一类问题解决方法的抽象概括,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在新的情景中, 通过一次次成功的迁移, 理性认识才能得到巩固强化。这就是实践论与矛盾论的观点。对科学方法教育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如极限的思想, 教材提供的内容有: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匀变速位移的求解、曲线运动瞬时速度的方向、变力的功。只要抓住一次一次的机会, 每一次都不急于求成, 让同学能感觉到矛盾存在, 老师要通过类比的方法, 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 不断反复, 不断进行总结、抽象概括, 最终形成类似情景下的自觉迁移, 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四、新课程实施中的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 课时严重不足, 教学进度、难度难以与高考节奏合拍

按照新课标标准课时, 必修 (1) 必修 (2) 只要72课时, 没有计算每章用于规律的应用、复习检测的时间, 我们实际用了大约80多个课时。新课程把时间花在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上, 留给解题操练的时间只能更少, 由于进度快, 反复少, 特别是规律应用的课时很少, 学生还是感到物理很难学, 极少数同学严重掉队, 甚至中途已经放弃物理学习。

同时高二内容比原先增加, 还有4个模块, 在高二阶段很难结束新课, 难以与高考时间节奏合拍。

1、新课程的目标很高, 而课时又太少, 很难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进行探究, 探究过程很难深入细致。

2、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很难控制, 不但要控制讨论题目的

数量和难度, 还要实时控制讨论的深度和广度, 更要控制好讨论的时间。一但控制不到位或疏于控制, 教学内容将难以完成, 要在课后再花时间去补。由于把课堂的时间大部分给了学生, 教师如何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就成为难题, 哪些话该说哪些不该说, 事前都必须想清楚, 有时可谓做到了惜字如金, 且语言的速度也要进行控制。

3、新课标对教师选取教学资源、处理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为了达到课程目标, 每一章都安排了几个探究性实验, 这对学校的实验室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5、教学实施要符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教学设计之前就应该去评估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

但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众多, 现有的认知水平难以估计, 且认知水平差距较大。如在图象的教学中, 我们提问“在现实生活中, 你们看到了哪些图象?”学生回答了心电图、脑电图、股票图、资源分布图等等, 这就出乎了我们的预料。因此, 在关心本学科的新课标的同时还应该去关心其它学科的课程标准。

(二) 如何解决重过程教学与教学评价重知识应用的矛盾

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 篇8

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实验教学 素质教育 农村高中化学教学

一、化学实验教学在农村高中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引发视觉刺激,激发学习的兴趣,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知识学习与教学情景关系密切,只有在有意义的情景最终呈现的知识,才能激发学习者的认知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而农村学校的学生获得各类信息的方式没有城镇学生来得容易,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外来的刺激较少,在这样的环境下利用现象鲜明的化学实验,特别是化学实验中的奇幻现象,可以给予学生比较深刻的印象,更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地观察和思考以及刺激探究欲望,能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分,是学习动力的重要来源。

2.联系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验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认知过程中,人们通过积极思维可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使人们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从而构成了人类认识的各级阶段。农村的学生所生活的圈子较小,生活环境简单、质朴,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容易过于简单和片面。因此,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和指导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对实验现象所产生的惊奇感,要注意启发学生提出疑问,引导探索解决疑问的途径,这样能够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灵活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有所得,能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

求知欲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宝贵前提,是科学探索的基本素质,是兴趣的基本构成部分。无论探索性还是验证性的实验,都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化学原理和事实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学生最初尝试实验时,都有一种好奇感,希望解释实验中出现的“奇怪”现象,获取更多的知识,同时也渴望掌握化学实验的技能技巧。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把学生在实验中的求知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传授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学习“钠的化合物”时,笔者让学生对照课本上的实验,让最先能说出检验Na2CO3和NaHCO3的化学原理和操作方法并且正确的同学上讲台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教室气氛热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补充成长中的不足,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作为农村的学生家长,普遍侧重的是照顾学生的饮食和起居。对于学生更深层次的需求,多数遵循的是自然成长。化学作为一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中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求真的科学品德和价值观,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科学素质的育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的形成,是多次教育渗透与行为纠正的结果。习惯体现着某种意识,某种价值取向。要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强烈的环境意识,让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这些都是实验教学中德育功能的体现和开发,也是学生在成长中必要的思想补充。

二、目前农村高中学校化学实验教学中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客观条件不容乐观,化学实验教学难以全面开展

农村学校普遍存在实验室数量少,仪器和药品缺乏,仅能满足部分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无法开设的问题。迫于客观条件和自身工作量大的特点,化学教师上课主要以讲实验为主,学生也只能变做实验为听实验。高中课程难度增加,知识抽象化,又不能进行化学实验,导致很多学生觉得化学难学,学不会,慢慢开始厌学。

2.化学实验教学中只重视实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心理素质的教育。

由于对化学实验接触少,在化学实验教学与实验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实验操作极度紧张,而发抖造成操作失误或实验失败的情况,例如在滴定过程中部分学生观察终点错误,操作步骤出现差错等等。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学生怯场心理严重。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再高的智商也不能充分发挥,其次是平时练习不充分,基本功不够扎实,实际动手能力差,导致这些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3.学生做实验只重视结果,未养成良好实验习惯。

在农村学校,大多数学生平时做实验只求结果,并无课前预习的习惯,更无从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学生不良的实验习惯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实验前不清点、不检查实验用品;(2)对于反应物仅仅使简单的混合在一起,大部分没有定量的意识;(3)仪器和实验药用后不及时放回原位;(4)实验后不清洗仪器、不擦净桌子;(5)随手乱扔,乱倒废弃物。

三、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素质的途径

1.转变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素质教育功能。

一是传统教学观念只注重应试教育,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新课标实施下,要根据新课标的教育特点,不仅要在实验课做好一些基本操作实验,提高基本素质,笔者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并创造各种机会,例如参加广州市、区的科技创新竞赛,多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在相关理论上给予指导,实验场地给以支持,培养创意。

二是笔者在给学生讲解实验之前,让学生参与做好准备,例如知识、实验设备准备、化学试剂的准备、安全措施、注意事项及出现意外的防止办法等。

三是充分利用每年区、市举办的各类科技竞赛,鼓励成绩好且有兴趣的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或者,在实验演习课上,让学生协助参与实验演习课,做一些实际操作。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或参与实验(科研),开阔视野,提高素质。

2.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利用好奇好动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积极性,注意纠正学生对实验的恐惧、害怕心理(怕爆炸、怕腐蚀、怕中毒等),要求人人动手。

二是通过实验操作,训练学生独立操作、规范操作的能力,强化沉着应战心理,克服怯场现象。

三是在实验前准备和操作过程中,注意加强训练学生控制选择的能力,包括选择合适的仪器、合适的装置以及合适操作,排除干扰。只有在注重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即时排除学生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学生才会“临场不惧”,增强其心理素质。

3.以选做实验为平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选做实验,可以培养和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在对某些化学反应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中,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实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而且还能使他们逐步学会从事物的本质看问题的思维方法。例如学完酸、碱、盐知识后,选做鉴别氯化铵、硫酸铵、碳酸铵、硝酸铵等四种盐的实验。

4.注重示范、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一是要注重课堂演示实验的示范性。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成为学习的榜样。二是要加强基本操作训练。化学实验操作有很强的规范性,让学生掌握并形成习惯决非一朝一夕之事,只有通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目的,每一次实验课要有针对性地反复抓,抓反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参考文献:

[1]姚婷.化学实验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J].天中学刊.2004,2(4):73—74.

[2]张萱.化学教学如何加强职高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J] .职教通讯.2002,11:62

上一篇:《名人传》读后感900字下一篇:毕节地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