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高中历史(精选8篇)
一、微课程含义
“微课程”这个概念是由美国人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提出的,是指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而他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微型课程具有短小精悍、图文并茂、易于开发的特征。本文所讲的“微课程”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的活动,时间一般在5—10分钟内。微课程主要由微视频、微课件、微教案、微练习及微反思组成。
二、微课程的特点
1.主题突出。微课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程的内容更精简,主题更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2.使用方便。微课程以教学视频片段为核心,整合教学设计、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
3.传播多样。由于微课程内容具体、主题突出,所以,研究内容容易表达、研究成果容易转化;也因为操作简单、课程容量微小、用时简短,所以易于通过网上视频、手机、微博讨论传播。
三、微课程的制作方法
1.脚本开发。脚本开发包括主题选定、方案设计、素材准备等环节。微课程作为只有教师独自在场的一种授课形式,在有限的时间内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原则上,一个微课程只关注一个知识点,内容一般是学习的重难点。选定主题后,还要围绕主题设计教学方案,搜集与主题相关的史料。
2.视频录制。根据教学方法,微课程类型可分为讲授类、演示类、讨论类、实验类、练习类等等。一个微课一般只对应于某一种微课程类型,但也可以同时属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组合。同时,由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微课程的类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3.教学反思。学生使用后,教师要及时通过不同形式了解情况,结合教学实际,用个性化语言或实践性语言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写出自己内心真实的喜悦或困惑,发现新的问题进而解决新的问题。
四、历史“微课程”的设计及运用策略
制作一个好的历史微课程,不仅需要对教学内容熟悉,更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下工夫,要学习科学与认知心理学,研究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学生最优质的历史课程资源。1.注重与课堂的整合。在当前教育教学条件下,微课更多的是现实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任务的需求,它在课堂中可以承担课题引入、概念讲述、过程演示、巩固练习等不同的角色,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必须围绕在模块主题这面旗帜下进行,所以要注重微课程与现实课堂的整合。在微课程设计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学习主题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对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合乎历史学科思维逻辑的内容体系的分析与重组。设计中还要注重把握教学结构,更多地关注那些适合通过讲授完成的教学内容,比如介绍一个概念、讲述一段史实、分析一个问题,而对于那些需要学生实时互动的教学内容则不适合作为微课程的主要内容,总之必须符合科学的教学认识过程。
2.注重细节的研磨。要注意设计一些能够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的、短小精悍的“微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无论是历史知识的讲解还是历史现象的阐释,都要不断解决历史教学中的“微问题”。在构建微课程时,我们要善于用一种中观、宏观的眼光来进行课程微化,把学习模块、主题中的重点内容划分成若干的小主题,把内容相关的微课程组成历史小专题。同时,对教学语言的打磨也是细节研磨的重要部分,流畅、有感染力的语言才能有效传递信息。我们在录制视频时,要准确使用历史学科术语讲解分析教学内容,同时也要注重合理使用承接、过渡,特别是那些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的语言。这样,学生在学习微课程视频时才会有如临其境的感觉。
关键词:高中历史,微课程,运用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许多中学开始规划和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 其中微课程的开发和使用成为教育教学信息化一个至关重要的项目。微课程的出现给学生提供了有别于课堂学习的一个全新学习途径, 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专题巩固等多重功能。微课程更加注重课本知识同现实生活的联系性, 因而使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简单, 学生的学习也变得更加轻松。本文以微课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作简单的探讨。
一、微课程的涵义及作用
1.微课程的涵义
微课程最早出现在美国, 是由美国的戴维·彭罗斯提出的, 目前在我国高中阶段的运用正是方兴未艾。微课程是利用简单的方法使知识能够有效灌输到学生的大脑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微课程可以包括微视频、微课件和微讲授等。微课程是一种针对某一知识点的教学活动, 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 但是其主体立意更加鲜明, 形式上从传统的教师本人讲解改为视频讲解。微课程的教学内容极少, 一般只有十几分钟的内容, 但集中了多种教学资源, 更加注重教学的效果, 学生也可以通过各种平台进行探讨。微课程进入高中教育领域, 给高中教育的革新和发展带来了很好的契机。
2.微课程的作用
微课程为学生创造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其课程时间短使学生更加专注于某个特定知识点, 能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学生通过微课程能够对学习进行积极的探索, 主动学习课程。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使学生的学习能够不断走在时代的前沿, 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提高其学习效率。
二、高中历史微课程的设计
1.结合教学要求进行优化设计
高中历史课程包含从古至今各个阶段的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前需要对学习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把握, 还要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了解, 结合教学要求对微课程进行优化设计。高中历史的微课程设计要围绕着历史知识的框架展开, 有些不合适的内容要在微课程之外进行讲授。例如当高中历史涉及某个历史人物多角度的评价, 需要学生依据不同角度和立场来给出不同的评价, 这样的内容就不必选入微课程当中, 只要给出开放式的课后思考题即可。
2.微课程的设计离不开教学细节
在高中历史的微课程设计当中, 教师要注意细节问题, 设计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对历史事件的阐述和历史知识的传播都需要用来解决历史教学中的微问题。将历史问题划分成若干个细小的问题, 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思考, 更能够引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在微课程的设计当中要注意使用历史语言进行讲解, 在回放历史事件的同时教师要突出此次的学习重点, 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微课程设计要具有互动性
在高中历史的微课程设计当中, 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潜力进行挖掘, 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微课程的视频呈现往往缺少互动性, 这就要求教师不要忽略互动性对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引发学生的思考, 比如可以组织开展小组讨论、历史角色扮演等活动。
三、微课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实例分析
1.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知识点讲授中运用微课程
笔者主要通过以下三段微课进行:首先, 运用从15世纪开始的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 展示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并逐渐连成一个整体, 从而认识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其次, 18世纪最早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 随着一系列的发明创造、工厂的出现, 城市的兴起, 插遍全球的英国米字旗, 学生认识到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也标志着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再次,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 欧美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疯狂扩张 (以瓜分非洲、瓜分中国两例最具典型性) , 宣告了以欧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通过上述教学让学生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有全面和系统的认知, 理解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特殊地位的背景, 同时也与二战以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这一知识点建立时空上的联系, 有利于学生以时间为经度, 以空间为纬度, 建立起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整体认知。
2.在高中历史微课程教学中要注意的方面
一是高中历史教师进行微课教学时, 要选好知识切入点, 不能过于笼统, 力争独特而富有创意, 从而更好激发学生兴趣。 比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可以从红军长征中选择一个点如遵义会议切入, 引出长征的背景、原因的教学, 让学生学习遵义会议的。了解长征的直接和根本原因, 进而学习国共十年对峙期间中共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并进一步把握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及中共政策的转变。
二是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时, 要把握住探究性的原则。受微课教学这种形式的限制, 教师往往一讲到底, 更可能直接给出答案, 学生缺少思考的过程。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成熟技术, 建立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平台, 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习惯, 对特定历史知识或问题进行探究和思考。例如在学习“我国改革开放”这一知识点中,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工合作, 去了解自己身边衣食住行等方面几十年来的深刻变化, 来讨论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这样更有助于启迪学生合作和思考的能力。
三是由于电脑为微课程的主要学习设备, 在线视频为主要的学习资源, 自主学习为学习的主要方式, 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微课教学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自控能力, 通过建立有效的学习评估机制, 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资源的共享, 分享彼此的学习经验, 让每位学生不仅学习到自己思考的成果, 更能够了解其他同学的思考成果。
微课程是新兴的教学模式, 它的运用和推广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引导的作用,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微课程短小精悍, 将学生所学习的课程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网络。微课程能够从一个点切入, 引出众多的知识点, 最终形成完整框架结构, 把这种方法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当中, 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也符合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目的, 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
参考文献
[1]程天宇, 朱季康.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证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3 (10) .
[2]刘春雷, 陈睿渊, 吴峰.职业教育的核心属性及其规律剖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7) .
一、微课课程存在的问题
由于大多数学校都处于探索阶段,因而当前的微课课程存在诸多问题,如视频数量较少、画质较差、系统性低等。其中,系统性低是最大的问题,因为仅仅为了评奖而认真做好一节微课对学生来说意义不大,无法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
二、高中历史微课课程的制作
要想全面建立高中历史微课课程,教师就要集合教研组所有教师的力量,制作微课课程。
首先,教师要把握全局,系统地对高中历史知识点进行整合。
其次,教师要梳理教材重点、难点,以及易错知识点。对此,教师可先设计教案,然后据此设计课件,录制相关微视频,最后再编写练习题。
最后,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微课不同于常规课堂教学,常规课堂教学一般以45分钟为单位,教学内容相对完整;而微课一般以5到10分钟为单位,主要针对某一主题进行讲解。因此,教师要深入探究,制作主题更鲜明的微课课程,力求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知识。
例如,“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这部分内容一般可分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法国共和制和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四个部分,而微课则将其细分为多个知识点。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对照课标,以防出现偏差。下页表所示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这部分知识的常规教学内容与微课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常规教学内容微课教学内容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了解《权利法案》制定的史实;
了解英国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
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知道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和美国联邦政府的构成情况;
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理解各国政治制度的差异是由各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了解西方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形式;
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进步性《权利法案》制定的时间、背景、内容、意义责任制内阁形成的过程、含义和影响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787年宪法建立的背景、主要内容联邦制权力结构的内容、特点;
1787年宪法的影响比较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背景、主要内容、特点和影响比较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和法国共和制英美法德代议制建立的背景和过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形式资产阶级代议制对西方政治、经济的作用三、高中历史微课发布平台的建立
微课课程需要统一的发布平台,这一般是由学校进行建立。
例如,我校建立起了发布微课课程的专用网站(如下页图所示),这样学生就能按照分类及时找到相关课程进行学习。
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是由大量的微课课程组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学生更快地找到所需课程就成为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将课程专题与微课内容进行了链接(如下表所示),学生只需点击链接即可找到相应内容。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http://v.czyz.com.cn/vodplay/?43311.html经过实践,微课已经成为我校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还是在课后进行复习巩固,学生都会寻找相应微课作为辅助。同时,微课也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避免了对学生问题的重复解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第一部分 前 言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学习内容。
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建议在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一、知识与能力
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必修课程 历史(Ⅰ)
历史(Ⅰ)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9个专题。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3)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4)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教学活动建议】
(1)组织课堂讨论,谈谈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2)以“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为题,举办讨论会。
(3)收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图片、资料,分成专题举办展览或编写纪实报道。
(4)访问当地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了解他们是怎样履行职责的。(5)搜集有关史实,说明加强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6)观看有关录像片,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7)组织讨论会,分析希腊民主政治或罗马法的利弊得失。(8)就世界多极化趋势与和平发展的关系举行演讲会。
历史(Ⅱ)
历史(Ⅱ)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了解自古以来中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人类为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认识,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通过学习,了解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活动建议】
(1)收集资料,列表勾勒我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
(2)编辑专题墙报或组织讨论会,就某一时期中外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比较,探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3)阅读有关文学作品或观看历史影视资料片,增强对中华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认识。(4)调查本地区交通方式的变化,讨论交通发展对当地经济和人们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
(5)结合生活实际,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本地区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变化,并撰写调查报告。
(6)搜集资料,探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7)绘制地理大发现的航路示意图,或制作地理大发现的地理模型、沙盘等,或在计算机上制作地理大发现的平面动画。
(8)收集有关资料,并结合事实,就罗斯福新政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讨论。(9)以苏联和中国的有关变革为题,举办讨论会。
(10)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调查经济全球化对本地区的影响,并提出对策性的建议。
历史(Ⅲ)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1)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2)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3)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7.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2)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3)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4)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5)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8.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2)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3)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4)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活动建议】
(1)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2)讨论解放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讨论先进思想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4)调查当地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教育与本地区社会发展的关系。(5)分组搜集材料,在主题班会上介绍著名科学家的主要事迹。(6)举办文学艺术作品欣赏会,从历史的视野赏析文艺作品。
二、选修课程
(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因此,学习和掌握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史实,有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梭伦改革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教学活动建议】
(1)以“改革与发展”为题,组织讨论会。
(2)以“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为例,列表比较中、日两国近代道路的异同。
(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民主与专制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政治现象。知道专制和民主出现的历史背景、了解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1)了解托马斯·阿奎那“君权神圣”和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君权神授”等君主专制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君主专制统治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
(2)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2.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1)知道《权利请愿书》的主要内容,认识英国革命前国会与国王围绕税收问题展开斗争的实质。
(2)了解《大抗议书》的基本内容,理解国会通过该文献前后国会与国王冲突的主要原因。
(3)简述国会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护国政体”和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反复性。
3.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
(1)说出《独立宣言》中体现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化进程要有一个从思想理论到制订法律的准备阶段。
(2)概述《人权宣言》中有关“自然权利”和“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的基本思想,理解它对法国和世界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3)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说明其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4.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1)概述《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理解“限制王权、国会权力至上”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
(2)简述英国责任制内阁建立的基本史实,认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
(3)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中关于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规定,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必然呈现多样化的基本特点。
5.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1)以法国大革命中波旁王朝被推翻、共和国建立的基本史实为例,认识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深刻性和艰巨性。
(2)知道拿破仑帝国建立和波旁王朝复辟的基本经过,体会民主力量反对封建专制势力斗争的长期性、曲折性。
(3)说出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共和制度等基本史实,认识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殊死斗争的结果,而不是专制势力恩赐的产物。
6.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1)了解19世纪后半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主张,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比较其观点的异同。
(3)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
7.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1)简述宪章运动要求普选权斗争的基本史实,认识欧洲早期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对欧洲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2)说出第一国际推动各国工人参加民主运动、巴黎公社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和第二国际争取工人民主权利的斗争史实,认识近代以来人类在民主化领域的进步,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不懈斗争的结果。
(3)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斗争的史实,认识其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
通过学习,掌握近代争取民主反对专制斗争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思想流派、政治制度等基本史实;了解民主思想的起源与主要观点,辨别和比较不同流派的民主思想、不同表现形式的民主制度;收集历史上民主与专制斗争的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评价,形成历史的进步意识;历史地看待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了解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对阻碍历史进步的专制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统治持批判态度,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活动建议】
组织一次讨论会,就“臣民”与“公民”或“专制”与“民主”制度有哪些区别各抒己见。
(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战争古已有之,但20世纪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在战争的动因、目的、性质、规模、样式、手段和作用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世纪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出现了战后的全球性冷战。核武器的发展使战争的破坏力可多次摧毁地球上的文明和毁灭人类的本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战争与和平”问题关系到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人类命运和文明的兴衰荣枯。争取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的灾难,是国际社会最关注的重大问题。20世纪下半叶,新的世界大战虽然没有爆发,但局部战争连绵不绝,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危机层出不穷,世界并不太平。纵观战后世界历史,世界和平的力量不断增强,维护和平的斗争汇成了时代潮流。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了解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2)知道“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作用。(3)简述国际联盟的成立和主要活动,评价其历史地位。
3.第二次世界大战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2)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3)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了解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等史实,分析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3)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4)了解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2)了解中东战争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3)了解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4)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6.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1)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时代主题的客观依据,把握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展的总趋势。
(2)结合历史事实,认识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辩证关系。
通过学习,了解20世纪战争与和平运动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提高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树立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进一步弘扬世界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不畏强敌、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教学活动建议】
(1)就20世纪前半叶连续爆发两次世界大战,而下半叶世界维持了和平局面,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事实,组织一次讨论会,或撰写小论文。(2)结合当前实际,就有关世界和平的某一主题组织讨论会或辩论会。
(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质之一。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2.东西方的先哲
(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1)讲述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分析其功过。
(2)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评价其历史贡献。(3)简述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讨论其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4.“亚洲觉醒”的先驱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2)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认识其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3)了解凯末尔在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主要活动,评价其在土耳其民族独立和复兴中的贡献。
5.无产阶级革命家
(1)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会其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
(2)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3)了解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认识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6.杰出的科学家
(1)了解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等科学家的主要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
(2)了解牛顿、爱因斯坦等人成长历程及主要科学成就,认识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学习,认识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尤其要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活动建议】
(1)搜集中外历史上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历史人物的资料,写一篇人物小传。(2)以“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为题,组织一次讨论会。
(五)探索历史的奥秘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遗留下许多未解之谜。科学家通过大量艰辛的工作,对历史遗留下的各种痕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为解开这些历史之谜,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成果和借鉴。了解这些历史之谜及其探究过程,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了解解开人类社会发展之谜的方法,有助于理解对人类历史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1)了解历史过程的客观性和重现历史的主观性,说明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2)知道史料的基本含义,了解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3)概述历史学家工作的基本方法,初步认识史学方法的重要意义。
2.人类起源之谜
(1)知道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对人类起源的基本研究成果,初步了解人类的原始进化过程。
(2)了解人类起源中的主要未解之谜,探讨人类起源问题的重大意义。
3.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
(1)了解三星堆遗址的发现经过与发掘成果,说明古蜀文明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
(2)了解三星堆文化遗址研究的未解之谜,探讨揭开这些历史谜团对于认识中华文明源流的意义。
4.玛雅文明的消失
(1)简述探索玛雅文明的经过,认识玛雅文明产生的历史背景。(2)了解玛雅文明的成就,说明其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中的地位。(3)列举玛雅文化研究中的未解之谜,探讨玛雅文明消失的原因。
5.二里头文化的探索
(1)简述二里头遗址发掘概况,列举二里头文化的基本内容。
(2)了解二里头遗址研究中的疑难问题,分析其在夏文明探索中的意义。
6.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
(1)简述米诺斯宫殿遗址的发掘经过,认识克里特文明的成就。
(2)列举克里特文明探索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说明其在世界古代文明中的地位。
7.大津巴布韦遗址与非洲文明探秘
(1)知道贝纳迈塔王国的概况,说明“津巴布韦”的由来。
(2)简述大津巴布韦遗址发掘的过程,探讨大津巴布韦遗址留给我们认识非洲历史的线索。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了解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基本常识,增强历史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历史的特点和人类认识历史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历史创新思维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活动建议】
收集和交流你所感兴趣的历史之谜,培养探究历史奥秘的兴趣。
(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人类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国际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了解和考察世界文化遗产,有助于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也有助于了解中国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地位。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也有一些极具警示作用的世界遗产,了解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给人类社会进步带来的巨大灾难,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1)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内容,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
(2)简介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认识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3)了解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是确认世界遗产的重要原则,认识保护文化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对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2.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1)了解吉萨和孟斐斯地区的金字塔、努比亚地区的拉美西斯二世遗迹是古代埃及文明的杰出代表,说明古代埃及文明在世界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
(2)讲述古代埃及金字塔研究中遇到的疑难和奥秘,认识金字塔建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和意义。
(3)以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为例,说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拯救世界珍贵遗产活动的意义。
3.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1)描述希腊雅典卫城的巴特农神庙,认识古希腊城市国家雅典的历史特点及其建筑艺术成就。
(2)简述奥林匹克遗址群的建筑风格,认识奥林匹克的含义和历史,讨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精神。
(3)了解罗马古城的悠久历史及古建筑遗址群;认识罗马建筑的艺术成就。
4.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1)简述佛罗伦萨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地位,认识文化中心在文明扩展中的作用。(2)了解圣彼得大教堂所体现的历史、宗教、建筑和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认识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和贝尔尼尼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3)知道集中反映文艺复兴成就的主要文化遗产,认识它们所表现的建筑风格、艺术特色和人文主义精神。
5.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1)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概况,感受古代中国工艺、美术、造型等方面的高超技艺。(2)简述万里长城独特的建筑风格、复杂的建筑结构和浩大的建筑规模,认识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3)了解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等古建筑,认识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技术。(4)以山西平遥古城、安徽古村落等为例,了解中国绚丽多彩的古城与古民居,探讨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5)知道昆曲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讨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6.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1)知道塞内加尔的戈雷岛是奴隶交易的见证地,认识殖民主义的罪恶。
(2)了解奥斯威辛集中营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理解人类为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历史覆辙而做出的努力。通过学习,知道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收集有关资料,深刻认识这一全世界及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知道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观念;懂得在人类生存的环境里,文化与自然有不可分割和密切相联的关系,从而树立基于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此外,能从一些起警示作用的世界遗产中认识其特殊的教育意义。
【教学活动建议】
(1)对居住地区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考察调研,从文化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出发,提出保护环境和保护文物的建议和措施。
(2)组织讨论:把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遗址等申报登录为世界遗产的特殊意义。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严格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安排历史教学,各地区、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顺序。
2.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落实历史课程目标,尤其应发挥历史课程独到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3.完整、准确地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内容。高中历史教学应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
4.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更好地改进教学。
二、评价建议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历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
学习评价必须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在学习评价实施过程中,应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对有效学习评价方法的探索。
1.学习档案
通过建立历史学习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高中阶段每个学生都应建立完整的学习档案。历史学习档案一般由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建设。档案内容主要包括:考试成绩、历史习作、调查报告、历史制作、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师生和家长的评语等。建立历史学习档案,有利于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长期、稳定的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的评价。
2.历史习作
撰写历史习作是体现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之一,也是历史学习评价的方式。通过撰写历史习作,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等。
3.历史制作 历史制作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通过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和制作历史课件等活动,可以考查学生的动手与动脑的综合能力。
4.历史调查
历史调查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通过丰富多样的历史调查活动,可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5.考试
历史考试是学习的一种评价方式,主要形式包括笔试和口试,运用这些考试形式时,要注意其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1.严格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切实有效地实现历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课程目标。
2.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数编写历史教科书。
3.历史教科书呈现方式应多样化,为师生创造性的教与学,留有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
4.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要为对历史学习有兴趣的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
5.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增强可读性,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
1.以历史教科书为核心的历史教材。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师和学生可依据本地区的特点和自身的需求,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教材。
2.历史教师。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3.图书馆。图书馆中涉及历史课程资源的主要有:历史文献、历史读物、历史报刊、历史文学艺术作品等。充分利用图书馆,对历史教学具有积极作用。
4.历史音像资料。历史音像资料包括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充分利用历史音像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理解能力。
5.家庭。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经历,学生通过照片、实物以及家长和亲属等,有利于了解家庭的历史和社会的变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
6.社区。社区资源包括社区的图书馆、资料室、少年宫、文化宫以及人力资源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采取社会调查、小组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7.历史遗存。历史遗存包括历史遗址、遗迹、文物以及蕴涵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利用历史遗存,能够增强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
8.互联网。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丰富的网上资源、制作历史课件、展示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历史网页和进行远程教育等,使学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历史,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高质量的教学资源。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三、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其使用建议
(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其陈述
什么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什么区别?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怎样陈述的?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这些问题都是读者所关心的。下面就逐一作些阐述。
1、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客观地说,两者都是规范学科教学、评价及管理的权威课程文件,它们所具有的功能在本质上基本一致。但是,它们之间又有一些较为明显的差异。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特别是知识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
第二,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如教学大纲)。
第三,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机械执行者,而是课程(教学方案)的开发者,它使课程具有生成性、适应性成为可能。
第四,课程标准是课程质量的主要标志,它统领课程的管理、评价、督导,具有一定的严肃性与正统性。
2、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陈述
历史课程标准作为衡量历史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内容标准的陈述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标准大体是按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来陈述,并确定相应的学习水平,规范适当的行为动词,旨在保证国家课程标准既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又具有一定的清晰度。”下面,我们就说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怎样运用行为动词来描述内容目标的。
高中历史“结果性目标”有三个水平。第一是了解水平,这是最基本的学习水平,它要求学生知道并正确说出高中历史的基本史实。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使用了“了解”、“知道”、“列举”、“说出”、“讲述”、“简介”、“简述”、“描述”等行为动词。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简介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认识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简述万里长城独特的建筑风格、复杂的建筑结构和浩大的建筑规模,认识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描述希腊雅典卫城的巴特农神庙,认识古希腊城市国家雅典的历史特点及其建筑艺术成就。
第二是理解水平,它要求学生能够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历史问题的初步认识。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主要使用了“概述”、“归纳”、“概括”、“理解”等行为动词。如: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三是应用水平,它要求学生能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作用影响等,并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在陈述时使用了“分析”、“探讨”、“评述”等行为动词。如:
○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体验性目标”用于“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历时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难以将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高中历史“体验性目标”有三个水平。第一是感受水平,这是最低级水平,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主要有“体会”、“考察”、“感受”等。如: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概况,感受古代中国工艺、美术、造型等方面的高超技艺; ○结合生活实际,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本地区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变化并撰写调查报告。
第二是认同水平,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主要有“欣赏”、“汲取”、“认识”等行为动词。如:
○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了解圣彼得大教堂所体现的历史、宗教、建筑和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认识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和贝尔尼尼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第三是内化水平,这是最高级水平,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主要有“形成”、“树立”、“增强”等。如:
○收集历史上民主与专制斗争的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评价,形成历史的进步意识;
○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阅读有关文学作品或观看历史影视资料片,增强对中华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认识。
(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
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或原先使用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相比,《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有些什么特点呢?除了前面已经讲过的课程结构方面的特点,如,设置学习模块、专题式的内容体系、分设必修和选修、中外历史合编等,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程功能上,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问题
如前所说,历史意识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近年来,历史教育界对历史课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问题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在前期调研时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并加以吸收。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实施建议”等部分多处提到“历史意识”,这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以及《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所没有的。
2、在课程目标上,规定比较全面,可操作性强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至少有两点变化:第一,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特别是把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单独作为目标提出来,注重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第二,规定了每一个学习内容的目标,而且表述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3、在内容标准上,体现出宏观性和包容性
就是说,在许多具体内容的选取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表面上看似乎有雷同之处,但是在学习目标上则有着明显的差异。比如,关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问题,《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要“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则要求在此基础上“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又如,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问题,《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则使用了更加宏观和开放性的表述:“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再如,关于邓小平理论问题,《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仅仅要求学生“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则进一步要求学生“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4、在学习评价上,提出了一些适合高中生的历史学习评价形式
譬如“建立历史学习档案”、“撰写历史习作”、“历史调查”、“考试”等。它与《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比,评价手段比较灵活和多样;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比,表述更加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当然,对于一些新的学业评价方法,许多老师都不免有所顾虑,害怕实施以后会影响升学率,有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只是我们应该相信考试测量毕竟是课程的“仆人”,课程改革必将伴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所以,每一位老师应该向前看,不要总是向后看。
(三)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运用
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尺。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在我国中学教科书开始多样化的背景下,新编辑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正式出版的就有四个版本,这些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各有特色,在内容、选材、观点等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研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其运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建议高中历史教师在运用这份“标准”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全面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许多方面进行了必要的说明,包括课程的性质、功能、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与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等等。中学历史教师对此应该仔细钻研和领会,从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各方面的规定出发,全面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
2、正确处理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关系
细心的教师可能会发现,有的教科书在多处内容中改变了以往习惯的写法,并且对史实的分析不多。例如,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在多处地方改变了过去教材的写法,很多延伸的知识反映了学术界的新成果。比如,“内容标准”要求“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在编写时,作者考虑到如果不讲《大宪章》,《权利法案》就成了无源之水,说不清怎么形成的,因此在“渐进的制度创新”一课,就列出“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代议制下的民主化趋势”。而且,教科书没有采用“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概念,就是坚持“代议制并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样的学术观点。有的教科书则淡化“专业化和学术化”色彩,在叙述某一问题时注重提供其历史沿革和背景资料(如“人教版”)。但是,不管教科书如何千差万别,课程标准毕竟是“本”,教师应该以此为编写教案的主要依据,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和理念。
3、重点研读课程标准的本体部分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本体部分(即内容标准部分)的陈述,通过使用不同的行为动词,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的内容作了不同水平的划分,教学重点的主要依据。还有,就是要把握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与初中教学内容的层次区别,而确定高中历史教学的侧重点。
4、注意课程标准的弹性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一份对历史教学的宏观指导性文件,它本身具有较大的弹性。比如,内容标准的叙述比较概括,都是原则性的话,并不是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版本的教科书在写法上就不一样,给教学留下了发挥的空间;议”内容很多,而实际上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多,实施,这就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可见,历史教师使用这份“标准”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二)我国以往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目标上,存在着教条化、成人化倾向。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体验、感悟,忽视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进行的调研表明,有中历史教学实际关注的课程目标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和技能。
2、课程结构上,没有处理好高中历史课程与初中历史课程知识的衔接,没有构建出符合高中阶段学习的历史课程结构。过去初中、来看,虽然教材的编者费尽心思力图解决初、这自然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学界早就有人主张,识基础上,高中开设专题课。中国史、外国史分别以专题形式编写。还有,以往高中虽有历史选修课,但“名不副实”学大纲(修订本)》中规定,高三开设中国古代史选修课。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含试验本、修订本和正式本)规定,高中开设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两门选修课。虽然名义上是选修,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巨大压力下,这些历史选修课实际变成了文科学生的必修课,而准备读理科的学生即使感兴趣,可见,长期以来,我国的高中历史课程结构基本上的是单一化的必修课,选修课的做法,但是重视不够,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
3、课程内容上,主要存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偏重政治史,没有把握好政治史、经济史、社会生活史及科技文化史的比例。二是吸收学术研究的新成果不够。近些年来,史学研究和考古学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首先,上”的研究取向,历史研究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社会各界的 1 朱汉国,王斯德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又如课程标准中因此这些活动不可能全部,需要吃透它,在领会其道德品质、个性发展的培69.8%的学生认为以往的高
1在初中学习了比较完整的历史知
1990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1996年以后颁布的《全日制普通也没有机会学习。虽然间或也有设置
当代史学逐渐确立了“精英”,而是把目光投向普通人、2004从由此8页。
这是确定因此不同“教学活动建课时一般不够,80%的教师、高中历史课程实行螺旋式的结构,从编写教材高中历史教材内容重复的问题,然而还是很难。从宏观方面看,“由下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年版,第社会底层的芸芸众生。研究领域也从政治史、制度史拓展到社会史、经济史、城市史以及一些被传统史学所忽视的领域。其次,近年来在史学界,对一些具体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研究,亦有重大突破。如,对“明清社会衰落论”的新认识,对颇有争议的政治人物李鸿章等人的再研究,对前苏联“斯大林模式”及农业集体化的新评价,等等。有些问题虽然史学界仍有不同意见,但是毕竟推陈出新,促使历史研究的深化。再者,近年考古学的研究以及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交叉性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如,夏商周断代工程、三星堆文化遗址研究等。总之,这些研究成果应该吸收到高中历史课程中来。
4、课程实施上,传统的讲授法仍然居于主导地位,注重知识灌输,留给学生思考、体验与感悟的空间较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课程标准研制组的调研中,有86%的学生不喜欢老师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有机会或从没参加实践活动课;84%的学生作业都为练习性的书面习题。史教学情况的评价一般。
(三)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在对国内外高中历史课程的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教学,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2、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构建,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的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3、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注重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促使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4、高中历史课程的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力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程的实施要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改变,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条件。
5、高中历史课程的评价要有利于历史教学的改进。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如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以及考试等,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总之,“无论是历史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还是课程评价,最终都服务于历史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上。”通过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育人功能,实现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
(一)课程结构:模块和专题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采取了“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多样化和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
1、设置九个历史学习模块 2 朱汉国,王斯德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组织:《历史课程标准研修》页。的学生从没有学过选修课;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要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
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改革传统单一的历史学业评价方法,3,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72%
2多数学生对高中历汲取历史智慧,2004年版,第20048页。1062%的学生没
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全面实现历史课程的”,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年版,第设置模块是新的高中课程方案的特色。高中课程方案以模块为基本单位来组织课程,较之以科目为单位来组织课程,在形式上更加灵活,也更有优势。因为如果一个学期可以分为两段安排课程的话,一个模块便可以在一个学段内完成。这样,有利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方便学校灵活安排,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而且,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也就是说,一方面,每一个模块围绕某一特定主题,整合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另一方面,它又与其他模块、其他学科发生一定的关联。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设置了九个学习模块,即《历史Ⅰ(政治史)》《历史Ⅱ(经济史)》《历史Ⅲ(思想与文化史)》三个必修模块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选修模块。
必修模块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论上讲,学校可以灵活选择教学顺序,比如先教历史(Ⅰ)或者相反。选修模块之间也没有严格的递进关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模块,课程标准建议,往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
2、采用专题式的历史教学体系
高中历史课程的另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改变了以往历史课程的编排体系,以专题式和中外历史合编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新体系。它有两个优点:
第一,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中历史课程体系,始终是历史课程改革的难点。从系改为初中学习中国史和世界史,高中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以及世界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选修),历史学习内容呈部分循环排列。这种设计仍然未能避免初中、高中历史学习内容的重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认为,在初中较为系统学习的基础上,高中以历史专题的方式,把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内容加以整合,程的规律性和线索性,这样既可以避免与初中历史学习内容重复,问题的角度,适当地提高历史学习的难度,并使抽象的理论与丰富的史实结合起来。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立性,但同一模块内的专题,在内容上有着相近的教学目标和内在逻辑联系。如,课程《历史Ⅰ》有九个专题,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4 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页。、历史(Ⅲ)3个模块。
长期以来如何构建初中和高(选修)体现历史发展过又可以变换认识历史每一专题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古代希2003年版,第理,和
428必修模块之间没有严格的递进关系,再教历史(Ⅱ)90年代开始,中学历史课程编排体首先,必修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这些专题都是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事件,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历史地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并能够进行恰当的评价与阐释;同时能够科学地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发展过程。其次,从新课程的专题来看,基本上能够体现历史的多样性特点,有助于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人类历史各个领域丰富多彩的内容。如,政治史模块的专题,既有关于政治运动的,也有关于政治制度的。至于制度层面,既有民主制度的,也有专制制度的;既有资本主义制度的,也有社会主义制度的。通过这些专题的学习,学生可以看到历史原来是错综复杂和多姿多彩的,从而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
换个视角看历史
高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历史所蕴涵的文化力量对自己心灵的撞击,使学生接触一些较为抽象的历史理论、历史规律和历史线索,对历史问题能够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如何使学生对这些枯燥的内容不感到厌烦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的专家认为,在初中较为系统学习的基础上,高中以历史专题的方式,把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内容加以整合,体现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性和线索性,这样既可以避免与初中历史学习内容重复,又可以变换认识历史问题的角度,适当地提高历史学习的难度,并使抽象的理论与丰富的史实结合起来。5
(二)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相互交融
与初中历史课程一样,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也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但在知识分类、能力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等方面,较之初中课程目标有层次上的区别。此其一。其二,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也就是说,三 5 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个目标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知识方面,与初中历史课程或以往的高中历史课程相比,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有几个明显特点:
第一,知识的呈现采取分类集中的办法。比如将政治领域、经济与社会领域、文化思想与科技领域的基本史实分别相对地集中在一个模块里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这一领域的历史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第二,知识古今中外贯通。过去无论初中或高中,中国史和世界史都是相互独立的教学单元,历史课程无法做到中外历史知识的贯通,学生难以从总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新的高中历史课程采用专题式的编排方式,弥补了两门通史学习方式的不足,一历史领域的学习上做到古今中外贯通。
第三,知识点的层次有所提升。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的知识点,合、概括和归纳,也就是说,列出的许多知识点中往往包含着若干更小的知识点。如,“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商业发展的概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雅典民主政治”、“责任内阁制”、“联邦制”、“资产阶级代议制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
在能力方面,高中历史课程要实现的能力目标主要有两个领域: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技能培养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页。
可以在某”、“古代中国”、“一国两制”、”、“资本二是历2003年版,第33-35大多是一些历史史实的集”、“斯大林模式一是历史技能,6○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包括阅读文字或图表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等; ○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包括归纳、比较或分析历史问题等; ○编制历史图表的技能,包括时间带、大事年表、示意图等;
○表述历史的技能,包括能够扼要地表述历史梗概,有情感地表述历史情节,有论据地表述对历史问题的看法等。
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主要有以下目标:
○能从一种或多种角度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能整理零散的历史材料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 ○能辨证地分析历史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过程以及各种历史问题之间的关系; ○能科学地比较不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并发现其异同;
○能运用基本的史学概念、范畴和方法,对某些历史结论做出相应的评价或说明。
美国的“全国历史日”
以中学生为对象的美国“全国历史日”活动,起源于1974年俄亥俄州创始的地方性历史竞赛,目前已经发展为全国性活动。每年参赛的学生约50至60万。每年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如,“流变与连续”、“历史的转折点”、“历史上的传播”等。历史日竞赛根据年级分为两组,6-8年级属于低年级组;9-12年级属于高年级组。参赛作品分为:(1)论文;(2)展览;(3)戏剧演出;(4)媒体展示(如,幻灯、录像片)等。其中约有1/3的作品,采用了口述历史访谈的形式。作品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组成2-5人的小组共同协作完成。完成的作品,要经过层层竞争,优胜者进入高一层次的竞赛。最后,州的优胜者将参加在马里兰大学举行的全国历史日决赛。这项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包括发现历史问题的能力,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甚至对学生进行历史研究专业化的训练等。组委会每年都围绕主题向学生提供相关资源信息,例如,万维网上的《历史网》档案库是非常便利的搜索资料渠道。它包括世界史、谈话录、个人档案、家庭、遗产、古物、目击者记述、航空和技术、美国内战、历史上的著名战役、美国史、历史漫游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国家档案馆和总统图书馆也对参赛者开放。组委会还把十多个总统图书馆的网址提供给学生。7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过去人们认为,“过程与方法”不过就是学习活动的手段而已,新课程理念则强调,“过程与方法”不仅是手段,而且学生在体验学习过程和运用学习方法的同时,可以掌握“过程与方法”,因此它又是学习的目标。现在流行的观点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更重要的是把“过程与方法”当作目标来学习、运用和掌握,获取“能够获取知识的知识”。
有研究者曾经问过南京宁海中学的一位历史教师,编演商鞅变法的历史剧,怎么能体现“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呢?这位教师很自信地回答:过程重于结果,学生参与活动,通过活动掌握了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目的就达到了。研究者由此感到,这里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虽然使用了各种教学方法,学生也参与了,但最终目的还是落到了知识层面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学到了知识,而没有 7 陈其:《美国历史学科中的素质教育》,载于友西等《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6、90页。8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历史课程标准研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学到“过程与方法”,因为教师根本没有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引导学生学习,而仅仅是把它作为手段。9
关于历史学习过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第一,高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具体的目标:
○使学生对历史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领域有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初步掌握某个历史领域的发展过程、基本特点和基本规律;○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逐渐积累一些较高层次的历史知识,对人类的历史活动能够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通过进一步的思维训练与培养,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在体验、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对民族、国家和人类文明成果的认同感,确立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阅读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和图片的)史论结合的基本历史方法;○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 9 刘军:《历史教学新视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学习论从史出、2003年版,第86页。
○学习与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新课程把传统的思想教育目标拓宽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内涵覆盖了思想、观念、情感、兴趣、态度等多方面的教育。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高中历史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具体包括三个层次:第一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第二是对祖国的热爱;第三是对社会的责任感。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的情感,首先要培养他们对父母、家庭、社区、家乡的热爱和责任;二是改变过去认为只有本国史才能培养爱国情感的片面认识。
○培养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即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等。
○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即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使学生的爱国情感更具有理性,更具有包容性。
历史教学的“独特视角”
美国全美历史中心设计的历史教材有几十个单元,其中《19世纪美国社会美国梦和财富福音书》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美国人价值观念的变迁。教材先是让学生阅读本杰明·富兰克林所写的《可怜的理查的占卜书》的一部分,了解18世纪美国人的价值观:强调节俭和艰苦工作是成功的最佳方式。然后,让学生阅读安格尔的《衣衫褴褛的迪克》或《纽约的街道生活》,让学生了解进入19世纪以后,随着美国工业化和都市化程度的发展,运气、冒险和自助被视为通向成功的途径。最后,阅读巴纳穆、温思特、温博伦、康奈格等人的著作,使学生了解他们对“财富福音书”所做的正反两方面的解释。本单元注重提高学生的道德鉴别能力,并使学生了解美国人价值观的变迁过程,这反映了历史教学的一个独特视角。10
----浅谈对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几点认识
历史组
郭丽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通过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及对《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本人对高一新课程有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在课程的指导思想上,彰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全面发展。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与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比较看,有一点值得提醒的,就是课程目标有明显的不同,在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分为: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里的“过程与方法”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所以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当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主要有七个环节:一是学习动机的确立;二是历史知识的积累;三是对历史的体验与感受;四是相关能力的培养;五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评价与理解;六是对历史线索、历史规律的概括与总结;七是对相关历史知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
第二,在课程目标上,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强调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提高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既体现了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的重视,也突破了以往单纯注重政治教育的层面。并且,在每一学习模块和学习专题下每一学习内容都有具体的目标,从而使学生不仅明白自己所学的历史内容,而且明白对这些内容应学到何种程度。这样,课程目标明确而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在课程结构上,充分体现了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发展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把高中历史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模块,共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领域发展的重要内容。选修课分为六个模块,分别是《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学习模块的设置,既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个性化的课程学习计划。此外,学习模块的设置,是对历史知识体系的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确定了专题型的教学体系,这既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也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更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第四,在课程内容上,具有时代性。首先,关注社会进步,如必修课程《历史Ⅱ》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及“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内容,必修课程《历史Ⅲ》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内容。其次,课程内容的取舍贴近时代,有所侧重。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并能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以及对历史的宏观整体的认识,必修历史不仅弥补了现行高中历史课程没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而且增加了世界史内容的比重,世界史的内容约占高中历史课程内容总量的40%。如必修《历史Ⅰ》中增加了“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等内容。第三,及时反映历史学科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关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如在重视政治史内容的同时,加强了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史和文化思想史的内容等。第四,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如关注社会生活是当代史学的重要特征,必修课程增加了“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专题,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变化来感悟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第五,在课程观念上,注重全球意识。世界意识,又称全球意识、国际意识,指的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当今国际社会和我国与世界的关系。邓小平早就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与缺憾或不同程度影响着世界历史,或不同程度地受到世界历史发展诸因素的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课程改革,高一学中国近现代历史、高二学世界近现代历史,高三安排“选修课”学习中国古代史。可见,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是分开学习的,新的课程结构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并列,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教学的新体系。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候能把目光放到世界的高度,进行全面而客观的分析和认识。作为高中历史教学,在中国入世的视野下,只有将中国历史之舟置于世界历史汪洋大海之中,用更宽阔的视野、全新的理念去理解分析历史,才能与时俱进,在引导学生学好历史,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在世界范围内既有合作理念又能应对各种挑战,实现互补性竞争的高素质人才。
第六,在教学评价上,《课程标准》改变了过于强调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体现灵活、变通的特色,探索符合课改精神的公正、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建立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和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1.评价对象和参与者多元化,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和教师,而且包括学校、家长、教育主管部门等对历史教学起作用的各种因素,当然,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学生。
2.学习评价目标和内容多元化,不再局限于知识及能力领域,还包括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学习评价方法多元化,有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考试等,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突出地体现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的理念,寓学生的学习活动于平常的生活活动中,将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新课程也有它给教学带来的一些不利的问题。虽然我还没有实践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但是从和高一部分学生谈话及参加高一历史阅卷的情况看,新课程在实践中又存在诸多问题。
一、历史学科的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其中内容的衔接带有重叠性和反复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照初高中课标和教材,寻找内容上的异同点,对于初中学过的内容可根据高中课标的要求决定所学内容的深度和光度,对于初中没有学习的内容要适度地为学生“补课”,要补充内容以便于学生深入学习。这就增加了教师教学备课和学生学习的负担。
二、新课程教材打破了原来的通史体系,这种体系和结构在体现新史观、适应学生需要和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容易给学生造成知识支离破碎的感觉,不利于学生完整历史概念的形成。同时也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三、由于教材编排体系是全球通史,目的是让学生把握全球发展脉络,掌握不同地区和国家在全球体系下的发展情况,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整体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正由于是全球通史,学生在学习中必然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只知其
一、不知其二。尤其是对于古代史的学习,要想让学生深刻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渐进和发展,不是用一节课就能说清楚的,比如对分封制的理解。而如果学生对某一问题理解不透,那么在以后的学习和练习中会问题更多。而这种问题积累的越多,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增加学习历史的压力。而如要明确理解,教师的教学任务会增加,学生也要在课外更多的学习,以扩充知识面,积累基础知识。同时学生还要面对其他科目的新课程,他们的负担会更重。如果是这样学习的话,无疑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学生还怎么去提高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近几年随着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微”教学理念逐渐兴起,微课程也被逐渐引入高中教学中,“微课程”以其新颖的表现方式吸引人们注意,在教育界反响良好.本文主要通过阐述微课程在高中数学中的作用,探讨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微课程,以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微课程;灵活运用
微课程(microlecture)是致力于提供课外辅导,以在线学习或是移动学习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微”指的并不是“微内容”,而是从建构主义方法演变的实际的教学内容.与传统课程一样,它既有课程设计开发环节,又有实施和评价等环节,其教育理念是“注重引导,微处着手”.微课程是由美国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所创.而后我国微课程逐渐兴起,其资源表现手法多样,形式较灵活,学习气氛轻松活泼,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得到满足,具有很大优势.一、微课程对高中数学教学的作用
1.有利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微课程能够合理的安排课程结构,使课堂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高中数学学科的课程资源丰富多样,经常需要利用多媒体或是道具进行课程的讲解.微课程的表现手法更丰富,PPT,视频,Flash等.如老师在讲解《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中,可直接制作为Flash,进行动态模拟演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对于不清楚的问题,学生还可以重新观看从而进一步深化和学习.2.有利于教师发展
目前我国高中数学的主要教育方式是课堂教学,部分优秀教师的能力只有其所在学校知道.而微课程会对优秀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促进优质教学资源产生,这些优秀教师教课的精彩视频会被发布到网上且会高频率重现,促使更多教师提升自己专业能力,有利于教师自身发展.3.有利于提高教学互动效果
微课程中,各种各样的通讯设备均允许使用,学生可借助计算机,手机等通讯设备向老师提问问题并能及时得到解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师生之间互动频繁,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深厚感情,打造良好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和睦的学习环境.二、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精心设计微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微课程的设计需精益求精,因老师与学生不能面对面进行交流沟通,因此在进行视频录制时需面面俱到,但也不能太冗杂,合理精心设计微课程非常重要,营造良好教学环境,采用丰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讲授“点,线,面之间位置关系”这个知识点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采用Flash动画,设计在桌子四脚的对角上分别系上两根绳子,形象诠释点,线,面之间位置关系,将知识融入到情境之中,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个概念,培养学生学习热情.2.采用微课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其学习能力和批判精神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进行习题讲解时可通过微课程的方式展开,学生可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相互交流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共同解决难题,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其批判精神,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3.采用微课程突出重点和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数学所涵盖知识较抽象,教材中重点和难点大量存在,成为许多高中生学习上的“拦路虎”.因此大多数高中生均希望重点难点能够通俗易懂.教师可以采用微课程的形式突出展开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如在讲解“函数的概念和图像”这一章节时,老师可以采用动态图像将知识点制成微课程进行讲解,向学生展示函数图像形成的动态过程,理解函数抽象概念及其相关知识,将抽象复杂的知识讲解的简单易懂,增强学生信心,培养其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使他们快乐学习,提高学习效率.4.采用微课程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思维
采用微课程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更多知识.如在讲解教材上的知识点或是概念时,可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扩展,对概念公式的由来,背后发生的故事进行讲解,不局限于教材中概念和公式.采用微课程的方式把这些内容展示给学生,可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开拓学生思维.三、结语
微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其操作简单,便于老师掌握并且效果显著,David Penrose曾说:微课程是知识挖掘的框架,告诉学生应该在哪里挖及需要挖什么.不仅能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还能促进老师自身发展.但它也存在不足之处,(1)导致学生之间差距逐渐增大.部分习惯“微课堂”的学生学习能力可逐渐增强,而不习惯的学生学习则会越来越差.(2)对学习工具(如几何画板等)的依赖性逐渐增大.对学习工具的依赖性会降低学生能力如计算能力,这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但是微课程中学习工具的使用会让部分同学在计算时走捷径,不利于学生发展.因此我们需扬长避短,对微课程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正确运用微课程为学生服务,从而发挥其优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参考文献】
一、扎根现实课堂, 提高教学实效
笔者针对微课程的特点和高中政治学科要求, 设计和制作了政治生活中《和平与发展》相关知识点的微课程, 并且融入日常教学, 过程如下。
(一) 课堂前15分钟, 教师展示相关微课程资源, 学生自主学习
1.话题导入
播放微视频《反日游行示威》, 视频展示了因日本非法购买钓鱼岛, 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当时各地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中日两国在钓鱼岛上的矛盾日益激化。
展示本课话题讨论:有媒体推测中日双方会为钓鱼岛问题开战, 你认为该不该开战?
2.学习资源展示
微视频一:《残酷的战争》。内容概要:一战二战视频片段, 死伤人员和财产损失情况。互动思考问题:一问打不打。
微视频二:《经济全球化:你中有我》。内容概要:经济发展对和平的影响,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互动思考问题:二问打不打。
微视频三:《第三国插足》。内容概要:中日钓鱼岛争端, 美国插足。互动思考问题:三问打不打。
(二) 课堂10分钟,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三个微视频资源的问题
全班分成三个小组, 各组选出一个小组长。每组就一个微视频的内容在教师指导下讨论思考。学生自主学习后就本组分到的微视频内容进行讨论, 组长记录小组成员的意见, 整理后班级汇报。教师指导分组, 巡视课堂, 提供必要帮助和整体把控。
(三) 课堂15分钟, 学生成果展示
第一组的结论:不打。理由:1.战争很残酷, 和平更可贵;2.核武器的威慑;3.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第二组的结论:不打。理由:1.经济全球化抑制世界战争爆发;2.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我们渴望和平, 成为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第三组的结论:不打。理由:1.国与国的争端, 经常会有第三国插足;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教师总结:是不是任何时候我们都不使用武力呢?打仗不是最好的手段, 而是最后的手段。日本如果在领土问题上变本加厉, 我们也不惧怕使用战争手段, 维护和捍卫国家的领土完整。
(四) 课堂最后5分钟, 教师总结点评
“三问打不打”让我们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可贵, 历史告诉我们, 战争没有赢家, 地球没有替身!我们要珍惜和平。战争不是解决钓鱼岛争端的最好办法。
二、假期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远程指导
微课程作为课堂的延伸, 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主, 不受时空限制,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课后巩固学习和自主学习。高中生平时学习时间长, 强度大, 课后课业负担重, 很少有自主学习的时间, 因此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可安排在假期, 以时间最长的寒暑假为主。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采用了“不一样的暑假作业”, 清单如下。1.在班级QQ群资源共享中选取三个微课程资源主题包学习, 并完成配套练习。2.就微课程学习的困难疑问或者经验在QQ空间发表日志等, 或者对同学的日记留言讨论。3.围绕某一个感兴趣的话题, 制作一个微资源, 制作完成后传给教师, 在教师在指导下进行修改。 (要求:以小见大, 关注生活, 形式不限, PPT、视频拍摄均可)
(一) 暑假微课程实施的前期工作。1.让班级成员注册QQ, 互加好友, 教师建立QQ群。2.将微课程融入日常教学, 向学生介绍微课程,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尝试微课程资源的制作。3.教师制作完成一定量的微课程资源, 包括本学期所学知识的巩固提高类和下学期相关知识的背景铺垫类。
(二) 具体实施。1.暑假放假之前布置作业, 并对学生的假期作业提出要求:认真学习, 按时独立完成, 不得抄袭。2.暑假期间教师观察群共享中的微课程学习包下载情况, 根据下载情况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针对各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3.观察学生空间动态, 针对学生的疑问先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互相讨论, 必要时给予方向性的指导和纠正。4.指导学生制作微课程, 包括选题把关、主线明晰、制作指导、修改完善等。
(三) 评价。1.根据三个微课程资源的练习完成情况, 给予优、良、中的等级评定。2.就学习过程的疑惑或经验发表日志, 回复超过20条的成为五星日志, 根据五星日记数量和讨论参与度给予优、良、中的等级评定。3.微课程资源制作时, 选取优秀的作品若干添加到QQ群共享, 由学生和教师一起评选, 根据评选的结果给予优、良、中的等级评定。4.根据三项作品综合评定, 获得一个“优”得10分, 一个“良”得5分, 一个“中”得3 分。三项作品相加为总分。根据分数高低设一等奖5人, 二等奖10人, 三等奖15人, 颁发奖状和文具奖品。
三、实践反思
笔者的两种尝试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课堂变化和学生的变化,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条件限制, 无法真正实现翻转课堂
微课程教学流程可以概括为:观看微视频———分组讨论———展示成果———教师总结。通过微视频的介入, 学生在短小的视频中获取信息, 答疑解惑, 合作探究, 还课堂给学生,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由于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住宿学校, 因此日常教学中很难尝试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具体的实践中, 只能把应该在课前让学生观看的微视频, 放在课堂上播放, 没有达到预习和先自学的效果。微课程融入日常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怎样区别于平时的PPT?如何在日常教学中突出微课程的优势?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深入研究。
2.难易不同, 微课程不适合所有内容
由于课堂上观看微视频资源导致时间紧迫, 学生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时间减少, 因此微课程进入日常的课堂只能选择教学内容相对少的课题。而微课程片段式的特点也并不适合政治课所有的教学内容, 过于简单或者复杂的内容都不太适合, 内容的选取应仔细斟酌。另外把微课程引入课堂还要考虑到课堂的完整性和知识点的衔接。如何进一步发挥微课程在高中政治课中的作用, 如何利用好微课程资源, 这些方面都有待研究和完善。
3.长效运行, 微课程实施需网络平台
笔者布置的暑假作业利用了社交工具QQ, 虽然学生可以在群共享中下载微课程学习资源, 但是这种方式只适合临时性的少量微课程资源, 而不能成为长期和有效的方式。微课程要真正实施要有一个专业的网络平台, 而这个网路平台的建设光靠教师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 需要专业的制作团队。
4.名师讲授, 教师角色需重新定位
在日常的教学中, 笔者尝试在讲解难点时让学生观看名师解读知识重难点的微视频, 名师对于难点的解读到位、仔细, 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 个别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无法消化的, 课后可以再看再理解, 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如果学生可以在网络获取名师的课堂讲解, 名师的讲解又比一般教师的讲解更到位透彻, 那么我们一般的教师的作用又该如何定位呢?这对一般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和挑战。在这样的危机下, 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重新定位和寻找自身的价值。当教师不再拥有课堂绝对话语权, 也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 我们要及时转变自身的角色, 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 教师更多的是充当引导者和辅导者。
摘要: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文化进入我们的生活, 微课程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尝试将微课程融入高中政治日常教学, 采用改革高中寒暑假作业等方式, 探讨高中政治运用微课程的教学模式, 并分析在实践过程中的困难, 以期为高中政治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微视频 高中历史 教学实践
一、研究背景
传统的“粉笔+黑板”的课堂教学的模式,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枯燥单调,学生学习被动,这必然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微视频,作为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一种补充和辅助手段,微视频集图、文、声、像多重刺激于一体,是课堂很好的调味剂,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唤醒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微视频的含义及特点
微视频泛指时间很短的视频短片,微视频是指短则30秒,长则不超过20分钟,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等视频短片的统称,短、快、精、大众参与性是微视频的最大特点。
图1:微视频的特点
本文所指的微视频特指用于教学,播放时长介于3~20分钟的视频,适合于所有终端浏览和交互的视频片段。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学习知识并且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自主动手实践的操作平台。
三、微视频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下面以《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一课为例,阐述微视频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图2所示为该课的课堂的教学流程图。
图2:教学流程示意图
从该流程图中,可以看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知识准备阶段和任务实施阶段都采用了微视频的教学手段。
在知识准备阶段,“影视、音乐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是一个教学重点。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的效果和教学质量。微视频的使用,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教师事先针对本节课制作微视频,如歌曲《四海一家》、抗震救灾短片《因为爱》影片片段,通过这些影视艺术形式传达着对人类爱的呼唤,形成心灵的震撼。
在任务实施阶段,学生首要的任务是了解相关史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影视音乐作品为什么能让我们感动,来认识和体验影视艺术和现代音乐所体现的人类爱的这一主题。教师通过制作《We are the world》《非洲灾荒图片展示》等感人微视频这种表达方式,感受和体验文学艺术作品所体现的爱的时代性、全球性和人性,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微视频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一)微视频的应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面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模式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微视频凭借其形象直观的画面和丰富的视听效果,更适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有效地激活课堂。
为了了解微视频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起的作用,本人对进行教学实验的85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与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学习兴趣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同学对采用微视频手段辅助教学比较感兴趣,认为微视频对自己的学习很有帮助,并且希望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利用微视频开展教学。
(二)微视频的应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验证微视频能否提高教学效果,本人选取高二年级两个文科班(A班43人;B班42人)共85人,在历史课上进行了教学实验。其中A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B班在教学中引入微视频。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B的教学效果明显好于A班。研究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微视频教学效果研究结果
通过效果研究表明,利用微视频手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习能力,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微视频的应用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首先,微视频本身就是学习素材,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自主选择使用,变“结论式教”为“过程式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利于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其次,微视频教学优化了教学资源,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最后,微视频的应用,使得学生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自主空间,课堂得到了延伸。这样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能给学生一种新鲜感,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参考文献】
[1] 张小斌. 视频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于教学效果评估[J]. 现代教育技术,2010,20(2):58-60,84.
[2] 常咏梅. 信息技术支持下《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的自主学习活动设计[J]. 现代教育技术,2008,18(10):25-28.
[3] 张进良. 信息化环境中“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改革探索[J]. 现代教育技术,2008,18(1):53-56.
【微课程高中历史】推荐阅读: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06-12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材料06-23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教材07-25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方式探索11-13
高中生物课程教案11-11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导读09-14
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09-25
高中校本课程数独09-28
高中校本课程开发范例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