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精选8篇)
首先,要有敬业精神,这是教语文的前提。
一是要热爱教育事业。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极其光荣的事业。现在说科教兴国,实际古代圣明之君,也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礼记》上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优秀的教师能塑造高尚的灵魂。要教育学生,必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要热爱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尊重自己所教的每一位学生。不管是优秀学生一般学生还是暂时落后的学生。这就是博爱而不是偏爱。
二是要忠诚于教育事业。这里主要想说说身教胜于言教。教师为人师表,自己应该表里如一,成为学生做人治学立业的楷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应该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要让学生求真,教师首先就应该是真人。要让学生支援灾区,我们自己就不能一毛不拔。
三是能奉献于教育事业。有人说教语文更是良心活。换句话来说,就是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这话有一定道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决定了教语文不仅要授业,更要传道;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不管是不是班主任,都要操思想教育纪律教育道德教育的心。业精于勤,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语文是很辛苦的。当然吃苦要讲效果。好钢用在刀刃上。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勤得其所,要避免无效劳动。
其次,要有扎实的语文教学功底。
有人说,不当教书匠,要当教育家。其雄心壮志可敬可佩。不过,由教书匠到教育家。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不当教书匠,怎能成教育家。应该是先当教书匠,再成教育家。能当教书匠,就是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
第三,要形成自己的科学教育理念。
教书要有“我”,不能老是搬用别人的。不能只是借鉴别人的现成的仅管是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而不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学了百家之长而不走自己的路。采来花粉而不酿蜜。有没有主见,是自己的想法,有没有自己的成熟的科学的教育理念,这是教书匠和教育家的区别。现在网络信息时代,在网上搜索出一套套的教案是非常方便的。我们不能只图省心,只图方便。照搬那些现成资料而不去独立思考,融会贯通。让别人的方案代替自己的头脑。要时刻有“我”,在形成自己的理念的基础上不断更关教育理念。
第四,大力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
通过多媒体教学增大教学容量。现在是网络时代,是21世纪。语文教学要紧跟时代步伐,如网络教学也就应运而生。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和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不同了。八十年代,计算机只能在省城里见到,现在学校大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室。很多学生家里已安装了宽带上网的ADSL。这给我们语文教学提供更多彩的舞台。我们语文教学得到了强大的辅助。我们应该“善假于物”。让语文课更生动,更有效,更有趣味,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最欢迎的学科。但是多媒体教学也不能走入误区。多媒体教育毕竟只是CAI即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实践任务均不可取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再先进,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五,要有合作意识。老带新,新促老,共同提高。
在这里对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同志说几句话。刚工作的前四五年能吃苦中苦。这是因为教语文比教其它学科更难以速成。培养一位成熟的数学教师也许得三年,培养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可能要四五年。年轻同志应该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应该广泛听课。这样在教学中避免重复老教师所走过的弯路。
一、课内课外应大力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注重学生的体验和独特见解。通过知识学习和教学过程, 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为此, 教师应努力做到:
1. 教学应在一定的“情景”下进行。
学生的学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即“情境”) 下进行的,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 产生认识需要, 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 就能激发学习动机。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创设情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可以创设一些学生未知和难以想象的情景。如地理等高线教学中用三维动画演绎等高线的绘制过程, 让一些空间想象能力差的文科学生也能一目了然, 大大增强了感性认识及教学效果。
2. 教学应注重协作学习及其对学生探究知识的作用。
协作应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 教师、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 对于学习内容的探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讲解一些地理概念时, 可采用不同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协商和讨论, 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自已对原来的一些认识和理解有所增加或深入, 并使原来相互矛盾的多种意见逐渐一致起来。这样, 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 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 完成真正的教学目的。正如克鲁普斯卡娅所说的“每个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既应当是学生, 也应当是先生。一人教大家, 大家教一人”。
二、课堂教学应立足所有学生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教育必须面向所有学生, 它不是精英教育, 而是大众教育。新课程要求我们地理教学应赋予每一位学生一定的地理素养, 但地理科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需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因此, 课前教师更应侧重于从学生的角度来备课:课堂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 有几项活动、怎样安排, 在活动中教师应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 在活动中怎样评估和调整等等。课中教师应少讲、精讲, 把时间留给学生,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同时要关注个体差异, 引导全体学生思考, 如有的学生争先恐后地应答, 表现得很出众;有的学生缺乏勇气或不善言辞而沦为听众和观众。教师应及时创造一些适于弱势学生的条件和活动, 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 要勇于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职责和义务, 以学生为本, 尊重每一名学生, 还他们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尽量让每个学生有归属感, 不会感到无助。
三、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地理科学价值观的形成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 更是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多彩;态度不仅是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 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 宽容的人生态度。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在教师不断鼓励和帮助下, 学生参与热情很高, 干得很踏实, 制作调查表, 统计数据, 收集资料, 拍摄采访录像等。
知识的背后都是有价值观支撑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提到的对一些濒邻灭绝的野生珍稀动物进行保护, 体现出对所有生命的尊重、保护和关爱, 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提倡保护水源、节约水电, 体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教师要把知识背后的这种价值挖掘出来, 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形成他们的一种价值观, 形成他们对价值选择的基本能力。
四、重建教师的学习观, 做一个学习型教师
教师闻道在先, 授业在后。目前社会发展速度很快, 知识日新月异, 地理学科分支愈分愈细, 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日益明显, 稍不注意学习就会落伍, 跟不上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过去不识字的是文盲, 现在不懂计算机和外语是功能性文盲, 将来不会学习的人是现代文盲。不断学习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高中地理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 如研究性学习, 走班制教学等等, 许多形式都是首次出现, 新颖、独特。每一节课都充满新意, 教师要有创意地进行教学, 这也对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挑战。新教材对于新老教师来说都是一门崭新的实践课, 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中得到快速提高, 在新的形势下, 教师只有通过学习, 强化自身的学习行为, 不断地去积累经验, 才能彻底改变那种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 才能不断完善我们的教学。
摘要:面对新课程标准, 应从转变教师的教学价值观、学习观、教师评价观入手, 积极学习新课程标准;研究新课程, 推进新课程改革。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观念;教师角色;教师素质
新课程实施以来,经过对新课标、新理念的学习和研究,我对新课程有了更深的认识,从最初的迷茫和无措,到今天的从容、坦然面对,我发现自己已经适应并喜欢上了高中政治新课程的教学,新课程要求我们政治教学必须从传统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去迎接新的挑战。如何更好地面对新课程的挑战,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是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必要准备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是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前提条件。高中政治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新课程培训,只有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自觉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和教材观。
1.发展的人才观
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创造发展的潜能,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都可以成才。
2.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要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发展。
3.科学的教学观
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下,学生个性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对学生不应视为知识的被动接收器,而应作为学习的主体来对待;学生的任务,不仅是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挖掘自己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种潜能。
4.准确的教材观
新的教材观要求我们不再把教材当做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对象,而应把教材看做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介。这样,我们就可以接受与此有关的一些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变化:顺序可变、时间可调、实例可换、内容可选。教师应形成这种观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转变自身角色是教师通往新课程的必由之路
1.由主角向配角转变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在这点上陶行知的“六个解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认为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使他们能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我也尝试着这么做,尽可能地创造各种让学生锻炼的机会。
2.由良师向益友转变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该是“导师”“教练”。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应有充分的民主意识,把学生看成独立的人、发展的人,应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在课外,当学生出现生活上的麻烦、思想上的困惑时,我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他们排忧解难,或解决思想上的包袱。教师不能只顾埋头教书,而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正确的人生导向,成为他们的良师兼益友。
3.由“一桶水”向“长流水”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已经过时,这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河流”,需要教师去“挖泉”以寻得知识的甘泉。因为学科的特点,高中政治教材调整速度非常快,教师不可能带完一届高三就对教材了如指掌,备课就可以一劳永逸,而必须埋头苦干,重新再来。
三、提高自身素养是教师适应新课程的必然选择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课程功能、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以传统的单纯依赖过去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具有更多的教育教学智慧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为此教师要调整心理状态,更新知识结构,学会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接受新课程的挑战。
1.调整心理状态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权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是丰富多彩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还快,比教师要多。所以这时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可能会在心理上造成某种落差。此外教师从“主角”到“配角”、由“权威”到“平等的首席”的角色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初会觉得别扭,不习惯,不适应,因此教师要充分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尽可能地缩短适应期。
2.更新知识结构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知识层出不穷。教师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有的早已老化,有些观点早已过时。而高中政治新课程下有必修4门课、选修6门课,有些内容过去还很少涉及。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政治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个性化、多样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念来面对自己的教学对象。
3.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政治课程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图片、视频、课件等教学资源,并且要学会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活泼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新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对每一位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课改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需要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提高素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与新课程同行。
(作者单位 福建师大)
上海教师考试网(http://sh.zgjsks.com/)制作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能够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突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极其重要的。
那么,如何贯彻新课程标准来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语文阅读教学。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语文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我们能使阅读变“苦”为“乐”,就会“读”得轻松愉快,“读”得扎实牢固。
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呢?首先要以情感人,引起共鸣。小学生情感发展容易受到老师语言、神态的感染,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语言神态等感召效应,引起学生的情感转移,最终能达到共鸣的学习效果。其次,要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如教学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文《快手刘》变戏法时,把一个玻璃球放到了一个白瓷碗里,可随后“快手刘”掀开一看,什么也没有!那么“快手刘”怎么把球变没了?球又到那里去了?学生兴趣极浓,积极思考,大胆地展开想像。再次,要借助情景,导情入文,即借助一种情景的创设,来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如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时,让学生回忆国庆五十周年时盛大的庆典,借此情景,导入《开国大典》一文的学习,重温1949年的开国大典盛况,激发爱国之情。最后,可以游戏介入,自己体悟,即适当地介入游戏,使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如教学《寓言故事三则》时,让学生参与游戏、演小品,使学生在游戏中自己体悟课文,达到了自主学习的效果。
二、突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一方面是教给学生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多种能力。
新版教材课文时代感强,文质兼美,由于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朗读练习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善于运用声情并茂的描述性语言,通过播放音乐等手段来烘托、渲染气氛,促进学生入情入境。小学生注意的分配能力不强,默读可以留给学生想像的余地。教师要经常提示学生运用扫读、跳读、重点处反复读等方法,逐步提高默读速度和默读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人们学习语言大多是先记而后逐步理解的,或者是朦朦胧胧地知道一点意思后,随着知识的增长与阅历的丰富,到达一定的程度,自然产生一种“顿悟”。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力最好、学习语言的最佳期。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精讲巧练,挤出时间来指导学生背诵。背诵是一项艰苦的学习,学习只有掌握一定的背诵方法,才能顺利地完成背诵。背诵训练要体现出层次,先要求大多数学生正确背,再要求全班学生正确背,最后要求大多数学生有感情地背,加快背诵速度。
由于小学生识字量有限,在阅读中经常会遇到生字新词,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课内阅读中,学生获得的知识量是有限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早期课外阅读,指导学生有选择地多读广读,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经过反复训练,就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紧要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易放过,力求发现他的特性。叶圣陶先生向我们提出了改革阅读教学的重大课题,如何使学生发现课文阅读的特点,促使我们深入地研究学法的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可以从多方面来改进教学方法。
1、进行学法指导。如在教《小镇的早晨》一文时,全文的构段结构一致,所以教师可以重点指导学生分析一段,然后归纳这段的学习方法,再把这个段与其他段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学其他的段落,由扶到放,充分体现学法指导。
2、让学生自学、讨论、质疑。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在学生自学、讨论前首先出示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有的则是让学生自学质疑,通过读课文,提出疑问。
3、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四大任务,阅读的最终目的还是落在“写”上,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不能孤立地进行,要有机地与作文教学相结合。在教学中,对于学习读写例话,归纳阅读方法等,要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重视发挥课文的范文作用。
总之,教师只有悉心钻研、科学探索,才能使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展现出新时代的新风貌,从而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师资格笔试群:371175465
陈敏石 新课程对教师角色要求的变革是深刻的,需要教师角色意识的重新定位与适应,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二是教师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三是教师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知识的研究者。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要转变过去片面强调知识传授的方式,在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立体多向传递转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以权威自居,居高临下,或是不自觉地怠慢冷落学生,教学形式基本上是教师教,学生听的灌输式。而新课程则强调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在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因此,把教学定位为交往,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与此相适应,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既注重师生间的交往,也要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往。在新课程中,教师要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教师角色转变的一项重要任务。
请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谈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是如何体现我国新课程改革理念的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1)知识、(2)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于高中生物课程的性质,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现行高中生物教学大纲相比不难看出,标准对于高中生物课程性质的分析更加深入和精辟;对于21世纪我国高中生物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上,标准与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一样,都强调“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以及“倡导探究性学习”,这显然是十分必要的。此外,标准还强调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将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到了课程理念的高度,使高中生物课程理念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全面。
一下几点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在教学中应该是平等的交流”等理念。
1.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3.以发展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关乎祖国的未来。新课改是振兴教育,适应国际潮流,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唯一选择。新课改理念应超前与现实并在现实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师作为课改的实践者,在教学实践中,应树立正确的教育新理念,学习掌握新的教育要求和专业知识,掌握新的专业要求与技能,细化课标要求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三维目标”,在课改中实现专业发展的自我更新,与新课程同行,与新课改一起成长。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探索与研究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在教学中应该是平等的交流”等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模式。由于新课改的许多理念最终是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而得以实现的,要构建和谐、互助、愉悦的多元交流和相互支撑的鲜活课堂生活,合理有效地开发各种教学资源,教师是推进课改的最关键因素。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促进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行为的创新呢?作者就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实践上的一点体会,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一、强化学习,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和把握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具体表现是:提高科学素养,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即平等对待、同等机会、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倡导探究性学习,倡导“活”与“动” 的统一;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即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因此作者在新课程标准改革实施开始,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学习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内容体系、学习方式和实施与评价,结合学校生物课程教学的具体实际,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课改的理念:
1.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单一接受式教育,难以让学生获得体验、研究和发现的机会,因此,新课改提倡由单一化的个体学习向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实现的。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要创造出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达到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使之具体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和操作实施过程,使课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主体参与与多层次进行探究活动,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整体发展的目标。同时,对于新课改的深入实施,需要教师在教学观念和实践方式上及时进行观念更新,转变思想,以坚实的步伐走进新课改课堂,实施新课程改革,彻底摒弃观望和等待的思想,坚决克服“敷衍、旁观、畏惧”的心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凸显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课标中明确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需要在教学目标设置上体现多元化,就是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联系,加强学生、社会和学科发展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体验式学习,强调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既需要关注教学内容上的要求,促使学生达成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同时也需要关注教学中情感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培养真正的人作为生物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要能够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只是编者、作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共同对话的文本,教师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调整教法,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以发展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过于对工具学科的重视必然会导致应试教育的升级,而生物学科课堂则比较适合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到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生物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生物学家艰辛的劳动和大胆的创造,他们给人类留下的不仅是物质文明的财富,他们的科学理念、人格品德,同样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开掘,合理利用,将这些典型的科学史实与生物学科知识相融合,让生物课堂演绎人文情怀。时代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途径也在变,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的信息传播过程,教与学的过程看似平静,其实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精神就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对知识的研究与探究,着眼于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的探究,着眼于学习方法的指导,结合具体内容联系实际进行情感的熏陶和培养。探究过程中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一般性的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信和成就感;难点问题合作探究并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又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
人的学习能力有多种,有记忆、阅读、感知、计算、推理、分析、归纳、判断等,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传统学校教育中有相当一些能力不仅难以考查,也难有培养的机会,如设计、组织、个性、合作、表达等。其学科课堂重视的只是记忆、阅读、感知、计算和判断能力,其他的学习经验者十分缺乏,更谈不上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新课改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变化,老师作为这场改革的先锋和具体实施者,应该在新课改中以“学习”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当前的教育现象和学习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一改过的唯“分”论,要科学评价学生,要求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要体现出“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精神,注重发展性和过程性评价,教师要欣赏、尊重学生,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不仅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而且还使他们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经验。
二、立足课堂,把课改新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决策与具体教学过程之中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新课程需要有新理念支撑,需要教师具有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变“要我改”为“我要改”,并为之付诸于实践:
1.融进去,蹲下来,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中要求,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要与学生一道寻找道理,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如果一个人对认识事物缺乏浓厚的兴趣,那么他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课堂教学中我首先融进去,然后蹲下来,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确定参与的方向,激发强烈兴趣,形成主体参与的明确目标,我越来越体会到导语的重要作用,好的导语可以导引和控制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心理定势和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使学生迅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可以说精彩巧妙的导语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石。如学习“矿质营养”前导问:“户养的花为什么要定期松土?为什么要选择肥料?”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其次是让学生课堂上敢说多说、敢问多问、会说会问,把学习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我在新课改学习中充分认识到,让学生课堂上敢说敢问,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课堂质疑探究,提高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钻研知识的兴趣。再次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学习内容,产生心理体验,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意识的强化活用,形成教与学的互相推进。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用谈话、交流的方式,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情感反馈,增强教师语言、表情等教态的亲合力,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变知识点的灌输为引导学生主动、深入的思考。
2.拓展教材外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构建训练体系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大胆尝试以探究、理解、体验、分享与合作等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将“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将“给出知识”转向“引向知识”,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只有动起来,以研究者的心态触摸课堂,以实践者的行动改革教学,才能在困惑中追求,在研究中豁然开朗,在实践中分享成功。多年来,我总是要求自己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不断创新,每节课上都有亮点,经常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变换切入的角度,如讲“无性生殖”时,我以绵羊“多利”入题;讲述遗传物质章节时,则从介绍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引入正题。使学生入课便有新鲜感。而在教法设计上则主要是单元整体教学和课堂教学。单元目标从单元整体出发,对单元内课文处理的课时、教法及整个单元的节奏作统筹安排,经过累积――整合--提升――迁移的途径来完成单元教学目标。
实验课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又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安排分组实验时,我改过去的随机分组为有目的分组,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新课标分享与合作的理念要求。课后练习分章节训练和单元训练,建立灵活的训练体系,包括巧妙的题目设计、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标本测试、多媒体图象制作测试以及调查分析等多种形式,深受学生的欢迎。
3.加强外语和信息科学的教育,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
新课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它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都是提前数周或数天开始备课,充分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资源优势,尤其是外文资源,制作出精美的课件,融图、文、声、像于一体,巧妙设计出人与计算机的“对话”,用不同语音提示答题的对与错,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验一系列人机交互的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的目的。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整个课堂充满智慧的快乐和创造的喜悦,学生们都情绪饱满、精神愉悦、积极参与、勇于表现,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通过新课标教学,我还体会到加强外语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维习惯,拓宽思维方式,我不仅自己这样做,而且还要和引导求学生跟我走,在诸如生物进化、动物行为以及遗传生殖等一些具有开放性内容的教学中,我总是采用让学生也上网搜集资料、制作课件,然后再进行课堂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一个共同效果:外语扩展了他们的视野,信息技术增强了他们对内容的理解和兴趣,知识量与日俱增,对学习生物兴趣的人数也倍增。
4.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恰当评价和正确引导学生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从而激起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学生最想知道,也最想得到教师评判的。所以,合理公正的评价,就显得十分重要。我的体会是:课堂评价要细化、要具体化,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对成绩好的、对成绩暂时后进的;对性格内向的、对性格外向的等都应注意根据对象、场合等的不同而区别对待。测试评价应灵活,我尝试建立了同学间自评与互评、教师的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这个评价体系使学生们把学到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得到巩固和升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探求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思维方法和应用新知识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进行高中《生物》一章节的知识测试中,我就没有以书本上现成的知识结论作为测试对象,而是利用多媒体制作图象,表现心脏的外部结构和形状,提出“直接出入心脏的血管有几根?”,“哪几根?” “它们里边分别流动着动脉血还是静脉血?” “其生理意义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围绕课本内容思考,结合人体生理发挥想象,收效非常明显。
以上是我实践新课改的点滴体会。我是一名高中生物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具体实践者,坚定新课改方向不动摇,对生物学课改的过程进行一点探索,伴随着高中生物新课改的步步深入,我一路实践一路总结,深深体会到课改带来的春风。我在课改中成长,也在课改中收获,我所带的班连续两年位居会考榜首,辅导的学生多人取得生物科学实践活动优秀奖。同时我也深深品尝到了课改带给我的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无奈。但我坚信新课改是振兴国家教育,适应国际潮流,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唯一选择。只有改革旧课程才是教育的出路,我会继续发挥新课改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自己的专业素质与课改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梁愈.新课程理念的创新及教育教学行为指南.中学生物教学.2006(7):9-10.2.童庆年.新课改理念及对生物学教师的要求.中学生物教学.2006(11):9-10.3.胡继飞.论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的观念转变.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4.薛广林.新课改背景下对生物教学评价的思考.中学生物学.2004年02期
一、教师要适应转换角色的要求
在此次改革浪潮中,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它对幼儿教师做出了新的诠释, 颠覆了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师幼关系。如, 以前老师叫小朋友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说出自己的感受。
听———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笑———春天来了, 桃花笑了。
调皮——风很调皮, 把云彩逗笑了。
说真的, 孩子们说的这些话挺生动、传神, 连我也被感动了。但在课改之前这些话均受到老师的否定和批评。你可以想一想, 孩子们多少的创造和灵性均被一棍子打死了, 要是放在现在课改中那是不可想象的事。
所以, 新课改要求教师的角色是教学的理解者、合作者、引导者, 而不能像以前那样高高在上, 随便按照自己的需要来扼杀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教师要适应转变教学策略的要求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策略也要发生改变。具体如下:
由重成绩向重能力转变;由重传授向重学习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同一化教育向差别化教育转变。
如, 传统教学中, 幼儿获取大奖, 老师、园长很看重, 现在则不然, 奖不奖无所谓, 关键是看幼儿在此过程中是否得到了锻炼;以前评价教师是你教了什么, 现在则是侧重幼儿学到了什么;以前是问幼儿有没有和谁一样厉害, 而现在是尽量鼓励幼儿有自己的创意。
随着看问题的角度和评价的方法的不一样, 教师教学策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也推动了新课改向前发展。
三、教师要适应改变课堂教学行为的要求
在课改中, 教师的课堂教育行为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首先是“尊重幼儿”。尊重从教师对幼儿的称谓开始, 如由“小朋友”到“孩子们”, 其次是教师评价幼儿的语言也发生了变化。如, 以前是“你真乖”, 现在常用“你真棒!”一字之差, 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目标, “乖”是培养听话懂事的“乖孩子”, 而“棒”是培养全面发展、健康向上的优秀孩子。这里面渗透着“正面强化”的研究思想。以往常说“你真聪明”, 现在常用“你真能干!”反映出教师对幼儿教育目标的重点转移, 由重“智”向重“能”发展。其三是组织活动的语言和方式发生了变化, 如“小手放膝盖;眼睛看老师;请你跟我这样做。”等组织活动时的用语, 如今已经不多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悠扬的钢琴曲”和创编的“律动、儿歌”等。
四、教师要适应“终身学习意识”的新课改要求
我们很感慨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 也知道新课改的不可预测性与复杂性, 且现实生活中的教学方法也找不到一成不变的, 但我们后退无路, 只能毅然前行, 因为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保持开放的心态, 在实践中学习, 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探究、反思, 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 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所以, 此次新课程改革, 首要任务是改革教师, 改革教师什么呢?改变教师的角色, 改变教师的教学策略, 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改变教师的学习意识, 让教师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最终推动新课改更好地向前发展。
摘要:新课程改革, 首要任务是改变教师, 改变教师的角色, 改变教师的教学策略, 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改变教师的学习意识, 让教师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最终推动新课改更好地向前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适应,转变,要求
参考文献
[1]孟庆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1-07.
一、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要求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应当受到教师的关注。首先,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每个学生都看做是独特的个体,认识到他们的个体差异性,尤其是要加倍关注差生,对他们给予适时的引导和鼓励,树立他们的信心。其次,在对个体差异的认知基础上,使教学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而不是孤立地创设教学程序来限制学生的思维。最后,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当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每个学生,乐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地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平等和民主才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尤其对中学生而言,平等的师生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和健全人格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着“传授者”和“接受者”的角色。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使得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只是一味地接受知识,更不会去自主地思考问题、提出质疑。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而不仅满足于他人的思维成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能否成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关键在于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应当摒弃繁、难、偏、旧,应当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将课程内容生活化,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情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使课堂教学更富于生活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设计活动,不会设计活动,只会照剧本演戏的教师将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设计活动并非意想的,而是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对生活体验而积累的经验并加以反思所产生的结果。同时,教师也必须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和行动研究,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计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因为,新课程的内容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如果教师仍注重书本内容,只作为解惑者的角色,那将被视为不合格的教师。因此,新课程目标下的教师必须具备设计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
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试图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按照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形成探究式学习模式,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发现新问题,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探究式学习模式要求教师首先要转换自身的角色,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探究知识的引导者,要帮助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不断地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调查、访谈,收集相关的材料,归纳整理已有的材料;和学生一起对材料进行分析,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传授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并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并陈述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教学媒体和各种教学材料的综合运用,通过这样的一个流程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应对问题的能力。
四、公正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在传统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时,只注重学习结果而不考虑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来不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获得哪些体验,而且评价标准和方式都非常单一,只以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衡量,仅以单一的分数就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极大地伤害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学习方式、课堂模式等多方面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当然也要进行教学评价的改革。课程标准把“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作为一个基本理念,着重强调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评价的目标要多元化、手段要多样化。
【高中英语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推荐阅读: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教学反思10-01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11-09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07-26
《英语新课程标准》初中读后感09-10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初探11-24
高中英语新教师研修小结11-29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10-01
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发展11-01
初中教师英语新课程学习心得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