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失真原因会计信息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往人们谈论会计信息失真,往往只关注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观故意性,这样就很容易把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归结为个别会计人员自身的道德修养或思想品质问题,在此认识基础上所制定的治理方法如隔靴搔痒,难于切中要害,也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影响失真原因会计信息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影响失真原因会计信息论文 篇1: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治理

[摘 要]会计信息失真作为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一种不合理的表现,其给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以及企业会计信息秩序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其后果危害性较大,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是政府以及会计监管机构重点打击的对象。文章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治理,着重探讨会计信息失真背后的原因,认为会计信息失真既有企业治理结构、企业会计准则及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外部监管执法、会计从业人员等方面的原因,应当结合上述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不断提高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能力,保障会计信息质量。

[关键词]会计信息;信息失真行为;治理结构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3.148

1 引言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信息质量事关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其不仅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与否,还对企业投资者等诸多利益相关者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企业应当重视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但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不仅造成社会经济发展的混乱,还给企业以及投资者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其危害较大[1]。尤其是在经济体制深化的大环境下,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愈演愈烈,其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受到了国家以及社会的关注,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也愈加重视,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治理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2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2.1 缺少健全的企业治理结构

在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中,缺少健全的企业治理结构,是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因为在企业治理结构中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作为企业的代理人受委托人的委托,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管理,但企业治理机制的不完善容易促使代理人利用手中职权谋取个人私利,变相造假从而容易促使企业会计信息出现失真问题。同时,在股份制企业中,虽然形成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但很多股份制企业中都是一股独大或者少数股东拥有着公司的大部分股份,掌握着公司经营与发展的决定权,很多中小股东股份较为分散且拥有的股份量较少,难以对公司的发展起到有效监督的作用[2]。在这种情况下,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的很多权力被拥有大量股份的少数股东掌控着,其支配着整个公司的发展。因此,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并不能代表整个股东的利益,因而会出现少数大股东利用手中职权通过各种方式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公司利益最大化,企业中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也就不足为奇。而在中小企业中,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其企业治理机制更加不完善,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也较为严重。

2.2 会计准则及政策存在局限性

尽管我国的会计准则以及相关政策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做出了明确规定,但在会计准则及政策的某些具体规定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给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带来较大的漏洞。因为会计准则拥有剩余选择权这一大特征,在某些规范性方面很不完善,加上对会计信息的确认方式具有多样性,更加造成企业利用会计准则的不明确之处操纵会计信息,致使会计信息造假。一方面,企业信息编制者根据权责发生制对会计项目在时间上进行造假,如提前确认收入,而对费用却进行延后确认,或者对费用进行高估,而对收益利润却加以低估,这一准则为会计信息制造者编制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进而带来会计信息失真问题[3];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难以跟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而新的会计准则又不能及时制定,从而造成很多企业利用会计准则的滞后性来做出有益于自身的会计政策。

2.3 外部监管执法不到位

在当代社会中,之所以有很多企业存在着信息失真问题,与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监管与执法力度不到位等有着较大的关系。一方面,由于我国作为市场经济国家,在市场监管与社会体制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制定的市场监管政策以及监管规则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存在着很多漏洞以及不足之处,也就造成我国在很多方面难以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监管;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制定的会计监管政策存在不完善之处,造成会计信息监管机构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监管时缺少必要的依据,也就难以深入监管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等。此外,对于监管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很多监管机构执法不到位,执法力度不够,对企业的制裁与处罚力度较小,违法违规成本较低[4],难以让企业意识到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的严重性,难以保证企业下次不再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2.4 会计从业人员自身素质不高

企业会计从业人员作为企业会计信息的直接编制者,其自身素质高低也影响着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其一,我国很多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自身的职业素养以及个人道德品质不高,在编制财务报表信息时按照上级指示进行虚假会计信息登记,或者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帮助单位负责人主动做出假账等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或者配合单位负责人做虚假会计信息处理,或者受相关负责人指示而被迫做出虚假的会计信息登记,完全不顾自身的会计职业素养与道德标准。因而,企业会计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高低与会计信息失真与否有着较大关系;其二,在从事会计工作时需要会计从业人员作出职业判断,但由于会计工作繁多复杂,在某些方面对知识水平的要求较高,而很多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不高或者理论功底较差[5],在做出会计工作判断容易出现失误等现象,进而可能会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3 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3.1 健全企业治理结构

面对缺少健全的企业治理结构问题,应当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首先,企业应当加强企业治理结构改革,对较为集中的股权结构进行分散,形成科学、合理、分散化的股权结构。在股權结构优化方面,可以通过债转股、股权并购、股权购买等多种途径将企业原来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加以分散化,这样长此以往能够避免出现一股独大或者少数股东拥有大多数股份的不良现象,进而也能够摆脱少数股东掌控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等公司重要机构的现象,形成董事会以及监事会做出的决策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少数大股东利益最大化,进而有利于减少以往股权较为集中形势下的少数大股东因个人私利而做出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其次,健全企业治理结构,形成独立核算的企业会计监督体系,对于内部加强企业会计信息监督较为有利,能够减少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独立且较为完善的会计核算监督体系,能够促使企业内部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加强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对于监督委托代理人的经营管理行为,杜绝出现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

3.2 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及政策

针对会计准则及政策存在局限性的问题,应当对企业会计准则及政策加以完善,有效解决企业会计准则可能带来的会计信息造假漏洞问题。一方面,我国应当对企业会计准则以及政策的相关规定从法律体系上进行完善并加以明确,制定详细并有可操作性的会计法律条文,对于可操作性不强的法律条文应当加以删减和修改,能够保障会计准则以及相关政策的灵活度以及适应性,促使会计工作人员能够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并能够增强职业判断能力;另一方面,要对法人、会计师、会计从业人员以及注册会计师等工作人员的责任从法律上加以明确,这样就能够对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等岗位人员进行有效监督,实行岗位责任制,对于出现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工作人员就能够加以法律追究,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出现。

3.3 加大外部监管的执法力度

加大对会计信息失真外部监管的执法力度是有效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发生的一种有效方法。一方面,完善我国会计信息监管的相关机构以及监管体系,提升会计监管机构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依靠强有力的监管机构以及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情况进行监管,做到严格监管,保障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发挥社会群体、会计信息审计机构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监管作用,从而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监管力度,促使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行为无处可逃;另一方面,加大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打击力度,增强执法的有效性,对于有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企业,一旦查实,不仅要对其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经济处罚,还应当对企业在相关网站上进行公布,对于做出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的相关人员加大处罚力度,绝不姑息,加以严肃处理,从而让企业以及员工意识到故意对会计信息造假会带来较为严重的后果。

3.4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能够有效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减少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的发生。一方面,我国很多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没有较高的会计专业职业素养,会计职业素养立场不坚定等问题较为常见,从而在企业中受单位负责人指示主动或者协助有关人员做虚假会计信息,进而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因此,应当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教育培训,让其深刻认识到会计信息造假的危害,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严重后果,但是仅凭借这一措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加强处罚力度的基础上进行相关人员的思想教育[6],不断提高自身会计职业素养,坚定会计职业立场,绝不做虚假会计信息;另一方面,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应当利用工作之后的闲暇时间加强会计专业知识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利用专业知识分析会计问题的能力,增强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减少自身因会计知识基础薄弱而可能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

4 结论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在当代社会较为普遍,也成为政府机构以及社会人士较为关注的一种现象,引发了很多争议和讨论,认为应当加强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监管,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杜绝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晓红.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J].当代会计,2017(6).

[2]吕静.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7(8).

[3]孟欣,陳向红.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对策[J].河北农机,2017(10).

[4]赵剑雄.浅析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对策[J].现代营销(下旬刊), 2017(4).

[5]马洁.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J].纳税,2017(5).

[6]张晓.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

作者:杨梅

影响失真原因会计信息论文 篇2:

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及治理

以往人们谈论会计信息失真,往往只关注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观故意性,这样就很容易把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归结为个别会计人员自身的道德修养或思想品质问题,在此认识基础上所制定的治理方法如隔靴搔痒,难于切中要害,也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表面看来,多数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都具有主观故意性,但如果不搞清楚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观动因,也就很难正确评价虚假会计信息的性质,无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因此,探讨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手段,应首先从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入手。

一、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动因

一般来说,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与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包括内在(主观)动因和外部(客观)环境两个方面。就会计信息失真而言,内在动因是其主观基础,外部环境是其客观条件,只有这两方面共同发挥作用,才会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第一,会计信息生产者与会计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是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内在动因这里所讲的“利益”,既包括企业利益,也包括企业负责人、会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个人利益;既包括直接利益,也包括间接利益。在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利益中,处在首位的是企业利益。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其次,是个人利益。企业负责人作为企业管理的最高首长,他们有能力也有条件影响会计人员,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骗取投资者的信任,并因此获得职务、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他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他们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避免因违及法规而影响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他们必须接受企业负责人领导,按企业负责人的管理要求完成会计工作,并由此获得薪金、升迁、奖励等利益。与会计信息有关的利益中有些是直接利益,即相关人员可直接通过制造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所获得的好处,如通过虚计利润骗取奖励等;也有些是间接利益,如企业负责人通过为企业谋取非法利益并因此获得相应的好处,会计人员为讨好企业负责人,按其授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并因此获得好处等。虽然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利益极为复杂,但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并非完全拒绝真实会计信息而单纯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因为真实会计信息对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企业所必需。众所周知,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会计信息已逐步成为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以及政府部门改善经营管理、评价财务状况、作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所以,为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管理者也要求生产真实会计信息。这就足以说明,在实际工作中,为什么有的企业会设置真假两套帐,以分别满足企业利益的不同需要。从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中,我们更应看到其中一致的地方,即对利益的追逐。如果不制定良好的制约机制,限制和杜绝企业通过会计信息去追逐非法经济利益的行为,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就会愈演愈烈。曾有报道反映某企业居然设置了七套不同的帐簿,以分别应付各部门的检查,这一典型事例将利用会计信息非法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推向了极点。

第二,会计工作中的某些工作内容需要凭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来进行,这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方便。会计核算工作就其内容而言,虽然具有客观的一面,但也不能完全脱离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在日趋复杂的经济活动中,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程序的选择及财产价值的评估等,都需要会计人员客观、公正的主观判断。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完全排除利益的干扰,其主观判断就会失去客观和公正,这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便利。在已查处的会计信息失真案例中,有许多是在折旧的计算、费用的摊销、各项准备金的计提等方面,通过核算方法舞弊造成的。这样形成的虚假会计信息往往非常隐蔽。

第三,会计信息生产过程的内部操作性,进一步强化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部动因。我国会计法规规定,企业应设置会计机构并配备会计人员。现实生活中除了部分小企业采用代理记帐外,多数企业都设置了专门的会计机构,并配备了相应的会计人员,这样就把整个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置于企业内部,由企业控制会计信息的整个生产过程。当会计信息的整个生产过程完全由会计信息的生产者控制时,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方便条件。如果企业负责人主观上想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获取相应的利益,就可以充分利用全部会计工作被企业控制的有利条件有针对性地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这也是虚假会计信息难于发现和治理的根本原因。

二、虚假会计信息的治理

(一)治理虚假会计信息,应根据其形成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

从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看,其治理应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是消除虚假会计信息赖以产生的内部动因,二是改变有助于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外部环境。消除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部动因,就是割断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产生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从会计信息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来看,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目前有的国家为了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允许企业按财产的市场价格进行帐项调整,当有关管理部门需要企业的会计信息时,尽量不直接采用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而是由管理部门按一定的要求对企业的帐簿记录进行调整。这种做法相当于管理部门成为会计信息的部分生产者,并以此割断会计信息与企业内部有关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虽然这种做法并不能完全避免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虚假会计信息所造成的危害。改变有助于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外部环境,主要是加强会计法制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和道德素质及规范和治理经济秩序。虽然这些措施并不能完全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但可以对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降低虚假会计信息造成的损失。

(二)治理虚假会计信息,应采取过硬的具体措施

1.加强法制建设

这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措施。在会计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与会计信息有一定利益关系的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其行为加以限制。如现在试行中的会计人员委派制,就是降低这种影响的尝试。在确认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要责任者时,应将考虑的重点集中在虚假会计信息的利益获得者身上,从根源上防止有关人员通过虚假会计信息谋取利益。我国《会计法》明确了企业负责人对会计信息失真所承担的责任,依法办事,就能够大大降低企业负责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利影响,并促使其加强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

此外,在制定违反会计法规的法律责任时,加大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是充分发挥会计法规作用的关键。由于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一定的非法经济利益,如果处罚力度过低,甚至低于虚假会计信息制造者由此获得的经济利益,就无法发挥会计法规对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作用。以形成恶劣影响的“琼民源”虚假会计信息案为例,虽然所造成的后果极为严重,但对有关人员的处罚却比其他犯罪活动轻得多,这就更使得会计信息的造假者有恃无恐。笔者认为,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应数倍于其获得的经济利益和所造成的损失,不仅使造假者无经济利益可图,还会因造假行为倾家荡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法律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震慑作用。

2.加大执法力度

我国虚假会计信息现象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关部门执法不力。一方面,我国现有会计法规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偏弱,另一方面,已有会计法规也未能得到充分贯彻,影响了会计法规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中的作用。由于有些部门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检查不够,处罚不力,致使许多虚假会计信息既未能充分暴露,造假者也未受到应有的处罚,从而导致会计信息造假行为愈演愈烈。只有加大会计法规的执法力度,才能有效地发挥会计法规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中的作用,减少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发生。

3.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虽然他们也要服从企业负责人的领导,但对于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他们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和会计工作管理部门,应不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素质的检查,促进会计人员思想水平不断提高,使其能自觉抵制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发生,以不断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可信程度。

4.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管理

既然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难于完全分离,为了减少和防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会计工作管理部门就应将管理工作深入到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有效地监督和指导有关单位的会计工作。虽然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较为普遍,但多数企业的虚假会计信息仅仅在于骗取投资者、债权人或国家有关管理部门的信任,并未给他人造成直接损失,或者损失不明显。人们对这类虚假会计信息缺乏足够的警惕,在会计法规中,也常常是规定不得如何如何,对违反行为缺乏相应的处罚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恰当的行政管理手段是非常必要的。连云港市采取的建帐监管制度和呼和浩特市采取的会计帐簿统一管理制度,都是通过行政管理手段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做法。

会计信息失真,虚假会计信息产生,其具体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极为复杂,要治理,就不能单纯靠一种措施,而必须注意对多种治理措施的综合运用。为此,应以会计法制建设为核心,辅以深入细致的行政管理,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规范经济秩序,结合加强惩治腐败,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好转。总之,虚假会计信息的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健.公司治理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杨有红.企业内部会计职业道德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孟凡利.内部会计控制与全面预算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程新生.论公司治理与会计道德[J].会计研究,2003(2).

5.何红渠,姚刚.改善我国会计职业环境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2(5).

(作者单位:吕磊,南京军区空军装备部综合计划处;丁成,南京军区空军装备部综合计划处;杨书军,北京军区联勤部财务部工薪保险处)

作者:吕磊 丁成 杨书军

影响失真原因会计信息论文 篇3:

会计失真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秩序的难题之一。深究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寻求解决这一问题对策,在当前尤为重要。本文对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原因以及对策展开讨论,进而提出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治理措施,为企业的发展以及会计信息工作健全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会计 信息失真 原因 应对策略

作为现代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加强会计管理工作是提高经济管理效率,保证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而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充分运用会计理论,采用会计核算的专门性方法,在具体实践中分析和研究出的经济信息,它能有效地反映出企业的会计主体财务情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的流通情况。会计信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公共产品,其质量不仅直接影响着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等的经济利益,而且还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秩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一些国内外企业频出财务丑闻,企业做假账现象逐渐扩大,金额巨大,影响广泛。这些财务丑闻不仅直接影响了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还对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没有充分发挥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深入分析和研究会计失真问题出现的原因,找出应对策略,以保证会计工作的长期稳定。

1 会计信息失真类型及表现形式

1.1 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型 会计失真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会计工作人员故意违背会计工作规则,造成会计失真;二是会计工作人员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执行会计规则时出现一定的偏差,造成会计失真。从会计失真的技术性因素来看,可以将会计失真分为技术性失真和非技术性失真。

技术性失真就是指会计工作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的过程中,由于业务素质和综合水平的不足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目前,在我国的会计从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会计工作人员没有熟练掌握我国会计工作的相关政策以及一些法律法规,专业知识面较窄,理论基础薄弱,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另外,一些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过低,在日常工作中,常会有意无意地违反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无法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另外,一些会计工作人员在处理会计工作时,缺乏责任意识,造成会计工作屡出纰漏。公司财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涉及面广,要求极高的工作。因此,会计工作人员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及时更新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工作实际。目前,我国很多会计从业人员由于无法适应会计行业改革发展的要求,或对会计准则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再加上企业对会计人员培训工作不到位,造成了相当一部分会计工作人员业务知识老化,专业水平不高,无法适应新形势下会计发展的需要,从而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

非技术性失真主要指会计工作者在明知自身行为是违反国家法律政策的情况下,为了一己之私,通过采用做假账、故意销毁会计资料等方法,扭曲会计信息,造成会计失真。利益因素是造成会计非技术性失真的主要原因。在企业内部,各经济组织和个人由于各自利益目标的不同,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往往会从自身利益出发,人为处理会计信息,按照自身的利益取向,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如一些地方领导和企业处于政绩考虑,就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做假账,人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隐瞒实际情况,以迎合上级领导部门,提高政绩。但非技术性失真却给企业的投资方、企业乃至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

1.2 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从我国目前企业的会计失真特点来看,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经济交易失真,即企业在进行经济交易时,企业出于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常会通过资产重组、资产评估以及交易时间差等种种方式,虚构经济业务,进行不等价交换,从而出现会计信息失真情况;二是会计核算失真,即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出现偏差,从而造成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违背原来的初衷,不能真实地记录以及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情况;三是会计信息披露失真,即企业会计工作人员有意隐瞒一些本应披露的会计信息或者披露会计信息不及时,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从会计失真的最终目的来看,会计失真主要表现为故意操纵企业利润、调节资产组织形式、偷税漏税等。

2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不仅影响了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情况评价的准确度,正确考核经营者的受托责任,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另外,会计信息失真还会对国家宏观决策以及社会资源配置的效果。从总体层面来看,造成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2.1 会计信息失真的宏观原因 ①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作为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报告的基本要求和规范,其本身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这也是造成企业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具有严重的滞后性,在发展程度上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无法满足经济业务的要求,因此造成了信息失真。其次,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固有的估计和专业判断模式,或多或少地会对企业的会计信息造成影响,无法真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的实际经营情况。最后,企业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中的会计核算方法具有可选择性,这也会造成会计信息出现失真情况。②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这必然会造成企业出现会计信息失真和舞弊现象。企业内部控制主要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以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监管,防范经济风险。内部控制通过建立一系列规则和政策,以提高会计管理的质量。一旦企业的控制环境出现问题,造成分工不明晰,责任范围模糊,缺少必要的监督措施等,都会导致会计数据的破坏,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从而出现会计失真情况。

2.2 会计信息失真的微观原因 ①经济利益驱使。有时,一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出于个人利益考虑,为了在自己的任职期间取悦上级主管或应付考核,往往会授意或指使企业的财务人员做假账,追求账面利润,骗取经济收益。还有些会计人员为了获取经济报酬,听从上级主管的命令,提供或故意篡改经济信息,造成信息失真。②企业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一些企业经营人员本身经营观念存在一定偏差,没有充分意识到企业财会工作的重要性,法律意识淡薄,甚至故意违反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经营者往往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代替相关法律规定,命令财务工作人员按照其意图处理工作内容,进行信息造假,造成会计信息无法反映企业经济业务的真实情况。③缺乏必要的企业领导监督机制。企业领导参与财务管理虽然可以有效地强化企业的收支管理,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但另一方面,企业领导参与会计工作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如权力过度集中,管理灵活度不高,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等,无法体现出决策的民主性。④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不强。目前,会计从业者职业素质过低是制约我国会计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会计工作人员的道德自律性不足,主要表现为,一些从业人员在处理会计事务时,受上级领导指示,无法坚持原则,或因贪图一时的经济利益,故意篡改会计信息,牺牲国家利益,以谋取个人私利。另外,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知法犯法,故意违反法律规定,伪造和隐瞒销毁会计资料,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3 整治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和建议

要想保证我国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对领导管理权的监督,强化会计工作环节,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防止出现会计失真的情况。具体来看,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解决会计失真问题:

3.1 健全法制,加大打击力度 从频发的会计信息失真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加强会计法律建设的重要性。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逐步建立起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的基本框架,形成了以《会计法》为主导,以会计准则为主要组成的系统完善的会计法律体系。我国会计法规定,企业一旦出现会计工作违法行为,相关负责人以及会计工作人员须根据法律的相关规定承担法律责任,并受到一定的处罚。因此,为进一步提高企业会计法律意识,加强信息监督,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出现,国家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依法办理会计业务,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惩罚违反法律法规的会计行为,以杜绝会计失真情况的出现。

3.2 及时完善我国会计理论体系和准则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增强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会计工作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面对会计统计和核算上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企业要在参照国际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及时改革原有的会计制度,及时增加一些新内容,并逐步去掉原有的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容。企业可以采用新型工作方法的方式,减少对相似业务的处理来有效降低工作误差,以加强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另外,相关部门也要及时修订企业的《公司法》和《会计法》,减少法律漏洞,避免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3.3 强化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管 会计外部监管主要分为国家监管和社会监管两部分。在国家监管中,各主要监管部门,包括各级财政、审计、税务以及人民银行等要加强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效率。尤其是财政部门,必须履行好其应尽职责,一方面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及推广工作,定期检查会计资料,确保其真实性,做到账表相符;另一方面还要及时检查各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是否符合国家的统一标准,确认各会计因素和计量是否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完成。另外,企业还要定期开展会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而社会监管主要指的是社会中介机构对企业的会计资料进行定期检查,统一监督,以确保企业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中介机构在检查后,要及时向企业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详细的审计报告,通过会计事务所等社会监督力量进行监督。另外还要加强对会计事务所的法律监督,对一些不符合相关规定的、违反其职业准则的单位和人员给予具体处罚,强化社会监督机制,积极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3.4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建立一套完善可靠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保障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有效的前提和基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建立有效的会计监督机制,各工作人员要明确分工,确保职权分离,相互制约,主要包括记账人员、审批人员、保管人员等,在作一些重大经济决策时,决策者和投资者要相互监督,提高决策水平,降低经融风险。二是要确保会计相关工作的适当分离,防止出现会计从业者做假账,任意篡改会计信息等情况。如通过实行资产记录和保管分离等措施,有效防范会计失真。三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即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建设,设置专门机构专门人员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有效减少信息造假,以杜绝会计信息失真。

3.5 加强对注册会计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 注册会计师作为资本市场上的“经济警察”,应充分发挥其职能和作用,出具真实、公允、合法的审计报告。第一,加强注册会计师队伍的建设,增强其独立性、风险防范意识和法律责任意识;第二,实行上市公司审计轮换制,每隔三年强制性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以免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过于亲密而丧失独立性;第三,建立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机制,注册会计师因串通舞弊或重大过失而不能及时发现上市公司重大会计造假,致使投资者和债权人蒙受损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加大注册会计师的过失成本;第四,建立科学、严格的注册会计师动态管理信息系统,每一个会计师在取得从业资格时,其名字就录入该系统,以后不论其工作流动性有多大,主要业绩、服务质量及行踪都会被录入该系统,供会计行业信息共享。如果有严重违反《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证券法》等法律规章制度个案的,涉案人员受到暂停业务或没收违法所得处罚、取消从业资格或其他行政处分以及司法机关的刑罚制裁等,都将在该系统中进行曝光,通过上述措施来规范其执业。

3.6 加强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鼓励会计人员自觉地进行财务会计知识的学习,对于新出台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政策,财政部门要及时组织好对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同时,对会计人员开展有效持久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法律意识,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从而避免会计信息造假,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3.7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在企业和社会的地位 西方国家的CFO,即我国企业的财务总监,在企业中相当于CEO的左膀右臂,地位举足轻重。他们运用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判断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针对企业战略政策制定合理的财务计划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从而使企业财务规范,经营进步。在我国很多企业对会计管理人员存在平面化的狭义理解,无法发挥出财务管理人员的效益最大化。所以,从根本上改变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看法,提高对财务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也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有效办法。

4 结束语

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仅就一个方面的治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减少会计信息失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需要各个部门齐抓共管、互相配合,才能够减少会计信息失真情况的发生,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田帅,孙德刚.新时期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对策[J].当代经济, 2007(7).

[2]伍光乙.浅析会计信息失真[J].中国集体经济财务管理,2007(7).

[3]刘迪,周嘉懿.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

[4]王勤田.会计信息失真的分析及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13(5).

[5]唐晓光.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0(21).

[6]关薇.浅谈会计失真的原因及控制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5).

[7]杨凤侠.浅析会计失真的原因和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2(33).

作者简介:苟爱华(1972-),女,中石化股份勘探南方分公司,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本科,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作者:苟爱华

上一篇:固定期限合同三篇下一篇:历史经验总结(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