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康复影响论文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区管理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康复影响论文(精选10篇)

社区管理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康复影响论文 篇1

精神病患者早期通常表现为性格突然发生改变(孤僻)、失眠或者工作、学习能力下降等,由于家庭成员以及患者缺乏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和不愿接受的心理,使得病情受到延误,耽误治疗[1]。鉴于此,本研究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社区管理,旨在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精神疾病的正确认识和家庭护理技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月至12月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186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本社区固定居住1年以上,且均已录入我国《严重精神障碍基本数据收集分析系统》,其中,男102例,女84例,年龄32~79岁,平均(55.5±23.5)岁。

1.2方法

1.2.1建立患者档案。登记患者的联系方式和住址,对患者的`既往病史、危险性评估、家庭经济状况、治疗、用药情况、目前治疗康复阶段等进行登记,并对患者各个时期的检查结果、报告入档管理,以便医护人员定期随访。1.2.2社区健康宣讲。成立严重精神障碍社区管理护理小组,在社区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普及,让社区人员对精神障碍形成的原因、症状、危险性、早期症状等有充分的了解,同时呼吁大家应当正确、科学对待精神障碍患者,强化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告知大家经过科学证明精神病使可以治愈和预防的疾病,让全社区形成对精神病患者的理解、消除群众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歧视和偏见,从家庭到社会给予其心理、情感上的支持,为其营造和谐宽容的康复环境。1.2.3社区管理。定期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家访,(1)在家访期间要亲切而专注地和患者进行交谈,话语要简洁、意思要明了、速度要缓慢;(2)对患者近期在生活、工作中所取得的进步,无论大小都应当对其加以鼓励,建立患者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尽量避免对患者进行责备和抱怨;(3)为患者提供一些社交机会,组织患者参加一些活动、表演等,通过参与集体合唱、学习表演等为其制定一些短期目标,让其对生活又充满了希望;(4)鼓励患者对自己内心的想法、情绪等进行表达,对于患者出现一些脱离现实的想法时,应当认真倾听其内心的想法不要与其争辩、说服和嘲笑;(5)强化家属的责任心以及护理技巧培训。

1.3疗效评价与观察指标

观察实施前后患者出现肇事、轻度滋事、自杀等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统计与分析实施社区管理前后防治效果,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2检验计数资料,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社区管理前后防治效果对比:实施社区管理后患者病情较为稳定出现肇事、轻度滋事、自杀等行为发生率为4.30%,显著低于实施前26.88%,实施社区管理后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实施前,前后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精神障碍是指在心理学、生物学、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进而出现以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各种精神活动出现持久的明显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总称,通常表现为狂燥不安、偏执、抑郁、幻听幻觉、敏感多疑、强迫急躁、思维紊乱、胡言乱语、冲动伤人、不能控制自己等,患病时患者可能出现一种毫无根据的错误想法等一些虚幻的知觉,以至最终悲观绝望而自杀,给家庭、社会带来极大的伤害[2]。社区管理是在一种开放式、社会化以及综合性质的管理治疗模式,是将精神疾病医院的防治与康复技术直接在社区中进行推广,服务于社区患者。冯卫玉[3]等人在研究中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进行了探索,为社区康复提出了诸多建议。本研究中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实施社区管理后,患者出现肇事、轻度滋事、自杀等发生率得到了明显的降低,通过建立档案,有效对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情况进行掌握;通过对社区群众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有效改善了群众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态度,为患者营造了一个和谐宽容的康复环境;通过家访可以对患者病情的发展状态进行掌握,并在家访期间为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以及强化家属责任心和进行护理技巧培训有效促进了患者康复。综上所述,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实施社区管理能够有效消除社区群众对患者的歧和偏见,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使患者病情稳定,降低肇事、轻度滋事、自杀等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筱永,叶小琴.关于构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强制社区医疗制度的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19(16):1872-1875.

[2]董兰,张功法.电子健康档案对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效果探讨[J].精神医学杂志,2016,29(1):39-42.

社区管理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康复影响论文 篇2

关键词:个案管理,首发,精神分裂症,康复

个案管理(case management)作为一种管理概念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被提出,该模式强调由临床医师、个案管理员和患者共同参与确定患者的优势[1]。个案管理模式基于人本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完美结合[2],在20世纪60年代应用于精神卫生领域。在我国,2009年11月卫生部下发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明确提出了对患者进行个案管理,用以规范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治疗工作。经过多年实践,目前个案管理已形成适用于不同地区特点的多种模式,包括:代理人模式、临床个案管理模式、康复训练模式、主动式社区服务。近年来,我国也开始重视个案管理在社区精神卫生保健体系中的应用[3]。本研究拟对在我院住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个案管理模式,以期了解该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48例,男28例,女20例。纳入标准:(1)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60分;(2)为首发精神分裂症,病程≤5年,长期在社区精防点门诊治疗的患者;(3)年龄18~45岁,性别不限;(4)在患者入院时和出院后,至少由一名家属陪伴并与其共同生活;(5)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严重躯体疾病;(2)中枢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疾病、精神发育迟滞、人格障碍和神经症等;(3)严重酗酒和药物滥用、成瘾史;(4)妊娠及产褥期妇女;(5)对研究不合作者。所有患者的PANSS评分、性别病情、病程、文化程度等比较具有均衡性(P>0.05)。

1.2 分组方法

将符合上述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个案管理组和传统管理组,两组各24例。(1)个案管理组:由精防办公室、社区防治站、精神科医师、护士、社区全科医师、社会工作者、心理治疗师、社区民警等组成。精神科医师担任组长,个案管理员(社区全科医师)负责治疗计划的实施。建立一套完整的、连续的疾病档案资料,对患者的各方面情况进行评估,制订包括药物治疗、药物管理和行为问题处理在内的医疗方案,提出具体指导和康复措施。(2)传统管理组:即一般的门诊定期复诊。

1.3 评定方法

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分别评定患者的病情、社会功能,评分值越高说明病情越严重。并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值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低。所有患者于入组前和入组后6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采用上述量表各评定一次;每个月均要求患者和家属与个案管理员在门诊会面一次,了解患者对干预内容的认识水平,记录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同时指定一名精神科医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评定,针对不同患者提出具体的管理措施;每3个月由个案管理的团体成员共同对患者进行评定,并调整个案管理策略。在入组后12个月时,对患者做复发认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l表及简明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不同时间点评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PANSS评分比较

在6个月时,两组PANSS评分均较入组时降低,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时,两组PAN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a表示与传统管理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SDSS评分比较

在6个月和12个月时,两组PANSS评分均较入组前降低,传统管理组SDSS评分降低更明显,与传统管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a表示与传统管理组比较P<0.05;b表示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2.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ADL评分比较

在6个月和12个月时,两组PANSS评分均较入组前升高,传统管理组SDSS评分升高更明显,与传统管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a表示与传统管理组比较P<0.05;b表示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2.4 两组复发率评定

12个月时,个案管理组和传统管理组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12.5%(3/24)和29.2(7/24),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属于重性精神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高致残性精神疾病,病程反复迁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有关研究表明,有效治疗首发疾病,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水平及长期预后。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尤其是规范化全程治疗是精神病患者康复的基础。

个案管理模式正是综合了精防办公室、社区防治站、精神科医师、护士、社区全科医师、社会工作者、心理治疗师、社区民警等各方面的力量,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干预的一种有效模式。

该模式首先被澳大利亚圣文森特精神卫生中心用于社区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澳大利亚城市和农村的社区重性精神疾病个案管理率为44.1%和21.0%[2]。而在美国个案全程管理协会对个案管理的定义是:个案管理就是通过倡导、交流、教育和明确各类医疗机构的服务内容,以保障患者自患病至康复全过程的利益和自主权。目的是保证有限的医疗资源的实效性,达到较好的成本效率一[5]。

目前,我国部分专科医院也逐渐采用了个案管理模式对精神病患者进行管理,大多收到了良好的效益[6,7,8]。袁勤等[9]的研究表明,采用个案管理模式,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SQLS)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的评分均显著降低,表明个案管理模式不仅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降低肇事肇祸率,减轻政府和家庭的经济负担,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还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自知力,对患者的治疗态度产生影响。唐仕友等[10]研究表明,个案管理模式在降低PANSS评分和SDSS评分的同时,两年复发率降至8.33%,再住院率降为5.0%,这说明个案管理模式能有效地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改善社会功能,提高再就业率,降低复发率。

本研究结果也表明,在入组6、12个月时,个案管理组患者的PANSS评分、SDSS评分均较入组时明显降低,与传统管理组比较,各项评分降低更明显,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在患者社会功能得到改善的同时,其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魏爱荣.国外个案管理优势模式在精神病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我国的启示[J].护理管理,2011,11(12):860-862.

[2]管丽丽,马弘,刘津,等.澳大利亚重性精神疾病分级管理与个案管理系统研究[A].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CPA)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北京,2011.

[3]Yau DC,Leung AC,Yeoh CS,et al.Global case management:Hong Kong:care for the hospital-discharged frail elders by nurse case managers:aprocess evaluation of a longitudinal case management service project[J].Lippineotts Case Manag,2005,10(4):203-212.

[4]张亚林.高级精神病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344-371.

[5]魏东海.美国医疗系统的个案全程管理[J].中国医院,2004,8(12):77-78.

[6]崔虹,邵华,何夏君,等.个案管理在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中的作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11):38-40.

[7]姚丰菊,吕路线,秦志华,等.个案管理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9):3529-3531.

[8]何夏君,崔虹,邵华,等.延续性个案管理在出院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4,13(11):53-55.

[9]袁勤,陆红英,陶丽,等.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20):1-4.

社区管理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康复影响论文 篇3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54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43-01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疾病的管理模式從传统的住院治疗,逐步走向社区的治疗、康复及护理。对精神病患者及家庭实施社区护理干预,是当前精神卫生领域及康复精神医学范畴内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也是国内外精神科专家讨论的热点。其主要研究对象为遍布于社区的精神病患者,尤其是慢性分裂症患者。本文旨在探索以社区康复指导为基础的护理干预对精神病人康复的有效性。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曾在我院住院治疗符合CCMD-2-R诊断标准,于2005——2007年出院后,现居住在本市的患者22例作对象,按居住区域分甲、两组。甲组(干预组)12例中男6例,女6例;年龄23-53岁。平均年龄(35.4±1.2)岁,文化程度:初中8例、高中4例,病程2.5-7年,平均(4.83±1.8)年。乙组(对照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与甲组病人相匹配,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由5年以上精神科工作经验,经韩国犁花女子大学护理科学院培训完成社区护理学(Community Based Nusng Care)全部课程的6名护师完成。一名护师负责2名患者,共实施6个月的社区护理干预。

1.2.1步骤用自编患者情况调查表对患者的现状进行系统评估,采用IPROS中9-36项和社会功能缺陷程度总分(未采用工疗情况)对病人评分。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前后各评定一次,最后两组(甲、乙)病人五项因子得分情况作比较,分别进行t检验。

1.2.2实施措施开始的前2个月每周1次到病人家中视访,后4个月根据病人情况每月视访1-2次,每次视访时间不超过1h。医护人员通过定期的对患者进行探访或者了解患者的家庭的具体情况、心理状态、患者的具体病情,找出具体的情况对患者进行评估,并且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计划,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耐心的解答和解决,提高护理的质量,达到很好的预期的效果。

1.2.3制定护理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的健康护理模式,具体的计划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是对患者有利,通过护理计划逐步提升了患者的社交能力、生活能力或者是康复能力,并且提高了患者的就业能力,这个计划就是可用有效的,通过创造有利的环境提高患者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步适应现代的社会。每一步按所学到的课程内容进行操作,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和社区街道的大力支持和合作。12例患者中2例已就业,1例恢复工作,其余患者在家庭完成日常生活、料理家务,成为家里的主人。对照组患者和家属未作特殊干预仅作常规服药指导和卫生宣教。2结果

康复护理干预后在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能力、关心和兴趣、社会功能缺陷程度等方面有显著性进步,见表1。干预组和对照组的五项因子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3讨论

随着社会竞争力的增强,人际关系的复杂,人们所能承受的压力逐步增加,发生精神病的概率也随之增加。基于这种情况下我国对精神病研究更加需要紧跟时代,逐步是适应这种挑战,并努力的提高技术水平提出较好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但是就目前我国家庭环境的经济条件和医院的硬件设施都不能很好地满足病人治疗的要求。另外针对长期的住院治疗的慢性病精神病患者也不能适应,在家庭或者是社区更加适合病情的稳定及治愈。有精神病分裂的患者一般在短期内通过药物很难达到治愈的效果,这种病复发率很高,且病人的病程时间长。只是通过在医院的治疗时很难达到明显的效果,并且及时短时间治愈好在出院之后也面临着很多潜在的护理问题,因此加强社区的健康护理很重要。

在社区进行康复训练,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关系很特殊,此时需要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康复的训练。我国社区健康发展很慢具体的经验欠佳,但是我们可以学习先进国家的社区治疗的经验,逐步将治疗的患者从医院扩大到社区。

社区管理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康复影响论文 篇4

为了加强我镇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工作,结合上级领导对我镇的工作督导检查情况的反馈,我镇认真对照通报中存在问题,结合实际,针对自身存在问题制订了整改方案,抓好落实,现将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组织管理:1.我院结合上次相关文件,现已经把我辖区内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信息与镇府、派出所、村委等有关部门汇报查实,并资源分享,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为更好了解我辖区内严重精神患者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2.为了使我镇广大群众对精神卫生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我院开展了我辖区内的精神卫生健康教育活动,制作宣传横幅1条,发放宣传资料一百多份,出版了一期以精神卫生为内容的健康宣传栏,以广泛的形式宣传精神卫生知识,营造全社会关注老年精神健康的良好氛围。

二、信息管理:对个人信息和随访的纸质档案的错项、缺项、漏项进行了复查,对每一项进行了落实修改、补填。

三、危险性评估:结合上级领导与医生,对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仔细盘查、盘问、收集有关资料,加强了专业知识的培训,尽量避免危险性评估时出现逻辑性的错误,这一点我院已经大大提高了。

四、患者随访信息:1自从上次督查之后,我院已经着手开展了健康体检,管理人员每天落队对患者进行身体健康体检,反馈信息,对每一位患者的服药情况(如药名、用法、用量)都进行了一一盘问与细查了解,对收集回来的信息确保无误再输入系统,然后加大了守护平台的推广与应用。

我们会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从思想上、标准上、落实上严格要求,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真查真改,严格要求,向实处着力,以实际行动不断巩固和扩大我院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工作的成果,争取更大的进步!

社区管理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康复影响论文 篇5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随访干预工作的指

导意见

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昨天收到中共肇庆市政法委关于转发《关于汕头市澄海区精神病人故意伤害致3死1伤案件情况的通报》的通知,时值农历春节假期到来,为进一步规范做好我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随访管理和应急处置干预工作,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及时规范处置类病人,今提出以下几点工作指导意见,供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防工作人员参照执行:

一、各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防人员迅速按照文件要求,吸取案件教训,落实防范措施,加强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救治救助工作,认真梳理辖区内长期不服药的患者名单,危险性评估3级及以上的列管患者和持续不稳定患者进行仔细配对,分析各自原因,重点跟踪关注该三类患者,做好与派出所的信息交换通报工作,动态掌控。尤其对评估三级以上患者要密切跟踪关注,与派出所、综治办等部门动态联动,随时沟通防止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

二、请各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照报告患病率、管理率、规范管理率、服药率、规律服药率(“59885”)的标准,严格按照省、市的要求,做好第一季度和春节期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控,防止肇事肇祸事件发生,不断提高以上几个率,确保辖区不发生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事件。

三、目前我区已开展社区发药工作,各位在开展下乡公卫体检,患者随访的工作时,继续依照线索调查表的症状内容,对未有就诊和接受诊断治疗的疑似病人,可以通过宣传精防知识,宣传国家公卫政策等方式,征得其知情同意并动员其前来就受诊治或医嘱建议。同时,纳入登记管理随访服务等,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四、请各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防人员对三级以上患者或者病情出现恶化而不服药的患者要求家属转诊市三医院治疗,防止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

保持与上级业务指导部门的工作联系,共同做好我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治疗康复和应急处置工作。

社区管理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康复影响论文 篇6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致残者,多模式社区日间康复,精神症状

精神分裂症患者除了住院治疗以外,目前社区康复模式在国内也逐步兴起。国内外研究均显示,社区康复具有投入低、覆盖广的特点,在确保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最大程度的康复干预的同时,有效节约了卫生资源[1,2]。由于精神分裂症的致残率极高,许多患者出院进行社区康复时已经存在明显残疾,因此社区康复的有效与否与精神分裂症致残患者的最终结局密切相关[3,4]。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多模式社区日间康复对精神分裂症致残者精神症状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成都市武侯区玉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册的精神分裂症致残者36例纳入本研究。入选标准:①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②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且理解能力正常;③能够配合完成社区干预。排除标准:①妊娠或者哺乳期女性;②伴脑部良恶性肿瘤性疾病;③伴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④患者家属自愿放弃治疗;⑤临床资料缺失或者不完整。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8例。对照组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1~59岁,平均(40.27±5.48)岁;病程1~6年,平均(3.17±0.45)年。观察组中男9例,女9例;年龄21~58岁,平均(40.51±5.27)岁;病程1~5年,平均(3.09±0.43)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社区常规干预,社区人员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并定期进行家访,对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价,对其主要照料者进行基础的健康宣教。

观察组接受多模式社区日间康复。①医护工作小组:由精神科医师、全科医师、护士、街道助残员等组成医疗团队,按照各司其职、统一协助的原则实施各项干预措施[5]。②支持性心理治疗:精神科及全科医师为精神分裂症致残者提供个体化的心理干预,主要包括患病后的心境、家属的不理解、社会的歧视等。通过倾听、指导、鼓励、促进自助等方式,每隔1周进行1次,每次持续时间30 min左右。责任医师帮助患者及其主要照料者积极面对自身核心问题,使患者学会自我管理及自我放松,缓解精神病症状[6]。③社会技能康复:由精神科医师及全科医师担任康复治疗师,采取8~10人一组进行集合性训练,每周进行2次训练,每次持续时间60~90 min,具体包括生活自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角色扮演技能、认知能力等训练。④职业康复:采用小组形式进行职业康复训练,每组8~10人,由街道助残员负责,每隔1周开展1次,主要训练项目包括产品外包装盒制作、清点原料、发料加工、成品装箱、电脑录入、结算等[7]。⑤专题讲座:每月开展1次专题讲座,由区精神卫生中心专家授课,重点讲授精神卫生知识、康复技能知识。⑥药物指导:向患者及其主要照料者系统讲解精神分裂症病因、发病过程、药物治疗作用及副作用、维持治疗的重要性等。共干预6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 共情能力

采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测量患者的治疗前后共情能力,该量表包括观点采择(PT)、想象力(FS)、共情性关心(EC)、个人痛苦(PD)4个方面,共22个条目,采用0~4级评分,总得分最高88分,最低0分,评分值越高,表明共情水平越高。

1.3.2 精神症状

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价患者的干预前后精神症状,包括7项阳性量表、7项阴性量表、16项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为0~7级评分,阳性、阴性量表得分范围均为7~49分,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得分范围为16~112分,分值越高,表明病情越严重。

1.3.3 康复效果

采用Morn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评价患者的康复质量,包括依赖性、活动能力、社交能力、症状行为表现4部分,包括28个项目,采用0~7级评分,总得分范围为0~196分,分值越高,表明康复状态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共情能力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共情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观点采择、想象力、共情性关心、个人痛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多模式社区日间康复干预后,共情能力中的观点采择、想象力、共情性关心、个人痛苦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干预前后精神症状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PAN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PANSS量表中阳性评分、阴性评分、一般病理评分及总分值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PANSS量表中阳性评分、阴性评分、一般病理评分及总分值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干预前后康复效果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康复效果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MRSS量表中依赖性、活动能力、社交能力、症状行为表现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依赖性、活动能力、社交能力、症状行为表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多于青壮年缓慢起病,临床中表现为思维、知觉、情感、行为等综合症状,患者早期意识及认知正常,随着疾病加重或者反复发作,逐步出现认知功能损伤甚至精神残疾。相关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致残率高达93.8%,且病情迁延的患者终生致残率为68.8%,精神分裂症患者平均寿命缩短25年左右,足见其危害严重性及早期干预的必要性[8]。精神分裂症致残是指患者疾病持续1年以上未愈,存在认知、情感及行为障碍,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及社会参与异常[9]。精神分裂症致残者多数病情严重,需要针对性干预以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以及残疾程度的加重,但是目前由于住院医疗资源的短缺,精神分裂症致残患者的主要治疗阵地为家及社区,社区干预也成为左右精神分裂症致残患者病情走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国内较多学者提出应加强社区干预支持力度,重视社区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作用[10,11]。

日间康复是介于门急诊与住院之间的一种诊疗模式,以出院后需要重新适应社会的精神障碍患者为主要康复对象,由专业康复师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并制订合理的康复计划[12,13]。精神分裂症患者白天进入社区进行康复治疗,晚上在家中正常生活,在各类日间诊疗活动中训练患者学习基本生活技能,优化社会功能,提高治疗依从性。目前多模式社区日间康复已经在一些中大型城市获得试点应用,多数学者对该模式在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回归社会方面的作用持肯定态度,但是关于多模式社区日间康复的研究报道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更多的临床实践加以明确其在优化患者精神病症状、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的作用。本次研究将多模式社区日间康复用于精神分裂症致残患者的干预中,将个体化指导与群体化干预相结合,使患者的治疗完成院内向院外的平稳过渡。通过与常规干预组患者的精神症状及康复质量进行对比,明确多模式社区日间康复对精神分裂症致残患者的意义[14]。

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共情加工缺陷,归因和共情是一种高级社会认知功能,反映机体对他人心理状态推断的认知加工过程[15]。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归因方式障碍,易将正性事件归因于自我,将负性生活事件归因于外部他人,故具有强烈的责备他人倾向,表现为共情缺陷,这也是患者负性情绪积累、人格逐步扭曲的根本原因之一[15]。IRI-C量表是判断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情能力的最常用量表,从观点采择、想象力、共情性关心、个人痛苦4方面进行全方位分析,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干预后以上4项指标分值均较高,提示多模式社区日间康复干预有助于提升精神分裂症致残患者的共情能力,这是患者病情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说明社区日间康复干预对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有益。精神症状变化是判断精神分裂症治疗有效与否的最基本、最主要指标之一,PANSS量表也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常用的疾病严重程度判断量表,其评分值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远期残疾程度等均具有直接相关关系[16]。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干预后阳性评分、阴性评分、一般病理评分及总分值均大幅降低,提示多模式社区日间康复可有效优化精神分裂症致残患者的精神病症状,在降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抑制精神残疾持续加重方面具有正面作用。这主要与社区康复中个体化的支持性心理治疗缓解患者的恐惧不安,群体化干预提升患者的社会技能相关[17,18,19,20]。

WHO倡导神经分裂症以社区为基础开展非住院化康复模式,将患者的康复重点逐步由医院转向社区。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多模式社区日间康复干预,采用群体化干预及个体化指导为主要手段,结合支持性心理干预、社会技能训练、健康教育等措施,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全方面功能恢复[21,22]。MRSS量表可以客观判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依赖性、活动能力、社交能力、症状行为表现评分值均较低,提示患者的康复效果较好。

社区管理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康复影响论文 篇7

关键词医院社区家庭康复管理模式脑卒中偏瘫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311

脑卒中患者往往遗留严重的残疾,给家庭生活和社会生存能力带来巨大障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而又漫长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分3个阶段分别进行康复训练。综合的康复管理模式能够使患者接受系统的康复训练,促进功能的恢复[1,2]。分别使用医院-社区-家庭康复和医院康复两种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观察两种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并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2~12月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入院时起病时间1~7天,经头CT检查确诊为脑卒中,并遗留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例,男20例(40%),女30例(60%),病程1~5天;对照组50例,男25例(50%),女25例(50%),病程2~7天。两组的年龄、性别、运动功能、体重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经头CT确诊的脑卒中患者;发病后遗留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入院时发病时间1~7天。

排除标准:既往有脑卒中病史,并遗留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既往有外伤等造成残疾影响肢体活动功能的。

方法:观察组依据医院-社区-家庭康复的管理模式包括:①医院康复:为脑卒中急性期的患者,在合理用药的同时配合康复训练,时间两周;②社区康复: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出院后在社区卫生中心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时间半年;③家庭康复:为脑卒中后遗症期的患者,在医护人员对患者家属进行康复指导后,使家属能够在家中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间为发病后6~8个月。对照组只给予患者医院康复,时间2周。观察两组8个月后的运动功能。

疗效判断标准:8个月后,两组依据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标准,观察两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统计学处理:依据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用t检验,计数用X2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康复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康复治疗8个月后,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治疗后运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进行康复治疗前和治疗8个月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结果比较,见表1。

讨论

急性脑卒中的患者选择及时住院治疗,通过合理用药,保持生命体征平稳,挽救即将被破坏的缺血缺氧组织,建立侧支循环,恢复局部组织的供血,将脑组织的损伤降低到最小程度。但是已经受损的脑组织造成的神经功能的缺损,需要配合早期康复治疗来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此期主要以医院康复师实施康复治疗,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方案,增强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

恢复期是在患者出院后,病情好转,遗留肢体活动不利症状。此期转入社区康复中心,根据医院康复的效果进行新的康复评定,制定合理的康复方案,由社区康复师进行康复治疗[3]。此期主要注重肢体活动的恢复,增加日常活动的训练,如穿衣、步行练习、上下楼梯等基本活动功能,观察肌张力的情况,防止肢体痉挛。

经过医院康复和社区康复,患者的运动功能已经逐渐恢复,日常生活功能基本自理,但是存在一定的后遗症,这就需要家庭的积极康复治疗[4]。此期患者家属在康复师的指导下在家中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协助患者自理日常生活,培养患者积极生活的信心,督促患者勤于运动锻炼,防止肌肉萎缩,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总之,医院-社区-家庭康复管理模式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阶梯型的康复治疗,在本次研究中,所选取的100例患者,在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实施相应的康复方案,经过8个月的康复治疗,阶梯型的康复模式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结果显示,观察组康复治疗后运动功能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医院-社区-家庭康复管理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意义重大,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戴文娟,张春英,曾国勇.规范化康复管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3):377-378.

2刘俊青,么丽春.社区分级康复管理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费用效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7):1596-1598.

3吴矿文,江滨,梁杰,等.脑卒中社区康复简易适宜技术在社区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35:4025-4027.

4吴珺,谢火芳,张红.家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5):273-274.

[ZK)][HT][FL)][HJ]

护理干预对精神病患者康复的影响 篇8

关键词:护理干预,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精神疾病[1]是指在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 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 导致认识、情感、行为与意志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一类疾病。精神病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方法与康复效果密切相关。为进一步研究精神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模式, 我院对20例精神病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了积极的护理措施, 并与单纯常规护理组进行了对照,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5月—2009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精神病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 (1) 符合精神病诊断标准[2]的精神病患者; (2) 具有一定文化程度, 能填表合作, 且能独立完成答卷; (3) 精神病症状基本缓解; (4) 年龄35~57岁。排除标准: (1) 具有严重躯体疾病及脑器质性疾病者; (2) 依从性差者。符合标准的4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 (常规护理, n=20) 和康复组 (常规护理+心理干预+活动能力干预, n=20) 。对照组中男8例, 女12例;诊断为精神分裂症13例, 情感性精神疾病4例, 偏执型分裂症3例;首次发病10例, 复发10例。康复组中男9例, 女11例;诊断为精神分裂症15例, 情感性精神疾病3例, 偏执型分裂症2例;首次发病12例, 复发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间具有均衡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方法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

1.2.2 康复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护理干预措施。 (1) 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护士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基础与患者交流, 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使其身心愉快, 从而影响和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护士应掌握每个患者的心理特点, 必要时单独进行心理疏导, 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向患者家属讲解疾病知识, 使其正确对待患者, 懂得如何促进患者的康复, 巩固治疗效果, 减少疾病复发。 (2) 活动能力干预:患者因药物及病情等原因不愿意活动, 可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 鼓励其参加娱乐活动, 如听音乐、跳舞、唱歌、画画、球类、棋牌等, 转移患者对病态体验的注意力, 保持一定的活动能力。定期组织患者进行一定范围的户外活动, 亲近自然, 接触阳光, 也有利于疾病康复。让患者自行管理个人生活物品, 鼓励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 如叠被、拖地等, 对于患者的表现给予赏识, 以增强其生活自理能力。让住院时间较长、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患者参与一些病室管理工作, 如分饭、组织活动等, 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激发潜在的能力[2,3,4,5]。

1.3 评价工具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阴性精神症状量表 (SANS) 作为评估工具。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处理, 组间均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SDS及SANS评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后康复组的SAS、SDS及SANS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精神病患者由于大脑功能紊乱, 表现为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异常或偏离。护理干预是行为矫正的一部分, 可改变个体异常的心理和躯体症状以建立健康行为, 通过给患者制定详细的康复计划及教育内容, 激发患者恢复工作和重返社会的潜力, 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延缓精神衰退[6,7]。在本研究中, 康复组和对照组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 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后, 康复组的焦虑和抑郁等阴性症状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心理和活动能力的护理干预后, 能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丰富患者的住院生活, 激发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增强了临床的各种治疗效果, 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李凌江.精神科护理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2]武宁强, 李云峰.精神病诊断和分类的统一标准的发展与文化修订[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07, 1:61-63.

[3]袁耿清.医用心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1.

[4]周益花.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科病房的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 (19) :105.

[5]刘丹丹.护理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 (6) :123.

[6]肖云.浅谈精神科护士的语言技巧[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 (1) :74.

[7]符爱琴.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及药物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 (15) :147.

社区管理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康复影响论文 篇9

1 临床资料

本组80例均通过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首发病例, 且都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和肢体障碍。其中男46例, 女34例;年龄8~71岁, 平均 (46±3.3) 岁。

2 方法

2.1 分组与治疗

将80例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方面大体相似。两出入院时均采用Loewenstein认知评定量表 (LOTCA) 、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平衡量表对其认知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和平衡功能障碍进行评定。两组均给予相应的治疗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相应治疗后进行康复训练。

2.2 护理方法

2.2.1 常规护理

2.2.1. 1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感知觉、记忆力、注意力、言语、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患者的意识、瞳孔、肢体活动、生命体征变化等, 做好动态记录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严加防范有认知障碍伴精神症状的患者, 因各种原因出现自杀、自伤、冲动伤人、毁物等行为。2.2.1.2安全与生活护理病室环境保持安静、舒适、安全、光线柔和。嘱家属保持患者生活的规律性,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护理人员鼓励病情轻者生活自理。行走不便者应搀扶, 防止跌倒。认知障碍严重者多伴有精神症状, 对情绪躁动、兴奋型患者, 应专人看护, 加床栏, 必要时应用保护性约束带, 约束带使用前向家属说明目的和注意事项, 征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保持患者肢体于功能位, 松紧适宜, 定时放松, 注意观察约束部位的皮肤颜色, 以防血液循环受阻。加强生活护理, 每天做好患者口腔、皮肤的护理。保持床单整洁, 帮助卧床患者每2小时翻身1次, 按摩受压部位和骨突处。

2.2.1. 3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多与患者交流, 专心倾听并用通俗语言解释其提出的问题, 情感上给予支持和同情, 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患者进行行为矫正疗法, 鼓励其面对现实, 学会放松, 逐步消除恐惧、焦虑及抑郁等心理。

2.2.1. 4 早期训练护理因听觉是大脑皮质功能恢复的

信号, 为尽早恢复听觉, 意识不清者给予轻音乐6~8小时/天, 并嘱家属经常呼唤患者姓名、讲述往事等。经常到病房用手电光观察瞳孔, 利用光线刺激促进其视力恢复。用温水擦拭患者皮肤2~3次/天, 嘱家属多抚摸其皮肤。

2.2.2 康复训练

2.2.2. 1 记忆力训练

训练原则为患者每次需记的内容要少, 信息呈现的时间要长, 两种信息出现的间隔时间要长些, 可采用P Q R S T法和编故事法。护理人员通常将要记住的内容按照患者的习惯或爱好编成一个小故事, 也可用辅助物如日记、记事本鼓励患者将家庭地址、常用电话号码记录上。嘱患者携带记事本, 经常查阅。每次训练时间要短, 利用视、听、触、嗅、运动等多种感觉输入来配合训练, 从简到繁、从部分到全部。训练过程中细声慢语地提问, 耐心等待回答, 回答正确予以鼓励。

2.2.2. 2 注意力训练

让患者删除指定的符号或数字, 其大小、颜色、重复率以及难度都可变化。猜测游戏, 即取两个透明玻璃杯和一个弹球, 在患者注视下将一玻璃杯覆盖在弹球上, 让患者指出杯中是否有弹球。反复数次, 患者猜测无误后改用两个不透明的杯子, 操作同上, 以后逐渐增加杯子数量。

2.2.2. 3 感知力训练

采用积木拼图练习和推理、联想训练, 采用一对一的训练方式, 1次/天, 45分钟/次。鼓励家属参与训练, 以了解患者的情况, 并在非记录时间内加强对患者指导。

2.2.2. 4 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对数字感兴趣的患者采用排列数字计算训练。还有物品分类训练, 即让患者识别和记忆的物品, 根据其共性进行家具类、食物类、衣服类等分类。如果患者有困难, 可给予帮助训练, 成功后增加难度。按规定分为植物、动物、奶类、豆制品等, 并进行分类放置。

对于康复期的训练, 护理人员要细心, 还需有爱心、耐心、恒心。坚持鼓励和指导家属共同参与训练, 相互配合, 保证患者得到长期、系统、合理的训练。

3 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 入院时两组各项评分差别不大;出院时研究组B a r t h e l指数评分、L O T C A评分和F u g 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研究组日常生活能力强于对照组、认知障碍和平衡功能障碍轻于对照组。出院时各组评分均明显高于入院时, 表明出院时两组病情较入院时均有明显好转。

4 讨论

认知功能属于大脑皮层高级活动范畴, 包括感觉、知觉、判断等方面能力, 是人对外界事物的全面感知。认知障碍是脑损伤最常见的功能障碍, 表现为意识不清, 逆行性遗忘、顺行性遗忘, 虚构、错构, 专注力和注意力易分散, 知觉混乱、丧失自我意识, 交流障碍, 感知障碍。本文结果显示, 通过对患者及早介入认知评估, 进行视、听、触、注意力、记忆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训练, 有利于协助患者最大限度发挥各项潜能, 提高其自控能力和生存质量。医护人员帮助其恢复功能由“替代护理”转变为“自我护理”逐步实现自我照顾, 独立生活[1]。

参考文献

社区管理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康复影响论文 篇10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团体心理干预,自尊,社会支持,自我效能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精神疾病,它是一组具有广泛认知功能障碍的疾病,自我意识障碍是患者临床的一个特征表现。患者经过治疗进入恢复期后,自知力逐渐恢复,但常产生病耻感、悲观失望、自责,对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产生消极影响,回避人际交往,另外社会的偏见和其他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而缺乏自信和自尊,从而对自己有效作用于环境的能力产生质疑,影响其自我效能感,常自我孤立,甚至与家人或朋友相处也感到不自在,久而久之,家人和朋友也会回避他们,病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受到破坏,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影响疾病的康复和治疗。已有研究证实,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效能感、自尊水平较低[1,2,3],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从亲人、朋友、同事等处获得的社会支持,都普遍不及正常人[4]。故提高患者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改善当前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体系的状况,是患者全面康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环节。

尽管随着抗精神病药物的介入,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能够得到显著改善,多种抗精神病药物能有效地控制其精神症状,但对是否能够改善其社会功能仍没有确切的证据[5,6,7],目前许多学者认同这样的观点:从理论上讲,只有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二者合理有效的结合,才可能是最佳选择[8]。心理干预有个体干预、团体干预、家庭干预等心理社会干预,而团体心理干预较之其它形式,能为参与者创设较好的人际互动氛围,并能促使参与者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深入探索自我,重新认识自我,更好地接纳自我,并提高自信、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本文旨在讨论通过团体心理干预提高患者的自尊、自我效能、社会支持水平,以期促进患者全面康复,降低疾病复发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3年1月1日前纳入辖区精神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内的社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随机抽取150例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病情处于恢复期,患者处于服用维持量的抗精神药物,且幻觉妄想等阳性精神症状基本控制,自知力基本恢复,PANSS量表分≤60分,年龄在18~60岁之间,病程≤10年,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能够并自愿配合完成调查,经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将符合入组标准的研究对象按照1:1比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因复发住院、动迁失访原因脱落2人,两组共完成148例。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仅接受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包括药物治疗、门诊社区随访;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干预前后分别对两组自尊量表(SES)、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进行评分并做比较。心理干预采用团体心理干预,由心理咨询师带领,在社区医生、家属、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下,以8~10人为1组,给予团体心理干预,1周1次,每次120分钟,共8次,分3个阶段进行。

准备阶段(1周):主要内容为用最好记的方式介绍自己的名字和特点,采用“叠罗汉”团体互动游戏形式展开,促进成员尽快相互认识,互相了解、树立友好、平等、和睦,起到“预热”作用,从而使团体干预能够顺利进行。

实施阶段(6周):内容有(1)疾病相关知识讲解,重点讲解精神分裂症临床表现、复发先兆及学会如何识别药物副作用及坚持服药的重要性,树立正确态度,使患者主动遵医嘱服药,减低病情复发率,采用先讲座后知识有奖竞赛的形式。(2)克服耻病感,通过观看电影片段《美丽心灵》后,以讨论形式开展互动,自由发言,分享自身的观后感受,以促进自我接纳的情感体验。(3)克服自卑心理,通过“我的优点”为主题开展互动,成员之间分享体验,以改善自我态度和评价。(4)回顾个人成绩,通过“回顾个人成功史”情景模拟形式进行互动,以建立自我效能感。(5)作业疗法,通过烘焙制作、成品展示、品尝分享形式体会成功的快乐,以巩固效能感。(6)社会支持的挖掘和利用,通过角色扮演形式寻找和发现,挖掘日常生活中可利用的资源,让学员们发现自己身边是存在许多社会支持,能更积极乐观地发现和接受周围环境的支持,以提高社会支持的利用度。

结束阶段(1周):结束干预,巩固疗效,内容为总结团体活动经验,讨论团体干预对自身的改变,从而恰当的运用到实际当中去达到治疗效果。

1.2.2 研究工具:

(1)个人一般情况调查表,为自设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态、文化程度、家族史、病程、发病次数等。(2)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此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采用4级评分,总分范围10~40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3)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用于测量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共有10个条目,总分10~40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水平越高。(4)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puport Rate Scale,SSRS),此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包括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采用4级评分,分值越高说明获得的社会支持越高。

1.2.3 效果评定: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精神科专业人员在干预前后分别对两组进行评估,一致性检验ICC(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为0.82~0.89。

1.3 统计学处理

资料采用Epidata3.02建立数据库,进行录入,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干预组75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34例;对照组73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3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家族史、病程和发病次数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ES、GSES和SSRS及其各维度各项得分比较

组内比较:对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测评的各项SES、GSES和SSRS及其各维度得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干预组患者的自尊、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分、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在接受两个月的团体心理干预后,较干预前得到了明显的提高(P<0.01)。对照组两个月后测评各项SES、GSES和SSRS及其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组间比较:在干预前后分别对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测评各项SES、GSES和SSRS及其各维度得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组干预前基线测评上述各项得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两个月后测评SES、GSES和SSRS及其各维度得分,两组间均有显著差异,其中SES、GSES、主观支持得分比较(P<0.05),客观支持分、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比较(P<0.01),干预组在接受两个月团体心理干预后,较对照组各项得分有了明显的提高,见表2。

SSRS维度1-客观支持分,SSRS维度2-主观支持分,SSRS维度3-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P<0.05,**P<0.01。

3 讨论

3.1 团体心理干预对患者自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自我意识是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3个主要部分,而自尊、自我效能感同属于自我意识中的自我体验部分[9]。自尊被称为“心理健康的核心”[10],它的发展对个体的身心健康、社会适应都有重要的影响。Coopersmith曾归纳不同自尊者的人格特征,得出结论为高自尊者能有效适应环境需求,倾向于采取主动、果断的看法来迎合环境需求,而低自尊者则倾向于被动的态度去适应环境需求[11]。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12]。Tattersall倡导在慢性病的治疗中通过增强患者的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鼓励他们自我决策,应用自己的见识和技术等实施管理[13]。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鼓励患者自我管理是减少复发、减轻家庭负担、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

本资料显示,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进行两个月的团体心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自尊(SES)、自我效能感(GSES)较干预前有了明显的提高(P<0.01),并且与对照组呈现出显著的差异(P<0.05),说明在经过两个月系统的心理干预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尊、自我效能感得到了提高,自我评价得到改善,对应环境的能力更有信心,这与王春梅等的研究一致[14]。

3.2 团体心理干预对患者社会支持的影响

社会支持是以个体(被支持者)为中心,个体及周围与之有接触的人(支持者),以及个体与这些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支持性的活动)所构成的系统[15]。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程度的高低,对其预后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接触和情感交流,从而减少患者的情感和社会退缩,社会支持对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症状,尤其是阴性症状具有保护作用[16]。社会关系的维系是精神病患者真正走向康复的重要因素。

本资料显示,在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两个月的团体心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除了社会支持维度1(客观支持分)外,其余社会支持(SSRS)总分及社会支持维度2(主观支持分)、维度3(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各方面较干预前均有了明显的提高(P<0.01),并且在社会支持总分和各维度方面与对照组均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这说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亦有改善,通过团体心理干预,患者能够更积极地发现、寻求和接受来自周围环境的各种支持,主动倾诉自己的困难和压力,而不是因为社会退缩、自卑等因素[17],而影响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水平。但对社会支持的维度1(客观支持),可能是由于每位患者所处的环境和周围其他人的时间、经济等各种状况相对稳定,患者所接受到的实际支持与帮助水平也相对稳定,在短时间内较难因其自身的因素而发生很大的改变,因此,团体心理干预后在此维度上组内的差异并不显著。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工程,涉及到家庭、社会、医院、社区等综合因素。综上所述,作为重要的心理社会因素,团体心理干预可提高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尊、自我效能感,改善他们的社会支持状况。在疾病康复治疗中,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专业、系统的心理干预,促使患者接受自己、悦纳自己,肯定自己,消除无力感、挫败感,促使其自尊、自我效能感得到提高,同时,在团体心理干预中,通过恰当的引导,帮助患者在与其他病友的互动中改变固有观念,主动去探寻和体会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同时,引导其提高对支持的利用度,并且学会主动帮助别人,为获得稳定的支持打下基础。

上一篇:小学建队日国旗下讲话下一篇:2023--2024学年培优辅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