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通用8篇)

论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篇1

中文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农产品出口大幅度增长,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但是,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形势依然严峻。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发达国家利用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进行制约和限制。因此,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和卫生水平,灵活运用WTO规则突破和跨越农产品出口中遭遇的绿色壁垒,乃我国农业的当务之急。

本文主要阐明了绿色贸易壁垒及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对策,旨在降低绿色贸易壁垒对现行我国农业的不利影响,并推动我国农业朝着可持续性的绿色农业方向发展。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出口

目录

一、绿色贸易壁垒义„„„„„„„„„„„„„„„„„„„„„„„„4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4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4

(三)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5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5

(一)绿色壁垒限制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范围 „„„„„„„„„„„„„ 5

(二)绿色壁垒加大了我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6

(三)绿色壁垒降低了我国出口农产品的竞争能力„„„„„„„„6

(四)加大了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控制„„„„„„„„„„„„„6

三、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措施„„„„„„„„„„„„„6

(一)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7

(二)改善农产品出口经营方式,大力开发农产品绿色营销„„„„„„„„„7

(三)加快提高中国农产品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7

(四)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加快技术创新„„„„„„„„„„„„„„„8

(五)认真实施农业可持续战略,重视发展环保农业„„„„„„„„„„„8 参考文献.„„„„„„„„„„„„„„„„„„„„„„„„„„„„„„10 致谢 „„„„„„„„„„„„„„„„„„„„„„„„„„„„„„„„11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大幅度增长,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但是,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形势依然严峻。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发达国家利用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进行制约和限制。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含义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及产生的原因

国际贸易壁垒分为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传统的贸易壁垒主要是关税壁垒。但随着世贸组织的推动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贸易自由化的需要,关税壁垒的作用日渐减弱。于是,各种非关税壁垒开始兴起,针对农产品的绿色壁垒就是其中一种。绿色壁垒又称环境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国家以保护环境、维护生产和消费安全以及人类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或制订严格的强制性法规,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贸易壁垒。

绿色壁垒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随着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政府对包括贸易在内的各个邻域的环境保护措施不断加强。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贸易自由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以后,作为主要贸易壁垒形式的关税逐步降低,同时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也逐步拆除,因而,用关税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来限制进口的余地已经很少,有了环保原因作前提,绿色壁垒作为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便应运而生。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所谓绿色壁垒,是在现代国际贸易中,商品进口国以保护人类健康、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名,通过制定、颁布、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环保技术标准,使国外产品无法进入或进入时受到一定限制、以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一种强制性的非关税措施。绿色壁垒是贸易壁垒的一种,又称为环保壁垒、生态壁垒。“绿色”,是指环境安全与生态保护。绿色壁垒是指一个国家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保为理由和目标,为限制外国商品进口所设置的贸易障碍,它不仅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国际条约的支持。但在实践中,一些国家往往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借口,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对外国商品进口专门设置某些带有歧视性的或对正常环保本无必

要的贸易障碍,以达到保护本国产业的目的。

绿色贸易壁垒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绿色关税制度、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补贴制度等多种形式。

(三)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

1.虚假性。绿色贸易壁垒一般都打着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幌子,貌似合理,实则是限制进口的不合理的制造贸易障碍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

2.不平衡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状况已呈现极大的不平衡性。而发达国家无视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情况,以其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提出过高标准,把发展的不平衡导入国际贸易领域,引致更多的不平衡。

3.隐蔽性。种种绿色贸易壁垒借环境保护之名,隐蔽于具体的贸易法规规定、国际公约的执行过程之中,成为进口国拒绝外国产品的“核武器”。

4.广泛性。绿色保护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涉及资源环境与人类健康有关商品的生产。销售方面的规定和限制,而且对那些需要达到一定安全、卫生、防污等标准的工业制成品亦产生巨大的压力。

5.坚固性。绿色贸易壁垒抓住人们提高消费质量关注生态环境的心理,根据本国市场和消费者的情况超高标准制定,先入为主,制造进口品的消费障碍,具有坚固的限制进口的堡垒作用。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的影响

我国已加入WTO,根据非歧视原则,各成员国原来针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歧视性规定已经取消,市场进一步对我国开放,但与此同时我国农产品出口更加频繁地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特别是绿色贸易壁垒。绿色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它正在削弱或部分抵消我国传统出口产品的优势,使我国丧失加入WTO后可能赢得的贸易机会。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绿色壁垒限制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范围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是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及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而这些国家恰恰又是实施绿色壁垒比较严重的国家。它们凭借先进的技术优势,制定了严格的卫生及动植物检验检疫制度、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技术标准、农药及有毒物的残留量和对产品包装及包装废弃物的处理要求等。这些复杂、苛刻的标准和制度,严重地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范围,许多农产品因不合这些规定和要求而不能出口。

(二)绿色壁垒加大了我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

实行绿色壁垒的国家和地区,不仅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绿色技术标准,而且实行严格而又繁琐的进口检疫制度。比如,美国在进口管理上,除了坚持实行原有的注册认证制度外,近年来又实行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和水产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认证制度,许多指标数据要求精确到小数点二三位,技术欠发达国家很难达到其要求。又如日本,对进口大米的检测有一百多道程序。2003年1月末,欧盟国家以食品安全为由对我国的动物源性食品出口进行封关,仅此一项就使8万多山东农产品和加工出口企业大幅减收,使山东省减少创汇3亿美元。欧盟此举还引起了挪威、匈牙利等国对我国的动物源食品进行封关,日韩、沙特等国相继提高了对我国的动物源性食品的检疫标准。

(三)绿色壁垒降低了我国出口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1.绿色关税方面。近年来,西方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对农产品的进口不断收取环境补贴和进行环境倾销调查,对污染环境或影响生态的农产品课以进口附加税,甚至限制、禁止进口。

2.市场准入方面。进口国要对出口国的生产设备进行检查,从而保证进口的产品能够满足本国环保标准的要求。这样,出口商将额外付出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增加产品成本,恶化出口国。

3.绿色环境标志制度方面。目前,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绿色环境标志制度,要将产品出口到这些国家,必须在申请和审查合格并取得绿色环境标志以后方可进行,没有环境标志的产品要受到数量和价格方面的限制。可见,绿色壁垒使得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费用大大增加,直接增加了出口产品的成本,削弱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影响了效益,减少了出口。

(四)加强了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控制

发达国家凭借贸易大国的地位和先进的技术优势,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法规和相对苛刻的技术标准,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出口实行控制,加之世贸组织目前对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并未做出明确规范,致使发达国家成员利用这一“灰色区域”,打

“擦边球”,借保护环境之名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歧视,我国在这方面深受其害。

三、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措施

(一)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实施农业标准化,既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动我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又可以促进农产品优质化,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因此,应加强对国际农业标准的研究,根据农产品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更新农业标准,并使农产品品质标准与安全卫生、分级、包装、运输标准相配

套,通过逐步完善,形成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使农业生产、加工、管理和服务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此外,还应加强对世界产业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及标准趋势的长期跟踪和预测研究。当前,特别是要加强对我国具有发展潜力、市场容量大的农产品技术领域的环境标准国际化研究,如茶叶的农药残留限量检验标准。政府要部署未来20年内新兴农业技术领域的技术法规与标准及相关技术手段的应用性研究,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环境标准检验机构,提高我国环境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二)改善农产品出口经营方式,大力开发农产品绿色营销

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生产、经营比较分散,生产、加工、销售相互脱节,带来的恶果:一是经营企业争闯国门,产品品质和经营质量良芳不齐,影响了我国出口产品声誉;二是信息不灵,产品适需能力差,缺乏竞争力;三是经营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善农产品出口经营方式。主要措施:一是加强出口经营企业的经济联合。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专业化集团公司,使农产品出口经营实现专业化、集团化、规模化,以增强其经济实力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二是建立出口创汇农业体系。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骨干,采取“公命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农产品加工、出口一体化,以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出口农产品经营成本。三是开展农产品绿色营销。牢固树立环保意识,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环保技术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绿化”产品价值链,并尽可能地争取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质量认证,冲破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壁垒,赢得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和对外贸易效益。

(三)加快提高中国农产品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前景十分看好,为减少我国农产品贸易的风险,扩大出口机会,提出以下建议:(1)力争尽快建立农产品贸易信息中心,建立专门为解决农产品贸易紧急情况的部门,如农产品贸易行业协会以及农产品贸易谈判专家组,这一方面可以防范在世贸组织中被提起诉讼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世贸组织谈判,减少农产品出口的贸易壁垒。(2)农产品加工企业应努力提高自身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开发和研制适应消费的多样化的农产品品种。(3)充分发挥和利用媒体的广告效应和多种促销手段,提高国内农产品品牌形象,促进国内农产品的销售和提高市场份额。(4)逐步转变以低价促进出口为以高质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方式,特别是对保鲜农产品的出口应该加强等级规格管理,从强调“量大”向“重质适量”的方向发展,让农产品进口国无可挑剔。

(四)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加快技术创新

提高农产品质量,不仅是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要求,更是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身体健康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防止绿色壁垒中的作用,培育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环保要求的农作物新品种。面对绿色壁垒的存在,技术创新至关重要。首先,应重点加强现代生物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育种技术、病虫害监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在农产品生产方面的技术创新。其次,加快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包装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尽快改变我国在这些领域技术落后、瓶颈制约因素突出的现状,不断提升我国农产品的档次。

(五)认真实施农业可持续战略,重视发展环保农业

农业可持续发展也称为可持续发展农业,按照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是一种能够保护和维护土地、水和动植物资源,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潜力,能够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农业。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既讲经济效益,又讲社会效益,既考虑当代人的利益,又考虑到后代人的利益。其特点:一是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建立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二是重视对种植业、养殖业等进行全面规划,合理配置,节约利用能源,保护自然资源;三是重视采用有机农业技术,实行合理轮作、间作、套作、精耕细作和施用有机肥。这些特点,有利于组织绿色农业产品货源,对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把发展环保农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来抓,充分利用已经有的基础,建立环保农业基地,促使我国绿色食品生产的开发。

最后,在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对于日、韩等国周边市场以及欧洲市场的开拓。具体来讲,向日、韩及周边国家的农产品出口,一方面,应该加强政府间

关于农产品信息的交流,争取建立稳定的贸易关系;另一方面,加大从日本引进各种新品种,引进栽培技术以及推广品种的力度,重视农产品种植前的国际市场预测,力争对日、韩的出口实现定单种植。在开拓欧洲市场方面,国内农产品加工应该努力争取获得欧洲农产品加工质量规格的认证,这也是开拓欧洲市场的最重要的一步,是农产品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郭晖(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赖莉,曹繁有 我国农产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初探[J]·农村展望, 2003,(8)· [3]刘春煜 积极应对危及我国农产品的绿色贸易壁垒[J]·黑龙江对外贸易, 2003,(5)·

论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篇2

1.1 国际经济

所谓国际经济,就是在全球化视野之下,以全球化的眼光和宏观的视野和角度来观察和审视世界经济的走向。国际经济的成立条件是世界市场的形成。随着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国际市场的形成,当今国际社会中,国际经济与政治密切相关。中国从20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自主、主动地加入到了美元的货币体系当中,自觉将自己的经济发展与国际社会国际经济相联系起来。

1.2 金融动荡

金融行业区别于实体经济,具有虚拟性,变数大,受实体经济和市场预期等多方面的影响。随着金融行业的迅猛发展,以费现金远期交割,也就是按NDF为代表的金融行业的交易手段正在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连,在这个过程当中受多方面的影响,金融动荡不可避免。

1.3 农产品贸易

顾名思义,农产品贸易就是移动产品作为交易对象的贸易形式。与工业产品生产的流程不同的是,受商品生产方式的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受到气候、土壤、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特别是考虑到农产品是实际上为人们提供生活所必需的给养,并且为工业生产提供相当一部分的原材料,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农产品贸易的跌宕起伏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工业社会的生产和进行,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农产品贸易的流程涉及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具有14亿人口以上的人口大国来说,农产品贸易市场的交易方式乃至于市场样态的影响无疑是非常深刻的。

2 国际经济金融动荡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2.1 导致农产品市场价格动荡

金融行业的动荡,毕竟导致期货市场的动荡,而期货交易主要以农产品为主要对象。农产品价格在期货市场上的表现会直接作用于市场的信心,而市场对于农产品远景的预期,将会影响农产品当前的价格。此外,对于下游的零售商家和批货商而言,国际期货市场农产品价格的表现,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农产品收购行为和囤货行为。那是下游分销商的市场行为,也会引起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

农产品价格的动荡、特别是米面粮油,这些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动荡,会直接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会导致一个国家内民心不稳,进而出现一系列的政治后果。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国际经济金融动荡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假如波及到实体市场当中农产品的价格,后果非常严重。

2.2 引起市场抢购、商家惜售等现象

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最严重的情况就是农产品价格的整体全面上扬。区别于结构性的价格增长,如果农产品价格全部上扬,将会引起市场抢购,商家惜售等现象,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事实上,以大型商超和零售市场为代表的零售行业,本质上是企业,经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因此一旦国际期货市场上农产品价格出现波动,这些商家一定会有相关的行为,市场的抢购也会助长商家惜售,乃至于形成哄抬物价的气焰。

社会的和谐和民心的稳定,本质上是由充沛的物质环境和安定的生活氛围所提供的。

2.3 影响今后一个时期内农产品的种植结构

国际金融市场期货市场价格的波动,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市场对于某种农产品远期价格的预估。当一线的农民获知了如同农产品,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的价格处于低迷状态的时候,就会选择调整自己原有的种植结构,缩减市场不看好的产品价格的重视规模,提升紧俏农产品的种植规模。从局部上看,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是从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上来看,如果有国家和商人恶意操控国际期货市场,恶意引导某一国家的农民来放弃种植粮食产品,而去更多地种植经济作物,就会严重损害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而粮食安全失去保证,就会让这个国家在对外交往和军事政策方面受制于人。

3 应对金融动荡对农产品贸易影响的对策

3.1 政府出台规定,设定主要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之下,国家在应对金融动荡对农产品贸易影响的问题时,应该考虑由政府出台规定设定主要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这样做一方面能够保证投资者信心,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稳定国内的农产品市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在这个过程当中,国家应该考虑用实体补贴和金融惠农政策相结合的方法。采用金融手段,联合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有需要者提供必要的贷款支持,以帮助他们完成农产品的种植,进而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3.2 工商执法部门严格规范市场行为

首先,相关部门应该组织优势力量,制定合乎市场、行为逻辑的相关法律法规,以保证市场正常的运行,规范商家的行为。其次,工商执法部门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来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检查,对于违反相关条例的商家应该进行严厉的查处。

3.3 国家财政部门加强农产品种植对象的有效引导,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此外,国家财政部门应该加强对农产品种植对象的有效引导,给弱势的粮食产品种植提供必要的补贴,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财政部门对农产品种植对象的有效引导包括金融手段和物质手段两个层面。金融手段上,国家财政部门应该借助基层的金融财政机构,向那些确实有困难的农户有条件地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发放之前,应该以合同的形式,让农民保证种植粮食作物;在物质手段上,国家可以采用直接补贴的方式,对于那些大面积种植成规模的粮食作物的农户,应该给予一定的现金补贴以弥补他们种植粮食作物与种植经济作物之间的收入差距。

3.4 多种金融手段并用,维持金融市场秩序,保障金融安全

由于国际经济金融动荡对本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根本上应该在国际经济金融领域将矛盾解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国家应该考虑多个金融手段并用,维持金融市场的秩序,保证金融安全。考虑到我国现在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持续繁荣发展,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和话语权,在充分考虑现实情况之后,我国应该善于利用自己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优势地位,以保障国家金融安全为主要目标,施加一系列手段和政策。

4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金融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国际经济金融动荡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正在逐渐加深,为了应对当前的问题,国家应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势,集结优势力量,一致对外,并且充分利用宏观调控中的多种手段和方法,为我国的金融安全和粮食安全提供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谈儒勇.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12-13.

论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篇3

一、转基因产品的生产与国际贸易发展迅速

以转基因棉花、大豆等农产品为代表的作物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世界累计种植面积达到5.77亿公顷,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农户数量首次超过了1000万户,主要种植国依次是美国、阿根廷、巴西、加拿大、印度和中国,仅美国就种植了5460万公顷,占全球生物技术作物总面积的53%。据统计,在2006年的种植作物中,转基因大豆依然是最主要的种植作物,其占世界转基因作物总种植面积的57%;其次是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棉花和转基因油菜。据预测,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将继续增加,到2015年,将有40多个国家的至少2000万农户种植转基因作物达到2亿公顷。

转基因产品的销售额迅速增加。1995年,转基因产品的销售额约为7500万美元,2002年约为40亿美元,2003年增长到47.5亿美元,近10年间全球转基因产品的销售收入增加了近60倍。根据预计,2010年转基因产品的销售收入将达到250亿美元。

转基因产品的国际贸易流向明显,美洲国家成为转基因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亚洲和欧洲国家成为主要进口国,如:转基因大豆的出口国主要是美国、阿根廷和巴西。而转基因作物的进口地区主要是亚洲和欧洲。日本、韩国、中国和一些其他亚洲国家是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大豆的主要进口国。作为转基因农产品贸易流量最大的国家,美国不但确立了在转基因技术方面的巨大优势,并通过专利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努力将这种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我国已成为转基因产品的主要进口国与生产国。我国进口转基因产品的贸易额逐年上升,到1999年为止达7.5亿美元。2003年,中国农产品最大进口市场是北美洲,进口总值为55.6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的29.4%,从美国进口农产品总值高达50.1亿美元,主要产品为大豆,进口量为760万吨,进口总值为29亿美元,占进口美国农产品的比例为58%,其中大部分为转基因大豆。同时,我国成为转基因农产品大国,田间试验和商品化生产面积仅次于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居世界第四位,一些种类的产品具有较大的出口潜力。

二、转基因产品的国际争端不断发生

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是造成国际贸易争端的焦点。转基因产品安全性产生的原因来自于三方面:一是被转接的基因功能可能会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及相关的代谢产物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预测性,或尚无充分的试验证实其作为食品、饲料原料等产品的安全性;二是转基因产品对环境影响难以预测,盲目引进转基因作物可能会对引入地区的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影响;三是转基因产品作为一种商品,其本身的安全性,引入不当可能会对转基因相关产品的开放和相关产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转基因产品安全性对国际贸易影响范围广,涉及巨大的潜在贸易量。由于转基因产品在生产和销售时并没有被隔离开,所以所有和这些产品相关的贸易都会受到影响。以美国为例,这些商品大约占美国农业和食品出口的35%,价值120亿美元。如果把其加工原料中包含了转基因产品的产品和用转基因产品喂养的牲畜也算在内的话,估计这一比重会上升到70%,价值240亿美元。因此,安全性不仅影响转基因产品本身,其影响范围涉及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多个领域,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和社会生活关注的焦点。

产业、环境、质量管理是引起转基因产品贸易争端的三个主要因素。首先,为避免由于技术垄断而造成的产业损害。掌握技术优势、抢先采用转基因技术的厂商会有明显的市场优势,而转基因技术本身具有一种独特的垄断性。例如,美国公司一般都通过生物工程技术使其产品具有自我保护功能,使种子自我毁灭而不能像传统作物种子那样被再种植。其次,对环境影响的担心直接影响政府对转基因产品进出口的政策。欧洲的环保意识强烈,往往对可能危害环境和生态的问题非常敏感,特别是自疯牛病,二恶英事件以来这一趋势愈加明显。以环保、绿色为主要政治理念的环保主义势力近年来在欧洲政坛崛起,在政府和议会中的势力不断扩大,对决策过程施加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第三,标准与检测问题成为争端的直接诱因。目前,转基因产品普遍缺乏国际性的统一标准,各国在制定标准方面缺乏合作,而食品法规委员会、国际动物流行病局、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对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非常谨慎。同时,一些国家对转基因食品采取了极严格的检验制度,从而引起出口方的不满。例如,为了检验进口的土豆是否是转基因食品,可能不得不进行50—100次的化学检验。这将给国际贸易造成极大障碍。

三、规范转基因产品贸易的国际协定框架初步形成

各国对转基因产品贸易采取了不同管理政策,是转基因产品贸易争端的根本原因,需要国际性的贸易框架进行规范协调。WTO相关国际协定在贸易争端的调解和协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与转基因产品贸易相关的多边国际主要协定包括《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协定)、《贸易技术壁垒协定》(TBT协定)和《生物安全议定书》

(一)《SPS协定》中“预防原则”对转基因产品贸易的影响

预防原则是指“为了保护环境,各国应按照本国的能力,广泛适用预防措施,遇有严重或不可逆转损害的威胁时,不得以缺乏科学的、充分的、确定的证据为理由,延迟采取符合成本效益的措施防止环境恶化”。从《SPS协定》的规定来看,在WTO体制下,预防原则的适用受到“科学证据”条件的限制。但是,《SPS协议》也促进了预防原则的发展,即要求采取预防措施的依据必须是国际惯例及相关的国际标准,而不能根据各国自己对风险的单方面界定。这对防止贸易保护主义有积极影响。

预防原则的运用在WTO争端解决实践中也受到挑战。转基因技术本身还处于发展和提高阶段,转基因产品贸易的准入问题与风险防范尚在各国激烈的争论之中,因此不可能在国际标准上达成一致。加之各国产业结构、消费习惯、环保状况、技术研发能力、公众态度等因素的差异,预防原则对转基因产品争端的协调力度也非常有限。

(二)《TBT协定》中“措施成本”对转基因产品贸易的影响

根据TBT协议规定,成员国在实施上述强制性产品标准时不得对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TBT协议》规定,标签的成本一般应与制定该标准的目的相符,即产品标签的成本不应过分加重生产者的负担和损害消费者从标签上获得的利益。一些国家对产品标签、包装的规范非常严格、细致,而出口商可能会由此认为这些TBT措施大大增加了出口成本,在技术上也难以实现。转基因产品的检验分析过程漫长,也使出口商难以承受。

在欧、美转基因产品贸易争端中,美国反对强制性地对转基因食品加贴标签,而欧盟实行强制性标签监控制度。

(三)《生物安全议定书》对转基因产品贸易的影响

《生物安全议定书》是《生物多样性公约》下的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而控制和管理转基因生物越境转移、过境装卸所使用的国际法律文件。议定书本着对转基因食品的知情权和最终选择权的原则,规定了转基因食品进口国可以对出口国的产品实行安全评价和标志管理。依据议定书的目的,缔约国可以制定本国的转基因生物管理法规,但议定书同时要求缔约国的决定必须基于科学基础上的风险评估。由于目前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的威胁尚无科学定论,议定书也使用了“预防原则”,即在未掌握充分科学资料和知识的情况下,进口方可酌情就进口问题做出决定,以避免或尽最大限度减少转基因生物的威胁。

四、我国转基因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需要政策创新与技术创新

转基因产品是科技创新的结果,技术创新在转基因产业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我国是农业和人口大国,转基因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和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国已逐渐成为贸易大国,对外贸易额逐年增加,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日益活跃,在国际贸易中的角色越来越引人关注。但另一方面,我国技术研发能力较弱,贸易政策针对性不强,使转基因相关产业与贸易也面临着发达国家的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转基因产品的国际贸易已不仅仅关系到其贸易活动本身,而应从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角度来关注转基因产品的国际贸易问题。建议技术创新与政策创新并重,加强技术研发与储备,并合理运用国际规则制定有利于我国的转基因产业发展贸易政策,促进我国转基因产业与贸易的良性发展。

在技术创新方面,大力研究发展我国的优势领域,通过建立转基因作物中试示范基地的方式,充分利用和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基因是转基因产业的源头、生长点和制高点,源于基因的技术拓展将是新品开发的基础,一个基因可能成就一个企业,也可能带动一项产业。我国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动植物、微生物26万种,这些珍贵的资源为发展转基因技术的相关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政策创新方面,合理构建技术性贸易措施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与产业发展。由于转基因产品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建议相关部门在不歧视外国出口商的前提下制定专门针对转基因产品贸易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认证程序等,利用“转基因安全”的审定,设置高门槛,阻止外国产品随意进入我国市场。同时,也要重视宣传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把对转基因食品的选择权交给消费者。

论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篇4

3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 OURNAL OF SANM IN G COLL EGE

2003年9月Sep 12003 收稿日期:2003207205 作者简介:庄培章(1964-,男,福建惠安人,华侨大学国际经济系教授。刍论电子商务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 庄培章

(华侨大学国际经济系,福建泉州 362011 摘 要:随着电子商务的诞生和发展,对传统国际贸易的手段、方式乃至理念和管理模式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网络革命

中图分类号:F7

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343(200303-0017-05 伴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人们在信息共享和交流方面极大地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统的国际贸易正面临着新的挑战。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是一种以电子数据交换和因特网上交易为主要内容的新型贸易方式,它打破了地域分离,缩短了信息流动时间,使生产和消费更为贴近,降低了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传输处理成本,是对国际贸易的一次重大变革。[1](P306-323据预测,2003年全世界网上贸易规模将增长83%,达到1.3万亿美元的规模。网络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互联网蕴含了巨大的市场商机,电子商务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新格局的形成。

一、电子商务下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崭新的营销理念和手段,将成为本世纪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之一。电子商务是一种以信息网络化为载体的新的国际贸易方式,其特点是:

(一交易虚拟化。由于电子商务介入到国际贸易,它将开创出一种新的贸易空间———网络空间。[2](P78-89今后国际贸易活动将由以物理空间为主转化为以网络空间为主,诸如虚拟要素市场、虚拟商品市场、虚拟金融机构等虚拟经济场所和经济主体。但“虚拟”并不等于虚无,无论是货物还是服务,其贸易活动仍实实在在的进行着。在电子商务中,交易各方以电子方式而不是通过直接面谈方式或当面交易方式来达成或进行交易。电子商务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商务数据交换和开展国际贸易活动。而这种交易的虚拟化,尤其是对一些无形商品和服务,如计算机软件,娱乐内容(电影、音乐、游戏的国际联机订购、付款和交付,以及全球规模的信息服务(图像、图书、报刊,可完全在电子信息网络上完成交易活动。

(二范围全球化。由于网络的互联优势,会不断缩小人们的空间距离,从而使贸易彻底摆脱地域的约束,这将有助于形成全球统一的大市场,为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贸易智能化。随着电子商务介入国际贸易,人类贸易活动的基础将不再只是对产品的拥有量,而是对技术和知识的拥有量。国际贸易活动中,会有部分财富分配将以各交易方所

拥有的技术和知识为转移,而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将不断增加,最终朝智能化产品方向发展。

(四信息共享化。随着全球互联网络的发展和越来越多的公司、个人等利用电子商务模式进行网络贸易,各贸易方的网上交流会显著增加,并且这种网上贸易交流改变了传统信息交流单向性、封闭性,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

(五交易简约化。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应用将会促使纯纸面贸易单据(文件的流为主体的传统国际贸易流程和交易方式发展到由利用电子商务以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亦即通常所说的无纸贸易取代纸面文件,以网上交易取代传统的贸易方式。在传统贸易方式下国际贸易流程需要20个环节,而在电子方式下只需要8个环节。可见,电子商务的确可以使国际贸易交易简约化,从而提高整个贸易进行中的效率,从而大幅度地降低交易成本。(如表1

表1 电子商务与传统国际贸易方式的流程比较 步

骤传统贸易方式电子商务

1买方准备一份请购单买方准备一份请购单 2获得批准或授权获得批准或授权 3输入请购单数据输入请购单数据 4打印采购订单3 5邮寄采购单给买方3 6卖方接收采购订单3 7进行装箱单或订单3

8打印装箱单或订单卖方打印装箱单或订单 9货物装运给买方货物装运给买方 10报送及报检电子报送及报检 11缮制发票记应收帐3 12将发票寄给买方3 13买方收到货物买方收到货物 14收到发票3 15登记所收货物存货科目登记所收货物存货科目 16将发票输入应付款系统3

17缮制支票3 18将支票寄给卖方3 19卖方收到支票3 320登记应收款账户冲帐3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深刻和影响,它改变了传统的贸易理论和营销理念,改善了国际贸易环境,并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新的手段和方式。

(一产生新的国际贸易模式,实现贸易模式的多样化

在网络时代,国际贸易的方式逐步走向电子化,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Internet互联网上的商务活动使得一种以信息网络为载体的国际贸易手段———电

子商务蓬勃发展,给传统的国际贸易活动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不仅指通过互联网所从事的有形产品和劳务的买卖活动,而且泛指一切与数字化处理有关的商务活动。电子商务强调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高效率、低成本工具,劳动者是同时掌握信息技术和商务规则及技巧的复合型人才,而它的工作劳动对象已不仅是传统商务中的实物商品,而且还包括虚拟化的商品信息。电子商务将企业的对外贸易活动所需的其它环节连接到网络信息系统上,在整个供需链与贸易链中,从原材料采购供应到为消费者服务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换,传递和应用集成,并以高效快捷的信息交流与直接应用完成全部商务活动,帮助贸易主体实现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实时化和规模化。因此,它既是商业领域的一次根本变革,又是一次世界性的创新活动;既代表未来贸易方式发展方向,也是21世纪主流的国际贸易形态。

(二改善国际贸易的运行环境,推动国际贸易的增长

电子商务创造了一个信息交换为媒介的网上虚拟市场,形成新的国际贸易运行环境和机制,加快了世界市场一体化进程,在这种背景下,各国间的经济贸易联系得以进一步加强,为开创国际贸易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信息革命把企业和消费者带入了一个数字化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都与信息网络密切相关。交互式网络模式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通过国际贸易这一纽带达到跨国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在电子商务下,一种因信息技术进步给全球经营活动带来迅速变化的新型企业组织形式———电子公司应运而生。电子公司把因特网和企业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它克服了传统贸易活动中物质、时间空间对交易双方限制,实现了资源的跨国传递和信息共享,一些公司的区位劣势和竞争劣势得以扭转。由于电子商务的介入,减少了国际贸易交易的不确定性和国际市场发展的盲目性,进一步削弱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国际市场垄断行为,较好地实现了国际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全球范围内动态的资源优化的配置。

(三形成新的国际营销方式,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电子商务在国际市场交换中的应用,产生了新的市场营销方式———电子营销。电子营销是电子商务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也就是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市场营销。它正在发展成为现代国际营销的重要方式。[3](P47-65与传统国际营销方式比较,电子营销主要特点: 1.网络互动式营销

电子营销的最显著特点是网络互动式营销,电子营销帮助企业同时兼顾客户需求和企业利润,寻求能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和最能满足客户需求的营销决策。网络互动的特性使客户真正参与到国际营销过程中来成为可能,客户在整个国际营销中的地位得到提高,客户参与的主动性和选择的主动性得到加强,消费者权益得到进一步的保障。在这种网络互动式营销中,卖方和买方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式的双向交流。

2.网络整合营销

在电子营销中,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形成了“一对一”的营销关系,这种营销框架称为网络整合营销,它始终体现了以客户为出发点及企业和客户不断互动的特点,其营销决策过程是一个双向的市场链。

3.网络定制营销

电子营销的发展趋势是将大量销售转向定制销售。一些大跨国公司通过建立企业内部网提供这一服务。如通用汽车公司让客户在汽车销售商的陈列厅里的计算机终端前自己设计所喜欢的汽车结构。现在大约有5%的新车买主填写自己设计的汽车订单,按客户要求制造比

在客户提出要求前制造,可减少该公司在世界各地价值500多亿美元的成品库存。

4.网络“软营销”

电子营销是一种“软营销”。与软营销相对的是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时代的“强势营销”,传统营销中最能体现营销特征的是两种促销手段:传统广告和人员推销。这种以企业为主动方和强势营销在网络上都是难以发挥作用的。软营销与强势营销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软营销的主动方是客户,而强势营销的主动方是企业。网上国际贸易“软”营销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遵守“网络礼仪”的同时,通过对网络礼仪的巧妙运用获得一种微妙的营销效果,以充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四动摇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基础,孕育着新的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将劳动力、资本、土地作为国际生产中的基本要素。20世纪中叶以后,人力资本的研究开发、规模经济和管理成为国际贸易中最基本的要素。随着信息化大潮的涌动,信息要素在国际生产和交换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表现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机器人和柔性生产技术的出现,已逐步取代人们的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改变了能源大量消耗和劳动力紧张的局面。

目前,国际贸易中信息技术成为国家或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国家和企业的信息处理效率成为其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和条件。在全球信息化的前提下,任何国家都可以摆脱空间距离的束缚,与世界各地的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任何企业都可不受地域或国界的限制,进入国际互联网,浏览信息和信息沟通。掌握了信息,任何企业都有机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所以国家整体信息化程序的高低决定了该国国家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了它在全球的国际市场重新划分中所处的位置。可以说,在全球市场经济条件下,谁掌握了信息的主动权,谁就可以在国际贸易中保持领先地位。此外,由于电子商务的介入,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广泛应用,便利国际贸易结算中在建资金减少,资金周转加快,资金利用率大大提高,因而信息技术部分地代替了当代国际贸易中的资本,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

(五引起宏观管理的新变化,提高外贸管理部门的行政效率

电子商务的发展必然会给国家对国际贸易的监管带来新的挑战,但同时也促使国际贸易宏观管理方式的革新。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在运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宏观管理,开始关注和加强相关立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出口商品配额实行电子招标

我国出口商品配额已通过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实行电子招标,第一次电子商务网络纺织品配额招标就为企业节省费用5000万元,紧俏类别的纺织品配额也全部实行网上招标。实行电子招标,使我国外贸管理部门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对企业投标资格的认定,可以及时检查、跟踪、反馈、调整招标商品使用配额情况。投标企业每月通过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向各地外经委报送配额使用情况,外经贸管理部门可以对招标商品配额外负担实行动态管理,解决配额使用率不高问题;可以实行网上抽查,取消投标企业资格;可提高配额使用率,使同等数量的商品卖价和出口额增加,规范贸易秩序,净化经营环境。

2、实现网上申领发放进口许可证

目前,我国很多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的进出口许可证只能在外经贸易主管部门申领,如果采用联网的方式,分布在全国的企业只要网上申请并获得批准,在当地就可领证。这将使政府的行政管理上一个新档次,并有利于排除人为干扰,增加透明度,消除腐败。我国已于1999年下半年采取手工和网上并存的方式发放许可证,2000年许可证申领发放已全部通过中

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进行。这样可大大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节省费用。

3、运用电子商务进行海关管理和电子报关

对海关来说,开展电子商务的作用:一是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率;二是促进企业的进出口,给企业提供方便,同时杜绝逃税现象。中国海关总署开发了“进出口报关单联网电子核查系统”并于1998年9月1日起通过中国电信公众多媒体向全国各外汇管理部门、各外汇指定银行提供联网核查服务,从而告别了过去人工二次核对报关单的做法。该系统于199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运行。目前我国各地正积极发展和进一步完善电子报关系统。

4、运用电子商务进行进口商品检验管理

商品检验是国际贸易宏观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外贸经营单位、运输部门、银行、保险、出口商品生产企业以及国内外其他检验机构有着紧密的业务联系,各种单证交换频繁,传递量大。目前我国的商检业务初步实现了报验、检验出证的计算机管理,初步建成了系统内数据通信网。今后,电子商务在我国商品检验检疫管理上的应用有两个主攻方向:研究受理报验与签发检证书和进出口货物流向信息的传递。

5、实现外贸业务全过程管理的电子化

电子商务的核心内容是信息的互相沟通和交流。国际电子商务的交易前期是交易双方通过因特网进行交流,洽谈确认,交易后期是电子付款和货物运输的电子化管理率先发展起来。它是对外贸易运输的企业内部网。货物运输的订舱、单证传输、集装箱管理、船舶管理、货物跟踪、财务及结算动作过程实施国际标准的电子商务

单证传递,采用网上货物跟踪系统、处理客户和贸易伙伴的数据信息,从而减少货物的库存天数,降低成本,缩短货物结关时间,提高企业效率。实际上,我国外贸运输的电子化管理,已在贸易链动作过程中全方位地拓展了电子商务的应用,促进贸易企业的经营管理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提高了贸易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论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篇5

论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及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其对策

随着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绿色浪潮迅速席卷全球,已经并继续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21世纪必将成为“绿色世纪”.绿色浪潮的`兴起和发展,使我国的外贸出口面临严峻的挑战.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扩大绿色产品出口的机制;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绿色产业;依据国际标准,培植绿色企业;研究国际绿色认证标准发展动态,打破绿色贸易壁垒.

作 者:草心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经济系,福建,厦门,361005刊 名: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CHANG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00315(3)分类号:F752关键词:绿色壁垒 绿色产品 外贸出口 国际认证

浅论信息技术对旅游增长的影响 篇6

关键词: 旅游增长 信息技术 信息丰裕系数

一、引言

最近几年信息技术飞速 发展,它的发展以及全球信息 网络 的兴起,把全球的 经济、文化联结在一起,使各行业、产业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的管理体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2007年我国的网民有2.1亿,2008年底数字刷新为2.9亿,同比增长了38%,约是2002年6.5倍。2002年,我国信息产业占GDP的3%,而到2007年信息产业的总收入近5.6万亿元,同比2006年增长了近18%,占同年GDP的22.4%。信息产业部预计2010年我国信息产业的总收入将达到10万亿元。另外,在 中国,旅游产业是一个比较新兴的产业,同时也是一个发展十分迅速的产业,尤其是在最近几年,旅游经济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1997年我国旅游总收入3112亿元,到2006年旅游总收入8935亿元,是2005年的1.22倍,2007年我国的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了万亿大关,达到1.09万亿,占同年GDP的4.43%。国家旅游局预计2010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达1226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相当于GDP的7%。两者发展都很迅猛,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深刻的联系。本文着重研究一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对本国的旅游增长的影响。

二、信息技术在旅游业方面的应用

信息技术已经深深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上世纪80年代初,信息技术中的互联网技术被引入到旅游业,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它除了改善对旅游 企业 的信息管理,更多的是促进了旅游产品的 电子 化交易。我国在2001年开始建设“金旅工程”,其目的也是为了推进信息技术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应用,改善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进一步促进旅游业良性发展。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是提升旅游品牌和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它主要应用在以下方面。

1、宏观方面

(1)信息技术的进步改变产业结构。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产业结构当中的五股作用力,包括客户的议价实力、供应商的实力、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产品的威胁以及与既有厂商间的竞争状态,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平均获利能力。对这五股力的改变,或增强或减少这个产业的吸引力,如图1所示。

信息技术本身作为生产力要素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和增值性,同时对构成生产力的其他要素的效能的发挥又起到“催化剂”和“助推器”的作用。旅游产业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大、涉及面广的特点,将信息技术注入旅游产业可以大大改善旅游产业各相关要素效能的发挥,推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提高旅游产业运行的效率。旅游产业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产业,旅游产业信息化的结果是以更低的成本吸引更多的交易主体进入市场,扩大市场需求,壮大旅游产业;旅游产业的信息化,将极大地提高旅游产业的服务水平、经营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2)信息技术是重要的杠杆工具,企业可以用来创造竞争优势。对于旅游企业而言,信息技术带来的竞争优势,首先是能降低旅游企业的经营成本和交易成本。其次,信息技术能提高旅游企业的差异化,其关键因素在于旅游企业和产品在客户价值链中的角色。比如旅游企业的电子商务和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等。最后,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竞争范围,增强了企业协调区域性、全国性和全球性活动的能力,使其可以拓展更广阔的地理幅员。

2、微观方面

(1)用于旅游网站的建设。目前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方面都积极投入旅游信息网站的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收录在籍的旅游相关网站有7343个,包括综合性网站、官方网站及户外旅游网站,其中不包括县级以下的旅游网站。这些旅游网站成为展示旅游产品、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和提升旅游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2)用于 旅游 企业 的建设。随着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企业不同程度地使用 计算 机技术、网络 技术提高旅游管理水平,降低经营成本,提升企业品牌,积极探索网上咨询、网上预定、网上支付等旅游 电子 商务。目前,安徽省建有网站的旅游企业大约有200多家,占全省旅游企业总数的7%左右,初步形成了一批为游客、企业和政府服务的旅游信息化网络服务系统;有2000家左右旅游企业初步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占全省的旅游企业80%左右,提高了旅游企业的办公效率;100多家旅游企业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有效地提高了统计数据、管理信息的处理、交换、传输及共享的能力。同时部分旅游企业积极筹建旅游电子商务系统,少数旅游企业开展了网上预订业务,成为企业拓展客源,扩大其产品市场份额,实现利润最大化,增加 经济 效益的重要途径。

(3)电子政务用于旅游行业管理和服务。如“金旅工程”和“政府上网工程”以及旅游信息处理中心的建设,导游IC卡管理系统和多媒体技术在机场、车站、高星级饭店的运用,方便了游客和公众的查询等,有效地提高了旅游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

(4)旅游远程 教育。借助互联网技术和 现代 化通讯技术,开设旅游方面的培训和专业课程等,加快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

三、信息技术促进旅游收入增长的模型分析

由上面得知,信息技术对于旅游产业的影响不容小视,旅游的 发展 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没有信息技术的发展就没有经济的增长,同样也没有旅游经济的增长。当今社会,信息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信息要素促进内生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正是因为信息要素的重要性,本文从信息要素的量即信息资源丰裕系数的角度来分析信息技术对旅游收入的增长的贡献。信息资源丰裕系数是信息产业的一个方面,同时也代表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程度。信息技术进步的研究始于索洛的《技术进步与总量生产函数》,自此各国经济学家创造和发展了多种技术进步的测量模型,归纳起来有生产函数模型、指标体系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等。信息对经济和社发展的作用以及影响力的大小,可以用关于信息化的增长函数的实证分析来研究。工业 期间的经济增长模型一般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K α L β 来表示。

1、建模

为了测度信息技术对旅游的拉动作用,本文采用朱佑平教授提倡的把社会总产品生产函数改为信息化经济增长的函数来进行回归分析,即Y=αI α K β L γ。这里,信息资源丰裕系数为I,GDP指数为Y,固定资产指数为K,就业指数为L,a、α、β、γ为系数。该模型为研究信息技术对我国旅游增长的作用提供了依据。信息资源丰裕系数简称I值,计算公式为:I=R 1 +R 2(1)

其中,R 1 表示基本信息资源生产能力,计算公式为:

R 1 =(P 1 +P 2+P3)/M(2)

(2)式中P 1 代表3种专利申请授权量(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P 2 代表图书、杂志、报纸出版数量;P3代表录象和录音产品出版数量;M代表测度期测度范围内的人口总数。因此,R 1 事实上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测度期测度范围内的人均生产信息资源的能力。

(1)式中R 2 表示基本信息资源的发展潜力,计算公式为:

R 2 =S 1 +S 2(3)

式中S 1 代表信息资源的储备能力,S 2 代表信息资源的处理能力。而S 1 和S 2 的测度公式分别为:

S 1 =(Q 1 +Q 2 +Q 3 +Q 4 +Q 5 +Q 6)/M(4)

其中Q 1 代表计算机拥有量(计算机绝对数、普及率和用户数量);Q 2 代表文化设施拥有量(图书馆、信息中心、档案馆、博物馆和文化馆);Q 3 代表新闻设施拥有量(电台、电视台);Q 4 代表娱乐设施拥有量(电影院、剧院、体育 馆和电视机拥有量);Q 5 代表邮电设施拥有量(邮电局网点、邮电业务量);Q 6 代表通信设施拥有量(通信网点、电话机拥有量)。

S 2 =(T 1 +T 2 +T 3 +T 4 +T 5)/M(5)

其中T 1 代表测度范围内的识字人数(或识字率);T 2 代表中小学、高等教育在校人数(或教育机构普及率);T 3 代表科研人员数(或科研机构普及率);T 4 代表政府部门人数;T 5 代表信息咨询服务人员数。

2、数据分析

根据表1中收集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其相关系数达到了R=0.978661,可以认为信息丰裕程度和旅游收入显性相关,统计显著性检验通过。

回归方程为y^=2243.702+583.8594x^,如果x=13.837,则y=10322.56(亿),这跟2007年数据基本吻合。如此看来,我国的旅游业的发展的确同我国的信息化程度或者信息技术紧密相关,这为我们发展旅游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 参考 文献 】

[1] 彭凤:信息资源丰裕系数测度模型评析及优化[J].情报杂志,2006(6).[2] 谢康、肖静华:信息资源测度、国际比较与 中国 的战略选择[J].情报杂志,1997

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篇7

一、绿色壁垒下的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 以促进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主导思想的绿色质量制度更为严格, 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形成绿色壁垒, 对各国提出严峻挑战。近年来,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 受绿色壁垒影响较大, 给我国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对此, 我国有关部门必须对国内农产品绿色质量问题进行有效分析。

首先, 国内诸多部门人员对绿色有着错误认识。绿色壁垒是进口国有着较为严格的绿色质量标准, 而我国对绿色标准的认识层面可能存在误区。例如: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 相关部门明确规定农业生产者不得使用剧毒农药, 忽视毒性较小的农药管理, 而有的进口国同样限制毒性小的农药的使用, 进而对我国形成绿色壁垒。其次,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 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相对较为严重, 与国际绿色质量标准背道而驰, 导致我国农产品贸易受绿色壁垒阻碍。最后, 缺乏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绿色质量信息服务、农产品卫生检测等体系, 难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 使我国农产品贸易中遭受绿色壁垒的影。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双重影响

绿色壁垒是一把双刃剑, 既为我国农产品贸易带来发展机遇, 又使我国迎来空前的挑战。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积极影响

首先, 有利于绿色市场的开拓。随着绿色壁垒标准的逐渐升级, 对我国等众出口国的农产品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 有利于增强各国提升农产品质量的绿色意识, 为国际绿色市场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 有利于加大我国对优质农产品的科研力度, 提升国际竞争力。就绿色壁垒的实质而言, 是各国高科技的绿色贸易壁垒, 只有提高农产品技术含量, 才能有效打破绿色壁垒, 因而绿色壁垒可以促进我国对优质农产品的深入研究。再次, 使我国有关部门更加注重农产品绿色生产问题, 对提高农产品绿色质量发挥着积极作用。农产品绿色质量提升, 不仅有利于我国深入开展农产品出口贸易, 而且能够确保人们的身体健康。第四, 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目前, 我国农产品生产活动较为分散、规模小, 不利于农产品产业的发展。在绿色壁垒的作用下, 有利于我国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可以提升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最后, 能够促进经济贸易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消极影响

绿色壁垒对我国发展产生诸多消极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 发达国家实行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制度, 扰乱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 降低经济效益。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环保水平相对较低, 发达国家为保护环境和限制进口, 进而对我国等出口国制定绿色关税, 增加附加税, 降低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经济效益。其次, 发达国家制定的绿色标准, 完全依据发达国家生产、技术水平而制定, 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其标准, 是对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一种合法排斥。再次, 发达国家具有完善的绿色标志制度, 要求农产品生产各环节的无公害或低害性。由于我国的绿色标志制度不够完善, 难以确保农产品生产各环节的无公害化, 因而难以负荷发达国家标准。最后, 发达国家具有完善的卫生检疫制度, 其检测技术相对较为先进, 而我国卫生检测技术相对落后, 对农产品检测标准不能适应发达国家的要求。由此可见, 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有着诸多消极影响。

三、我国农产品贸易打破绿色壁垒的对策建议

1.增强绿色意识、质量意识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 要有效打破绿色壁垒束缚, 必须增强绿色意识和质量意识, 确保我国农产品的安全可靠性, 符合相关进口国的绿色要求。首先, 相关人员应正确认识绿色壁垒。绿色贸易壁垒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近年来, 全球生态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破坏, 各国希望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人类健康发展。绿色壁垒的制定, 不仅是对低环境标准国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且也激励该国家善待环境, 提升产品绿色质量, 确保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 我国应增强绿色意识和质量意识, 适应绿色潮流发展趋势。其次, 我国政府应加大绿色食品宣传力度, 以提高农民的绿色意识, 进而推崇绿色食品和提高农产品质量。意识是人们行为的重要导向, 只有增强人们的绿色意识、质量意识, 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农产品质量, 使我国更好应对进口国的绿色壁垒。

2.生产绿色产品

生态环境日益遭受破坏, 对农村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所以, 政府等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户的引导, 以加强推动生态农业建设, 生产绿色产品, 符合国际食品绿色标准, 促进我国农产品贸易。首先, 维护农村生态环境, 为绿色产品提供良好的生产条件。例如:坚持植树造林, 以减少水土流失等环境污染问题;倡议农村地区积极采用清洁能源;通过生物防治手段而加强对农产品病虫害的防治, 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绿色质量。其次, 相关部门制定和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政策, 以法律法规等形式进行规定, 以增强农业人员的绿色意识。最后, 我国应积极调整农业发展对策, 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对现有农产品的科技投入力度, 以带动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发展;另一方面, 农业生产活动进行之前, 对国际实际需求进行相关调查和理解, 以满足国际之需, 对提升农民经济利益和加大农产品出口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要打破绿色壁垒, 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尤为重要, 有利于研究优质农产品, 进而提升我国农产品的质量。首先, 建立系统化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加强对农产品生产中各环节的质量控制, 从育种到田间管理, 再到收获、包装、运输等, 确保农产品质量。其次, 建立系列化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对于同一农产品, 经过不同加工方式等, 可以成为多种产品, 实现农产品的创新, 对促进我国农产品贸易和打破绿色壁垒尤为重要。但是, 在生产系列农产品中,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监督和控制, 规范农业生产行为。再次, 加大农产品生产的技术投入力度, 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生产经验和设备设施等, 有利于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对打破绿色壁垒有积极影响。最后, 注重农产品的实用性, 例如:将同一农产品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分类, 使各类农产品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4.完善绿色质量信息服务体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我国绿色质量信息服务体系虽然处于不断完善之中, 但仍然不够健全, 难以为绿色产品贸易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近年来, 由于我国绿色质量信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使有的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有封关决定, 对我国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所以, 我国要推进农产品贸易的深入开展, 应积极完善绿色质量信息服务体系, 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更为全面的绿色质量信息服务, 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首先, 该体系使农业生产者及时了解市场对农产品的供需情况, 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农业生产计划。其次, 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有利于相关人员及时了解农产品绿色质量标准的新动态, 实现农业资源共享, 有效解决农业生产者信息滞后的问题, 使农产品更加符合国际绿色标准。

5.完善农产品卫生检测体系

完善农产品卫生检测体系, 有利于使我国更好对农产品进行卫生检测, 对提升农产品质量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 我国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卫生检测设备和技术, 并设立科研机构, 加大对卫生检测设备的研发力度, 进而提升我国农产品的质量检测水平。其次, 对国内卫生检测设备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加以有效整合, 既实现资源共享, 又发挥我国资源优势, 加快农产品卫生检测体系的完善。对于我国农产品贸易而言, 绿色壁垒严重阻碍其发展, 且对我国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所以, 我国必须在国内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的卫生检测机制, 对农产品加以严格的质量检验, 确保符合进口国的绿色标准, 以提高农产品质量, 有效打破绿色壁垒的束缚, 带动我国农产品贸易有序进行。

四、结论

总而言之, 贸易壁垒是全球化进程中不可逆转的趋势, 虽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造成不良影响, 但绿色壁垒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 为人们提供安全放心的产品, 有助于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年来, 我国农产品质量虽然得到明显提升, 但仍然不能达到国际相关标准要求, 使出口贸易中遭遇诸多绿色壁垒的限制。对此, 我国要深入开展农产品贸易, 必须从思想意识、体系完善等综合角度而采取措施, 以提高农产品质量, 打破绿色壁垒限制。

参考文献

[1]徐维.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效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2]江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 2012.

[3]杨帆.“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4.

[4]吴雯雯.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 2014.

[5]吴姗.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14.

[6]莫展宏.日本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3.

论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篇8

一、绿色贸易壁垒概述

所谓绿色壁垒,也称为环境贸易壁垒(Environmental Trade

Barriers,简称ETBs),是指为保护生态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绿色壁垒通常是进出口国为保护本国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而设置的各种保护措施、法规和标准等,也是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 它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以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通过蓄意制定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不能接受的环保标准,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的进口,从而达到贸易保护目的而设置的贸易壁垒。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消极影响

(一)使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量急剧下降

(二)绿色壁垒限制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范围。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有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以及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而这些国家恰恰又是实行贸易壁垒最严重的国家。这些国家以其技术和经济优势,通过立法或其他方式进口产品制定严格的技术法规或标准来限制进口农产品,很难达到要求的农业产品在中国当时和无法获得市场准入。和这种情况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显著增加。我国出口的茶,蘑菇,肉和其他农业产品遭受绿色贸易壁垒。这些复杂、苛刻的标准和制度,严重的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范围,许多农产品因不符合规定而不能出口。

(三) 绿色壁垒加大了我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实行绿色壁垒的国家和地区,不仅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绿色技术标准,而且实行严格而又繁琐的进口检疫制度。如美国在进口管理上,除了坚持实行原有的注册认证制度外,近年来又实行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和水产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认证制度,许多指标数据要求精确到小数点二三位,技术欠发达国家很难达到其要求。又如日本,对进口大米的检测有一百多道程序。2003年1月末,欧盟国家以食品安全为由对我国的动物源性食品出口进行封关,仅此一项就使8万多山东农产品和加工出口企业大幅减收,使山东省减少创汇3亿美元。欧盟此举还引起了挪威、匈牙利等国对我国的动物源食品进行封关,日韩、沙特等国相继提高了对我国的动物源性食品的检疫标准。

三、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措施

(一)改善农产品出口经营方式,大力开发农产品绿色营销。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生产、经营比较分散,生产、加工、销售相互脱节,带来的恶果:一是经营企业争闯国门,产品品质和经营质量良芳不齐,影响了我国出口产品声誉;二是信息不灵,产品适需能力差,缺乏竞争力;三是经营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善农产品出口经营方式。主要措施:一是加强出口经营企业的经济联合。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专业化集团公司,使农产品出口经营实现专业化、集团化、规模化,以增强其经济实力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二是建立出口创汇农业体系。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骨干,采取“公命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农产品加工、出口一体化,以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出口农产品经营成本。三是开展农产品绿色营销。牢固树立环保意识,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环保技术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绿化”产品价值链,并尽可能地争取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质量认证,冲破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壁垒,赢得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和对外贸易效益。

(二)加快提高中国农产品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前景十分看好,为减少我国农产品贸易的风险,扩大出口机会,提出以下建议:(1)力争尽快建立农产品贸易信息中心,建立专门为解决农产品贸易紧急情况的部门,如农产品贸易行业协会以及农产品贸易谈判专家组,这一方面可以防范在世贸组织中被提起诉讼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世贸组织谈判,减少农产品出口的贸易壁垒。(2)农产品加工企业应努力提高自身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开发和研制适应消费的多样化的农产品品种。(3)充分发挥和利用媒体的广告效应和多种促销手段,提高国内农产品品牌形象,促进国内农产品的销售和提高市场份额。(4)逐步转变以低价促进出口为以高质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方式,特别是对保鲜农产品的出口应该加强等级规格管理,从强调“量大”向“重质适量”的方向发展,让农产品进口国无可挑剔。

(三)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加快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质量,不仅是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要求,更是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身体健康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防止绿色壁垒中的作用,培育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环保要求的农作物新品种。面对绿色壁垒的存在,技术创新至关重要。首先,应重点加强现代生物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育种技术、病虫害监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在农产品生产方面的技术创新。其次,加快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包装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尽快改变我国在这些领域技术落后、瓶颈制约因素突出的现状,不断提升我国农产品的档次。

最后,在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对于日、韩等国周边市场以及欧洲市场的开拓。具体来讲,向日、韩及周边国家的农产品出口,一方面,应该加强政府间

上一篇:专升本的学习总结下一篇:森林运动会作文2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