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制度性失真的剖析(共12篇)
略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摘 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反腐倡廉、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当务之急。应从整治企业管理结构的不合理入手,建立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对经理层人员的管理机制。同时,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外部监督主要是政府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要依法进行监督。只要各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就能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会计信息;现代企业制度;内部控制;审计监督
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为经济服务的最基本任务。但是在经济转轨的今天,会计失信范围之广,程度之重,危害之大,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给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企业微观管理、投资者和债权人等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极大的危害。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反腐倡廉,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我们应研究制止和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虚假会计信息带来的危害。其治理措施不是单一的某一方面,而要多种治理措施综合运用,应以整治企业管理结构的不合理为前提,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各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好转,使会计信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1·健全企业治理结构。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既可以防范舞弊行为,也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一是完善产权制度。会计信息交流或传导的效率,取决于企业的产权是否明晰。如果产权关系模糊,产权结构不明晰,则无法发挥产权制度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的规范和界定作用。因此,要解决会计信息造假问题,就要进一步对国有资产进行产权界定,明确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的主体,解决产权主体模糊甚至缺位的问题,真正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中“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目标,从而引导和保证企业财务会计行为的合理化[1]。
二是改革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要对国有资产实行规范的授权经营,建立与行政职能分开的国有股权管理体系,即依照目前国有企业财政隶属关系,由各级政府建立国有控股公司、资产经营公司等国家授权的行使企业出资者职能的机构,对国有资产进行经营。要完善有关制度,如产权登记制度、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制度、产权收益监缴管理制度、资产评估管理制度以及国有资产经营的绩效考评制度等,使国有资产的授权经营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作为依据和规范。应对国有企业逐步进行公司制改造,吸引非国有资本对国有企业参股,强化投资者的利润最大化动机,营造国有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三是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机构。我国上市公司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国家委派董事长及经理人。由于他们中有的人关心的不是公司的发展,而是自己的职位或待遇高低,因此法人治理结构有时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应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规定组成董事会。董事会的职责是聘任和解聘经理人,制定经理人报酬计划,激励和约束经理人。要对经理人兼任董事加以限制,避免国有企业改制时出现的由企业内部人控制董事会的情况。董事长应熟悉企业发展并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具有较高的资产运作能力。董事会应有通过民主程序产生的职工代表参加。应通过优化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2]。
2·完善对经理层人员的管理机制。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合理的约束机制是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
一是彻底改变旧的用人机制。加快培育一个透明度高、规范性强的经理市场,使企业出资者可以在经理市场上选择合适人员取代不合格的经理人。经理人的会计信息造假行为会使其在经理市场上声誉受损,影响其未来的职业前途,增大其会计造假的成本。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目前的企业兼并行为,既有政府主导型,又有市场主导型,今后应逐步过渡到市场主导型,通过市场对经理人进行选择,进行约束。二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1)选聘经理在注重经营能力等经济标准的同时,要承认和尊重企业家的人力资本价值,做好企业家利益的分配,尽量建立市场化、动态化、长期的激励机制。在激励方式上,要使经理人员的经营业绩和他的个人收益挂钩,以解决经理人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协调经理人个人目标和企业总体目标的矛盾和冲突,使其财务决策遵循企业财富最大化目标,从而减少管理成本。2)根据国有资产经营的综合评价体系(财务和非财务指标评价并重)对经理人进行考评。经理人的薪酬与业绩评价和工作表现挂钩,而不是单纯以会计信息、财务指标作为股东对经理人的监控手段。单纯以会计信息为业绩评价的标准,会助长信息操纵行为,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所以,应重视非财务指标在业绩考评中的应用。3)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经理人从较为长远的角度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经理人的薪酬与公司长期收益挂钩,解决经理人任期内行为短期化问题。如通过设计,使部分任职报酬根据经理人离职后几年内的公司业绩情况分期支付,使经理人在任期内比较注重公司的长期利益。三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近一二十年遍布全球各国的公司治理活动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强调公司责任,其基本规范就是进行诚实和守信教育。不能只重视制度安排,而忽视全方位的诚信教育。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尤其需要进行诚信教育[3]。
二、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由于会计信息由企业提供,因此建设会计诚信必须从源头加以控制。在我国企业中,没有内部控制或内部控制薄弱的现象比较普遍,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1·应明确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一要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其目的在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确本单位生产经营环节的规程和要求,做到按章办事,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防范经营风险的发生,从而发挥内部监督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二要实现内部监督责任制。应在企业内部落实会计监督责任制。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法》的责任主体,也是落实内部会计监督的第一责任人,除了自己要带头遵纪守法外,还应积极支持和保障会计人员按照《会计法》履行监督本单位经济活动的职权。应当将内部监督寓于会计核算中,提高内部监督的有效性。会计核算和内部监督是相互联系的,没有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会计核算的质量就难以保证。而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如能实行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将内部监督与会计管理、成本核算、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寓监督于管理中,就能保证会计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提高内部监督的有效性。三要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与社会监督、政府监督不同,具有监督的日常性与全程控制的特点,是外部监督无法代替的。只有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日常性与全程控制作用,才能把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4]。
2·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会计工作、会计人员不断提出新要求,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一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依法办事,不弄虚作假,敢于抵制不正之风。当巨大的利益驱动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只有一丝不苟的诚信理念,才能使天平倾向道德规范。二要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会计制度也已进行了很多改革,逐步同国际惯例接轨。新的会计知识需要尽快学习。因此要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会计人员走出记账、算账、报账的“三账”境地,做到懂经营,会管理,抓效益,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左膀右臂”。3·建立会计人员奖惩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的行为除受其素质影响外,还直接受利益机制的驱使。有的人为了经济方面的利益或其它好处,往往放弃会计监督,对不符合规定的行为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甚至与某些不法分子串通搞弄虚作假。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奖惩制度,惩恶扬善。对监督不力的会计人员,应予以严厉处罚,情节严重的或由于会计监督不力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除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还要进行经济处罚;同时,要对在会计岗位上敢于与一切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的会计人员,在法律上予以保护,在行政上给予支持,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在经济上给予激励,促使会计人员积极有效地进行会计监督[5]。
三、加强外部检查和监督
外部监督,指政府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对各单位经济活动依法进行监督。它的特点是代表国家、社会公众的利益所进行的监督,具有强制性、权威性、公正性和客观性。外部监督对内部监督起弥补和再监督的作用。
(一)加强政府监督。政府监督是指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等机构,代表国家,依据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对有关企业的会计行为、会计资料所进行的监督检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对各单位会计行为的国家监督,这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1·政府各有关机构应依法行政。当前,我国对企业进行监督的部门众多,各监督部门之间有的存在着职责不清的现象,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往往产生谋求部门私利的倾向。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监督的作用,防止和避免政府监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职责不清,重复检查的弊端,《会计法》规定,财政部门对所有的单位实施以保证会计工作秩序和会计信息真实、完整为重点的全面监督检查;审计机关依据宪法和审计法律法规,主要对各级政府的财务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和检查;税务部门依据税收征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国家税收为主要目的,对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实施监督检查;人民银行监管的主要目标是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实施监督管理,对金融机构的存款、贷款、结算、呆账等情节随时进行稽核、检查监督,对金融机构违反规定提高或降低存款利率的行为进行检查监督,对金融机构按规定报送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其它财务会计报表和资料监督检查;证券监管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规范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对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以及公告的情况进行监督,对上市公司分派或者配售新股情况进行监督。有关部门在实施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必须在检查后出具检查结论。
2·建立政府监管行为的责任约束机制。为使政府监管部门充分履行其职责,还需要建立政府监管行为的社会评价和责任约束机制。如由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公众等组成社会评议机构对政府监管行为进行评议,或建立政府监管人员对其监管行为承担后果责任的制度。这样做,可以杜绝官僚主义,防止少数监管人员公权私用,实现政府监管科学化,提高政府监管工作的效率。
3·政府审计部门对企业领导实行审计。面对“官出资料、资料出官”的现象,应推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即由审计部门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廉洁自律情况进行审计。审计结果作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做到“不经审计,不得离任;不经审计,不得提拔”。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领导干部通过虚假会计信息来骗取荣誉和被提拔重用的不正之风。但目前鉴于国家审计机关力量有限,不能大范围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应充分调动整个审计组织体系的力量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国家审计机关应当侧重于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行政机关经济责任审计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内部审计机构则可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授权和本部门、本单位最高管理当局的授权,在本部门、本单位内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民间审计组织则主要受托开展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二)强化社会审计监督。社会审计监督是指会计师事务所等接受有关部门的委托对企业的经济活动依法进行审计,并据实做出客观评价的一种监督形式。它是一种外部监督,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出发,必须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监督和服务作用。
1·完善审计准则及有关法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册会计师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制定的相关法规与准则不能跟上新情况、新问题的发展。因此,急需对原有的法规、准则进行修订完善。同时,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准则中没有相应规定的应尽快出台。如在合伙制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如何确定等。2·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在发达国家,无限责任合伙制一直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组织形式,很少有事务所采用有限责任公司制的组织形式。而在我国,绝大部分的会计师事务所选择了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形式,而很少采用合伙制。选择哪种组织形式决定了会计师事务所对其业务行为所承担的责任程度,有限责任形式仅对其行为承担有限责任,这与其事务所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风险不相匹配。而合伙制则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其业务行为承担无限责任,可满足其对审计质量承担连带经济责任的要求。当前有的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之所以不断造假,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只承担有限责任,对其违规行为处罚很轻。只有加大违规成本,才能起到制止违规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在事务所推行合伙制组织形式。3·完善审计委托制度。目前企业,不管是上市或非上市公司,聘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均是由管理当局决定的,即使由股东大会决定,也仅仅是形式而已。这十分不利于注册会计师保持其独立性。为确保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可由企业建立审计委员会来行使这一权利。审计委员会由企业的非执行董事和监事组成。
4·优化执业环境。目前的会计行业,尽管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完成体制改革,但地区封锁、行业垄断仍屡禁不止,政府干预企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干预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发表审计意见的现象并不少见。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难以保持实质上的独立性。为此,有关部门必须采取措施,禁止地区封锁、行业垄断、政府官员干预等现象的发生。当前会计师事务所为抢拉业务,部分压低审计收费。一旦审计收费过低,由于资金原因,注册会计师必然无法执
行全部审计程序,导致审计结论不准确。因此,注册会计师行业内部应该停止恶性竞争。有关监管部门,应当通过适当的法规和监管,防止恶性压价竞争造成的后果。5·建立健全会计师民事赔偿制度。目前,中介机构不讲诚信、不够尽责的比例比较高,这与处罚力度较轻有直接关系。处罚没有对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违规行为起到警戒作用,也没有对受害者的利益损失起到补偿作用。解决技术与诚信的困境,简单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建立赔偿机制,让造假成本大于收入。同时,要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要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除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还必须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在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新问题、新知识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的知识、业务能力能与发展形势同步前进,要加强后续教育,更新和提高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技能,不断提高业务能力[6]。[参 考 文 献] [1] 朱锦余.会计信息失真综合分析及对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247-264·
[2] 刘玉廷.安然事件新论[J]·商业会计, 2002,(6): 6-7·
[3] 纪乐航.六分之一CFO被迫做假账[J].国际金融, 2002,(8): 2-5·
[4] 古淑萍.强化会计监督的几点思考[A].当代会计前沿问题探索,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300-305·
[5] 綦好东.会计舞弊的经济解释[J].会计研究, 2002,(8): 14-19·
随着社会的发展, 会计信息日益引起广大投资者或债权人的重视, 并成为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 但是近些年来, 随着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逐渐增多,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日趋突出, 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对于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问题的治理已经迫在眉睫, 下面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只有分析原因, 才能对症下药, 找出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
二、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据笔者调查了解发现, 目前, 多数公司总体上提供的会计信息, 并未能真实地体现公司的全部生产活动所使用的具体财务情况。部分公司存在虚构经济业务或者虚增公司资产等现象, 主要目的在于获取更高、更多的经济收益, 使得公司的财务会计信息失真化不断扩大化。如下, 笔者就造成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1、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些会计从业人员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 受金钱和利益的驱使, 会计人员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严重下降。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思想滋生并不断蔓延, 使得会计人员的道德防线极其脆弱, 导致某些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 丧失原则、丧失诚信, 丧失会计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立身之本, 最终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不断扩大化。
2、单位负责人素质不高
从某种意义上讲, 单位负责人素质不高是导致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源头。因为单位负责人领导着本单位会计人员的相关工作, 对本单位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负有直接责任。而有些单位领导人为了本单位的利益或者一部分人的私利, 指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 从而导致了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
3、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譬如《会计法》、《公司法》来保障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但是这些法律条文不够详细、具体, 而且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 譬如缺乏严密的会计规范体系, 一些重要法规制度没有制定出相应的实施细则;还有会计监督不到位, 有些公司为了谋取一己之利, 视法律于不顾, 凌驾于法律之上, 从而造成了公司会计失真现象的发生。而且法制不健全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制定某些完备的法律法规只能对某些不合法行为起到预防其发生或降低其发生概率的作用, 而不能给予其应有的法律制裁, 从而导致同样地会计失真现象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
4、内部控制制度不严
内部控制不够严格也是导致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公司管理水平低下, 缺乏一套严格、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有些公司甚至根本没有内部控制制度, 财务部门权责不明、奖惩不力, 调动不起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有些员工对某些信息只是敷衍了事, 导致公司会计失真现象的发生。
三、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防范措施
针对上述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笔者总结出了几条有效的防范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措施,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
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针对上述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下这一问题, 我们应注重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和道德教育, 在提高其业务水平和业务技能的同时, 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职业观, 做到自律、自重、自强、禁得住各种诱惑, 不做假账、假报表, 维护会计从业人员良好的社会形象。
2、提高单位负责人的素质, 加强财务监督
营造良好的经济氛围, 需要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单位负责人经营行为的规范。有些公司领导不了解相关的会计从业知识, 只凭主观想法来指导公司会计人员的工作,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因此, 我们要切实加强对单位领导进行相关会计知识和会计法律法规的培训, 使得更有利的指导公司的会计工作。
3、健全会计法规体系
针对上述法律法规不健全这一问题, 我们应健全会计法规体系, 切实解决公司内部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一方面, 应该完善以《会计法》为核心的法规体系, 将会计工作纳入法律得约束范围内, 为会计工作提供可靠的、全面的法律武器, 使得各项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另一方面, 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进行适时补充和修改相关地法律法规, 这样有利于提高各项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堵住会计信息失真的漏洞, 利于企业的会计工作安全、有序、高效的开展下去。
4、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提高会计主体行为的规范程度
建立和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会计主体行为的规范程度, 主要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加强和完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 规范和完善单位内部会计管理活动的各项制度、措施和办法, 有效地维护会计管理制度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要明确各级领导以及员工的具体分工和职责, 做到分工明确、权责分明, 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 做到奖惩分明, 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切实做好自己的本份工作。
四、结语
会计信息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线, 关系到会计工作的成败和公司的长久发展。面对当前会计信息失真这一严重问题, 我们应该及时找出原因, 认真分析, 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 防范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 维护公司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衣娇.浅谈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及解决对策.时代经贸 (学术版) , 2007
[关键词] 会计信息失真制度建设
会计信息从产生、传递、确认到被各方所接受,承载着许多相关主体的利益。如投资者对股价的殷切期望;上市公司对资本的苛求;审计及中介机构与上市公司之间的难言之隐;政府在作为与不作为的边缘徘徊。在诚信的市场制度建立之前,失真是绝对的,真实是相对的,每轮博弈后受伤最重的永远是那些处于不对称信息下的弱势群体。本文通过美国安然事件,分析了各利益主体在会计信息失真中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减少信息失真的几点意见。
一、安然公司如何通过会计手段制造虚假信息
美国向来是现代市场制度的典范,但安然公司破产事件显然把这个现代市场制度最发达国家推到了尴尬境地。
1.为维持公司爆炸性的增长速度,安然管理人员创造了一套非常复杂的财务结构
安然公司的迅速发展壮大得益于它在能源交易、会计财务等方面的一些创新,现在看来,这些创新的模式也为公司埋下了隐患。随着金融需求的提高及交易的复杂化,安然的管理层开始自定会计条例,这客观上导致了严重的利益冲突问题;在会计财务方面,安然率先采用了一些技术,使能源公司得以记录尚未创造收入的长期合同的盈亏数字;在证券及会计制度上,安然则尝试打擦边球。在安然向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的文件中,陈述的内容十分复杂,连华尔街的分析师和会计学教授都觉得难以解读。
2.为使所有的发展计划梦想成真,安然必须控制负债水平,这要求它不得不在会计信息中隐瞒债务
安然深知负债过高导致穆迪和标准普尔等信用评级公司降低对它的信用评级,降级可能会大幅度增加该公司的借贷成本,令其难以为自己的继续扩张提供资金,为降低公司财务报告中的负债额,它通过财务手段隐藏债务。
(1)通过关联企业、分公司,与其他公司进行有限合作的方式,增加了不记入资产负债表的交易业务。按照此类协议,安然可以向合作企业提供资金、股票或其他资产,这样,合作企业即可借得大笔资金来购买资产或开展业务,而债务不会显示在安然的财务账目上。
(2)第二种方式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通过证券化等手段做的巧妙些。第一步安然把一些资产委托出去,以资产及资产的收入作为抵押发行债券,发行所得交由安然使用。但在财务上,这不算安然的债务。
(3)第三种方式是上市后,在财务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安然只能隐瞒真实信息。安然公司主要从事能源交易,他们的利润受能源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非常大,因为借债并用其资產做了担保,导致公司的杠杆率特别的高,一旦出现不利情况,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为了维持经营只能采取财务手段化解风险。
二、安然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1.从投资者角度来讲,他们希望得到真实、客观并具有很强相关性的会计信息,但他们对公司股价的殷切希望给公司带来了巨大压力
市场的预期代表了投资者的方向,由于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经营的一点点小的变化都可能在资本市场被迅速放大,这固然可以帮助企业改进管理提高经营业绩,但也给上市公司带来了无形的压力。资本逐利的本性使上市公司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考虑投资者的偏好,在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商业利益占绝对优势的现代市场制度下,会计数字已经演变成为上市公司融资的优质工具,做假恐怕不仅仅是必然更可能是必须了。
2.从上市公司内部来讲,除了要应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其内控机制的自身弱点也使会计信息必须左右逢源,支撑各种利益主体
(1)由于大量运用金融和金融衍生工具,使安然迅速完成了制度创新,但同时公司内部也聚集了较大的金融风险。风险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创新也面临失败,财务手段于是成了最后的替罪羊,通过各种复杂的财务手段,维持股价凝聚人气,使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继续圈钱;通过隐瞒债务维持较好的资本结构,提高信用以使在股票市场上融资的风险转移到债券市场;等到经济形势好转企业经营业绩好转后,也许能释放部分财务风险,度过难关。
(2)从公司内部的内控机制看,现代管理制度所规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公司外部股东保护自身利益的惟一途径只能依靠内控机制。安然事件的核心原因正是这种内控机制的失败,高层主管对失真的会计信息听之任之;董事会没有能很好的监督高层管理者;某些个人通过与会计公司私下内幕交易获得利润;某些反对意见被隐藏等,甚至还涉及到高级经营人员的欺诈性经营行为。
在少数高层经营者与大多数股东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安然高层主管的持股计划不仅没能解决企业内部人员的控制问题,反而形成了一个特权阶层。他们未能承担起控制公司庞大资产实现其增长的相关责任,影响了公司员工养老金计划的实施,同时也给普通投资者利益带来了严重损失。
(3)公司采取“股票期权”激励员工在短期内使经营者和外部股东达到统一,但也造成了管理者一味抬高股价,将其套现后损害股东的长期利益。为达到目的,管理者往往会运用财务制度上允许的“特别条款”来转移报表上的亏损,制造账面利润,保持股价。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做假成为可能;由于激励制度本身重权利而轻职责,使得经营者更加有恃无恐。
3.从外部市场监督来讲,由于审计制度和市场监督的问题,使得会计信息的披露难上加难
(1)中介机构自然人的偏差使会计信息的失真在这里失去了修正的机会。安然申请破产保护,与此有关的中介机构及其中介环节很多,除了安达信会计事务所外,还有投资银行的JP摩根、资信评估机构的标准普尔等。在事发前,安然存在严重的财务危机,但还能以良好的业绩通过了这些中介机构的会计审查、优等评级“关口”,这其中有很大的相关利益,正是这种相关利益导致安然失去了一次又一次修正机会。
(2)审计师制度是外部市场监督的重要环节,每一个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都需要经过审计,其差异和偏差通过审计师实时发现和制止。然而安然公司的审计公司Anderson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全球著名的五大会计师事务所,每年从安然公司收取2500万美元的审计费,他们为了留住这个有17年关系的客户而选择了沉默。
(3)如果一个市场的直接监管者,即董事会、审计师和证监会没能很好的履行职责,那么作为市场的间接监督者,即公司以外的证券分析师、信用评价机构和商业记者就更无能为力了。华尔街的证券分析师一直被誉为业界的精英,但直到安然宣布破产的前一刻,分析师还在建议客户买入安然股票,投资人和证券分析师的冲突反映了投资银行内部的利益关系。那些敢于对公司潜在客户作出的负面评价的分析师很难得到上司的赏识,甚至有些同行要求分析师提出的报告要先提交融资部门审核,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师对会计信息的解读很难再具有多少客观和公正,他们的监督也几乎失效了。此外,在披露和处理安然事件中,美国媒体中介的有力发现也证明了媒体的力量。
(4)对待上市公司通过会计信息做假的问题上,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普遍认为应加强政府监管。如果政府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监管,管得过严过细,最后可能什么事情都解决不了;如果政府加强行政监管的话,最后可能会出现很多的寻租现象,特别是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成立的历史原因,使会计信息失真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同时会计制度本身变化太快也使得会计人员无法适应。
三、加强会计信息制度建设,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1.在上市公司内部,建立更有效和更有力的内部监督机制,力争把会计信息失真消灭在产生阶段
(1)先要有一个更强有效的董事会,在董事会中设立非执行的独立董事。要认真审核独立董事的独立执法资格,即必须避免其在提出意见和咨询时与公司有利益上的联系。独立董事一方面可以获得高额的回报,但另一方面必须花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公司与其公司所在行业的情况,促进股东和公司高层经营者的沟通。
(2)公司内部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对审计师的聘用以及对某些特别条款和账目做出独立的解释和裁定,并听取内部人员的意见和举报。由于高层管理人员在交易过程中有可能通过欺诈取得领先优势,因此可以设计一套能使他们进行自我约束的机制,这种机制的关键是使经营人员要对自己的欺诈行为承担无限责任,受害人对这些经营人员拥有无限的追索权。加强内部审计,有助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规范化。
(3)加强注册会计师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目前,仍有不少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比较薄弱,为保证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应坚持不懈地进行注册会计师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宣传和教育,加强注册会计师素质的建设,对不负责任及违反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要制定严格的处罚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体现股市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保证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能取信于广大社会公众。
2.在公司外部,建立一套依靠市场的监管机制
(1)大力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并重视处理好关联业务企業的制度利益安排,譬如考虑把一个会计师事务所会计与咨询合一的格局改为分立的格局;同时,在扩大中介机构数量的同时,全面推行合伙制,加强中介机构的责任能力,建立健全诚信制度。
(2)加强对会计事务所的监管,要求上市公司定期更换会计公司;要求所有银行定期更换会计公司;会计公司在发现银行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时,有义务立即向中央银行汇报,以便中央银行随时了解各银行的最新情况。
(3)建立诚信的市场制度,防范与处理欺诈行为。证券市场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要建立诚信机制需要两个原动力,一是诚信基础的增加,这就需要政府通过立法手段来引导企业;二是让企业认识到诚信的长期收益一定能弥补短期的损失,从而使企业自觉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4)通过法律、媒体和市场共同监督,及时报道公布上市公司的监管,及时报道公布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规范审计制度,财务报表等。
综上所述,安然事件也许能够帮助我们看到世界未来资本市场的动向,由于各利益主体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制度的不够完善,会计信息失真这个问题必然会长期存在,我们只有不断建立各种防范机制来解决上述矛盾,使资本市场得以健康发展。
对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思考
会计信息是信息使用者评价财务状况、做出投资决策、改善经营管理、防范经营风险的主要依据.保证会计息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是会计核算的基本目的和重要基础.会计信失真,掩盖了单位经济活动的`真相,影响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正确性,致使国家税款和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诱发经济犯罪,为贪污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助长了虚假之风,削弱了国家财经法纪的权威性.
作 者:付襄叶 郭凯飞 作者单位:平顶山中盐皓龙有限责任公司 刊 名:内蒙古电大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RADIO & TV UNIVERSITY 年,卷(期): “”(5) 分类号:F2 关键词:摘要: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指会计信息在形成与提供过程中与客观现实不相符合,无法真正体现会计主体真实的财政情况及其经营成果,一旦发生会计信息失真,势必会给企业、社会以及国家带来严重危害,损害社会公众利益。
因此,研究和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意义重大。
本文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危害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会计信息失真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主要危害;影响因素;解决策略
对于现代企业会计而言,其根本目标就是会计主体可以提供可靠公允的会计信息。
然而,实际情况这一目标大都无法完全实现。
许多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由于会计报告虚假而造成巨大损失的现象比比皆是。
因此,研究和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危害
1、对于企业的主要危害
如果出现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那么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就不能掌握真实的准确信息,就会使各项重大决策出现失误,从而给企业带来潜在危机,影响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再有,在专业化生产以及分工协作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渐加快,企业若想更好地发展,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就要与世界经济接轨。
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会计信息如果失真,势必被国际市场所排斥,从而使企业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受到干扰和影响。
还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遵守诚信规则,这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条件。
任何企业如果想通过会计信息的弄虚作假来占领市场或者进行企业融资,都非长远之计,其结果只能是让市场与投资者对其产生不良信任危机,阻碍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对于社会的主要危害
如果出现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必须会对企业投资者以及企业债权人等群体利益造成不利影响。
投资者进行投资的基础依据就是通过审计的企业会计报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会计报表失真,其结果必然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使其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
3、对于国家的主要危害
如果出现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国家税收就会减少,国有资产就会流失。
部分企业存在两本账现象,试图通过虚开增值税发票、隐匿收入、增加成本等办法进行逃税,或者企业通过编造虚假会计信息进行骗税以及减免税额。
还有部分企业通过账目造假,让国有资产人为地发生贬值,进行低价拍卖,从而变相地侵占国有资产。
如此下去,势必会使国家利益严重受损,国有资产发生严重流失。
除此之外,会计信息失真还可能给贪wu腐bai行为提供更多机会,给经济*罪活动提供各种方便,从而发生严重的贪wu腐bai等问题。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因素
1、会计制度有待完善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的漏洞及执行过程中的可变性
多年来,我国《会计法》几经修定,陆续颁布推出了各项具体的会计准则,然而,会计准则及其制度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漏洞。
由执行效果方面来分析,相关责任界定仍不够清晰,针对会计造假等行为的处罚仍弊端较多。
具体的法律法规条文并没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并且执行过程中力度不够,尤其表现在针对违法者的打击制裁方面,执行力不足。
许多违法人员通常只接受了行政处分,而没有受到刑事责任,或者只是交纳了一些罚款,却并未上交全部非法所得,无形中降低了会计造假的成本。
2、会计监督力度不足
从目前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来看,其主要分为政府审计、企业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个主要层次。
其中政府审计因编制、人员、职能等方面的.限制和改变,其审计监督的重点已经从过去的大中型企业逐渐向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国家重点建设资金等方面转变,所以其针对企业的审计监督职能逐渐弱化;企业内部审计因受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制约,通常很难独立出来,因此会计监督成效不够明显。
作为履行社会监督职能的各类会计师事务所,通常受到注册会计师队伍素质的制约,无法有效发挥监督职能。
此外,国家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管理不够规范,加之部分中介机构受到利益趋使,为企业提供虚假审计报告,从而使会计信息失真形成了恶性循环的状况。
3、会计人员素质较低
从目前我国会计人员队伍来看,其综合素质仍然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
许多会计从业人员知识老化,专业技能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求。
然而,部分企业为了节约人工雇佣成本,还在聘请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从事会计工作,因会计人员能力水平有限,经常出现错误的会计信息,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频发。
还有部分会计从业人员没有职业道德,在利益诱惑下为企业制造假账,或者贪wu挪用公款等。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解决策略
1、全面完善会计准则制度
企业应全面完善会计准则及其相关会计制度,进一步规范会计行为,最大程度地减少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使会计选择范围变小;同时要严格执行会计准则规定,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确保能够给债权人、投资人等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
2、严格处罚会计造假行为
针对会计造假行为,绝不能姑息,既要给予行政处罚,也要进行经济惩罚,且惩罚数目应超出其造假所得,才能有效避免造假现象。
针对指使会计人员作假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也要加大处罚力度,情节严重者承担法律责任。
针对国家工作人员违法更要给予严惩,完善民事赔偿制度,对于参与造假的人员,不管是投资者、企业经营者、评估师、会计师等,损害公民合法利益时都要提起诉讼,按照规定要求赔偿。
3、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企业会计信息是否失真,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为此,企业必须对会计人员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建立完备的道德奖惩机制,以此约束其行为,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总之,会计信息失真无法体现企业的真实经济活动,其对于企业、社会和国家都具有不良影响。
因此,研究和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赵辉.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几点认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1).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基本概述
现如今,我们对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评价标准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会计信息客观的反映了真实的经济活动。第二,会计信息准确的反映了企业在经营中的各种利益冲突。第三,会计信息必须与会计的实际准则相协调。但是在市场经济中,很多企业的会计活动与实际的经济活动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而企业在实际的操作中应该不断调整自己的会计原则,让企业相应的会计活动更加合理和有效。一般情况下,会计信息失真有以下几种分类。第一是规则性失真。这里所指的规则性失真具体指的是由于会计准则本身存在的缺陷而导致的信息失真。这就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处理的时候,就算是完全按照相应的会计准则也不能客观真实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会计规则性失真会随着企业会计活动的不断加强而得到完善。第二是违规性失真。与规则性失真相比,违规性失真是一种人为因素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而一般情况下,会计违规性失真又可以被分为无意的违规和有意的违规。无意违规一般是由于会计人员个人素质所限造成的,同时,无意的违规也有可能由于企业自身硬件原因造成的。有意的违规指的是有的企业为了达到相应的目的,而且自己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有意违反会计准则。有意的违规行为是企业应该避免和杜绝的信息会计失真行为之一。
二、企业会计失真原因的分析
(一)利益原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我国原先的经济体制面临着巨大的变革。这种新格局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发展效率,但是也给企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其中,很多的企业为了短期的利益,要求自己的会计人员对一些会计信息进行擅自的修改。例如,私设小金库、隐瞒自己的真实利润率,以减少自己企业应该缴纳的税收金额。很显然,在利益的驱动下,很多的企业管理者利欲熏心,要求自己的会计人员作假账、做虚账,让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上逐渐走上歪路。
(二)会计的管理体制存在很大偏差
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的还有一大原因是很多企业的会计管理体制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目前,我国现行的会计人员一般都是以单位管理为主。在这样的体制下,很多企业都对于财务机构的设置很是随意,对于会计人员的招聘和解聘也显得很随意。同时,很多的中小型企业中,会计人员直接对最高领导者负责。这就使得会计信息存在着很大的人为性,进而导致会计失真。在以个人权威为重的企业中,很多会计人员抱着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于领导的要求唯命是从,跟随领导的意思进行随意的会计设置。这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一大主要原因。
(三)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督力度欠缺
目前,我国很多部门都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有着监督管理的权利和义务。但是,实际上而言,很多部门对于企业的监管其实是不尽如人意的。由于不健全的监督管理,造成了企业很多财务管理上的“漏洞”和“真空”。有的政府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一些监督管理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些都是企业会计失真的一大原因。
三、治理企业会计失真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让其更加具有可行性
要想解决企业会计失真的问题,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是基本前提。首先,应该从国家的.大层面上严格制定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会计法》就是其中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相应的管理措施,让法律更加具有可行性。其次,还应该从宏观层面上不断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对于一些发生的违法行为给予严格的惩罚。对于情节严重者,还应该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根据企业实际实行会计委派制度
会计委派制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一大重要措施。在这种制度下,企业的会计人员的利益与企业不存在相互的关联关系。会计人员的人事变动、业绩考核等都不由企业负责。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会计人员在工作中更加能够放开手脚,对于一些财务会计管理更加敢于发言,敢于放手去做。很显然,保证企业会计人员的独立性是尽量降低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一大利器。
(三)强化对于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
要想企业避免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也至关重要。第一,企业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强对于企业会计人员的在岗培训。通过各种培训,加强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第二,还必须严格会计人员的上岗准入制度。保证企业的会计人员都能够持证上岗。进而保证企业会计人员的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素质。
四、结束语
目前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企业在会计业务中,通过各种有效的渠道,杜绝或避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存在。
参考文献:
[1]李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与治理的探讨[J].当代经济,2010,22:146-147.
[2]郑先兵.论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J].时代金融,2008,12:141-143.
那么,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到底有哪些?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来进行有效治理?笔者拟对这些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从个体行为理性观点看, 上市公司的个体行为始终都是以实现自身的最大利益为唯一目标的, 对利益的追逐成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源动力。研究发现: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与公司的成长状态紧密相关, 越是关联到公司里程碑式的成长变化 (可归纳为公司上市前、上市后配股、上市后亏损) , 会计信息越容易出现失真现象, 见表1。
首先, 公司为获得股票发行权与上市权, 达到直接融资的目的, 需要在资本市场上募集大量股权资金时, 会“包装”利润上市;其次, 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配股资格, 会在配股前操纵净利润;再次, 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被ST处理或者摘牌, 继续保留上市公司的资格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利益, 达到保住其“壳”资源的目的, 会采取操纵财务报告以及盈余管理手段转移亏损。
上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的目的虽然不同, 但其在失真内容的表现形式上是一样的。主要有以下三种: (1) 会计信息不真实。即蓄意歪曲和掩盖公司的真实信息, 在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年度报表和重大事件披露等工作中披露虚假或严重失实的财务信息, 编造虚假利润表、提供虚假盈利预测、资产评估失实、虚拟资产重组等, 主要表现在文字叙述和数字不实两个方面。 (2) 会计信息不充分。即遗漏和短缺法定项目信息, 在披露的过程中有选择性地公开所有可能引起股票价格变动的会计信息资料, 有利于公司利益的信息过量地披露, 甚至炒作;不利于公司切身利益的信息轻描淡写, 甚至密不宣示, 披露的充分性与经济事实本身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基于格式要求提到的多, 真正符合充分、完整要求的少。 (3) 会计信息不及时。即有意拖延信息披露的时间, 在发生可能对股票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而投资者尚未得知的重大事件不及时主动披露, 如股利政策、配股方案、投资进度、重大重组、经营管理人员变动、经营计划执行情况等。主要表现在财务报告不能在规定的时点对外公布, 以定期报告代替临时报告等。
二、外部因素的诱变效应及治理
上市公司评价制度“过硬”、信息披露制度缺失、违法行为惩罚不力等外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诱发企业的不良行为, 造成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效应。
(一) 上市公司评价制度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相关制度和政策也在不断地修订和完善, 但是依然存在不足。股票发行制度、股票暂停上市、终止上市制度等硬性规定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会计信息失真的诱因。例如, 在首次发行股票时, 我国目前股票发行实行额度制, 对股票发行数量实施控制;而每股发行价又受到官方规定的发行市盈率的15倍左右限制。在此约束条件下, 首次发行股票的公司只有尽量提高每股盈利预测和每股收益, 才能相应地提高每股发行价, 募集到更多的资本。
这些用于评价上市公司的硬性规定过于重视“结果理性”, 只强调企业最后达成的结果如何, 而忽略企业达成的过程和方式方法。这种“结果决定一切”的态度诱发了企业的短期行为, 会计造假、违规交易等一系列失态运作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
治理之道在于要遵循市场规律, 建立市场化的上市、配股和退市机制, 真正让市场而非政府监管机构来调节社会资本的配置。
(二)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我国已颁布的《证券法》、《公司法》、《会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及相应的会计信息披露规则体系、会计准则体系和审计准则体系共同构成了目前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基本框架。这些法律法规在规范证券市场行为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但也仍存在着不少缺陷, 成为会计信息失真的又一诱变因素。
1. 会计计量方法:
方法本身存在很多估计成分和主观判断因素, 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 使得企业之间的相关指标缺乏可比性。同时, 方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未考虑某些因素尤其是隐性因素的变动和影响。此外, 方法的可选择性使得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随意性较大, 倾向于选择对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利的方法。
2. 审计机构: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必须由注册会计师审计并签字认可才能最终确认, 其目的是通过独立的第三方审计, 增强会计信息的可信度。但事实上, 股东、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三者之间相互监督牵制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甚至成为利益共同体。会计师事务所很容易受利益诱惑而依从于被审计部门, 从而丧失了其公平执业的最基本条件。
3. 披露规定:
披露内容、披露频率、披露时间的规定上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比如, 披露时间的滞后性为内幕交易提供了机会。
治理之道在于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制定科学、配套的会计准则体系, 强化外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提高强制性定期披露频率。
(三) 违法行为惩罚力度
我国现有《会计法》、《证券法》、《公司法》等对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假账的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例如, 《公司法》规定, “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出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的, 对直接负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因不少法律条文在责任划分方面不够明确, 在执法力度上大打折扣, 主要的责任人、上市公司及其相关责任人、大股东、庄家、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责任人未被严肃追究。而且, 目前对违规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负责人主要以行政处分和罚款为主, 刑事处罚“法难责众”, 被判刑者寥寥无几、行政处罚不规范且处罚力度偏轻。此外, 缺乏证券民事赔偿法律规范, 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要受害人——中小股东遭遇惨重损失却得不到赔偿。以上惩罚不力的结果使造假的成本和风险要远远小于收益, 势必会成为会计信息失真中的违法行为诱导因素。
治理之道是监管机构应随时洞察资本市场上的异常情况、及时作出相应的反应, 并且加大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三、内部因素的失衡效应及治理
除外部因素的诱变效应以外,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更多是缘于内部的失衡和失效。通过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构建内部控制机制, 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一) 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 普遍存在着“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和中小股东无权的现象。
1. 优化股权结构。
从股权结构入手是解决公司治理问题的根本, 目的在于改“一股独大”为“多股同大”, 降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增加控股股东数目, 使公司股权呈分散状态, 通过规范的资本市场对公司经营与财务形成有效的制约作用。
2.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必须引入相当比例的独立董事, 负责对董事提名、高级管理层的聘用与报酬、审计以及重大关联交易等事项表示意见。独立董事不拥有公司股份, 不在公司任职, 较少受大股东和内部人的影响, 既满足形式上的独立又满足实质上的独立, 可以较好地代表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行使权力。在独立董事选聘机制上, 应适当限制大股东及执行董事所代表的股东的独立董事提名权, 逐渐过渡到中小股东选聘制。
3. 健全经理人激励制度。
要建立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基于合约的委托代理关系, 明文规定双方的责权利关系。借鉴西方的经理人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方式, 改变目前的经理人报酬以固定工资和奖金为主的现状, 将经理人的报酬与企业的业绩尤其是长期业绩联系起来, 给经理人一定的剩余索取权, 使管理者即代理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4. 完善监督机制。
设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 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 负责对公司经营和财务活动进行进行专门的监督, 并拥有聘用注册会计师的决定权等。
(二) 内部控制机制
我国上市公司对于内部控制问题不够重视, 部分企业根本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或者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 偏重以补救为主的事后控制而忽略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或者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也不执行或难于落实, 这使得内部控制作用难以发挥, 企业无法实现早预防、早发现和早纠正,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
会计账簿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人员在记账、算账、转账、结账过程中,违背国家法律和边防 会计制度规定所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为提前结账、违规挂账、收不入账等问题,从而导致账实不符、账证不符、账账不符、账表不符。提前结账是指在生成报表前,对账簿财务数据指标进行所谓的技术处理使之符合规定,产生报表后重新恢复,以掩盖原始财务信息,回避上级检查监督;违规挂账是利用特殊账户将个别经济业务长期挂账,或将有关资金款项挂在往来账上,以达到“缓冲”隐藏事实真相之目的;收不入账就是未通过法定的会计账簿核算,设置“账外账”或“小金库”、隐匿收入、方便支取、谋取私利。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2.1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须从会计基础工作入手,通过规范会计行为,统一业务操作,从制度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重点掌控三个环节。一是掌控原始凭证收集整理环节。会计人员要依据会计制度要求,就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必须准确填制或取得合法原始凭证。对于完全符合要求的原始凭证,应及时据此编制记账凭证入账;对于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坚决不予接受,防止虚假票据入账、报销。二是掌控经济事项确认计量环节。要按照财经制度、会计法规明确的程序开展会计工作,落实经费审批权限,履行经费报销手续,科学组织会计核算,定期核对账目数据,做到账证、账账相符,账实一致,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三是掌控财务数据报告分析环节。为使会计信息更为真实、更加有效、更有价值,要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作用,增强其事业心、责任感,积极做好经常性的会计分析,及时、主动地向单位党委、首长提供真实、有效的财务数据,并针对预算执行偏差提出合理化建议或整改措施,使会计管理工作更加明晰快捷、更具透明度。
2.2 健全 会计监督体系
会计人员要围绕会计工作目标,进一步强化职能、拓展空间,在完善制度中提升管理水平,在培养素质中提高管理质量,建立健全“三项制度”。一是建立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如明确会计主管人员和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健全岗位责任制,建立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岗位轮换制度;坚持内部牵制制度与检查稽核制度,明确业务
流程,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加强对会计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总等过程和相关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力度,是做好内部监督的前提,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重要举措。二是建立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检查制度。搞好会计信息的跟踪监督,通过抽审、评审等方式,对会计凭证、会计账务、会计报表、会计核算和其他相关会计资料实时进行监控,检查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完整,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对检查中发现和暴露的问题,要认真研究解决,保证监督效力的发挥和检查结果的落实。三是实现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应当根据 编制和管理要求,合理设立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制定切实可行的岗位责任制、内控制度和管理办法,如会计业务会审制度、账目结转报审制度、党委理财考评制度和印签分存、账簿 分管制度等。定期进行预决算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审查财务收支、资金存储情况,摸清单位家底,核实管理底数,规范理财行为,对单位财务状况真实与否做出审计结论,严肃财经纪律,维护财经秩序,形成处处设防、层层把关、内外共管的防范体系。
2.3 提高 会计人员素质
提高 会计人员素质的根本是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的提高,要在加强会计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要重点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会计法律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会计人员法制观念
和依法理财意识,教育会计人员忠实履职、坚持原则、诚信为本、不做假账。对会计人员履职情况,要建立检查、考核、评价和奖惩制度,并与岗位资格、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提职晋级、评先评优结合起来。通过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强化会计人员的法纪观念和职业操守,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准确,杜绝伪造、编造会计信息的现象发生。结语
我们之所以要讨论会计信息失真这个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失真的会计信息会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造成危害。通常,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有以下四种:投资者(包括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经理人、税务机关。他们在使用息时,并不关注企业的`会计信息是不是分毫无差.他们觉得存在很“小”差错的信息是可以用的。一旦差错大到足以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时.才会对他们造成危害,使用者方才认为信息失真了。
一、失真信息是否等同于“失去真实性的信息”
把会计信息失真定义为“丧失真实性”,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其中之一就是公允信息之中仍有可能包含着部分丧失真实性但不失公允的所谓“失真信息”。而只要不失公允的信息就不会对使用者造成危害。
其二便是如何找到失去真实性的信息。不少专家学者均提到了“真实性审计’。的确,真实性审计是比抽样审计更为可靠,然而面对当今业务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现实“真实性审计”根本不可能成为主流。现代审计的目标是对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发表意见,根据公允性定义可以看出,“真实”的要求是高于“公允”的。真实要求丝毫不差,现代审计只能检查出“低层次”的公允性,无法企及“高层次”的真实性。而现实的情况是,除了通过审计,我们没有其他方法来检查会计信息。也就是说,“丧失真实性”的失真信息是不能最终消灭而将永远可能存在的。既然这样,把失真信息界定为“丧失真实性”就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其三是真实性的含义是
一、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相对性和动态性
所谓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指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准确地提示了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的经济内容。可以说,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没有了真实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会削弱,严重的还会贻害社会和广大公众,损害广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之所以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主要是因为会计信息是客观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从哲学上学,意识对存在的反应既受反应者本人条件的制约,也与所运用的工具和方法有关,因此,会计信息的这种反应既与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经验等有关,又与会计准则、制度、程序、方法等紧密相联。
从会计人员的角度分析,不同的会计人员有不同的道德水准和技术水平,这就决定了他对会计信息真实性愿意做出和可能做出的最大承诺和保证的程度不同,由其根据客观经济活动加工处理形成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程度也就有所差别。
从所运作的会计程序与方法而言,受会计自身特点的制约,会计信息的加工过程也会影响到会计信息与客观经济活动的吻合程序。首先,会计对经济活动的反映,是通过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来实现的。会计所运用的确认和计量方法肯定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程序,如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是以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这就使会计反映的当其利润与当其实际现金净流入可能不一致,从而使利润缺乏实际货币保证,会计收益的概念与人们通常的“经济收益”的概念的差异,会计提供的仅仅是名义收益加非“真实”收益。其次,对相同的会计事项,往往可以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代选择,这种可选择性虽然也有一定原则以代遵循,但由于选择何种会计处理方法才最合适完全取决于客观环境的要求和当事人对其合理性的判断,因而带有较强的主观性,我们很难说哪个方法得出的结果是真实的,哪个方法得出的结果就是不真实的,这就给判断是否“如实反映”带来困难。第三,会计处理过程中包含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参数需要估计和预测,如因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残值、或有事项等,这种预计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预计的结果是否与实际情况吻合,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最后通牒,会计核算中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应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与客观经济活动的吻合程度,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之所以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动态的,主要是因为经济活动经常变化,会计信息反映的只是某个时期和某个时点经济活动的情况,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是相适应的。从发展的眼光看,都是历史和过去的。在当前条件下,基于当时的客观情况,这种反映可能是真实的,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对会计的理解逐渐深化,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也不断完善,对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要求会发生变化,原来被认为是正确的做法可能会被认为不正确,原来认为是真实的会计信息的做法可能会得到承认和支持。因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以一定的条件为转移的,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呈现动态性。
二、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分析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从产生过程看,我们可以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实务中通常所说的“假账算算”就是指的这种情况;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的反映了客观的经济活动,由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真账假算”。当然也有二者同时存在的可能即“假账假算”。
根据是否由主观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和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了个人利益,事前经过周密安排,帮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本身的局限性等,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或准确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判断会计信息失真是有意造假还是无意失实,其标准就是当事人是否有故意使信息失真的动机。具体可以依据下列两个标准进行判断:(1)当事人是否有造成失真的主观愿望。(2)当事人是否可从中得到个人利益。
根据会计信息与会计处理关系,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为会计制度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操作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制度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于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会计技术本身的局限性等引导的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可以说,这是会计失真的制度原因。从理论上说,这一部分的会计信息失真可以通过制度的变迁得到改善。会计操作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于会计操作的错误(可能是主观的和有意的,也可能是客观的和无意的)引起的会计信息歪曲反映会计事项的情形,其原因是包括会计人员素质不够高、会计处理方法选用不恰当、对社会计事项的判断欠准确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的地位凸显重要。只有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才能发挥会计工作为经济管理服务的功能,规范社会经济秩序,消除腐败现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国家、企业、社会共同努力,长抓不懈,只有企业以及从业人员的自觉行动,才能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性,才能从根本上使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成为国家对企业进行宏观经济决策和管理的重要依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摘要: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就是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因此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
编辑整理: 转账支票填写 编辑:aiyimingba 文章来源:新浪
一、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真实性概述
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通过对会计主体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后所提取的、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信息。会计信息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赖以决策的基础,它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信贷决策、政府对微观企业的监控等都密切相关。因此,会计信息作为国民经济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优劣,不仅影响企业内部管理的成效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也影响与企业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以及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因此,会计信息必须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等质量特征,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核心
真实性是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之一,它要求会计核算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数据可靠。会计工作所提供的信息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信息来源,是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各个方面做出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会计工作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甚至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导致经济决策的失误。因此,会计核算应当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工作应当正确运用会计原则和方法,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应有的质量特征被动摇,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愈演愈烈,其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危害之大超出常人想象
二、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特征与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就是指会计核算主体通过各种渠道向外界提供的会计信息资料与会计核算主体的实际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不符,会计信息资料缺乏应有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相关性,对投资者、债权人及相关利益方造成误导及损失,影响政府部门的宏观决策
会计信息失真包括合法会计信息失真和非法会计信息失真两方面。合法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人员依据合法真实的原始凭证、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 3
求、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和方法进行会计处理而产生的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情况。而之所以会出现合法会计信息失真,是因为会计受本身特点和制度的制约,在会计政策、规范和制度上存在一定的可选择性及缺陷,并且在实务工作中,会计处理更多地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为了不同的目的,在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可以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及方法,从而造成会计信息的制度性失真。非法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人员出于各种目的,违背会计法律、法规、政策、准则及会计制度的规定,实行会计造假和舞弊,使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况相背离。
会计信息失真的的主要表现及危害有:
(一)原始凭证失真。有些单位的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范、甚至采取制作虚假原始凭证的方法进行“变通”,使一些非法的收支变成“合法”的收支。
(二)原始凭证的要素填写不全,使收支的资金管道不能明确地划分,混淆了成本和专项基金的界限。
(三)账目管理混乱。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的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来设置,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账目混乱,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严重不符。
(四)会计报表虚假。具体表现在撇开账簿,人为地调整报表数字。甚至编报两套报表,一套自用,一套对外提供,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五)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失真。收入的失真主要表现是截留、转移、坐支收入;成本失真的表现是多列或少列成本,甚至通过人为方式调整损益,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费用失真的表现是该进专项资金不直接进的生产成本;资产不实主要表现为企业资产账面价值不能反映企业各项资产的实际拥有数额,资产管理混乱,造成家底不清、账实不符
三、中国企业非法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一)利益驱动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
长期以来,上级考察下级在经济活动管理中的成绩,主要是以利润和产值来衡量的,只要有利润产值,下级就有了政绩,有了政绩就可以提升,从而带来更多的货币收入和非货币收入。同时,作为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经济状况的主要途径,会计信息直接影响税务机关及其他使用会计资料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正是由于这种影响,会计主体会因偷税或者促进股市融资等不同的目的,对会计信息进行一些有违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处理。在此过程中,会计人员出于对自身工作、报酬、职务等私人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屈从于管理者的意图,从而丧失职业道德,进而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二)政府行为不规范,是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首先是政府的行为规则远未达到按市场经济规则办事的要求,有的地方政府直接管企业,对企业领导实行指标考核,责任审计,奖优罚劣,而企业领导为了过关,效益好时将利润“打埋伏”,完不成任务就假造利润,没有切实可行的制度约束。
(三)监督力度不够
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中国家审计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是监督不到位,表现在国家对基层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仍停留在以国有单位为对象,对大量非国有单位缺乏必要的经常性的制度化监督,同时监督主体是多元化趋势,多个部门对同一单位会计工作进行交叉检查的现象比较严重。其次是监督和再监督不力,少数企业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其监督职能难以施展,监督效力偏弱;外部审计独立性虽强,但也存在会计师事务所为自身利益而对被审计单位出具审计报告避重就轻。
(四)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
虽然近些年已相继制订和修订了《会计法》、《公司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但由于这些法律法规是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环境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往往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这就使得会计人员在处理新的经济业务时,常常带有较大的灵活性,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五)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不合理
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把注意力集中在利润、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性评价指标上,而较少运用和分析一些相关的非财务性指标,只强调企业的经营成果是否达到了既定的目标与过去和相关单位比处于何种水平,而忽视企业是通过什么程序,通过哪些程序来达到这种结果的,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六)会计人员素质及专业技能低下
会计人员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一方面会计人员的业务整体素
质还不高,在一线从事财务工作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甚少,会计后续教育缺乏力度,一些会计人员实际业务操作技能较低,对较复杂的会计业务很难较好的处理;另一方面,会计人员整体职业道德素质也不高,敢于同违法违纪作斗争的少。
四、治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法制观念、完善会计法规建设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单位领导人的认识,增强法制观念,使之能带头遵守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积极支持会计人员创使监督职责,自觉接受监督。同时,还应完善会计法规建设。《会计法》中规定: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违法收支不予办理。但在实施《会计法》的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普遍、处罚难办”的现象仍大量存在。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会计法》的可操作性。比如将虚假信息提供给国家、社会和投资者,并造成损失的人员在《会计法》中明确规定应给予重罚,但缺乏处罚的具体标准和细则,操作起来很难掌握。所以,应提高《会计法》的可操作性,使会计法规体系更加规范,更加科学。会计人员只有遵循《会计法》的规定工作才能防范和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律保护对敢于坚持制度、坚持原则和秉公办事的财会人员,要给予工作上的支持和法律上的保护。
(二)建立健全会计信息质量监督体系
加强会计信息的社会评价,财政、审计、税务、银行等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监管,建立检查和处罚的联动机制,多方配合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和监控作用,对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形成强有力的制约机制,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中介组织的监督作用,要逐步实现企业会计报表必须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才有效,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对注册会计师业务加强监督、管理,以利于净化执业环境提高执业质量。
(三)尽快制定与会计电算化有关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普及,计算机与会计工作已密不可分。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这是不符合国际惯例的,也是滞后于实际工作要求的,必然会影响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质量。因此应尽快制定相应的准则,来规范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从而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四)加强监督力度
各级财政、税务、审计机关要依法对企业加强财务检查和审计监督,对查出的问题必须予以纠正,对弄虚作假、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对有关人员处以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发挥审计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五)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强化对从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培训,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保障。
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具体承担者,是会计信息的发源地,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道德观念,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观念和业务水平,对从源头上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培训,重点是增强会计人员的诚信意识,在会计人员中树立诚信会计观念,使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维护会计法规、会计制度的严肃性,促进会计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其次,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加快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步伐,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综上所述,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虚假会计信息产生,其具体原因多种多样,而且极为复杂,要防范则必须注重结合多种措施综合利用。为此,应以会计法制建设为核心,加强执法力度惩治腐败,完善各种治理体制和监督机制,开展各种形式教育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职业道德,进一步规范经济秩序,促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好转。总之,会计信息质量的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参考文献:
【会计信息制度性失真的剖析】推荐阅读:
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论文05-29
如何解决目前会计信息的失真11-26
会计信息失真治理机制06-28
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和对策研究网络版06-20
会计信息化实施的影响11-12
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的规范11-30
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失真的思考12-16
试论ERP系统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12-14
会计信息系统上机报告07-25
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方案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