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学生的扩招,走入高校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多,高校辅导员便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校辅导员已经不再是从前定义的单纯“老师”的定位,其更加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心灵鸡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如何利用新媒体更好的服务学生,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更好的辅导,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工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论文 篇1:

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路径研究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包含认知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等多个方面,是保证心理健康的驱动力和重要元素,旨在为大学生的未来生活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受当前不同价值观的冲击与影响,引发了大学生适应能力、性格与情绪、网络成瘾、人际交往等多种心理问题,并引起教师、家长、社会的多方关注。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以及心理学相关理论,可以将开展专业心理咨询,加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等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路径;人格完善

对于人类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不仅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人类还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价值取向也从过去的单一化变为多元化,这也引发了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对于身处不同价值观中的大学生而言,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发育成熟,缺乏应对社会问题和心理压力的经验,很容易被错误的价值观所引导,从而导致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性,实现素质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开展的一项重要教育活动,旨在通过开导、启发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前,应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活动以及身心特点,并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预防为主,开展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活动。

一、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家长、社会三方共同关注的问题,国家教育部也对此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明确提出培养大学生不仅要关注大学生的知识传授,还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部分学校而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一道难题,过于抽象的讲述以及枯燥的理论知识很难引起大学生的共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对于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品格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一些学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存在应付教学、散漫教学的问题,没有构建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这样的情况下会严重损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使其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影响。所以,只有大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才能对其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使其保证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信息时代的需求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大学生在频繁接触网络的过程中将自身的精神世界寄托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从而对现实世界漠不关心。网络能够使人们快速地获取大量而丰富的信息,大学生在浏览信息的过程中,如果心理控制力不强,那么就会被不良信息所影响,从而对心理健康造成损害。如果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在大学生中间扩大到一定程度,那么就会使整个教育环境遭到破坏。因此,为了能够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校和教师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力,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三)医学健康的需求

在医学范畴内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目标是具有心理健康疾病以及心理障碍的青少年大学生,通过建立科学的心理治疗体系,从而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根源,以预防为前提,对其展开心理咨询和系统的治疗方法。在面对外来风险和影响时,每位大学生的心理自我保护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大学生在面对高压力时,往往能够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疏导,理性支配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其表现往往是难以想象的,很多大学生因为自卑心理、恐惧心理,导致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善于通过语言描述来反映自己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还有一些大学生自尊心、虚荣心较强,无法忍受自己落后于他人,过度想要展现自己,反而忽略了自我保护。因此,基于医学健康的需求,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适应能力问题

青春期的大学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適应周边环境的能力较差,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性格的变化,大学生逐渐发现旧有的学习方式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变化,从而引发心理矛盾和自我质疑,并且衍生出学习动力缺乏、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同时,学习环境的变化、教师的更换、班集体的改变等都会给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带来一定的影响,使大学生不得不面对适应环境的压力。

(二)性格与情绪问题

大学生的性格与情绪的形成与其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目前大多数大学生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受到家长的万般宠爱,普遍具有控制情绪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较差的特点,在处理问题时容易随心所欲,不计后果。性格问题在心理健康方面属于较为复杂的问题,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包括孤僻、自卑、偏激、自闭等,这些大学生在处理日常问题时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就会产生相应的情绪问题,如焦虑、胆怯、恐惧等,如很多大学生在面临重大考试时就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不仅影响自身的考试发挥,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网络成瘾问题

目前,网络成瘾已成为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主要心理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在缺少外力作用下,自己毫无节制的过度上网,沉迷网络中的虚拟世界,最终危害身心健康。网络成瘾包括网络色情、网络交际以及网络游戏成瘾等,而大学生中波及范围最广的就是网络游戏成瘾。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几乎每位大学生的家里都会配置电脑,而新兴的各种时尚“网咖”也遍布大街小巷,这些都为大学生上网成瘾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网络成瘾不仅严重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还会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特别是近些年出现了越来越多因为网络成瘾而导致的青少年犯罪事件,如“沉迷游戏荒废学业”“为了游戏充值而偷盗抢劫”“深陷网恋离家出走”等等,这些由于沉迷网络而出现的悲剧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人际交往问题

每个人适应环境能力、价值观、社会背景都不同,而人际交往的情况影响着每个人的工作、生活以及情绪。可以说,人际关系是人与社会建立关系的基础。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发育日渐成熟,他们会逐渐衍生出各种心理需求,一方面迫切地想要与社会建立联系,另一方面却又缺乏适应社会和正确认识社会的能力,继而发现心理需求与现实之间存在的隔阂与矛盾,这种心理不平衡会导致大学生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最明显的就是人际交往障碍问题。当前,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叛逆、自私、任性成了他们特有的“标签”,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这些大学生往往习惯了以自我需求为中心,缺乏替他人考虑的意识,我行我素,甚至出现不合群、疑心重、戒备心理强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影响了正常的师生交往。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路径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构建

基于发展观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构建是建立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可以从纵向层次和横向层次来划分:

1.纵向层次

首先,教师应向大学生普及和介绍一些基本的心理知识,使大学生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国外著名学者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之间都是相互融合、相互联系的,只有掌握了学科中的潜在联系,才能总结出有利于教学和学习的经验。所以,当大学生有意识地去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点时,才能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促使自己不断地去尝试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活动。教师的灌输和讲授永远没有大学生主动学习更有效率,只有让大学生学会自我学习,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的存在,才能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辨别自己的心理障碍,减少心理问题发生的几率。

其次,培养大学生掌握简单可行的心理健康维护技能。构建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如何能够实现自我调控,只有大学生自己掌握了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才能够在面临困难时冷静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要教会大学生善于做到日常积累,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还要教会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快速适应周边环境,只有将自己融入社会和集体,才能使自我与社会建立联系,以免产生人际交往障碍。

最后,教师应深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青春期的大学生容易为了达到自己的理想,容易思想偏激,忽视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以“释放压力和紧张情绪”为主。例如,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普遍具有自卑心理,对这样的大学生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心理引导,帮助其消除心理障碍,使其能够自信阳光的成长。

2.横向层次

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融入体育运动以及心理辅导等。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帮助大学生解除心理障碍,控制情绪,还应帮助大学生强身健体,只有拥有了身体健康才能与心理健康相互结合,避免出现焦虑、紧张、自卑等不良情绪。其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活化教学。当前是互联网信息时代,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处理较差,无法正确看待自己的行为。对此,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就需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融入一些生活片段,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建立对自身的认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从而能够客观的看待自己的行为,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除此之外,由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在这个阶段对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其个性发展和人格形成都还有一定的可塑性,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秉持人人平等以及诚信守信的原则,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体系的构建

首先,针对实际情况开展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需要通过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来实现,帮助大学生提高对自身的认知,挖掘生理和心理潜能。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需要建立在完善的理论基础上,同时还可以融入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和相关游戏等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可以让大学生通过游泳竞赛、跑步竞赛等方式宣泄内心的压力,或者通过瑜伽、舞蹈进行自我放松和自我调节,这些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大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大学生的思維走入误区,使其能够有效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其次,建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心理健康教育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和大学生的长期坚持与配合,所以学校应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与变化进行详细的记录,为其建立心理档案,以“个人”或“班级”为具体单位。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背景、身体状况、学习情况以及每次心理健康的评估结果等,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能够帮助教师和学校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变化与心理特点,同时还可以为校方提供完善的心理健康资料,以便校方能够“对症下药”,构建符合大学生特点的心理教育体系。

最后,通过多方面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第一,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与教师的关系最为亲密。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消除大学生的紧张心理,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在遇到困难时也会积极寻求教师的帮助,所以加强师生联系,增强大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第二,加强师师联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又复杂的过程,并非独立能够完成的,需要多位教师和专业人员的紧密配合。所以在心理健康体系的建立中,需要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针对大学生合理提出实践经验和意见,通过共同努力构建出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第三,重视家校联合。亲子关系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在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同时,也应该与家长建立家校协作,通过开展家长座谈会的方式让家长意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从而积极与学校保持互动和沟通,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除此之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还必须遵循标准化、科学化以及合理化的原则,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切实落实到实践活动中,这既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也是我国时代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韩娜,尹坚勤.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2):148-151.

〔2〕何杰,李莎莎,付明星.高职学生手机成瘾与心理健康自我控制及自尊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9,40(01):79-82.

〔3〕钟丽平.基于心理安全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探析——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8,28(12):165.

〔4〕赵萍,张彦军,张倩,姜欣悦,徐斐.五年制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江苏预防医学,2018,29(06):649-652.

〔5〕陈耀龙.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10):89-91.

〔6〕杨明冬,强梅.某中职学校学生焦虑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2018,32(09):670-672.

〔7〕孙文芳,王长生,赵明,王永亮.我国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8,45(22):4119-4125.

(責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作者:梁杰华

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论文 篇2:

新媒体环境下,探析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途径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学生的扩招,走入高校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多,高校辅导员便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校辅导员已经不再是从前定义的单纯“老师”的定位,其更加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心灵鸡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如何利用新媒体更好的服务学生,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更好的辅导,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工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基于此,笔者在从事多年高校辅导员的基础上,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开展心理辅导的建议,希望可以给同行业者以借鉴。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辅导;引导途径

前言

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接触的事物较多,对于社会也有了浅显的认识,但是对于新环境和社会的认识还不够或者不全面,有很多同学初次进入高校并不能完全融入到高校这个新的环境,或者在生活、学习过程中越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依靠学生本身的能力,有时难以很好的解决问题,因此高校辅导员应当走入学生生活中,走入学生心里,为学生排除思想上的包袱,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给学生作出正确的人生指导。

一、高校辅导员定位

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在逐渐增大,特别是在现在网络盛行,信息爆炸的时代,其心理疏导是否及时,方向是否准确,成为大学生是否可以适应高校生活的关键。高校现阶段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包括国家政府部门也越来越重视教学中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甚至一些高校设置了相关课程或者心理咨询部门为排除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多种途径。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中,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内容。高校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能够最直接的观察学生的生活,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将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引导学生主动求助,寻找正确的倾诉途径,及时给学生建议良好的咨询机构处理学生的咨询问题。因此高校辅导员不简单的只是一名教师的工作,更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心灵伙伴、心理辅导师。

二、当前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

1、因学习产生的厌烦情绪。现阶段,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出现“易进严出”的趋势,学生的课业压力也较之以前有了增加。学生在面对诸多学业负担,包括一些课业是之前从未接触的,感到难以适应,随之厌烦情绪出现。如再有学生出现考试不及格情况时,便更加重了对课业的反感情绪。

2、因人际交往产生的障碍。当代大学生爱好网络,往往沉浸于网络中无法自拔,与周围人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即使交流也只是与较好的伙伴进行交流,与其余人则很少说话,甚至根本不说话,在有了心理困惑时候也只是寻求网络方式进行解决。且学生大多还是独生子女,这样的家庭结构和环境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走入高校之后人际交往产出困难,在出现摩擦时候往往不知道如何处理,或者因自我中心、羞怯心理等心理问题造成学生心理产生扭曲,以至于极端事件的发生。

3、因恋爱产生的绝望情绪。当代大学生在中学时期,感情问题成为家长的禁区,受到家长严格控制,家长对学生的感情教学及性教育缺失,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在面对感情问题时候感到十分棘手,不知所措。一些学生在高校谈恋爱甚至是为了满足虚荣心的需求,一些网络的欺骗行为,或者单纯为了排除寂寞,以游戏情感为荣。一些学生一些学生不能很好的面对失恋带来的痛苦,甚至产生绝望厌世的情绪,这些都对学生的心理带来严重影响。

4、因就业产生的恐惧心理。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参加到就业大军中,所以学生一进入高校就面临着未来的就业严峻形势。很多学生在学校中很努力也很优秀,但是在面对招聘企业时候,只是众多就业者的一名,心理落差可想而知。还有一些学生听说了就业市场的严峻,网络投递简历过程中杳无音信,对未来就业产生恐惧心理、自卑心理、逃避心理,这些心理都对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辅导思路建议

1、加强思想教育。在多媒体新环境下,辅导员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可以观看相关的电影,在课余时间可以邀请心理辅导师进行远程心理辅导干预,在多媒体的新环境下,辅导员还可以采用新的交流手段与学生进行交流,比如博客、飞信、微信等平台都可以为辅导员所利用。辅导员要改变自己以往的教学理念,平时要在活动或者交流中注重学生的思想活动和动向,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2、拉近师生距离。网络游戏让人沉迷,但是运用得好也会成为辅导员进行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比如,辅导员可以与学生一起走进网络游戏,这样建立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共同话题,培养共同语言,通过网络游戏走入学生的生活中、学习中。只有学生真的将辅导员作为自己的伙伴、朋友,学生才会愿意对辅导员袒露心声,让辅导员走入自己的精神世界。

3、加强周围人群关注。辅导员不仅自己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动向,在发现问题时候也要及时与学生周围的亲朋好友进行沟通,现在沟通方式十分方便,辅导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或发图片等方式让学生周围的亲朋好友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动向,发动其亲朋好友多关心学生,还可以组建群组的方式为其提供帮助,让学生时刻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样,即使学生心理有任何疑惑时候随时可以找到倾诉对象,便于心理问题的排除。

总结

随着我国对于人才的重视,对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高校的教育教学也在不断改进,学生的心理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点教学内容。结合新媒体让学生心理得到正确的指导和疏导,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自立、自强的素质。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孙红艳.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J]. 新闻战线,2015,04:127-128.

[2]张志永.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4:252+256.

作者:王娜

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论文 篇3:

大学生学业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然而心理健康问题却包含着十分广泛的内容,其中学业心理健康问题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学业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影响到高校学生的正常生活,对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学业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影响大学生学业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分析,探究了促进大学生学业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些措施,希望能够为大学生学业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1]。大学教育阶段则是大学生学习技能,走向社会的重要时期,掌握好扎实的知识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当今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业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显得越来越突出,甚至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为了促进社会进步,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学业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学业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

所谓大学生学业心理健康具体指的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2]。大学生学业心理健康属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的一个方面。在大学期间,大学生面临的学习任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独立性、自主性,要求大学生不仅具有接受知识的能力,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能够在学习过程当中主动对一些比较专业化的知识进行探究。然而,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已经习惯了初高中那种“灌输式”的学习方法,面对这种对自主性、探究性、专业性要求很高的大学学习,一些大学生难免会在心理方面出现波动,如果没有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就会导致大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严重的话,可能还会导致大学生因为无法接受学习上的退步,继而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然而,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了老师们的普遍关注,而大学生学业心理健康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关注大学生学业心理健康问题,并对大学生学业心理健康进行及时引导,对大学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学业心理健康的表现内容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过程,是在学习动机的指引下发生的一系列学习行为以及学习心理状态变化[3]。大学生学业心理健康是影响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根据专家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大学生学业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分别是大学生的学业行为以及大学生的学业情感。下面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分别对大学生的学业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探究。

(一)大学生学业心理健康在大学生学业行为方面的表现

大学生学业行为是大学生心理活动的具体体现,指的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系列反应,通过这些行为可以展现出大学生对待大学学习的一种态度,体现了大学生对学习的认可程度及投入程度。当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得越投入,其在学业心理方面就越健康,反之,如果大学在学习过程当中“身在曹营心在汉”,表现得“形同虚设”,或者是大学生不能安静下来学习,那么大学生在学业心理健康方面就表现为不健康。

(二)大学生学业心理健康在大学生学业情感方面的表现

与学业行为不同的是,学业情感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的各种各样的情感体现,通常情况下,大学生的这些情感态度主要分为三种基本的情况[3]。第一,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当中,大学生通过学习找到了乐趣,从而表现出一种开心、愉悦的情感。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到了乐趣,并沉浸在学习当中,对学习表现为一种享受,是一种主动的学习,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比较强,这是一种比较健康的心理状态。第二,大学生学习纯粹是为了完成学习目标,对于学习既不排斥,也谈不上喜欢,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是一种平静的心态,没有太大的心理波动,这种状态下的学业心理健康仍旧属于健康状态。第三种则是一种消极的学业心理健康状况,在这种状态下,学生非常厌倦学习,在学习上表现为失望、焦虑、厌倦,甚至是一种气愤的心理状态,这些都是不健康的学业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差,很难完成学习任务。

三、影响大学生学业心理健康的因素

心理状态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生理现象,除了受到生物体自身原因的影响,周围环境也会对生物体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进而导致生物体出现心理波动[4]。大学生学业心理健康变化也是同样的道理。下面本文将会对影响大学生学业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具有很大的差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兴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那么就会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当中[5]。如果让一个讨厌物理的学生去学习物理,那么就会出现学业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招生过程中,由于调剂,一些原本学习理科的学生被调剂到了文科专业,尤其是外语专业当中,这些学生可能天生比较排斥语言,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大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并在学习中出现学业心理健康问题。当然如果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是自己比较喜欢的专业,那么他们就会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当中,例如,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对英语特别感兴趣,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就会表现出近乎疯狂的状态。因此,学生们的兴趣会对大学生学业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来自社会观念的影响

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学业成绩一直是社会评价中国学生的主要标准,通常情况下,学习好的学生就会被社会认为是好学生,而学习差的学生就会引来社会的歧视,甚至是周围人的排斥,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并致使学生产生一种焦虑、孤僻、自卑的心态,严重的甚至还会导致学生不珍惜生命,走向不归路。因此,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的观念也会导致学生出现学业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严重的话,还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挫败感

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遭遇失败,受这种挫败感的影响,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慢慢丧失兴趣[6]。在大学教育期间,大学生的学习环境比较宽松,大学老师不再像初高中老师那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学困生受挫败感的影响,不愿意学习,再加上大学学习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就会进一步增强学困生对学习的恐惧感,在恐惧感和挫败感的双重影响下,学困生很容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自卑、焦躁、厌倦等消极心理现象,产生学业心理不健康问题。

(四)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状态影响

对于优等生来说,一些优等生天生个性比较好强,对自己的成绩要求比较高,甚至不允许自己失败,一旦面临失败便不能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甚至会出现一蹶不振的现象[7]。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优等生就会承受比较大的心理压力,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从而影响学习。因此,大学生自己的心理状态也是导致大学生学业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四、大学生学业心理健康的应对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社会观念

传统的将成绩作为评价大学生优劣的观念给大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学业心理健康问题,因此,为了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学业心理状态,就需要对这种传统的观念进行改变[8]。首先,从老师的角度来讲,一方面老师需要正确对待优等生和学困生,以平等的观念看待他们,使他们不会感受到差别。另一方面,老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观察,发现学生们的优点和特长,并且对学生的优点和特长进行赞美,让学生树立一种积极的心态,并且还能把学生的优点传递给家长。此外,老师还要观察学生们的潜能,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其次,家长也要改变这种传统的观念,尊重孩子的选择,积极发现孩子的兴趣,并给予鼓励。

(二)重视大学生学业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学业心理健康教育,并且开通专门的咨询热线,及时帮助学生们排解不健康的学业心理状态。此外,学校也需要开展相关的讲座和宣传,对大学生开展学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最后,学校还需要对辅导员进行专门的培训,使辅导员老师掌握一些学业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五、结束语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大学生学业心理健康问题显得比较突出,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笔者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学业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相信通过教师、社会、家长的配合,对促进大学生的学业心理健康发展会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路平.大学生学业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4).

[2]崔伟.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与成就目标、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科教导刊,2014,(11).

[3]张美艳.大学生人格特质、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济南大学,2010.

[4]丁冬红,董超.浅析大学生学业压力引起的心理问题及解决途径[J].教师,2014,(2):6-7.

[5]周小梅.大学生学业拖沓心理及应对策略[J].科技资讯,2013,(3).

[6]孔令敏.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

[7]薛静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2012,(7).

[8]宁凯.基于应对理论的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

作者:王泰宁

上一篇:大学音乐中影视音乐论文下一篇:法院个人工作总结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