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精选15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 篇1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新模式

由于当今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走入大学生的生活,并且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网络信息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也让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但是,网络中那些不健康的信息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产生了不利因素。为了降低这种负面影响,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得到转变,我们可以采取分析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来寻求解决的好办法。

一、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网络多元化的价值观对大学生认知的影响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全世界信息的联通,产生了极大的信息量,这也让互网络有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对同一件事网络上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这让对价值观取向认识不清、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大学生来说很难辨别对错,造成对事物没有客观的认知、情绪容易波动、行为容易过激。所以,有着极大信息量和多元化价值观的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影响很大。

(二)网络虚拟性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

网络与现实生活相比差异很大,网络自身存在着虚拟性,大学生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网络了解世界的各种信息,通过网络的社交平台可以在不经过见面的情况下进行交流、沟通,他们也可以不用使用真实信息来进行一些虚拟性的活动。由于大学生的心智还不算成熟、情感比较丰富、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当遇到不开心的事,就容易意气用事,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当大学生被网络上的这种虚拟的人群所利用,对他们蓄意煽动,将一些不开心的事扩大化,使得大学生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发生过激的行为,严重者甚至触犯了法律造成犯罪。网络犯罪比现实生活要难以预防和控制,在现实生活中,学校和社会可以通过道德、法律以及一些思想教育来加强对大学生的行为管理,让大学生在思想、行为上有所约束,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大学生的情绪波动,从而减少了大学生的犯罪几率。然而,网络的虚拟性让心智不成熟的大学生们随意的释放情绪、发表言论,导致法律、道德对行为的约束有所减弱,造成了不可预见的后果。所以,网络的虚拟性给大学生的行为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三)网络交流对象间接性影响大学生的沟通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情感比较丰富、性格比较敏感,在交友时比较羞涩;所以,他们在面对面交谈时会受到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不能敞开心扉、放下顾虑的交谈,在思想和情感的表达上往往不够深入透彻,没有达到很好的交流的效果。然而,在网络上的社交就不同了,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的一些社交软件,例如微信、QQ等,无需见面以文字、图片、语音的形式进行交流,不受环境等条件约束,可以敞开心扉、随时随地的交谈,这样也能让大学生很容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大学生很容易沉迷于这种虚拟的网络社交中,使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失去信任感,对现实生活中的事产生排斥感,让他们的性格变得孤僻、冷漠。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网络环境下的转变

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受网络环境的影响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当前存在的问题,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建一个新模式,达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一)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向全校进行开展,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够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学校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专业知识的教学以外,还要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学校应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推广和普及。学校可通过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测试,研究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然后针对这种差异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题讲座等;同时,可以通过各大媒体进行宣传,让校园到处都充满心理健康教育的气氛,让大学生主动接受并重视起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从而可以预防和降低不良心理的产生,达到培养优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的。

(二)更新教育理念,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在网络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老师要随着网络的发展变化,以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变化,来快速转变教育观念。老师应将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现代化的教育模式相结合,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创建完整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对待网络的虚拟性。这种更新的教育理念和转变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提高了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也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动力。

三、结语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作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在当前的这种网络信息社会中,学校要加倍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完整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方向,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三观”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理念和社会责任感,让大学生的心理向着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 篇2

关键词:中小学生,营养,健康教育,体会

儿童和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 他们的健康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国家的昌盛, 营养是促进其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统计数据表明, 我国城市学生男生轻度营养不良和体重不足者为34.7%, 城市女生为43.8%, 钙、铁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摄入量不足, 缺铁性贫血普遍存在。与此同时, 7~8岁学生营养过剩的情况也在逐年增加, 男生中超重及肥胖者比例较大, 高达12.3%[1]。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还可产生长期不良影响, 如对智力的影响, 成年期慢性病危险增高, 而长期后果是不可逆的。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 营养因素无论在智力和健康方面都将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 这个时期也是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因此通过对中小学生开展营养健康教育, 改变错误饮食习惯, 达到促进生长发育的目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3月至2009年1月, 我们对辖区内的1所中学, 2所小学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进行营养调查, 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营养问题, 开展营养健康教育。调查对象是:中学生100人, 年龄为12~17岁, 男生59人, 女生41人;小学生200人, 年龄为7~11岁, 男生112人, 女生88人;学生家长50人。

1.2 方法

首先发放自制营养与健康相关知识调查问卷, 随机采访学生对营养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情况并记录。对随机选择的300名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进行人体测量。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和营养状况测量及采访结果进行第一阶段评价, 找出在中小学生中存在的主要营养问题, 饮食误区, 利用多媒体教学每月组织一次营养健康知识讲座, 不但讲给学生, 同时还邀请一部分家长来听。现场答疑, 一对一营养咨询。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活动, 增加健康教育的生动性。再次发放营养与健康相关知识调查问卷, 进行第二阶段评价。发放问卷共计700份, 收回679份, 有效回收率97%。

1.3 营养健康教育的内容

1.3.1 中小学生的生理特征和营养需求

7~12岁的学生生长发育速度平稳, 但体力活动大, 智力发展迅速, 因此对热能的需求量相对高于成年人, 而消化能力尚未成熟。青春期学生体格发育极为迅猛, 各个器官都在增大, 脑、心、肝、肾等器官功能增强, 加上学习紧张、活动量大, 需要更多的热量。因此中学生应首先吃好三顿正餐。要多吃鱼、瘦肉、蛋、牛奶、豆制品等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 补充足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膳食组成除要求适当的粮谷类食物外, 还要求含有一定的动物性食品、豆类及蔬菜, 其中绿叶菜应占到一半以上。饮食多样化、不偏食、不择食以获得全价营养。

1.3.2 中小学生目前的饮食习惯与营养方面的问题

(1) 不重视早餐, 一是不重视早餐质量, 二是不吃早餐。 (2) 偏食、乱吃零食。 (3) 不尊重科学, 崇尚怪异。

1.3.3 中国儿童青少年膳食指南

(1)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2)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吃富含铁和维生素C的食物; (3) 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 每天吃奶类、大豆及其制品;每天进行充足的户外活动, 鼓励参与家务劳动; (4) 三餐定时定量, 保证吃好早餐, 合理选择零食, 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 (5) 每天足量饮水, 合理选择饮料; (6) 不抽烟、不饮酒。 (7) 吃新鲜卫生的食物[2]。

1.3.4 饮食营养的误区和禁忌

不宜常吃糕点;不宜服人参补品;不宜多吃爆米花;不宜吃水果代替蔬菜;不宜吃彩色食品和果冻;不宜过多食用冷食、糖和巧克力;不要吃咸鱼;不宜多吃新式快餐。

2 结果

经过2个学期的营养健康教育, 学生和家长对营养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良好饮食习惯的形成比健康教育前明显提高。

3 讨论

营养教育是通过改变人们的饮食行为而达到改善营养状况为目的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 而对于学校营养教育, 就是针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营养知识教育。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从温饱型向小康社会逐渐转化, 人们已经在考虑如何吃好。但是对于吃得好的概念相当模糊。资料表明, 在我国一些地区, 学生营养性贫血仍有较高的比例, 这多是营养不平衡造成的。营养教育作为预防营养性疾病或与营养相关的慢性疾病, 增进健康是一项投资少而收益大的强有力的干预措施, 因此, 通过营养教育, 普及营养知识, 使我们全社会的营养知识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通过这一阶段对中小学生的营养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的营养常识, 改变了学生的不良饮食习惯。学生接受营养教育后, 问卷知识分、早餐食物量、不吃零食的比例、膳食结构均有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李健, 尹如铁.学校营养[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2~4.

培养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 篇3

作为站在教师的角度上分析孩子们心理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既要有科学根据,又要实施与实际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去规范儿童正确的言行举止。而作为孩子的家长,在生活当中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的同时,还应该理性地理解孩子们的心理,体会他们的苦和乐,跟他们站在一起,做他们的朋友,努力支持他们的选择,做他们坚强的后盾。当然,也需要科学的,理性的方法和技巧来教育孩子,因为,父母和老师一样,给予孩子们的爱应该是严爱而不是溺爱,是客观公正的爱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乱爱。

孩子们的心理要健康,实际上还应该具备诸多因素才逐渐形成的。其中,影响他们成长最大的问题是生活问题,其次才是学习问题,解决好这两个问题之后,才是将来的工作问题和对人生的态度问题,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

孩子们要达到最佳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热情来学习和生活,是需要一些外在人为的因素起作用的,因为他们还小,什么事都需要大人的指导和帮助来实现目标。也就是说要通过生理状态的改变来改善孩子们的心理状态。

孩子们在成长中要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源源不断输给他们这些心理营养,即:肯定,自由,情感,宽容,梦想。

1.对孩子应给予肯定的营养

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当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经历和感受,应教会他们在成功面前怎样面对快乐?怎样体会成功感?怎样把成功作为起点向更高的目标冲刺?这是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也是引导孩子们不断产生渴求知识和能量的源泉的问题,在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中,找准自己的起点和目标,产生学习积极性和战胜困难与挫折的自信心,这更需要给予他们肯定的心理营养。

2.对孩子应给予自由的营养

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成人应尊重他们对时间和空间的选择,在他们自由支配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时,学会做一个时间的主人,而不是时间的奴隶。大人只需要从安全的角度提醒孩子们应注意的事项就行。让他们自由地玩耍,自由地生活,自由地学习,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避免他们对父母老师产生厌倦心理和逆反心理。

3.对孩子应给予充分的情感教育与情感体验

一个和谐的家庭需要有和谐的家人,和谐的人情气氛为基础,它是产生爱的源泉。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之情,父母对子女的呵护之情,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都应该让孩子从小感受,让他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感受生活的无限美好。把对别人的真情换来对自己的真心,转化对父母、朋友、对社会的回报与感恩。这样孩子们将来才会对社会有用,是有所作为的人才。做一个具有爱心的情感丰富的人,也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拥有这样的社会,我们还为下一代担心什么呢?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气节。

4.对孩子应给予一颗宽容的心

孩子的天性是玩乐,也容易犯错误,成人应该用宽广的心胸来面对他们的过错,循循善诱地进行点拨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唤醒孩子的人格心理,建立目标意识,激发理想志向,把注意力转到学习中来。对于犯过错误的孩子往往怀有自卑心理,成人应培养他们建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调整好心理状态,这样的话成人务必给予孩子一个宽厚的心胸和理智的态度。

5.对孩子应给予一颗具有放飞梦想的心

让孩子产生梦想的过程就是成人应做好对孩子一切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这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拥有梦想的孩子就拥有求知的力量。首先让孩子多读名人传记,利用这些例子激发孩子的志向,树立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与决心,感悟成功的力量。其次,让孩子学会在生活中感受不同人物的思想和志向,树立榜样,这些都是需要成人给予帮助和支持的。这样他们的梦想会越飞越高,人生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关于正确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教育,感受极深,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老师都能够科学合理正确地教育好孩子,让他们在阳光下健康快乐地成长,能够做到这样,对于孩子的将来我们还用担心吗?对于祖国的未来我们还用担忧吗?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篇4

大学时期是人接受教育,步入社会之前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当前,我国步入到改革开放的重要阶段,社会生活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方向的转型,人才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也导致大学生将面临学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由此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也不断增多,心理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化解,势必要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影响我们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我认为大学生要成为有用之才仅仅拥有科学的文化知识是不够的,大学生还需要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我认为心理素质是人全面发展中最重要的部分,这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健康成长和成才的巨大问题。

我最喜欢大学生恋爱心理这一章节,恋爱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生活的生活理念,在各自内心形成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最强烈的、稳定的、专一的情感。这对我的影响颇深,爱是自我成长的,我们要学会爱自己,正确的自我认知,珍惜感情,学会说“不”,对自己负责,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爱别人,尊重你自己的爱人,帮助对方积极发展自我,一起携手并进,创造美好未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 篇5

美国散文家作家、诗人爱默生说过“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其健康的含义也不仅仅局限于身体健康,也应包括心理等方面的健康,而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概念,没有绝对的心理健康,也没有绝对的心理不健康,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首先,它帮助我树立了自信和信心,以前我总是认为高职大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一定不会比本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那么耀眼,在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之后,我才明白事实并不是这样,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不仅需要一大批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智能”型人才,涉足高薪技术领域的高科技人才,而且需要数以亿计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而作为高职大学生的我们,又为什么要自暴自弃,而不引以为自豪呢!温家宝总理也曾多次讲:“职业教育怎样重视都不过分。”由此足见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这说明我们高职大学生也有坚强的后盾。

其次,它帮助我明确了前进的方向,高职大学生任重道远。在未来职业人生道路上要大显身手,必须抓住黄金般宝贵的大学时光全面发展自我,做到不虚大学之行。要达到此目的,首先得明白什么样的人才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是高技能人才,正确把握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否则就会片面地认为高技能人才就会仅有技能的“人才”,在校期间只要学好技术、练好技能就行了,如果这样就会可能将自己异化为无“心”有“术”的“人才”。其实,这样的人才首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乐观接纳我们所在的高职院校,认可我们高职大学生的这种心理,树立正确的高技能人才观,相信 功夫不负有心人。

最后,它给我在人际交往方面和环境适应提供指南,比尔·盖茨说过“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适应它”。我们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这样的一个角色转换,不仅名称改变了,而且周围的环境也随之改变了,环境包括学习、生活、人际、校园文化等环境,其中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是新的人际环境,大学是以集体生活为特征的,来自全国各地、兴趣爱好各异、生活习惯不同的同学共同生活,难免会产生矛盾,尤其对中学时代缺乏住读经验的学生而言,这是不小的变化。大学生交往不再受父母老师的限制,交往的范围扩大,但是心理的闭锁性特点使得大学生相互之间的交往不如中学融洽,处理人际关系相对困难,同时,恋爱问题也提上议事日程。同学的恋爱以及自己面临的恋爱,会使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对于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第一,克服面子心理,同学中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情上,本来只会引起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关系僵化。第二,克服冲动心理,大学生处于特定的生理发展期,自制力较弱,遇事容易冲动,像骑车相撞以及类似的事情,是 大家都不愿意发生的,有时也很难断定谁是谁非,双方谦让一下就相安无事了,即使自己有理,也可以忍让一点,好言相对,然而,有的人往往 一时冲动,气势汹汹,把事情搞糟,第三,对别人常怀宽容之心。同学之间坦诚相待,互通有无有利于增进彼此的友情,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冲突,第四,克服封闭心理,对于性格内向的同学,最重要的是努力改变自我,自强不息,主动与人亲近。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会 篇6

尊重每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假设成自己的孩子,用心去感受他们的所思所想,不要轻易地去伤害他们,消除我们内心对“差生”的偏见,所谓的“差生”只是我们需要去格外关注的对象。他们渴望帮助和鼓励,你对学生的尊重同时也能获得学生对你的极大尊重。

心理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各个层面,心理教育应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在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应该时刻把握学生各个时期的心理活动,洞察其思想变化,贴近学生才能让学生信任你,也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坚持上好每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和活动课,在和学生共同学习和游戏的过程中,抓住每一次机会和学生沟通和互动,在互动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动态心理变化,让其对你敞开心扉,说出心话。在心理教学活动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例如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等)行为和交际方面问题。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会学生学会自我调节的一些方法,对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学会客观对待。比如遇到不顺心时有时可以放声大哭,或向父母和好朋友倾诉,如有委屈可以设法发泄出去,以减轻压力。或把每日的悲喜哀乐写进日记,向自己倾诉和排解。

教室是小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我们要力争使教室宽敞明亮、要布置的温馨和淡雅,要适合小学生的特点。可以在室内适当养殖各种花卉和植物,即净化了空气又愉悦了的身心。良好的环境可以带给我们一个良好的情绪,教师和学生的情绪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教师不可有“私心”,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和班级活动中对学生切不可感情用事,不可因某位学生学习成绩优良而刻意偏袒,这对其他学生是不公平的,应该看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可爱之处。在日常教学和班级活动中,要多看到学生的优点,尤其是所谓的“后进生”,更需要鼓励和激励,教师的态度和人格可以改变学生的一生。要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教师首先要有一颗诚实的心,你才能换来学生诚实的汇报,同时你也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找到学生心理难题的根源,也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开展心理教育最重要的原则是“理解”,成年人需要理解,孩子更需要理解。你只有放下架子,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才能让他们从心底真正接纳你。从而使他们在真正需要关心、帮助时,能够接受你善意的意见和建议,把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老年患者健康教育的护理体会 篇7

关键词:老年,健康教育,护理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患者日益增多, 如何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我科收治的大多是老年内科疾病患者, 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脑梗死及脑梗死后遗症患者41例;糖尿病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8例;急、慢性支气管炎48例;年龄最大的93岁, 最小的60岁, 现将健康教育中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教育的时间

1.1 入院时的健康教育

对新入院患者热情接待, 领患者到病房, 介绍病房环境、各项规章制度、床位医师、护士等, 并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包括一般资料、过去史、过敏史、饮食状况等项目, 以确定患者目前的生活方式和自理能力、学习能力等。根据以上情况, 制定具体护理计划。入院时的健康教育, 旨在消除患者的陌生感、紧张感, 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 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接受治疗护理。

1.2 入院后的健康教育

1.2.1 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患病后经常伴有心理情绪的改变, 加上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 不免产生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尤其重要。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 语言真诚, 态度和蔼, 关心体贴患者, 缩短护患距离, 通过细心观察、耐心了解, 掌握患者的心理要求, 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

1.2.2 健康教育贯穿于治疗护理中

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护理时, 首先向患者解释清楚操作的方法、目的, 以取得合作, 操作时动作轻柔, 安慰患者勿紧张, 减少疼痛刺激。并告知患者药物的作用、副作用、有无刺激性等, 输液时控制好滴速, 告知患者勿擅自调节滴速。

1.3 出院时的健康教育

1.3.1 饮食与营养

指导老年患者进食低盐、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饮食, 多食蔬菜水果, 多饮水, 饮食应定量定时, 少量多餐, 戒烟酒,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1.3.2 休息指导

老年患者应保证每日6 h以上的睡眠时间, 对入睡困难的患者可服用适量镇静剂, 睡前忌饱食、情绪激动、过量运动等, 养成规律作息时间。

1.3.3 加强运动锻炼

教会患者掌握适量运动的方法,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及运动时间、强度、频率, 宜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方式, 运动频率为1~2次/d, 0.5~1h/次, 活动量从小到大, 循序渐进, 对长期卧床患者应每日被动活动四肢关节2次, 每次30min, 按时变换体位, 告知患者适量活动的好处如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肥胖、延缓衰老等。

2 教育的方式

2.1 语言教育

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作健康指导, 避免医学术语等晦涩难懂的语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 发挥语言指导的直接性, 简捷性。

2.2 书面教育

把编成内容的健康教育小处方、小册子发给患者, 特别是那些有听力、言语障碍, 交流困难的患者。

3 教育的体会

3.1 持续性

老年人由于各器官功能紊乱, 心理适应及生理机能等方面也逐渐衰退, 对护理人员进行的健康教育缺乏主动接受的愿望, 对信息的接受能力、速度及质量均明显下降, 所以健康教育应贯穿于患者的整个住院期间, 不间断地向患者宣教疾病方面的知识使患者能正确理解并掌握好内容。

3.2 准确性

护理人员除加强自身业务知识的学习, 还应学习社会学、心理学、老年保健等方面的书籍, 确保所传授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性根据不同老年患者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自我保健教育、疾病预防等方面的措施并教会患者。

3.3 赏识性

在人类的天性中, 有一点是共同的, 就是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承认。由于老年患者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 使得他们比其他患者更需要得到别人的注意和关怀, 所以在健康教育中, 要善于发现患者的优点, 对他们的一点进步及时进行赞赏, 让患者感到他们的努力我们都知道, 从而激发他新的学习动机。

门诊产科健康教育的体会 篇8

【关键词】门诊;产科;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458-01

1 建立良好的护护患关系

对于一对年轻夫妇来讲,生儿育女是全新的生活体验,大多数都会在兴奋、激动之余难免会有不知所措。但在这个时候,尤其需要做母亲的放松心情,吃好、睡好、休息好,将身心调节到最佳状态。这就需要助产师用通俗的语言,向她们讲解优生优育知识、孕期生理变化、妊娠合并症相关知识及孕期营养与保健等,并要求丈夫从妻子怀孕那一刻起,要在精神上和心里上给予支持和鼓励,应比平时更善解人意、更耐心、更能忍让。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使他们对我们的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评估教育对象了解孕妇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真正需要

2.1 医护人员与服务对象,应以人为本 根据孕妇及家属的文化层次不同,给予由浅入深、简单通俗的语言来指导孕期应注意的事项及保健。不管社会地位如何,每位孕妇都应享有健康平安的整个孕期的权利。评估教育就是要求我们了解孕妇及家属对健康的真正需求, 让她

们认识到对维护自己和未出生的宝宝的健康应负有的责任。

2.2 了解孕妇和家属对健康的需求 在病人来门诊经体格检查确诊怀孕后,就应通过沟通和询问,了解她们真正的需求。针对孕妇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内容,并使健康教育内容的普遍性和针对性相结合。使其和家属认识到整个孕期中,掌握孕期生理变化健康内容的重要性,并重点指导孕期的乳房护理及合理饮食,避免营养过剩,调整临产前的紧张状态,使她们认识到分娩是一个正常、自然和健康的过程。

3 多样化的健康教育方式

要做好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孕前保健知识、不同孕期保健知识、常见病与并发症的防治知识、分娩过程及哺乳期的保健知识,以及新生儿喂养方法,产科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如导乐分娩、无痛分娩,新生儿先天性代谢病的筛查、新生儿听力检测及新生儿抚触等。健康教育方式

3.1书面教育采取宣传手册和挂图的形式,给孕产妇及其家属发放不同孕期保健手册及保健处方。如早孕反应的处理,不同孕期母体的生理变化,孕期的合理营养,孕期用药知识,宫内胎儿的自我检测知识,新生儿沐浴手法等。

3.2录像將不同孕期孕妇及胎儿的生理变化、特点、各孕期健康保健的重点、产时保健及新生儿保健等相关知识制作成录像带和光盘,定时在侯诊室播放。

3.3授课在产科门诊设立孕妇学校,每周授课1次。授课对象:孕产妇及其家属。授课内容:围产期保健、产前检查指导、孕期营养指导、孕期常见的临床症状及其意义、孕期用药指导、临产前的注意事项。

4 评估健康教育实施的效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人们就医的心理也必然发生更新和变革。孕妇在门诊做产前检查时,不仅仅满足于良好的就诊环境、优良的服务,同时希望医护人员能够提供给她们一些通俗易懂的预防保健知识,如性病的预防、孕期的自我护理、胎儿监护技能、孕期营养、优生优育、母乳喂养的好处等。通过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者与孕妇及家属之间建立好的互相信任的关系,始终保持双向联系,及时进行沟通和疏导,使她们在整个孕期产前检查中获得大量的健康卫生知识,并按照健康要求去做,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这样健康教育才能取得有效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岳华,孙蔚,李辉 产科门诊实施健康教育的体会 齐鲁护理杂志2006年9月第12卷第9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9

小编寄语:健康包括心理的健康和身体的健康,但是心理的健康经常被我们忽视。要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素质,需要将两个健康结合起来,需要我们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需要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大学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大学生,首先应该具备这种优良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

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认为,心理健康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的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妥善处理同学、师生间关系,积极融入集体,热爱并勤奋学习,更好的适应新环境。

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然而在大学中仍需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职欲望。学习是大学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拼命地汲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大赛,这样及开发思维的多向性又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更值得重视的是英语方面,现代社会中英语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也可以说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之一,这样看来口语更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积极加入学生会、分团委等,如此既丰富了大学生活又锻炼了自己能力。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自己成为一个闪光点。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然而,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对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训练,使自己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使我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上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使大家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心得体会,对大家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大学生健康问题是我们大学生目前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也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合理疏导,因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佼佼者往往背负着更多的心理压力,所以小编整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同学们多多参考并有所启发和点拨。

大学生健康问题是我们大学生目前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大学生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经过了几个礼拜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有关于大学生健康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健康问题。下面就是本人学习之后的心得体会: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相比生理而言,心里健康就尤为重要了,故只谈心理方面的问题。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二,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第三,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第四,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篇10

在我教学的千万个日日夜夜中,教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日益横行,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一切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也波及到了校园,波及到了学生。加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家庭、社会影响等种种原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更是我们老师的责任。

首先教师自己要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有信心;具有能够胜任教

学工作的认知能力。有独创性,能运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全的人格,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敬、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怀疑、憎恶、嫉妒等)。教师无论处于何种状态下,都必须表现出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对学生一视同仁,要和每个学生的心理距离应是一致的、等距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模仿性很强,所以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我们教师应首先拥有同样健康的心理。教师拥有了健康的心理,还需要良好的教育方式。

一、首先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现在不管是数学还是语文教改理念都是遵循“生本”原则,遵循孩子年龄特点,生理特点,成长规律,还孩子快乐、健康的童年。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校园

环境。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一篇文章是这样写的:教师要当好毛泽东、张艺谋、袁伟民,当好导演、指挥家、和教练,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也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只有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与他们真诚的相处,才会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 篇11

下面谈谈我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认识和体会:

一、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多赞扬鼓励学生,达到培养学生自信心理的目的。青少年处在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成长阶段,维护自尊是他们强烈的心理需求。尊重他,就等于送给了他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使他能自尊、自信、自强,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人生。而经常及时地表扬一个人,不但使他感受到了你对他的肯定,而且使他对未来更有信心,这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心理动力。在教学新课时我经常用鼓动性、激励性、挑战性的语言,促进学生积极地思维、探索,并设置各种奖励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这样也促进了师生双边和谐的活动。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进步花”、“勤学花”、“聪明花”等几个奖项,让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二、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多引导学生克服胆怯心理。胆怯是一种常见的性格障碍,是有其致“病”原因的。小学尤其是高年级的女生,由于胆怯,常使他们缺乏正常人应有的胆量与追求。表现在数学课堂上,如被提问或板演就十分恐慌,明明是可以答得很好的问题,却答得不理想,或前言不搭后语,难免引起同学发笑;表现在课堂做练习时,遮遮掩掩,生怕露馅;表现在数学考试时,全身肌肉紧张、思维混乱,如果教师没有及时正确引导,便恶性循环丑态百出。对这类学生,要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成功心理的激励,鼓励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创设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多多锻炼,寻求机会给予表扬。

如,在五年级数学“简便运算”练习的课堂上,由于我在旁边暗示指导,一胆怯的女生李某,在座位上很快就解答完一道较难的简便运算。这时,很多学生因此题不得其解而茫然失措,我刹有介事地请她上台演板。由于她胸有成竹,顺利完成之后,要着得意的神情回到了座位,在同学们赞许的目光中,她脸上充满了感激与自信。课后经调查,李某胆怯的心理主要是由家长的要求过严和同学的耻笑造成的。于是通过做班级同学与家长的工作,逐渐发现该生数学思维较清晰并不迟钝,同样富有热情大方的品质。我赠送给她的“你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只是因为你跪着,不信你站起来试试,你一定会发现,自己并不比别人矮一截”这一格言,使她更快地克服了胆怯的心理障碍,学习劲头足了,数学成绩也进步显著。

三、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积极情绪是学生树立自信心并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是学生自信心理体验也是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能对他们的学习成绩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主动创设积极的教学环境。

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其学习兴趣,这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手段之一。如教学“圆的初步认识”时,我出示“三角形的车轮”、“正方形的车轮”和“圆形的车轮”,然后问学生:“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从而引发了学生对学习圆的特征的兴趣。这样,新的学习任务在学生怀着好奇心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被他们所接受了。

另外,在教学中还要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培养学生自信以调动他们的成就动机,并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如教学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时,我让学生在下题中填上适当的名称:小明身高130( )。根据学生填的三种情况,分别用电脑演示,以学校的教学楼为参照物,进行比较。当演示130米时,教室里立刻哄堂大笑,这样,学生在笑声中区别了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

四、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从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会合作是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合作精神是未来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通过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组织了这样的教学活动:“大家已经知道了很多分数,现在给大家提供几种材料,你能动手分分,用分数来表示吗?好,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小组合作,看看哪个小组得到的分数多。”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多分数。有的把8面小旗平均分成2份、4份,其中的一份分别是 、 ,在这里把8面小旗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是2面,用 表示时学生产生了疑问。在全班讨论的基础上学生明白了:这里是把8面小旗看成了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2块是其中的一份,所以用 来表示。这就是合作的结果、合作的魅力。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利用这种互帮、互教、互学、团结合作的形式,能促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学会协作,养成良好的性格,并能恰当地认识和处理自己与周围人际间的关系,保持个人与环境的协调,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学会与人交往,从而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自信心。

开展社区输液病人健康教育的体会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12月—2007年12月所有到社康中心就诊需要输液治疗的病人, 共123 563例次;<2岁婴幼儿10 250例, 2岁~16岁幼儿、儿童、少年25 950例, 17岁~40岁61 966例, 41岁~60岁17 917例, >60岁7 480例。

1.2 健康教育方法

①了解病人就诊原因、病情, 针对性制订病人当时最关心、最想知道的讲解内容。②告知其所用药物的名称、剂量、目的, 药物的作用及副反应, 使用中的注意事项等。③告知输液中须知的注意事项, 教会其使用输液管调节器。④根据需要教会家属一些简单的护理操作, 如乙醇擦浴、温水浴、冰敷、热敷等。⑤告知注意事项并说明适应范围和禁忌范围。⑥鼓励病人提问咨询各种健康相关问题并给予解答。

1.3 健康教育方式

根据不同的对象, 不同的健康需求, 不同的教育内容, 不同的教育目的, 选择灵活的教育方式。一般是利用语言和动作技巧进行个别教育。①在迎接输液病人时, 即可收集资料, 对病人进行评估, 计划讲解内容。②在为病人进行操作时给予讲解或示范。③在巡视中随时为病人讲解或解答提问。④在输液结束时与病人或家属通过交谈给予效果评价。

2 效果

2.1 完善了社康六大功能, 增强了群众的健康意识

社区以健康需求为主体, 健康教育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2]。因此, 通过此项健康教育, 可以完善社康六大功能, 并增强了群众的健康意识, 使病人正确对待疾病。而且学会了一些护理简单应急操作, 临时可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

2.2 增强了治疗的安全感, 密切了护患关系

通过健康教育, 病人对治疗有了安全感, 并增加了护患沟通, 促进了相互理解。调整了人际关系, 改善就医环境和护理服务质量, 减少纠纷、投诉。自开展健康教育以来, 从未有护士遭到投诉。

2.3 符合现代医患护理模式的要求

符合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要求, 体现了人性化服务, 坚定了病人的就医方向, 小病进社区, 大病进医院, 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方便, 减轻了医院的负担。

3 体会

3.1 提高社区护理人员自身素质

3.1.1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掌握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 熟悉各种药物的药物动力学、作用及副反应, 加强各种护理操作及理论技术的训练。积极参加自学考试等可提高自身学历的学习。

3.1.2 开展业务学习

鼓励人人参与讲课听课, 训练会话, 增强沟通能力和技巧;订阅各种专业杂志, 以了解最新的知识观念;加强语言文学和艺术修养。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理解不同护理对象对健康需求的内涵[3]。

3.1.3 提高身体、心理素质

在进行健康教育过程中, 耐心和细心非常重要。从对病人评估, 计划健康教育内容、实施健康教育、评价有效结果的过程中若不能有意识加强心理素质和伦理道德修养, 善于调节和控制自我, 很难做好社区护理工作。由于社区工作量大, 护理人员少, 工作繁重, 且进行健康教育需要耗费较多时间, 经常加班是必然的。所以一定要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和伦理道德修养才能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任务。

3.1.4 提高观察、分析与判断能力

各层次的病人对健康需求不一样。对文化层次高且理解能力强的病人要使用专业的语言, 而且要从生理、心理等全方位介绍某种疾病及其影响因素和保健措施, 使讲解专业化, 增加对方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对文化层次较低、接受能力差的病人就应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并且要善于归纳、反复耐心地讲解, 否则无法达到预期目的。输液病人流动性大, 接触时间短, 在短暂的时间内要做好评估、计划、实施和评价等。因此, 增强护士个人的观察, 分析判断能力, 是使健康教育达到理想效果的重要措施。

3.2 进行有效沟通和理解

3.2.1 护士与病人之间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应增强服务意识, 使用文明用语, 尊重、体谅病人。对某些病人因患病不适引起的一时性过激语言或不耐烦语气应宽容, 使其能认真接受知识, 消除不良心理。护士与同事之间应加强沟通, 遇到问题时不断探讨, 只有这样才能将此项工作做得最好。

3.2.2 护士与同事之间应加强沟通

遇到问题时 (如不能解答病人提问时) 应互相请教及时解决。要不断探讨如何才能将此项工作做到最好。

3.3 注重护理管理

①在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过程中, 管理上遇到最多的就是人力调配困难。由于人力资源少, 护士的工作经验、理论水平、反应能力等参差不齐。根据实际情况, 弹性排班、新老结合、取长补短、灵活搭配可以使这个难度降到最低。并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与病人沟通。②护士长应积极参与到健康教育活动中。指导社区护士作为健康教育的执行者, 应转变护理观念, 重视健康教育工作, 让病人获知更多的医学保健知识。定期组织讨论, 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当护士遇到困难、挫折时, 应给予鼓励, 增加自信心。遇到病人称赞时, 应抓住时机给予表扬, 使其做到最好。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开展输液病人的健康教育。[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2007年12月某社区输液病人的健康教育。[结果]完善了社区六大功能, 提高了群众健康意识, 增强了病人治疗的安全感, 密切了护患关系更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结论]开展输液病人健康教育必须努力提高社区护理人员自身素质, 注重护理管理。

关键词:社区,输液病人,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 篇13

XX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

在学习实践中,我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是智力正常。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时,关键在于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二是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我们千万要杜绝马家爵事件的再次发生

三是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言行,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四是人格完整。人格指的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一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五是自我评价正确。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有缺点都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合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

六是人际关系和谐。接受他人善于人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余人交往,不仅能接受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的存在和重要性。同时他也能为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和谐。

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XX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二:

大学生健康问题是我们大学生目前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大学生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经过了几个礼拜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有关于大学生健康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健康问题。下面就是本人学习之后的心得体会: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相比生理而言,心里健康就尤为重要了,故只谈心理方面的问题。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二,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第三,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第四,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感觉到受益匪浅,对我以后的生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XX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三: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往往面对着各种心理压力,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子娇子,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如何来判断自己或者是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项基本原则:首先,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其次,心理与行为行动是否趋于一致。最后,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与以上违背较大的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以上的情绪状态,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强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心境的良好和乐观向上的情绪,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在有需要得时候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所以当我们心中感到压抑时,就应该及时主动的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大学生有必要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全面健康的发展,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迎接未来的种种挑战,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XX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四:

在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知识爆炸的今天,人类也随之进入了情绪负重的年代。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自然就十分敏感。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本身存在着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

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子娇子,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员,我们如何来判断自己或者是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项基本原则:其一,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其二,心理与行为行动是否趋于一致。其

三、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与以上违背较大的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以上的情绪状态,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主动与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沟通。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所以当我们心中感到压抑时,就应该及时主动的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

小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体会 篇14

处于成长关键的小学生面临着太多的压力和太少的理解,他们被过早地烙上了社会的印迹,纯朴、天真的心灵被抹上了一层阴影,一方面,他们冷漠、孤僻、自傲、缺乏同情心,一方面他们又自卑、自恋、害怕挫折、缺少毅力。对于这些学生,学校要在严格要求搞好常规安全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教师还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心理管理和教育活动,以切实抓好学校的安全工作。

日常工作中我发现学生有以下心理问题:

(一)缺乏同情心

同情心是保证人与人交往的感情基础。孔子说: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总是感到十分伤感。它使我们有能力置身于他人境地,与之同哀乐、同甘苦。可我们身边的部分孩子就十分缺乏同情心。

六年级的两位同学总是让老师和同学头疼,因为他们总是在别人犯错批评的时候幸灾乐祸,体育课上有一女同学在参加跑步时摔了一跤,脸上擦破了一块,同学们都围上去表示安慰,可他们却哈哈大笑,还一个劲地说: “ 活该。” 有一次,在校外看到一位盲人,他们故意引盲人到一个石头较多的地方,害得盲人摔跤,旁边的同学都指责他们,可他俩却笑着跑了。

分析以上两位孩子的行为,我们在气愤之余,更多的是感到悲哀。当今的世界仍存在着太多的苦难,我们的孩子们都不能去感受它,关注它,那么当苦难降临到他们头上时,他们又将如何去承受这一切呢?

(四)脆弱的心理承受力

人的成长是无法离开挫折的,有人说:没有被拍打的皮球,算不得皮球,没有经过挫折的人生,就不能算真正的人生,也不可能真正走向成熟。可观察身边的有些孩子,他们在面对挫折和不顺心的事时,缺少自我调控的能力,缺乏耐挫折力,在他们的过去有了太多的一帆风顺,一旦遇上磨难,哪怕是极其细小的事,也变得手足无措。这样的孩子又怎么指望他们将来搏击风浪呢?

做为教育者面对孩子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该如何处置呢?我认为应教会学生以下几点,这样才能有效地构筑学生健康的心理防线。

(一)教会学生心中有爱

“ 爱 ” 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世界失去了爱,世界将一片灰色,歌中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这爱就是宽容、理解、关心。学会爱人,就不会以自我的好恶来评判这世间的一切。教师可组织学生多参加各种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用自己的真情去爱自己的亲人、朋友、同学乃至陌生人。

(二)教会学生心存感激

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在别人的帮助下生活,有些体会出来了,心存感激,有些体会不到,也许还会产生各种报怨。教会学生对周围的人们常存感激之心,那么他们就会与周围的人们和睦相处。我们教师应多组织学生思考:在你学习取得进步时,说不定有人在为你祝福;在你享受生活的快乐时,说不定同时就有人在为你付出辛劳 …… 教会学生心存感激,那么孩子们就会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自律,多一份热情 ……

(三)教会学生坦然面对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每个成才的人都经历过许多的苍桑和磨难,只有坦然面对,笑对人生,才能保持

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从容地去克服困难。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学会乐观大度。(四)教会学生幽默

幽默是人们一种高尚的心理自卫行为。哪里有幽默,哪里就有活跃、欢乐的气氛。教师应教会学生幽默,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幽默如松驰剂。当学习、生活遇到受到挫折时,当人际关系出现僵局时,幽默能缓解紧张、减轻焦虑、摆脱困境。教师更应多组织各种有趣生动的幽默、笑话比赛,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直面人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 篇15

随着社会人群艾滋病人 (AIDS) 及病毒感染病人 (HIV) 的发病率逐年增多[1], 艾滋病人 (AIDS) 和病毒感染病人 (HIV) 相关合并症住院治疗过程中, 因隐性感染病人存在, HIV医源性感染和传播的预防控制, 成为严重威胁医务人员及公众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我院在临床工作中开展了入院病人侵入性检查、手术、输血HIV初筛检测工作, 及时发现报告艾滋病毒感染病人, 上报市疾病控制中心确正试验诊断报告, 2003年起因我院首例住院病人HIV报告阳性,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艾滋病管理条例》治疗指导意见, 持续开展了门诊病人HIV自愿检测、艾滋病预防文字宣传手册、AIDS疾病咨询指导、在职医务人员艾滋病感染预防等防护教育。医务人员在艾滋病毒感染病人基础疾病治疗过程中以人文关怀方式, 对艾滋病毒感染病人实施了有针对性的心里健康教育、配合整体专科护理, 减轻了患者的恐惧心理, 增强了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是患者顺利度过基础病治疗和机会性感染的关键。据有关资料报道艾滋病人及HIV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预防和控制行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降低艾滋病毒感染病人心理压力, 增强自身免疫力

1.1消除疾病恐惧

因艾滋病是尚未完全攻克的医学难题, 艾滋病感染病人普遍具有非常恐惧心理。由于对疾病知识缺乏, 在新发感染确诊时感到自己会马上死掉、很害怕, 严重病人出现自杀行为倾向, 控制不住自己情绪。持续性的压力可使机体平衡失调, 免疫力降低。我们医务人员要善于体会病人承受的生理和心里双重折磨, 善于感受病人羞耻和内疚的精神痛苦。引导病人勇于面对疾病, 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和细微诉求, 详细询问病史、感染途径, 帮助病人解心结, 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 相信科学, 树立治疗信心, 有效缓解压力。

1.2消除歧视恐惧

由于这种病的特殊性艾滋病毒感染病人怕失去工作、怕医院拒绝治疗。认为命运对自己太不公平, 心里充满了怨恨, 防备和警惕。女性病人比男性病人更敏感、羞怯, 不愿意表达。HIV在很多人眼里与性乱、吸毒上等号。传统社会偏见, HIV病人产生很大心理压力, 影响病人免疫功能、营养状态和治疗的配合性。医患沟通时注意倾听, 做到尊重、理解、不评判, 在严格保密原则下进行平等交流。决不允许对艾滋病毒感染病人歧视、推诿和拒绝接诊。对患者姓名、工作单位应绝对保密。与患者建立和谐信任关系, 引导患者走出心里阴影, 调整良好心态, 增强免疫力, 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积极发挥自己主观能的性起着重要作用[2]。

1.3消除遗弃恐惧

艾滋病毒感染病人 (HIV) 很孤独、病人很脆弱, 因为疾病使整个家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和创伤。艾滋病毒感染病人怕失去家庭温暖、怕亲人、朋友疏远, 内心深深悔恨、自责, 对亲人、家人存在愧疚心理。不怕疾病、不怕死亡, 但艾滋病带来的压力, 让人窒息。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不仅是一针有效安慰剂, 而且是目前一项重要治疗措施, 因为他们复杂的心理、封闭、绝望、不能控制的坏情绪, 影响病人对疾病认知程度, 除了医生没有可相信和倾诉的对象, 医务人员要善待病人、关心病人, 让病人享受到公民平等就医权利。偏见、歧视、疏远是防治大敌。如果病人遭到遗弃, 为了生活隐瞒病史, 甚至产生报复行为, 对社会造成更大危害[3]。主动做好家属工作和日常生活指导。

2 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变艾滋病毒感染病人危险行为, 增加社会责任感

2.1 HIV日常生活防护健康教育, 实现自我纠正

受传统观念影响, 艾滋病毒感染病人存在社会道德规范谴责, 因而病人有矛盾感, 耻辱感、负罪感。心情焦虑, 非常担心疾病传染自己家人, 首先做好家属思想工作, 指导家属安抚、陪伴。家属的鼓励与安慰, 使病人树立治疗信心。艾滋病不是食源性疾病, 不会因日常共用餐具感染疾病。鼓励病人积极配合疾病控制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做好病人日常家庭生活防护指导, 因感染病人易发生口腔黏膜溃疡, 家庭成员之间不应共用牙具、剃须刀等危险日用品。HIV单阳家庭夫妻生活, 正确使用安全套。注意杜绝非礼节性亲吻。

2.2 HIV公共卫生健康教育

实现自我改变, 由于躯体疾病和生活的改变, HIV病人保护自身健康与生存的应对活动几乎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医务人员不仅要向病人宣传疾病知识, 还有责任承担社会教育的任务, 及时向病人宣传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 免费初筛、免费母婴阻断、免费义务教育、经济困难人员免费服药和国家提供救治关怀。以良好态度, 积极干预行为, 端正感染病人医疗救治的科学态度, 鼓励病人做到不隐瞒病史, 不到非正规的医疗诊所就医, 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和社会公众感染的传播。消除命运对自己太不公平的想法, 改变自己放纵危险行为。吸毒者不共用针具, 性感染者, 要洁身自爱, 保持一个性伴侣。

3 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变艾滋病毒感染病人对疾病认知态度, 增强道德伦理认识

3.1 HIV病人健康教育管理, 注重引导性

艾滋病人焦虑和抑郁的心理为普遍并发症。通过我们医务人员疾病健康教育, 积极的引导艾滋病毒感染病人面对生活, 改变了病人认为疾病无药可医、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心里。科学发展证实, 艾滋病已从一种致死性疾病转变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疾病, 艾滋病毒进入人体后繁殖需要一定时间, 艾滋病毒感染者 (HIV) 和乙肝病毒携带者一样, 在开始阶段, 没有明显症状, 通过早期检测、早期抗病毒治疗, 只要坚持服药,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包括合理饮食, 适当体育锻炼, 都能够很好的控制病情, 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目前, 据有关资料报告, 按世界卫生组织HIV治疗的新标准, 感染者一旦确诊CD4细胞计数少于500个/立方米, 就应立即开始抗病毒治疗[4]。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出现后, 预计艾滋病毒感染者生存期比正常人平均寿命少5~10年, 根据现有的医学水平, 一个人20岁时感染艾滋病毒, 通过规范治疗, 可以存活近70岁。HIV感染病人较早开始抗病毒治疗, 可以减少机会性感染的发生和HIV相关并发症死亡。同时传播感染他人的几率降低, 使社会性感染减少。

3.2 HIV病人健康教育管理, 注重适用性

随着病人自我关注和保护意识增强, 为了医疗保密原则和实施隔离防护治疗, 使病人保持稳定的情绪, 应对来自个人、环境方面不利因素影响, 病人应妥善安置于单人病室, 保持一个安静环境, 保证病人的休息与睡眠。针对HIV疫情特点, 普通人群发病率逐年增多情况, 健康教育注重对病人加强法制观念教育, 对故意隐瞒病情造成疾病传播要承担社会行事责任。帮助病人提高伦理认识态度, 促进病人改变以往不良行为, 对自己体内物质血液、体液、分泌物能做到主动严格消毒, 艾滋病毒感染控制成为病人一种自觉习惯。达到自省、自警效果。以良好的社会公德, 积极应对新生活, 做好疾病自我保健。

防治艾滋病关系到群众身体健康, 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医务工作者对HIV的态度不仅关系到病人痛苦多少, 还承担有社会义务教育, 防治艾滋病不仅是医疗问题, 也是社会问题, 临床工作中要善于开展病人心理健康教育, 解除病人恐惧, 消除偏见, 歧视, 使艾滋病毒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荣玉萍, 桂希恩, 邓莉平, 等.HIV职业暴露83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7) :2614-2616

[2]鲁胜利, 陈三虎.对“染艾者”干预的同时不忘心理疏导[J].健康报, 2013, 12:18

[3]李亚洁, 李海兰, 张秀华.临床护士对AIDS伦理认识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1) :66-67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班级誓言下一篇:《终结者黑暗命运》观后感